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mmon End of Myriad Good Practices (Wanshan Tonggui Ji) 萬善同歸集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萬善同歸集卷中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0969a19] 夫性起菩提,真如萬行。終日作而無作,雖無 行而遍行。若云有作,即同魔事;或執無行,還 歸斷滅。故知自心之外,無法建立,十身具足,
四土圓收。雖總包含,不壞內外;皆稱法界,豈 隔有無。空中具方便之慧,不著於有;有中運 殊勝之行,不墮於無。是以即理之事,行成無
閡;即事之理,行順真如。相用無虧,體性斯 在。夫化他妙行,不出十度、四攝之門;利己真 修,無先七覺、八正之道。攝四念歸於一實,總
四勤不出一心;嚴淨五根,成就五力。若論施, 則內外咸捨;言戒,則大小兼持;修進,則身心 並行;具忍,則生法俱備;般若,則境智無二;禪
定,則動寂皆平;方便,則普照塵勞;發願,則遍 含法界;具力,則精通十力;了智,則種智圓成; 愛語,則俯順機宜;同事,則能隨行業;運慈,則
冤親普救;說法,則利鈍齊收;七覺,則沈掉靡 生;八正,則邪倒不起。乃至備修三堅之妙行, 具足七聖之法財;秉持三聚之律門,圓滿七
淨之真要。悟天行,契自然之本理;修梵行,斷 塵習之根源;現病行,憩聲聞之化城;示兒行, 引凡夫於天界。歷五位菩提之道,入三德涅
槃之城。練三業而成三輪,離三受而圓三念; 因從三觀薰發,果具五眼圓明。方能遊戲神 通,出入百千三昧;淨佛國土,履踐無閡道場。
然後普應諸方,現十身之妙相;遍照法界,然 四智之明燈。感應道交,任他根量,不動本際, 跡應方圓,凡有見聞,皆能獲益云云。自彼於
我何為?斯皆積善之所熏,成此無緣之大化。 《還源觀》云:「用則波騰海沸,全真體以運行;體 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肇師云:「統萬行,
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 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言。此 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
室包乾象,手接大千,皆不思議之迹也。然幽 關雖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 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
[0969b26] 問:「身為道本,縛是脫因;何得然指、燒身,背道 修道?高僧傳內、小乘律中,貶斥分明,奚為聖 典?」
[0969b28] 答:「亡身沒命,為法酬恩,冥契大乘,深諧正 教。大乘《梵網經》云:『若佛子應行好心,先學大
乘威儀經律,廣開解義味。見後新學菩薩,有 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律,應如法為說一 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
養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獅子、一 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 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若不如是,犯
輕垢罪。』大乘《首楞嚴經》云:『佛告阿難:「若我滅 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 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
上熱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 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 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
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 異。」』所以小乘執相,制而不開;大教圓通,本無 定法。《菩薩善戒經》云:『聲聞戒急,菩薩戒緩;聲
聞戒塞,菩薩戒開。』又經云:『聲聞持戒,是菩薩 破戒。』此之謂也。若依了義經,諸佛悅可;執隨 宜說,眾聖悲嗟。秖可歎大褒圓,自他兼利;豈
容執權滯小,本跡雙迷。」
[0969c20] 問:「五熱炙身,投巖赴火;九十六種,千聖同訶。 幸有正科,何投邪轍?」
[0969c21] 答:「《智論》云:『佛法有二種 道:一、畢竟空道。二、分別好惡道。』若畢竟空道 者,凡夫如即漏盡解脫如;如來語即提婆達
多語,無二無別,一道一源。是以地獄起妙覺 之心,佛果現泥犁之界;若捨邪趣正,邪正俱 非;離惡著善,善惡咸失。若分別好惡道者,愚
智不等,真俗條然;玉石須分,金鍮可辨。且約 修行門內,昇降位中,自有內、外宗徒,邪、正因 果,善須甄別,不可雷同。且教申毀讚之文,的
有抑揚之旨。執即成滯,了無不通;四悉對治, 縱奪料簡。若云總是,尼乾成正真之道,諸佛 錯訶;若說俱非,藥王墮顛倒之愆,諸佛錯讚。
是以興邪,則成無益之行;廢正,則斷方便之 門。須曉開遮,寧無去取。且內教、外人遺身,各 有二意。內教二者:一、明自他性空,無法我二
執;不見所供之境,亦無能燒之心。二、惟供三 寶,深報四恩,以助無上菩提,不希人天果報。 外道二者:一、身見不亡,轉增我慢;迷無作
之智眼,起有得之能心。二、惟貪現在名聞,秖 規後世福利;或願作剎利之主,或求生廣果 之天。所以台教釋《藥王焚身品》云:『境智不二,
能所斯亡。以不二觀,觀不二境,成不二行,會 不二空。作是觀時,若為法界見聞者益,故曰 乘乘。所以投巖,無招外行之論;赴火,不為內
眾之譏。良由內有理觀,外曉期心。故勝熱息 善財之疑,尼乾生嚴熾之解;篤論其道,行方 有剋;心正行正,智邪事邪;行不可廢,智不可
亡;後學之徒,無失法利。』《文殊問經》云:『菩薩 捨身,非是無記,惟得福德。是煩惱身滅,故得 清淨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垢滅衣在。』若
得圓旨,明斷皎然。請鑒斯文,以為龜鏡。」
[0970a23] 問:「住相布施,果結無常;增有為之心,背無為 之道。爭如理觀,福等虛空。故經云:『佛言非
我,而能順理。』何堅執事緣塵,而不觀心達道 乎?」
[0970a26] 答:「若約觀心,寓目皆是;既云達道,舉足寧 非?菩薩萬行齊興,四攝廣被,不可執空害有,
守一疑諸。《華嚴經》云:『受一非餘,魔所攝持。』是 以捨邊趣中,還成邪見。不可據宗據令,認妙 認玄;識想施為,陰界造作。應須隨機遮照,
任智卷舒;於空有二門,不出不在;真俗二諦, 非即非離;動止何乖,圓融無閡。大凡諸佛菩 薩,修進之門,有正有助、有實有權;理事齊
修,乘戒兼急;悲智雙運,內外相資。若定立一 宗,是魔王之種;或亡泯一切,成己見之愚。故 《大集經》云:『有二行:緣空直入,名為慧行。帶事
兼修,是行行。』《菩提論》有二道:一、方便道,知諸 善法。二、智慧道,不得諸法。又經云:『二如:因中 如如而無染;果中如如而無垢。又二心:自性
清淨心,本有之義;離垢清淨心,究竟之義。』《起 信論》立二相:一、同相,平等性義。二、異相,幻差 別義。台教有二善:達能、所空,名止善;方便勸
修,名行善。」
[0970b15] 問:「祖佛法要,惟立一乘。或云:『十方薄伽梵,一 路涅槃門。』或云:『一切無閡人,一道出生死。』如
何廣陳差別,立二法門,惑亂正宗,起諸邪見?」
[0970b18] 答:「諸佛法門,雖成一種;約用分二,其體常同。 如一心法,立真如生、滅二門,則是二諦一乘
之道。今古恒然,無有增減。是以總別互顯,本 末相資。非總無以出別,非別無以成總;非本 無以垂末,非末無以顯本。故知隻翼難沖,孤
輪匪運;惟真不立,單妄不成。約體則差而無 差;就用則不別而別。一二無閡,方入不二之 門;空有不乖,始蹈真空之境。」
[0970b26] 問:「事則分位差別;理惟一味湛然。性相不同, 云何無閡?」
[0970b27] 答:「能依之事,從理而成;所依之 理,隨事而現。如千波不閡一濕,猶眾器匪隔 一金。體用相收,卷舒一際。若約圓旨,不惟理
事相即,要理理相即亦得;事事相即亦得;理 事不即亦得。故稱隨緣自在無閡法門。又且 諸佛化門,檀施一法,為十度之首,乃萬行之
先,入道之初因,攝生之要軌。《大論》云:『檀為 寶藏,常隨逐人;檀為破苦,能與人樂;檀為善 御,開示天道;檀為善府,攝諸善人;檀為安隱,
臨命終時,心不怖畏;檀為慈相,能濟一切;檀 為集樂,能破苦賊;檀為大將,能伏慳敵;檀為 淨道,賢聖所由;檀為積善,福德之門;檀能全
獲福樂之果;檀為涅槃之初緣;入善人眾中 之要法;稱譽讚歎之淵府;處眾無難之功德; 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種種歡
樂之林藪;富貴安隱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 濟。』《六行集》云:『若凡夫施時,起慢心成罪行;起 敬心成福行。若二乘施時,惟觀塵動轉。小菩
薩施時,念色體空。大菩薩施時,知心妄見。 若佛謂證惟心,離念常淨。是知一布施門,六 行成別;豈可雷同,一時該下。亦有內施、外施、
理檀、事檀,體用更資,本末互顯。據理沈斷;執 事墮常。理事融通,方超二患。且諸佛聖旨, 校量施中,理檀為先,內施偏重。』故《法華經》
云:『佛言:「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 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
物而供養者。」』《智論》云:『若人捨身,勝過閻浮 提滿中珍寶。』則知利口輕言易述,全身重寶 難傾;保命情深,好生意切。直得三輪體寂,猶
為通教所收;況乃取捨情生,豈得成其淨施? 且圓教施門,遍含法界,乃何事而不備?何 理而不圓?菩薩照理而不却事,鑒事而不捐
理;弘之在人,曷滯於法。若離理有事,事成定 性之愚;若離事有理,理成斷滅之執。若著事 而迷理,則報在輪迴;若體理而得事,則果成
究竟。故《法華經》云:『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 施與,求佛智慧。』若捨身是邪,何成佛慧?故知 毫善,趣果弘深;以此度門,標因匪棄。如釋迦
佛捨身命時,度度皆證法門,或得柔順忍,或 入無生法忍等。大凡菩薩所作,皆了無我、無 性;涉事見理,遇境知空。不同凡夫,造其罪
福,不解因果、善惡無性;是為迷事取性,常繫 三有。」
[0971a13] 問:「經云:『以三恒河沙身命布施,不如受持四 句偈。』故知般若功深,施門力劣。何得違宗越
理,枉力勞神?可謂期悟遭迷,求昇反墜矣!」
[0971a15] 答: 「得理則萬行方成;知宗乃千途不滯。不可去 彼取此,執是排非;須履無閡之門,善入遍行
之道。是以過去諸佛、本師釋迦,從無量劫來, 捨無數身命,或為求法,則出髓而剜身;或為 行慈,則施鷹而飼虎。《般若論》云:『如來無量劫
來捨身命財,為攝持正法。正法無有邊際,即 無窮之因,得無窮之果;果即三身也。』乃至西 天此土,菩薩高僧,自古及今,遺身不少,皆遵
釋迦之正典,盡效藥王之遺風。《高僧傳》藹法 師入南山,自剜身肉布於石上,引腸掛樹,捧 心而卒。書偈以石云:『願捨此身已,早令身
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諸趣中;隨有利益處, 護法救眾生。又復業應盡,有為法皆然;三界 皆無常,時來不自在。他殺及自死,終歸如
是處;智者所不樂,業盡於今日。』又僧崖菩薩 燒身云:『代一切眾生苦,先燒其手。』眾人問 曰:『菩薩自燒,眾生罪熟,各自受苦,何由可
代?』答曰:『猶如燒手,一念善根,即能滅惡,豈非 代耶?』又告眾曰:『我滅度後,好供養病人。並難 可測其本,多是諸佛聖人,乘權應化;自非大
心平等,何能恭敬?此是實行也。』天台宗滿禪 師,一生講誦《蓮經》,感神人現身,正定經呪文 字;後焚身供養《法華經》。又智者門人淨辯禪
師,於懺堂前焚身,供養普賢菩薩。雙林傅大 士,欲焚身救眾生苦;門人等前後四十八人, 代師焚身,請師住世,教化有情。傳記廣明,不
能備引。若云:『諸聖境界,示現施為。』則聖有誑 夫之愆,凡無即聖之分;教網虛設,方便則 空。本為接後逗前,令凡實證;設是示現權施,
亦令後人倣傚。不可將邪倒之法,賺人施行, 大聖真慈,終不虛誑。是以八萬法門,無非解 脫;一念微善,皆趣真如。自有初心、後心,生忍、
法忍,未必將高斥下,以下凌高。善須知時,自 量根力;不可評他美惡,強立是非;言是禍胎, 自招來業。且如得忍菩薩,雖證生、法二空,為
利他故,破慳貪垢,尚乃燒臂焚身,如藥王菩 薩、僧崖之類。若未具忍者,雖知以智慧火焚 煩惱薪,了達二空不生身見;其或現行障重,
未得相應;起勇猛心、運真實行,酬恩供佛、代 苦行慈,欲成助道之門,不起希求之想;若不 欺誑,事不唐捐。脫或智眼未明,猶生我執,但
求因果,志不堅牢,擬傚先蹤,不在此限。夫 眾生根機不同,所尚各異。故經云:『佛言:「若 眾生以虛妄而得度者,我亦妄語。」』是知事出
千巧,理歸一源。皆是大慈,善權方便。或因捨 身命而頓入法忍;或一心禪定而豁悟無生; 或了本清淨,而證實相門;或作不淨觀,而登
遠離道;或住七寶房舍,而階聖果;或處塚間 樹下,而趣涅槃。是以塵沙度門,入皆解脫;無 邊教網,了即歸真。大聖垂言,終不虛設,譬如
涉遠,以到為期;不取途中,強論難易。故知醫 不專散,天不長晴;應須丸散調停,陰陽兼濟; 遂得眾疾同愈,萬物齊榮。皆是權施,實無定
法;隨其樂欲,逗其便宜。惟取證道為心,不 揀入門麁細。若於圓教四門生著,猶為藏教 初門所治。故菩薩所行檀度之門,如囚因
廁孔而得出,似病服不淨而獲痊。非觀,無以 拔三毒之病根;非行,無以超三界之有獄。《書》 云:『獲鳥者,羅之一目;不可以一目為羅。治國
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為國。』是以眾行俱 備,萬善齊修;一行歸源,千門自正。經明:十 二因緣是一法,以四等觀者,得四種菩提。
若惟取上上根人,則中下絕分。故弘半教,有 成滿之功;至寶所,因化城之力。豈可捨此取 彼、執實謗權,頓棄機緣,滅佛方便。故云:從實
分權,權是實權;開權顯實,實是權實。如迷權 實二門,則智不自在。《大論》云:『眾生種種因緣, 得度不同。有禪定得度者;有持戒說法得度
者;有光明觸身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門,入處 各別,至處不異。』所言般若功深者,然般若孕 聖弘賢,含靈蘊妙。標之則為宗、為首、為導、為
依;融之則觸境該空,無非般若。故經云:『色無 邊故,般若無邊。』《肇論》云:『三毒、四倒,皆悉清淨, 何獨尊淨於般若?』今何取捨,而欲逃空避影
乎?且諸佛密意,詮旨難裁;空拳誑小兒,誘度 於一切;無有決定法,故號大菩提。不知般若 有破著之功,教中偏讚;却乃隨語生見,是以
依方故迷。故般若能導萬行;若無萬行,般若 何施?偏噉醬而飲醎,失味致患;專抱空而執 斷,喪智成愆。《智論》云:『帝釋意念:「若般若是究
竟法者,行人但行般若,何用餘法?」佛答:「菩薩 六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用無所得法和合 故,此即是般若波羅蜜;若但行般若,不行餘
法,則功德不具足,不美不妙。譬如愚人,不識 飯食種具,聞醬是眾味主,便純飲醬,失味致 患。行者亦如是,欲除著心故,但行般若,反墜
邪見,不能增進善法。若與五波羅蜜和合,則 功德具足,義味調適。」』《楞伽山頂經》云:『菩薩速 疾道有二:一、方便道者,能為因緣。二、般若道
者,能至寂滅。』是以般若無方便,溺無為之坑; 方便無般若,陷幻化之網。二輪不滯,一道無 虧;權實雙行,正宗方顯。住無所住,佛事所
以兼修;得無所得,智心所以恒寂。」
[0972a22] 問:「教秖令觀身無我,了本無生;既達性空, 何存身見,而欲妄想,仍須捨乎?」
[0972a23] 答:「理中非有, 事上非無。從緣幻生,雖無作者,善惡無性,業 果宛然。從無始際,喪無數身,但續俱生,無利
而死。今捨父母遺體,豈是己身?若一念圓修, 戒定慧等,微妙善心,方真己體。今所捨者,乃 是緣生。然於事中,且為利益而死;況正當無
明煩惱,三障二死所纏,何乃說空,誰當信受? 是以佛法,貴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辯。如蟲食 木,偶得成文;似鳥言空,全無其旨。煩惱不減,
我慢翻增,是惡取邪空,非善達正法。須親見 諦,言行相應。但縱妄語麁心,豈察潛行蜜用? 古德云:『行取千尺萬尺,說取一寸半寸。』又經
云:『言雖說空,行在有中。』《寶積經》云:『佛言:「若不 修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 提。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當作佛。』以此語故,
無邊眾生,應成正覺。」』故知行在言前,道非心 外。又經云:『佛言:「學我法者,惟證乃知。」』是以 劇惡不如微善;多虛不如少實。但能行者,不
棄於小心;縱空說者,徒標於大意。若未契真 如之用,順法性而行,惟得上慢之心,自招誣 罔之咎。是以《仁王》列五忍之位;智者備六即
之文。行位分明,豈可叨濫?何不入平等觀,起 隨喜心;積眾善之根,成大慈之種?經云:『然一 指節、爇一炷香,尚滅積劫之愆瑕;或散一華、
暫稱一佛,畢至究竟之果位。』《首楞嚴經》云: 『菩薩同事,尚作奸偷、屠販、淫女、寡婦,靡所不 為。』《無生義》云:『離相無住行人,不住涅槃,能普
現色身,在有為中,能貴、能賤、能凡、能聖;行仁 義之道,悲濟十方,盡未來際。』又云:『凡地修聖 行,果地習凡因;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
也。』明知真是俗真,俗是真俗;執即塵勞,通 為佛事。入法性三昧,無一法可嫌;證無邊定 門,無一法可棄。勝負既失,取捨全乖;不可障
他菩提,滅自善本。又縱了非身,深窮實相,不 滯心境,決定無疑。雖知一切有為,猶如空中 鳥跡,尚須地地,觀練對治,習氣非無。況堅執
四倒之愚,深陷八邪之網;持此穢質,廣作貪 淫;被幻網所籠,為情色所醉; 汩 沒生死,沈淪 苦輪者歟!所以大覺深嗟,廣垂毀擯;諸聖捨
身之際,無不先訶。如以毒藥而換醍醐,似將 瓦器而易珍寶。故《寶積經》觀身有四十種 過患:或云貪欲之獄,恒為煩惱之所繫纏;臭
穢之坑,常被諸蟲之所唼食。似行廁而五種 不淨;若漏囊而九孔常穿。瞋恚毒蛇起害心, 而傷殘慧命;愚癡羅剎執我見,而吞噉智身。
猶惡賊而舉世皆嫌;類死狗而諸賢並棄。不 堅如芭蕉、水沫;無常似焰影、電光。雖灌啖而 反作冤讎;每將養而罔知恩報。廣誚非一,難
可具言。若不審此深愆,遂乃廣興惡業;迷斯 為是,而不進修,則智行兩虧,理事俱失。須先 厭患,苦切對治;知非而欲火潛消,了本而真
源自現。故《法華經》云:『猶如三界,火宅所燒,何 由能解,佛之智慧?』」
[0972c18] 問:「身雖虛假,眾患所纏;然因此幻形,能成道 果。經云:『不入煩惱大海,不得無價寶珠。』若欲 捨之,恐成後悔。」
[0972c20] 答:「夫生不滅,有相皆空。若 於三寶中,志誠歸向,起一捨心,猶勝世間虛 生浪死;則能以無常體得金剛體,以不堅身
易堅固身,取捨二途,須憑智照。」
[0972c24] 問:「安心入道,須順真空;起行度生,全歸世諦。 但了法性,以辯正宗;何乃斥實憑虛,喪本驟 末?有為擾動,造作紛紜, 汩
亂真源,昏濁心水。」
[0972c27] 答:「第一義中,真亦不立,平等法界,無佛眾生; 俗諦門中,不捨一法,凡興有作,佛事門收。是
以諸佛,常依二諦說法;若不得世諦,不得第 一義諦。《唯識論》云:『撥無二諦是惡取空,諸佛 說不可治者。』《金剛經》云:『發阿耨菩提心者,於
法不說斷滅相。』賢首國師云:『真空不壞緣起 業果,是故尊卑宛然。』《金剛三昧論》云:『真俗 無二,而不守一。由無二故,則是一心;不守一
故,舉體為二。』《華嚴經》云:『譬如虛空,於十方中, 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虛空。菩薩如是, 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如實無
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捨大願, 調伏眾生;轉正法輪,不壞因果。』又云:『菩薩摩 訶薩,了達自身及以眾生,本來寂滅,不驚不
怖,而勤修福智,無有厭足。雖知一切法,無有 造作,而亦不捨諸法自相;雖於諸境界,永離 貪欲,而常樂瞻奉諸佛色身;雖知不由他悟
入於法,而種種方便求一切智;雖知諸佛國 土皆如虛空,而常樂莊嚴一切佛剎;雖恒觀 察無人無我,而教化眾生無有疲厭;雖於法
界而本來不動,以神通智力現眾變化;雖 已成就一切智智,而修菩薩行無有休息;雖 知諸法不可言說,而轉淨法輪令眾生喜;雖
能示現諸佛神力,而不厭捨菩薩之身;雖現 入於大涅槃,而一切處示現受生。能作如是 權實雙行法,是佛業。』是以若撥果排因,即空
見外道;據體絕用,是趣寂聲聞。又若立正 宗,何法非宗?既論法性,何物非性?從迷破執, 則權立是非;從悟辯同,實無取捨。今所論者,
不同凡夫所執事相,又非三藏菩薩偏假離 真,及通教聲聞但空滅相。若離空之有,乃妄 色之因;若離有之空,歸灰斷之果。今則性即
相之性,故不閡繁興;相即性之相,故無虧湛 寂。境是不思議境,空是第一義空。舒卷同時, 即空而常有;存泯下壞,即有而常空。故台
教云:『如鏡有像,瓦礫不現,中具諸相;但空即 無。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清涼國師云:『凡 聖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雙修,依本智
而求佛智。』古德釋云:『禪宗失意之徒,執理迷 事,云:「性本具足,何假修求?但要亡情,即真 佛自現。學法之輩,執事迷理,何須孜孜修
習理法?」合之雙美,離之兩傷;理事雙修,以彰 圓妙。休心絕念,名理行;興功涉有,名事行。依 本智者,本覺智,此是因智;此虛明不昧名
智,成前理行。亡情顯理,求佛智者,即無障 閡解脫智,此是果智;約圓明決斷為智,成前 事行,以起行成果故。此則體性同故,所以依
之;相用異故,所以求之。但求相用,不求體性。 前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緣起,以顯體性;興功 事行,即是發淨緣起,以成相用。』無相宗云:『如
上所說,相用可然;但依本智情亡,則相用自 顯,以本具故。何須特爾起於事行?』圓宗云: 『性詮本具;亡情之時,但除染分相用,自顯真
體。若無事行,彼起淨分相用,無因得生。如金 中雖有眾器,除礦但能顯金,若不施功造作, 無因得生其器。豈金出礦已,不造不作,自然
得成於器?若亡情則不假事行,佛令具修,豈 不虛勞學者?是以八地,已能離念,佛勸方令 起於事行,知由離念不了。所以文云:「法性
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為 世尊,但以甚深無閡智。」七勸皆是事行故。是 知果佛,須性相具足;因行,必須事理雙修。依
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礦;修事行如造作; 求佛智如成器也。』《慈愍三藏錄》云:『若言世尊, 說諸有為,定如空華,無有一物,名虛妄者;虛
妄無形,非解脫因,如何世尊勅諸弟子,勤修 六度萬行妙因,當證菩提涅槃之果?豈有智 者,讚乾闥婆城,堅實高妙?復勸諸人,以兔角
為梯,而可登陟乎?由此理故,雖是凡夫,發菩 提心、行菩薩行,雖然有漏修習,是實是正,有 體虛妄;非如龜毛,空無一物,說為虛妄。皆是
依他,緣生幻有;不同無而妄計。若如是解者, 常行於相,相不能閡,速得解脫。迷情局執,於 教不通,雖求離相,恒被相拘,無有解脫。』又云:
『若三世佛行,執為妄想;憑何修學,而得解脫? 不依佛行,別有所宗,皆外道行。』古德云:『若一 向拱手,自取安隱,不行仁義,道即闕莊嚴,多
劫亦不成。』但實際不受一塵,佛事不捨一法。 《還源觀》云:『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 無不寂。』又云:『真如之性,法爾隨緣;萬法俱興,
法爾歸性。』祖師傳法偈云:『心地隨時說,菩提 亦秖寧,事理俱無閡,當生即不生。』故知真 不守性,順寂而萬有恒興;緣不失體,任動而 一空常寂。」
[0973c24] 問:「《思益經》云:『入正位者,不從一地至十地。』《楞 伽經》云:『寂滅真如,有何次第?』古德云:『寧可永
劫沈淪,終不求諸聖解脫。』又云:『任汝千聖 現,我有天真佛。』何乃揑目生華,強分行位?」
[0973c27] 答: 「若心冥性佛,理括真源,豈假他緣,尚猶忘己。 若隨智區分,於無次第中而立次第,雖似昇
降,本位不動。夫聖人大寶曰位,若無行位,則 是天魔外道。若約圓融門,則順法界性,本自 清淨;若約行布門,則隨世諦相,前後淺深。今
圓融不礙行布,頓成諸行,一地即一切地故; 若行布不礙圓融,遍成諸行,增進諸位功德 故。點空論位,常居中道。不有而有,階降歷然;
有而不有,泯然虛靜。故《般若經》云:『須菩提問 佛:「若諸法畢竟無所有,云何說有一地乃至 十地?」佛言:「以諸法畢竟無所有故,則有菩薩
初地至十地;若諸法有決定性者,則無一 地乃至十地。」』是以三十七品,菩薩履踐之門; 五十二位,古佛修行之路。從初念處一念圓
修,迄至十八不共,練磨三業,究竟清淨。」
[0974a14] 問:「真源自性本自圓成,何藉修行廣興動作? 經云:『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名為戲論。』若起妄 修行,何當契本?」
[0974a16] 答:「《起信論》云:『以有妄想心故, 能知名義,為說真覺。亦因真如內熏,令此無 明而有淨用。』復因諸佛言教力,內外相資,令
此妄心,自信己身有真如性,能起種種方便 修諸對治。此能修行,則是信有真如,由未 證真,不名無漏;妄念若淨,真性自顯。又雖
修無性,不閡真修;從妄顯真,因識成智。猶 如影像,能表鏡明;若無塵勞,佛道不立。古德 云:『真妄二法,同是一心。妄攬真成,無別妄
故;真隨妄現,無別真故。又真外有妄,理不遍 故;妄外有真,事無依故。』又若執本淨,是自性 癡;若假外修,是他性癡;若內外相資,是共性
癡;若本末俱遣,是無因癡。《長者論》云:『若一概 皆平,則無心修道;應須策修,以至無修,方知 萬法無修。』《寶積經》云:『若無正修者,猫兔等亦
合成佛,以無正修故。』台教云:『行能成智,行滿 智圓;智能顯理,理窮智寂。』相須之道,興廢不 無。因權顯實,實立權亡;約妄明真,真成妄泯。
權妄既寂,真實亦空;非妄非權,何真何實。牛 頭融大師云:『若言修生,則造作非真,若言本 有,則萬行虛設。』」
[0974b08] 問:「一切凡夫常在於定,何須數息入觀而無 繩自縛乎?」
[0974b09] 答:「若法性三昧,何人不具?若論究 竟定門,唯佛方備。等覺菩薩,尚乃不知;散 心凡夫,豈容測度。故文殊云:『譬如人學射,從
麁至細,後乃所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三昧, 諦緣一境,後入無心三昧,始一切時中,常與 定俱。』所以不淨假觀、數息妙門,是入甘露之
津,出生死之徑。故龍樹祖師云:『觀佛十力中, 二力最大:因業力故入生死;因定力故出生 死。』《正法念經》云:『救四天下人命,不如一食頃
端心正意。』是以在纏真如,昏散皆具;出纏 真如,定慧方明。總別條然,前後無濫。何專理 是,寧斥事非?」
[0974b21] 問:「菩薩大業,以攝化為基;何乃獨宿孤峯、入 深蘭若,既違本願,何成利人?」
[0974b22] 答:「菩薩本為度 他,是以先修定慧。空閑靜處,禪觀易成;少欲 頭陀,能入聖道。《法華經》云:『又見菩薩,勇猛精
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0974b26] 問:「多聞、廣讀、習學、記持,徇義窮文,何當見 性?」
[0974b27] 答:「若隨語生見,齊文作解,執詮忘旨,逐教 迷心,指月不分,即難見性。若因言悟道,藉教 明宗,諦入圓詮,深探佛意;即多聞而成寶藏,
積學以為智海。從凡入聖,皆因玄學之力;居 危獲安,盡資妙智之功。言為入道之階梯,教 是辯正之繩墨。《華嚴經》云:『欲度眾生令住涅
槃,不離無障閡解脫智;無障閡解脫智,不離 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 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
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於正法,勤求修習。 日夜惟願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
順法、到法、住法、行法。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 有珍財,皆無悋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 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法華經》云:『若有利
根,智慧明了,多聞強識,乃可為說。』《論》云:『有慧 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 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
燈而無目。多聞利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 智慧,是名人身牛。』故圓教二品,方許兼讀誦; 位居不退,始聞法無厭。聞有助觀之力;學成
種智之功。不可作牛羊之眼,罔辨方隅;處愚 戇之心,不分菽麥乎!」
[0974c21] 問:「靈知不昧,妙性常圓。何假參尋,遍求知識?」
[0974c22] 答:「一切眾生,悟裡生迷,真中起妄,秖為不覺, 須假發揚。《法華經》云:『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
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 普聞。』又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令得見 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華嚴經》云:『譬
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 能了。』又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惟 願樂聞一句未聞佛法。』又云:『雖知諸法不由
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起信論》云:『又諸 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 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
人,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 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 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法句經》云:『如
裹香之紙、繫魚之索。佛語諸比丘:「夫物本淨, 皆由因緣,以興罪福。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 暗,則殃禍集。譬如紙、索,近香則香;繫魚則
臭,漸染翫習,各不自覺。」頌曰:「鄙夫染人,如 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賢夫染人,如附 香熏;進智習善,行成芳潔。」』《首楞嚴經》云:『佛告
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 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 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
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 煮砂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成。」』是知初 心,須親道友,以辨邪正,方契真修。或涉權門,
日劫相倍;若得圓旨,不枉功程,直至道場,永 無疑悔。及生自悟之時,惟證無師自然之智, 決定不從人得。」
[0975a22] 問:「說法為人,雖成大業;未齊極地,恐損自行。 登地菩薩,尚被佛訶;未證凡夫,如何開演?」
[0975a23] 答: 「台教初品,即是凡夫;若信入圓門,亦可說法。 以凡夫心同佛所知,用所生眼齊如來見。《般
若經》中校量,正憶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 廣為人天巧說譬喻,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 最勝。經云:『其人戒足雖羸劣,善能說法利多
人;若有供養是人者,則為供養十方佛。』《未曾 有經》云:『說法有二大因緣:一者開化天人,福 無量故。二者為報施食恩故,豈得不說。』又財
施如燈,但明小室;法施若日,遠照天下。《大方 廣總持經》云:『佛言:「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 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
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 滴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但見解不謬,冥 契佛心,雖為他人,亦乃化功歸己;既能助道
又報佛恩,儻不涉名聞,實一毫不棄。至於傳 持法寶、講唱大乘、制論釋經、著文解義,拔不 信之疑箭,照愚暗之智光;建法垣牆,續佛壽
命。或取經西土,求法遐方;或翻譯大乘,潤文 至教;或廣行經呪,遍施受持。開法施之門,續 傳燈之焰。能將甘露,沃枯竭之心;善使金錍,
扶癡盲之眼。經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 座遍三千;若不傳法度眾生,決定無能報恩 者。』」
[0975b18] 問:「何不一法頓悟,萬行自圓。而迂迴漸徑,勤 勞小善乎?禪宗一念不生,一塵不現;若爭馳 焰水、競執空華,以幻修幻,終無得理。」
[0975b20] 答:「諸佛 了幻,方能度幻眾生;菩薩明空,是以從空建 立。《涅槃經》云:『佛言:「一切諸法皆如幻相,如來
在中以方便力,無所染著。何以故?諸佛法爾。」』 《中論》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是以頓如 種子已包;漸似芽莖旋發。又如見九層之臺,
則可頓見;要須躡階而後得昇。頓了心性,即 心是佛,無性不具;而須積功,遍修萬行。又如 磨鏡,一時遍磨,明淨有漸。萬行頓修,悟則漸
勝,此名圓漸,非是漸圓。亦是無位中位;無 行中行。是以徹果該因,從微至著,皆須慈 善根力,乃能自利利他。故九層之臺成於始
簣,千里之程託於初步;滔滔之水起於濫觴, 森森之樹生於毫末。道不遺於小行;暗弗拒 於初明。故一句染神,歷劫不朽;一善入心,
萬世匪忘。《涅槃經》云:『佛說:「修一善心,破百種 惡;如少金剛,能壞須彌;亦如少火,能燒一切; 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日
摩尼寶經》云:『佛告迦葉菩薩:「我觀眾生,雖 後數千巨億萬劫,在欲愛中,為罪所覆;若聞 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大智度論》云:『如來
成道時,有十種微笑,而觀世間。有小因大果, 小緣大報:如求佛道,讚一偈、一稱南無佛、燒 一捻香,必得作佛。何況聞知諸法實相,不生
不滅,不不生不不滅,而行因緣,業亦不失,以 是故笑。』」
[0975c16] 古德問云:「達磨不與梁帝說功德因 緣,而云無耶?菩薩捨國城、建塔廟,豈虛設 乎?」
[0975c18] 答:「大師此說,不壞福德因果,武帝不達。有 為功德,而有限劑;空無相福,不可思量。破他 貪著;如不貪著,盡是無為。菩薩亦作輪王,如
是福報,因果歷然,可是無耶?若達理者處之, 與法界同量,無有竭盡;若不達理,即是有 為輪迴之報,不應貪著。忠國師云:『諸佛菩薩,
皆具福、智二嚴,豈是撥無因果?但勿以理滯 事,以事妨理;終日行,而不乖於無行也。』」
[0975c25] 生法 師問:「云何彈指、合掌,無非佛因耶?」
[0975c26] 答:「一切法 皆無定性,而所適隨緣。若以貪為緣,即適人 天之報;若迴向菩薩為緣,即成佛果之報。
真如尚不守自性,而況此微善乎?又云:萬 善理同無漏者,夫萬善本有,皆資理發;理既 無異,善豈容二。本如來藏性,為萬善之因,亦
名正因,親生萬善。台教云:『如輕小善不成佛, 是滅世間佛種。』又云:『善機有二:一、感人天華 報。二、感佛道果報。若以佛眼圓照,眾生萬善,
究竟得佛,一大事出世之正意。』荊溪尊者云: 『一毫之善,本趣菩提;如操刀執炬,得其要柄。 若以相心,如把刃抱火。』《法華經》中,明散心念
佛、小音讚歎、指甲畫像、聚沙成塔,漸積功 德,皆成佛道。《大悲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眾 生,於諸佛所,一發信心,種少善根,終不敗亡。
假使久遠,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彼一善根,必 得涅槃。如一滴水,投大海中,雖經久遠,終不 虧損。」』是以大聖,順機曲應,大小不忘,接後逗
前,半滿豈廢。或讚小而引歸深極;或訶半而 恐滯初門。黃葉寧金;空拳豈實?皆是抑揚之 意,權施誘度之恩。而不得教旨者,但執方便
之言,互相是非,確定取捨。或執小滯大,違失 本宗;或據大妨小,而虧權慧。又雖然宗大, 大旨焉明?徒云斥小,小行空失。運意,則承虛
託假;出語,則越分過頭。斷正法輪、謗大般 若,深愆極過,莫越於斯;歷劫何窮,長淪無 間。《淨名經》云:『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
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豈可執權謗實,害 有賓無。但大小雙弘,空有俱運,一心三觀 即無過矣。是以順法體,則纖毫不立;隨智
用,則大業恒興。體不離用,故寂而常照;用不 離體,故照而常寂。是以常體常用,恒照恒寂。 若會旨歸宗,則體用俱離,何照何寂?曷乃據
體而礙用;執性而壞緣!理事不融,真俗成隔。 則同體之悲絕運,無緣之慈靡成。善惡既不 同觀,冤親何能普救?過之甚矣,失莫大焉!又
先德云:『夫善知識者,雖明見佛性,與佛同等; 若論其功,未齊諸聖。須從今日,步步資熏。』又 古德云:『蕈子比丘還債,雖不得理,猶有行
門;今時多有學人,二事俱失。』故知見性未 諦,但是隨語依通;及檢時中,正助皆喪。是以 先聖,終不浪階;撫臆捫心,豈可容易。是以六
即揀濫;十地辨功。若以即故,何凡何聖?若 論六故,凡聖天隔。又若論其理,初地即具 足一切地;若言其行,後地則倍倍超前。秖如
纔登八地,一念利生,下地多劫不及。」
[0976b14] 問:「善惡同源,是非一旨。云何棄惡崇善,而違 法性乎?」
[0976b15] 答:「若以性善性惡,凡聖不移。諸佛不 斷性惡,能現地獄之身;闡提不斷性善,常具 佛果之體。若以修善修惡,就事即殊,因果不
同,愚智有別。修一念善,遠階覺地;起一念惡, 長沒苦輪。若以性從緣,雖同而異;若泯緣從 性,雖異而同。故《禪門祕要經》云:『佛言:「善惡業
緣,本無有異;雖復不異,不共俱止。」』《華嚴經》 云:『如相與無相,生死及涅槃,分別各不同,智 無智如是。』故知教旨如鏡,何所疑焉?」
[0976b24] 問:「若分修性,則善惡二途。乖平等之慈,失遍 行之德。」
[0976b25] 答:「自行須離,約法即空;化他等觀, 在人何別?是以初心自利,則損益兩陳;究竟 利他,則善惡同化。如夜行險道,以惡人執燭,
豈可以人惡故,而不隨其照?菩薩得般若之 光,終不捨惡。《華嚴經》云:『捨惡性人,遠懈怠 者;輕慢亂意,譏嫌惡慧,是為魔業。』台教云:『惡
是善資;無惡亦無善。』《法華經》云:『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我等念佛故,皆當忍是事。』惡不 來加,不得用念,用念由於惡加。又『威音王佛
所,著法之眾,聞不輕言,罵詈捶打;由惡業故 還值不輕,不輕教化,皆得不退。』又『提婆達多 是善知識。』書云:『善者是惡人之師;惡者是善
人之資。』故知惡能資善,非能通正;豈有一法, 而可捨乎?」
[0976c10] 問:「無緣不強化,機熟自相應。若愚惡不信之 人,如何誘度?」
[0976c11] 答:「捨愚從智,平等理乖;棄惡歸 善,同體悲廢。眾生本妙,不可度量;忽遇因緣, 機發不定。設未得度,亦作度緣;以此而推,應
須等化。」
[0976c15] 問:「若修眾善之門,須興樂欲之念。憎愛二苦, 能障寂滅菩提;取捨兩情,豈成無閡解脫?」
[0976c16] 答: 「《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有二種愛:一者善愛; 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惟愚求之;善法愛者,
諸菩薩求。』《華嚴經》云:『廣大智所說,欲為諸法 本;應起勝希望,志求無上覺。』又云:『斷善法 欲,是菩薩魔事。』是以入道之初,欲為道本;至
其極位,法愛須忘。階降宛然,初後不濫。」
[0976c23] 問:「人法本空,身心自離;既無能作,誰行眾善 乎?」
[0976c24] 答:「《涅槃經》云:『雖本自空,亦由菩薩修空見 空。』又『師子吼菩薩言:「世尊!眾生五陰空無所
有,誰有受教修習道者?」佛言:「善男子!一切眾 生皆有念心、慧心、發心、勤精進心、信心、定心, 如是等法,雖念念滅,猶故相似相續不斷,故
名修道。乃至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除破 暗冥。念等諸法亦復如是。如眾生食雖念念 滅,亦能令飢者而得飽滿;譬如上藥雖念念
滅,亦能愈病;日月光明雖念念滅,亦能增長 草木樹林。善男子!汝言念念滅,云何增長者? 心不斷故名為增長。」』」
[0977a06] 問:「所行眾善,福德竟何所歸?若云自度,還同 二乘之心;若云度他,即立眾生之相。」
[0977a07] 答:「菩薩 所作福德,皆為成熟眾生;空有圓融,自他無 滯。觀世若幻,豈違實相之門?度生同空,寧虧
方便之道。《般若經》云:『菩薩成就二法,魔不能 壞:一者觀諸法空;二者不捨一切眾生。』《論》釋 云:『以日月因緣,故萬法潤生。但有月而無
日,則萬物濕壞;但有日而無月,則萬物燋爛; 日月和合,故萬物成就。菩薩亦如是,有二道: 一者悲;二者空。佛說二事兼用,雖觀一切空,
而不捨眾生;雖憐愍眾生,不捨一切空。觀一 切法空,空亦空故,不著空;是故不妨憐愍眾 生。雖憐憫眾生,亦不著眾生,亦不取眾生
相。但憐憫眾生,引導入空故。』」
[0977a20] 問:「經云:『佛不得佛道,亦不度眾生。』若見眾生 苦,即是受苦者,云何修習福德,而度眾生乎?」
[0977a22] 答:「約真即無,隨俗即有。論云:『佛答須菩提:「若 一切眾生,自知諸法自性空者,菩薩不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亦不於六道中拔出
眾生。何以故?眾生自知諸法性空,則無所度。 譬如無病則不須藥;無暗則不須燈。今眾生 實不知自相空法,故隨心取相生著;以著故
染;染故隨於五欲;隨五欲故,為貪所覆;貪因 緣故,乃至作生死業,無復窮已。」』是知因凡立 聖,凡聖皆空;從惡得善,善惡無性。以無性故,
萬善常興;以皆空故,一真恒寂。」
[0977b03] 問:「眾生之界,如二頭三手。若實見度者,何異 撈水月而捉鏡像,削鳥跡而植焦芽!未審究 竟以何為眾生,而興濟度?」
[0977b05] 答:「夫眾生者,即是 自身日夜所起,無量妄念之心。《大集經》云: 『汝日夜念念,常起無量百千眾生。』《淨度三昧
經》云:『一念受一身。善念生天上、人中身;惡念 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 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五千萬雜類之
身;乃至百年之中,種後世身,體骨皮毛,遍大 千剎土,地間無空處。若一念不生,恬然反本。』 故云:『度妄眾生,了念即空,無有起處。』復云:『不
見眾生可度。』亦云:『度盡一切眾生,方成正覺。』 即斯旨也。《華嚴經》云:『身為正法藏,心為無閡 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既自行已立,還
說示人,普令觀心,還依是學;是為真實之慈, 究竟之度矣。夫從凡入聖,萬善之門,先發 菩提心,最為第一。乃眾行之首,履道之初,終
始該羅,不可暫廢。《梵網經》云:『若佛子,常起大 悲心。乃至若見牛、馬、猪、羊,一切畜生,應心念 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菩薩入一切處,
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若菩薩 不發教化眾生心者,犯輕垢罪。』《華嚴經》云:『欲 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
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 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 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
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 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 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 一切諸見薪故。』」
[0977c04] 問:「菩提理本,性自周圓。何假發心,故興妄念?」
[0977c05] 答:「《般若經》云:『若菩薩知心性即是菩提,而能 發起大菩提心,是名菩薩。』又上首菩薩云:『吾
於無所求中,而故求之,又無所發。』菩薩云:『知 一切法皆無所發,而發菩提心。然於所證真 如,如外無智,能發妙智,智外無如。雙照雙
遮,不存不泯。不二而二,理智自分;二而不 二,能所俱寂。』次即歸命三寶無上福田,起堅 固心,具不壞信;離五怖畏,成三菩提,最初之
因緣,攝一切善法。《大報恩經》云:『如阿闍世王, 雖有逆罪,應入阿鼻獄,以誠心向佛故,滅阿 鼻罪,是謂三寶救護力也。又如在山林曠野,
恐怖之處,若念佛功德,恐怖即滅。是故歸憑 三寶,救護不虛。』古德云:『山有玉,則草木潤;泉 有龍,則水不竭;住處有三寶,則善根增長。』謂
三寶救護力也。《法句經》云:『帝釋命終,入驢母 腹中。因歸命三寶,驢韁解走,破壞坏器;其 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却復天身。佛為說
偈,帝釋聞之,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 滅之行,得須陀洹道。』《木槵子經》云:『時有難國, 王名波金璃,白佛言:「我國邊小,頻歲賊寇;五
穀勇貴,疾病災行;人民困苦,我恒不安。法 藏深廣,不得修行;惟願垂矜,賜我法要。」佛 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者,當穿木槵子一百
八箇,常以自隨,志心無散,稱南無佛陀、南無 達摩、南無僧伽。乃至能滿百萬遍者,當斷 百八結業,獲無上果。」王聞歡喜:「我當奉行。」佛
告王言:「有莎斗比丘,誦三寶名,經歷十歲,得 成斯陀含果;漸次修行,今在普香世界,作辟 支佛。」王聞是已,倍復修行。』」
[0978a05] 問:「志公云:『苦哉哀哉怨枉!棄却真佛造像;香 華供養求福,不免六賊枷杖!』此意如何以契 今說?」
[0978a07] 答:「此是古人破凡夫不識自佛,一向外 求,住相迷真,分別他境;不為助道,但求福門。 似箭射空,如人入暗;果招生滅,寧越心塵?若
達惟心,所見一切,皆是心之相分,終不執為 外來。然不壞因緣,理事無閡。故神鍇和尚云: 『緣眾生空,不捨於大慈;觀如來寂,不失於敬
養。談實相,不壞於假名;論差別,不破於平等。』 又《華嚴經》八地菩薩,親證無生法忍,入無功 用道;了一切法,如虛空性,乃至涅槃,心猶不
現前,方始見無量佛,熾然供養。又云:『若彼常 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 境,速成無上佛菩提。』《賢愚經》云:『舍衛國有長
者,生一男兒。當爾之時,天雨七寶,因字寶 天;後值佛出家得道。佛言:「毘婆尸佛出現於 世,有一貧人,雖懷喜心,無供養具;以一把白
石擬珠,用散眾僧,今此寶天比丘是。乃至受 無量福,衣食自然;今遭我世,得道果證。」』又真 覺大師云:『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讀誦大乘,行
道禮拜。妙味香華,音聲讚唄;燈燭臺觀,山海 泉林;空中平地,世間所有,微塵已上,悉持供 養。合集功德,迴助菩提。』以知秖破凡夫心外
所執:或是貪利供養、瞋心持戒、憍慢作福、 勝他布施,無殷重心、非廣大意。若如是行, 難招淨業。不可錯會聖意,斷自凡情,起斷滅
心,滅菩提種。《首楞嚴經》云:『若彼定中,諸善男 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 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
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時俱發。心中尚 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 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
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 廟,摧毀經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 木;經是樹葉,或是疊華;肉身真常,不自恭
敬;却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 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 受,當從淪墜。』但所作之時,一切無著;歡喜慶
幸,竭力盡誠,迴向無上菩提,普施法界含識。 則一毫之善,皆是圓因,終不墮落,人天因果。
[0978b16] 「又福業弘深,凡聖俱濟。福是安樂之本,智為 解脫之門,以此二輪不可暫失。乃成佛之正 轍,實拔苦之深因。恭惟無上寶王、十方慈父,
作大福聚、具功德身,尚乃親對大眾,起禮骨 塔;躬為弟子,不棄穿針。豈況下劣凡形,薄福 尠德,闡提不信,我慢貢高,恥作低心,頓遺
小善。《像法決疑經》云:『佛言:「若復有人,見他修 福及施貧窮,譏毀之,言:『此邪命人,求覓名利; 出家之人,何用布施?但修禪定、智慧之業,何
用紛動無益之事?』作是念者,是魔眷屬。其人 命終墮大地獄,經歷受苦;從地獄出墮餓鬼 中,於五百身墮在狗中;從狗出已,五百世中
常生貧賤,受種種苦。何以故?由於前世,見他 施時,不隨喜故。」』論云:『福德是菩薩摩訶薩根 本,能滿願。一切聖入所共讚歎;無智人所毀
呰。智人所行處;無智人所遠離。是福德因緣 故,作人王、轉輪聖王、天王、阿羅漢、辟支佛、諸 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
自在無閡,皆從福德中生。』又云:『須菩提問: 「以畢竟空中,無有福與非福。何故但以福德 而得佛?」答:「以世諦中,有福故得。」』須菩提為
眾生著無所有故問;佛以不著有故答。所謂: 精進修福,尚不可得;何況不修福德。如受乞 食道人,至一聚落,從一家至一家,乞食不得。
見一餓狗飢臥,以杖打之。言:『汝畜生無智,我 種種因緣,家家求食尚不得,何況汝臥而望 得耶!』
[0978c13] 「至於寶炬、蘇燈,續命供佛,遂乃恒增 智焰、常曜身光;因正果圓,行成業就。故賊 人偶挑殘焰,天眼長明;貧女因獻微燈,佛
階遙記。《華嚴經》云:『又放光明名照曜,映蔽 一切諸天光;所有暗障靡不除,普為眾生作 饒益。此光覺悟一切眾,令執燈明供養佛;以
燈供養諸佛故,得成世中無上燈。然諸油燈 及蘇燈,亦然種種諸明炬;眾香妙藥上寶 燭,以是供養獲此光。』《普廣經》云:『然燈供養,照
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明,得互相見。緣 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施燈功德經》云: 『佛告舍利弗:「若人於塔廟施燈明已,臨命終
時,得見四種光明:一者、臨終見於日輪圓滿 涌出。二者、見淨月輪圓滿涌出。三者、見諸天 眾一處而坐。四者、見於如來正遍知,坐菩提
樹,垂得菩提;自見己身尊重如來,合十指掌 恭敬而住。」』
[0978c29] 「或散華供養,嚴飾道場,盡作菩提 之緣因,成佛之正行。《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大思
惟經》云:『若不散華獻佛,雖得往生,而依報不 具。』《賢愚經》云:『舍衛國內,有豪富長者,生一男 兒,面首端正;天雨眾華,積滿舍內,即字華天。
乃至出家,得阿羅漢。阿難白佛:「華天何福而 得如是?」佛言:「過去有佛,名毘婆尸;有一貧人, 見僧歡喜;即於野澤採眾草華,用散大眾。爾
時貧人,今華天比丘是。散華之德,九十一劫, 身體端正;意有所須,如念而至。」』經云:『若以一 華散虛空中,供養十方佛,乃至畢苦,其福無
盡。』論云:『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華施於佛塔,九 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力得阿羅漢。』
[0979a13] 「或燒 香、塗香,莊嚴佛事,焚一捻而位期妙果;塗故 塔而身出栴檀。昔佛在世,時有長者名栴檀
香,昔曾以香泥塗故塔;從是已來九十一劫, 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從其口出優鉢華香。
[0979a17] 「或 懸幡塔廟,寶蓋聖儀;標心而雖為他緣,獲福 而惟成自果。故佛在世時,有婆多迦,過去曾 作一長幡,懸毘婆尸佛塔上;從是已來九
十一劫,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廕其上,受福 快樂,後出家得道。又經云:『若人懸幡,風吹一 轉,受一輪王位;乃至爛壞為塵,一塵一小
王位。』《百緣經》云:『有一寶蓋長者,過去曾持一 摩尼寶珠,蓋毘婆尸佛舍利塔頭;從是已 來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常有自然寶蓋,覆其
頂上;乃至遇佛出家,皆成佛果。』
[0979a27] 「或稱揚佛德, 讚歎大乘,勝報無邊,殊因最大。讚一偈,有超 劫成佛之功;頌一言,獲舌相妙音之報。《觀佛
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佛出世, 號寶威德上王。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 塔,禮拜佛像。見一寶像,嚴顯可觀;禮已諦觀,
說偈讚歎。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威德上王 佛國,大蓮華中忽然化生;從此已來,恒得值 佛,得念佛三昧;佛為授記,於十方面各得成
佛。』《法華經》云:『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 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讚,乃至發 一言;則為已供養,十方三世佛。是人甚希
有,過於優曇華。』《華嚴經》云:『又放光明名妙 音,此光開悟諸菩薩;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 皆是如來音。以大音聲稱讚佛,及施鈴鐸諸
音樂;普使世間聞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
[0979b13] 「至 於諷詠唱唄,妙梵歌揚。昔婆提颺唄,清響徹 於淨居;釋尊入定,琴歌震於石室。園林樓觀,
入法界之法門;音聲語言,成佛宗之佛事。《毘 尼母經》云:『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唄。』唄者即言 說之辭。《十誦律》云:『為諸天聞唄心喜。』或音樂
舞妓,螺鈸簫韶,發歡喜心,種種供養。《法華經》 云:『若使人作樂,繫鼓吹角唄,簫笛琴箜篌,琵 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
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0979b23] 「或勸請諸佛,初轉法輪,不般涅槃,悲濟含 識。《智論》問云:『菩薩法爾,六時勸請十方佛者, 若於目前,面請諸佛則可;今十方無量佛亦
不目見,云何可請?』答:『如慈心念眾生,令得快 樂,眾生雖無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請佛說法 亦復如是。又雖眾生,不面請佛,佛常見其心,
亦聞彼請。或隨喜讚善,助他勝緣,如觀買香, 傍染香氣,雖不親作,得同善根。』論云:『有人作 功德,見者心隨喜,讚言:「善哉!在無常世界中,
為癡冥所蔽,能弘大心,建此福德。」菩薩但以 隨喜心,過於二乘人上,何況自行。又菩薩晝 夜六時,常行三事:一、禮十方佛,懺三世罪。二、
隨喜十方三世諸佛,所行功德。三、勸請諸佛 初轉法輪,及久住世間。行此三事,功德無量, 轉近得佛。』若作諸善,悉皆迴向,成就菩提,免
墜生滅。如微聲入角,遂致遠聞;似滴水投河, 即同廣潤。以少善而至極果;運微意而成大 心。
[0979c11] 「或發大願者,萬行之因。能長慈悲,不斷佛 種;大事成辦,所作剋終;成道利生,皆因弘 誓。是以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
必虛。行願相從,自他兼利。《華嚴經》云:『不發大 願,魔所攝持;樂處寂滅,斷除煩惱,魔所攝持; 永斷生死,魔所攝持;捨菩薩行,魔所攝持;不
化眾生,魔所攝持。』《智論》云:『作福無願,無所樹 立;願為導師,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所 作,金無定也。菩薩亦爾,修淨土願,然後得
之。以是故知,因願獲果。』又云:『若能一發心 言:「願我當作佛,滅一切眾生苦。」雖未斷煩惱, 未行難事,以心口重故,勝一切眾生。』《大莊嚴
論》云:『佛國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須願 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佛 國土,由願引成。』以願力故,福德增長,不失不 壞,常見佛故。
[0979c26] 「或造新修故,立像圖真,興建伽 藍,莊嚴福地。《法華經》云:『若人為佛故,建立 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寶
成,鍮鉐赤白銅,白鑞及鉛錫,鐵木及與泥,或 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 佛道。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作佛形像經》云:『優填王來至佛 所,白佛言:「世尊!若佛滅後,其有眾生作佛形 像,當得何福?」佛告王言:「若當有人,作佛形像,
功德無量,不可稱計。天上人中,受諸快樂,身 體常作紫磨金色。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 長者、賢善家子,乃至若作帝王,王中特尊;或
作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 乃至若生天上,作六欲天主;若生梵天,作天 梵王。後皆得生無量壽國,作大菩薩,畢當
成佛,入泥洹道。」』若當有人,作佛形像,獲福如 是。《華首經》云:『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 不退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一者、若見塔廟
毀壞,當加修治,若泥乃至一塼。二者、若於 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塔造像,為作念佛善 福之緣。三者、若見比丘僧,二部諍訟,勤求方
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 乃至一偈,令使不絕;為護法故,敬養法師,專 心護法,不惜身命。菩薩若成就是四法者,世
世當作轉輪聖王,得大力身如那羅延,捨四 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生 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無上道。」』是故獼猴
戲造石塔,尚乃生天;樵人誤唱佛聲,猶云得 度。何況志誠,寧無勝報?
[0980a25] 「或興崇寶塔,鑄瀉洪 鍾,乃至大如拇指,天界福生。或復暫擊一 聲,幽途苦息。《無上依經》云:『佛告阿難:「如帝釋
天宮住處,有大飛閣名常勝殿,種種寶莊各 八萬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 勝寶殿,百千拘胝施與四方眾僧;若復有人,
如來般涅槃後,取舍利如芥子大、造塔如阿 摩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佛 形像如麥子大,此功德勝前所說,百分不及
一,千萬億分,乃至阿僧祇數分,所不及一。何 以故?如來無量功德故。」』《涅槃經》云:『善守佛僧 物,塗掃佛僧地;造塔如拇指,常生歡喜心,
亦生不動國。』此即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 也。
[0980b09] 「或書寫大藏,啟發真詮;或刻石銷金,剝皮 刺血。令見聞隨喜,十種傳通;誓報四恩,明遵 慈勅。是以佛智,讚而不及;天福,報而無窮。齊
善逝之功,作如來之使。《法華經》云:『若人得聞 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 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0980b14] 「或興崇三寶,廣 扇慈風;或牆塹釋門,威力外護。遂令正法 久住,佛道長隆。外感則雨順風調,家寧國
泰;內報則道生垢滅,果滿因圓。能遵付囑 之恩,不失菩提之記。或釋其拘繫,放人出 家;或廣度僧尼,紹隆佛種。開出離之道,施引
接之門。格量勝因,群經具讚。《出家功德經》 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無量。』《本緣 經》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
道。』《僧祇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離 六百六千六十歲三塗苦。』乃至醉中剃髮;戲 裡披衣,一曏時間,當期道果。何況割慈捨
愛,具足正因,成菩薩僧,福何邊際?
[0980b26] 「或忘身為 法,禁絕邪師;建正法幢,斷魔羂索。朗慧日於 無明暗室;廕慈雲於煩惱稠林。使信邪者,趣
三脫之門;俾執見者,裂八倒之網。或成他大 業,助發菩提;作增上之緣,為不請之友。《涅槃 經》云:『助人發菩提心者,許破五戒。』故知損己
為他,是大士之行。
[0980c03] 「或飯僧設供,資備修行。開 大施之門,建無遮之會。是以減一匙之飯,七 返生天;施一團之 麨 ,現登王位。或造經房、禪
室,或施華果、園林,供給所須,助成道業。昔支 辨安禪道侶,致天樂自然;日給誦經沙彌,獲 總持第一。《大報恩經》云:『若以飯食、瓔珞施人,
除去瞋心,以是因緣獲得二相:一者金色,二 者常光。』
[0980c10] 「乃至掃塔塗地,給侍眾僧;起恭敬心, 成慇重業;發一念之微善,成無邊之淨緣。《菩 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有阿羅漢婆多竭
梨。觀因地,曾掃灑定光佛古塔,誅伐草木; 嚴淨已訖,踊躍歡喜,繞之八匝,作禮而去。命 終之後,生光音天;盡其天壽,乃至百返作轉
輪聖王,顏容端正,見者歡喜;欲行之時,道路 自淨。九十劫中天上人間,富貴尊榮,快樂無 極。今最後身,值釋迦佛,捨豪出家,得阿羅漢。』
若有人能於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髮許,所 生之處,受報弘大,無有窮盡。《正法念經》云:『若 有眾生,淨心供養眾僧,掃如來塔,命終生意
樂天,身無骨肉,亦無污垢,香氣能熏一百由 旬,其身淨潔猶如明鏡。』《付法傳》云:『有一比丘 毬多,觀其無福,不能得道,令教化供僧,便
證羅漢果。又有羅漢名祇夜多,具三明六 通,觀見前生曾作狗身,未曾暫得一飽,常忍 飢渴,遂每躬自執爨,供給眾僧。』《大報恩經》云:
『思惟諸法,甚深之義,樂修善法,供養父母、和 尚、師長,有德之人,若行道路,佛塔僧房,除去 磚石、荊棘不淨,以是因緣,得三十二相中一
一毛右旋相。』乃至看病、浴僧、義井、圊廁,扶危 拯急,濟用備時,皆大菩薩之心,成不思議之 行。利他既重,得果偏深。或永受堅固不壞之
形;或常得清淨相好之體;或往生佛國甘 露之界;或頓獲輕安自在之身。皆三十二相 之殊因,八十種好之妙果。《大方便佛報恩經》
云:『三業清淨,瞻病施藥,破除憍慢,飲食知 足,以是因緣,得三十二相中平立相。』《福田經》 云:『佛告天帝:「我昔於波羅柰國,安設圊廁。緣
此功德,世世清淨。累劫行道,穢染不污;金色 晃昱,塵垢不著;食自消化,無便利之患。」』《百緣 經》云:『孫陀利比丘,過去作長者,因備辦香水,
澡浴眾僧,復以珍寶,投之水中。今所生之時, 舍內自然有一涌泉,香水冷美,有諸珍寶充 滿其中,端正殊妙,後出家得道。』《賢愚經》云:『昔
有五百賈客,入海採寶,請一五戒優婆塞,用 作導師。海神取水一掬,而問之曰:「掬中水多? 海水多耶?」賢者答曰:「掬中水多,海水雖多,劫
欲盡時,必有枯竭;若復有人,能以一掬水,供 養三寶,或奉父母,或丐貧窮,給與禽獸,此之 功德,歷劫不盡。」以此言之,知海水少,掬水多。
海神歡喜,即以珍寶,用贈賢者。』以知一切萬 物,惟應濟急利時;如若不用,雖多無益。經云: 『若種樹園林,造井廁橋梁,是人所為福,晝夜
常增長。』《高僧傳》云:『道安法師,感聖僧語曰:「汝 行解過人,秖緣少福;能浴眾僧,所願必果。」』
[0981a28] 「或平治坑塹,開通道路;或造立船筏,興置橋 梁;或於要道,建造亭臺;或在路傍,栽植華果, 濟往來之疲乏,備人畜之所行。六度門中,深
發弘揚之志;八福田內,普運慈濟之心。一念 善因,能招二報:一者華報,受人天之快樂。二 者果報,證祖佛之真源。或施食給漿,病緣湯
藥,住處衣服,一切所須。安樂有情,是諸佛之 家業;撫綏沈溺,乃大士之常儀。遂使施一訶 梨,受九十劫之福樂;分一口食,得千倍之資
持。經云:『施食得五種利益:一者施命;二者施 色;三者施力;四者施安;五者施辯。』《智度論》 云:『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萬倍出。』《華嚴
經》云:『又放光明名安隱,此光能照疾病者;令 除一切諸苦痛,悉得正定三昧樂。施以良藥 救眾患,妙寶延命香塗體;蘇油乳蜜充飲食, 以是得成此光明。』
[0981b14] 「或施無畏,善和諍訟;哀愍 孤露,救拔艱危。福受梵天,行齊大覺;因強果 勝,德厚報深。《華嚴經》云:『又放光明名無畏,此
光照觸恐怖者;非人所持諸毒害,一切皆令 疾除滅。能於眾生施無畏,遇有惱害皆勸止; 拯濟危難孤窮者,以是得成此光明。』
[0981b19] 「又慈悲 喜捨,種種利益,度貧代苦,軫念垂哀。及施畜 生一摶之食,皆是佛業,無緣慈因。《法句經》云:
『行慈有十一種利。佛說偈言:「履行仁慈,博愛 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 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
利,死昇梵天,是為十一。」』故經云:『一切聲聞、緣 覺、菩薩、諸佛,所有善根,慈為根本。』《毘沙論》云: 『若修慈者,火不能燒、刀不能傷、毒不能害、水
不能漂、他不能殺。所以然者,慈心定是不害 法故。有大威勢諸天擁護,害不能害。』《像法決 疑經》云:『佛言:「若人於阿僧祇劫,以身供養十
方諸佛,并諸菩薩及聲聞眾,不如有人施與 畜生一口之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 邊。」』《丈夫論》云:『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為
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餘 一切施;眾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華嚴經》 云:『菩薩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摶一粒,咸作
是願:「當令此等,捨畜生道;利益安樂,究竟解 脫,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斷苦覺; 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處,願彼眾生皆
得捨離。」菩薩如是,專心繫念一切眾生;以彼 善根而為上首,為其迴向一切種智。』《大涅槃 經》云:『佛過去惟修一慈,經此劫世七反成壞,
不來生此。世界壞時,生光音天;世界成時生 梵天中,作大梵王;三十六反為大帝釋;無量 百千世,作轉輪聖王,乃至成佛。』
[0981c16] 「又師子現指, 醉象禮足,慈母遇子,盲則得明,城變金璃, 石舉空界,釋女瘡合,調達病痊,皆是本師積
劫熏修,慈善根力,能令苦者見如是事。今既 承紹,合履玄蹤;乃至放生贖命,止殺興哀。 斷燒煮之殃,釋籠罩之縶;續壽量之海,成慧
命之因。遂得水陸全形,息陷網、吞鉤之苦;飛 沈任性,脫焚林、竭澤之憂。免使穴罷新胎,巢 無舊卵,脂消鼎鑊,肉碎刀砧。《梵網經》云:『若佛
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 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 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食者即殺我父
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 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乃至若不爾者,犯 輕垢罪。』故知有情、無情不可傷害。《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作大國王,於法自在,普行 教命,令除殺業;閻浮提內,城邑聚落,一切屠 殺皆令禁斷。無足、二足、多足,種種生類,普施
無畏,無欺奪心。廣修一切諸行,仁慈莅物,不 行侵惱。發妙寶心,安隱眾生;於諸佛所,立深 志樂。常自安住,三種淨戒;亦令眾生,皆如是
住。菩薩摩訶薩,令諸眾生,住於五戒,永斷殺 業;以此善根,如是迴向,所謂:「願一切眾生發 菩薩心,具足智慧,永保壽命,無有終盡。」乃至
見眾生,心懷殘忍,損諸人畜,所有男形,令身缺 減,受諸楚毒;見是事已,起大慈悲,而哀救 之。令閻浮提,一切人民,皆捨此業。』《涅槃經》云:
『一切惜身命,無不畏刀杖;恕己以為喻,勿殺 勿行杖。』昔有禪僧鄧隱峯,未出家時,曾射一 猿子,墮地而終。須臾,猿母亦墮而死;因剖腹
開,見肝腸寸寸而斷。遂捨其射業,因此出家。 是知人形獸質,受報千差;愛結情根,其類一 等。所以失林窮虎,乃委命於廬中;鎩翮驚禽,
遂投身於案側。至如楊生養雀,寧有意於玉 環?孔氏放龜,本無情於金印。命既無於大小, 罪豈隔於賢愚?三業施為,切宜競慎。誤傷誤
殺,尚答餘殃;故作故為,寧逃業迹?或受一日 戒,或持八關齋;或不噉有情,或永斷葷血,不 值三災之地,能昇六欲之天;既為長壽之緣,
又積大慈之種。經云:『昔有迦羅越,興設大檀, 請佛及僧。時有一人賣酪,主人駐食,勸令持 齋聽經,至冥乃歸。婦語之言:「我朝來不食,相
待至今。」遂破夫齋。半齋之福,猶生天上,七世 人間,常得自然衣食。一日持齋,得六十萬歲 自然之糧;又有五福:一者、少病。二者、身意安
隱。三者、少婬。四者、少睡臥。五者、命終之後,神 得生天,常識宿命。』
[0982b04] 「或懷慚抱愧,常生慶幸之 心;識分知恩,恒起報酬之想。《雜阿含經》云:『爾 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淨法,能護世間。何等
為二?所謂慚、愧。假使世間,無此二淨法者,世 間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親、師長、尊 卑之緒,顛倒混亂,如畜生趣。即說偈言:『世
間若無有,慚、愧二法者,違越清淨道,向生老 病死;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淨道, 永關生死門。』」』
[0982b12] 「或代誅贖罪,沒命救人;或釋放 狴牢,赦宥刑罰;或歸復遷客,招召逋民;或停 置關防,放諸商稅;或給濟貧病,撫恤孤惸。常
以仁恕居懷,恒將惠愛為念。若覺、若夢,不忘 慈心;乃至蠕動蜎飛,普皆覆護。《華嚴經》云: 『佛子,菩薩摩訶薩見有獄囚,五處被縛,受諸
苦毒,防衛驅逼,將之死地,欲斷其命;乃至自 捨身命,受諸苦毒。菩薩爾時語主者言:「我願 捨身,以代彼命;如此等苦,可以與我。如彼人
隨意皆作,設過彼苦阿僧祇倍,我亦當受,令 其解脫。我若見彼,將被殺害,不捨身命,救贖 其苦,則不名為住菩薩心。何以故?我為救護
一切眾生,發一切智菩提心故。」』《正法念經》云: 『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墮藍本經,校量眾 福,總不如慈心,愍傷一切蠢動、含識之類,其 福最勝。
[0982b27] 「或盡忠立孝,濟國治家,行謙讓之風, 履溫恭之道,敬養父母,成第一之福田;承事 尊賢,開生天之淨路。《賢愚經》云:『佛語阿難:
「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 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 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
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王,乃至成佛, 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0982c05] 「或稱揚彼德,開舉善之 門;或讚歎其名,發薦賢之路。成人之美,助發 勇心;喜他之榮,同興好事。削嫉妬之蠆刺;息
忿恨之毒風。起四無量之心,攝物同己;成四 安樂之行,利益有情。是以諸大菩薩,皆思往 世。波騰苦海,作諸不利益事;捐功喪力,惟長
業芽。今省前非,頓行佛道;擐精進甲,發金剛 心;眾善普行,廣興法利。入世間三昧,現功巧 神通;和光同塵,潛行密用。滅無明火,摧憍慢
幢;曲順機宜,和顏誘誨。愛語攝受,慈眼顧瞻; 開諭愚盲,安慰驚恐。懸照世之日,耀破暗之 燈;揭有獄之重關,沃火宅之熾焰。滿求者之
願,若如意之珠;拔病者之根,猶善見之藥。乾 欲海而成悲海,碎苦輪而成智輪;變貧窮濟 作福德之津,轉生死野合菩提之道。諸佛法
內,靡所不為;眾生界中,無所不濟。如地所載、 如橋所昇、如風所持、如水所潤、如火所熟、如 春所生、如空所容、如雲所覆。遂令聞名脫苦,
蹈影獲安;觸光而身垢輕清,憶念而心猿調 伏。皆是從微至著,漸積善根;行滿功圓,成其 大事。何乃毀善業道,開惡趣門;成就魔緣,斷 滅佛種?」
萬善同歸集卷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8 冊 No. 2017 萬善同歸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