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āratnakūṭasūtra (The Great Treasures Collection Sūtra) 大寶積經
Scroll 2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九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文殊師利普門會第十
[0158c10] 如是我聞:
[0158c10]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百人俱,菩薩摩訶薩四萬二千。時有菩薩名無垢藏,與九萬二千諸菩薩眾,恭敬圍遶從空而來。爾時世尊即告大眾:「彼諸菩薩,為遍清淨行世界普花如來勸發,來此娑婆世界,令於我所聽受普入不思議法門;其諸菩薩亦當集會。」說是語已,無量無邊他方此界諸菩薩眾,悉來集會耆闍崛山,頂禮佛足却住一面。
[0158c19] 爾時無垢藏菩薩手持七寶千葉蓮花,至如來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遍清淨行世界普花如來,以是寶花奉上世尊。致問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作是語已,即昇虛空結加趺坐。
[0158c24]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念過去久遠世時,曾於普燈佛所聞說普入不思議法門。我於爾時即便獲得八千四百億那由他三昧,又能了知七十七萬億那由他三昧。善哉世尊!願垂哀愍為諸菩薩說此法門。」
[0159a02]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0159a03] 文殊師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159a03] 佛言:「若諸菩薩欲學此法,應當修習諸三昧門。所謂色相三昧、聲相三昧、香相三昧、味相三昧、觸相三昧、意界三昧、女相三昧、男相三昧、童男相三昧、童女相三昧、天相三昧、龍相三昧、夜叉相三昧、乾闥婆相三昧、阿修羅相三昧、迦樓羅相三昧、緊那羅相三昧、摩睺羅伽相三昧、地獄相三昧、畜生相三昧、閻魔羅界三昧、貪相三昧、瞋相三昧、癡相三昧、不善法三昧、善法三昧、有為三昧、無為三昧。文殊師利!若諸菩薩於如是等一切三昧善通達者,是則已為修學此法。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色相三昧?即說頌曰:
「觀色如聚沫, 中無有堅實,
不可執持故, 是名色三昧。
[0159a18]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聲相三昧?即說頌曰:
「觀聲如谷響, 其性不可得,
諸法亦如是, 無相無差別,
了知皆寂靜, 是名聲三昧。
[0159a23]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香相三昧?即說頌曰:
「假令百千劫, 常嗅種種香,
如海納眾流, 而無有厭足。
其香若是實, 則應可滿足,
但有假名字, 其實不可取。
以不可取故, 鼻亦無所有,
了知性空寂, 是名香三昧。
[0159b02]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味相三昧?即說頌曰:
「舌根之所受, 鹹醋等諸味,
皆從眾緣生, 其性無所有。
若能如是知, 因緣和合起,
了此不思議, 是名味三昧。
[0159b08]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觸相三昧?即說頌曰:
「觸但有名字, 其性不可得,
細滑等諸法, 皆是從緣生。
若能知觸性, 因緣和合起,
畢竟無所有, 是名觸三昧。
[0159b14]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意界三昧?即說頌曰:
「設集三千界, 無量諸眾生,
一心共思求, 意界不可得。
不在於內外, 亦不可聚集,
但以於假名, 說有種種相。
猶如於幻化, 無住無處所,
了知彼性空, 是名意三昧。
[0159b22]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女相三昧?即說頌曰:
「四大假為女, 其中無所有,
凡夫迷惑心, 執取以為實。
女人如幻化, 愚者不能了,
妄見女相故, 生於染著心。
譬如幻化女, 而非實女人,
無智者迷惑, 便生於欲想。
如是了知已, 一切女無相,
此相皆寂靜, 是名女三昧。
[0159c03]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男相三昧?即說頌曰:
「自謂是男子, 見彼為女人,
由斯分別心, 而生於欲想。
欲心本無有, 心相不可得,
由妄分別故, 於身起男想。
是中實無男, 我說如陽焰,
知男相寂靜, 是名男三昧。
[0159c11]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童男相三昧?即說頌曰:
「如樹無根枝, 花則不可得,
以花無有故, 其果亦不生。
由無彼女人, 童男亦非有,
隨於分別者, 假說如是名。
了知彼女人, 及童男非有,
能如是觀察, 是童男三昧。
[0159c19]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童女相三昧?即說頌曰:
「如斷多羅樹, 畢竟不復生,
何有智慧人, 於中求果實?
若有能了知, 諸法無生者,
不應起分別, 童女為能生。
又如焦穀種, 其牙本不生,
女人亦復然, 是童女三昧。
[0159c27]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天相三昧?即說頌曰:
「因清淨信心, 及以眾善業,
受諸天勝報, 端正殊妙身。
珍寶諸宮殿, 非由造作成,
曼陀羅妙花, 亦無種植者。
如是不思議, 皆因業力起,
能現種種相, 猶若淨琉璃。
如是殊妙身, 及諸宮殿等,
皆從虛妄生, 是名天三昧。
[0160a08]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龍相三昧?即說頌曰:
「受此諸龍身, 由不修於忍,
興澍大雲雨, 遍滿閻浮提。
不從前後際, 亦不在中間,
而能生此水, 復歸於大海。
如是諸龍等, 積習性差別,
起於種種業, 業亦無有生。
一切非真實, 愚者謂為有,
能如是了知, 是名龍三昧。
[0160a18]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夜叉相三昧?即說頌曰:
「是大夜叉身, 從於自心起,
是中無有實, 妄生於恐怖,
亦無有怖心, 而生於怖畏。
觀法非實故, 無相無所得,
空無寂靜處, 現此夜叉相,
如是知虛妄, 是夜叉三昧。
[0160a26]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乾闥婆相三昧?即說頌曰:
「彼實無所趣, 名言假施設,
了知趣非趣, 乾闥婆三昧。
[0160b01]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阿修羅相三昧?即說頌曰:
「修羅相所印, 其相本無生,
無生故無滅, 阿修羅三昧。
[0160b05]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迦樓羅相三昧?即說頌曰:
「無身以為身, 名字假施設,
名相無所有, 迦樓羅三昧。
[0160b09]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緊那羅相三昧?即說頌曰:
「法無作而作, 說為緊那羅,
了知此不生, 緊那羅三昧。
[0160b13]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摩睺羅伽相三昧?即說頌曰:
「彼由於名字, 隨世而安立,
是中無有法, 而妄起分別。
了知此分別, 自性無所有,
彼相寂靜故, 摩睺羅三昧。
[0160b19]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地獄相三昧?即說頌曰:
「地獄空無相, 其性極清淨,
是中無作者, 從自分別生。
我坐道場時, 了此無生相,
無相無生故, 其性如虛空,
此相皆寂靜, 是地獄三昧。
[0160b26]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畜生相三昧?即說頌曰:
「如雲現眾色, 是中無有實,
能令無智人, 於此生迷惑,
於彼畜生趣, 而受種種身。
猶如虛空雲, 現於諸色像,
了知業如幻, 不生迷惑心,
彼相本寂靜, 是畜生三昧。
[0160c05]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閻魔羅界三昧?即說頌曰:
「造作純黑業, 及以雜業者,
流轉閻羅界, 受於種種苦。
實無閻羅界, 亦無流轉者,
自性本無生, 諸苦猶如夢,
若能如是觀, 閻羅界三昧。
[0160c12]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貪相三昧?即說頌曰:
「貪從分別生, 分別亦非有,
無生亦無相, 住處不可得。
貪性如虛空, 亦無有建立,
凡夫妄分別, 由斯貪染生。
法性本無染, 清淨如虛空,
十方遍推求, 其性不可得。
不了性空故, 見貪生怖畏,
無畏生畏想, 於何得安樂?
譬如愚癡人, 怖畏於虛空,
驚懼而馳走, 避空不欲見。
虛空遍一切, 於何而得離?
愚夫迷惑故, 顛倒分別生。
貪本無自性, 妄生厭離心,
如人欲避空, 終無能脫者;
諸法性自離, 猶如於涅槃。
三世一切佛, 了知貪性空,
住此境界中, 未曾有捨離;
於貪怖畏者, 思惟求解脫。
如是貪自性, 究竟常清淨,
我證菩提時, 了達皆平等。
若執貪為有, 於彼當捨離,
由妄分別故, 而言捨離貪。
此唯分別心, 實無有捨離,
其性不可得, 亦無有滅壞,
平等實際中, 無解脫分別。
若於貪解脫, 於空亦解脫,
虛空及與貪, 無盡無差別;
若見差別者, 我說令捨離。
貪實無有生, 妄起生分別,
彼貪本性空, 但有假名字,
不應以此名, 而生於執著。
了貪無染故, 是則畢竟空,
不由滅壞貪, 而得於解脫。
貪法與佛法, 平等即涅槃,
智者應當知, 了貪寂靜已,
入於寂靜界, 是名貪三昧。
[0161a21]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瞋相三昧?即說頌曰:
「以虛妄因緣, 而起於瞋恚,
無我執為我, 及由麁惡聲,
起猛利瞋心, 猶如於惡毒,
音聲及瞋恚, 究竟無所有。
如鑽木出火, 要假眾緣力,
若緣不和合, 火終不得生。
是不悅意聲, 畢竟無所有,
知聲性空故, 瞋亦不復生。
瞋不在於聲, 亦不身中住,
因緣和合起, 離緣終不生。
如因乳等緣, 和合生酥酪,
瞋自性無起, 因於麁惡聲。
愚者不能了, 熱惱自燒然,
應當如是知, 究竟無所有。
瞋性本寂靜, 但有於假名,
瞋恚即實際, 以依真如起,
了知如法界, 是名瞋三昧。
[0161b11]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癡相三昧?即說頌曰:
「無明體性空, 本自無生起,
是中無少法, 而可說為癡。
凡夫於無癡, 而妄生癡想,
於無著生著, 猶若結虛空。
奇哉愚癡人, 不應作而作,
諸法皆非有, 雜染分別生。
如欲取虛空, 安置於一處,
設經千萬劫, 終無有積聚。
愚夫從本來, 經不思議劫,
所起於癡結, 而無少分增。
如彼取虛空, 終無有增減,
多劫集於癡, 增減亦如是。
又如於槖籥, 受風無際限,
愚癡著欲樂, 無有厭足時。
是癡無所有, 無根無住處,
以根非有故, 亦無癡可盡。
以癡無盡故, 邊際不可得,
是故諸眾生, 我不能令盡。
設我一日中, 能度三千界,
所有諸眾生, 皆令入涅槃,
復經不思議, 無量千萬劫,
日日如是化, 眾生界不盡。
癡界眾生界, 是二俱無相,
彼皆如幻化, 故不能令盡。
癡性與佛性, 平等無差別,
若分別於佛, 彼則住愚癡。
癡及一切智, 性皆不可得,
然彼諸眾生, 皆與癡平等。
眾生不思議, 癡亦不思議,
以不思議故, 不應取分別。
如是思惟心, 思量不可得,
癡亦不可量, 以無邊際故。
既無有邊際, 從何而得生,
自性無生故, 相亦不可得。
了癡無有相, 觀佛亦復然,
應當如是知, 一切法無二。
癡性本寂靜, 但有於假名,
我證菩提時, 亦了癡平等,
能作如是觀, 是名癡三昧。
[0161c23]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不善三昧?即說頌曰:
「知彼貪瞋癡, 種種諸煩惱,
所有諸行相, 虛妄無真實,
能如是觀察, 是不善三昧。
[0161c28]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善法三昧?即說頌曰:
「汝等應當知, 諸善意樂者,
心行各差別, 皆同於一行。
以一出離相, 了知於一切,
皆悉寂靜故, 是名善三昧。
[0162a05]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有為三昧?即說頌曰:
「汝等應當知, 一切有為法,
非是所造作, 亦無可稱量。
我了知諸行, 性無有積集,
一切皆寂靜, 名有為三昧。
[0162a10] 「復次文殊師利!云何名無為三昧?即說頌曰:
「無為性寂靜, 於中無所著,
亦復無出離, 但有假名字。
為執著眾生, 而說彼名字,
能如是了知, 名無為三昧。」
[0162a15] 爾時世尊說如是等不可思議微妙偈時,九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三萬六千比丘而於諸漏心得解脫;七十二萬億那由他諸天及六千比丘尼、一百八十萬優婆塞、二千二百優婆夷等,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0162a20]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復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菩薩演說種種三昧名字,令其聞者諸根通利,而於諸法得智慧明,不為一切邪見眾生之所摧伏,亦令證得四無礙辯,於一文字而能了知種種文字,於諸文字了一文字。復以無邊辯才,為諸眾生善說法要,亦令證得甚深法忍,於一剎那了一切行。是一切行,各各復有無邊行相皆能了知。」
[0162a27] 佛言:「文殊師利!有三昧名無邊離垢,若菩薩得此三昧,能現一切諸清淨色。復有三昧名可畏面,得此三昧有大威光映蔽日月。復有三昧名出焰光,得此三昧能蔽一切釋梵威光。復有三昧名為出離,得此三昧令諸眾生出離一切貪恚愚癡。復有三昧名無礙光,得此三昧則能照曜一切佛剎。復有三昧名無忘失,得此三昧能持諸佛所說教法,亦能為他敷演斯義。復有三昧名曰雷音,得此三昧善能顯示一切言音上至梵世。復有三昧名為喜樂,得此三昧令諸眾生喜樂滿足。復有三昧名喜無厭,得此三昧其見聞者無有厭足。復有三昧名專一境難思功德,得此三昧而能示現一切神變。復有三昧名解一切眾生語言,得此三昧善能宣說一切語言,於一字中說一切字,了一切字同於一字。復有三昧名超一切陀羅尼王,得此三昧能善了知諸陀羅尼。復有三昧名為一切辯才莊嚴,得此三昧善能分別一切文字種種言音。復有三昧名為積集一切善法,得此三昧能令眾生悉聞佛聲法聲僧聲、聲聞聲緣覺聲、菩薩聲波羅蜜聲,如是菩薩住三昧時,令諸眾生聞聲不絕。」
[0162b20]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唯願世尊!加威護念,令我獲得無礙辯才,說此法門殊勝功德。」
[0162b22] 佛言:「善哉!隨汝所願。」
[0162b23]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若有菩薩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無疑惑者,當知是人於現身中,決定獲得四種辯才,所謂捷疾辯才、廣大辯才、甚深辯才、無盡辯才,於諸眾生心常護念,隨所修行欲毀壞者,皆能覺悟令無毀壞。」
[0162b28]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汝於斯義能善分別,如布施者獲大財富,持禁戒者決定生天。若能受持此經典者,現得辯才必無虛妄。如日光出能除諸暝,亦如菩薩坐菩提座成等正覺決定無疑,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現得辯才亦復如是。文殊師利!若復有人於現身中欲求辯才,當於此經心生信樂,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勿生疑惑。」
[0162c07] 爾時無垢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佛涅槃後於此法門心無疑惑,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我當攝受加其辯才。」
[0162c10] 爾時天魔波旬愁憂苦惱悲涕流淚來詣佛所,而白佛言:「如來昔證無上菩提,我於爾時已懷憂惱。復於今者說此法門,倍生大苦如中毒箭。若諸眾生聞是經典,決定當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入般涅槃,令我境界皆悉空虛。如來、應、正等覺能令一切諸苦眾生咸得安樂,願垂哀愍與大慈悲,不於此經加威護念,令我安隱憂苦皆除。」
[0162c18]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勿懷憂惱。我於此法不作加護,諸眾生等亦不涅槃。」天魔波旬聞是語已,歡喜踊躍憂惱悉除,即於佛前忽然不現。
[0162c21]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前白佛言:「如來今者有何密意,告波旬言我於此法不作加護?」
[0162c22] 佛言:「文殊師利!以無加護加護此法,是故為彼說如是言。以一切法平等實際,皆歸真如同於法界,離諸言說不二相故,無有加護。以我如是誠實之言無有虛妄,能令此經於閻浮提廣行流布。」
[0162c28]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告阿難言:「此經名為『普入不思議法門』,若能受持如是經典,則為受持八萬四千法門等無差別。何以故?我於此經善通達已,方能為彼諸眾生等演說八萬四千法門。是故阿難!汝於此法當善護持,讀誦流通無令忘失。」
[0163a04] 佛說是經已,文殊師利菩薩、無垢藏菩薩、尊者阿難,及諸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九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1 冊 No. 0310 大寶積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