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 of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s of Siming (Siming Zunzhe Jiao Xing Lu) 四明尊者教行錄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六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0907b22] 延慶寺二師立十方住持傳天台教觀戒誓 辭使帖延慶寺
[0907b24] 皇宋明州新修保恩院記 (并史文惠王跋)
[0907b25] 上曾太守乞申奏後園地書 (并草菴法師跋)
[0907b26] 乞聖旨申禮部公據
[0907b27] 三省同奉聖旨
[0907b28] 聖旨本州出給公據
[0907b29] 四明圖經紀延慶寺跡
[0907c01] 曾魯國宣靖公祠堂記
[0907c02] 四明圖經紀宣靖公祠
[0907c03] 曾相公府延慶寺置莊田帖 (并陸薛二知府跋)
[0907c04] 晁待制作紀贈法智大師詩序
[0907c05] 東京僧職紀贈法智詩二十三首
[0907c06] 四明法師受命服門人神照作致語
[0907c07] 四明尊者傳持為二十九代祖師
[0907c08] 四明尊者遣僧日本國求仁王經疏
[0907c09] 紀神照法師悟經王頌
[0907c10] 四明門人霅川淨覺法師
[0907c11] 妙悟法師輔四明作評謗書
[0907c12] 草菴教苑遺事紀法智講貫
[0907c13] 記四明門下纂成十類
延慶寺二師立十方住持傳天台教觀戒 誓辭
[0907c16] 院丙申秋七月承舊。越十年經始陳修。己酉 告成。石公勒石。紀之逮壬子。凡十七年。咸安 來學。二師同心祈佛。永命用休。昭烈山家教
門。既遂攸敘。懼壽不我永。乃囑院于後賢。 惟善繼者居焉。永永相授。非錫于子孫。遂 作戒誓。使無反誨言。乃顧于手度弟子 (立誠又玄
本慈本常尚閑德才曇慧曇覺本淳) 作戒誓。於是我等小子。咸載拜 受命。二月刻石。存乎不朽。二師稱 (知禮) 。次師 稱 (異聞) 。
戒辭
[0907c26] 吾惟有慚德。為汝等師無忘在三。咸承攸誨。 吾昔之日受天台智者教觀于寶雲師門。非欲 兼人受。以自益無何。尚即先師輪下。已有好
學。萃吾左右。虛譽喪實。悵然長懷。既值鶴林。 始遷舊乾符寺于西偏小院。有寢無廟。學徒 爰止。盈十莫容。又觀其密邇闤闠。誠非久宜。
遂圖此城東南隅。閴若林野。略允乃懷。既而 備歷艱關。用圖周給。惟念傳法。曾無他心。近 以蓋葺。有成廣袤。兼稱臼杵之利。自窮于通。
適好傳持。老之將至。往不可補。來寧幾何。都 由德薄位尊力少任重。略喪歲月。墓塞我心。 山家妙宗。終何假寄。嗚呼吾恨。生匪緣會死。
乖物議。大車兼運。方將待人。吾等要持此講 處及所集教文。仰給後賢。用永敷訓。俾法燈 芳焰分照無窮。法鼓妙音遐震有截。法華若
田若里。涅槃若樹若石。梵網勗令建立。大集 美其宣通。吾將藉此微緣。少補傳化。汝既吾 黨。欽若我言。無匿爾懷。面受斯誨。矧夫我大
師。能仁之制乃爾。攸聞三月遷居。八穢靡畜。 子孫受業。非俗如何應知。四事本給誰乎。苟 明負經戒。師嚴道尊。將無與汝未來墮焚。抑
吾始以十方之心。受茲住處。逮乎改創安施 棟宇。元為聚學。何敢私哉。孺子其明。自往無 忒 。今吾命汝。一無起穢以自臭焉。自吾之
後。汝無復視厥居而廞己想。況朝夕處乎。吾 為物主。既已仰給十方。尚非吾分。矧他人哉。 但吾宗大德。備五者無擇邇遐。吾將授以居
之。後後之謀咸然。一曰。舊學天台。勿事兼 講。二曰。研精覃思。遠於浮偽。三曰。戒德有聞。 正己待物。四曰。克遠榮譽。不屈吾道。五曰。
辭辯兼美。敏於將導。何哉兼講則叛吾所囑。 浮偽則誤於有傳。戒德則光其化道。遠譽則 固其至業。然後辯以暢義。導以得人。五者
寧使有加。設若不及去辯矣。嗚汝諸子中。有 備斯德者。戒哉。亦無復居之矣。將挾爾眾疑 反吾誨也。疇念爾材。亦使汝後將懷子孫塞
吾賢路。苟其不然。亦使後之人猶吾之授子 矣。終否在茲。終否在茲。小子思之。汝克由吾。 亦克由聖。汝不畏吾言。亦不畏聖人言。聖不
云乎。但惜無上道。終不愛身命。亡軀存法。 合在汝躬。況餘者也。故吾慚所囑蓋微。非自 大其事。吾言乃由汝言也。苟猶不畏吾言。吾
有誓願。神明照之。災祥不僣。汝其戒哉。
誓辭
[0908b12] 沙門 (知禮異聞) 一心一意異口同音仰白。十方常 住三寶釋迦世尊。當來彌勒正遍知者。龍樹
菩薩。南嶽禪師。天台智者。山門諸祖。各得真 證。無礙道人。梵王。忉利。四鎮天王。龍神八 部。主善罰惡。守護塔寺。及五嶽四瀆正直鬼
神。惟願各以護法本誓。屈降證明 (知禮) 等 夙承慈熏。幸值天台智者說證法門。念報曩 緣。竭愚講訓。綿歷歲月。唐喪光陰。載睠所
傳。俄成斷種。今各年逾知命。運近死王。既事 與願違。空撫膺長恨。刻肌剜骨。寧補前非。今 與手度弟子 (立誠又玄本慈本常尚閑德才曇慧曇覺本淳)
等。下至繫籍出 家一聚眷屬。持所住講院及所集教文。仰給 將來十方傳教菩薩。所祈後後遰相傳付。以 至無窮。略展誠懷。不辜遺囑。竊以。如來垂
像。久託鷲山。須達歸心。先經祇樹。梵王奉 宮。而請說。淨名臥室。以興談。至於正法住 持。皆囑塔廟。四依繼軌。咸顯所居。既法藉人
宣。故人必依處。此處雖寄聚落。頗若山林。西 映湖光。東連野色。棟宇延袤。粗可棲依。滅後 造堂。惡世揚法。日藏稱如來游止。法華謂是
佛受用。今茲陋室永言通經。仰惟諸佛慈臨。 四依哀納。庶令凡鄙自然莊嚴永遠休光未 來安處。道隆內院化廣香城。常得善師。遐聚
賢學。星分法炬。遍照於十方。流布宗乘。綿亘 於三世。常壽不斷。妙種益滋。其或惡黨兇徒。 將來固占。恃權結勢。橫見欺奪。廢傳般若。障
塞行道。我已將此處。奉上三寶。仰給傳持。是 人便為固占。欺奪佛受用處。亦是廢壞轉 法輪處。亦是離間和合學處。此人當得破滅
三寶斷學般若。極重罪惡。況復末世。護法為 難。法華罵佛尚輕。不亦傳護事重。當願若我 徒黨乃至餘人。將欲占據我傳法處。動心則
應時狂迷。動口則失音不語。動身手者。或被 風攣。或遭火爛毒蛇蝮蝎一切侵害惡瘡膿 血盲聾瘖瘂。肢體闕壞。牢獄怨賊。枷杻刀杖。
惡鬼霹靂。毒藥橫災。一切諸難。令其備受。所 有眷屬。病惱鬪諍。悉亦離散。住我此處。心常 [跳-兆+參] 熱。如處火鑊。所視毒其眼。所聞毒其耳。嗅
甞及觸皆成毒害。凡有觸向。悉不安隱。 命終當墮阿鼻地獄。成壞轉寄。永無出期。未 來餘殃復倍前劫。寧壞我身。寧斷我命。寧
破我眼。若壞我形命眼目。終不呪令是人招 斯等苦。若壞我此處。即是斷我及一切眾 生菩提善根般若種性。亦斷智者教觀壽命。
亦滅如來遺化勢力。以要言之。即是壞滅十 方三世三寶壽命正法眼目。開一切眾生三 惡趣門。閉一切人天涅槃道路。此人罪報不
可思議。仰願。諸佛菩薩諸天龍神。遮護此人。 勿令一念起此惡心。況至毀壞。又願。國主皇 帝諸王輔相職權主任州牧縣官大勢力人。
同垂衛護。令得此處永永傳法繩繩靡絕。若 我徒黨及餘諸惡比丘。或有干執乃至毀撤 此傳法處者。願準涅槃十六大國王大誓護
法。嚴用折伏。乃至驅令還家。亦願如彼經文。 過去有王。身命護法。生不動佛國。為彼佛上 首菩薩弟子。護法事重。勝報無窮。下至我
眷屬知識。見聞隨喜者。但能贊助。光顯此傳 法處。願此天眾。在在處處。常為諸佛菩薩諸 天聖眾。所見愛念。晝夜護持。如彼惡人所得
罪報。我得福樂。復過於彼。彼罪有漏。會有盡 時。我福無為。同虛空性。莊嚴法界一切有情。 同會菩提及涅槃道。
[0909a16] 祖師戒誓。志願彌深。碑石燼亡。辭存舊本。比 丘 (法振) 紏率府郭弟子葉 (枝榮) 等。買石命匠刻
鐫。用示見聞。共霑利益。時紹興五年歲次乙 卯十月吉日。傳天台教觀住持法孫澄照大 師覺先重立。
使帖延慶寺
[0909a22] 據本院住持。傳天台教沙門 (知禮異聞) 著狀稱先 去。至道二年七月內。前兩次院主僧 (居明顯通) 捨 此院與
(知禮異聞) 永作十方住持。傳演天台智者 教法。安僧修道。自此相次。主持院事。聚諸學 徒。講習天台教法。經今一十六年。昨為舍宇
頹毀稍妨安眾。遂請天台山金文藏院僧覺 圓。募緣重新修蓋。今已圓就。見管係帳。屋宇 一百二十餘間。已蒙頒賜勅額旌顯院門。僧眾
五十來人。講習焚修。上酬國澤。切緣此院元 捨與 (知禮) 等永作十方住持。即非徒弟繼續之 限。常須名德僧繼代講演。不廢安眾焚修。欲
依準江南湖南道山門體式。永作十方住持。 (知禮異聞) 或終身後任。在院僧眾并檀越。於本院學 眾中。請明解智者教乘。能聚四遠學徒。有德
行僧。繼續傳教住持。或本院全無此德人。即 於他寺及他郡。請的傳天台教法備解行僧。 傳教住持。并常選請到院聽學僧。充主事。所
冀永遠安僧。焚修講演。祝延聖壽。伏慮。將來 徒弟。不悉元捨院宇住持因依。妄有干執。并 恐將來本院。及外處僧講業不精。但以傳天
台教為名。因囑託權勢。求覓住持。乞行止絕。 代代須得素業天台智者教乘。實有戒行學 眾。咸願者。住持此院。繼續講演。所冀常有德
人。流通妙教。上資國祚。廣福蒸民。遂於大中 祥符三年七月內。經使衙陳狀。乞備錄因依。 奏聞天聽。乞降勅旨。許永作十方住持長演
天台教法。蒙使衙申奏。況本院徒弟僧 (立誠又玄 本慈本常尚閑德才) 等。著狀稱伏睹師主 (知禮異聞) 經州陳狀。
將本院。永作十方住持長演天台教法。即非 徒弟繼續之限。 (立誠) 等亦願將此院。永作十方 住持。代代請明解智者教乘。能聚四遠學徒
有德行僧。傳教住持。常選請到院聽學僧。充 主事。 (立誠) 等各有咸願。更無干執。伏慮。將來 別有徒弟。不知元捨院宇住持因依。妄有執
占。乞備錄情狀。一處申奏者。蒙使衙具緣由 體量申奏。當年十月內。準中書剳子。奉聖旨。 宜令本院依久例指揮。尋蒙使帖下僧正司。
仰詳中書劄子內聖旨。速疾分析。久例具結 纜供申。據僧司申稱。勘會本州。天童山景德 寺。大梅山仙居院兩處。亦是十方住持。即依
得上項江南湖南道山門體式。如勘會天童大 梅兩處不是十方住持。甘伏深罪者。蒙使帖 下本院。仰依中書劄子內聖旨。并僧司分析
到天童大梅等處。體例施行者。今欲傳寫聖 旨并前後使帖。鐫上石碑永作十方傳教住 持程式。申乞下司。指揮者右具如前。今撿昨 據延慶院住持。傳天台教沙門
(知禮異聞) 陳狀。乞依 準江南湖南道山門體式。將此院永作十方 住持。及據徒弟僧 (立誠) 等六人著狀。亦乞將此
院永作十方住持。代代常須明解天台智者教 乘。有德行僧繼續傳教住持。州司尋於大中 祥符三年八月十一日。具狀申奏。乞降勅命。
指揮至當年十月十八日。準中書劄子。奉聖 旨。宜令本州依久例指揮者。遂具錄帖延慶 院。仰一準中書劄子內聖旨。指揮去訖續於 大中祥符四年三月內。又據經
(知禮) 等經州著 狀。稱慮。將來別有徒弟不悉事由。謂依別院 徒弟繼續。體例妄生干執。有妨名行僧傳教 住持。乞再錄因依聞奏。明降勅旨下本院。永
作十方住持長演天台教法者。州司緣已曾 申奏。明準聖旨指揮訖。遂具備狀帖。僧正 司仰詳中書劄子內聖旨。疾速分析。久例具
結纜。文狀供申。續據僧司申。今撿本州天童 山景德寺。大梅山仙居院兩處。亦是十方住 持。即依得上項江南湖南道山門體例。如勘
會天童大梅兩處不是十方住持。即甘深罪 者。已於今月二十四日。帖本院。仰詳昨來所 降聖旨。并此來僧正司分析。到天童大梅兩 處。體例施行去訖。今所再據沙門
(知禮異聞) 著狀稱 欲備寫聖旨并前後使帖。鐫上石碑永作十 方傳教住持程式。乞降指揮等。事事須帖延 慶院。仰詳聖旨及前後使帖指揮。備到僧正
司。分析體例。任便施行。勿至有遺。大中祥符 四年七月十七日帖。
[0910a09] 觀察推官邵 (押) 大常博士通判軍州事 成 (押)
[0910a11] 太常博士知軍州事康 (押) 徒弟僧 (尚 閑) 句當樹立
[0910a13] 紹興二十六年歲次丙子十二月一日住持 傳天台教觀賜紫覺雲大師 (智連) 重立
皇宋明州新修保恩院記
將仕郎守大常博士通判軍州兼同 監市舶管內勸農事騎都尉借緋石 待問撰
[0910a19] 若夫有生之生。肇自無始之始。因緣妄想 汩 沒真如。往來於地水火風。合散於夢幻泡影。 愛河浩浩。貫三界以周流。塵網恢恢彌大千
而洪覆。厥或漸修祇劫。頓悟剎那。傑出此塗。 徑到彼岸。變三十二具足相。化千百億妙色 身。普為一切心。廣陳一切法。蔭慈雲於火
宅。盡遣炎涼。揭慧日於昏衢。咸令夜曉者。其 唯大雄氏而已乎。在昔周魯二莊之時。我教 已顯。爰逮漢晉兩明之後。吾道彌尊。莫不法
法相傳心心相繼。世無慚德。代有能仁。由是 觀之則像教之興。其來久矣。梵宇之設。庸可 闕乎。明州保恩院者。即沙門 (知禮) 座主。捨舊
謀新之所作也。座主俗姓金氏。世居鄞江。七 歲出家。於州之興國寺。洎進具從寶雲通法 師。受天台智者教。是教也。廣大悉被。微妙甚
深。全兼六度之功。盡得五時之味。義無幽而 不顯。理無隱而不彰。修之。止而念。念不差。 斯之謂定力成矣。然後煩惱可斷也。習之。觀
而空。空不滯。斯之謂慧解發矣。然後菩提 可證。是以勤而行之。應墮惡道者。罪業即為 消滅。守而勿失。種諸善根者。功德不可思量。
座主二紀之餘。一志于此。探賾索隱窮理盡 性。可不謂勇猛精進者歟。用能博極三乘周 知四諦。六塵不染。五蘊皆空。甫乃吹大法螺。 以警群迷。擊大法鼓。而
祛 眾惑。故得緇流蟻 慕信士駿犇。有若鱗宗龍而羽宗鳳也。先是 此院締構年深。頹毀日甚。思得能者從而興 之。眾議所歸。得請為幸。粵以至道三祀。乃與
餘杭素所同志息心異聞。乘召而至。勠力而 居。一之二之歲。姑務經營。供其乏困。三之四 之歲。肇興法會。要結檀那。五之六之歲。親製
疏文。訓釋精義。加以靡晝靡夜。或講或懺。是 以必葺之事。未暇矢謀。以日繫時。方議改作。 適值丹丘壽昌隸業苾芻覺圓。亦欲發心願
言陳力。座主乃口傳方略。指授規模。談樹提 伽。以過去之因。說伊蒲塞。以未來之果。卒使 慳貪易慮。結良緣而盡欲居前。喜捨勵精。施
淨財而唯恐在後。一方響應。千里悅隨。玉 帛珠金。無脛而能至。楩柟 [木*巳] 梓。不召而自來。 公輸之削墨靡停。匠石之運斤弗輟。如是焉
者三載。工乃訖役。觀其基宇宏邈。土木瓖 麗。金碧交映。玉毫增輝。先佛殿而後僧堂。昭 其序也。右藏教而左方丈。便於事焉。節梲並
施。楹角咸刻。梁螮蝀而雙亘。瓦鴛鴦而並飛。 複道連甍。洪分蔽日。長廊廣廡。 [穴/叫] 窱來風。游 之者誤在於化城。住之者疑居於幻舘。輪
奐之盛。莫之與京。而又此邦異乎他群。列 千峯於城上。止在簷前。走一水於 � 中。纔 流檻外。地居形勝。天助幽奇。門開而紫陌相
連。路僻而紅塵不到。庭除冉冉坐對閑雲。苔 榭時時臥聞幽鳥。夫如是。亦何必乘盃訪道。 振錫游方。登涉於耆闍崛山。揭厲於阿耨達
水者哉。待問通守竹符函親松柄。會茲勝概。 告厥成功。承列疏以見貽。遂抽毫而為識。非 敢廣徵釋部沾取文聲。第庶幾他日為蓮社
張本焉耳。時大中祥符二年歲在己酉四月 六日立。
[0910c18] 昔有通法師。負大才識。遠自三韓來。依中國 求佛法大要。於是盡得天台止觀之義。得法 弟子。
[0910c21] 四明法智尊者。與天竺慈雲法師。二子青藍 氷水。能廣其師之道。大興天台一宗。直與智 者並駕爭馳。一時名士。如楊文公王冀公曾
魯公。相為師友。可謂盛矣。惟法智主明之保 恩院。其後錫名為延慶。乃請於朝。永為天台 教肆。所被勅文。與保恩院記舊有石刻。昨更
兵火掃地不存。今住持覺雲連公。道行高卓。 希蹤往軌。力訪遺本。得之俾學徒戒。夫再刊 諸石。工訖來丐數語。取信後世。余嘉其能不
沒前人之蹟也。乃遂其請。紹興丙子二月初 吉。真隱居士史 (浩) 跋。
上曾太守乞申奏後園地書
[0911a04] (知禮) 啟。揆日禱聖。滌硯熏毫寫意。上聞知府 學士。伏念。 (知禮) 夙緣熏習性。好天台智者所
說法門。故討尋其意。講說其文。如解而行。 不閒寒暑。忍苦忘勞。于今四十餘載。蓋知此 教。解圓行頓。理觀事儀合一。而進趣於解脫
之門。可保任矣。切覩傳此宗處。講訓。聚徒。乃 勠力募緣。建造茲院。僅得成就。永作十方住 持。傳演天台教法。此事雖遂。且闕蔬園。乃
俗父經公。傳付本戶地段數百餘丈。與常住 種植。逐日供僧。且免他求。實匪無厭慮。恐將 來不知之輩。忽有詞訟改更。恭乞學士。以
洞達之心。為禪教之主。流布多艱。許賜聞奏 天廷委達相府。然非受人捨施。亦非買置田 園。乃是俗父授於男。不違條制。乞降勅命。俾 此園地永在伽藍。
(知禮) 禮像持經。心祈口禱。 特為園事年深。果值學士行春。俯垂異顧。必 期。此際克副願心。切望。台慈念 (知禮) 苦行忘
形為法特施巨力構此勝緣。 (知禮) 一日遂心。萬 死無慮。書不成字。語不成文。的寫懇誠。不避 荒拙。干冐威重。不勝悚懼。 (知禮) 啟上。天聖三
年八月十五日。
[0911a25] 昔法智大師作此書。求置後園地段。作今院 宇建立基趾。其言懇至。其書勤劬。慕在興隆 廣茲形勝。 (道因)
收藏有歲。惜其遺蹤。恐未及 見聞。刻之堅石。時崇寧元年壬午潤六月望 日。比丘 (道因) 立。
乞聖旨本州申禮部公據
[0911b02] 明州准行在尚書禮部符。准都省批送下。敷 文閣學士左朝請郎知明州軍州事提舉學事 莫 (將) 狀。竊見本州延慶寺。係傳天台教法。至
道二年。創為十方。寺宇宏壯。學徒奔湊。傳演 不絕。真宗皇帝。甞遣使至寺。命僧 (知禮) 修治 懺法。太子少保趙 (抃) 。作 (知禮)
行業記。具載其 事。昨經兵火之後。此寺幸存。數年以來。盡為 見任官及寄居官。拘占指射。作住止處。便 為己物。轉相貿易。不容僧徒居止。佛像毀壞。
雜穢侵擾。不成福田。及在州廣慧院報恩寺。 舊係禪林。在州城下。唯有禪剎兩處。係熏 修祝聖之地從來。開啟禱散。聖節道場。並在
廣慧院。自經兵火焚毀後來。雖得數間小屋。 亦被拘占。僧徒不敢營造。將自到任擘畫屋 宇。盡將兩寺寄居之家。遷出責令本寺修葺
殿宇。鳩工聚材。憑藉眾力。漸已成就。僧徒日 興禪教。仰贊皇圖。祝延聖壽。除報恩寺已有 聖旨指揮不許拘占。外所有。延慶寺廣慧院
伏望。釣慈特為敷奏。專降指揮。不許諸人 指占居住。庶幾。古跡名藍。不致墮壞。永為福 田。謹具申尚書省。伏候釣旨。後批三月二十
四日。送禮部行下本州。一面措置施行。明州 主者。一依都省批狀。指揮施行。須至行遣 右出給公據付延慶寺。仰收執永為照會。紹 興十四年四月日給。
[0911b27] 左文林郎觀察推官劉 (押)
[0911b28] 右儒林郎節度推官劉 (押)
[0911b29] 右朝奉郎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賈 (押)
[0911c01] 右朝請大夫通判軍州主管學事錢 (押)
[0911c02] 右中散大夫通判軍州主管學事憑 (押)
[0911c03] 敷文閣學士左朝請郎知軍州事提舉學事 莫 (押)
三省同奉聖旨
[0911c06] 行在尚書禮部。准紹興十四年三月二十四 日勅。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知明州莫將 劄子。竊見本州延慶寺。昨經兵火之後。此寺
幸存。數年以來。盡為見任及寄居官。拘占指 射。作住止處。不容僧徒居止。佛像毀壞。雜穢 侵擾。及本州廣慧院。舊係禪林熏修祝聖之
地從來。開啟禱散。聖節道場。亦被拘占。所有 延慶寺廣慧院伏望。特降指揮。不許諸人指 占居住。庶幾。古跡名藍。不致墮壞。永為福
田。降指揮三月二十四日。奉聖旨。依奉勅如 右。牒到奉行。前批三月辰時。付禮部施行。仍 關合屬去處。已符本州施行去訖。切慮。前
符未到。須至再行。符下明州。主者候到詳此 及已符。事理一依勅命。指揮施行。仍關合屬 去處。符到奉行。紹興十四年四月日下。
[0911c21] 守當官呂 (亨) 令史閻 (守通) 主事趙 (永堅) 監 尚書六部門兼權 (押) 祠部郎中 (闕)
聖旨本州出給公據
[0911c24] 准行在尚書禮部符。准紹興十四年三月二 十四日勅。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知明州 莫將劄子。竊見本州延慶寺。昨經兵火之後。
此寺幸存。數年以來。盡為見任及寄居官。 拘占指射。作住止處。不容僧徒安止。佛像毀 壞。雜穢侵擾。及本州廣慧院。舊係禪林熏
修祝聖之地從來。開啟禱散。聖節道場。亦被 拘占。所有延慶寺廣慧院伏望。特降指揮。不 許諸人指占居住。庶幾。古跡名。藍不致墮壞。
永為福田。候指揮。三月二十四日。奉聖旨。依 奉勅如右。牒到奉行。前批三月二十六日辰 時。付禮部施行。仍關合屬去處。明州主者。一
依勅命。指揮施行。仍關合屬去處。須至行遣。 右出給公據。付延慶寺。仰收執永為照會。紹 興十四年四月日給。
[0912a10] 右文林郎觀察推官劉 (押)
[0912a11] 右儒林郎節度推官劉 (押)
[0912a12] 右朝奉郎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賈 (押)
[0912a13] 右朝請大夫通判軍州主管學事錢 (押)
[0912a14] 右中散大夫通判軍州主管學事憑 (押)
[0912a15] 敷文閣學士左朝請郎知軍州事提舉學 事莫 (押)
四明圖經紀延慶寺跡
[0912a18] 延慶教寺。在縣南三里。舊號保恩院。晉廣順 二年建 (石晉無廣順年號。此誤矣。乃郭周廣順二年爾) 。皇朝大中祥符三
年。改為延慶院。紹興十四年。改賜寺額。寺 有十六觀堂。事見淨土院記。僧 (知禮) 字約言。 四明人也。俗姓金。初父母以嗣息未立。相與
祈佛而妊。洎生因以羅睺羅名之。骨狀英粹。 在童齓間。不類常兒。七歲喪母。誓欲出家 以報罔極。父異之不奪其志。師事興國寺 (洪選)
。十五受具。專探律部。二十從寶雲 (義通) 師。 學天台教法。秉志堅確。脇不沾席。四方學徒。 聞其名者。重趼而至。戶外之屨常滿。日本國
師。亦以其徒來詢法要。禮先住承天。至道 中移。住延慶。四十餘年。真宗皇帝。甞遣使就 加禮異。天禧元年。謂其徒曰。半偈忘軀。一句
投火。聖人之心。為法如是。況去佛滋久。慢道 者眾。吾不能捐捨壽命以警懈怠。則無足言 者。於是結十僧。修懺法。約以三年共焚身。時 內翰楊 (億)
都尉李 (遵勗) 。素聞公道價。望風推 挹。是時有詔紫衣尋賜號法智大師。皆二公 論薦之力也。及聞遺身。楊公遣書絡繹。確 請住世。太守李 (夷庚)
懇請尤勤。不得已乃止。 故其沒也。有式師作詩悼之。曰天上無雙月。 人間祇一僧。其為時賢推重如此。天聖六年 正月五日。跏趺而逝。涉日既久。開龕如生。及
闍維獲五色舍利無數。嗣法者多。禮之行業。 詳見胡 (昉) 所撰塔銘。
曾魯國宣靖公祠堂記
[0912b16] 天聖中高祖楚公。為四明守。曾大父曾宣靖 公。毓德侍下人未知之也。甞欲至延慶寺前 一夕主僧 (知禮) 。夢神告之曰。相國來宜迎待
之。旦以戒閽者。有頃而魯公至。禮聳然驚異。 以夢告。且曰。後貴願無忘也。太夫人聞而喜 曰。信爾吾當悉奩具以報。及大拜乃踐初言。
既買田闢屋。又請諸朝。歲度其徒。於是延慶 遂為望剎。圖魯公像。而祠之惟謹。嗚呼亦已 異矣。 (愭) 聞之。王公大人。得時行道。利澤及於
天下。勳名表乎後世。是皆超詣真乘。證登 果位。以願力故。來應世間。宰官之身。隨赴而 見。魯公之載誕也。太夫人夢。老僧被幃而入
寢。而子生。慶曆八年。以知制誥銜恤。而歸 鄉。僧 (元達) 附舟至錢唐。聞天竺之勝。往瞻禮 之。始至路口望見。有素衣自寺門來者。漸近
問曰。上座從曾舍人來耶。舍人五十七歲。入 中書。上座其年亦受師號。纔分袂已復不 見。後如其言。端明蔡公 (襄) 守錢唐時。以其靈
異。表聞于朝。賜號靈感觀音。徽猷閣直學士 李公 (彌遜) 。甞為之記。蓋天之生賢。必以其道 德純備出類拔萃。而後付之。聖主相與謀謨
都俞。以植宗社無疆之福。真所謂有相之道 者。神而告之。理自應爾。然則歷相三朝。決策 定計。底于成績。為一代宗工。而光明碩大。不
可跂及。豈偶然也哉。前志所傳。如紗籠等事。 殆不足道矣。 (愭) 愚不克肖。憑藉世德。茲以舶 事。祇拜祠下。周旋登降。肅然有聞。而舊無紀
敘。大懼湮沒。敢摭其實。列之于石。以告來 裔。紹興三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曾孫右朝 散郎提舉兩浙路市舶賜緋魚袋 (愭) 謹書。
四明圖經紀宣靖公祠
[0912c18] 皇朝故丞相魯國曾宣靖公 (公亮) 。祠堂在縣南 三里半延慶寺。按天聖中楚國公 (曾會) 。守明
州。丞相方毓德侍下。一日游延慶。而主僧法 智大師 (知禮) 。夜夢伽藍神告之曰。翌日相公 來可恭迓之。 (知禮) 異其事。戒閽人。以來者告。
已而魯公至。禮以夢告。魯公曰。烏有是哉。然 默記于方寸。至大拜而以 (知禮) 之夢為然。於 是請于朝。置田闢舍。大啟法席。延慶之名。始
播于天下。寺僧圖其像。而祠之。碑碣具存。
曾相公府延慶寺置莊田帖
[0912c28] 曾相公府契勘本府明州延慶寺法智大師 (知 禮) 。夜夢神者報云。來日相公入院。出門將迎。
次日門首伺候。乃余之來。因語其夢。歸聞家 母。次同謁見法智大師。相接從欵。果應此夢。 當為檀信送供於此院。自蒙聖朝御用宰執。
家母不爽此願。置買莊田於明州鄞縣清道 鄉。或存則為保慶平安。或化則為追遠諱日。 永永羞設。年年不廢。家母遺言。所置不多。貽
遠子孫。次第置買。添歸常住。永遠供僧。乃存 亡獲益俾。令根深條茂源遠流長者也。今復 思之。立身之本。莫大於孝。孝莫大養生送死
謹終追遠。故憑延慶院主首。體此元意。羞設 不令有違。所有二稅。作本府送納。仰依限送 納官司。不許少欠尺寸升合。貴得此田此供。
利無窮者。右給付延慶院。主首執照。仍付子 孫通知。天聖三年三月日押給。
[0913a15] 政和戊戌歲。先大夫倅四明 (沅) 時為兒童。一 日隨侍遇今之延慶。見其法席之嚴聽徒之 多。展鉢鋪單。堂中幾數千指。是時
(沅) 心竊 語曰。此非內有大導師以傳持教觀。外得大 檀施以延供十方。恐未易崇盛如此。退見主 僧方知。法智尊者。有神人感夢之異。因出大
丞相宣靖曾魯公捨莊帖文伏讀驚歎。此所 以見延慶教庠為二淛之冠也。自後寺經虜 火。焚毀幾盡。前後更三住持。未能興起講席
亦從而廢闕。最後有圓辯尊者。專以法智宗 旨。開導後學於永嘉之資福。先大夫因其徒 之有請。遂力贊其事於州將。以挽其來。未
幾講堂洞開傑。閣雄嶼。修廓紺宇。煥然一新。 四方學徒。摳衣於函丈者。若雲蒸霧集。講席 遂復改觀如曩時。至此不特知法智願力之
深。抑亦見魯公植福之彌厚也。今延慶親公 講主。實圓辯之的嗣。觀行兼修。宗說俱到。一 日見過且言。本寺捨莊田。帖舊有碑刻。今
不復存。欲以舊所得本再礲諸石以傳不朽。 且欲 (沅) 書其後。若夫立身之本。莫大於孝。此 魯國公之付囑也。二稅所輸。毋令失時。此
魯國公之垂訓也。凡我緇徒。宜守毋怠。至於 慶均存沒徼福西乾。迺知今判部尚書。以忠 誠受聖知。以勳業致褒顯。班聯八座。寵冠一
時。則知。根深條茂。源遠流長。大丞相魯國公 之遺訓。至是若合符。云是可書也已。右朝散 郎新權知舒州軍州事陸 (沅) 跋。
[0913b13] (居實) 聞。如來或現宰官身說法。佛法付囑國王 大臣。此二語本即一事。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使國王大臣夙根非佛。誰肯出力主張。大丞 相宣靖魯公。因法智師夜夢有驗。捨田入寺。 植無窮之利。此大事因緣 (居實) 竊以謂。唯佛
知佛。以心印心。大丞相與法智。即非兩人故。 是夢是覺。如鏡照形。初非妄想。此田此供。如 人贍家。不自為功。今判部尚書。迺大丞相之
孫。膺國重任為計相。凡所以裕民足用調度 得宜。一本之慈祥仁厚。有毫髮不便乎人。必 極力經濟。在佛法為方便利他三昧。迺得大
丞相心傳家法。不日大用識者必謂。魯公復 生。而法智具在。今延慶講主親公。宜自承當。 庶幾。大臣與導師。相表裏。繇此燈燈相繼云。
右承議郎新差權發遣興化軍主管學事薛 (居 實) 敬題。
晃待制作紀贈法智大師詩序
[0913c01] 今天台教觀之徒。稱四明尊者。追配古人。其 言為國中之法也。可謂盛矣 (說之) 自北方來。
聞而異之。究其名氏。是謂法智禮公。於是乎。 矍然加歎曰。此我高祖文元公與楊文公。之 所稱者歟。我雖昧夫天台之學。未讀法智所
著之書。而固已得其人矣。既而法智三世孫 明智立公。視以高僧 (簡長) 等紀贈詩二十三 首曰。吾祖法智。得名凜然至今者。蓋有所自
矣。當是時。翰林主人晁公楊公。所貽之文。既 已流傳矣。其輩行中聲名人。篇章之美。又如 何哉。然是詩吾祖法智。初不自有之。乃落於
杭州式公。不知其歷幾歲。凡傳幾何人。而 復歸於法智之舊室。亦可歎也。已將移于石。 願得以序之 (說之) 竊以謂。法智遠處身於東
海之陂。而名聲振燿京師。既久而彌隆。其頌 德辭翰。雖散而復合。亦可以為修德之勸也。 後有攬者。其所感可勝言哉。烏虖景德祥符
之風。此亦非其躅歟。政和元年十一月庚申 十三日。朝請郎監明州船場飛騎尉賜緋魚 袋晁 (說之) 序。
東京僧職紀贈法智詩二十三首
(簡長) 啟謹成聲詩四十言寄贈四明延 慶禮公上人伏惟 采 覽
右街鑒義譯經證義兼綴文同編 修箋注御集知印大師賜紫 (簡 長) 上
片石焚香坐 因懷嶽寺秋
高人雙樹下 淨業幾生修
寶鉢窺枝鳥 銅瓶蟄海蚪
全軀莫輕捨 應許謝公留 (師久積素 行早誓捐軀今鼇長貳鄉三復懇留方然其請)
四十字詩寄四明禮公導師
譯經館證義同編修箋注 御集慧觀大師 (行肇) 上
眾緣留住世 喜見幾生身
猊座揚金石 宵庭立鬼神
齋窓時過鹿 禪徑不知春
江上傳燈者 誰將繼後塵 (詔下注御 集之歲中秋二十有八日書)
謹成律詩寄四明禮公法師
箋注 御集慧照大師 (希白) 上
此生已約雲山老 孤格寧饒雪月清
池靜半暄吟草細 堂空初霽講華輕
林浮積靄沈香炷 泉滴陰崖雜磬聲
翻念觀光歸計晚 詠詩先寄社中名
五言四十字寄延慶禮公道人
淨慧大師 (慧崇) 上
四明遙在目 霽色露層崖
龍作人聽講 神為客施齋
松風鳴鐵錫 石靄濕椶鞋
老病空相憶 多慚請益乖 (詔下箋注 御集之年季秋月自書)
謹吟四十字詩奉寄禮師教主
譯經證義同編修箋注 御集賜紫 (義賢) 上
重城搖落逈 東望杳無窮
溪信年來絕 山心夜未空
靜思分禁月 遐聽極霜鴻
早晚能相見 機忘道即同
詩四十言寄贈四明教主禮師幸惟 采 覽
雪苑左街講經論文章應制 箋注御集賜紫 (鑒微) 上
島寺鯨波匝 真修古亦稀
晨齊禽睇鉢 夕講月生衣
鑪靜檀烟直 龕遙燭影微
何當浮桂檝 江上共忘機
謹吟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禮公法主
上都應制箋注御集賜紫 (善昇) 上
佛旨妙難敷 唯師解益殊
講長銷海日 名逮動天都
滌鉢秋潭淨 開禪曉磬孤
幾懷雲外趣 寒夢過重湖
(遇昌) 啟謹吟七言四韻律詩一章攀寄四 明禮師教主不棄斐然恭惟 采 覽
上都左街應詔箋注御集賜紫 (遇昌) 上
雨霽遙空木落時 危亭南望倍依依
白蓮舊社人離久 丹闕經年信去稀
入觀夜堂江月滿 揮松秋殿晝燈微
林中自有吾廬在 請益終期海上歸
謹吟律詩一章奉寄四明禮師教主
雪苑講律賜紫 (崇古) 上
淨社依雲竇 仍聞久趣真
靈文演長夏 妙義解何人
海月生吟夜 巖華落定春
遙遙應念我 衣滿六街塵
謹吟四十言拙詩寄贈四明講主禮師
東京左街講律文章應制同 箋注御集賜紫 (楚文) 上
海峯叢寺近 靜境背浮囂
道自隨名遠 年應逐講銷
夜窓評疏燭 曉岸放生橈
幾動耽吟客 相親夢去遙
拙詩寄贈四明延慶禮公導師
上都應詔箋注後集僧 (希雅) 上
掩關名目遠 鯨浪阻相尋
罷講唯澄慮 孤峯秖此心
獸烟秋榻靜 蓬漏夜堂深
盡仰鄞江上 清風繼道林
詩寄四明禮公法師伏惟 采 目
東京講經律文章應制 箋注御集沙門 (無象) 上
半世江城住 群迷久質疑
行深同劫鍊 誓極把身遺
犀柄風生遠 猊臺目下遲
鼇宮屢飛簡 留作教中師 (今翰長洪 農貳卿聞師有捐軀之誓故發簡書請留住世乃有此句)
謹吟律詩四十字寄贈四明禮師法主
上都應制箋注御集沙門 (顯忠) 上
海寺經年講 隨緣道更淳
澄心長在觀 為法欲亡身
松韻秋深冷 山光雨霽新
幾思清淨境 早晚遂相親
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禮師道人
東京左街講經文章應制同 注御集賜紫 (尚能) 上
昔年慚不識 今日羨仍頻
造疏傳他域 談空聚遠人
龕燈孤敵暗 庭柏瘦無春
漸老思山甚 相逢會有因
謹吟五言詩一首奉寄四明禮公大師
內殿賜紫箋注御集演法沙門 (普究) 上
見說忘機久 逢人道嬾評
杜門庭樹長 瞑目雪髭生
松 箒 粘雲碧 沙泉蘸月明
鄞江終待去 秋共看崢嶸 (時年七十 六歲自札記)
謹成四韻五言詩一首奉寄四明禮公大 法師
箋注御集賜紫 (清達) 上
不得四明春 高風自有隣
參禪嶺南客 傳教海東人
老憶青山遁 閑忘白日頻
何當同看雪 松火夜相親
謹吟拙詩寄贈四明禮師法主
箋注御集賜紫 (祕演) 上
古疏傳深旨 清流照瘦顏
四方來問道 半世不離山
養鶴憐終潔 看雲許共閑
仍聞焚幻質 幾欲別人間
吟成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禮公法師
上都應制箋注御集賜紫 (永興) 上
揮犀宗智者 圍石繼生公
闕下寧關夢 林間自了空
秋期思社客 夜觀動魔宮
發詠凭危閣 幽懷極甬東
謹吟聲詩寄贈四明教主禮師伏希披覽 是幸
上都應制箋注御集沙門 (清遠) 上
觀深知有證 經歲掩重扉
道外獨行化 區中久廢機
濤聲喧講席 樹色冷禪衣
況作吾宗主 談高似二威
詩一章寄贈四明禮公上士
上都應詔箋注御集僧 (文倚) 上
鄞江師獨步 遙仰在崢嶸
擁衲疑雲重 休糧覺體輕
講高清譽出 行苦白髭生
聖代修僧史 須留萬古名
五言四十字詩寄上四明禮師法主
應制箋注御集僧 (繼興) 上
修真依淨社 幽致絕纖埃
盡日冥心坐 諸方學者來
杉松圍講石 猿鳥立生臺
却憶重尋處 扁舟泛月迴
謹成五言四十字奉寄四明禮公法師
蘇臺講僧 (子廉) 上
秋色惹禪襟 凄凄思遠吟
去鴻迷極浦 落葉滿荒林
雪竇頻懷夢 鄞江寒月侵
仍聞蓮社久 講說祝堯音
謹吟五言一首寄贈四明禮師教主伏冀 慈覽
雪苑僧 (擇隣) 上
寺枕滄溟上 門長掩寂寥
定迴華漏斷 講徹獸烟銷
入檻泉聲細 當軒嶽色遙
何時會重席 南望路迢迢 (庚申歲秋 季月望日書)
四明法師受命服門人神照作致語
彌天才筆洞懸河 獨步當年解義科
國士聽經春夢少 江僧從化晝禪多
半千衲子傳新鈔 積代宗師解舊訛
只恐吳皇命同輦 妓人無處獻笙歌
四明傳持正法為二十九代祖師
[0915c11] 釋迦世尊。鶴林滅度。法付聲聞則唯迦葉。其 付菩薩則有文殊。領受言教則在阿難。既有 是三。孰可闕一。迦葉之後二十四傳。至于師
子比丘。在迦葉傳。十有三世曰龍樹大士。所 著大論。譯傳東土。在北齊時。慧文禪師。一見 證入。以傳陳南嶽慧思禪師。凡十日而證。再
傳隋天台智顗大師。十有四日而證。於是乎。 備六度融萬法。定而三止。慧而三觀。質其宗 焉。一言之曰具。二言之曰法性。離數而有三
千。即經而專觀心。經之宗曰法華。則華嚴阿 含方等般若。終於涅槃。皆為法華。其為迦葉 文殊阿難。皆吾祖師。天台實傳唐章安灌頂。
章安傳縉雲智威。縉雲傳東陽慧威。東陽傳 左溪玄朗。左溪傳荊溪湛然。至荊溪而後。智 者之言。悉載於書。智者之言。悉歸于正。其為
一大時教。不可得而加已。荊溪傳天台行滿。 滿傳廣脩。脩傳物外。外傳梁元琇。琇傳周清 竦。竦傳有宋羲寂。寂以上皆在天台。晚傳四
明義通。通傳知禮。是謂四明尊者。亦曰四明 法智。稟生知上性。思義於童子之時。其於天 台之門。猶諸荊溪。四明傳廣智尚賢。廣智初
得於淨名。最深乎性相。審知佛法。為智其傳 神智鑒文。神智破眾潰。以澄法智之海。炎慧 炬。以繼廣智之明。若其載三智之美。可傳而
不可朽者。有永嘉繼忠。其師神智。而資忠者。 曰明智中立矣 (見明智法師塔銘。晁待制說之作) 。
四明尊者遣僧日本國求仁王經疏
[0916a09] 有宋之初。台教乃漸杭海入吳越。今世所傳 三大部之類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與夫至 而非其本真者。仁王經疏。先至有二本。眾咸
斥其偽。昔法智既納日本信禪師所寄辟支 佛髮。答其所問二十義。乃求其所謂仁王經 疏。信即授諸海舶。無何中流大風驚濤。舶人
念無以息龍鼉之怒。遽投斯疏。以慰安之。法 智乃求強記者二僧。詣信所。讀誦以歸。不幸 二僧。死于日本國矣
(此文見晁說之所作仁王經疏序。此疏雖非本真而此說不 可亡矣) 。
紀神照法師悟經王頌
[0916a20] 師諱 (本如) 昔在延慶法智輪下。一日上方丈。請 益經王之旨。法智曰爾。為我作三年監院。我
却向汝道。神照依言。果三年辦事。持上諮問。 忽被法智大喝一聲。師豁然開悟有頌曰。處 處逢歸路。時時復故鄉。本來成現事。何必待
思量。師既得道。即法嗣四明。自後開法台城 東掖山。為白蓮之鼻祖矣。
四明門人霅川淨覺法師
[0916a28] 師諱 (仁岳) 霅川人也。在妙齡時。聞法智大興台 教於四明。於是負笈而來。將渡水月橋。遂
擲笠於採蓮徑中云。吾所學不就。不復過此 橋。法智異之。待念尤厚。即與方丈東舍居焉。 師雖白晝。而杜諸窓牖。藉膏蘭以偶尋繹。以
故屋壁棟梁皆如墨也。至于鄉邦書來。未始 啟讀。悉投之帳閣中。一日為眾分衛。坐舟檝 間。方舒足。豁達自得。若在空。然舟檣為之損
折。既居之有歲。而與師針鉢相投。筌蹄盡舉。 每有疑則擷大屧閱大鑰。而上請益。見者弱 之。時錢唐有慶昭法師。開光明玄義。略去觀
心之文。師輔四明。撰問疑徵之。四明著妙宗。 潤公撰指瑕非之。師作抉膜以解焉。四明建 消伏三用。潤亦籤疑鄙之。師作止疑以止之。
四明撰指要。談別理隨緣。或者構難。師作十 門析難。以辨之。師後與廣智。辨觀心觀佛。求 決於四明。四明以約心觀佛。據乎心性。觀彼
依正。雙收二家。師聞之且不悅也。既而四明 開張身量大義。師作十諫以諫之。四明不獲 已。作解謗解焉。一家戶牖。既成齟齬。師逐拂
衣還西浙。又上四明雪謗。著三身壽量義三 千等書。其道遂與四明。偕不同矣。余甞聞諸 永嘉曰。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
是山僧騁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四明霅川 之論。其殆是矣。後賢當更審之。
妙悟法師輔四明作評謗書
[0916b25] 然霅川背四明。自立一家。最後上雪謗。以雪 身量增減二謗之愆。當是時。四明晚景逼於 有疾。令門人讀之太息也。既而四明歸寂。此
書不復答。霅川時住靈芝而紿之曰。只因難 殺四明師。誰向靈芝敢開口。此語由來口播。 畢竟四明此道何若。曰若論一家身量。三雙
六句。大節確乎不拔。已見妙宗料簡解謗一 書。其雪謗之來。愈彰轉計之失耳。雖然彼或 有諸文義。續有妙悟法師評謗書。而辨析之。
妙悟甞住秀州勝果。解行高妙。大有靈異。具 見呂益柔所作塔記。師即雷峯廣慈之法子。 四明之嫡孫爾。爾時霅川聲駕。未易酬對。而
師輒陳述之。可見矣。書之略曰。希最謹修書。 拜于崇福講主。雖居咫尺。請問尤疎。但切翹 勤。莫遑利見。近覩盛製雪謗書。所謂救生法
二身。雪增減兩謗者也。此書一往可觀。再研 有失。解謗雖已煥然。雪謗猶自氷執。今據吾 祖之格言。以評闍梨之誤說等。然此一書。雖
有傳寫之本。而未甞刊刻。凡曰義學。欲了山 家此道建立終始者。當悉披尋之。
草菴教苑遺事紀法智講貫
[0916c17] 全三學。法智門下之高者也。作法智行業錄。 其間言。法智傳持四十年。妙玄文句。講七八 遍。摩訶止觀五遍。其餘小部。或講十遍。以至
不可得記其數者。時人語曰。法智講經。明覺 頌。慈雲談辯。梵才詩。夫如是法智。真講經 者也。近世號講者。十載有一部未終者。安在
其能七八至不可勝紀耶。或謂余曰。古今不 同也。今之人既尚展演說。須入時。余對之曰。 大凡學道直須遠追古人。若里巷兒女輩。
結束粉飾。當入時也。此癡人何足與語。
記四明門下纂成十類
[0916c28] 類集之興。蓋備學者看讀得其要。始者自仁 首座聽法智之講聞援引之多。遂錄其文。以 成五類。續霅川岳公。居法智輪下。博學強記。
足成其七。後得仙都聰師鈔。以為十。又佛慧 才公。重新增葺。復有吉公再加銓次。於玄句 止觀。參以三大部記洎淨名光明等疏。並益
以記鈔。其繁者削之。略者補之。首尾五師。修 治方為善本。昔廣智法師。甞示眾曰。類集之 行。得失相半。得在學人探尋知其要意。失在
忘其本文義勢起盡。文外當更推之。不可但 謂秖此耳。矧今之日。四方教肆。多尚點讀斯 文。豈不失於元本唯求枝葉者乎。但教典不
有之處。或得於是。庶可朝暮溫故知新不唐 學問也。果由此而識大輅。固不當以椎輪為 貴矣 (此文即古板類集序今附此。行欲使學者知所因也) 。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6 冊 No. 1937 四明尊者教行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