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Xin Anle Dao 遊心安樂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遊心安樂道釋元曉撰
[0110b13] 遊心安樂,略開七門:初、述教起宗致;二、定彼 土所在;三、明疑惑患難;四、顯往生因緣;五、出
往生品數;六、論往生難易;七、作疑復除疑。
[0110b16] 言述教起宗致者。然夫眾生心性,融通無礙, 泰若虛空,湛猶巨海。若虛空故,其體平等,無 別相而可得,何有淨、穢之處?猶巨海故,其性
潤滑,能隨緣而不逆,豈無動、靜之時。爾乃或 因塵風,淪五濁而久轉,沈苦浪而長流;或承 善力,截四流而不還,至彼岸而永寂。若斯動、
寂皆是大夢;以覺言之,無此、無彼,穢土、淨國 本末一心,生死、涅槃終無二際。然歸原大覺, 積功乃致,隨流長夢,不可頓開。所以聖人垂
迹有遠、有近,所設言教或衰、或興。至如牟尼 世尊現此娑婆,誡五惡而勸善;彌陀如來居 彼安養,引九輩而導生,斯等權迹不可具陳。
[0110b29] 今此所明極樂國者。蓋是感願行之奧深,現 果德之長遠,十八圓淨,越三界而超絕;五根 相好,併六天而不嗣。珍香法味遂養身心,誰
有朝飢、夜渴之苦?玉林芳風溫涼常適,本無 冬寒夏熱之煩。群仙共會,時浴八德蓮池,由 是長別偏可厭之時皺;勝侶相從,遠遊十方
佛土,於茲遠送以難慰之憂勞。況復聞法響 音入無相,見佛光明悟無生?悟無生故無所 不生,入無形故無所不形,極淨極樂,非心意
之所度;無際無限,豈言說之能盡?如是淨土, 十方諸佛之所歎勸,三乘聖眾之所遊居。
[0110c10] 然 審察如來歎勸意者,為欲攝護中、下根故。娑 婆世界雜惡之處,於緣多退;安養寶剎純善
之地,唯進無退。故《起信論》云:「復次,眾生初學 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 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
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 護信心,謂以專念佛因緣故,隨願得生他方 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
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 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 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 生,正定聚故。」
[0110c22] 一切凡夫雖念佛,未至十解,體 是退位。若在穢土,逢四退緣,即使退轉;若 生西方,有四緣故,終不退還。言四緣者:一、由
長命無病,故不退;穢土由短命多病,故退。二、 由諸佛、菩薩圓善智識故不退,如經言:「得與 如是諸上善人會一處故」;穢土由多惡知識
故退也。三、由無有女人,六根境界並是進道 緣,故不退,如經曰:「眼見色即發菩提心」等;穢 土由有女人故退。四、由唯有善心,故不退,經
云:「無毛端計造惡之地」;穢土由有惡心、無記 心,故退也。又彼二經皆說:「其往生者,皆得不 退。」不言但不退人乃得往生也,猶如此間具
三受人,若生彼土,則無苦、捨,唯有樂受也。
[0111a05] 總 而言之,初地以上,悲願自在無所不生,更何 須勸?十解以去,種姓決定,復無悲退,亦非正
為;十信以前及諸凡夫,發心未固,昇降隨緣, 厭穢欣淨,故佛勸攝。西方長壽,一生修行登 地;娑婆短命,多劫劬勞猶退。故《華嚴》曰:「如此
娑婆世界一劫,於西方安樂世界為一日一 夜。如是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 劫,於勝蓮華世界賢首如來剎為一日一夜。」 教起意致,略述如此。
[0111a15] 第二、定彼土所在者。佛土圓融,本無東、西; 扣機多端,方現此、彼。
[0111a16] 由是試論,彼界所在一 乘、三乘,分齊不同。若依一乘,極樂淨土是屬 華藏世界海攝。何以故?以是十佛之土圓融
不可說故,普賢因分所見無分齊故;若依三 乘,西方淨土通成四土:一、法性土;二、實報土; 三、受用土;四、變化土。於中法性、實報,一味樂
等,周遍法界,非餘所測;受用、變化,酬願乘 感,隨機所歎,指方可得。故《小無量壽經》曰: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0111a25] 今將之彼界淨與不淨,略以四對顯其階降。 謂因與果相對故;一向與不一向相對故;純 與雜相對故;正定與非正定相對故。
[0111a27] 所言因 與果相對者。謂金剛已還菩薩所住名果報 土,不名淨土,未離苦諦之果患故;唯佛所居
乃名淨土,一切染患無餘滅故。依此義故,《仁 王經》言:「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一切眾生暫住報,登金剛原居淨土。」
[0111b03] 第二、一 向與不一向相對者。謂八地已上菩薩住處 得名淨土,以一向出三界事故,亦具四句一 向義故;七地以還一切住處未名淨土,以非
一向出三界故,或乘願力出三界者,一向四 句不具足故,謂一向樂、一向淨、一向無災、一 向自在。七地以還出現之時,或時生起報
無記心,末那四牛時現行故,非一向淨,非 一向世善法功能所生。釋曰:「乘善名出 世」,從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世,出世法
為世法對,出世法為出世法對治。以四緣 為相,從出善功德生起此淨土故,不以集 諦為因,乃至廣說故。
[0111b16] 第三、純與雜相對門者。凡夫、二乘雜居之處, 不得名為清淨世界;唯入大地菩薩生處,乃 得名為清淨世界。彼非純清,此純清故,依此
義故,《瑜伽論》云:「世界無量,有其二種:謂淨、不 淨。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亦非欲 界、色無色界,純菩薩眾於中止住,是故說名
清淨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薩,由願力故,於彼 受生,無有異生及非異生聲聞、獨覺,若非異 生菩薩,得生於彼。」解言:「此第三地是歡喜地,
以就七種門地,第三淨勝意樂地故,攝十三 位,立七種地。」具如彼論之所說故。
[0111b27] 第四、正定與非正定對門者。非正定相三聚 眾生苦生之地,是為穢土;唯正定聚所居之 處,名為淨土,於中亦有四果聲聞,乃至復有
四疑凡夫,唯無邪定及不定聚耳。
[0111c02] 言正定等者。總說眾生界略有三聚:如《無量 壽經》曰:「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 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
聚。」如是三種,其相云何?若總說者,一闡提人 為邪定聚;二乘頂位以上,菩薩初發心住以 上,判為正定;若已起入,未至其位,為不定
聚。決定不退,無斷善根,如是名為正定聚義。
[0111c09] 依《瑜伽論》正定二:一、本性正定;二、習成正定。 五種性中,菩薩性人,不依五逆及斷善根,是
名本生正定聚也;其二乘性,及不定性,得作 五逆及斷善根,斷善根時,名邪定聚;即是彼 人,續善根後,未趣入時,為不定聚。已趣入
時,則有三品,本來上根而趣入者,即作正定, 中根至燸,下根至頂,各作正定;餘屬不定。若 是不定種性之人,直向大乘而入趣者,修行
信心,逕一萬劫,信心成就,方為正定。如《起信 論》即明此義,是約習成正定聚說。若其本來 菩薩種性,直向大乘而趣入者,始趣入時,永
得不退,不由業力墮於惡趣。依此而言,入十 信位便得不退,不同前說不定性人,如是等 說,皆就穢土。
[0111c22] 若就得生彼淨土者,定性二乘 則不往生,從無餘後或可往生;不定性中,三 品之人,皆發心者,皆得生彼,生彼之時即入
正定,由外緣力所住持故。三聚分別,略義如 是。
[0111c26] 今此經說無量壽國,就第四門說為淨土。 所以然者?為欲不容大、小,兼引凡、聖,並生 勝處,同趣大道故。如下文云:「設我得佛,國中
人民,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又言: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 取正覺。」乃至廣說故。而論說曰:「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者,是說決定種性。二乘未入無 餘,未發大心,非謂不定根性聲聞,及趣寂性, 出無餘後。為簡此故,言二乘種。由是道理,不 相違也。
[0112a06] 又言「女人及根缺」者,謂生彼時,非女、 非根缺耳,非此女等不得往生,如韋提希而 得生故。然《鼓音聲王陀羅尼經》曰:「阿彌陀佛,
父名月上轉輪聖王,母名曰殊勝妙眼」等,乃 至廣說者,或曰:「是說化佛所居化土,論所說 者是受用土。」或言:「是法門父母,如《維摩》說。」由
是道理,故不相違。
[0112a12] 上來四門所說淨土,皆是 如來願行所成,非生彼者自力所辦,不如穢 土外器世界,唯由眾生苦果所成,是故通名 清淨土也。
[0112a16] 第三、明疑惑患難者。於中初明所疑境;次明 對治疑想;後明生彼化胎優、劣。
[0112a17] 言明所疑之 境者。如下文曰:「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功德 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
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 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業,願生彼國。此諸 眾生生彼宮殿,五百歲中不聞三寶,故說邊 地。」乃至廣說。
[0112a23] 此言佛智,是總標句;下之四句 各顯四智。不思議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 作不思議事,謂如不過丈六之身,而無能見
頂者;不增毛孔之量,而遍十方世界;一念稱 名,永滅多劫重罪;十念念德,能生界外勝報。 如是等事,非其所測,是故名為不思議智。不
可稱智者,是妙觀察智,此智觀察不可稱境, 謂一切法如幻、如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非 逐言者所能稱量,是故名為不可稱智。大乘
廣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廣度,不同小乘,謂 遊無我,故無不我;無不我,故無不等攝,以此 同體智力,普載無邊有情,皆全同至無上菩
提,是故名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者,正是如來大圓鏡智,始轉本識,方歸心原, 一切種境,無不圓照,是名為大圓鏡智。此一
中智,有五殊勝,如解脫身,二乘同得如是 鏡智,此一智中,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 名無等,是一勝也;如前三智,菩薩漸得,大圓
鏡智,唯佛頓證,更無餘類,故名無倫,是二勝 也;過於不思議智為最,踰於不可稱智為上, 寬於大乘廣智為勝,是為第三四五勝也,是
故名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是顯四疑所迷 境也。
[0112b17] 次、明對治疑惑相者。謂如有一性非質直,邪 聰我慢,薄道心人,不了四智而起四疑:一者、 疑成所作智所作之事。謂同經說「十念念佛
得生彼國」,由不了故,生疑而言:「如佛經說:『善 惡業道,罪福無朽。』重者既礙,理致無差。如何 一生無惡不造,但以十念能滅諸罪,便得生
彼,入正定聚,永離三途,畢竟不退耶?又無始 來起諸煩惱,繫屬三界,而相纏縛。如何不斷 二輪煩惱,直以十念出三界外耶?」為治如是
邪思惟疑,是故說名不思議智,欲顯佛智有 大勢力,故能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重為輕, 以輕為重。雖實有是事,而非思量境,所以直
而仰信經說,不得以自淺識思識。若欲生 信,應以事說,譬如千年積薪,其高百里,豆計 火燒,一日都盡。可言:「千年之積薪,如何一日
盡耶?」又如躄者,自力勤行,要逕多日,至一由 旬,若寄他船,亦因風勢,一日之間,能到千 里,可言:「躄者云何一日至千里耶?」世間船師
之力,尚作如是絕慮之事;何況如來法王 之力,而不能作不思議事耶?是為對治第一 疑也?
[0112c09] 第二疑者,謂疑妙觀察智所觀之境。經中讚 佛智云:「妙觀察智,諸法非有無,遠離二邊, 不著中道。」由不了故,生疑而言:「如今現見稱
量,物重則低,物輕必舉。若言輕而不舉,重而 不低,如是說者,有言無義。因緣生法,當知 亦爾,若實非無,便隨於有;如其非有,則當
於無。若言非無而不得有,非有而不墮無,則 同重而不低,輕而不舉,故知是說有言無實。」 如是稱量,則墮諸邊;或執依他實有,墮增益
邊;或執緣生、空無,墮損減邊;或計俗有、真空, 雙負二邊,墮相違論;或計非有、非無,著一中 邊,墮愚癡論。如釋論云:「非有、非無是愚癡論
故」。為治此等邪稱量執,是故安立不可稱智, 欲顯諸法甚深,離言、絕慮,不可尋思稱量、如 言取義。如《瑜伽論》說:「云何甚深難見之法,謂
一切法。何以故?第一甚深難見法者,所謂諸 法自性,絕諸戲論,過言說道。然由言說為依 正故,方乃可取、可觀、可覺,是故諸法甚深難
見。」是為對治第二疑也。
[0112c28] 第三疑者,謂疑平等性智等濟之意。如同經 說:「一切眾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當得菩
提。」由不了故,生疑而言:「若言『眾生皆有佛性, 悉度一切有情,令得無上菩提』者,是則諸眾 生雖多,必有終盡,其最後佛,無利他德,所化
無故,畢不成佛,功德闕故;無他有功,不應 道理;闕功成佛,亦無是處。」作是邪計,誹謗大 乘,不信平等應度之意。為治如是狹小疑執,
是故安立大乘廣智,欲明佛智無所運載,運 載一切,皆入無餘,故曰大乘;其所運載,無限 無際,故名廣智。所以然者,虛空無邊故,眾生
無數量;三世無際故,生死無始終。眾生既無 始終,諸佛亦無始終。若既諸佛有始成者,其 前無佛果,無聖教;無聖教故,無聞薰習;聞薰
習無而成佛者,則無因有果,但有言無實。由 是道理,諸佛無始。雖實無始,而無一佛本不 作凡,雖皆本作凡,而展轉無始,以是准知眾
生無終;雖實無終,而無一人後不作佛,雖悉 後作佛,而展轉無終。是故應信平等性智無 所不度,而非有限,是以安立大乘廣智,是為 對治第三疑也。
[0113a20] 第四疑者,謂大圓鏡智遍照一切境義。云何 生疑?謂作是言:「虛空無邊故,世界亦無邊;世 界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心所差
別根欲性等皆無邊際。云何於此能得盡知, 為當漸漸修習而知;為當不修忽然頓照。若 不修習忽然頓照者,一切凡夫皆應等照,等
不修故,無異因故;若便漸修終得盡知者,即 一切境非無邊際,無邊有盡,不應理故。如是 進退,皆不成立,何得普照,名一切種智?」為治
如是兩關疑難,故立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欲 明如是大圓鏡智超過三智,而無等類;二諦 之外,獨在無二。兩關之表,超然無開,只應
仰信,不可比量,故名最上勝智。
[0113b03] 云何於此起 仰信者?譬如世界無邊,不出虛空之外;如是 萬境無限,咸入一心之內。佛智離相,歸一心
原,智與一心,渾同無二,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故無萬境出於智外。由是道理,無境不盡,而 非有限,以無邊智照無邊境故。如《起信論》云:
「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 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相念,不稱法性, 故不能了;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
真實故,則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悉 能開示一切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是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無所見故,無所不見,如 是對治第四疑也。
[0113b16] 若不得意,如言取義,有邊、 無邊,皆不離過,且依非有邊門,假說無邊義 耳。若人不決如是四疑,雖生彼國,而在邊地;
如其有人,雖未明解,如前列四智之境界略 而能自謙,心眼未開,仰推如來,一向伏信,如 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土,不在邊地。生彼
邊地者,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應妄生 疑惑。
[0113b23] 後、明生彼化胎優、劣者,如《無量壽經》說: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 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
物,為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汝寧復 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聞。』『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
七寶宮殿,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汝 復見不?』對曰:『已見。』『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 見不?』對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
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 天上,亦皆自然。』爾時慈氏菩薩白言:『世尊!何 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
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 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智、無 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
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 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 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
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 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 坐,須臾之須,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
薩,具足成就。復次,慈氏!他方佛國諸大菩薩 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 聞之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
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 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 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
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 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佛語彌 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
設床帳,懸諸繒幡。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 王輒內彼宮中,繫以金鎖,供養飲食、衣服、床 褥、華、香妓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云
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 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免出。』佛告彌勒:『此諸眾 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胎生
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 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 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
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 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 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
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如 來真言,無合致怪,後悔難追,可不慎哉!
[0114a09] 第四、顯往生因緣者,凡諸所說往生之因,非 直能感正報莊嚴,亦得感其依報淨土,但求 如來本願力故,隨感受用,非自業因力之所
成辨,是故說名為往生因。此因之相,經、論 不少,若依《觀經》說十六觀;《往生論》中說五門 行;今依此《無量壽經》說三輩因,上輩之中說
有五句:一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此顯返起 正因方便;二者、發菩提心,是明正因;三者、專 念彼佛,是明修觀;四者、作諸功德,是明起行,
此觀及行即為助業;五者、願生彼國。此一是 願,前四是行,行願和合乃得生故。
[0114a20] 中輩之說有四句:一者、雖不能作沙門,當發 無上菩提心故,是明正因;二者、願生彼國。前 行此願,和合為因也。
[0114a23] 下輩之內,說說二種人,二人之中,各有三 句。初人三者: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 無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二者、乃至十念,專
念彼佛,是為助業;三者、願生彼國。此願前行, 和合為因,是明不定種性人也。第二人中有 三句者:一者、聞甚深法,歡喜信樂,此句兼顯
發心正因,但為異前人,舉深信耳;二者、乃至 一念念於彼佛,是為助因。前人無深信,故必 須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三者、
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此 就菩薩種性人也。
[0114b04] 經說如是,今此文略辨 其相,於中有二:先明正因,後明助緣。所言正 因,謂發無上菩提心也,即不願世間富樂,及
與二乘菩提,菩薩一向志願三身菩提,名無 上菩提之心。總標雖然,於中有二:一者、隨事 發心;二者、順理發心。
[0114b09] 言隨事者,煩惱無數,欲 心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 悉度之。於此三事決定期願,初是如來斷德
正因,次是如來智德正因,第三心者恩德正 因,三德合為無上菩提,即是三心,總為無上 菩提之因。因、果雖異,廣長量齊,等無所遺,無
不苞故。如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 前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發心。 此心果報雖是菩提,而其華報在於淨土。所
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 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 命,除菩提心無能當被,故說此心為彼正因, 是明隨事發心相也。
[0114b21] 所言順理發心者,信解 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 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
可斷、可修,是故雖願悉斷、修,而不違於無願 三昧,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有能度、所 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如經云:「如是滅度無
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乃至廣說。故如 是發心,不可思議,是明順理發心相也。
[0114b28] 隨事 發心有可退義,不定性人亦得能發;順理發 心即無退轉,菩薩性人能乃得發。如是發心 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
不能盡。正因之相,略說如是。
[0114c04] 次明助因。助因多種,經、論往往,不須委述,一 一准知。今且明其下輩十念,此經中、下輩十 念,一言之內,含有二義:謂顯了義,及隱密
義。
[0114c07] 隱密義者,此望第三對純淨土果以說下 輩十念功德,此如《彌勒發問經》言:「爾時彌勒 菩薩白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功德利益,若
能十念相續不斷念彼佛者,即得往生。當云 何念?』佛言:『非凡夫念,非不善念,非雜結使 念,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樂國土。有凡十
念,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 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往生;二 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意;三者、發
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四者、 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深心清淨,不貪利 養;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
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 言說;八者、於世談語不生味著心;九者、近於 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憒擾散亂之
心;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疑。』」
[0114c22] 釋曰:如是十 念,既非凡夫,當知初 地 以上菩薩乃能具足 如是十念。於純淨土為下輩因,是為隱密義 之十念。
[0114c25] 言顯了義十念相者,望第四對淨而 說。如《觀經》言:「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 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遇善知
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若不能念者,應稱無 量壽佛,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後,即得往生」,乃至廣說以何等心名
為至心?云何名為十念相續者?什公說言: 「譬如有人,於曠野中值遇惡賊,揮戈拔劍,直 來斷殺。其人勤走,視度一河,爾時但念渡河
方便,既至河岸,為著衣度?為脫衣度?若著衣 納,恐不得過;若脫衣納,恐不得暇。但有此 念,更無他意,當念度河,即是一念。此等十
念,不雜餘念,行者亦爾。若念佛名,若念佛 相,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 念。」此是顯了義十念相也。
[0115a10] 今此兩卷雖說十 念,亦此隱密、顯了二義,然於其中顯了十念 與《觀經》意少有不同。彼《觀經》中,不除五逆,
唯除誹謗方等之罪;此兩卷經,除其五逆,誹 謗正法,如是相違,云何通者?彼經說其雖作 五逆,依大乘教,得懺悔者;此經中說不懺悔
者,由是義故,不相違也。或有說言:「《彌勒所問 經》十念者,非而純淨土說,亦同《觀經》 第四對淨土而說。所以然者,所說十念,雖言
非凡夫念,而是十信、三賢菩薩之所修習慈 悲心等以為十念。」故《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 說:「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
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 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阿彌陀佛,是人命終, 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
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佛告彌勒 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 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
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 大慈,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 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 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 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
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 之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彌 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 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 無有是處。』」
[0115b10] 解云:
[0115b10] 即此經者,與《彌勒所問》同本 異譯。所言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之者 所能發者,凡謂無性一闡提者;愚謂趣寂二
乘種性;誹謗正法,造五逆等,名不善士具煩 惱者。除此餘人成一心,得生彼國,必有是 處。是故應知《彌勒所說》十念非凡夫念等者,
非但地上所修十念。若不爾者,地前菩薩何 無慈悲,豈不往耶?若《觀經》中修十六觀當生 彼國,廣如彼說九品之行,次門當述。
[0115b18] 若《往生 論》明五因行。如彼論云:「若善男子、女人,修五 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
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嘆門; 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云何 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
彼國故。云何讚嘆?口業讚嘆,稱彼如來名,如 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 應故。云何作願?心常願,一心專念,畢竟往
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觀 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 舍那故,一、觀佛國功德;二、觀佛功德;三、觀
菩薩莊嚴功德。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 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廣 說如彼;往生因緣,略說如是。
[0115c04] 第五、出往生品數者。唯《觀無量壽經》說往生 彼土不過九品,故彼經言:「『唯願世尊為我廣 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
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 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 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 業處。』
[0115c10] 「爾時世尊故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 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 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
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 在天宮,復有國土如頗梨鏡,十方國土皆於 中現,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
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 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 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0115c18] 「佛告 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 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
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 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一者、不殺生,修 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 者。如是三事,名為淨業。』
[0115c25]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 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 正因。』
[0115c27]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 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 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
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 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 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
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 得往生。
[0116a05]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 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 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
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 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嘆行者,勸進
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 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 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上法忍, 逕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 次第授記,還到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是名上品上生者。
[0116a17]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 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
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 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 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
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 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嘆諸佛,如一念 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
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 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明照行者身,目 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
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嘆世尊。經於七 日,應時即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 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
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 者。
[0116b04]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 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
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 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 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
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 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 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
乃了了見,聞眾樂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 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 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 上輩生相,名第十四觀。
[0116b17] 「『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八戒齋,修行諸 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 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
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 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 已 ,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
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 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嘆四諦,應時 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 品上生者。
[0116b26]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 夜,受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 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
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臨命終 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 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見空中有聲讚言:「善
男女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法,我來 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 方極樂世界。在寶地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
華即敷已,開目合掌,讚嘆世尊,聞法歡喜, 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 生者。
[0116c08]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 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 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
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 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逕七日,遇 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過小一劫,成 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
[0116c14] 「『下品上生者,或有 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 人,多造眾惡,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
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 諸經名故,除滅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 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
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 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汝稱名 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
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 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 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
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 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 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0116c29] 「『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是愚人,偷僧祇 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
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 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 大慈為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說彼佛光
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 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 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一
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 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 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
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0117a12]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 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逕歷多劫,受
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智識種種 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能念 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如是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 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 生死之罪。命終之後,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
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 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 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
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
[0117a24] 解云:
[0117a24] 總分 九品,略有二家:一釋,此之九品,並是十信菩 薩,約進、約退,造善、造惡,昇、降不同,分成九
品。初三人是十信位,從本不退直趣入者,行 有淺、深,成上三品;中三品人,退大乘心,發小 乘意,退大乘行,修小乘業,行有淺、深,成中品
三;下三品人,退大乘心,趣生死流,退大乘 行,造生死罪,罪有重、輕,成下品三。二釋,言 發大菩提心,修行菩薩行,行有淺、深,成上三
品;發菩提心,修行聲聞行,行有淺、深,成中三 品;不發大、小二乘心,不修大、小二乘行,唯趣 生死心,唯造生死罪,造罪重、輕,成下三品。此
即麁分九品也。
[0117b07] 若細別論,上品上生者,發 三種心,則《起信論》曰:「信成就發心位,在十信 終心也。」生彼便得無生法忍者,是謂緣觀無
生忍,以《本業經》說無生忍在解位故;上品中 生者,位在十信初,此間一劫是彼一日故,經 一小劫得無生忍者,謂證理無生忍,則當初
地也;上品下生者,是十信以前,信歸三寶受 菩薩戒以去是也。以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 發無上道心,故七日之中,唯見佛身,而心不
了,三七日後了了見聞者,謂此人未得依業 識門而見如來故,三七日後,方入十解,見佛 唯從心起故。經三小劫住歡喜地者,謂彼小
劫當此僧祇,所以中品逕一小劫,下品逕 三小劫。同入初地者,以勝解行地諸菩薩者, 根有利、鈍,行亦勒、怠故,唯長、短異,而功行等。
下餘品中,准之可知。中三品內,上者,是煗、頂、 忍決擇分位也;中品者,前三方便解脫分也; 下品者,五停以前趣善凡夫。此三品人並是
現般,但以生便半劫分為三品耳。下三品者, 總是一切趣惡凡夫,造眾惡逆,輕、重不同,遇 緣聞法滅罪,有成三品,更無位別。
[0117b27] 若依《無量 壽經》,總說三品。如彼經說:「佛告阿難:『其有眾 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聚。所以者何?彼
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諸佛、 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 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 除五逆,誹謗正法。』
[0117c05]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 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 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無量壽佛,修諸功能,願生彼國。此眾生臨壽 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 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
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 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心, 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0117c13] 「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 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 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 立塔像,飲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華、燒香,以此 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
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 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 以如上輩者也。』
[0117c21] 「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 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 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
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 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得
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0117c27] 當熟之!思 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
[0117c28] 舉要言之,三乘聖 人,及地前三賢,並二乘七方便發心以去,假 名菩薩,乃至方便道前,四眾男、女,無根、二根,
至於龍、鬼八部,但能發菩提心,專念阿彌陀 佛,厭惡穢剎,欣樂淨土。臨命終時,正念現 前者,皆得往生也。若勇猛精進,觀行分明,臨
終最後心不亂者,並得上生;乃至臨終最後 十念相續,現在前者得下品。此中菩薩往生 自有三輩;二乘往生自有上、中、下;凡夫往生
自有上、中、下。各有九品,但經中不能委細分 別,大、小凡夫,合論九品,究實即有無量差別 也。
[0118a10] 詳四十八願及《觀經》旨,凡夫是正生;聖人 是兼生。彼經唯言:「為未來世一切凡夫,為煩 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處。」勸人往生,不論
菩薩。於凡夫中,謗大乘人不得往生,以斷善 根故;二乘人中,惡法學人不得往生,不信有 十方淨土故;菩薩不願生者,亦復不生,以懸
願自在故;若二乘無學,不問惡與不惡, 皆得往生,以三界穢土中,無受生處故。生人 品類,略義如是。
[0118a19] 六、往生難易,於中有二:先明二處優、劣;後述 往生難、易。
[0118a20] 言優、劣者,夫總讚實德,誰劣?是故 齊是法王,俱稱善逝,身充萬能,土盈眾美。但 以為化眾生,或居穢土,則近墟滿野;或處
淨剎,則奇寶盈封。若論其處,非無優、劣,兜 率 天宮,則搆虛而立;極樂世界,則就地而安,此 則人、天趣別。若據此土法論彼界,則天優人
劣也;若論淨、穢者,兜率是穢界,極樂則淨剎。 粗分此彼,有其十四異:謂兜率天,界地挾 隘,亦男、女雜居,亦有現行欲染,亦有退轉,亦
壽四千歲,仍有中夭,身量亦爾,又三性心 起,故以惡心或墮地獄,又三受互起,又六塵 境令人放逸,又男生在父膝,女在母膝,又
唯以菩薩為說法主,又或得聖果,或有不得; 若西方土,反此為相,若就此義,西方大優 也。
[0118b05] 後論往生難、易。或說西方易生,兜率難 生,且有七種差別:一、極樂是人易生,兜率是 天難生;二、極樂但持五戒得生,兜率具修十
善方往;三、極樂乃至十念往,兜率具施、戒、修 往;四、西方終憑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往,兜率 可憑唯自力往;五、西方有觀音菩薩等當來
此土勸進往,兜率無此事;六、西方經、論具讚 勸,兜率但一經讚說;七、古來大德向西方多, 向兜率者少。由此義故,西方易往生,兜率 難上生也。
[0118b14] 或說兜率易生,極樂難生,所以 知者?知止天宮同在此內,不大、小所共信 許,既是化在,故定得生。准《上生經》四眾
行六度事法,八部聞名喜讚,懺悔惡業,修十 事行,迴願生彼,一切皆得;極樂世界,准《對法 論》別時意趣者,如說若有願生極樂世界得
往生,意在別時,猶貨一錢而得千錢,故彼經 言:「非小善根因緣而得生彼。」《天親論》云:「女人 及根闕,二乘種不生。」可彼佛毫相,如五須
彌,豈凡夫類,能見此相?如是等義,成證非 一,是故願西方萬一不生。
[0118b24] 或說,在前二說,並 不盡理,凡其往生難、易,一任因緣。緣謂諸佛、 菩薩同體大悲;因是四眾九輩所起願行。同
體之悲,雖無局人;眾生之業,猶是參差。若是 業因熟者,願隨便生,非以人、天如難往,亦 以淨、穢如有礙;若其願行闕聞者,在前無
誠,豈由同界而易生?復以化身而輒謁,由 是王舍城內,三億餘家,同居一城,而不聞如 來之名。那落伽中,九十億人別住,難家猶
來見金色三相。則知眾生起行,良由勝緣之 相屬,有失、不失。或有性自屬彌陀,或有本來 繫慈氏,如逐所屬,各得道速;強於無屬,多
勞少益。是故長者之婢母,受化於羅云;非想 三天子,悟道於遣身。
[0118c08] 然則委心所尊,競務 其業,往之易,早于彈指。何為徒交難、易之 論。如其發心決定無疑,六事易是辨,九品非
難修,罪業雖多,銷過朝陽之却暗界,趣雖幽 阻,通逾王印之開塞。但以剋舟之學徒,守 株之行者,疑乎覆千界之舌相誠言,信乎愚
一心之井蝦說。豈非藏遺燕石,疑慮隋珠? 悲復哀哉!
[0118c16] 第七、解妨除疑者。
[0118c16] 問:「如《攝大乘論》釋作別時 意,豈不覺彼耶?」
[0118c17] 答:「彼論所明,有別時、有不 別時。若唯空發願,即是別時;若行、願兼修非 是別時。若天親菩薩判十念行作別時意者,
何故造《往生論》勸人往生?又《觀經》教興意者, 緣韋提希生阿闍世王逆子,因厭五濁,願生 極樂。佛即為說三福業,十六觀門,勸無生
往生,乃至十惡、五逆,悉勸往生。既淨土請主, 身居五濁,復生逆子,佛說皆生,即知現居五 濁凡夫,悉得往生也 (矣) 。」
[0118c25] 問:「韋提希是大菩薩, 為化眾生,現受女身,生於逆子。豈實是凡夫 類耶?」
[0118c27] 答:「縱令實是菩薩,現受女身,化眾生 者。必須隱其實能,現同凡夫,攝化同類,即現 同凡夫,身居五濁,常知即引五濁凡夫往生
極樂也。《攝論》曰:『由唯發願,是別時意。』故知三 福、十六觀、七日念佛等,那別時也?」
[0119a03] 問:「如《往生論》云:『女人及根缺,二乘不生。』云 何女人等三,亦得往生?」
[0119a04] 答:「理實可然,若無種, 定得往生。言正種者:一於此土中,或有男 子,或有女人種,於女人因決定招女根者,此
人縱修淨土行,亦不得往生。以淨土中無女 人故,此是定業,不可復勸,即是業障也。盲、聾 等缺根,可知亦爾也。若有悔除,不入其類。二
乘者,種二乘因,不信大乘及十方淨土,亦不 得生也。彼論所明種者,定業種也。」
[0119a11] 問:「若爾, 何故《觀經》曰:『受持五戒,即生至彼。聞說四諦, 悟罪漢果等。』」
[0119a13] 答:「此不愚法人,信有十方諸 佛,及淨土發願往生。若悟果竟,佛為說《法華 經》,並迴心向大,是《智度論》之所判也。」
[0119a15] 問:「眾生 惡業甚重,能障於淨土,非小善能除,何故《觀 經》云:『臨終十念即往生得也。』?」
[0119a17] 答:「心是業主, 受生之本。臨終之心,猶如眼目,能導一切業。 若臨終心惡,能引一切惡業;若心善者,能引
一切善業。如龍所行,雲即隨之,心若西逝,業 亦隨之。」
[0119a21] 問:「如《彌勒所問經》說十念中云:『非凡 夫念,不雜結使念。』今此眾生體是凡夫,結使 不斷,云何念佛而得生耶?」
[0119a23] 答:「或云:『若如彼經, 唯佛一人得生,餘皆不得,以十地後心菩薩 獨有二種無明故。』今解彼經,云凡夫念者,
若不發菩提心,求出三界作佛,而直爾但念 佛求生者,是凡夫念,彼不得生。故皆須發菩 提心也。不雜結使念者,唯須一心相續,觀佛
相好,而若口念佛,心緣五欲者,是雜結念也。 念佛是淳淨心,與結使相違也。或有異義見 前同。」
[0119b02] 問:「眾生罪業,大積如山,何得十念須 滅爾許惡業。假令百千萬遍,猶是太少,若不 滅惡業,復何得往生淨土乎?」
[0119b04] 答:「有三義:一者、 若臨終時正念現前者,此心能引無始以來, 及一生所作善業,共相資助,即得往生也;二
者、諸佛名號,總萬德成,但能一念念佛名者, 即一念之中總念萬德,則滅罪業,惡業礙往, 除罪何繫?故下品生中云:『稱佛名故,於念念
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三者、無始惡業,從 妄心生;念佛功德,從真心起。真心如日,妄心 如闇。真心暫起,妄念即除;如日始出,眾暗悉
除。由此三義,乃至臨命終時十念成就者,定 得往生。」
[0119b14] 問:「淨土勝妙,是法王所居,蓮華藏, 非凡夫行處。理須凡行凡地,聖踐聖場,寧得 底下凡夫,生斯妙處?」
[0119b16] 答:「是凡夫,即不得遊於 淨土;既是法王,何得踐於五濁?雖是法王,為 化眾生故,遊於五濁;亦雖是凡夫,為供養佛
故,生於淨土。又四十八大願,初先為一切凡 夫,後兼為三乘聖人,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 夫,兼為聖人也。又十解以去,不畏生惡道,故
可願生淨土。故知淨土奧意,本為凡夫,非 為菩薩也。」
[0119b23] 問:「親遇善緣,預九品生,頻見文 義,憤心雲披。若有眾惡,不識修善,已入三途, 為有方便,救彼亡靈,令除業障,生極樂界以 不?」
[0119b26] 答:「愚情難通,聖教有術。故《不空羂索神變 真言經》第二十八卷,〈灌頂真言成就品〉曰:『爾 時十方一切剎土,三世一切如來,毘盧遮那
如來,一時皆伸右無畏手,摩清淨蓮華明王 頂,同說不空大灌頂光真言曰:
[0119c01] 「『「唵 (唯中擡聲引呼) (一) 荷 暮伽廢 (無計反) 嚕者娜 (二) 摩訶畝陀 (能乙反) 囉麼抳 (三)
鉢頭麼 (二合) 入縛攞 (四) 跛 (二合) 囉 襪 嚲野 𤙖 (五) 」
[0119c04] 「『若有眾生,隨處得聞此大灌頂光真言,二三 七遍經耳根者,即得除滅一切罪障;若諸眾 生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猶如微塵,滿斯
世界。身壞命終,墮諸惡道,以是真言加持土 沙一百八遍,屍陀林中,散亡者屍骸上,或散 墓上,遇皆散之,彼所亡者,若地獄中、若餓鬼
中、若修羅中、若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來不 空毘盧遮那如來真言本願,大灌頂光真言 加持土沙之力,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諸罪
報,捨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華化生, 乃至菩提,更不墮落。』
[0119c14] 「此等經文,往往而在,悔 哉!罪業自造,苦果影追,痛哉!獨因獨厄,無 人救護。自非同體大悲,弘濟祕術,誰能遠開
幽鍵昇華臺?雖無他作自受之理,而有緣起 難思之力。則知以遇呪沙即有緣,若不被沙, 何論脫期?惟夫大悲無方,長舌無雜,不行、不
信,後悔無反。然則不信用者,徒負厚恩,報 日轉遠;有順行者,接魂華蓮,孝順便立。幸逢 真言,令出不難,凡百君子,誰不奉行?散沙墓
上,尚逝界,況乎呪衣著身,聆音誦字 (矣) ?」
遊心安樂道 (終)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65 遊心安樂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西蓮淨苑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