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 Yue Zong Sheng Ji 南嶽總勝集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南嶽總勝集卷中敘觀寺
〔真君觀〕
[1068a24] 在銓德觀東五十步。即九天南上 紫光慶華赤帝太虛注生真君之館。本真 君廟在嶽祠中各廟門。唐開元中。司馬承
禎上言。五嶽洞天各有上真所治。不可與 血食之神同其饗祀。聖旨愛創清宮。凡立 夏日先齋潔。勅命州官致醮於是觀。兼度 道士五人焚修。開元五年。明皇製五靈經
云。佐治者有九人。從吏者三百餘人。翊衛 衙官三百。為國祈真請福之地。上真記云。 太虛真人領南上司命即赤帝也。
* 潛山魏君 (冲) 為副治
* 霍山韓君 (眾) 為佐治
* 霍林山許君 (映)
* 丹霍山周君 (紫陽)
* 金華山黃君 (初平)
* 南霍山鄭君 (隱)
* 天柱山阮君 (傲)
* 紫虛元君魏夫人 (華存)
* 冲寂元君麻姑
[1068b11] 右竝君佐命之司。吳越楚蜀之地。當司察之。 淳化中。始改。為真君觀。祥符中。詔賜觀額。 開元六年。上帝降賜真君。驅邪玉匕一張。其
狀類劍。長三尺闊四寸。玉文如雲霞。其端微 有鋒刃。玉冊一道。長一尺餘闊六寸。其篆文 曰。道君之玉冊。有兩印文曰。三天太上之印。
皆篆文。或曰。舊本玉冊塐在真君臂間。檀香 刻此以傳於世。玉璽一枚。方闊五寸八角。其 文曰。注生真君玉印。亦篆文。今悉存焉。或
云。是司馬天師篆文也。今朝降到真君火鈴 冠一頂。以金裹飾潛霍二真君玉君圭二面 竝有。 太宗 真宗 仁宗 三聖御書勅 黃存焉。大觀二年三月。奉旨建
元辰殿。乃 集福殿在觀中。前有玉清金闕之門。每歲六 月生辰。及春夏二祀。皆自京降 御名詞表 於此致醮。每辰焚御香六兩祝 聖壽。恩賜
紫衣一道。實國家祈福之所也。故江陵公留 題真君觀詩全篇云。祕殿崔嵬半紫虛。洞天 岑寂列真居。霜毛時下朱陵鶴。金簡猶探宛
委書。風拂瑤壇欹羽旆。雲歸翠嶺度飆輿。竹 煙蘿月空歌裏。一道寒泉漱碧渠。
[1068c03] 觀有碑文六。
* 注生真君碑 (唐開元二十年。衡州司馬趙頤真撰。蕭誠書)
* 移建皇帝本命殿碑 (大觀二年三月。通直郎權潭州通判兼軍州事趙 岍文并書立)
* 御製化道文
* 宋宣獻詩
* 朝賢送單大師詩石
* 南嶽雜詩
〔衡嶽觀〕
[1068c10] 在紫蓋峯南下紫霄峯前。晉太康 八年。吳人徐靈期新野先生鄧郁之開古 王母殿基建。懷帝元嘉中賜額為華藪觀。
至梁改為九真觀。張佐堯詩略云。晉代為 華藪。梁朝號九真。宮門頻改額。洞口不移 春是也。住持周靜真。乃武帝之師。帝心期
上善。親紆黃屋謁此元都。若軒后之拜崆 峒。漢皇之禮河上。異代同時也。奉勅賜莊 田三百戶充基業。至隋後主大業八年屬 唐高祖。詔請蔡法壽李法超二法師主觀
事焚修。興行教法。其衡州府庫田疇什物 竝。賜觀資用。貞觀二年。太宗重書額。詔張 惠明天師。度道士四十九人焚修。高宗宏
道二年。詔葉法善天師封岳關地方四十 里充觀。長生之地。禁樵採。斷畋獵。投龍獻 圭。以為常典。開皇中。改為衡岳觀。後因兵
火摧毀。天祐初。府主令公重建之。今朝 太宗 真宗 仁宗 三聖御書洎金寶 牌。每辰焚 御香祝 聖壽。亦國家祈福 之所。 真宗朝勅差冲靖天師單惟岳來
住持提舉嶽門宮觀。兼管煙火。後奉 旨 改為甲乙自茲始也。故宰相王欽若有送 單大師歸嶽詩云。 玉書飆馭降神州。樓 觀丹臺選道流。巖谷難藏猿鶴性。吟懷終
戀水雲幽。晚程冒雪瀟湘渡。採藥 沿 溪舴 艋舟。乍到楚鄉應動念。十年人物半沈浮。 宣和六年。准赦勅建昊天殿。改賜衡岳。為
銓德觀。宣和三年。得□旨免道業二稅。又 追取諸寺院金寶牌。並歸本觀奉安。紹興 中。
[1069a11] 太上皇帝降賜 御書黃庭內景經一卷。 法帖九卷。觀有白雲堂內。安保生天尊銅 像。晉咸亨年。鑄無極堂御書閣田良逸先
生降真堂劉廣成先生真堂久視閣流水 軒。觀前左掖二百步。龍山頂有唐宋蜀人 毛士海得道處。觀後主山上舊有尹真人 庵.朝天禮斗壇.駕鶴亭。真人姓尹氏。諱道
全。天水人也。修洞真還神之道。佩五帝六 甲左右靈飛之符。天仙降而謂之曰。飛昇 者當有其材而後成其道。昔漢武帝親受 金母靈飛十二事及五岳真形圖。纔得尸
解。而不能使形骨俱飛。爾今得一而有升 天之望。豈非積功宿分所值耶。道全日。淺 學無聞。願示十二事之目。天真曰。一者五
帝六甲左右靈飛之符。二者太一混洞東 蒙之文。三者丙丁入火九赤班符。四者太 陰六丁通真遁靈玉女之錄。五者六戊太 陽招真天光策精之書。六者六已石精金
光藏景錄形之訣。七者六庚素招攝投之 律。八者六辛致黃水月華之法。九者壬癸 六遯隱地八術。十者子午卯酉八稟十訣 六虛威儀。十一者丑辰戌未地真曲素訣
辭三五順行。十二者寅巳申亥紫度炎光 內視中央也。一者五嶽山符安鎮方嶽。檄 召萬靈太上真文也。二者五嶽山蹠。神仙 倒景俯視山川之蹠。寫其曲折蟠薄在地
之勢也。三者五嶽山形。取其峯巒洞室之 所在。神芝靈草之所生。高下丈尺等級之 數。東西南北里舍之限也。四者五嶽山 骨。取其骨體之所像枝幹之所分。上法星
文下主人事之所起也。五者五嶽山水穴 貫之圖。取其泉液之所出。金寶之所藏。 地脈之所通。而為之圖也。主符圖吏兵官 屬各數萬人。五嶽之所總。大山三百六十。
小山千二百。並列仙曹職宰可謂眾矣。武 帝雖得其法而不能專其戒。窮武玩兵自 毀其福。故不得與黃帝同功。今爾遇之。乃 知文始之裔太和之族世有其人。吾當與
汝期於九清之上太無之中。言訖而去。真 人以晉懷帝元嘉元年三月九日。有白雲 起於室中。三日不散。散而視之。已失君 之所在。但聞香氣襲人。重和元年 徽宗
皇帝賜號通真觀妙真人。知潭州張茂宗 留題衡嶽觀詩云。靈嶽峯前遊古觀。此 中何別蘂珠宮。五雲仙客形皆異。十洞煙 花景不同。鍊藥鑪香金石氣。醮星壇冷
薜蘿風。因聞大道修真訣。咫尺三清路可 冲。
[1069c01] 觀有碑文六。
* 九真觀記 (梁湘東王蕭緯撰)
* 何尊師得道碑 (唐衡陽太守蘇務廉撰)
* 廣成先生神道碑 (翰林承旨蕭鄴撰。太子少 傅 致仕盧璠書)
* 隱真嵓田先生記
* 廣成先生內傳 (吏部侍郎趙櫓撰)
* 中書舍人王祜贈道士率子廉詩 (東坡居士蘇軾作記 并書)
〔勝業禪寺〕
[1069c09] 在廟之東掖古聖容寺也。或云。 夏禹建清泠宮。以奉安虞舜之像 (聖容即聖像也) 唐 武宗朝廢之。馬氏據有湖湘有掌誥。夫人
楊子瑩施錢再建。改為報國寺。記云。夏禹 故宮也。政和中改為神霄宮。後復為寺。寢 堂之西有庵。名禹柏。庭際雖廣。一柏盡
蔽之。後有悅亭。面岳環匝如塀。題詠亦 眾。住僧文政四句云。山鳥無凡音。山雲無 俗狀。引得白頭禪。時時倚藜杖。東有老
牧亭.真如軒。皆雅尚也。寺舊無泉源。住僧 文政。因栽杉尋訪巖谷間。得一泉脈。清甘 尤益茶味。以禹故迹。遂築亭於上。以為禪 悅之所。寺有。
[1069c22] 御書。本朝太平興國年始更賜今額。葆真 居士樞密折公彥質留題詩云。故宮餘禹 迹。勝地屬僧家。古廟松陰合。幽亭竹影
斜。嶺雲吟賞合。山鳥定中譁。譴逐成經 別。空懷客路賒。寺有唐柳子厚撰彌陀和 尚第二碑。兼自書篆。我朝康肅公陳公 堯咨撰修藏記。
〔告成禪寺〕
[1069c29] 古亦以衡嶽為名。隋仁壽元年。 以佛舍利分置諸郡。令各建塔計三十處。 南嶽即建塔於衡嶽寺。二年正月二十三
日發使諸道。勅取四月八日午時葬之。此 即一所也。馬氏云福。五年方建塔樓堂宇。 僅成一寺。至本朝大中祥符。東封改為 今額寺。後登山有巨石相重宛如磨形。傳
云。思大和尚感鬼為之磨香。今山中有兜 婁香。蓋遺植焉。
〔衡嶽禪寺〕
[1070a09] 在廟西北一里集賢峯下。梁天 監二年建惠海尊者道場。至本朝太平 興國年。勅以舊額為賜寺。後有善果庵。乃
海棲禪師宴息之所。飛泉修竹石鼓怪木 特異。昔嬾瓚和尚曾隱此。與李鬼谷相會。 我朝太宗皇帝賜御書。寺有唐皇甫湜撰 瑗律禪師碑。連州刺史王詡書。唐韓愈有
宿衡嶽寺門樓詩略云。紫蓋連延接天柱。 石廩勝擲堆祝融。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 一徑趨靈宮。寺前有五寺碑。唐李巽撰。羅
中立八分書。五寺即般若.南臺.萬壽.華 嚴。彌陀。西有文殊庵。昔周道者修頭陀行。 得三昧定力。逆知人意。時人無敢輕惑。今
遊山大路石砌便士庶徃還者。乃道者之 力也。
〔淨嚴寺〕
[1070a24] 在廟西北隅。隔溪與西禪比隣。唐 咸通年造。□本朝太平興國年。以舊額為 賜。昔景德中有僧晏坐。忽地中有光高丈
餘。乃發掘之。得佛像七尊。今色新如故。
〔西禪寺〕
[1070a28] 亦在廟西北。無記刻可見興建之 始。梁天監三年再修。亦無他佳致。中有雙 棕櫚瑞蓮。飛鳥不敢棲泊。云有道人置一
木。禽辟之。觀察劉侯詩云。樓殿不教棲宿 鳥是也。
〔華嚴禪寺〕
[1070b04] 在廟之西北登山三里。隋大業 中。有高僧惠稠可講華嚴經。學徒鮮有至 者。稠乃立石數塊在前曰。汝等是吾弟子
否。石頭盡皆點頭。唐順宗時。乃就其地建 寺。以華嚴為額。本朝興國中。再以舊額 為賜 □。
〔雲居寺〕
[1070b10] 在廟西北登山七里馬氏所葺。有 凝碧亭。面勢陡絕。下瞰岳南之境。一覽 俱盡。為遊客頓歇之所。前代時人吟詠極
多。惟畢田云。四面山屏疊萬重。古嵐濃 翠鎖寒空。清秋獨倚危軒立。身在琉璃世 界中。又廖凝一聯云。遠水微茫轉前山。次
第卑觀者歎服。寺廢已久。近復興之。寺前 石上有臥牛跡。舊云。金牛跡隱然可見。石 之下有石磴百餘級。隋開皇中。僧神拱鑿
開。近日復刱橋屋欄楯。便於登陟。今亦廢 矣。故毛季子有詠石橋詩略云。獨上雲梯 三百級。回眸失笑萬山低。又名石橋寺。前
有退道坡極峻道。人至此力疲不能進。因 以名之。昔賢詩末句云。遊人須努力。勝境 在雲巔。
〔南臺禪寺〕
[1070b25] 在廟之北登山十里。梁天監中。 高僧海印尊者喜其山秀地靈。結菴而居。 號曰南臺。又至唐天寶初。有六祖之徒希
遷禪師遊南寺。見有石狀如臺乃菴居其 地。故寺號南臺。唐御史劉軻所撰碑並有 焉。遷既歿後。遂塔于山之蹠。諡曰無際見
相。二碑尚存。裴休書字畫遒勁。或云非裴 書。然亦可觀也。龐居士嘗來請益于師。殿 之下有石。乃丹霞削髮處。又有石號飛羅
漢。世傳神運倉。今遺基尚在。石頭和尚著 參同契草菴歌。善圓師刻于石。寺西有甘 泉。透人僧厨。名之洗鉢池。我朝太宗 真 宗 仁宗
三聖御書百餘卷。石曼卿書 釋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潭帥張茂 宗詩云。煙蘿深處南臺寺。景象觀來地最 高。撥土誰開諸洞上。層樓人架半崖牢。石
橋過處數千 仞 。松徑行時幾萬遭。到此心 生清淨外。峯頭閑看戲猿猱。
〔福嚴禪寺〕
[1070c14] 在廟之北登山十五里。岳中禪 剎之第一。陳太初中。惠思和尚自大蘇山 領眾來此。建立道場。師常化人。修法華.
般若.念佛三昧.方等懺悔。因號般若寺。□ 本朝太平興國中。改賜今額。有唐懷讓禪 師。結菴于思之故基。有道一和尚坐禪于
側久之。讓往以磚磨而激之。一謂讓曰。磨 磚何用。曰為鏡。一曰磚如何得作鏡。讓曰 磚既不能作鏡。坐禪如何成道。一異之曰。
畢竟如何即是。讓曰。謂如乘車者車既不 行。鞭車則是。鞭牛則是。一決然開悟。庵 上有定心石.羅漢隱身巖。昔有高僧。因普
請搬柴。徘徊不赴。留頌隱身。入此巖中不 復出。頌曰。真空妙相無人識。剛被維那取 次差。寧可寂寥歸石室。誰能為眾去搬柴。
山之下有卓錫泉。衣思大卓錫處。以建菴 艱於水。復有虎跑開二泉如湧可以供眾。 有八功德水.三生藏.馬祖庵.思大塔。昔惠
思三次生此修行方成道。政和六年。被回 祿。屋宇佛像俱焚盡。惟三生藏.馬祖庵.兜 率橋存焉。後七年修建後備。昔忠懿王在
吳越時。嘗以七寶造阿育王塔八萬四千。 銅鑄八萬四千。鐵鑄八萬四千。紙絹印福 嚴有七寶塔。舊置於方丈。他日既經煨燼 巨鍾大石皆鎔裂。獨此塔不變。眾謂忠懿
願力也。又唐梵經教舍利旃檀瑞相。洎思 公錫杖俱存。其餘供器不可勝計。旁有戒 壇。天然成就。中書舍人韓琮書般若寺額。 有堅固玄泰二塔在。張茂宗留題般若寺
詩云。擲鉢峯高處。鱗排殿數層。有名千古 寺。無念十方僧。雲出松窓側。苔粘石砌 稜。正酬君祿切。難此繼南能。紹興未。復罹
回祿。止存三生藏.馬祖庵。餘皆灰燼。後五 年重葺。僅五七分宏壯於舊矣。後有野人 巖。太初中有避秦人來徃飛越山谷。莫之
能近。窺其巖中一無所有。後屢有野人居 之。至今不絕。祥符間有三少年。草衣磐石 上坐眾近訪之而不見。
〔大明禪寺〕
[1071a23] 在廟之北登山二十五里。煙霞 峯側。有思大和尚宴坐處。廣德中有僧惠 開所建。至唐開元中重興。有柳子厚撰大 明和尚碑
本朝仍賜額。寺之前有十八 高僧行道壇故基在焉。東有懶殘巖。稍庇 風雨。五色碧雞常集于此。昔有高僧居之。 因其名焉。草衣木食不干時務。懶而喫人
殘食。鄴候李泌亦結廬于側。賜號端居室 凡十年不相來往。聲流上國。有詔使至。則 踞然不對而佯喑。常垂兩涕。使者李侯贈
詩云。糞火但知黃獨美。銀鉤那識紫泥新。 尚無情緒收寒涕。誰有工夫問俗人。又嘗 作頌。其略云。世事悠悠。歸山去休。臥藤
蘿下。塊石枕頭。黃庭堅嘗自贊真云。自疑 是南岳懶散師乃此老也。或稱懶瓚語訛 也。
〔上封禪寺〕
[1071b10] 在廟北登山三十五里祝融峯 下。按錢景衎勝概集云 本朝賜額建也。 一云古先天觀。後改為今寺。若煙雲稍開。
四望千里。遊賞騷人。題詠甚多。惟僧齊已 詩云。猿鳥共不到。我來身欲浮。四方皆碧 落。絕頂正清秋。宇宙知何極。華夷見細流。
壇西獨立久。白日轉神州。寺有穹林閣。僧 室未嘗去火。秋初早已氷凍。雖盛夏亦夾 服。木之高大者不過六七尺。名之矮樹。萬
年松亦不盈丈。蓋以極高至寒故也。其勢 孤峭特迴。禽鳥亦不能及。下視眾山不復 如坵龔。但髣髴如觴豆而已。寺之側有風
淵穴.雷池.龍年堂.祝融廟基.青玉白壁二 壇。即是二福地也。今云羅漢行道壇是也。 故畢田詩云。既壯黃金宇。何言青玉壇。誰 將應供者。又此易仙官。
〔應天萬壽禪寺〕
[1071b26] 在廟之北登山十五里。在 福嚴寺東。寺額乃唐懿宗書題記處。皆玉 刻也 本朝太平興國中。只以舊額為賜。
寺有蜀王孟氏所捨藏經并銅佛像。製作 皆精微可觀。古篁樛木擁蔽前後。此山南 諸剎最為幽密也。寺有本朝 太宗 仁 宗御書三祝堂。無盡居士張商英題一絕
云。擊壤焉知帝力深。耕田鑿井自謳吟。多 財多壽多男子。聊表封人祝聖心。後有麓 苑庵址。
〔紫蓋院〕
[1071c07] 去廟北十五里寶勝寺上。唐傳待 仙修行處。譚陳二士亦修煉於此。又有鐵 瓢仙張白居之北入桃源基址。廢久。有野
人居之。上有醮斗壇竈北李生戶解處。下 有唐太子繫馬椿在。
〔寶勝寺〕
[1071c12] 在廟北登山十二里。自衡嶽過華 嚴歷壽祺觀北上方至。杉松擁蔚並無佳 致。據香爐峯南下當紫蓋之路。
〔聖壽觀〕
[1071c15] 去廟北登山七里。唐咸通中建。因 澗得其名。舊記云。故靈武盧璠鎮黔南日。 奏請以舊書堂為觀。六年奏捨莊田屋宇
永充觀內常住。今盧公真堂洎殿宇儼然。 舊有清音閣.選仙亭.迎仙閣.此君閣。層崖 峭壁。修竹長松。幽澗清湍。景象奇異。比
之萬壽加之數倍茂密也。壽澗逕觀前下 合靈澗。流注平野。唐懿禧中。有軒轅彌明 隱此年久。後復抱黃洞。太平興國中。有跛 仙遇呂洞賓於君山後亦隱此行靈龜吞吐
之法。功成回嶽麓。自號瀟湘子。嘗云。我 愛瀟湘境。紅塵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 喜洞真墟。元祐間。常有白鶴。棲鳴於杉松 之上。三日而去。宣和元年改壽祺。
〔華蓋院〕
[1071c29] 有華蓋君修行處。不顯名氏。或 云古太清觀也。去廟東北十五里。自元陽 宮陟上清宮而至。昔譚峭巖字景升。居終
南山。久著化書。過東吳見宋齊邱。遊廬阜 泛瀟湘煉丹於此。又默希子不知何氏。居 此著通元經。開皇中。有道士吳涵虛。字
合靈。居之風狂。未嘗下山。終日沈湎。亦 無煙火之具。俗呼為吳猱。好睡經旬不食。 常言。人若要閑即須懶。如懃即不閑也。素
不攻文。忽作上昇。歌云。玉皇有詔登仙職。 龍吐雲兮風著力。眼前驀地見樓臺。異草 奇花不可識。我向大羅觀世界。世界只如
指掌大。當時不為上昇忙。一時提向瀛洲 賣。後於清泰二年上昇。又有荊臺隱士 鐵冠先生。樊氏。慕合靈之道。常騎白牛訪
之。楚王馬希範嘗師之。後馬希聲嗣位。先 生不知所之。
〔上清宮〕
[1072a17] 去廟東北七里。吳人徐靈期真人 修行之所。徐幼遇神人。授以玄丹之要。含 日暉之法。守泥丸之道。服胡麻之飯。故得
周游海嶽。來往南山積有年矣。採訪山洞 巖谷。作衡嶽記。敘其洞府靈異言。紫蓋雲 密二峯。皆高五千餘丈而雲密。有禹治水
碑。皆蝌蚪之字。碑下有石壇。流水縈之。 最為勝絕。而紫蓋常有鶴集其頂。而神芝 靈草生焉。下有石室。有香鑪.杵.臼.丹竈。
祝融峯上有碧玉壇。方五尺。東有紫梨。高 三百尺。乃夏禹所植。實大如斗。赤如日。 若得食長生不死。義熙中。山人潘覺至峯
西。石裂有物。出如紫泥。香軟可食。覺不 知其石髓。竟不食棄去。忽悟而還已不見。 此君之所記聖異。又能役使鬼神。降伏龍
虎。以宋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真。重和元 年 徽宗皇帝賜號明真洞微真人。今宮 基見存石碑。傳云。舊有仙雞報曉。因喫仙
草不死。間有樵人見而不能捕。大歷七年。 玄和先生張太空者。李泌之師居之得道。 後入元陽宮尸解。大中元年。韓威儀慕其 風而居之。修符亦得道。
〔石室隱真巖〕
[1072b10] 在上清元陽之間。杉松夾道。 巖岫堆藍。有石室兩所。本虎豹之窟。唐 大中年。劉元靖先生居之。禮斗步罡。驅逐
虎豹。芟除荊榛而住。衡州刺史韓曄捨俸 錢為建會真閣。就巖闢其石室。引泉環流。 伐木誅茆。鑿其茶竈。棊局醮壇。藥臼盆床。
燈具供器。自然生成。會昌中。詔入內傳受 法籙。封號廣成先生。久之乞還山。大中五 年冬十月。有雲鶴屢降。未幾去世。聞天樂
浮空。及遷神日。惟杖屨在。弟子呂志真得 其道。兵部侍郎蕭鄴文其碑。吏部侍郎趙 櫓為傅。太子少傅盧璠作石室銘。道士張
堅白為內傳。今山存內傳。洎神道碑在銓 德觀。今基址尚在。
〔中宮〕
[1072b24] 在廟之東北七里。梁天監中建。真 人王靈輿修行之所。王乃晉陵人。幼而穎 悟。更不婚宦。勤志於道。辭別親友。結廬於
五老峯下。似有所得。忽一夕有神人。謂之 曰。得道者若非其地。如植五穀於砂石之 間則不能成。子雖有飛昇之骨。當須福地
靈壇爾可以變化。雖累德以為土地。積功 以成羽翼。苟非其地。魔壞其功。茲道無由 成矣。靈輿告曰。何地可棲。神人曰。朱陵之
上峯紫蓋之隣岫可以冲天矣。遂自廬阜 遷居南岳之中宮。修行一十二年道成。復 遷於朱陵之東朝斗鍊真。以天監十三年 七月十二日冲舉。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賜
號通微集虛真人。又唐天寶初。董奉先居 之修九華丹法而得道。久於衡陽棲朱陵 之後洞。元和中。憑惟良亦修行於此。本傳 並具下卷。又大歷中。李德林先生修行得
道。官已廢久。
〔元陽宮〕
[1072c13] 在廟之東北登山五里。與上清中 宮如鼎峙。晉太始中。陳真人諱興明修行 之館。真人少遊名山。因訪真迹。於天柱
峯上遇二神人。年十八九。自云。吾歷行四 海。度有志之士。世人修道。暫能精專。中道 而廢。不至勤久。何得擢形雲天飛冲霄衢。
汝之積功亦可佳也。第勿退轉。何慮不列 名金闕玉堂。前苦後樂者。苦則有極。樂則 無窮。何者林谷幽棲。禽畜為侶。飢渴必
至。寒暑辛勤。割世離榮。辭親捨愛。可謂苦 矣。壽同天地。變化無窮。策空乘虛。坐生羽 翼。可謂樂也。得不勉於修勵乎。興明拜手
曰。永佩聖言畢。至於道不敢怠忽也。遂授 明鏡之道。修之十有八年。二仙降而告之 曰。吾昔授子至道。果能勤行。今則登躡九
天。遊宴八海。積功之報也。前苦後樂。今子 至矣。以晉太康元年三月初一日煙霞遶 室。天樂浮空山下。居人競往觀之。惟有空 室。至於雞犬悉皆騰舉。重和元年
徽宗 皇帝賜號致虛守靜真人。又唐有張元和 先生居之。德宗御詞賜之云。夫至道無名。 強假名而崇道。至真無諡。必求諡以明真。
惟其可稱實在全德。故南嶽元陽宮道士 張太虛。混元育粹。元之又元。鍊骨三清。 存神八景。衡峯養德。時近百年。依罔象 以冥搜。挾鴻濛而冲用。棲遲浩氣。太苦
真形。頃在先皇敷崇道妙。望乎玄鶴之駕。 錫以紫霓之裳。我有輔臣。格言高躅。永懷 仙子。恨不同時。聊申嘉尚之情。式降昭旌
之命。策名表德。庶永無窮。可贈玄和先 生。貞元四年六月十三日下後尸解於靈 隱峯。其宮 本朝淳化.天聖.政和三經修 葺。宣和元年改賜崇明觀。觀後三里有伏
虎巖。
〔田真院〕
[1073a18] 在元陽宮東南二里。唐寶歷中 建。綠筠蒼松前後掩映。三清並石像殿北 百餘步有小巖。田先生常憩於此。巖上有
一松樹。號華蓋松。根柯蟠曲。枝幹左細如 華蓋。巖周回雖廣。一株盡蔽之。開皇時。田 良逸名虛應。齊國人。侍親。自攸縣遷居南
嶽喜王峯。後躬耕貨薪以侍母。夜即獨坐 巖中。一日放志遊五峯。見何尊師而問道。 其母曬衣于山北。聞兒遠適。速往追之不
及復回。衣已化為石。至今數百年。衣色不 改。素潔如初。下有小巖。母常憩此。經日而 坐。常服氣減食。母既坐亡。其志愈堅。後遇
薛季昌而傳法。東入天台不復出。憲宗詔 不起後尸解。本朝宣政間值回祿。止存 石三清。紹興間復建小殿。有道人焚修。至 今不絕。
〔北帝院〕
[1073b05] 在銓德觀後半里。修竹長松。前 後茂密。梁天監末。女冠徐鍊師居之。修行 而得道。貞觀末。張惠明再修。遇南嶽右英
夫人傳道。行抱一三五混合之法。而後尸 解。又有李思慕居之得道。本朝太平興國 中賜額。近廢。
〔凌虛宮〕
[1073b11] 在廟之東登山八里華蓋峯南下。 唐天寶初建。薛鍊師名季昌菴居處明皇 詔住九真降聖觀。進注道德經。撰玄微論。
御書批答凡十數次。後辭榮寵。乞回草廬。 一日謂門入曰。今夕天氣異常。吾當有所 適。遂凌虛而去。後有薛幽棲。自西蜀遊二
十四治。歷荊渚泝瀟湘。禮赤君於此修真。 晦其名氏。於五峯之下石臺上注靈寶經。 臺上煙雲如香煙繚繞而起。注經罷煙亦
自無。感格如是。因名天香臺。後尸解。會昌 中。周混污自九真來居之。後得道。為大羅 觀。王宮前有自然石壇醮器。並生成試劍
石浴丹泉。紹興末。移於山下開創。僅五七 分而未周備 (又詳見下卷) 。
〔洞靈宮〕
[1073b25] 去廟東北登山十八里紫蓋峯東 下。昔東晉末。鄧欲之字彥達。居洞靈臺。誦 洞經。遇魏夫人傳法。行之而得道。係二十
五洞靈源福地。古詩云。洞靈源接洞陽天。 瘦壑危峯吐絳煙。曾踏落花聽玉籟。赤松 壇畔鶴鳴泉。宮建自李俊民天師居之得
道。昔有彭蔡二真隱此。唐末。有聶師道遇 之事。具下卷。今有桃林。左右茶園橘柚所 在。宮前舊有古楓一株。端聳數丈。根脚竪
起。蟠結成一巨龜。首尾足甲顯然如活。觀 者畏憚。其宮宇菴居。自五代撥亂。盡罹回 祿。山頗虛逈 本朝大觀末。有中貴王門
司捨金帛重建。宮殿廊廡迄今一新。住菴 隱逸者亦不減舊。東北有桃花源.鶴鳴泉。 皆遊人罕至。西崖上有刻張元化還丹賦。 下有洗藥池。東有朝斗壇。
〔招仙觀〕
[1073c12] 在廟東八里。舊記云。啟基劉宗 卜字蕭濟。又記云。晉咸亨中建。昔張真人 諱曇要。居之精思。感通天真密降。傳內養
元和默朝大帝之道。行之十二年。神遊太 空。面朝皇極大帝。賜以瓊實琅膏混神合 景之液。餌之變化莫測。神用無方。以齊延
興元年七月初三日忽然雷吼。天地震動。 俄有鸞鶴。丹詔迎之昇天。重和元年 徽 宗皇帝賜號葆光襲明真人。貞觀二年。有 廬陵蕭法師。諱靈護來居之。化黃白術外
鬻之。修其觀宇。五年建尋真閣。六年壬辰。 於桂州鑄銅鐘一口。重五百斤。歸觀。凡互 更不敢扣擊。蓋驚地府陰神之然也。後煉
丹於山北。凡經三煉方成服之。於弘道二 年中秋尸解。元和之末。有許碏者。自峨嵋 而來。題記於梁上。常大醉長歌。歌中洎題
記處。嘗有尋偃月子之句。竟不知偃月是 何物。又留題於堂壁。其末句云。鄧通餓死 嚴陵貧。帝王豈是無力人。丈夫未達莫自 親。攀鱗附翼損精神
(題後非久白日昇天) 端拱末。五更 初忽聞鐘聲。眾皆驚訝曉而視之鐘破裂。 不旬日。有一道人。布衣 繿 縷。自云。能補
鐘。但需數千斤火。於是燒炭鍛鐘。道人以 掌心鎔銅汁。就其裂處摸之。其紅焰自暗。 眾視之而憚。道人入溪洗手。忽失所在。其
鐘至今有手摸之迹。此實靈異。又唐末聶 師道訪彭蔡三真。事具下卷 仁宗朝。有 養素先生。奉旨來住久之入衡岳觀後尸 解。宣政間。有逸人具承遠慕其風而建養
素軒。觀舊有遙碧閣.競秀亭朝.天壇北二 里有雪浪亭.洞真澗。瀑布自洞而出。巨石 橫峻。當石崖之上。有一石沼。圓若鍋釜之
狀。可廣丈餘。深不可究。一派飛下。如紋 簾。號朱陵洞。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也。又 有石井。下直無底。通徹四門澗流僅二十
里成此懸注。從初溪至中潭凡九仞。自中 潭下入谷十有八仞。有冥蟠壁。面闊四席。 濤雪騰飛。雷雨驟下。雖天台峨嵋不及此
勢也。下有投龍潭。國家修齊醮畢。投金龍 於此。石罅微開。聞天樂之聲。故藺敭有水 簾洞詩中一聯云。開元投金龍。水底聞天
鈞是也。若遊人誠心潔志。瞻禮而窺之。微 茫見金床玉机。至道間。有孕婦觸之。石崖 漸合。一無所視。往來留詠。粲然盈壁。獨廬
陵李先輔一篇超越倫輩。詩云。一片挂蒼 崖。分明不惹埃。蹙成珠顆白。垂下玉繩來。 野燕飛難入。山風捲不開。聲聲去朝海。無
意戀巖隈。句清格健。觀音歎服。政和元年 十月。建安張徽言領漕本路按部。自湘潭 趨岳祠。未至三四里間。覩道左松蘿蓊蔚。
中有高門宏麗。朱書大榜曰朱陵宮。門內 樓閣隱然。一人立閾間。若有所伺。時以日 昃。未暇遊觀。意俟他日也。二年九月初五
日。自衡州回宿勝業禪寺。語住持僧景襄 曰。來早同為朱陵之遊。襄曰。此寺之東有 招仙觀。觀後有朱陵祠。予謂去歲嘗過朱
陵宮。見高門大榜朱字盈尺。恨未之遊。今 者之來深有意焉。翌旦同詣招仙觀。經歷 向所見處了無所有。惟空山而已。比至朱
陵洞。四面石壁。瀑布中注。亦無屋宇。詢之 道流云。素無此官。亦無此門。異哉。乃知天 台大方廣.嵩山聖竹林.事與此類。謹書以
識之。後住持道士王元洞建望仙亭於見 處立宮門。縣尉錢景衎書朱陵宮三字。以 朱填之為榜。後剏望仙橋觀。有銅像保生 天尊。晉咸亨中。鑄石像老君并侍從。並同
時而建。舊觀在洞口。唐永遷出就老君殿。 別塐元始玉晨。共為一殿。以奉香火。或云。 唐以遵奉玄元為聖祖故建玉晨居石也。 宣和元年改賜今額。
[1074b24] 觀有碑文四。
* 洞真瀑布碑
* 國家金籙道場齊醮記
* 建尋真閣記
* 朱陵宮記
〔九真觀〕
[1074b27] 在廟東十里。舊記云。晉太康中。 新野先生建。天監初。有張如珍真人居之。 張乃先生鄉人也。幼而少語。淡泊不群。壯
歲幽棲而宿稟霞骨。遇神人降。於巖室傳 明鏡洞鑒之道。使其修之曰。夫燭物理者 天也。鑒物形者道也。天之道以清。鏡之道
以明。審而無差。形定於此。物應於彼。故 川岳之狀。鬼神之情。無所逃而隱也。天以 清而容萬有。水以澄而鑒眾形。若修天清
鏡明。澄心靜神而得內外洞徹。則至道成 矣。儻外役於物。內勞於神。神心惛濁不能 澄清。則去道遠矣。此法吾昔受之於長桑
公子。長桑公子受之於太微天帝君。所得 之能。洞達玄通。遐照八極。夫洞真法中。 有四規之道。依四時而行。亦與此同體矣。
古人所謂虛其室白自生。定其心道自至。 信矣哉。如珍修之九年。徹視千里。無一物 可隱。以梁天監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君
獨遊山三日不反。弟子求之。而君方衣仙 衣駕雲輿。簫鼓擁之。縹緲而昇天。重和元 年 徽宗皇帝賜號全真達道真人。開元 初司馬承禎字子微。自海山乘桴。煉真南
嶽。結菴於觀北一里。日之白雲。丞相張九 齡屢謁之。明皇令弟承禕。詔之較正道德 經。深加禮待。呼為道兄。凡是觀中供養金
銀器皿。悉歸降賜。自御札批答表書往來 不絕。天寶初。蜀人薛季昌。昔在峨嵋山注 道德經二卷。後隱居衡嶽華蓋峯。撰玄微
論三卷。并大道頌一首及注得。司馬弟子 王仙嶠寫進上。詔住降聖觀。供器御書批 答不絕。及於九真觀奉造聖祖天道玄元 皇帝聖像一鋪十三事通光座高一丈七
尺。經六百七十卷。仙嶠乃本觀道童。性 好澹泊。因看列仙傳。有物外操。嘗謂五千 言外皆土梗耳。携岳中茶入京師教化。嘗
於城門內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見而異 之。問所來。答是南嶽山九真觀道童。為 殿宇頹毀。特將茶來。募化施主。力士喜
其言。因聞明皇宣見。帝喜清秀。問曰。卿 有願否。對曰。願欝欝家國盛。濟濟經道 興。帝喜令拜司馬先生為師。於內殿披戴
厚賜迴山。夜夢感真人陳少微而得道要。 再命侍司馬先生來王屋久之。奏云。尊師 以開元二十三載仙花乞請。收南嶽舊居 為觀。蒙聖恩書額。詔薛季昌住持降聖觀。
宣賜聖像供器。天寶十二年。復令衡州銅 鑄鐘一口降賜觀。中音韻振。遠徹於霄 漢。重四千斤上刻明皇帝號御製銘曰鑄 於郡懸於觀天長地久福無算。驃騎吏大
將軍高力士監鑄。此真嶽中之名器也。後 乾元三年二月值兵火罹亂。焚蕩罄然。鐵 石鎔裂。惟有此鐘。豈非願力而至於是哉。
咸通年。王固節道行超倫。一方仰慕。營 葺一新。闡教談經學者如市。奉詔歸北岳 封總教大師。又元祐間。其鐘忽不見數日。
一日得之於觀前塘中。苔蘚所漬。鐘頂上 龍折其右足。復致於樓上。傳云。與青草渡 龍鬪。今觀後有龍 [穴/貢] 嶺。觀一里有武陵謝
先生再葺白雲菴而居。嘗與曹道冲為詩 琴之友。道冲有詩云。桃源洞口武陵人。跳 出紅塵二十春。但喜白雲深有趣。不知青 眼近來親。丹砂已向坤鑪伏。玉汞先從坎
鼎烹。活計一張焦尾外。碧壇三尺禮南辰。 西有王氏藥寮王住。久遷靈巖。就雲龍峯 尸解。觀北隅五十步有壽仙亭。亭下有白
龜泉。即南山第一泉也。其泉自崖竇迸出。 清泚甘冽。其色早晚兩變。雖南山名泉無 逮此者。飲之無疾而壽。中有白龜。大如
錢。白如玉。隱於石竇之間。人罕得見。遇之 者吉祥而延壽。傳云。龜出仙來。龜隱仙 去。題詩亦眾惟野人皇甫渙云。靈臺塵不
止塵止。非靈臺。愛此一泓水。曾棲靈物來。 愚近歲卜菴於此泉之北。山相去。五里。因 採藥嘗憩此亭。每欽歎其異云。寂寥宇宙
之中凡真仙隱化於白龜者。計此乃三處 也。愚自前年秋棲於是山為終焉之計。凡 三徙其居。至朱陵之東。芟王氏舊藥圃而
住。適與此泉為隣。非偶然耳。因成一絕。謾 書之於此。天下白龜三處。顯怡山.少室. 壽仙亭。我今卜築南山頂得爾為隣祝
聖齡。觀有九仙閣。閣後舊有琅瑛閣。重和 元年。改賜今額。
〔降聖觀〕
[1075b22] 在九真觀一里。舊號白雲菴。司馬 子微修行處。因弟子王仙嶠奏請。以先師 菴為觀。蒙降額親篆。勅九真觀薛季真兼 住持。
〔九仙宮〕
[1075b26] 在廟東十二里。梁天監中建。昔王 處輿自中宮煉行。既周冲寂。後遷於此。朝 斗思微。一日天真迎之。又有鄧郁之。南陽
新野人也。幼夢一鳥吐印與之。自是人間 有疾以印治救。求為符章。病者自愈。後與 徐靈期結方外友。周遊名山。尋訪上士。遇
至人傳金鼎火龍之術。於宋元徽二年。徐 既上升。郁之隱洞門久之。乃徘徊湖外。洞 天福地無不遍歷。所患丹材無力可置。因
有司奏少微星在南楚。武帝勅監軍採訪。 詔之便殿問所修。曰貧道修煉金液而闕 丹材。帝賜金帛。許於南嶽洞真福地。選其
幽勝。置上中下三宮。以修內外丹。一夕神 人謂之曰。大洞之隣。乃招福之鄉。延生之 里。善記勿忘。後君丹成。復遷紫蓋之東。以
梁天監末十二月三十日。有八真人。乘羽 蓋雲峯降於室中。即前得道者八真人也。 於是就自然石壇升天。重和元年。徽宗皇 帝賜號超真集妙真人。唐咸通九年。衡州
刺史張覿具奏置觀額。十年十月。勅下 宜依所奏。又開元中。明皇詔賜宸篆云 紫蓋峯石壇九仙宮。昔賢曾詠九仙宮其 略云。一峯鱗次開一觀片石朋來會九仙。
寶牌尚記明皇篆。靈夢嘗聞御史傳。又景 祐中。故觀文殿學士孫 沔 為御史 上問 事忤旨貶永州。夢道士以田為託。後徙潭
州。因祀岳陰以物色求所夢。乃得王君之 像于九仙宮。遂檄縣鉤括其宮田。果為隣 觀侵佃。其詳具下卷。宣和元年。改賜今 額。後有大洞 (今呼前洞者是也)
丹霞菴基。
〔觀音寺〕
[1075c27] 在廟東十三里。石道蟠曲。在雲密 峯南下。馬氏所建。本朝太平興國年。改賜 普濟。近已廢。西北有陳先生藥堂。陳乃蒼
梧人。常修太陰鍊避之法。與同鄉楊太初 遇真人聶紹元。傳二景高奔之法。修成西 入三都。
〔雲峯景德禪寺〕
[1076a04] 在廟之東十五里。後倚雲 密。前臨禹溪。西有大禹巖。乃禹王傳玉文 處。梁天監中建。寺有高僧法證。族郭氏。
為竺乾道五十有七年。戒壇聚徒講道乃 遷化。其門人曰詮.曰遠.曰振.曰巽.曰素。 凡三千餘人。其長老咸來言曰。吾師軌行
峻特。器宇宏大。有來求律者。吾師示之以 尊嚴整齊。明列義契。而人知其所不為。有 來求道者。吾師示之以高廣通達。一其空
有。而人知其所必至。元臣碩老稽首受教。 髫童毀齒踴躍執役。故從吾師之命。而度 五萬餘人。廣其祠宇 本朝建隆中重修。
大中祥符年。賜景德額。有會聖閣.齊雲閣. 養亭.清照亭.松風亭.觀音夢應二泉。皆佳 致也。轉運副使陸訦留詠詩云。紺宮清絕
占奇峯。逈在朱陵寶界東。賞遍禪林歸馭 晚。禹溪斜日照丹楓。
〔延壽寺〕
[1076a21] 在廟之東十六里。北有尊勝寺基。
〔白雲寺〕
[1076a22] 在嶽之東十八里。不知開建之始。 在白雲峯下。有白雲洞龍潭。人有祈求。而 致葷觸便作風雷。巖谷陰黑。人多畏憚。乃 朱陵之東便門也。
〔七寶寺〕
[1076a26] 在嶽東北三十五里。昔高僧玄泰 號布衲居之。深於禪理善歌詩。每病土民 畬種。因作畬山謠。其略云。由道今年種不
多。明年闊斫當陽坡。國家壽岳尚如此。不 知此理如之何。馬氏聞之禁止。塔石福嚴 與堅固比隣。下有涌泉。
〔崇果寺〕
[1076b03] 在岳山北五十里。
〔普濟寺〕
[1076b04] 在岳之北三十五里。下有龍潭。寺 之東有李真人上中下三丹竈。中有水源。 旱者祈之無不感應。遊人罕至。
〔光天觀〕
[1076b07] 在廟北登山三十五里按福地誌 云。係二十二光天壇福地。洞淵集詩云。太 極分形狀若壇。白雲深鎖路孱巖。兀然萬
古含春色。光照吾皇祝壽山。一云。天業中 改觀為寺。即今上封寺是也。又按南嶽十 八高僧傳云。陳光大初。思大和尚領徒至
此。建閣作真。徒上下經行聽法之所。則光 天觀當別有基也。西有青玉壇福地。今釋 氏改名羅漢行道壇。
〔天柱禪寺〕
[1076b16] 在廟之西北登山十八里天柱 峯下。在近山天柱為之最高。寺在半山。樓 閣參差。與彌陀相隣。出沒煙雲之際。居者
疑在虛無中。葆真居士詩一絕云。福嚴直 上看天柱。樓殿霏微倚翠空。却望福嚴如 畫出。更憐煙雨巧朦朧。思大和尚二生塔
在寺下。山有香岡周回數里。多生香白芷。 傳云。魏夫人所植。
〔彌陀寺〕
[1076b24] 在廟西北登山二十里。在彌陀峯 下。仰望樓閣。如在畫圖中。唐宣宗賜額為 般舟道場 本朝太平興國中賜今額。葆
直居士訪之。值僧出。並無一物。問云。僧 皆村居治生。久不來此。故留一絕云。苔侵 佛座突無薰。盡日飛塵漸塞門。雖是道人 忘臭味。問君鼻口若為存。
〔清化寺〕
[1076c02] 在廟西北登山二十五里。已廢久 矣。今有野人居之。北有潀谷傳經壇。
〔靈境寺〕
[1076c04] 在廟西北登山二十五里。號中洞。 馬氏所建。但破屋三四間。傳云。天復年。 菴宇甚多。今廢久。大路側有大杉二株並
立。圍可數丈。高拂雲表。雄壯可憚。或云。 昔唐真宗太子曾憩此。見二將軍至謝忽 不見。因呼為雙將軍。
〔安寶觀〕
[1076c10] 在廟西北登山三十五里。乃傅待 仙以木鑽鑽石獲天書處。林木茂密。今已 廢久。
〔寶積寺〕
[1076c13] 在洞下嶽之北登山三十里。見存 空屋。
〔太平寺〕
[1076c15] 近洞下見存破屋。在側刀峯西下。
〔寶林寺〕
[1076c16] 在祝融後。上封莊之泉名洞下但 破屋數間。
〔化城禪寺〕
[1076c18] 過山五十里。亦無他佳致。
〔南朱觀〕
[1076c19] 過山五十五里東。望嶽山堆翠焉。
〔雲溪禪寺〕
[1076c20] 過山七十里。在皇想山下。當邵 州中路。修篁擁碧。怪木參空。東望融峯。 高插雲漢。
〔白鶴寺〕
[1076c23] 與橫龍相隣。山谷有禹王書鐵符 化成白鶴。今呼為飛符巖。亦曰白鶴巖又 云古觀也。下舊有石倉。自然常滿。倉今基 在。
〔資福寺〕
[1076c27] 與橫龍相隣。最為幽密。
〔橫龍寺〕
[1076c28] 在中洞。有開山佛光禪師舊菴基 在焉。唐白居易有詩一絕云。月射冷光新 殿宇。風敲清韻古杉松。問師寶額因何立。 笑指橫溪有臥龍。
〔高臺惠安禪院〕
[1077a03] 在後洞妙高峯下。與方廣 比隣。山勢幽邃。景物與山前不侔。本朝賜 今額。寺前五十步正險絕處。石上有迹如
車轍狀。記云。昔五百羅漢居此。聞惠思和 尚將至。乃相謂曰。山主即至。我輩當避之。 遂徙他所。今轍跡尚存。記云。乃鬼運糧以
供厨饌。又西有水源。自巖下出。莫知其所。 自號靈源。宋宗炳有菴。在靈源之上。今芭 蕉菴是也。尚存基址。寺有二石佛迹。各長
尺八顯六寸。足底有二隋求并印。皆如篆 文。云自西來。衡陽令張鈞題高臺詩云。萬 仞孤高處。煙雲縹緲間。靈源聲不斷。轍跡
蘚斕斑。山鳥應無畏。溪雲常自閑。凭欄長 縱目。回首厭塵寰。東北有牧菴。乃忠道者 居之。不修梵行。好夜遊巖谷。不畏蟲虎。寒
暑不侵。值風雨亦無蓑笠。常正言以伸人。 皆有教化。後住黃龍。久之遷化。
〔方廣崇壽禪寺〕
[1077a20] 在嶽之西後洞四十里。與 高臺比近在蓮花峯下。前照石廩。旁倚天 堂。傳記云。梁天監初。有僧希遁。因度夏天
台遇惠海尊者。朝昏承事之。海云。汝當於 南嶽方廣寺為會。洎遁至南嶽。訪方廣則 無之。後忽值一精舍號方廣。有鬼神運糧。
金牛服乘。俄見海師出門。問曰。汝何來之 遲也。遁願留。海云。此五百尊者所居。汝居 處在西北峯頂。留一宿而去。出門已失尊
者及方廣眾。遁即如其言。結菴其處。後。
〔建方廣寺〕
[1077b01] 本廟賜崇壽為額。今所謂聖壽 寺基是也。中夜嘗聞鐘磬聲。出山谷見聖 燈。元豐中。山洪暴發。乃紀和尚開山卓錫
移建今寺。李白詠方廣詩一絕云。聖寺閑 棲睡眼醒。此時何處最幽清。滿窓明月天 風靜。玉磬時聞一兩聲。
〔保慶寺〕
[1077b07] 在方廣之西南。鐘磬交音林環逼。
〔靈洞寺〕
[1077b08] 在嶽之西北。後洞乃高臺之前山 也。峯巒翠密。嵐靄常蒸。洞後猿聲聞如巴 峽。獵者終不能捕。往往嶽神所護也。又有
明水橋。直上高嶺。有天成石塔。層級自 然。高約五尋。下虛上銳。非好事者不能一 訪。蓋憚路險而遠也。
〔國清禪寺〕
[1077b14] 在後洞石廩峯西下。高臺之前 山也。與靈川密隣。鐘磬相交。
〔靈川護國寺〕
[1077b16] 在後洞。與國清比隣。
〔明溪寺〕
[1077b17] 在馬跡橋之西。與金龜巖比近。去 嶽七十里。昔有逸人李思善居龜巖。後游 羅浮。又有高僧惠鑒居之。辟穀思善。書齊
既廢。後僧更葺為梵剎矣。
〔法輪禪寺〕
[1077b21] 在嶽之西南七十里。隸衡陽岣 嶁峯下。晉咸和年建。號雲龍寺。隋大業末。 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遷移山下。馬氏更
名金輪寺。或云。即馬氏之莊也。本朝太 平興國中。改賜今額。環寺杉松數萬。每至 風激。林響聲若海濤。寺有記石。唐岑文本
撰。及韓愈有岣嶁山詩碑在焉。傳云。禹碑 在此峯尖之上。樞密折公留題云。路轉崎 嶇嶺。水藏委曲田。茂林深似海。古剎湛如
淵。岣嶁未可到。禹碑真謾傳。西林歸恐暮。 欲去又茫然。寺有普容泉.道人亭。
〔西林禪寺〕
[1077c03] 去衡陽五十里。在嶽西南五十 里。
〔會善寺〕
[1077c05] 嶽之西南九十里。迺晉咸和年重 理舊寺。乃嶽中十八高僧禪會之所。在會 善峯下。唐沙門惠日撰十八高僧傳。即陳
惠思.梁惠海.隋智穎.大善.僧照.惠成.大 明.惠勇.惠稠.惠誠.惠亶.善伏.曇楷.義本. 義顥.悟實.道倫.智明。
〔普濟寺〕
[1077c11] 在廟之西南八十里。古龍王寺也。
[1077c12] 本朝太平興國中賜額。
〔尋真觀〕
[1077c13] 去廟九十里。在衡陽城北。觀鎮大 江有石鼓。後洞是朱陵之西門。乃唐白真 人董鍊師飛昇羽化之地。仙人石恪有送
殿直雷承昊奉命衡陽詩全篇云。衡陽去 此正三千。一路程途甚坦然。深邃門牆三 楚外。清風池館五峯前。西邊市井來商客。 東嶷汀洲簇釣船。公退只應無別事。朱
陵後洞訪神仙。按湘川記。此石鼓有時自 鳴則兵革起。或云。盧龍推鼓入潭中。盧龍 名字未詳。今驗以鼓。亦云。是盧龍廟不知
立時年代。至龍朔元年八月。勅使道士郭 行真醮岳。因毀廟不祀。從此之後。為郡人 災患。今時百姓重祠之。至貞觀五年。故齊
相公於此山頭建合江亭。唐杜荀鶴有題 尋真觀詩云。寂寂白雲門。尋真不遇真。祇 應松上鶴。便是洞中人。藥圃花香異。泉沙
鹿跡新。題詩留姓字。他日此相親。又大中 祥符年。有桂林棲霞洞暢玄先生石仲元 字慶宗住持。道行超倫。詩才振楚。經營一
新。重建白雲軒。下瞰青草渡。前有白雲 堂白蓮池。愚自紹興丙寅度夏於是堂亦 留。四十字雖不足以髣髴。其前賢但識朱 陵之事。爾詩云。我愛瀟湘境
(觀對瀟湘門) 朱陵 後洞天。白雲堂裏客。青草渡頭眠。小艇率 紅鯉。幽池種白蓮。頤真堪此地。風月兩依 然 本朝景德中改賜今額。
〔石鼓寺〕
[1078a10] 在石鼓洞上。下瞰大江。與裊德比 隣。今改為書院。景定辛酉。憲使俞公重建。 規模宏壯。
〔東林寺〕
[1078a13] 近衡陽界。乃唐徐安貞 (名犯廟諱) 避朝廷 事隱名詐瘖居寺。以之因起佛殿。無人題 梁。安貞手作書勢。以視眾人寺僧令書之。
字迹遒勁。觀者駭然。後李邕遊岳。觀字驚 而召出同歸京。此其故址也。侍郎盧驤題 詩云。秋山山脚一招提。名與匡廬晉剎齊。
天地洗根飛敗葉。雲霞留影落鳴溪。野藤 交塢縈牛角。翠茁粘煙濕馬蹄。猶記採薇 時節路。柔桑鳴雉寺田西。
〔普賢觀〕
[1078a22] 在岣嶁峯南。下當衡陽道左。齊永 明中。道士許嗣先張志曇開山。至梁周靜 真住持。武帝師之。雲水奔湊。俱是海上。奇
人講堂如市不虛過日帝。賜名普賢。至唐。 陳法明先生居之修行因獻。麟得中召入 內。不受榮寵。乞還山。封悟真先生。本朝 宣和元年賜冲真。
〔無礙寺〕
[1078a29] 在廟之西南。傳云。晉末所建。
〔福昌寺〕
[1078b01] 去廟西二十里。側有龍潭。與西明 接隣。
〔西明寺〕
[1078b03] 在石廩峯下。北有西明洞。舊有菴 宇。今廢。
〔玉清觀〕
[1078b05] 在石廩峯南去廟登山一十五里。 齊永興初建。陳真人諱惠度。穎川人也。初 居茅山。採靈異草。著貨之飲酒不食僅數
年。南遊挑兩笈盡是金石之類。至南岳。選 其幽勝。乃告天而盟鍊丹。深夜破屋所擾。 三揭丹鑪。運石搉壓。唯冥心蟠石上誦黃
庭經。佩五岳真形圖。其志愈恪。陰有感格。 道力潛扶。獲擒魑魅。妖氣漸散。其鬼戰慓 悲號。真人復令竪石誓免戮。鬼形遠逐地
界。後丹成。光氣滿山明徹遠近。後服之。 以永明三年五月十三日冲天。重和元年。 徽宗皇帝賜號冲虛元妙真人。今觀基頂
有丹臺.鬼栽石.雷泓風穴.誦經壇.丹泉。 近代有僧。於觀基創寺號光明。不久復廢 本朝乾道中。有道士鄧時永道人黃守
正二人。發心開山。伐木芟茅。募化賢善之 士。新創殿宇。祈雨禳災並有感格。野人菴 居。重洽道化。
〔洞陽宮〕
[1078b23] 在石廩峯西北。乃施真人伏鬼會 真之所。唐陳法明應詔回於此峯下。開巖 建壇。山神為之陰助。南望雲陽。旦夕朝真
誦洞經。後服丹而玄化。今尚存基。舊亦有 菴宇。
〔洞門觀〕
[1078b28] 在石廩峯西石榴峯南下。去廟二 十里。昔施真人諱存。自號胡浮先生。或云 婉盆子師黃盧子。得三皇內文。役御虎豺
之術。遁變化景之法。或隱或顯數百年。慕 石廩洞門。是吾冲真之地。乃居之。又於峯 西石室造閣。亘空十餘丈。出乘白豹。或
步還山。豹即迎之。海嶽神仙時來聚會。里 域有景慕之者。罕得觀近。以晉永康元年 四月七日。乘豹升天。重和元年。 徽宗皇
帝賜號冲和見素真人。又有蜀人李昌利 先生。棲隱數年。而遊天寶洞。今但有控豹 巖。餘基見在。唐張九齡遊洞門題陳氏丹 臺詩云。雞頭西畔便門開。陳氏丹升却仞
臺。 輠 鬼昔年誠誓否。至今猶說鬼肩栽。
〔太平觀寺〕
[1078c13] 廟西二十五里瀑布山下。齊褚 伯五誦太平經。兼行太平之道。奉勅建太 平觀。今廢久。舊亦有菴宇。
〔岫峯寺〕
[1078c16] 在碧岫峯下。亦廢久。
〔西臺觀〕
[1078c17] 在岫峯西北。傳云。周穆王所建。 陳改為太初觀。又云。後為寺。亦廢久。
〔白雲興國寺〕
[1078c19] 在廟之西二十二里。正明年 建太平興國中。只以舊額為賜。
〔楚寧寺〕
[1078c21] 在廟西十五里。乃南臺遷禪師瘞 骨處。唐宣宗諡無際大師。見相塔二碑墨 迹乃唐裴休相國建。
〔楚安寺〕
[1078c24] 在廟之西二十里。在雙峯之上。古 禪僧宴坐處。記云。山北有石室。有逸人隱 居。但聞誦經聲。廣明中值亂。北入大酉 山。
〔多寶寺〕
[1078c28] 在廟之西南十八里。古曰資福 本朝太平興國中。改賜今額。
〔雙峯禪寺〕
[1079a01] 在廟之西二十五里。峯巒回 合。如城郭之狀。登山屈曲行一二里。林木 揜映。頗拯幽致。在拾穗巖之西。古有高僧
惠亶。居巖中每拾穗自給。故號拾穗巖。常 有二虎。名大空小空。每拾穗斫薪汲水。二 虎負歸巖。如人驅役遠近。人不敢往。開元
中建。太平興國中賜額依舊。北有瀑布。景 色可觀。
〔雲龍寺〕
[1079a09] 在雲龍峯下。已廢久。又有西真 觀基。
〔承天禪寺〕
[1079a11] 在廟西十五里。本號上巖寺。 大中祥符年改賜能仁。景色異常。澗水噴 漱。石磴危峭。林莽韡映。前後相失。面有巨
石如屏風之狀。唐韋寅書堂故基尚存。屢 有野人居之。有拾穗和尚塔在焉。湘僧詠 能仁一章云。寺在重雲裏。秋深夢轉勞。檻
前雙澗急。門外一峯高。谷鳥翻新樂。巖 松起暮濤。何時拂衣去。欹枕聽蕭騷。
〔靈峯寺〕
[1079a19] 在廟西七里。馬氏天福年建。近 廢。旁臨舜溪。前有舜廟。北有舜洞。法雨池. 孔雀巖。後有趙岍墨沼洎游憩之所。西北
有王母殿基。下有石刻真人像.王氏戶解處。
〔壽光寺〕
[1079a23] 基東有尼寺基。南有龍洞。
〔止觀寺〕
[1079a24] 在廟西五里。正臨大路。宋顯德 中。吳僧慈光大師之塔。舊號禪林塔寺。太 平興國中改賜止觀。與安樂.保福.攝授四
寺。鐘磬交音。松竹合翠。太常博士呂璹留 題舜洞詩一章云。萬古遺蹤今尚在。南巡 聖意竟如何。八元等輩蒙恩厚。却是湖妃 恨淚多。
〔安樂寺〕
[1079b02] 在廟西五里。清秦二年建。
〔攝授寺〕
[1079b03] 在廟西五里。梁天監年建。寺有 一酌泉。
〔保福寺〕
[1079b05] 近已廢。
〔紫虛閣〕
[1079b06] 去廟西三里。在天柱峯南下。唐天 寶年建。馬氏據湖湘復重修葺。至 本朝 天聖中。得旨再修。前後止號魏閣。景祐中。
賜紫虛元君之閣六字為額。兼賜褘褕之 服并錢。置田以贍道眾。後政和五年改賜 黃庭觀閣。下有石壇。闊丈餘。名飛流壇。舊
記云。夫人昔自撫州乘之飛至此湘中。記 云。壇高丈餘。昔元君飈輪之所憩。杜天師 拾遺云。夫人壇是一巨石方丈餘。其上闊
圓。其下尖浮。寄他石之上。凡一人試手推 即動。或人多致力即屹然不動。遊人至潔 焚香以一指輕點之即微動。今撫州山有
穴。深廣狀斯石也。或云。冲寂元君麻姑送 夫人乘雲至此。雲墜化為石也。一云。麻姑 石在觀之西山上。按內傳。夫人姓魏。諱華
存。字賢安。任城人。即晉武帝左僕射魏舒 之女。封上真司命紫虛元君之職。又加名 山之封位約諸侯。冲寂元君麻姑大仙為
其佐治。今閣上亦有麻姑像。與夫人並列。 晉咸和四年。太一元君乘飈輪迎之升天。 其有靈文祕要百餘卷。藏之於龍真澗石
巖中。今呼為靈書巖。時有老叟。姓龐氏。禮 告曰。願守靈壇得聽法語。大仙叱曰。腥穢 畜類故癘境域之民乎。取劍斬之。遂走潛 於西澗。今日龍真洞
本朝開寶中。有閣 主道士率子廉。得道尸解。事具下卷。
〔西靈觀〕
[1079c03] 在廟西二里。湘中記云。晉女貞 薛鍊師冲舉之處。梁天監五年建觀。至後 周武穆公主周惠抃者。生而有異光滿室。
幼不茹葷。長思獨處。慕元君薛鍊師緱仙 姑之志。因居石室。感西靈聖母降傳經籙。 修三素之道。潭衡之境。士女景慕者數百
人。世代將亂。告諸學者曰。我當暫往。約百 餘年再來。後學如市。唐開元初。賜額西靈。 後有女冠李太真曹妙本。並接踵而往得
道。即今常住。乃周公主所捨。觀廢久。馬 氏復興 本朝特賜每歲度女冠一人。以永 續焚修。
〔淨居巖〕
[1079c15] 在縣西二里覺海寺後。飛泉噴 響。古木交陰。石路曲折。巖上有菴蘿果樹。 昔有遊人到此。巖下見有老僧。古貌峻嶒。
身披破衲。因詰之不顧。良久云。此乃淨居 天也。忽指四顧。遂失所在。巖有瀉洪亭。 憲使張公綬有詩一絕云。潺潺石磴瀉洪
泉。路躡丹梯入紫煙。巖有高人無問處。菴 蘿雙樹碧參天。雖近郭而有塵外之境。又 山後有蛟窟。枉山中僧宗譽初至。樂其幽
閴以結菴。有婦人數擾之。譽由是避之嶽 寺不敢留。紹興十一年。僧善同始居之。方 有屋數間。遊僧妙印者。年二十八。婦人來
與之合。明日自腰以下如氷。數日死。又有 行者祖淵。採木山中。迷不能還。凡五日。忽 得之於老虎巖中云。一婦人令住此。今出
求果。餌以飼我。巖口甚窄。僅容人身。而 其中頗廣蓋。蛟所穴也。祖淵歸亦病。是年 四月幾望。風雨暴至。遍山皆黑。雷電掣旋
屋外。善同素不睡。宴坐龕中。夜且半起。 明燈聞有聲出龕下如鼓韛。然視之乃巨 蟒蟠結數匝。尾猶在戶外。善同呼眾僧。以
杖擊之。既去復還。又擊之。乃趨一大石罅 欲入間震死。山水大至衡屋室太半。已而 星月粲然。詰且視死蟒。長丈二許。圍數尺
體皆黑方花紋。祖淵即日發狂。如歡惜狀。 數日亦死。前後僧僕為所殺者凡八人。向 時每夜山輒黑昏。雖有月亦然。自蛟死夜。
山色始明。今有塔數層屋數間。僧行數輩。
〔兜率寺〕
[1080a14] 唐韋宙相國所建。本朝賜額淨 福。寺枕湘濱。下有古潭。國家投金龍於 此韋宙書堂。寺僧常葺之不絕。以為游人
登覽之美。西有喝灘神廟。云。昔石頭和尚 坐禪於此。水聲聒耳神為喝之。去嶽雖遠 而事有可書。治平中有主簿姓鄧者。暇日訪
泉石佳處。因至是寺。携笻欲登山頂。忽聞 花木之香芬馥異常。舉目而視。於半山間 有樓閣高下。金碧互照。上有牌曰。慈湖真
人之洞。鄧方驚駭。呼書吏譚英共觀之。頃 刻遂失所在。記云。此朱陵洞天之南門也。
[1080a25] 廖處士書齋據湘江之濱。圖凝融數世能 詩。自唐云祐末居此。今有五峯。集行於 世。嘗作詩云。買得衡州十里青是也。水木
澄秀。地近而境遠。實湘中衣冠之甲焉。
嶽產珍木
* 香南木
* 黃心木
* 血柏木
* 榧子木
* 銀木 (堅白)
* 梓木 (可作琴材)
* 山柘木
* 土重木 (宜充車甲)
* 梧桐木
* 靈壽木
* 黃楊木
* 天蓼木 (春首開花鹽泡充果)
嶽產雜藥 (山果附)
* 香白芷
* 柴葫
* 山豆根
* 秦芁
* 禹餘糧
* 石鷰子
* 芍藥
* 仙靈脾
* 雲母
* 黃藥子
* 白藥子
* 烏藥
* 石菖蒲
* 良薑
* 五味子
* 何首烏
* 大風藤
* 麥門冬
* 天門冬
* 狗眷
* 香膠
* 漏蘆
* 白芨
* 仙茆
* 白朮
* 苦葠
* 桂辛
* 山慈菇
* 吳茱萸
* 山芎
* 川烏
* 續隨子
* 鶯粟
* [葶-丁+呆] 本
* 茯苓
* 天南星
* 紫金藤
* 山大黃
* 半夏
* 當歸
* 百部
* 萹茿
* 瞿麥
* 菊花
* 馬兜苓
* 百合
* 大鱉
* 細辛
* 黃菁
* 禹絲子
* 萆薢
* 五倍子
* 菰蔞
* 續斷
* 千年閏
* 木賊
* 菵草
* 山 栀
* 卷柏
* 貫眾
* 地榆
* 薏苡
* 海金沙
* 石髮
* 菩提子
* 荼
* 蒔蘿
* 萬歲藤
* 肥猪
* 刺蝟
* 穿山甲
* [葖-犬+于] 菜
* 太青
* 榧子
* 山胡椒
* 山核桃
* 山荔枝
* 羅漢果
* 櫻桃
* 山桂子
嶽產異花
* 杪蘿花
* 五色蝴蝶花
* 白丁香花
* 山石榴花
* 山櫻花
* 紫荊花
* 芙蓉花
* 巖桂花
* 春蘭
* 秋蕙
* 金鳳
* 銀鳳
嶽產草香
* 降真香
* 山檀香
* 青木香
* 石乳香
* 羅漢香
* 黃連香
* 兜蔞香
* 楓香
嶽產靈草
* 天麟草
* 金露盤
* 杏葉金線
* 銀絲草
* 紫河車
* 金 [鋇-目+白] 草
* 紫背天葵
* 天苛草
* 紫芹草
* 長髮草
* 地不容草
* 金漿草
* 萬年松
* 仙人絛
* 重臺金線
* 龍鬚草
* 紫背虎耳
* 紫背虎舌
* 錦背龍舌
* 隔河仙
* 紫背龍芽
* 紫背過澗
* 錦背石葦
* 獨角仙
* 金星鳳尾
* 金星石葦
* 石蠶
* 山韭
嶽有靈禽異獸
* 音聲鳥 (翔集成群。羽毛五色朝陽聚鳴。音似張樂)
* 山鵲 (捕之大難)
* 靈鳩 (羽毛錦色)
* 猿鳥 (旦暮而鳴如猿 啼 )
* 白鷴
* 山鷓
* 錦雞
* 馬熊
* 猪熊
* 狗熊
* 猿
* 靈鼠
* 竹 [鼬-由+留]
* 麂虎
* 巡山二虎
* 護觀兩鵶
南嶽總勝集卷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1 冊 No. 2097 南嶽總勝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