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9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九十五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929a25] 勝天王般若經云。三世如來。同在一處。自性 清淨無漏法界。若一若異。不可思議。智慧神 力。同一法界。般若方便。二相平等。釋曰。同在
一處自性清淨者。一切凡聖。皆以無所住。而 住自性清淨心祕密藏之一處。若一若異不 可思議者。以報身妙土之相。相入相資。故云
若異。以法身自體之性。相遍相即。故云若一。 如芥瓶燈室。同異難量。故云不可思議。般若 方便二相平等者。諸佛以般若方便。常相輔
翌。何者。以般若觀空。不住生死。以方便涉有。 不住涅槃。以不住生死故。智眼常明。以不住 涅槃故。悲心恒續。悲智體同。故云平等。
[0929b07] 最勝 王經云。離無分別智。更無勝智。離法如如。無 勝境界。釋曰。一切境界。皆是意言分別。則無
境唯識。若了識空。但一真心。成無分別智。此 乃無等之智。第一之說。豈有餘智更能過者。 此真如一心之性。為萬法之所依故。離此之
外。何處別有纖塵能為標指。若離此一心境 智。或有所見。皆是瞖眼狂心。不見真實。所以 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如眾瞖者。同於一處。
見各差別。互不相礙。皆由眼瞖不見正色。眾 生亦爾。色性無礙。心緣異故。蔽於正見。不 了真實。
[0929b18] 禪要經云。棄諸蓋菩薩白佛言。世 尊。禪門祕要。為有一門。為是多門。若有多者。 法則有二。若是一者。云何容受無量無邊眾
生而不迫迮。佛言。善男子。此禪要門。亦非是 一。亦非多數。一切眾生。性同虛空。雖同虛空。 各於身心自有禪門。實不共修。何以故。息口
不言。冥合於理。口為禪門。攝眼分別。混合無 異。眼為禪門。耳所聞聲。了知虛妄。畢竟寂 滅。猶如聾人。耳為禪門。乃至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攝諸塵勞。入不二門。曠徹清虛。湛然 凝定。釋曰。心是禪門。身為慧聚。禪能洞寂。 慧能起照。寂照無差。方入平等。如永嘉集云。
以奢摩他故。雖寂而常照。以毘婆舍那故。雖 照而常寂。以優畢叉故。非照而非寂。照而常 寂故。說俗而即真。寂而常照故。說真而即俗。
非寂而非照故。杜口於毘耶。故知若了念本 不起。常在等持。不察境因念生。翻悟真心亦 動。所以圓覺經云。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不知
妄想之雲自飛。真月何動。豈悟攀緣之舟常 泛。覺岸靡移。如圓覺疏序云。心本是佛。由念 起而漂沈。岸實不移。因舟行而騖驟。
[0929c09] 大樹 緊那羅王所問經云。爾時天冠菩薩。問於大 樹緊那羅王。如是琴中妙偈。從何而出。答言。
善男子。從諸眾生音聲中出。又問。諸眾生音。 從何而出。答言。善男子。眾生音聲。從虛空出。 乃至當知是聲。即虛空性。聞已便滅。若其滅已
同空性住。是故諸法。若說不說。同虛空性。是故 應當不捨空際。如音聲分。諸法亦爾。乃至又 以音聲。名為言說。然是音聲。無有住處。若無
住處。則無堅實。則名為實。若其是實。則不可 壞。若不可壞。則無有起。若無有起。則無有滅。 若無有滅。是名清淨。若是清淨。是則白淨。若
是白淨。是則無垢。若是無垢。則是光明。若是 光明。則是心性。若是心性。則是出過。若是出 過。則出過諸相。若出過諸相。則是正位。若菩
薩在正位。是則名得無生法忍。釋曰。入一心 正位。是究竟指歸。最後垂示。言窮理極。更無 過矣。
[0929c26] 大方等修多羅王經云。爾時世尊。告頻 婆娑羅王言。行識滅已。初識次生。或生天中。 或生人中。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餓鬼。
大王。以初識不斷。自心相續。應受報處。而生 其中。大王。觀諸生滅。頗有一法。從於今世至 未來世。大王。如是行識終時。名之為滅。初識
起時。名之為生。大王。行識滅時。去無所至。 初識生時。無所從來。何以故。識性離故。大 王。行識行識空。滅時滅業空。初識初識空。生
時生業空。觀諸業果。亦不失壞。大王當知。以 初識心相續不斷。而受果報。
[0930a07] 華手經云。佛 言。復次堅意。菩薩以善修習一佛相故。隨意 自在。欲見諸佛。皆能現前。堅意。譬如比丘。心
得自在。觀一切入取青色相。能得信解。一切 世界。皆一青相。是人所緣。唯一青色。觀內外 法。皆一青色。於是緣中。得自在力故。堅意。菩
薩亦復如是。隨其所聞諸佛名字。在何世界。 即取是佛。及世界相。皆緣現前。菩薩善修習 此念佛緣故。觀諸世界。盡皆作佛。常善修習
是觀力故。便能了達一切諸緣。皆為一緣。謂 現在佛緣。是名得一相三昧門。
[0930a17] 佛昇忉利 天為母說經云。佛告月氏天子。何謂菩薩曉 了一切猶如虛空。其三界者。心之所為。不計
斯心。無有色像。亦不可覩。無有處所。無有 教令。猶如幻化。因其心本。而求諸法。則不可 得。若以於心不求于心。則無所獲。心不可逮。
以不得心。一切諸法亦不可得。諸法則無有 法。無形類想。亦無有影。而無所有。及與實諦。 亦無所覩。無所覩者。於一切法。心無所入。
知一切法。無所成就。亦無所生。譬如虛空。
[0930a27] 菩薩念佛三昧經云。心如金剛。善根穿徹一 切法故。心如迦隣提衣。柔軟。善根。能作業故。 心如大海。善根攝諸戒聚故。心如平石。善根
住持一切事業故。心如山王。善根發生一切 善法故。心如大地。善根負持眾生事業故。
[0930b03] 演道俗業經云。佛告長者。智慧有四事。一曰。 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二曰。其
生三界。皆心所為。心如幻化。倚立眾形。三曰。 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四 曰。曉十二緣。本無根原。因對而現。是為四。佛
於是頌曰。悉解其身空。四大而合成。散滅無 處所。從心而得生。五陰本無根。所著以為名。 十二緣無端。了此至大安。
[0930b10] 善夜經云。佛言。 過去之法。不應追念。未來之法。不應希求。現 至之法。不應住著。若能如是。當處解脫。釋
曰。此緣三世之境。是相續識。若初心人。未得 一念不生。或前念忽起。但後念莫續。亦漸相 應。若欲頓消。直觀一念。生時。不得起處。自然
前後際斷。當處虛寂。如金剛般若經云。過去 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以 無得故。自不相續。
[0930b18] 入一切佛境界經云。佛 言。若得修行正念法者。彼無一法非是佛法。 何以故。以覺一切法空故。乃至文殊師利言。
修行正念者。不取不捨。即名正念。不觀不 異。名為行。不著不縛不脫。名為。行不去不來。 名為行。文殊師利。正念行者。彼處。無行無利。
無果無證。何以故。文殊師利。心自性清淨故。 彼心客塵煩惱染。而自性清淨心不染。而彼 自性清淨心。即體無染。不染者。彼處無對治
法故。以何法對治。能滅此煩惱。何以故。彼 清淨非淨。即是本淨。若本淨者。即是不生。若 不生者。彼即不染。若不染者彼不離染法。若
不離染法者。彼滅一切染。以何等法滅一切 染。彼不。生若不生者。是菩提。菩提者名為平 等。平等者。名為真如。真如者。名為不異。不異
者。名為如實。住一切有為無為法。釋曰。但了 無生。即入平等。言平等者。即一切有為無為 如實之性。見此性故。以無住義住一切法中。
若不達一切法。是一心真如平等無生之性。 在染離染。俱為煩惱所染。若了諸法無生。則 一切有為無為。皆是菩提之道。何所染耶。
[0930c10] 海龍王經云。佛告龍王。是無盡藏。總持。說德 無量。入無極慧。集菩薩行。乃至嚴淨道場。逮 諸佛法。是謂無盡之藏總持。其有文字名號
之數。及法諸數。遊于正法。皆來歸斯無盡之 藏。為總持也。菩薩入斯。於諸文字無所分別。 諸法清白。不壞本淨故。乃至由是總持。後當
來世。是離垢總持所流布處。皆是如來之所 建立。八萬四千法藏。是總持門為首也。八 萬四千行。皆來歸於總持。八萬四千三昧。皆
從總持。八萬四千總持無盡之藏。總持為本 原。釋曰。以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是諸法總 持之門。從心所生。用不失體。故云不壞本淨
故。末不離本。故云皆是如來之所建立。萬 法出生。故云無盡之藏。凡聖之地。故號本 原。
[0930c24] 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云。是時大德阿 難白言。世尊。是無量志莊嚴王菩薩。自以其 身供養如來。當以何身覺菩提道。時華室中
諸菩薩等。問阿難言。於意云何。可以身覺於 菩提耶。阿難勿作斯觀。當以身心覺於菩提。 阿難報言。諸善丈夫。若非身心覺於菩提。
當用何等而覺菩提。諸菩薩言。大德阿難。身 之實性。是菩提實性。菩提實性。是心實性。心 之實性。即是一切法之實性。覺是一切諸法 實性。故名覺菩提。
[0931a04] 堅固女經云。堅固女言。 復次舍利弗。所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我不見彼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
弗言。若不見有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者。汝云何發菩提心欲覺菩提。女言。欲令行 邪道眾生住正道故。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乃至佛言。善哉善哉。能如是知。未來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女言。世尊。無有 見如是法不得菩提者。是故我今必定當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妹。汝未來世教 化。眾生耶。女言。世尊。無有見如是法不教化 者。是故我今必定當能教化眾生。佛言。汝
於來世作大導師耶。女言。世尊。無有見如是 法不作導師。是故我今必定當得作大導師。 釋曰。故知若有見如是唯心一法。入宗鏡中。
法爾常為一切教化之主。十方大導之師。以 自得本故。能普攝一切枝末之法。悉還歸 於一心本地。故決定無疑矣。如攝波歸水。會 色歸空。有何疑哉。
[0931a22] 大莊嚴法門經云。佛言。 復次長者子。清淨攀緣方便行菩薩。於一切 眾生心法中。悉有菩提。何以故。若彼心無。色
離色分別。體性如。幻彼此內外。不相續者。是 名菩提。復次。長者子。菩薩。不應覺於餘事。但 覺自。心何以故。覺。自心者。即覺一切眾生。心
故。若自心。清淨。即是一切眾生心。清淨故。如 自。心體性即是一切眾生。心體性如自。心離 垢即是一切眾生心離垢。如自心。離貪即是
一切眾生心離。貪如自心離瞋即是一切。眾 生。心離瞋如自心離癡。即是一切。眾生心難 癡。如。自心離煩惱。即。是一切眾生。心離煩惱。
作此覺者。名。一切智知覺。釋曰。若。了一心。遍 知一切。夫一切者。是。一之一切故。名一切智 知。覺若各隨相。解則不得名一切智知。覺
以不覺諸法自性故。所以。華嚴經頌云。世間 一切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 實。
[0931b10]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爾時文殊師利 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 未至。現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
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為解說。 斷諸疑網。令趣菩提。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 諸心法中。起眾邪見。為欲除斷六十二見種
種見故。心心所法。我說為空。如是諸見。無 依止故。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 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逈絕行跡。時有智。
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復遺餘。 心空見滅。亦復如是。乃至善男子。以是因 緣。服於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
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有二相。善男子。自 覺悟心。有四種義。云何為四。謂諸凡夫。有二 種心。諸佛菩薩。有二種心。善男子。凡夫二
心。其相云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緣自 境。名自悟心。二者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 緣境。名自悟心。善男子。賢聖二心。其相云
何。一者觀真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善男 子。如是四種。名自悟心。釋曰。凡夫二心者。 一根境同緣心。此則和合而生。無有自體。凡
夫執實。故說為空。二離根境心。即是真心。不 從緣生。若了此心。即真發菩提之道。賢聖二 心者。一理智心。即第一義諦。空有兩亡。性
相俱寂。二境智心。即隨緣俗諦。真俗雙照。 理事相含。若入宗鏡之中。總前凡聖四心。或 入相資門。若聖若凡。交徹無礙。或入相泯門。 若一若多。冥同性海。
[0931c08] 成具光明定意經云。何 謂廣一心。曰。孝事父母則一其心。尊敬師友 而一其心。斷愛遠俗而一其心。入三十七品
而一其心。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亂而 一其心。多欲多諍多作多惱。於是之處而一 其心。褒訕利失善惡之事。於是不搖而一其
心。數息入禪。捨六就淨而一其心。身自能行。 復教他人。此謂廣一心也。
[0931c15] 文殊師利問經 偈云。若見有一法。餘法悉應見。以一法空 故。一切法亦空。釋曰。心有法則有。心空法
則空。萬法一心宗。空有皆無寄。舉一例諸。悉 歸宗鏡。
[0931c19] 大乘千鉢大教王經云。曼殊室利 菩薩。對世尊大眾菩薩前告言。若有一切菩 薩。及一切有情眾生。志求無上菩提。修持真
實佛金剛聖性三摩地一切法者。一切法。即 是一切有情心是也。為有情眾生心地法藏。 有煩惱種性。煩惱種性。則是菩提性者。有
情心處。本性真淨。空無所得。是故有情心。是 大圓鏡智心處是也。
[0931c26] 摩訶衍寶嚴經云。譬 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 凡愚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 不知此法。亦復如是。
[0931c29] 文殊悔過經云。文殊 師利言。人民所行眾德本者。志性各異。使入 總持光明之慧。其有諸天一切人民。愁憂苦
惱。為除眾患。悉入總持光明之耀。一切諸論 文字本際。入於總持光明之耀。一切諸行諸 想所應。悉入總持光明之耀。使致普門諸根
轉輪。使入總持光明之門。一切莊嚴清淨 眾飾。使入總持光明之門。乃至住於一事 普見眾事。住於眾事。悉見一事。則以一事。入
一切事。以一切事。入於一事。則以一義告誨。 開化一切諸義。以一切義。興發一義。以無因 緣。入於諸緣。化于諸緣。令入無緣。以無事法。
入于眾生。性行各異。從其相行。而教誨之。 釋曰。夫能泯異性。永拔苦輪。融諸行門清淨 嚴飾者。悉令入一心總持之門。被宗鏡光明
之耀故。能住一事而見眾事。以一成多。用諸 義而發一義。以多成一。一成多而用遍。多成 一而體融。體用交羅。一多自在。
[0932a17] 觀佛三昧 海經云。復次阿難。譬如有人。貧窮薄福。依諸 豪貴。以存性命。時有王子。遇行出遊。執大寶
瓶。於寶瓶內。藏王印綬。是時貧者。詐來親附。 得王寶瓶。擎持逃走。王子覺已。遣六大兵。乘 六黑象。手執利劍。疾走追之。時持瓶人。走入
深草。空野澤中。見曠野澤。滿中毒蛇。四面吐 毒。吸持瓶者。時貧窮人。慞惶恐怖。馳走東西。 蛇亦隨之。無藏避處。於空澤中。見一大樹。蓊
欝扶疎。甚適其意。頭戴寶瓶。攀樹而上。既上 樹已。六兵乘象。馳疾如風。尋復來至。貧人見 已吞王寶印。持瓶冠頭。以手覆 面 。生貪惜故。
不忍見之。時六黑象。以鼻絞樹。令樹倒躄。貧 人落地。身體散壞。唯金印在。寶瓶現光。諸蛇 見光。四散馳走。佛告阿難。住念佛者。心印不
壞。亦復如是。釋曰。夫觀佛三昧者。則諦了自 心。名為觀佛。既識心已。不為境亂。湛然常定。 名為三昧。有人貧窮薄福者。有人者。有即二
十五有。人即一切眾生。以無法財。名為貧窮。 不悟心佛。故稱薄福。依諸豪貴者。即是諸佛 菩薩。以存性命者。即是依觀佛三昧門。得
見自性。以成慧命。乃至貧人落地者。即是於 凡夫身。達人法二空。證會一心。住真如地。身 體散壞者。既洞唯識之性。身見自亡。唯金印
在者。即是悟心常住。所以一鉢和尚云。塵勞 滅盡真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寶瓶現光者。 即般若智照。諸蛇見光四散馳走者。即四大
之身蛇。三毒之煩惱。智了即空。名為馳走。住 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者。以無念智。見 真覺性。故云住念佛者。諸塵不動。一體不移。
名為心印。恒住法位。究竟寂滅。名為不壞。況 如唯金印在。故稱亦復如是。所以起信論云。 得見心性。名究竟覺。即斯旨矣。
[0932b20] 首楞嚴三 昧經云。爾時佛告現意天子。汝可示現首楞 嚴三昧本事少分。現意天子語堅意言。仁者。
欲見首楞嚴三昧少勢力不。答言。天子。願樂 欲見。現意天子。善得首楞嚴三昧力故。即現 變。令眾會者。皆作轉輪聖王。三十二相而自
莊嚴。及諸眷屬七寶侍從。乃至復現神力。 普令眾會。皆如釋迦牟尼佛身。相好威儀。各 有比丘眷屬圍遶。釋曰。天子名現意者。以一
切法。從意生。形因心所現。故名現意。是知自 心如幻。無有定儀。所見差殊。隨心生滅。若能 知幻無實。即見真性。以得真性故。方能周遍
法界。示如幻法門。普現色身。引幻眾生。同歸 實地。
[0932c04] 轉有經偈云。若為真實說。眼則不見 色。意不知識法。此是最祕密。釋曰。入此一心 祕密之藏。則能所俱亡。不與六塵作對。故云
眼。不見色等。
[0932c07] 大法鼓經云。一切眾生。悉有 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以彼性故。一切眾 生得般涅槃。釋曰。故知一切眾生。悉有正因
佛性。以萬行莊嚴為引出性。乃至因圓。為。至 得果性。畢竟成就一心常樂涅槃之道。
[0932c11] 寶 頂經云。佛言。迦葉。譬如有人。怖畏虛空搥胸 叫呼。作如是言。善友。汝等為我。除此虛空。除
此虛空。迦葉。於汝意云何。此空為可除不。迦 葉言。不可。世尊。佛言。迦葉。若有如是沙門。婆 羅門。怖畏性空。我說是人。失心狂亂。所以者
何。迦葉。一切諸法。並是說空方便。若畏此空。 云何不畏一切諸法。若惜諸法。云何不惜此 空。
[0932c19] 佛性論問云。此經為顯何義。答。為示一 切諸法本性非有。故說法空。非關法滅。然後 得空。故於空性。不應生怖。釋曰。一切諸法。並
是說空方便者。夫有所說。皆為顯空。所以空 則一切法。法則一切空。非先有而後無。寧歸 斷滅。豈先無而後有。不墮無常。是以性本常
空。空無間斷。體應諸有。有自繁興。能入斯宗。 聞諸法空。心大歡喜。不了此義。聞諸法空。心 大怖畏。以不了法空。違現量境。執為外解。聞
說唯心之旨。恐墮空見之門。心境俱迷。遂 生怖畏。
[0932c29] 度一切諸佛境界經云。佛言。文殊 師。利菩提者。無相無緣。云何無相。云何無 緣。不得眼識是無相。不見色是無緣。不得耳
識是無相。不聞聲是無緣。乃至意法亦如是。 釋曰。無相則無能緣之心。無緣則無所緣之 境。能所俱亡。真心自現。
[0933a05] 文殊師利行經偈 云。過現未來法。唯語無真實。彼若於實處。一 相無差別。釋曰。若說三世所有之法。皆是世
諦語言。若了一心真實之處。一道自無差別。 何言之所議。意之所緣耶。
宗鏡錄卷第九十五
[0933a11] 戊申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8 冊 No. 2016 宗鏡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