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高僧傳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僧傳卷第十二(亡身誦經)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亡身第六
* 釋僧群一
* 釋曇稱二
* 釋法進三
* 釋僧富四
* 釋法羽五
* 釋慧紹六
* 釋僧瑜七
* 釋慧益八
* 釋僧慶九
* 釋法光十
* 釋曇弘十一
[0404a02]釋僧群。未詳何許人。清貧守節蔬食誦經。後遷居羅江縣之霍山構立茅室。山孤在海中。上有石盂。逕數丈許。水深六七尺。
常有清流。古老相傳云。是群仙所宅。群僊飲水不飢因絕粒。後晉守太守陶夔聞而索之群以水遺夔。出山輒臭。如此三四。夔
躬目越海。天甚晴霽。及至山風雨晦暝。停數日竟不得至。迺歎曰。俗內凡夫遂為賢聖所隔。慨恨而返。群庵舍與盂隔一小澗
。常以一木為梁。由之汲水。後時忽有一折翅鴨。舒翼當梁頭就唼群。群欲舉錫杖撥之。恐畏傷損因此迴還。絕水不飲。數日而終。春秋一百四十矣。臨終向人說。
年少時經折一鴨翅驗此以為現報。
[0404a16]釋曇稱。河北人。少而仁愛。惠及昆虫。晉末至彭城見有老人年八十夫妻窮悴。迺捨戒為奴。累年執役。而內修道德未嘗有
廢。鄉隣嗟之。及二老卒。傭賃獲直悉為二老福用。擬以自贖事畢。欲還入道。法物未備。宋初彭城駕山下虎災。村人遇害日
有一兩。稱乃謂村人曰。虎若食我災必當消。村人苦諫不從即於是夜獨坐草中。呪願曰。以我此身充汝飢渴。令汝從今息怨害意。未來當得無上法食。村人知其意正
各泣拜而還。至四更中聞虎取稱。村人逐至南山。噉身都盡。唯有頭在。因葬而起塔。爾後虎災遂息。
[0404a29]釋法進。或曰道進。或曰法迎。姓唐。涼州張掖人。幼而精苦習誦。有超邁之德。為沮渠蒙遜所重。遜卒子景環為胡寇所破。問進
曰。今欲轉略高昌為可剋不。進曰必捷。但憂災餓耳。迴軍即定。後三年景環卒。弟安周續立。是歲飢荒死者無限。周既事進。
進屢從求乞以賑貧餓。國蓄稍竭。進不復求。迺淨洗浴取刀鹽。至深窮窟餓人所聚之處。次第授以三歸。便掛衣鉢著樹。投身
餓者前云。施汝共食。眾雖飢困猶義不忍受。進即自割肉和鹽以啖之。兩股肉盡心悶不能自割。因語餓人云。汝取我皮肉猶
足數日。若王使來必當將去。但取藏之。餓者悲悼無能取者。須臾弟子來至。王人復看。舉國奔赴號叫相屬。因輿之還宮。周勅以三百斛麥以施餓者。別發倉廩以
賑貧民。至明晨乃絕。出城北闍維之。烟炎衝天七日乃歇。屍骸都盡唯舌不爛。即於其處起塔三層。樹碑于右。進弟子僧遵。
姓趙。高昌人。善十誦律蔬食節行。誦法華勝鬘金剛波若。又篤厲門人常懺悔為業。
[0404b22]釋僧富。姓山。高陽人。父霸為藍田令。富少孤居貧而篤學無厭。採薪為燭以照讀書。及至冠年備盡經史。美姿容善談論。後
遇偽秦衛將軍楊邕資其衣糧。習鑿齒携共志學。及聽安公講放光經。遂有心樂道。於是剃髮依安受業。安亡後還魏郡廷尉寺。下帷潛思絕事人間。時村中有劫。
劫得一小兒。欲取心肝以解神。富逍遙路口。遇見劫具問其意。因脫衣以易小兒。群劫不許。富曰。大人五藏亦可用不。劫謂富
不能亡身。妄言亦好。富迺念曰。我幻炎之軀會有一死。以死濟人。雖死猶生。即自取劫刀劃胸至臍。群劫更相咎責四散奔走。即送小兒還家。路口時行路一人見
富如此。因問其故。富雖復頓悶口猶能言。迺具答以事。此人悲悼傷心還家取針縫其腹皮。塗以驗藥。輿還寺將息。少時而差。後不知所終。
[0404c11]釋法羽。冀州人。十五出家。為慧始弟子。始立行精苦修頭陀之業。羽操心勇猛深達其道。常欲仰軌藥王燒身供養。時偽晉
王姚緒鎮蒱坂。羽以事白緒。緒曰入道多方何必燒身。不敢固違。幸願三思。羽誓志既重。即服香屑以布纏體。誦捨身品。竟
以火自燎。道俗觀視莫不悲慕焉。時年四十有五。
[0404c19]釋慧紹。不知氏族。小兒時母哺魚肉輒吐。咽菜不疑。於是便蔬食。至八歲出家為僧要弟子。精勤懍勵苦行標節。後隨要止臨
川招提寺。迺密有燒身之意。常雇人斫薪[卄/積]於東山石室高數丈。中央開一龕足容己身。迺還寺辭要。要苦諫不從。即於焚
身之日。於東山設大眾八關。并告別知識。其日闔境犇波。車馬人眾及齎金寶者。不可稱數。至初夜行道。紹自行香。行香既竟
執燭然薪。入中而坐。誦藥王本事品。眾既不見紹。悟其已去。禮拜未畢。悉至薪所。[卄/積]已恫然誦聲未息。火至額聞唱一心。言
已奄絕。大眾咸見有一星。其大如斗。直下烟中俄而上天。時見者咸謂天宮迎紹。經三日薪聚乃盡。紹臨終謂同學曰。吾燒身
處當生梧桐。慎莫伐之。其後三日果生焉。紹焚身是元嘉二十八年。年二十八。紹師僧要亦清謹有懿德。年一百六十終於寺矣。
[0405a08]釋僧瑜。姓周。吳興餘杭人。弱冠出家。業素純粹。元嘉十五年。與同學曇溫慧光等。於廬山南嶺共建精舍。名曰招隱。瑜常以為結
累三塗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損。藥王之[跳-兆+(轍-車)]獨何云遠。於是屢發言誓始契燒身。以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集薪為龕。并
請僧設齋。告眾辭別。是日雲霧晦合密雨交零。瑜迺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當清朗。如其無感便當滂注。使此四輩知神應之無昧也。言已雲景明霽。至初夜竟便入薪
龕中。合掌平坐。誦藥王品。火焰交至猶合掌不散。道俗知者奔赴彌山。並稽首作禮。願結因緣。咸見紫氣騰空久之乃歇。時年四
十四。其後旬有四日。瑜房中生雙梧桐。根枝豐茂。巨細相如。貫壤直聳。遂成連樹理。識者以為娑羅寶樹剋炳泥洹。瑜之庶幾
故現斯證。因號為雙桐沙門。吳郡張辯為平南長史。親覩其事。具為傳贊。贊曰。悠悠玄機。茫茫至道。出生入死。孰為妙寶(其一)。
自昔藥王。殊化絕倫。往聞其說。今覩斯人(其二)。英英沙門。慧定心固。凝神紫氣。表迹雙樹(其三)。其德可樂。其操可貴。文之作矣。式
飄髣髴(其四)。
[0405b02]釋慧益。廣陵人。少出家隨師止壽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燒身。眾人聞者或毀或讚。至大明四年始就却粒
唯餌麻麥。到六年又絕麥等。但食蘇油。有頃又斷蘇油唯服香丸。雖四大綿微而神情警正。孝武深加敬異致問慇懃。遣太宰江夏王義恭詣寺諫益。益誓志無
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將就焚燒。迺於鍾山之南置鑊辦油。其日朝乘牛車而以人牽。自寺之山。以帝王是兆民所憑又三寶所寄。乃自力入臺至雲龍門不能步下。
令人啟聞。慧益道人今捨身詣門奉辭。深以佛法仰累帝聞改容。即躬出雲龍門。益既見帝。重以佛法憑囑。於是辭去。帝亦續
至。諸王妃后道俗士庶填滿山谷。投衣棄寶不可勝計。益乃入鑊據一小床以衣具自纏。上加一長帽以油灌之。將就著火。帝令太宰至鑊所請喻曰。道行多方何
必殞命。幸願三思更就異途。益雅志確然曾無悔念。迺答曰。微軀賤命何足上留天心聖慈罔已者。願度二十人出家。降勅即許。
益迺手自執燭以然帽。帽然迺棄燭合掌誦藥王品。火至眉誦聲猶分明。及眼乃昧。貴賤哀嗟響振幽谷。莫不彈指稱佛惆悵淚下。火至明旦迺盡。帝於時聞空中笳
管異香芬苾。帝盡日方還宮。夜夢見益振錫而至。更囑以佛法。明日帝為設會度人。令齋主唱白具序徵祥。燒身之處謂藥王寺以擬本事也。
[0405c02]釋僧慶。姓陳。巴西安漢人。家世事五斗米道。慶生而獨悟。十三出家止義興寺。淨修梵行願求見佛。先捨三指末誓燒身。漸
絕糧粒唯服香油。到大明三年二月八日。於蜀城武擔寺西對其所造淨名像前焚身供養。刺史張悅躬出臨視。道俗僑舊觀者傾邑。行雲為結苦雨悲零。俄而晴景開明天
色澄淨。見一物如龍從[卄/積]昇天。時年二十三。天水太守裴方明。為收灰起塔。
[0405c11]釋法光。秦州隴西人。少而有信。至二十九方出家。苦行頭陀不服綿纊。絕五穀唯餌松葉。後誓志燒身。乃服松膏及飲油經
于半年。至齊永明五年十月二十日。於隴西記城寺內集薪焚身以滿先志。火來至目誦聲猶記。至鼻乃昧。奄然而絕。春秋四十
有一。時永明末始豐縣有比丘法存。亦燒身供養。郡守蕭緬遣沙門慧深。為起灰塔。
[0405c19]釋曇弘。黃龍人。少修戒行專精律部。宋永初中南遊番禺止臺寺。晚又適交趾之仙山寺。誦無量壽及觀經。誓心安養。以孝建
二年於山上聚薪。密往[卄/積]中以火自燒。弟子追及。抱持將還。半身已爛。經月少差。後近村設會舉寺皆赴。弘於是日復入谷
燒身。村人追求命已絕矣。於是益薪進火明日乃盡。爾日村居民咸見弘身黃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不暇暄涼。道俗方悟其神異。共收灰骨以起塔焉。
[0405c29]論曰。夫有形之所貴者身也。情識之所珍者命也。是故飡脂飲血乘肥衣輕。欲其怡懌也。餌朮含丹防生養性。欲其壽考也。
至如析一毛以利天下。則悋而弗為。徹一飡以續餘命。則惜而不與。此其弊過矣。自有宏知達見遺己瞻人。體三界為長夜之宅。悟四生為夢幻之境。精神逸乎蜚
羽。形骸滯於瓶穀。是故摩頂至足曾不介心。國城妻子捨若草芥。今之所論蓋其人也。僧群心為一鴨而絕水以亡身。僧富止救一童而劃腹以全命。法進割肉
以啖人。曇稱自餧於災虎。斯皆尚乎兼濟之道。忘我利物者也。昔王子投身功踰九劫。刳肌貿鳥駭震三千。惟夫若人固以超邁高絕矣。爰次法羽至于曇弘。皆灰燼形
骸棄捨珍愛。或以情祈安養。或以願生知足。故雙梧表於房裏。一館顯自空中。符瑞彪炳與時間出。然聖教不同開遮亦異。若是大權為物適時而動。利現萬端非教
所制。故經云。能然手足一指迺勝國城布施。若是出家凡僧本以威儀攝物。而今殘毀形骸壞福田相。考而為談有得有失。得在忘身。失在違戒。故龍樹云。新行菩薩
不能一時備行諸度。或滿檀而乖孝。如王子投虎。或滿慧而乖慈。如檢他斷食等。皆由行未全美不無盈缺。又佛說身有八萬戶蟲與人同氣。人命既盡蟲亦俱逝。是故
羅漢死後佛許燒身。而今未死便燒。或於蟲命有失。說者或言。羅漢尚入火光。夫復何怪。有言入火光者先已捨命。用神智力
後乃自燒。然性地菩薩亦未免報軀。或時投形火聚。或時裂骸分人。當知殺蟲之論其究竟詳焉。夫三毒四倒乃生死之根栽。七覺八道實涅槃之要路。豈必燔炙形
骸然後離苦。若其位隣得忍俯迹同凡。或時為物捨身。此非言論所及。至如凡夫之徒。鑒察無廣竟不知盡壽行道。何如棄捨身命。或欲邀譽一時。或欲流名萬代。
及臨火就薪悔怖交切。彰言既廣恥奪其操。於是僶俛從事空嬰萬苦。若然非所謂也。贊曰。若人挺志。金石非英。鑠茲所重。
祈彼寶城。芬梧蓊蔚。紫館浮輕。騰煙曜彩。吐瑞含禎。千秋尚美。萬代傳馨。
誦經第七(二十一人)
* 釋曇邃一
* 釋法相二
* 竺法純三
* 釋僧生四
* 釋法宗五
* 釋道冏六
* 釋慧慶七
* 釋普明八
* 釋法莊九
* 釋慧果十
* 釋法恭十一
* 釋僧覆十二
* 釋慧進十三
* 釋弘明十四
* 釋慧豫十五
* 釋道嵩十六
* 釋超辯十七
* 釋法慧十八
* 釋僧侯十九
* 釋慧彌二十
* 釋道琳二十一
[0406b26]釋曇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正法華經常一日一遍。又精達經旨亦為人解說。嘗於夜中忽聞
扣戶云。欲請法師九旬說法。邃不許。固請乃赴之。而猶是眠中。比覺己身在白馬塢神祠中。并一弟子。自爾日日密往。餘無
知者。後寺僧經祠前過見有兩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講說聲。又聞有奇香之氣。於是道俗共傳。咸云神異。至夏竟。神施
以白馬一匹白羊五頭絹九十匹。呪願畢於是各絕。邃後不知所終。
[0406c08]釋法相。姓梁。不測何人。常山居精苦。誦經十餘萬言。鳥獸集其左右皆馴若家禽。太山祠有大石函貯財寶。相時山行宿于廟
側。忽見一人玄衣武冠。令相開函言絕不見。其函石蓋重過千鈞。相試提之飄然而起。於是取其財以施貧民。後度江南止越城寺。忽遊縱放蕩優俳滑稽。或時裸袒干
冒朝貴。晉鎮北將軍司馬恬惡其不節。招而鴆之。頻傾三鍾。神氣清夷。淡然無擾。恬大異之。至晉元興末卒。春秋八十。時有竺曇
蓋竺僧法。並苦行通感。蓋能神呪請雨。為楊州刺史司馬元顯所敬。法亦善神呪。晉丞相會稽王司馬道子。為起治城寺焉。
[0406c21]竺法純。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山陰顯義寺。苦行有德。善誦古維摩經。晉元興中為寺上蘭渚買故屋。暮還於湖中。遇風而船
小。純唯一心憑觀世音口誦不輟。俄見一大流船乘之獲免。至岸訪船無主。須臾不見。道俗咸歎神感。後不知所終。
[0406c27]釋僧生。姓袁。蜀郡郫人。少出家以苦行致稱。成都宋豐等請為三賢寺主。誦法華習禪定常於山中誦經。有虎來蹲其前。
誦竟乃去。後每至諷詠輒見左右四人為侍衛。年雖衰老而翹勤彌厲。後微疾。便語侍者云。吾將去矣死後可為燒身。弟子依遺命。
[0407a05]釋法宗。臨海人。少好遊獵。嘗於剡遇射孕鹿母墮胎。鹿母銜箭猶就地舐子。宗迺悔悟。知貪生愛子是有識所同。於是摧弓
折矢出家業道。常分衛自資受一食法。蔬苦六時以悔先罪。誦法華維摩。常昇臺諷詠。響聞四遠。士庶稟其歸戒者三千餘人。遂開拓所住以為精舍。因誦為目號曰法
華臺也。宗後不測所終。
[0407a13]釋道冏。姓馬。扶風人。初出家為道懿弟子。懿病嘗遣冏等四人至河南霍山採鍾乳。入穴數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
冏判無濟理。冏素誦法華唯憑誠此業。又存念觀音。有頃見一光如螢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於是進修禪業節行彌新。頻作數過普賢齋。並有瑞應。或見梵僧入
坐。或見騎馬人至。並未及暄涼。倏忽不見。後與同學四人。南遊上京觀矚風化。夜乘氷度河。中道氷破三人沒死。冏又歸誠觀音。乃覺脚下如有一物自
[敲-高+危]。復見赤光在前。乘光至岸。達都止南澗寺。常以般舟為業。嘗中夜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上乘。冏欻不自覺。已見身在郡。
後沈橋見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數百人。見冏驚起。曰坐禪人耳。彼人因謂左右曰。向止令知處而已。何忽勞屈法師。於是禮
拜執別。令人送冏還寺。扣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猶閉。眾咸莫測其然。宋元嘉二十年。臨川康王義慶携往廣陵。終於彼矣。
[0407b04]釋慧慶。廣陵人。出家止廬山寺。學通經律清潔有戒行。誦法華十地思益維摩。每夜吟諷。常聞闇中有彈指讚歎之聲。嘗於小雷
遇風波船將覆沒。慶唯誦經不輟。覺船在浪中如有人牽之。倏忽至岸。於是篤厲彌勤。宋元嘉末卒。春秋六十有二。
[0407b10]釋普明。姓張。臨淄人。少出家稟性清純蔬食布衣。以懺誦為業。誦法華維摩二經。及誦之時有別衣別座。未嘗穢雜。每誦
至勸發品輒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誦維摩經亦聞空中唱樂。又善神呪所救皆愈。有鄉人王道真妻。病請明來呪。明入門婦便悶絕。俄見一物如狸長數尺許從狗
竇出。因此而愈。明嘗行水傍祠。巫覡自云。神見之皆奔走。以宋孝建中卒。春秋八十有五。
[0407b20]釋法莊。姓申。淮南人。十歲出家。為廬山慧遠弟子。少以苦節標名。晚遊關中從叡公稟學。元嘉初出都止道場寺。性率素止
一中而已。誦大涅槃法華淨名。每後夜諷誦。比房常聞莊戶前有如兵仗羽衛之響。實天神來聽也。宋大明初卒於寺。春秋七十有六。
[0407b27]釋慧果。豫州人。少以蔬苦自業。宋初遊京師止瓦官寺。誦法華十地。嘗於圊廁見一鬼。致敬於果云。昔為眾僧作維那。小不
如法墮在噉糞鬼中。法師德素高明。又慈悲為意。願助以拔濟之方也。又云。昔有錢三千埋在柿樹根下。願取以為福。果即告
眾掘取。果得三千。為造法華一部并設會。後夢見此鬼云。已得改生大勝昔日。果以宋太始六年卒。春秋七十有六。
[0407c07]釋法恭。姓關。雍州人。初出家止江陵安養寺。後出京師住東安寺。少而苦行殊倫。服布衣餌菽麥。誦經三十餘萬言。每夜諷詠
輒有殊香異氣。入恭房者咸共聞之。又以弊納聚蚤虱。常披以飴之。宋武文明三帝及衡陽文王義秀等。並崇其德素。所獲信施常分給貧病。未嘗私蓄。宋太始中還西
卒於彼。春秋八十。時烏衣復有僧恭者。德業高明綱總寺任。亦不食粳糧唯餌豆麥。
[0407c17]釋僧覆。未詳何人。少孤為下人所養。七歲出家為曇亮弟子。學通諸經蔬食持呪。誦大品法華。宋明帝深加器重。勅為彭城
寺主。率眾有功。宋太始末卒。春秋六十有六。
[0407c22]釋慧進。姓姚。吳興人。少而雄勇任性遊俠。年四十忽悟心自啟。遂爾離俗止京師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輒
病。迺發願。願造法華百部以悔先障。始聚得錢一千六百。時有劫來問進有物不。答云。唯有造經錢在佛處。群劫聞之赧然
而去。於是聚集信施。得以成經。滿足百部。經成之後病亦小差。誦法華一部得過情願既滿。厲操愈堅。常迴諸福業願生安養未亡少時忽聞空中聲曰。汝所願已足。
必得生西方也。至齊永明三年無病而卒。春秋八十有五。時京師龍華寺復有釋僧念誦法華金光明。蔬食避世。
[0408a06]釋弘明。本姓嬴。會稽山陰人。少出家貞苦有戒節。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習禪定。精勤禮懺六時不輟。每旦則水瓶自滿。實諸天童
子以為給使也。明嘗於雲門坐禪。虎來入明室內伏于床前。見明端然不動。久久乃去。又時見一小兒來聽明誦經。明曰。汝是
何人。答云。昔是此寺沙彌。盜帳下食今墮圊中。聞上人道業故來聽誦經。願助方便使免斯累也。明即說法勸化。領解方隱。後
於永興石姥巖入定。又有山精來惱明。明捉得以腰繩繫之。鬼遜謝求脫云。後不敢復來。及解放。於是絕迹。元嘉中郡守平昌
孟顗重其真素。要出安止道樹精舍。後濟陽江於永興邑立昭玄寺。復請明往住。大明末陶里董氏。又為明於村立栢林寺。要明還止。訓勗禪戒門人成列。以齊永明
四年卒於栢林寺。春秋八十有四。
[0408a23]釋慧豫。黃龍人。來遊京師止靈根寺。少而務學遍訪眾師。善談論美風則。每聞臧否人物輒塞耳不聽。或時以異言間止。瓶
衣率素。日以一中自畢。精勤標節以救苦為先。誦大涅槃法華十地。又習禪業精於五門。嘗寢見有三人來扣戶。並衣冠鮮潔
執持華蓋。豫問覓誰。答云。法師應死。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了可申一年不。答云。可爾。至明年滿一周而卒。是歲齊永明七年。
春秋五十有七。豫同寺有沙門法普。亦素行誦經。
[0408b05]釋道嵩。姓夏。高密人。年十歲出家。少而沈隱有志用。及具戒之後專好律學。誦經三十萬言。交接上下未嘗有喜慍之色。性好檀
捨隨獲利養皆以施人。瓶衣之外略無兼物。宋元徽中來京師止鍾山定林寺。守靖閑房懺誦無輟。人有造者輒為其說法訓獎以代饌焉。從之請戒者甚眾。後卒於山
中。春秋四十有九。
[0408b13]釋超辯。姓張。燉煌人。幼而神悟孤發履操深沈。誦法華金剛波若。聞京師盛於佛法。迺越自西河。路由巴楚。達于建業。頃之
東適吳越觀矚山水。停山陰城傍寺少時。後還都止定林上寺。閑居養素畢命山門。誦法華日限一遍。心敏口從。恒有餘力禮千佛凡一百五十餘萬拜。足不出門三
十餘載。以齊永明十年終於山寺。春秋七十有三。葬于寺南。沙門僧祐為造碑墓所。東莧劉勰製文。時有靈根釋法明。祇洹釋
僧志。益州釋法定。並誦經十餘萬言。蔬苦有至德。
[0408b25]釋法慧。本姓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氷嚴。以宋大明之末。東遊禹穴隱于天柱山寺。誦法華一部。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居閣
不下三十餘年。王侯稅駕止拜房而反。唯汝南周顒以信解兼深。特與相接。時有慕德希禮。或因顒介意。時一見者。以齊建
武二年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五。時若耶懸溜山有姓曇遊者。亦蔬食誦經。苦節為業。
[0408c04]釋僧侯。西龔。西涼州人。年十八便蔬食禮懺。及具戒之後遊方觀化。宋孝建初來至京師。誦法華維摩金光明。常二日一遍。如此
六十餘年。蕭惠開入蜀請共同遊。後惠開協同義嘉負罪歸闕。侯乃還都。於後崗創立石室。以為安禪之所。自息慈以來至于捨命。魚肉葷辛未嘗近齒。脚影小蹉輒虛
齋而過。齊永明二年微覺不愈。至中不能食。迺索水漱口。合掌而卒。春秋八十有九。時普弘有釋慧溫亦誦法華經維摩首楞嚴。蔬苦並有高節。
[0408c15]釋慧彌。姓楊氏。弘農華陰人。漢太尉震之後裔也。年十六出家。及具戒之後志修遠離。迺入長安終南山。巖谷險絕軌迹莫至。彌負
錫獨前。猛虎肅兕無擾。少誦大品。又精修三昧。於是剪茅結宇。以為栖神之宅。時至則持鉢入村。食竟則還室禪誦。如此者
八年。後聞江東有法之盛。迺觀化京師止于鍾山定林寺。習業如先。為人溫恭冲讓喜慍無色。戒範精明獎化忘勌。諮賢求善恒若未足。凡黑白造山禮拜者。皆為說法
提誘以代餚饌。爰自出家至于衰老。葷醪鮮豢一皆永絕。足不出戶三十餘年。曉夜習定。常誦波若。六時禮懺。必為眾先。以
梁天監十七年閏八月十五日終於山舍。春秋七十有九。葬于寺南。立碑頌德。時定林又有沙門法仙。亦誦經有素行。後還吳為僧正。卒於彼。
[0409a03]釋道琳。本會稽山陰人。少出家有戒行。善涅槃法華誦淨名經。吳國張緒禮事之。後居富陽縣泉林寺。寺常有鬼怪。自琳居之
則消。琳弟子慧韶為屋所押。頭陷入肩。琳為祈請。韶夜見兩梵道人拔出其頭。旦起遂平復。琳於是設聖僧齋。鋪新帛於床
上。齋畢見帛上有人迹。皆長三尺餘。眾咸服其徵感。富陽人始家家立聖僧坐以飯之。至梁初琳出居齊熙寺。天監十八年卒。春秋七十有三。
[0409a13]論曰。諷誦之利大矣。而成其功者希焉。良由總持難得惛忘易生。如經所說。止復一句一偈亦是聖所稱美。是以曇邃通神於石
塢。僧生感衛於空中。道冏臨危而獲濟。慧慶將沒而蒙全。斯皆實德內充。故使徵應外啟。經云。六牙降室四王衛座。豈粵虛哉。若
迺凝寒靖夜朗月長宵。獨處閑房吟諷經典。音吐遒亮文字分明。足使幽靈忻踊精神暢悅。所謂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者也。
[0409a23]讚曰。法身既遠。所寄者辭。沈吟反復。惠利難思。無怠三業。有競六時。化人乃衛。變眾來比。此焉實德。誰與較之。
高僧傳卷第十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50 冊 No. 2059 高僧傳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