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Jin Wenji 鐔津文集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鐔津文集卷第十二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志記銘題
武林山志
[0709c13] 其山彌杭西北。其道南北旁湖而入。南出西 關轉赤山逾麥嶺燕脂。北出錢唐門。躋秦王 纜船石。過秦望蜻蜓二山。垂至駝峴嶺趾左
趨。入袁公松門抵行春橋。橋西通南之支路。 過行春橋垂二里。南北道會。稍有居民逆旅。 行人可休。益西趨二里。入二寺門偪合 澗 橋。 過合 澗
龍迹二橋。自丹崖紫微亭。緣石門 澗 趨冷泉亭。至于靈隱寺。流水清泚崖石環怪 如刻削乍覩爽然也。自合 澗 橋南趨更曲水 亭並新移 澗
距天竺寺門西顧山嶂重沓相 映。若無有窮。靈隱晉始寺之禪叢也。天竺隋 寺之講聚也。其山起歙出睦湊於杭西南跨 富春西北控餘杭。蜿蜒曼衍聯數百里。到武
林遂播豁如引左右臂。南垂於燕脂嶺。北垂 於駝峴嶺。其山峯之北起者曰高峯。冠飛塔 而擁靈隱岑然也。高峯之東者曰屏風嶺。又 東者曰西峯 (在郡之西)
又東者曰駝峴嶺 (俗謂駝宛乃語訛也) 其 高峯之西者曰烏峯又西者曰石笋。又西者 曰楊梅石門。又西者曰西源 (亦謂西庵) 支出于西源
之右者曰石人。其峯南起望之而藹然者曰 白猿。左出於白猿之前曰香爐。益前而垂 澗 者曰興正。右出于白猿之前而雲木森然者
曰月桂。白猿之東曰燕脂嶺。白猿之西者曰 師子。又西者曰五峯。又西曰白雲。又西者曰 印西。南印西向前走迤邐於武林之中者曰
無礙。又前者曰善住。並善住而特起者曰稽 留 (俗謂鷄籠乃語訛也) 其稽留之西者曰蓮華。有岩號玉 女。其蓮華之東者曰飛來峯。乃西域異僧惠
理所謂此吾國靈鷲小嶺之飛來者也。昔多 靈仙隱焉。乃呼白猿而驗之。南屏天竺而北 嶂靈隱。其巔有天然石梁西跨。其中有岩焉
洞焉。洞曰龍泓。曰香林。岩曰理公。龍泓前者 北瞰。後者東出。謂其潛徹異境絕浙江下過 武林。然南北根望而起者。孱顏大有百峯多
無名。其名之者唯二十有四。與城闉相去十 有二里。周亦如之。秦漢始號虎林。以其棲白 虎也。晉曰靈隱。用飛來故事也。唐曰武林。避
諱也。或曰青林巖仙居洞。亦武林之別號耳。 然其岪欝巧秀氣象清淑。而他山不及。若其 雄拔高極。殆與衡廬羅浮異矣。其山八九月
每夜霽月皎則天雨桂實。其壯如梧桐子。其 水南流者謂之南 澗 。北流者謂之北 澗 。自合 澗 橋至于白雲峯之趾。凡八逾橋。其七石也。
其一木也。北 澗 自龍迹橋至于西源峯之趾。 凡七逾橋。其四石也。其三土木也。南 澗 源白 雲峯之麓。東注會他支 澗 。逾第八橋之西復
東注。會奚家 澗 入新移 澗 。出閘口曲流北之 合 澗 橋。北 澗 源西源山之腹。東注過騰雲 塢口稍偪楓樹塢口湍于第五橋下浸飛來峯
趾匯于西塢。漾渟于洗耳。潭瀦于渦渚東嶼 (亦謂之暖泉也) 瀲灔于冷泉亭下。經呼猿石門 澗 。灒 激于伏龍泓。過龍迹橋下東注。與合 澗 又東
注越二里。過行春橋下。出靈隱浦入錢唐湖。 古所謂錢源泉出武林山。此其是也。南北之 澗 雖多。多無名。然皆會二 澗 。其並南 澗 而入
者曰南塢 (南人謂谷為塢谷音浴也) 並北 澗 而入者曰北塢。 而北益有支塢者六。曰靈隱。曰巢楊。曰白沙。
曰大同。曰騰雲。曰西源。是六塢者皆有佛氏 精舍。曰靈隱。曰碧泉。曰法安。曰資嚴。曰辯 利。曰無著。曰無量壽。曰定慧。曰永安。曰彌
陀。曰吉祥。曰西庵。其精舍凡十有三 (缺一名) 其 十者在支塢。其三者廢。其三者宅。正塢南亦 有支塢 (或無南字)
皆有精舍。曰天竺。曰興聖。曰崇 壽講聚也。曰慶寧。曰永清。曰金佛。曰德澄。 曰福光。曰天竺禪叢也。古觀音氏垂象與人
乞靈。曰永寧。其精舍凡十。其五在支塢其五 廢。其五宅。正塢諸塢皆有居民錯雜。其毀 處幾成村墅。然無坂。墾不牧牛犢羊豕。水陸
不甚污。其人不事弋釣虞獵。以藮荈自業。然 同其在古潔靜清勝之風。未嘗混也。其俗在 南塢者窮于白雲峯之巔。在北塢者至于西 源。則坡 坻
西趨西溪南通南蕩。其泉之南出 者曰月桂。曰伏犀。曰丹井。曰永清。曰偃松。 曰聰明。曰倚錫。凡泉之源七。其一月桂。在天
竺寺。其一伏犀。在西來峯之巔。流液不常。其 五皆在支塢。其泉之北出者曰冷泉。曰韜光。 曰白沙。曰石笋。曰白公。茶井。曰無著偃松。
曰永安北源。曰彌陀西源。曰騰雲上源西庵 也。凡泉之源九。其一冷泉。在 澗 壖。其八在支 塢南塢。其古人之遺迹。若吳葛縣 (正字避廟諱) 之
葛塢者。若晉葛洪之丹井者。若宋謝靈運之 翻經臺者。若隋真觀所標之佛骨塔者。若唐 道標杜多之草堂者。其北塢。若漢陸棣之九
師堂者。若晉葛洪之伏龍石門者。若晉許邁 之思真堂者。若晉惠理之燕寂岩者。若晉杜 師明之謝客亭者。若宋智一之飯猿臺者。若 呼猿 澗
者。若梁簡文所記之石像者。若梁朱 世卿之朱墅者。若唐白居易之烹茶井者。若 唐袁仁敬之袁君亭者。二塢總十有六事。徒
古今相傳。雖名存而其事頗亡。不可按而備 書。其山無怪禽魗獸。唯巢构之樹最為古木。 松筠藥物果蓏與他山類。唯美荈與靈山之 所生枇杷桂花發奇香異耳。
游南屏山記
[0710c20] 由山之麓而上百步許。則東趨抵于霽雲亭。 西趨則傴僂。過小石門抵于積翠亭。由霽雲 亭益東至于幽居洞。洞之東則深林茂草也。
由積翠亭益西則入于叢竹之間。陰陰森森 殆不可勝數。有石座環布中可函丈。由積翠 亭西曲折而上抵于發幽亭。視錢唐城郭若
見諸掌。差發幽亭而東至于白雲亭。由白雲 亭之東厥徑枝分。所往皆入乎茂林修竹。不 知其極矣。由發幽亭又曲折而上。援蘿蔓陵
層崖。履危磴至于山之巔。一顧四達廊如也。 吳江越岫儼然在乎眸子。其山控鳳凰城之 西偏南走湖上。高視靈鷲而俯揖胥山。大約
從麓至頂。岩石皆奇。殊形詭狀世所無有。如 人物禽獸飛走騰踴。往往至乎雲氣歘作交 相掩映。真若神鬼效靈。千變萬化眩人心目。
或聞是山者初棄於莽蒼。雖樵蘇竪子莫之 肯顧。培塿丘垤尚恐不得與之為比。一日為 好事者所知。闢而發之。杭人之來視莫不驚
怪。以為天墜地湧。皆恨所以得之太晚。游觀 者於是推高。是山雖瀕湖。千巖萬 壑 莫出其 右者。至於名聞京邑。而賢士大夫皆樂為是
游。故有來江東者。不到南屏山以謂不可。余 因思天下四方有道之士。晦昧于世與俗輩 浮沈。如南屏之始者抑亦多矣。彼有道者必
抱奇材異德卓卓絕類。使會知己者引而振 之。資其輔相聖人之道而刑儀人倫。不亦偉 乎。可觀與夫山石游物。又不可同日而語哉。
余嗜山水之甚者也。始見南屏山。且喜以謂。 一遊無以饜吾之心。不若栖其陰藪常游其 間。故今年樂來息肩于此。日必策杖獨往。至
其幽處也。思慮冲然。天下之志通。至其曠處 也思慮超然。天下之事見。至其極深且靜處 也 (或無極深且三字) 冲寞涔寂神與道合。乘浩氣沐清
風。陶然嗒然若在乎萬物之初。是故誌之。以 示其將來有慕我而為游者也。
解獨秀石名 (名或作志)
[0711a27] 某既名獨秀石。章表民以其名為未當。且以 詩評之。更曰。獨怪石表民能文。其取義必遠。 然吾獨秀之義亦未始與人語。因得論之。世
俗所謂怪石者。必以其詭異形狀類乎禽獸 人物者也。為之焉。如是則屏山之石盈巖溢 壑。無不如禽獸人物者也。何獨一石謂之怪
耶。夫獨秀石有拔數仞嶷然特立於山之東 南隅。端莊不與眾石同趨附。頗似正人端士 抱道自處。不以事勢為朋黨。大凡物稟秀氣
而生成者。其所樹立必嶄然超出其群。吾所 謂獨秀石者。意其鍾得秀氣能自植立。不與 其類相為附麗。要詩人歌以張之。蓋欲有所
警耳。苟以怪石名之。彼眾人者自能命之。何 待不腆而名之耶。無已吾請從於獨秀石。
無為軍崇壽禪院轉輪大藏記
[0711b13] 崇壽精舍轉輪藏成。乃因天竺月師遺書。故 為書之。按其書曰。崇壽院籍屬無為軍。為城 中之
[塽-(爻*爻)+((人/人)*(人/人))] 塏也。昔沙門義懷於此說法。聚徒懷 之。徒既眾且盛。而經教缺然。患其無所視覽。
而清河張拱感是遽相率其邑人出財鳩工。 謀寫先佛三藏之說。而懷師以他命。既去復 命。今沙門淨因往繼之。而張拱益與其院僧
曰。慈願等戮力必成其事。既而因師復使僧 處仁等慕匠氏為轉輪藏以置其經。然藏有 殿。環殿以眾屋。總若干楹。內置佛像法器。金
碧照耀皆儼然可觀。其用錢凡七百萬。夫轉 輪藏者非佛之制度。乃行乎梁之異人傳翕 大士者。實取乎轉法輪之義耳。其意欲人皆
預於法也。法也者生靈之大本。諸佛之妙道 者也。諸佛以是而大明。群生以是而大昧。聖 賢乃推己之明而正人之昧。故三藏之取諭
者諭於此也。五乘之所歸者歸於此也。然其 理幽微其義廣博。殆非眾人概然而輒得。故 益其藏而輪之。姑使乎扶輪而轉藏者。欲其 概眾普得 (或闕此四字)
漸染佛法而預其勝緣。則 於道其庶幾乎。是亦至人攝化群生之一端 耳。其意遠且大矣。今因師從而效之。其所存 不亦至乎。可書也。至和三年季夏十日記。
漳州崇福禪院千佛閣記
[0711c08] 太常崔禮部。發使自通走杭遺書某曰。崇福 閣成。慕仲靈志之。某初不敢為徐思崔公名 大夫也。嘗為我以輔教編布之京闕。於我有
高義。今益以他勝事囑我。是豈宜違之耶。遂 引其事而書之。崇福在漳南為大精舍。徒眾 常五百人。聚居申申然。尊大比丘顯微為長
老。微師統此方五年。其屋廬大小治之以完。 初其居之東有隙地。微師意其形勝可置之 佛閣。乃引其州人王文渥謀。始居無何。客有
來謂曰。今山中水大漲。盡浮其久積之材。出 乎江涘。是足成爾也。微師以其感會。遂大出 其寺錢百餘萬。王文渥益施二十五萬助之。
其州之僧者俗者不啻三十人。因各相助勸 其閭里之樂善者出財。合刻賢劫千佛與五 百應真之像。并彩繪五百應真者。始至和甲
午仲冬役土木工遒遒日不稍輟。明年方秋 而其閣成。巋然九間陵空跨虛。飛橋危亭騫 湧旁出。其所造之像繪事既竟。即迎而內之。
釋迦彌勒藥師則位乎其中。千如來則列于 前後左右也。閣之下亦以釋迦文殊普賢眾 聖之像而位乎其中。五百應真與十六大聲
聞則列其四向。嘉祐初而龍巖人曰楊飾者。 益於其閣之南為大阿羅漢。浴室廊廡環之。 備法事也。然其規模壯麗。閩人偉之。謂是閩
者乃吾閩樓觀之冠也。若賢劫千如來者。蓋 在此劫與吾釋迦文佛相先後而見乎人間世 也。與夫天地群靈萬有。而為博大勝緣者
也。然聖人垂像與於天下後世。固欲其人天 者觀像以性乎無像。其次欲其睹像以發其 善心。其次欲其瞻像以預其勝緣。性乎無像
近至也。發乎善心嚮道也。預乎勝緣漸上善 也。是三者雖於其功小差。及其當世後代成 德則一也。崔公書曰。微師高行人能與人為
勝事。人皆樂從之。蒙奇其作佛閣意適合乎 聖人垂像之謂。則崔氏之所稱驗矣。南方之 人宜知其心無謂微師徒事土木。而誇邁世
俗耳。彼方袍之後來者有所營為。亦宜視法 於微也。嘉祐四年己亥孟秋之晦日。靈隱之 永安山舍記。
泐潭雙閣銘 (并敘)
[0712a19] 大長老曉月。字公晦。領禪者於泐潭十有五 年矣。其道既傳。益欲治其精廬。其徒居晉。遂 以師之意勸其鄉人。裒金起閣於寺庭之左。
寺亦出財助之。復勸乎呂氏之良婦曰。胡氏 鄒氏施錢十萬起閣於庭之右。右者寘慈氏 之像。左者桓鳧氏之鐘。又礱密石為涌道 (與周禮湧道異義也)
於其閣之前者十餘丈。費緍錢凡五 十餘萬。嘉祐庚子之仲春畢。其繪事落成。居 晉乃因其師遺書。求蒙文而志之。然吾與公 晦雅素相德最厚善。而公晦為閣之心吾知
之矣。公晦之意在道不在閣。閣乃寓其意耳。 夫入道莫先乎見聞。今其閣之以像者。正人 之所見也。閣之以鐘者。發人之所聞也。欲其
即見而明妙。即聞而頓覺。乃不在語言不資 文字而挺然獨得。與吾教外所傳之宗合。公 晦之心固如此也。不爾吾公晦豈肯徒事其
土木也。泐潭山水清勝。乃昔大禪德道一馬 祖遺迹之地一公道在佛氏之教為大至。公 晦居是有所為。又能益推道於人。其於一公
始有所振也。而與夫施者為福為勝利。詎可 量乎。美哉公晦。又閑治世聖人之書其識精 通。於今之禪者尤為賢豪。故以其閣復為之。 銘曰。
[0712b13] 惟閣鏗鍾。惟閣儼像。像正爾見。鐘發爾聽。惟 視惟聽。乃正爾性。勿謂道遠。在爾一瞬。勿謂 聖遠。在爾斯振。惟閣惟樹。吾有所寓。惟鐘惟
像。迺爾神獎。咨爾學者。宜知爾師。慎爾視 聽。勿謂徒為。
清軒銘 (并敘)
[0712b19] 高識上人。闢其精舍之南廡。盡得夫山川美 景而濯濯可視。武功蘇子美始名之曰清軒。 其後賢士大夫多游賞而賦詠之。上人乃以
其意。因命潛子銘之。既不得讓。乃謂上人曰。 天地萬物莫不有清濁。其氣象皆能感人而 為正為亂。夫天地之清其感人也肅。聖賢之
清其感人也莊。時世之清其感人也修。山川 之清其感人也爽。天地與時世之清化工。吾 不得而擬議。若夫聖賢山川之清者。是可推
之以益於世也。適上人敞是軒也。會其山之 靜水之清。以待來者而賞之者。其心開神爽。 思慮不復淫滯。是亦益於人多矣。或有開爽 其心神而思返乎泰清至靜
(或云逍遙乎至靜) 則其為軒 之意愈得也。潛子因而銘之曰。
[0712c04] 天地萬象。有濁有清。惟清感人。人斯正也。惟 濁感人。人斯亂也。惟清惟正。乃懋爾德。惟濁 惟亂。乃滋爾慝。鑒哉君子。擇時所適。戒哉君
子。慎時所翫。爾軒惟明。爾景惟清。有山崇 崇。可以攄情。有水泚泚。可以濯纓。既潔乃 志。既清乃神。惟清惟潔。乃為至適。勿陋於
軒。茲為嘉賞。勿謂外物。茲為神獎。惟清惟 軒。惟道所假。克勤乃意。彼上人也 (元集中不著名可疑也今 謂高識者乃寓意耳) 。
南軒銘 (并敘)
[0712c14] 南軒在南屏山之直北。其山相去也不數百 步。倚軒而視。草樹雲物秋毫不隱。雨霽山光 清發碧照枕簟。夏之時景風飄飄不挹自來。
冬之時正抱太陽倰爍 (倰或從凌) 寒慘。客有紆餘閑 散無所用於世。得終日俯仰於其間。往往襟 袍軒豁神氣浩然。若外天地而獨立。夫古之
達觀者。孰不貴得所適事。苟可以正思慮使 吉凶悔吝不害於道。雖茅茨土階不為陋也。 陶淵明云。嘯傲東軒下。聊復過此生。豈非得
所適耶。南軒予客舍之後楹也。威師不以不 肖館之于此。會事欲引去念南軒資之全愚 似得所適。雖主人以事役之猶且趨命。況辱
其以德義接之。又豈可與南軒輕離。銘曰。
[0712c27] 顧南軒伊何偃仰躊躇。我發彼美。彼適我愚。 我與南軒相須。
舊研銘 (并敘)
[0713a01] 余在故鄉時。亡友道士馬知章出端溪硯為 贈。及遊四方硯且俱行。于今十有四年矣。知 章不幸早死。嗚呼知章為人有信義。好學問
耿潔。務持高節。未果其志而天奪之壽。視硯 往往想見其人。故持之而未嘗棄置。是歲康 定紀元之季冬也。為之銘曰。
[0713a07] 若人云亡。道交已矣。金石而心。視此寶此。
題錢唐西湖詮上人荷香亭壁
[0713a09] 西湖氣象不並他處。朝暉夕靄黯澹清瑩。無 時不好。山嶂樓閣金翠交眯。荷花戰風芳香 四散。薰然乍眡恍若異境。然人心清濁感物
乃爾。而為道者安得不擇其所居。詮上人諷 經詠詩。習草聖書敞荷香亭。資湖景而助清 心。慕道之興可見矣。熙寧己酉季冬二十五 潛子題。
文中子碑
[0713a17] 原天下之善者存乎聖人之道。又天下之理 者存乎聖人之才。有其才而不有其道。教不 及化也。有其道而不有其才。化不及教也。堯
舜得聖人之道者也。禹湯文武周公得聖人 之才者也。兼斯二者得於聖人孔子仲尼者 也。故曰。夫子賢於堯舜遠矣。仲尼歿百餘
年而有孟軻氏作。雖不及仲尼而啟乎仲尼 者也。孟軻歿而有荀卿子作。荀卿歿而楊子 雲繼之。荀與楊贊乎仲尼者也。教專而道不
一。孟氏為次焉。去仲尼千餘年而生於陳隋 之間。號文中子者。初以十二策探時主志。視 不可與為。乃卷而懷之。歸于汾北大振其教。
雷一動而四海尋其聲。來者三千之徒。肖乎 仲尼者也。時天下失道。諸侯卿大夫不能修 之。獨文中子動率以禮務正人拯物。嘗曰。天
下有道聖人藏焉。天下無道聖人章焉。返一 無迹庸非藏乎。因二以濟能無章乎。昔二帝 三王之政正而未記。諸侯五伯之政失而未
辨。仲尼文之為六經備教化於後世也。後兩 漢有天下。雜用王 覇 治。至其政之正者幾希 矣。魏三國抵南北朝。紛紛乎而人道失極 (或作極字)
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規。先王之道膴 膴將明夷於地。文中子憂後世無法。且曰。千 載已下有治仲尼之業者。吾不得而讓矣。固
採漢魏與六代之政。文之為續經。廣教化於 後世也。非有聖人之道聖人之才而孰能與 於此乎。文中之於仲尼。猶日而月之也。唐興
得其弟子輩發文中之經以治天下。天下遂 至乎正。禮樂制度炳然。四百年比隆於三代。 噫仲尼之往也幾百年。其教禍於秦。弟子之
行其教而仕者。不過為列國陪臣。文中子之 弟子為天子相將。其教也播及于今。何其盛 哉。高示遠邁之如此也。天其以仲尼之德假
乎文中子耶。吾不得而知之。讀王氏世家。愛 文中之所得。大矣哉。故碑云 六經後兮。治 道不精。大倫龐兮。權橘興行。文中作兮。頹波
澄清。六經續兮。天下化成。孔子如日兮。文中 兩明。彌萬世兮。莫之與京。
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師慈雲式公行 業曲記
[0713b28] 法師諱遵式字知白。本姓葉氏。臨海郡寧海 人也。初其母王媼乞靈於古觀音氏求男。一 夕夢其舍灑然有美女子以明珠授使嚥之。
及生法師方七月。已能從母稱乎觀音。稍長 不樂與其兄為賈。遂潛往東掖師義全出家。 先一夕義全夢有童子處其寺佛像之左者。 翌日法師至。其夢適驗。十八落
髮 。二十納戒 於禪林寺。明年習律於律師守初。當時台之 郡校方盛。諸生以法師俊爽。屢以詩要之業 儒。法師即賦而答之。其詩略曰。真空是選場。
大覺為官位。已而入國清普賢像前燼其指。 誓習乎天台教法。徐鼓笈趨寶雲義通大師 講席。道中夢一老僧。自謂吾文殊和尚也。及
見通乃其所夢之僧也。即服膺北面受學。未 幾凡天台宗之所傳者。其微言粵旨而法師 皆得。智解嶄然出其流輩。會其祖師智者入
滅之日。遂自燃頂終日誓力。行其四禪三昧。 因說偈以效其誠 (凡其詩偈並見於文集。此皆略不書) 通師既逝而 法師即還天台。以苦學嘗感疾嘔血。自謂必
死。毅然入靈墟佛室。用消伏呪法而詛曰。若 四教興行在我則其病有療。不爾願畢命于 此。方三七之夕忽聞空中呼曰。遵式不久將
死。法師益不懈。至五七之日遽見死屍盈室。 法師不惑踐之以行道。其屍即隱。七七之日 懺訖復。聞空中聲謂曰。十方諸佛增汝福壽。
其夕殊寐恍惚見一鉅人持金剛杵擬其口。 驚且覺而其病遂愈。俊辯益發聲貌形神美 於平日。法師大感益欲從事於此。遂著書曰。
觀音禮文。方題筆遽有奇僧遺之書名自意 趣。與己著本略同。淳化初法師年方二十有 八。眾命續居其師之寶雲講席。講四大經。積 年 (法華維摩涅槃金光明經)
一旦有施氏胎驢馳來伏其座 下。若有聽意。其後以時而至者凡四十日。產 而迺已。驢果有人之意。不亦異乎。至道丙申 之歲。法師結乎黑白之眾信者。按經習夫淨
土之業。著書曰誓生西方記。復擬普賢益為 念佛三昧。師處寶雲更十有二載。未嘗持謁 與俗人往還。自幸得觀音幽贊命。匠氏以栴
檀為大悲之像。刻已像而戴之。益撰十四大 願之文。其後工有誤折像所執之楊枝者。法 師敬且恐。即自以接之。不資膠膠而脗合如
故。咸平三載四明郡大旱。郡人資以其雨。法 師用請觀音三昧冥約。若三日不雨。當自焚 也。期果雨其郡蘇。太守以為異。乃即碑其事。
咸平五年法師復歸于台。欲東入屏居而徒 屬愈繁。乃即其西陽益宏精舍。據經造無量 壽佛大像。相率修念佛三昧。著淨土行法之
說。其邑先有淫詞者。皆為考古法正之濫饗 者徹去。其所謂白鶴廟者。民尤神之。競以牲 作祀。法師則諭其人使變血食為之齋。及其
與眾舟往白鶴而風濤暴作。眾意謂神所為。 法師即向其廟說佛戒殺之緣。而其浪即平。 尋命其神受佛之戒。此後以牲祀者遂絕。即
著野廟誌乃與神約。而民至于今依之也。祥 符四年會章郇公適以郎官領郡丁僧夏制乃 命僧正。延法師入其郡之景德精舍講大止
觀。其夏坐畢。有三沙門被衲無因而至。請與 盂蘭盆講席。方揖坐而忽不見。法師嘗以勝 事他適道出黃巖。有一豕犇來繞師所乘已
而伏前。意若有所求。眾嗟咨不測其然。徐推 之乃豕避屠而來也。遂償其直。教屠者釋之。 命豢其妙喜寺。名之曰遇善。夫豕之果饗德
邪人其何哉。台有赤山寺。高爽而瀕海。法師 嘗謂人曰。此宜建塔。其眾鄉人樂聞皆曰。是 山之巔每有異光照耀海上。其光之間益見
七層浮圖之影。然其所照之至處四十里。皆 捕魚者 [竺-二+(一/(尸@邑))] 梁周之。法師知其發光欲有所警 益勵眾必答之。及其事址發土。果得石函之
效塔成。亦以七級應其先兆。而斯民不復漁 也。法師方百日修懺于東掖山也。會其時大 旱水不給用。乃出舍相之。俄以其錫杖卓之。
石泉從而發激。今東掖所謂石眼泉是也。初 杭之人欲命法師西渡講法。雖使者往還歷 七歲而未嘗相從。及昭慶齊一者率眾更請
乃來。至是已十有二歲矣。先此法師嘗夢在 母之胎十二年。校其出台而入杭。迺其夢之 效也。至杭始止乎昭慶寺講說大揚義。學者
嚮慕沛然如水趨澤。杭之風俗習以酒餚會 葬。法師特以勝緣諭之。其俗皆化。率變葷為 齋。因著文曰。誡酒肉慈慧法門。以正其事。其
人至今尚之。明年蘇人以其州符迓。法師就 開元精藍晝夜專講法會。盛集黑白之聽者。 謂日萬夕千。其人不飲酒噉肉者。殆傾郭邑。
酒官屠肆頗不得其售也。遂謂其徒曰。吾祖 智者遺晉王之書六恨。其一適以法集動眾 妨官為之患。余今德薄。安可久當此會去之。 乃翻然復杭。方祥符乙
之歲也。刺史薛公 顏即以靈山精廬命居。法師昔樂其勝概。已 有棲遁之意。及是適其素願也。其地乃隋高 僧真觀所營之天竺寺也。歷唐而道標承之。
然隋唐來逾四百載而觀公遺迹湮沒。殆不 可睹。法師按舊誌探於莽蒼之間果得其兆。 即賦詩作碑紀之。此始謀復乎天竺也。初其
寺之西有隋世所植之檜。枯枿僅存。至此而 復榮。蓋其寺再造之證也。因名之曰重榮檜。 益以其香林洞口之石上梅。其山之本腹內
竹石面竹者。與檜為天竺四瑞。作四詩紀其 勝異。居無幾而來學益盛。乃即其寺之東建 日觀庵。撰天竺高僧傳。補智者三昧行法之
說以正學者。祥符之九年。天台僧正慧。思至 都以其名奏之。遂賜紫服。尋復請講於壽昌 寺。罷講過舊東掖。謂其徒曰。靈山乃吾卜終
焉之所也。治行吾當返彼。尋援筆題壁為長 謠。以別東掖還天竺。凡夏禁則勵其徒。共行 金光明懺法。歲以七晝夜為程。宮保馬公既
老益更奉佛。尤慕法師之言。遂為著淨土決 疑論。馬公鏤板傳之。逮王文穆公罷相撫杭。 聞其高風因李明州要見于府舍。既見。王公
奇之。不數日率其僚屬訪法師於山中。即命 之講。乃說法華三法妙義。其才辯清發衣冠 屬目。王公曰。此未始聞也。即引天台教之本
末欲其揄揚。王公唯然。尋奏復其寺。得賜天 竺之名。王公書其榜。尊君命也。王公始以西 湖奏為放生之池者。亦法師以智者護生之
意諷而動耳。其王公出尹應天方微疾。夢與 相見而其疾即瘳。乃遺之書盛道其事。以謂 相遇平生有勝緣。移江寧更迓於府舍。問法
留且三月。王公始欲為僧伽像。疑而未果。法 師乃為其推觀音應化遍知無方者示之。先 此法師嘗夢與王公在佛塔中。有老僧者擘
金鈴而分之二人。益說此以驗適論。王公曰。 實金陵之謂也。既造像卒持與法師。因撰泗 州大聖禮文以尊其事。王公益與其秦國夫
人施錢六百餘萬。為其寺之大殿者。法師以 復寺。乃自 皇家與王公也。特有所感遂重 集天台。四時禮佛之文勉其徒行之。欲以報
德。會乾元節。王公以其道上聞。遂錫號慈雲。 自是相與為方外之遊益親。形於詩書者多 矣。若其所著圓頓十法界觀法圖注南岳思
師心要偈之類。皆為王公之所為也。天聖中 公終以天台教部奏預大藏。天台宗北傳。蓋 法師文穆公有力焉。始章獻太后。以法師熏
修精志。乾興中特遣使齎金帛而兩命於山 中為國修懺。遂著護國道場之儀上之。請與 其本教入藏。天聖改元。內臣楊懷吉東使。又
賜之乳香。臨別楊以法師善書求其筆迹。即 書詩一闋與之。楊遂奏之。明年又賜銀一百 兩飯山中千僧。然其時之卿大夫聞其風而
樂其勝緣者。若錢文僖楊文公章郇公他公 卿益多。恐斥名不悉書。法師閑雅詞筆篇章。 有詩人之風。其文有曰金園集者。天竺別集
者曰靈苑集。然修潔精苦數自燼其指而存 者一二耳。逮其持筆書翰。精美得鍾王之體。 靈山秋霽。嘗天雨桂子。法師乃作桂子種桂
之詩。尚書胡公見而盛賞之。乃與錢文僖公 賡之。胡公領郡錢唐。益施金而為其寺之三 正門者。法師領寺既久。嘗欲罷去。史君李公
諮。即會郡人苦留之又二載。當天聖九祀之 孟春。方講淨名經。未幾顧謂其徒曰。我昔在 東掖亦講是經。嘗夢荊溪尊者室中授其經
卷。及出視日已歿矣。今者吾殆終於此講也。 一日果與眾決曰。我住台杭二寺垂四十年。 長用十方意時務私傳。今付講席。宜從吾之
志。即命其高弟弟子祖韶曰。汝當紹吾道我 持此爐拂。勿為最後斷佛種人。汝宜勉之。遂 作謝三緣詩 (謂謝絕徒屬賓友筆硯也) 命學者刻石示之。秋八
月二十有八日。孑然入其寺之東嶺草堂自 晦也。明年十月之八日示微疾。不復用醫藥。 命取嘗和晉人劉遺民晦迹詩。改其結句云。
翔空迹自絕。不在青青山。使磨崖刻之。翌 日之晚復曰。吾報緣必盡。敢忘遺訓乎爾曹 耶。益說法以勗其屬。及後日之晚。使請彌陀
像。以正其終。基徒尚欲有所禱。且以觀音像 應命。法師即炷香瞻像而祝之曰。我觀世音。 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十方諸佛同住實際。願 住此實際受我一炷香
(云云) 或問其所歸者。猶 以寂光淨土對之。至其夕之三鼓。奄然坐終。 先此法師自製其櫬曰遐榻而銘之。學者務 奉其師之前志。必臥其靈體于遐榻。更七日
其形貌完潔如平昔。其壽六十有九。臘五十。 當其化之夕。山中見大星隕乎鷲峯。爀然有 紅光。發於其寺之前。度弟子若虛輩垂百人。
授講稟法者如文昌諸上人者僅二十人。登 門而學者其人不啻千數。明年仲春之四日。 奉遐榻歸葬于其寺之東月桂峯下。與隋高
僧真觀之塔隣也。蒙識韶公幾三十年。晚山 中與其游益親。韶公耆年淳重。亦名德之法 師也。嘗以大法師實錄。命余筆削。始以敝
文不敢當。及蒙奏書為法以微效還。而韶公 已物故方感慨。今辯師益以錄見託。願成就 其師之意辯師端審善繼。又明智之賢弟子
也。會余避言適去山中。囑之愈勤。顧重違其 先師之命。姑按韶公。實錄而論次之。命曰曲 記。蓋曲細而記其事也。然慈雲聰哲志識堅
明。故以其佛法大自植立。卓然始終不衰。雖 古高名僧不過也。世以方之真觀。不其然乎。 天台之風教益盛于吳越者。蓋亦資夫慈雲
之德也。吾恨不及見其人。是歲嘉祐癸卯之 八年季秋己亥朔。適在京口龍游之東圃記 之也。
鐔津文集卷第十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2 冊 No. 2115 鐔津文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