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 Guanshiyin Pusa Xiao Fu Duhai Tuoluoni Sanmei Yi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 三昧儀 (金光明最勝懺儀同)宋東山沙門遵式始於天台國 清集於四明大靁山蘭若再治
敘緣起第一
[0968a14] 此文再治凡四因緣。一者為國清始集之日。 正欲於靈墟自修。既迫所期遽取成就。其間 事理文句錯雜。廣略未允一往難曉。依百錄
題請觀音懺法是也。今之再治務本有在。命 用經題以異眾製及所治本。二者為國清集。 多潤色之語並削去之。悉用經疏止觀等言。
既援據有在。俾後之人增長正信。三者近得 國清所集。晚學狂簡於懺願文後。更添法華 懺文中四悔并音切梵字。又見一本刪去諸
儀及觀慧等文。直寫佛位并懺願而已。題云 觀音禮文。又一本應是耄年書寫。全行脫落 麁注不分。却於行間私安注字。意欲區別傷
此等人。好而不習輒便去取。毀甘露門殃累 非淺。今用再治為遠諸過。四者盡取觀慧諸 文安於事後。令運念周備。免使行人時有虛
擲。應知大乘三種懺悔必以理觀為主。止觀 云。觀慧之本不可闕也。輔行釋云。若無觀慧 乃成無益苦行故也。禪波羅蜜云。一切大乘
經中明懺悔法。悉以此觀為主。若離此觀。則 不得名大乘方等懺也。補助儀云。夫禮懺法。 世雖同斆事儀。運想多不周旋。或粗讀懺文
半不通利。或推力前拒理觀一。無斆精進之 風闕入門之緒。故言勤修苦行非涅槃因。吾 祖大醫明誡斯在。上四意擬四悉檀。敘因緣 竟。
明正意第二
[0968b11] 請觀音疏。依舊人約十意明方法。一嚴淨道 場二作禮。三燒香散華四繫念數息。五具楊 枝淨水六請三寶。七誦呪八披陳。九禮拜十
坐禪。疏但釋經不暇細出方法。故且依舊列 而已。百錄既正明事儀。其意少別舊家。五 具楊枝六始請聖。百錄依經請後楊枝。舊家
十坐禪。百錄移為誦經。便將第四數息為禪。 舊坐則重而闕唱誦。故今數雖十專依百錄 為準。然此十意。各具事理皆通感應。俱遍三
業。悉淨三障咸會三德。解脫要道一何坦然。 故約事即今十科事行。約理惟二。一順陀羅 尼中道正觀。二歷事修觀。此之事理必藉三
業。三業成機理無不應。應即業淨業淨即障 除。障除即會德。會德即無事理亦無感應。一 切寂然誰論十意。問嚴淨道場始能置辦。通
具事理可爾。云何便論感應乃至會德。答十 意約別。不無方便正修之異。今約通論。既許 具事理。何疑感應等耶。況復凡云請聖。皆約
三義。一標心二行三證。且置辦道場觸類標 心擬求何事。三業行淨非時尚感況道場乎。 歷事觀理義同於證。三請意足豈無應耶。道
場尚爾餘九可知。更為引經通證十意。感應 等者。經云汝今應當五體投地。燒香散華繫 念數息。為眾生故當請彼佛及二菩薩。說是
語時。佛及菩薩俱到此國。此乃牟尼纔示設 請之法。都未修行。但云說此語時佛等早降。 自非三請之力安致於斯。投地證二番作禮。
餘證請等三意。又國人面授楊枝淨水。此證 道場及第六意。三呪皆云現前見佛。證誦呪 意。處處破障見佛文。證披陳意。得聞此經受
持讀誦等。即超越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生死 之罪。證唱誦意。十意整足感應炳然。行者思 之。首尾十意既勞三業。勿使唐喪。常悲灑
血韋提扣頭。此亦今初二意感應之明證。餘 可例知。云何凡置道場猥同俗務。反招罪累 滅障良難。此如輔行記所訶。至於正修。須心
通廣遠事理明白。自或未達當詢解者。書云 自用者小弗詢勿庸。十意今當說。
第一莊嚴道場
[0968c21] 百錄云。當嚴飾道場。香泥塗地。懸諸旛蓋。安 置佛像南向觀音像別東向。止觀云。於淨處 道場。請彌陀像觀音勢至像。安於西方
(道場正須 安觀音像東向。於觀音右肩安勢至。於左肩南向安佛像。當中更安釋迦無妨。須莊嚴畢備然後安像) 設 楊杖淨水。若便利左右以灰塗身。澡浴清淨
著新淨衣。百錄云行者十人已還。當西向席 地。地若卑濕置低脚床。當日日盡力供養。若 不能辦初日不可無施。輔行云。雖身口精誠
須假以福助。日日為者彌為增上。恐力不逮 聽從初日。必先課已資財利伸傾竭。百錄按 大悲經三七日。控此經七七日。悉用齋日建 首
(理觀者。輔行云。歷事修觀約尊容道具。止觀云。道場即清淨境界也。治五住糠顯實相米。亦是定
慧用莊嚴法身也。輔行云。場是所嚴。能嚴雖多不出定慧。供養雖眾不出動與不動。止觀云。香泥者即無
上尸羅也。輔行云。究竟戒香遍塗實理。旛蓋者。止觀云。旛即翻也。翻法界上迷生動出之解。蓋者。觀
五陰免子縛。起大慈悲覆法界也。輔行云觀陰本空如免子縛。無緣慈陰故遍法界。又靜處者。止觀云遠離 二邊稱之為靜。處者。諦理是處也。中道之法幽遠深 邃
故也。彌陀像等。疏云表如來法身實相之境。觀音 表中道正觀之智。大勢表福德神力熏修。西方者。對五行西即是金。主決斷剛直之義對四諦即是道諦。道
名能通。用智慧見理故。大智觀音能消伏毒害。左右出入者。左表定出是散。以定止散故須左出。右表權
入表實。即以權入實故須右入。澡浴者。止觀以修實觀蕩障淨智。輔行云。所除如惑能洗日觀。身無垢故
能所俱淨。又助道如灰塗。正觀如清水。淨究身上垢也。新淨衣者。百錄表寂滅忍。覆二邊醜陋。輔行
云。寂忍稱體如衣在身。問便利何無觀解。然但便利飲食非三昧行義所制。故文無解。若作觀何妨。如華
嚴淨行品文。又便利時順經作想。蕩除糞穢還得清淨。餘文既非常制。悉可隨意作觀。但令順圓正助。雅合法 相向後備書) 。
第二作禮法
[0969a16] 百錄云。各執香爐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體 投地。使明了音聲者唱。輔行云。五體投地。理 須雙膝前詣雙肘續施。後方額扣肝膽委地。
想佛足下施手承足如對目前。疏云大聖常 欲濟拔為無瘡之者。毒不能入故令三業為 機
(理解者。疏云地是一實相地。若與薩婆若相應心合。名為投地。若離薩婆若而起五陰。此是平倚。
毒害不消沈淪生死。今明五體表五陰。左脚是色。右脚是受。左手是行。右手是想。頭是識。何故爾。戒
是色法。無作冥密如陰。表左脚也。定是受者。定是心神之法為陽。表右脚也。想是推晝前境如陽。表右
手也。行是思數如陰。表左手也。五識在頭能了別。故識對頭也。若依薩婆若地者。得五分法身戒。是防
護七支故。是色陰定是三昧正受故。是受陰慧。是悟虛智即想陰。解脫是行。行能招累。解脫無累故對行
陰。解脫知見是識陰。能了別故。以五分法身伐生死五陰。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是以名五體投地。令毒害消伏。則出生死翛然累表也) 。
[0969b02]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0969b03] 一心頂禮西方無量壽世尊。
[0969b04] 一心頂禮過去七佛世尊。
[0969b05]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世尊。
[0969b06] 一心頂禮消伏毒害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 六字章句陀羅尼。
[0969b08]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尊法。
[0969b09] 一心頂禮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0969b10] 一心頂禮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0969b11]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
[0969b12] 一心頂禮舍利弗等聲聞緣覺賢聖僧。
[0969b13] (禮佛想云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釋迦牟尼影現中 我身影現釋迦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
至禮無量壽佛即云無量壽佛影現中云云禮法想云 真空法性如虛空 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身影現法寶前 莫不皆悉歸命禮 禮僧準上禮佛作想但改為菩薩等
惟禮觀音云為求滅障接足禮此是懺悔 之主別須三禮表破三障及勤重故耳) 。
第三燒香散華
[0969b18] 止觀云燒香運念三業供養。輔行云三業供 養者。身翹跪口宣唱意運想。百錄云禮竟燒 香散華而作是言。
[0969b21] 是諸眾等。各各胡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供 養十方。法界三寶。
[0969b23] (至此捧香華想云 願此香華遍十方 以為微妙光明臺 諸天音樂天寶香 諸天餚膳天寶衣 不可思議妙 法塵 一一塵出一切塵 一一塵出一切法
旋轉無礙互莊嚴 遍至十方三寶前 十方法界三寶前 悉有我 身修供養 一一皆悉遍法界 彼彼無雜無障礙 盡未來際作佛事 普熏法界諸眾生 蒙熏皆發菩提心 同
入無生證佛智 想已散華更執手爐口發誠言云) 。
[0969b27] 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 諸菩薩。無量聲聞眾。以起光明臺。過於無邊 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諸眾生。皆
發菩提心。
[0969c03] (起已一禮收坐具。至坐禪處。理解者。疏云。香即熏馨遮掩臭穢。表智慧斷結。香即智慧也。亦名止善。
華能嚴飾表定。定是福德莊嚴。亦名行善。復次華以表慧。華是可見之法對慧。是照了見理之義。香以表
定。香以冥熏對定。寂靜之義。作此互對者。通明慧中有定定中有慧。別明各具定慧。復次香對無作行善。
無作因作而發。而須更作任運常起。如燒香時用火為緣。即便香烟任運遍滿。華對作善。不作善則不生。 如華以手散香。若不運華則不散。用此合十種行人。明消伏意)
。
第四繫念數息
[0969c09] 百錄云。當向西方結跏趺坐。繫念數息令心 不散。勿數風喘氣。為眾生故經十念頃。疏 云十息為一念。凡百息為十念。禪波羅蜜云。
初至繩床令坐安穩。若半加以左脚置右髀 上。牽來近身。令脚指與左右髀齊。若全加即 上下右脚置左髀。次左掌置右掌上。頓置左
髀近身當心而安。正身端直令鼻與臍相對。 平面正住閉口。脣齒纔相拄著舉舌向齶。閉 眼纔令斷外光而已。息者。有聲曰風。結滯曰
喘。不結曰結。不聲不結不麁不澁不滑。出入 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曰息。守風散喘滯 氣勢息定。百錄云。成十念已次念十方佛。七
佛世尊色身。實相妙身猶如虛空。又當慈念 一切眾生。作此念時如一上禪。久運念已安 詳徐覺
(疏云。繫念是勸意業默念之請。下根即得心定亂止。中根即得細住。上根即得未到地定。
此是喜發諸禪無漏。見十方佛念佛三昧一切諸禪。即此十念約十種行人。數息域意不同若數息調適。身心
安靜四大調和。即消伏果報上毒害。若數息時開發善心。惡業俱息具世善。即人天數息。若觀息是風氣風
即色。能觀心王是識。領受此息。緣想此息其餘是行。息具五陰即四念處。名聲聞息。若觀息過去無明因緣。
成今果報之息三世因緣。是緣覺息。若觀息不保不著名檀。不起不善名尸。安耐此數名忍。念念相續名進。
知數不亂名定。照了風喘邪正是智。成事六度息。若觀息成無相慧。名通教息。若觀息不空不俗中道佛性。
前後觀之名別教息。若圓觀此息一心三諦。無次第前後。名圓教息。念佛者。經文令念七佛等也。輔行引
婆沙云。諸法本來無生無滅。菩薩信樂色法二身如虛空故。於一切處得無障礙。言障礙者。謂須彌山等。
是人未得天眼。念他方佛。得禪定法隨意見佛。亦應細約十種行相。疏云。十方佛即十法界。皆有佛性。
七佛七覺分也。念生生者應緣四諦境起慈悲為便。文繁不引可以意思。應知繫念勿得輕心。但為歛念而已
須知行人根性不同。於三七日若七七日深有所發。故疏中廣約三根及十種行人。明其相貌令旨趣在遠。行 者深思。數息既爾諸門例然。一一約十種行人。明消伏意) 。
第五召請
[0970a09] 疏云。請有三義。一為自請。二為他請。三護 正法請。自請如斯那。為他如月蓋。護法如 七言偈。自請是攝善法戒。為他是攝眾生戒。
護法是攝正法戒。得意者三秖是一。欲使自 身戒定慧明淨。即是攝善法。以己利他即 攝眾生。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今逐行者
傍正。或自為正餘為傍。乃至護法亦爾。自請 復有三。延請祈請願請。為他護法亦此三也。 延即屈伸俯仰延致之義對身業。如五體投
地是也。祈即發口干求即口業。如四行偈是 也。願即要心處所。即繫念是也。然別對雖 爾通則必具。三業合行宜在得意。今義當
延請。百錄云。令一人裝香火。各各互跪召 請。輔行云。互跪之儀。三處翹聳。曲身合掌。 目注金容。近代澆醨。都無跪相。慢幢未折。
業海難傾。尚縱穢軀。安期大道。視斯明誡。 切在勤拳。請云。
[0970a26]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三遍奉請前所禮三寶 請佛想云 我三業性如虛空 釋迦如來亦如是 不起真際為眾生 與眾俱來受供養
請法云 法性如空 不可見。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今三業如法請 唯願顯現受供養 請僧同前請佛。但改名字為異耳) 。
[0970b02] 諸本懺法。於奉請後說偈讚佛。惟此懺無讚 歎文。今依三請觀音經。錄偈就刊于此。
大悲大名稱 吉祥安樂人
常說吉祥句 救濟極苦者
眾生若聞名 離苦得解脫
亦遊戲地獄 大悲代受苦
或處畜生中 化作畜生形
教以大智慧 令發無上心
或處阿修羅 軟言調伏心
令除憍慢習 疾至無為岸
現身作餓鬼 手出香色乳
飢渴逼切者 施令得飽滿
大慈大悲心 遊戲於五道
常以善習慧 無上勝方便
普教一切眾 令離生死苦
常得安樂處 到大涅槃岸
[0970b18] (讚歎已隨意陳情) 。
第六具楊枝淨水
[0970b20] 經云。爾時毘舍離人即具楊枝淨水。授與觀 世音菩薩。止觀但云設楊枝等不言授與。今 依經令行人跪授。唱云。
[0970b23] 我今已具 楊枝淨水 唯願大悲 哀憐攝 受 (三說。輔行事解云。以觀音左手把楊枝。右手持澡瓶。是故請者須備二物。疏云。此是勸具要因
正為機感也。楊枝拂動以表慧。淨水澄停以表定。楊枝又二義。一拂除對消義。二拂打對伏義。又拂除對
消滅。二折伏即對消除。淨水亦二義。一洗除對消義。二醒悟對伏義。又四義。一洗二潤漬三醒悟四安樂。
洗對消滅之消。潤對消除。醒悟對降伏之伏。安樂對平伏之伏。又洗除對消伏毒害。大悲拔苦是慧義。潤
漬是大慈與樂是定義。醒悟是慧義。安樂是定義。約十種行人。各作與拔等云云)
第七誦三呪
[0970c02] 行人先知云何呪義。疏云。呪名呪願如螟蛉 法。亦名呪術。此術法盡與十種行人。毒害相 應密能消伏
(十種行人者。分段有八。一受苦人二修世善。三修聲聞四修緣覺。五修 六度 修道。七修別八修圓。變易有二。別三十心人。圓初住。已上各有苦業愛見毒害。具如疏釋)
。
[0970c06] 又云。此呪即實相正觀為體。非空非有遮二 邊惡業。持中道正善具足三德。不縱不橫諸 佛祕要不可思議。又云。靈智寂照法身為體。
感應為宗。救厄拔苦為用。歷四教十法界消 除三障。當知此呪神用廣遠。止觀云。消伏毒 害陀羅尼能破報障。毘舍離人平復如本。破
惡業陀羅尼能破業障。破梵行人蕩除糞穢 令得清淨。六字章句陀羅尼能破煩惱障。淨 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疏以初呪破煩惱。六
字破報。各有經證。蓋三呪各能破於三障故。 互論皆得。既略知梗概。當自籌計。於十種 人中投心何位。欲消何障欲期何事。又消障
應從重者對治。重者若滅輕者隨去。決起精 進不得自疑。三世諸佛真實法印豈虛也哉。 將欲誦呪。先互跪合掌一心一意。三稱三寶 及觀世音名
(疏云。三稱三寶表除三障。應令眾聲起伏同時。勿使喧亂惑心) 。
[0970c22]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觀世音菩薩摩 訶薩。大慈大名稱救護苦厄者 (三稱竟復唱云) 。
願救我苦厄 大悲覆一切
普放淨光明 滅除癡闇瞑
為免毒害苦 煩惱及眾病
必來至我所 施我大安樂
我今稽首禮 聞名救厄者
我今自歸依 世間慈悲父
唯願必定來 免我三毒苦
施我今世樂 及與大涅槃
[0971a03] (三說。然此四偈初二正請。次二結集。初中有二。初偈總請。次偈別請。初偈又二。初一句唯自請。次三
句通自他。言苦厄者六根患也。覆一切者通於十界也。普放者請大智光除癡瞑也。次別請別標三障也。毒害
苦業障也。二障如文。大樂即涅槃。涅槃即三德。三德破三障。次二行結請如文。慈悲父等義更須尋。疏
為善誦此四偈者。為轉障之緣。亦為入觀相應之本。故須略識。仍一一須約十種行人。此下經文歎呪體用。 誦時作白佛想) 。
[0971a08] 白佛言世尊。如是神呪必定吉祥。乃是過去 現在未來十方諸佛。大慈大悲陀羅尼印。聞 此呪者眾苦永盡。常得安樂遠離八難。得念
佛定現前見佛。我今當說十方諸佛救護眾 生神呪。
[0971a13] 多耶他 嗚呼膩 摸呼膩 鬪婆膩 耽婆 膩 安荼詈 盤荼詈 首埤帝 般般荼囉 囉 婆私膩 多絰他 伊梨 寐梨 鞮首 梨 迦婆梨
佉鞮端耆 旃陀梨摩蹬耆 勒叉勒叉 薩婆薩埵 薩婆婆 耶啤娑訶 多荼咃 伽帝伽帝 膩伽帝 脩留毘 脩留毘 勒叉勒叉 薩婆薩埵 薩婆婆耶 啤 娑訶
(或三或七遍結經云)
[0971a21] 白佛言世尊。如此神呪。乃是十方三世無量 諸佛之所宣說。誦持此呪者。常為諸佛諸大 菩薩之所護持。免離怖畏刀杖毒害。及與疾
病令得無患。說是語時。毘舍離人平復如本 (起 拜已復跪下去例然) 。
[0971a26] 次誦破惡業障陀羅尼。
[0971a27] 爾時世尊憐愍眾生覆護一切。重請觀世音 菩薩。說消伏毒害呪。爾時觀世音菩薩。大悲 熏心承佛神力。而說破惡業消伏毒害陀羅 尼呪。
[0971b03]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南無觀世音 菩提薩埵摩訶薩埵大慈大悲。唯願愍我救 護苦惱。亦救一切怖畏眾生令得大護。
[0971b06] 怛絰他 陀呼膩 摸呼膩 鬪婆膩 耽婆 膩 阿婆熙 摸呼脂 分荼梨 槃荼梨 輸鞞帝 般荼囉 婆私膩 休樓休樓 分 荼利 兜樓 兜樓
般荼梨 周樓周樓 膩般荼梨 豆富豆富 般荼囉婆私膩 矧 墀 躎墀 膩躎墀 薩婆阿婆耶羯多 薩 婆咺婆 娑陀伽 阿婆耶卑 離陀 閉殿 娑訶
[0971b14] 一切怖畏一切毒害。一切惡鬼虎狼師子。聞 此呪時。口即閉塞不能為害。破梵行人作十 惡業。聞此呪時。蕩除糞穢還得清淨。設有業
障濁惡不善。稱觀世音菩薩誦持此呪。即破 業障現前見佛。
[0971b19] 次誦六字章句陀羅尼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觀世音菩 薩摩訶薩 我今當誦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 神呪
[0971b23] 多絰他 安陀詈 般陀詈 枳由詈 檀陀 詈 羶陀詈 底耶婆陀 耶賒婆陀 頗羅 膩祇毘質雌 難多詈 婆伽詈 阿盧禰 薄鳩詈 摸鳩隷
兜毘隸 娑訶
[0971b27] 爾時世尊說是神呪已。告阿難言。若善男子 善女人四部弟子。得聞觀世音菩薩名號。并 受持讀誦六字章句。若行曠野。迷失道徑。誦
此呪故。觀世音菩薩大悲熏心化為人像。示 其道路令得安隱。乃至獲大善利消伏毒害。 今世後世不吉祥事。永盡無餘。持戒精進念 定總持皆悉足具。
第八披陳懺悔
[0971c06] 呪竟。當自憶念先罪起大怖畏。未有惡業不 招苦報。禪門云。行者思惟。若戒不清淨決須 懺悔。是故經云。佛法之中有二健兒。一性不
作惡。二作已能悔。今造過知悔名健人也。夫 懺名懺謝三寶及一切眾生。悔名慚愧改過 求哀。我今此罪若得滅者。於將來時寧失身
命終不更犯。如比丘白佛。我寧抱是熾然大 火。終不敢毀犯淨戒 (此下語出法華三昧) 復憶無始所造 乃至今生業性雖空果報不失。顛倒因緣起諸
重罪。流淚悲泣口宣懺悔 (應心念言。我及眾生無始常為三業六根重罪所
障。不見諸佛不知出要。低順生死不知妙理。我今雖知猶與眾生同。為一切重罪所障。今對觀音十方 佛前。普與眾生歸命懺悔。唯願加護令障消滅。念已唱云) 。
[0971c18] 普為法界眾生悉願。斷除三障歸命懺悔 (唱已五體
投地心復念云。我與眾生無始來今。由愛見故內計我人外加惡友。不隨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業廣造
眾罪。事雖不廣惡心遍布。晝夜相續無有間斷。覆覆過失不欲人知。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故
於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菩提心斷惡修善。勤策三業翻昔重過。
隨喜凡聖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諸眾生。從二死海置三德岸。從無始來不知諸法。
本性空寂廣造眾惡。今知空寂為求菩提。為眾生故廣修諸善遍斷眾惡。唯願觀音慈悲攝受) 。
[0971c24] 至心懺悔比丘 (某甲) 稽首。歸命十方三世三寶。 本師釋迦牟尼佛等。上所奉請諸佛賢聖。大
悲觀世音菩薩。憐愍覆護受我奉請。顯現道 場受我懺悔。比丘 (某甲) 等。為法界沈淪苦趣一 切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但以三業六根
多諸罪累三障厚重。菩提行願不得現前。不 能自利利人深自剋責。今日奉請諸佛賢聖。 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等。懺悔過去今生
及未來世。一切惡業三業六根。三障三毒自 有身來。流浪六道處處受形。內無慧眼外近 惡人。開放逸門造生死業。枝條華葉遍滿三
界。二十五有無不受生。輪環無際相續無窮。 偶得人身犯諸重戒。一切諸犯輕重篇聚。多 有毀犯違逆十方。三世諸佛清淨妙戒。若不
懺悔當墮阿鼻大地獄中。畜生餓鬼阿修羅 道。天上人間受無量苦。輪迴六道無解脫期。 今日嚴淨道場。誠心懺悔不敢覆藏。唯願尊
者觀世音菩薩摩訶薩。顯現道場放勝光明。 照觸身心令得清淨。一一戒根還得如故。興 隆三寶起護法心起護戒心起四攝心。起慈
忍心心如金剛。願不更犯已犯之罪。與法界 眾生俱同懺悔。盡未來際常得修習菩提行 願。生生常處淨佛國土。三障永除絕三惡道。
永離眾苦成無上道。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法 性有邊願心無極。盡入如來願性海中 (懺悔發願已歸 命禮三寶) 。
第九禮拜
[0972a23] 百錄云。一心禮上所請三寶 (禮拜事儀理觀。并運念偈等並如前) 禮竟如法行道。或三或七旋遶時口稱。
[0972a25]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本師釋迦 牟尼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過去七佛 南無十方諸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 勢至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菩薩摩訶薩
[0972a29] (或七稱或三稱當隨意。補助儀云。欲行道時更須正立。想此道場猶如法界。十方三寶畟塞虛空。以次
回身旋遶法座。十方三寶心性寂滅。影現十方心想如夢。梵聲如響勿令心散。旋竟三自歸依) 。
[0972b02]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說竟作禮 復言) 。
[0972b04]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說竟作禮 復言) 。
[0972b06]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 南聖眾 (作禮) 。
第十誦經
[0972b09] 百錄云。令一人登高座。唱誦請觀音經 (法華三昧
云。夫誦經之法。當使文句分明音聲辯了。不寬不急。繫緣經中文句。如對文不異。不得謬誤。次當靜心了。
音聲性空猶如谷響。雖不得音聲而心歷歷照諸句義。言辭辯了。運此法音充滿法界。供養三寶普施眾生。
令入大乘一實境界。順此經意應令十種行人。各得消伏毒害。悉入大涅槃海) 百錄云。午 前初夜施上方法。餘坐禪禮佛依常法。是為
一日一夜規矩。至第二乃至七七日亦復如 是。輔行云。餘謂四時。必依常儀不可廢也。正 意竟。
勸修第三
[0972b18] 止觀問曰。上三三昧皆有勸修。此何獨無。答 六蔽非道為解脫道。若更勸修失旨逾甚。今 何特違止觀而立勸修也。然隨自意凡約四
法論修。何妨勸善乎。彼不勸之旨已在答文。 今別約依經方法。經中佛自勸修。豈關人情。 經云。此陀羅尼名灌頂章句。無上梵行必定
吉祥大功德海。眾生聞者獲大善利。應當闇 誦 (疏指此為勸修也) 。一經備揚大悲施無畏者。念佛 三昧功德寶幢。欲得現身見觀世音。欲見釋
迦無比色像。欲於毛端見無數佛。欲於現身 見八十億諸佛皆來授手。為得大悲無畏功 德。乃至現身發無忘旋陀羅尼。一切善願皆
得成就。後生佛前長與苦別。如是稱善令受 持此呪。滅三障者。毘舍離人六根重病即得 平復。饑饉王難惡獸盜賊。牢獄枷杻羅剎毒 藥。刀劍生難四百四病。一時不起
(報也) 破梵行 人作十惡業。聞此呪時蕩除糞穢還得清淨。 過去業緣現造眾惡。惡業惡行不善惡聚。極 重惡業斯那比丘。往昔惡行殺生無量。皆得 消滅
(業也) 斷除三毒根成佛道無疑。大火從四 面來焚燒己身。龍王降雨。設火焚身節節疼 痛。三誦此呪即得除愈。不被繫縛。長貪欲
瞋恚愚癡三毒等畏。譬如猛風吹去重雲。即 得消伏 (煩惱也) 失國亡妻冤憎會苦。三塗八難 皆得解脫。稱歎無盡。又偈云。一切惡人惡口
者。違逆此呪起不善。現身白癩膿血流。後墮 地獄長夜苦。是故應當慈心護。受持讀誦灌 頂句。地獄清淨如蓮華。餓鬼破碎無八難。蓮
華化生為父母。心淨柔軟無塵垢。嗚呼諸佛 慈音如此。稱讚誠實不虛。願再讀再思勇發 道意。少切大報。當須一一約十種行人乃至
等覺。生善滅惡明經力用。廣如經說。略勸修 竟。已上擬經三分。歸向流布偈。
十方大悲海 佛法賢聖僧
護世觀世音 能施無畏者
我集吉祥句 利益初心人
唯願賜所加 在所常流布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6 冊 No. 1949 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