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宋高僧傳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宋高僧傳卷第七宋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等奉 勅撰
義解篇第二之四 (正傳二十三人附見四人)
唐五臺山華嚴寺志遠傳 (元堪)
[0745b08] 釋志遠。俗姓宋氏。家于汝南。其父早喪。孤 侍孀親。承顏之禮匪遑晨夕。母常念法華 經精通五卷。遠識度明敏孤標卓然。年二十
八辭親從師。歸依荷澤宗風晤解幽旨。經 營僧事聯綿六秋。凡諸取給未嘗混互。自爾 辭師尋禮復經八年。雖博贍兩宗情猶繫 滯。聞天台一枝該通妙理。定慧雙融解進
於行。十乘境觀起自一家。修性三德清涼盛 演因命同輩追遊五峯。棲遁林泉履歷前 躅。曉六凡四聖之理。了開示悟入之門。百
界千如包羅性相。即遮即照破立同時。依 正圓融凡聖平等。豁開心目物我雙亡。僅四 十年闡揚獨步。遠業精道邈志苦神和。臥不
解衣食非別請。時歲不稔樵炊屢乖。每掬 水漱流將期永日。體有瘡疥手不塗摩。 戒檢遵修警慎心口。常以四種三昧鍊磨 身心。至於緘札題尺。頗閑辭翰蟲篆之美。
每有緇素負才學者異其辯說。或傍搜僻 隱。欲為挫銳。伺之瑕玷。求其勝負。進雖 傲然踞席。退乃踧踖 赧 容。來高我山去隨
四悉。洎會昌四年。春秋七十七。僧臘四十 八。忽絕食數朝而說法罔憚。以二月十七 日誡門人曰。吾自生修進不欺心口。今
獲二種果報。臥安覺安而無痛惱。又曰。天 台宗疏務在宣傳。法華疏十卷本迹二門三 周記別開近顯遠玄文十卷五義判釋。止觀
十卷境觀雙修。不定頓漸八教麁妙。遮照平 等行解圓明。一多相即一藏文句瑩玉摐金。 將踐聖階降茲罕及。禮懺方等必假精 誠。志之永懷副吾之意也。于時龍象雲萃
櫛比座隅。咸讚希奇同稱佛號。慈誨之際 奄至遷靈。風慘雲愁山昏水咽。林巒色變徒 屬悽傷。闍維日諸子奔馳罔知所詣。雖學
者如林。達其法者唯元堪。即扶風馬氏之裔 也。氣度沖邃道風素高。蓋遠傾其解脫之瓶。 注以醍醐之器。可謂一燈之後復然一燈。
及武宗澄汰之際。稟師先旨哀慟累夕。以 其章疏文句祕之屋壁。及宣宗再闡釋門。 重葺舊居。取其教部置之影堂。六時經行
儼若前製。法華妙經積歲傳唱。摩訶止觀久 而敷揚。嗣繼之心已極師資之禮也。
唐越州應天山寺希圓傳
[0745c21] 釋希圓。姓張氏。姑蘇人也。宗親豪富。而獨捨 家從登戒法。便遊講肆。不滯一方。勤修 三學。良深歲稔尤至博通。時推俊邁因命
講訓。光啟中屬徐約軍亂。孫儒略地吳苑俶 擾。圓由通玄寺附商船避地于甬東。其估 客偕越人也。篤重於圓召居會稽寶林山 寺。形雖ㄠ麼性且強幹。與時寡合多事宴
默。或問之。則曰。吾逍遙乎無形之場。同師 子遊戲耳。景福中於山寺演暢經論。同聲 相應求法者至。乃著玄中鈔數卷。皆當義妙
辭也。恒勸人急修上生之業。且曰。非知之 難行之為難。汝曹勉旃。圓六時禮懺未嘗 少缺。居小房即瑯瑘山頂是山也。傳云。從
瑯瑘臺飛來此處。先是屠坊故皆鎮于其 下。山之家有井。井有鰻鯠焉。水有應 縮應大江之潮候。甚多靈怪。一云。此處禹 鎖浙江蛟蜃之屬。其名曰蛆。蛆有雙耳其
色蒼黃。或緣竹木必風雨至矣。今或出石 竅入僧居溝渠中。見人不驚。握則跳梁如 怒狀。唯徧入圓房。圓手執宛轉屑就。乃為
之受歸戒。令勿作風雹之妖。暨圓終而多 暴風雨也。圓之修習願見彌勒。一日講次 屹然坐終于法座。時眾聞異香裛孴天樂錚
鏦。或絕或連七日後已。此真上生之證歟。則 乾寧二年四月也。還山之日僧眾置祭于寺 門。無何有人茜袍象笏拜跪愴然。 惝 怳之間
杳無蹤迹。眾莫能測焉。荼毘收舍利七百 餘粒。被四明人齎往新羅國矣。
唐絳州龍興寺木塔院玄約傳
[0746a21] 釋玄約。姓張氏。正平人也。志韻剛潔幼萌出 塵之心。既諧夙志入州龍興伽藍。日誦千 言更無再受。落髮之後滿足律儀。檢察己
心循其戒範。精持止作未甞穿穴。自茲名 節頓高流輩窺仰。數稔之間律論俱贍。遍求 知識探賾玄文。戾止長安崇聖寺。以戒德
之選而預臨壇講。律并俱舍共四十餘遍。 淵靜其性研覈靡虧。著俱舍論金華鈔二 十卷。為時所貴。而二講登席可三百餘人。
皆北面受業焉。傳稟門生一百許輩。汾沁之 間奔走學者迨乎老矣。終本院小房。俗壽 七十六。法臘五十六。學法弟子道俗收焚
坑舍利數百粒。構甎浮圖于郡城之西焉。
梁滑州明福寺彥暉傳
[0746b06] 釋彥暉。姓孫氏。今東京陽武縣人也。佩觽之 歲聞父讀金剛般若。瞪目凝聽澹然歡喜。又 屬家內齋僧磬梵俱作。於簾幕之下合掌
欣然。登年十五隨師學法。往太原京兆洛 陽聽采忘勞。年滿於嵩山少室寺受大戒。 隷習毘尼頗通深趣。次尋經論皆討玄源。
且曰。為善不同同歸乎治。治則戒定慧也。 入聖機械此三治性之極致也。屆洛都先達 無不推伏。至乎四部悉仰柔明。臨鑑則戚
少欣多。執瓶則荷輕持重。三衣之外。百一 之資量足而供更無餘長。所行慈忍匪事 規求。不畜門徒惟勞自己。勤勤化導默默 進修。是故南燕之人號為佛子。初寄明福
寺講百法論也。四海英髦風趨波委。恒溢 百餘且多俊邁。精研論席鑽仰經宗。其間 碩學兼才故有。分為上下十惡。十惡者若八
伯之號焉。上十惡則洞閑性相高建法幢。 宗因喻三立破無滯。下十惡則學包內外 吟詠風騷擊論談經。聲清口捷讚揚梵唄。 表白導宣。蓋因題目之分。乃極才能之際。
云惡則倒背之言。乃是極善也。其門弟子為 若此也。暉因明百法二論各講百許遍。出 弟子一百五十餘人。著鈔曰滑臺。盛行于
世。以乾化元年秋八月三日。氣力薾然而奄 化矣。春秋七十二法臘五十二。滑人追慕其 德。二眾三百餘人奉神柩歸葬于陽武縣 側。營小塔焉。
梁東京相國寺歸嶼傳
[0746c05] 釋歸嶼。姓湄氏。壽春人也。父元旭知子敏 利授以詩書。誦覽記憶彌見過群。從諸子 而竊願出塵。父母允其頻請。乃禮本郡開
元寺道宗律師為力生焉。未及周星念通 法華仁王二經。登于弱冠而全戒足。矜持 三行靡曠四儀。習聽新章寺通講授。後 聞洛京三輔經論盛行。結侶求師。僅于十
載疏通性相精大小乘。名數一支因明一 學。俱舍唯識維摩上生。皆深藏若虛也。復 往南燕就暉公重覆所學。研朱益丹。猶 慨義章未為盡善。乃之今東京相國寺。遂
糅新鈔講訓克勤門生領悟。時朱梁後主與 嶼丱角同學庠序。狎密情濃隔面年深。即 位半載下詔訪之。嶼雖知故舊終歲不 言。事不可逃應召方入。帝見悲喜交集。宣
賚豐厚。時屬嘉慶節。曾下勅止絕天下薦 僧道恩命。其年獨賜嶼紫衣。仍號演法大 師。兩街威儀迎導至寺。兼勅東塔御容院 為長講院。時閩帥以聖節進金剛經一藏
絹三百匹。盡賜嶼焉。法侶榮之。然覩舊鈔 有所不安未極其理。遂搜抉精義於三 載著成二十卷。號曰會要草字寫畢進呈。 帝覽賞歎。勅令入藏。嶼苦辭乃止。如是十
五年中唱導無怠。學徒繼榮贍。公相繼傳 持。至後唐清泰三年十月十日謂門人洪 演曰。余氣力惙然無常將至。汝好住修進。
焚香合掌初夜長逝。春秋七十五。僧臘五十 五即以其月十八日。遷塔於京東郊寺莊東 岡焉。
後唐洛陽長水令諲傳
[0747a06] 釋令諲。姓楊氏。 陝 府閿鄉人也。幼而履操迴 求出俗。得本邑之師授淨名經。年既應法 乃納戒津。大小乘教兼而學之。於名數法
門染成淳粹。彌陀中觀斡及膏腴。聲光振 發莫之與京。因遊洛南長水。遇歸心檀信 構伽藍。就中講貫。一論一經。三十載中宣
化計各五十餘遍。日別誦維摩上生以為恒 課。執行持心而絕瑕類。遠近宗承若望梅 者得飲焉。以清泰二年乙未歲終于邑寺。
春秋七十一。法臘五十一。其年遷于山麓。 徇西域法火葬獲舍利。學人檀越共建塔 焉。
後唐定州開元寺貞辯傳
[0747a19] 釋貞辯。中山人也。少知出塵長誓修學。剋 苦之性人不堪其憂。一志聽尋暇則刺血 書經。又鍼血畫立觀自在像慈氏像等。甞
因行道困息。有二天女來相撓惱。辯誓之 曰。我心匪石吾以神呪被汝。彼眾不容 去。自此道勝魔亦無蹤。辯負笈抵太原 城聽習。時中山王氏與後唐李氏封境相
接。虞其覘間者。并州城內不容外僧。辯由 此驅出遂於野外古塚間宿。會武皇帝畋 遊。塚在圍場中。辯固不知方。將入城赴 講見旌旗騎卒。縮身還入穴中。武皇疑令
擒見問其故。遂驗塚中敷草座案硯疏鈔 羅布。遂命入府供養。時曹太后深加仰重。 辯訴於太后曰。止以學法為懷。久在王 宮不樂如梏械耳。武皇縱其自由乃成其
業。洎王處直平乃歸中山。講訓補故伽藍 無不諧願。有婦人陳氏。布髮掩地請辯 蹈之撰上生經鈔。為學者所貴。時號辯 鈔者是。後終于此寺焉。
後唐會稽郡大善寺虛受傳
[0747b10] 釋虛受。嘉禾禦兒人也。納戒後於上都習 學。內外博通傳講數本大經論不憚宣導。 咸通中累應奉聖節充左街鑑義。輩流孰
不弭伏。及廣明中京闕盜據。逃難邐迤抵 越大善寺。同好者命講涅槃維摩二經。即天 祐年中也。因憤謙雅等師釋崇福疏繁略不 中其猶以水濟水終無必濟焉。遂撰義評
鈔十四卷。同光中方畢軸。又因講俱舍論 疏。有賈曾侍郎序次僧圓暉序。皆著鈔解 之。其文富贍昔甞染指知焉。受於涅槃辯 而非略。仍多駁議小遠之疏。免為青蠅之
玷。餘則法華百法唯識各有別行義章。受性 且狷急與人不同。畜弟子無一可中。甞自 執爨饌齋食。柴生火滅復吹又熸。怒發汲
水沃之。終日不食而講焉。及晚年眼昏甚。 登師子座戴竹笠而講。貴目不閃爍爾。 或譏其慢眾。受亦不介意。屬武肅王錢氏
按部至越。遂出謁見。王素嚮風。乃加優禮。 言勞再三。暨乾化中於會稽開元寺度戒。 命之充監壇選練。吳會間行此職者自受
始也。王表于朝廷薦其紫衣。莊宗制賜行 人齎至營丘。時受講當上生經疏序。至若 洪鐘而虛受。受捨麈柄言曰。某得名無典
實。今後更為虛受。小子識之。及狀聞王。王 曰。此僧必無恩命分。何名虛受乎。至同光 乙酉歲。受終迨海艦齎誥牒來。稽其終日
正到青社。果符武肅之言。有文集數卷。述 義章三十餘卷行之于代。
後唐杭州龍興寺可周傳
[0747c10] 釋可周。俗姓傅。晉陵人也。出家于本部建元 寺。循良厥性切問于勤。友生勉之曰。非其 地樹之不生。今豫章經謂之江論謂之海。
胡不往請業乎。周感其開導挈囊達彼。 遇雲表法師盛集窮法華慈恩大疏。日就月 將斡運深趣。昭宗初自江西迴台越之間。 命其啟發。梁乾化二年受杭州龍興寺召開
演。黑白眾恒有半千。兩浙武肅王錢氏。命 於天寶堂夜為冥司講經。鬼神現形扈衛。 往往人覩焉。甞有祭銅官祠神巫氏。久請
不下。後附巫曰。吾隨從大神去西關天寶 堂聽法方迴。武肅王聞而鄭重。賚周中金 如意并鉢紫衣一副。加號精志通明焉。以 天成元年終于觀音院本房。初周乾寧四年
戾止台州松山寺。講疏闕鈔。遂依疏節成 五卷。曰評經鈔。音訓五帖解宣律師法華序 鈔一卷。行于浙之左右。弟子相繼不絕。
後唐東京相國寺貞誨傳
[0747c28] 釋貞誨。姓包氏。吳郡常熟人也。年始十三出 家於本州龍興寺。其性沈靜分陰是競。方踰 一稔誦徹法華經。如是恒業日周二部。年
十九於揚州擇名師受具足法。自爾西之 伊洛北抵晉郊。凡有講筵下風求益。覈其 經論窮其性相。輩流之間罕齊馳騖。至於 非朋弱友弃背如也。唐天祐元年。至今東京
相國寺。寓舍講導法華經十許遍。人未歸 重。則知奇貨之售亦有時焉。及梁氏都于 是京。人物委輸。貞明二年會宋州帥孔公。仰
誨風規知其道行。便陳師友之禮捨俸財 置長講法華經堂於西塔院。從此翕然盛集。 誨旁讀大藏教文。二時行道精進罔疲。凡
世伎術百家之言黜于議論之外。誡門徒曰。 異端之說 汩 亂真心。無記不熏何須習俗。 吾止願為師子吼不作野犴鳴也。但專
香燭塗掃以內院為息肩之地。至後唐清 泰二年二月十日召弟子五十餘人。自具香 湯澡浴令唱上生。禮佛罄。捨衣資為非 時僧得施半齋僧訖。至十一日望空合掌
云。勞其眾聖排空相迎。滿百徒侶爾日皆 聞天樂之音。頃刻而卒。俗壽七十三。僧夏五 十四臘。於寺講貫三十餘年。經講計三十七
座。覽藏經二遍。修彌勒內院業。以其年二 月十八日葬浚郊東寺莊之原。旛幢威儀。緇 白弟子約千餘人會送焉。
後唐洛京長壽寺可止傳
[0748a26] 釋可止。姓馬氏范陽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 十二逈有出俗之心。依憫忠寺法貞律師。年 十五為息慈。辭師往真定習學經論。時大
華嚴寺有仁楚法師講因明論。止執卷服 膺三遍。精義入神眾推俊邁。有老宿維摩 和尚者。釋門之奇士也。問楚師曰。門人秀 拔孰者為先。曰有幽州沙彌者。溫故知新
厲精弗懈。於是求見。遂質問勝軍比量。隨 難應變辭不可屈。維摩曰。後生可畏。契經 所謂雖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請止開講恒 陽。緇素無不欽 羨
焉。迨十九歲抵五臺 山求戒。於受前方便感文 殊 靈光爥身已 而歸寧父母及師。於寺敷演。二十三往并 部。習法華經百法論。景福年中至河池。有
請講因明。後於長安大莊嚴寺化徒數載。 乾寧三年進詩昭宗。賜紫袈裟。應制內殿。 本道劉仁恭者。據有北門控扼蕃漢。聞止
之名移書召歸故鄉。其父與師相次物故。 母猶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誦青 龍疏三載。文徹忽有巨蟒見于房。矯首顧 視似有所告。時同院僧居曉博物釋子也。
且曰。蛇則目睛不瞬。今其動乎。得非龍也。 止焚香祝之曰。貧道念青龍疏營齋養母。 苟實龍神軫念。希值一檀越。居數日。燕師
家子曰制勝司徒。召申供養。時莊宗遣兵 出飛狐以圍之。歷乎年載百穀勇貴。止頓 釋憂懼。未幾燕陷。劉氏父子俘歸晉陽。止
避亂中山。節度使王處直素欽名譽。請於 開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頓漸教義鈔 一卷見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師問罪定 州陷焉。招討使王晏休得瀛王馮道書令尋
止。既見以車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從 榮優禮待之。奏署大師號文智焉。於長壽 淨土院住持。應順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 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彌陀佛。奄
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臘五十六。閏正月二 日茶毘收遺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 塔於龍門山廣化寺之東南隅。止風神峭拔
戒節孤高。百家子史經目無遺該博之外尤 所長者近體聲律詩也。有贈樊川長老詩。 流傳人口。在定州日中山與太原互相疑 貳諸侯兼并。王令方欲繼好息民。因命僧
齋於慶雲寺。會有獻白鵲者。王曰。燕人詩 客試為詠題。止即席而成。後句云。不知誰 會喃喃語。必向王前報太平。王欣然。詩人
李洞者。風骨僻異。慕賈閬仙之模式。景福中 在河池相遇。贈止三篇。時宰相孫公渥趙 公鳳馬公裔孫竇學士夢徵符侍郎蒙李侍郎
詳。皆唱予和汝。塤箎韻諧。止頃在長安。 講罷遊終南山逍遙園。是姚秦什法師譯經 之地。年代寖深鞠為茂草。且曰。吾為釋子
忍不興乎。奏昭宗乞重修。帝允仍舊賜草 堂寺額。後請樊川淨休禪伯。聚徒談玄矣。 及在洛也講外長誦金剛經不知紀極。昔 多居終南山崆峒山。故有三山集詩三百五
十篇。盛行于時。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見師 之道焉。
漢太原崇福寺巨岷傳
[0748c26] 釋巨岷。姓任氏。西河人也。父遊于藝而賁 丘園。母王氏戒受八關心歸三寶。從妊岷 也更好善緣。復求福利而生令子。及生年
甫七歲志氣敦篤。暫見佛像注仰欣然。父母 知有宿因。或携入寺意欲忘歸。至本郡淨 心院見宣遠論師。志戀其房泣求攝受。二
親知不能阻其願。咸皆可之。年十歲誦終 法華維摩二經。日持十卷更無間隔。如執 瑠璃之器。其舒徐恣制若老成焉。迨圓滿 足便習尸羅。克通開制之科。恒照欣戚之
鑑。自爾大乘理趣經論精窮得其師門。則並 部永和三學也。俾夜作晝。窓案是臨不暇 諸他。除研習義章修六事二因也。於大般
涅槃經兼因明論。末年逾切。又傳輸金論盡 屏餘緣。各講十遍。仍求輔亮博覽群書。得 義最精。又揚具美。尋稟綸言住城內天王
院。與弟子俱供億不虧傳持無替。乾祐元 年漢祖以龍潛晉土之日。便仰岷名。特降 庭臣賜紫衣號圓智大師。續有詔宣住崇 福寺講堂院。仍充管內僧正。經年而變法
於晉。檢策僧徒如風偃草。至乾祐二年十 一月五日無疾而終。于時四眾含悲一城戀 德。俗齡九十三。法臘五十四。乃遵西域茶
毘禮。多投香水。或執旛花。黑白之眾盈郊。 黯 [雨/對] 之雲蔽日。未容火滅。皆捧寶瓶待 盛梁粟之形。同見熏修之體。時得舍利者
隨自因緣。或多或小。別得遺骨具表奏聞。 漢主勅葬於西山天龍寺。凡事官供。起石 塔勅 諡 號曰達識焉。
漢棣州開元寺恒超傳
[0749a27] 釋恒起。姓馮氏。范陽人也。祖父不仕。世修 儒道。而家富巨萬。超生而聰慧。居童稚群 不貪戲弄。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風騷。辭
調新奇播流人口。忽一日因閱佛經洗然開 悟。乃歎曰。人生富貴喻等幻泡。唯有真乘 可登運載。遂投駐蹕寺出俗。未周三祀 方議進修晝夜不疲。而屬師亡。亦遵釋氏
喪儀。守禮無怠。孝悌之名燕人所美。梁乾 化三年往五臺山受木叉戒。由是陟遐自 邇。切問近思。俄徵伐木之章。且狎或人之
友。結契遠求名匠。阻兩河間。兵未罷路不 通。南則梁祖。北則莊宗。抗衡於輕重之前。 逐鹿在存亡之際。當是時也。超止於本州
魏博并汾之間。學大小乘經律論。計七本講 通思於雍洛。梁宋名師杳然隔絕。雖然巡歷 非遠宏暢殊精。瓶滿見知翼飛名字。是故
并部息塵中山貞辯夫二人者。言行俱臻證 修有位。一見超歎曰。義龍之頭角悉完備 矣。待飛奮而為霖雨焉。其為碩德題目 多此類也。龍德二年挂錫於無棣。超曰。此
則全齊舊壤鄒魯善隣。遂止開元伽藍東北 隅。置院講諸經論。二十餘年宣導。各三十 餘遍。節操高邁舉措舒徐。緇素見之無不
怯懼。聲無叱咤語不夸奢。自然而然。且非 威勢凌 [車*閵] 之所得也。前後州牧往來使臣。嚮 譽欽風修名執刺。相禮重者止令童子。辭
以講貫罕曾接對。初有所慊終伏其高。齊 魯之間造秀不遠數百里。造其門以詰難。 諸公一覩超容傍聽議論。參乎子史證以 教宗。或問因明。超答以詩一首。辭新理妙
皆悉歎降。時郡守李君素重高風。欲飛章 舉賜紫衣。超聞驚愕遂命筆為詩云。虛著 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論死。不染 利名生。厭樹遮山色。憐窓向月明。他時
隨范 蠡 。一棹五湖清。李君復令人勸勉願 結因緣。超確乎不拔。且曰。而其復爾則吾 在盧龍塞外矣。郡將聞而止。又相國瀛王憑
道聞其名知是鄉關宗人。先遺其書。序以 歸向之意。超曰。貧道閑人早捨父母剋志 修行。本期彌勒知名。不謂浪傳於宰衡之
耳也。於吾何益。門人敦喻。不得已而答書。 具陳出家之人豈得以虛名薄利而留心乎。 瀛王益加鄭重。表聞漢祖。遂就賜紫衣。自
此忽忽不樂。以乾祐二年仲春三日微疾。 數辰而終于本院。院眾咸聞天樂沸空。乃 升兜率之明證也。春秋七十三。僧臘三十 五。門人洞徵與學徒百餘人持心喪。傾城
士庶僧尼會送城外。具茶毘禮收舍利二 百餘顆。分施之外緘五十顆於本院。起塔以 葬之。瀛王未知。別奏賜師號曰德正。乃 刊勅文于石塔焉。
漢洛京法林院僧照傳
[0749c21] 釋僧照。姓張氏。范陽人也。年十四出家投憫 忠寺。聰晤絕儔神儀偉秀初受經偈日誦 數千百言。目所覽者過於宿習。吐論知見
有老成之風。遂度為沙彌。受具已來歷于 再閏。暗誦經典已踰六大部矣。即最勝王 大悲維摩法華等經。傍加聽尋經論十數年
間。深文伏義藍出青矣天祐中遊方南下。爰 屆中山。元戎王處直請住法華寺。相次易帥 請之。太傅隴西公連表薦賜紫方袍加至
真大師。次則扶風馬公。請為僧正。非所好 也。及抵洛陽有命開法華經講止法林 院。況乎都闕浩穰象龍輻湊。及照之唱導翕 如於下風伏膺矣。以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
日示滅于講院。春秋七十。僧臘五十。四眾 號慕。侍中李公傾易定。曾為外護復守洛 宅。飾終喪禮悉以資奉。粵四月三日遷神于
城南行茶毘法。收舍利紅潤可數百粒。 濟陽丁公為保釐之簉職。為樹塔于廣化之 寺南岡。照平昔講凡七十餘座。勤勤為法門
生頗多。宰臣馬公孫最所欽重。前後贈詩僅 數十首。洛中為美談矣。
漢洛陽天宮寺從隱傳 (夢江)
[0750a14] 釋從隱。姓劉氏。洛陽三鄉人也。丱年敏慧誓 欲出塵。二親既聽。乃投本邑竹閣院。依師 誦習陶練靈府。尋於嵩陽受戒畢。就長水
聽采纔歷數年。克通百法中觀彌陀三經論 焉而諲師年老。深許隱之博達性相。後於 洛布金院赴請敷演至後唐清泰中諲付 講座日為眾三登法席。夏中長晷覽藏經
一袟精進苦節人無與比。乾祐二年正月示 疾而終。俗壽五十三。僧臘三十二。乃依天 竺法火化。收合真體圓淨堪愛。門人樹塔
至今存焉。次有長水縣縣泉院釋夢江者。 姓楊氏。本邑人也。神彩灑落超拔凡態。遂 願出家恒誦仁王般若。進具後講百法論。
清泰中龍門廣化寺請為眾開演。遇帝幸其 寺宣問。妙辯天逸悅可上心。時於御前賜 紫袈裟。確乎不受。訓導二十餘年。講罷行道
禮佛。日唯一食。慈忍於物。罕逢慍色。周顯 德三年疾終。緇素悲慕為其建塔矣。
漢杭州龍興寺宗季傳
[0750b04] 釋宗季者。俗姓俞臨安人也。稚齒瑰偉心志 剛直。甞天震隣家樹。季隨僵仆。有姊尼抱 就膝。視之曰。此非震死且有生候。至夜
未央甦而復作。遂勸令出家。事欣平寺僧。 後往衢州投巨信論師學名數論。文義淹 詳且難詘伏。鋒芒如也。迨迴杭龍興寺召
講。時僧正蘊讓給慧縱橫兩面之敵也。與閭 丘方遠先生江東羅隱為莫逆之交也。見而 申問。季作二百語詶之。讓正賞歎。遂請開
講四十餘年。出弟子七八百人。漢乾祐戊申 歲。疾終于本房。初季講次。遇一異人。作胡 語問西域未來之經論。一眾驚然。季眇
二目。曾夜行感神光。引之常覽古師之述 作。曰可俯而窺也。遂撰永新鈔釋般若心 經暉理鈔解上生經彌勒成佛經疏鈔補猷鈔
闕諸別行義章。可數十卷。並行于世。季道 行孤僻性情方正。寡言語氣貌高邁。誓不 趨俗舍。暨老懇請亦罕赴白衣家。居唯屢
空衎然自任。而孜孜手不釋卷。樂道向終。 至今此宗越多。弟子講導不泯焉。
周魏府觀音院智佺傳
[0750b25] 釋智佺。姓張氏。銅臺永濟人也。九歲於鄴都 臨清王舍城寺事師。暨受具戒身器挺然 八尺面色玉如。行步若舒雁。言音如扣鐘。
人望之凜然。僉曰。美丈夫也。恒誦諸經晝 三夜三禮佛無闕。本師知其法器。遣往滑 臺。抵明福寺就暉師講肆。朞月頓見諸法
體用。喜不自任。時暉之門生炮勇烋幹者數 十員。皆出佺之下。徇睢陽人請講。未久又 今東京。遇信士捨宅為萬歲百法院。由此
洛京陳許徐宿維青琴臺咸樂請其敷演。自 鳩聚檀嚫。前後飯僧三十萬。天雄軍戴張郭 三家。同建觀音院命居之。佺敏利之性天
資。初終講百法論可百許遍。登法座多不 臨文。懸述辯給。後三過覽大藏經以輔見 知。其誦諷經呪也。甞聞戶外閴然有彈指
聲者。感鬼神讚歎歟。魏帥陳君思讓。篤志 歸依。表薦紫衣師號曰歸政。殆臨八十一 而剋意學歐王書體。僅入能妙。或問之。曰
吾習來生字耳。顯德五年年八十三。呼弟 子奉晏等囑累令造木輿一所歛送闍維。 至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終。奉木塔舉高 三丈餘。縱燎時有白鶴哀鳴紫雲旋覆。收
拾舍利建塔緘焉。
宋秀州靈光寺皓端傳
[0750c20] 釋皓端。姓張氏。嘉禾人也。九歲捨家入靈 光精舍。師授經法如溫舊業焉。年登弱 冠受形俱無表。于四明阿育王寺遇希覺
律師盛揚南山律。端則一聽旋有通明義門 無壅。尋投金華雲法師學名數一支并法 華經。後受吳興緇伍所請講論焉。兩浙武 肅王錢氏。召於王府羅漢寺演訓。復令於
真身塔寺宣導。于時有台教師玄燭者。彼 宗號為第十祖。端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觀。 遂撰金光明經隨文釋十卷。由是兩宗法要 一徑路通。忠獻王錢氏借賜紫衣。別署大
德號崇法焉。後誓約不出寺門。慕遠公之 不渡虎溪也。高尚其事。僅二十餘年。身無 長衣口無豐味。居不施關坐唯一榻。以建 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滅于本房。容貌猶
生。三日焚之于城西。得舍利於煨燼之末。 俗年七十二。僧臘五十二。凡著述傳錄記讚 七十許卷。學得其門者止八十餘人。端性耿
介言無苟且。一坐之間不談世論。唯以佛 法為己務。可謂傅翼之象王矣。祕書監錢 昱甞典秀郡。躬覩端之標格。為著行錄焉。
宋東京天清寺傅章傳
[0751a13] 釋傅章。俗姓彭氏。開封東明人也。厥父諲即 邑甸之上農也。塵務之外正見不回。恒讀佛 經懸解詮旨。母邢氏甞夢入法宇手探道
器。因而娠焉。與父知懷非常之子。指腹誓 令出俗。年甫十一。乃禮本邑唯識師祕公 為師。一見異之。初授淨名仁王法華三經。 及削髮去周羅。隨祕公遊五臺禮文殊
應跡之地。其年受具。為息慈日便於浚郊 清朗法師座下聽習法華經。後於睢陽道雅 法師重溫前業。尋學唯識於本師。頗揭厲
于義津法水。又親附副僧錄通慧。因明且臻 其極章。日誦三經兼二戒本。講貫訓徒向二 十載。未甞少輟。廣順中左街僧錄廣智大師。
薦聞于周高祖賜紫方袍。大宋乾德二年左 街僧錄道深。薦于太祖神德皇帝賜師號 曰義明。俄示疾而終于本院。春秋五十五。 法歲三十六。未絕之前命筆作偈警世。而
贈諸朋執矣。所度弟子一十五人。以其年 十一月十六日。卜京之南原用茶毘之法。 薪盡火滅得舌且不灰。眾歎戒德。門人檀 信共立塔焉。則開寶五年也。先是厥父恒
務法華經。終後焚之亦舌不壞。子父同驗 實為罕有。相國寺清慧大師彝炳為塔銘 焉。
宋并州崇福寺佛山院繼倫傳
[0751b09] 釋繼倫。姓曹氏。晉陽人也。弱齒而壯其志 勇其心。決求出家。本師授法華經日念三 紙。時驚宿習慧察過人。登戒之後至年二十
一。學通法華經義理幽賾。唯識因明二論一 覽能講。由是著述其鈔。至今河東盛行。三 講恒一百五十餘徒從其道訓。又撰法華鈔
三卷。其為人也慈忍成性戒範堅強。人望 之而心服。以劉氏據有并汾酷重其道。署 號法寶錄右街僧事。寬猛相參無敢違拒。 以偽漢己 巳
歲冬十月示疾。心祈口述願 生知足天。終後頂熱半日方冷。則開寶二年 也。享年五十一。闍維畢淘獲舍利。遠近 取供養焉。
宋齊州開元寺義楚傳 (修進省倫)
[0751b23] 釋義楚。俗姓裴氏。祖相州安陽人也。楚七歲 來省歷下臨壇大德修進。因為出家師也。 進乃楚之諸父也。季父省倫居香嚴院。進也
誦觀音普門支經向十萬遍。立禮法華經。 字字各拜拜且徹部焉。倫則青丘主宰。禪居 誦大悲佛頂俱一億遍。楚執柯伐木。熏習
相資。登此近圓。勤學不懈。敏慧夙成。俱舍 一宗造微臻極。遂傳講圓暉疏十許遍。後 該覽大藏三遍。乃慨儒家為佛教之文而 多謬解解既謬歟事多誤用。擬白樂天六
帖。纂釋氏義理文章。庶事群品以類相從。 建其門目總括大綱。計五十部。隨事別列 四百四十門。始從法王利見部終師子獸類
部。其間物類檢括周旋。令供筆之時必無 告乏矣。一十年中孜孜罔倦。起晉開運二 年至顯德元年畢進呈。世宗勅付史館。賜 紫衣仍加號明教大師。以開寶中終于龍
興伽藍。俗壽七十四。法臘五十四。楚始謀此 作。隨得便書。裒多益寡。日居月諸欝成編 錄。忽因本院門古石上有六帖二字天然
分明。覩此靈符乃知宿定。搜今斡古筆不 停綴。時樞密相國王公朴。為楚作序冠于 編首。今行于寰海矣。初楚著述心亦勞止。
而雙目喪明。醫工莫療。遂冥心懺過。慮 刪碎教文裁量差脫。如是虔虔更無間息。 再歲還明。人謂其徵感焉。
宋杭州慈光院晤恩傳
[0751c21] 釋晤恩。字修己。姑蘇常熟人也。姓路。母張氏 甞夢梵僧入其家而妊焉。及稚孺見沙門 相必起迎遲。年十三聞誦彌陀經。遂求出
家。親黨饒愛再三沮之。乃投破山興福寺受 訓。後唐長興中受滿分戒。登往崑山慧聚 寺學南山律。晉天福初從檇李皓端師聽
習經論。懸解之性天然。時輩輒難抗敵。後 微聞天台三觀六即之說。冥符意解。漢開運 中造錢唐慈光院志因師。講貫彌年通達法
華光明經止觀論。咸洞玄微。尋施覆述。出 弟子相次角立。雍熙三年八月朔日。恩於中 夜覩白光自井而出明滅不恒。謂門人 曰。吾報齡極於此矣。乃絕粒禁言一心念
佛。次夢擁納沙門執金罏焚香三遶其室。 自言祖師灌頂來此相迎。汝當去矣。夢覺 呼弟子至。猶聞異香。至二十五日為弟子
說止觀旨歸及觀心義。辰時端坐面西而化。 享年七十五。僧臘五十五。其夜院僧有興文 偃等。皆聞空中絲竹嘹亮。而無鞉鼓且多
鈴鐸。漸久漸遠依稀西去。迨九月九日依 西域法焚獲舍利青白。圓粒無算。恩平時 謹重一食。不離衣鉢不畜財寶。臥必右脇 坐必加趺。弟子輩設堂居亦同今之禪室。
立制嚴峻日別親視。明相方許淨人施粥。曾 有晚飲薯蕷湯者。即時擯出黌堂。每一 布薩。則澘洒不止。蓋思其大集滿洲之言 耳。偏誨人以彌陀淨業救生死事。受教得
生感祥可見者往往有之。凡與人言不問 賢不肖。悉示以一乘圓意。或怪不逗機者。 乃曰。與作毒鼓之緣耳。不喜雜交游。 不好言世俗事。雖大人豪族。未甞輒問名
居。況迂趨其門乎。先是天台宗教會昌毀 廢文義殘缺。談妙之辭沒名不顯。恩尋繹 十妙之始終。研覈五重之旨趣。講大玄義文
句止觀二十餘周。解行兼明目足雙運。使法 華大旨全美流于代者。恩之力也。又慊昔 人科節與荊溪記不相符順。因著玄義文 句止觀金光明金 [鏍-糸+廾]
論科總三十五帖。見行 於世。吁河漢中有魚泝流而上者何。潛泳 有所取故。恩公不寬乘戒。而出弟子十有 七人。求解而行行耳。
宋天台山螺溪傳教院義寂傳
[0752b05] 釋義寂。字常照。姓胡氏。溫州永嘉人也。母妊 娠公白不喜葷血。生乃首蒙紫帽而誕焉。 幼啟二親堅求去俗。旋入開元伽藍。師授
法華經朞月而徹。寺之耆老稱歎希有。受具 已往會稽學南山鈔。既通律義。乃造天台 山研尋止觀。其所易解猶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迹遠則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 毀。零編斷簡本折枝摧。傳者何憑。端正甚 學。寂思鳩集也。適金華古藏中得淨名疏
而已。後欵告韶禪師。囑人泛舟於日本國 購獲僅足。由是博聞多識。微寂此宗學者幾 握半珠為家寶歟。遂於佛隴道場國清寺 相繼講訓。今許王錢氏在兩浙日。累請開
演。私署淨光大師并紫方袍。辭讓不却受 而不稱。及興螺溪道場。四方學侶霧擁雲 屯。太平興國五年朝廷條貫緇伍經業。寂從
山入州治寺。寺東樓安置。樓近大山。夜夢 剎柱陷沒于地。意頗惡之。自徙於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樓 圮 。人咸謂寂先見同修
報得之眼焉。因受黃巖邑人請。乘舟泛江 放生講流水長者品。至海門靈石。是智者 冬居道場也。勸人修寺塑像。入緣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衛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也。
諸官同命受菩薩戒。雍熙初永安縣請於光 明寺受戒。古殿像隳腹中獲發願辭。即唐 咸通六年沙門希皎施戒。勸七鄉人裝塑 尊像。願捨報為男子。童真出家常布褐傳
法利樂眾生云。觀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 年臨海縉雲永康東陽諸邑請其施戒。九月 寂至自太末。十月寢疾本院方丈。十一月 四日囑誡門人不許哭泣。祭奠應緣俗禮
者非吾弟子也。即窆于方丈樹小塔焉。享 年六十九。法臘五十矣。四方傳法弟子見星 而舍者數百人。寂平素講法華經并玄義共 二十許座。光明淨名梵網等經。止觀金
[鏍-糸+廾] 等 論。法界還源等觀禪源詮永嘉集各數遍。所 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數卷。自 智者捐世。六代傳法湛然師之後。二百餘齡
寂受遺寄。最克負荷。其如炎蒸講貫而無汗 之霑洽。曾不久聽而勝解佛乘。每一談揚 則摐金玉應召羽商和。彼九旬說妙相去幾
何。又甞寓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寺。上方 有寶莊嚴幢座。題曰文殊臺。設枑梐闌隔。 求入無由。俄覩觀音菩薩從堂徐出以手 攘却行馬低迂相接。斯須覺已與觀音身
泯合不分。因而驚寤。自是之來樂說無盡 矣。或曰。入普門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覺證 無上故。下合眾生凡同體故。開則群靈混
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觀音而誰歟。是以講 談也。施戒也。自甌越之鄉迨三天子障。民 多咈戾俗尚畋獵受寂之訓也咸食椹革 音。說法之功所謂善建。由是堂室間可見
者。曰澄彧。曰寶翔。曰義通。及乎台之民 庶曾受戒法迎真相。來州治開元寺祭饗。 皆縞素哀泣。天為之變慘。其慈攝之所感。知 州鄭公元龜為詩悲悼焉。
[0753a03] 論曰。玄默垂文聖人俯察。河 雒 之流有告。 圖書之法作程。禹受斯符乃為經緯。本六 十餘字。訓第表明號洪範。以開章得彝倫
而逌敘帝王之法粲然可觀。祖述之家翕爾 宗此。我之佛道可弗然耶。教自西傳若龜 馬之文乍辯。聲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揚。及 其講訓相資籤箋互出。因分異轍各競顓
門。施巧智之莫京。致慧心之懸合。宜乎。 得正信者必開正眼。見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則以決擇為主。原夫能詮之教
喻圖書也。所詮之理喻訓第也。經容緯入。 緯變經存。令表顯之名言從體義之相雜。 唯識僉推於護法成即司南。婆沙奄有於餘
師說同衍字。良以各迷己見皆未極成。正 不正之說恢張。玄又玄之談崛起。大抵無名 相法作名相說。非如色法影質易尋。名色
交加喜生迷競。又以言存一意義止一途。 隨情取舍之時未為允當。隨轉理門之處 蓋涉無文。加復教有弛張意關詳略。討尋 者非英明而莫悟。承領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書以教為折中。故論中以四種徵 理。理則難隱。一觀待。二作用。三法爾。四證 成。用斯道理義豈惑乎。譬如甲氏背人而
去。有二三子相問曰。彼去者誰耶。一云乙 也。一云丙也。此俱未是。彼有識人云甲也。 迴面視之是甲非乙。由其不識遂有多名。
識者一呼應聲而至。親得自體不涉異緣。 故曰精義無二也。因義生解解必虛通。除 其執情令生正解斷其迷執。執情斷故所 執便遣。既能生解則斷障。二重斷染。依他
清淨。依他圓成。故得二勝果焉。不然者認 相似法墮惡取空。曳曲木於稠林。泛膠舟 於苦海。又不可勝道也。瑜伽論中契經體
有二。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 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也。夫以能化之教 已翻。所詮之理難悟。苟非宿慧安喻經心。
宿慧當多世之熏方能生起。經心乃大雄之 意。豈易尋求。諺所謂老見事長。佛已三祇 之揚歷。多言或中。法從諸聖之同宣。豈得
以夏蟲共論其凌澌。井魚互談其渤澥。此 誠不可也。必須近佛菩薩。善慧法師四無礙 居遊戲之中。八辯音演自他之利。秖如天
親大士。將世尊之一言。中道圓宗成諸法之 五位。如龍帶涓滴而起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緯於春秋鑿度為資於大易。 此皆善其通變能其揣摩。以利根而教鈍
根。以正見而誘邪見。都稱為摩訶般特伽 也。西域蒲塞冶家子以為裘。此方俊才鬻乳 人而加水。成裘則易。以日見而留心。免水
則難以傳來而隔手。昔以講人論法造疏 尋宗。用成實法數之名。補大乘闕員之義。 其有解法名目隨人見知。未融六釋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至若黎邪是報非報化人有
心無心。和合怖數之徒。聞熏滅不滅等。百 有餘科。並三藏四含之盤根。大小兩宗之鈐 鍵。先賢之所不決。令哲之所共疑。但謂闕
如所知成障。及乎奘師西復梵本東傳。富 瑜伽之寶林開唯識之淵府。摩訶衍足殺三 摩明。名數均著作之家。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澤必生龍蛇。有大乘基為其高足。 不緣宿習多見生知。謂之義天。則明星有 爛。謂之理窟。則善閉無關。堂堂合周髀之
儀。軋軋應崑崙之軸。有經皆講。無疏不成。 權奇百本之名。控壓四人之聖。復次光也寶 也測乎沼乎。章句之學頗長。釋籤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邁編圖紀璟附量度于鯨海。尚 綴文榮于玉華。究三論極乎瑗康。窮方等 歸乎楷景。觀公撰集華嚴命章。解相入之
連環。且無難色。通絕行之斷閣。故立易功。 法藏從性海而遊。智昇自名流而出。偉歟。 一行所作通神。實僧相之法王。乃人形之菩
薩。忠氤琳甫賁秀詵真。俱參譯判經。盡開 荒闢土。於爍宗密。美乎湛然。悟達全才徹公 令範。可以副人之求備哉。餘諸上士擅美
殊方。落落英翹互有長短。矧以佛之說經。申 經者論。經由論顯。論待疏通。疏總義章。義 從師述。況以隔羅縠者見猶未盡。大遍
知者知方得全。射侯之矢易疎。診脈之求難 中。若非親證親說得自體之分明。載驅戴 馳妄他求之晻曖。如攝異門。分差別之相
難知。故智論中。吾滅度後所有撰集者皆 為論藏攝也俱作導師指迷人之歸路。悉 [銜-金+缶] 明燭照暗室之績工。動戒足以行之
入定門而安矣。蓋纏克斷智慧成功。咸從。 生死之河盡度涅槃之岸。此始可與言從 聞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圓寂者。過此以往 未知執名滯義。問欲何為。故曰。精義入神
以致用也。既有所用則捨筌蹄而直造佛 地。此則深於其道者也。
宋高僧傳卷第七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0 冊 No. 2061 宋高僧傳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