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8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菩薩地之九
[0742c17] 復次云何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所學。謂諸菩 薩具足法住。於依世俗諦道理所說不了 義。非所依聲聞乘相應經典。已作依持已
作善巧。而復超度於大乘相應甚深空性相 應。依世俗勝義諦道理所說了義。可依經 典勤修學時。名為如理正勤修學。如是如 理勤修學時。名正修行中道勝行。所以者
何。由此正法貫穿十三中道行故。一者貫 穿補特伽羅空性。二者貫穿補特伽羅無我 性。三者貫穿法空性。四者貫穿法無我性。
五者貫穿增益邊。六者貫穿損減邊。七者 貫穿法現觀。八者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 提性。九者貫穿如是行者煩惱眾苦不纏 繞心性。十者貫穿二無我勝解差別。十一者
貫穿前無我性是後因性。十二者貫穿到邊 際空性。十三者貫穿即彼威德。
[0743a04] 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空性。謂由一種相。不可 得所顯故。此中不可得者。謂於三種事。一 者有情事。二者彼差別事。三者彼受用事。
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實我都 不可得。
[0743a09] 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謂由唯一相。可 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三事愚 夫所遍計緣生諸法中常住實性不可得故。
愚夫所計我異相性道理可得。
[0743a13] 云何貫穿法空性。謂唯由一相。不可得所 顯故。此中不可得者。即於彼事所取無常 性。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愚夫遍計所執言說
自性都不可得。
[0743a17] 云何貫穿法無我性。謂唯由一相。可得所 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事道理可得 聖智所行。又即於彼自內所證不可以言
為他宣說。彼由六相於諸凡愚遍計所執 言說自性異相可得。何等六相。一者不可 自尋思。二者不可說示他。三者超過色根 所行。四者超過一切相。五者超過識所行。
六者超過煩惱所行。云何貫穿增益邊。謂 由二種相。一者差別增益所顯故。二者自性 增益所顯故。何等名為差別增益。謂由後
後展轉八相。一者即於彼事執常增益。二 者執無常增益。三者執常增益為所依止。 執我增益。四者執無常增益為所依止。執 無我增益。五者執無我增益為所依止。執
真實心增益。六者執我增益為所依止。執 不真實心增益。此復二種。一者決定。二者尋 求。尋求者。謂遍計所依及遍計相應。於所對
治雜染法中由五過失。謂顛倒過失。戲論過 失。發起惡行過失。麁重過失。無常性過失。及 於彼能對治清淨法中。七者執真實心增
益為所依止。執善等增益。乃至執清淨增 益。八者執不真實心增益為所依止。執不 善等增益。乃至執雜染增益。是名八種差 別增益。此中菩薩於彼增益都不執著。不
勸他執。亦不讚美。何等名為自性增益。 謂差別增益為所依止。由諸愚夫遍計所 執所有言說自性增益。即於彼事增益為 有。
[0743b16] 云何貫穿損減。謂由一相。損減實事所顯 故。此中損減實事者。謂即於彼邪法無我 性起於勝解。執著一切種一切法相都無 所有。
[0743b20] 云何貫穿法現觀。謂由三種相。一者即於 彼事及第四生事所治能治有為無為安立 中。自性不可得所顯故。二者彼差別不可
得所顯故。三者即彼串習故。如實通達智 所顯故。此中自性不可得者。謂諸愚夫遍 計所執自性。此中差別不可得者。謂即彼自
性滅生集成二分不可得。此中智通達者。謂 即彼自性相不作意不思擇加行自內所證 智通達。
[0743b29] 云何貫穿法現觀。迴向大菩提性。謂由一種 相。思擇所得能治所治不斷故。此中能治所 治者。謂空是煩惱對治。無願是有願對治。
無相是諸相對治。如是一切名無造作。此 復是後有業對治。亦是生身流轉。剎那生 流轉對治。名滅煩惱行無自性。此復以生 死流轉為所對治。若諸菩薩由此對治故。
起思擇不斷所治。此由悲愍諸眾生故。 希求大菩提。
[0743c09] 云何貫穿如是行者。煩惱眾苦不纏繞心。 謂由一種相。雖不永斷所對治法。而能如 實通達故。此中如實通達者。謂即於彼法
由法無我加行。觀彼自性無染無苦。
[0743c13] 云何貫穿差別。謂由四種相。一者見差別所 顯故。二者即此極遠損減差別所顯故。三者 於斷迷失差別所顯故。四者於心迷失差
別所顯故。此中見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 無我及涅槃。於當來身起斷滅增上慢。又 於所取觀察故。於能取言說自性畢竟遠 離。空性所攝不觀察故。名不善觀察所知
境界。由執著諸法故求煩惱斷。而諸菩薩 則不如是。此中極遠損減差別者。謂住補 特伽羅無我。於我見異生下中更下。由二因
緣。謂苦不解脫故。安住苦故。前後二種執 著失壞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於斷 迷失差別者。謂住補特伽羅無我。執法無
我無自性故。便生驚怖。謂無言說自性追 求斷滅。而諸菩薩則不如是。此中於心迷 失差別者。謂如是於斷迷失住補特伽羅 無我。於自遍計所起境界中。為想顛倒等
之所顛倒。而諸菩薩則不如是。
[0744a02] 云何貫穿因性。謂由二種相。一者觀察能 取所顯故。二者彼如實通達所顯故。此中 觀察能取者。謂即觀察此無我智。遠離言
說自性故。遠離彼分別故。應捨相故。有 剎那故。此中彼如實通達者。謂觀察所取能 取二種。如理作意思惟為因。各別內證決
定智生。云何貫穿到邊際空性。謂由一種 相。即彼法無我智如實顯現故。此中如實顯 現者。謂顯現業煩惱相似相故。不可言說
法故。離言說自性故。如是不執著故。有 剎那故。
[0744a13] 云何貫穿即彼空性威德。謂由一種相。業煩 惱斷對治所顯故。此中斷者。謂彼剎那光 明想生。能斷無始時來所集一切諸業煩 惱。
[0744a16] 復次有幾種聲聞。聲聞所學菩薩所學 有何差別。謂有四種聲聞。聲聞所學菩薩 所學當知差別有十三種。
[0744a19] 云何名為四種聲聞。一者變化聲聞。二者 增上慢聲聞。三者迴向菩提聲聞。四者一向 趣寂聲聞。變化聲聞者。為欲化度。由彼所
化諸有情故。或諸菩薩或諸如來化作聲聞。 增上慢聲聞者。謂但由補特伽羅無我智。 及執著邪法無我智。計為清淨。迴向菩提
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極微劣慈悲種姓。由 親近如來住故。於廣大佛法中起大功德 想。熏修相續。雖到究竟住無漏界。而蒙諸 佛覺悟引入方便開導。由此因故便能發趣
廣大菩提。彼於如是廣大菩提。雖能發趣 由樂寂故。於此加行極成遲鈍。不如初始 發心有佛種性者。一向趣寂聲聞者。謂從 本來是最極微劣慈悲種性故。一向棄背
利益眾生事故。於生死苦極怖畏故。唯有 安住涅槃意樂。畢竟不能趣大菩提。
[0744b06] 如二王子相似處生。平等平等受王快樂。一 於王政詩論工巧處等皆悉善知。第二王 子則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別。非由受
用王之快樂。如是於無漏界中諸菩薩眾與 一向趣寂聲聞。當知差別。
[0744b11] 應知彼二復有差別。謂意樂故。白法集成 故。智集成故。種類故。種性故。持種故。加行 故。威德故。正行故。福田故。殊勝差別故。因
果故。生依止故。
[0744b15] 一向趣寂聲聞棄背諸行雜染利益有情 事故。一向安住寂靜意樂。菩薩雖有垢染 而與彼相違。又彼聲聞唯為自身得增長
故。白法狹小。菩薩為欲增長一切有情樂 故。白法無量。又彼聲聞由無為智。但為除 遣自身煩惱。菩薩普為一切十方諸有情類。
又彼聲聞雖緣最勝解脫法境作意集成。而 非佛子。菩薩雖緣下劣諸行有情法境作 意集成。而是佛子。又彼聲聞雖勤精進於諦 善巧心善安定。不成就佛種性相故。諸佛
世尊不堪攝受。而諸菩薩與彼相違。又彼 聲聞到究竟故。根雖成熟於當來世而不 能作佛所作事。菩薩初心剎那生已便能造 作。又彼聲聞雖到究竟。而不為彼諸天人
等供養讚嘆。如住始業修行菩薩。而諸菩 薩雖復未到究竟之位。然其威德及與智慧 映蔽一切聲聞獨覺。又彼聲聞療煩惱病 智慧良藥雖復成滿。而不能治一切眾生
諸煩惱病。而諸菩薩與彼相違。由能修行 利益他事勝義行故。又彼聲聞雖到究竟 於諸有情智光明照然。非諸天及餘世間真 實福田。如諸菩薩未盡煩惱。又於聲聞一
切時中如來最勝。於最勝中諸菩薩眾彌復 最勝。彼由於此所集成故。又由二緣應 知彼勝。彼能成熟諸有情故。亦能成熟諸 佛法故。由此因緣感菩提果。隨所成熟
諸有情類。能令解脫。譬如有人能辦能熟。 覺慧希奇非彼端然而食用者。此中道理當 知亦爾。又彼聲聞雖復一向受學修行清 淨法因。亦為無量善友攝受。而不能引大
菩提果。諸菩薩眾與彼相違。而能引發。又 諸聲聞依菩薩生。非諸菩薩依彼聲聞。
[0744c18] 復次云何由世間出世間智。能作利益他 事。謂諸菩薩遍於十方。或遊歷世界。或遊 歷國土。或遊歷生。或勸請他。為大良醫。
善能療治煩惱鬼魅所著有情。為無有上。 宣說三學清淨之道。云何世間智。謂於麁 品所有雜染。能為止息對治。於中品者能 為制伏對治。云何名為麁品雜染。謂在家
者貪瞋癡行性。諸出家者見依止性。及彼所 依不正作意依止性。後有願依止性。由總 別四顛倒故。於非解脫執為解脫依止 性。
[0744c29] 云何中品雜染。謂已止息麁品雜染。別別對 治為依止故。於諸境界貪瞋癡纏依止性。 於其所緣正繫念故。令不定者心得安定。
精勤修習菩提分法。方能制伏。不依此修 而自恃舉故。於所緣繫心令住。勇猛精進。 從此於住能正攝受。攝受住故。於積聚中。
由一合執中煩惱轉。便能制伏。從此為斷 出世間法所對治故。依止對治。即令堅住。 從此能伏諸緣起愚。補特伽羅無我性愚。及
法無我性愚。從此能於邪道正道皆得決 定。由如是相應知麁品中品雜染止息制 伏能對治智。是名世間智。
[0745a12] 云何出世間智。謂如是制伏貪瞋癡纏諸雜 染已。復能對治微細隨眠所有雜染。此真實 智名出世智。此復云何。謂即依彼制伏對
治三處善巧。謂緣起善巧。補特伽羅無我 勝解善巧。法無我勝解善巧。為欲超度無 餘雜染對治四種無知故。不待他教。於 內精勤觀察自心。四無知者。一於共相無
知。二於自相無知。三於雜染相無知。四 於清淨相無知。由三種相應知心共相。 一於緣生者不現在前無作用故。二於現 在者唯一剎那無作用故。三於貪等自緣
所生非心作故。由三種相應知心自相。 一者如前言說自性不可得故。二者如前由 六種相如實可得故。三者一切聖者無差別 智之所得故。由三種相應知心雜染相。一
者生故。二者轉故。三者行故。於諸趣中種 種自體生故名雜染生。即於此中生者自然 剎那有流轉故。一切所緣難伏轉故。貪愛
勢力之所轉故。名雜染轉。若於彼行若如 是行。名雜染行。謂於一時行於善中。或 於一時行不善中。或於一時行境界中。或 於一時行造業中。或於一時行煩惱中。又
於煩惱行貪瞋等。無決定行非。即於此行 有貪已復行無貪。行無貪已復行有貪。如 是等。又於隨順樂等法中。得為增上現 行。又生自苦斷壞眾樂。不由執著故。但
由顛倒故。由此引發自身眾苦無有厭 足。或於善中而安置時。即便棄捨思求瑕 隙。為令不善現前行故。於其瑕隙及衰盛 中。為諸愛恚之所損惱。又隨放逸勢力一
切所作諸善根本皆令損壞。又極樂著色等 境故。雖於極利益甘露界中數數思擇。而 難可安立。於此義中。示現假合所設譬喻 其事應知。由三種相應知心清淨相。一者
不得得相故。二者無為相故。三者種性相 故。若由別異如理勤修。求心清淨不能 證得。若由如是如理勤修。便能證得。又不 觀見言說自性。見真如相。此由九種相當
觀無為相。一者不行世故。二者非如在 滅盡定言說自性不可得故。真如相可得 故。是無二相。三者非生身相故。四者超過 生身因自性相故。五者超過當來生故。六
者超過死沒故。七者超過剎那展轉不遠 離故。八者超過趣轉易故。九者超過業煩 惱行故。此中種性相。當知是無學界相。於 現法中超過五事。一者超過所作。二者超
過非所作。三者超過所作加行。四者超過所 作非加行。五者超過非所作加行。於後法 中超過六事。一者超過能發起後有行。二
者超過彼行。三者超過彼果生。四者超過 依彼衰盛。五者超過於彼所依一切無記動 搖中修學期願受用。六者超過彼所依自體 差別。復由四位九相應知種性相。何等四
位。一不清淨位。二清淨位。三通達位。四究竟 位。云何九相。謂不清淨位。於一切相等隨 行故。譬如虛空。若清淨位平等一味及身心
遠離。若通達位隨順趣究竟。由一切煩惱 自性離繫離垢故。超過薩迦耶見。及超過 彼為根本諸惡見趣。若究竟位安樂成滿。及
超過三種變壞。何等名為三種變壞。一者老 死等變壞。二者顛倒處變壞。三者清淨退失 變壞。
[0745c15] 復次云何於菩薩教授中聲聞所學。 謂諸貪憂毘柰耶故。是增上戒學加行。厭患 作意故。是增上心學加行。補特伽羅無我性
故。或法無我性故。是增上慧學加行。此中 貪憂是能發起所有毀犯。又如正不除遣。 如已不除遣。如正除遣。如已除遣。由此四
相。應知自心不如理作意所起貪欲。薩迦 耶見。及與瞋恚。若由境界。或復由他而起 妄計。如是名正不除遣。若由境界。或由他
不饒益加行之所引奪。如是名已不除遣。 由隨一不除遣故。當知隨一亦不除遣。由 隨一除遣故。當知隨一亦復除遣。又若不 除遣雖住律儀。於增上戒尚名毀犯。何況
安住不律儀者。又增上心學於所緣境散 亂錯誤。是能障礙依補特伽羅無我修增 上慧者。薩迦耶見是能障礙依法無我修 增上慧者。自性差別分別計縛是能障礙於
此三學。正修遣中有八種違逆學法。有八種 隨順學法。何等為八。一者唐捐耽著。二者耽 著故縛。三者縛故障礙。四者障礙故垢。五者
垢故災雹。六者雹故瘡皰。七者瘡皰故熱惱。 八者熱惱故諸煩惱病難可療治。與此相違 當知即是八種隨順學法。
[0746a09] 復次云何不善學沙門。謂三種。應知一者 不顧沙門。二者形相同分。三者軌則正命受 用加行戒見意樂皆不同分。若迴向資具是
增上戒。形相同分是增上心及增上慧。形相 同分是彼行意樂不同分。若迴向聲譽是奢 摩他支。同分是毘鉢舍那支。同分是俱修支。
同分是俱資糧支。同分是意樂不同分。
[0746a16] 復次云何善學沙門。當知由四種相。一者加 行故。二者意樂故。三者通達故。四者趣究 竟故。於現法中由厭患加行故。於前生
中由相續成熟加行故。當知加行圓滿。由 法無我勝解意樂故。若所應得。若能應得。 於此二言說自性無執著故。於意趣義正 尋求故。不但隨順言詞故。當知意樂圓
滿。若於法真如以不緣他智通達自性 無雜染故。於世俗寶及世俗生死。涅槃解 脫。繫縛自性無所得故。當知通達圓滿。 已善修習一切雜染對治故。又於真如
無斷壞故。及能勝伏故。當知趣究竟圓 滿。
[0746a29] 復次不善學沙門。由三種相當知彼名不 如其義。一者意樂衰損加行具足。二者意樂 具足加行衰損。三者意樂衰損加行衰損。此
中意樂衰損加行具足。復有三種。一者能 聽唯此喜足。二者能說唯此喜足。三者能證 世間三摩地而生愛味唯此喜足。若善學沙 門唯由一相當知意樂具足加行具足。
[0746b07] 復次云何住世俗律儀。當知有四種相。謂 雖成就六支尸羅。而為二種損害損害尸 羅。謂由薩迦耶見纏故。及於毀犯出離不
了知故。雖遠離此二種過失。而未得世間 清淨律儀。不能制伏薩迦耶見。雖已得世 間清淨律儀。已制伏薩迦耶見。而不損減 串習法無我性怖畏。損壞尸羅。雖遠離一
切所餘過失。而為邪法無我勝解。及增上慢。 損壞尸羅。
[0746b16] 復次云何住勝義律儀。謂所成就出世間。 一切煩惱不相應。能對治三界尸羅。又於 四種住律儀中。諸戲論法現所可得。若能
寂靜彼相。當知是名無漏尸羅。云何名為 諸戲論法。謂於初住律儀中我執可得。若 我所執。若作毀犯。若不作彼。若故思所作
加行。若非彼加行。若正知而行。若彼不行。 若失念而行。若彼不行。於第二住律儀中 薩迦耶見品麁重隨行。若名可得。若色可
得。若當來生相。若今時無相。若纏寂靜。 若隨眠故彼不寂靜。若補特伽羅無我執。若 補特伽羅執棄捨。若即於彼補特伽羅無我
執中所執性。若非所執性。若由此故於色 等中有情執。若彼假設讚善執。若能假設心 語假設讚善執。於第三住律儀中。若生上
故世間。若捨下故非世間。若三摩他依止。 若諸欲依止。若恃舉自尸羅。若輕蔑他尸 羅。於第四住律儀中若計我尸羅清淨。 若由自性差別分別故分別尸羅。如是等
諸戲論法。於無漏戒中皆悉寂靜。又即與 此義相應。依清淨三學應知所說伽他。當 知為令福德資糧塵垢微薄。攝受善士。無 失壞故。智慧資糧於甚深處起勝解故。由
二因緣入如來教。一者由法住智深了別 故。二者由真實智善決定故。
[0746c12] 復次云何如來調伏方便。當知此有二種。謂 自體同分故。及勝解同分故。又現同分為 令安住受教心故。及依教授而出離故。又
正清淨加行教導教授當知復有四種。一者 於雜染清淨驚怖轉依教導二者遠離雜 染因緣教導。三者遠離於清淨驚怖因緣教 導。四者第一現法樂住加行教導。此中雜
染因緣有二種。一者由世俗言說自性雜染 自性執分別故。二者由彼功德過失差別執 分別故。由二種相應知於清淨導驚怖 因緣。一者由於前後清淨導雜染分別
故。二者由雜染遠離分別故。由二種相應 知於涅槃清淨驚怖因緣。一者由世俗言 說自性執故。二者於涅槃增語想中作心 所有想故。又於寂靜心所有想。若增語想
遍了知故。於彼二因緣俱遠離故。當知是 第一住加行教導。
[0746c28] 復次云何名為密意語 言。謂無二相智。是能悟入一切密意語言 相。云何無二相謂諸名言安足處事。由彼自
性無所有故。非名言熏習想所行自性有 故。說為無二。於此無二若起二執。名為雜 染。若無二執。名為清淨。又非一切名言安
足處事。由彼世俗言說熏習想所行自性無 所有故。非彼熏習智所行自性有故。說為 無二。於此無二若起二執。名為雜染。若
無二執。名為清淨。由此無二相。應知悟入 如來一切密意語言。此中由五種相名論 圓滿。即於教授中由五種相名果圓滿。 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當知皆依密意
語言。云何由五種相名論圓滿。謂若由此 相宣說。若是宣說。若所宣說。若如是宣說。 若彼宣說。如是圓滿。云何由五種相名果
圓滿。謂無餘依涅槃界。若有餘依涅槃界。 若聖道圓滿。若勝內怨。若勝外怨。如是圓 滿。云何由五種相名果勝利圓滿。謂即是
供養大師。報信施恩。越生死苦。於福田性 無有退轉。從法化生名如來子。依止如 來。
[0747a21] 復次云何於菩薩藏教授中勝解勝利。當知 由五種相。一者建立因時即能映蔽感大 富貴增上因故。二者由轉依故。三者即於
是處作說器故。四者作說者器故。五者於 捨身時得見業清淨故。由五種相當知 映蔽感大富貴增上之因。所謂此因能引有 量無量果故。有盡無盡法故。感非廣大廣大
樂故。是智資糧智自性故。由此能引彼故。 又由遠離六種過失。應知身行。何等名為 六種過失。一者愁憂相過失。二者不了知
數習過失。三者由二種相威儀過失。四者 由三種相怖畏相過失。五者由二種相遏 履瑟吒過失。六者身不調柔過失。又於相 慶慰時遠離五種過失。應知語行何等名
為五種過失。一者怯怖過失。二者麁獷過失。 三者棄捨佛語作不相應戲論過失。四者 不讚歎如來過失。五者於同法者不施諫 誨過失。又於記別所解了時遠離五種過
失。應知語行。何等名為五種過失。一者於 所證得忘念過失。二者前後語言相違過 失。三者道理相違過失。四者敬信聖教諸天
訶責過失。五者如來訶責過失。又由遠離五 種過失。應知意行。謂依現法義有前四種。 依後法義有第五種。何等名為五種過失。
一者不忍過失。不能忍受現在過去不饒益 事故。二者覆藏過失。由覆藏故。惡作燒惱 故。三者貪染過失。希求諸欲及受用故。
希求出離怨故。四者忘念過失。攝受不正 見故於斷心迷亂故。五者期願過失。由自 輕賤遠離廣大諸佛菩薩之所加被諸佛國 土微妙願故。由微細意樂引發諸佛法故。
於一切法殊勝世間興盛差別起憍慢故。 及願彼故。於分別菩薩藏教授勝解勝利 無量標釋中。當知有無量無數勝解勝利。
[0747b26]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攝決擇分中有餘依及無餘依二地
[0747b28] 如是已說菩薩地決擇。有餘依無餘依二地 決擇。
[0747b29] 我今當說嗢拕南曰。
離繫與壽行 轉依住差別
有常樂殊勝 異性自在等
[0747c03]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現在轉時。一切煩惱 當言離繫耶。當言不離繫耶。答當言離 繫。問於一切苦。當言離繫耶。當言不離
繫耶。答當言亦離繫亦不離繫。所以者何。 若未來生所有眾苦當言離繫。若現在生心 所有苦亦當言離繫。若現身中飢苦渴苦界
不平苦時節變苦。及餘所有逼迫等苦。當 言不離繫。此由現前行故。非諸煩惱所 繫縛故。
[0747c12] 問若一切阿羅漢皆得心自在。何因緣故。不 捨壽行入般涅槃。雖苦所逼而久住耶。答 功能有差別故。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羅漢
能捨壽行。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羅漢能增 壽行。一分不能故。
[0747c17] 問若阿羅漢如先所有六處生起。即如是住 相續不滅。無有變異。更有何等異轉依 性。而非六處相續而轉。若更無有異轉依
者。何因緣故。前後二種依止相似而今後時 煩惱不轉。聖道轉耶。答諸阿羅漢實有轉 依。而此轉依與其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
說。何以故。由此轉依真如清淨所顯。真如 種性。真如種子。真如集成。而彼真如與其 六處。異不異性俱不可說。不可說義。如前已
辯。是故若問所得轉依與其六處為異不 異。非如理問。若此轉依無有體者。應有 如前所說過失。謂阿羅漢煩惱應行。道應 不行。是故當知有轉依性。世尊依此轉依
體性密意說言。
遍計自性中 由有執無執
二種習氣故 成雜染清淨
是即有漏界 是即無漏界
是即為轉依 清淨無有上
[0748a06] 如屠牛師或彼弟子。以利牛刀殺害牛已。 於內一切斫刺椎剖骨肉筋脈皆悉斷絕。復 以其皮張而蔽之。當言此牛與皮非離
非合。如是諸阿羅漢既得轉依。由慧利刀 斷截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已。當言與 六處皮非離非合。又已轉依諸觀行者。雖 取眾相。當知與昔所取差別。此所取相猶
如真如自內所證。不可以言說示於他我 所觀相如是如是。
[0748a14] 問諸阿羅漢住有餘依 涅槃界中。住何等心。於無餘依般涅槃界。 當般涅槃。答於一切相不復思惟。唯正思
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 捨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 不復得生。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
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 若乾達縛。若緊 㮈 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 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
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 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 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 內自證故。
[0748a27]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若無餘依涅槃界中。 已般涅槃諸阿羅漢。有何差別。答住有餘 依。墮在眾數。住無餘依。不墮眾數。住有
餘依。猶有眾苦。住無餘依。永離眾苦。住有 餘依。所得轉依猶與六處而共相應。住無 餘依永不相應。
[0748b04] 問若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所有轉依 永與六處不相應者。彼既無有六處所依。 云何而住。答非阿羅漢所得轉依六處為
因。然彼唯用緣真如境修道為因。是故六 處若有若無。尚無轉依成變異性。何況殞 沒。又復此界非所遍知。非所應斷。故不 可滅。
[0748b10]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 得轉依。當言是有。當言非有。答當言是 有。問當言何相。答無戲論相。又善清淨法
界為相。問何因緣故當言是有。答於有餘 依及無餘依涅槃界中。此轉依性皆無動法。 無動法故。先有後無不應道理。又此法性
非眾緣生。無生無滅。然譬如水澄清之性。 譬如真金調柔之性。譬如虛空離雲霧性。 是故轉依當言是有。
[0748b19] 問當言是常。當言無常。答當言是常。問 何因緣故當言是常。答清淨真如之所顯 故。非緣生故。無生滅故。
[0748b22] 問當言是樂。當言非樂。答由勝義樂當 言是樂。非由受樂。說名為樂。何以故。一 切煩惱及所生苦皆超越故。
[0748b25]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為有少 分差別意趣殊異不耶。答一切無有。所以 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
施設高下勝劣。此是如來此聲聞等。問何 因緣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諸聲聞等有 餘殘障。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
切障永無所有。答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 得安立有障無障。住無餘依涅槃界中。畢 竟無障可立差別。何以故。於此界中一 切眾相。及諸麁重皆永息故。皆永滅故。所
以者何。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時。一 切眾相非悉永滅。異熟麁重亦非永滅。由 彼說有煩惱習氣。即觀待彼相及麁重安 立有障。住無餘依涅槃界時。彼永無有。是
故當知於此界中。無有有障無障差別。問 若此界中永無有障。如諸如來離一切障。 阿羅漢等亦復如是。何因緣故。阿羅漢等不
同如來作諸佛事。答彼闕所修本弘願故。 又彼種類種性爾故。阿羅漢等決定無有 還起意樂。而般涅槃。是故不能作諸佛 事。
[0748c17]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所有無漏 界。此與諸色。當言有異。當言無異。答當 言非異亦非不異。如與諸色。與諸受等。
當知亦爾。與一切行。與一切界。與一切趣。 亦復如是。
[0748c21]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 者。於色等法當言獲得自在。當言不得 自在。答當言獲得自在。問此所得自在。當
言能現在前。當言不能現在前。答一分能 現在前。一分不能現在前。謂諸如來於無餘 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現在前。所餘不
能令現在前。問若此界中離諸戲論。由此 因緣不墮眾數。云何復能起現在前。答由 先發起正弘願故。又由修習與彼相似道 勢力故。譬如正入滅盡定者。雖無是念
我於滅定當可還出。或出已住。然由先時 加行力故。還從定出。依有心行而起遊 行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0749a05]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 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為住有 餘依涅槃界耶。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
有此事。所以者何。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 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0749a10] 問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
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 生相續。答由彼要當增諸壽行。方能成辦。 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物 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
或餘一劫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 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發趣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 不如初心始業菩薩。彼既如是增壽行已。
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 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緣 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已
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贍 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 能覩。何況其餘眾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
住故。於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 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 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被覺悟已。於所 修行能不放逸。
[0749b02] 問若阿羅漢迴向菩提。便能證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緣故。一切阿羅漢不皆 迴向無上菩提。答由彼種性有差別故。所
以者何。諸阿羅漢現見種性有多差別。謂 或見有諸阿羅漢俱分解脫。或復見有唯慧 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故 當知由彼種性有差別故。非一切阿羅漢
皆能迴向無上菩提。
[0749b10]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能棄捨 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彼根性 有差別故。所待眾緣有差別故。
[0749b13] 如迴向菩提聲聞由遇緣故。乘無上乘而 般涅槃如是。菩薩設為如來及諸菩薩之 所棄捨。因棄捨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
涅槃緣。應乘下乘而般涅槃。然無處。無 容諸佛菩薩如是放逸。棄捨於彼。定無是 處。
[0749b19]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若隨證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爾時即同如來。於無餘依般涅 槃界。而般涅槃。
[0749b22] 問迴向菩提聲聞。從本已來當言聲聞種 性。當言菩薩種性。答當言不定種性。 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諸有情類於般涅槃
法性聚中。當知此是不定種性。
[0749b26] 復次彼即於此住處轉時。如無死畏。如是 亦無老病等畏。如來亦爾。彼及所餘於無餘 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於十方界當知究
竟不可思議。數數現作一切有情諸利益 事。如首楞伽摩三摩地中說幻師喻。若商主 喻。若船師喻。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是名最
極如來祕密。於此及餘種種差別如來祕密。 勝解行地修行菩薩下忍轉時。隨其勝解差 別而轉。從此轉勝進入增上意樂淨地。如
是乃至於九地中。展轉增進。勝解清淨。第 十地中於此勝解最善清淨。於彼如來諸祕 密中。是諸菩薩應正隨轉。當知如來如是祕
密。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超過一切度量境 界。問於法決擇總義云何答。
由品類差別 而建立諸法
即於彼釋難 分別一行等
[0749c13] 如是應知此中總義。於此地中餘決擇文 更不復現。當知於彼一一地中。皆有無量 決擇差別。我今且略開示少分。由此方
隅由此所學由此教導。諸有智者餘類應 思。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0 冊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西蓮淨苑輸入,惠敏法師提供之科判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