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 Xuan Lushi Gan Tong Lu 道宣律師感通錄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道宣律師感通錄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宣律師感天侍傳
[0435a27] 余曾見晉太常于寶撰搜神錄述。晉故中牟 令蘇韶。有才識。感冥中卒。乃晝見形於其家。 諸親故知友聞之並同集。飲噉言笑不異於
人。或有問者。中牟在生。多諸賦述。言出難 尋。諸敘詞曰。運精氣兮離故形。神渺渺兮爽 玄冥。歸北帝兮造酆京。崇墉欝兮廓崢嶸。叔
鳳闕兮詞帝庭。邇卜商兮室顏生。親大聖兮 頌梁成。希吳季兮英嬰明。抗清論兮風英英。 敷花藻兮文粲榮。庶擢身兮登崑瀛。受福祚
兮享千齡。餘多不盡錄。初見其詞若存若亡。 余見梁初江泌女誦出淨土大莊嚴等三十餘 經。逮于即目上有斯事。生緣有幸。近以今年
二月末。數感天人。有若曾面。告余云。所著文 翰。續高僧傳。廣弘明集。裨助聖化。幽靈隨 喜。無不贊悅。至於律部。抄錄疏儀。無足與
二。但於斷輕重物。少有疎失。斯非逾抑。惟譯 者如何以王貴衣同於白衣俗服。相從非重。 乃至氍氀同法相量者亦在輕收。且王著貴
衣。同比丘之三衣也。價直十萬者。故曰貴衣。 用以施僧。可同輕限。白衣外道之服斯本出 家者絕之。三衣惟佛制。名著者定得解脫故。
白衣俗服佛嚴制斷。若有亡者並在重收。至 於氍氀三衣相量同三衣也。邊方開皮臥具。 亦是三衣。條葉在外。柔毛在內。寒酷之國。佛
開為道必至布鄉。還非輕限。可改前迷。宜從 後悟。如來在日。尚有後制廢前。何況於今不 存迷悟之事也。余問所從來。有一天來禮敬。
敘喧涼已曰。弟子姓王。名璠。是大吳之蘭臺 臣也。會師初至建鄴。孫主即來許之。合感希 有之瑞。為立非常之廟。于時天地神祇咸加
靈被。於三七日遂感舍利。吳主手執銅瓶寫 銅槃內。舍利所衝槃即破裂。乃至火燒鎚試 俱不能損。闞澤張昱之徒。亦是天人護助。入
其身中。令其神爽通敏。答對諧允。今並在天 上。弘護佛法為事。弟子是南天韋將軍下之 使者。將軍事務極多。擁護三州之佛法。有鬪
諍陵危之事。無不躬往知喻。令附和南大欲 即至。前事擁鬲不久當至。且令弟子等共師。 言散不久復有天來云。姓羅氏。蜀人也。言作
蜀音。廣說律相。初相見時如俗禮儀。敘述緣 由多有次第。遂有忽忘。又一天來云。姓費氏。 禮敬如前云。弟子迦葉佛時。生在初天韋將
軍下。諸天以貪欲醉。弟子以宿願力不戀天 欲。清淨梵行偏敬毘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 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
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 天一州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 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東西天下人少黠
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 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屬。並令守護。不 使魔嬈。若不守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
教者。故佛垂誡不敢不行。雖見毀禁愍而護 之。若見一善。萬過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 且人中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
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屬令守護法。尚與人 同止。諸天不敢不來。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 最存弘護。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
者並為惑亂。將軍拪遑奔赴應機除剪。故有 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起。為韋將軍修 童真行護正法故。弟子性樂戒律。如來一代
所制毘尼。並坐中聽受戒法。因問律中諸隱 文義。無不決滯。然此東華三寶。素有海水石 往往現多。謂其靈而敬之。顧訪失由莫知投
詣。遂因此緣。而便諮請。且泛文相。以理括 之。未曾博觀。不可以語也。余少樂多聞。希世 拔俗之典籍。故搜神研神。冥祥冥報。旌異述
異。志怪錄幽。曾經閱之。故非疑慮。況佛希人 之說。心進勇銳之文。護助形神。守持城塔。事 出前聞。非為徒說。後諸緣敘。並依出而疏之。
初問佛事。益州成都多寶石佛者。何代時像 從地踊出。答蜀都元基青城山上。今之成都 大海之地。昔迦葉佛時。有人於西耳河造之。
擬多寶佛全身相也。在西耳河鷲頭山寺。有 成都人。往彼興易。請像將還。至今多寶。寺處 為海神蹋船所沒。初取像人。見請像將還。至
今海神子岸上遊行。謂是山芝遂殺之。因爾 神嗔覆役人像俱溺同在一船。多寶佛舊在 鷲山寺。古基尚在。仍有一塔。常有光明。今向
彼土。道由郎州。過三千餘里。方達西河。河大 闊。或百里五百里。中山洲亦有古寺經像。而 無僧住。經同此文。時聞鍾聲。百姓殷實。每
年二時供養古塔。塔如戒壇三重。石砌上有 覆釜。其數極多。彼土諸人。但言神塚。每發光 明。人以蔬食祭之。求福祚也。其地西去嶲州
二千餘里。問去天竺非遠。往往有至彼者云 云。
[0436a26] 至晉時。有僧於地見土墳出。隨除終不可平。 後見坼開。復怪其爾。乃堀深丈餘。獲像及人 骨在船中。其髏骨肘脛悉麁大。數倍過今人。
即迦葉佛時閻浮人壽二萬歲時也。今時命 促形小固其常然。初出之時牽曳難得。弟子 化為老人。指撝方便須臾得出。周滅法。暫隱
還興。重更出之。蜀人但知其靈從地而出。亦 不測其根原。見其花趺有多寶字。因遂名為 多寶佛。名多寶寺也。余問。多寶隷書出於
三秦之代。如何迦葉佛時已有神書也。答曰。 秦李斯隷書。此乃近代遠承。隷書之興。興於 古佛之世。見今南州四面千有餘州。莊嚴閻
浮一萬百有餘國。文字言音同。今唐國但以 海路遼遠。動數十萬里。譯者莫傳。故使此方 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師不聞乎。梁顧野王。太
學之大博士也。周訪字源。出沒不定。故玉篇 序云。有開春申君墓得其銘文。皆是隷字。撿 春申君。是周代六國同時隷文。則吞併之日
也。此國篆隷諸書尚有茫昧。寧知迦葉佛之 事乎。非其耳目之所聞見也。
[0436b17] 又問。今京城西高四土臺。俗諺云。是蒼頡造 書臺。如何云隷字古時已有。答云。蒼頡於 此臺上增土造臺。觀鳥迹者非無其事。且蒼
頡之傳。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黃帝之臣。或 云。古帝之王也。鳥迹之書。時變一途。今所絕 有。無益之言。不勞述也。又有天人。姓陸名玄
暢。來謁云。弟子周穆王時。初生在天。本是迦 葉佛時。天為通化。故用暫現。所問高四臺者。 其本迦葉佛。於此第三會說法度人。至周穆
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穆王從之。即列子 所謂化人是也。化人示穆王高四臺。是迦葉 佛說法處。因造三會道場。至秦穆公時。扶風
獲一石佛。穆公不識。棄馬坊中。穢污此像。神 瞋令公染患。公又夢遊上帝。極被責數。覺 問侍臣由余。答云。臣讀古書。周穆王時。有化
人來此土云。是佛神。穆王信之。於終南山造 中天臺。高千餘尺。基趾見在。又於蒼頡臺造 神廟。名三會道場。公今所患。殆非佛神為之
耶。公聞大怖。語由余曰。吾近獲一石人。衣冠 非今所制。棄之馬坊。將非此是佛神耶。由余 聞往視之。對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像澡浴安
清淨處。像遂放光。公又怖。謂神瞋也。宰三牲 以祭之。諸神擎棄之遠處。公又大怖。以問由 余。余答云。臣聞。佛神清潔不進酒肉。愛重
物命。如護一子。所有供養燒香而已。所可祭 祀餅果之屬。公大悅造像。絕於工人。又問由 余。余答曰。昔穆王造寺。側應有工匠。遂於高
四臺南村內得一老人。姓王名安。年百八十。 自云。曾於三會道場見造之。臣今老年。無力 能作。所住村北。有兄弟四人。曾於道場內。為
諸匠執作。請追共造。依言作之。成一銅像。相 好圓備。公悅。大賞賚之。彼人得財。並造功 德。於土臺上造重閣。高三百尺。時人號為高
四臺。或曰高四樓。其人姓高。大者名四。或 曰。兄弟四人同立故也。或取大兄之名。因之 名樓。故高四之名。至今稱也。
[0436c24] 又問。目連佛在已終如何重見。答曰。同名六 人。此曰目連。非大目連也。至宇文周時。文殊 師利化為梵僧。來遊此土云。欲禮拜迦葉佛
說法處。并文殊所住處名清涼山。遍問道俗 無有知者。時有智猛法師。年始十八。返問梵 僧。何因知有二聖餘迹。答云。在秦都城南二
十里。有蒼頡造書臺。即其地也。又云。在沙河 南五十里青山北四十里。又問。沙河青山是 何語。答云渭水終南山也。此僧便從渭水直
南而出。遂到高四臺。便云。此是古佛說法處 也。于時智猛法師。隨往禮拜。不久失梵僧所 在。智猛長大。具為太常韋卿說之。請其臺處
依本置寺。遂奏周王。菩提寺西當陽佛首。即 三會寺佛也。釋迦如來度迦葉後。十二年中 來至此臺。其下見有迦葉佛舍利。周穆身遊
大夏。佛告彼云。有古塔可返初事。王問何方。 佛答。在鄗京之東南也。西天竺有別傳。去歲 長年師子國僧九十九夏三果人也。聞斯勝
迹跣行至此。尋清涼山。國家供送。今夏在彼。 所願應遂。余問。自昔相傳。文殊在清涼山。領 五百仙人說法。經中明文。是久住娑婆世界
菩薩。娑婆則大千總號。如何偏在此方。答云。 文殊諸佛之元師也。隨緣利現。應變不同。大 士之功。非人境界。不勞評薄。聖智多在清涼。
五臺縣清涼府仙花山。往往有人到。不得不 信。
[0437a21] 又問。今五臺山中臺之東南三十里。見有大 孚靈鷲寺。兩堂隔 澗 猶在。南有花園。可二頃
許。四時發彩。人莫究之。或云。漢明所立。又 云。魏孝文作。互說不同如何。答云。俱是二帝 所作。昔周穆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
所居。周穆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 塔。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請帝立寺。 山形像似靈鷲名大孚。孚信也。帝信佛理。立
寺勸人。元魏孝文。北臺不遠。常來禮謁。見人 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豈惟五臺。今終 南山太白太華五岳名山。皆有聖人。為住佛
法。處處有之。人有供設。必須預請。七日已 前。在靜室內。安置壇座。燒香列疏。閉戶祈 求。無不感應。至時來赴。凡聖難知。若不爾
者。緣請既多。希來至飯。今時有作賓頭盧 聖僧像立房供養。亦是一途。然須別地空座 前置椀鉢。至僧食時。令大僧為受。不得僧家 槃 斫
設之。以凡聖雖殊俱不觸僧食器。至俗 家則俗所設。若不前置靜室等者。止可諸餘 聖眾或可降臨。以三天下同一供養隨緣別 赴。此賓頭盧難一遭遇。
[0437b13] 又問。今涼州西番 (音槃) 和縣。山裂像出。何代造 耶。答曰。迦葉佛時。有利賓菩薩。見此山人不
信業報。以殺害為事。于時住處有數萬家。無 重佛法者。菩薩救之。為立伽藍。大梵天王手 造像身。初成以後。菩薩神力能令此像如真
佛不異。遊步說法教化諸人。雖蒙此導猶不 信受。于時菩薩示行怖畏。手擎大石可落。欲 下壓之。菩薩伴怖。勸化諸人。便欻迴心信敬
於佛。所有殺具變成蓮花。隨有街巷花如種 植。瑞自此方攝化神力。菩薩又勸諸清信士。 令造七寺。南北一百里。東西八十里。彌山亘
谷。處處僧坊佛堂。經十三年方得成就。同時 出家。有二萬人。在七寺住。經三百年。彼諸 人等。現業力大。昔造惡業。當世輕受。不入
地獄。前所害者。在惡趣中。又發惡願。彼害 我者。及未成聖。我當害之。若不加害。惡業便 盡。我無以報。共吐大火。焚燒寺舍及彼聚落。
一時焚蕩縱盜得活。又以大水而漂殺之。無 一孑遺。時彼山神。寺未破前。收取此像遠在 空中。寺破以後。下內石室安置供養。年月既
久石生室滅。至劉薩何禮山示其像者。前身 元是利賓菩薩。身首別處更有別緣。
[0437c06] 又問。江表龍光瑞像。人傳羅什將來。就扶南 所得如何。答非羅什也。斯乃宋孝武征扶南 獲之。昔佛滅後三百年中。北天竺大阿羅漢
優婁質那。以神力加工匠。三百年中鑿大石 山。安置佛窟。從上至下凡有五重。上重高三 百餘尺。請彌勒菩薩指作檀像處。玄奘師傳
云。高百餘尺。聖迹記云。高八丈。足符八尺。 六齋日常放光。其初作時。羅漢將工人上天。 三往方成。第二牛頭栴檀。第三金。第四玉。第
五銅像。凡夫今止在下重四重閉。石窟映徹 見人藏腑。第六百年。有佛奈遮羅漢。生母在 扶南國。念母重恩。從上重中。取木檀像。令母
供養。母終生楊州。出家住新興寺。獲悟三果。 宋孝武征扶南獲此像來都。亦是羅漢神力。 母今見在。時往羅浮天台西方諸處。昔往曇
無竭者再往西方有傳五卷。略述此緣。何得 云什師背負而來耶。
[0437c23] 余問什法師一代所翻之經。至今若斯受持 轉盛何耶。答云。其人聰明善解大乘。以下諸 人皆俊乂一代之寶也。絕後光前。仰之所不
及。故其所譯以悟達為先。得佛遺寄之意也。 又問。俗中常論。以淪陷戒撿為言。答此不須 相評。非悠悠者所議。羅什師今位階三賢。所
在通化。然其譯經。刪補繁闕。隨機而作。故大 論一部。十分略九。自餘經論。例此可知。自 出經後。至誠讀誦。無有替廢。冥祥感降。歷代
彌新。以此詮量。深會聖旨。又文殊指授令其 刪定。特異恒倫。豈以別室見譏頓亡玄致。殊 不足涉言耳。
[0438a06] 又問。坊州顯際寺山出古像者。何代所立。答 云。像是秦穆公所造。像出是周穆王造寺處 也。佛去世後。育王第四女又造像塔。於此供
養。于時此寺有一三果人住中。秦相由余所 奉敬。往者迦葉佛時。亦於此立寺。是彼沙彌 顯際造也。仍其本名。以為寺額。
[0438a12] 余問。今玉華宮南檀臺山。有甎塔。面別三十 步。下層極壯。四面石龕。旁有碎甎。又有三十 餘窯甎。古老莫知何代。然每聞鍾聲。答云。此
穆王寺也。名曰靈山。至育王時。勅山神於此 造塔。西晉末亂。五胡控權。劉曜都長安數夢。 此山佛現在甎塔。坐語曜曰。汝少飲酒。莫耽
色欲。黜去耶佞進忠良。曜不能從。後於洛陽 醉落馬。石勒所擒。初曜因夢所悟。令人尋山 訪之。遂見此像坐小甎塔。與夢符同。便毀小
塔。更作大者。高一十九級。并造寺宇。極好莊 麗。寺名法燈。度三百僧住之。曜如趙後。寺有 三十二人。修得三果。山神於今塔後。又造一
寺。供二果僧。神往太白。採取芝草。供養聖 僧。皆獲延齡。寺今見在。凡人不見。所聞鍾聲 即寺鍾也。其塔本基。雖因劉曜。仍是穆王立
寺之處。又是迦葉如來之古寺也。貞觀年中。 玉華北慈烏川山。常見鹿集逐去還來。有人 異之。於鹿集處掘深一丈。獲一石像長丈許。
[0438b01] 又問。荊州前大明寺栴檀像者。云是優填王 所造。依傳從彼摸來至梁。今京師又有。何 者是本。答云。大明是其本像。梁高既崩。像來
荊渚至元帝承聖三年。周平梁後。收簿寶物。 皆入北周。其檀像者。有僧珍法師。藏隱房內。 多以財物賂遺使人遂得停。隋開皇九年。文
祖遣使人柳顧言。往定寺僧。又求像令鎮荊 楚。顧是鄉人。從之令別剋檀。將往恭旨。當 時匠得一婆羅門僧名真達為造。即今興善
寺像是也。亦甚靈異。本像在荊。僧以漆布漫 之相好不及舊者。真本是作佛生成七日之 身。令加布漆。乃與壯年相符。故殊絕異於元
本。大明本是古佛住處。靈像不肯北遷故也。 近有妙義法師。天人冥讚。遂悟開發。剝除漆 布。具容重顯。大動信心。披覿靈儀。合檀所
作。本無補接。光趺殊異。蒙牙彫刻。卒非人工 所成。興善像身一一乖本。
[0438b18] 又問。蜀地簡州三學山寺。空燈常明者何。答 云。山有菩薩寺。迦葉佛正法時初立。有懽喜 王菩薩造之。寺名法燈。自彼至今常明空表。
有小菩薩三百人。斷粒遐齡常住此山。燈又 是山神李特續後供養 (特舊蜀主) 故至正月處處然 燈。以供養佛寺。
[0438b24] 又問。涪州相思寺側多古迹。篆銘勒之。不識 其緣。答云。此迦葉佛時。有山神。姓羅名子 明。蜀人也。舊是持戒比丘。生憎破戒者。發諸
惡願。令我死後作大力鬼噉破戒人。因願受 身作此山神。多有眷屬。所王土地。東西五千 餘里。南北二千餘里。年噉萬人以上。此神本
曾為迦葉佛兄。後為弟子。復佛怜愍。故來教 化種種神變。然始調伏。乞受五戒。隨識宿命。 因不噉人。恐後心變。故佛留迹。育王於上起
塔在山頂。神便藏於石中。塔是育王所作。其 神見在。其郭下寺塔。育王所立 (事現付囑儀) 南海 循州北山興寧縣界靈龕寺。多有靈跡。此乃
文殊聖者弟子。為此山神多造惡業。文殊愍 之便教化。遂識宿命。請為留跡。我常禮事得 離諸惡。文殊為現。今者是也。貞觀三年。山神
命終生兜率天。別有一神。來居此地。即舊神 親家也。大造諸惡。生天舊神憐之。下請文殊 為現小跡。以化後神。又從正法。故今此山。大 小跡現。莫不匪由焉
(事現付囑儀) 。
[0438c14] 又問。見今泌州北山石窟中山。常有光明者 何。答此窟迦葉佛釋迦佛二時備有。往昔周 穆王第二子。造迦葉佛像。
[0438c17] 又問。渭州終南縣山。有佛面山七佛 澗 者。事 同於前。南山庫谷大藏。是迦葉佛自手所造 之藏也。今現有十三緣覺在谷內住。又曰。今
諸處塔寺。多是古佛遺基。育王表之。故福地 常在。不可輕也。今有名塔。如常所聞。無名塔 者。隨處亦有。河西甘州郭中寺塔下有舍利。
及河州靈巖寺佛殿下有舍利。秦州麥積崖 佛殿下有舍利。山神廢之。此寺周穆王所造。 名曰靈安。經今四十年。常有人出。荊州長寧
寺塔。是育王造。下有舍利。入地丈餘。石函五 重。盛碎身骨。
[0438c28] 益州三塔。大石 (今名福感) 武擔 (今名靜亂) 雒縣 (今名寶與) 並有神 異。如別傳。
[0439a01] 又問。楊都長干塔鄮塔。是育王者非。答云。是 昔劉薩何感。今往楊州上越城望見長干有 異氣。因摽掘獲。如今傳所明。余問。若爾已
有長干。便為佛剎不。答非剎干也。是地之名。 名隴為干。塔逼長隴之側。書不云乎。包括干 越。干越名隴也臨海鄮縣塔者。亦是育王造。
是賢劫初佛中者有迦葉佛臂骨非人所見。 羅漢將往鐵圍山留小塔。其塔大。有善神且 現二魚。井中鰻蟍魚。護塔神也。其側有足跡
石上者云。是前三佛所蹈處也。從地踊出。為 開俗福也。昔周時。此土大有人住。故置此 塔。
[0439a13] 又問。若爾周穆已後諸王逢置塔時。何為此 土文記罕現。答云。靈塔為於前緣。多寶是神 靈所造。人有見者。少故文字少傳。楊雄劉向
尋於廟書。往往見有。佛經豈非秦前已有經 塔。
[0439a18] 今衡岳南可五六百里。在永州北。有大川東 西五百餘里。南北百餘里。川中昔有人住 數十萬家。今生諸巨樹。大者徑三二丈。下無
草木。深林可愛。中有大江。東流入湘江。尋 澗 見之即得川。南有谷北入谷有方池。四方砌 石。水深龍居。有犯者輒。雷震山谷。左則多山
果橘柚楊梅之屬。列植相次。池南有育王大 塔。石花捧之。以石龕覆與地平。塔東崖上具 有碑記。篆書可識。登梯抄取。足知立塔之 由。
[0439a28] 衡山南。大明師置寺處。亦有古塔云云。其寺 南北十餘里。七處八會流渠靜院處處皆立。
[0439b01] 又問。此土常傳。佛是殷時周昭魯莊等。互說 不同。如何定指。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時 生。具見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報二身則
非人見。並登地已上。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 億天下。故有百億釋迦。隨人所感前後不定。 或在殷末。或在魯莊。俱在大千之中。前後咸
傳一化。感見隨機。前後法報。常自湛然。不足 疑也。
[0439b09] 又問。今諸瑞像。多云育王第四女所造。其事 幽遠。難得其實。答云。育王第四女。厥貌非 妍。久而未出。常恨其醜。乃圖佛形。相好異
佛。還如自身。成已發願。佛之相好。挺異於 人。如何同我之形儀也。以此苦邀。彌經年月。 後感佛現。忽異昔形。父具問之。述其所願今
非山玉華荊州長沙楊都高悝及今崇敬。並 是其像。或書光趺。人罕識者。育王令諸神鬼 所在將往開悟佛法。今諸像面。莫匪女形。崇
敬寺地。本是戰場。西晉末。五胡大起兵戈殺 害。此地特多。地下人骨今由見在。所殺無辜 殘酷枉濫。故諸神鬼携以鎮之。令此冤魂得
生善念。周滅佛法神亦從之。隋祖載隆佛還 重起云云。
[0439b23] 又問。諸神自在威力殊大。至如蜀川三塔。咸 名大石。人有掘者莫測其源至如秦川武功 一塔。古者相傳。名曰育王。三十年中一度出
現。貞觀已來兩度出現。光瑞殊壯。而舍利如 指骨。在石臼中如何陜陋若此。答曰。諸鬼神 中貧富不定。各是往業。如人不殊。天中亦爾。
隨其所有。而用供養此塔云云。又問。幽冥所 感。俗中常有。疑以神與形朽。而猶重來。如記 傳中。或經七日百日至三年者。識來形起。如
生不殊。如經中云。錄其精神在彼王所。五三 七日何也。答曰。人稟七識。識各有神。心識為 主。主雖前往。而餘神守護。不足怪也。敢問余
云。師言受戒。一戒幾神。余答云。見五戒中。 一戒五神。未知大戒如何。答僧之受戒。有二 百五十神。若毀一重戒。唯一神去。則二百五 十神恒隨戒者。
[0439c10] 苟 [卄/積] 。綿州巴西縣人。得第二果。客遊新繁村 中教學。其人不貪酒肉。村人多信外道與食。
其人不食。村人遂打。其人能書。村人從乞。不 相禮遇。遂即懊惱。因發誓願。於村北草中仰 臥。以筆向空書之。村人怪問。答云。我書經
本。遣天看讀。不許人見。上界諸天將中天紙 向下承筆。遂寫得金剛般若經一卷。經于七 日方始得了。諸天於上造作寶蓋覆之。地遂
無草。放牛小兒避雨多於其下。村中怪其衣 燥。答云。我於苟先生寫經處避雨。村人因此 遂即信敬。今於其處以木為欄不許侵行。每
至齋日村人於中法會云云。鼓山竹林寺。名 迦葉佛時造。周穆王於中更重造寺。穆王佛 殿并及塐像。至今現存。山神從佛請五百羅
漢住此寺。即今見有二千聖僧。遶寺左側。見 有五萬五通神仙。供養此寺餘云云。已後論 諸律相。問余云。師本在梁朝。已為稱首。大有
著述論名。人皆聞之。建初定林咸其所住。及 生見慈尊少有慢情。亦大有決律相。故今生 人間。今之所解百不存一。然有所注記抄儀。
並是曾聞餘習。計師報命。已終過一年矣。今 則以傳錄業餘慈力所熏。天人扶助。故日復 一日。師豈不知。去年已來無降損日。但枯喪
耳。如枯樹朽車。無由更壯。余問。若爾意欲更 讀藏經抄錄要行。見事可得遂不。答云。師 前讀經大麁。但究與律相符者。至於優柔文
義。過非深細。必欲重讀。隨分亦應得耳。無奈 報命。久終生處。復欲師到常勸不願早生在 人。有弘律教。幸願悉之。又曰。所製章服儀。
靈神咸喜。自法東傳六七百年。南北律師情 無此意。安用殺生之財。而為慈悲之服。全不 然故也。師獨拔此意。答曰。余讀智度論。見佛
著麁布僧伽梨。因懷在心。何得乖此。及聽律 後。見蠶衣。由此興念。著新章服儀。通瞻古 今。成教融會。臥具三衣且凡情瑣細因尤
重。身服所接莫匪損生。焉肯捐捨著於法服。 又法服所擬。本顯慈仁之心。非仁無以拔濟。 濟必由慈而獲。故佛心者大慈也。殺生而行
慈。未見其可。故沈隱侯之著論也。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則年六十者。容氣已衰。內假縑纊。 外存大布。所以大布之服。通於富貴貧賤也。
今猶通行於王臣。古法不改。俗有老少之殊。 故致降殺之異。道無損害之理。少長咸一法 衣。是慈化焉。通損害也云云。
[0440a25] 又曰。三衣破緣而縫。江表咸然。此何不爾。余 曰。四分無文。故絕三縫。答十誦有文。何得不 用此制。有以不可不行云云。
[0440a28] 又大衣重作。師比行之。然於上葉之。下乃三 重也。豈得然耶。即問其所作。便執衣以示之。 此葉之下乃三重也。此葉相者。表於稻田之
[月*莖] [土*量] 也。以割裁衣段。就裏刺之。去葉橫表 已後此則條內表田畆葉。上表渠相。豈不然 也。今則通以布縵。一非割截。二又多重。既非
本制。非無著著之失。然猶令革之者。止從得 失為論。
[0440b07] 又問余云。坐具兩重。斯成本制。截後更接。但 是一邊一頭意者。接在四面。通皆周緣如何。 余云。今信成教。不徒設也。律云。於本制外。
廣長更增半磔手。據文止是一廣一長。不云 四周之廣長也。在事非無不便。猶勝跋闍之 蹤。便默然。又問余云。今見比丘行者。以坐具
置左肩上。情不忍可。何者資下之物。如何在 左肩上。弟子俗人未廣知律。師可說之。樂聞 斯要。余云。坐具在肩。斯成教也。舍利弗初起
祇桓。外道雲踊。須達往命舍利弗。乃具修威 儀。以尼師檀置左肩上。庠序入大眾中。至高 座取而敷之。又諸律論。多處有文。比丘食已
出定已。尼師檀在左肩上。又入林坐禪。具三 衣右角在左肩。坐具安上。又加盋袋於上。故 善見云。盋袋貫左肩。青色分明。豈古人之行
也。今則三衣下置左肘。坐具藏于內臂。乃論 方坐。若語並在左體盋袋絡左膊下垂左膝。 時代訛變。遂失本原。余見古之瑞像。今此
方見制者。莫不衣搭於左肩。然後取衣角。共 左臂內衣角屈而捉之。恐出二角。如羊耳之 相。則俯同此律。亦是聖人揩摸焉。有行則收
束左臂。坐則放縱左髀。未見正文所許。終是 放逸威儀。
[0440c01] 又坐具之制。本為護於身衣及僧臥具也。其 中表裏俱淨。不同此土之僧。故經中乞食已 還本處收衣鉢。方始洗足而坐。至於革屣拭
刮綱系如面手焉。故身衣俱淨。無有不淨之 者。此土眾僧。身之臭穢。焉可以言。左右便利 曾不澡除。內外衣裳曾何澣濯。三衣少備裩
袴尤多。人見尚有厭之。其腥臊而聞義。當悲 其忍辱。據此成文。今在肩上觀事止可藏於 臂中。如有依法沙門不行惡習。內外俱淨。形
服可觀。豈得背佛誠言不順左肩之法。故十 誦鼻奈耶等。三衣之鉤紐也。前去緣四指施 鉤。後八指施紐。以右角挑左肩上紐綴於前
鉤。今則一倍反之。豈是教文所許。但以凡僧 識想憑准正教。及以見緣如前差違。賜垂箴 誨。諸非人等。咸皆默然。
[0440c16] 次後復有一天人來云。弟子黃瓊。致敬已云。 向述坐具。殊有可觀。憑准經論。無差違者。然 終始不備。故重却論。元佛初度五人。爰及迦
葉兄弟。並製袈裟左臂。坐具在袈裟下。西方 王臣披白 [疊*毛] 搭左肩上。故佛制衣左臂異俗。 頞鞞比丘威儀度物。爾時法服猶未搭肩。後
度諸眾。徒侶漸多。年少比丘儀容端美。入城 乞食多為人愛。由是佛制衣角左肩。後為風 飄。聽以重物鎮上。比丘不達佛意。自造鎮衣
之物。種種莊嚴。諸俗譏論。比丘以事白佛。佛 言。我前聽安重物。即是尼師檀。餘者不合。後 王舍城外道名達摩多。稱一切智。所著衣服
並皆鮮白。日易一衣。日三十浴。所食皆以香 薪香炭作之。所住皆以香材。塗泥皆以香汁。 園林皆植香樹。所種花藥皆是香者。流泉池
水皆聚牛頭香。內中水為香潔。雖帝釋歡喜 之園。未能加也。世尊爾時將諸比丘入城乞 食。執持衣鉢。坐具在肩。有諸外道語達多言。
今瞿曇沙門入城乞食。可往言論降從大師。 時達摩多領徒眾。披一領 [疊*毛] 價直千兩紫磨 黃金。將至佛所。時大梵王請佛上天。外道來
唯見比丘。便問比丘。肩上片布持作何用。答 曰。擬將坐之。又問。汝所被衣名何等耶。答 云。忍辱鎧也。
[0441a11] 又問。何名忍辱鎧。答曰。即此為三寶之相。上 制天魔下降外道。達摩云。此衣既為可貴。有 大威靈。豈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為瞿曇
教汝。為是汝自為之。時比丘咸皆默然。外道 云。瞿曇教汝。此法不足可尊。云何自稱一切 智人。若汝自為之。師何不復教汝耶。比丘食
訖還僧坊中。以事白佛。由此佛制。還以衣角 居于左臂。坐具還在衣下。於後比丘披著袈 裟。多不齊整。諸離車子譏言。無有威儀。所披
衣服狀如婬女。猶如象鼻。因此始制上安鉤 紐。今以衣角達于左臂。置於左腋下。不得令 垂。如上過也。前引舍利弗事。此方前開不見
後制。義須綸綜。往者雞鳴之詩。挈壺掌漏刻 之官齊無道官失其守。諸侯朝顛倒衣裳。詩 人刺之。可不鏡哉。書云。冠雖賤不可以居下。
屢雖貴不可以居上。此言雖貴不可以上。此 言雖小可以況大。古人或詢諸芻蕘。伏願仁 慈。不以人微廢教也。余備聞雅論。前後憲章。
斯則一化之所宗。承三藏之弘徹也。如或鏗 執頓拒。未聞何殊。結集氷開八事之緣。不遵 上座重結之相也。縱無此示情。或廣之五分
律中。餘方不為清淨者。雖制不行。據此可依 准的。況復天人賜降。周統制開。恨知之晚也。 然於現教事等云篇仰以信之。亦同飲光之 罰懽喜也。如是云云。
[0441b07] 又云。元制坐具之意。用表塔基之相。僧服袈 裟在上。以喻法身之塔。塔基既無偏邪。坐具 寧容縱廣。使四周具帖。不違磔手之文。但以
翻譯語略。但云。各增半磔。十宗而論。即是四 周之義。又問。比見西域僧來。多縫衣葉者。答 曰。此佛滅後將二百年。北天竺僧與外道同
住。外道嫉之密以利刃內衣葉中。同往王所。 外道告王。沙門釋子內藏刀刃。將欲害王。因 即撿獲。由是普誅一國比丘。時有耶舍羅漢。
令諸比丘權且縫合。為絕命難。此乃北方因 事。權且立制。非佛所開。今有南方比丘。皆亦 縫合。有無識者。亦學縫之。
[0441b19] 又今日戒壇之興。佛所重也。祇桓一寺。頓結 三壇。兩居佛院。惟佛所登為集諸佛登壇。而 論僧尼結戒也。僧院一壇為受具者。莊嚴別
窟如須彌座。神景石柱守護不虧。下至水際 經劫無沒。北天竺東。見有石壇相狀。弘律師 今何緣特立壇相。天人幽顯莫不贊悅。余答
云。曾見僧傳南林戒壇。意便重之。故仰則也。 彼云。豈惟一所。今重幽求。南方大有。初昔宋 求那跋摩。於蔡州立壇。晉竺法護於瓦官寺
立壇。晉支道林於石城汾各立一壇。晉支法 存於若耶溪謝敷隱處立壇。竺道一於洞庭 山立壇。竺道生於吳中虎丘山立壇。宋智嚴
於上定林立壇。宋慧觀於石梁寺立壇。齊僧 敷於無湖立壇。梁法超於南 澗 立壇。梁僧祐 於上雲居拪霞歸善愛敬四處立壇。今荊州
四層剎基。長沙剎基。大明寺前湖中並是戒 壇。今以事斷。江右渝州已下。迄于江淮之南。 通計戒壇。總有三百餘所。山東河北關內劍
南。戒壇事不絕。使江表佛法今四五百年曾 不廢退。由戒壇也。戒為法之初。元本立而不 可傾也。自北河之左右。曾不聞名。由此佛法
三被誅殄。又江漢之南。山川秀麗綺錯。見便 忘返者。土地之然也。人依外根。故使情智 聰敏形心勇銳也。遂能詳度佛教。深有可依。
無所疑慮。不可忘廢也。中原兩河。晉氏南渡 之後。分為一十六國。以武猛相陵。佛法三除。 並是北狄之亂也。本非文地。隨心即斷。曾未
大觀。豈不然乎。故戒壇之舉。住持之式相也。 眾僧說戒受戒。咸往登之事訖。東迴左轉南 出而返也。余曰。經中咸言。右旋右繞右脇等
相。今云。左遶如何。答云。天常法爾人乃右 也。故日月星辰皆左行也。天氣風轉遂從西 沒。不見月之始生也。初在西方漸漸而東。亦
從西沒漸上東迴也。西沒風轉也。地上蔓 草生必左旋。此天常也。今有西從日月之轉 人謀也。佛亦從之左轉者。此方不為清淨也。
故如來右脇而臥。首北面西。觀本生地佛法 久流之方也。制諸比丘悉右脇臥。因從請出 祇桓圖相。遂取紙畫分齊一一諸院。述其源
流如別。可有數紙。不久復有天來云。姓姚 氏云云。
[0442a02] 弟子天人。自有姓字。語同天竺。師既不詢。還 述本音。不久復有天來云。姓苟氏。云弟子本 相人也。往以夏殷多難。將居家入白鹿山。山
素有辟支佛住云云。
[0442a06] 最後一朝韋將軍至。致敬相聞。不殊恒禮。云 弟子常見師。師在安豐坊。初述廣弘明集。剖 斷邪正。開段明顯。於前者甚適幽旨。常欲相
尋。但為三天下中佛僧事大。鬪訟興兵攻伐 不已。弟子職當守護。勸喻和詞無暫時停。所 以令前諸使者共師言議。今暫得來不得久
住。師今須解佛法衰昧。天竺諸國不及此方。 此雖犯戒。大途慚愧。內雖陵犯外猶慎護。故 使諸天見其一善忘其百非。若見造過。咸皆
流涕悉加守護。不令魔子所見侵惱云云。余 問。欲界主者豈非魔耶。以下諸天皆非屬耶。
[0442a17] 答云。魔若行惡。四天帝釋皆所不從。若下二 天行諸善法。魔及魔女無如之何。此方僧勝。 於大小乘曾無二見。悉皆奉之。西土不爾。諸
小乘人獲大乘經則投火中。小僧賣於北狄。 老者奪其命根。不可言述。今菩提大寺。寺主 威猛。象有八萬。僧戶數千萬。王征不得。遶塔
之下日有金帛。收已自納。厨內生魚頭積成 大聚。羊腔懸之劇於屠肆。然亦守護。不令惡 鬼害之。
[0442a26] 問曰。可無善神龍王。何因縱其造罪。答曰。血 食之神咸來嚮衛。諸受佛語者。守護太乘寺 僧。余曰。常見此國。以殺戮為功。每願若死生
龍鬼中。有大勢力令其不殺。如何此神還復 縱殺者。答曰。並是眾生惡業所致。魚羊還債。 此是常理。余曰。還債之業。誠是可嘉。然彼殺
噉無不由惑。惑是貪癡。貪癡之惑。結在惡道。 如何諸神故縱造也。答曰。亦是業定。諸佛尚 不能除。況諸神者。生此國中。正念既失。便縱
其殺。余曰。先有此願。脫生失念。隨彼如何。 自非觀行明白。在泥不淄。方可行此。如何如 何。又問。彌天釋道安。宇內式瞻。云乘赤驢。
荊襄朝夕而見。未審如何。答曰虛也。
[0442b10] 又曰。若爾傳虛。何為河東寺上有驢。峴山南 有中驢村。據此行由。則乘驢之有地也。答曰 非也。後人築臺於上植樹供養。焉有佛殿之
側頓置驢耶。又中驢之名本是閭國郡國之 故地也。後人不練。遂妄擬之云云。
道宣律師感通錄
[0442b16] 此一卷書。藏所無。然而可洪音疏云。出貞 元目錄勘經。惠澄上座傳來寄帙。故在此 函。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2 冊 No. 2107 道宣律師感通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