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ronicle of Buddhism in China 佛祖統紀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佛祖統紀卷第四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四
入涅槃
[0163c15] 序曰。如來所說一代法門。其意在乎開顯大 事因緣而已。及乎人機既得大益。則又為 之說云。所應度者皆已度畢。於是唱入滅
度。以示化儀之有始卒。將以起懈怠者之 慕心以垂訓未來之人爾。至曰我不滅度 常在靈山。斯則如來不生不滅大般涅槃之 旨。
[0163c22] 言涅槃者。此有二義。一者為法華未熟人 追說四教。具談佛性令知真常入大涅槃。 名捃拾殘機教 (四教儀) 謂如來調熟漸機眾
生。以法華涅槃。皆為後教後味。譬如田家 先種先熟先收。後種後熟後收。是以八千 聲聞。無量損生菩薩。大德身子等。於法華
中得受記莂。見如來性成大果實。如秋 收冬藏更無所作。即是前番。從摩訶般若 出法華。若鈍根人法華不入。更用般若淘 汰。如五千自起人天被移。此等未熟者。更
論般若入於涅槃而見佛性。即是後番。從 般若出大涅槃。故知法華前番。如秋成大 穫。涅槃後番。如捃拾餘殘 (玄十) 。
[0164a06] 述曰。法華開顯已廢方便。其未熟者尚勞 調停。故於臨滅度時。重施三教之權。用 顯一乘之實。此追說之意也 (義在聖行品) 然五
千先已結緣略聞開顯。今此會中復為追 說。既於當座知常。故須即施即廢。此追 泯之意也 (義在德王品) 追說者重施也。追泯者
重會也。法華已施已廢。即是前番涅槃重 施重廢。即是後番。籤之言曰涅槃重施方 便。又云泯者會合。皆此義也。
[0164a15] 二者。為末世比丘畜不淨物 (失戒) 樂誦外典 不教佛經 (失乘) 於佛法中起斷滅見。夭傷
慧命亡失法身。使乘戒俱失。故更扶三藏 廣開常宗設三種權扶一圓實。故名扶律 談常教 (雜見大經玄籤及四教儀) 若言不許諸惡比丘畜八 不淨。是戒門事門
(此即扶律義。案律云。八不淨者。一田園。二種植。三穀帛。四畜人 僕。五養禽獸。六錢寶。七褥釜。八象金飾床及諸重物。此之八物顯過不應) 若說如來
實不畢竟入於涅槃。及遮外典。此是乘門 理門 (此即談常義。據經合云。如來實不畢竟涅槃。方是談常。今籤文云。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此脫實不 兩字今用經補足)
若末代諸惡比丘破戒。說如來無常。 及讀外典。則並無乘戒。失常住命。賴由此 經扶律談常。則乘戒具足。故知此經為贖 常住命之重寶
(籤引大經云。若人藏積七寶。為未來穀貴賤。侵值遇惡王。為用贖
命。乃當出用。諸佛祕藏亦復如是。為未來世諸惡比丘。畜不淨物。為四眾說。如來畢竟入於涅槃。讀誦外典不教
佛經如是等惡出現世時。為滅諸惡為說是經。是經若滅佛法則滅) 。
[0164b02] 述曰。法華開顯之後。涅槃廣開常宗。知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於是末代無知。安於 平等大慧之說。忽略戒律不復經懷。此
戒緩之失也。至於不讀佛經唯好外典。 此乘緩之失也 (是知讀經要在解義。行行始可名乘。若秖循行數墨。但是人天福 業。菩提遠因。未足以為出世之近果也)
乘戒俱緩。非三塗之歸 而何歸。如來久鑑未來。唱商行寄金之 典。重扶三藏圓會真常。顧命之言有在 於是。然則扶律談常之教。正被今日。凡
在為學可不自勉。是以止觀方便具五 緣中。首明持戒以為助道。要令行人以 圓三觀。觀察所持十種戒本相相清淨事 理俱持。乘戒俱急。非同十二年中不知
圓常。唯明事相之戒。故義例有云。雖依 法華三昧妙行。末代鈍根。若無扶助。則正 行傾覆。故須扶律談常以顯實相。若夫 大經所云。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
者乃名為緩。此即偏贊大乘。格量優劣 之文。豈當恃此便忽事戒。止觀謂乘急 戒緩者。以三塗身見佛聞經。如華嚴涅 槃。鬼神龍畜皆預列眾。如是因果。差降
升沈非一。云何難言理戒得道。何用 事戒。幸於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塗 (文句) 不明此宗。未足與議涅槃最後之訓。 若但弘四分不讀大乘。徒知專守鹿苑
持犯之章。曾未獲聞鷲峯開顯之旨。此 為弘道。良用悲心。如智者之滅。弟子問 誰可宗仰。則答之曰。波羅提木叉 (戒) 四三 昧在焉 (乘)
左溪之逝。則顧謂門人曰。吾六 即道圓萬行無得 (乘) 戒為心本 (戒) 汝等師 之。是又知列祖弘道。未嘗不取本於乘 戒俱急扶律談常之意。
[0164c05] 若論時味與法華同。談其部內純雜小異 (四教儀○句記以十六意辨異二經云。判味同時。而部有異云云。又玄云。涅槃猶帶三乘。此經純一無雜)
○然二經教意起盡是同。如法華三周說法。 斷奠聲聞咸歸一實 (開迹也○斷丁亂反。奠如字。訓決定。依經文。則是 決了聲聞法之義) 後開近顯遠明菩薩事
(顯本也) 涅槃亦 是先勝三修 (籤斥奪三修。十仙小證○涅槃玄。邪三修者。世人隨邪師教。相續為常。
適意為樂。動轉為是我。劣三修者。聲聞依半教。謂三界無常。諸有非樂。一切空無我無我所。勝三修者。依
佛勝教破於劣修。以常樂我。斥諸比丘無常苦空無我虛偽不真。法身常恒無有變易。歡娛受樂具入自在。 如是修者入祕密藏○涅槃經云。闍提首那等十外道)
斷奠聲聞入祕 密藏 (開迹也) 後三十六問明菩薩事 (顯本也。籤文。廣 辨菩薩五行十功。已上釋同) 又涅槃臨滅更扶三藏。誡約
將來。使末代鈍根不於佛法起斷滅見。 廣開常宗破此顛倒。令佛法久住。如此 等事。其意則別 (玄文已上釋異。籤云。起謂正說初分。盡謂正說末分。法華以本迹二
門為初後二分。初則開權顯實斷奠聲聞。後明本門增道損生。重更辨前開權作主久遠成佛。故涅槃正說。開為
四段。初純陀品云。明涅槃施斷奠二修。二長壽品去四品。明涅槃義。三現病品去五品。明涅槃行。四師子
吼品去三品。明涅槃用。故知初三斷奠聲聞。後但明於涅槃義用。是故二經起盡是同) 。
[0164c22] 經云。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故合法華為 第五時 (四教儀) 。
[0164c24] 五十三年 (壬申) 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遣文 殊詣母所。暫屈禮敬三寶。摩耶夫人聞之。
乳自流出。直至佛口。即與文殊俱至佛所。 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三月將盡欲出涅 槃。帝釋作三道寶階。佛與母別。大眾導從。 下還祇洹 (佛升忉利經) 。
[0165a03] 述曰。案行法經。却後三月我當涅槃。則知 說行法。在辛未十一月望。案升忉利經。 三月安居。則知說行法畢。即日往忉利。
案此經。三月將盡欲入涅槃。則知此年 二月十四日下閻浮提。十五日入涅槃。
[0165a08] 時優填王 (拘睒彌國) 戀慕世尊。鑄金為像。聞佛 當下寶階。象載金像來迎世尊。金像上下 猶如生佛。雨華放光為佛作禮。世尊合掌
語像。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以付囑汝 (觀佛三昧 經○案增一阿含經。帝釋請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優填王思覩如來。即以旃檀作如來像。高至五尺。波斯匿王。
聞之以紫磨金作像。亦高五尺。時閻浮提始有二像。又西域記。優填王。請目連。以神力。接工人上天。親 [目*(日/目)] 妙相。 用旃檀雕像)
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 (此云大愛道) 不忍見 如來滅度。與五百除饉女禮佛。退還精舍。 各在空中。作十八變。同時泥洹。佛令阿難 入城遍告理家
(優婆塞受戒在家者) 作五百梓材。闍維 畢取舍利。造廟供養 (佛母泥洹經) 佛躬舉床一 脚。阿難舉一脚。飛在虛空往至冡間。四部
大眾各舉五百比丘尼 (增一阿含經○案智度論。四天王舉床。佛在前擎爐 燒香供養。為報恩故) 。
[0165a22] 梁祐律師曰。姨母之德均為所生。是故持 舉之。重爰酬鞠育。將以厲後世無恩之 人也 (釋迦譜) 。
[0165a25] 舍利弗目犍連。不忍見佛涅槃。遂先入滅。 七萬阿羅漢亦同時入滅。時四輩弟子莫不 荒亂。如來以神通力化作二弟子在佛左
右。眾生歡喜憂惱即除 (薩婆多論) 。
[0165b01] 述曰。身子不忍見佛涅槃。故先入滅。而 涅槃疏引大經則云。身子見佛涅槃不 憂。常住不喜。是知開顯之義。不同附小 之文。
[0165b05] 今日座中無央數眾。或見如來入般涅槃 (像法決疑經) 。
[0165b07] 二月十五日。佛在拘尸那城 (此云三角) 力士生地 娑羅雙樹間。臨涅槃時。出大音聲普告 大眾。今日世尊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
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時世尊晨朝從 面門放種種光。遍照十方。六趣眾生共 相謂言。當疾往詣勸進如來。莫般涅槃 (涅槃經) 。
[0165b14] 述曰。如來以聲光普告大眾。而六趣之 中。有能相謂勸請者。蓋是大權示現主首 之倫。故能次第轉告三塗實報之眾。故此
經列眾。有稱諸天八部師象鳥獸。皆名為 王者。此意可知。
[0165b19] 時弟子四眾。諸大菩薩。閻浮諸王。大臣長者。 四天王諸天子。八部諸王。山海諸王。師子象 王。諸鳥獸王。唯除迦葉阿難二眾及阿闍 世王
(佛以聲光召五十二眾。時迦葉在耆山。阿難在娑羅林外。為諸魔所惱。闍王害父身生惡 瘡。諸佛懺悔即還本宮。都不覺知如來涅槃○見涅槃後分經) 各持供具詣佛
供養。皆默不受。是時會中優婆塞純陀白 言。我等欲從如來求將來食。惟願哀閔受 我微供。佛云。我今受汝最後供養。令汝 具足檀波羅密。純陀白言。雖知如來方便
示現涅槃。而我不能不懷苦惱。佛讚善哉。 能知如來示同眾生方便涅槃。時天龍八部 勸請如來。唯願久住不入涅槃。世尊。為說
伊字三點。如來之身解脫般若三法。如世伊 字 (梵書 i 字三點不縱不橫) 時諸比丘請說無常苦空無我。 佛說出世常樂我淨世間四顛倒法。諸比丘
言。如來永無四倒。了知常樂我淨。何故不 住一劫半劫。教導我等舍離四倒。佛言。我 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訶迦葉。當 為汝等作大依止。猶如如來
(云云) 。佛告大 眾。今以正法付囑國王大臣及四部眾。應 當勸厲諸學人令得增上戒定慧。若有不 學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毀正法者。大臣四 部眾應當苦治
(涅槃經) 。
[0165c13] 述曰。佛告諸比丘。所有正法悉已付囑迦 葉。此為正付法。以迦葉能繼世傳持也。 又云今以正法付囑王臣四眾。此是旁付
法。以在官能治人護法也。
[0165c17] 佛告大眾。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涅槃經) 。
[0165c19] 述曰。梵網制菩薩不應食肉。鹿苑之際 小乘病開魚肉。楞伽則不應菩薩食肉。 釋籤謂在四含後為漸制之始。既云菩
薩不應食肉。故知小教仍開。今涅槃始。不 聽聲聞弟子食肉。從今日始。則知大小 俱制。正是扶律之意。末代出家可不知 奉。
[0165c26] 阿闍世王。既害父已身生惡瘡。邪見六臣 惑言六師能治王病。耆婆白言。唯佛能治。 王聞佛欲涅槃。悶絕躄地。世尊大悲。入月
愛三昧放清涼光。往照王身身瘡即愈。王 與夫人國民五十八萬。往拘尸城。佛為說 法。所有重罪即時微薄。王及夫人 婇 女皆同
發菩提心。遶佛三匝辭退還宮。
[0166a04] 佛告憍陳如。阿難何在。陳如答言。在娑羅 林外。去此大會十二由旬。為六萬四千億 魔之所嬈亂。是諸魔眾悉自變身為如來
像宣說一切諸法示現神通。阿難念言。如 是神變將非佛所作邪。阿難入魔羂故。極 受大苦。以是因緣不來至此。佛告文殊。 阿難吾弟。給事我來二十餘年。所可聞法
具足受持。喻如瀉水置之一器。是故我今顧 問何在。欲令受持是涅槃經。今為諸魔所 惱。汝持是大陀羅尼可往救護。文殊受已
至阿難所。魔王聞呪。悉發菩提心捨於魔 業。即放阿難歸至佛所 (涅槃經) 。
[0166a16] 述曰。阿難初為摩登伽女所攝。佛勅文 殊。將呪往救。所以為宣說首楞嚴大定 之發起。後於娑羅林外為魔所嬈。佛勅
文殊。將呪往救。所以為魔王發菩提心 捨於魔業之緣起。未可以聲聞小果為 之籌量。至言侍佛左右。唯證三果。滅後 結集方證四果。此皆阿難用方便道特
留殘結耳。內祕菩薩外現聲聞。佛為授 記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當約此意以為 之論。
[0166a26] 佛告阿難。是娑羅林外有一梵志。名須跋 陀羅。年百二十。雖得五通未捨憍慢。汝 可往彼語云。如來出世如優曇華。於今中
夜當般涅槃。若用所作可及時作。阿難 受勅往作是語。須跋陀羅言。善哉。即與阿 難還至佛所。聞佛說法得阿羅漢 (涅槃經) 既
證果已白言。世尊。惟願少住教誡莫般涅 槃。世尊默然不許。須跋陀羅不忍見如來 涅槃。即先入滅。佛告大眾。自我得道度憍
陳如。最後須跋陀羅。吾事究竟無復施為 (涅槃後分) 時阿難以阿泥樓豆語咨啟四問。佛 告阿難。如汝所問。六群比丘。惡性車匿。行
污他家。云何共住。我涅槃後車匿比丘。漸當 調伏捨本惡性。佛去世後以何為師者。尸 波羅戒是汝大師。佛涅槃後依何住者。依四
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 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中間。名受念處。觀心 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
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一切行者。應 當依此四念處住。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 切經初安何等語者。當安如是我聞一時 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
(涅槃後分) 時 阿難請問。如來般涅槃後云何殯葬。佛言。當 如轉輪聖王葬法。用白 [疊*毛] 纏身。塗以末香。
金棺鐵槨。持盛王身。灌以酥油。香薪燒之。 火盡收取骨末。起塔表剎。見者悲喜。思王 正治。我今聖王亦復如是。我此國土未來眾
生。水葬火葬塔冢之葬。其事為多。閻浮界內 有震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化導。人民慈哀 禮義具足
(冢墓因緣經○止觀我遣三聖化彼振旦。輔行仁義先驅真道後啟。清淨法行經。光淨 菩薩彼稱孔子。迦葉菩薩彼稱老子。月光菩薩彼稱顏回) 。
[0166b28] 佛說涅槃時。有萬五千億人。於是經中不 生信心。是人於未來亦當得信。
[0166c01] 述曰。此見妙句。未知據何文。此等極鈍 根人。即是末代出家。具正信學佛法者。 我輩何幸得預此流。
[0166c04] 如來臨入涅槃。諸天大眾皆來供養。唯螺髻 梵王不來覲省。時諸大眾惡其我慢。使百千 呪僊往彼令取。乃見種種不淨而為城塹。
犯呪而死。復策無量金剛持呪而去。乃至 七日無人取得。大眾悲哀說偈。如來即以 大遍知神力。隨左心化出不壞金剛。於大
眾中顯大神通。三千世界六反震動。即騰身 至梵王所。指彼穢物變為大地。報梵王言。 汝大愚癡如來欲入涅槃。汝何不去。即以
金剛不壞之力。微以指之。梵王發心至如 來所 (穢迹金剛靈要門○題稱穢迹者。如經云。金剛指梵王穢物變為大地。所謂以神通變其穢境。故得 名之為穢迹金剛)
。
[0166c16] 世尊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 弟子略說法要。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 重珍敬波羅提木叉。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 我住世無異此也
(遺教經) 。
[0166c20] 佛告眾曰。我雖在此閻浮提中。數數示現 入於涅槃。實不畢竟涅槃。是故當知。是常 住法不變易法 (涅槃經) 時世尊於七寶床右脇
而臥。頭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後背 東方。如來中夜寂然無聲。於是時頃便般 涅槃。娑羅樹林四雙八隻。入涅槃已東西 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合為一樹。垂覆
寶床蓋於如來。慘然變白猶如白鶴大眾 哀聲普震一切世界 (涅槃後分) 時一切人民即 入城中。作七寶金棺。栴檀沈水香花幡蓋。
至如來前而申供養。大眾悲哽。共扶如 來入金棺中。遣四力士請棺入城力不能 勝。乃至遣十六力士亦不能勝。時阿泥樓 豆語力士言。縱使盡城內人共舉佛棺。亦
不可得。當須大眾諸天助汝舉棺。乃得入 城。所言未既。帝釋即持寶蓋。垂在空中。 乃至色界諸天。皆如帝釋供養聖棺世尊大
悲。即自舉棺升空。高一多羅樹。從西門入 從東門出。從南門入從北門出。如是左 右遶城經於七匝。徐徐空行至荼毘所。下 七寶床。時四天王各持天上栴檀沈水各五
百根。乃至第六諸天世間大眾。各持栴檀沈 水至荼毘所 (涅槃後分) 二月二十二日。如來涅 槃已經七日。將欲出棺。大眾哀泣。共扶如
來至七寶床香水灌洗。妙兜羅綿。纏頭至 足。白 [疊*毛] 千張。次第纏身。共扶如來入寶棺 中。以妙香木成大香樓。舉棺樓上。大眾各
持香炬至香樓所。皆悉滅沒 (後分) 阿那律升 忉利天以告摩耶夫人。摩耶自天而下。棺自 為開。世尊起合掌曰。遠屈下來。復語阿難
曰。汝當知為後世不孝眾生故。從金棺出 問訊於母 (摩耶夫人經) 。
[0167a23] 時大迦葉與五百弟子在耆闍崛山。去拘 尸城五十由旬 (案赴佛涅槃經云。迦葉在伊茶梨山。去舍衛二萬六千里。教授一千弟
子。此蓋部別不同。當以涅槃後分所出為正) 迦葉於正受中心驚身顫。 從定中出見地大動。即知如來已入涅槃。 即將弟子往拘尸城至佛棺所。如來大悲。
為迦葉故棺自然開。顯出真金紫磨堅固色 身。迦葉哀哽。即以香水灌洗。千 [疊*毛] 纏身。棺 開即閉。迦葉說偈。如來復現雙足千輻輪
相出於棺外。迦葉禮讚金剛雙足。還自入 棺。從心胸中火涌棺外。漸漸荼毘。經於七 日。香樓乃盡
(後分○案處胎經迦葉執火以然香薪。此部別不同。當以後分所出為正) 佛 滅度已。始經七日。大迦葉告五百阿羅漢。 令詣十方世界盡集六通阿羅漢。得八億
八千眾。於雙樹間聽受法言 (處胎經) 。
分舍利
[0167b09] 序曰。智者有言。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 熏修。究其為義。則有生法全碎之辨。我不 滅度常在靈山。此豈非法身全身乎。今論
涅槃之後八萬四千。則唯示生碎二身爾。如 來久遠劫來數數出現。蓋將開生身之迹。以 顯法身之本。即碎身之狹以見全身之遍。 大權益物可勝思議者哉。
[0167b16] 二月二十九日。如來荼毘已經七日。帝釋開 棺取佛右牙。天上起塔。有二捷疾羅剎。盜 取佛牙一雙。時城內大眾收取舍利滿八金
壜。入拘尸城七日供養 (後分○舍利此云骨身) 。
[0167b20] 三月六日。如來本生眷屬迦毘羅國王 (父王淨飯
二子。一孫。既俱出家。父王問佛云。國嗣永絕。則知既崩之後無復繼者。今此迦毘羅王。蓋是國人。立兄弟之子為 其後。故今云本生眷屬也)
諸釋種等。經三七日。知佛涅 槃入拘尸城。請求舍利不果所請。阿闍世 王詣佛懺悔。洗蕩身瘡極重罪滅。即還本 宮。於涅槃夜夢見月落。召問諸臣。答言。是
佛涅槃之相。王即將臣從至拘尸城。請求 舍利不果所請。時毘離外道名王。阿勒迦 羅王。毘耨不畏王。遮羅迦羅王。波肩羅王。各
將臣從入拘尸城。請求一分舍利還國供 養不果所請 (後分○已上七國。并拘尸那為八國) 時八國王共 爭舍利。有大臣優波吉諫八國王。時帝釋
化作人語。我等諸天亦應有分。阿耨達龍 王言。我等亦應有分。若不見與力足相敵。 時優波吉告言。諸君且止。此舍利宜共分
之。何須見諍。即分舍利而為三分。一分 諸天。一分龍王。一分八王 (處胎經) 八國共分 舍利。闍王得八萬四千數。又別得口髭還
國。道逢難頭禾龍王。從求舍利。闍王不與。 龍言。我力能壞汝國土。闍王怖畏。即以佛 髭與之。龍王於須彌山下起水精塔。闍王
還國。以紫金函盛舍利。作千歲燈。於五 洹河水中作塔藏之 (阿育王經) 。
[0167c14] 八國舉兵爭求舍利。姓煙婆羅門高聲唱言。 當作八分。時拘尸城得第一分。乃至闍王 得第八分。各還本國起塔。姓煙婆羅門得
盛舍利瓶。還那羅聚落起塔。羅延婆羅門 得炭。還國起塔。是時閻浮提始有十塔 (十誦律) 。
集三藏
[0167c21] 序曰。荊溪論結集三藏。則有三處一千結 集。正當最初 (佛滅後四月十五日) 七百結集為滅後百 年。跋闍擅行十爭
(周厲王三十四年。見通塞志) 五百結集 為四百年後。因伽昵吒王請僧論道不同 (未檢所出) 。然法苑珠林。李長者合論。並依處胎經
以滅後七日為五百結集。今案本文。迦葉 告五百。正是遣使集眾。未為正結集則 當以荊溪之論為正。
[0167c29] 四月十五日。大迦葉如是思惟。應當結集 三藏令法久住。即住須彌山頂撾銅犍稚 (音 虔
地。聲論翻為鍾。五分律隨有瓦木銅鐵鳴者。皆名犍地。諸律多作犍槌) 說偈曰。佛諸 弟子。若念於佛。當報佛恩。莫入涅槃。諸
弟子得神力者。皆來集會。迦葉選得千人。 皆阿羅漢。唯除阿難。闍王日給千人飯食。 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說戒時。迦葉入定
以天眼觀。阿難一人煩惱未盡。手牽令出。 阿難慚泣白言。佛法阿羅漢者不得供給左 右使令。以是留殘結不斷耳。大迦葉復言。
汝更有罪。汝勸佛度女人出家。使正法減 五百年。阿難言。三世諸佛皆有四部。迦葉復 言。佛欲涅槃背痛臥言須水。汝不供給。阿
難言。是時五百乘車。截流而度水濁不取。 迦葉復言。佛問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 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汝應答云佛應住壽 一劫若減一劫。佛三問不答。故令世尊早
入涅槃。阿難言。魔蔽我心是故不答。迦葉 復言。汝與佛 [埶/衣] 僧伽梨衣 (褺徒頰及重衣。即是重疊之義) 以
足踏上。阿難言。我捉衣時。大風吹墮脚下。 非不恭敬。迦葉復言。佛陰藏相。般涅槃後。 以示女人。是何可恥。阿難言。我思女人見
佛陰藏相。心羞恥女形欲得男身。修行種 種佛之德根。非為破戒。迦葉令作六種突 吉羅罪僧中悔過 (突吉羅。此云惡作。又云應當學) 迦葉復言。
斷汝漏盡然後來入。阿難思惟諸法求盡 殘漏。定力少故不即得道。後夜欲過疲極偃 息。仰臥就枕霍然得悟。入金剛定破一切
煩惱得六通。後夜到僧堂敲門。迦葉語云。 汝從門鑰孔中入來。阿難即以神力從孔 中入。禮拜懺悔。迦葉乃云。汝莫嫌恨。還汝 本座。阿難禮僧已升師子床
(智度論) 迦葉告言。 佛所說法一言一字勿使有闕。時阿難最 初出經。第一胎化藏。第二中陰藏。第三摩訶 衍方等藏。第四戒律藏。第五十住菩薩藏。第
六雜藏。第七金剛藏。第八佛藏。是為經法具 足時。阿難發聲。唱言。我聞如是一時佛住 所居處。迦葉大眾。皆悉墮淚。咄嗟老死如 幻如化。昨日見佛今日已稱我聞
(處胎經) 。
[0168b10] 阿難身與佛相似。短佛三指。初登高座眾 起三疑。或疑世尊重出。或疑他方佛來。或 疑阿難成佛。及唱我聞三疑俱遣 (妙句) 阿難集
法藏自云。佛初轉法輪。我是時不見。如是 展轉聞 (句引智論) 舊云。阿難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
(記云。佛加覺力。故名佛覺○舍利弗問經。阿難修不忘禪。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 又未聞 經願佛重說。故佛口密為說。阿難親承佛
旨。如仰完器。傳以化人。以瀉異瓶。佛已涅 槃。從金棺出金臂。重為現入胎之相。諸經 皆聞 (妙句) 胎相尚聞。況後諸經
(句記○此即追現入胎。乃至轉法輪等相。 使阿難給侍。二十年已前諸經。皆得以聞之也)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 記。即時憶念過去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
所聞。亦識本願 (法華學無學記品) 。
[0168b23] 如來在此鐵圍山外。十方諸佛並皆雲集說 法。亦名說經。後時文殊召諸菩薩及大阿羅 漢。結集大乘法藏。各言某經我從佛聞。須
菩提言。金剛般若我從佛聞。故知不局阿 難。然阿難則遍聞諸經。餘弟子則偏局當 部 (淨名疏引智論) 。
[0168b29] 如來滅後。於畢鉢羅窟立三座部主結為 三藏。阿難誦出經藏。迦葉誦出論藏。優波 離誦出律藏。此即上座部。更有一千賢聖。
命婆尸迦。於窟外結集名大眾部。此二部 通稱為僧祇律。是為根本 (僧祇律○此文分三藏。為三部主。是小 乘所出) 。
[0168c06] 阿難從佛請願。二十年中所說盡為我說 (報恩經) 。
[0168c08] 摩得勒伽論說十二部經。唯方廣部是菩薩 藏。十一部是聲聞藏。又佛為菩薩聲聞說 出苦道。為菩薩藏聲聞藏。智論云。大迦葉
與阿難在香山。撰集三藏為聲聞藏。文殊 與阿難。集摩訶衍經為菩薩藏。涅槃云。十 一部經二乘所持。方等部為菩薩所持。是以 經論略唯二種 (妙玄) 。
[0168c15] 眾經論明教非一。若摩得勒伽有二藏。聲 聞藏菩薩藏。又諸經有三藏。十一部是聲聞 藏。方廣部是菩薩藏。合十一部。是雜藏。又
有四藏者。更開佛藏。菩薩處胎經為八藏。 胎化藏。中陰藏。未為阿難說時。即是祕密 教。為阿難說後。即是不定教。摩訶衍方等
藏即頓教。戒律藏即二藏教。十住藏即方等 教。雜藏即通教。金剛藏即別教。佛藏即圓教 (胎化即是如來託胎所說諸經。中陰即是如來住胎所說一切諸法) 。
[0168c24] 世尊滅後百年。毘舍離城。跋闍子比丘。擅行 十事聽兩指抄食。得聚落間。得寺內。後聽 可。得常法。得受金銀。彼於布薩日。檀越
有施金銀。而共分之。如是簡擇一一檢校。 乃至十事非法。非毘尼非佛所教。七百阿 羅漢。集論法毘尼。故名七百結集 (四分律) 。
[0169a01] 贊曰。能仁寂默。成佛久遠。仁賢劫波。乘時 利見。一代施化。歸宗開顯。天人群生。咸開 宿願。所應度畢。示迹泥洹。不生不滅。常在
靈山。未來修學。盈滿世間。共期佛慧。爰獨 真丹。
佛祖統紀卷第四 (終)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9 冊 No. 2035 佛祖統紀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