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Men Bian Huo Lun 十門辯惑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十門辯惑論卷下大慈恩寺沙門釋復禮撰
◎
化佛隱顯門第九
[0556c21] 稽疑曰。二月十五日。佛將涅槃。促純陀獻食。 為滅時將至。又却後三月正應此期。聖眾勸 請佛云。當滅但佛無虛語。則此滅非虛。何
為犢子梵志月餘方乃報。佛便似未滅。其故 何哉。如其已滅。梵志不應遣報。如其未滅。不 知滅在何時。其滅時之經。滅時之日。佇承高 旨。可得聞乎
(沙門復禮曰。涅槃云。犢子梵志。滿十五日得須陀洹果於娑羅林修行二法不 久得阿羅漢。遣信報佛。入般涅槃月餘之言異乎。吾所聞也) 。
[0556c29] 辯惑曰。原夫佛陀以圓覺為義。涅槃以至寂 為體。圓覺者。道無不窮理無不照。至寂者。累 無不遣功無不忘。忘功而遣累。不可謂之有。
照理而窮道。不可謂之無。然而有以無生無 因有立。或虧其一必喪其兩。既至寂不可謂 之有矣。而可謂之無乎。圓覺不可謂之無矣。
而可謂之有乎。不可謂有而不無寂之極也。 不可謂無而不有覺之妙也。恍兮惚兮若 存若沒。窅兮冥兮不滅不生。夫生者法之
始興也。滅者法之初謝也。初謝則本有今無。 始興則本無今有。如來非本無今有也。惡乎 而謂生涅槃非本有今無也。惡乎而謂滅有
生滅然後有始終。有始終然後有久近。有久 近然後分歲月。生滅尚無矣。歲月何寄哉。故 舍利問於沒生。居士詰而莫對。迦葉疑於壞
滅。大師訶而後辯。是知解脫之理。涅槃之 性。不可以生滅求。不可以有無取。子何迺以 生滅心行而問涅槃實相歟。仁今問涅槃以
時日。亦猶量虛空以尺丈。虛空無尺丈。不可 以尺丈量。可以尺丈量非是虛空也。涅槃無 時日。不可以時日定。可以時日定非是涅槃
也。何者夫尺丈生於形質。時日本乎始終。無 形質則無尺丈。無始終固無時日明矣。無而 致問。何其迂哉。經云。夫如來者天上人中最
尊最勝。豈是行耶。又云。如來身者是常住身。 金剛之身則是法身。又云。非身是身不生不 滅。又云。常法之中虛空第一。如來亦爾。壽命
之中最為第一。富哉聖教。畫然妙理。自可 悟之以真常。奚更疑之以生滅。惑曰。聞真 常之義故。甘於夕死。聽涅槃之名。尚昧於
朝徹。若如來常住不滅者。何故稱般涅槃耶。 釋曰。涅槃有四種。子未聞無住之義歟。夫無 住涅槃者。真如妙性為之體。大悲般若為之
助。般若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不住 涅槃故雖證而不取。不住生死故雖在而不 著。證而不取故有感。所以即興在而不著。故
無緣所以即謝。斯則寂然不動形遍十方。澹 爾無思智周萬物。應現不疲而寂滅。隱顯無 恒而常住。豈若聲聞離苦永入無餘。緣覺厭
身長辭有患。形同槁木遽已燒然。心類死灰 曾微覺了。均絕聖之獨善。違博施之兼仁乎。 故涅槃經云。我以久住大般涅槃。種種示現
神通變化。又云。大般涅槃能建大義。斯無住 涅槃之用也。豈乖真常之義哉。惑人又曰。涅 槃之道若常者。何有雙林之事耶。釋曰。佛有
三身之義矣。法身也。報身也。化身也。法身以 性淨真如為之體。出纏被了為之義。報身以 酬因果德為之性。冥真照俗為之業。化身以
內依勝智為之本。外應群情為之相。法身猶 虛空之性。雲蒸則翳霧斂即明。其性本常 矣。報身若乘空之日赫矣。高昇朗焉。大照其
體恒在矣。化身如鑒水之影。沚清則現流濁 迺昏。顯晦不恒往來無定。至若七蓮承足聖 業肇而開圖。雙樹恬神能事終而息駕。其中
或離經辯志晦明於幼學。或納采問名同 塵於始禮。金輪至而羅七寶。朱鬣騰而出九 重。縱神力而降魔凶邪革面。揚辯才而伏眾
聖賢稽顙。一一國土處處分身。遍他方而不 窮。盡未來而無替。斯皆應情之化。鑒水之影。 也。亦何傷於涅槃常住之義夫惑人又曰。
二身蘊粹而圓常。八相逐情而興廢。是則真 為寂靜化是權遷。鶴林之事不無犢子之疑 佇決。釋曰。向辯真化之不一。未明真化之
不異。夫化佛者豈他歟。報身圓應之用也。報 身者何哉。悲智所成之體也。悲以廣濟為理。 智以善權為業。所以因時降跡隨物現身。身
跡者用也。悲智者體也。體是其本用是其末。 依體起用攝末歸本。欲求其異理可然乎。而 迺定化體之權遷。異真身之寂靜。斯為未得
矣。斯為未得矣。然此且明報身起化也。未明 化身即法也。化身即法理微矣。還寄影喻而 述焉。夫水中之日影也。不從外來不從內出。
不此不彼不異不一不無其狀不有其質。倐 焉而存忽焉而失。像著而動性虛而謐。執實 者為妄。知妄者了實。日何謂也。日若從外
來者。水外寧在乎。若從內出者。水內先有乎。 若言在此者。於彼不見乎。若言在彼者。於此 不覩乎。若言是異者。一見有二乎。若言是一
者。二見豈一乎。若言是無者。於是可亡乎。 若言是有者。求體曾得乎。謂其生生無所從。 謂其滅滅無所往。不生矣不滅矣。性相寂然
心言路斷。斯可謂見水影之實性也。見水影 之實性者。可見化身實性也。見化身之實 性者。則證法身之體也。故淨名經云。佛身
者即法身也。又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般若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又云。離 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引而申之類而長之。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何不寂滅。于何不清 淨。是以舉足下足。道場觸處而無盡。開眼閉 眼。諸佛現前而不滅。故須菩提之宴坐常
見法身。蓮華色之爭前。暫窺形相。迷悟之分 優劣若此。豈可以有無生滅而見於化身哉。 夫知劍者。忘其質器俟其光彩。識馬者。略
其形色視其駿異。然後切玉似泥。一日千里。 反是者。豈曰知劍識馬乎。鑽仰於法門。研精 於佛事。亦猶於是矣。至若聞誕於右脇謂之
生。化於北首謂之滅。坐於蓮花謂之有。焚於 香木謂之無。此蓋尋常之流。雷同之見。亦何 足以抂於高門歟。經云。持戒比丘不應於佛
生有為想。若言有為則是妄語。又云。寧以 利刀自割其舌。終不說言如來無常。又云。不 可算數般涅槃時及不般涅槃若也。隨問而
即對。逐事而同執。會經文之同別。定滅時之 遠近。使二字智聾而不聞。八味口爽而常失。 吁可畏矣。非所敢言。惑人率爾而興。喟然而
嘆曰。前言之過也。駟不及舌也。甞聞井蛙棲 甃。莫辯括地之深。澤鷃槍榆。詎識垂天之 廣。物既然矣。人亦有諸。至若涅槃四門不生
不滅。佛身三種非一非異。比空性而難量。方 水影而常妙。並得其所未得。聞其所未聞。 而今而後奉之無斁。故知同凡偃臥示跡彌
留。出自塵勞之情。何預金剛之體。體唯一相。 始終不可措其詞。情也多端。前後不可齊其 見。遍知示滅之日。梵志遣報之期。存而不
論置之莫答者。不亦以是乎。對曰然。子得之 矣。余無所隱乎子矣。
聖王興替門第十
[0558b01] 稽疑曰。輪王撫運之日化四天下。又說法花 之時。輪王預聽。但兩儀開闢載籍詳焉。唯聞 玉環西獻。豈見金輪東轉。雖緇素有殊而聞
見無別。未悟輪王聖躬何為不至於此。若以 乘虛來往非人所知。人既不知焉用王也。何 不肆覲東后風伯前驅。寶馬共天馬爭飛。金
輪與日輪競曜。千乘萬騎雜沓清漢之間。 振鼓鳴蕭嘈囋丹霞之表。發號令撫惸釐。恤 飢寒理冤滯。使軒羲之帝仰霄際以承風。堯
舜之君望天衢而慕德。然後下碧空而朝萬 國。乘白雲以禮百神。舉玉匱之仙樽。奏鈞 天之廣樂。豈非聖王之盛事歟。又蚩尤作亂
追風召雨。共工觸山傾天絕地。八年九潦。 伊耆致昏墊之憂。鑠石流金。成湯有剪髮之 厄。兩漢之末八埏雲擾。二晉之間萬方鼎沸。
而王遠遊西域。無拯溺之心。遙視東方。無巡 撫之意。為聖王者其若斯哉。遂使疑億兆之 心。失人神之望。不知有王耶無王耶。控鐵圍
而三十二相者。其道合然耶不合然耶。傾心 遠聽佇聞嘉旨。
[0558b21] 辯惑曰。夫以勾芒司春。不能於隆冬發煦。 羲和馭日。未常於靜夜舒景。故若華照曜。 將列宿而分時。蘭風披拂。與零霜而別候。寒
溫甫爾也。昏旦頃焉也。而物既謝。不可以覆 追。時未臻。不可以預覩。況乎今昔之遼哉。夫 輪王之興也。七寶應圖十善裁化。鐵圍所界。
君天下而光宅。金輪所遊。大域中而利往。千 馬伏軛。自空表而飛來。四龍守藏。從地中而 踊出。寶田氣色。詎別於寒暑。珠柱光明。莫
分於曉夜。家給人足俗阜時雍。下有知於上。 上無事於下。至若孕質奇表卜年景曆。三十 二相。不獨於日角珠衡。八十千齡。豈兼於
畏神用教。雖巍巍矣蕩蕩矣。聖王之盛事矣。 蓋是劫增之日。殊非壽減之辰。求古於今。 聞其難得
(按諸經論。三千國。土同時而成。成已住同時而壞。壞已空成住懷空各二十劫。如是循
環終而復始。於住劫之中。從閻浮提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其間有轉輪王出興焉。故俱舍論。輪王八萬上 雜心論云。劫增輪王出矣) 若乃庖羲結網黃帝垂衣。共工
亂常蚩尤作暴。並望古非綿邈之代。形今是 斯須之間。故皇王繼踵。不逢寶馬之巡狩。大 盜排肩。莫遇神兵之戡剪。唐虞已下從而可
知焉。來論云。佛說法花之時輪王預聽。釋曰。 竊以聖人作萬物覩。諸佛興十方萃。是知四 兵扈從。寧此界之飛皇。千子陪遊。乃他方
之聖帝。故彼經偈云。又千萬億國轉輪聖王 至請原始要終。取其義矣。來論又云。兩儀開 闢載籍詳焉。唯聞玉環西獻。豈見金輪東轉。
釋曰。夫載籍之興本乎書契。書契之作源乎 易象。因三才而畫卦。布六位以重爻。澤上於 天。後聖取而成則。鳥行於地。前哲像以為文。
斯乃書契兆之於皇雄。文字成之於倉頡。故 云。易之上古是曰羲爻。書之首篇不過堯典。 載籍遠近昭然可明。而乃謂經史之文詳開
闢之事。理不然矣。若博採圖牒傍存子記。 則元神是巨靈所契。昆陵為大帝所居。華 胥柱州依稀得其地。容成太上髣髴臻其道。
而文物並闕而不論。聖政粗論而不備。但龍 師已下之日淺。經誥盈車而未周。人皇已上 之歲多。圖書數卷而便盡。以時比事。義可通
乎。然則昔有聖王。金輪屢其東轉。近無哲后。 玉環遂以西獻。人逐時而興替。物隨人而去 來。取類虛舟異夫膠柱者矣。惑曰。若輪王
但生於八萬歲時者。何故玉毫在家之日七 寶咸臻。鐵輪當宇之辰百年已減。釋曰。有 化而為瑞者。有假以為名者。化而為瑞。不君
於萬國。假以為名。莫徵於七寶。故仙人相 融金之質。必成十號之尊。如來記獻土之 童。但王一分之地。鐵輪王之事未聞實錄 矣
(或曰佛記作輪王四分之。一者謂金輪王四分之一也。若然者鐵輪可非一輪王乎。但言作鐵輪王
則明矣。何故。須言四分之一乎。夫輪王者降七寶之祥行十善之化何故。始行十惡終無七寶者乎) 惑 人又曰。皇王者所以理人也。人不自理。故立
主以理之。至如二十住劫之初八萬增年之 極。俗淳和而有道。人朴略而無競。當斯時 也。何用聖王哉。釋曰。三界受形。莫離於苦
宅。六情對境。悉嬰於惑網。是非因而互反。 善惡所以相攻。假令有頂地之高昇。三災不 及。非想天之寂靜。四空為上。苦蘊猶其逼迫。
使法尚以驅馳。況乎欲界之人哉。若也聞太 古謂無為之極。稱遂初言有道之最。此蓋醉 於巫咸耳。安知真諦之妙歟。
[0559a22] 沙門復禮曰。言者所以出意。非意也。跡者所 以明本。非本也。故大聖之垂教。或跡淺而本 深。或為乖而意合。未得其門者。能無岐路乎。
但不遠而復。斯則善矣。檀越曩搆淳因福 履遐而日用。今資異氣貞襟秀而天挺。藹君 子之松柏。湛人倫之水鏡。文場翹楚。稱其雅
論高才。學肆英髦。許其博聞強記。何其美矣。 至若開邃鍵而探賾。振芳毫而討論。理尚違 於得象。言將涉於非聖。若疑而敘意。異三子
而何傷。若謗以為睽。載一車而可怪。然敬尋 來翰云。晚披釋典捧卷竭誠。斯言訒乎。亦 勤之至也。幸甚幸甚。貧道不涯賤質。濫齒玄
門。若春露之輕滋。學慚瀉器。同秋螢之末 景。業謝傳燈。夫以聞斯行諸。是仲尼之所釋。 離乎畢矣。非有若之能對。況一乘妙義三藏
微言者歟。涉兔未足以窮深。奔蜂豈期於化 大。
[0559b10] 于時大唐永隆二年歲次辛巳孟秋之朔日也。
十門辯惑論卷下
權文學答書
[0559b13] 弟子。權無二敬致書於大興善寺。禮法師侍 者。昔菩薩之問如來斷幾生命。以佛速滅乃 發斯言。豈有十地之人於聖起謗。但為理資
索隱義在鉤深前致稽疑意亦如此。且宣尼 將聖之德。尚問老聃。慈氏次佛之尊。猶詢師 利。況以下愚之蔽披上聖之文。千門萬戶觸
塗多惑。所以罄肝膽露昏曚竭鄙誠請高德。 遂引三車之駕開八正之塗。續晨鳧之足 鑿混沌之竅。百年之疑一朝頓盡。方當永遵
覺路長悟迷源爇煩惱之薪餐涅槃之飯。請 事斯語以卒餘年。謹遣尺書敢謝不敏弟子 權無二和南。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2 冊 No. 2111 十門辯惑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