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 Zheng Lun 辯正論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辯正論卷第五唐沙門釋法琳撰
東宮學士陳子良註
佛道先後篇第三
[0520c28] 儒生久之。更為議曰。尋佛教東夏未六百年。 晉宋已來其風始盛。猶謂功無與等。世不能 名。況老教中華年代綿遠。經史具載略可而
聞。案道經元皇曆云。吾以清濁元年正月甲 子。下師伏羲。治國太平白日昇天。又云。未 分元年八月甲辰。下師神農。太元元年下師 �
。一本作松容。凡經一十二代。變為一十 七身。始自玄老。終乎方朔。隱真論云。處天地 之先。不以為長。在萬古之下。不以為久。隨時
應變與物俱化。勘其遊世輔國。時節可知。至 於誘引黎元匠成品物。安能紀乎。略計已經 二百七十餘萬年矣
(彈曰。太素之時氣形始具清濁未判。名之渾沌。二儀既而不 分。三才亦眇而未見。六紀序命之外。伏羲方生四姓。燧人之末神農始誕。何得庖炎二皇出清濁之世。柅容六甲
生未分之前。委巷之書不足承信也) 故云。常道非可道之道。無 名非可名之名。既曰寂寥。是稱怳惚。託周 朝而為柱史。居漢世而作大臣。戲水乘魚遊
空駕鵠。玉井含潤。美地下之飛泉。金竈生 烟。烈人間之焰火。三宮白珠之帳。或餌甜芝。 九花青瑣之階。恒餐練髓。玫瑰琥珀之樹。
不日舒光。瑠璃馬璃之枝。無風白響。髑髏能 語。曾假問於莊周。白骨還生。豈虛談於徐 甲。西王玉文之棗。聖女擎來。東海金色之梨。
仙人捧至。形無定所。見種種之容。情有異端。 啟紛紛之迹。超江跨海詎藉舟航。入市登山 隨心自在。綿綿叵測眇眇難尋。莫不利益天
人楷模今古。釋氏之化日月未淹。焉得與道 而為比校。開士讓曰。吾子學無稽古。困在師 心。不能擇善返迷。而守株信度。吾聞智無不
周曰聖。化不可測曰神。遠近難尋始終莫究 者。其在茲乎。焉欲措意於其間也。子疑尚 擁。當復言之。何者。
[0521b02] 夫世界初成。未有日月。二大菩薩下救蒼生。 爰列三光是興八卦。伏羲皇者應聲大士 (春秋
內事曰。伏羲擁列三光。建立八節。以文應氣有二十四。消息禍福以制吉凶也。是以羲氏和氏世掌日月之官。皆 伏羲之後也。故曰名羲和。蓋羲皇之本號也)
女媧后者吉祥菩薩。何 以明之。尋此劫中千佛出世。第四佛者即釋 迦文。自餘續興終乎劫盡。爾乃劫劫相次。則 佛佛無窮者也
(立世毘曇云。跋陀劫中凡有千佛相續出世。以法化不絕故號賢劫。一賢劫
中有成住壞空四大中劫也。如從十歲至八萬歲復從八萬還至十歲如摝攎上下。經二十反為一小劫。二十小劫 為一成劫。凡經八千萬萬億百千八百萬義。為一小劫。
俱舍又云。七火一水災。七水一風災。七火災七火災已度。然後風災起。經八八六十四大劫。過四不可數。
始是一賢劫也。住劫之中方有佛出。相次一千。釋迦如來位當第四餘有九百九十六在。世界是佛依報。眾生是佛
緣因。但有眾生即有佛也。依須彌像圖山經及十二遊經。竝云。成劫已過入住劫來。經七小劫也。光音天等
下食地肥。諸天項後自背光明。遠近相照。因食地肥。欲心漸發。遂失光明。人民呼嗟爾時西方阿彌陀佛告寶應
聲寶吉祥等二大菩薩。汝可往彼與造日月。開其眼目造作法度寶應聲者示為伏羲。寶吉祥者化為女媧。後現命 盡還歸西方) 山海經云。身毒之國。軒轅氏居之
(郭朴注云。 則天竺國也) 信知三皇根起在彼。奉佛使者。故不疑 焉。取例尋文可以意得。帝系云。開闢之初。 人精昏鯁。唯眠與食。莫曉逆從。起乎太昊
上皇因時作範。比象畫卦尊卑位焉。始知敬 以奉上慈以育下。微用心識漸開慧路。自非 無涯大悲深妙解脫。孰能俯質同愚發蒙化
世。二聖來應信而有徵。其弘道也。塵劫所不 窮。其利物也。巧曆所不計。過去倍於恒沙。 未來逾於上數。汝元皇之歲。猶大地之始一
塵。開闢之年。比滄海之論一滴耳。非所聯類 也。非所頡頏也。夫食木之蟲。尚不知皮外 之味。豈知宇宙之廣哉。案三史正文與五經
典誥並云。老子周末時人。次則阮氏七錄王 家四部。華林遍略修文御覽。陶隱居之文。劉 先生之記。王隱魏收之錄。楊玢費節之書。
並編年紀。咸為代曆。莫不共遵正史。曾無異 談。隋世有姚長謙者 (名恭齊為渡遼將軍在隋為修曆博土) 學該內 外善窮算術 (今太史承傳仁均受業師)
以春秋所紀不過七 十餘國。丘明為傳但敘二百餘年。至如世系 世本。尤失根緒。帝王世紀又甚荒蕪。後生學 者彌以多惑。開皇五年乙 巳 之歲。與國子祭
酒開國公何妥等。被召修曆。其所推勘三十 餘人。並是當世 杞 梓。備諳經籍者。據三統曆 編其年號。上拒運開下終魏靜。首統甲子傍 陳諸國。爰引九紀三元
(九頭五龍括提合雄連通序命修飛因提善通等。謂之 九紀) 天皇人帝五經十緯六藝五行。開山圖括 地象。古史考元命苞。援神契帝系譜。鉤命
決始學篇。太史公律曆志。典略之與世紀。志 林之與長曆。百王詔誥六代官儀。地理書權 衡記。三五曆十二章。方叔機陶弘景等數十
部書。以次編之。合四十卷。名為年曆帝紀。頗 有備悉文義可依。從太極上元庚戌之歲。至 開皇五年乙巳。積有一十四萬三千七百八
十年矣。梁紀云。從開闢至梁太宗大寶二年。 凡二百八十三代。七十六萬一千四十五年。 案諸部年紀。莫見老氏為伏羲師。考此一虛
則百事無實。長謙紀云。佛是昭王二十六年 甲寅歲生。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之歲佛始滅 度 (至開皇五年。得一千五百七十六載矣) 與周書異記并漢法本內
傳及法王本記。與吳尚書令闞澤魏曇謨最法 師等所記不差。推老子以桓王六年丁卯之 歲仕周。敬王三十二年癸丑之歲五月壬午 乃西渡關
(至開皇五年。得一千三十七載) 案葛仙公序云。老 子以上皇元年太歲丁卯二月十二日丙午為 周師者。即桓王丁卯之歲也。又云。無極元年
太歲癸丑五月壬午去周西度關者。即是敬王 癸丑之檢歲。三皇以下本記。亦無建元。至漢 武世始有元號。彼稱上皇無極等。並為妄說
全無依據。又高麗王表問齊后。諸佛生世可 得聞乎。文宣帝召上統法師為文具報。于時 引周穆傳 (蓋穆王別傳也) 以對。使人與姚長謙所引
無異。劉向列仙傳曰。 聃 與尹喜俱之流沙之 西服巨蕂實。是知孔老二儒皆生周末。老在 佛後隔十二王。國語云。幽王二年三川震岐
山崩。伯陽父云。周將亡矣。別有老人。非老 子也。案梁元帝解莊老云。老子以景王初終。 莊生以景王末卒。姚將軍言。孔老相見問禮
之時。亦在景王十年景寅之歲。為尹說經。亦 於景王之時。此則佛先道後。的可明矣。子云。 清濁之年為國師者。甚大河漢不近人情。原
夫清濁始兆而陰陽未分。陰陽未分則兩儀 尚渾。兩儀尚渾則三才莫形。是以窈窈冥冥 不可名也。甲子起於大撓。年月定於堯典。非
唯羲皇未出。固是天地靡開。驗知天地搆精 男女化生。羲之與老。其是人耶。必在二儀之 內。不越三才之中。焉得道聽途說以自欺乎。 又言。方朔亦 聃
之身。彌不可也。傳云。東方朔 者。歲之之精也。何以明之。尋曼倩在朝二 十餘載。歲星不見。亦二十餘年。朔之云亡 大精始出。通人所紀驗可知矣。抱朴子神仙
傳云。夫聖者不孤。必應物以成化。豈可天下 國師皆待李耳一人乎。異哉斯言。良盡美矣。 若歷多世唯一老 聃 為師。亦經多朝皆一羲
皇為主。既有多政。必賴多君。信可一師但 匡一治耳 (如其歷代竝是 聃 身。靳固之言出何承。據葛稚川云。竝是無識道士假生神異。豈其 然乎)
。儒生問曰。皇甫謐云。老子出關入天竺國。 教胡王為浮圖。此則老之與佛一時人也。何 為浪談前後。以矯俗乎。開士喻曰。尋夫至人
玄寂有類。谷神應變無方。事同山響不疾而 速。豈隔華夷。井坎之徒好師偏見。朝三暮四 空生喜怒。是以虛己應物者。必有千變之容。
狹情適事者。豈知萬殊之妙。案西域傳云。老 子至罽賓國見浮圖。自傷不及。乃說偈供養。 對像陳情云。我生何以晚 (新本改云佛生何以晚) 。佛出一何 早
(新本改云。泥洹一何早) 不見釋迦文。心中常 懊 惱 (言不親覩佛。
所以戀慕交懷。魏略西域傳云。臨倪國王無子。因在浮圖。其妃莫耶夢白象而孕。及太子生。亦從右脅而出。自
然有髻。墮地能行七步。其形相似佛。以祀浮圖得兒。故名太子為浮圖也。國有神人名曰沙律。年老髮白狀似老 子。常教民為浮圖。近世黃巾見其頭白。改彼沙律題此老
聃 。曲能安隱誑惑天下。前漢哀帝時秦景至月氏國。其王
令太子口授浮圖經。還漢浮圖所載。略與道經相出入也。皇甫之言未究其本。化胡經云。罽賓國王疑老子妖魅。以
火焚之安然不死。王知神人舉國悔過。老子云。我師名佛。若能出家當免汝罪。其國奉教昔為沙門也。佛若先無 老 聃
。豈知變身為佛。良以罽賓舊來信佛。老氏因推佛以化之。非起尹 聃 始有佛也。隋僕射楊素從駕至竹林宮。經
過樓觀見老廟。壁上畫作老子化罽賓國度人剃髮出家之狀。問道士云。道若大佛老子化胡應為道士。何故乃
為沙門。將知佛力大能化得胡。道力小不能化胡。此是佛化胡。何關道化胡。于時道士無言以對也) 。晉世 雜錄云。道士王浮每與沙門帛遠抗論。王
浮屢屈焉。遂改換西域傳為化胡經。言 喜與 聃 化胡作佛佛起於此 (斐子野高僧傳云。晉慧帝時
沙門帛遠字法祖。每與祭酒王浮一云道士基公次。共諍邪正。浮屢屈焉。既瞋不自忍。乃託西域傳為化胡經。以
謚佛法。遂行於世。人無知者。殃有所歸致患累載。幽明錄云。蒲城李通死。來云。見沙門法祖。為閻羅王講首
楞嚴經。又見道士王浮身被鎖械求祖懺悔。祖不肯赴。孤負聖人死方思悔) 魏世姜斌道士 妄引開天經對魏明帝。自云。老子定王時生。
破邪論中備引斯證。莊子云。老 聃 死秦矢弔 焉。闕中記云。老子葬於槐里 (今古扶風始平之南有槐里鄉) 然
漆園吏親學聃道。雖可宋魯邦異。出世時同。 所說之文足堪依信。靡往天竺灼然不疑。皇 甫士安斥其詭說明彼謬談。敘老流沙皆無
實錄。備在高士安傳。豈可誷乎。佛先道後 爾無惑也。
釋李師資篇第四
[0522c14] 儒生問曰。大唐運興。蓋太上老君周師李 聃 之聖胤也。開無為之化。弘道德之篇。考胄子 以業六經。命司徒以敷五教。導德齊禮仁布
九區。懲惡勸善威加四海。天成地平遠安邇 肅。光宅 宇 內于茲八年。於協洽之歲。當夾 鍾之月。天子躬幸辟雍親臨釋奠。沙門道士
並預禮筵。奉口勅云。道士潘誕奏言。悉達太 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是則道能 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師。佛乃道之子
弟。故佛經云。求於無上正真之道。又云。體解 大道發無上意。外國語云。阿耨菩提。晉音翻 云無上大道。若以此而驗。道大佛小於事可
知。何得浪判先後及師資耶。
[0522c27] 開士讓曰。吾聞堯舜之典。伍伯不肯觀。孔墨 之籍。季孟不能讀。夫夏蟲不可以語氷者。篤 於時也。曲士不可與論道者。局於教也。今當
為子略明斯致。夫妙色無形理融真際。大音 無說體寂虛宗。不可測之於言象。不可尋之 於視聽。三際推而靡得。二諦格而莫知。冲
性弗遷孰能令有。至功罔墜孰能令無。然則 內外湛於百非。稱謂淪於四句。暨乎無形之 形。應周法界。無說之說。化洽情源。故能運大
悲以鼓之。開大慈以攝之。於是著弊垢衣現 生五濁。隱真實智權駕三車。考夫一米支身。 本為摧伏外道。六年樹下。但欲斥破邪師 (如本
行經苦行品云。諸外道等或一日食。或七日食。一日一食。或七日一食。或食牛羊糞。或食藕根草板。或常翹一
脚或常舉兩臂。或四枝柱地。或五熱炙身自餓自墜塚間棘上。臥灰土中。事諸天神以求解脫。菩薩觀其邪求。乃
行可畏極苦之行。住寂靜心一坐不動。如是六年。日別正食一粒鳥麻。或食粳米小豆大豆綠豆赤豆大小麥
等。日唯一粒。冀得支持以活於命。身體羸瘦喘息甚弱。全無氣力手足不隨。如八九十衰朽老公。佛時說偈。菩
薩既至連尼河。以清淨心岸邊坐。為諸求道不真故。欲行大苦化彼邪也) 愍苦行之徒 勞。傷自餓之無益 (悲念外道無益苦行虛為自餓) 然後食九轉乳
(經史云。是時善生村主二女。聞天所告。即集千牛搆取好乳。展轉相飲至十五牛。乳著於一分淨好粳米為於
菩薩煮上乳糜。當煮糜時現種種相。或現萬字之相。或現帝釋梵王之形。其乳沸涌上至半多羅樹一多羅樹。已
還下無有一滴離於彼器落餘處者。於二月二十三日晨朝之時。受二牛女一鉢乳糜。食已身體平復如本。受吉祥 草坐菩提樹) 證三菩提。是時也。六師眷屬莫不頂剃
周羅 (頂上胎髮也) 千子魔王竝共歸心降伏 (爾時欲界魔王。將
其千子及三邪女鬼神兵眾八億。或見齊中千眼頂後八臂。口中雷震手出電光。或蛇繞左腰。或龍繞右脇。
種種神變來惱菩薩。放大光明現希有相。魔王眷屬竝發善心一時稽首) 邪鋒颯焉落 刃。慧日赫以舒光。其汲引也如此。其威神也 如彼。子所言道
(九十五種之道) 為彼道耶 (問是九十五種道以不) 為 異彼乎 (為非九十五也) 若同彼者。即二天三仙之徒 (佛未出前
有摩醯首羅韋紐婆等二天。迦毘羅優樓迦勒沙婆等三仙。行邪三寶以化世間。如來出世竝為弟子。枝末餘者 提婆菩薩後破。見智度論及百論)
九十五種之裔。富蘭那等是汝 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若異彼者。即佛弟 子。何得謬云。求我道故方得成佛。潘誕之言
罪莫大矣。妄奏軒陛輕觸天威。理合推繩。其 罪一也。眯目朝廷疑誤信心。變正為邪。其罪 二也。以無上大師求域中小道。違彼經。教其
罪三也。長未來之謗黷。黨見在之邪朋。自 誤誤人。其罪四也。既負誷聖之愆。必入無間 之獄。塵劫受苦。其罪五也。且震旦之與天竺。
猶寰海之比麟洲。聃乃周末始興。佛是周初 前出。計其相去三十許王。論其所經三百餘 載。豈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時道乎。句虛 驗實足可知也
(年紀云。老子以周敬王三十二年癸丑之歲。度函谷關西入秦地。魏書云。 聃與尹喜。敬王之世同出散關。至開皇五年乙巳之歲。得一千三十七載矣) 儒生請曰。靈
寶等經。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欝勃洞虛之 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能生於佛。不言 周時之老聃也。為定是耶。願聞其說。開士喻
曰。五帝之前未聞有道。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漢景帝以來方興道學。窮今討古道者為誰
(丹陽余玖興撰明真論一十九篇以駁道。云夫至明者。非對暗之明也。故不可言至。靜者非對動之靜也。故不可
道覆。仰尋求道經之首唱。道言者。姓氏為誰。復道何誰言也。道若有口即具五陰。所成居在三才之內。不免無 常。卒拘分段還為仙道所攝)
案六書七籍三傳九流。雖為經 國典謨。莫不師宗於周易也。易云。五運相生 漸分清濁。兩儀既闢爰判陰陽 (禮運云。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
為陰。陽。變而為四時) 所以乾元資始坤道資生。三光著 象于天。乾之道也。萬物稟形于地。坤之道也
(乾鑿度云。乾以象天。坤以法地。離彖云日月麗於天。百穀麗於地) 故曰。一陰一陽 之謂道
(說卦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 三畫而成卦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道也者。理也。通也和
也同也。言陰陽運通三才位矣。上下交泰萬 物生焉。有陰陽之道理。能通生於人物。天和 地同則群萌而類動也
(禮月令云。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萬物萌動也) 鼓之雷霆陽動也。潤之風雨陰隨也。故知不 有天地道何從生。不有陰陽道何由靈。豈得
造化之前道已先出。假令有道不出天地之 與陰陽 (搜神契云。聖不過天地。神不過陰陽) 夫天地者於事可明。陰 陽者在生有驗。理數然也。不云有道先天地
生。道既莫從何能生佛。昔車胤解道德云。在 人為德。及物為道。殷仲文云。德者得也。道 者由也。言得孝在心。故謂之德。由之而成。
故謂之道。是以孝為德本。成曰。道功德彰 自立之名。道有兼濟之稱。內因德而行就。外 由道而化成。生之蓄之道之要也。成之熟之
德之至也。故論衡云。立身之謂德。成名之謂 道。道德也者為若此矣。子所言道。寧異是乎。 若異是者。不足歸信。豈有頭戴金冠身披黃
褐。鬢垂素髮手把玉璋。別號天尊。居大羅之 上。獨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詳。經 史之所不載。大羅既烏有之說。玉京本亡是 之談耳
(案山海經云。天下名山有五千三百七十。所經五萬四千五百里崑崙最高大。其上有玄圃。蓋
神仙所居。有金城石墎瓊枝玉樹寶葉金花。日月三光列于其下。雲車羽斾鳳駕龍軒玉女仙童不可勝數。次則
海中三山。蓬萊方丈。孫興公名山賦云。涉海則有力壺蓬萊。登峯則有四明天台。爾雅釋山只論五嶽。玉京既是上
上名山。又云。天尊所治之府。何為山經不載。廣雅無文也) 子稱太上為佛師 者。案往代先儒及梁承聖解五千文久有明 釋言太上有四。其一曰下知有之。謂三皇至
五龍。是也。其二曰次親譽之。謂伏羲與神農 是也。三曰其次畏之。謂軒轅及帝嚳是也。四 曰其次侮之。謂堯舜已下是也。禮記有云。太
上貴德。其次務施報。謂天皇人帝為太上也。 無別道神統論其教。止是訓導君民汲引浮 俗。初未曾聞修萬行而趣涅槃。運四流以超
生死。案道經元皇曆云。吾聞大道太上正真 出於自然。是謂為佛無為之君。檢道經中。喚 佛為大道為太上為自然為正真為太極為無
上者。皆是佛也。又云。天竺國有古皇先生 (言佛 是太古元皇之先生) 善入泥洹。古先生者。是吾師也。遊 化天竺。今將返神還乎無名。絕身滅有不死
不終。綿綿常存。吾今逝矣 (老君知佛泥洹所以陳去化緣事了。於是告 還。門人未知。今須自述云。吾師者本在西方。為此西昇申其戀慕。在文指的取證分明者也)
三洞經 云。佛是道父。西昇又云。天下大術佛最第 一 (言神通變化無窮也) 化胡經云。老子知佛欲入涅槃。復 迴在世。號曰迦葉。於娑羅林為眾發問。轉神
入定經云。思念一切。關令傳云。老子曰。吾 師號佛覺。一切民也。菜食誦經稱無上正真 之道承佛威神號佛為世尊。形與神遊。受高
上大聖十方至真已得佛道。檢道經處處皆 稱佛為師也。吾今為子釋茲在茲。子當念茲 在茲。頂受而奉行也。佛也者蓋絕稱之大宗。
至妙之幽宅。不可以無取。不可以有求。果有 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 故不可得而無。何者。若本之有境則大患永
滅。推之無鄉則大悲不竭。常理不可原。自然 之體也。無心以成化。大道之宗也。三五莫能 始。古皇之先也。不嚴以正俗。無為之君也。
混沌不可測。無名之主也。綿綿其若存。眾妙 之本也。其降靈也。則為大道之師。其開化也。 則為太上之父。焉得閉目以觀天地。塞耳而
聽雷霆。所以佛號法王世之調御。下凡上聖 靡不歸依。豈有稱五老之神。佩三皇之籙。而 能為釋氏之師乎
(案出官儀云。無上三天。玄元始氣太上老君。太上文人無上玄老。
朝夕朝禮儀云。太上玄元五靈老君。當召功曹使者。左右龍虎君。驛龍騎吏。侍香玉童。侍香玉女。玉帝直符。然老
者長也。尊也。言五老君居眾仙之尊。萬神之長。五靈五帝也。即靈威仰神。三皇天地人也。頃峻始學篇云。天地
初立有天皇。十三頭。在治一萬八千歲。括地象云。天皇九翼飛以往來。老子所事三皇五嶽。六甲符圖皆皇靈
所制。老子佩之以防身也。然三皇符籙五老真文。皆丹綠五彩天文火字。言佩之長生不死。已至神仙。所敘官 屬將軍吏兵。與俗無異顏光祿王斌等云。道者練形法在
仙化。佛者持心教在濟物。論道所宗。三皇及與五龍也) 故涅槃云。諸佛所 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吾更為子 重明斯義。案佛說空寂所問經及天地經。皆
云。吾令迦葉在彼為老子號無上道。儒童在 彼號曰孔丘。漸漸教化令其孝順。須那經云。 吾後千歲法當東流。王及人民奉戒修善 (古錄云。
周惠王時已漸佛教。一百餘年之後。老子方說五千文也。劉向序云。吾檢藏書。每見佛經。當知佛化流此久矣也) 竊以三代將末六國就興。遊說之徒心存苟
得。未患誇誕靡弊肉。穿鼓舌而騁奇謀。搖脣 而談唐利。曹劌之請戰屈完。於是如師感 被髮之哭。伊川痛窮車之填。濟水三河震竭
四夷。交侵天闇飛蛬鎬遊舞兔。彭生為豕啼 之怪。杜伯見折脊之徵。假令任處阿衡身居 台輔。莫不扇飄風凍雨之暴。烈迴天轉日之
威。是以褒女獻王。延烽火之寇。楚人問鼎。漸 滔天之逆。日者天地版蕩禮樂崩壞。名辱身 殘曾無顧恥。顛家覆國安忍忘歸。詎知世界
之何辜。罔念蒼生之塗炭。所以佛遣三聖權 化一方。布治國之儀。敘修身之術。庶令其代 邢用禮。變薄還淳。並是抑物本情。非出要之
大道也。若放心於三達之境。寂慮於四德之 場。功被生靈澤均彼此者。則他方大士動喻 恒沙。此土發心亦如塵算。諒非文字之所稱。
傳略舉六人以開慕仰。文殊屈迹於當世。彌 勒補處於未來。觀音普現色身。惠覃遐劫。 地藏護持震旦。化洽無窮。馬鳴兼三方於東
夏。猶朝陽之啟晨暉。而使六合俱照。龍樹跨 萬里於神州。若明月之燭幽夜。能令八表同 光。自斯已外。或耆年而弘道。或童孺而宣法。
男女異形胡漢殊類。莫不就緣施化隨處誘 凡。玄功利於百王。至教流於九有。名言茲在 茲。允出茲在茲。無以子夏竊仲尼之名。蝸角
擬崑崙之大也。儒生肉袒叩頭矯手而舐足 曰。余請罪矣。余請罪矣。
◎
辯正論卷第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2 冊 No. 2110 辯正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