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gācāryabhūmiśāstra (Yujia Shi Di Lun) 瑜伽師地論
Scroll 1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三
誰獎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於何住何學 不懼後世死
戒慧自薰修 具定念正直
斷諸愁熾燃 正念心解脫
能獎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住此於此學 不懼後世死
[0374c22] 今此頌中言勝類者。即是四種勝上姓類。一 婆羅門。二剎帝利。三吠舍。四戍達羅。以法 以正以制以導教勝類生故。名為獎。此中
顯示唯佛世尊能以法以正以制以導教 勝類生。由此因緣。世尊自顯唯我獨為真獎 導者。故為彼天作如是說。具戒具慧以自 薰修。又唯世尊能為四種勝上類生。宣說
出離一切眾苦聖八支道。此中世尊亦自顯 示是真說者。云何具戒。謂佛世尊昔菩薩 時。棄上妙欲捨離居家。受持身語所有律
儀。云何具慧。謂即於彼受持身語律儀。住 者。起如是相。內正思惟。深心籌量。審諦觀 察。今此世間多遭艱苦。所謂若生若老。如
經廣說。云何自薰修。謂於往昔無量餘生。 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於六波羅蜜多修習善 修習。由彼因緣。今無師自然心趣出離。又
於眾緣所生諸行。以微妙智能隨悟入。云 何具定。謂能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證得非想 非非想處。云何具念。謂依如是所得勝定。
為斷見斷諸煩惱故。修四念住。即以如是 所修念住為其導首。乃至修習三十七種菩 提分法。云何正直。謂彼生起逆流正直聖 八支道。能斷見斷所有煩惱。於逆流道得
預隨流。云何永斷一切愁憂熾燃。謂從諦 現觀俱得成不還者。又能永斷五下分結 瞋恚似順愁憂。貪欲似順熾燃。於如是 等皆已永斷。云何正念。謂為永斷上分諸
結。復更修習四種念住。乃至修習三十七種 菩提分法。云何心解脫。謂已永斷上分結。故 於二種障心善解脫。謂煩惱障及所知障。其
心如是善解脫故。得成如來應正等覺。廣 說如經。由此故能獎勝類生。開出離道。諸 有四種勝類隨一。於此聖教愛樂正行。為 欲證得聖八支道於三學中勤修學者。彼
定能證聖八支道及涅槃果由證彼故。不 懼當來生老病死。
[0375a29]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唯佛 世尊能令四類速得清淨。彼若於此能正修 行。不唐捐故。又復示現如來聖教。善說正
法及毘柰耶。又復示現佛是天人無上大師。 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云何擅名譽 云何具珍財
云何獲美稱 云何攝親友
持戒擅名譽 布施具珍財
諦實獲美稱 惠捨攝親友
[0375b09] 云何持戒能擅名譽。謂如有一或男或女。 具足尸羅及賢善法。乃至命終斷除殺罪 遠離殺生。如經廣說。乃至十方所有沙門婆
羅門等常所稱歎。由是因緣。為諸國王群 臣長者乃至城邑聚落人民。恭敬供養。云何 布施能具珍財。謂如有一昔餘生中作及 增長施福業事。由此因緣。今生巨富大財
寶家。乃至眾多府庫盈積。云何諦實能獲美 稱。謂如有一不以假偽 斗 秤函等諂誑陵 蔑妄言等事而致財寶。但以如法作業伎
能。依法不暴而致財寶。彼既如是眾咸唱 言。賢哉儒士。乃能如法作業伎能引致財 寶。云何惠捨能攝親友。謂如有一現前多 有種種家產。遠離慳垢不悋資具。以正
安樂而自歡娛乃至友朋。親戚。耆長。彼諸 人等便相佐助。引致財寶守護滋息。
[0375b25]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恭敬利 養二種因緣。持戒擅名譽者。顯恭敬因緣。 所餘諸句顯利養因緣。謂因力故。士用力故。
助伴力故。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齊何泉止息 於何逕不通
世間諸苦樂 何處無餘滅
若於是處所 眼耳及與鼻
舌身意名色 永滅盡無餘
齊此泉止息 於斯逕不通
世間諸苦樂 是處無餘滅
[0375c06] 云何為泉。謂六觸處。何以故。譬如泉池能 生諸水。水所繫屬堪任觸用。又能存養 男女大小。下及禽獸。乃至一切未盡枯竭。
六內觸處亦復如是。一切愚夫六境界觸之 所觸用。又能存養。乃至是中諸貪愛水未盡 枯竭。云何為逕。逕有二種。一煩惱逕。二者
業逕。此中逕者。意明因義。云何苦樂。謂或 於現法六種觸處為緣所生。或安受受所 攝。或不安受受所攝。或於後法煩惱攝持妙
行惡行為緣所生。或安受受所攝。或不安受 受所攝。於何處所如是六處及名色等無 餘滅盡。謂無餘依涅槃界中。若諸異生泉逕 苦樂一切無缺亦未有捨。若諸有學缺而
未捨若諸無學逕及當來所有苦樂。亦缺亦 捨不復現行。泉及現法所有苦樂。亦缺亦 捨。有餘依故猶復現行。是故無餘涅槃界中。 說彼一切無餘盡滅。
[0375c23]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於現 法中因及苦樂。於後法中因及苦樂。於無 餘依涅槃界中。皆悉永滅。當知是名此中略 義。
誰能越暴流 誰能超大海
誰能捨眾苦 誰能得清淨
正信越暴流 無逸超大海
精進捨眾苦 智慧得清淨
[0376a02] 今此頌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謂如有一 為欲了知諸欲過患。聽佛所說若弟子說 所有正法。聞是法已獲得正信便生欲樂。
為斷事欲及煩惱欲。遂能棄捨居家事欲。 正信出家往趣非家。既出家已為欲斷除 煩惱諸欲。遠離而住。彼由熾燃勤精進故。 乃至修習正思惟故。斷煩惱諸欲。得離欲
定地如是正信為依為導。便能越度諸欲 暴流。云何無逸能超大海。謂於彼定終不 愛味。乃至亦無堅著安住。唯除為證諸漏 盡智專注其心。由此定心清淨鮮白正直調
柔。於四聖諦能入現觀。乃至證得諸漏永 盡。如是由不放逸為依為導。能斷色無色 繫二有暴流及斷一切無明與見二種暴流。 是故名為超渡大海。云何精進能捨眾苦。
謂如有一有學見迹作是思惟。我應當證 三界離欲。諸結永盡。便臻遠離於彼勇猛 精勤而住。不多安止貪欲纏心。又能如實 了知現在諸欲貪纏所有出離。於貪欲蓋
淨修其心。遂能斷滅諸貪欲纏及貪欲纏為 緣所生心諸憂苦。如貪欲蓋乃至疑蓋當 知亦爾。如是精進為依為導能捨眾苦。云 何智慧能得清淨。謂彼除滅能染污心乃
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種蓋已。即依未至安 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滅道諸無漏智。於 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於道思惟真道。便 得無餘三界離欲諸漏永盡。如是由先所
得智慧為依為導。能證清淨。
[0376b01]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 頌中。略顯異生先已離欲。後於聖諦現觀 清淨。及顯有學於諸聖諦現觀為先。離欲
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誰超越暴流 晝夜無惛昧
於無攀無住 甚深無減劣
圓滿眾尸羅 具慧善安定
內思惟繫念 能度極難度
諸欲想離染 亦超色界結
彼無攀無住 甚深無減劣
[0376b11] 今此頌中。云何暴流。所謂四流。欲流。有流。 見流無明流。云何無攀無住。所謂諸愛永盡 離欲。寂滅涅槃。及滅盡定。所以者何。所言
攀者。諸煩惱纏。所言住者。煩惱隨眠。於彼 處所二種俱無是故說言無攀無住。此謂 涅槃無攀無住。又想名攀受名為住若於 是處二種俱無。即說彼處無攀無住。如是
顯示滅想受定無攀無住。今此義中意取 滅定。云何圓滿眾尸羅。謂善安住身語律 儀。修治淨命。云何具慧。謂於苦聖諦如實 了知。乃至於道聖諦亦復如是。云何善安
定。謂遠離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 或第一有三摩鉢底。云何內思惟。謂於二十 二處數數觀察。言我今者容飾改常。去俗
形好。廣說如經。云何繫念。謂於二十二處 數觀察時。依沙門想恒作恒轉而現在前。 由此因緣為斷餘結修四念住。云何能度 極難度。謂一切結無餘斷故。能度最極難
度有頂。彼非一切愚夫異生可能度故。云 何於諸欲想而得離染。謂於下分諸結已 斷已知。云何超於色界諸結。謂於色繫上分 諸結已斷已知。云何於無攀無住甚深中無
有減劣。謂於無色界。或已離欲。或未離 欲。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堪能有力入滅盡 定。學與無學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無 色結。
[0376c08]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 中。略顯能得最究竟道。及顯能證第一住 道。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貪恚何因緣 由何故欣慼
毛竪意尋思 如孩依乳母
潤所生自生 如諾瞿陀樹
別縛於諸欲 猶摩迦處林
是貪恚因緣 由斯故欣慼
毛竪意尋思 如孩依乳母
知彼彼因緣 生已尋除滅
超昔未超海 暴流無後有
[0376c19] 今此頌中。云何貪恚。謂如有一處在居家。 於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會遇而生貪著。於 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會遇而生瞋恚。云何
欣慼。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率爾 得生須臾正信不善觀察前後得失忽然 自勵便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與凡 道俗共相雜住。遂於去來貨財親友追念思
慕憂慼纏心。或復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 勵往趣非家。然或為王之所驅迫。乃至或 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捨離居家。既出 家已於其正信諸婆羅門居士等邊。時時多
獲利養恭敬。深生愛味。竊作念言。吾此一 方善哉奇要。無勞稼穡。不事商賈。少致艱 辛足堪活命。彼緣如是利養恭敬。便自欣
悅。安然而住。云何毛竪及意尋思。謂如有 一非由自勵。不為活命捨離居家。然由 正信捐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與 道俗共相雜住。便臻遠離寂靜閑居。彼閑
居時。或於塵霧或昏夜分。見大雲氣聞震 雷音。或逢雹雨師子虎豹。或遭凶猾竊劫抄 虜。或遇非人來相嬈逼。便生驚怖身毛為
竪。或至晝分。於彼去來妙欲親友。發依 耽嗜所有尋思。謂欲尋思如經廣說。乃至家 世相應尋思。如是已說貪恚等事。云何潤
生及與自生。猶如世間諾瞿陀樹。潤名愛 水。由此為緣能生諸取。彼貪恚等一切皆 用此為共緣。自者。即是貪恚為先尋思為
後。各各差別種子界性。云何貪恚乃至尋思 別縛諸欲。猶如世間摩魯迦條纏繞林樹。 謂略說有六種別欲。或有身手力所引致 現在事欲。謂居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
此為緣發生貪恚。或有從他所得種種現 在事欲。謂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 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欣悅。或有過去未 來事欲。謂忽自勵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
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憂 慼 。或有所餘諸煩 惱欲。略有二種。謂於欲界自體及資身命。 或有未斷妄分別貪。謂由正信而出家者。
寂靜閑居於塵夜分所遭眾事。於此境界 用此為緣便生驚怖身毛為竪。或有未 斷妄分別貪。所謂即此補特伽羅至晝日分。 於外色聲香味觸境。用此為緣發生意地
所有尋思。又有沙門若婆羅門。如實了知 如前所說貪與恚等及彼因緣。又能了知 眾緣生法無常性已。隨其所生不起貪著。 即便棄捨變吐斷滅。離色無色二界貪故。度
有暴流。離欲貪故。度欲暴流。如是暴流昔 所未度。今既度已終無有退。復次今當略 辨 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三
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位。又略顯 示共與不共。因緣所生。若愛若恚。於諸欲 中二種別縛。及斷方便并斷勝利。當知是
名此中略義。又於此中若貪若欣若依耽 嗜所有尋思。當知愛品。若恚若慼。及與驚 怖。當知恚品。
應作婆羅門 謂斷無縱逸
求棄捨諸欲 不悕望此有
若更有所作 非真婆羅門
當知婆羅門 於所作已辦
諸身分劬勞 未極底未度
已得度住陸 無勤到彼岸
天汝今當知 此喻真梵志
謂永盡諸漏 得常委靜慮
彼永斷一切 愁憂及熾燃
恒住於正念 亦常心解脫
[0377b26] 今此頌中。顯示彼天依於世俗諸婆羅門為 世尊說。謂有種姓諸婆羅門。自號我為真實 梵志。計梵世間為最究竟。悕求梵世安住
於色常勤精進。心無懈倦。恒樂遠離寂靜 閑居。減省睡眠修習靜定。為斷事欲及 煩惱欲。由彼種姓諸婆羅門計梵世間以 為究竟。悕望梵世不求欲有。又顯如來
依第一義諸婆羅門而報彼天。若婆羅門 作所作已數復應作。更有勝上所應作事。 當知此非真婆羅門。若婆羅門證婆羅門所 應作事。超登一切薩迦耶岸。安住陸地。當
知此是真婆羅門。由此顯示學與無學皆 婆羅門。學有二種。謂於欲界或未離欲或 已離欲。未離欲者。未得源底未到彼岸。 於二種法猶未具足。一未得內心勝奢摩
他。二雖已得增上慧法毘鉢舍那未善清 淨。由闕內心奢摩他故。乘如所得聖道浮 囊。為證內心奢摩他故。運動如足勇猛 精進。又復為令增上慧法毘鉢舍那善清淨
故。運動如手勇猛精進。彼於如是勤精進 時。離欲界欲如得源底。證阿羅漢如到 彼岸。已離欲者。證得內心勝奢摩他。亦得 善淨毘鉢舍那。唯為進斷上分諸結。發勤
精進非諸身分。若已越度成阿羅漢。所作 已辦離勤功用。名住陸地已到彼岸。此則 顯示諸婆羅門依第一義略有三種。二是 有學。一是無學。若已究竟到於彼岸諸婆羅
門。名永盡漏。若未離欲一切身分勤精進 者。名得常委。若已離欲得源底者。名得 靜慮。得靜慮者。永斷一切下分結故。已斷
貪欲及瞋恚品所有一切愁憂熾燃。永盡漏 者。永斷修斷諸煩惱故。已善修習四種念 住。恒住正念及心解脫。彼非作已數數更 作。亦無增勝所應作事。是故說彼名第一
義真婆羅門。
[0378a03] 苾芻苾芻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 無攀無住。已度暴流耶。告言。如是天。 苾芻汝今。猶如何等。無攀無住。已 度暴流。
如如我劬勞 如是如是劣
如如我劣已 如是如是住
如如我住已 如是如是漂
天我如如捨劬勞 如是如是無減劣
如是廣說鮮白品 此中祇焰頌應知
[0378a12] 今此頌中。無攀無住者。謂涅槃滅定。如前已 說。世尊依昔示現修習菩薩行時所有最 極難行苦行非方便攝勇猛精進。又依示現
坐菩提座非方便攝勇猛精進。斷遍知故。 說如是言。天汝當知我昔如如虛設劬勞。 如是如是我便減劣。如如減劣如是如是 我便止住如如止住。如是如是又被漂溺。
與此相違。應知白品。此中顯示修苦行時 非方便攝勇猛精進。名曰劬勞。行邪方便 善法退失。名為減劣。既知退失諸善法已
息邪方便。說名止住。捨諸苦行更求餘師。 遂於嗢達洛迦。阿邏茶等邪所執處。隨順 觀察故名漂溺。復於後時坐菩提座。棄捨
一切非方便攝勇猛精進。所有善法遂得增 長。如如善法既增長已。如是如是於諸善 法不生知足。不遑止住。於所修斷展轉 尋求勝上微妙。既由如是不知足故。遂不
更求餘外道師。無師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 法。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名大覺者。此中四 義捨劬勞等四句經文如其次第配釋應 知云何復依涅槃無依無住以顯差別。謂
不能度諸煩惱纏隨眠暴流。略由四因。何 等為四。謂最初有依耽嗜尋。依耽嗜尋 為依止故。便有懈怠。又由懈怠為依止故。 住異生分。住異生分為依止故。順生死
流貪愛勢力。令於五趣生死河中順流漂 溺。與此相違四種因故。能度暴流。如應當 知。云何復依想受滅定以顯差別。謂如有 一先已證得想受滅定復住放逸。多住想
受。而不多住諸想受滅。由此因緣。退失滅 定。由退失故。還復止住下地生因。住彼因 故心便定趣彼所得果。與此相違。應知白 品四句差別。
獨臻阿練若 靜慮棄珍財
為別有方求 為 窺 窬封邑
何不與人交 而絕無徒侶
得義心寂靜 摧妙色魔軍
我獨處思惟 受最勝安樂
故不與人交 而絕無徒侶
[0378b22] 此因天女所問伽他。言得義者。略有二種。 一者證得沙門果義。二者證得聖神通義。 由初得義。超越一切生死大苦。第二得義
證八解脫寂靜思惟現法樂住。又初得義降 伏可愛妙色魔軍第二得義獨處思惟受勝 安樂。此中意辯聖神通義所以者何。謂如 有一為欲成辦聖神通義為令解脫清淨
圓滿依十遍處方便修行。由此因緣。令遍 處定清淨圓滿。亦令解脫轉得清淨圓滿鮮 白。亦能成辦聖神通義。彼既了知此成辦
已。便自通達我義已辦。沙門果義亦得成就。 是真沙門。於求財者深修厭毀。於諸城邑 交遊等處。了知其初。了知過患。了知出離。
亦能了知趣出離行。生彼因緣說名為初。 無常眾苦變壞法性。是名過患。欲貪調伏斷 除超越。名為出離。聖八支道名趣出離行。 若有於彼不見其初。乃至不見趣出離
行。由是因緣。於具珍財有情等處。不能 厭毀。城邑交遊周旋不絕。而謂彼為心得 寂靜。於出居家證八解脫靜慮定者內心 寂靜。反生誹謗。由是彼於內心寂靜。則不
堪能善見善知善鑒善達。若第一義內心寂 靜與此相違。則能善見乃至善達。
[0378c16]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略 示諸受欲者樂雜住者。非第一義內心寂靜 若有證得八解脫定。離諸愛味。名第一義
內心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諸行無常 有生滅法 由生滅故
彼寂為樂
[0378c22] 今此頌中。蘊及取蘊皆名諸行。此中義者意 在取蘊。是五取蘊略有三種。謂去來今。諸 行無常者。謂彼諸行本無而生生已尋滅。若
過去生。過去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過 去故。已謝滅故。生已沒故。體是無常。若未來 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
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 生法。若現在生。現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 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為殞滅
之所滅故。是有滅法。若彼諸蘊。在於未來 所得自體是有生法。於中都無所得自體。是 常是恒。乃至即當如是正住。唯除纔生生
已尋滅。若諸有情於現法中永盡未來諸蘊 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說名 彼寂。又復此寂由二因緣說之為樂。一者 一切苦因滅故。一切麁重永止息故。於現
法中安樂住。故說之為樂。二者當來生老 病等所有眾苦永解脫故。說之為樂。
[0379a11]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說正見依處及正見果。復有差別。謂略顯 示遍知依處及彼斷滅。又略顯示所遍知法
及與遍知。又略顯示三世諸行所有雜染及 彼寂故所有清淨。又略顯示諸緣起法及緣 起滅。又略顯示苦諦滅諦。又略顯示空與 無願二解脫門所依處所。及顯無相一解脫
門所依處所。又略顯示聖諦現觀相違二法 斷所依處。言二法者。一隨順戲論。二怖無 戲論。又略顯示不共外道二對治法。何等
為二。一者所知無顛倒性。二者所證無顛倒 性。
無逸不死跡 放逸為死跡
無逸者不死 縱逸者常死
[0379a25] 今此頌中。云何無放逸是不死迹耶。謂 如有一依四所依立四種護。謂命護。身 護。心雜染護。正方便護。是名不放逸。此不
放逸為依為持。涅槃資糧未圓滿者。令速 圓滿。已圓滿者。令於現法得般涅槃。云何 放逸為死迹耶。謂如有一居家白衣於諸 欲境耽著受用造不善業。或有出家現四
無護。謂命無護乃至正方便無護。如是放逸 通於二品。謂在家品及出家品。即此放逸為 依為持。樂生本行造生本業。因此故生。
生已壽終。生已夭沒。云何無縱逸者不死。 縱逸者常死耶。謂死有五種。一者調善死。二 者不調善死。三者過去死。四者現在死。五者
未來死。若善修習此無縱逸補特伽羅。於 現在世由調善死而正死時。由過去死已 死。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於現在世不 由不調善死而死。於未來世不由調善死。
不由不調善死而死。故名不死。若有縱 逸補特伽羅。於現在世由不調善死而正 死時。於過去世亦由不調善死已死。於現 在世即由不調善死而死。於未來世亦由
不調善死當死。故名常死。
[0379b18] 復次今當略 辨 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無縱逸者道諦滅諦。有縱逸者集諦苦 諦。又略顯示處非處性自業作性。前半顯示
處非處性。後半顯示自業作性。又前半顯示 師於弟子作所應作。後半顯示諸弟子等 自所作義。
眾生尋思所鑽搖 猛利貪欲隨觀妙
倍增染愛而流轉 便能自為堅固縛
[0379b26] 今此頌中云何尋思之所鑽搖。謂如有一 於先所得先所受用諸欲境界。不正作意。發 生不善依於耽嗜諸惡尋思。云何猛利貪欲。
謂如有一於昔餘生修習貪欲。亦多修習。 由是因緣。令此生中於先所得先所受用諸 欲境界雖正作意。而被貪欲散壞其心。云 何隨觀淨妙。謂如有一不善護身。不攝諸
根。不住正念。遊行聚落。見甚少年可愛 美色諸母邑已。便不如理取淨妙相。由此 因緣。身心燒惱。云何倍增染愛。謂由五種
相貌。當知染愛增長。何等為五。謂如有一 雖於下劣諸欲境界。尚生猛利諸貪欲纏。 耽著不捨。何況上妙。又以非法多分凶暴
積集珍財。不以正法。亦常攝受增上眾具。 又於輕賤無所用物尚不欲捨。何況貴重。 雖為追求少劣財物。尚行眾多身語意惡。
何況多勝。又於受持少小妙行。其心尚無 趣向愛樂。何況廣大。又於涅槃尚不樂聞。 何況欲得。云何堅固縛。謂由三種相知堅
固縛。一堅牢故。二苦所觸故。三長時隨逐故。 於現法中由惡行根貪瞋癡故。知縛堅牢。 於當來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 觸及長時隨逐。
[0379c20]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略顯示依二 失壞因有二種失壞。何等名為二失壞因。 謂不正思惟力及因力。云何名為二種失壞。
謂方求失壞及受用失壞。云何不正思惟力。 謂隨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緣所生不正思惟。 或邪分別現前境界因緣所生不正思惟。或
邪取相不正思惟。或即於彼若住若行不正 思惟。云何因力。謂於可愛境界宿習欲貪 云何方求失壞。謂如有一成就二種失壞 因故。以非正法或以凶暴追求積集所有
邪財。云何受用失壞。謂如有一於先所得 順樂順苦順非苦樂諸境界中。或有於 一生染生著。廣說乃至。不知出離而受 用之。或有於一發生憎恚憎恚所蔽。或有
於一發生愚癡愚癡所蔽。彼由如是貪染 所蔽。乃至愚癡之所蔽故。行身語意種種 惡行。為貪瞋癡三堅固縛之所纏縛。亦為 那落迦傍生鬼等諸縛所縛。又有差別。謂
愛結所繫。補特伽羅略有七種雜染。當知 皆是貪愛所作。謂隨念雜染。不自在雜染。境 界雜染。熱惱雜染。善趣相應雜染。惡趣相應
雜染。諸見雜染。云何隨念雜染。謂如有一 不正隨念先所受用可愛境界。悕望追求令 心散壞。云何不自在雜染。謂如有一宿世串
習貪欲法故。今世貪欲為性猛利。雖復如 理於可愛境隨念作意。而有悕望追求貪 欲散壞其心。彼由貪欲極猛利故。心不自 在。云何境界雜染。謂如有一遊城邑等。現
前會遇容色端嚴可愛境界。由彼境界極 端嚴故。隨美妙相心識纏綿。因此發生悕 望追求種種貪愛。云何熱惱雜染。謂如有 一由是三種能長貪愛諸雜染故。令已貪
愛展轉增盛。追戀過去已受用境。悕求未來 當受用境。耽著現在正受用境。乃令身心周 遍熱惱。云何善趣相應雜染。謂即由彼貪愛
集諦增上力故。行身語意種種妙行。得生 善趣或天或人。彼於樂受耽著不捨。醉悶 而住專行放逸。云何惡趣相應雜染。謂即由
彼貪愛集諦增上力故。行身語意種種惡行。 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生那落迦等。於彼生 已便為種種極重憂苦惡心憤心之所擾惱。
云何諸見雜染。謂即由彼貪愛集諦增上力 故。會遇惡友說顛倒法為令雜染得解脫 故。彼雖悕求雜染解脫。由遇如是倒說 法故。不證解脫。於六十二諸見趣中。隨令
一種邪見增長。於諸緣起法愚癡增上故。 彼由如是見結所繫。於五趣等生死大海 不得解脫。
住法具尸羅 有慚言諦實
能保愛自身 亦令他所愛
[0380b12] 今此頌中。云何住法。謂於如來所證善說正 法毘奈耶中。淨信出家樂修梵行。云何具尸 羅。謂如是出家如是愛樂故。於戒無缺。乃
至無雜相續而作相續而轉。於諸學處能受 能學。云何有慚謂慚於可慚。慚於能生惡 不善法。謂能順惡戒穴戒因緣。即不正相。
不正尋思。若諸煩惱。及隨煩惱。云何言諦實。 謂發露諸惡不藏諸惡。若有所犯即於智 者同梵行邊。如實自舉。如法對治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
中略顯四因所攝尸羅清淨。謂能正受故。受 已不穴故。遠離穴因故。雖由無知放逸 穴已。即便如法而對治故。當知是名此 中略義。
若見他惡業 能審諦思惟
自身終不為 由彼業能縛
[0380b28] 今此頌中。云何見他惡業審諦思惟謂如 有一或善男子或善女人。為性聰慧成就 如理諦觀法忍。見他現行惡行因故。便遭種
種挫辱楚撻。又為王人執至王所。廣說如 經。乃至斷命。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 是人於現法中造作如是惡不善業。即於 現法還受如是辛楚果報。乃至止止如是
惡不善業。終不應為終不應作。終不應行 終不應犯。即彼又見屠羊雞猪廣說一切 不律儀眾。不由如是作業伎能活命方術。 而乘象馬車乘輦輿。又不因此能致廣大財
寶庫藏令不散失。然為世間之所訶毀。凡 在傭俗尚不以身暫相觸受。而遠避之。況 餘賢哲。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即 彼又見他人巨富饒大財寶。然由嬾惰多
住縱逸。經過日夜淹積歲月。所有珍財僮 僕基業及諸善法漸漸衰退。見已便作如是 思惟。餘如前說。即彼又見種種有情身相差
別。或有生盲生聾生瘂。或瞎或跛或癬或癩。 或復短壽或惡形色。或多疾病或貧賤家。或 少支屬或弊惡慧。或扇宅迦或半宅迦或醜
形類。餘即不爾見已便作如是思惟。觀觀 是人先作種種惡不善業。今受如是苦惡果 報。乃至止止如是惡不善業。餘如前說。即 彼又見他人黠慧無有嬾惰具足翹勇。所
謂能作營農商賈行船等業。及能正作言論 事業。彼雖具足如是翹勇。所作事業數漸 衰損終無成 辦 。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
前說。即彼又見二人出家趣於非家。同修梵 行。一於衣服飲食等利有所匱乏。一則不 爾。見已便作如是思惟。餘如前說。即彼又
見或有國王或是王等大地封疆咸皆克伏 堅著不捨。但為一身一具骸骨。唯為現在 少小安樂。身語意門現行無量廣大惡行。損
壞多生多身安樂。當受多生多身大苦。見已 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王或是王等。甚為 愚弊。唯知保愛一生一身。不知保愛多生
多身。唯愛現在少時小樂。不愛當來多時大 樂。亦非不愛多生重苦。乃至止止如是惡 不善業。終不應為終不應作。終不應行終
不應犯。復有或善男子或善女人。為性聰 慧獲得天眼。用此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 時。如經廣說。乃至生在大那落迦中。見已 便作如是思惟。觀觀是人於現法中造作
如是惡不善業。令受後法辛楚果報。乃至 止止如是惡不善業。餘如前說。如是或善 男子或善女人。見他所作諸惡業已。由四 種行諦善思惟諦善觀察。何等為四。一者
觀察或因違越或邪活命或放逸懈怠。於現 法中造作種種惡不善業。即現法受非愛果 報。二者觀察或有有情依身差別。或有所 作而不果遂。或有所求而不果遂。皆由先
造惡不善業故。現法中各受如是非愛果 報。三者觀察或有國王或與王等。因現法 中行諸惡業。比知當來定受種種非愛果 報。四者觀察諸有情類死時生時。因現法中
造作種種惡不善業。後法中受非愛果報。彼 由如是如實知故。終不自作。云何業縛。謂 樂諸業故。由業重故。於業果報不自在
故。樂諸業者。謂如有一串習惡故。愛樂 諸惡。由此因緣。於諸善法心不能入。是初 業縛。由業重者。謂如有一於無間業。或 有具造或不具造。由此因緣。雖有欣樂
於佛所證善說正法毘柰耶中。暫時出家。尚 不能得。況當能獲沙門果證。如是名為第 二業縛。於業果報不自在者。謂如有一 由身語意惡行因緣。生諸惡趣。生彼處已
不得自在。不能自任長夜受苦。或生邊 地。於彼絕無四賢善眾。所謂苾芻廣說乃至 鄔波斯迦。如是名為第三業縛。
[0381b11]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略 示依諸有情業業果報。如理思惟。及顯如 理思惟為先法隨法行。當知是名此中略 義。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0 冊 No. 1579 瑜伽師地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西蓮淨苑輸入,惠敏法師提供之科判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