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3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威力品第五
[0491b14]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當知略有三種。一者 聖威力。謂佛菩薩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隨 其所欲一切事。成心調柔故善修心。故是
名聖威力。二者法威力。謂諸勝法有廣大 果有大勝利。是名法威力。此中法者。即是 六種波羅蜜多。所謂布施乃至般若。如是諸
法有大威力。名法威力。三者俱生威力。謂 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 奇法。是名俱生威力。
[0491b23] 又佛菩薩如是威力品類差別復有五種。一 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三者俱生威 力。四者共諸聲聞獨覺威力。五者不共聲 聞獨覺威力。
[0491b27] 云何諸佛菩薩神通威力。謂六神通。一者 神境智作證通。二者隨念宿住智作證通。 三者天耳智作證通。四者見死生智作證通。
五者知心差別智作證通。六者漏盡智作證 通。是名神通威力。
[0491c03] 云何諸佛菩薩神境智通。謂佛菩薩神境智 通略有二種。一者能變通二者能化通。如 是二種品類差別各有多種。云何能變神境
智通品類差別。謂十八變。一者振動。二者 熾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現。五者轉變。六者往 來。七者卷。八者舒。九者眾像入身。十者同類
往趣。十一者顯。十二者隱。十三者所作自在。 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辯才。十六者 能施憶念。十七者能施安樂。十八者放大光
明。如是等類皆名能變神境智通。振動者。 謂佛菩薩得定自在心調柔故。善修心故。 依定自在普能振動寺館舍宅。村邑聚落。 城郭國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
世界人世界。天世界一四大洲。一千世 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 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皆能振動。是 名振動。熾然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從其 身上發猛焰火。於其身下注清冷水。從其
身下發猛焰火。於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 界定舉身洞然。遍諸身分出種種焰青黃 赤白紅紫碧綠頗胝迦色。是名熾然。流布 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流布光明遍滿一
切寺館舍宅。乃至無量無數世界無不充滿。 如前振動。是名流布。示現者。謂佛菩薩依 定自在。如其所樂示彼一切諸來會眾沙門
婆羅門聲聞菩薩。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 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令悉 現見。下諸惡趣上諸人天復令現見。諸餘佛
土及於其中諸佛菩薩。乃至超過殑伽沙等 諸佛國土種種名聲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 名如來悉令現見。亦為宣說彼佛土名及 如來名齊彼至此。若復過彼諸佛國土及諸
如來。隨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現見亦為 宣說。是名示現。轉變者。謂佛菩薩依定自 在。若於其地。起水勝解即令成水。如實
非餘。火風勝解亦復如是。若於其水起地 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火風勝解亦復 如是。若於其火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 實非餘。水風勝解亦復如是。若於其風起
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水火勝解亦 復如是。若於一切起餘勝解。即隨勝解如 實非餘。如於大種互相轉變。色香味觸當 知亦爾。若於草葉牛 糞
泥等。起於飲食車 乘衣服嚴飾資具種種塗香華鬘勝解。即隨 勝解如實非餘。若於沙石瓦礫等物。起於 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勝解。即隨勝
解如實非餘。若於諸山雪山王等起金勝 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一切起餘 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好色有情 起惡色勝解。於惡色有情起好色勝解。於
俱非有情起好色惡色勝解。於俱有情起 俱非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如於好色 惡色。於具支節不具支節及肥瘦等當知亦 爾。如是於餘所有自相可變色物起餘勝
解。皆隨勝解一切轉變。如實非餘。是名轉 變。往來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隨其所樂 於諸牆壁山石等中。縱身往來無有滯礙。
廣說乃至往於梵世。乃至上至色究竟天還 來無礙。或復傍於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 若往若來皆無滯礙。或運麁重四大種身。或
於遠處作近勝解。或如意勢速疾往來。是 名往來。卷舒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卷 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極微。舒一極微令如
一切雪山王等。是名卷舒。眾像入身者。謂佛 菩薩依定自在。能以種種現前大眾。及以 一切村邑聚落。草木叢林。諸山大地一切
色像內己身中。令諸大眾各各自知入其 身內。是名眾像入身。同類往趣者。謂佛菩薩 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剎帝利眾。同其色類
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義。 亦即以此名如是義。彼不以此名如是 義。亦不以此名如是義。然後為其演說 正法。示現教導讚勵慶慰。化事既終欻然隱
沒。沒後時眾迭相顧言。不知沒者天耶人 耶。如能往趣剎帝利眾。如是往趣婆羅門 眾。若沙門眾。若長者眾若居士眾。四大王 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
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先益天。大 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 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 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
究竟天。當知亦爾。是名同類往趣。隱顯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於大眾前百度千度或 過於是。隱沒自身復令顯現。是名隱顯。所
作自在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普於一切 諸有情界往來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轉。令 去即去令住即住。令來即來令語即語。 是名所作自在。制他神通者。謂佛菩薩依定
自在。能制伏他所現神通。如來神通普能 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如其 所欲令事成辦究竟。菩薩一生所繫。或最後 有所有神通。除諸如來等類菩薩。悉能制
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諸餘菩 薩所有神通。除入上地等類菩薩。悉能制 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是名制 他神通。能施辯才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若諸有情辯才窮盡能與辯才。是名能施辯 才。能施憶念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 情於法失念能與憶念。是名能施憶念。能
施安樂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說正法時 與聽法者饒益身心輕安之樂。令離諸蓋 專心聽法。暫時方便而非究竟。又令諸界 互相違變能為損害。非人所行災癘疾疫
皆得息滅。是名能施安樂。放大光明者。謂佛 菩薩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或有 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令惡趣
等一切有情息彼眾苦。或有一光往諸天 界。令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 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宮中。蒙光覺 悟皆來集會。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
數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薩蒙光覺 悟皆來集會。以要言之。諸如來等能放無 量無數品類種種光明。能作無量無數世界 無量無數諸有情類無量無數利益之事。是
名放大光明。當知如是一切能變神境智通 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由此神通 能轉所餘有自性物。令成餘物。故名能變 神境智通。
[0493a13] 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謂若略說。 無事而有。是名為化。能以化心隨其所欲。 造作種種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此
復多種。或化為身及化為境。或化為語。或 化為身及化為境者。化似自身或不相似。 化似他身或不相似。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
似不似。唯能化作與根相似。根所依處而 非實根。復能化作相似境界。謂飲食等。末 尼真珠琉璃寶等。所有色香味觸所攝外資
生具。若彼相似若異於彼。隨其所欲一切 能化。又所化身與己同類。非一眾多種種差 別。或作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
捺洛牟呼洛伽色像。或作人傍生鬼那洛迦 色像。或作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色像。若所 化身與菩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自 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又所
化身與他同類亦有多種。若作天身與彼 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他相似。若不 爾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如作天身。乃至 佛身當知亦爾。云何此中化作多身。謂佛菩
薩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時化作 種種形類。能為無量無數有情作利益事。 如是所化種種形類。於中或有諸佛菩薩 雖滅度後由住持力而故隨轉。或有暫時
作利益已化事便息。又佛菩薩或作化事。 唯令眾生覩見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 或復化作飲食衣服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 玉珊瑚車乘等事與實無異。如是所作財
食眾具。令諸眾生常得受用。是名化身及 化境界。或化為語者。或有化語妙音相應。 或有化語廣音具足。或有化語繫屬於 自。或有化語繫屬於他。或有化語無所
繫屬。或有化語宣說正法言詞所攝。或 有化語誨責放逸言詞所攝。妙音相應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深遠如雲雷音。 其聲和雅如頻迦音。能感眾心甚可愛樂。
又此化語圓上微妙顯了。易解樂聞無逆 無依無盡。廣音具足者。謂佛菩薩所說化 語其聲廣大。隨其所樂無量種類。天龍藥叉 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
聲聞菩薩人非人等。無量眾會。一踰繕那 皆悉充滿。以妙圓音隨類遍告。又隨所樂 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乃至十方無
量無數諸世界中。若近若遠所有眾會。以妙 圓音隨類遍告。於此聲中出種種音。為諸 眾生。說種種法。隨其所應各得義利。繫屬
於自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於化自身出 種種音。宣說正法誨責放逸。繫屬於他 者。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於化他身宣說正 法誨責放逸。無所繫屬者。謂佛菩薩所說
化語。或於空中或於所化非情法上而有 所說。宣說正法言詞所攝者。謂佛菩薩所 說化語。開示正理令諸愚癡於種種法皆 得悟解。誨責放逸。言詞所攝者。謂佛菩薩
所說化語。為不愚癡獲得淨信。而放逸者 責其放逸令生慚愧。誨不放逸令勤修 學。如是所說眾多化事略有三種。化身化 境及以化語。當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
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
[0493c14] 如是二種諸佛菩薩神境智通能辦二事。 一者示現種種神通。引諸眾生入佛聖教。 二者示現種種神通。惠施無量受苦眾生。
眾多品類利益安樂。云何諸佛菩薩隨念宿 住智通。謂佛菩薩以宿住智。自能隨念己 之宿住。曾於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如 經廣說。亦能隨念他諸有情身等一切品類
差別。如自隨念己事無異。又能令他得 宿住智。能自隨念前際所經若自若他身 等一切品類差別。曾於如是有情類中。我 如是名。乃至廣說。如是有情轉復令他得
宿住智。能自隨念一切宿住。如前無異。如 是展轉令憶宿住。皆如自己於現法中。又 能隨念諸微細事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 造作先所思惟。皆無忘失。又能隨念無間
剎那。次第所作無間斷故。又能隨念有 量有數宿住差別。所知時劫可算數故。又 能隨念無量無數宿住差別。所知時劫不 可數故。以要言之。此宿住智於如是處
於如是類於如是量。隨其所欲皆無礙 轉。如是名為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所攝威 力。又由隨念宿住智故憶念本生。為諸有 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
難行苦行。令於佛所生淨信故。起恭敬 故。令於生死深厭離故。又由此智憶念本 事。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果異 熟。為令妄計前際常論一分常論常見眾
生破常見故。
[0494a13] 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謂佛菩薩以淨天 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聲小 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聲。皆悉
得聞。聞天聲者。若不作意。下從欲界上 至色究竟宮。其中受生諸有情類種種音聲 皆悉能聞。若作意時。過是已上諸世界聲皆
亦能聞。聞人聲者。遍於一切傍四大洲受 生有情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聖聲者。於 諸如來聲聞獨覺及諸菩薩。若從彼聞展轉 為餘諸有情類。宣說種種示現教導讚勵慶
慰。勸修諸善勸捨諸惡。所有音聲皆悉能 聞。又於一切無染污心。受持讀誦論議決 擇。無倒諫誨為作憶念教授教誡。及餘所 有善言善說能引義利種種音聲皆悉能聞。
如是等類名聞聖聲。聞非聖聲者。於諸有 情 虛 妄離間邪綺麁獷。生下惡趣。生上天 趣。生傍人趣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大聲
者。謂於大眾生聲大集會。聲種種苦具所逼 切聲。大號哭聲相呼召聲。大雷吼聲諸螺貝 聲。諸鼓角等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小聲
者。下至耳語諸微細聲皆悉能聞。聞辯聲 者。於義易了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非辯 聲者。於義難了種種音聲謂達羅弭荼種種 明呪。風鈴樹響鸚鵡鸜鵒。百舌鸝黃命命
鳥等所出音聲皆悉能聞。聞化聲者。謂於 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依神通力所化 音聲。皆悉能聞。聞非化聲者。謂於種種異
彼音聲。皆悉能聞。聞遠聲者。除佛菩薩所 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聲。於餘乃至無量 無數世界中聲。皆悉能聞。聞近聲者。聞所
除聲。云何諸佛菩薩見死生智通。謂佛菩 薩以超過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 時妙色惡色若劣若勝。及於後際生已增 長諸根。成熟身諸所作善惡無記差別而
轉。又現見知諸光明色諸微細色諸變化色 諸淨妙色。下至無間上至色究竟宮。不由 作意皆能見知。若作意時能見上下無量無 數餘世界色。亦能見傍無量無數諸世界中
一切諸色。乃至能見彼彼佛土彼彼如來安 坐彼彼異類大會宣說正法。顯然無亂。
[0494b24] 又佛菩薩以淨天眼。普見十方無量無數諸 有情類身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見彼已隨其 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以淨
天耳。普聞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語之所 作淨不淨業。既聞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 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諸佛菩 薩天眼天耳之所作業。
[0494c02] 云何諸佛菩薩知心差別智通。謂佛菩薩以 他心智。遍知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他有 情類。若有纏煩惱心。若離纏煩惱心。若有
隨縛有隨眠煩惱心。若離隨縛離隨眠煩 惱心。又遍了知有染心邪願心。謂諸外道 心及有愛染心。又遍了知無染心正願心。 謂與上相違心。又遍了知劣心。謂生欲界
諸有情類。下至一切禽獸等心。又遍了知 中心。謂生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遍 了知勝心。謂生無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 心。又遍了知樂相應心苦相應心不苦不樂
相應心。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一有情如 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 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並如實知。又
能以一知他心智。於多有情如是所有。如 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 起現前。於一念頃並如實知。又佛菩薩此
他心通。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知諸有情種種 勝解。知諸有情種種界行。隨其所應能正 安處趣涅槃宮種種正行。當知是名此所 作業。
[0494c23] 云何諸佛菩薩漏盡智通。謂佛菩薩如實了 知煩惱盡。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於諸漏 盡已得未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
得漏盡方便。如能如實了知方便。於非 方便亦如實知。如實知他於漏盡得有 增上慢。如實知他於漏盡得離增上慢。 又諸菩薩雖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
證方便。而不作證。是故菩薩於有漏事及 與諸漏不速捨離。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 不染污。如是威力於諸威力最為殊勝。又 佛菩薩由漏盡智自無染污。亦善為他廣
分別說壞增上慢。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0495a06] 云何法威力。謂布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此 布施等諸法威力。應知一一略有四相。一 者斷所對治相。二者資糧成熟相。三者饒
益自他相。四者與當來果相。布施四相者。 謂諸菩薩修行惠施能斷慳悋。施所對治。 是名第一。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資糧。
亦即能作布施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施先意悅施時心淨施已無悔。於三時中心 常歡喜。以自饒益亦能除他飢渴寒熱種種 疾病。所欲匱乏怖畏眾苦以饒益他。是名
第三。於當來世在在生處恒常富樂。得大 祿位得大財寶。得大朋黨得大眷屬。是名 第四。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
若增。持戒四相者。謂諸菩薩受持清淨身語 律儀能斷犯戒。戒所對治。是名第一。即所 受持清淨尸羅。能為自己菩提資糧。亦即
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受持 淨戒。捨離犯戒。為緣所生怖畏眾罪怨敵 等事。寢寤安樂以自饒益。又由淨戒無悔 歡喜。乃至心定以自饒益。受持淨戒不損
惱他。普施一切有情無畏以饒益他。是名 第三。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 界中。是名第四。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外
無有若過若增。忍辱四相者。謂諸菩薩修 行忍辱能斷不忍。忍所對治。是名第一。即 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 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由此忍辱濟
[打-丁+犬] 自他大怖畏事饒益自他。是名第三。由 是因緣能令菩薩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 多離隔。無多憂苦。於現法中。臨命終時心
無憂悔。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 名第四。是名忍辱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 過若增。精進四相者。謂諸菩薩住勤精進。 能斷 懈
怠。精進所治。是名第一。即此精進 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 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勤精進故得 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雜亂。後
後所證轉勝於前倍生 歡 喜。以自饒益勤 修善品。不以身語損惱於他。令他發生精 進樂欲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此因力於
當來世。愛樂殊勝士夫功業。是名第四。是 名精進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靜 慮四相者。謂諸菩薩入靜慮時。能斷煩惱
語言尋伺喜樂色想等隨煩惱。靜慮所治。是 名第一。即此靜慮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 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
第二。現法樂住以自饒益。其心寂靜最極寂 靜遠離貪愛。於諸有情無損無惱以饒益 他。是名第三。由此因緣智得清淨能發神 通。於當來世生淨天處得靜慮果。是名第
四。是名靜慮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 增。般若四相者。謂諸菩薩具足妙慧能斷 無明。慧所對治。是名第一。即此般若能作 自己菩提資糧。能以布施愛語利行同
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於所知事如 義覺了。能引廣大清淨歡喜。以自饒益。普 為有情稱理說法。令其獲得現法當來利
益安樂。以饒益他。是名第三。由是因緣攝 諸善根能正所作。於當來世能證二障離 繫。謂煩惱障離繫。及所知障離繫。是名第
四。是名般若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 增。是名法威力。
[0495c10] 云何諸佛菩薩俱生威力。謂性能憶念諸本 生事。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不由思擇。於 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悉能堪忍。為欲
利益諸有情故欣樂領受。能辦有情利益 事。苦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上生第四覩史 多天。盡覩史多壽量而住。有三勝事映彼 受生諸天子眾。一天壽量。二天形色。三天
名稱。將欲下生入母胎時。放大光明普 照世界。於降母胎入住出位皆正了知。 既出胎已即於地上不待扶侍。而行七步 自稱德號。於初生時有大威德天龍藥叉
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 散以種種天妙華香。持天伎樂上妙衣服幢 幡寶蓋殊勝供具而為供養。又以無上三十
二大丈夫相等莊嚴其身。住最後有最後生 中。一切怨敵一切魔軍一切災橫不能侵害。 坐菩提座以慈定力摧伏眾魔。一一支節 皆悉備足那羅延力。於稚童時不由習
學。自然善巧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疾疾能 入。無師自然獨處三千大千世界。證得無 上正等菩提。索訶界主大梵天王自然來下。 慇懃勸請哀愍世間宣說正法。其定寂靜。
設大雲雷曾無覺受安然不起。為菩薩時。 一切禽獸蠕動之類。皆極仰信常來歸趣。隨 其所欲親附而住。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來
供養。如彼獼猴獻清淨蜜。世尊哀受歡喜舞 躍。龍雲常候洗便降雨。若出遊行止而不 落。菩薩如是。若坐樹下一切枝條並皆垂 影。隨蔭其身曾無虧捨。證菩提已於六
年中魔求其便竟不能得。常俱行念每恒 現前。由此念故受想尋思生住滅等無不 覺了。又佛成就俱生威力。或有見便饒益 所攝。或有賢聖行住所攝。見便饒益所攝
俱生威力者。謂諸世間若見如來。癲癎心亂 還得本心。逆胎得順。盲者得視聾者能聽。 懷貪欲者得離貪纏。懷瞋恚者得離瞋 纏。懷愚癡者得離癡纏。如是等類當知
是名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賢聖行住所 攝俱生威力者。謂佛菩薩常右脇臥如師子 王。雖現安處草葉等蓐。一脇而臥曾無動 亂。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現睡眠而無轉
側。大風卒起不動身衣。行如師子步若牛 王。先舉右足方移左足。隨所行地高處便 下。下處遂高坦然如掌。無諸礫石塼瓦等 物。心專遠離而入聚落。隨所入門門若狹
小自然高廣。食所食時有粒皆碎無口不 殫。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賢聖行住所攝俱 生威力。般涅槃時大地振動。眾星晃耀交 流而隕。諸方一時欻然大熱。遍滿虛空奏
天大樂。如是無量甚希有事。皆是如來俱生 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如是名為諸佛 菩薩俱生威力。
[0496b04]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與聲聞獨覺有共不 共。略由三相應知不共。一者微細故。二者 品類故。三者界故。諸佛菩薩於無量無數諸
有情類。及無量無數威力方便如所應作諸 利益事。皆如實知無不能作。是名微細。 一切品類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 就。是名品類。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為
威力境。是名為界。聲聞但以二千世界及 有情界為神通境。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 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 正行。非諸有情。是故最極唯以一界為神
通境。除上所說。所餘諸佛菩薩威力。當知 麁相與諸聲聞獨覺等共。如是諸佛菩薩威 力。聲聞獨覺尚不能及。何況所餘一切天 人異生外道。
[0496b19] 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 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三者教誡神變 所攝。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
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 盡智通威力。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 成熟品第六
[0496b26] 云何成熟。當知成熟略有六種。一者成熟 自性。二者所成熟補特伽羅。三者成熟差別。 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補特伽羅。六者
已成熟補特伽羅相。
[0496c01] 云何成熟自性。謂由有善法種子及數習 諸善法故。獲得能順二障斷淨增上。身心 有堪任性極調善性。正加行滿安住於此。
若遇大師不遇大師。皆有堪任有大勢 力。無間能證煩惱障斷所知障斷。譬如癰痤 熟至究竟無間可破。說名為熟。又如瓦器 熟至究竟無間可用。說名為熟。又如眾果
熟至究竟無間可噉。說名為熟。如是由 有善法種子及數修習諸善法故。獲得能 順。廣說乃至正加行滿。無間能證二障清 淨。說名成熟。如是名為成熟自性。
[0496c12] 云何所成熟補特伽羅。謂所成熟補特伽羅 略有四種。一者住聲聞種姓。於聲聞乘應 可成熟補特伽羅。二者住獨覺種姓。於獨
覺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三者住佛種姓。 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四者住無 種姓。於住善趣應可成熟補特伽羅。諸 佛菩薩於此四事。應當成熟如是四種補
特伽羅。是名所成熟補特伽羅。
[0496c20] 云何成熟差別。謂此差別略有六種。一諸根 成熟。二善根成熟。三智慧成熟。四下品成熟。 五中品成熟。六上品成熟。諸根成熟者。謂壽
量具足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 具足大勢具足。人性具足大力具足。此依身 果異熟具足為所依故。堪任發起勇猛精進
修諸善法。於勤修集一切明處心無厭倦。 善根成熟者。謂性薄塵垢為所依止。性於 諸惡不善法中心不樂入。諸蓋輕微尋思薄
弱。柔和正直隨順而取。智慧成熟者。謂具足 正念為性聰敏。有所堪任有大勢力。能解 善說惡說法義。能受能持能正通達。具足成
熟俱生妙慧。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 勢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脫一切煩惱。當知 此中諸根成熟故解脫異熟障。善根成熟故 能解脫業障。智慧成熟故解脫煩惱障下品
成熟者。謂二因緣下品成熟。一者未久修習 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緣未極增長。二者串 習下劣因緣。中品成熟者。謂即於此二種因
緣。隨一闕減隨一具足。上品成熟者。謂二 因緣俱無闕減。
[0497a11] 云何成熟方便。當知此有 二十七種。一者界增長。二者現緣攝受。三 者趣入。四者攝樂。五者初發處。六者非初
發處。七者遠清淨。八者近清淨。九者加行。十 者意樂。十一者財攝受。十二者法攝受。十 三者神通引攝。十四者宣說正法。十五者
隱密說法。十六者顯了說法。十七者下品加 行。十八者中品加行。十九者上品加行。二 十者聽聞。二十一者思惟。二十二者修習。
二十三者攝受。二十四者降伏。二十五者自 成熟。二十六者請他成熟。二十七者俱成熟 界。增長者。謂本性善法種子具足為所依
止。先來串習諸善法故。後後位中善法種 子轉增轉勝生起堅住。是名界增長。現緣 攝受者。謂於現法中無倒說法無倒受持。 如理修行法隨法行。當知界增長由先世
因現在成熟。現緣攝受由現在因現在成 熟。趣入者。謂得淨信增上力故。或有在家 遠離惡行受持學處。或趣非家遠離諸欲 受持學處。攝樂者謂依出離眾苦行迹。及
依遠離欲樂自苦二邊行迹。於佛善說法 毘奈耶真實聖教深生愛樂。初發處者。謂即 最初於可厭法深生厭離於能成辦真實 理義。如實了知有勝功德而創趣入。名初
發處。非初發處者。謂已趣入補特伽羅現成 熟時。常不捨離諸佛菩薩諸明了處轉轉明 了。由此成熟轉轉增進。遠清淨者。謂由懈 怠或由違緣經極長時。或經多生或經
多劫方能清淨。近清淨者。當知一切與此 相違。加行者。謂為獲得自勝義利。猛利樂 欲為所依故。或怖當來墮諸惡趣。或怖現
法他所譏毀。於諸學處常勤護持。無間所 作殷重所作。意樂者。謂於諸法正觀察忍 為所依故。於佛善說法毘奈耶不可引奪。 於他所證深生信解。信有功德為所依
故。於三寶所及於獲得自義利所。深信無 動財攝受者。謂於一切飲食等物有匱乏 者。施與一切飲食等物。或於隨順飲食等 物有匱乏者。施與隨順飲食等物。法攝受
者。謂或宣說正法施諸有情。或開顯正義 施諸有情。神通引攝者。謂具神通者。哀愍 有情故。或為有情意樂清淨。或為有情加
行清淨增上力故。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欲令 有情見已聞已於佛聖教。或當獲得意樂 清淨。或當修行無倒加行。彼諸有情由此 神變引攝心故。或有獲得意樂清淨。或有
修行無倒加行。宣說正法者。謂於獲得自 勝義利。若無堪能為說正法。伴助令彼發 生正行。若有堪能為說正法。隨順令彼速
證通慧。隱密說法者。謂於嬰兒智慧有情。 隱覆廣大甚深義法。為說麁淺易可悟入。 易為方便趣入處法。顯了說法者。謂於廣 大智慧有情已善悟入聖教理者。為其開
示廣大甚深道理處法。下品加行者。謂若遠 離 無 間加行及殷重加行。中品加行者。謂或 遠離無間加行。或復遠離殷重加行。於二加
行隨闕一種。上品加行者。謂無間加行及 殷重加行。二俱相應。聽聞者。謂於佛語深 生信解。精勤聽聞受持讀誦契經等法。思
惟者。謂居遠離樂思惟法。推度其義解了 決定。修習者。謂於止舉捨相正審觀察為 先。深心欣樂修止舉捨。攝受者。謂無染心。
以親教師及軌範師。道理方便無有顛倒。 與作依止。又即於彼發起種種別供事行。 謂看病行。給施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 緣醫藥資生具行。除遣憂愁及惡作行。除
遣煩惱隨煩惱行。如是等類當知皆名別 供事行。降伏者。謂深防護自身雜染。於毀 犯者若犯下品慈心諫誨。若犯中品慈心 訶罰。若犯上品慈心驅擯。當知此中諫誨
訶罰。令彼及餘利益安樂。驅擯一種若重攝 受。令彼及餘利益安樂。若驅擯已不重攝 受。但令其餘利益安樂。何以故。餘若見彼 毀犯因緣既被驅擯。便自防護不
起 毀犯 故。自成熟者。謂自宣說隨順正法。令諸有 情出不善處安立善處。如自所說。亦自 修行法隨法行。令諸有情同分隨轉。勿使
他人作如是說。汝自不能出不善處安立 善處。云何於他教授諫舉為作憶念。他應 於汝教授諫舉為作憶念。請他成熟者。謂 若有餘無量有情。於彼發起上品愛敬。或
復有餘善知方便。於說正法已善修學。即 應勸請慇懃營助令其成熟無量有情。俱成 熟者。謂具二種。若自成熟。若勸請他令其 成熟由此所說二十七種成熟方便。當知
令前六種成熟差別圓滿。所謂諸根成熟。善 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 品成熟。
[0498a11] 云何能成熟補特伽羅。謂略有六種 菩薩。住菩薩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勝解 行菩薩住勝解行地。二者淨勝意樂菩薩住
淨勝意樂地。三者行正行菩薩住行正行地。 四者墮決定菩薩住墮決定地。五者決定行 正行菩薩住決定行正行地。六者到究竟菩 薩住到究竟地。住無種姓補特伽羅。於
往善趣而成熟時。有數退轉有數應作。 安住種姓補特伽羅。於往三乘而成熟時。 無數退轉無數應作。
[0498a20] 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 相。謂諸聲聞先已串習諸善法故。若時安 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
猶往惡趣。非於現法證沙門果。非於現 法得般涅槃。若時安住中品成熟。爾時便 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於現法 中證沙門果。非於現法得般涅槃。若時
安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 行。不往惡趣。於現法中證沙門果。即於 現法得般涅槃。如說聲聞。獨覺亦爾。何以
故。道與聲聞同種類故。而此獨覺與諸聲 聞有差別者。謂住最後有最後所得身。 無軌範師宿習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究竟斷滅一切煩惱。證阿羅漢故名獨覺。
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淨 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住墮決定到究竟 地名上品成熟。若時菩薩住下品成熟。爾 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此
盡第一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 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若時菩薩 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
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熾然。 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 善法。未得相應。若時菩薩住上品成熟。
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 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 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今於此中
性淳厚故極猛盛故。能有上品廣大果故大 勝利故。名為熾然。不轉還故不退墮故常 勝進故。名為無動。菩薩地中最無上故。當 知說名極善清淨。
[0498b21] 當知此中若財攝受所 作成熟。若神通引攝所作成熟。若隱密說法 所作成熟。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若唯聽聞
所作成熟。如是五種所作成熟。若於長時 修習彼法。尚為下品。況於少時修習彼法。 其餘一切成熟因緣所作成熟。當知皆有三
品道理。謂若於彼下品修習成下成熟。中 品修習成中成熟。上品修習成上成熟。此下 中上三品成熟。當知一一復有三品。於下
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於中品 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於上品中。 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如是等類諸佛
菩薩成熟有情。當知展轉差別道理有無量 品。
[0498c05] 此中菩薩由前所說成熟因緣。為欲成 熟自佛法故。精勤修集諸根成熟。善根 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
成熟。又欲令他諸有情類補特伽羅。乘三 乘法而出離故。往善趣故。修集如是六 種成熟。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七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0 冊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西蓮淨苑輸入,惠敏法師提供之科判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