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Jing Tu Qun Yi Lun 釋淨土群疑論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五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撰
[0056c15] 問曰。佛藏經說。云何名惡知識。云何名善知 識。佛告舍利弗言。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汝當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如是等唯觀
涅槃安穩寂滅。唯愛畢竟清淨。如是教者。名 為邪教。名惡知識。是人名為誹謗於我助於 外道。如是惡人我乃不聽受一飲水以自供
養。修行魔教人。又言。寧成就五逆重罪。不成 就我見眾生見壽見命見陰入界見等。此並 為有所得心作念佛等。世尊作此種種訶責。
即此經文又言。聞空無所得法。即自覺知我 先受者皆是邪見。於空無所得法無疑無悔。 深入通達。不依一切我見人見。我說此人。名
為清淨梵行等。今既勸人。以有所得心作有 相念佛。此豈不為諸佛訶責也。
[0056c29] 釋曰。諸佛說法皆為逗機。機有深淺大小不 同。惑有人法見修差別。故陳法要。化彼物機。 或呵有讚空。或毀空稱有。或令棄小學大。或
令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故機有萬途。法成八 萬。隨緣化物。難可思議。只如此經所說。其 訶有所得心。寧為五逆之罪。餘有聖教復言。
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又 如法華經說。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十輪 經說。無力飲池河。詎能吞大海。不習小乘
法。何能學大乘。如是等諸大乘經。訶有訶 空。讚大讚小。無有定說。並為逗機不同。然 即佛有真應二身。學者有初後兩別。然法身
深妙離有離無。四句並亡。百非俱喪。此即深 學之士。能於第一義諦心不驚動。然猶住著 諸相。不亡分別之心故。此經訶有所得心。令
除人法二執。使觀無所得法修念法身之佛。 故此經文言。見無所有名為念佛。若初學之 人捨邪歸正。發菩提心願生淨土。於無所得
未解安心。或復觀空言因果寂滅。遂即無心 怖罪。更起蓋纏。若不為其廣說善惡因果淨 穢差別諸佛身相不可思議。何能發彼善心。
怖斯罪障。厭茲穢土。欣彼淨方。注想白毫。諦 觀諸相。滅除罪累。成彼勝因。故勸觀色身。教 斯淺學人也。故賢護經第一說。賢護若比丘
比丘尼等清淨持戒。具足諸行。如是思惟隨 何方所。即若西方阿彌陀佛。如是想念。彼佛 正覺今在西方。繫念思惟觀察不已。了了分
明終獲見彼阿彌陀佛。如是觀色身。向下又 有經言。今者阿彌陀如來應正等覺。具有如 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身色光明如融金
聚。如是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色。 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善男子是為諸佛現 前三昧也。又觀佛三昧海經云。如來亦有法
身十力四無畏三解脫諸神通事。如是妙處 非汝凡夫所學境界。但當深心起隨喜想。起 是想已。當復繫念念佛功德。故知初學之輩
觀彼色身。後學之徒念法身也。故言如是次 第得空三昧。又樂觀理佛。示以無相之身。求 念事身。說以相好之體。當須善會經意勿生
毀讚之心。妙知大聖巧逗根機者。
[0057b11] 問曰。十方淨土無量無邊。亦有勸修生諸佛 土。何故今者唯勸往生極樂世界耶。
[0057b13] 釋曰。此有三釋。一有說無勸。二有勸機少。三 勸文不具。一有說無勸者。如涅槃經云。於此 西方過四十二恒沙世界。外有妙淨土。名曰
無勝。一如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異也。如來捨 彼淨土。而來生此娑婆世界。教化眾生。若但 是淨土即可願生者。何故釋迦如來不勸生
自淨土。唯勸往生極樂世界耶。乃至諸大乘 經雖說淨土。無勸生文。二有勸機少者。如維 摩詰。遠接妙喜世界。安置此土。示諸大眾。佛
勸大眾令生彼國。有十四那由他人。發菩提 心願生彼國。佛記當生。即下言。妙喜世界於 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若此
淨土合一切眾生悉得生者。佛何故除十四 那由他人。外如來竟不普勸本來眾生令生 妙喜。而言妙喜饒益訖已等言。故知無機緣
故。所以不勸。三勸文不具者。隨願往生經及 藥師經等。雖標餘方淨土勸物往生。而此經 文不周悉。何者周悉。只如觀經等中勸生西
方。一顯凡夫。二明未來。三彰造罪。四有十方 諸佛。舒舌證誠。五有多本經文同證。依之修 學無有疑滯。故此西方淨土業易可依行。諸
經既無前件等文。唯有一句兩句勸生之處。 難可依據。何故捨廣多文句而就小經文耶。 又經文勸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藏法
師釋了不了義經。有其四種。已於觀經疏中 具述其義也。今此淨土之教具有四義。了義 之經故可依之以修淨行。餘經之文義雖說
淨土。四義不具是不了義。難可依之修淨業 也。
[0057c13] 問曰。諸論中說命終受生唯住捨受。何因觀 經言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喜受既 強。如何捨命也。
[0057c16] 釋曰。有一師釋言。穢土受生無聖迎接。唯住 捨受心中命終。淨土受生聖眾來迎。行者命 終之時蒙大聖力慈悲加祐。故喜受位亦得
命終。諸論多據穢土受生故作是說。不可為 例。有說。往生淨土亦住捨受心中命終。以捨 受心性羸劣故順彼命終。喜受心強不能捨
命。經言歡喜踊躍等言。此是將命終心也。 非正命終心也。經之與論各據一義。不相妨 也。
[0057c25] 問曰。觀經之中說。垂終一念十念亦得往生。 阿彌陀經說。一日七日一心不亂方生淨土。 無量壽經說。盡形壽一向專念佛方得往生
極樂世界。若盡形念佛方往生者。即一日七 日一念十念便是虛談。若一念十念等亦得 往生。何須復教七日盡形專行念佛也。
[0058a02] 釋曰。一念十念一日七日及與盡形。皆得往 生極樂世界。並非虛談。悉是誠言。大聖世尊 如語實語。豈有虛假而謬說耶。然念佛眾生
聞淨土教。有早有晚。發心之時有遲有速。或 命有長短。故經說不同。若臨終之日方逢善 友教。發心念佛亦得往生。雖復清昇只當下
輩。有命未盡經日始亡。或一日二日乃至經多 日。能念佛名。一切不亂。即隨其命教令一日 等稱念佛名。如其壽命遐長多日不夭。還教
盡其壽命。令稱佛名。不可命促斯須。令其長 時念佛。不可壽終百歲。只令一日稱名。故三 本經文俱勸念佛。各隨一義教念有殊。彼此
不妨。義無乖反。故觀經對臨終之者極少一 念十念亦得往生。阿彌陀經對經日死人能 念佛亦生淨土。無量壽經對長壽不死之者
長修功德最多或長時長日修念。又此三別 即三品修。上者說形。中者說日。下者說時。於 九品中各多種故。雖並往生咸無苦惱。花開
悟道早晚不同。經說有殊。由斯意也。
[0058a21] 問曰。此娑婆世界有十種勝事。諸餘淨土之 所無有。又此方修道一日一夜。勝極樂世界 一百年。准此經文。於此穢土修道勝生淨土。
何為故乃勸往生西方耶。
[0058a25] 釋曰。若如所難。一切淨土教門皆不合說。如 上引經所說利益。淨土無故。諸淨土教復慇 懃勸令願往生。有何意也。今此二經對機讚
勸不同。讚此住者。令諸菩薩雖居穢土。不 失自行能多利益苦惱眾生。大悲行勝讚居 穢土也。自有菩薩居穢土中。逢遇惡緣廣造
諸罪。是以如來勸彼眾生。令生淨土永絕惡 緣得免輪轉。故勸菩薩令生淨土。此兩經意 菩薩根性二類不同。如何乃引維摩等經所
讚諸菩薩居在穢土饒益眾生等文。即言我 只於此穢土修道何須生彼淨土也。雖知於 此修道一日當彼百年。然以見佛逢善知識
希逢惡知識退轉緣眾故。勸往生淨土也。如 大集經第二十八日密分云。善男子彼佛世 界所有眾生。煩惱堅牢繫縛深重。其形醜穢
多起憍慢惡口兩舌。遠離實語。其實愚癡現 智慧相。多起慳貪。現捨施相。多有諂曲。現質 直相。心多濁亂。現清淨相。多有嫉妬。現柔軟
相。樂離別人。現和合相。多起邪見。現正見 相。彼國眾生隨女人語故。斷絕善根。增三惡 道。善男子汝今頗能為我作使至彼國不。乃 至 (云云)
爾時日密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向彼 宣說是呪。但於彼土生怖畏想。何以故。如來 向者為我宣說彼土眾生多諸弊惡。猶如生 聾生盲生瘂隨女人意。世尊若有隨順女人
意者。當知是人永斷善根。佛言。善男子汝今 不為現利後。當為饒益一切眾生但往宣說。 勿生疑慮。善男子汝非彼土維摩詰耶。何故
生怖。復有無量無數菩薩。其心悼動。至心繫 念。欲得親近禮拜釋迦如來及諸大眾。并欲 聽受微妙大典。如是大眾皆共同心欲往彼
界。我為是輩欲說大事。何以故。是等大眾其 心未定。若往彼界。或生顛倒。近惡知識。彼佛 告言。善男子汝今不應生怖畏想。言不定菩
薩者。即是初位退行菩薩名曰不定。以不定 故。恐來在此逢遇惡緣退轉造惡。彼土菩薩 暫來至此娑婆世界。猶生怖畏不敢來此。行
者今日未是不退菩薩。而即欲住娑婆世界 修道。不願往生西方。甚為失也。瑜伽論第七 十八引深密經云。文殊師利故問佛言。世尊
諸穢土中。何事易得。何事難得。諸淨土中。何 事易得。何事難得。善男子諸穢土中。八事易 得。二事難得。何等名為八事易得。一者外道。
二者有苦眾生。三者種姓家勢興衰差別。四 者行諸惡行。五者毀犯尸羅。六者惡趣。七者 下乘。八者下劣意樂加行菩薩。何等名為二
事難得。一者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 二者如來出現於世。善男子諸淨土中與上 相違。當知八事甚為難得二事易得。為是多 勸生淨土也。
[0058c17] 問曰。淨土中無三惡趣。而有化鳥說法。淨土 無實女人。亦有化女說法不。
[0058c19] 釋曰。有二釋。一釋言。唯有化鳥而無化女。何 以故。以經唯說有於化鳥。無說有諸化女故。 若有者經文亦應說。又淨土論言。女人及根
缺二乘種不生。難曰。經說淨土變化莊嚴。豈 能盡也。稱讚淨土經言。假使世尊住世百千 劫。化無數舌說彼淨土莊嚴之相。亦不可盡。
豈以不說即言無也。二釋言。彼有化女。如觀 音授記經說。觀世音菩薩化無量女人。此豈 不是化女者也。鼓音聲王經說。阿彌陀佛有
父有母。為化下位示有女人。化上位者說無 女人。不相違也。
[0059a01] 問曰。如彌勒發問經說。十念非凡愚念。不雜 結使念。云何凡愚眾生具足煩惱。而能作彼 不雜結使念耶。
[0059a04] 釋曰。非凡愚念者。豈即是於聖人念。不雜 結使念者。豈是斷煩惱盡者念耶。此經意者 明非凡愚念。不是欲說聖人念也。不雜結使
念者。不是欲明斷惑者念也。但是欲明此十 種念。能捨娑婆流轉之處。順生出世解脫之 因。凡愚眾生多樂三界穢土。受生順生死流。
增長煩惱諸結使業。今修十念願生淨土。背 生死流顛涅槃路。趣賢聖法順斷惑門。故言 非凡愚念不雜結使念。如大比丘戒等名聖
所受戒。豈即凡夫不合受耶。此亦如是類可 知也。
[0059a15] 問曰。若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要假多日多 年生淨土。亦須懃誠勉勵長時稱念佛名。如 其臨死至誠念佛。亦生淨土者。且人生百歲。
樂少憂多。別易會難。歡娛時促。但須馳騁五 欲放縱六情。秉燭夜遊。連宵聚興。臨終之日 念佛一聲即得往生。永超眾苦。何須長時苦
行懃懇。四修不倦。三業靡空。同是得越娑婆。 何勞長時苦行也。
[0059a23] 釋曰。此有數意。不可預聞淨教棄而不修待 至終時方當念佛。一即汝欲願生淨佛國土。 推欲避斯苦惱生彼西方。不求無上菩提。不
行菩薩之行。但欲縱情寶樹恣意珍臺。不願 悟無生。就此垂終一念也。若為志佛果證 三菩提。愍諸有情速證正覺。於此穢土恐退
菩提。就彼淨土方增修妙行。登不退位。救苦 眾生。方欲無間長時具修萬行。何為今聞淨 法。不肯修行。更事憍奢。廣行放逸。垂臨終日
念佛生耶。若欲至求無上大果。發菩提心。願 生淨土。所恨流浪生死。無始沈淪。聞說西方 淨土教法。即須身毛皆竪猶如拔出。悲泣雨
淚恨聞此法晚至今生。即須晝夜精勤一心匪 懈。寧得聞佛淨教。更縱六情。繫日連宵造十 惡罪。推至終日方念佛名。無慚愧言豈成道
理。又若垂終念佛長時稱名。功行不殊。悟道 無別。可須任汝此言推至在後。如其念增。念 念增道。功不唐捐。罪業轉微福德漸勝。成其
上輩速悟無生。利益不同。豈得唯修一念。且 麁衣妙服好飡細食。一種蓋形。並除飢渴。爾 即去斯弊服著彼羅紈。不食穢飡。欲求美膳。
況念佛多少功行不同。便即棄彼長修。就斯 促念。貪好衣食。曾無此言。聞修淨行。捨長就 短。是汝煩惱無慚愧言。魔語。鬼語。壞亂佛法
實無一念願生之心。見他長時專誠苦行。故 為此語。壞他淨意自損損他。深須覺察。又汝 今時聞說淨法。內無苦惱。外具善緣。不肯修
行。待終念佛。臨終念佛雖亦得生。然此輩人 萬不一往。或善友邂逅未必相逢。或眾苦纏 身不遑念佛。或偏風不語不得稱名。或狂亂
失心。豈能注想。或忽逢水火。不暇至誠。或輒 遇豺狼。以斯夭命。或逢值惡友壞爾信心。或 飲酒過差惛眠致殞。或軍陣鬪戰奄爾命終。
或逈墜高巖。難修正行。眾多障難率述難周。 無得一向不修耽茲五欲。但言終日一念即 生。宜應發精進心除懈怠想。勵茲三業策彼
六時。晝夜精勤學與時競。一生淨土永離蓋 纏。乃至菩提常無退轉。利益弘廣宜須用心。
[0059c03] 問曰。稱讚淨土經說。生彼速證無上正等菩 提。既彼修道百歲當此一日。如何速證無上 大菩提耶。
[0059c06] 釋曰。計此苦中修道一日可勝彼百年。然逢 惡緣。多劫退轉還復遲也。彼雖百年同此一 日。唯進不退。得名速證無上菩提也。如人急
行多時停息達前所遲。於此修道一日勝彼 百年。佛不說此速證菩提也。如人緩行中間 無停住速達前所。故名速證菩提也。
[0059c12] 問曰。念佛言。少習學不難。臨命終人時極迅 速。又加苦惱。不能多修戒定慧等甚深佛法。 未終之者於長時中更無苦以逼迫神慮。何
意不觀空無相願。修眾道品廣學一切甚深 法門。而多勸眾生唯行念佛。有何義耶。
[0059c17] 釋曰。行者一生修淨土業。非獨偏勸唯行念 佛。然修行之者根有利鈍。學有淺深。故經分 定散兩門。人成九品差別。利根心靜之者。教
修有相無相之觀平等甚深法門。若鈍根散 亂之徒。唯行三福三輩之業。匪唯偏勸念佛。 亦修種種法門。如其不能廣行。念佛亦生淨
土。又念佛法門或深或淺。通定通散。大根少 行咸得修行。定即始於凡夫終乎十地。行念 佛三昧甚深微妙。華嚴.涅槃.文殊.般若.大
集.賢護.觀佛三昧咸共稱讚不可思議。如善 財童子。於功德雲比丘所請修菩薩之行。功 德雲比丘唯教念佛三昧之法。此即甚深之
法也。散即一切眾生若行若坐。一切時處皆 得念佛。不妨諸務。乃至命終亦成其行。又修 諸行往生西方。雖有聖言經文說少。念佛得
往生。其教極多。略申三五曉諸迷者。一如阿 彌陀經。唯說念阿彌陀佛得生西方。六方恒 河沙諸佛舒舌。共證念佛行者並得往生。觀
經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三處經文。 咸陳唯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又言。念佛眾 生攝取不捨。無量壽經又言。上中下輩行有
淺深。皆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生極樂。又 四十八弘誓願。於念佛門別發一願言。乃至 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又般舟三昧大集
賢護等經。教諸眾生七日七夜一心專念阿 彌陀佛得見佛。已請問佛言。眾生行何法得 生淨土。阿彌陀佛報言。欲生我國常念我名
莫有休息。即生我國。又鼓音聲陀羅尼經。亦 教眾生十日十夜念阿彌陀佛。得生佛國。又 華嚴經說。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
前。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又占 察經說。若欲往生十方佛國。當念彼國佛之 名號。即得往生。如是等無量大乘經文。多說
念佛得生淨土。今勸念佛。非是遮餘所修妙 行。只是念佛之者。多經勸讚。若行若坐。乃至 命終皆得行斯念佛之行。將為穩便。故勸行 也。
[0060a25] 問曰。生彼淨土未入聖流。既是凡夫。具眾煩 惱。如何不起諸不善業。若起者即與本願相 違。言我土眾生無有不善之名。如何會釋 也。
[0060a29] 釋曰。生彼凡夫雖未得聖果。所有不善已不 現行。然不善不行。自有多意。或緣聖道已起 斷彼隨眠。或修聖道方便伏現行。或緣闕斯
惡境。彼不得生。或以常遇善緣無由造罪。或 緣諸勝資令過不生。或緣乘佛本願惡不得 起。雖有惑種不得現行。故稱讚淨土經言。諸
妙香華雖令見者身心適悅。而不增長有情 貪著。又言。八功德水能令飲者增益種種殊 勝善根。如香積佛飯施作佛事等。為此眾緣 諸惡不起也。
[0060b10] 問曰。經言。有四種業。一現報業。二生報業。 三後報業。四不定業。前三是定業。定感報故。 後一是不定業。或感不感報故。又有八種業。
一報定時不定業。二時定報不定業。三時報 俱定業。四時報俱不定業。第一第三是定業。 第二第四是不定業。經說。五逆是生報業。即
是時定報亦定業。如何觀經言五逆罪滅得 生西方耶。
[0060b18] 釋曰。此四種八種業。佛於九部不了教中。為 諸不信業果凡夫。密意說言有定報對。於諸 大乘了義教中。說一切業悉皆不定。如涅槃
經第十九卷云。耆婆為阿闍世王說懺悔法。 罪得滅。又臣聞。佛說修一善心能破百種惡。 如少毒藥能害眾生。少善亦爾。能破大惡。又
三十一云。善男子有諸眾生。於業緣中心輕 不信。為度彼故作如是說。善男子一切作業 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決定。二不
決定。又言。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 得作重。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合地獄極重 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
受。阿闍世王懺悔罪已不入地獄。鴦崛摩羅 得阿羅漢。瑜伽論說。未得解脫名決定業。已 得解脫名不定業。如是等諸大乘經論。咸說
五逆罪等。皆名不定業。悉得消滅。今觀經既 是大乘經典。明念阿彌陀佛五逆罪滅。有何 疑也。
[0060c07] 問曰。如諸論中俱引契經。說有黑黑業.白白 業.雜業.非黑白無異熟業。黑黑業者。欲界不 善業也。白白業者。色無色界善業。雜業者。
欲界善業也。非黑白無異熟業者。無漏業 也。未知今造西方業者。四業之中何業攝耶。
[0060c12] 釋曰。有說。四業之中是白白業雜業二業所 攝。以黑黑業是於不善。此乃能感三途。豈能 招淨土報。無漏之業不能感報。體雖清淨非
異熟因。唯餘二業感淨土報。若未得上界定。 以欲界心修西方業者。此用雜業往生西方。 若已伏欲惑。得上界淨心生西方者。此用白
白業生於淨土也。有說。不然。此三種業並約 穢土欲色二界善惡兩趣。以分其業。非約往 生西方論其白白等善業。且雜業是欲界人
天之業。能招雜報。雖受樂果亦招苦報。故欲 界中受苦樂果。往生淨土無有眾苦。一向安 樂。寧容雜業為淨土因。若唯白白業是淨土
因者。如未生得四靜慮定。為因何業生於西 方。故知淨土正因非前業攝。前之四業攝法。 不盡於理何妨。又無色界業有文非四業攝。 以此准知。四業攝業不盡也。
[0060c28] 問曰。又大小乘論引契經。說有罪福不動三 種業。未知三種業中。為用何種業而得往生 極樂國也。
[0061a02] 釋曰。有說。於三業中用福業及不動業生西 方也。三福即是福業。十六觀若得上界定心。 即不動業也。有說。非三業攝。以三業並據穢
土業說不約淨土論也。故淨土業非三業也。
[0061a06] 問曰。未知得生西方。有幾種勝益。勸諸眾生 而往生也。
[0061a08] 釋曰。按稱讚淨土經觀經及無量壽經四十 八弘誓願中。略舉三十益。何者三十。一受 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益。二大乘法樂
益。三親近供養無量壽佛益。四遊歷十方供 養諸佛益。五於諸佛所聞法授記益。六福慧 資糧疾圓滿益。七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益。八
諸大士等同一集會益。九常無退轉益。十無 量行願念念增進益。十一鸚鵡舍利宣揚法 音益。十二清風動樹如天眾樂益。十三摩尼
水流宣說苦空益。十四諸樂音聲奏諸法音 益。十五四十八弘誓願中永絕三塗益。十六 真金色身益。十七形無美醜益。十八具足五
通益。十九住正定聚益。二十無諸不善益。二 十一壽命長遠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 三唯受眾樂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無
有寶女人益。二十六無有小乘益。二十七離 諸八難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有 光明盡夜常光益。三十得那羅延力益。略舉
三十之益。廣即無量無邊。是以勸生西方。若 在娑婆。久流生死唯有三十之損。何曾有彼 益耶。
[0061a29] 問曰。彌勒所問經說修十種念方得往生。一 於一切眾生常起慈心。二於一切眾生不毀 其行。若有毀者終不往生。三於一切眾生深
起悲心不殘害心。四發護法心不惜身命。五 於一切法不生非謗。六於忍辱中生決定心 深心。清淨不貪利養。七發一切種智心。日日
常念無有休廢。八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 憍慢心謙下言說。九於世談話不生味著心。 近於覺道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緣。十不生憒
鬧散亂之心。正念觀佛除去諸想。准此經文 十念自別。如何乃以十聲稱阿彌陀佛而得 往生。豈不錯矣。
[0061b12] 釋曰。往生西方行門非一。或有三福。或十六 觀。或九品往生。所業各別俱悉得往生。淨土 受生。彌勒所問經。自陳十種往生之法而亦
得生。觀經自說下品下生臨命終時稱佛十 念而得往生。各是聖教。互說往生淨土法門。 皆成淨業。何因將彼為是。斥此言非。但自不
解經。亦乃惑諸學者。譬如入流九品。縣尉 後宮。或能精熟一經。或為進士之學。或為流 外勳品。或為七色出身。或作十年品子。皆
得入流。悉為丞尉。豈限一業作文林郎業。往 生亦復如是。非唯一行生彼西方。故定散兩 門備在觀經之說。三輩修福出自無量壽經。
唯念佛名。蓋是阿彌陀教。或持大乘妙典。或 復孝養二親。世出世之善根。定非定之二 業。只作兩持身口二善俱生淨土。豈局一
門。子須廣讀眾經開生正信。何得唯觀一經。 即作司南之論。將餘聖教並非往生之因。何 其惑也。又修因有萬輩。得果有多階。不可限 以一因果無異類者也。
[0061c02] 問曰。夫菩薩修行以利物為懷。大慈悲心念 念常起。理須身遊惡道。歷三途愍彼沈淪皆 令離苦。今乃捨此穢方。願生淨土。自求己樂
不願利人。無始有緣父母兄弟六親眷屬朋 友。往還皆悉繫關三界牢獄。棄而不救。絕無 悲愍。豈成大士之心。方為菩薩之行。今願生
淨土。非為善心。莫識所由。願陳斯旨。
[0061c09] 釋曰。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要須起大慈悲。 憐愍含識。廣興濟度拔苦施安。然行有淺深。 根有上下。若深學菩薩大悲增上。已得不退
不畏己損。唯欲益他。並多在穢方廣行利物。 少生淨土親承聖尊。或淺行菩薩大智增上 猶有退轉。雖有悲愍苦惱眾生。隨遇惡緣退
菩薩行。造眾惡業失菩提心。廣如菩薩本業 瓔珞經說法才王子等。此即二利俱失。自他 並損。為此願生淨土離彼惡緣。親近聖尊恒
聞正法。與諸菩薩俱會一處。歷事他方散華 供養。復聞大乘真淨妙法。念念增進無有退 轉。更無二乘闡提外道爼壞初學無上道心。
雖復拔苦之心念念不捨。自利之行是利他 行本。本若不固末亦不堅。是以先須願生淨 土長養菩薩菩提根牙令使堅牢。縱遇惡緣
亦無退轉。方可離斯淨土還生娑婆。救攝無 始沈淪有緣父母六親眷屬朋友知識法界含 靈。此義於安樂集中。綽禪師已廣引。父母被
溺將漂駛流。一子隨後入水即救。救之不 得。遂被溺死。一子歸舍備 辦 船艘。直往深 流救親困厄。此義亦爾。諸有智者以喻得解 也。
[0062a02] 問曰。淨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 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彼界云何得有聲聞。 而經中說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等 耶。
[0062a06] 釋曰。此有四釋。一釋云。二乘種不生者。依瑜 伽師地論說。有五乘眾生。無始已來法爾成 就五乘姓別。一菩薩乘。二緣覺乘。三聲聞乘。
四人天乘。五不定乘。言二乘種不生者。是緣 覺乘及人天乘。以緣覺乘定受緣覺之果多 生無佛世界。不可生於淨土。以淨土有佛。又
不信有十方淨土。人天乘唯是流轉生死凡 夫。不可生淨土。以淨土眾生皆是當得無上 菩提故。二釋。前義不然。若以二乘種不生。取
緣覺乘人天乘者。即聲聞乘得生者。何故言 大乘善根界。又言非但無三種體亦無三種 名耶。今二乘種不生。不論人天乘。但於三
乘之中除聲聞緣覺二乘。名二乘種不生也。
[0062a19] 問曰。若聲聞緣覺乘種不生者。何故彼國有 聲聞耶。
[0062a21] 答。言無二乘者。無定姓二乘。彼土二乘並 是不定姓聲聞。悉能迴心入大乘也。天親菩 薩依瑜伽師地論造諸論。故攝論云。披閱決
定藏以釋攝大乘。決定藏即是瑜伽師地中 決擇分也。今造淨土論。還依彼論之宗有五 乘姓義。故言二乘種不生也。三依舊諸德釋
此文言。聲聞有二種。一愚法。謂今生未能迴 小向大聲聞。二不愚法。謂已能迴小向大聲 聞。前者名二乘種。以不迴心向大不信有淨
土。不願生也。後名非二乘種。雖修小行以信 大乘願生淨土也。四釋云。彼以迴心向大所 修聖道斷惑。皆為趣無上菩提。不名二乘也。
以成佛果必定須斷人法二執。正習雙亡。證 人法二空。究竟滿足方得名佛。彼為先是小 乘。厭人執煩惱。為此先斷。取彼四果得名阿
羅漢亦曰聲聞。然非小乘也。阿羅漢名非唯 小果。以佛亦得名阿羅漢。如四分律云。佛度 阿若憍陳如已言。三千大千世界有二阿羅
漢。一是佛。二是阿若憍陳如。故阿羅漢名非 唯小果之稱。聲聞之名亦通大乘。故法華經 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此即菩薩聲聞也。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 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此即大 乘菩薩。名雖與彼小果名同然。義有別。今淨
土聲聞阿羅漢等。悉是趣求無上菩提之人。 故非二乘種。亦非二乘名也。為已發大乘心。 雖名聲聞即非小乘名也。如法華經說。彼阿
難迴心向大。佛與受記名山海慧自在通王 如來。至結集時取阿羅漢。豈是退大乘心。趣 求小果。又維摩經云。迦葉言。我從是來不復
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何因結集之日勸阿 難取阿羅漢果。故知阿羅漢果非小乘果也。 阿難從佛授記後所行之行。悉是趣佛。故知
即是大乘菩薩行也。然直往之人先斷法執 煩惱。修道人執煩惱至金剛心。方頓除即得 成佛。從本已來直往菩薩先作意。唯欲斷除
法執。故留惑。至惑盡具佛一切智。以法執煩 惱微細難除障三菩提大果。望聲聞是白淨 無記。望菩薩是有覆無記。菩薩偏厭。故攝論
云。智障極盲暗。謂真俗別執。是以偏先斷也。 人執煩惱障於涅槃。聲聞之人深厭生死。唯 求自利。不能修學佛一切智。故彼無心斷於
法執煩惱。法執煩惱不障涅槃故。諸聲聞斷 人執盡得般涅槃。今此聲聞在七方便中或 七方便前位。中三品人為先求聲聞。深厭人
執煩惱。以於此惑作意斷除。今生西方。雖復 迴心趣求佛果。為先厭人執煩惱。還依本習 為說四諦。令具斷彼人執煩惱見修兩惑。斷
彼惑時。必須見於四真諦理用無漏聖道斷此 煩惱。斷見惑名曰預流。非住彼道名預流也。 斷修惑已名阿羅漢。如阿羅漢無諸惑。故雖
有此名只是菩薩之行。漸頓兩人俱行菩薩 行。並趣求佛果。雖並得名菩薩。然迂迴人亦 得名聲聞。以因聲悟道復本是小機。亦得名
菩薩。以彼趣求大菩提故。菩薩之人以直往 故。但名菩薩。不名聲聞。以本不是因聲悟道 故。佛以二名簡彼 漸 頓二眾弟子。故言無量
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 知諸菩薩亦如是也。
[0062c22] 問曰。眾香世界與極樂世界。俱是大乘清淨 佛土。何因眾香世界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 有清淨大菩薩眾。而極樂世界乃有無量無
邊聲聞弟子。此聲聞眾豈非小乘耶。
[0062c26] 釋曰。此二佛土雖俱是彼大乘之界。然其聖 眾有通有局。眾香世界唯是趣大乘之人。於 此娑婆修行八法。無瘡疣。生彼淨土。唯聞頓
教大乘。故經說。彼唯有清淨大菩薩眾。無二 乘名也。極樂世界通彼迴小向大聲聞。生彼 淨土。通聞漸頓二種大乘會三歸一之教。發
趣大心。行菩薩行。以先宿習斷人執惑。雖行 菩薩道。然先斷其煩惱障種。故得名為聲聞 阿羅漢。雖曰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雖
曰阿羅漢。於諸世間應受供養也。故俱並是 大乘之界直往迂迴二眾別也。
[0063a08] 問曰。如小乘四決擇分善根中。燸不受邪教。 頂不斷善根。忍不生惡趣。世第一法必入聖 道。此即至於下品忍位。方得惡趣非擇滅也。
菩薩為利生不受變易生死。猶自未得三惡 趣非擇滅也。如何一生淨土極惡凡夫。一聲 十聲稱念佛號。即得永絕三惡趣而不生也。
[0063a14] 釋曰。決擇分善根小乘位人。居在穢土退轉 之處。燸頂二善根猶為退位。故至忍善根方 得惡趣非擇滅也。然薩婆多宗亦許別義。於
忍位前得惡趣非擇滅。然不決定。今生西方 猶處殊勝。常覩聖眾。恒聞妙法。殊勝行願念 念增進。前前惡業漸漸消滅。後後善品念念
增修。闕彼惡緣故得非擇滅。得不退轉。以願 力故往諸惡趣。拯拔沈淪。願力受生。不由業 往不落惡趣。其義不妨也。
釋淨土群疑論卷第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7 冊 No. 1960 釋淨土群疑論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