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tian Yan Mu 人天眼目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人天眼目卷之五宗門雜錄
拈花
[0325b06] 王荊公問佛慧泉禪師云。禪家所謂世尊 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經亦不載。公 曰。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三卷。因閱之。經文所載甚詳。梵王至靈 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舍身為床座。請佛 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
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 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 摩訶大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 祕藏世無聞者。
三身 (新添)
[0325b17] 三身謂法報化也。法身毘盧遮那。此云遍 一切處。報身盧舍那。此云淨滿。化身釋迦牟 尼。此云能仁寂默。在眾生身中。即寂智用
也。寂即法身。智即報身。用即化身 (事苑) 。
[0325b21] 金光明最勝王經云。一切如來有三種身。具 足攝受阿耨菩提。化身者。如來昔在修行地 中。為諸眾生。修種種法。得自在力。隨眾生
意。隨眾生界。現種種身。是名化身。應身者。 謂諸如來。為諸菩薩說於真諦。令其解了生 死涅槃是一味故。為除身見眾生怖畏權喜
故。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如實相應。如如 如如智本願力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 背圓光。是名應身。法身者。為除煩惱等障。
為具諸善法故。惟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 身。前二種身。是名假有。後第三身。是真實 有。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
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復次諸佛 利益自他。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 如如智。又纓珞經云。五分法身。以識性別。
戒香攝身。定香攝意。慧香攝亂。解慧攝倒 見。度知攝無明。是五分香。纓珞其身。
四智 (新添)
[0325c09] 大圓鏡智 (如大圓鏡現眾色像) 平等性智 (觀一切法悉皆平等) 妙觀察智 (善觀諸法無礙而轉) 成所作智
(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故。轉八識 而成四智) 。
[0325c12] 妙藏詮註云。佛轉八識而成四智者。用八 為大圓鏡智。七為平等性智。六為妙觀察智。 前五為成所作智。識惟分別。智能決斷。大
乘莊嚴論云。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具三身。 古德云。眼等五識為成所作智。意為妙觀察 智。化身攝。末那為平等性智。報身攝。阿賴耶
為大圓鏡智。法身攝。智通禪師。讀楞伽經至 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詣曹溪問六祖。 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
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 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 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
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 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祖曰。既會三身。便
明四智。若離三身。便譚四智。此名有智無 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 智性清淨 (八) 平等性智心無病 (七) 妙觀察智 見非功
(六)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 五八 (果) 六七 (因) 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轉名不轉體) 。若於轉 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傳燈) 。
○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 六塵 六識 五識轉成所作智
[0326a11] 般若經云。六根六塵成十二處。添六識和合 為十八界。起信論云。以四種法熏習義。一淨 謂真如。二染謂無明。三妄心謂業識。四妄塵
謂六塵。楞嚴云。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 根出也。華嚴云。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 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起信又云。三界
虛偽惟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也。毘 婆沙論問曰。心意識有何差別。答曰。無有差 別。即心是意。意即是識。皆同一義。如火灸。
亦名焰亦名熾。般若又曰。若如實知自性皆 空。是為能學六根六塵六識者也。祖師云。遍 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謂之佛
性。不識喚作精魂。然雖如是。蹉過者極多。錯 會者不少。
○ 第七末那識轉平等性智
[0326a26] 楞伽云。末那者。此云染污意。恒審思量。故亦 名傳送識。佛與大惠謂。廣說有八。略說有 二。內現識計為我屬賴耶。外分別事識計為
我屬前六識。真即識實性。亦屬賴耶淨分。故 有麁細者。謂三細六麁。麁細二識者。皆依無 明住地而起。以根本無明。動彼靜心。而起細
識。依此細識。轉起麁心。以無明為本。依無 明為因。生三細不相應心。依境界為緣。生三 麁相應心。故云。麁細二識。各具二因。方得生
住。現識者。起信云。不相應心也。依不思議 熏故得生。依不思議變故得住。此現識所現 境界。動彼心海。起諸事識之浪也。分別事識
者。起信云。相應心也。依境界故得生。依海心 故得住也。此一識者。皆是無明。熏習真如。 成染緣起也。論曰。當知無明能主一切染
法。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諸經要集云。識 自下上至臍已上滅者生人中。上至心滅者 不失人身。上至頭面滅者生天。至頂滅者永
斷輪迴。自上下至腰滅者鬼趣。下至足滅者 地獄。論曰。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惟一真心矣。
○ 八阿賴耶識轉大圓鏡智
[0326b19] 宗鏡云。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亦名含藏識。亦 名八王子。亦名八解脫。亦名八丈夫。總有四 八三十二相。此是果相因智報德。七八二識
不相離。解深密經云。此八識能發起前六轉 識故。第八識謂前世中。以善不善業為因。招 感令生第八異熟心。是果。此阿賴耶者。即是
真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 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識。如明鏡不與影 象合。而含影象。亦名如來藏識。伽陀云。諸
法於藏識。識於法亦爾。更互為因相。亦互為 果相。楞伽云。若不著二乘外道諸見。方能如 實修行。摧破他論惡見。及舍我執等。能以
妙慧。所依識者。即四智轉八識也。入如來自 證地者。言與諸佛同得同證也。楞伽經佛語 大惠云。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
為因。而於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 之起。無差別相。各了自境。注云。彼諸識等。 各了自境者。此名八識俱能分別自分境故。
不知惟是自心妄現也。謂色是眼識境。乃至 賴耶見分。是第七識境。根身種子器界。是藏 識境。然此八識。離如來藏。無別自體。以眾生
不知故。執為八識之名。諸佛證得之故。能成 四智之用。若昧之則八識起執藏之號。七識 得染污之名。六識起遍計之情。五識狥根塵
之相。若了知賴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德之門。 末那為平等之源。一自它之性。第六起觀察 之妙。轉正法之輪。五識興所作之功。垂應化
之迹。斯則一心匪動。識智自分。不轉其體。但 轉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但伏六識不取 塵境。故名識滅。是故離心之境。文理俱虛。即
識之塵詮量有據。狂心不歇。歇則菩提。垢淨 心明。本來是佛。
○ 第九阿陀那識
[0326c23] 亦名純淨識。合論曰。寄說阿陀那識 (此云執持) 為 第九純淨識。如五六七八等識。常依九識以
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為我。如水暴流不離水 體。諸波浪等。以水為依。故五六七八識。常以 淨識為依。何謂九為淨識。為二乘人久在生
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 於生死種外。別立淨識。使令悲智漸漸得生 達識成智。深密經頌云。阿陀那識甚微細。
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 別執為我。
[0327a04] 按三身四智諸說。採摭經論援據詳明。與 溈仰辨識處。大相關係。可資深禪正修者。 不蹈旁蹊而行正路。故予有取焉。往往同
流之士必謂。吾單傳直指之宗。何藉此為。 殊不知。學道者。為心意識之所困苦甚矣。 虛明自照。本自無它。境風搖搖。倏然走作。
通人達士。猶未免焉。況其下者乎。可無方 便觀照之力乎。倘因其披剝之說。破其虛 妄。擣其窠窟。即吾受用處。皆大圓鏡智也。 精金萬鍜。不再鑛矣。
石頭參同契 (雪竇著語 新添)
竺土大仙心 (誰是能舉) 東西密相付 (惜取眉毛)
人根有利鈍 (作麼生) 道無南北祖 (且欵欵)
靈源明皎潔 (撫掌呵呵) 枝派暗流注 (亦未相許)
執事元是迷 (展開兩手) 契理亦非悟 (拈却了也)
門門一切境 (捨短從長) 迴互不迴互 (以頭換尾)
迴而更相涉 (者箇是拄杖子) 不爾依位住 (莫錯認定盤星)
色本殊質像 (豈便開眸) 聲元異樂苦 (還同掩耳)
闇合上中言 (心不負人) 明明清濁句 (口宜掛壁)
四大性自復 (隨所依) 如子得其母 (可知也)
火熱風動搖 (春氷自消) 水濕地堅固 (從旦至暮)
眼色耳音聲 (海晏河清) 鼻香舌鹹醋 (可憑可據)
然於一一法 (重報君) 依根葉分布 (好明取)
本末須歸宗 (唯我能知) 尊卑用其語 (不犯之令)
當明中有暗 (暗必可明) 勿以暗相遇 (明還非覩)
當暗中有明 (一見三) 勿以明相覩 (無異說)
明暗各相對 (若為分) 比如前後步 (不如此)
萬物自有功 (旨爾寧止) 當言用及處 (縱橫十字)
事存函蓋合 (仔細看) 理應箭鋒拄 (莫教錯)
承言須會宗 (未兆非明) 勿自立規矩 (突出難辯)
觸目不會道 (又何妨) 運足焉知路 (出不惡)
進步非近遠 (唱彌高) 迷隔山河故 (和彌寡)
謹白參玄人 (聞必同歸) 光陰莫虛度 (誠哉是言也)
[0327b08] 寂音曰。予甞深考此書。凡四十餘句。而以明 暗論者半之。篇首便曰。靈源明皎潔。枝派 暗流注。乃知。明暗之意根於此。又曰。暗合
上中言。明明清濁句。調達開發之也。至指其 宗而示其趣則曰。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 故其下廣序明暗之句。奕奕綴聯不已者。非
決色法虛誑。乃是明其語耳。洞山悟本得此 旨故。有五位偏正之說。至於臨濟之句中玄 雲門之隨波逐浪。無異味也。而晚輩承其言。
便想像明暗之中有相藏露之地。不亦謬乎。
五問
[0327b19] 此蓋當時義學之徒。相與造說。誣罔先聖。 非毀禪宗。而自聰禪師問達觀頴和尚。凡 五問欲杜邪謬。故辯詳之。
[0327b22] 僧自聰問達觀頴和尚曰。諸經論家多言。西 天自迦葉至師子尊者。祖師相傳。至此斷絕。 其實如何。答曰。吁如此說者生滅心也。不知
為法惜人。螢鬪杲日。雀填滄海。枉勞形耳。且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度婆舍斯多。兼出達磨 達。其緣具在唐會稽沙門靈徹序金陵沙
門法炬所編寶林傳。并據前魏天竺三藏支 疆梁樓續法記。具明師子尊者遇難以前傳 衣付法之事。從大迦葉為首。直下血脈。第二
十五祖婆舍斯多。二十六祖不如密多。二十 七祖般若多羅付菩提達磨。即唐土初祖也。 原支疆梁樓三藏來震旦。抵洛陽白馬寺。時
即前魏帝道卿公景元二年辛巳歲也。師子 入滅方二年矣。以是顯知。經論諸師誣罔後 昆。吁哉奈何。問曰。達磨大師。自西天帶楞伽
經四卷來是否。答曰非也。好事者為之耳。且 達磨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 佛。豈有四卷經耶。聰曰。寶林傳亦如是說。頴
曰。編修者不暇詳討矣。試為子評之。夫楞 伽經三譯。而初譯四卷。乃宋天竺三藏求那 跋陀之所譯。次十卷元魏時菩提流支譯。流
支與達磨同時。下藥以毒達磨者是也。後 七卷唐天后代於闐三藏實叉難陀譯。以此 證之。先後虛實可知矣。仰山寂禪師。亦甞 辯此。其事甚明。
[0327c18] 問曰。傳法偈無翻譯。暨付法藏傳中無此偈。 以致諸家多說無據。願垂至誨。答曰。噫子 孫支分是非蜂起。不能根究耳。只如達磨未
入此土。已會唐言。何以知之。初見梁武時 對問。其事即可知矣。後又二祖可大師。十年 侍奉。以至立雪斷臂。志求祖乘至勤誠矣。
後達磨告曰。吾有一袈裟。付汝為信。世必有 疑者云。吾西天之人。子此土之子。得法實 信。汝當以吾言證之。又云。自釋迦聖師至
般若多羅。以及於吾。皆傳衣表法。傳法留偈。 吾今付汝。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 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因引從上諸祖偈。一
一授之。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 宗旨。以此則知。達磨付二祖決矣。此乃單傳 口授。何暇翻譯哉。
[0328a04] 問曰。天台尊者一心三觀法門。與祖師意如 何。答曰。子若不問吾難以言也。吾甞見教 中云。吾有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且不在三
乘五教之內。原佛祖之教。皆有傳授。昔聞大 師。於藏中得龍樹所造中論。覽至第四卷。破 諸法性有定性則無因果等事。如頌曰。因緣
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 義。次頌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 切法。無不是空者。繇此述一心三觀。曰空
曰假曰中。若據教意。大凡一偈。皆有四句以 成其意耳。智者離為三觀似枝蔓。又未詳傳 授。因此便言。遠稟龍樹。以樹為祖。近稟思大
則可知矣。若間世承稟。吾恐後世必有聰利 之人。空看佛經。自稟釋迦。豈其然乎。良繇 智者具大福德智慧辯才。累為帝師故。成一
家之說。辭博理微。而後世子孫。稱傳祖教。乃 番毀師子尊者。親付法與婆舍斯多。以至此 土六祖傳衣付法。以為邪解。嗚呼吾若備論。 即成是非。子自詳之。
[0328a23] 問曰。自達磨至此土。因何諸祖師言教。與 西天諸祖洎六祖已上不同。牛頭一宗北秀 荷澤。南岳讓青原思。言句漸異。見解差殊。各
黨師門互毀盛至。如何得息諍去。答曰。怪哉 此問。且祖師來此土。如一樹子就地下種。 因緣和合而生芽也。種即達磨并二祖也。枝
葉即道副總持道育之徒也。洎二祖為種。三 祖為芽。乃至六祖為種。南岳讓為芽也。其牛 頭神秀荷澤等。皆枝葉耳。然六祖下枝葉繁
茂。生子亦多。其種又逐風土所宜。採取得 葉貴葉。得枝貴枝。亦猶樹焉在南為橘。在北 為枳。雖形味有變。而根本豈變乎。又類日焉
在東為朝。在西為暮。日亦逐方而轉。則輪影 也。其空則不轉必矣。得何怪哉。子但了其 內心。莫隨其外法。內心者脫其生死。外法者
逐其愛惡。愛惡生則去佛祖遠矣。為子等 閑 籤出正宗及橫枝言句。各於後述其繇 序。令學者明其嫡庶者矣。
覺夢堂重校五家宗派序
[0328b13] 皇朝景德間吳僧道原。集傳燈三十卷。自曹 溪下列為兩派。一曰南岳讓。讓出馬大師。一 曰青原思。思出石頭遷。自兩派下又分五宗。
馬大師出八十四員善知識。內有百丈海。出 黃蘗運大溈祐二人。運下出臨濟玄。故號臨濟 宗。祐下出大仰寂。故號溈仰宗。八十四人。又
有天王悟。悟得龍潭信。信得德山鑒。鑒得雪 峯存。存下出雲門宗法眼宗。石頭遷出藥山 儼天皇悟二人。悟下得慧真。真得幽閑。閑得
文賁。便絕。唯藥山得雲巖晟。晟得洞山价。 价得曹山寂。是為曹洞宗。今傳燈却收雲門 法眼兩宗。歸石頭下誤矣。緣同時道悟有兩
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渚宮人。崔 子玉之後。嗣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 化。正議大夫丘玄素。撰塔銘。文幾千言。其略
云。馬祖祝曰。他日莫離舊處。故還渚宮。一曰 江陵城東天皇寺道悟。婺州東陽人。姓張 氏。嗣石頭。元和二年丁亥化。律師符載所
撰碑。二碑所載。生緣出處甚詳。但緣道原 採集傳燈之日。非一一親往討尋。不過宛轉 托人捃拾而得。其差誤可知也。自景德至
今。天下四海。以傳燈為據。雖列剎據位立宗 者。不能略加究辨。唯丞相無盡居士。及呂 夏卿二君子。每會議宗門中事。甞曰。石頭得
藥山。山得曹洞一宗。教理行果。言說宛轉且 天王道悟下。出個周金剛。呵風罵雨。雖佛 祖。不敢嬰其鋒。恐自天皇或有差誤。寂音尊
者亦甞疑之云。道悟似有兩人。無盡後於達 觀頴處。得唐符載所撰天皇道悟塔記。又討 得丘玄素所作天王道悟塔記。齎以遍示諸
方曰。吾甞疑。德山洞山。同出石頭下。因甚垂 手處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記證之。朗然明 白。方知吾擇法驗人之不謬耳。寂音曰。圭
峯答裴相國。宗趣狀列馬祖之嗣六人。首曰 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稟徑山。今妄以雲門 臨濟二宗競者。可發一咲。略書梗概以傳明
達者。庶知五家之正派如是而已。
宗門雜錄卷之五 (終)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8 冊 No. 2006 人天眼目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