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li Guo Pu Zhao Chan Shi Xiuxin Jue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1005c21] 三界熱惱,猶如火宅。其忍淹留,甘受長苦。欲 免輪迴,莫若求佛。若欲求佛,佛即是心。心何 遠覓,不離身中。色身是假,有生有滅。真心如
空,不斷不變。故云:百骸潰散,歸火歸風。一物 長靈,蓋天蓋地。
[1005c25] 嗟夫!今之人,迷來久矣,不識 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 推諸聖,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
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 身鍊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一食 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
沙作飯,只益自勞。爾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 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觀一切眾 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云:「一切眾生,種種
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是知離此心外,無 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 賢聖,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
法。願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 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1006a09] 問:「若言佛性現在 此身,既在身中,不離凡夫,因何我今不見佛 性?更為消釋,悉令開悟。」
[1006a11] 答:「在汝身中,汝自不 見。汝於十二時中,知飢知渴,知寒知熱,或瞋 或喜,竟是何物?且色身是地、水、火、風四緣所
集,其質頑而無情,豈能見聞覺知?能見聞覺 知者,必是汝佛性。故臨際云:『四大不解說法 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只汝目前歷歷孤
明勿形段者,始解說法聽法。』所謂勿形段者, 是諸佛之法印,亦是汝本來心也。則佛性現 在汝身,何假外求?汝若不信,略舉古聖入道
因緣,令汝除疑,汝須諦信。
[1006a20] 「昔異見王問婆羅 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王 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王曰:『性
在何處?』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 今不見。』尊者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王曰:『於 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
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尊者 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 我說。』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
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 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王聞,心即 開悟。
[1006b03] 「又僧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 今向汝道,恐汝不信。』僧云:『和尚誠言,焉敢不
信。』師云:『即汝是。』僧云:『如何保任?』師云:『一翳 在眼,空華亂墜。』其僧言下有省。
[1006b06] 「上來所舉,古 聖入道因緣,明白簡易,不妨省力。因此公案, 若有信解處,即與古聖把手共行。」
[1006b08] 問:「汝言見 性,若真見性,即是聖人,應現神通變化,與人 有殊。何故今時修心之輩,無有一人發現神 通變化耶?」
[1006b11] 答:「汝不得輕發狂言,不分邪正,是 為迷倒之人。今時學道之人,口談真理,心生 退屈,返墮無分之失者,皆汝所疑。學道而不
知先後,說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見,不名 修學。非唯自誤,兼亦誤他,其可不慎歟!
[1006b15] 「夫入 道多門,以要言之,不出頓悟、漸修兩門耳。雖 曰頓悟頓修,是最上根機得入也。若推過去,
已是多生,依悟而修,漸熏而來。至於今生,聞 即發悟,一時頓畢。以實而論,是亦先悟後修之 機也。則而此頓、漸兩門,是千聖軌轍也。則從
上諸聖,莫不先悟後修,因修乃證。
[1006b21] 「所言神通 變化,依悟而修,漸熏所現,非謂悟時即發現 也。如經云:『理即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
次第盡。』故圭峯深明先悟後修之義,曰:『識氷 池而全水,借陽氣以鎔消;悟凡夫而即佛,資 法力以熏修。氷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
妄盡則心虛通,應現通光之用。』是如事上神 通變化,非一日之能成,乃漸熏而發現也。況 事上神通,於達人分上,猶為妖怪之事,亦是
聖末邊事,雖或現之,不可要用。今時迷癡輩, 妄謂一念悟時,即隨現無量妙用,神通變化。 若作是解,所謂不知先後,亦不分本末也。既
不知先後本末,欲求佛道,如將方木逗圓孔 也,豈非大錯。既不知方便,故作懸崖之想,自 生退屈,斷佛種性者,不為不多矣。既自未明,
亦未信他。既有解悟處,見無神通者,乃生輕 慢,欺賢誑聖,良可悲哉!」
[1006c08] 問:「汝言頓悟、漸修兩 門,千聖軌轍也。悟既頓悟,何假漸修?修若漸 修,何言頓悟?頓、漸二義,更為宣說,令絕餘疑。」
[1006c11] 答:「頓悟者,凡夫迷時,四大為身,妄想為心,不 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 靈 知是真佛也。
心外覓佛,波波浪走。忽被善知識指爾入路, 一念迴光,見自本性。而此性地,元無煩惱,無 漏智性,本自具足,即與諸佛,分毫不殊,故云
頓悟也。漸修者,頓悟本性,與佛無殊;無始習 氣,難卒頓除。故依悟而修,漸熏功成,長養聖 胎,久久成聖,故云漸修也。比如孩子初生之
日,諸根具足,與他無異,然其力未充,頗經歲 月,方始成人。」
[1006c20] 問:「作何方便,一念迴機,便悟自 性?」
[1006c21] 答:「只汝自心,更作什麼方便?若作方便,更 求解會,比如有人,不見自眼,以謂無眼,更欲 求見。既是自眼,如何更見?若知不失,即為見
眼,更無求見之心,豈有不見之想?自己 靈 知, 亦復如是。既是自心,何更求會?若欲求會,便 會不得。但知不會,是即見性。」
[1006c26] 問:「上上之人,聞 即易會。中下之人,不無疑惑。更說方便,令迷 者趣入。」
[1006c28] 答:「道不屬知不知。汝除却將迷待悟 之心,聽我言說。諸法如夢,亦如幻化,故妄念 本寂,塵境本空。諸法皆空之處 靈 知不昧,即
此空寂 靈 知之心,是汝本來面目,亦是三世 諸佛、歷代祖師、天下善知識,密密相傳底法印 也。若悟此心,真所謂不踐階梯徑登佛地。步
步超三界,歸家頓絕疑,便與人天為師,悲智 相資,具足二利,堪受人天供養,日消萬兩黃 金。汝若如是,真大丈夫,一生能事已畢矣!」
[1007a07] 問: 「據吾分上,何者是空寂 靈 知之心耶?」
[1007a08] 答:「汝今 問我者,是汝空寂 靈 知之心。何不返照,猶為 外覓?我今據汝分上,直指本心,令汝便悟,汝
須淨心聽我言說。從朝至暮,十二時中,或見 或聞,或笑或語,或瞋或喜,或是或非,種種施 為運轉,且道畢竟是誰,能伊麼運轉施為耶?
若言色身運轉,何故有人一念命終,都未壞 爛,即眼不自見、耳不能聞、鼻不辨香、舌不談 論、身不動搖、手不執捉、足不運奔耶?是知,能
見聞動作,必是汝本心,不是汝色身也。況此 色身,四大性空,如鏡中像,亦如水月,豈能了 了常知,明明不昧,感而遂通,恒沙妙用也。故
云:『神通并妙用,運水及搬柴。』且入理多端,指 汝一門,令汝還源。汝還聞鴉鳴鵲噪之聲麼?」
[1007a22] 曰:「聞。」
[1007a22] 曰:「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麼?」
[1007a22] 曰:「到 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
[1007a23] 曰:「奇哉!奇 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我更問爾。爾道:『到這 裏一切聲,一切分別,總不可得。』既不可得,當伊
麼時,莫是虛空麼?」
[1007a26] 曰:「元來不空,明明不昧。」
[1007a26] 曰: 「作麼生是不空之體?」
[1007a27] 曰:「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
[1007a28] 曰:「此是諸佛諸祖壽命,更莫疑也!既無相貌,還 有大小麼?既無大小,還有邊際麼?無邊際,故
無內外。無內外,故無遠近。無遠近,故無彼此。 無彼此,則無往來。無往來,則無生死。無生死, 則無古今。無古今,則無迷悟。無迷悟,則無凡
聖。無凡聖,則無染淨。無染淨,則無是非。無是 非,則一切名言俱不可得。既總無如是一切根 境、一切妄念,乃至種種相貌、種種名言,俱不
可得,此豈非本來空寂,本來無物也?然諸法 皆空之處 靈 知不昧,不同無情,性自神解。此 是汝空寂 靈 知、清淨心體。而此清淨空寂之
心,是三世諸佛勝淨明心,亦是眾生本源覺 性。悟此而守之者,坐一如而不動解脫;迷此 而背之者,往六趣而長劫輪迴。故云:『迷一心
而往六趣者,去也、動也;悟法界而復一心者,來 也、靜也。』雖迷悟之有殊,乃本源則一也。所以 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而此空寂之心,在聖
而不增,在凡而不減。故云:『在聖智而不耀,隱 凡心而不昧。』既不增於聖,不少於凡,佛祖奚 以異於人?而所以異於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汝若信得及,疑情頓息,出丈夫之志,發真正 見解,親嘗其味,自到自肯之地,則是為修心 人,解悟處也,更無階級次第,故云頓也。如云
於信因中契諸佛果德,分毫不殊,方成信也。」
[1007b23] 問:「既悟此理,更無階級,何假後修,漸熏漸成 耶?」
[1007b24] 答:「悟後漸修之義,前已具說,而復疑情未 釋,不妨重說。汝須淨心,諦聽諦聽。凡夫無始 曠大劫來,至於今日,流轉五道,生來死去,堅
執我相,妄想顛倒,無明種習,久與成性,雖到 今生,頓悟自性本來空寂,與佛無殊,而此舊 習,卒難除斷。故逢逆順境,瞋喜是非,熾然起
滅,客塵煩惱,與前無異。若不以般若中功著 力,焉能對治無明,得到大休大歇之地?如云: 『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
念猶侵。』又杲禪師云:『往往利根之輩,不費多 力打發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 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輪迴。』則豈可以一期所
悟,便撥置後修耶!故悟後長須照察,妄念忽 起,都不隨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方始究竟。 『天下善知識,悟後牧牛行』是也。雖有後修,已
先頓悟妄念本空,心性本淨,於惡斷,斷而無 斷;於善修,修而無修,此乃真修真斷矣。故云: 『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圭峯總判先悟
後修之義云:『頓悟此性,元無煩惱;無漏智性, 本自具足,與佛無殊。依此而修者,是名最上 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也。』若能念念修習,自
然漸得百千三昧。達磨門下轉展相傳者,是 此禪也。則頓悟漸修之義,如車二輪,闕一不 可。
[1007c18] 「或者不知善惡性空,堅坐不動,捺伏身心, 如石壓草,以為修心,是大惑矣。故云:『聲聞心 心斷惑,能斷之心是賊。』但諦觀殺盜淫妄,從
性而起,起即無起,當處便寂,何須更斷。所以 云:『不怕念起,唯恐覺遲。』又云:『念起即覺,覺之 即無。』故悟人分上,雖有客塵煩惱,俱成醍醐。
但照惑無本,空華三界,如風卷煙;幻化六塵, 如湯消氷。若能如是念念修習,不忘照顧定 慧等持,則愛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辠
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煩惱盡時,生死 即絕。若微細流注永斷,圓覺大智,朗然獨存, 即現千百億化身,於十方國中,赴感應機,似
月現九霄,影分萬水,應用無窮,度有緣眾生, 快樂無憂,名之為大覺世尊。」
[1008a02] 問:「後修門中,定 慧等持之義,實未明了,更為宣說,委示開迷, 引入解脫之門。」
[1008a04] 答:「若設法義,入理千門,莫非 定慧。取其綱要,則但自性上體用二義,前所 謂空寂 靈 知是也。定是體,慧是用也。即體之
用故,慧不離定;即用之體故,定不離慧。定則 慧故,寂而常知;慧則定故,知而常寂。如曹溪 云:『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若悟
如是,任運寂知,遮炤無二,則是為頓門箇者 雙修定慧也。
[1008a11] 「若言先以寂寂,治於緣慮;後以 惺惺,治於昏住。先後對治,均調昏亂,以入於 靜者,是為漸門劣機所行也。雖云惺寂等持,
未免取靜為行,則豈為了事人,不離本寂本 知任運雙修者也?故曹溪云:『自悟修行,不在 於靜。』若靜先後,即是迷人。則達人分上,定慧
等持之義,不落功用,元自無為,更無特地時 節。見色聞聲時但伊麼,著衣喫飯時但伊麼, 屙屎送尿時但伊麼,對人接話時但伊麼;乃
至行住坐臥、或語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時中, 一一如是。似虛舟駕浪,隨高隨下,如流水轉 山,遇曲遇直,而心心無知。今日騰騰任運,明
日任運騰騰。隨順眾緣,無障無礙;於善於惡, 不斷不修。質直無偽,視聽尋常,則絕一塵而 作對,何勞遣蕩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 緣之力。
[1008a26] 「然障濃習重、觀劣心浮,無明之力大, 般若之力小,於善惡境界,未免被動靜互換, 心不恬淡者,不無忘緣遣蕩功夫矣。如云:『六
根攝境,心不隨緣謂之定;心境俱空,炤鑑無 惑謂之慧。』此雖隨相門定慧,漸門劣機所行 也,對治門中不可無也。若掉舉熾盛,則先以
定門,稱理攝散,心不隨緣,契乎本寂;若昏沈 尤多,則次以慧門,擇法觀空,照鑑無惑,契乎 本知。以定治乎亂想,以慧治乎無記,動靜相
亡,對治功終,則對境而念念歸宗,遇緣而心 心契道,任運雙修,方為無事人。若如是,則真 可謂定慧等持,明見佛性者也。」
[1008b08] 問:「據汝所判, 悟後修門中,定慧等持之義有二種:一、自性 定慧,二、隨相定慧。自性門則曰任運寂知,元
自無為,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蕩之功,無一 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判云此是頓門,箇 者不離自性,定慧等持也。隨相門則曰稱理
攝散,擇法觀空,均調昏亂,以入無為。判云此 是漸門,劣機所行也。為兩門定慧,不無疑焉。 若言一人所行也,為復先依自性門定慧雙
修,然後更用隨相門對治之功耶?為復先依 隨相門均調昏亂,然後以入自性門耶?若先 依自性定慧,則任運寂知,更無對治之功,何
須更取隨相門定慧耶?如將皓玉彫文喪德。 若先以隨相門定慧,對治功成,然後趣於自 性門,則宛是漸門中劣機,悟前漸熏也。豈云
頓門箇者先悟後修,用無功之功也?若一時 無前後,則二門定慧,頓漸有異,如何一時並 行也?則頓門箇者,依自性門,任運亡功;漸門
劣機,趣隨相門,對治勞功。二門之機,頓漸不 同,優劣皎然。云何先悟後修門中並釋二種 耶?請為通會,令絕疑情。」
[1008b28] 答:「所釋皎然,汝自生 疑,隨言生解,轉生疑惑。得意忘言,不勞致詰。 若就兩門各判所行,則修自性定慧者,此是
頓門。用無功之功,並運雙寂,自修自性,自成佛 道者也。修隨相門定慧者,此是未悟前,漸門 劣機,用對治之功,心心斷惑,取靜為行者。而
此二門所行,頓漸各異,不可參亂也。
[1008c05] 「然悟後 修門中,兼論隨相門中對治者,非全取漸機 所行也。取其方便,假道托宿而已。何故?於此
頓門,亦有機勝者,亦有機劣者,不可一例判 其行李也。若煩惱淡薄,身心輕安,於善離善, 於惡離惡,不動八風,寂然三受者,依自性定
慧,任運雙修,天真無作,動靜常禪,成就自然 之理,何假隨相門對治之義也;無病不求藥。
[1008c13] 「雖先頓悟,煩惱濃厚,習氣堅重,對境而念念 生情,遇緣而心心作對,被他昏亂死殺,昧却 寂知常然者,即借隨相門定慧,不忘對治,均
調昏亂,以入無為,即其宜矣。雖借對治功夫, 暫調習氣,以先頓悟心性本淨、煩惱本空故, 即不落漸門劣機污染修也。何者?修在悟前,
則雖用功不忘,念念熏修,著著生疑,未能無 礙。如有一物礙在胸中,不安之相,常現在前。 日久月深,對治功熟,則身心客塵,恰似輕安。
雖復輕安,疑根未斷,如石壓草,猶於生死界 不得自在。故云修在悟前,非真修也。
[1008c23] 「悟人分 上,雖有對治方便,念念無疑,不落污染,日久 月深,自然契合。天真妙性,任運寂知,念念攀
緣一切境,心心永斷諸煩惱,不離自性,定慧 等持,成就無上菩提,與前幾勝更無差別。則 隨相門定慧,雖是漸機所行,於悟人分上,可
謂點鐵成金。若知如是,則豈以二門定慧有 先後次第二見之疑乎?
[1009a01] 「願諸修道之人,研味 此語,更莫狐疑,自生退屈。若具丈夫之志,求 無上菩提者,捨此奚以哉!切莫執文,直須了
義,一一歸就自己,契合本宗,則無師之智自 然現前,天真之理了然不昧,成就慧身不由 他悟。而此妙旨,雖是諸人分上,若非夙植般
若種智大乘根器者,不能一念而生正信;豈 徒不信,亦乃謗讟,返招無間者,比比有之。雖 不信受,一經於耳,暫時結緣,其功厥德,不可稱
量。如《唯心訣》云:『聞而不信,尚結佛種之因;學 而不成,猶益人天之福,不失成佛之正因。』況 聞而信,學而成,守護不忘者,其功德豈能度 量!
[1009a13] 「追念過去輪迴之業,不知其幾千劫,隨黑 闇,入無間,受種種苦,又不知其幾何。而欲求 佛道,不逢善友,長劫沈淪,冥冥無覺,造諸惡
業。時或一思,不覺長吁!其可放緩,再受前殃? 又不知誰復使我今值人生,為萬物之 靈 ,不昧 修真之路。實謂盲龜遇木,纖芥投鍼,其為慶
幸,曷勝道哉!我今若自生退屈,或生懈怠,而 恒常望後,須臾失命,退墮惡趣,受諸苦痛之 時,雖欲願聞一句佛法,信解受持,欲免辛酸,
豈可復得乎?及到臨危,悔無所益。願諸修道 之人,莫生放逸,莫著貪淫,如救頭然,不忘照 顧。無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雖存,
明亦難保。切須在意,切須在意!
[1009a25] 「且憑世間有 為之善,亦可免三途苦輪,於天上人間,得殊 勝果報,受諸快樂。況此最上乘甚深法門,暫
時生信,所成功德,不可以比喻說其小分。如 經云:『若人以三千大千世間七寶,布施供養 爾所世界眾生,皆得充滿。又教化爾所世界
一切眾生,令得四果,其功德無量無邊。不如 一食頃,正思此法,所獲功德。』是知我此法門 最尊最貴,於諸功德,比況不及。故經云:『一念
淨心是道場,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 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願諸修道之人,研味 此語,切須在意。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
度此身!今若不修,萬劫差違。今若彊修難修 之行,漸得不難,功行自進。」
[1009b09] 嗟夫!今時人,飢逢 王饍,不知下口;病遇醫王,不知服藥。不曰如 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且世間
有為之事,其狀可見,其功可驗,人得一事,歎 其希有。我此心宗,無形可觀,無狀可見,言語 道斷,心行處滅。故天魔外道,毀謗無門;釋梵
諸天,稱讚不及;況凡夫淺識之流,其能髣髴? 悲夫!井鼃焉知滄海之闊,野干何能師子之 吼?故知末法世中,聞此法門,生希有想,信解
受持者,已於無量劫中,承事諸聖,植諸善根, 深結般若正因,最上根性也。故《金剛經》云:「於 此章句,能生信心者,當知已於無量佛所,種
諸善根。」又云:「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 說。」願諸求道之人,莫生怯弱,須發勇猛之心, 宿劫善因,未可知也。若不信殊勝,甘為下劣,
生艱阻之想,今不修之,則縱有宿世善根,今 斷之故,彌在其難,展轉遠矣。今既到寶所,不 可空手而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請須慎之!
豈有智者,知其寶所,反不求之,長怨孤貧。若 欲獲寶,放下皮囊!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8 冊 No. 2020 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Linden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