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 Hong Ming Ji 廣弘明集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廣弘明集卷第十二大唐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辯惑篇第二之八
決對傅奕廢佛法僧事 (并表)
綿州振響寺沙門釋明槩
[0168b23] 僧明槩言。槩聞三皇統天五帝御寓。道含弘 而遠大。德普覆而平均。敷善教以訓民。布慈 心而育物。逮乎中古其道弗虧。故漢武欽明
見善而弗及。顯宗叡聖體道而不居。遂能 紆屈尊儀。甘泉禮金人之瑞。翹想夢寐德陽。 降銅像之徵。於是秦景西遊。越流沙而訪道。
摩騰東入。跨葱嶺而傳真。遂得化漸漢朝。寺 興白馬之號。道流晉世。剎建青龍之名。其間 盛寫尊儀競崇寺塔。騰惠雲於落刃。涌法
水於窮源。驅有識於福林。登蒼生於善地。開 闡佛法昭化愚曚。故得永平季年嘉瑞臻 輯 。 慶雲流潤湛露凝甘。澤馬騰驤神雀翔集。朱
英吐含頴之秀。紫葩生連理之枝。可謂不世 之奇徵。非常之嘉瑞者也。於是西域入侍南 越歸仁。偃革休兵銷金罷刃。豈不由感聖降
靈奉戒行善精誠昭著貫達幽明者哉。故書 云。天生神物以祚聖人。無德斯隱有道則見。 著之惇史可得而詳。惟我大唐膺期啟運握
機御曆誕命建家。初起義則道叶百靈。始登 圖則威加萬國。故世充化及。授首於東都。建 德武周。櫬身於北朔。荊吳剋定秦隴廓清。方
應駕七寶而飛行。導千輪而輕舉。巍巍不 與。蕩蕩誰名。功既成焉。事亦畢矣。加以留心 佛法眷言匡護。故莊嚴總持再興九級。沙門
釋子更度千人。像化彌盛於前朝。寺塔更興 於聖世。方頂戴三寶弘護四依。合掌低頭。忘 帝王之貴。斂心屈膝。盡至敬之誠。槩自慶
遭逢屬此嘉運。方願息心淨剎畢志玄門。懍 勵六時。以酬聖世之德。翹勤五體。用報罔 極之恩。而奕忽肆狂言上聞朝聽。輕辭蔑
聖利口謗賢。出語醜於梟音。發聲毒於鴆響。 專欲破滅佛法毀廢眾僧。割斷衣糧減省寺 塔。其故何也。奕曾為道士。惡妬居懷。故毀聖
劣凡讚愚勝智。以下謗上用短加長。違理悖 情一至於此。但讒言害德偏聽傷賢。故宋受 子罕之言。囚於墨翟。魯信季孫之說。逐於尼
丘。二子之賢。弗能自免。八條之謗。或累於 人。然。
[0169a03] 主上欽明弗容讒慝。縱其三失寧致一疑。但 浮雲在天。白日有時虧照。遊翳拂目。陽精 為之不明。而傅奕浮辭迷於視聽。情理眩惑
言語混淆。弗可專聽。豈應偏信。請共決對存 毀分甘。概忝在緇徒預參法侶。忽聞誹謗寧 不深傷。縱迴刃刳心。未以為痛。抽刀斮髓。詎
以為殘。謗讟之深傷酷甚此。經云。亡身護法 沒命弘道。此其時也。方抽腸瀝膽報邪逆之 仇讎。申表獻誠。雪師父之謗辱。冐昧忤聽。 追用驚惶。謹言。
[0169a13] 謹奏決破傅奕謗佛毀僧事八條列之如 左。
[0169a15] 第一決破。僧尼六十已還簡令作丁兵強農 勸事。
[0169a17] 概聞至理絕言。本出毀譽之外。玄宗離說。寔 超語默之端。然物情不悟寄言深淺。世道多 惑假示精麁。故有內外道殊邪正說異。凡聖
位別大小教分。若以同會一乘。豈執之以謗 佛。終趣極果。不封之以謬真。譬千川之赴滄 溟。萬流之歸巨海。內外明證。豈虛言哉。故法
華言。於諸過去佛。現在或滅度。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又涅槃經言。一切眾生皆有佛 性。究竟皆當成得佛道。又道家法輪云。若見
沙門思念無量。願早出身以習佛真。若見佛 圖思念無量。當願一切普入法門。又靈寶洞 玄真一經云。眾真高仙已得佛道。又靈寶太
上祕要經云。各於現在同得佛道。故知不 二妙門終須齊入。唯一極果要必同登。苟執 異端自貽迷墜。近代學者率意庸愚。偷竊真
言安置偽典。故五道輪轉託作仙經。三千威 儀假稱道戒。詣佛受法改作天尊。勤行作佛 轉為金闕。本行迴為本相。佛言題作道言。
摸託佛法之威儀。彷習眾僧之法式。或持 真當偽詎識是非。飜正入邪豈知顛倒。事同 癡賊竊狐裘而反披。有類愚夫盜珠瓔而倒
著。如斯條類數亦眾多。略舉二三不可覼縷。 但傅弈曾為道士。身服黃衣。不遵李老無為 之風。專行張陵兵吏之法。或身為米賊聚斂
無端。名稱鬼卒呪詛寧忌。湯沐櫛梳與俗 既同。耽荒愛慾將世何別。加以內懷嫉意外 肆狂言。誹謗紛紜罵詈重疊。此而可忍。孰不
可容。今依事條。次第決破。願垂聖鑒。少詳覽 焉。
[0169b17] 奕言。眾僧剃髮染衣。不謁帝王違離父母。非 忠孝者。今之道士戴幘冠巾。應拜時君。在家 侍養為忠孝不。今既不然豈獨偏責。夫論忠
者。事君以盡命。殉義以忘身。孝者奉親竭 誠存沒以資濟。故道安直諫以輔秦。佛圖忠 言以匡趙。目連捧鉢而餉母。釋迦擔棺而葬
親。寧國濟家豈非忠孝也。不如道士張魯亂 於漢朝。孫恩反於晉國。陳瑞習道而夷族。公 旗學仙而滅門。亂國破家豈有忠孝也。
[0169b26] 又言。眾僧仇匹內通衣形外隔。夭胎殺子違 禮逆天者。今道士既合氣修齋交接受道。應 護胎生子順禮合天。此則伉儷久成。陰陽本
合而無產孕。真是夭胎。宜簡令作民。使其養 子增加戶口添足兵丁。豈非益國利民者乎。 又言僧有十萬。六十已還簡令作丁。則兵強
農勸者。夫論兵強者。尋眾僧之類。稟如來之 教。食唯米麵之素。供唯芋蒻之資。體瘠力 羸心虛氣弱。不折生草詎踐蜫蟲。習忍修慈
好生惡殺。對敵多怯不手必疑。徒勞行陣無 益兵勢也。如論道士人足數萬。祭三事五受 禁行符。章奏必宰鷄肫。祭醮要求酒脯。臠膾
醑醪恣其醉飽。體肥力壯心勇氣強。安忍無 親惡生好殺。臨陣必勇下手不疑。列以軍伍 決強兵勢。若挍其力則道士強。論其德眾僧 勝。去取之宜。斷可知矣。
[0169c13] 若言躬耕力作以為農勸者。此由局見。未是 通途。夫俗不可以一禮齊。政不可以一道治。 士不可以一行取。民不可以一業。成故漢書
貨殖部云。古之四民不得雜處。士相與言仁 義於朝宴。工相與議伎巧於官府。商相與語 財利於市井。農相與議稼穡於田野。此四者
各安其居而樂其業。故得財成天地之宜。用 資國家之利。今者眾僧亦各有業。論其內以 慈忍推心。即是士之仁義。語其外以權巧化
物。即是工之伎能。談其行以施報相酬。即是 商之市井。語其道以自他兼濟。即是農之力 田。此則剋誠可以感鬼神。唯德能以動天
地。運慈心以降澤。布恩惠以潤時。故善政者。 驟雨隨車飛螟避境。隴麥雙穟成禾九栽。蓋 由善政之功。匪唯勤農之力者矣。
[0169c28] 又言。欲令眾僧拜謁帝王編於朝典者。此之 一見迷倒最深。既自落坑引他墜井。欲令同 陷。其可得乎。昔桓玄篡逆狂悖無道。已有
此論。朝議不從云。沙門釋子剃髮染衣。許其 方外之人。不拘域中之禮。故袈裟偏袒。非朝 宗之服。鉢盂錫杖。豈廊廟之器。而玄悖逆固
執不悛。既屈辱三尊飄蕩七廟。民怨神怒眾 叛親離。軍敗於東陵。身喪於西浦。覆車明鑒。 孰不誡哉。我大唐皇帝。命聖挺生。應休明之
期。當會昌之運。止塗息炭拔溺濟沈。弘聖教 以訓民。垂至仁以育物。年和歲稔氣阜時昌。 至德玄功疇能殫紀。加以內懷四信外奉三
尊。屈乘輿而歸依。降冕旒而迴向。故得八方 稽顙萬國朝風。豈責離俗之人。令備在家之 禮。今道士披褐執板戴幘冠巾。既服臣吏之
衣。須行朝謁之禮。昔天師貴士尚拜帝王。今 鬼卒賤夫須跪卿相。宜令道士習其師法。朝 謁帝王參拜官長。編於朝典。不亦宜乎。
[0170a17] 論言。案漢魏已來。時經九代。其間道士。左道 亂朝妖言犯國者。披閱圖史何世而無。後漢 獻帝。張陵張魯詐說鬼語。假作讖書云。漢祚
滅後。黃衣得天下。遂與鉅鹿張角遠為外應。 造黃布巾披黃帔。聚合徒眾誑誘愚民。謀 危社稷。尋被誅滅。故禮云。左道亂群者殺之。
今者道士不著李老參朝之服。乃披張魯亂 國之衣。師弟相承賊行不改。人數既多。共結 賊黨。或致窺覦寧不備豫。計數有五萬。簡令
作丁年稅貲租歲產男女。則利國益民強兵 農勸。如概愚見。其如法者遵而奉之。其違禁 者廢而使之。庶莠稗一除田苗欝茂。姦邪既 遣徒眾肅清。豈不善歟。
[0170b01] 第二決破。寺作草堂土舍。則秦皇漢武為有 德之君。
[0170b03] 概聞法身無像應物有方。故假現全身。置 于多寶之塔。權分碎質。流乎阿育之龕。故 能聚散隨緣存亡任物。聖力權變不可思議。
但佛生天竺。隨其土風。葬必闍維。收必起塔。 塔即是廟。廟者貌也。祭祀承事如貌存焉。今 之國家宗廟社稷。類皆然也。但如來滅度一
百年後。有阿輸伽王。鐵輪御世。以威德使鬼 神。福力興靈廟。故八萬四千之塔。不日而 成。千柱百梁之堂。匪朝既就。詎勞人力。自
是神功。豈以凡夫之情而疑聖賢之事。何異 斗筲測大海。尺寸量虛空。其可得乎。舍利東 流吳王創感。僧會稽請。丹誠至而忽臨。孫權
驗試。砧磓陷而彌固。於是騰光上徹。照灼斧 扆之間。發彩傍通。欝映巖廊之下。會時欣躍 廣讚威靈。權及朝臣聞皆信伏。即為建塔并
置伽藍。緣是江左大弘佛事。豈若太上骨朽 於關中。判無舍利。天師體葬於蛇腹。詎有 遺身。靡所依憑便生妖詐。聞佛有舍利八斛
用表遺身。遂畜小石二枚。以代仙卵。然仙卵 本狂豕之陰。玄壇乃老鬼之廟。若言舍利胡 骨。理勝狂豕之陰。佛圖胡塚。寧同老鬼之廟。
豈可以高下相況等級寄言。故今道士見舍 利如眼梗。詎肯歸依。覩浮圖若心刺。專謀破 毀。徒懷邪惡。其可得乎。歷代已來為帝王者。
並夙種善根多懷正信。傾珍造塔撤寶崇真。 皆欲申其追遠之誠。致其如在之敬。故繕 興九級備盡莊嚴。式搆百樑窮其壯麗。致使
貧人捧奠則梵宮立成。長者絣繩天堂即現。 因果之道斯理皎然。闇識之徒弗能悟矣。
[0170c03] 論言。案仁王經。世間帝王有其五種。一粟散 王威德最劣。二鐵輪王治閻浮提。三銅輪王 兼二天下。四銀輪王化三天下。五金輪王統
四天下。此之五王。論其位上下不同。語其德 勝劣有異。推秦皇漢武。閻浮提內唯王震旦。 五種王中粟散王也。斯乃德劣而居勝殿。位
卑而處高臺。不以恩惠感人。專以鞭撻使物。 致神祇憤責民庶呼嗟。故史官貶之以為無 道。又身歿之後盛造墳陵。費損萬金勞役百
姓。於是骨肉消散靈影滅無。年代寂寥威福 何在。我釋迦應世德位獨高。道冠百靈神超 萬億。聖中極聖。德過千聖之前。王中法王。位
居百王之上。豈伊秦皇漢武而挍其優劣者 哉。佛則德高而居勝殿。位極而處高臺。唯以 德化感人。不用鞭撻使物。自有帝王喜捨靈
神影助。滅度之後為興塔廟。舍利不滅威靈 尚存。毀之立見惡徵。破之眼看致禍。故吳主 孫皓。奢淫苛虐不忌罪福言無報應。掘得銅
像令置廁前。至四月八日。小便像頭云。今八 日以灌爾頂。須臾之間即患陰 痛 。苦毒難 堪。太史占之云。犯大神。遍禱靈祇都無降異。
後聞說佛。方乃驚惶自慨前過。即遣迎像香 湯沐浴。叩頭謝過。應聲即愈緣是生信誡懼 終身。又宋臣謝晦。身臨荊州城。內有五層寺。
寺有舍利塔。晦性凶悖。先無誠信云。寺塔 不宜在城。令毀而出之。於是自領軍士直至 塔前。眾皆戰慄莫敢舉手。晦遂嚴鼓驅逼軍
人。撞擊龕門破斫尊像。俄而雲霧闇地風塵 張天。晦及軍人身蒙灰土。以手拭之皮肉隨 落。遂成惡疾遍身癩瘡。不久叛逆尋被誅滅。
此事並如宋宣驗記說。略依記傳疏此事條。 示諸未悟曉其心目耳。如概愚見。釋迦應世 物共尊崇。在昔之時已有寺塔。今之造者請
而存之。李老棄世心尚虛無。在世之時全 無館舍。今之奢競請宜省之。
[0171a09] 第三決破。諸州及縣減省寺塔。則民安國治。
[0171a10] 概聞在昔明王恭己南面。智落天地不自 慮也。辯雕萬物不自說也。何則勞於求土。 逸於驅使之士。但得其人天下自治。故訪
道宣室思政明堂。揆務分司沿方授職。八凱 並列十亂當朝。用能保又國家。剋寧社稷。 於是弘慈悲之化。緩賦而恤貧。行至仁之教。
省刑而慎獄。敷德澤遠至而邇安。定成功制 禮而作樂。斯為至治。可得而稱。故書云。治國 以安民為基。安民以良吏為本。若得其人則
國安。非其人則民亂。故知忠臣良吏。可以治 國安民者也。然須崇善建福樹果修因。敬事 神明承奉靈廟。豈可毀塔廢廟併寺逐僧。靈
祇為徵禍福須慎。而奕兇悖專肆狂言。聖朝 明鑒理無致惑。
[0171a24] 論言。竊見標樹為社。立塼石以稱君。累土成 壇。束茅纂而為飾。至於急厄求請微有威 靈。雨旱祈誠片致恩福。況佛神儀嶷爾靈相
儼然。而欲輕毀。其可得也。自漢明感夢。寺興 白馬之名。孫權驗瑞。塔始建初之號。自斯厥 後相係而興。向若神道泯無帝王豈應敬事。
威靈歇滅國主寧復遵承。並以目驗身臨。故 使歸依迴向。未若道家都無承據李老事周 之日。未有玄壇。張陵謀漢之晨。方興觀舍。故
後漢順帝中。有沛人張陵。客遊蜀土。聞古老 相傳云。昔漢高祖。應二十四氣。祭二十四山。 遂王有天下。陵不度德遂搆此謀。殺牛祭祀
二十四所。置以土壇戴以草屋稱二十四治。 治館之興始乎此也。二十三所在於蜀地。尹 喜一所在於咸陽。於是誑誘愚民招合兇黨。
斂租稅米謀為亂階。時被蛇吞逆釁弗作。 至孫張魯。禍亂方興起於漢中。為曹操誅滅。 自爾迄今群 孽 相係。依託治館恒作妖邪。故
漢順帝中平元年。鉅鹿人張角。自稱黃天部 師。有三十六將。皆著黃布巾。遠與張魯相應。 眾至十萬。焚燒鄴城。漢遣河南尹何進。將
兵討滅。又晉武帝咸寧二年。為道士陳瑞以 左道惑眾。自號天師。徒附數千。積有歲月。為 益州刺史王濬誅滅。又晉文帝太和元年。彭
城道士盧悚。自稱大道祭酒。以邪術惑眾聚 合徒黨。向晨攻廣漢門云。迎海西公殿中。桓 祕等覺知與戰。尋並誅斬。又梁武帝大同五
年。道士袁矜。妖言惑眾行禁步崗。官軍收 掩尋被戮滅。至隋開皇十年。綿州昌隆縣道 士蒲童。與左童二人在崩溪館。自稱得聖。
誑惑人民。重床至屋却坐其上。云十五童女 方堪受法。令女登床以幕圍遶。遂便姦匿。如 此經月。計所姦女。出數百人。後事發覺。因遂
逃亡。又開皇十八年。益州道士韓朗。綿州道 士黃儒林。扇惑蜀王令興惡逆云。欲建大事 須藉勝緣。遂教蜀王傾倉竭庫。造千尺道像。
建千日大齋。畫先帝形反縛頭手。呪而厭之。 河北公趙仲卿撿察得實。送身京省。被問伏 罪。出市被刑。今大唐革命妖惑尚興。以去武
德三年。綿州昌隆縣民李望。先事黃老恒作 妖邪。去大業季年。有道士蒲子真。微閑道術。 被送東京。至梁漢身死。因葬在彼。而李望矯
假云。子真近還。又彼縣山側有一石室。巖穴 幽闇人莫敢窺。望乃依憑以作妖詐。在明則 張喉大語領納通傳。入闇則噎氣小聲詐說
禍福。遂令正直檀越幾致迴心。邪曲愚夫理 宜專信。道士傳說達縣聞州。官人初檢。並皆 信受。後刺史李大禮云。此事非輕。必須申奏。
要假親驗方定是非。遂與闔州官人並道士 等一百餘騎。同乘鞍馬競飾衣巾。多料祭 槃倍科醮物。酒脯雜味任彼所須。同至窟前
再拜祈請。望時詐答。聞者傾心。唯巴西縣令 樂世質深達機情。知其誑詐入闇密候。見望 咽聲質時呵之。望即款伏。收禁州獄。方欲科
罪。未經數日。服藥而終。概緬尋圖史博究古 今。記傳所聞眼目所見。左道亂政世有其人。 略出五三以為鑒誡。希垂照覽宜簡除之。如
概愚見。若行李老清虛之道。依而存之。若習 張陵雜穢之法。糺而廢之。此則蕩彼妖邪去 其殘賊。可謂止暴息亂。豈非治國安民者乎。
[0171c26] 第四決破。僧尼衣布省齋則蠶無橫死貧人 不飢。
[0171c28] 概聞稟和合之氣。成虛假之身。外命所須。藉 衣食以資養。內報所恃。依形神以存立。形神 不可孤立。藉衣食以資之。衣食不可過費。行
廉恥以節之。故遺教經云。比丘受食趣得支 身。又言。著壞色衣以捨飾好。斯為明訓。孰不 遵行。但如來制戒對根不同。人有上下制有
寬急。上則制之以急。使其頓修。下則授之以 寬。令其漸進。上制急者日唯一食。食止菜蔬 身止三衣。衣唯糞掃。下制寬者食許兩時。味
通蘇乳衣開十長。服許繒綿。或有老病之僧 身兼凍餧。沈痾之士體困飢寒。須給其衣 裘資其藥石。此則上根不假眾具自爾證真。
下輩要藉資緣方得悟道。欲令一准。其可得 乎。若節僧尼衣布省齋濟貧活璽者。計僧尼 一齋止飡一鉢一著唯衣數縑。而言損田夫
十口殺蠶十萬者。計道士一醮酒脯百盤一 年命綾千匹。應損千軍之食。殺萬億之蠶。而 奕知道士損多佯癡不計。僧尼費少子細
偏論。此全黨言君子弗聽。如概愚見。宜斷 道士醮祭及以命綾。此則有益於國家。不損 於民物。若縱而不禁。損國害民。
[0172a20] 聖上欽明寧不鑒照。
[0172a21] 論言。尋道士盟經先受十戒。次八十戒。後一 百八十戒。及三百大戒。乃至坐起臥息三千 威儀。皆云祕要。不妄授人。尋靈寶智慧上品。
十戒創首即言。不色不欲心無放蕩。又消摩 智慧經言。見人妻子願出愛獄。道士稟承理 應遵用。而建首不行專事違犯。何者。戴巾執
板似欲依經。而畜婦養兒還成破戒。此則公 行色欲。竟不知慚。故違經戒寧應有愧。何異 雞雀對戶交欲而無羞。狗豕當衢行婬而無
恥。多飲鹹水忘失思微。縱恣六情違犯十戒。 初之一戒既破不持。後之三千理廢無用。符 錄科禁何所施行。又依老子金丹之經。真人
內朝之律。朔望之祭。侍師私房。情意相親。 男女交接。使四目兩鼻上下相當兩口兩舌 彼此相對。陰陽既接精氣遂通。此則夫婦禮
成男女道合。以斯修道道弗可修。以此出 家家寧可出。顛倒迷惑何其甚哉。又言佛是 黠兒。理豐智慧。觀音戲伎實足權奇。不同祭
酒亂朝癡無智慧。天師蛇螫詎有神通。夫免 禁釋囚諸佛大慈。拔苦除害觀音至行。祈恩 自施。非詐誘而覓財。報德出心。豈迫脇而
取物。若觀音慈悲。拔獄即是詃囚。天師行禁 殺怨。應為斬士。然佛覩善則勸。聞惡則憐。慈 悲平等怨親無二。老子亦言。其善者吾亦善
之。其不善者吾亦善之。不如天師事五將三 神四司九府。受呪咀之法。行禁厭之符。怨者 令顛狂失心。憎者使驚怖失命。此真世俗之
惡神。人間之殺鬼也。如概愚見。今時道士塗 炭合氣禁呪章符。此並非李老正言。乃是張 陵邪法。妖惑誑詐損國害民。請宜禁斷息其 邪偽也。
[0172b23] 第五決破。斷僧尼居貯則百姓豐滿將士皆 富。
[0172b25] 概聞八大覺行。以少欲標先。五比丘名。以乞 士為最。故少欲省事。無復經營之憂。乞士任 緣。寧有藏積之累。老子云。多藏必亡周禮
云。積而能散積而能散。則行合檀那。多藏必 亡言符聖旨。尋老子行無為之道。專任清 虛。修寂靜之心。弗營世務。然今道士都不遵
承。故二錄大齋三元慶會。招合愚黨誘誑迷 徒。設厨食以邀賓。置酒鮭以待客。遂使監齋 分肉事等庖丁。觀主典鮭還如屠士。肉須乾
腊雜血便吞。酒使清醇半糟即啜饕餮難滿 縱恣無厭。加以多料紬綾以為命綵。廣科黍 麥持作道租。傍此興生積聚盈庫。因斯番轉 居貯連倉。溪 壑
之心寧知滿極。至於高門仕 族判不歸從。下姓田夫偏來湊集。非是崇其 道法。直為貪其酒鮭。猥雜繁多弗可殫述加 以徒眾卑末人品凡庸。故出家沙門多是貴
勝。在觀道士例是卑微。故梁武帝登祚之後。 施身入寺供養眾僧。隋帝之時秦孝王兒。捨 位出家修行佛法。未曾聞一帝王施身入觀。
未曾見一王子出家事道。自餘高門士族貴勝 豪家。或有夫婦相辭俱時離俗。男女相勸同 共出家。目見耳聞何待言說。若言斷僧尼居
貯令軍民富足者。夫論貧富皆是業緣。貴賤 並關運命。愚智不可易慮。妍醜弗可換身。 故經云。果報好惡定之於業。書云。命相吉凶
懸之於天。以此言之。軍民業貧者與之而弗 得。必其相富者任置而恒豐。故漢文帝以夢 而寵鄧通。相者占通貧而餓死。帝曰。能富在
我何謂貧乎。與之銅山專任冶鑄。後遭事逃 避餓死人家。又高駒麗王侍婢有娠。相者占 之。貴而當王。王曰。非我之胤。便欲殺之。婢
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子之產。王謂不 祥。捐圈則猪噓。棄欄則馬乳而得不死。卒為 夫餘之王。故知業緣命運定於冥兆。終然不
處。弗可與奪也。論言。案經所明業果不謬。 作善得福為惡受殃。斯理皎然。如何致惑。今 若引經據理彌益其深迷。且依書指事開其
淺識。何者昔武丁之時。毫有桑穀共生于朝。 太史占曰。野草生朝。朝其亡矣。武丁恐懼側 身修善。桑穀枯死。殷道中興。豈非為善而有
福也。又帝辛之時。有雀生烏在城之隅。太史 占曰。以小生大。國家必昌。帝辛驕暴不修善 政。殷國遂亡。豈非為惡之有殃也。如奕所言。
將生時之實貨。買死後之虛名。意謂生時 有施死後無報。愚闇之甚。奚可與言。眼見 春時種殖空竭倉儲。秋收冬藏充牣府庫。故
施有來報。感胎疊之與掌錢。德必現酬。致 銜珠之與負鹿。此並經籍明證。何可致疑。又 言。禮佛不得尊豪。設齋不得富貴者。尋國家
太廟。先皇之靈。百神陪侍。萬民恃賴至尊拜 跪。故得居大位而處尊名。臣吏鞠躬荷寵祿 而享富貴。況佛法王。威神高遠。德過千聖。道
冠百靈。禮拜祈誠理當富貴。歸依懇至必致 尊豪。昔人一瓢以濟餧夫。尚得扶輪相報。 今一齋以供大聖。寧無福祿相酬。科類而言 理無致惑。如概所見。
[貝*居] 貯有二。一則是眾佛 已先聽。二則是私如來久制。此開眾禁私大 聖明訓。宜令道士習此成規禁私開眾漸學
佛法。故春秋云。齊恒公問禮於左師與子產。 左師曰。夫禮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大 國用之。小國習之。今道習於佛。類同此也。
[0173a28] 第六決破。帝王無佛則大治年長。有佛則虐 政祚短。
[0173b01] 概聞中國者三千日月萬萬三千天地之中 央也。故有輪王迭出聖主繼興。御七寶而王 四天。行十善而被萬國。開平等之化。和怨以
睦親。扇慈悲之風。勝殘而去殺。故得不威不 怒。物以之行。不役不勞。民以之治。自大劫將 邁淳風漸澆。至德云衰正氣斯殄。於是五濁
鼎沸三災競起。十六大國各擅尊名。八千聚 落咸據封域。競尋戈劍爭事廢興。彼此貪殘 更相屠害。故釋迦愍斯塗炭哀其沈溺。陳經
教勸善以誘賢。制戒律禁惡以懲罪。皆令息 妄歸真還源返本。比乎中原之地。上古之初。 世朴時淳書契未作。民澆俗偽典籍方興。故
周公不出於上皇。孔子唯生於下代。制禮作 樂導俗訓民。致治興風匡時救弊。皆欲令止 澆息競返素還淳。比於釋迦其揆一也。若言
帝王未有佛法之前。則大治年長。有佛法之 後。則虐政祚短。不得事佛像不得讀佛經者。 科類而言。帝王未有周孔之前則大治年長。
有周孔之後。則虐政祚短。亦不得祭周孔神 行周孔教。理豈然乎。但無佛無法。人不知遠 惡以修善。無禮無教。世不識事君以養親。以
此而推。禮教不可一日而虧。佛法豈得暫時 而廢也。
[0173b24] 論言。尋奕所引。自後漢光武已前。無佛法則 祚久長年。子必嗣父臣不篡君。從漢明已後。 為有佛法子弗嗣父臣多篡君。驗奕此言知
其庸闇。雖引圖史弗究始終。緬尋上代已來 為帝王者。或一身而絕。或累世而亡。如帝 少昊。治政繁雜九黎作亂。其嗣不肖一世即
亡。帝摯亦無正嗣。治不滿朞一身而滅。自後 唐堯虞舜子皆不肖一身絕滅。夏桀殷紂。並 皆暴虐為臣所誅。其間或為臣而篡君。如羿
之與寒浞。或為弟而奪兄。如仲壬之與雍己。 至乎周世子朝之逐敬王。子廢父也。暨乎秦 室趙高之殺二世。臣弑君也。至前漢呂后亂
朝王莾篡政。此豈有佛法使之然也。若言自 漢明已後迄乎蕭齊。皆為崇佛法虐政詐短。 至於宇文既破滅佛法。應善政祚長。而奕盡
蕭齊則論。至宇文不說。非但誑惑民庶。亦 乃欺罔聖明。以此而論。事合繩劾。但宇文 篡魏而立虐政無道。君臣猜貳兄弟相誅。陵
蔑聖賢毀破佛法。治唯五主二十四年。推此 一條。帝王無佛法則虐政祚短。有佛法則善 政祚長。近代同知寧不信也。但奕太史之官
委任處重。須慎機密無得妄言。故古者聖人 當言而懼。發言而憂。而奕不慮禍福專事妖 邪。或置後引初。或隱首露尾。藏護道法謗
毀佛僧。唯事偏辭竟無正語。聖朝明鑒。寧不 察哉。如概愚見。帝王欲得祚久年長者。必須 興隆佛法樹善修功。慈育群氓勝殘去殺。明
死生之分。守止足之心。納忠諫之言。遠佞諂 之說。如此則三十之期自遠。七百之祚脩 長。故淮南子曰。天下有貴而非位勢。有壽
而非千歲。適情知足則貴矣。明死生之分則 壽矣。
[0173c27] 第七決破。封周孔之教送與西域。而胡必不 肯行用。
[0173c29] 概聞仲尼逝而微言絕。弟子喪而大義乖。自 爾詩書紛然淆亂。至秦皇焚滅典籍散亡。漢 武聿興文藝還闡。至於處大庭之館。居玄宮
之室。習無為之道。行不言之教。以謙挹為德。 卑弱為心。專任清虛杜絕仁義。務存嘉遁委 棄身名。九流之中則道家之流也。故漢書藝
文志云。道流者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古今 之道。有三十七家。今之李老蓋一家耳。至於 建康莊之第。築碣石之宮。闡儒學之宗。弘文
藝之術。興邦制治導俗訓民。禮樂緝修憲章 條序。九流之內儒學之流也。故漢書藝文志 云。儒流者蓋出於司徒之官。辯陰陽明教化。
宗堯舜師仲尼。有五十二家。今儒學所傳也。 九流之中二化為最。百家之內兩學為先。用 各有宜。弗可廢也。何者。道法是虛無之唱而
違俗。不可以救弊。儒術乃教化之談而慎民。 可以導物。考而言之。非無優降。尋李老專任 無為。止求自度心無廣濟。行闕兼他。近同
聲聞之自利也。故清淨法行經云。摩訶迦葉 化為老子。迦葉既是小心。老子又無大志。法 行之言。信而非謬也。孔子以術藝訓民禮教
齊俗。少習利他漸學兼濟。巨同菩薩之利他 也。故清淨法行經云。儒童菩薩化作孔丘。儒 童既是大心。孔丘復有兼濟。法行之說。理豈
虛哉。考乎李典爰及孔經。教迹乃分理致終 一。若言封周孔之教送與西域。而胡必不行。 奕意豈不云。胡教來此漢人亦不得受。科類
而言。昇降懸矣。尋佛是大聖。化滿十方。遠降 威靈。漢明親覩。君臣欣感民庶歸心。故遣使 西行遠到天竺。摩騰隨至傳化迄今。周孔小
聖。德局一方。不能遠降威靈。使彼親感。故西 域之人無緣生信。亦不來此迎周孔之經。為 此孔教不行西土。以此而推。抑可知矣。
[0174b04] 論言。尋辛卯夜明。魯史傳其化迹。丙子星 勃 。 漢冊記其威靈。然後像教西移法流東漸。自 摩騰降漢創譯真言。笈多入隋盛飜釋典。
藤皮貝葉。遠傳天竺之文。玉牒金牋。近飜震 旦之語。爾來流演迄至于今。從漢明已來時。 經一十五代。譯人一百九十有六。所出經律
記論二千一百四十五部。合有六千一百五 十二卷。此並梵音所演天竺所傳。論其龍窟 經厨十分而未盡。鷲山法藏萬倍而何窮。今
之所飜。蓋少多耳。考其帝代尋其圖史。典誥 明據。奚可致疑。緬尋道家所注經籍。昔無今 有真少偽多。如藝文志明。於道流雖有三十
七家七百九十三篇。唯七家八十二篇。明李 老清虛自守之道。自餘三十家七百一十一 篇。乃明帝王治化古今之道。故後漢書法本
內傳云。漢明帝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朝正 之次。五岳十八觀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 九十人。聞攝摩滕竺法蘭等將佛經像來到 雒陽。傾國敬崇率土歸向。信等內懷惡嫉
求欲挍量。盡將道家經書。合三十七部七百 四十四卷。當時對燒並皆焚燼。善信等慚憤 憾激而死。以此而推。漢明之時。道家經書
止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雖有多軸非 盡道經。唯五百九卷。是天尊道君所說。餘二 百三十五卷。乃黃老等諸子之書。自爾已來
過此數者。並是道士增加妄造。不可承信。爰 至宋朝。道士陸修靜。答宋明帝云。道家經書 并藥方符圖。總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唯此
為正。餘者並非。而今道士或出情製造。或改 換佛經。添足目錄增加部帙。云有二千四十 卷。復過前數幾許浪言。請問道士後出之
經。為是天尊更說。為是老子前陳。縱使說經。 應有處所。為是何帝何時何年何月。如必 有據容得流傳。如其詐妄理合刊削。又俗士
所製取作道經。此之流類數亦多矣。如太玄 經揚雄所造。洞玄經王褒所製。指歸經嚴君 平造。三皇經鮑靜所製。開天經張泮所造。化
胡經王浮所製。或取槃古之傳。或取諸子之 篇。假認俗書以為道教。偷竊釋典持作老經。 前已略陳不能重述。似貧人磬窘盜他寶為
家財。飢者困窮噉芻芥為美食。如概所見。老 子二篇正是道經。依令行之。自餘諸部皆是 妄認。事須正之庶知道與佛殊李將釋別。
庶使鼠璞不濫鷄鳳條分。後學之徒。豈應 謬歟。
[0174c20] 第八決破。統論佛法虛多實少。道人假說。
[0174c21] 概聞真身絕待。非形方質礙可求。至理出情。 豈言談語論可得。大矣哉豁蕩乎大道之外。 妙矣哉超絕乎真一之表。於是四句頓亡百
非洞遣。窮言極慮物莫能名者哉。但妄識悠 悠迷情蠢蠢。縱四狂而弗惺。耽五醉而長惛。 故大聖垂慈志存拯拔。於是開五生之迹。
通四辯之音。非身現身。身滿於法界。無說示 說。說遍乎大千。故有微塵化身分散而莫盡。 恒沙法藏流演而無窮。故須彌圖經云。寶
應聲菩薩化為伏羲。吉祥菩薩化作女媧。儒 童應作孔丘。迦葉化為李老。妙德託身開 士。能儒誕孕國師。又涅槃經云。所有經書
記論伎藝文章。皆是佛說。以此而推。三皇 五帝孔李周莊。皆是菩薩化身所收。文字圖 書詩章禮樂。並是諸佛法藏所攝。文理昭然
豈為虛妄。而奕執言謬理。覩化迷真。專以形 迹見譏。名器相局。將泥木以毀聖。持鐫畫以 難真。然鐫畫代真。寧是真佛。泥木表聖。非即
聖人。故佛有覺名假名。非實佛有形像。假像 非真。非真而立像。為令因像以悟真。非實 以施名。為令因名以悟實。無名無實。悟者所
以豁虛。非像非真。達人所以玄會。妙哉斯 言之至也。深矣斯理之極也。而奕闇於深理 迷於業報。弗論身後唯計眼前。若言欲求富
貴。唯須壯馬負鐵効力疆場。不須造像修功 以祈福力者。武周壯馬最多。世充厚鉀不少。 効力征戰固守疆場。常應富貴。今者何在。若
言欲得布絹豐饒穀米成熟。但栽蒔桑麻積 聚爛糞。不須寫涅槃千部。誦法華百遍。以祈 福力者。建德廣占桑田。薛舉大足馬糞。長應
種殖多納倉厨。今復何在。若言欲得糧貯充 牣。耕穫弗愆。但開渠引水灌畦注埠。不須轉 海龍王經十部。以求雨潤者。蕭銑據有荊州。
堤堰倍常。沃潤應課收納。保據封疆今復何 在。以此而推。我。
[0175a27] 大唐皇帝。內則樹善憑福。外則應天順民。故 得華戎率從群兇授首。倉庫充牣封域廊清。 若非內外福饗。豈能剋定艱難者也。若言欲
求忠臣孝子佐世治民。唯讀孝經一卷老子 二篇。不須廣讀佛經者。尋此經但明世間忠 孝。未及出世忠孝。何者。夫處俗躬耕奉親以
竭力。出家修道尊法以興慈。竭力者答現前 之小恩。興慈者報將來之大德。雖暫乖敬養 似若慢親。終能濟拔方為至孝。斯則利沾三
世。豈唯旦夕之勞。恩潤百生。寧責晨昏之養。 挍其在出。勝劣明矣。若言老子二篇足明忠 臣孝子佐世治民者。尋老子絕慮守真亡懷
厭俗。捐親弗顧棄主如遺。豈論奉孝守忠治 民佐世也。故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 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乎。此令厭身棄世。
弗可佐世也。又言。貴身有天下者。可以暫託 不可久也。何上公注云。人君貴身而賤人。 欲為天下主。則可暫寄不可久居。此令捨俗
遺榮。不可以治民也。尋傅奕負恃兇頑輕哢 脣吻。辭繁理寡語少罵多。縱瞋毒以中人。逞 惡言以迷俗。於是梟音醜氣稍滿村閭。鴆響
毒聲漸喧行路。遂令無識邪黨唱快相傳。達 見士流傷歎憐愍。而偏護道法憎惡佛僧。物 類相感人畜同爾。有類蚩尤之犬吠於軒轅。
盜跖之徒惡於夫子。弗可怪也。但奕覩佛法 尊高眾僧貴勝。坐必居上行要在先。帝王盛 崇朝臣頂戴。寺塔宏壯齋供充盈。民庶爭歸
士女奔湊。至於玄壇之內事等荒村。治觀之 中還同廢社。時因祭醮。託酒肉以招人。或賴 吉凶。假送餉以來物。微沾識解弗受欺誣。
少有信心豈從迎請。愧斯寂寞恒有嫉心。致 虛搆浮辭強相挫辱。罵詈極其醜氣。呪詛窮 其惡言。誹謗弗忌殃疣。識毀寧計罪福。縱
令眼前焚蕩不稱其心。手下屠刑寧厭其快。 書云。人惡其上獸惡其網。斯之謂乎。昔 崔皓說魏太武。令破滅佛法殺害僧尼自於
家內禮事尊像。太武察得忿其矯誑。即便誅 戮曝尸都市。勅令行人咸糞其口。太武還興 佛法敬事如初。又周武帝狂悖無道。毀滅佛
法焚燒經像。破壞塔寺罷廢眾僧。遂身生癩 瘡惡疾而死。斯並近代詳驗靈祟著明。聖 上文思久已玄鑒。奕之罪業。方墜泥犁永劫
沈淪。深可怜愍。概矜其邪謬曉以正言。儻 或返迷去道何遠。望諸同惡咸識此心。
廣弘明集卷第十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2 冊 No. 2103 廣弘明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