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大明高僧傳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 沙門釋 如惺 撰
習禪篇第三之四 (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
南康軍雲居寺沙門釋德昇傳一 (慧溫)
[0930b08] 釋德昇號頑庵。漢州何氏子也。幼溺塵滓 稍長夢醒。二十得度游心講席。三學四眾以 義虎推焉。忽以支解自嫌翻然易輒。更衣
頂笠謁文殊道和尚。懇示佛法省要之旨。 道說偈曰。契丹打破波斯寨。奪得寶珠村 裏賣。十字街頭窮乞兒。腰間掛箇風流袋。昇
將擬對。道叱曰。莫錯。於是退參三年。方領 前旨。入閩鼓山禮覲竹庵問。國師不跨石 門句意旨如何。竹庵應聲曰。閒言語。言下
頓悟。後有僧問。如何是無位真人。昇曰。聞 時富貴見後貧窮。釋慧溫號蘿菴產于福州 鄭氏。與昇同依竹庵於東。未幾因竹庵謝
事。自以。胸次而未灑然。又謁高庵悟南華 昺草堂清諸耆宿。皆蒙賞音。會竹庵遷閩乾 元。溫復歸省庵曰。情生智隔。想變體殊。不
用停囚長智。道將一句來。溫釋然悟入呈 偈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罵雨訶風。昨夜 前村猛虎咬殺南山大蟲。竹庵肯之。後住 通州狼山。與昇共樹竹庵赤幟為一方良
導也。
南康軍雲居寺沙門釋自圓傳二 (善能)
[0930b29] 釋自圓號普雲。綿州雍氏子也。夙有靈根 少能割愛。卸欲梏如魚脫網。入法苑似 鳳棲梧。十九試經得頌祠牒。染衣之後先
探律宗。作犯止持白圭良璧。淹流教海五 祀。而後出關南下。參遊四眾咸推英俊。遍 扣尊宿。始入龍門偶步廊廡。覩繪壁間胡
人之像忽爾有省。至夕白于高庵。庵舉法 眼偈曰。頭戴貂鼠帽腰懸羊角錐。語不令 人會。須得人譯之。庵即筴火示之曰。我為
汝譯了也。圓於言下大悟呈偈曰。外國言 音不可窮。起雲亭下一時通。口門廣大無 邊際。吞盡楊岐栗棘蓬。高庵遣侍佛眼。眼
曰。吾道東矣。釋善能亦高庵嗣法門人。其族 嚴陵未詳姓氏。一日高庵普請擇菜。次庵 知其緣熟忽以猫兒擲能懷中。能擬議。 被庵攔胸踏倒。 豁
然大悟起惟吟笑而已。歷 侍既久德馨遠聞。緇素傾心天人擁出。住持 福州中際大闡宗風。世稱雙樹法幢云。
臨安府淨慈寺沙門釋彥充傳三
[0930c19] 釋彥充號肯堂。杭之於潛盛氏子也。幼即慧 性朗然善根內著。生而知有願脫塵羈。遂 依明空院釋義堪薙髮。五夏學律一鉢孤
征。逕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圓。後聞僧舉東 林顏示眾曰。我此間別無玄妙。秖有木札 羹鐵釘飯。一任汝等咬嚼。彥竊喜之直謁陳
所見解。東林謂曰。據汝所見處正坐在鑑 覺中也。彥盡將從前所得底一時颺下。專 注一心精勤參究。一日聞傍僧舉南泉道 時人見此一株花如夢相似。乃默自覺曰。
打草秖要蛇驚耳。次日入室東林問。那裏 是巖頭密啟其意處。彥曰。今日捉敗這老 賊。林曰。達磨大師性命在汝手裏也。彥擬
開口。驀然被林攔胸一拳。頓即大悟汗流 浹背點首言曰。臨濟道黃蘗佛法無多子。豈 虛語哉。呈偈曰。為人須為徹。殺人須見
血。德山與巖頭。萬里一條鐵。林深然之。
婺州智者寺沙門釋真慈傳四
[0931a08] 釋真慈號元庵。潼川李氏子也。總角即慕空 寂好遊伽藍。懇父母依成都之正法院圓 頂受具足大小乘戒。潔肅氷雪解慧日隆。耽
嗜貝文遍遊講肆。聽圓覺修多羅。至四大 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畢竟無體實同 幻化。因而有省頌曰。一顆明珠。在我這裏。
撥著動著。放光動地。呈似諸座講師。無能 識者。歸舉受業師。師以狗子無佛性話詰 之。慈曰。百千公案無出此頌也。師乃叱
出。因而南遊廬阜掛錫圓通。時卍庵為西 堂為眾入室。舉僧問雲門。撥塵見佛時如 何。門曰。佛亦是塵。慈聞豁然。隨聲便喝。以
手指胸曰。佛亦是塵。復呈頌曰。撥塵見佛 佛亦是塵。問了答了直下翻身。勸君更盡一 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又頌塵塵三昧曰。
鉢裏飯桶裏水。別寶崑崙坐潭底。一塵塵 上走須彌。明眼波斯笑彈指。笑彈指珊瑚枝 上清風起。卍庵頷之。於是聲揚四表道洽
殊途。出主智者誨誘學者。大屠龍之手焉。
福州鼓山沙門釋安永傳五 (安分)
[0931a28] 釋安永號木庵。閩縣吳氏子也。永生具道 質行止肅然。身 汩 愛纏心懷遐舉。弱冠薙 髮高標物外。聞有別傳之道。乃謁懶菴禪
師於雲門。入室之際菴顧而問曰。不問有 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不得向世尊良 久處會。隨後便喝。永倏然契悟。諸人未得 箇入處須得箇入處。既得箇入處不得
忘却老僧。永曰。恁麼說話面皮厚多少。木 菴則不然。諸人未得箇入處須得箇入處。 既得箇入處直須揚下入處始得。凡所說 法簡明如此。時有安分菴主。少與永共隷
業於安國。後永偕依懶菴不契。辭謁大慧 於徑山。行次錢塘江干。仰瞻宮闕忽聞街 司喝侍郎來。分忽大悟偈曰。幾年個事掛胸
懷。問盡諸方眼不開。肝膽此時俱裂破。一 聲江上侍郎來。竟回西禪。懶菴迎之付以 伽梨衣。自爾不規所寓。後庵居劍門。化被 嶺表。學者從之。
臨安府淨慈寺沙門釋曇密傳六
[0931b18] 釋曇密號混源。天台盧氏子也。生即英敏頴 異匪凡。幼失廕天志懷高邁。初依邑之資 福道榮研窮竺教。十六圓具足戒登大僧
籍。大小律部瑩無瑕疵。精習天台教觀。而 於頓漸偏圓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諸掌。一 日歎曰。教乘之妙無得而稱。但未離於名 言終非見性。不若更衣從別傳之學。倘有
隙見足快生平。聞大慧唱道徑山。腰包禮 謁。又訪雪巢一此庵元諸公。皆無省發。於 是從閩而之泉南。投教忠光和尚。俾職維
那。聞忠舉香嚴擊竹因緣。豁然契悟呈偈。 忠詰玄沙未徹之語。對酧無滯。始囑曰。子 此後方可見大慧也。於是受教辭往梅陽。
服勤四載。慧甞登座焉。出世奉詔住持淨 慈大弘教忠之道。戶外之履常滿。示寂塔 于本山之西北隅。
明州天童寺沙門釋咸傑傳七
[0931c06] 釋咸傑字密庵。福州鄭氏子也。其母夢廬山 老僧入舍遂舉師。自幼頴異過人。及壯剃 髮進具遍參知識。最後謁應庵華和尚於衢
州明果庵。一日問曰。如何是正法眼。答曰。破 沙盆。應庵頷之。說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 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徵詰洞無痕。雖未付
衣鉢。氣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喚作破沙 盆。後出住衢州烏巨庵。次遷祥符蔣山華 藏。未幾奉詔主徑山及靈隱。上堂牛頭橫
說竪說。不知有向上關棙子。有般漆桶漢 東西不辯南北不分。如何是向上關棙子何 異開眼尿床。我有一轉語。不在向上向 下。千手大悲摸索不著。老僧今日布施大眾
去也。良久曰。達磨大師無當門齒。上堂卓 拄杖曰。迷時秖迷這個。復卓一下曰。悟時 秖悟這個。迷悟兩忘。糞掃堆頭重添搕 [打-丁+(天/韭)] 。
莫有東涌西沒全機獨脫處道得一句底。 麼若道不得老僧自道去也。擲拄杖曰。三 十年後又舉。金峯和尚示眾云。老僧二十年
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後無老婆心。僧門。如 何是和尚有老婆心。峯曰。問凡答凡問聖 答聖。僧又問。如何是和尚無老婆心。峯曰。
問凡不答凡問聖不答聖。師曰。我當時若 見他恁麼說。好向他道。爾若自瞥地去。自 然不落這聖凡窠臼也。又舉婆子燒庵話
畢師曰。這個公案叢林中多有拈提者。老僧 今日裂破面皮。不免對眾納敗闕一上。定 要諸方檢點明白。乃召眾曰。這婆子住處深
穩水泄不通。偏向枯木上糝花。寒巖中發 焰。這僧孤身逈逈慣入洪波。等閒坐斷潑 天潮頭。到底自無涓滴。仔細檢點。將來敲 枷打鎖則不無。若謂佛法二人俱未夢見
在。今老僧與麼提持畢竟意歸何處。良久曰。 一把柳絲收不得。和烟搭在玉欄干。上堂卓 拄杖曰。盡大地喚作一句子擔枷帶鎖。不
喚作一句子業識茫茫。兩頭俱透脫。得了淨 倮倮赤洒洒。不可把達磨一宗掃地而盡。 所以雲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
猶是轉句不見一法。始是半提更須知有 全提在。師曰。劍去久矣。方乃刻舟。拈拄杖 卓一卓下座。
夔州臥龍山沙門釋祖先傳八 (法薰)
[0932a19] 釋祖先字破庵。廣安王氏子也。幼歲出家力 參祖道。夜不安寢。一衲隨身。聞密庵大弘 臨濟之宗。遂腰包參謁。密庵知是大器深
加錐拶。一日密庵上堂示眾。忽有省。後密 庵住靈隱。命師分座。偶有道者問曰。猢猻 捉不住時奈何。師曰。用捉作什麼。如風吹
水自然成文。有講楞嚴座主。求示。師說 偈曰。見猶離見非真見。還盡八還無可 還。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誰識老瞿曇。時 有石田法薰參師。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
話詰之。薰對曰。焦磚打破連底凍。赤眼撞 著火柴頭。師頷之。後出世為嗣法焉。
臨安府靈隱寺沙門釋崇岳傳九
[0932b03] 釋崇岳字松源。處州龍泉吳氏子也。隆興二 年得度於杭之西湖白蓮精舍。參方最久。後 謁密庵傑和尚。聞室中問僧不是心不是佛
不是物話。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菴還靈 隱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 次居江陰光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寧宗慶 元三年詔住靈隱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
之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公卿。垂 語示學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擡脚不 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貽囑弟子以
闡法是務。乃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瞥轉玄關。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壽七十一。 臘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峯之原。得法者香山 光睦雲居善開。
臨安府徑山沙門釋師範傳十
[0932b18] 釋師範字無準。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歲 依陰平山道欽和尚出家。讀書過目成誦。 南宋紹熙六年始腰包遊於成都正法寺。請
益堯和尚坐禪工夫。堯曰。禪是何物。坐的是 誰。師於是晝夜體究。一日如廁。因提前話 有省。明年出遊廣浙謁佛照於育王。照問。
何處人。曰劍州。又問。帶得劍來麼。師便喝。 佛照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師貧無資薙 髮。故人目之曰烏頭子。破庵居靈隱。師侍
次時有一道者問破庵。猢猻子捉不住奈 何。破庵曰。用捉作麼。如風吹水自然成文。 師於言下大悟。未幾同月石溪公遊天台 雁宕。時雪峯雲和尚住瑞巖留師分座。夜
夢一偉人。手持把茅授與師。次日明州清 涼寺專使迎師。方入院見伽藍神牌書茅姓。 然其衣冠與夢所見無異。住三年遷焦山
次雪竇。又奉旨領主阿育王。久之補雙徑。 無何召入大內修政殿說法稱旨。賜金襴 衣加佛鑑禪師之號。師住徑山。其殿宇兩 遭回錄。皆兩復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築室
百楹接待雲水。額曰萬年正續。次於其西 數百步結庵。為歸藏之所。又建重閣其上 藏朝延所賜御翰。師之先世居蜀。遇亂絕 嗣。乃於山中設祠祀俗之祖父。事聞於
朝賜額曰圓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 乃築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 疾作。遂升座謂眾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
與諸人東語西話。今勉強出來。將從前說 不到的。盡情向諸人抖擻去也。遂起身抖 衣曰。是多少。便歸方丈。十五日集眾親書
遺表遺書數十言。而與客言笑諧謔如平時。 至夜書偈曰。來時空索索。去也赤條條。更 要問端的。天台有石橋。移頃而逝。停龕二
七日。遺表上聞。帝遣中使降香賜弊帛。奉 全身塔于圓照。
鄭州普照寺沙門釋道悟傳十一 (附白雲海)
[0932c25] 釋道悟號佛光。 陝 西蘭州冠氏子也。師生即 齒髮俱長具大人相。年十六力求出家父母 不聽。乃絕食幾死。遂捨入里中寺祝髮。閱
二年偶宿臨洮灣子店夢梵僧。振聲喚覺 忽聞馬嘶。豁然大悟喜不自勝。說偈曰。見 也羅見也羅遍虛空只這個。遂歸告母曰。某
於途中拾一物。母問何物。師曰。無始來不 見了的。母掌曰。何喜之有。遂辭欲參方去。 母問。汝將何之。答曰。水流須到海。鶴出白
雲頭。先是熊耳山有白雲海禪師。雖住古 剎不畜一徒。人或問。和尚何不擇一法嗣 去。海曰。芝蘭秀發獨出西秦。曰幾時至。海
曰。行脚了也。師腰包將至。海命侍者鳴鐘 集眾曰。我關西弟子來也。然此寺原是郭子 儀所建。今渠自來住持。汝當迎之。師方入
門。海遙見便云。相公來何暮也。師進前曰諾。 海大笑。竟授與衣法令繼其席。自即退隱 寺側。先有群盜盤踞劫民受其害。或請海
捕之。海曰。非老僧所能也。不久郭公至必 自捕也。民弗解其說。後師居寺方三日。乃 率眾往擒盡縛之。破其穴將欲盡誅。賊哀
乞命。師從容謂曰。汝劫財物傷人命分當 死矣。今汝乞命獨不念彼命乎。賊叩首流 血願從三寶戒誓不為非。師為說偈剃髮 釋之。自是路不拾遺者數十年。人始信師
實郭令公之再來也。宋大定二十四年海公 歿。師方出主鄭州普照。又遷三鄉竹閣庵。 身著白衣跨黃犢吹短笛遊於洛中。甞 曰。道我凡耶。曾向聖位中來。道我聖耶。
又向凡位中去。道我非凡非聖耶。却向毘 盧頂上別有行處。泰和五年於臨洮大勢 寺結夏。闡圓覺經謂眾曰。此席將半。吾當 行矣。五月十二日晚小參為眾談第一義。
晨興呼侍僧曰。我病覓藥去。侍僧將出門。 師已蛻矣。上有五色祥雲盤結似蓋。紅光 如日彌塞四維三日不散。世壽五十五。僧 臘三十有九。弟子舉全身建塔焉。
[0933b04] 系曰。迦葉聞那羅王三奏樂則三起舞。非 習氣其誰耶。昔郭邠陽能為國討賊拯民 於塗炭。今為佛光居寺方三日便擒群盜。
得非習氣使然者乎。觀其著白衣騎黃 犢而吹笛遊洛。自稱於毘盧頂上別有行 處。此又不可思議也矣。
江西羅湖沙門釋曉瑩傳十二
[0933b11] 釋曉瑩字仲溫。未詳氏族。歷參叢席頓明 大事。四眾推重。晚歸羅湖之上。杜門却掃 不與世接。惟以生平之所見聞諸方尊宿
提唱之語及友朋談說議論宗教之言或得 於殘碑蠧簡有關典謨之說。皆會萃成編 曰羅湖野錄。其所載者皆命世宗匠賢士大 夫言行之粹美機鋒之勁捷酧酢之雄偉氣格
之弘曠可以輔宗乘訓後學抑起人于至 善。是故閱者不忍釋手云。
名山天寧寺沙門釋禪惠傳十三
[0933b21] 釋禪惠即名山人也。家世業儒。屢舉不第。 元符間郡守呂由誠見以僧勅戲之。遂棄 儒從釋。力參祖道得大開悟。初出住邑天
寧寺。出入必策馬乘輿。諸耆宿言以佛法 貴乎苦行固不宜乘輿馬服綺繡。師答以 偈曰。文殊駕師子。普賢跨象王。新來一個 佛騎馬也無妨。凡所說法機鋒敏捷。有語
錄行世。
巴川宣密院沙門釋顯嵩傳十四 (淨業)
[0933c01] 釋顯嵩西蜀重慶銅梁李氏子。飽參倦遊出 世住巴川之宣密院。三十年跡不出閫。紹 興中集眾說偈曰。八十年中甞浩浩宏開肆
貨摩尼寶也。無一個共商量。不是山僧收舖 早。言訖端坐而逝。荼毘舍利無算。時有淨 業和尚。石照文氏子。少業屠。有羊方乳二
羔。將殺之。二羔銜其刀跪伏於門。若乞 母命。師感歎棄家為僧。力參宗匠忽大悟 作偈曰。昨日羅剎心。今朝菩薩面。羅剎與 菩薩。不隔一條線。
平江靜濟沙門釋法全傳十五
[0933c12] 釋法全字無庵。崑山陳氏子。生有偉質溫粹 不凡。幼請父母從道川禪師為僧。參請精 勤志明大事。一日行靜濟寺殿前。偶觸首
於柱忽大悟。旁觀者見其光彩飛動而不 自知。自此遍遊名山業席。道價日益。乾道 中將示寂。眾求遺偈。師瞪目下視。眾又請。
遂援筆書無無二字端坐而逝。闍維得舍 利五色。塔于金斗峯。
臨安徑山沙門釋道冲傳十六
[0933c21] 釋道冲字癡絕。武信長江荀氏子也。首參杭 之妙果曹源生和尚大悟玄旨。出世嘉禾之 天寧。次遷蔣山雪峯。無何奉旨住四明天
童三年。詔補靈隱。時京兆尹建法華寺。特 奏請師為開山第一代。允之未赴。宋理宗 降勅命主杭洲雙徑。師謂眾曰。不赴法華
則不信。違徑山之命則不恭。既失恭與信。 何以為後學法。遂慵然就法華開堂。月餘 即 銜 旨登徑山。於是一眾響合歡聲若雷。
臨入滅乃手書記敘得法之由。上堂說法 辭眾。入方丈囑後事。至夜分正坐與眾 論道移時蛻然而逝。當理宗三年三月十 五日也。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一。荼毘舍利
瑩然。弟子分塔二處。一于本山菖蒲田玉 芝菴。一于金陵玉山菴。
保定興聖寺沙門釋德富傳十七
[0934a08] 釋德富保定易縣謝氏子也。年七歲力求出 家。父母感異夢遂捨入興聖寺。依真空和 尚薙髮受具戒。力究大法。一日經行次忽
大悟。自是名播叢林。宋皇慶初萬山壽和 尚奉旨大興水陸齋會請師開堂說法。七 眾咸集。師方升座說偈。忽於座上放大光 明。遍照空際現諸瑞相。良久方隱聞于朝
廷賜通辯大師之號併金僧伽黎衣。及後示 滅有白光頂出照耀四達。荼毘得舍利數 十顆。建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終)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0 冊 No. 2062 大明高僧傳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