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6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九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決擇分中聲聞地之三
[0678c09] 復次應知毘奈耶由五種制立為最甚深。 云何名為五種制立。一學制立。二犯制立。三 出離制立。四止息制立。五羯磨制立。
[0678c12] 復次略由五處應知學制立為最甚深。一 自在故。二不自在故。三顯現尸羅壞過失 故。四顯現憙樂鄙業過失故。五彼二過失行
不行故。言自在者。若時所化不隨煩惱勢 力而行。非諸煩惱令不自在。爾時即依如 是所化自在學行。隨意自在。不自在者。若 時所化隨諸煩惱自在而行。由諸煩惱令
不自在。爾時即依如是所化不自在學行。 制立不自在學處。顯現尸羅壞過失者。觀 諸性罪定不應行。制立隨護尸羅學處。顯 現憙樂鄙業過失者。謂觀能障勤修善品。
是故制立遮罪學處。彼二過失行不行者。謂 佛觀彼自在所化過失不行故無制立。觀 不自在過失現行制立學處。
[0678c26] 復次略由五處應知犯制立為最甚深。云 何為犯。謂能障礙所有善法令不得生當 知此障略有五種。一慢緩障。二有罪障。三
輕慢障。四惡作障。五所知障。慢緩障者。謂懈 怠故於諸善法不勤方便。有罪障者。謂如 有一或由貪纏或由瞋纏。或由癡纏。或
由所餘隨一心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彼 既生起如是煩惱隨煩惱纏。堅著不捨。輕 慢障者。謂如有一不尊所學。於諸學中 不甚恭敬。於其所犯不見怖畏而有所
犯。犯已不能速疾發露。於大師所及諸學 中性不尊敬。惡作障者。謂如有一相續染 污惡作所觸。於此惡作不能善巧究竟除 遣。有悵有 怏
有諸惡作。所知障者。謂如有 一心懷變悔。依因淨戒不生歡喜。不歡 喜故不生適悅。如是乃至心不得定心。不 定故無如實知。無如實觀。由此因緣名
所知障。由慢緩障之所觸故。於諸煩惱及 隨煩惱。為性執著。性執著故復為有罪障 之所觸。為有罪障之所觸故。於諸學中 不深恭敬。憙樂所犯。憙樂犯故便為輕慢
障之所觸。為輕慢障之所觸故。生染污 悔不能除遣。所生悔故便為惡作障之所 觸。為惡作障之所觸故變悔轉增。由此因 緣廣說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便為所
知障之所觸。如是名為障生次第。與此相 違當知即是五種無障。謂無慢緩障。無有 罪障。無輕慢障。無惡作障。無所知障。
[0679a25] 復次意樂毀壞者。於其所犯尚不能出。況 能無犯。云何名為意樂毀壞。謂略有五種。 一於精進無發起欲。二於煩惱有染著欲。
三於所犯有起犯欲。四於惡作無除遣欲。 五於等持無引發欲。復次意樂具足者。尚 無有犯。況出所犯。云何名為意樂具足。 當知此亦略有五種。一於精進有發起欲。
二於煩惱無染著欲。三於所犯起無犯 欲。四於惡作有除遣欲。五於等持有引發 欲。如世尊言。於所犯罪由意樂故我說能 出非治罰故。
[0679b07] 復次應由十處思求所犯。謂由別解脫法 故。由廣分別毘奈耶故。五犯聚中由犯自 相故。由六種差別成重相故。謂制立差別。
事差別。煩惱差別。穿穴差別。補特伽羅差別。 時差別。由無羞恥者除波羅闍已迦所餘 有殘相故。由初業者非初業者現所行故。
由逼惱出離故。由障難出離故。由有犯 者時諸苾芻白大師故。由彼白已大師為 欲止。當所犯集僧眾故。由僧眾集已制 立所犯故。制立所犯已復於後時隨事開
聽。令得究竟無惱害故。
[0679b18] 復次略由五處應知出離制立為最甚深。 謂無染出離故。逼惱出離故。障難出離故。 無計出離故。說悔出離故。無染出 離 者。謂如
有一於小隨小所犯法中隨有所行。若善 法增不善法減。由此因緣便不染污。由此 無染即是出離。是故說為無染出離。逼惱出 離者。謂若有遭困苦重病之所逼切。除其
性罪於餘犯法隨有所行由此逼惱即 是出離。是故說為逼惱出離。障難出離者。謂 若見有命難現前或梵行難。於小隨小所犯 法中隨有所行。由此障難即是出離。是故
說為障難出離。無計出離者。謂若有一遊 於異方。經行曠野匱乏之處。隨有一種障 難之法而現在前。隨其所有應受用事求 受用法而不能得。遂生敬畏受用此事。
於小隨小所犯法中隨有所犯。由此無計 即是出離。是故說為無計出離。說悔出離者。 謂如有一於五犯聚有餘犯中隨有所犯。
遂於有智同梵行所。以毘奈耶祕密之法。發 露陳說。如法悔除。言小隨小所犯法者。謂 除性罪。
[0679c10] 復次略由五處應知止息制立為最甚深。 一清淨故。二防破壞故。三為引接廣大義 利補特伽羅令入法故。四為令聖教轉增
盛故。五為遮防難存活故。清淨故者。謂有 清淨所作已辦諸阿羅漢。由彼已得極清淨 故。僧便於彼小及隨小所有學處皆為止息。
防破壞故者。謂於僧中一分苾芻。於有犯 中生無犯想。於無犯中生有犯想。一分苾 芻。於有犯中生有犯想。於無犯中生無犯 想。由此因緣發起種種鬪訟違諍。由此令
僧不得安樂。為欲靜息此諍事故。僧眾 和合白四羯磨。於小隨小所有學處皆共止 息。為欲引接廣大義利補特伽羅令入法 者。謂如有一族姓高貴補特伽羅。於聖教
中多有所作。僧遇彼人無別方便可令入 法。為欲引接令得入故。僧眾和合白四羯 磨。於小隨小所有學處皆為止息。為令聖 教轉增盛者。謂於末劫諍劫穢劫正現前時。
無量有情於小隨小眾多學處不樂修學。 未入法者不欲趣入。已入法者復欲離散。 由此聖教漸漸衰退不得增盛。由此因緣 僧眾和合。為令聖教得增盛故白四羯磨。
於小隨小所有學處皆悉止息。為欲遮防 難存活者。謂於末劫諍劫穢劫現在前時。 由小隨小諸學處故。令諸苾芻難可存活 為欲息此難存活事。僧眾和合白四羯磨。
止息學處。
[0680a08] 復次略由五種補特伽羅。於十羯磨應知 羯磨制立為最甚深。何等名為十種羯磨。一 受具羯磨。二結界羯磨。三長養羯磨。四同意
羯磨。五趣向羯磨。六恣舉羯磨。七治罰羯磨。 八攝受羯磨。九白二羯磨。十白四羯磨。云何 五種補特伽羅。一良慧喻補特伽羅。二鸚鵡
喻補特伽羅。三炬燭喻補特伽羅。四電光喻 補特伽羅。五書畫喻補特伽羅。云何良慧喻 補特伽羅。謂如有一於上所說十羯磨中。 唯依於義不依於文。唯隨義轉不隨音
聲。雖於此中未作如是羯磨言詞。然能依 義發起語言行於此義。云何鸚鵡喻補特 伽羅。謂如有一唯依於文不依於義。唯隨 文轉不隨於義。不能依義發異言詞。云
何炬燭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依少羯磨 便多增益。現行種種隨意言詞。譬如炬燭。 云何電光喻補特伽羅。謂如有一或一時間 於諸羯磨及諸學中現可得見。於一時間
都不現見。譬如電光。云何書畫喻補特伽 羅。謂如有一如其所制羯磨言詞。即如是 轉不增不減。如書畫者。
[0680a29] 復有五種偽毘奈耶。一偽制立學處。二偽制 立所犯。三偽制立出離。四偽制立止息。五偽 制立羯磨。云何偽制立學處。謂如有一制
立學處。不入契經。不現於律。違背法性。 違背法性者。謂能增長諸不善法。及能損 減所有善法。云何偽制立所犯。謂如有一
於有犯中立為無犯。於無犯中立為有犯。 云何偽制立出離。謂如有一於不出離立 為出離。於出離中立不出離。云何偽制立 止息。謂如有一於不應止息制立止息。
應止息中立不止息。云何偽制立羯磨。謂 如有一於非法羯磨立法羯磨。法羯磨中 立非法羯磨。
[0680b13] 復次除十種事。若有苾芻。於異人前。宣說 顯示諸餘苾芻壞戒壞見壞諸軌則及壞 正命。當知此言非清淨說。云何十事。一於
佛寶欲為損害或欲劫奪。如於佛寶二 於法寶。三於僧寶當知亦爾。四見由彼故 壞戒壞見。若壞軌則若壞正命。品類漸漸 增長廣大。或聞或疑。五見彼顯示壞戒壞
見壞軌壞命。等不正法或聞或疑。六欲令 彼出壞戒壞見壞軌壞命不善法處。及欲 安置諸善法處。七為護他心。勿使他人作 如是解是諸苾芻皆悉壞戒壞見壞軌壞
命。然相覆藏。八或有施主。或鄔波索迦。或造 寺。主啟白僧眾作如是言。我不忍許諸 有壞戒乃至壞命在此中住。諸苾芻輩。若
見壞戒乃至壞命者。當告我知。若諸僧眾 同聞此言。九若有見他由此因緣內懷嫌 恨欲起無義或聞或疑。十僧眾於此壞戒 壞見壞軌壞命污染他家行惡法者。無
有力能治罰驅擯。唯有一因唯有一緣。所 謂向他說彼不清淨事。若因嫉妬。或因憎 恚。或因財利。欲毀欲惱欲令損害。由此 緣故向他說者。當知是名不清淨說。
[0680c06] 復次毘奈耶中。略有五種能顯法義諸譬喻 事。一本生事。二本事事。三影像事。四假合 事。五譬喻事。本生事者。謂說前生菩薩行
事。本事事者。謂說前世諸相應事。影像事 者。謂說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喻。影顯最 勝補特伽羅。又以世間七種河中補特伽羅
喻。影顯正法中七種補特伽羅。如是所餘影 像種類皆應了知。假合事者。謂大王喻或良 醫喻。如是等類餘無量喻。隨順染污及清淨
品。復有現見世間譬喻。或依雜染品。或依 清淨品。由彼少分共相應故假合而說。譬喻 事者。謂說廣長眾多譬喻。如長譬喻及餘 無量如是等類。
[0680c19] 復次由五種相建立所知諸法差別。何等為 五。一由事故。二由品業差別故。三由智依 處差別故。四由智差別故。五由攝餘智差
別故。云何由事故。謂略說一切有為無為 名所知事。
[0680c24] 云何由品業差別故。謂即此事復有五品所 知差別及此五品所知作業。何等為五。謂此 所知或有假立故名所知。或有勝義故名
所知。或有所作究竟故名所知。或有他心 淨不淨行故名所知。或有一切種別故名 所知。若世俗智能知假立所知。知假立故 如實了知世俗道理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
說乃至緣生法等一分應遠離一分應修習。 又能了知世俗言說遊行世間。隨因隨緣 而起眾行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能 知勝義所知。知勝義故能證見修所斷法
斷盡智無生智。能知所作究竟所知。知所作 究竟故。心得決定無有疑惑。於自斷中 離增上慢。他心智能知他心淨不淨行所知。 由知此故如實知他所有意樂界及隨眠。
十力智能知一切種別所知。由知此故能正 於他起一切種教誡教授。能斷一切有情 疑惑。能善安置一切有情於善趣果及解脫 中。有大勢力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及安樂
事。如是名為五品所知及五種業。
[0681a15] 云何由智依處差別故。謂有二種。一自利 行。二利他行。若隨順斷世俗智。若正能斷 勝義智。若於斷所作究竟智。如是諸智。應
知依自利行依處。若於他意樂界及隨眠所 有他心智。若於一切種別所知中。所有十力 智。如是二智。應知依利他行依處。如是名 為智依處差別。
[0681a22] 云何由智差別故。謂世俗智或善或不善。或 無記或有漏或無漏。唯是世間。無漏者。謂於 已斷一切無學身中可得。此及所餘總名
俗智。亦唯世間。當知所餘法類智等是出世 間。亦唯無漏。盡無生智當知唯於漏盡中 生。若不分別盡及無生。謂我已得諸漏永
盡。我未來苦不復當生者。唯是無漏。唯出 世間。若作如是分別者。唯是無漏世出世 間世俗智攝。是未曾得是阿羅漢相續中生
他心智。唯是世間。若在異生及有學相續中 者。是有漏。若無學相續中者。是無漏。問何因 緣故清淨身中諸世俗智。說名無漏。答由彼
身中諸漏隨眠已永斷故。又此諸智是他心 智現所行境。此他心智非染污性。非餘染 污現所行境。又彼自性不與一切煩惱相 應。是故此智由隨眠故。由所緣故。由相
應故。皆成無漏。十力智在如來相續中。是 未曾得唯是無漏。世間智攝。何以故。由此 一切種智皆帶戲論而現行故。
[0681b12] 云何由攝餘智差別故。謂神通智。解脫門 智。無礙解智。無諍智。願智。力。無畏。念住一 切種不共佛法等智。隨其所應當知皆為
如前所說諸智所攝。謂五神通。皆世俗智 攝。若諸異生及諸有學相續中者。皆是有漏。 若在無學相續中者。皆是無漏。第六神通。
盡及無生二智所攝。盡無生智如前應知。空 解脫門智八智所攝。謂法智類智。苦智集智。 滅智道智。及出世間盡無生智。無願解脫門
智。六智所攝。謂法智類智。苦智集智。盡智無 生智。無相解脫門智。五智所攝。謂法智類智。 滅智盡智無生智。無礙解智無諍智願智十
力等一切不共佛法智皆世俗智攝。皆是無 漏。在阿羅漢及如來相續中。如其所應盡 當知。
[0681b26] 諸解脫門建立相。如本地分已說。不 共佛法及無礙解等。如菩薩地已說。
[0681b28] 復次云何神境。云何神境智。云何神境智作 證。謂從一種變作多種。如是廣說乃至梵 世身自在轉。是名神境。由神境智於此神
境領受示現。是故說此名為神境。若智具 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由此智 於彼境能領受能示現。是故說此名神境
智。即此智種子。由生緣所攝受故。勢力增 長相續隨轉。名神境智作證。如是一切總攝 為一。名神境智作證。
[0681c08] 云何天耳。云何天耳智。云何天耳智作證。謂 若修果耳所攝清淨色。是名天耳。與依耳 識相應智。名天耳智。此智作證如前應知。
如是一切總攝為一等如前說。
[0681c12] 復次由此道理餘一切通所作問詞。如前 應知。所有釋詞隨其所應我今當說。謂諸 他心由有貪等差別而轉。名心差別。若具
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緣彼為境智。名心 差別智。此智作證如前應知。如是一切總 攝為一等如前說。若於過去生自體差別 明了記憶。名宿住隨念。若智具大威德修
所成。是修果依止於念與念相應此方得 轉。是故說名宿住隨念智。餘如前說。若諸 有情好惡色等種種差別。從彼別別有情眾
沒。於此別別有情眾生。說名死生。若修果 眼所攝清淨色以為依止。緣死生境。識相應 智。名死生智。餘如前說。若一切結無餘永
斷。名為漏盡。即於此中世間盡智及無生 智。名漏盡智。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0681c27] 復次諸具神通修觀行者。若遇其時便能 示現。或復安住或行他利。或於是中能善 問記。是故名為具神通者。復次前三通是
通非明。後三通亦通亦明。以能對治三世 愚故。又初神通能迴異類。令他於己發生 尊敬。第二神通知他所行染淨語業。能善訶
責令其歡喜。第三神通善能知他若淨不淨 心行差別。能正教授及與教誡。後三神通能 令遠離常邊斷邊。能無顛倒離增上慢。依 於漏盡宣說中道。即於此中能善教授。
[0682a08] 復次觀察三種義勢力故。俱分解脫利根阿 羅漢苾芻住無諍定。謂或有一。昔曾於彼 無諍等持。聞有無量差別勝利。心生喜樂
發起勝願。由此因緣緣彼為境。猛利意樂。 數數熏修。彼既證得阿羅漢已。由彼為因 由彼為緣。即於是中心樂趣入。是故今者
住無諍定。又復有一。昔異生時。令諸有情 起無量諍。於彼發起種種惱害瞋恨等事。 今既證得阿羅漢果。於昔所行愚夫之行。
生大悔愧。是故今者住無諍定。又復有一。 自既證得阿羅漢果。欲令無量眾生造作順 現法受可愛果業。又欲令彼於現法中受 可愛果。是故方便住無諍定。由此因緣熏
修邊際第四靜慮以為依止。發生無諍想三 摩地防護他心。於自所起一切威儀。終不 令他起煩惱諍。是故說此名為無諍。如是 為欲護他心故。隨所依止村邑聚落所住
之處。周遍於此村邑聚落諸眾生心次第觀 察。如是遍觀一切衢路一切家屬一一眾生 未來世心。如是觀已。彼若了知如是村邑 如是聚落。如是衢路如是家屬。如是眾生
當於我所暫得見時。必定生起諸煩惱諍。 即便隱避令彼眾生皆不得見。彼若了知 不由見故。由不見故。生煩惱諍。則作方 便令彼得見。彼若了知由隨順故令不
起諍。即便觀察所隨順事為淨不淨。若 清淨者即與相見隨順彼事。若不清淨或復 觀彼所隨順事令他相續起煩惱諍。既觀 察已不與相見。又審觀察若因如是語言
如是威儀。如是攝受如是受用衣服等物。 如是說法如是勸導。令他相續起煩惱諍 即便遠離。如是語言廣說乃至如是勸導。 彼由多分住如是住行如是行。是故說名
住無諍者。
[0682b13] 云何願智。謂俱分解脫利根阿羅漢苾芻熏 修邊際第四靜慮為依止故。若聲聞乘隨聲 聞智所行境界。若獨覺乘隨獨覺智所行境
界起如是願。願我當知如是如是所知 境界。從此趣入熟修邊際第四靜慮。既入 定已隨先所願一切了知。若諸如來遍於 一切所知境界智無障礙。
[0682b20] 復次諸佛如來於無諍定而不數入。所以者 何。有諸眾生勝利益事。由起煩惱俱時成 辦。如來於此勝利益事不能棄捨
復次如熏修邊際第四靜慮以為依止引 發無諍及與願智。當知如來所有一切不共 佛法妙智亦爾。餘神通等一切靜慮以為依 止皆能引發。
[0682b27] 復次唯依諸靜慮及初靜慮近分未至定。能 入聖諦現觀。非無色定。所以者何。無色定 中奢摩他道勝。毘鉢舍那道劣。非毘鉢舍那
劣道能入聖諦現觀。非生上地或色界或無 色界能初入聖諦現觀。何以故。彼處難生 厭故。若厭少者尚不能入聖諦現觀。況於 彼處一切厭心少分亦無。
[0682c05] 復次當說世俗智及出世無漏智初中後際 生起差別。謂世俗智初異生位起如先說五 染污見及與貪等相應邪智是染污等諸世
俗智應斷。應知為欲生起彼對治故。復起 世間信所攝受無顛倒見。是善有漏世俗智 攝。以此正見為依止故。次起聞思所成妙 慧。於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世俗智
攝。以此為依。次於順決擇分方便道中。由 修所成慧於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 世俗智攝。以此為依。次起見道方便順決 擇分俱行修所成慧。於諸念住勤修觀行。
亦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為依。次起世第 一法見道無間道所攝正見。亦善有漏世俗 智攝。如是名為初異生地諸世俗智生起次 第。又即以彼世第一法所攝俗智為依止
故能入見道。昇見道時即先所修善世俗 智所有種子。由彼熏修皆得清淨亦名為 修。此則名為諦現觀邊諸世俗智。出見道 已生起此智。證見所斷諸法解脫。昔來於
彼曾未解脫。由此生故是諸聖者於見所 斷煩惱斷中能正分別。謂那落迦我已永盡。 乃至不復墮諸惡趣。又能了知我今已證 得預流果。又能了知我今已斷如是如是
所有煩惱。又隨所欲應可為他所記別者 當為建立。又審觀察而記別之。又能於諸聖 諦現觀。以無倒慧而正建立。復於此上隨 其所應未離欲處。以世間道漸次修習能
離彼欲。乃至能於無所有處離欲作證。此 諸聖者以出世間智後所得諸世俗智離諸 欲時。當知同彼非聖道者所作離欲。但能 損伏煩惱種子。非謂永斷。此世俗智是出
世間智後所得。應言此智亦是世間亦出世 間。不應一向名為世間。又修此智略有四 道。一方便道。二無間道。三解脫道。四勝進
道。於一切地修道所斷耎中上等九品煩惱。 隨其品數各各差別能隨順斷。是名初道。 能無間斷。是第二道。無間斷已。是第三道。次
後於斷。是第四道。此勝進道復有二種。或 有無間為斷餘品修方便道。此於前品 名勝進道。於後所斷名方便道。或有無間 不修方便。但於前品生 知
足想。不求勝 進或住放逸。或於已斷以觀察智而更觀 察。或有但以伺察作意而伺察之。當知此 道唯名勝進。除未至定所餘一切近分地中
唯有俗智無出世智。何以故。由未至地是 初定心初靜慮上所有定心皆先有定故。聖 弟子從此以上。但依根本修出世智不依
近分。第一有中所有諸智。皆俗智攝。何以故。 彼處作意與出世間聖智作意不同分故。 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作意。有想諸定所
攝受故。始從學地乃至於此諸世俗智。當 知皆名中際俗智。於阿羅漢身中所有一切 清淨無漏解脫。一切結縛煩惱盡智。無生智
及餘一切神通等功德所攝諸世俗智。皆是 後際世俗智攝。
[0683b02] 復次諸菩薩初中後際世俗智者。謂從勝解 行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有一切世俗智。初際 者。謂勝解行地。中際者。謂從增上意樂清淨
地乃至決定行地。後際者。謂到究竟地。又諸 菩薩於諸地中起二種行。謂有戲論想差別 行。及離戲論想現行行。似出世間。善修此
故得後所得世俗智攝無障礙智。又諸菩薩 有與如來願智相似諸世俗智。勝諸聲聞 獨覺所得一切願智諸神通等及空智等。應 知亦爾。由諸菩薩所有功德皆依十力種
性而轉。聲聞獨覺則不如是。
[0683b13] 復次如是已說初中後際諸世俗智。初中後 際諸出世智。次我當說。謂見道修道無學道。 若法智品見道。對治欲界見所斷惑。若類智
品見道。對治色無色界見所斷惑。問一切類 智現在前時皆能了別色界無色界耶。答若 有曾於色無色界所有諸法善聞善思善取
相者。即能了別。若不爾者不能了別。所餘 諸智或在毘鉢舍那品。或在奢摩他品。法智 類智二品所攝。又於見道初智生時。諸餘智
因由能生緣所攝受故。皆得增長一切見 道。即此剎那皆名為得。於此得已後時漸 漸次第現前。當知見道是勝進道。於修道 中若有修習出世間道而離欲者。應知如
前方便道等。皆是出世。若於苦等諸聖諦中。 有戲論想而現行者。是世俗智。離戲論想而 現行者。是出世智。為於諸諦以有相想
善取相故。為如先時所見所知修習種種 微妙智故。為以世間諸善厭行令心厭故。 為受種種妙法樂故。是諸聖者亦修世間 離欲之道而離諸欲。無學地中即如所說
出世間智。解脫修道所斷惑故極善清淨。又 出世智。能為一切世間功德所依持處。能令 一切上地下地所有功德皆自在轉。如是名 為初中後際出世間智次第生起。
[0683c08] 復次諸神境智或加行得或生得。加行得者。 如生此間異生有學及與無學諸菩薩等所 有修果。生得者。謂生色界由先修習為因
緣故。後於此中生便即得。又有欲界諸天 及人一分福果所致。如曼馱多王等。又傍生 趣如飛禽等。攝受如是眾同分故如得神
通。鬼趣一分亦復如是。又有呪術藥草威德 亦如神通。如作幻惑厭禱起屍半起屍等。 即由如是差別道理。餘四神通所有差別。 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0683c18] 復次云何所識法。謂一切法皆是所識。諸識 能識。由五種相諸識差別。如其所應建立 所識。何等為五。一依緣差別故。二欣慼差別
故。三勝劣差別故。四心所差別故。五障治生 差別故。云何依緣差別。謂由所依所緣差別。 建立眼等六識差別。眼識了別諸色境界。餘
識各各了自境界。意識了別一切眼色乃至 意法以為境界。
[0683c26] 云何欣慼差別。謂苦受相應識名慼。此能了 別隨順憂苦不可意法。樂受相應識名欣。 此能了別隨順喜樂可意諸法。不苦不樂受
相應識名非欣非慼。此能了別隨順捨受 非二諸法。
[0684a01] 云何勝劣差別。謂不善法及有覆 無記法相應識名劣。此能了別諸染污識所 行諸法。善法相應識名勝。此能了別一切善
識所行諸法。無記法相應識名非勝非劣。 此能了別自所行法。
[0684a06] 云何心法差別。謂有心法遍諸心起。復 有心法遍善心起。所餘心法應知如前 有漏法中已說其相。遍諸心起復有五種。
謂作意觸受想思。如前意地已說其相。遍 善心起復有十種。謂慚愧無貪。無瞋無癡。 信精進。不放逸不害捨。如是十法若定地若
不定地善心皆有。定地心中更增輕安不放 逸等。唯是假法。此相應識皆能了知一切境 法。
[0684a14] 云何障治生差別。謂所治障有十五心。何 等十五。謂欲界繫總有五心。見苦見集見滅 見道及修所斷。如欲界繫總有五心。色無色
界當知亦爾。能對治心是第十六。謂諸無漏 學無學心。如是所治及能治識。隨其所應 各能了別自所行法。
[0684a20] 復次生差別者。略有五種。一欲界生行。二色 界生行。三無色界生行。四往上地生。五還下 地生。欲界生行者。從欲界繫若善若染污。若
無覆無記心無間。遍欲界繫一切心生。是 名欲界識生差別。如欲界繫如是。色無色 界繫自地三心無間。皆生自地三心。若先未 起靜慮無色。初欲生時要從欲界善心無
間。初靜慮地善心得生。初靜慮地善心無間。 第二靜慮善心得生。如是乃至。無所有處善 心無間。第一有地善心得生。必從色界善
心無間。初學心生。學心無間。無學心生。若 先已起靜慮無色。即於彼地不退失者。彼 從欲界善心無間。隨其所樂上地諸心。及
學無學心欲起現前。先已善取彼行相故。 於彼諸心如意能起。如是所餘上地諸心 無間所起。如其所應當知亦爾。又從欲界 無記心無間色界善心生。如色界果。欲界變
化心即從色界善心無間此欲界無記心生。 又說此心為欲界者。當知是彼影像類故。 非自性故。又欲界沒生上地時。欲界善心 無記心無間上地染污心生。謂生初靜慮乃
至有頂。以一切處結生相續皆染污心方 得 成 故。如是應知往上地生諸識決定 於自所行生起差別。又諸異生退先所得 世間靜慮無色定時。由染污心現前故退。
此下地染污心從上地善心染污心無間生。 又從上地沒生下地時。從一切上地善心 染污心無記心無間唯有下地染污心生。如 是應知。還下地生諸識。決定於自所行
生起差別。如是障治生差別故。諸識決定於 自所行了別所識諸法差別。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九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0 冊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西蓮淨苑輸入,惠敏法師提供之科判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