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an Fa Zhengzong Lun 傳法正宗論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傳法正宗論卷下宋藤州東山沙門釋契嵩著
第三篇
[0777c19] 客有謂余曰。我聞正宗以心傳心而已矣。而 子必取乎禪經何謂也。曰吾取禪經。以其所 出祖師名數備有微旨合吾正宗。廬山大師
祖述正宗尤詳。而慧觀之序亦然。吾書之推 以為證耳。吾非學禪經而專以為意也。客曰。 祖師之名數則見之矣。而廬山祖述尤詳者
何謂也。曰按僧祐出三藏記所錄曰。廬山 出修行方便禪經統序釋慧遠述。及考其序 求其統之之意者。有曰。夫三業之興。以禪智
為宗。有曰。理玄數廣道隱於文。則是阿難曲 承音詔 (其經本。或寫為音韶。葢後世傳寫者之筆誤耳。余考遠公匡山集。見禪經統序。實云旨詔
圭峯普賢行願疏。亦稱旨詔。此必圭峯按周唐沙汰已前古本經序也。既言曲承旨詔。曲則細密之謂也。若云音
詔。則其義豈為微密耶。慧觀法師不淨觀經序亦云。曲奉聖旨。不淨觀經即禪經也。愚初未敢輒改大藏國本之 文。此後乃取旨詔為詳。請為百世之定準也)
遇非其人。必藏之靈府。 何者心無常規。其變多方。數無定象。待感 而應。是故化行天竺。緘之有匠。幽關莫闢。罕 闚其庭。從此而觀。理有行藏。道不虛授。良有
以矣。如來泥洹未久。阿難傳其共行弟子末 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此三應真。咸乘 至願冥契于昔。功在言外經所不辯。必闇軌 元匠 (元匠喻佛也)
孱焉無差。其後有優波崛。弱而 超悟。智終世表。才高應寡。觸理從簡。八萬法 藏所存唯要。五部之分始自於此。因斯而推。
固知形運以廢興自兆神用。則幽步無跡妙 動難尋涉麁生異。可不慎乎可不察乎。自茲 以來感於事變懷其舊典。五部之學並有其
人。咸懼大法將頹。理深其慨。遂各述讚禪經。 以隆其業 (讚禪經。非經之文。乃其經之法要也) 有曰。尋條求根者 眾。統本運末者寡。或將暨而不至。或守方
而未變。有曰。原夫聖旨非徒全其長。亦所以 救其短。若然五部殊業。存乎其人。人不繼世。 道或隆替。廢興有時。則互相升降。小大之目
其可定乎。又達節善變出處無際。晦名寄跡 無聞無示。若斯人者復不可以名部分。既非 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別有宗明矣。有
曰。今之所譯。出自達磨多羅與佛大先。其人 西域之俊禪訓之宗。搜集經要勸發大乘。有 曰。非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於
法身。歸宗一於無相。靜無遺照動不離寂者 哉。今推此數端之說。豈非以阿難掬多曲承 旨詔待其人而密相傳受。所謂功在言外經
所不辯者。統吾釋迦文佛之一大教。其經者 律者論者。其人之學是三者。莫不由此而為 之至也。僧祐所謂統序者。此其所以然也。慧
皎高僧傳。謂佛馱跋陀去秦。而會遠公於廬 山。譯出禪數諸經。僧祐出三藏記傳跋陀亦 曰。嘗與遠公譯此禪經。而遠公乃自跋陀傳
其法要。跋陀則受之於達磨。故其序述乃如 此之廣大微妙祕密者。蓋發明其經主之心 耳。此所謂識吾正宗之詳者也。大宋高僧傳
論禪科曰。夫法演漢庭。極證之名未著。風 行廬阜。禪那之學始萌。佛馱什秦擯而來。般 若多晉朝而至。時遠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
機漸染施行。依違祖述。其所曰依者。謂其依 法要也。違者謂其違教跡也。驗此而遠公傳 縣要於跋陀。豈不果爾耶 (傳家所用佛馱般若。此二人似皆至廬山。則遠
公密傳者。果得之於誰。以僧祐慧皎二傳所列。亦不見有般若同至之說。然傳家所引。彼書恐未端審。寧公亦
少思之。今以其譯經斷。而遠公當傳於跋陀。跋陀則得於達磨。慧觀序明之詳。然其般若多似與二十七祖名相
近。以傳記證則二十七祖未聞來晉。亦只滅在天竺。若其聖人忽來忽往。果先曾以通而來。為達磨禪宗張
本。此在聖人則不可測也。不然則實自有一般若多。或諸祖支派者。先來露此禪旨也。後或有以此事迹論。請以 吾注正之) 當遠公之時。達磨未至。密傳極證之說。
而華人未始稍聞。廬山雖自得之。輒發則駭 眾而謗生。料不可孤起。會其出經遂因而發 之。然其說益玄。與其經之文或不相類。其
意在其經之祕要耳。不宜專求於區區三數 萬文字之間而已矣。若其曰阿難曲承旨詔 不類其經。而首稱大迦葉者。是必特欲明阿
難傳佛經教之外而別受此之玄旨也。不爾 則何輒與經相反耶。慧觀之序。其大概雖與 廬山之說同。而其經題目與始說經之人。曖
昧不甚辯。吾不盡推以為篤論但善慧觀。備 殊祖師名數與吾正宗類。又以其曰阿難曲 奉聖旨流行千載。又曰曇摩羅以此法要傳
與浮陀羅。浮陀羅與佛陀斯那。愍此旃丹無 真習可師。遂流此法至東州。此似最近吾宗 也。然當慧觀之時。佛法入震旦。已三百七十
餘載矣。其所傳來者洪經大論殆亦備矣。何 藉一不淨觀經而為之師耶。其謂無真習可 師。正以中華未始真有極證祕密之法。為此
學教者之師軌耳。曰何謂禪經有微旨合吾 之正宗乎。曰禪經曰。佛言。欲求阿鼻三摩耶 (元注云。此是見道之名也) 當作達磨摩那斯伽邏。常觀其
實義。以聖行刀斷除陰賊。莫如劣夫不能報 讐為彼所害。乃至一切賢聖。皆應勤修如是 正觀。為現法樂故。為後世作大明故。斷一
切苦本故。饒益眾生故。況於凡夫空無所得。 而自放逸不勤修習。其下乃解曰。達磨謂世 間第一法也。摩那斯伽邏謂一經心。譯者義
言思惟。夫禪經凡二卷。自初及終皆華言。唯 此見道與世第一法一經心者。獨用梵語。祕 而不譯。吾意經家如是乃含佛微旨。特欲以
祕密感悟超拔。其循此而思惟道者耶。故其 次此即列佛勅曰。常觀真實義。若其所謂當 以聖行刀斷除陰賊者。按智度論云。十六聖
行刀。其義不離三解脫門也。然三解脫門通 大小乘。但以其所緣為優劣耳。大乘之三解 脫門者。所緣諸法實相。小乘則異於是。今
此果緣真實義。而使以聖行刀驗其所觀者。 誠大乘之妙微密法矣。又其經之勝道決定分 結句曰。我以少慧力。略說諸法性。如其究竟
義。十力智境界。又其下卷之末說偈曰。方便 治地行。乃至究竟處。無上法施主。施是傳至 今。其結又曰。惟彼已度者。然後乃究竟。此
豈不謂其究竟處。乃佛佛妙微密心。不可以 情識狀。唯以此證者乃相應耳。此其與吾正 宗合者也。昔涅槃經時。諸比丘既聞其離四
倒之說。遂更求佛久住于世。以為其教導。如 來將正其知見乃曰。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 已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
依止。猶如如來為諸眾生作依止處。智度論 曰。佛將入涅槃。北首臥時。先告阿難。若今現 前若我過去後。比丘當自依止法。夫自依止
法者。謂內觀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進云 云。蓋教不餘依止。次謂以戒經為師。及其所 集法寶藏之事 (涅槃後分經亦) 然夫涅槃。所謂無上
正法者。乃是直指如來所證法性。已付大迦 葉矣。欲眾學法之者。依以為其所正之處耳 然資其主教法於後世。非付法印使持之。則
何以為之主耶。今其謂已付大迦葉者。豈非 使其以法而軌正印證乎奉教而修證者耶。 又其經曰。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
為依止。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又曰。能 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是豈不然哉。大論先 教依止法者。其意與四依相近也。禪經謂。大
迦葉相承吾佛。佛滅後以此次第傳之。固亦 驗矣。遠公曰。曲承旨詔。與夫所謂密語豈遠 乎哉。學者必以心通。則其付無上正法之深
旨可求也。此固與其經他卷以法付于王臣 四部之眾者。事同而意異也。又大論囑累品 問曰。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而以般若囑 累阿難。而餘經囑累菩薩
(餘經。即其論前文云。法華經諸餘方等經。囑 累喜王諸菩薩等) 答曰。般若波羅蜜非祕密法 (此豈不謂祕密
法乃勝乎般若耶。比明龍本離經而又傳其祕密之旨必矣。安可以教部論。余奏記後。蓋見其微意。不敢輒改 已奏之文。更出此實。欲學者省之耳)
而法華等諸經。說阿羅漢受 決作佛大菩薩能受持用。譬如大藥師能以 毒為藥。若其論始尊大乎。般若曰。摩訶般 若波羅蜜經。諸經中第一大。又曰。般若波羅
蜜名三世諸佛母。能示一切法實相。又曰。諸 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又曰。除諸法實相。 餘殘一切法相。盡名為魔。又涅槃經曰。摩訶
般若成祕密藏。今其於囑累乎聲聞菩薩眾 經之後。乃特曰。般若波羅蜜非祕密法。是豈 非龍本 (本字避御名其下倣此) 承大迦葉阿難為傳法大
祖。而經外又真得其實相。欲席此而稍發之 耶。不爾何輒以大般若而為非祕密法乎。吾 研其能以毒為藥之喻者。益見其玄旨有在 此。又未易以教部斷之
(其論又云。以細微妙虛妄法治。譬如有毒能治 眾毒。又古德云。四教皆是權巧化物。乃引經云。空拳誑小兒。為證此可求其以毒為藥之義也) 若
遠公序曰。阿難曲承旨詔。遇非其人。必藏之 靈府。又曰。功在言外經所不辯。是亦龍本 之意耳。曰子前謂涅槃付囑摩訶迦葉者。乃
傳其祕密之法。與此囑累阿難不亦同矣。何 故涅槃之時不皆言耶。曰阿難在弟子為次。 又專傳佛經論。苟越次顯稱阿難。則不別乎
經外。而曲有所傳也。指之迦葉。乃專乎付長。 而所以尊其祕密心傳之謂也。雖囑之阿難。 當此固亦存而不言耳。傳燈錄曰。并勅阿難。
副貳傳化。豈非專在乎大迦葉耶。然此大經 大論。與夫禪經所謂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 尊者阿難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諸持法者。
以此慧燈次第傳受。又與乎遠公慧觀二序 曰。阿難曲承旨詔藏之靈府。遇其人而後傳 者。固亦同矣。今以此五者之說。而驗乎寶
林傳燈。所謂如來將化。乃命摩訶迦葉云。吾 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今 付於汝。汝當護持。并勅阿難。副貳傳化無令
斷絕。又近世李令公遵勗。廣燈錄稱。大迦葉 謂阿難曰。婆伽婆未圓寂時。多子塔前以正 法眼藏密付於我。我今傳付於汝。而其本末
何嘗異耶。古今所謂言教之外其別傳正法 者。豈不灼然至是乎。客曰。子所推詳也。且 若禪經所見但三十七品四念處。此皆小乘
行相耳。而子謂其出於菩提達磨。豈其宜耶。 吾甚疑之何如。曰夫三十七品四念處者。固 通乎大小乘。子且善聽。按智度論曰。佛說四
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三藏中亦不 說三十七品。獨是小乘法。又曰。六波羅蜜三 十七道法中。生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是
故須菩提。菩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世界成就眾生。當學六波羅蜜三十七道 法。又曰。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
學六波羅蜜。為學四念處。如是學為學盡諸 學道。如是學為學佛所行處。如是學為開甘 露門。如是學為示無為性。須菩提。下劣之人
不能作是學。佛意其如此也。孰謂三十七品 四念處唯是小乘行相乎。今菩提達磨方以 大菩薩僧。傳法為祖。演禪經行其大乘之法。
正其宜矣。又何疑哉。借令四念處唯是小乘 之道。而其論又曰。須菩提。菩薩如是學一切 法中得清淨。所謂聲聞辟支佛心。又曰。菩薩
如是為了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又曰。三十 七品是聲聞辟支佛涅槃道。佛勸菩薩應行 是道。如此則菩薩亦得以聲聞法而進人明
矣。今禪經演之。豈不奉佛意耶。何謂而不可 也。況其未果以小乘而待人乎。夫禪經乃達 磨祖師。初以方便教化乎三乘之修行者。欲
因其淺而導之深耳。其經云。如來境界不可 思議。此之例是也。遠公序曰。撮諸經要勸 發大乘詳矣。曰若爾則禪經首列乎傳法諸
祖。豈古諸祖亦傳乎經教耶。曰是也。古之傳 法所以證其行教也。而以教入道者。必以祖 師所傳為之印正矣。禪源詮謂。傳法諸祖初
以三藏教乘兼行。後之祖師觀機乃特顯宗 破執。益更單傳其心印也。客曰。吾又聞般若 多羅唯以大法藥付之達磨。令其直接上機。
乃在乎經教之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成究 竟覺。未聞其復循大小乘行相以為其說乎。 曰然。般若達磨之付受者。此誠佛祖之正傳
者也。然學者亦當更求先聖囑累之本末究 其行化機宜之意也。不應白執其一時之言 而相發難。夫以大法藥直接上機。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成究竟覺者。此蓋般若多羅初誡 達磨。宜遊方觀機以行其正傳之法耳。意謂 須其滅度後 (般若多羅滅度之後也) 更六十七年。震旦國
始有上機者。與達磨緣會。其時乃當施大法 藥直接此機之人也。今禪經自達磨未入中 華百餘載已前。方在西域。以其正傳之時未
至上機者少。且順彼人機方便傍大小乘。而 義說之耳 (寶林傳亦云。達磨先在南天竺。以小乘法化道若干人) 此亦達磨
且行其前。所謂菩薩為盡諸學道。為了知一 切眾生心所趣向者也。而祖師之道非止乎 是而已矣。若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而接上
機者。禪經一但蘊之。而未始發。及其時適至。 達磨乃翻然東來。乘震旦有大乘氣。所謂其 正傳者。遂大振於梁魏之世矣。學者淺悟。徒
見其在文字談說三乘止觀。即謂非菩提達 磨之言。何其易也。若禪經其勝決定分結句 云。我以少慧力。略說諸法性。如其究竟義。十
力智境界。此蓋祖師自謙意謂。今經乃我聊 略說此法性耳。若其究竟之理。則佛之境界 祕密微妙。非文字義說可宣。必密傳妙證可
以至矣。又其經之末說偈曰。方便治地行。乃 至究竟處。最上法施主。施是傳至今。其結句 又曰。惟彼已度者。然彼乃究竟。其曰方便治
地行者。乃其且以義而演禪經之謂也。其曰 乃至究竟處者。蓋其正傳大法直接上機之 謂也。其曰最上法施主施是傳至今者。乃達
磨自謂。其承佛所傳。而迄至于今也。其曰 唯彼已度者然後乃究竟者。蓋謂此法祕密 無言無示難信難到。唯是以此己證之者。然
後乃知其所以為究竟也。如此其意豈非經 之外而自有旨哉。豈非不假文字而待人直 以心證乎。洎乎遠公承達磨之徒。而密傳之。
乃序禪經曰。阿難曲承旨詔。遇非其人必藏 之靈府。又曰。功在言外經所不辯。又曰。若斯 人也無聞無示。別有宗明矣。如此而遠公所
得亦何嘗在乎經教語言文字之間耶。嗚呼 末學寡識。安知古德先傳此禪經。乃達磨正 統之張本也。得以為吾宗衰微之明證乎。曰
他宗之師亦有名乎達磨多羅者。今子謂達 磨多羅。即禪宗之菩提達磨。何以為之正耶。 曰吾前論以禪經二十八祖數證之已詳。又
達公序曰。達磨多羅西域之俊禪訓之宗。此 非吾祖師誰歟。他宗之同名者。安得轍預此 耶。然其發揮禪經者。乃跋陀三藏與廬山大
師。而慧觀亦預焉。此三人者皆謂其具大乘 圓頓之意。其言豈繆乎。若遠公者乃古今天 下所謂安遠者也。吾佛教大盛於中國。蓋自
此二公之始。尤大法師也。吾嘗謂。遠公識最 高量最遠。其為釋子有文有質。儀形僧寶而 其風烈卓然。乃為儒之聖賢百世景伏。在古
今高僧遠公絕出。是蓋不可測之人也。跋陀 尊者該通三藏尤彊記。在西域謂博極其內 外經書。號為異僧。僧肇乃尊曰。大乘禪師。慧
觀其義學才俊。當時與生肇融叡等夷。亦古 有名之法師也。而其三人者如此皆尊夫禪 要。而達磨之道恐亦至矣。吾又聞智度論曰。
禪最大如王。言禪則一切皆攝。佛菩薩諸三 昧及佛得道捨壽。如是等種種勝妙功德皆 在禪中。而化卷又謂此義曰。解脫禪三昧皆
名為定。定名為心其所謂心者。乃諸禪祖之 所傳者也。古者謂禪門為宗門。此亦龍木祖 師之意耳。亦謂吾宗門乃釋迦文一佛教之
大宗正趣矣。但其所謂宗門之意義者散在 眾經。隱覆古今。未始章章見于天下也。吾平 日嘗考此斷。自如來付法入滅而來。所見於
大藏之間者。適且以遠公統序與禪經智度 論涅槃經四者之說。推其奧旨。而驗覈之。然 斯佛法大事。豈余下士而輒以臆裁。幸且發
乎前世賢聖之所蘊耳。識者以謂何如。若遠 公曰。夫三業之興以禪智為宗。是豈非謂禪 為經律論三學者之所宗乎。又曰。每慨此大
教東流。禪數尤寡。三業無統。斯道殆廢。是豈 非謂戒定慧必統於禪要乎。又曰。達節善變 出處無際。晦名寄跡無聞無示。若斯人者不
可以名部分。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 外。別有宗明矣。是豈非謂聖乃達節變而通 之純以密證妙用別為眾部之宗乎。又曰。八
萬法藏所存唯要。是豈非謂雖佛八萬四千 法聚莫不以此密傳極證為之真要乎。又曰。 尋條求根者眾。統本運末者寡。或將暨而未
至。或守方而未變。是豈非謂其先末而後本。 惡夫學者之倒錯執方而不知圓變乎。又曰。 原夫聖旨非徒全其長。亦所以救其短。是豈
非謂佛之聖旨不唯全其妙本之優長亦乃極 救其徇末者之闇短乎。又曰。此三應真咸冥契 于昔。功在言外經所不辯。是豈非謂迦葉阿 難與掬多者
(却以迦葉掬多。而釋乎三應真者。廣其冥契之意耳) 曲奉默傳 皆契合乎吾佛昔之妙微密心。而超然出乎 經教之外耶。禪經摩那斯伽邏一經心祕而
不譯者。其下曰。乃至一切賢聖。皆應勤。修如 是正觀。是豈非謂大凡其人預吾教者盡當 務此祕密極證乃為之正見乎。涅槃曰。我今
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是迦葉 能為汝等作大依止。是豈非謂而今而後皆 可依止乎迦葉無上妙微密法而為之正
乎。又曰。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 依止。是四人即名如來。何以故。能解如來 密語及能說故。是豈非謂代代四依之人出
世者乃據是妙心密語以為後之明證乎。若 智度論曰。般若波羅蜜非祕密法者。其旨亦 驗在禪中矣。適且略之不復解也。校此則大
聖人遺意。豈不果以妙微密清淨禪為其教 之大宗也。欲世世三學之者資之以為其入 道之印驗標正耶。古者命吾禪門謂之宗門。
而尊於教迹之外殊是也。然此禪要既是吾 一佛教之宗則其傳法要者。三十三祖。自大 迦葉至乎曹溪。乃皆一釋教之祖也。而淺識
者妄分達磨曹溪。獨為禪門之祖。不亦甚謬 乎。夫道固無外。法與文字未始異也。孰為 表裏。但且略其言方語本十二部之云云者。
直截以全心性人。蓋提本以正其迹。示親以 別其疎也。使其即茲極證。不復弊其毫髮迂 曲矣。然此未易以口舌辯。未可以智解到。
猶圓覺曰。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悉 皆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豈不 然哉。昔馬鳴曰。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龍
樹曰。不可說者是實義。可說者皆是名字。 斯亦二祖師。尊其心證之親密。以別其循迹 而情解者也。欲人軌此而為之正矣。隋智者
稱。如來嘗命諸弟子。使各述其昔為維摩詰 所訶之言。而佛乃默印正之。然此固與淨名 默印乎三十二大士之聖說法者同也。按是
則大聖人。果以其正宗默證微密。遺後世為 其標正印驗者。固亦已見於佛之當時矣。學 者亦可尊而信之也。嗚呼今吾輩比丘。其所
修戒定慧者。孰不預釋迦文之教耶。其所學 經律論者。孰不預夫八萬四千之法藏乎。乃 各私師習。而黨其所學。不顧法要。不審求
其大宗正趣。反忽乎達磨祖師之所傳者。謂 不如吾師之道也。是不唯違叛佛意。亦乃自 昧其道本。可歎也夫。若今禪者之所示。或語
或默或動用。皆先佛之妙用也。但不可輒見。 雖其本源有在。吾省煩不復發之。然此妙用 恐聖意獨遺屬吾密傳之宗。乃得發明耳。何
則以其相宜故也。不然奚自達磨祖師已來而 其風大振耶。經曰。正言似反。誰其信者。昔 龍樹祖師大論所現曰。持戒皮禪定肉智慧
骨微妙善心髓。夫微妙心者亦其承佛而密 傳者也。及達磨祖師品其弟子所證之淺深。 乃特引之曰。汝得吾皮得吾肉得吾骨汝得
吾髓。於此而佛之心印益効也。其不言戒定 慧妙心與其義者。此故略之。而存其微旨耳。 其後垂百年。隋之智者顗禪師。因其申經乃
更以義而分辯此四者之說。至乎微妙善心 髓。謂是諸佛行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 一不二微妙中道也。然而龍樹達磨其道。及
智者論之。而益尊且辯矣。斯心微密。真所 謂不可思議也。非言非默。識識所不及也。智 知所不到也。吾少嘗傳聞於先善知識。謂道
育云。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 可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而達磨曰汝得吾 骨。及二祖拜已歸位而立。乃曰。汝得吾髓。旨
乎其尤極矣祖師之言也。茲所以為縣學之 宗也。唐僧神清譏禪者輒曰。其傳法賢聖。間 以聲聞。如大迦葉。雖即回心尚為小智。豈能
傳佛心印乎。清何其不思耶。涅槃曰。我今所 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訶迦葉。如清之言。 則大聖人乃妄付其法耳。此吾記內拒之已
詳。不復多云。驗神清淺謬。不及智者之藩籬 遠矣。世稱神清善學豈然。學所以求大道。路 所以通天下。及其迷學而蔽道迷路而忘返。
夫學與路亦為患矣。故至人不貴多學。不欲 多岐也。而後學之者愚陋。或妄評乎達磨祖 師所謂得吾髓者。何其瀆亂夫智者之說耶。
第四篇
[0782a20] 客曰。教既載道。何必外教而傳道耶。又聞。夫 圓頓教者。教與證一也。今乃教道相異。豈為 圓乎哉。曰子未心通。宜善聽之。古所謂教證
一者。蓋以文字之性亦有空分與正理貫耳。 非謂黃卷赤軸間言聲字色摐然之有狀者直 與實相無相一也。若夫十二部之教。乃大聖
人權巧應機垂跡。而張本且假世名字語言 發理。以待人悟耳。然理妙無所教。雖說及而 語終不極。其所謂教外別傳者。非果別於佛
教也。正其教迹所不到者也。猶大論曰。言似 言及。而玄旨幽邃。尋之雖深。而失之愈遠。 其此謂也。昔隋之智者顗公。最為知教者也。
豈不曰。佛法至理。不可以言宣。豈存言方語 本十二部乎。按智度論曰。諸佛斷法愛。不 立經書。亦不莊嚴語言。如此則大聖人其意
何嘗必在於教乎。經曰。我坐道場時。不得一 法。實空拳誑小兒。以度於一切。是豈非大聖 人以教為權而不必專之乎。又經云。修多羅
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是豈使人執其教迹耶。又經曰。始從鹿野苑 終至跋提河。中間五十年。未曾說一字。斯
固其教外之謂也。然此極此奧密。雖載於經 亦但說耳。聖人驗此故命以心相傳。而禪者 所謂教外別傳乃此也。當是可謂教證一乎
非耶。圓哉非圓歟。曰夫十二部者。皆佛實語。 豈盡權而果可外乎。曰汝悟乃自知之也。曰 若古之禪德者。有盡措經像而不復務之何
謂也。曰此但毀相泯心者。亦猶經曰。唯除 頓覺人并法不隨順。吾前所謂初諸祖師亦 兼經教而行之者。佛子自宜以此兩端量力
而處之可也。若祖師以正宗而入震旦。與乎 義學之者。息其爭鋒競銳之心者有之矣。與 乎學者直指其心。而免其章句之勞者有之
矣。與夫學者他悟。而正驗其是否者有之矣。 與其專以正宗而得法喜者。五百餘載其人 固不可勝數也。而如來遺後世標正印驗。其
微旨不亦効乎。祖師德被於世。其亦至矣。然 正宗至微至密。必得真道眼乃見。苟以意解 而強辯。雖益辯益差也。吾無如之何。龍樹
論曰。若分別憶想。即是魔羅網。不動不依止。 是則為法印。待子潔清其分別戲論之心。始 可信吾教外所傳乃真佛法印也。曰既謂教
外別傳。則與教不相關也。而子必引涅槃之 言為據。豈其宜耶。曰然。其意雖教外別傳。而 其事必教內所指。非指自佛教之內。則何表
乎佛於教外而別有所傳者耶。故如來示其事 於垂終之言。亦謂其妙心吾已甞傳之矣。孰 謂不與教相關耶。而吾引涅槃不亦然乎。遠
公曰。既非名部之所分。亦不出乎其外。別 有宗明矣。此言可思也。曰子謂必世世傳受 心印。永以為標正印驗。何古之相承者。至乎
曹溪而其祖遂絕耶。曰祖豈果絕乎。但正宗 入正旦。至曹溪歷年已久。其人習知此法。 其機緣純熟者眾。正宗得以而普傳。雖其枝 派
益分。而累累相承。亦各為其祖。以法而 遞相標正印驗。何甞闕然。亦猶世俗百氏得 姓各為其家。而子孫相承繼為祖禰。則未始
無也。但此承法雖有支祖。而不如其正祖之 盛也。曰吾以教而亦能見道。何必爾宗所傳。 乃以為至乎。曰子必以教而見道。是見說也
非見道也。夫真見道者。所謂窮理者也。窮則 能變。變則能通。善為變通乃為見道也。夫 變而通之者。其始發於吾之正宗耳。佛子苟
能變通。即預乎吾宗矣。何謂何必爾宗乃為 至耶。況子輩未始知變。豈為見道乎。遠公曰。 或將暨而不至。或守方而未變。蓋子之謂乎。
若其世世之帝王公侯卿士大夫儒者之聖 賢。服膺而推敬此宗門者。不可殫紀。其略如 吾宋之太宗真宗。皆閱意最深。而章聖皇帝
為之修心詩曰。初祖安禪在少林。不傳經教 但傳心。後人若悟真如性。密印由來妙理深。 迄于今也而上留神。益專以此為偈為頌。方
布滿天下又益為祖師傳法授衣之圖。以正 其宗祖者也。唐書曰 (劉昫唐書也) 達磨本以護國出 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自釋迦文佛相傳有
衣鉢為記。以世相傳受。斐相國休為唐之圭 峯傳法碑曰。釋迦如來最後以法眼付大迦 葉。令祖祖相傳別行於世。非私於迦葉而外
人天聲聞菩薩也。自迦葉至于達磨。凡二十 八祖。達磨傳之又至于能為六祖矣。昔李華 吏部嘗習知乎天台止觀。及湛然禪師與諸
僧命李為左溪朗師之碑。而其文首引菩提 達磨。謂二十九世相承。大迦葉傳佛心法。未 聞有非之者。而隋之智者顗公。亦嘗引此禪
經四隨之義。以證其教之四悉檀者。若智者 特能區別四教。乃不世之大法師也。苟曇摩 多羅其道不至。其人非祖。彼豈肯推其言而
為據乎。永嘉大師玄覺。本學天台三觀。義 解精修。其殆異僧也 (其學三觀所證。見天台四教儀及永嘉集) 及其 著證道歌乃曰。明明佛勅曹溪是。清涼國師
澄觀大法師也。其嘗謂曰。果海離念而心傳。 圭峯乃釋之曰。此即達磨以心傳心。不立文 字之意也。禪源詮祖圖云。觀公嘗參問大禪
德曰。浮盃或曰。又學于五臺亡名禪師者。故 其言乃爾也。維揚法慎大律師也亦曰。天 台止觀包一切經義。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
色空兩忘慧定雙照。不可得而稱也。苟吾正 宗其道不大至。而我朝之三大聖人。豈肯從 事如是之盛耶。自昔預其從者。若牛頭融祖。
若安公秀公一行大師嵩山珪公。若南陽國 師江西大寂。如此諸公不可勝數。皆道風天 下。德貫神明。雖萬乘拜伏師敬而不自喜。巍
巍乎柱礎。佛氏萬世光賁大教。是亦可以卜 其法之如何耳。而縱其道極玄。彼學者不能 見之。胡不稍思。今至聖天子與夫隋唐諸大
義學之師。其所為意者以自警乎。初宣律師 以達磨預之習禪高僧。而降之已甚復不列 其承法師宗者。蒙甞患其不公。而吾宗贊寧
僧錄。繼宣為傳。其評三教乃曰。心教義加 (謂三乘經律論。為顯教。謂瑜珈五部曼荼羅法。為密教。謂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心教也) 故
其論習禪科。尤尊乎達磨之宗曰。如此修證是 最上乘禪也。又曰。禪之為物也。其大矣哉。諸 佛得之昇等妙。率由速疾之門。無過此也。及
考寧所撰鷲峯聖賢錄者。雖論傳法宗祖。蓋 亦傍乎寶林付法藏二傳矣。非有異聞也。然 其所斷浮泛。是非不明。終不能深推大經大
論而驗實佛意。使後世學者益以相疑。是亦 二古之短也。方今宗門雖衰師表者混濫鮮 得其人。而彼學之者有識。自當尊奉先佛聖
意。豈宜幸其衰乘其無人不顧其大宗大祖 而瀆亂乎法門事體。是可謂有識乎。世書曰。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是亦不忘其聖人
之道者也。彼學之者亦少宜思之。始達磨道 顯於魏。而梁之武帝遺魏書曰。共賴觀音分 化。又曰。聖胄大師慧遠法師。序其禪經曰。非
夫道冠三乘智通十地。孰能洞玄根於法身。 歸宗一於無相。如此則達磨果聖人也。以梁 武之尊遠公之賢聖。其所稱之亦可信矣。吾
見其輒以達磨而為戲者。何其不知量也。若 達磨出於如來之後世。而乃稱禪經者。蓋其 採眾經。始欲以佛言為量以發後人之信心
耳。故遠公序曰。撮諸經要勸發大乘。此其證 矣。
傳法正宗論卷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1 冊 No. 2080 傳法正宗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