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 Hong Ming Ji 廣弘明集
Scroll 2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五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僧行篇第五之三
* 福田論 隋沙門釋彥琮
* 問出家損益詔 (并對) 唐高祖
* 出沙汰佛道詔 同上
* 令道士在僧前詔 (并表) 唐太宗
* 議沙門 敬三大詔 (并議狀表啟論) 今上皇帝
福田論
隋東都洛賓上林園翻 經館學士沙門釋彥琮
[0280c20] 隋煬帝大業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云。諸 僧道士等有所啟請者。並先須致敬然後 陳理。雖有此令僧竟不行。時沙門釋彥琮
不忍其事。乃著福田論以抗之。意在諷 刺。言之者無罪。聞之者以自誡也。帝後 朝見。諸沙門並無致敬者。大業五年至西 京郊南大張文物。兩宗朝見。僧等依舊不
拜。下勅曰。條令久行。僧等何為不致敬。時 明贍法師對曰。陛下弘護三寶當順佛言。 經中不令拜俗。所以不敢違教。又勅曰。若
不拜敬。宋武時何以致敬。對曰。宋武虐 君偏政不敬交有誅戮。陛下異此無得下 拜。勅曰但拜。僧等峙然。如是數四令拜。
僧曰。陛下必令僧拜。當脫法服著俗衣。此 拜不晚。帝夷然。無何而止。明日設大齋法 祀都不述之。後語群公曰。朕謂僧中無人。
咋南郊對答亦有人矣。爾後至終必無拜 者。其黃巾士女。初聞令拜合一李。眾連拜 不已。帝亦不齒問之。
[0281a13] 論曰。昔在東晉太尉桓玄議令沙門敬於王 者。廬山遠法師高名碩德。傷智幢之欲折。悼 戒寶之將沈。乃作沙門不敬王者論。設敬之
儀當時遂寢。然以緝詞隱密援列杳深。後學 披覽難見文意。聊因暇日輒復申敘。更號福 田論云。忽有嘉客來自遠方。遙附桓氏重述
前議。主人正念久之。抗聲應曰。客似未聞福 田之要。吾今相為論之。夫云福田者何耶三 寶之謂也。功成妙智道登圓覺者佛也。玄理
幽寂正教精誠者法也。禁戒守真威儀出俗者 僧也。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高拔天人重 踰金石。譬乎珍寶劣相擬議。佛以法主標宗。
法以佛師居本。僧為弟子崇斯佛法。可謂尊 卑同位本末共門。語事三種。論體一致。處五 十之載。弘八萬之典。所說指歸惟此至極。
寢聲滅影盡雙林之運。刻檀書葉留一化之 軌。聖賢間起門學相承。和合為群住持是寄。 金人照於漢殿。像法通於洛浦。並宗先覺俱
襲舊章。圖方外而發心。棄世間而立德。官榮 無以動其志。親屬莫能累其情。衣則截於壞 色。髮則落於毀容。不戴冠而作儀。豈束帶而
為飾。上天之帝猶恒設禮。下土之王固常致 敬。有經有律斯法未殊。若古若今其道無滯。 推帝王之輕重。亞神祇之大小。八荒欽德
四海歸仁。僧尼朝拜非所聞也。如懷異旨請 陳雅見。客曰。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 之大寶曰位。老子云。域中有四。大王居一焉。
竊以莫非王土。建之以國。莫非王臣。繫之以 主。則天法地覆載兆民方春比夏生長萬物。 照之以日月之光。潤之以雲雨之氣。六合則
咸宗如海。百姓則共仰如辰。戎夷革面馬牛 迴首。蛇尚荷於隋侯。魚猶感於漢帝。豈有免 其編戶。假其法門忘度脫之寬仁。遺供養之
弘造。高大自許卑恭頓廢。譬諸禽獸將何別 乎。必能御以神通得成聖果。道被天下理在 言外。然今空事剔除尚增三毒。虛改服飾猶
染六塵。戒忍弗修定智無取。有乖明誨不異 凡俗。詎應恃宣讀之勞而抗禮萬乘。藉形容 之別而闕敬一人。昔比丘接足於居士。菩薩
稽首於慢眾。斯文復彰厥趣安在。如以權道 難沿佛性可尊。況是君臨罔非神降。伯陽開 萬齡之範。仲尼敷百王之則。至於謁拜必遵
朝典。獨有沙門敢為陵慢。此而可忍孰可容 乎。弊風難革惡流易久。不遇明皇誰能刊正。 忽起非常之變易。招無信之譏。至言有憑幸
垂詳覽。主曰。吾所立者內也。子所難者外也。 內則通於法理。外則局於人事。相望懸絕詎 可同年。斯謂學而未該聞而不洽。子之所惑
吾當為辯。試舉其要總有七條。無德不報一 也。無善不攝二也。方便無礙三也。寂滅無榮 四也。儀不可越五也。服不可亂六也。因不可
忘七也。初之四條對酬難意。後之三條引出 成式。吾聞天不言而四時行焉。王不言而萬 國治焉。帝有何力民無能名。成而不居為而
不恃。斯乃先王之盡善。大人之至德。同霑庶 類齊預率賓。幸殊草木差非蟲鳥。戴圓履方 俯仰懷惠。食粟飲水飽滿銜澤。既能矜許出
家慈聽入道。斷麁業於已往。祈妙果於將 來。既蒙重惠還思厚答。方憑萬善之益。豈在 一身之敬。追以善答攝報乃深。徵以身敬收
利益淺。良由僧失正儀俗減餘慶。僧不拜 俗佛已明言。若知可信理當遵立。如謂難依 事應除廢。何容崇之欲求其福卑之復責其
禮。即令從禮便同其俗。猶云請福未見其潤。 此則存而似棄僧而類民。非白非黑無所名 也。竊見郊禋總祭惟存。仰福為尊僧尚鄙
斯。不恭如何令僧拜俗。天地可反斯儀罕乖。 後更為敘是謂第一無德不報者也。法既 漸衰人亦稍末。罕有其聖誠如所言。雖處凡
流仍持忍鎧。縱虧戒學尚談智典。如塔之貴 似佛之尊。歸之則善生。毀之則罪積。猛以始 發。割愛難而能捨。引凡終期。成覺逈而能
趣。斯故剔髮之辰天魔遙懾。染衣之日帝釋 遙歡。妓女聊披無漏遂滿。醉人暫剪有緣即 結。龍子賴而息驚。象王見而止怖。威靈斯在
儀服是因。多未受具對揚佛旨。小不可輕 光揚僧力。波離既度釋子服心。尼陀亦歸匿 王屈意。乃至若老若少可師者法。無賤無豪
所存者道。然後賢愚之際默語之間。生熟相 似去取非易。肉眼分別恐不逢寶。信心平等 或有值真。纔滿四人即成一眾。僧既弘納佛
亦通在。食看沸水之異方遣施僧。衣見織金 之奇乃令奉眾。僧之威德不亦大矣。足可以 號良福田之最為聖教之宗。是謂第二無善
不攝者也。若論淨名之功早昇雲地。臥疾之 意本超世境。久行神足咸嘆辯才。新學頂禮 誠謝法施。事是權宜式非常准。謂時暫變其
例乃多。則有空藏弗恭如來無責。沙彌大願 和上推先。一往直觀悉可驚怪。再詳典釋莫 匪通塗。不輕大士獨興高跡。警彼上慢之
流。設茲下心之拜。偏行一道直用至誠。既非 三惠詎是恒式。因機作法足為希有。假弘教 化難著律儀。大聖發二智之明。制五篇之約。
廢其爵齒存其戒夏。始終通訓利鈍齊仰。耆 幼有序先後無雜。未以一出別業而令七眾 普行。自然之理。分明可見。昔妻死歌而鼓
盆。身葬嬴而襯土。此亦匹夫之節。豈概明 王之制乎。況覺典冲邃聖言幽密。局執一邊 殊乖四辯。是謂第三方便無礙者也。且復周
之柱史久牽王役。魯之司寇已居國宰宗歸 道德始曰無名。訓在詩書終云不作。祖述堯 舜憲章文武。鞠躬恭敬非此而誰。巢許之風
望古仍邁。夷齊之操擬今尚逈焉。似高攀十 力遠度四流。厭斯有為之苦。欣彼無伴之 滅。不繫慮於公庭。未流情於王事。自然解脫
固異儒者之儔矣。是謂第四寂滅無榮者也。 至如祭祀鬼神望秩川岳。國容盛典書契美 談。神輩為王所敬。僧猶莫致於禮。僧眾為神
所禮。王寧反受其敬。上下參差翻違正法。衣 裳顛倒何足相方。令神擁護今來在僧。祈請 之至會開。呪力竟無拜理。是謂第五儀不可
越者也。本皇王之奮起。必真人之託生。上德 雖祕於淨心。外像仍標於俗相。是以道彰緇 服則情勤宜猛。業隱玄門則形恭應絕。求之
故實備有前聞。國主頻婆父王淨飯。昔之斯 等咸已克聖。專修信順每事歸依。縱見凡僧 還想崇佛。不以跪親為孝。許非不孝之罪。
不以拜君為敬。豈是不敬之愆。所法自殊所 法已別。體無混雜制從於此。是謂第六服不 可亂者也。謹案多羅妙典釋迦真說。乃云。居
剎利而稱尊。籍般若而為護。四信不壞十善 無虧。奉佛事僧積功累德。然後日精月像之 降。赤光白氣之感。金輪既轉珠寶復懸。應天
順民御圖握鏡。始開五常之術。終弘八正之 道。亦宜覆觀宿命追憶往因。敬佛教而崇僧 寶。益戒香而增慧力。自可天基轉高。比梵宮
之遠大。聖壽恒固。同劫石之長久。然則雷霆 勢極龍虎威隆。慶必賴兼犯使怒及。出言布 令風行草偃。既抑僧禮誰敢鱗張。但恐有損
冥功無資。威業曷誠盡命如斯而已。是謂 第七因不可忘者也。上已略引吾意粗除子 惑。欲得博聞宜尋大部。客曰。主人向之所引
理例頻繁。僕雖庸闇頗亦承覽。文總幽明辯 苞內外。所論祭典尚有迷惑。周易云。一陰 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竊以昧隱神
路隔絕人境。欲行祠法要藉禮官。本置奉常 專。司太祝。縱知鬼事終入臣伍。真佛已潛 聖僧又滅。仰信冥道全陟幽神。季葉凡夫。
薄言迴向。共規閑逸。相學剔剪職掌檀會。 所以加其法衣。主守塔坊。所以蠲其俗役。纔 觸王網。即墜民貫。既同典祀詎合稱寶。朝敬
天子固是恒儀。苦執強梁定非通識。宋氏舊 制其風不遠。惟應相襲更欲何辭。主人曰。 客知其一未曉其二。請聽嘉言少除異想。吾
聞鬼者歸也。死之所入。神者靈也。形之所宗。 鬼劣於人唯止惡道。神勝於色普該情趣。心 有靈智稱之曰神。隱而難知謂之不測。銓其
體用或動或靜。品其性欲有陰有陽。周易之 旨蓋此之故。殊塗顯於一氣。誠言闕於六識。 設教之漸斷可知焉。鬼報冥通潛來密去。標
以神號特用茲耳。嘗試言之。受父母之遺。稟 乾坤之分。可以存乎氣。可以立乎形。至若已 之神道。必是我之心業。未曾感之於乾坤。得
之於父母識含胎。藏彌亘虛空。意帶熏種漫 盈世界。去而復生。如火焰之連出。來而更逝。 若水波之續轉。根之莫見其始究之。豈覿其
終。濁之則為凡。澄之則為聖。神道細幽理固 難詳矣。神之最高謂之大覺。思議所不得名 相孰能窮。真身本無遷謝。生盲自不瞻睹。託
想追於舊蹤。傾心翫於遺法。若欲荷傳持之 任。啟要妙之門。賴此僧徒膺茲佛付。假慈 雲為內影。憑帝威為外力。玄風遠及至於是
乎。教通三世眾別四部。二從於道二守於俗。 從道則服像尊儀。守俗則務典供事。像尊謂 比丘比丘尼也。典供謂優婆塞優婆夷也。所
像者尊則未參神位。所典者供則下預臣頒。 原典供之人同主祭之役。吾非當職子何錯 引。由子切言發吾深趣。理既明矣。勿復惑諸。
在宋之初。暫行此抑。彼亦乖真。不煩涉論。邊 鄙風俗未見其美。忽遣同之。可怪之極。客曰。 有旨哉斯論也。蒙告善道請從退歸。
問出家損益詔并答
唐高祖
[0283a11] 皇唐啟運諸教並興。然於佛法彌隆信重。捨 京舊第置興聖寺。自餘會昌勝業慈悲證果 集仙等寺。架築相尋。至於道觀無聞於俗。武
德四年有太史令傅奕者。先是黃巾深忌緇 服。既見國家別敬。彌用疚心。乃上廢佛法事 十有一條云。佛經誕妄言妖事隱。損國破家
未聞益世。請胡佛邪教退還天竺。凡是沙門 放歸桑梓。則家國昌大李孔之教行焉。
[0283a19] 武皇容其小辯。朝輔任其放言。乃下詔問僧 曰。棄父母之鬚髮。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 門之中。益在何情之外。損益二宜請動妙
釋。有濟法寺沙門襄陽釋法琳。憤激傅詞側 聽機候。承有斯問即陳對曰。琳聞至道絕言 豈九流能辯。法身無象非十翼所詮。但四趣
茫茫飄淪慾海。三界蠢蠢顛墜邪山。諸子 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至人所以降靈。大 聖為之興世。遂開解脫之門。示以安隱之路。
於是天竺王種辭恩愛而出家。東夏貴遊厭榮 華而入道。誓出二種生死。志求一妙涅槃。弘 善以報四恩。立德以資三有。此其利益也。毀
形以成其志。故棄鬚髮美容。變俗以會其 道。故去君臣華服。雖形闕奉親而內懷其孝。 禮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澤被怨親以成大順。
福霑幽顯豈拘小違。上智之人。依佛語故為 益。下凡之類。虧聖教故為損。懲惡則濫者 自新。進善則通人感化。此其大略也。
出沙汰佛道詔
唐祖太武皇帝
[0283b09] 門下釋迦闡教澄淨為先。遠離塵垢斷除貪 慾。所以弘宣勝業修殖善根。開導愚迷津梁 品庶。是以敷演經教檢約學徒。調伏身心捨
諸染著。衣服飲食咸資四輩。自正覺遷謝像 法流行。末代陵遲漸以虧濫。乃有猥旋之 侶。規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落
託號出家。嗜慾無厭營求不息。出入閭里周 旋闤闠。驅策畜產聚積貨財。耕織為生估販 成業。事同編戶迹等齊人。進違戒律之文。退
無禮典之訓。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 妖訛交通豪猾。每罹憲網自陷重刑。黷亂真 如傾毀妙法。譬茲稂莠有穢嘉苗。類彼淤泥
混夫清水。又伽藍之地本曰淨居。栖心之所 理尚幽寂。近代以來多立寺舍。不求閑曠 之境。唯趣喧雜之方。繕築崎嶇甍宇舛錯。招 來隱匿誘納姦邪。或有接近 �
邸隣邇屠酤。 埃塵滿室羶腥盈道。徒長輕慢之心。有虧崇 敬之義。且老氏垂化本貴冲。虛養志無為 遺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謂玄門。驅馳世務尤
乖宗旨。朕膺期馭宇興隆教法。深思利益情 在護持。欲使玉石區分薰蕕有辯。長存妙道 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諸僧尼道士
女官等。有精勤練行遵戒律者。並令就大寺 觀居住。官給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進戒 行有闕者。不堪供養並令罷道。各還桑梓。所
司明為條式務依法教。違制之事悉宜停斷。
令道士在僧前詔并表
唐太宗
[0283c07] 貞觀十一年駕巡洛邑。黃巾先有與僧論者。 聞之於上。乃下詔云。老君垂範義在清虛。 釋迦貽則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
途。求其宗也。弘益之風齊致。然大道之興肇 於遂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形之外。邁兩 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反
樸還淳。至如佛教之興。基於西域。逮於後漢。 方被中土。神變之理多方。報應之緣匪一。洎 於近世崇信滋深。人冀當年之福。家懼來生
之禍。由是滯俗者聞玄宗而大笑。好異者望 真諦而爭歸。始波涌於閭里。終風靡於朝庭。 遂使殊俗之典。欝為眾妙之先。諸華之教。翻
居一乘之後。流遯忘返于茲累代。今鼎祚克 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 宜有解張闡茲玄化。自今已後齋供行立。至
於稱謂道士女官可在僧尼之前。庶敦反本 之俗暢於九有。尊祖之風貽諸萬葉。時京邑 僧徒各陳極諫。有司不納。沙門智實後生俊
頴內外兼明。携諸夙老隨駕陳表。乃至關口。 其表略云。僧某等言。某年迫桑榆。始逢太平 之世。貌同蒲柳。方值聖明之君。竊聞父有
諍子君有諍臣。某等雖預出家。仍在臣子之 例。有犯無隱。敢不陳之。伏見詔書。國家本 系出自柱下。尊祖之風形于前典。頒告天下
無德而稱。令道士等在僧尼之上。奉以周 旋豈敢拒詔。尋老君垂範治國治家。所佩服 章亦無改異。不立館宇不領門人。處柱下以
全真。隱龍德而養性。智者見之謂之智。愚者 見之謂之愚。非魯司寇莫之能識。今之道士 不遵其法。所著冠服並是黃巾之餘。本非老
君之裔。行三張之穢術。棄五千之妙門。反同 張陵漫行章句。從漢魏以來。常以鬼道化 於浮俗。妄託老君之後。實是左道之苗。若位
在僧之上。誠恐真偽同流有損國化。如不陳 奏何以表臣子之情。謹錄道經及漢魏諸史 佛先道後之事。如別所陳。伏願天慈曲垂聽 覽。
今上制沙門等致拜君親勅一首
[0284a16] 勅旨君親之義在三之訓為重。愛敬之道凡 百之行攸先。然釋老二門雖理絕常境。恭孝 之躅事叶儒津。遂於尊極之地。不行跪拜之
禮。因循自久迄乎茲辰。宋朝暫革此風。少選 還遵舊貫。朕稟天經以揚孝。資地義而宣禮。 獎以名教被茲真俗。而瀨鄉之基克成天構。
連河之化付以國王裁制之由諒歸斯矣。今 欲令道士女官僧尼於君皇后及皇太子其 父母所致拜。或恐爽其恒情。宜付有司詳議 奏聞。
[0284a26] 龍朔二年四月十五日。光祿大夫右相太子 賓客上柱國高陽郡開國公臣許敬宗宣。
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沙門不合拜俗表 一首
[0284b01] 僧威秀等言。伏奉明詔令僧拜跪君父。義當 依行理無抗旨。但以儒釋明教咸陳正諫之 文。列化恢張俱進芻蕘之道。僧等荷國重恩。
開以方外之禮。安居率土。得弘出俗之心。所 以自古帝王齊遵其度。敬其變俗之儀。全其 抗禮之迹。遂使經教斯廣代代漸多。宗匠攸
遠時時間發。自漢及隋行人重阻。靈岫之風 猶欝。仙苑之化尚疎。未若皇運肇興隄封海 外。五竺與五嶽同鎮。神州將大夏齊文。皇華
之命載隆。輶軒之塗接軫。莫不欽斯聖迹興 樹遺蹤固得。梵侶來儀相從不絕。今若返拜 君父乖異群經。便登驚俗之譽。或陳輕毀之
望。昔晉成幼冲。庾氷矯詔。桓楚飾詐。王謐抗 言。及宋武晚季將隆虐政。制僧拜主尋還停 息。良由事非經國之典。理越天常之儀。雖曰
流言終纏顯議。況乃夏勃勅拜納上天之怒。 魏燾行誅肆下癘之責。斯途久列備舉見聞。 僧等奉佩慞惶投庇失厝。恐絲綸一發萬國
通行。必使寰海望風。方弘失禮之譽。悠哉後 代或接効尤之傳。伏惟陛下中興三寶慈攝 四生。親承付囑之旨。用勵學徒之寄。僧等內
遵正教固絕跪拜之容。外奉明詔令從儒禮 之敬。俯仰惟谷慚懼實深。如不陳請有乖臣 子之喻。或掩佛化便陷惘君之罪。謹列眾經
不拜俗文。輕用上簡。伏願天慈賜垂照覽。則 朝議斯穆終遵途於晉臣。委略常談畢歸度 於齊后。塵黷威嚴惟深戰戢。謹言。
[0284b28] 龍朔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上
[0284b29] 時京邑僧等二百餘人。往蓬萊宮申表上 請。左右相云。勅令詳議拜不拜未定。可待 後集僧等乃退。於是大集西明。相與謀議
共陳啟狀。聞諸寮寀云。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雍州牧沛王論沙門 不應拜俗啟一首
[0284c06] 僧道宣等啟。自金河徙轍玉門揚化。歷經 英聖載隆良輔。莫不拜首請道歸向知津。故 得列剎相望仁祠棊布。天人仰福田之路。幽
明懷正道之儀。清信之士林蒸。高尚之賓雲 結。是使教分三法。垂萬載之羽儀。位開四部。 布五乘之清範。頃以法海宏曠類聚難分。過
犯滋彰。有塵御覽。下非常之詔。令拜君親。垂 惻隱之懷。顯疎朝議。僧等荷斯明命感悼涕 零。良由行缺光時。遂令上霑憂被。且自法教
東漸亟涉窊隆。三被屏除五遭拜伏。俱非休 明之代。並是暴虐之君。故使布令非經國之 謨。乖常致良史之誚。事理難返還襲舊津。伏
惟大王統維京甸攝御機衡。道俗來蘇繁務 攸靜。今法門擁閉聲教莫傳。據此靜障拔難 之秋。拯溺扶危之日。僧等叩閽難及。徒鶴望
於九重。天階罕登。終栖遑於百慮。所以干冐 陳欵。披露冀得。俯被鴻私載垂提洽。是則遵 崇付囑。清風被於九垓。正像更興。景福光於
四海。不任窮塞之甚。具以啟聞。塵擾之深 惟知慚惕。謹啟。四月二十五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榮國夫人楊氏請 論沙門不合拜俗啟一首 (夫人帝后之母也敬崇正化大建福 門造像書經架築相續入出宮禁榮問莫加僧等詣門致書云爾)
[0284c29] 僧道宣等啟。自三寶東漸六百餘年。四俗立 歸戒之因。五眾開福田之務。百王承至道之 化。萬載扇惟聖之風。故得寰海知歸生靈迴
向。然以慧日既隱千載有餘。正行難登嚴科 易犯。遂有稊稗涉青田之穢。少壯懷白首之 徵。備例前經聞于視聽。且聖人在隱凡僧程
器。後代住持非斯誰顯。故金石泥素表真像 之容。法衣剔髮擬全僧之相。依而信毀報 果兩分。背此繕修俱非正道。又僧之真偽生
熟難知。行德淺深愚智齊惑。故經陳通供。如 海之無窮。律制別科。若涯之有際。宗途既 列名教是依。設出俗之威儀。登趣真之圓德。
固使天龍致敬幽顯歸心。弘護在懷流功不 絕。比以時經濁染人涉凋訛。竊服飾詐之徒。 叨倖憑虛之侶。行無動於塵俗。道有翳於憲
章。上聞御覽布君親之拜。乃迴天睠垂朝議 之勅。僧等內省慚懼如灼如焚。相顧失守莫 知投厝。仰惟佛教通屬四部。幽明敢懷竊
議。夫人當斯遺寄。況復體茲正善崇建為心。 垂範宮闈成明道俗。今三寶淪溺成濟在緣。 輒用諮陳。希垂救濟。如蒙拯拔依舊住持。則
付囑是歸弘護斯在。輕以聞簡追深悚息。謹 啟。四月二十七日。
西明寺僧道宣等序佛教隆替事簡諸宰 輔等狀一首
[0285a25] 列子云。周穆王時西極有化人來。反山川移 城邑。千變萬化不可窮極。穆王敬之若神重 之若聖。此則佛化之初及也。朱仕行釋道安
經錄云。秦始皇時西域沙門十八人來化始 皇。弗從禁之。夜有金剛丈六人。破獄出之。 始皇稽首謝焉。漢書云。武帝元狩中。開西
域獲金人。率長丈餘。列之甘泉宮。帝以為大 神。燒香禮拜。後遣張騫往大夏尋之。云有身 毒國。即天竺也。彼謂浮圖。即佛陀也。此初知
佛名相云。成帝都水使者劉向云。向檢藏書。 往往見有佛經。此即周秦已行。姑皇焚之不 盡。哀帝元壽中。使景憲往大月氏國。因誦浮
圖經還。于時漢境稍行齋戒。據此曾聞佛 法。中途潛隱重此中興。
[0285b10] 後漢明帝永平中。上夢金人飛行殿前。乃使 秦景等往西域尋佛法。遂獲三寶東傳雒陽。 畫釋迦立像。是佛寶也。翻四十二章經。是法
寶也。迦竺來儀。是僧寶也。立寺於雒城西 門。度人開化自近之遠。展轉住持終於漢祚。 魏氏一代五主四十五年。隆敬漸深不聞拜
毀。吳氏江表四主五十九年。孫權創開佛法。 感瑞立寺名為建初。其後孫皓虐政將事除 屏。諸臣諫之乃止。召僧而受五戒。
[0285b19] 蜀中二主四十三年。于時軍國謀猷佛教無 聞信毀。晉司馬氏東西立政。一十二主。一百 五十六年。中朝四帝崇信之極不聞異議。唯
東晉成帝咸康六年。丞相王導太尉庚亮薨 後庾氷輔政。帝在幼冲。為帝出詔令僧致拜。 時尚書令何充尚書謝廣等。議不合拜。往
返三議。當時遂寢。爾後六十二年。安帝元 初中。太尉桓玄以震主之威下書令拜。尚書 令桓謙中書王謐等抗諫曰。今沙門雖意深
於敬。不以形屈為禮。迹充率土而趣超方內。 是以外國之君莫不降禮 (如育王等禮比丘事) 良以道在 則貴。不以人為輕重
(如魏文之軾干木漢光之遇子陵等) 尋大法東 流為日諒久。雖風移政易。而弘之不異。豈不 以獨絕之化。有日用於陶漸。清約之風。無
害於隆平者乎。玄又致書廬山遠法師。序老 子均王侯於三大。遠答以方外之儀。不隷諸 華之禮。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其事由
息。及安帝返政。還崇信奉終於恭帝。有宋劉 氏八君五紀。雖孝武大明六年暫制拜君。尋 依先政。齊梁陳氏三代一百一十餘年。隆敬
盡一信重逾深。中原魏氏十有餘君一百五 十五年。佛法大行。備見魏收良史。唯太武真 君七年聽讒滅法。經於五載感癘而崩。還興
佛法終於靜帝。自晉失御中原。江表稱帝。國 分十六 (謂五凉四燕三秦二趙夏蜀是也) 斯諸偽政信法不虧。唯 赫連佛佛據有夏州。兇暴無厭以殺為樂。佩
像背上令僧禮之。後為震死。尋為北代所吞。 妻子刑刻具如簫子顯齊書。高齊在鄴六 帝二十八年。信重逾前國無兩事。宇文周氏
五帝二十五年。初武帝信重佛法。後納張賓 之議。便受道法將除佛教。有安法師。著二教 論以抗之。論云。九流之教。教止其身。名為外
教。三乘之教。教靜心惑。名為內教。老非教 主。易謙所攝。帝聞之存廢理乖。遂雙除屏。不 盈五載身歿政移。隋氏承運二帝三十七年。
文帝崇信載興佛法。海內置塔。百有餘州。皆 發休瑞。具如圖傳。煬帝嗣錄改革前朝。雖 令致敬僧竟不屈。自大化東漸六百餘年。三
被誅除五令致拜。既乖經國之典。又非休明 之政。刳斮之虐被於亂朝。抑挫之儀揚於絕 代。故使事理乖常尋依舊轍。良以三寶為歸
戒之宗。五眾居福田之位。雖信毀交貿殃咎 推移。斯自人有窊隆。據道曾無興廢。所以千 餘大聖出賢劫之大期。壽六萬年。住釋門之
正法。況乃十六尊者作化於三洲。九億應供 護持於四部。據斯以述歷數未終。焉得情斷 同符儒典。且易之蠱爻不事王侯。禮之儒行
不臣天子。在俗四位。尚有不屈之人。況棄俗 從道。而便責同臣妾之禮。又昊天上帝嶽瀆 靈祇君人之主。莫不祭饗而下拜。今僧受佛
戒形具佛儀。天龍八部奉其道而仰其容。莫 不拜伏於僧者。故得冥祐顯徵祥瑞雜沓。聞 之前傳。豈復同符老氏均王侯於三大者哉。
故沙門之宅生也。財色弗顧榮祿弗縻。觀時 俗若浮雲。達形命如陽焰。是故號為出家人 也。故出家不存家人之禮。出俗無霑處俗之
儀。其道顯然。百代不易之令典者也。其流極 廣故略述之。
◎
[0286a19] ◎今列佛經論明沙門不敬俗者。梵 網 經下 卷云。出家人法不禮拜國王父母六親。亦不 敬事鬼神。涅槃經第六卷云。出家人不禮敬在
家人。四分律云。佛令諸比丘長幼相次禮拜。 不應禮拜一切白衣。佛本行經第五十三卷云。 輸頭檀王與諸眷屬百官。次第禮佛已。佛言。
王今可禮優波離等諸比丘。王聞佛教即從 座起。頂禮五百比丘新出家者。次第而禮。薩 遮尼乾經云。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 毀呰留難者。犯根本罪
(今僧依大小乘經不拜君親是奉佛教今乃令違佛教拜 跪俗人即不信佛語犯根本罪) 又謗無善惡業報不畏後代。自作 教人堅住不捨。是名根本重罪。大王。若犯此
罪不自悔者。燒滅善根受無間苦。以王行此 不善重業故。梵行羅漢諸仙聖人出國而去。 諸天悲泣諸善鬼神不護其國。大臣輔相諍
競相害。四方賊起天王不下。龍王隱伏水旱 不調。死亡無數。時人不知是過。而怨諸天訴 諸鬼神。是故行法行王為救此苦。不行此過。
廣如經說。更有諸論文多不載。
[0286b09] 僧道宣等白朝宰群公。伏見詔書令僧致敬 君父。事理深遠非淺情能測。夫以出家之迹 列聖齊規。真俗之科百王同軌。干木在魏。高
杭而謁文侯。子陵居漢。長揖而尋光武。彼稱 小道尚懷高蹈之門。豈此沙門不垂閑放 之美。但以三寶嚮位。用敷歸敬之儀。五眾
陳誠。載啟福田之道。今削同儒禮。則佛非出 俗之人。下拜君父。則僧非可敬之色。是則三 寶通廢。歸戒絕於人倫。儒道是師孔經尊於
釋典。在昔晉宋備有前規。八座詳議足為龜 鏡。僧等荷國重寄開放出家。奉法行道仰承 聖則。忽令致拜有累深經。俯仰栖遑罔知投
庇。謹列內經及以故事。具舉如前。用簡朝議 請垂詳採。敬白。至五月十五日。大集文武 官僚九品以上并州縣官等千有餘人。總坐
中臺都堂將議其事。時京邑西明寺沙門道 宣。大莊嚴寺沙門威秀。大慈恩寺沙門靈會。 弘福寺沙門會隱等三百餘人。并將經文及
以前狀。陳其故事以申厥理。時司禮太常伯 隴西郡王博叉謂諸沙門曰。勅令俗官詳議。 師等可退。時群議紛紜不能畫一。隴西王曰。
佛法傳通帝代既遠。下勅令拜君親又許朝 議。今眾人立理未可通遵。司禮既曰職司。可 先建議。同者署名。不同則止。時司禮大夫孔
志。約執筆述狀如後。令主事大讀訖。遂依位 署。人將太半。左肅機崔餘慶曰。勅令司別立 議。未可轍承。司禮請散可各隨別狀送臺。時
所送議文抑揚駁雜。今謹依所司上下區以 別之。先列不拜之文。次陳兼拜之狀。後述致 拜之議。善惡咸錄件之如左焉。
中臺司禮太常伯隴西王博叉大夫孔志 約等議一首
[0286c12] 竊以凡百在位。雖存敬上之道。當其為師尚 有不臣之義。況佛之垂法事超俗表。剔髮同 於毀傷。擁錫異乎簪紱。出家非色養之境。離
塵豈策名之地。功深濟度道極崇高。何必破 彼玄門牽斯儒轍。披釋服而為孔拜。處俗塗 而當法禮。存其教而毀其道。求其福而屈其
身。再三研覈謂乖通理。又道之為教雖全髮 膚。出家超俗其歸一揆。加以遠標天構大啟 皇基。義藉尊嚴式符高尚。並仍舊貫無點彝
章。如必改作恐非稽古。雖君親崇敬用軫神 衷。道法難虧還留睿想。既奉詢芻之詔。敢罄 塵嶽之誠。懼不愜允。追深戰惕。
司元議一首
[0286c25] 肖形二氣。嚴父稱莫大之尊。資用五材。元 后標則天之貴。至於擎跪曲拳之禮。陶化之 侶同遵。服勤就養之方。懷生之倫共紀。凡在
君父理絕名言。而老釋二門出塵遺俗。虛無 一旨離有會空。瑞見毘耶。闡慈悲之偈。氣浮 函谷。開道德之篇。處木雁之間。養生在慮。罷
色聲之相。寂滅為心。執禮蹈儀者。靡窮其要 妙。懷忠履孝者。未酌其波瀾。理存太極之先。 事出生靈之表。故尊其道則異其服。重其教
則變其禮。爰自近古迄乎末葉。雖沿革暫乖 而斯道無墜。洎哀纏雙樹慟結三號。防後進之 虧風。約儒宗以控法。故當輔成舊教。豈應裁
制新儀。誠宜屈宸扆之嚴。申方外之旨。委尊 親之重。縱環中之遊。愚管斟量遵故為允。
司戎議一首
[0287a11] 臣聞三災變火六度逾凝。二字為經百成攸 緬。是以白毫著相。闡一乘於萬劫。紫氣浮影。 混萬殊於一致。爰有儒津復軔殊軫。秀天地
陰陽之稟。禮君臣父子之穆。故知循名責實 矩跡端形。則教先於闕里。齋心力行修來悔 往。則化漸於連河。釋為內防。雅有制於魏闕。
儒為外檢。不能括其靈臺。別有玄宗素範振 蕩風物。翾鵬逸鷃促椿遼菌。無為無事何得 何失。然則道佛二教俱為三寶。佛以佛法僧
為旨。道以道經師為義。豈直攝生有託陶性 通資。信亦為政是基裨聲濃化。而比丘未諭 先生多僻。恃出俗而浮逸。以矜傲為誇誕。
處匹夫之賤。直形骸於萬乘。忘子育之恩。不 降屈於三大。固君父所宜革。乃臣子所知非。 遂降綸璽是改其弊。雖履孝居忠昌言改轍。
而稽古愛道參酌群情。懷響者谷不銷聲。撫 塵者山無隔細。必備輿人之頌。以貢芻蕘之 說。何則柱史西浮千有餘祀。法流東漸六百
許年。雖曆變市朝而事無損益。唯庾氷責沙 門之拜。桓玄議比丘之禮。幸有何充進奏慧 遠陳書。事竟不行道終不墜。是以大易經綸
三聖。蠱象不事王侯。大禮充牣兩儀儒行不 臣天子。亦有嚴陵踞謁光武。亞夫長揖漢文。 介冑豈曰觸麟。故人不為纓網。惟舊詎先師
道。法侶何後戎昭。上則九天真皇十地菩薩。 下則南山四皓淮南八公。或順風而禮謁。或 御氣而遊處。一以貫之靡得而屈。十室忠信
亦豈無其人哉。五刑之設關三木者不拜。 豈五德之具居三服者拜之。罪之不責。恭肅 德之誠足容養。然則含識之類。懷生之流。莫
不致身以輸忠。彼則不臣王者。莫不竭力而 尊孝。彼則不敬其親。雖約 弛 三章律輕三 尺。有一於此。三千其大。而不被以嚴誅。寘於
巨責者。豈不以道釋與堯孔殊制。傷毀與禮 教正乖。蓮華非結綬之色。貝葉異削珪之旨。 人以束帶為彝章。道則冠而不帶。人以束髮
為華飾。釋則落而不容。去國不為不忠。辭家 不為不孝。出塵滓割愛於君親。奪嗜欲棄情 於妻子。理乃區分於物類。不可涯檢於常塗。
生莫重於父母。子則不謝。施莫厚於天地。物 則不答。君親之恩事絕名象。豈稽首拜首可 酬萬分之一者歟。出家之於君父。豈曰全無
輸報。一念必以人王為願首。四諦則於父母 為弘益。方 祛 塵劫永離死生。豈與夫屈膝為 盡忠。色養為純孝而已矣。必包之俗境。處之
儒肆。屈其容降其禮。則不孝莫過於絕嗣。何 不制以婚姻。不忠莫大於不臣。何不令稱臣 妾。以袈裟為朝服。稱貧道而趨拜。儀範兩失
名稱兼舛。深恐一跪之益。不加萬乘之尊。一 拜之勞式彰三服之墜。則所不可而豈然乎。 王者無父事三老。無兄事五更。君人之尊亦
有所敬。法服之敬不敬其人。若屈其數則卑 其道。數而可卑道則云缺矣。豈若存敬於 己。存道於物。敬存則己適。道在則物尊。尊
道所以敬於物。敬物亦所以尊於己也。況復 形猶身也。道若影焉。身既如聲。道亦如響。形 動則影隨。聲揚則響應。道崇則形寵。身替
則道息。豈可使居身之道屈於道外之身。豈 可使方外之人存於身中之敬。又彼守一居 道不離塵俗。若可拜之是謂俗之道而可俗
俗又參道。則一當有二而道不專行矣。安可 以區道俗之常域保專一之至誠哉。據僧祇 律。敬袈裟如敬佛塔。謂袈裟為福田衣。衣名
銷瘦。取能銷瘦煩惱。鎧名忍辱。取能降伏魔 軍。亦喻蓮華不染泥滓。亦為諸佛之所幢相。 則袈裟之為義其至矣。夫若損茲佛塔壞彼
幢相。將輕忍辱更貶福田。甚用危疑終迷去 取。解衣而拜則越俗非章甫之儀。整服而趨 則緇衣異朝宗之典。故禪幽舍衛之境。步屏
高門之地。理絕朝請事乖榮謁。豈不謂我崇 其道。所以彼請其來。請而卑之復何為者。廬 山為道德所居。不在搜揀之例。甘棠為聽訟
所息。式致勿翦之思。山與樹之無心。且以德 而存物。法與道之有裕。豈崇道而遺人。語曰。 人能弘道則道亦須人而行也。王人雖微位。
在諸矦之上。行道之輩焉復可卑其禮。若謂 兩為欺詭。則可一而寢之。寢之之道則芟薙之 之謂。是則所奪者多。何止降屈而已。若謂兩
為濃助。則宜崇之。崇之之道則尊貴之之 謂。豈可尊貴其道而使其恭敬哉。假以金翠 為真儀。不以金翠而增肅。以芻狗而尊像。不
以芻狗而加輕。肅敬終寄於道輕重不係於 物。物之不能遷道。亦猶道之恒隨於物矣。沙 門橫服於己。資法服而為貴。莫不敬其法服
而豈係於人乎。不拜之典義高經律。法付國 王事資持護。法為常也。常行不易。一隅可革 千門或爽。通有護法之資。塞有墜法之慮。與
其墜之曷若護之。何必屈折於僧容。盤辟於 法服。使萬國歸依者居蔕芥於其間哉。語曰 因人所利而利之。則利之之術亦可因其精
詣而為利矣。洎乎日光上照皇運攸宗。海接 天潢枝連寶構。藉無上之道。闡無疆之業。別 氏他族敬猶崇往。神基靈 派 道豈撝今。此為
甚不可一也。月氏東國寶祚斯俟。定水玄波 法雲彩潤。高解脫之慶。演常住之福。王前 帝昔尚或攸遵。主聖臣良胡寧此變。臣愚千
慮萬不一得。儻緣斯創造無益將來。於恒河 沙劫有毫釐之累。雖率土碎首群生粉骨。何 以塞有隱之責。蠲不忠之罪。此為甚不可二
也。臣所以汲汲其事區區其誠。搔首捫心隳 肝瀝膽。伏願聖朝重興至教。恒春柰苑永轉 法輪。一心歡錄其人。百祚遠光於帝冊。則
雖死猶生朝夕可矣。竊惟詔旨微婉義難適 莫。天情畫一則可使由之。睿想傍求。則誰 不竭慮。臣以庸昧何足寓言。以兩教為無。則
崇之於聖運。聖而崇之則非無矣。以兩教為 有。則筆削於明時。時而削之恐非有矣。斯 所以岐路徘徊兩端交戰。道宜存跡理未懕
心。管豈天窺蛙焉海測。理絕庶幾之外。事超 智識之表。自可懷鉛閣筆扣寂銷聲。而欲鳥 處程言竽中竊吹。將聳聾聽而齊俗。與瞽視
而均叟。雖有罄於心靈。終不詣於聞見也。直 以八風逈扇。萬籟咸貢其音。兩曜昇暉。千形 不匿其影。茲焉企景是庶轉規。就日心葵輸
涓驛露。而靦顏漿夏履薄氷春。兢惕已甚。 赧 畏交集。謹議。
司刑太常伯劉祥道
[0288b12] 竊以朝廷之敘肅敬為先。生育之恩色養為 重。釋老二教今悉反之。抗禮於帝王。受敬於 父母。而優容自昔迄乎今代。源其深致蓋有
以然。諒由剔髮有異於冠冕。袈裟無取於章 服。出家故無家人之敬。捨俗豈拘朝廷之禮。 至於玄教清虛道風遐曠。高尚其事不屈王
矦。帝王有所不臣。蓋此之謂。國家既存其道 所以不屈其身。望准前章無違舊貫。謹議。議 拜者。明沙門應致拜也。昔皇覺御 宇 尚開
信毀之源。豈惟像末不流弘約之議。頃以法 海宏曠類聚難分有穢玄猷。頗聞朝聽。致使 拘文之士。廢道從人。較而言之。未曰通方之
巨唱也。余所以考諸故實隨而彈焉。庶崇佛 君子。或能詳覽。
議沙門兼拜狀合三首
左威衛長史崔安都錄事沈玄明等議狀一 首
[0288b29] 竊以紫氣騰真。玄牝之風西被。白虹沈化。涅 槃之蘊東流。轡羽驤霞。影王京而凝眾妙。 津慈照寂。啟金園而融至道。義冠空有。理洞
希夷。 祛 濟塵蒙薰滌因累。神道裨教茲焉有 徵。坦躅業已遵從。流弊義資懲革 (彈曰守法高尚稱為 流弊違經拜俗謂之懲革即事不可其如理何)
原夫在三之敬六位。峻 尊卑之象。百行之本四始。旌罔極之談。本立 然後道生。敬形於焉禮穆。寔王化之始。乃天 地之經。佛以法為師。帝以天為則。域中有四
大王者居一焉。王道既其齊衡。天法固乃同 貫。身為法器法惟道本。黃冠慕道緇裳奉 佛。致敬君父眇契玄波 (彈曰。佛法乃寰外之尊。帝王為域中之大。教存
而令屈折。不羈還類編人。此乃法水壅而不流。何玄波之眇契耶) 且夫戒錄纔高。 猶盡肅於膜拜。況乎貴賤懸邈頓遺恭於屈 膝
(彈曰。王謐云。沙門所以上下相敬而抗禮。宸居者良以宗致既同則長幼成序。津途有隔則義無降屈。 誠哉是言。可為龜鏡矣) 必以山林獨往物我兼忘。混親疎
齊寵辱。惠我不為是。損己詎稱非。自當泯若 無情。湛然恒寂。安假仰迦維而頓顙。覿天尊 而雅拜。塵容不異俗。致敬未乖真 (彈曰。沙門落采披緇。
道俗懸隔拜違佛教。具顯經文。而言敬未乖真容不異俗。此乃指南為北。反白成玄) 且伯陽緒訓 於和光。不輕演教於常禮。妙叶謙尊之德。遠 符隣照之規
(伯陽誕自姬周。身充柱史。為官則王朝之一職。言道儒宗之一流拜伏君親固其宜 矣。至若不輕之禮四眾乃權道之一時。其猶文命入裸俗而解裳。不可例率土以為模楷)
又三極之 中師居其末。末猶展敬。本何疑哀 (彈曰。釋眾所以師資 相敬。正以教義不殊故耳。非是約本末而言。何孟浪之甚也) 若以袈裟異乎龍黼。
縠巾殊於鷩弁。服既戎矣。拜何必華。各循 其本無爽彝式。其有素履貞遯清規振俗神 化肹響戒行精勤。藻掞桐鸞梵清霄鶴。錦
旌徵獸瓊符御靈。德秀年耆。蠲其拜禮。自餘 初學後進聲塵寂寥。並令盡敬君父。請即編 之恒憲
(彈曰。若以不拜為非。則德秀年耆詎宜蠲免。若以不拜為是。則後進初學無宜令拜進退矛 盾去取自乖。請即編之恒憲。何所見之短乎) 如此則進德修業。出塵之
軌彌隆。苦節棲壇。入道之心逾勵。玄風斯遠 國章惟緝。庶可以詳示景。則靜一訛弊 (彈曰。以乖 宗為景。則謂守法為訛弊。約斯以驗餘何可觀)
自我作古奚舊之拘。夫鏡 非常之理。必藉非常之照。天鑒玄覽體睿甄 微。探象外之遺宗。極環中之幽致。雖則暫 駭常聽。抑亦終寘大道。謹議。
右清道衛長史李洽等議狀一首
[0289a11] 竊以道教冲虛釋門祕寂。至於照仁濟物崇 義為心。乃睠儒風理言不異 (彈曰。儒教所明不踰寰域。釋宗所
辯高出見聞。故魏東陽王丕曰。佛法冲洽非儒墨者所知。今言不異。何多謬耶) 至若宿德耄 齒。戒律無虧。栖林遯谷。高尚其事。若斯儔輩
可致尊崇。其有弱齓蒙求薰修靡譽。背真混 俗心行多違。以此不拜義難通允 (彈曰。夫稱沙門者何也。謂
紹法象賢。發蒙啟化。儀乏搢紳之飾。教殊廊廟之規求宗故所以直骸孰可分其德業。矯俗故由茲抗禮。寧容 隔以尊卑) 但在家在國事親事君。不拜之儀何可以 訓
(彈曰。誠哉奉君親者無宜不拜。沙門不事王侯。背恩天屬。以拜為訓。似未之思) 望請勒 拜垂憲於後。謹議。
長安縣令張松壽議狀一首
[0289a22] 竊惟。佛道二門虛寂一致。縱不能練心方外 擯影人間。猶須迹與俗分事與時隔。然今出 家之輩多雜塵伍。外以不屈自高。內以私謁
為務。徒有入道之名。竟無離俗之實 (彈曰。不科簡懲 屈者奉法而然。私謁者誠違教義。只可峻其彼不逞之流。寧容縱火崑崗而欲俱焚玉石耶) 至若君
親之地禮兼臣子。孝敬所宗義深家國。不有 制度何以經綸。望請僧尼道士女冠等。道為 時須事因法會者。雖在君后聽依舊式。捨此
以往並令讚拜。若歸覲父母子道宜申。如在 觀寺任遵釋典 (彈曰。夫僧尼合拜則無宜不拜。不合豈簡時方何得剃髮。同是一人約
處便開。異禮法服始終無二。據事遂制殊經此乃首鼠兩端。要時妄立) 庶其以卑屈為 恥。稍屏浮競。以道德自尊。漸弘教法。輒進愚 管。伏增慚戰。謹議。
中臺司禮太常伯隴西王博叉執議狀奏 一首
[0289b08] 司禮議僧尼道士女冠等拜君親等事一五 百三十九人議請不拜。
[0289b10] 右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議稱。竊以凡百在位 咸隆奉上之道。當其為師尚有不臣之義。況 佛之垂法事越常規剔髮同於毀傷。振錫異 乎簪
[卄/(爾*(乏-之+(犮-乂+又)))] 。出家非色養之境。離塵豈策名之 地。功深濟度道極崇高。何必破彼玄門牽斯
儒轍。披法服而為俗拜。踐孔門而行釋禮。存 其教而毀其道。求其福而屈其身。詳稽理要 恐有未愜。又道之為範雖全髮膚。出家超俗
其歸一揆。加以遠標天構大啟皇基。義藉尊 嚴式符高尚。惟此二教相沿自久。爰暨我唐 徽風益扇。雖王猷遐暢實賴天功。而聖輪常
轉式資冥助。今儻一朝改舊無益將來。於恒 沙之劫起毫塵之累。則普天率土灰身粉骨。 何以塞有隱之責。蠲不忠之罪。與其失於改
創。不若謬於修文。孔子曰。因人所利而利之。 老子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二教所 利弘益多矣。百姓之心歸信眾矣。革其所利
非因利之道。乖其本心非無心之謂。請遵故 實不拜為允。伏惟陛下。德掩上皇業光下問。 君親崇敬雖啟神衷。道法難虧還留睿想。既
奉詢芻之旨。敢罄塵嶽之誠。懼不折衷。追深 戰惕。一三百五十四人議請拜。
[0289c03] 右兼司平太常伯閻立本等議稱。臣聞剛折 柔存。扇玄風之妙旨。答形甘辱騰釋路之微 言。故能開善下之源。弘不輕之義。是以聲
聞降禮於居士。柱史委質於周王。此乃成緇 服之表綴。立黃冠之龜鏡。自茲已降喪其宗 軌。歷代溺其真理。習俗守其迷途。一人有
作。萬物斯覩。紐維天地驅駕皇王。轉金輪於 勝境。構玉京於玄域。遂使尋真道士追守藏 之遐風。落 [髟/采] 沙門弘禮足之錦典。況太陽垂
曜在天。標無二之明。大帝稱尊御宇。極通三 之貴。且二教裁範雖絕塵容。事止出家。未能 逃國。同賦形於姒鏡。皆仰化於姚風。豈有抗
禮宸居獨高真軌。然輕尊傲長在人為悖。臣 君敬父於道無嫌。考詳其義跪拜為允。
[0289c17] 前奉四月十六日勅旨欲令僧尼道士女冠 於君親致拜恐爽於恒 情 宜付有司詳議奏聞 者件狀如前伏聽勅旨。
今上停沙門拜君詔一首
[0289c21] 東臺若夫華裔列聖異軫而齊驅。中外裁風 百慮而同致。自周霄隕照漢夢延輝。妙化西 移惠流東被。至於玄牝邃旨碧落希聲。具開
六順之基。偕叶五常之本。而於愛敬之地。忘 乎跪拜之像。其來永久罔革茲弊。朕席圖登 政崇真導俗。凝襟解脫之津。陶思常名之境。
正以尊親之道禮經之格言。孝友之義詩人 之明准。豈可以絕塵峻範而忘恃怙之敬。拔 累貞規迺遺溫清之序。前欲令道士女冠僧
尼等致拜。將恐振駭恒心。爰俾詳定。有司咸 引典據兼陳情理。沿革二塗紛綸相半。朕商 搉群義沈研幽賾。然箕潁之風。高尚其事。遐
想前載。故亦有之。今於君處勿須致拜。其父 母所。慈育彌深。祇伏斯曠更將安設。自今 已後即宜跪拜。主者施行龍朔二年六月八
日。西臺侍郎弘文館學士輕車都尉臣上官 儀宣。
京邑老人程士顆等上請表一首
[0290a10] 臣言。臣聞佛化所資在物斯貴。良由拔沈冥 於六道。濟蒙識於三乘。其德既弘其功亦大。 所以佛為法主。幽顯之所歸依。法為良藥。煩
惑由之清蕩。僧為佛種。弘演被於來際。遂使 歷代英主重道德而護持。清信賢明度子女 而承繼。固得僧尼遍於區 宇 。垂範導於無
窮。伏惟陛下。慈濟九有開暢一乘。愛敬之道 克隆。成務之途逾遠。近奉明詔令僧跪拜父 母。斯則崇揚孝始布範敬源。但佛有成教。
出家不拜其親。欲使道俗殊津歸戒以之投 附。出處兩異真俗由之致乖。莫非心受佛戒 形具佛儀。法網懸殊敬相全別。且自高尚之
風。人主猶存抗禮。豈惟臣下返受跪拜之儀。 俯仰撫循無由啟處意。願國無兩敬。大開方 外之迹。僧奉內教。便得立身行道。不任私
懷之至。謹奉表以聞。塵黷威嚴。伏增戰越。 謹言直東臺舍人馮神德上。
[0290a27] 一道士增尼請依舊僧尼在前 (此一條在貞觀十一年因令合上)
[0290a28] 一僧尼請依舊不拜父母
[0290a29] 臣聞祕教東流。因明后而闡化。玄風西運。憑 至識以開宗。故知弘濟千門義宣於雅道。提 誘萬品理塞於邪津。只可隨聖教以抑揚。豈
得逐人事而興替。沙門者求未來之勝果。道 士者信有生之自然。自然者貴取性真。絕其 近偽之跡。勝果者意存杜漸。遠開趨道之心。
誘濟源雖不同。從善終歸一致。伏惟皇帝陛 下。包元建極御一飛貞。乘大道以流謙。順無 為而下濟。因心會物教不肅成。今乃定道佛
之尊卑。抑沙門之拜伏。拜伏有同常禮未是 出俗之因尊卑。物我之情豈曰無為之妙。陛 下道風攸闡釋教載陳。每至齋忌皆令祈福。
祈福一依經教。二者何獨乖違。陛下者造化 之神宗。父母者人子之慈稱。陛下以至極之 重。猶停拜敬之儀。所生既曰人臣。何得曲申
情禮。捨尊就愛棄重違經。緣情猶尚不通。據 教若為行用。陛下統天光道順物流形。形物 尚不許違。淨教何宜改作。願陛下因天人之
志。順萬物之心。停拜伏之新儀。遵尊卑之舊 貫。庶望金光東曜。不雜塵俗之悲。紫氣西暉。 無驚物我之貴。即大道不昧而得盛於明時。
福業永貞庶重彰於聖日。謹言。
西明寺僧道宣等上榮國夫人楊氏請論 拜事啟一首
[0290b24] 僧道宣等啟。竊聞紹隆法任必歸明哲。崇護 真詮良資寵望。伏惟夫人宿著熏修啟無 彊之福。早標信慧建不朽之因。至於佛教威
儀法門軌式。實望特垂恩庇不使陵夷。自勅 被僧徒許隔朝拜。誠當付囑之意。寔深荷戴 之情。然於父母猶令跪拜。私懷徒愜佛教甚
違。若不早有申聞。恐遂同於俗法。僧等翹注 莫敢披陳。情用 [怡-台+迴] 惶輒此投訴。伏乞慈覆 特為上聞。儻遂恩光彌深福慶。不勝懇切之
甚。謹奉啟以聞。塵擾之深。唯知悚息謹啟。
大莊嚴寺僧威秀等上請表一首
[0290c06] 謹錄。佛經出家沙門不合跪拜父母。有損無 益文如左。
[0290c08] 梵網經云。出家人不向國王父母禮拜。順正 理論云。國君不求比丘禮拜。玄教東漸六百 餘年。上代皇王無不依經敬仰。洎乎聖帝遵
奉成教彌隆。故得列剎相望精廬峙接。人知 慕善家曉思 愆 。僧等忝在生靈。詎忘忠孝。 明詔頒下率土咸遵。恐直筆史臣書乖佛教。 萬代之後蕪穢皇風。
[0290c15] 僧威秀等言。竊聞真俗異區。桑門割有生之 戀。幽顯殊服。田衣無拜首之容。理固越情道 仍舛物。況挺形戒律鎔念津梁。酬恩不以形
駭。致養期於福善。而令儀不改釋拜必同 儒。在僧有越戒之 愆 居親有損福之累。臣子 之慮敢不盡言。伏惟陛下。匡振遠猷提獎幽
概。既已崇之於國。亦乞正之於家。足使捨俗 無習俗之儀。出家絕家人之敬。護法斯在提 福莫先。自然教有可甄。人知自勉。不勝誠懇
之至。謹奉表以聞。塵黷扆旒伏增戰越。
玉華宮寺譯經沙門靜邁等上拜父母有 損表一首
[0290c27] 沙門靜邁言。竊聞策係告先。尊父屈體於 其子。形章攸革。介士不拜於君親。伏惟僧 等揚言紹佛嗣尊之義是同。故愛敬降高。乃
折節於其氣。容服異俗。形章之革不殊。致使 沙門亦不支屈於君父。窮茲內外。雖復繼 形變。則而心敬君親敢有怠哉。至如臣服薨
君。以日易月。形雖從吉而心喪三年。是知遏 密八音期於三載修于心敬其來尚矣。若 令反拜父母。則道俗俱違佛戒。顛沒枉沈
淪迴未已。況動天地感鬼神者。豈在於跪伏 耶。但公家之利知無不為。恐因今創改萬有 一累。則負聖上放習法之洪恩。彌劫粉身奚
以塞責。伏惟陛下廣開獻書之路。通納芻言 之辯。輕塵聽覽。伏增戰汗謹言。
襄州禪居寺僧崇拔上請父母同君上不 令出家人致拜表一首
[0291a14] 沙門崇拔言。拔聞道俗憲章形心異革。形 則不拜君父。用顯出處之儀心。則敬通三大。 以遵資養之重。近奉恩勅令僧不拜君王。而
令拜其父母。斯則隆於愛敬之禮。闕於經典 之教。僧寶存而見輕。歸戒沒而長隱。豈有君 開高尚之迹。不悖佛言。臣取下拜之儀。面
違聖旨。可謂放子求其福。受拜仍獲其辜。 一化致疑二理矛盾。伏願請從君敬之禮。以 通臣下之儀。輕黷扆旒彌增隕越。謹言。
[0291a23] 論曰。威衛司列等狀。詞則美矣。其如理何。 咸不惟故實昧於大義。苟以屈膝為敬。不悟 亡脣之禍。內經稱沙門。拜俗損君父功德及
以壽命。而抑令俯伏者。胡言之不訒輕發樞 機哉。雖復各言其志。亦何傷之大甚。而威 衛等狀通塞兩兼。司列等狀一途氷執。或訪
二議優劣。余以為楚則失矣。齊亦未為得也。 然兩兼則膚腠。氷執乃膏盲。故升威衛於乙 科。退司列於景第。至若範公質議則旨贍文
華。隴西執奏言約理舉。既而人庶斯穆龜筮 叶從。故得天渙下覃。載隆高尚之美慈育之 地。更弘拜伏之仁。時法侶名僧都鄙耆耋僉
曰。叶私志矣。違教如何。於是具顯經文廣陳 表啟。匪朝伊夕連訴庭闕。但天門邃遠。申請 靡由。奉詔求宗。難為去取。易曰。羝羊觸蕃
羸其角。方之釋侶。豈不然歟。
[0291b10] 讚曰。威衛之流。議雖通塞。以人廢道。誠未為 得。司列等狀。抑釋從儒。拜傷君父。詎曰忠 謀。質議遒華。敷陳簡要。天人叶允。爰垂璽
誥。恭承明命。式抃且歌。顧瞻玄籍。有累如 何。法俗疇咨。咸申啟表。披瀝丹欵。未紆黃 道。進退惟谷。投措靡由。仰悕神禹。疏茲法 流。
沙門不應拜俗總論
[0291b18] 釋彥琮曰。夫沙門不拜俗者何。蓋出處異 流內外殊分。居宗體極息慮忘身。不汲汲以 求生。不區區以順化。情超 宇 內迹寄寰中。
斯所以抗禮宸居背恩天屬。化物不能遷其 化。生生無以累其生。長揖君親斯其大旨也。 若推之人事稽諸訓詁。則所不應拜。其例十
焉。至如望秩山川郊祀天地。欲其利物君罄 迺誠。今三寶住持歸戒弘益。幽明翼化可略 言焉。斯神祇之流也。為祭之尸必叶昭穆。割
牲薦熟時為不臣。今三寶一體敬僧如佛。備 乎內典無俟繁言。斯祭主之流也。 杞 宋之君 二王之後。王者所重敬為國賓。今僧為法王
之胤。王者受佛付囑。勸勵四部進修三行。斯 國賓之流也。重道尊師則弗臣矣。雖謁天 子無北面焉。今沙門傳佛至教。導凡誘物嚴
師敬學。其在茲乎。斯儒行之流也禮云。介者 不拜。為其失於容節。故周亞夫長揖漢文也。 今沙門身被忍鎧戡剪慾軍掌握慧刀志摧
心惑。斯介冑之流也。著代筮賓尊先冠阼。母 兄致拜以禮成人。今沙門以大法為己任。拯 群生於塗炭。敬遵遺躅祖承嫡胤。斯傳重之
流也。堯稱則天。不屈頴陽之高。武盡美矣。終 全孤竹之潔。今沙門高尚其事不事王侯。蟬 蛻囂埃之中。自致寰區之外。斯逸人之流也。
犯五刑關三木被箠楚嬰金鐵者。不責其具 禮。今沙門剔毛髮絕胤嗣毀形體易衣服。 斯甚刑之流也。又詔使雖微承天則貴。沙門
縱賤稟命宜尊。況德動幽明化霑龍鬼。靜人 天之苦浪。清品庶之炎氛。功既廣焉。澤亦弘 矣。豈使絕塵之伍拜累君親。閑放之流削同
名教而已。余幼耽斯務長頗搜尋。採遺烈於 青編。纂前芳於汗簡。重以感淪暉於佛日。 罄爝火以興詞。庶永將來傳之好事。又古今
書論皆云不敬。據斯一字愚竊惑焉。何者。敬 乃通心。曲禮稱無不敬。拜唯身屈。周陳九拜 之儀。且君父尊嚴。心敬無容不可。法律崇重。
身拜有爽通經。以拜代敬用將為允。故其書 曰。不拜為文。遠公有言曰。淵壑豈待晨露哉。 蓋自申其罔極也。此書之作。亦猶是焉。達鑒 通賢儻無譏矣。
廣弘明集卷第二十五
[0292a01] 隋煬帝大業三年新下律令格式令云。諸僧 道士等有所啟請者。並先須致敬然後陳理。 雖有此令僧竟不行。時沙門釋彥琮不忍
其事。乃著福田論以抗之。意在諷刺言之 者無罪聞之者以自誡也。帝後朝見諸沙門 並無致敬者。大業五年至西京郊南大張文
物兩宗朝見僧等依舊不拜。下勅曰。條令久 行僧等何為不致敬。時明贍法師對曰。陛下 弘護三寶。當順佛言。經中不令拜俗。所以不
敢違教。又勅曰。若不拜敬。宋武時何以致敬。 對曰。宋武虐君偏政不敬交有誅戮。陛下異 此無得下拜。勅曰但拜。僧等峙然如是。數四
令拜。僧曰。陛下必令僧拜。當脫法服著俗衣 此拜不晚帝夷然無何而止。明日設大齋法 祀都不述之。後語群公曰。朕謂僧中無人。昨
南郊對答亦有人矣。爾後至終必無拜者。其 黃巾士女初聞令拜合一李眾連拜不已。帝 亦不齒問之。
[0292a19] 議拜者。明沙門應致拜也。昔皇覺御宇。尚 開信毀之源。豈唯像末不流弘約之議。頃 以法海宏曠類聚難分有穢玄猷。頗聞朝
聽致使拘文之士。廢道從人較而言之。未 曰通方之巨唱也。余所以考諸。故實隨而 彈焉。庶崇佛君子或能詳覽。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2 冊 No. 2103 廣弘明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