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alog of the Inner Canon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 大唐內典錄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唐內典錄卷第十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 歷代眾經有目闕本錄第五
* 歷代道俗述作注解錄第六
* 歷代諸經支流陳化錄第七
* 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第八
* 歷代眾經錄目終始序第九
* 歷代眾經應感興敬錄第十
歷代眾經有目闕本錄第五
[0326a19] 序曰。自佛經之流東夏也。六百餘載。三被誅 除。值弘護者觀機而作。先隱巖穴固守至真。 雲霧霑漬又被淹爛。及後興法方事拾遺。百
不存一。且存綱領。賴值江表五代奉信無 虧。遂使傳度法本周流寰宇。而西晉之末天 下分崩。譯人遭難寄死無地焉。使經本獨得
安全。又漢靈栖遑東西臨幸。佛經俗典於此 淪亡。故致目本俱遺其數不少。今總會群錄 鳩聚結之。勘本則無。挍目便有。恐後獲者據
現錄無。便委棄之同於疑偽。是以尋閱古今 諸錄。挍定經本有無。有則依而入藏。無則題 目擬訪。庶有同舟之士。懷斯而廣集云。
[0326b02] 尋群錄闕本其類繁多。試以現經挍閱定錄。 居然顯異。今欲列名廣示。且已備在前篇。 紙墨易繁終為詞費。故略而不敘。必搜訪獲
本真偽莫分。或人代未明。可依錄撿歷。則名 目顯然是非斯決。故不勞備載。又隨代後錄 皆連寫之。又可易見。
歷代道俗述作注解錄第六
[0326b09] 大智度論明十二部經中。乃至後代凡聖解 釋佛語。斯即是第十二部優波提舍經。據唐 言譯云論議也。深有所以名之為議。義取
慧解通敏能之。非彼庸疎而得陳迹。故佛經 東漸。自漢至唐。年過六百代經偏正道俗歸 信森若繁雲。毘贊正理弘揚大化。世高創述
於緣理。斖斖惟良。釋安甄解於持心。超然孤 逈。 沿 斯以降代有人焉。約准卷收將二千 卷。今人澆薄多不鏡尋。致令前錄同所輕削。
所以通法不能開俗。如不編次則相從埋沒。 昔齊末梁初。有鍾山定林寺僧祐律師。弘護 在懷。綜拾遺逸。纘述經誥。不負來寄。今敘其 所綴為始。餘則附錄列之。
[0326b22] 釋僧祐撰三藏集十有二卷。其雜錄序曰。夫 靈源啟潤則萬流脈散。玄根毓萌則千條雲 結。何者。本大而末盛。基遠而緒長也。自尊經
神運秀出俗典。由漢屆梁世歷明哲。雖復緇 服索飾。然並異迹同歸。至於講議讚析代 代彌精。注述陶練人人競密。所以記論之富。 盈閣以 [牣-刀+ㄉ]
房。書序之繁。充車而被軫矣。宋 明皇帝。摽心淨境載飡玄味。迺勅中書侍郎 陸澄。撰錄法集。陸博識洽聞包舉群籍。銓品
名例隨義區分。凡十有六帙。百有三卷。名為 續法論。其閱古今亦已備矣。雖非正經。而 毘贊道化。可謂聖典之羽儀。法門之警衛。足
以輝顯前緒照進後學。是以寄于三藏集末 以廣支葉之覽焉。宋明帝。勅中書侍郎陸澄 撰續法論。目錄序。
[0326c08] 論。或列篇立第兼明眾義者。今總其宗致。不 復摘分。合之則體全。別之則文亂。
[0326c10] 置難形神援譬薪火。庾闡發其議。謝瞻廣其 意。然桓譚未及聞經。先著此言。有足奇者。宜 其掇附。
[0326c13] 牟子不入教門而入緣。序以特載。漢明之時 像法初傳故也。
[0326c15] 魏祖答孔。是知英人開尊道之情。習生貽安。 則見令主弘信法之心。所以有取二書指存 兩事。又支遁敷翰遠公等江南僧業故兼錄 之。
* 即色遊玄論 (支道林王敬和問支答)
* 辯者論 (支道林)
* 釋即色本無義 (支道林王幼恭問支答)
* 不真空論 (釋僧肇)
* 本無難問 (郄嘉賓竺法汰難郄答往返四首)
* 郄與法濬書
* 郄與開法師書
* 郄與支法師書
* 心無義 (桓敬道王稚遠難桓答)
* 釋心無義 (劉遺民)
* 法性論上下 (釋慧遠)
* 實相義 (釋道安)
* 問實相 (王稚遠外國法師答)
* 問如法性實際 (釋慧遠什法師答)
* 問實法有 (釋慧遠什法師答)
* 問分破空 (釋慧遠什法師答)
* 實相論 (釋曇無成)
* 實相通塞論 (釋道含)
* 會通論 (支曇諦)
* 支書與郄嘉賓
* 會通論上下 (釋慧義)
* 始元論 (釋僧宗)
* 略論諸經
* 勝鬘經序 (釋慧觀)
* 百論序 (釋僧叡)
* 百論序 (釋僧肇)
[0327a16] 右續法論第一帙 (法性集一十五卷) 。
* 涅槃無名論 (釋僧肇)
* 佛性論上下 (釋僧琮)
* 問涅槃有神不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滅度權實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清淨國 (王稚遠什法師答)
* 涅槃三十六問 (竺道生)
* 釋八住初心欲取泥洹義 (竺道生)
* 與諸道人論大涅槃義 (苑伯倫)
* 論經目
* 大涅槃經序
* 辯佛性義 (竺道生王稚遠問竺答)
* 佛性集 (釋惠靜)
* 佛性論
[0327b02] 右續法論第二帙 (覺生集七卷) 。
* 道行指歸 (支道林何敬問支答)
* 道行指歸 (亡是公述相傳云)
* 般若無名論 (釋僧肇劉遺民難肇答)
* 問佛成道時何用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法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稱 (王稚遠什法師答)
* 問般若知 (王稚遠什師答)
* 問般若是實相智非 (王稚遠什答)
* 問般若薩婆若同異 (王稚遠什師答)
* 問無生法忍般若同異 (王稚遠什師答)
* 問禮事般若 (王稚遠什師答)
* 問佛慧 (王問什師答)
* 問權智同異 (王問什答)
* 問菩薩發意成佛 (王問什法師答)
* 般若析疑略序 (釋道安)
* 大品經序 (釋道安)
* 大品經序 (釋僧叡)
* 大智釋論序 (釋僧叡)
* 般若經問論序 (釋慧遠)
* 中論序 (釋僧叡)
* 小品經序 (釋僧叡)
* 合維摩詰經序 (支敏度)
* 道行品注序
* 維摩詰經注序 (釋僧肇)
* 毘摩羅詰經義疏序 (釋僧叡)
* 自在王經後序 (釋僧叡)
* 思益經義疏序 (釋僧叡)
* 與釋慧遠書論真人至極 (苟問慧遠答)
* 與諸道人論般若義 (范伯倫)
[0327c06] 右續法論第三帙 (般若集六卷) 。
* 問法身 (王稚遠什答)
* 問法身 (釋慧遠什答)
* 重問法身 (釋慧遠什答)
* 問真法身像類 (釋慧遠什答)
* 問真法身壽 (釋慧遠什答)
* 問法身應感 (釋慧遠什答)
* 問法身非色 (釋慧遠什答)
* 問修三十二相 (釋慧遠什答)
* 問法身二一義 (竺僧弼問釋惠嚴答)
* 丈六即真論 (釋僧肇)
* 通佛影迹 (顏延年)
* 通佛頂齒爪 (顏延年)
* 通佛衣鉢 (顏延年)
* 通佛二 [疊*毛] 不然 (顏延年)
[0327c21] 右續法論第四帙 (法身集四卷) 。
* 問法身佛盡本習 (釋慧遠什答)
* 佛成佛時斷何累 (王稚遠什答)
[0327c24] 右續法論第五帙 (解脫集一卷) 。
* 法華經後序 (釋僧叡)
* 妙法蓮華經序 (釋慧遠)
* 妙法蓮華經宗要序 (釋惠觀)
* 與竺道生書 (劉遺民)
* 法華經論
* 辯三乘論 (支道林)
* 無三乘統論 (釋慧遠)
* 問釋道安三乘并書 (竺法汰)
* 問三乘一乘 (什答)
* 問得三乘 (王稚遠什師答)
* 問三歸 (王稚遠什師答)
* 問辟支佛 (王稚遠什師答)
* 四阿含慕抄序
* 長阿含經序 (僧肇)
* 三法度經序 (釋慧遠)
* 正誣論
* 了本生死經注序
* 法句經序
* 明佛論 (宗少文)
* 譬道論 (孫興公)
* 坐右銘 (支道林)
* 道學誡 (支道林)
* 切悟章 (支道林)
* 支道林答謝長遐書
* 離識觀 (顏延年)
* 張景胤與從弟景玄書 (論西方并答)
* 奉法要 (郄嘉賓)
* 七眾法
* 通神祝 (郄嘉賓)
* 明感論 (郄嘉賓)
* 問菩薩生五道中 (王稚遠什師答)
* 明七佛 (王稚遠什答)
* 問不見彌勒不見千佛 (王稚遠什答)
[0328b03] 右續法論第六帙 (教門集十二卷) 。
* 優婆塞五學跡略論上下 (三藏法師)
* 法社節度序 (釋慧遠)
* 外寺僧節度序 (釋慧遠)
* 節度序 (釋慧遠)
* 般若臺眾僧集議節度序 (支道林)
* 比丘尼節度序 (釋慧遠)
* 咸康六年門下議并詔及何次道議 (二首)
* 晉成帝詔及何次道議四首 (詔是庾季昭作)
* 桓敬道書與八座論人敬王者 (八座答)
* 桓敬道與王稚遠書往反九首
* 桓敬道與釋慧遠書往反三首
* 桓敬道偽詔沙門不須敬天子并卞嗣之答往 反十首
* 桓敬道沙汰沙門教
* 釋慧遠答桓敬道書論科簡沙門事
* 宋武作相沙汰道人教
* 沙門不敬王者論 (釋慧遠)
* 問佛法不老 (王稚遠什答)
* 與釋慧遠書論沙門袒服 (鄭道子)
* 沙門袒服論 (釋慧遠何無忌難遠答)
* 與禪師書論踞食 (鄭道子)
* 與王司徒諸人書論據食 (范伯倫釋慧遠答范重答)
* 與道生慧觀二法師書 (范伯倫)
* 論據食表并詔四首 (范伯倫)
[0328b28] 右續法論第七帙 (戒藏集八卷) 。
* 本起四禪序并注 (支道林)
* 安般守意經注序 (康會)
* 十二門經注序 (釋道安)
* 十二門注序
* 陰持入經序
* 人本欲生經注序
* 禪經序 (釋僧叡)
* 禪經序 (釋慧遠)
* 釋神足 (釋慧遠)
* 問念佛三昧 (釋慧遠什答)
* 妄書禪慧宣諸弘信 (顏延年)
* 問慧思修禪定義在家習定法
[0328c13] 右續法論第八帙 (定藏集四卷) 。
* 阿毘曇心序 (釋慧遠)
* 阿毘曇序
* 阿毘曇五法行義 (謝慶緒)
* 阿毘曇心略解數
* 阿毘曇心雜數林
* 問竺道生諸道人佛義 (范伯倫)
* 眾僧述范問
* 范重問道生往反三首
* 傅季友答范伯倫書
* 辯宗論 (謝靈運)
* 法勗問往返六首
* 僧維問往返六首
* 慧驎述僧維問往返 (六首)
* 驎維問往返六首
* 竺法網釋慧林問往返十一首
* 王休元問往返 (十四首)
* 竺道生答王問一首
* 漸悟論 (釋慧觀)
* 竺道生執頓悟論
* 謝康樂靈運辯宗述頓悟
* 釋慧觀執漸悟
* 明漸論 (釋曇無成)
[0329a07] 右續法論第九帙 (慧藏集七卷) 。
* 問遍學 (外國法師答)
* 問遍學 (釋慧遠什答)
* 重問遍學 (釋慧遠什答)
* 問羅漢受 (釋慧遠什答)
* 論三行上 (郄嘉賓)
* 敘通三行 (郄嘉賓)
* 郄與謝慶緒書往返 (五首)
* 論三行下 (郄嘉賓)
* 郄與傅叔玉書往返三首
* 答英郎與書一首 (并答)
* 王季琰書往返 (四首)
* 與仰法師書 (并答二首)
* 道地經注序
* 略解三十七品次第 (什法師)
* 本業略例 (支道林)
* 本業經注序 (支道林)
* 論十住上下 (傅叔玉)
* 書與謝慶緒論十住往返四首 (二首今為下卷)
* 傅叔玉重書并謝答
* 四十二字十住義 (釋曇遇)
* 實相摽格論
* 問住壽 (釋慧遠什答)
* 問釋道安六通 (竺法汰)
[0329b03] 右續法論第十帙 (雜行集十卷) 。
* 神本論 (支曇諦)
* 命源論 (釋慧靜)
* 識三本論 (謝慶緒)
* 支道人書與謝論 (三論并答)
* 戴安道書與謝論三識 (并答往反三首)
* 四執論
* 問精神心意識 (王稚遠什答)
* 問十數論 (王稚遠什答)
* 辯心意識 (釋慧遠)
* 釋神名 (釋慧遠)
* 驗寄名 (釋慧遠)
* 問論神 (釋慧遠)
* 問釋道安神 (竺法汰)
* 問神識 (王稚遠什答)
* 五陰三達釋 (郄嘉賓)
* 問後識追憶前識 (釋慧遠什答)
* 神不更受形論 (庾仲初)
* 更生論 (羅君章孫安國難羅答)
* 習鑿齒難
* 神不滅論 (鄭道子)
* 桓君山新論論形神書與何彥德論感果生滅 五往返 (顏延年)
* 山伯源問
* 摯元禮諮
* 顏答山摯二難
[0329c01] 右續法論第十二帙 (色心集九卷) 。
* 問四相 (釋慧遠)
* 物不遷論 (釋僧肇)
* 申無生論 (釋曇無成)
[0329c05] 右續法論第十三帙 (物理集三卷) 。
* 牟子 (一云蒼梧太守牟子博傳)
* 舊首楞嚴經後序
* 支法護像贊 (支道林)
* 答孔文舉書 (魏武帝)
* 與釋道安書 (習鑿齒)
* 與釋道安書 (伏玄度)
* 與高句驪國道人書 (支道林)
[0329c13] 右續法論第十四帙 (緣序集二卷) 。
* 難沙門于法龍 (釋道彥龍答)
* 答謝宣明難佛理 (范伯倫)
* 論撿 (顏延年)
* 答或人問 (顏延年)
* 關中法滲道人與涼州同學書
* 達性論 (何承天)
* 顏延年釋何五往返 (延問何答)
* 均善論 (釋慧琳)
* 何承天與宗少文書五往返 (演均善論)
* 斷家養論 (何彥德)
* 釋慧琳難廣何 (顏延年)
* 顏重與何書
[0329c26] 右續法論第十五帙 (雜論集六卷) 。
* 辯教論 (桓敬道)
* 婚農無傷論 (釋慧琳)
* 昭拯明化論 (顧長康)
* 問難 (釋慧琳)
[0330a03] 右續法論第十六帙 (雅論集三卷) 。
[0330a04] 自漢末晉初。軍國競接乍分乍統。教明未融 雖有命篇。已備代錄既並約文。故不重出。東 晉迄今詞什繁富。如不歷顯將何陳迹。故沿
時隨出。如後備之。然續法論中間題英作。試 閱群錄不無遺漏。故從次纘集。又本文罕具 難具見之。正獲題目著于此錄。惜乎塵委 斯文墜諸。
* 東晉元帝楊都瓦官寺沙門竺僧敷撰神無形 論一卷
* 東晉成帝沙門康法暢撰人物始義論一卷
* 晉哀帝會稽沃州沙門支道林撰論六首 (別集十卷)
* 即色遊玄論
* 辯三乘論
* 聖不辯知論
* 釋蒙論
* 辯著論
* 道行指歸
* 本業本起等諸序
* 晉哀帝沙門竺僧度撰毘曇指歸一卷
* 晉孝武世九江廬山沙門釋慧遠撰論三十餘 卷 (別集十卷)
* 大智論要略 (二十卷)
* 問什師大乘深義 (三卷)
* 法性論
* 明報應論 (為晉太尉桓玄作)
* 釋三報論
* 辯心識論
* 沙門不敬王者論
* 問袒服論
* 諸經論序
* 晉孝武世剡東仰山沙門竺法濟撰高逸沙 門傳一卷
* 晉孝武世荊州上明寺沙門釋曇微撰論二卷
* 立本論九篇
* 六識指歸十二首
* 晉孝武世廬山東林寺沙門釋曇詵撰六卷
* 注維摩詰經 (五卷)
* 窮通論 (一卷)
* 前秦符氏當晉孝武太元中長安沙門釋道安 撰注三十許卷
* 般若析疑略 (二卷)
* 大十二門注解 (二卷)
* 陰持入注解 (二卷)
* 答法汰難 (二卷)
* 光贊折中解 (一卷)
* 光贊抄解 (一卷)
* 般若折疑准起重解
* 道行集異注
* 小十二門注解
* 了本生死注解
* 密迹持心二經甄解
* 賢劫諸度無極解
* 人本欲生注撮解
* 安般守意解
* 大道地注解
* 眾經十法連雜注解
* 義指注解
* 九十八結連約通解
* 三十二相解
* 三界混然諸雜錄
* 答法將難
* 西域志
* 後秦姚氏晉安帝世天竺沙門鳩摩羅什注維 摩經撰實相論
* 後秦京兆沙門釋僧肇撰論注經如左
* 注維摩經
* 撰般若無知論
* 不真空論
* 物不遷論
* 涅槃無名九折十演論無名子 (今有其論云是肇作然詞力浮薄寄 名烏有)
* 後秦隱逸沙門釋道恒撰駮論百行箴
* 宋朝楊都龍光寺沙門竺道生著。善不受報 頓悟成佛等論諸卷。又著應有緣論。佛無淨 土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二諦論
* 前齊朝武帝世沙門釋王宗撰
* 佛制名數經五卷 (舊錄為偽今撿依經名教)
* 前齊太宰竟陵王簫子良撰注經史義等二 十餘部將三百卷 (餘有二十餘部單卷文繁不載)
* 注遺教經 (一卷)
* 注優婆塞戒 (三卷)
* 抄妙法蓮華經 (五十九卷)
* 抄阿毘曇毘婆沙 (五十九卷)
* 抄百喻經 (三十八卷一云法句譬經)
* 抄維摩詰經 (二十六卷)
* 抄方等大集經 (十二卷)
* 抄華嚴經 (一十四卷)
* 抄地持 (一十二卷)
* 抄菩薩決定要行 (十卷亦名淨行優婆塞經)
* 抄成實論 (九卷王請僧柔等二十法師出之)
* 抄勝鬘經 (七卷)
* 抄阿差末經 (四卷)
* 抄摩訶摩耶經 (三卷)
* 抄淨土三昧經 (四卷)
* 抄胎經 (三卷)
* 抄方便報恩經 (二卷)
* 抄央掘摩羅經 (二卷)
* 抄義足經 (二卷)
* 抄頭陀事經 (二卷)
* 抄律中事
* 三寶記 (十卷亦云佛史法傳僧錄)
* 淨住子上下 (二十卷)
* 雜義記 (二十卷)
* 齊武帝世永明中沙門釋超度撰律例七卷
* 齊楊都靈根寺沙門釋法瑗注解勝鬘經三卷
* 齊會稽法華山沙門釋慧基注解遺教經一卷
* 齊楊都沙門釋弘充注文殊問菩提及首楞嚴 二經
* 齊司徒文宣府記室王巾撰僧史一十卷
* 齊南郡武當山隱士劉虬注法華無量義二經 并序一十一卷
* 齊代有人抄撮眾經以類相從號法苑經合 一百九十卷 (出僧祐錄)
* 梁朝武帝天監年鍾山定林寺律師釋僧祐 撰述十一部一百八十餘卷
* 出三藏集記 (一十六卷)
* 法苑集 (一十五卷)
* 眾僧行儀 (三十卷)
* 弘明集 (一十四卷)
* 世界記 (十卷)
* 集諸寺碑文 (四十六卷)
* 集諸僧名行記 (三十九卷)
* 釋迦譜 (一十卷)
* 薩婆多師資傳 (五卷)
* 十誦義記 (十卷)
* 諸法集雜記傳銘 (七卷)
* 梁高祖武皇帝注摩訶般若經一百卷 (或成五十卷者)
* 梁太宗簡文帝撰法寶聯璧二百二十卷 (一名法集)
* 梁鍾山開善寺沙門釋智藏奉勅撰義林八十 一卷
* 梁楊都大莊嚴寺沙門釋僧旻奉勅撰眾經要 八十八卷
* 梁楊都建初寺沙門釋僧朗奉勅注大涅槃 經七十二卷
* 梁楊都莊嚴寺沙門釋寶唱奉勅撰諸經律相 合一百餘卷
* 經律異相并目 (五十五卷)
* 出要律儀 (二十卷并翻梵言三卷)
* 名僧傳并序目 (三十一卷)
* 飯聖僧法 (五卷)
* 眾經目錄 (四卷)
* 眾經護國神錄 (三卷)
* 眾經護國龍錄 (三卷)
* 眾經滅罪法 (三卷)
* 梁楊都靈根寺沙門釋慧令奉勅撰般若抄一 十二卷
*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高僧傳一十四 卷
* 梁著作中書監裴子野撰沙門傳三十卷 (其十卷劉璆續)
* 梁外兵郎劉璆奉勅撰楊都寺記一十卷
* 梁中宗元帝文學虞孝敬撰內典博要三十卷
* 魏期城太守楊衒之撰洛陽伽藍記五卷
* 後齊鄴下定國寺沙門釋法上撰增數法門四 十卷 (一名內法數林) 撰佛性論等 (十卷)
* 後周沙門釋曇顯奉魏丞相宇文泰撰大乘眾 經要二十二卷
* 後周新州願果寺沙門釋僧勔釋老子化胡 傳難道十八條
* 後周長安崇華寺沙門釋慧善撰散花論八 卷
* 後周武帝世沙門釋亡名著論一十一卷別集 十卷
* 至德論
* 淳德論
* 遣執論
* 不殺論
* 去是 非論
* 修空論
* 影喻論
* 法界寶人銘
* 厭 食觀
* 驗善知識記
* 後周武帝世終南山沙門釋靜藹撰三寶集一 十卷
* 後周武帝世長安沙門釋道安撰二教論一十 二篇
* 陳朝西域三藏真諦制眾經通序二卷翻梵言 七卷
* 陳朝南岳大明寺沙門釋慧思撰觀門等十 一卷
* 四十二字門二卷
* 無諍門二卷
* 隨自意三 昧
* 次第禪要
* 釋論玄門
* 三智觀門
* 隋朝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裕撰論記三十 卷 (別集八卷)
* 安民論 (一十二卷)
* 陶神論 (十卷)
* 因果論 (二卷)
* 聖迹 記 (二卷)
* 塔寺記 (一卷并寺誥)
* 經法東流記
* 昭玄 十德記
* 僧尼制
* 隋朝天台山修禪寺沙門釋智顗撰觀論傳 等八十七卷
* 圓頓止觀 (十卷)
* 禪波羅蜜門 (十卷)
* 維摩經疏 (三十卷)
* 法華玄 (十卷)
* 法華疏 (十卷)
* 小止觀 (兩卷)
* 六妙門
* 覺意三昧
* 法華三昧
* 觀心論
* 三觀義
* 四教義
* 四悉檀義
* 如來壽量義
* 法界次第章 (三卷)
* 大方等行法
* 般舟證相 行法
* 請觀音行法
* 南岳思禪師傳
* 隋朝真寂寺沙門釋信行撰三階集錄將四 十卷
* 對根起行雜錄集 (三十五卷)
* 三階位別錄集 (四卷)
* 隋朝京師大興善寺沙門釋僧粲撰十種大 乘論一卷
* 隋朝大興善寺沙門釋僧琨撰論場一部三 十卷
* 隋朝滄州逸沙門釋道正撰凡聖行法六部 五十許卷
* 凡聖六行一部 (二十卷)
* 六行法一部 (十卷)
* 六行門一部 (七卷)
* 六行要一部 (五卷)
* 六行略一部 (三卷)
* 六行錄一部一卷 (謂罪行 福行 小乘人行 小菩薩行 大菩薩行 佛果證行)
* 隋朝日嚴寺沙門釋彥琮撰諸論傳二十許 卷別集十卷
* 通學論
* 辯教論
* 辯正論
* 通極論
* 福 田論
* 僧官論
* 善財錄
* 諸新經序
* 笈多 傳四卷
* 西域志十卷
* 隋朝舍衛寺沙門釋慧影撰論解二十七卷
* 述智論解二十四卷
* 傷學論
* 存廢論
* 厭 修論
* 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撰旌異傳二 十卷
* 隋朝晉王府祭酒徐同卿撰通命論兩卷
* 隋朝翻經學士劉憑撰外內傍通比挍數法 一卷
* 隋朝翻經學士費長房撰開皇三寶錄一十 五卷
* 隋高祖文皇帝勅有司撰眾經法式一部十卷
* 隋著作王邵撰靈異志一部二十卷 (隋運者)
* 隋天台山國清寺沙門釋灌陌撰觀法傳一 十三卷
* 四念觀處
* 天台山國清寺百錄 (五卷)
* 金光明行法
* 修禪證相口決
* 天台智者別傳
* 杭州真觀法師別傳
* 隋煬帝東都雒濱上林園翻經舘沙門釋明 則撰翻經法式十卷 (別集十卷)
* 隋煬帝東都翻經舘沙門釋行矩撰法訓二卷
* 皇朝京師延興寺沙門釋玄琬撰論門一十 二卷
* 三德論
* 入道方便門 (二卷)
* 鏡喻論
* 無礙緣起
* 十種讀經儀
* 無盡藏 儀
* 發戒緣起 (二卷)
* 法界像圖
* 懺悔罪法
* 皇朝西明寺沙門釋玄惲論觀記律儀一百 七十四餘卷 (本名道世)
* 敬福論十卷 (略論二卷)
* 大小乘觀門十卷
* 釋門靈感記 (五十卷)
* 法苑珠林一百卷
* 四分律僧尼討要 (各五卷)
* 皇朝大慈恩寺沙門釋玄應撰眾經音二十 五卷
* 皇朝終南山龍田寺沙門釋法琳撰論十卷 別集二十卷
* 破邪論一部三卷
* 辯正論一部八卷
* 皇朝紀國寺沙門釋慧淨撰論注序十有餘 卷別集三卷
* 注金剛般若經
* 釋疑論
* 諸經講序
* 內詩英華一部十卷
* 皇朝門下典儀李師政撰內德論一卷三篇
* 皇朝西明寺沙門釋法雲撰論二部一十三 卷
* 辯量三教論一部三卷
* 十王正業論一部十卷
* 皇朝終南山沙門釋道宣撰傳錄等合一百 餘卷
* 釋門懺悔儀一部 (三卷)
* 釋迦方誌一部 (二卷)
* 古今佛道論衡一部三卷
* 大唐內典錄一部十卷
* 續高僧傳一部 (三十卷)
* 後集續高僧傳 (十卷)
* 廣弘明集一部三十卷
* 東夏三寶感通記一部三卷
* 刪補律相雜儀合二十卷
* 皇朝坊州玉華宮寺沙門釋玄奘撰大唐西 域傳一部一十二卷
* 皇朝弘福寺沙門釋彥悰撰大唐京寺錄一 部一十卷
[0333a26] 右略列諸代道俗所傳撿阮氏七錄僧祐統 敘更有綴緝 (但有空名闕本故略) ◎。
◎歷代諸經支流陳化錄第七
[0333a29] 序曰。所言支流出生經者。謂於本部敷時救 弊而陳異卷也。今就文尋撿括其大抵。都非 極言。何者。大聖垂教發悟在心。不以事相而
詮教體。故集眾託處。為成信之階基。放光動 地。開蒙情之兆域。然後資其故習因而陶化。 統其解網之要。揚其決目之方。知煩惱非趣
聖之由。識解悟為出凡之徑。一聞決絕。若瓦 裂而天分。再尋根力。便入位而登住。今則單 品別卷曲寫時心。未曰紹隆抑惟離本。故淳
味流變。明于涅槃極誡。抄略非具。固涉邪求 之緣。然本其啟化之辰非無其理。以經教初 傳譯人創列。梵本彫落全部者希。華嚴涅槃
尚三分獲一。況餘群部。寧不品卷。支離。故安 法師云。得略翻略得廣翻廣。斯言是也。一四 句頌聞之而啟惑。一四諦言聞之而生天。況
乎全品離詞。而非悟俗之要。即言明達豈乖 聖心之旨哉。由斯以言則發智之通鑒也。復 何論於本末敘其澆薄之競乎。固當不以曲 滯之心而光其所出耳。
[0333b19] 依撿群錄斯緣備列詳之。今復連寫則致弊 於紙墨。然恐亂於疑偽。或有涉於緝修。故兩 錄列名。定非別生之位。自餘不顯。便是支分
之經。又代代分張卷部漸廣。故且約指大數 求名。故目出之。
[0333b24] 大乘別生經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三卷
[0333b25] 小乘別生經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
[0333b26] 余撿定其所出小乘別生。二十五經出增一。 四十經出中含。一百二十八經出雜含。四經 出長含。五十經出生經。五經出賢愚。十二經
出道地。八經出義足。餘則本起普曜等經。斯 並具錄本部別品流化至於入藏。見錄具引 出於四含者。此乃本譯殊品文義俱異。不同
出生之經也。恐有迷於兩經。故重銓顯分其 名體也。
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第八
[0333c06] 序曰。古人云。正道遠而難希。邪徑捷而易 明。斯言得矣。夫真經體趣融然深遠。假托之 文詞意淺雜。玉石朱紫迷者混之。至於通鑒
逃形無所。固當定名偽妄。何得隷在遲疑。故 晉彌天釋道安著疑錄云。外國法學皆跪而 口受。同師所受。若十二十轉以授後學。若有
一字異者共相推核得便擯之。僧法無縱也。 經至晉土其年未遠。而憙事者以沙糅金。斌 斌如也。而無括正。何以別真偽乎。農者禾草
俱存。后稷為之歎息。金匱玉石同緘。卞和為 之懷恥。安敢豫學次。見涇渭雜流龍蛇並進。 豈不恥之。今列非佛經以示將來學士。共知
鄙倍焉。安序如此。妄作者凶終。歸愚者沿至 代代其濫不無。或致妖訛相接。或因飾偽邪 命。斯徒眾矣。務須糺除其中名目相同與正
不別。如提謂法句之流。若不親尋則迷名法 愚斯及矣。可不誡哉。自法流中原三被除屏 及後開顯未閱正經。好事狂生。我聞興於
戶牖。流俗蒙叟。印可出於胸懷。並趨耳目之 事情。故非經通之意。致詿誤後學。良足寒心。 悲哉。末法遂及此乎。昔隋祖開皇創定經錄
挍閱偽濫。卷將五百。已總焚除。今人中流傳 猶未銓敘。既是法穢不可略之。故隋代顯 明。庶知博觀之弘益也。
* 寶如來經 (南海胡作一加三昧字)
* 定行三昧經 (或云佛遺定行摩目連所問經)
* 真諦比丘慧明經 (或云惠明比丘經或云清淨真諦經)
* 尼吒國王經 (或云尼吒黃羅國王經或云黃羅王經)
* 匈有萬字經 (或云匈現萬字經)
* 薩和菩經 (舊錄云國王薩恕菩薩)
* 善信女經二卷 (或云善信經)
* 護身十二妙經 (一云度世護世經)
* 度護經 (一云度護法經)
* 毘羅三昧經二卷
* 善王皇帝經二卷 (一云善王皇帝功德經或為一卷)
* 惟務三昧經 (一作惟無三昧)
* 阿羅訶公經 (一云相國阿羅呵公經)
* 慧定普遍神通菩薩經 (一加國土字)
* 陰馬藏經 (一加光明字)
* 大育王經 (一云佛在波羅奈者)
* 四事解脫經 (一云四事八解度人經)
* 大阿那律經 (非八念者)
* 貧女人經 (一云難陀者舊錄云貧女難陀經)
* 鑄金像經
* 四身經
* 普慧三昧經
* 阿秋那經 (舊錄加三昧字)
* 兩部獨證經
* 法本齊經 (西涼州來)
* 覓歷所傳大尼戒
[0334b01] 右二十六部三十卷出安法師偽疑經 (從大阿那 律經後九經僧祐錄云闕本) 。
* 比丘應供法行經 (題云羅什出僧祐錄云撿無羅什譯)
* 居士請僧福田經 (題云曇無讖出祐錄注云撿無)
* 灌頂度星招魂斷復連經
* 決定罪福經
* 無為道經二卷
* 情離有罪經
* 燒香呪願經 (一云呪願經)
* 安墓呪經
* 觀月光菩薩記
* 佛鉢記 (或云佛鉢記甲申年大水及月光菩薩出事)
* 彌勒下教經 (在鉢記後)
* 九十六種道經 (已前十二部並文義乖正詞偈淺鄙故入疑中)
* 灌頂藥師經 (宋孝武世惠簡出之今勘隋唐二錄具重翻正非疑)
* 提謂波利經二卷 (宋武時北國曇靖撰)
* 寶車經 (或加妙好字淮周曇辯撰青州沙門道侍改治)
* 菩薩福藏法花三昧經 (齊武時僧導備撰備後改名道歡)
* 佛法六義第一應知
* 六通無礙六根淨業義門 (上二部齊武時比丘法願抄集)
* 佛所制名義經五卷 (齊釋王宗抄經撰以經名亂故列)
* 眾經要覽法偈 (二十一首梁天監二年比丘道歡撰)
[0334b23] 右二十部二十六卷撿梁沙門僧祐錄有目 (其中藥師六義六根名數要覽等未可涉疑) 。
* 大法尊王經三十一卷
* 十方佛決狐疑經
* 八方根本八十六佛名經
* 普賢菩薩說證明經
* 彌勒成佛本起經一十七卷
* 彌勒下生觀世音施珠寶經
* 彌勒成佛伏魔經 (一云救度眾生經)
* 妙法蓮華度量天地經
* 觀世音詠託生經
* 滅七部莊嚴成佛經
* 空寂菩薩所問經 (一名法滅盡經偽妄非護所出)
* 照明菩薩經 (一加頭陀字)
* 照明菩薩方便譬喻治病經
* 首羅比丘見月光童子經
* 阿難現變經
* 般若玄記經
* 幽深玄記經
* 大契經四卷
* 玄記經二卷
* 發菩提心經
* 菩薩求五眼經
* 般泥洹後諸比丘經
* 小般泥洹經 (一名大法滅經)
* 佛說法滅盡經
* 五濁惡世經
* 妙法蓮華天地變異經
* 華嚴十惡經
* 觀世樓炭經
* 小樓炭經
* 正化內外經二卷 (一名老子化胡經傳錄云晉時祭酒王浮作)
* 須彌四域經
[0334c29] 右三十一部。八十四卷。撿隋費長房錄。攝 入偽妄中。
* 抄為法捨身經 (六卷)
* 抄法華藥王經
* 抄維摩經二卷 (方便佛國問疾三品)
* 抄菩薩本業願行經
* 抄法律三昧經
* 抄照明三昧不思議事經
* 抄諸佛要集經
* 抄大乘方便要慧經
* 抄樂瓔珞莊嚴方便經
* 抄未曾有因緣經
* 抄諸法無行經
* 抄無為道經
* 抄德光太子經
* 抄安般守意經
* 抄菩薩本業願行品
* 抄四諦經要數
* 抄普賢觀懺悔法
* 抄阿毘曇五法行經
* 抄分別經
* 抄魔化比丘經
* 抄優婆塞受戒品
* 抄優婆塞受戒法
* 抄貪女為國王夫人經
[0335a25] 右二十三部。二十九卷。並齊竟陵王所抄。 既異本經。題抄顯別。令後尋者知有所因。 然風味弘通義理愜附。接蒙俗之繁博。考
性欲之殊途。有道存焉。義非疑妄。而僧祐 長房諸錄。並注疑經。莫不恐涉澆浮餘波 失本。然情取會解事取簡要。前後翻傳備
本無一。猶能開明像正誘訓塵蒙。半偈全 頌寶璧之喻顯然。四字八言靜倒之方攸 託。據此而述。何得雷同。玉石不有甄解者 乎。
* 薩婆若陀眷屬莊嚴經
[0335b07] 右一經。撿僧祐錄云。梁天監九年。郢州僧 妙光所出。朝法擯訖。
* 梁朝博士江泌女比丘尼僧法所誦出淨土 經等三十五卷 (已備代錄撿不從譯群錄並入疑中)
* 梵天神策經
* 天皇梵摩經
* 安墓經
* 安塚經
* 安宅經
* 危脆經
* 安宅神呪經
* 天公經
* 度生死海神船經
* 度法護經
* 救蟻沙彌經
* 北方禮佛呪願經
* 敬福經
* 阿羅呵條國王經
* 五百梵志經 (一名亦有亦無經)
* 修行方便經
* 偈令經
* 度世不死經
* 齋法清淨經
* 佛說正齊經
* 佛說法社經 (披尋古錄更別正本)
* 呪魅經
* 尸陀林經
* 招魂魄經
* 太子讚經
* 比丘法藏見地獄變經
* 人民求願經
* 閻羅王東太山經
* 七寶經
* 字論經
* 救護眾生惡疾經
* 救護身命經
* 五果譬喻經
* 國一切度經 (一名薩利薩經)
* 孤兒女經
* 度人王并民受戒正信除邪經
[0335c18] 右二十八部。單經。撿隋經法師錄。入偽妄 分。
* 諸佛下生大法王經六十卷 (余於汾部親見此文)
* 方廣滅罪成佛經三卷
* 占察經兩卷 (上卷一百八十事卜占)
* 法句經兩卷 (下卷寶明菩薩)
* 金棺囑累經
* 罪福決疑經
* 五辛經
* 初教經
* 罪報經 (與正經罪報輕重全異)
* 日輪供養經
* 乳光經 (其文全異於正經云不得服乳獲罪)
* 福田報應經
* 寶印經
* 究竟大悲經三卷
* 獨覺論
* 毘尼決正經
* 優波離論
* 普決論 (一本加惟識字)
* 阿難請戒律論
* 迦葉問論
* 大威儀請問論
* 寶鬘論
* 遺教論
* 沙彌論
* 文殊請問要行論
[0336a16] 右諸偽經論。人間經藏往往有之。其本尚 多。待見更錄。
歷代所出眾經錄目第九
[0336a19] 序曰。名教設位戡濟淪亡。將使真偽分流邪 正異轍。所以歷代道俗崇重教門。皆敦編次 沿 時無替。考挍存沒三十餘家。銓定人代皆
遵安錄。然彌天亞聖道洽幽明。感神僧而示 慈天。蒙印定而明注解。故能徵覈教旨。輕斵 鑿而重淳風。商度句義。宗質文而排鄙野。致
使遺文餘行。經累代而逾新。其德孔明固略 標擬。自餘後作皆號命家。詞什繁略難為通 簡。然相乘置位代出新經。法俗贊述無時不
有。比多惰學無暇博觀。競撮本經少有通贍。 所以傳述義解斯文蓋闕。然夫開信適道權 謀率先。導達化源理兼俗典。故慧遠釋桓玄
之疑。道林開郄超之信。僧會啟吳王之惑。次 道弘宋主之心。 沿 彼迄今代有其事。莫不雅 引三際。陳報應如指掌。綜襲六經。明殃咎之
倚伏。傍括子史統詳譬喻。以近徵遠用俗悟 道。知幾其神在斯一舉。豈得埋名削迹而不 列挺者乎。今所撰錄該括眾氏勘閱正偽研
訪遺逸偽無所取。非目無以定名遺篇。所求 列卷以彰可錄。敢敘由來用陳有寄。想諸來 鑒復織組焉。
* 古經錄一卷
[0336b12] 右尋諸舊錄。多稱為古錄。則似秦時釋利 防等所齎經錄。
* 舊錄一卷
[0336b15] 右撿。似是前漢劉向挍書天閣。往往多見 佛經。斯即往古藏經錄。謂孔壁所藏。或 秦政焚書人中所藏者。
* 漢時佛經目錄一卷
[0336b19] 右撿。似是迦葉摩騰所譯四十二章經等。 因即撰錄。
* 魏時沙門朱士行漢錄一卷
[0336b22] 右依撿。元是頴川沙門。於洛陽講道行經。 因著其錄。
* 西晉沙門竺法護眾經錄一卷
[0336b25] 右依撿。是晉武帝長安青門外大寺沙門 也。翻經極廣因出其錄。
*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眾經錄一卷
[0336b28] 右依撿。晉惠帝永嘉中。稟受護公之筆匠 也。後自翻經。因出錄云。
* 二趙經錄一卷
[0336c02] 右依撿。似是二石趙時諸錄遙注。未知姓 氏。
* 前秦沙門釋道安綜理眾經目錄一卷
[0336c05] 右依撿。東晉孝武太元中。前秦沙門也。自 前諸錄。但列經名品位大小。區別人代蓋 無所紀。後生追尋莫測由緒。安乃總集名
目表其時世。銓品新舊定其制作。眾經有 據自此而明。在後群錄資而增廣。是知命 世嘉運睿哲卓興。可不鏡諸。其文見僧祐 錄。
* 後秦沙門釋僧叡二秦錄一卷
[0336c13] 右依撿。後秦姚興弘始年。長安沙門也。即 前道安之弟子。神用通朗思力摽舉。參譯 什門多有撰緝。
* 東晉沙門竺道祖眾經錄四部
* 魏世經錄目一卷
* 吳世經錄目一卷
* 晉世雜錄一卷
* 河西經錄目一卷
[0336c21] 右四錄。依撿東晉廬山東林寺遠公弟子 釋道流創撰。未就而卒。同學道祖為成之。
* 東晉沙門支敏度經論都錄一卷
[0336c24] 右依撿。晉成帝豫章山沙門也。其人總挍 古今群經。故撰都錄。敏度又撰別錄一部。
* 前齊沙門釋王宗錄二卷
[0336c27] 右依撿。齊武帝時沙門也。所出此錄。見梁 三藏集記。
* 前齊沙門釋道慧宋齊錄
* 後魏沙門菩提流支錄
* 後齊沙門釋道憑錄
* 始興錄 (未詳作者)
* 廬山錄 (未詳作者)
* 釋正度錄
* 王車騎錄
* 岑號錄
* 釋弘充錄 (南齊楊都人)
* 華林佛殿錄四卷 (梁天監年勅沙門僧紹撰)
* 隋沙門釋靈裕譯經錄
* 眾經都錄八卷 (撿名似總合群家而未詳作者)
[0337a12] 已前諸錄。二十四家。撿紀傳有之。未見其 本。故列名而已。
* 眾經別錄二卷 (未詳作者言似宋時)
* 上卷三錄
* 大乘經錄第一
* 三乘通教錄 第二
* 三乘中大乘錄第三
* 下卷七錄
* 小乘經錄第四
* 篇目闕本錄 第五
* 大小乘不判錄第六
* 疑經錄第七
* 律錄第八
* 數錄第九
* 論錄第十
[0337a20] 都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三卷。
* 梁出三藏集記 (齊末梁初沙門釋僧祐撰)
* 新集撰出經論錄一
* 新集異出經論錄二
* 新集序四部律錄三
* 新集安公古異經錄四
* 新集安公失譯經錄五
* 新集安公涼土異經錄六
* 新集安公關中異經錄七
* 新集續撰失譯經錄八
* 新集抄經錄九
* 新集安公疑經錄十
* 新集疑經偽撰錄十一
* 新集安公注及雜志錄十二
[0337b05] 右都合一十二件二千一百六十二部四千 三百二十八卷。
* 元魏眾經錄目 (永熙年勅舍人李廓撰)
* 大乘經目錄一
* 大乘論目錄二
* 大乘經 注目錄三
* 大乘未譯經論目錄四
* 小乘 經律目錄五
* 小乘論目錄六
* 有目闕本 目錄七
* 非真經目錄八
* 非真論目錄九
* 全非經愚者作目錄十
[0337b13] 右都合十件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
* 梁代眾經目錄 (天監十七年勅沙門寶唱撰)
* 第一卷 (大乘)
* 第二卷 (小乘)
* 第三卷 (先異譯經禪經戒律疑經 注經數論義記)
* 第四卷 (隨事別名隨事失名譬喻佛名神呪)
[0337b17] 右四卷二十件凡一千四百三十三部三千 七百四十一卷。
* 齊代眾經目錄 (武平年沙門法上撰)
* 雜藏錄
* 修多羅錄
* 毘尼錄
* 阿毘曇錄 別錄
* 眾經抄錄集錄
* 人撰作錄
[0337b22] 右八件經律論真偽凡七百八十七部二千 三百三十四卷。
* 大隋眾經目錄七卷 (開皇十四年勅翻經所沙門法經等二十大德撰)
[0337b25] 依撿。其錄位為九條。區別品類為四十二 分。初六分略示經律三藏大小之殊。粗顯 傳譯是非真偽之目。後之三錄。並是集傳
記注。此名道俗所修。雖非西域所製。莫非 光贊正經發明宗教開進後學。
[0337c01] 右九錄凡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 十卷。
* 開皇三寶錄 (開皇十七年大興善寺翻經學士費長房撰)
[0337c04] 合一十五卷 (一卷總目 兩卷入藏 三卷帝年 九卷代錄) 。
[0337c05] 右所出經律戒論傳二千一百四十六部六 千二百三十五卷。
* 隋仁壽年內典錄五卷 (京師延興寺釋玄琬傳云文帝勅大興善寺大德與翻經 沙門學士披撿法藏詳定此錄)
* 單本一
* 重翻二
* 賢聖集傳三
* 別生四
* 疑偽五
[0337c11] 右五件。即今京輦通寫盛行。直列經名仍 銓傳譯。所略過半未足尋之。其序略云。別 生疑偽不須抄寫。已外三分入藏所收。至
如法寶集之流。淨住子之類。還同略抄。例 入別生。餘有僧傳等。詞集文史。體非淳正。 事誰可尋。義無在錄。云云。已如上紀。
* 大唐京師西明寺所寫王翻經律論集傳等 (顯慶三年)
[0337c19] 入藏正錄合七百九十九部三千三百六十 一卷 (五萬六千一百七十五紙) 。
* 大唐內典錄一帙十卷
* 歷代眾經傳譯錄五卷
* 歷代翻經單重人代存亡錄一卷
* 歷代眾經分乘入藏錄二卷
* 歷代眾經舉要轉讀錄一卷
* 歷代眾經有目闕本錄
* 歷代道俗述作注解錄
* 歷代眾經支流陳化錄
* 歷代所出疑偽經論錄
* 歷代眾經錄目所從序
* 歷代眾經應感興敬錄
[0338a03] 下六錄合成一卷。
[0338a04] 右總合一十八代所出經教凡二千二百六 十二部七千餘卷 (可自算定則知作者疲焉) 。
[0338a06] 余少沐法流。五十餘載。宗匠成教執範賢明。 每值經誥德能無不目閱親謁。至於經部大 錄欣悟良多。無論真偽思聞其異。自方朔覩
昆明之灰。劉向挍佛經天閣。故知周漢久已 聞之。非後顯宗方流此地。故法蘭創出章本。 世高廣譯眾經。餘部相從無非通道。故魏晉
之後騰譯欝蒸。制錄討論居然非一。或以數 列。或用名求。或憑時代。或寄參譯。各紀一 隅務存所見。斯並當時稽古識量修明。而綴
撰筆削不至詳密者。非為才不足而智不周 也。直以宅身所遇天下分崩。壃場關艱莫閱 經部。雖聞彼有終身不 [門@視] 。今則九圍靜謐八
表通同。尚絕追求諸何纂歷上集群目取訊 僧傳等文勘閱詳定。更參祐房等錄祐錄徵 據。文義可觀。然大小雷同三藏糅雜。抄集參
正傳記亂經。考括始終莫能通決。房錄後出 該贍前聞。然三寶共部偽真淆亂。自餘諸錄 胡可勝言。今余所撰望革前弊。然以七十之
年獨運神府。撿括漏落終陷前科。具述所懷 示其量據。庶有同好復雅正之。可不同舟相 從懷古。
歷代眾經應感興敬錄第十
[0338a28] 序曰。三寶弘護各有司存。佛僧兩位。表師資 之有從。聲教一門。顯化導之靈府。故佛僧隨 機。感見之緣出沒。法為除惱。滅結之候常臨。
所以捨身偈句。恒列於玄崖。遺法文言。總會 於龍殿。良是三聖敬重。藉顧復之劬勞。幽 明荷恩。慶靜倒之良術。所以受持讀誦必降
徵祥。如說修行無不通感。天竺往事固顯常 談。震旦見緣紛綸恒有。士行投經於火聚。焰 滅而不焦。賊徒盜葉於客堂。既重而不舉。或
合藏騰於天府。或單部瑞於王臣。或七難由 之獲銷。或二求因之果遂。斯徒眾矣。不述難 聞。敢隨代錄用程諸後。經不云乎。為信者
施疑則不說。至如石開矢入。心決致然。水流 氷度。情疑頓決。斯等尚為士俗常傳。況慧拔 重空道超群有。心量所指窮數極微。因緣之
遘若影隨形。祥瑞之徒有逾符契。義非隱默 故述而集之。然尋閱前事多出傳紀。志怪之 異冥祥。旌異之與徵應。此等眾矣備可覽
之。恐難覩其文固疏其三數。并以即具所詳 示存感通之有數矣。
[0338b19] 高僧傳云。宋元初中有黃龍沙彌曇無竭者。 誦觀音經淨修苦行。與諸徒屬二十五人。往 尋佛國。備經荒險貞志彌堅。既達天竺舍衛。
路逢山象一群。竭齎經誦念稱名歸命。有師 子從林中出。象驚奔走。復有野牛一群。鳴吼 而來。將欲加害。竭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 牛便驚散。遂得剋免。
[0338b26] 又昔東晉孝武之前。恒山沙門釋道安者。經 石趙之亂避地于襄陽。注般若道行密迹諸 經。折疑甄解二十餘卷。恐不合理。乃誓曰。
若所說不違理者。當見瑞相。乃夢見胡道人 頭白眉毛長。語安曰。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 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
時設食也。後十誦至。遠公云。昔和上所夢 乃賓頭盧也。於是立座飯之。又感神僧現形 說法云。
[0338c06] 又蜀郡沙門釋僧生者。出家以苦行致目為 蜀三賢寺主。誦法華習定。甞山中誦經。虎蹲 其前。竟部乃去。每至諷詠。輒見左右四人
為侍。年雖衰老而翹勤彌勵。遂終其業云。
[0338c10] 又扶風釋道冏者。為師入河南霍山採鍾乳 四人。入穴數里。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冏素誦 法華。憑誠乞濟。有頃見螢火。追遂得出穴。
頻作普賢行道。並見感應。或見胡僧入坐。或 見騎馬人至。未及言次倐忽不見。後遊宋都。 以般舟為業。中夜入禪。見四人御車呼冏上
乘。不覺自身已在大路。見一人坐胡床侍衛 數百人。見冏驚起曰。向令知處而已。何忽勞 屈法師。遂拜別令送還寺。扣門方開。房門亦 閉。眾咸敬服。
[0338c20] 又宋孝建中。釋普明者。少出家。稟性清純。蔬 食布衣懺誦為業。誦法花維摩。若諷誦時。有 別衣別座。未嘗穢雜。每至勸發品。輒見普賢
乘象立其前。誦維摩亦聞空中倡樂之聲云。
[0338c24] 又宋太始中。楊都瓦官寺釋慧果者。少以蔬 素自節。誦法花十地。甞於圊前一鬼致敬 云。昔為眾僧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在噉糞鬼
中。法師慈悲願助拔濟。又昔有錢三千。埋在 柿樹下。願取為福果。因告眾掘錢為造法華 設會。後夢見鬼云。已得改生。大勝昔日之苦 報也。
[0339a02] 前齊永明中。楊都高座寺釋慧進者。少雄勇 遊俠。年三十忽悟非常。因出家。蔬食布衣誓 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便病。迺發願造百部
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文。賊來索物。進 示經錢。賊慚而退。爾後遂成百部。故病亦損。 誦經既度。情願又滿。廻此誦業。願生安養。聞
空中告曰。汝願已足。必得往生。因無病而卒。 年八十餘矣。
[0339a10] 永明中。會稽釋弘明者。止雲門寺。誦法華禮 懺為業。每旦水瓶自滿。實諸天童子為給使 也。又虎來入室伏床前。久之乃去。又見小
兒來聽經云。昔是此寺沙彌。盜僧厨食。今 墮圊中。聞上人誦經。故力來聽。願助方便 免斯累也。明為說法領解方隱。後山精來惱。
明乃捉取腰繩繫之。鬼謝遂放。因之永絕。
[0339a17] 昔元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孫敬德。在防造 觀音像。年滿將還在家禮事。後為賊所引。不 堪栲楚。遂妄承罪。明日將決。其夜禮懺流
淚。忽如睡夢。見一沙門教誦救生觀世音經。 經有諸佛名。令誦千遍得免苦難。敬覺如夢 所緣了無參錯。遂誦一百遍。有司執縛向市。
且行且誦。臨刑滿千。刀下斫之折為三段。皮 肉不傷易刀又斫。凡經三換刀折如初。監司 問之。具陳本末。以狀聞承相高歡。乃為表
請免死。因此廣行於世。所謂高王觀世音也。 敬還設齋迎像。乃見項上有三刀痕。見齊書。
[0339a28] 梁天監末。富陽縣泉林寺釋道琳者。少出家 有戒節。誦淨名經。寺有鬼怪。自琳居之便歇。 弟子為屋壓頭陷入胸。琳為祈請。夜見兩胡
僧拔出其頭。旦遂平復。琳又設聖僧齋。鋪新 帛於床上。齋畢見帛上有人迹。皆長三尺。眾 咸服其徵感。
[0339b05] 後魏末。齊州釋志湛者。住大山北人頭山邃 谷中銜草寺。省事少言人鳥不亂。讀誦法花。 人不測其素業。將終時神僧寶誌謂梁武曰。
北方銜草寺須陀洹聖僧今日滅度。湛之亡 也無惱而化。兩手各舒一指。有梵僧云。斯初 果也。還葬此山。後發看之。唯舌如故。乃立
塔表之。今塔存焉。鳥獸不敢陵踐。
[0339b12] 又茫陽五侯寺僧。失其名。誦法華為常業。初 死權殮隄下。後改葬。骸骨並枯。唯舌不壞。雍 州有僧。亦誦法華。隱白鹿山。感一童子供給。
及死置尸巖下。餘體並枯。唯舌如故。
[0339b16] 齊武成世。并東看山人掘見土黃白。又見一 物狀如兩脣。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聞奏。 帝問道俗。沙門法上曰。此持法華者六根不
壞也。誦滿千遍其徵驗乎。乃集持法華者圍 繞誦經。纔始發聲。此靈脣舌一時鼓動。同見 毛竪。以事奏聞。乃石函緘之。
[0339b22] 又魏高祖大和中。代京閹官自慨刑餘奏乞 入山修道。勅許之。乃齎華嚴晝夜讀誦。禮悔 不息。一夏不滿。至六月末髭鬚生得丈夫相。
以狀聞。帝大驚重之。於是國敬華嚴復尊恒 日。並見侯君素旌異記。
[0339b27] 隋開皇初。有楊州僧。忘其名。誦通涅槃。自矜 為業。岐州東山下村中沙彌誦觀音經。二俱 暴死。心下俱暖。同至閻羅王所。乃處沙彌
金高座。甚恭敬之。處涅槃僧銀高座。敬心不 重。事訖勘問。二俱餘壽。皆放還。彼涅槃僧 情大恨恨。恃所誦多。問沙彌住處。於是兩辭
各疏所在。彼從南來至岐訪得具問所由。沙 彌言。初誦觀音。別衣別所燒香呪願。然後乃 誦。斯法不怠。更無他術。彼僧謝曰。吾罪深
矣。所誦涅槃威儀不整。身口不淨救忘而已。 古人遺言。多惡不如少善。於今取驗。悔往而 返。
[0339c10] 釋道積。貞觀初。住益州福成寺。誦通涅槃。淨 衣澡沐日為恒度。慈愛兼濟固其深心。終于 五月。炎氣赫然。而尸不腐臭。百有餘日跏坐
如初。道俗莫不嘉賞。
[0339c14] 時蜀川又有釋寶瓊者。綿竹人。出家貞素讀 誦大品。兩日一遍。無他方術。唯勸信佛為先。 本邑連比什邡。並是米族。初不奉佛。沙門不
入其鄉。故老人女婦不識者眾。瓊思拔濟待 其會眾。便往赴之不禮而坐。道黨咸曰。不禮 天尊非沙門也。瓊曰。邪正道殊所奉各異天
尚禮我。我何得禮老君乎。眾議紛紜。瓊曰。吾 若下禮必貽辱也。即禮一拜。道像連座動搖 不安。又禮一拜。連座反倒狼籍在地。遂合眾
禮瓊。一時迴信。乃召成都大德。就而陶化。以 貞觀八年終於所住。
[0339c25] 釋空藏者。貞觀時。住京師會昌寺。誦經三百 餘卷。說化為業。遊浪川原。有緣斯赴。昔往藍 田負兒山誦經。齎麵六斗擬為月調。乃經三
周。日噉二升。猶不得盡。又感神鼎。不知何來。 時至玉泉。以為終焉之地。時經亢旱泉竭。 合寺將散。藏乃至心祈請。泉即應時涌溢。道
俗動色驚嗟不已。貞觀十六年終於京寺。還 葬山所。
[0340a04] 釋遺俗者。不測所住。遊行醴泉山原。誦法花 為業。乃數千遍。貞觀中因疾將終。告友人慧 廓禪師曰。比雖誦經意望有驗。若生善道舌
根不朽。可埋之十年發出。若舌朽滅知誦無 功。若舌如初。為起一塔生俗信敬。言訖而終。 至十一年。依言發之。身肉都盡。唯舌不朽。
一縣士女咸共戴仰。乃函盛舌大起塔於甘 谷岸上。
[0340a12] 又郊南福水之陰有史村。史呵誓者。誦法華 經。名充令史。往還徒步生不乘騎。以依經 云哀愍一切故也。病終本邑。香氣充村。並怪
而莫測其緣。終後十年。其妻又殞。乃發塚合 葬。見其舌本如生。餘肉並朽。乃別收葬。斯徒 眾矣。餘且略之。
[0340a18] 貞觀五年。有隆州巴西令令狐元軌者。信敬 佛法。欲寫法華金剛般若涅槃等經。無由自 撿。憑彼土抗禪師撿挍。抗乃為在寺如法潔
淨。寫了下帙。還岐州莊所。經留在莊。并老子 五千文同在一處。忽為外火延燒。堂是草覆。 一時灰蕩。軌于時任馮翊令。家人相命撥灰
取金銅經軸。既撥外灰。其內諸經宛然如故。 潢色不改。唯箱帙成炭。又覓老子。便從火化。 乃收取諸經。鄉村嗟異。其金剛般若一卷題
字燋黑。訪問所由。乃初題經時。有州官能書。 其人行急。不護潔淨直爾立題。由是被焚。 其人見在瑞經亦存。京師西明寺主神察目 驗說之。
[0340b02] 余曾於隰州有曇韻禪師。定州人。行年七十。 隋末喪亂隱于離石比干山。常誦法華。欲寫 其經。無人同志。如此積年。忽有書生無何而
至云。所欲潔淨並能行之。於即清旦食訖入 浴著淨衣。受八戒入淨室。口含檀香。燒香 懸旛寂然抄寫。至暮方出。明又如初。曾不告
倦。及經寫了如法嚫奉。相送出門斯須不見。 乃至裝潢一如正法。韻受持讀之。七重裹結。 一重一度香水洗手。初無暫廢。後遭胡賊。乃
箱盛其經置高巖上。經年賊靜方尋不見。周 慞窮覓。乃於巖下獲之。箱巾糜爛撥朽。見經 如舊鮮好。余以貞觀十一年親自見之。
[0340b14] 降州南孤山陷泉僧徹禪師。曾行遇癩者在 穴中。徹引至山中。為鑿穴給食。令誦法華。素 不識字。加又頑鄙。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誦經
向半。夢有教者。自後稍聰。得五六卷。瘡漸覺 愈。一部既了。鬚眉平復肌膚如常。故經云。病 之良藥。斯誠驗矣。
[0340b20] 河東有練行尼。常讀誦法華訪工書者寫之。 價酬數倍。而潔淨翹勤有甚餘者。一起一浴 然香熏衣。筒中出息通於壁外。七卷之功八
年乃就。龍門寺僧法端。集眾講經。借此尼經 以為揩定。尼固不與。端責之。事不獲已。乃自 送付端。端開讀之。唯見黃紙了無文字。餘卷
亦爾。端愧悔還尼。尼悲泣受已。香水澆函 頂戴繞佛。七日不休。開視文字如故。即貞觀 二年端自說之。
[0340b29] 昔開皇初。有河東曇延法師。初造疏解涅槃 經。恐不合聖心。乃陳經及疏於佛舍利塔前。 啟告靈聖。若所解合理。願垂神應。言訖涅槃
軸各放光明。舍利大塔亦放光明。上至空天 傍照四遠。諸有道俗謂寺遭火。崩騰驚赴。至 乃知非。三日三夜騰焰不絕。隋祖重為戒師
迎入京。為建延興寺。門人見在。蒲州仁壽寺 僧道遜者。即延之學士。講涅槃將百遍。有 弘護正法心。四方所歸無問客主。將洽之富
無有過者。貞觀四年。崔義直為虞鄉令。令人 請遜講經。及發願訖。泣曰。去聖滋遠微言 隱絕。庸鄙所傳不足師範。但以信心希向自
發誠悟。今講止於師子品。日時既促。願存心 聽。既至其品。無疾而終。道俗哀慟。義直徒 跣扶柩送之南山。于時隆冬十一月土地氷
嚴。下屍於地。地生蓮華。而小頭及手足各一。 義直奇之。令守不覺盜折。明旦視之。周身 有華。總五百莖。七日乃萎。
[0340c18] 幽州沙門釋智苑者。有學識。思造石經緘于 西南山巖。以備法滅之護也。隋大業中。初搆 石室。四面鐫之。又取方石寫諸藏經。每一室
滿以石錮之。鐵錮其縫。遠近公私無不送施。 工匠既湊欲造佛堂食院。而山東無木可得。 忽一夜暴雨雷震山崩。旦晴乃見大松柏數
千株漂積道次。尋蹤遠自西山送來。此為神 助。即依而搆造。頃之畢成。所造石經已滿七 室。貞觀十三年苑卒。弟子猶繼其業云。
[0340c27] 隋開皇中。蔣州人嚴恭者。於郭下造精舍寫 法華經。清淨供給。書生歡喜。常有十人道俗 送直。恭親撿挍勞不告倦。甞有人從貸經錢
一萬。恭不獲已與之。貸者得錢船載。中路傾 覆錢失而人不溺。是日恭入錢庫。見一萬錢 濕如水澆怪之。後見所貸錢人。方知其沒溺。
又商人至宮亭湖祭神上物。夜夢神云。倩君 以所送物與嚴法華。令經用也。及覺所上之 物在前。又恭至市買紙少錢。忽有人持三千
錢授恭曰。助君買紙。言訧不見。又有漁人。 夜見江中火焰焰浮來。以船迎之。乃是經函。 及明尋視。乃是嚴家經。其後發願。略云。無一
字而不經眼。無一字而不用心。及大業末子 孫猶傳經業。群盜相約不入其里。里人賴之。 至今故業猶爾。
[0341a13] 右監門挍尉馮翊李山龍。以武德中暴亡心 暖。七日乃蘇云。初去至官庭前。有囚數千枷 鎖禁撿。見一大官坐廳高座問傍人。何官。彼
曰。王也。因至階問。生平何福業。龍云。鄉人 設會。恒施物同之。又曰。作何善業。龍曰。誦 法華兩卷。王曰。大善。可升階就東北高座誦
之。便舉聲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請 法師止。向法師誦經。非唯自利。乃令庭中諸 囚皆以聞法丞免。諸囚寂亦不見。乃放還。
備見他地獄五苦休息。亦由聞經故止。
[0341a23] 太廟獲趙郡李思一者。以貞觀二十年正月 八日失瘖。至十三日死。經日乃蘇。自言。備見 冥官。云年十九時。甞害生命。思一悟之曰。所
害之時。在黃州。旻法師下聽涅槃。何緣於彼 相害。官追旻師。有答云。旻生金粟界不可追。 且放還家。家近清禪寺。寺僧玄通素與往來。
家人請通讀經追福。俄見其活。又說冥事。因 為懺悔受戒。并勸轉金剛般若五千遍。至日 晚又死。明日還蘇。自云。見大官遙便大喜曰。
還家大作福德。復見二僧。證云。旻師遣來。官 見驚懼迎之。僧曰。思一昔時聽講。又不殺害。 何緣妄錄耶。冥官曰。即放還。僧送至家。曰淨 心修善因遂活云云。
[0341b07] 陳公太夫人豆盧氏。信福誦金剛般若。一紙 未度。後一日昏時頭痛四支不安。自念儻死 經不終耶。即起強誦。而燈已滅。命婢然燭。厨
中外院覓火俱絕。夫人深恨。忽見庭中有然 火燭。上階入堂至床前。三尺許。無人執。而光 明若晝。夫人驚喜。所苦亦除。取經誦之。有頃
家鑽燧得火然燈入堂。堂中燭火即滅。便以 此夜誦竟。因此日誦五遍為常云云。
[0341b15] 中書令岑文本。少信佛。常念誦法華經普門 品。甞乘船於吳江中。船壞人死。文本亦沒。水 聞有人言。但念佛必不死。如是三言。遂隨波
出沒。須臾著岸云云。
[0341b19] 武德年中。以都水使者蘇長為巴州刺史。度 嘉陵江。中流風起船沒。男女六十餘人皆溺 死。唯有一妾。常讀法華經。及水入船。妾頭戴
經函。誓與俱沒。乃隨波汎濫。頃之達岸。經函 外濕內乾。于今尚在。
[0341b24] 貞觀中。河東董雄為大理丞。少誠信。蔬食十 數年。十四年中坐連李仙童事。上大怒使侍 御韋悰鞫問甚急。因禁數十人。大理丞李敬
玄司直王忻同連此坐。雄與同屋囚鎖。專念 普門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誦經。鎖忽自解落 地。雄驚告忻玄。忻玄共視鎖堅全在地而鉤
鎖相離數尺。即告守者。其夜監察御史張守 一宿直。命吏開鎖火燭照之。見鎖不開而相 離甚怪。又重鎖紙封書上而去雄如常誦經。
五更中鎖又解落有聲。雄又告忻玄等。至明 告敬玄視之。封題如故而鎖自相離。敬玄素 不信佛法。其妻讀經。常謂曰。何為胡神所媚
而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 方知佛為大聖也。時忻亦誦八菩薩名。滿三 萬遍。其鎖解落。視之如雄不異。其事臺中內 外具皆聞見。不久俱脫。
[0341c11] 益州西南新繁縣西四十里許。有王李村。隋 時有書生。姓荀氏。在此教學。大用工書而不 顯迹。人欲其書終不肯出。乃敺之亦不出。遂
以筆於前村東空中四面書般若經。數日便 了。云此經擬諸天讀之。人初不覺其神也。後 忽雷雨大注。牧牛小兒於書經處住而不澆
濕。其地乾燥可有丈許。自外流潦。及晴村人 怪之。爾後每雨小兒常集其中。衣服不濕。武 德年有非常僧。語村人曰。此地空中有般若
經。村人莫污。諸天於上設蓋覆之。不可輕踐。 因此四周欄楯不許人畜往。于今雨時仍乾。 齋日村人就供。每聞天樂聲繁會盈耳。
[0341c23] 又近龍朔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有高表仁孫 子。甞讀法華經。乘馬從順義門出。有兩騎追 之曰。今捉獲矣。其人問曰。卿是何人。答曰。
我是閻羅王使者。故來追卿。其人惶忙走馬 西出。欲投普光寺。使人曰。疾捉寺門勿令入。 入即得脫。及至寺門。乃見一騎捉門。又西走
欲入開善。又令騎捉門。遂相從西奔欲還本 宅。宅在化度寺東。恐道遠。乃欲入醴泉坊。一 騎在前。其人以拳擊之。鬼遂落馬。後鬼曰。此
人大麁。急曳下挽却頭髮。即被牽髮如刀割 狀。遙擲于地亦隨髮落馬。家人輿還。至晚蘇 云。備見閻王云。君何盜僧果子。何事說三寶
過。遂依伏罪無敢厝言。王言。盜果之罪。合吞 鐵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方盡。說過之罪。 合耕其舌因放令出。遂蘇。少時還絕口如吞
物。通身赩赤有苦楚相。經日方醒。云經一 年吞百餘丸。其苦難言。明日復爾。恰經四日。 吞丸亦盡。方欲拔舌耕之。拔而不出。勘案所
由乃云。曾讀法華經。舌不可出。遂放令活。 今見在化度寺圓滿師處。聽法懺悔云。
大唐內典錄卷第十
[0342a15] 余以從心之年。強加直筆舒通經教。庶幾 無沒。幸冀後賢捃其遠致使法寶流被津 潤惟遠。豈不好耶。龍朔四年春正月於西 明寺出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5 冊 No. 2149 大唐內典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