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1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十二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479a14] 夫唯一心法。云何教中廣立名字。
[0479a15] 答。如來名號。十方不同。般若一法。說種種名。 解脫亦爾。多諸名字。故大般若經云。如一切 法名。唯客所攝。於十方三世。無所從來。無所
至去。亦無所住。一切法中無名。名中無一切 法。非合非散。但假施設。所以者何。以一切法 與名。俱自性空。大方等大集經云。爾時佛告
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善男子。第一義者。謂無 有諸法。若無諸法。云何說空。無名字法。說為 名字。如是名字。亦無住處。名下之法。亦復如
是。是以法從心生。名因法立。所生之心無處。 能生之法亦然。則心境皆空。俱無處所。論云。 心能為一切法作名。若無心。則無一切名字。
當知世出世名字。皆從心起。以心隨緣。應物 立號。略有五義。而立假名。一從義故。二隨緣 故。三依俗故。四因時故。五約用故。云何從
義。無量義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故知因 義立名。因名顯義。云何隨緣。涅槃經云。其味 真正。停留雪山。隨其流處。得種種名。隨其流
處者。即是隨染淨之緣。得凡聖之號。云何依 俗。經云。一法有多名。實法中即無。不失法性 故。流布於世間。云何因時。涅槃經云。佛性因
時節有異。說淨不淨。何者。在垢染時稱眾生。 處清淨時名諸佛。云何約用。如因心立法。隨 法得名。處聖稱真。居凡號俗。似金作器。隨器
得名。在指曰鐶。飾臂名釧。則一心不動。執別 號而萬法成差。真金匪移。認異名而千器不 等。若知法法全心作。器器盡金成。名相不能
干。是非焉能惑。又如圓器與方器。名字不同。 若生金與熟金。言說有異。推原究體。萬法皆 空。但有意言。名義差別。動即八識。凝為一心。
得旨忘緣。觸途無寄。如大涅槃經云。佛言。善 男子。如來所有一切善行。悉為調伏諸眾生 故。譬如醫王。所有醫方。悉為療治一切病苦。
善男子。如來世尊。為國土故。為時節故。為他 語故。為人故。為眾根故。於一法中。作二種說。 於一名法。說無量名。於一義中。說無量名。於
無量義。說無量名。云何一名說無量名。猶如 涅槃。亦名涅槃。亦名無生。亦名無出。亦名無 作。亦名無為。亦名歸依。亦名窟宅。亦名解
脫。亦名光明。亦名燈明。亦名彼岸。亦名無 畏。亦名無退。亦名安處。亦名寂靜。亦名無 相。亦名無二。亦名一行。亦名清涼。亦名無
暗。亦名無礙。亦名無諍。亦名無濁。亦名廣 大。亦名甘露。亦名吉祥。是名一名作無量名。 云何一義說無量名。猶如帝釋。亦名帝釋。亦
名憍尸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富蘭陀。亦名摩 佉婆。亦名因陀羅。亦名千眼。亦名舍脂夫。亦 名金剛。亦名寶頂。亦名寶幢。是名一義說無
量名。云何於無量義說無量名。如佛名為如 來。義異名異。亦名阿羅訶。義異名異。亦名三 藐三佛陀。義異名異。亦名船師。亦名導師。
亦名正覺。亦名明行足。亦名大師子王。亦名 沙門。亦名婆羅門。亦名寂靜。亦名施主。亦名 到彼岸。亦名大醫王。亦名大象。亦名大龍王。
亦名施眼。亦名大力士。亦名大無畏。亦名寶 聚。亦名商主。亦名得脫。亦名大丈夫。亦名天 人師。亦名大分陀利。亦名獨無等侶。亦名大
福田。亦名大智慧海。亦名無相。亦名具足八 智。如是一切義異名異。善男子。是名無量義。 中說無量名。復有一義說無量名。所謂如陰。
亦名為陰。亦名顛倒。亦名為諦。亦名四念處。 亦名四食。亦名四識住處。亦名為有。亦名為 道。亦名為時。亦名眾生。亦名為世。亦名第一
義。亦名三修。謂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煩 惱。亦名解脫。亦名十二因緣。亦名聲聞辟支 佛。亦名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亦名過去現在
未來。是名一義說無量名。善男子。如來世尊。 為眾生故。廣中說略。略中說廣。第一義諦。說 為世諦。說世諦法。為第一義諦。云何名為廣
中說略。如告比丘。我今宣說十二因緣。云何 名為十二因緣。所謂因果。云何名為略中說 廣。如告比丘。我今宣說苦集滅道。苦者。所謂
無量諸苦。集者。所謂無量煩惱。滅者。所謂無 量解脫。道者。所謂無量方便。云何名為第一 義諦。說為世諦。如告比丘。吾今此身。有老病
死。云何名為說世諦。為第一義諦。如告憍陳 如。汝得法故。名阿若憍陳如。是故隨人隨意 隨時。故名如來知諸根力。善男子。我若當於
如是等義。作定說者。則不得稱我為如來具 知根力。善男子。有智之人。當知香象所負。非 驢所勝。一切眾生。所行無量。是故如來。種種
為說。無量之法。何以故。眾生多有諸煩惱故。 若使如來說於一行。不名如來具足成就。知 諸根力。故知。法本無名。因心建立。是以大聖
隨順世諦。曲徇機宜。廣略不同。一多無定。將 有說攝歸無說。用有名引入無名。究竟咸令 到於本心寂滅之地。故經云。佛告舍利弗。汝
慎勿為利根之人。廣說法語。鈍根之人。略說 法也。又名因體立。體逐名生。體空而名無所 施。名虛而體無所起。名體互寂。萬法無生。唯
一真心。更無所有。永嘉集云。是以體非名而 不辯。名非體而不施。言體必假其名。語名必 藉其體。今之體外施名者。此但名。其無體耳。
豈有體當其名耶。譬夫兔無角而施名。此則 名其無角耳。豈有角當其名耶。無體而施名。 則名無實名也。名無實名。則所名無所名。所
名既無。則能名不有也。何者。設名本以名其 體。無體何以當其名。言體本以當其名。無名 何以當其體。當無當而非體。名無名而非
名。此則何獨體而元虛。亦乃名而本寂也。然 而無體當名。由來若此。名之有當。何所云為。 夫體不自名。假他名而名我體。名非自設。假
他體以施我名。若體之未形。則名何所名。若 名之未設。則體何所明。然而明體。雖假其名。 不為不名而無體耳。設名要因其體。無體則
名之本無。如是則體不名生。名生於體耳。今 之體在名前。名從體後。辯者。此則設名以名 其體。故知體。是名原矣。則名之所由緣起於
體。體之元緒。何所因依。夫體不我形。假緣會 而成體。緣非我會。因會體而成緣。若體之未 形。則緣何所會。若緣之未會。則體何所形。體
形則緣會而形。緣會則體形而會。體形而會。 則明形無別會。形無別會。則會本無也。緣會 而形。則明會無別形。會無別形。即形本無也。
是以萬法從緣。無自體耳。體而無自。故名性 空。性之既空。雖緣會而非有。緣之既會。雖性 空而不無。是以緣會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
無。無而不無。何者。會則性空。故言非有。空則 緣會。故曰非無。今言不有不無者。非是離有 別有一無也。亦非離無別有一有也。如是則
明法非有無故。以非有非無名耳。不是非有 非無。既非有無。又非非有非非無也。如是則 何獨言語道斷。亦乃心行處滅也。如是則名
體既空。言思自絕。可謂萬機泯跡。獨朗真心 矣。
[0480b23] 問。唯心妙旨。一切無名者。若眾生之號。 乃假施為。諸佛之名。豈虛建立。
[0480b24] 答。因凡立 聖。聖本無名。從俗顯真。真元不立。並依世俗 文字。對待而生。文字又空。空亦無寄。若是上
機大士。胡假名相發揚。對境而念念知宗。遇 緣而心心契道。如大智度論云。如經說。師子 雷音佛國。寶樹莊嚴。其樹常出無量法音。所
謂一切法畢竟空。無生無滅等。其土人民。生 便聞此法音。故不起惡心。得無生法忍。當此 之時。何處有三寶名字。但了無生之旨。自然
一體。三寶。常現世間。若取差別之名。即失真 常之理。但了一切法。無自性。則一切處佛出 世。無一法而非宗。如先德云。佛出世者。今如
來出現。全以塵無性。法界緣起。菩提涅槃。以 為如來身也。此身通三世間。是故於一切國 土。一切眾生。一切事物。一切緣起。一切業
報。一切塵毛等。各各顯現菩提涅槃等。為佛 出世也。若一處不了。即不成佛。亦不出現。何 以故。由不了處。仍是無明。是故不成佛。不出
現也。是以諸佛出世。知機知時。俯為下根。示 生減劫。空拳誘引。黃葉提撕。若上上機人。則 諸佛不出不沒。故經云。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華嚴經頌云。如心諸佛爾。如佛眾生然。心佛 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只是一法。名別理同。何 者。覺此無依無住絕待不思議心不動時。入
十信之初。號不動智佛。不覺此絕待真心。不 守自性隨緣差別時。名法身。流轉五道。號曰 眾生。但有迷悟之名。不離一心之體。更有何
法而作凡聖名字為差別乎。如文殊般若經 云。佛言。佛法無上耶。文殊答。無有一法如微 塵許名為無上。又經云。如世尊說此法時。無
有菩薩得是三昧諸陀羅尼門。亦復無彼諸 佛所說語言句義。乃至不說一文字句。無人 聽聞。無人得解。無人成佛。如此等法。是實言
者。於後末世。五百歲時。此經法門弘閻浮提。 遍行流布。熾然不滅。是真實語。
[0480c29] 問。既萬機 泯跡。獨朗真心者。云何教中說。此是凡夫法。 此是聖人法。
[0481a02] 答。以一切法。緣生無性故。不 得凡夫法。不得聖人法。以無性緣生故。若真 若俗。不相混濫。如云。一切即一皆同無性。一
即一切。因果歷然。雖即歷然。不失無性之理。 雖即無性。不壞緣生之道。然又雖但了一心。 而於諸法。一一了知。分明無惑。如華嚴經云。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同一性。所謂無性。 無種種性。無無量性。無可算數性。無可稱量 性。無色無相。若一若多。皆不可得。而決定了
知。此是諸佛法。此是若薩法。此是獨覺法。 此是聲聞法。此是凡夫法。此是善法。此是不 善法。此是世間法。此是出世間法。此是過失
法。此是無過失法。此是有漏法。此是無漏法。 乃至此是有為法。此是無為法。是為第七如 實住。
[0481a16] 問。一心之法。云何盡能周遍含容。出 生圓具一切法耶。
[0481a17] 答。夫心者。神妙無方。至 理玄邈。三際求而罔得。二諦推而莫知。無像 無名。不可以測其深廣。無依無住。不可以察
其指蹤。細入無間之中。不可以言其小。大包 乾象之外。不可以語其深。至道虛玄。孰能令 有。幽靈不墜。孰能令無。迹分法界而非多。性
合真空而非。體凝一道而非靜。用周萬物 而匪勞。如如意珠天上勝寶。狀如芥粟。有大 功能。淨妙五欲。七寶琳瑯。非內畜。非外入。不
謀前後。不擇多少。不作麁妙。稱意豐儉。降雨 瀼瀼不添不盡。利濟無窮。蓋是色法。尚能如 是。豈況心神靈妙。寧不具一切法耶。故經云。
佛言。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 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 密意說言。唯有一乘。乃至譬如虛空。遍一切
處。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業。如是世尊。 依此諸法。皆無自性。皆同一味。不障一切聲 聞緣覺。及諸大士。所修事業。寒山子詩云。余
家住此號寒山。山巖栖息離煩喧。泯時萬像 無痕跡。舒即周流遍大千。光影騰輝照心地。 無有一法當現前。方知摩尼一顆寶。妙用無
窮處處圓。還原觀云。定光顯現無念觀者。謂 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此珠 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思成事。念者。皆從。雖
現奇功。心無念慮。若人入此大妙止觀門中。 無思念慮。任運成事。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 明顯現。廓徹虛空。不為二乘外道。塵霧煙雲
之所障蔽。清涼疏云。猶一日宮。千光並照。隨 舉一法。有無量門。然有二義。一約相類。如一 無常門。有生老病死。聚散合離。得失成壞。三
災四相。外器內身。剎那一期。生滅轉變。染淨 隱顯。皆無常門。餘亦如是。二就性融。不可盡 也。謂法性寂寥。雖無諸相。無相之相。不礙繁
興。是以依體普現。若月入百川。尋影之月。月 體不分。即體之用。用彌法界。體用交徹。故不 思議。
[0481b23] 輔行記。問云。一心既具十法界因果。 但觀於心。何須觀具。
[0481b24] 答。一家觀門。永異諸說。 該攝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聖一切因果者。 良由觀具。具即是假。假即空中。理性雖具。若
不觀之。但言觀心。則不稱理。小乘奚嘗不觀 心耶。但迷一心具諸法耳。
[0481b28] 問。若不觀具。為屬 何教。
[0481b29] 答。別教教道。從初心來。但云次第生於 十界。斷亦次第。故不觀具。或稟通教。即空但 理。或稟三藏。寂滅真空。如此等人。何須觀具。
何者。藏通但云心生六界。觀有巧拙。即離不 同。是故此兩教不須觀具。尚不識具。況識空 中。若不爾者。何名發心畢竟二不別。成正覺
已。何能現於十界身土。又復學者。縱知內心 具三千法。不知我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 亦爾。苟順凡情。生內外見。應照理體。本無四
性。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知此者。依俙識心。 華嚴論云。以一心大智之印。印無始三世。總 在一時。無邊諸法。智印咸遍。以智等諸佛故。
以智等眾生心故。以智等諸法故。以智無中 邊表裏。三世長短近遠故。為智。過虛空量故。 如世虛空。無所了知。如無分別智虛空。一念
而能分別過虛空等法門。是故經頌言。一切 虛空猶可量。諸佛說法不可說。又頌云。普光 明智等虛空。虛空但空。智自在。所以無量義
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即知一法能生無 量義。所謂一心。一一法皆生無量義者。以心 遍一切法。一一法無非心故。以略代總。故知
略心能含萬法。歷一切教。若境若智。若人若 法。隨諸事釋。一一向心為觀。觀慧彌成。如海 吞流。似薪益火。以不能深達故。為遍為小。以
不能諦觀故。住有住空。是以聲聞。覩斯大事。 自鄙無堪。或號泣而聲振大千。或云。同共一 法中。而不得此事。若菩薩聞茲妙旨。懺悔前
非。或云從無量劫來。為無我之所漂流。或言 我等歸前。盡是邪見人也。如上所失。皆是不 達自心。廣大圓融。能包能遍故。何以能包能
遍。以無相故。如太虛無相。不拒諸相發揮。能 含十方淨穢國土。所以昔人云。夫萬化非無 宗。而宗之者無相。虛相非無契。而契之者無
心。內外並冥。緣智俱寂。是故若能如是體道。 千萬相應。可謂正法中人。真佛弟子。若違斯 旨。妄起有心。悉墮邪修。不入宗鏡。如古德歌
云。只為無心學無學。亦復正修於不修。若人 不知如此處。不得稱名為比丘。洞山和尚云。 吾家本住在何方。鳥道無人到處鄉。君若出
家為釋子。能行此路萬相當。所以初祖大師 云。若一切作處。即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若 見相時。則一切處見鬼。何者。若作時無作者。
無作法。即人法俱空。覺此成佛。若迷無作法。 則幻相現前。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 熱病所見。豈非鬼耶。所以古德云。萬法浩然。
宗一無相。又云。念滿一萬八千遍。遍遍入於 無相定。亦云。無相道場。無相法門等。是以若 於宗鏡發真最省心力。華嚴經云。以少方便。
疾得菩提。古德云。學雖不多。可齊上賢。即斯 意矣。又此一心。皆因理事無礙。得有如是周 遍含容。如理事無礙觀云。但理事鎔融。存亡
逆順。通有十門。一理遍於事門。謂能遍之理。 性無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一一事中。理 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
是故一一纖塵。皆攝無邊真理。無不圓足。二。 事遍於理門。謂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 理。要無分限。此有分限之事。於無分限之理。
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無體。還如理故。是 故一塵不壞。而遍法界也。如一塵。一切法亦 然。思之。又一理性不唯無分故。在一切處。而
全體在於一內。二不唯分故。常在一中。全在 一切處。一事法不唯分故。常在此恒在他方。 二不唯無分故。遍一切處。而不移本位。又一。
由理性不唯無分故。不在一事外。二不唯分 故。不在一事內。一事法不唯分故。常在此處 而無在。二不唯無分故。常在他處而無在。是
故無在無不在。而在此在彼。無障礙也。此全 遍門。超情離見。非世喻能況。如全一大海。在 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於大海。而波
非大。同時全遍於諸波。而海非異。俱時各匝 於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時。不妨 舉體全遍諸波。一波全匝大海時。諸波亦各
全匝互不相礙。思之。釋曰。以海為真理。以波 為事。況理事相遍。而非一異。則海處波而不 小。同濕性而廣狹無差。波匝海而非大。不壞 相而一多全匝。
[0482b17] 問。理既全遍一塵。何故非小。 既不同塵而小。何得說為全體遍一塵。一塵 全匝於理性。何故非大。若不同理而廣大。何
得全遍於理性。既成矛盾。義甚相違。
[0482b20] 答。理事 相望。各非一異。故全收而不壞本。先理望事。 有其四句。一真理與事非異故。真理全體在
事中。二真理與事非一故。真理體性恒無邊 際。三以非一即非異故。無邊理性。全在一塵。 四以非異即非一故。一塵理性。無有分限。次
事望理。亦有四句。一事法與理非異故。全匝 於理性。二事法與理非一故。不壞於一塵。三。 以非一即非異故。一小塵匝於無邊理性。四。
以非異即非一故。一塵匝無邊理性。而塵不 大。思之。
[0482c01] 問。無邊理性。全遍一塵時。外諸事處。 為有理性。為無理性。若塵外有理。則非全體 遍一塵。若塵外無理。則非全遍一切事。義甚 相違。
[0482c04] 答。以一理性融故。多事無礙故。得全在 內而全在外。無障無礙。各有四句。先就理四 句。一以理性全體在一切事中時。不礙全體
在一塵處。是故在外則在內。二全體在一塵 中時。不礙全體在餘事處。是故在內則在外。 三以無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時。是故亦在內
亦在外。四以無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內 非外。前三句。明與一切法非異。此之一句。明與 一切法非一。良為非一非異故。內外無礙。次
就事四句。一一塵全匝於理時。不礙一切事法 亦全匝。是故在內即在外。二一切法各匝理 性時。不礙一塵亦全匝。是故在外則在內。三。
以諸法同時各匝故。是故全內亦全外。無有 障礙。四以諸事法各不壞故。彼此相望。非內 非外。思之。釋曰。以理在一為內。在多為外。事
亦以一為內。以多為外。何故如是。一多內外。相 遍相在而無障礙。唯是一心圓融故。寄理事 以彰之。以體寂邊。目之為理。以用動邊。目之
為事。以理是心之性。以事是心之相。性相俱 心。所以一切無礙。如上無邊分限差別之事。 唯以一理性鎔融。自然大小相含。一多即入。
如金鑄十法界像。若消鎔則無異相。如和融 但是一金。以理性為洪爐。鎔萬事為大冶。則 銷和萬法。同會一真。三依理成事門。謂事無
別體。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諸緣起。皆無自 性故。由無性理。事方成故。如波要因於水。能 成立故。依如來藏。得有諸法。當知亦爾。思之。
四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故。則事虛而理 實。以事虛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猶如波 相虛。令水體露現。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思之。
五以理奪事門。謂事既攬理成。遂令事相皆 盡。唯一真理。平等顯現。以離真理外。無片事 可得故。如水奪波。波無不盡。此則水存於已。
壞波令盡。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成諸 事法。然此事法既匝於理。遂令事顯理不現 也。如水成波。動顯靜隱。經云。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眾生。故令眾生現時。法身不現也。七真 理即事門。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 我理故。事必依理。以理虛無體故。是故此理。
舉體皆事。方為真理。如水即波。動而非濕。八。 事法即理門。謂緣起事法。必無自性。舉體即 真故。說眾生即如。不待滅也。如波動相。舉體
即水無異也。九真理非事門。謂即事之理。而 非是事。以真妄異故。實非虛故。所依非能依 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動濕異故。十事法非
理門。謂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異故。能依 非所依故。是故舉體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 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動義非濕故。華嚴經云。
如色與非色。此二不為一。又云。生死及涅槃。 分別各不同。釋曰。理事逆順自在者。事理相 望。各有四義。四義中。皆二義逆。二義順。謂依
理成事。真理即事。順也。以理奪事。真理非事。 逆也。事能顯理。事法即理。順也。事能隱理。事 法非理。逆也。欲成即成。欲壞即壞。故云自在。
成不礙壞。壞不礙成。顯不礙隱。隱不礙顯。故 云無礙。正成時即壞等。故云同時。五對皆無 前却。故云頓起。又上四對。何以約理望事。但
云成等。不云顯等。約事望理。但云顯等。不云 成等。深有所以。何者。事從理生。可許云成。理 非新有。但可言顯。事成必滅。故得云壞。真理
常住。故但云隱。其即之與一離之與異。大旨 則同。細明亦異。理無形相。但可即事。而事有 萬差。故言。與理冥一理絕諸相。故云離事。事
有差異。故云異理。上約義別。有此不同。若統 收者。應成五對無礙之義。一相遍對。二相成 對。三相害對。四即相對。五不即對。五中前四。
明事理不離。後一明事理不即。又五對之中。 共有三義。成顯一對。是事理相作義。奪隱及 不即二對。是事理。相違義。相遍及相即二對。
是事理不相礙義。又由第二相作。故有第四 相即。由相即。故相遍。由有第三相違。故有第 五不即。又若無不即。無可相遍。故說真空妙
有。各有四義。約理望事。即真空四義。一廢己 成他義。即依理成事門。二泯他顯己義。即真 理奪事門。三自他俱存義。即真理非事門。四。
自他俱泯義。即真理即事門。由其即故。而互 泯也。又初及三即理遍事門。以自存故。舉體 成他故遍他也。後約事望理。即妙有四義。一
顯他自盡。即事能顯理門。二自顯隱他義。即 事能隱理門。三自他俱存義。即事法非理門。 四自他俱泯義。即事法即理門。又初及三即
事遍於理門。以自存故。而能顯他。故遍他也。 故說約空有存亡無礙。真空隱顯自在。理事。 鎔融者。鎔。冶也。謂初銷義。融。和也。謂終成
義。以理鎔事。事與理融。觀之於心。即名此觀。 觀事當俗。觀理當真。今觀理事無礙。中道第 一義觀。自然悲智相導。成無住行。又理事十
門。總分五對。一理事相遍。二理事相成。三理 事相害。四理事相即。五理事相非。理即性空 真理。一相無相。事即染淨心境。互為緣起。起
滅時分。此彼相貌。不可具陳。相遍二門。是全 遍全同。理不可分故。華嚴經。頌云。法性遍在 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
亦無形相而可得。三句即全遍。末句即不可 分。相成二門。依理。成事。則如因水成波。似依 空立色。真如不守自性。能隨萬緣。事能顯理。
則如影像表鏡明。識智表本性。華嚴經頌云。 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諸法。即見 盧舍那。相害二門。以理奪事。如水奪波。事能
隱理。似煙欝火。相即二門。真理即事。如水不 離氷。若但是空。出於事外。則不即事。今即法 為無我理。離事何有理耶。事法即理。則緣起
無性。一切眾生亦如也。相非二門。能所有異。 真妄不同。則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相即 則非二。相非則非一。非一故不壞俗諦。非二
故不隱真諦。此真諦性空之理。空而不空。斯 俗諦幻有之事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不礙 空。不空之空。空不絕有。彼此無寄。遞互相成。
若心內定一法是有。即墮常。若心外執法 是無。即沈斷。俱成見網。不入圓宗。如上圓融。 約理事無礙訖。
宗鏡錄卷第十二
[0483c29] 丙午歲分司大藏都監開板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8 冊 No. 2016 宗鏡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