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alog of the Inner Canon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 大唐內典錄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唐內典錄卷第五京師西明寺釋氏撰
歷代眾經傳譯所從錄第一之五
[0271a06] 後周 陳朝 隋朝 皇朝
後周宇文氏傳譯佛經錄第十五
[0271a08] 世襲亂離魏晉更 覇 。各陳正朔互指偽朝。仁 義可日銷罄。德行是稱凋殞。仍自諸代國史 昌言我是彼非。斯則一是一非。一政一虐。都
難愜當。誰敢籌之。故北魏以江表為島夷。南 晉以河內為獯鬻。周承魏運魏接晉基。餘則 偏王無所依據。而宋齊梁陳之日自有司存。
國亡帝落。遂即從諸筆削。可不然乎。周之先 祖宇文覺者。即西魏大丞相黑泰之世子也。 泰舉高陽王為魏帝西遷長安。改衣幡為皂
色。號大統元年。一十八載改年。廢帝立。魏齊 王四年而薨。覺承魏禪。當年被廢。立弟毓為 帝。四年而崩。立弟邕為帝。太祖第三子也。開
闊大度統御群小。立十二年殺叔大塚宰晉 國公護父子十人大臣六家。改元建德。至三 年內納道士張賓妖倿云。佛法於國不祥。遂
滅除之。至建德六年。東平齊國又殄前代數 百年來公私寺塔。掃地除盡。融刮聖容焚燒 經典。八州佛寺出四十千。盡賜王公三方釋
之減三百萬還歸編戶。帝以為大周一統天 下無事也。志高慮遠。改元宣政。五月而崩。太 子贇立。殺齊王父子八人。改元大成。二月立
子衍為太子。禪位與之。改元大象。自號天元 皇帝。立四皇后。威儀服飾倍多於古。大象二 年五月。天元崩。子衍立。正月一日改元大定。
二月禪位於隋周。凡五帝。二十五年。治於長 安。傳譯沙門一十一人。所出經論天文要等。 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卷。為後周經錄云。
* 沙門釋曇顯 (一部二十卷經典)
* 沙門攘那跋陀 (一部一卷論)
* 沙門達摩留支 (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 沙門闥那耶舍 (六部一十七卷經)
* 沙門耶舍崛多 (三部八卷經)
* 沙門闍那崛多 (四部五卷經)
* 沙門釋僧勔 (二部二卷傳)
* 沙門釋慧善 (一部八卷論)
* 沙門釋亡名 (十一部十一卷論銘傳)
* 沙門釋靜藹 (一部一十一卷三寶集)
* 沙門釋道安 (一部一卷三教論)
* 周眾經要二十二卷
* 一百二十法門
[0271b19] 右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興 隆釋典崇重大乘。雖攝萬機恒闡三寶。第 內每常供百法師。尋討經論講摩訶衍。遂
命沙門釋曇顯等。依大乘經撰菩薩藏眾 經要及一百二十法門。始從佛性終至融 門。而開講時即恒宣述。永為常則。以代先 舊五時教迹。迄今流行山東江南。雖稱學
海軌儀揩則更莫是過。乃至香火梵音禮 拜嘆佛。悉是其內。每事徵覈領綱有據。
* 五明論 (一聲論二醫方論三工巧論四呪術論五符印論周二年出)
[0271c02] 右明帝世。波頭摩國三藏律師攘那跋陀 羅。周言智賢。共闍那耶舍於長安舊城婆 伽寺譯。耶舍崛多闍那崛多等傳譯。沙門 智 僊
筆受。
* 婆羅門天文二十卷 (天和年出)
[0271c07] 右武帝世。摩勒國。沙門達摩流支。周言法 希。為大塚宰晉蕩公宇文護譯。
* 定意天子所問經五卷 (出大集天和六年譯沙門圓明筆受)
* 寶積經三卷 (天和六年譯沙門道 [(工*凡)/言] 筆受)
* 如來智不思議經三卷
* 大乘同性經四卷 (一名佛十地經一名一切佛行入智毘盧遮那藏經天和五年譯上 儀同城陽公簫吉筆受)
* 佛頂呪經并功能 (保定四年譯學士鮑永筆受)
* 大雲輪經請雨品第一百 (天和五年譯沙門圓明筆受初出)
[0271c16] 右六部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國三藏 禪師闍那耶舍。周言藏稱。共二弟子耶舍 崛多闍那崛多等。為大塚宰晉蕩公宇文
護。於長安舊城四天王寺譯。柱國平陽公 侯伏壽為總監撿挍。
* 金光明經更廣壽量大辯陀羅尼五卷 (第二出於歸聖寺譯 智僊筆受)
* 須跋陀羅因緣論二卷 (於四天王寺譯沙門圓明筆受)
* 十一面觀世音呪并功能經 (於四天王寺譯上儀同城陽公蕭吉筆受)
[0271c25] 右三部八卷。武帝世。優婆國三藏法師耶 舍崛多。周言稱藏。共小同學闍那崛多。為 大塚宰宇文護譯。
* 金色仙人問經二卷 (於長安四天王寺譯簫吉筆受)
* 妙法蓮華普門重誦偈
* 種種雜呪經
* 佛語經 (上三經並在益州龍淵寺譯)
[0272a04] 右四部。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揵達國三 藏法師闍那崛多。周言志德。於益州為總 管上柱國譙王宇文儉譯。沙門圓明筆受。
* 釋老子化胡傳
* 十八條難道章
[0272a09] 右二卷。新州願果寺沙門釋僧勔撰。勔以 像代邪正相參。季俗澆情易為趨競。未辯 真偽更遞譽毀。今以十八條雖撿三科遣
釋。則聖賢皎然凡俗見矣。其序略云。勔以 老子與尹喜西度化胡出家。老子為說經 戒。尹喜作佛教化。又稱是鬼谷先生撰。南 山四晧注。未善尋者莫不信從。以為口
實。異哉此傳。君子尚不可罔。況貶大聖乎。 今誠尋此說。非直人世差錯。假託名字。亦 乃言不及義翻辱老子。意者聖人君子不
出此言。將是無識異道誇競佛法。託鬼谷 四皓之名。附尹喜傳。後作此異論用迷凡 俗。傳而不習。夫子不許。妄作者凶。老君所
誡。此之巨患增長三塗。宜應純正救其 此失。然教有內外。用生疑似。人有聖賢。多 迷本迹。今考挍年月究尋人世。依內經外
典。採摭群達誠言。區別真假。使一覽便見 也。
* 散花論八卷
[0272a28] 右楊州栖玄寺沙門釋慧善撰。善工毘曇 學。以智度論。每引小乘以證成義善。故依 文次第散釋。譬諸星月助朗太陽。猶如眾。
花繽紛而散。故名散花論也。序略云。著述 之體。貴言約而理豐。余頗悉諸今覼縷者。 正由斯 [跳-兆+(轍-車)] 罕人諳練。是以觸義慇懃逢文
指掌。詳覽君子想鑒鄙心焉。善太清季上 江陵承聖。末入關在長安舊城崇華寺。柱 國塚宰別供養。敷演法勝。迄于壽終。六 十餘矣。
* 至道論
* 淳德論
* 遣執論
* 不殺論
* 去是 非論
* 修空論
* 影喻論
* 法界寶人銘 (并 序)
* 厭食相文 僧崖菩薩傳 (保定二年於成都燒身當焚身日數百里內 人悉集看肉骨俱盡唯留心在天花瑞相具在傳載長房親見)
* 韶法師傳 (并讚)
* 驗善知識傳 (擬陸果觀音應驗記)
[0272b16] 右十二卷。武帝世。沙門釋亡名著。名俗 姓宗。諱闕殆。南陽人。為梁竟陵王友。曾 不婚娶。梁敗出家。改名止蜀。齊王入京
請將謁帝。以元非沙門欲逼令反俗。并遣 少保蜀郡以別書勸喻。報書云。六不可。 其後略云。沙門持戒心口相應。所列六條 若有一誑。生則蒼天厭之靈神殛之。死則
鐵鉗拔之融銅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 不欺暗室。況乃明世。且鄉邑殄喪宗戚 衰亡。貧道何人獨堪長久。誠得收迹山中
攝心塵外。支養殘命敦修慧業。此本志也。 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稱力行道隨緣化物。 此次願也。如其不爾。獨處丘壑安能憒憒
久住閻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語恒 勸善。存質去華。見重於世。
* 三寶集一十一卷
[0272c03] 右一部。武帝世。沙門釋靖藹依諸經論撰 出。弘贊大乘光揚像代。錄佛法僧事。故 云三寶集。藹後厭身。遂自捐命。其捨壽日。
遺偈略云。一見身多過。二不能護法。三欲 速見佛。早令身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諸 趣中。隨有利益處。護法救眾生。又復業應
盡。有為法皆然。三界皆無常。時來不自在。 他殺及自死。終歸如是處。智者所不樂。應 當如是思。眾緣既運湊。業盡於今日。凡三
十餘偈。山壁樹葉血遍書已。然後捨命。
* 二教論
[0272c14] 右一論。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齊三教。時俗 紛然異端競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 日。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餘
人。於大殿上帝昇御筵身自論義。欲齊三 教。至二十日。復集論議。四月十五日如前 集議。到二十五日。司隷大夫甄鸞上笑 道論。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評笑道論以
為不可。即於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門 釋道安。慨時俗之昏蒙。遂纂斯二教論。以 光至理。有一十二篇。以內外二教為本。道
無別教攝入儒流。易之謙謙斯其徒也。故 外論之本。古昔先王為教主也。仁義五常 為教體也。孔丘述之亦非主也。是以外教 之宗治身治國。盡於身代餘不有言。內教
之本以佛為教主。除惑入正為教所歸。諸 餘道俗贊述而已。是以內教之宗不以身 為累本意存心惑。是稱內也。道教云。天下
大患莫若有身。斯言同儒。故入外攝。故內 外二教文理卓明。初帝重道而輕佛。欲除 佛而存道。及覽安論無以抗之。遂二教俱
除別立通道觀。簡二教諸人達解三教者。 置員立學。著衣冠而登其門焉。餘如續高 僧傳。
陳朝傳譯佛經錄第十六
[0273a09] 有梁祚微禍難自作。魏末大臣侯景統御河 南。因隙奔梁帝獨建議。納之封為河南王。乘 寵亂階遂陷梁室。經於兩載乃稱尊號。梁湘
東王先在荊峽。使大將王僧辯陳 覇 先等往 平金陵。曾未旋踵。湘東為西魏所滅。僧辯為 覇 先所殺。擁兵稱王都於金陵。以姓為國。其
先吳興長城人。代為甲族。形器異倫。長九尺 二寸。鬚長三尺。垂手過膝。神明高放眾所推 重。及臨大寶。復故梁基舊建業都七百餘寺。
侯景焚爇餘者無幾。陳祖興祚皆備修補。翻 譯新經講通舊論。不謝前軌。自創國太平元 年。至降主叔寶禎明三年。合五帝。三十三年。
其二十四年與周同政。其九年與隋同政。所 降之年。即隋開皇九年也。傳釋道俗三人。所 出經傳論疏等。合五十部。總二百四十七 卷。為陳朝經錄云。
* 沙門俱那羅陀 (四十八部二百四十二卷經論疏傳語)
* 王子月婆首那 (一部七卷經)
* 沙門須菩提 (一部八卷經)
* 佛阿毘曇經九卷
* 無上依經二卷 (永定二年南康郡淨土寺出)
* 解節經 (此本有十八品今止第四一品一卷真諦略出以證義耳)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三出與什菩提流支出本同廣略異)
* 廣義法門經
* 僧澁多律 (陳言總攝)
* 修禪定經
* 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 俱舍論本一十六卷
* 攝大乘論一十五卷 (天嘉四年廣州制旨寺出慧愷筆受或十二卷)
* 立世阿毘曇一十卷 (永定二年出)
* 佛性論四卷
* 四諦論四卷
* 僧佉論三卷
* 攝大乘論本三卷 (第二譯與元魏佛陀扇多出小異)
* 大空論三卷 (豫章栖隱寺出)
* 中邊分別論三卷 (於臨川郡出并疏三卷)
* 金七十論三卷
* 俱舍論偈
* 金剛般若論
* 律二十二明了論 (亦云明了論并疏五卷)
* 大般涅槃經論
* 遺教論
* 三無性論
* 反質論
* 墮負論
* 求那摩底隨相論
* 寶行王正論
* 成就三乘論
* 正說道理論
* 意業論
* 執異部論
* 佛阿毘曇
* 起信論
* 解捲論
* 思塵論
* 唯識論文義合一卷 (第二出與元魏般若流支出異在臨川郡出)
* 正論釋義五卷 (於晉安佛力寺出)
* 佛性義三卷
* 禪定義
* 俱舍論疏六十卷
* 金剛般若疏合一十一卷
* 十八部論疏一十卷
* 解節經疏四卷
* 無上依經疏四卷
* 如實論疏三卷
* 四諦論疏三卷
* 破我論疏
* 隨相論中十六諦疏 (始興郡出)
* 婆藪盤豆傳一卷
* 眾經通序二卷
* 翻外國語七卷 (一名雜事一名俱舍論因緣事)
[0273c23]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二卷。周武帝世。 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那羅陀。陳 言親依。又別云真諦。起陳氏永定元年丙
子。至大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懷道遊 方隨所在便譯。並見曹毘三藏曆傳云。闍 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年七 十一遺文並付神足弟子智休。領受三藏
寺沙門法海。來集闍梨文本已成部軸。 云闍梨外國經論並是多羅樹葉書。凡有 二百四十縛。若依陳紙墨翻。應得二萬餘 卷。今之所譯止是數縛多羅葉書。已得六
百餘卷。通及梁代減三百卷。是知佛法大 海不可思議。其梵本華嚴涅槃金光明將 來。建康已外多在嶺南廣州制旨王園二 寺。冀不思議弘法大士。將來共尋。庶令法
燈傳照不隱輝於海隅。
*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七卷
[0274a11] 右周武世。月婆首那者。生知俊朗。自魏達 齊。之梁逮陳。世學佛經尤精義理。洞曉音 韻兼善方言。那先在鄴。齊受魏禪。諸有蕃
客去留任情。那請還鄉。路經江左。因爾遂 被梁武帝留。勅總監知外國使命。太清二 年。忽遇于闐婆羅門僧求那跋陀。陳言德
賢。有勝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請。乞願弘 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壑然授與。那得 保持以為希遇。屬侯景亂未暇及翻。携負
西東諷持供養。到陳天嘉乙酉之歲。始於 江州興業伽藍方果譯出。沙門智昕筆受。 陳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儀同黃法 � 為
檀越。僧正沙門釋慧恭三學德僧監掌始 末具經後序。不廣煩述。那雖一身而備經 涉歷。魏齊梁陳相繼宣譯。
* 大乘寶雲經八卷 (第二出與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同本異出)
[0274a27] 右周武。扶南國沙門須菩提。陳言善吉。於 揚都城內至敬寺為陳主譯。見一乘寺藏。
* ◎眾經目錄
隋朝傳譯佛經錄第十七
[0274b02] 天命有隋膺斯五運。帝圖榮祐宅此九州。所 以誕育之初神光洞發。君臨已後靈瑞競臻。 故使天兆龜文水浮五色。地開泉醴山響萬
年。雲慶露甘珠明石變。聾聞瞽視瘖語躄行。 禽獸見非常之祥。草木呈難紀之瑞。是知昔 聞七寶匪局金輪。今則神異四時偏和玉燭。
往以赤若之歲。黃屋馭宸。土制水行興廢毀 之佛日。火乘木運。啟嘉號於開皇。高祖以周 靖帝大定二年。黃龍降於舊地。卿雲見於城
上。二月十三日。周以帝祚歸禪在隋。景命既 臨服黃替皂。廢周六官依漢五省。佛日還曜 法水潛通。其冬有前周沙門。齎西域梵文二
百餘部。膺期而至。下勅所司訪人令譯。開皇 二年仲春之月。便就翻傳。季夏詔曰。殷之五 遷恐民盡死。是則以吉凶之土。制短長之命。
謀新去故。如農望秋龍首之山。川原秀麗卉 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 在茲可城。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門曰
大興門。縣曰大興縣。園曰大興園。寺曰大興 善。三寶慈化自此而興。萬國仁風緣斯遠 大。伽藍欝峙法宇交臨。開士肩聯真心接踵。
及仁壽啟號寶塔是興。百有餘州皆陳靈應。 于斯時也。四海靜浪九服無塵。大度僧尼將 三十萬。崇緝寺宇向有五千。翻譯道俗十有
九人。所出經部垂五百卷。煬帝嗣錄。卜宅東 都。仍於洛。濱上林園置翻經館。四事供養無 乏歲時。翻度新經備如別錄。今總一朝兩代
三十七年。道俗二十餘人。所出經論傳法等。 合九十部。五百一十五卷。結為前隋傳錄 如左。
* 京師洋川郡守曇法智 (一部一卷經)
* 沙門毘尼多流支 (二部二卷經)
* 沙門那連提耶舍 (八部二十八卷經)
* 沙門釋僧就 (一部六十卷經)
* 沙門闍那崛多 (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
* 沙門釋法上 (三部四十三卷數經)
* 沙門釋靈裕 (八部三十卷論記)
* 沙門釋信行 (二部四十卷三階集)
* 沙門釋法經 (一部七卷經目)
* 沙門釋寶貴 (部八卷經)
* 沙門釋僧粲 (部一卷論)
* 沙門釋僧琨 (一部五十一卷數論)
* 沙門釋道正 (六部五十餘卷)
* 沙門釋彥琮 (七部十卷論傳錄)
* 沙門釋慧影 (四部三十七卷解論)
* 廣州司馬郭誼 (一部二卷)
* 儒林郎侯君素 (一部二十卷傳)
* 晉府祭酒徐同卿 (一部二卷論)
* 翻經學士劉憑 (一部一卷內數術)
* 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 (一部十五卷錄)
* 勅有司撰眾經法式 (一部十卷)
* 東都沙門達摩笈多 (七部三十二卷)
* 沙門釋明則 (一部一十三卷)
* 沙門釋行矩 (二部二卷)
* 大隋業報差別經 (開皇二年三月譯第二出與罪業報應同小異)
[0275a03] 右一部。元魏世。婆羅門優婆塞瞿曇般若 流支長子達摩般若。隋言法智。門世已來 相傳翻譯。高齊之季為昭玄都。齊國既平
佛法同毀。智因僧職轉任俗官。再授洋州 洋川郡守。大隋受禪梵牒即來。勅召智還 使掌參譯。於大興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 梵二言。執本自翻無勞傳語。大興善寺沙
門成都釋智鉉筆受。文詞銓序義理日嚴 寺沙門趙郡釋彥琮制序。
* 象頭精舍經 (開皇二年二月譯第二出與伽耶山頂經本同)
* 大乘方廣總持經 (開皇二年七月譯)
[0275a14] 右二部。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師毘尼多 流支。隋言滅喜。既不遠五百由旬。振錫巡 方來觀盛化至止。便於大興善寺譯出。給
事李道寶般若流支次子曇皮二人傳語。 大興善沙門釋法纂筆受。為隋言并整文 義。沙門彥琮並製序。
* 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 (開皇四年五月起出五年二月訖沙門智鉉道邃慧獻奉 朝請庾質學士費長房等筆受)
* 力莊嚴三昧經三卷 (開皇五年十月出費長房筆受)
* 大莊嚴法門經二卷 (開皇三年正月出智鉉筆受與文殊師利神力經勝金色光明 德女經大淨法門經本同出異)
* 德護長者經二卷 (三年六月出僧琨筆受一尸掘多長者與申日兜本及日光童子經 同)
* 蓮華面經二卷 (四年三月出)
* 大雲輪請雨經二卷 (五年正月出是大雲經第一百品)
* 牢固女經 (二年十二月出)
* 百佛名經 (二年十月出上四經慧獻筆)
[0275b03]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法 師高齊昭玄統那連提耶舍。隋言尊稱譯。 舍少出家五天遊四。大小諸國經六十餘。
但是釋迦勝迹處所無不必踐。既窮南海還 反北天。復之茹茹逢彼國破。因入鄴都。正 值文宣。時始四十。舍之骨梗頗異等倫。緣
是文宣偏所待遇。籍甚既著理此統焉。時 亦出經論備齊世錄。齊被周滅。仍憩漳濱。 開皇元年新經至止。勅使追召。二年七月
傳送到京。見勞慇懃。即勅安處大興善寺。 給以上供為法重人。其年季冬就于翻譯。 沙門僧琛明芬給事李道寶學士曇皮等。 僧俗四人更遞度語。京城大德昭玄統沙
門曇延昭玄都大興善寺主沙門靈藏等。 二十餘德。監掌始末。至五年十月勘挍訖 了。舍九十餘矣。至九年而卒。有別傳。所譯 之經。並沙門彥琮製序。
* 新合大集經六十卷
[0275b21] 右招提寺沙門釋僧就。開皇六年新合。長 房錄云。就少出家專寶坊學依如梵本。此 大集經凡十萬偈。若具足出。可三百卷。見
今譯經。崛多三藏口每說云。于填東南 二千餘里。有遮拘迦國。彼王純信敬重大 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 學即遣不留。摩訶衍人請停供養。王宮自
有摩訶般若大集華嚴三部大經。並十萬 偈。王躬受持親執鍵鑰。轉讀則開。香花供 養。又道場內種種莊嚴眾寶備具。普懸 諸雜時非時果。誘諸小王令入禮拜。彼土
又稱。此國東南二十餘里。有山甚險。其內 安置大集華嚴方等寶積楞迦方廣舍利弗 陀羅尼花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八 部般若大雲經等。凡十二部。皆十萬偈。國
法相傳防護守視。兼云有三滅定羅漢。在 彼山窟寂禪冥衛。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 為羅漢淨髮。信哉神力。固當實焉。鬚髮剃
還生。入滅定不動。難思議福地。獲此寶任 持。所冀。今來明王叡主種賢紹聖。弘法化 君寫以宣流。所統之內聞善尚傳。故因敘
載。然去聖將遠。凡識漸昏。不能總持。隨分 撮寫。致來梵本部夾弗全。略至略翻廣來 廣譯。緣是前哲支曇所翻及羅什所出。或
二十七。或復三十。或三十一。卷軸匪定。就 既宣揚。每恒嗟嘆。及覩耶舍高齊之世。出 月藏經一十二卷。至今開皇復屬耶舍譯
日藏經一十五卷。既並大集本舊品。內誠 欣躍。即依合之成六十軸。就雖附入未善 精比。有大興善寺沙門洪慶者。識度淵明。 奉為皇后撿挍抄寫眾經兩藏。遂更正就
所合。名題甚為整頓。又今見翻其聞尚 有是大集分。略最都訖。應滿百卷。於本 梵文三分將一。且夫土石末為細塵。無自 持之力。及其結為坤阜。有生載之功。況
條離株希盛榮。流捨源求廣潤。而可得乎。 我隋皇帝之挺生也。應天時順地理。九州 離隔出三百年。十萬偈分將踰千祀。散經
還聚。聚光大集之文。別壞遂通。通顯大興 之國。非夫位握金輪化弘方等。先皇前帝 開疆闡法。其孰並斯焉。
* 佛本行集經六十卷 (七年七月起十一年二月訖僧曇學士長房劉憑等筆彥琮序)
* 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 (十二年四月起十四年六月訖道邃等筆受)
* 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 (十五年七月起十六年十二月訖僧琨等筆受)
* 諸佛護念經十卷 (十四年十月起至十二月訖僧曇等筆受)
* 五千五百佛名經八卷 (十三年八月起十四年九月訖僧曇等筆受)
* 大集賢護菩薩經六卷 (十四年十二月起十五年二月訖明芬等筆受)
* 聖善住天子所問經四卷 (十五年四月出道邃等筆受)
* 觀察諸法行經四卷 (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出五月二十五日訖長房等筆受)
* 四童子經三卷 (十三年五月出七月訖僧琨筆受)
* 諸法本無經三卷 (開皇十五年六月起七月訖劉憑等筆受)
*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七年正月起三月訖僧曇筆受彥琮序)
* 大方等大雲請雨經 (見唐錄)
* 月上女經二卷 (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訖劉憑筆受琮序)
* 善思童子經二卷 (十一年七月起九月訖長房筆受琮序)
* 無所有菩薩經四卷 (見唐錄)
* 移識經二卷 (十一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訖長房筆受)
* 譬喻王經二卷 (十五年五月出六月訖道密等筆受)
* 護國菩薩經二卷 (見唐錄)
* 發覺淨心經二卷 (十五年九月出十月訖僧琨筆受)
* 一向出生菩薩經 (五年十一月出十二月訖僧曇等筆受琮序)
* 佛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見唐錄)
* 大威燈仙人問疑經 (六年正月出二月訖道邃筆受琮序)
* 文殊尸利行經 (六年三月出四月訖僧曇筆受琮序)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見唐錄)
* 八佛名號經 (六年五月出六月訖道邃筆受琮序)
* 希有挍量功德經 (六年六月出其月訖僧曇筆受彥琮序)
* 善恭敬師經 (六年七月出八月訖僧曇筆受琮序)
* 如來方便善巧呪經 (七年正月出二月訖僧曇筆受琮序)
* 不空羂索觀世音心呪經 (七年四月出五月訖僧曇筆受琮序)
* 十二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 (七年五月出訖僧琨筆受琮序)
* 金剛場陀羅尼經 (七年六月出八月訖僧琨筆受琮序)
* 諸法最上王經 (十五年出七月訖明芬筆受)
* 入法界經 (十五年七月出八月訖道密等筆受)
* 商主天子問經 (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訖學士費長房等筆受)
* 出生菩提經 (十五年十月翻訖學士劉憑筆受)
* 金光明經囑累品銀主品 (涼世曇無讖出四卷梁世真諦出六卷周世崛多出 五卷並無兩品今有故復出之)
* 大乘三聚懺悔經 (見唐錄)
[0276b16] 右三十七部。合一百七十六卷。北天竺犍 達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隋言至德。又云 佛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學耶舍崛
多。隨本師至摩伽陀國三藏禪師闍那耶 舍。齎經入國。師徒同學悉習方言。二十餘 年。崛多最善。周世在京及往蜀地。隨處並
皆宣譯新經。或接先闕文義咸允。時遭魔 難世迫王威。建德三年逢毀二教。夏之七 眾俱俗一衣。崛多師徒亦被誘逼。既元結 契捐命遊方。弗憚苦辛弘化為業。值法陵
滅遂爽本心。既是梵人不從華服。秉古志 節乞求返邦。國家依聽以禮放遣。我脂那 者。實是閻浮之陸海也。為諸遐裔殊服異 形咸所奔湊。其非樂土。寧感致斯慕化而
來。來者容納。思鄉欲去。去者不違。還向北 天。路經突厥。遇值中面。他鉢可汗。慇重請 留。因往復日。周有成壞。勞師去還。此無
廢興。幸安意住。資給供養當使稱心。遂爾 併停十有餘載。師及同學悉彼先殂。唯多 獨在。時屬相州沙門寶暹道邃智周僧威 法寶僧曇智照僧律等十有一人。以齊武
平六年。相結西遊。往還七載。凡得梵經二 百六十部。迴到突厥。聞周滅齊併毀佛法。 進無所歸退則不可。遷延彼國遂逢志德。
如渴值飲若暗遇明。仍共尋閱所得新經 請翻名題勘舊錄目。頻覺巧便。有殊前人 律等內誠各私慶幸。獲寶遇匠得不虛行。 同誓焚香共契宣譯。大隋受禪佛法即興。
周等齎經先來應運。開皇元年季冬屆止。 勅旨付司訪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國。 處處興善將事弘宣。五年勅旨。即令崛多 共婆羅門沙門若那竭多開府高恭恭息都
督天奴和仁又婆羅毘舍達等道俗六人。 令於內史內省翻梵古書及乾文等。于時 廣濟寺。唯獨耶舍一人舍譯經。至七年別 勅崛多。便兼翻經兩頭來往。到十二年翻
書訖了。合得二百餘卷。進畢。爾時耶舍先 已終亡。仍勅崛多專主翻譯。仍移法席就 大興善。更召婆羅門沙門達摩笈多并遣 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翻。又增置十大
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 纂僧暉明穆曇遷等。監掌始末銓定指歸。 其十四部。本行集經。七十六卷。並是餘處。
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門彥琮製序。皆是 其十七部。法炬等八十九卷。十二年來在 大興善寺禪堂內出。沙門笈多高天奴兄 弟等助。沙門明穆沙門彥琮重對梵本再
更覆勘整理文義。其外尚有九十餘部見 在。續翻訖隨附錄。仰惟如來金口所唱。異 類各蒙悟解。譬如日月耀天。迦葉阿難親 承梵音結集布乎皮牒。猶如炬燭朗夜。後
漢迄今國俗殊別。宣譯著在文言。狀如螢 燈照室。所冀石火之繼太陽以影傳光。津 液法流露潤含識。庶無斷絕。若論真偽本 末。可得同年而比校哉。
* 無所有菩薩經四卷
* 護國菩薩經二卷
* 佛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 大雲請雨經
*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 大乘三聚懺悔經
[0277a21] 右六經十一卷。亦是崛多笈多二師於興 善續出。長房錄闕名。今搜現入藏經有之。 故附此第。
* 增一數四十卷 (略諸經論所有數法從一至十至百乃至千萬有似數林)
* 佛性論二卷
* 眾經錄
[0277a27]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國寺沙門 釋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軌 人威能肅物。故魏齊世歷為統都。所部僧
尼減三百萬。而上綱紀將四十年。當文宣 時盛弘釋典。上總擔荷並得緝諧。內外闡 揚黑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棟梁。景行既 彰逸響遐被。致高句麗國大丞相王高德
乃深。懷正信崇重大乘。欲以釋風被之海 曲。然莫測法教始末緣由。自西徂東年世 帝代。故從彼國件錄事條。遣僧義淵乘帆 向鄴啟發未聞事條。略云。釋迦文佛入涅
槃來。至今幾年。又在天竺經歷幾年。方到 漢地初到何帝。年號是何。又齊陳國佛法 誰先。從爾至今歷幾年帝。請乞具注。其十
地智度地持金剛般若等諸論。本誰述作。 著論緣起靈瑞所由。有傳紀不。謹錄諮審 垂為釋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 甲寅歲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當穆王二
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 便即西入而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年 在世。滅度已來至今齊世武平七年丙申。 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十
年。經法初來。魏晉相傳至今。孫權赤烏年。 康僧會適吳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 丘從彌勒菩薩受得其本。晉安帝隆安年。 曇無讖為河西王沮渠蒙遜譯。摩訶衍論
龍樹菩薩造。晉隆安年。鳩摩什婆至長安 為姚興譯。十地論金剛般若論。並是僧佉 弟婆藪槃豆造。至後魏宣武帝時。三藏法 師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訂由緣甚廣。今
略舉要以示異同。而上所服素納袈裟一 鉢三衣。外更無聚積。諸受請供感世利財。 起一山寺。名為合水。山之極頂造彌勒堂。
常願往生覲覩彌勒。四事供養百五十僧。 齊破法湮。山寺弗毀。上私隱俗習業如 常。常願殘年見三寶。復更一頂禮慈氏如 來。業行既專精誠感徹。心如注石。遂屬
開皇。至尊龍飛佛日還照。上果情願力疾 服袈裟弟子扛輿昇山寺頂。合掌三禮彌 勒世尊。右繞三周訖還山下。奄然而卒。九 十餘矣。
* 安民論十二卷
* 陶神論十卷
* 因果論二卷
* 聖迹記二卷
* 塔寺記
* 經法東流記
* 十法記
* 僧尼制
[0277c18]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 裕撰。裕即道憑法師之弟子也。軌師德量 善守律儀。慧解鉤深見聞泓博。兼內外學
為道俗歸。性愛傳燈情存著述。可謂篤識 高行沙門也。觀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存宣 通無上法寶。開皇十年追入見訖辭帝東 返。十一年春厚禮放之。
◎
* 對根起行雜錄集 (三十六卷)
* 三階位別錄集四卷
[0277c27] 右二部四十卷。真寂寺沙門釋信行撰。行 魏人。少而落 [髟/采] 。博綜群經。蘊獨見之明。顯
高蹈之迹。與先舊德解行弗同。不全聲聞 兼菩薩行。捨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 彌上。門徒悉行方等結淨。投陀乞食。日 止一飡。在道路行。無問男女率皆禮拜。
欲似法華常不輕行。此亦萬衢之一術也。 但人愛同惡異。緣之時復致譏此錄。誠並 引經論正文。而其外題無定准的。雖曰對 根起行幽隱。指體標榜於事少微。來哲儻
詳幸知有據。開皇二十年勅斷不聽行相 同箴勗。然其屬流廣海陸高之。
* 眾經錄目七卷
[0278a11] 右開皇十四年。大興善寺沙門釋法經等 二十大德奉勅撰。揚化寺沙門明穆。區域 條分指蹤紘絡。日嚴寺沙門彥琮。覶縷緝
維考挍同異。故表略云。總計眾經。合有二 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為七 軸。但法經等既未盡三國經本挍驗同異。 今唯且據十餘家錄聊簡可否。總標綱紀
位為九錄。區分品類有四十二分九初六 錄四十六分。略示經律三藏大小之殊。粗 顯譯傳是非真偽之別。後之三錄集傳記 注。前三分者。並是西域賢聖所撰。以非三
藏正經故為別錄。後之三分。並是此方名 德所修。雖不類西域所製。莫非毘贊正經 發明宗教。光輝開進後學。故兼載焉。
* 新合金光明經八卷
[0278a26] 右一部。大興善寺沙門釋寶貴。開皇十七 年合。貴即周世道安神足。翫閱群典。見昔 晉世沙門支敏度合兩支兩竺一白五家首
楞嚴五本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兩竺 三家維摩三本為一部作五卷。今沙門僧 就又合二讖羅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為一 部作六十卷。諸此合經文義宛具。斯既先
哲遺蹤。貴遂依承以為規矩。而金光明見 有三本。初曇無讖譯四卷。其次崛多譯為 五卷。又真諦譯復為七卷。其序果云。曇無
讖法師稱。金光明經篇品闕漏。每尋文揣 義謂此說有徵。而讐挍無指永懷寐寤。梁 武皇帝愍三趣之輪迴。悼四生之漂沒。汎 寶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大同年中勅
遣直後張汜等送扶南。獻使反國。仍請名 僧及大乘諸論雜華經等。彼國乃屈西天 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波羅末陀。梁言真 諦。并齎經論。恭膺帝旨。法師遊歷諸國故
在扶南。風神爽悟悠然自遠。群藏淵部罔 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見殿內。武 帝躬申頂禮。於寶雲殿供養。欲翻經論。 寇羯憑陵大法斯舛國難夷謐。沙門僧隱
始得諮稟法師譯經。經目果闕三身分別 業障滅陀羅尼最淨地依空滿願等四品。 全別成為七卷。今新來經二百六十部內。 其間復有銀主陀羅尼品及囑累品。更請
崛多三藏出。沙門彥琮重覆挍勘。故貴今 合分為八卷。品部究足始自乎斯。文號經 王義稱深妙。願言幽顯頂戴護持。
* 十種大乘論
[0278b27] 右大興善寺沙門釋僧粲撰。俗姓孫氏。陳 留人。少出家尚遊學江河南北靡所不經。 關隴西東觸處皆履。涉歷三國備齊陳周。
諸有法筵無不必踐。工難問善博尋。今為 二十五眾第一摩訶衍匠。故著斯論光贊 大乘。十種者。一無障礙。二者平等。三逆。
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 道。引經論成文證據甚有軌轍。亦初學者 巧方便門也。
* 論場一部三十一卷
[0278c08] 右一部。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僧琨集。琨 即周世釋亡名之弟子。俗緣鄭氏。性沈審 善音聲。今為二十五眾教讀經法主。搜括
群經卷部連比。惟諸雜論篇軸參差引經 說云。欲知智者意廣讀諸異論。緣是採摭 先聖後賢所撰諸論。集為一部。稱曰論場。 譬世園場則五果百穀。戲場則歌舞音聲。
戰場則牟甲兵仗。道場則幡花寶蓋。種種 莊嚴。今此論場譬同於彼。無事不有。披帙 一閱俱覽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者也。
* 凡聖六行法
[0278c19] (二十卷 十卷 七卷 五卷 三卷 一卷) 。
[0278c20] 右六部。凡四十餘卷。滄州逸沙門釋道正 所撰。正頭陀為業。不隷名貫。悼時俗聲說。 故撰茲行門。廣採群典布列名目。開皇中
入京。僕射高頴重之。為建法筵談述行體。 名德患其切教不許流布。正遂逃越人世 埋名塵俗。不測其終。後收其遺文。恨相知 之遠矣。
* 達摩笈多傳四卷
* 通極論
* 辯教論
* 辯正論
* 通學論
* 善財童子諸知識錄
* 新譯經序合
[0279a05] 右六部。合十卷。日嚴寺沙門釋彥琮撰。琮 俗緣李氏。趙郡柏仁人。世號衣冠門稱甲 族。少而通敏才藻內融。識洞幽微情同水
鏡。過物便曉事罕再詳。其論傳辭並皆精 洽。通極者。破世諸儒不信因果。執於教迹 好生異端。此論所宗佛理為極。辯教者。明
釋教宣真孔教弘俗。論老子教不異俗儒。 靈寶等經則非儒攝。通學者。勸誘世人遍 師孔釋。令知外內備識俗真。善知識者。是
大因緣登聖越凡。不因知識無由達到。此 勸於人廣結知友。若善財焉。
* 述釋道安智度論解二十四卷 (并道安自製序)
* 存廢論
* 傷學論
* 厭修論
[0279a20]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衛寺沙門釋慧影 撰。影俗緣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論師釋 道安義解之神趾。傳燈注水繼踵法輪。述
而不作弘摩訶衍。亦為二十五眾主。潛形 寺宇汎志慧流。迹罕人間情。多物外。文鋒 出口理窟入神。觀夫論興厥意可覩。傷學
論者為除謗法之愆。存廢為防姦求之意。 壓修令人改過服道者也。
* 占察經二卷
[0279a29] 右一部。撿錄無目。經首題云。菩提登在外 國譯似近代出。今諸藏內並寫流傳。而廣 州有一僧。行塔懺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
書善字。一書惡字。令人擲之。得善者好。得 惡者不好。又行自撲法。以為滅罪。而男女 合雜。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開皇十
三年。有人告廣州官司。云是其妖。官司推 問。其人引證云。塔懺法依占察經。自撲法 依諸經中五體投地如太山崩。廣州司馬
郭誼來向岐州。具狀聞奏。有勅不信占察 經道理。令內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誼。就寶 昌寺問諸大德沙門。法經等報云。占察經 目錄無名及譯處。塔懺法與眾經復異。不
可依行。下勅云。諸如此者不須流行。
* 旌異傳二十卷
[0279b15] 右一部。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隋文勅 撰。素名白。神思卓詭博綜玄儒。常居宰伯 之右。以問幽極之略。故著茲傳用悟士俗。
* 通命論兩卷
[0279b19] 右一部。晉王府祭酒徐同卿。以為儒教亦 有三世因果之義。但以文言隱密理致幽 微。先賢由來未所辯立。卿今備引經史正
文會通運命歸於因果。意欲發顯儒教旨 宗助佛宣揚。導達群品咸奔一趣。斯蓋博 識能洞此玄云。
* 外內傍通比挍數法
[0279b26] 右一部。翻經學士涇陽劉憑撰。憑內外學 數術偏工。每以前代翻經算數比挍術法 頗有不同。故為斯演。其序略云。世之道藝
有淺有深。人之稟學有疎有密。故尋算之 用也。則兼該大衍。其不思也。則致惑三 隅。然華夏數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陳。
何無異端之例。然先譯經並以大千稱為 百億。言一由旬為四十里。依諸算計悉不 相合。竊疑翻傳之日彼此異音。指麾之際 於斯取失。故錄眾經算數之法與華夏相
參。十十變之傍通對衍。庶擬翻譯之次執 而辯惑。既參經語。故附此錄。
* 開皇三寶錄一十五卷
[0279c10] 右一部。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所撰。房本 出家。周廢僧侶。及隋興復仍習白衣。時預 參傳筆受詞義。以歷代群錄多唯編經。至
於佛僧紀述蓋寡。乃撰三寶履歷帝年。始 自周莊魯莊至於開皇末歲。首列甲子傍 列眾經。翻譯時代附見綸綜。今所集錄據 而本之。至於入藏瓦玉相謬。得在繁富失
在覈通非無憑准未可偏削。
* 眾經法式十卷
[0279c19] 右一部。開皇十五年。文帝勅令有司撰。初 即依位辯而出之。奏聞在內。隋祖敬重教 法無時可忘。所以自始登極終及大行。每
日臨朝。於御床前。置列高座二所。一置經 師令轉大乘。二置大德三人通三藏者。帝 目覽萬機耳聆聲教。纔有喜怒經師潛默。
帝曰。師何默耶。僧曰。見陛下責人不敢轉 讀。帝曰。但讀。此臨御億兆喜怒尋常。不足 致怪。乃是俗事何關佛法。樂聞佛言不敢
違背。意願常聞耳。於經有疑隨藏問決。致 有約文法式統明三學。條列有序聞于時俗。
* 東都起世經十卷
* 緣生經二卷
* 藥師如來本願經
* 攝大乘論釋十卷
* 菩提資糧論六卷
* 金剛般若論二卷
* 緣生論
*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四卷
* 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十卷
[0280a10] 右前經論四十六卷。北天竺烏場國三藏 達摩崛多。隋言法藏。不達鄉國來儀帝京。 開皇仁壽並參傳譯。于時崛多控權令望
居最。傳度梵隋時惟稱美。至於深義莫不 反啟。斯人而容範滔然無涉世路。所以傳 譯聲望抑己揚人。仁壽之末。崛多以緣他 事流擯東越。笈多乘機專掌傳譯。大業三
年東都伊始。煬帝於洛水南汭天津橋左 置上林園立翻經館。遂移京師舊侶於新 邑翻經。笈多相從羈縻而已。余以大業十 年躬至其館。時琮師已往則上猶存。落漠
風猷綴旒誰賞。尋爾離亂宗師殄絕。悲哉。
* 福田論
* 僧官論
* 西域志十卷
[0280a25] 右諸論。並沙門釋彥琮所撰。琮名顯兩代 參譯二朝。東都立館掌錄經典。煬帝著令 僧拜俗官。琮不忍此著論陳列。前引東晉
慧遠沙門不敬王者。後解維摩法華權宜 非是化體。廣陳出處之迹。嚴陵周黨之徒。 高竪三寶之儀。崇尚歸敬之本。文極該贍 衢路顯然。近者龍朔之元下詔令尋此議。
京官太半互有異同。余以論示毀謗攸息 錄狀聞奏。下勅罷之。
* 翻經法式論 (一部十卷)
* 諸寺碎銘三卷
[0280b07] 右件論文。翻經沙門釋明則所撰。則本冀 人。生知挺秀。文彩之盛聞于鄉曲。初未 之齒也。及製覺觀寺碑。楚公揚素見而重
之。追入京室預參傳譯。述作銘頌論序等。 備于別集。
* 序內法一卷
* 內訓一卷
[0280b14] 右翻經沙門行矩所撰。矩即彥琮之猶 子也。然以家風梵學故之此任。後召翻 經。不久終世。不成其器云。
皇朝傳譯佛經錄第十八
[0280b18] 聖人利見應籙在期。隋煬末齡天地同閉。鵄 張鵲起蟻結蛇盤。人不聊生物無寧止。皇唐 勃舉義動天心。四海廓清三寶雲搆。爰初武
德之祀。迄今龍朔之元。天下大同四十餘載。 高祖創基定業。太宗廓靜方維。今上垂拱巖 廊方享無窮之祚度僧立寺廣事弘持翻譯新
經備諸史錄總撮略此隨緣廣之。將用傳布 未聞龜鏡今古。然則皇運之始天步猶難。薩 舉直指於豳岐。王充擁甲於河洛。東西引寇
各擅威雄。自餘偏裨蜂飛蝟峙。國家守本銳 意誅除。至於佛理彌隆顧及。故高祖一代仍 舊尊崇。至於翻譯未遑銓品。貞觀之始兵荐
猶存。玁狁飲馬於渭涇。關輔寄食於樊汴。 螟螣布野穀洛侵宮。文帝解網思政日旰忘 食。瞻言寺塔務事經營。所以四方壁壘咸置 伽藍。立碑表德以光帝業
(如破薛舉立昭仁寺。破王充立昭覺寺。破武周 立弘濟寺。破宋剛立慈雲寺。破隺老生立普濟寺。破建德立等慈寺。破劉闥立昭福寺。並官給供度佛事弘 敞
。立碑頌德為萬代之大歸焉) 及天下清平思弘仁教。乃捨舊 宅為興聖寺。為先妣立弘福寺。為東宮立慈 恩寺。於昭陵立瑤臺寺。躬幸弘福手製疏文。
垂泣對於僧徒。優言陳於肅敬。每下明勅監 造有司。經像締搆畢存精妙。至於老宗鮮聞 褒顯。時有波頗梵僧。帝所尊重迎入內殿優
問頻仍。翻度新文天府供給。今上之嗣位也。 信重逾隆。先皇別宮咸捨為寺。傳度法本更 甚由來。有沙門玄奘。觀方遊國還返帝京。二
帝欽承徵入宮闕。為製教序布所譯經。官供 豐華于今不絕。故爰初貞觀迄於龍朔之年。 三十餘祀。傳經道俗沙門。唐梵略有一十餘
人。綴文筆受備如下列。所出經論記傳行法 等。合一百餘部。一千五百餘卷。結為皇朝 內典經錄。流之遠代永作揩摸。同軌光揚長
存不朽。冀將來明哲乘此續修述三寶之神 功。遍忍土而施化。弘千佛之成教。歷賢劫而 無窮焉。
* 沙門波羅頗蜜多 (三部三十八卷經)
* 沙門釋玄琬 (十部一十二卷論)
* 沙門釋法琳 (二部一十卷論)
* 沙門釋慧淨 (四部一十三卷內論詩英華)
* 典儀李師政 (一部一卷論)
* 沙門釋法雲 (二部一十三卷論)
* 沙門釋道宣 (一十八部一百十卷集論錄記序儀)
* 沙門釋玄奘 (六十餘部一千三百四十四卷經論傳記)
* 沙門釋彥琮 (二部十六卷寺錄不拜俗集)
* 沙門釋玄應 (一部二十五卷經音)
* 沙門釋玄惲 (七部一百三十一卷雜傳要錄)
* 沙門釋玄範 (二部注經及序)
* 大集寶星經 (一部十卷)
* 般若燈論 (一部一十三卷)
* 大乘莊嚴論 (一部十五卷)
[0281a11] 右三部三十八卷。西天竺國沙門波羅頗 蜜多。唐言先智。以貞觀初年。齎梵葉本 至止京輦。奏聞。乃勅左僕射房玄齡太府
卿蕭璟給事杜正倫監護翻譯。又撰京邑 大德沙門玄摸度語。沙門慧賾慧淨法琳 綴文。沙門慧乘慧朗智首曇藏僧珍靈佳 慧明法常僧辯等證義。于斯時也。大集梵
文。將事廣傳陶津後代。而恨語由唐化弘 匠不行致使梵寶無由分布。故十載之譯 三部獻功。可悲深矣。
* 三德論一卷
* 入道方便門二卷
* 鏡喻論
* 無擬緣起一卷
* 十種讀經儀
* 無盡藏儀
* 發戒緣起二卷
* 法界圖并十不論
* 禮佛儀式二卷
[0281b03] 右十部一十二卷。延興寺沙門釋玄琬 所撰。琬道行純深慧學該洽。道俗所依 像末域壍。以德聲高被。徵為皇太子戒師。
晚以年尊脚疾乘輿而入內禁。太宗隆重 文德深敬說法誘導上帝稱善。王臣百辟 莫不奉其戒。誥然其弘護居心誘進成務。 所以著論多門意存開化為本。又以法流
東漸三被誅殘。雖後鳩拾不無紕紊。琬欲 澄一文義該貫後賢。乃集達解名德三十 餘人。親面綜括披尋詞理。經延歲序方乃 究竟。即寫淨本以為法寶正則。故方隅道
俗欲寫藏經。皆就傳本以為揩准。斯亦後 代之僧傑。故能振此遺基。
* 破邪論 (一部二卷)
* 辯正論 (一部八卷)
[0281b18] 右二部一十卷。終南山龍田寺沙門釋法 琳所造。琳本住荊楚。少參名匠宗猷教義 達解玄儒。遊不擇方護法為任。往以武德
之始。法門否塞飾詐之儔。過聞天聽。太 史令傅奕乘便舉隙。奏上誹毀事一十餘 條。意存逐僧貶佛。道士李少卿又上十異 九迷論。道土劉進喜又上顯正論。皆塵黷
佛法無取於時。京邑諸僧亦有抗論者。皆 無可尚。於是釋教蒙塵道俗同恥。琳不忍 其誣。惘乃著論以禦之。廣引孔老敬佛 之文。多陳王臣重法之事。作論既成。時
俗競寫。有道士秦英。扇動宮儲。以琳著 論訕毀祖禰。文帝大怒。追琳辯對。前後 重沓愜附聖心。末後對云。所著破邪辯正。
皆與文籍扶同。一字有虧任從斧鉞。陛下 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毛。陛下若刑濫 無辜。琳則有伏尸之痛云云。帝不罪放于 益部為僧在道終歿。諸有別集三十餘卷。
秦英竟以虛詐伏誅。劉李傅氏相從化往。 故其遺文往行。可為萬代宗轄云。
* 釋疑論 (一部一卷)
* 內典詩英華 (一部十卷)
* 注金剛般若經
* 諸經講序
[0281c13] 右四部一十餘卷。京師紀國寺沙門釋慧 淨所撰。淨本趙人。俗緣房氏。即隋國子博 士徽遠之猶子也。神慧摽舉有聲京國。談
述餘論凌轢後賢。每以士俗諸儒。沈迷執 業輕侮僧儔。以文自擁淨。乃著釋疑論以 曉業緣。集詩英華以知僧中不可輕罔。爾 後文府雄伯皆造法筵。重其機鑒朗拔。欣
其慧悟清峻。左僕射房玄齡。引為家僧。 春宮以下資其理義。多遊內禁對論李宗 列辟解頤。皇儲欽敬。下令徵延為普光寺 主。仍知紀國寺上座。淨當斯榮幸。兩以
居之。所著諸經莊嚴雜心俱舍等論疏。百 有餘卷。故不備載。
* 內德論 (一部一卷)
[0281c27] 右件論。貞觀初年。門下典儀李師政之所 作也。政家上黨學識攸歸。少翫大方長。遂 通洽。每與諸朝士共談玄奧。多陷名相。以
佛宗為虛誕。同迷緣業以聖理為捫虛。政 乃著論三篇。初明顯正喻傅氏之讒誹。中 明運業曉今古之迷濫。後述因果辯成報 之非謬。文極該要統史籍之前言。義寔明
冠拔沈冥之滯結。
* 辯量三教論 (一部三卷)
* 十王正業論 (一部十卷)
[0282a08] 右二論一十三卷。京師西明寺沙門釋法 雲所造。雲本絳人。少遊玄肆。又居定室。亟 動神機。雖不廣閱經書歷眼玄知旨趣。每
見俗流邪論。均三教於一宗。商略皇王。 混政道於時俗。遂搜採名理討覈玄儒。著 茲二論開道悟俗。
* 注戒本 (一部二卷并疏記四卷)
* 注羯磨 (一部二卷疏記四卷)
* 行事刪補律儀 (一部三卷或六卷)
* 釋門正行懺悔儀 (一部三卷)
* 釋門亡物輕重儀
* 釋門章服儀
* 釋門歸敬儀
* 釋門護法儀
* 釋氏譜略
* 聖迹見在圖贊
* 佛化東漸圖贊 (一部二卷)
* 釋迦方志 (一部二卷)
* 古今佛道論衡 (一部三卷)
* 大唐內典錄 (一部十卷)
* 續高僧傳 (一部三十卷)
* 後集續高僧傳 (一部十卷)
* 廣弘明集 (一部三十卷)
* 東夏三寶感通記 (一部三卷)
[0282b05] 右諸注解儀贊傳記。一十八部。一百一十 餘卷。終南山沙門釋道宣所撰。宣少尋教 相。長慕尋師。關之東西河之南北。追訪賢
友無憚苦辛。貞觀末年方事修緝。所列如 右。遺失不無。意存毘贊故也。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一部六百卷顯慶四年在王華宮寺譯)
* 大菩薩藏經 (一部二十卷貞觀十九年在弘福寺譯)
* 大方等十輪經 (一部十卷)
* 無垢稱經 (一部六卷)
* 解深密經 (一部五卷)
* 分別緣起經 (一部兩卷)
* 能斷金剛般若經
* 佛地經
* 如來教勝王經
* 藥師本願功德經
* 稱讚淨土經
* 最無比經
* 甚希有經
* 稱讚大乘功德經
* 顯無邊佛土經
* 六門陀羅尼經
* 諸佛心陀羅尼經
* 拔苦難陀羅尼經
*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
*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
* 十一面神呪心經
* 稱讚七佛名號功德經
* 般若多心經
* 千囀陀羅尼經
* 菩薩戒本
* 天請問經
* 菩薩羯磨
* 持世陀羅尼經 (已上二十八部大乘經)
* 瑜伽師地論 (一部一百卷大慈恩寺譯)
* 顯揚聖教論 (一部二十卷弘福寺譯)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一部十六卷弘福寺譯)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一部七卷)
* 攝大乘本論 (一部三卷)
* 攝大乘論世親釋 (一部十卷)
* 攝大乘論無性論 (一部十卷)
* 廣百論 (一部十卷)
* 成唯識論 (一部十卷)
* 佛地經論 (一部七卷)
* 辯中邊論 (一部三卷)
* 掌珍論 (一部兩卷)
* 成業論 (一部一卷已下單卷)
* 因明正理門論
* 因明入正理門論
* 大乘百法明門論略錄
* 大乘五蘊論
* 廣百論頌
* 顯揚聖教論頌
* 王法正理論
* 觀所緣緣論
* 唯識三十論
* 記法住傳
* 辯中邊論頌 (已上二十四部大乘論)
* 本事經 (一部七卷)
* 緣起聖道經 (一部一卷已上二經小乘)
* 大毘婆沙論 (一部二百卷)
* 順正理論 (一部八十卷)
* 顯宗論 (一部四十卷)
* 俱舍論 (一部三十卷)
* 集異門論 (一部二十卷)
* 發智論 (一部二十卷)
* 品類足論 (一部一十八卷)
* 識身足論 (一部一十六卷)
* 法蘊足論 (一部一十二卷)
* 入阿毘達磨論 (一部兩卷)
* 俱舍論頌 (一部一卷已上一十一部小乘論)
* 大唐西域傳 (一部十二卷)
[0283a24] 右大小乘經論。六十七部。一千三百四 十四卷。京師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奉詔 譯。奘本頴川俗緣陳氏。小年出家師無遠
近。以貞觀三年出觀釋化五竺八河備經 歷覽。名德勝地訪無不逮。大獲梵本旋途 帝城。以貞觀十九年躬謁文帝異倫禮接。 仍勅名德沙門二十餘人助緝文句。初在
弘福翻經。公給資什。沙門靈閏等證義。沙 門行友等綴文。沙門辯機等執筆。及慈恩 創置。又移於彼參譯。紛綸未遑條列。帝乃
延內禁并幸南北山宮。面敘玄理極展誠 敬。天命有終日月奄曜。奘還京寺如常傳 譯。後以緣故徒住玉華宮。供給仍不爽前 及故。始自弘福今迄北宮。一十八載。傳度
法本雖非超挺。然不墜譯功。庶後之明識 因斯重復塵黃也。
* 大唐京寺錄傳 (一部十卷龍朔元年修緝)
* 沙門不敬俗錄六卷
[0283b16] 右二部。京師弘福寺沙門釋彥琮。以宇內 塔寺靈相極多。足感人心開洽誠信。江表 梁室著記十卷。東都後魏亦流五軸。而渭
陰帝里名寺勝塔。獨亡述紀。琮憤斯事創 就纂結。文寔鋪發事亦典據。有宗轄焉。
* 大唐眾經音義一部十五卷
[0283b22] 右一部。京師大慈恩寺沙門釋玄應所造。 應博學字書統通林苑。周涉古今括究儒 釋。昔高齊沙門釋道慧。為一切經音。不顯
名目但明字類。及至臨機搜訪多惑。應憤 斯事遂作此音。徵覈本據務存實錄。即萬 代之師宗。亦當朝之難隅也恨敘綴纔了 未及覆疎。遂從物故。惜哉。
* 敬福論十卷
* 略敬福論二卷
* 大小乘觀門十卷
* 法苑珠林集一百卷
* 四分律僧尼討要略五卷
* 金剛般若經集注三卷
* 百願文一卷
[0283c07] 右七部百三十一卷。京師西明寺沙門釋 玄惲所撰。惲本名世道。律學高與慕重 前良。綴緝為務兼有鈔疏。注解眾經人代 即目。略敘如右。
* 注金剛般若經
* 注二帝三藏聖教序
[0283c13] 右二部。普光寺僧釋玄範所撰。範少染大 方資學名匠立履清曠。不群庸小專門強 學。出自天心。弘贊正理開明道俗。有別集
二十卷。序其神用。
大唐內典錄卷第五
* ◎四十二字門 (兩卷)
* 無諍門 (兩卷)
* 隨自意三昧
* 次第禪要
* 釋論玄門
* 三智觀門
* 安樂行法
* 弘誓願文
[0283c27] 右八部十卷。南岳沙門釋慧思撰。思本武 津人。定慧凝遠性戒自然。威德尊嚴道風 遐扇。幼感梵僧勸令出俗長蒙遍吉現形
摩頂。諷誦法華智通宿命。翹勤方等靈相 欝蒸。九旬策修一時圓證。法華三昧大乘 門。於一念中朗然。開發。自是之後。寂照幽
深辯才無滯。於是內求之侶重繭雲集。以 所證法傳授學人。並託靜山林宴居巖藪。 練微入寂。弘益巨多。昔江左佛法盛學義 門。自思南度定慧雙舉。乃著茲觀法以通
大化。皆口授成章不加潤色。而理玄旨奧。 蓋千載之徽猷焉。
◎隋朝傳譯佛經錄第十七之餘
* 圓頓止觀 (十卷於荊州玉泉寺說沙門灌頂筆記)
* 禪波羅蜜門 (十卷於金陵瓦官寺說沙門法慎記)
* 維摩經疏 (三十卷隋帝請出并前玄十卷後玄六卷)
* 法華玄 (十卷沙門灌頂筆記)
* 法華疏 (十卷沙門灌頂筆記)
* 小止觀 (二卷)
* 六妙門
* 覺意三昧
* 法華三昧
* 觀心論
* 三觀義
* 四教義
* 四悉檀義
* 如來壽量義
* 法界次第章 (三卷)
* 大方等行法
* 般舟證相行法
* 請觀音行法
* 南嶽思禪師傳
[0284b01] 右十九部。八十七卷。天台山沙門釋智顗 撰。顗俗緣陳氏。荊南人。幼冥禎感夙稟玄 風。蘊道天台尋師衡嶺。雙弘定慧圓照一
乘。受四教於神僧。傳三觀於上德。入法華 三昧證陀羅尼門。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 幽谷。說摩訶衍。似長風之遊大虛。假令文
字之師千群萬數尋彼妙辯。無能窮也。自 發軫南嶽弘道金陵。託業玉泉遁跡台嶺。 三十餘載盛弘一乘。止觀禪門利益惟遠。 義同指月不滯筌蹄。或於一法中演無量
義。攝無量義還入一心。實觀玄微清辯無 盡。由是四方法侶請益如林。若定若慧傳 燈逾廣。為大機感著述茲文。並理會無生 宗歸一極者也。禪門止觀及法華玄。但約
觀心為眾敷演。灌頂法慎隨聽筆記。顗自 印可天下盛傳。可謂行人之心鏡。巨夜之 明燈。自古觀門未之加矣。陳隋兩帝師為 國寶。尊人重法委託舟航。捨寶捨身詳諸
別錄。
* ◎四念處觀 (四卷)
* 天台山國清寺百錄 (五卷)
* 金光明行法
* 修禪證相口訣
* 天台智者師別傳
* 杭州真觀法師別傳
[0284b26] 右十三卷天台山國清寺沙門。釋灌頂撰。 頂即智者之猶子也。景行氷霜俊神清朗。 聞持教義類若瀉瓶。深明止觀雙修定慧。
敷揚妙法。池開靈瑞之蓮。學侶雲臻。泉涌 輕甘之水。天台智者樂說無窮。止觀禪門 約心開演。頂皆總持一聞靡失。以定慧之
餘出四念處觀。及諸傳錄。述陳隋二帝崇 信三尊尊師重法歸敬之相。又撰法華涅 槃淨名金光明請觀音等經疏。各有部帙。 今不備載。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5 冊 No. 2149 大唐內典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