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eaning of Bodhicitta 菩提心義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菩提心義 (海運)[0987a05] 菩提之心。成佛之本。發起之相。具在眾經。大 事因緣莫過於此。欲正修覺不可不知。隨所 見聞略辨其相。菩提心義。五門分別。一釋名
義。二識體性。三辨一異。四明相狀。五述行 願。初釋名義者。梵云菩提此翻名覺。眾生迷 覆名為不覺。今遇善友開發無明。省除迷覆
求覺之心。名菩提心。發求菩提之心名菩提 心。依主釋也。若悟名覺迷為不覺。譬如迷 人依方故迷。眾生爾耳。依覺故迷。若離於覺
則無不覺。猶是言之。菩提與心不得為二。菩 提與心。相違釋也。二釋體性者。如義府說。三 辨一異者。心與菩提性無有二。由無二故不
可分別。此就理體無差別門。故華嚴云。如心 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 別。虛空藏經第四亦云。世尊常演說法無盡。
有情及虛空。菩提心佛法。若依進修起行願 門。即發起妄心求菩提故名菩提心。故起信 云。云何熏習。起淨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
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 心厭生死苦。樂求涅 槃 。以妄心有厭求因緣 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已性。知心妄動無前境
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 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 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心無起故
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 涅槃成自然業等。此則棄妄成真。發起妄心。 求起真覺。即真妄為異也。而實離真無妄。妄
體即真。以不覺者即本覺故。是非異也。四明 相狀者。發菩提心之相狀有二。一明行位相。 二辨功用相。行位相狀者。長耳三藏云。初習
種性發心有三。一假想發。二輕想發。三信想 發。初假想發者。由三種力。一善友力。謂善知 識。二行力。謂受律儀。三法力。通別二因。通
謂如來藏內熏之性。別謂信等五根。由此三 力。假起求菩提想。自利利他漸次修習。譬 如輕毛無所倚著。名輕想發。後漸漸修。信心
澄淨得入十住。名信想發。起信論云。發心有 三。一者信成就發心。二者解脫發心。三者證 發心。初信成就發心者。謂不定聚眾生。有熏
習善根力故。信業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 欲求無上菩提。乃至云。經一萬劫。信心成就 故。諸佛菩薩教令發心。或以大悲。能自發心。
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心得入 十住。此則同前信想發心也。本業經云。是信 想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信心。入
初住位。即發心住也。仁王經云。習種性有十 信。已超二乘一切善地。起信又云。發何等心。 略說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
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 一切眾生苦故。乃至云。菩薩發是心故。則得 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
現八種。利益眾生等。二解行發心者。當知轉 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 劫。將欲滿故。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
相等。三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 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乃至云。又是菩薩發 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一者真心。無分
別名。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眾生故。三 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等。二辨功用相者。維 摩經云。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華嚴七十八云。菩提 心者。由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 者。由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
由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由 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由如 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故。菩提心者。由如盛
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菩提心者。由如淨日。 普照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由如盛月諸 白淨法悉圓滿故。菩提心者。由如明燈。能放
種種淨光明故。菩提心者。由如淨目。普見一 切安危處故。菩提心者。由如大道。普令得 入大智城故。菩提心者。由如正濟。令其得離
諸邪法故。乃至云。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 攝取一切智道。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無畏藥
離五恐怖。何等為五。所謂。火不能燒。毒不能 中。刀不能傷。水不能漂。煙不能熏。菩薩摩訶 薩。亦復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藥。貪火不燒。
瞋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 能熏害。善男子。譬如有人得解脫藥終無橫 難。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解脫智
藥。永離一切生死橫難。善男子。譬如有人持 摩訶應伽藥。毒蛇聞氣即皆遠去。菩薩摩訶 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大應伽藥。一切煩惱
諸惡毒蛇。聞其氣者。悉皆散滅。第五明行願 者。顯揚云。世俗發心者。為對智者前。發弘誓 願。乃至云。我從今日發無上菩提心。為欲饒
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六波羅蜜。 皆為證得無上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 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毘盧遮那
疏云。發菩提心者。謂生決定誓願。一向志 求一切智智。必當普度法界眾生。此心由如 幢旗。是眾行導首。由如種子。是萬德根本。若
不發此心。亦如未託歌羅羅。則大悲胎藏。何 所養育。又云。日喻本淨菩提心。即是毘盧遮 那自體。月喻菩提行。白月十五日眾行圓滿。
喻成菩提。黑月十五日眾行皆息。喻般涅槃。 中間與時昇降。喻方便善巧等。發菩提心經 云。若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修習善根。
志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 心平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 十方。乃能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復有四緣能
發是心。一者思惟諸佛。二者觀身過患。三者 慈愍眾生。四者求最勝果。一思惟諸佛者。三 世諸佛。初始發心具煩惱性。亦如我今。發大 明慧。於無明
[穀-禾+卵] 。建立勝心。積集苦行。度生死 海。捨身命財。求一切智。今皆成就。若此菩 提。是可得法。我亦應得故。發菩提心。二觀身
過患者。自觀我身。九孔常流臭穢不淨。生厭 離故。又觀五陰四大。俱能興造無量惡業。具 貪瞋癡無量煩惱。如泡如沫念念無常。求捨
離故發菩提心。三慈愍眾生者。見諸眾生。無 明所縛。眾苦所纏。集不善業。受大劇苦。捨離 正法。信受邪道。沒煩惱河。不求解脫。轉造眾
惡。愍念彼故。發菩提心。四求最勝果者。見諸 如來。相好莊嚴。有戒定慧。知見清淨。十力無 畏。大悲三念。具一切智。憐愍眾生。常住法
身。清淨無染。為修習故。發菩提心。又云。發 菩提心者。先當堅固發於正願。所謂四弘誓 等。立志堅強。作大要誓。常修正行。所謂六波
羅蜜等。故此佛剎經中。虛空王立誓云。對於 大眾前。我發菩提心。誓度諸群生。皆離於眾 苦。願從今已後。若我有染污瞋恚嫉妬心。並
我慢貪愛。是欺誑十方及現在諸佛。乃至云。 由斯誠實言。地動六種。我若不實語。四大互 遷易等。又發菩提心經云。立決定誓。有五事
持故。一者能堅固其心。二者能制伏煩惱。三 者能遮放逸。四者能破五蓋。五者能勤修行 六波羅蜜等。若具如是誓願。堅固勇猛修施
戒忍進定慧慈悲喜捨無有退轉。是名真發 菩提心也。維摩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者。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也。
菩提心義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6 冊 No. 1953 菩提心義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