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 of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s of Siming (Siming Zunzhe Jiao Xing Lu) 四明尊者教行錄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五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0897b05] 真宗皇帝諭旨留四明住世
[0897b06] 楊文公賀法智受命服啟
[0897b07] 法智大師謝楊文公啟
[0897b08] 楊文公請法智住世書
[0897b09] 法智復楊文公書
[0897b10] 楊文公謝法智答義書啟
[0897b11] 楊文公三問并法智答
[0897b12] 楊文公謝法智答問啟
[0897b13] 法智再書上楊文公
[0897b14] 楊文公再書請法智住世
[0897b15] 楊文公書上太守李夷庚同請住世
[0897b16] 楊文公上天竺懺主啟
[0897b17] 又致請法智住世內簡
[0897b18] 楊文公又書留法智住世
[0897b19] 法智再復文公啟
[0897b20] 法智謝李駙馬請住世書
[0897b21] 法智賀楊文公加翰林書
[0897b22] 楊文公謝法智賀書
[0897b23] 李駙馬薦法智師號賀啟
[0897b24] 法智謝李駙馬啟
[0897b25] 慧照法師跋前往復書
[0897b26] 草菴法師紀往復書中事
[0897b27] 昭講主上四明法師書
[0897b28] 謝聖果法師書 (聖果即天竺懺主先所召院名也)
[0897b29] 四明與矩法師十書敘
[0897c01] 付矩法師書 (凡十書)
[0897c02] 付彬闍梨遺書
[0897c03] 上大雷菴長書 (凡二書)
[0897c04] 天竺懺主上四明法師書 (凡二書并草菴跋)
[0897c05] 付神照法師書 (并月堂跋)
[0897c06] 付妙果法師書 (并月堂跋)
[0897c07] 付永安山主書 (凡三書并四家跋文)
[0897c08] 四明付門人琮法師帖
真宗皇帝諭旨留四明住世
[0897c10] 四明教主禮公。釋門之高者也。聚徒實繁。而 專以淨土之法。普勸修治。天禧初結十僧。行 懺法。三年期滿焚身。內翰楊大年。慕其為人。
以書請留住世曰。 (億) 欽聞修千日之懺。焚四 大之軀。結淨行之十僧。生樂邦之九品。竊甞 具請。冀徇群情。乞住世以為期。希傳持而興
利。願垂許可。庶獲瞻風。禮終不允。大年又貽 書天竺式師。託躬詣以留之。書曰。昨為明州 禮座主。宏發願心。精修懺法。期以三年。並趨
火化。況此僧傳持大教為世導師。得其久住。 利益甚多。誠懷景重。竊欲勸留。罄敘克誠。遂 形懇請。得其報音。確乎不拔。竊知懺主。與之
同稟。並化東南。可涉淅江之巨浸。造鄞水之 淨居。善說諫言。宜久住世。是年誕節。 (億) 干丞 相寇公。薦以紫服而寵之。至天禧末。有樞密 使馬
(知節) 。請大年撰父神道碑。酬以潤筆。一 切不受。止求奏薦。四明師一師號。知節因 奏。
[0897c28] 真宗曰。臣請楊億。為先父撰神道碑。不受潤 筆。況詞臣受所贈世之常規。乞降旨以受。上 召大年問之。 (億)
即奏以四明遺身事。上聞深 嘉歎之。重諭大年曰。但傳朕意。請留住世。若 師號朕當賜之。潤筆卿宜無讓。於是特賜法 智大師。師由此住世。數年方入滅。余一日至
南城。瞻禮師塔。疇昔所聞見。恐世絕聞。因假 筆以識之。景祐丙子仲冬錢 (希白) 謹題。
楊文公賀法智受命服啟
起復翰林學士光祿大夫行尚書工部 侍郎知制誥禮儀院判祕閣二柱國楊 億上
[0898a11] 億啟。夙陪清侶。因熟高名。聞傳教於赤城。久 領徒於鄞水。達契經之旨。叶彼重宣。精修懺 之規。臻乎本淨。機緣胥應。真俗焉依。頃更值
於嚴凝。常奉陪於樞弼。輒求論薦。式冀褒揚。 俄遇疾以歸田。殆解麾而趨闕。涉乎累歲。絕 望報音。暖席未遑。飛郵遽至。前言克踐。私願
允諧。事雖自於乞隣。道彌光於出世。所有大 師賜衣。勅命已於本州遞角內附去。必垂領 受。謹奉狀。咨問兼伸陳賀。伏惟照察謹狀。
法智大師謝楊文公啟
[0898a21] (知禮) 伏念。身老林泉。任拘香火。仰明月而遐照 我牖。望白雲而高遷帝鄉。徒効葵傾。因慚匏
繫。伏惟祕監果行。育德自誠而明。為諸夏之 梓材。作九州之木鐸。潤色鴻業。揮彩筆於玉 堂。康濟明時。成皇覺於仙室。斯焉駕道。式副
具瞻。素仰膺門。長懸丘擣。而知禮也。灰心寄 世。砥行先經。切栢代香。忝嗣天台之迺祖。刻 蓮為漏。濫承廬阜之遺風。豈期誤泛虛名。遐
臻祕府。致諸命服。贈以善言。捧接宸章。感動 肌骨。雖懷在笥。猶恐災身。追思梁氏之知然。 方茲何逮。退省裴公之優密類此猶輕。繼都
講於山陰。作主人於蓮社。顧微軀受賜。無足 稱焉。諒大教益光。有自來矣。造蘭臺而投刺。 莫遂衷腸。棲石室以觀心。永期外護。謹奉狀 申謝伏惟台悉。
楊文公請法智住世書
[0898b08] 億啟。近者竊審。大師期結社於十僧。約入懺 之三載。然赴火光之正受。決取淨土於往生。 身見頓空。願力彌壯。登蓮華之絕品。聞法樹
之至音。茲事匪虛。先佛所證。然於俗念。切貯 願心。誠以大師。洞三觀之指歸。為四眾之欽 仰。續台巖之慧命。啟越絕之度門。十善誘人。
競敦於白業。一音扶教。廣演於金言。慈蔭普 均。道風允穆。惟極樂之界。蓋覺皇之示權。而 大患之軀。非智人之所樂。儻存忻厭。即起愛
憎。既萌取捨之心。乃至能所之見。諒惟通悟。 夙究真常。蓋俯就於初機冀策發於淨行。伏 望因承恩詔彌廣福田。增延住壽之期。恢闡
化緣之盛。仍冀懺期之告畢。略迃法步。以相 從。庶効純陀。恭羞末後之供。願同慶喜。頓釋 離塵之心。幸軫瞀蒙。未趨寂滅。切希垂聽。顒 俟報音。謹奉咨問。
法智復楊文公書
[0898b25] (知禮) 謹於講懺之隙。依本宗教觀。寫書奉答祕 監大檀越。 (知禮) 伏奉載垂真翰曲賜重言。俾 (知禮)
畢此懺期。更留講訓。仰承尊旨。合改先 心。但以專誠久趣此門。鄙志莫能易轍。況良 時難遇。勝事易差。故欲且副夙心。不果恭遵 嚴命。所言 (知禮)
洞三觀之指歸者。稱之太過也。 又云極樂本由示權。修道須忘忻厭者。誠哉 是言也。而 (知禮) 今忻淨土。特厭患身。亦有其
由。輒伸於後。若其一心三觀。雖非洞達。敢不 依凭 (知禮) 四十餘年。尋其筌罤。學其去就。神 根既鈍。證入無由而於戶牖關防。行用時節。
多所游歷。亦略諳知。今者蒙索報音。故難杜 口。粗陳梗概。希賜否臧。三觀者。一念即空即 假即中也。恢揚肇自於如來。妙悟近推於智
者。全由性發。實匪修成。故於一心。宛有三 用。所謂空者。一切皆空。即三觀悉彰破相之 用也。假者一切皆假即。三觀悉明立法之功
也中者一切皆中。即三觀悉是絕待之體也。 是則終日破相。而諸法皆成。終日立法。而纖 塵必盡終日絕待。而二諦熾然。故般若談空。
八十法門得顯。維摩立法。三界見愛皆忘。法 華一乘。世間之相常住。皆由三觀相即。致令 諸法無遺。故三即非三。一即非一。非次第而
入。非並別而觀。不可以有無求。不可以中邊 取。故云不並不別非縱非橫。蓋三一圓融。修 性冥泯。豈識心之所測。何言說之能詮。故強
示云。不可思議之妙觀也。說即非說。無說而 說。能知此已。對一切境。以此觀照了之。立一 切行。以此觀導達之。辦一切事。以此觀成
就之。設一切教。以此觀敷暢之。修此觀者。能 所必忘。取捨斯泯。故真如無念。向則心絕。 終日說示。不異無言。捨此則必同眾魔。離此
則未超諸外。故龍樹云。除諸法實相。餘皆魔 事。迦葉云。未聞大涅槃。前皆是邪見。大矣 哉。一心三觀之妙宗也。故 (知禮) 所求。安養而
生。所欲燃燼而死。憑此三觀。遣彼百非也。言 極樂之界蓋覺皇示權者。經論既以淨土之 教。為勝方便。驗知。是如來善巧權用也。但權
名不局。實理亦通。是要甄分方知去取。體外 之權須破。體內方便須修。離事之理則麁。即 權之實方妙。故小乘無他佛之說。大教有剎
海之談。蓋心性遍周法界無外。理極故令事 廣。華大故省池深。剎如帝珠。出現重重無 盡。方顯寂光之理。身類天饌。感報彼彼不同。
乃表遮那之性。豈應極樂不預唯心。故如來 藏中。涅槃具足。隨緣發現。應量而知。既能彰 地獄天宮。豈不造穢邦淨國。本性雖具。由心
發明。彌陀以無緣之慈。取極樂之土。釋迦以 樂說之辯。示往生之門。斯皆善巧之權方。攝 彼沈淪之品彙。令懼退轉者不退。使不善觀
者能觀淨土。權相蓋多。今且略論此二。故起 信論云。初學大乘正信。以在此土。不常值佛。 懼謂信心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
護信心。但當專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如 法身。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專念真如法身者。 豈異大乘正信。以依彼佛為境。故能牽生淨
方。斯是如來權巧也。又觀無量壽佛經云。凡 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 有異方便。令其得見。此蓋釋迦神力。彌陀願
心。若有諦觀。必能睹見。斯亦覺皇。異妙方便 也。此之權巧方便。既約圓論。即與法華微妙 方便。無二無別故。諸天及人。聲聞緣覺。事度
菩薩。漸修大士。充滿世間。數等河沙。盡思度 量。不能知覺。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圓信圓 解。方能造修。 (知禮) 雖是鈍根。濫沾圓教。不離
當念。願達彼方。庶即下凡。便階不退。復聞。 大通佛世。結緣之徒。已經塵點劫來。尚住聲 聞之地。皆由退大。故涉長時。身子六心。退落
五道。況悠悠學佛者乎。蓋由此土多值退緣。 故云。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 多及其結果少。若求生安養。即於博地。能藉
勝緣。纔獲往生。永無退轉。聞茲利益。得不忻 求。乃用一心三觀。為舟航。復以六時五悔。 為櫓棹。求往唯心之淨土。願見本性之彌陀。
然後運同體之大悲。度法界之含識。順佛權 巧。求生樂邦。其意略爾。所言儻存忻厭。即 起愛憎。既萠取捨之心。乃生能所之見者。起
過之相。誠如所言。立德之緣。今當略說。蓋以 忻厭取捨善。能起過成功。故馬鳴立。為始覺 之基。智者稱為淨土之漸。維摩以見愛為
侍者。文殊以貪恚為功能。斯皆用之在人。乘 之有法。且眾生曠劫。住此娑婆。貪於麁弊色 聲。著於下劣依正。既無厭離之念。但增繫縛
之緣。縱有熏修。鮮有克遂。以此土法多障。致 道行難成。故涅槃經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是故諸佛。慜此眾生。以
願行功。取清淨土。令起忻慕。作受生因。以苦 切言。說垢穢相。令其厭惡。成出離心。若非此 心。不成始行。故非厭離。捨此無由。不起忻
求。生彼無分。蓋受生之法。以愛為緣。始自初 心。終至等覺。變易未盡。忻厭叵忘。況始行 耶。今求淨土。不求身受諸樂心染妙塵。蓋
欲託彼淨緣速增勝道。以彼壽命無盡依報 自然。無有女人及以根闕。雖聖凡共處。而無 惡道之名。雖聲聞無邊。且離執真之見。彌陀
為良導。觀音為勝友。一生補處甚多。十地聖 人無數。風吟寶葉。波動金渠。皆出妙音。盡 詮至理。既無違順。永息貪嗔。凡有見聞。悉
資寂照。皆住正定。功在於斯。今之眾園。尚須 求預。彼之寶剎。寧不願生。但知淨土唯心穢 邦即性。即厭無厭即忻無忻。是則正助合修。
解行兼運順佛正教。非己曲情。況觀經說上 品生。因須大乘妙解。加修六度。兼勸眾生。故 (知禮) 今以三觀攻心。五悔助道。又恐淨因未
備。故以畢命。自要庶。憑最後之強緣。以作往 生之定業。而又若不燒身臂指。非出家菩薩。 梵網之誡明。然捨身命財。是真法供養法華
之文煥矣。楞嚴然香一炷。宿債俱酬。輪王剜 身千燈。妙果斯克。故知。初心後位。上聖下 凡。皆可進修並彰至教。但行正解。自免邪修。
以知性火真空。豈有能燒之相。所燒自亡也。 又知佛體圓妙。豈存所供之人。則能供亦寂 矣。兩重能所既泯。一切功德斯成。是名苦
行法門。所謂火光正受。四土淨境頓現。此 心諸佛道場。咸彰此處。但隨所願。必遂往生。 故智者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動念即
是往生淨土時。如此捨穢身。則盡垢穢之際。 何理不彰。如此取淨土。則極清淨之源。何惑 不遣。是以韋提忻清淨業報之處。即證無生。
薩埵捨癰疽瘭疾之身。云求常樂。此之取 捨。與不取捨。體無二種。用亦同時。得名三 種法門。謂取法門。捨法門。不取不捨法門。亦
是三毒法門。具一切法。故無行經云。貪欲即 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功德。 文殊云。我是貪欲尸利。我是嗔恚尸利。我是
愚癡尸利。深得此意。即一心三觀。導一切行。 辦一切事也。以一切法空故。捨穢必盡。一 切法假故。取淨無遺。一切法中故。無取無捨。
此之三法。一切如來同證。一切菩薩共修。故 (知禮) 今捨穢身。欣求淨土。輒敢仰効也。然則 修心萬行。入道多門。隨樂隨宜。隨修隨悟。敢
將測管。局彼太虛。但以 (知禮) 爰自少年。便敦 此志。今已衰朽。多歷事緣。此心常自現前。對 境彌加增進。信由宿願敢不恭酬。年來建立
道場。眾信共營供具。三載資緣粗備。數僧行 願。偶同此者。遭逢祕監。知乎姓名。察其始 末。敢請俯為檀越。運以力輪。使片善之有成。
俾淨願之克遂。然後芘我宗教。廣見流行。令 未聞者聞。使未悟者悟。更冀佐治功成之後。 期頤報滿之時。隨願求生極樂世界。冀得同
會一處。同敘宿因。同化含生。同登大覺 (知禮) 素無文學。元是野僧。發語麁浮。顯理疎脫。蓋 奉讀前書云。精修懺之規。臻乎本淨。次書云。
淨土匪虛。先佛所證。仰惟。祕監深洞苦行。可 以窮源。復知淨邦由來即理。蓋欲 (知禮) 廣援 乘教。傍示未聞。是敢輒附本宗。少述愚見。有
黷台聽。不任悚惶。不宣。
楊文公謝法智答義書啟
[0900a28] (億) 啟。近於公郵。獲披芳翰。承法裕以增勝。享 淨樂以無涯。景仰尤深。感敘奚罄。屬拘公局。
敻阻句筵馳系于茲。敷宣寧既謹修狀謝。
楊文公三問并法智答
[0900b03] (億) 啟。遠寄示長書為答。重復窺翫。但欽淵奧。 俗學膚淺。何以奉酬。輒緣來意。虔致三問。具
于別帋。請賜見答。儻契卑心。別具咨報。然希 取證於泥曰。亦冀專修於末供也。 (億) 白。
[0900b07] 承師有言。西方淨土。風吟寶葉。波動金渠。此 是何人境界。
[0900b09] 答曰。即此見聞。更無道理。既彰教義。寧免指 陳。夫淨土依正。俱宣妙法。聞者合了。根塵絕 跡。物我一如。豈執有人對他境界。此間圓頓
行者。以根對塵。起識之時即了。以法界對法 界。起法界。實非心外之境境外之心。則心自 知心。境自見境。境豈見境。心豈知心。知見既
忘。言詮亦絕。故強名云不思議境觀也。凡位 修之尚爾。聖位證之奚言。又若強論所離之 境差別相者。麁中之麁。凡夫境界。細中之細。
是佛境界。斯蓋教道分別也。若今圓論。不離 而離。初心能離佛之所離。以一心三觀即佛 智。故前書云。對一切境。以此觀照了之。斯之 謂矣。
[0900b22] 承師有言。燒身臂指。乃是出家菩薩。捨身命 財。方名真法供養。此語出梵網法華二經。然 並是魔王所說。且非正教。
[0900b25] 答曰。佛之與魔相去幾何。邪之與正有何欠 剩。良由本理具魔佛性。不二而一。二而不二。 隨緣發現。成佛成魔。性既本融修。豈能異。故
圓實教。稱性而談。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 二如。故得云魔外無佛佛外無魔。亦是一魔。 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俱稱法界。皆一體遍
周。故悉得稱王。皆諸法朝會故。若於魔佛。起 勝劣心。自是邪思。殊非正觀。然魔法本妙。如 富豪家滿中七寶。而凡夫生盲。轉動罣礙。
為寶所傷。二乘熱病。見是鬼虎龍蛇。怖故逃 避。漸修菩薩。猶如夜視。見不了了。唯圓頓行 者。從初決定。見是七寶。而自在用。唯佛無礙
故。魔是法界魔。是法王博地。唯理性。是初學 但名字。是五品位觀行。是十信位相似。是法 身菩薩分證。是唯妙覺如來究竟。是以此位
方窮魔法事理邊底。具足能於魔界。統攝自 在。即魔王義成就也。應知。波旬稱魔王者。有 名無實。以乖統攝自在之能。故涅槃云。世諦
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若然 者。梵網法華真實魔王所說。更何所疑。以魔 王與覺者一體異名。如帝釋一身既具千德。
遂有千名。豈因陀羅說異憍尸迦說耶。今 云魔王說者。非獨不異佛說。而能深顯圓宗。 何者。以圓不自圓。乃偏邪諸法。一一皆圓也。
法華決了聲聞之法。是諸經之王。豈不決 了魔外為王耶。但魔外易開。諸大乘已說聲 聞難開。故法華隨難別指耳。如華嚴勝熱
婆羅門投火化人。則全用外道之行。和須蜜 多女。染欲攝生。則全用魔羅之法。若非深住 魔外法界。安能令無量人得證三昧。乃是行
於非道。通達佛道也。況今燒身臂指。正助合 行。捨身命財。財法兼濟。則一切法趣苦行。為 法界故。教主既與魔佛。體一法門。則邪正本
融。乃名具足尸羅。所謂體內方便。魔說之意。 豈不然乎。如是聞魔不驚。於佛離著。乃是粗 研三觀之功也。前書云。立一切行以此觀。導 達之其有由矣。
[0901a04] 承師有言。火光正受。是苦行法門。當劫火洞 然大千俱壞之時。則何人受於極樂。
[0901a06] 答曰。然身之際。豈定有人受於極樂。劫燒之 時。豈定無人受於極樂。故淨名經說。雖善惡 之業不失。而作受之者本無。法華云。劫火所
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莊嚴所游樂。 以苦行人即本來人故。離有無相。本來人即 苦行人故。非生滅法。全修在性。全性成修。此
時彼時。無增無減。實不可思議也。此之正受。 體是無上人法。貫徹三際。綿亘十方。成住壞 空。不能變其質。水火風災。未始離其用。以全
金作器離水無波故。豈唯一理該通。抑亦當 念總攝。故十方剎海。九世往來。同趣一心。名 妙三昧。而以苦行為主者。原治事惡。助開理
修。以為最後用心。庶作增上淨業。既正助合 運。乃修性一如。不離此心。而至極樂。前書云。 辦一切事。以此觀成就之。其在此矣。
楊文公謝法智答三問答
[0901a22] (億) 啟。近致問端。遠承答誨。恭聞了義。尤滌蒙 襟。蓋龍象之極。談續雲雷之雄韻。依而領解。
奉以遵行。足照了於色空。乃混同於心境。往 生隨願。福智並嚴。受頂記。以何賒。得法乳之 正味。然而陋聞所及。結舌匪容。有疑須爭。罔
關於人我。覿面相示。期達於本源。若乃谷響 隨聲動。彰於答應。鏡火立照隨。顯於形規。如 理而言。表樞機之迅發。依經以解。味糟粕以
沈研。其如離句絕非。終焉杳邈。喪詞忘慮。曷 取攀緣。惟少室之宗風。本靈山之笑視。瞥然 起念。已蹉西天之程。兀爾忘情。正坐山鬼之
窟。有修有證。慮剜肉以成瘡。以心傳心。乃標 指而為月。自他路絕。生佛道齊。縱直下以承 當。已未來而喪失。故黃 蘗 痛杖於臨際。至再
三而自知。船子揮檝於夾山。一剎那而頓悟。 儻全無扣激。遂泯於宗風。然少室機鋒。為求 於道契。恭承旨喻。但積欽隆。諒惟領眾之餘。
允獲深禪之樂。未期瞻拜。但積傾依。謹奉狀 起居謝。
法智再書上楊文公
[0901b13] (知禮) 謹焚香滌研寫書。貢于祕監大檀越。 (知禮) 伏念。僻居海角。杳隔朝端。每思摩詰之威儀。
屢破禪那之方便。恭惟。祕監大檀越。早親先 佛。深證無生。以本願而熏心。作大臣而護法。 故得儒釋雙洞解行兩臻。於習禪闡教之流。
起密友至親之想。為法之切。究理之精。當代 之間。一人而已。而 (知禮) 智非深證。行未超常。 偶以友僧。達于非善。便賜優隆之遇。特加振
發之恩。薦以命衣。旌乎講業。雖匪本心之所 欲。乃於大教而有光。仍自妙證之心。特設難 思之問。深以發明奧旨。遍令悟解圓宗。既受
擊揚。敢無酬對。實謂。將金易 麨 。殊非如響。 答聲。豈期。辱示長牋。遠慰山抱。旨辭稠疊。 粉飾過逾。見深明少室之真風。仰高體靈山
之密旨。是茲超悟。誠謂絕倫。又軫深仁重垂。 敦勸俾滿三年之懺。且留四大之身。在檀越 之愛念。謂必有益。如鄙僧之揆度。知去乃成。
良由以教照心歷緣驗行。雖修三觀。未破四 魔。雖運慈悲。潛生愛見。無船救溺。帶病稱醫。 既無濟度之功。寧有療治之益。欲圖真化。須
云淨方。故依大乘。專修妙懺。託道場之淨境。 革世務之雜緣。五悔洗心。一講熏種。助發無 生之觀。期明具德之心。又乘報識之未衰。必
於慧命之可策恭酬宿願。決取往生。蓋思現 報之強牽。復慮宿殃而熟奪。乃憑苦行。庶作 良緣。用薄解之功。導臨終之念。不滅而滅。等
後際以捐軀。不生而生。徹本源而取土。四十 年而標意。期此克酬。百千劫之受身。諒皆虛 擲。冀滿匹夫之願。難遵大士之言。此生覿面
雖乖。彼土承顏。必遂專希外護之力。用副本 心之期。仍念。所業教乘。仰託台恩庇蔭。使乘 乘不斷。令處處皆聞。惟此是繄。仰期見允。 (知禮)
書不成字語。不成文。冀表寸誠。匪容假 手。以此敘感。千萬之一二也。伏惟。台慈略賜 念察。不宣。
楊文公再書請法智住世
[0901c20] (億) 再咨。 (億) 頃露虔誠。願延住壽。枉柔音之垂 報。仰確志之惟堅。柰以。台教之復。興聿自海
邦而始唱。賴香象之所負。同優曇之一開。儻 取證於樂邦。孰能扶於法運。迦文念過去之 說。罔趣泥洹。生公待未至之經。久停枯聚。備
存昔制。希察遐衷。幸甚幸甚。
楊文公書上太守李夷庚同請住世
[0901c27] (億) 啟。違闊已來。傾凝何極。輒有聞白。不避瀆 煩。頃者貴郡天台教主。禮大師。精修懺儀前 約歲紀。將趨火化以泯身。緣 (億)
素聞其風。輒 伸首勸。以其通赤城之祕典。啟淛水之度門。 逈傳止觀之妙機。允續能仁之慧命。實經論 之龍虎。作黑暗之明燈。儻住世之久如。固利 生之 浸
廣。函封沓委。志願確堅。率和四眾之 情。叩端不已。度越重江之阻。馳訊繼臻。得其 來音。頗似相許。尚慮持於宿誓。或匪顧於幻
軀。望敦外護之心。共延住壽之數。叶宣大教。 克樹勝因。遐祝在茲。繁述為此。凜冬冠序。精 攝是宜。
楊文公上天竺懺主啟
[0902a11] (億) 啟。逖仰孤風。宏敷至教。續台巖之慧命。 逗淛水之上機。縈以塵煩。間于道里。阻親軟
語。莫叩靈筌。清侶遐臻。圓封辱貺。同寄書於 漢上。智辯難酬。陪結友於香山。願心猶欝。 欽承道眷。內積靦顏。暄序甫臨。履用增勝。 不宣。
又致請法智住世內簡
[0902a18] 昨因聞。明州延慶寺禮座主。結僧入懺。期以 三載。並趨火化。況此僧傳持大教。徒眾攸歸。 為世導師。開人眼目。得其久住。利益甚多。遂
曾發書伸勸。他有答簡。備述確乎之志也。今 已召得他請益弟子 (智環) 來。此即總印大師。澄 公之上足也。現欲專裁尺牘同其春水。請環
師再伸勸請。切知。吾師與之同稟。並化東南。 須仗法友之誠言。苦留大士而住世。相次別 期奉簡。先此導懷。
楊文公又書留法智住世
[0902a28] (億) 啟。近專馳寓諒已通。聞屬在疚之方。初固 敘懷。而未悉。蓋以夙伸勸請。冀永住期。僉同
緇白之誠。密契龍天之願。允蒙金諾。遐慰蓬 心。惟台嶺之祕詮。免虞綫絕。而靈山之慧命。 克廣燈傳。社侶相歡。空居迭報。尚慮。大師未
忘夙念。猶執誓言。外雖徇於籲辭。中尚存於 確志。況義天初顯。化土叢依。祈壽劫之增延。 誘根機而 浸 熟。利他斯博。報佛為深。虔露
寸衷。幸副群仰。謹修狀起居。咨問伏惟。照 察謹狀。
法智再啟復文公
[0902b10] (知禮) 伏念。雲在帝鄉。豹棲山霧。雖體疎影吊。 語默相懸。而道接魂交。朝夕自邇。豈謂蕙心
見齒。琬檢繼臻。危坐整容。發函伸紙。粲星雲 之古字。儔彼偃波。鋪綃縠之高文。篾夫雕玉。 尤味雅旨。尚慮渝盟。切緣 (知禮) 學昧通情。辯
疎精難。廓無極之野。貴乃游觀。坥空洞之鄉。 聊茲偃仰。指華池而欲騖。誓薪榻以云。終免 留曾布於篤誠。循省己移於壯志。既承愛物
之道。奚爽可復之言。良由祕監侍郎。藻繪 教門。丹青慈室。唯恐休明之代。篾聞圓頓 之宗。示軒冕之身。上毘仁主。以寂照之道。克
輔空王。欲進後賢。特垂洪範。但認流思斯博。 豈同書帶而休顧泉客之泣珠。未足為贈想。 衛人之報玉。止解典言。承緝傳通。庶酬 獎 勸。 (知禮)
上戴尊慈。山情不任。
法智謝李駙馬請住世書 (駙馬書舊失傳)
[0902b26] (知禮) 伏念。夙求藏密。因省庸才。漱石枕流。靡 沽於榮利。收視反聽。唯翫於希夷。擬捐如幻
之軀。庶策無生之慧。豈謂。逈關雅素。遐示音 徽。曲彰激勸之辭。俾退真歸之限。金簡玉字。 如降丹室之中。瑤蘂 璿 枝。永輝蓬廬之內。千
鈞未重。三觀何厭。迴慮孱微。敢言勝克然以 駙馬都尉。國紀人望。神清鑑明。品格懸殊。社 顥纔堪於亞相。聲光奮發。傳宣未可以偕行。
良由尊道貴人。流謙崇讓。既頗形於厚勸。詎 奚諾以賜言。是敢竭朽竭愚。且講且說。庶憑 浩益。仰謝洪恩。
法智賀楊文公加翰林書
[0902c09] (知禮) 伏審。榮奉金泥。首司玉署。歡抃之極。啟 處無從。伏惟。慶尉恭以。翰長侍郎。積行累
仁。博我多識。有佐時之道。無媚世之容。運籌 堪亞於子房。遺直未饒於叔向。加以矯志崇 邈。頤情典墳。收百代之闕文。選義按部。採千
載之遺韻。考辭就班。挫群動於筆端。籠八極 於形內。故得位隣三輔心協重瞳。豈視草而 冠華林。必和羹而坐黃閣。 (智禮) 慚非俊列。曲
受恩知。赤城妙宗。何 汩 沒於當代。白蓮淨社。 重煒燁於舊林。況阡陌而是遙會金蘭。而且 阻。西望門館。山情不任煌灼激切之至。
楊文公謝法智賀書
[0902c21] (億) 啟。近者起於苫廬。荐膺綸撿。復塵內署。仍 冠邇班。屬創鉅之痛餘。固杌枯之才盡。猥承
甄錄。罔克避辭。徒僶勉以從公。益支離而取 誚。教主大師。逈敦道眷。遐枉賀牋。仰窺勤渥 之私。但切感慚之抱。謹修狀陳謝。
李駙馬薦法智師號資啟
滭州防御使駙馬都尉李 (遵勗)
[0902c28] (遵勗) 啟。跡嬰官次。耳熟道風。逖懷鄞水之名 城。夙闡台峯之密教。半滿二字。義奧賾以惟
精。晝夜六時。道勤行而匪懈。仰梵筵之高啟。 藹方裓之駢趨。煥然精祠。允為寶所。屢通誠 於音驛。向阻侍於巾盂。近遇誕彌之辰。輒祈
智者之號。欽綸恩之申錫。省塵瀆以無從。而 乃宗教荐興。纂上乘而彌劭。法齡安住。延內 護以增輝。幸惟觀道之慈。俯徇締緣之懇。春
旗肇候。清履善綏。企頌之私硎削。奚既其勅 牒一道。輒於遞中附上。謹奉狀。起居陳賀。兼 偵法候。
法智謝李駙馬啟
[0903a11] 正月十日。本州送到。勅牒一道。鈞銜一通。蒙 恩授 (知禮) 法智大師者。綸言肇布。靡停琁室之
間。金簡初裁。倐遠瀛壺之上。焚香滌想。避席 觀辭。唐錫四名。偶可孚而同稱。隋旌兩字。幸 德安而共呼。祇荷寵光。伏增感懼。切念 (知禮)
聲凡玉振。量淺淵淳。運十法之大車。期躋佛 地。張八教之法網。貴漉人魚。聊行南嶽之風。 敢肖東林之化。豈謂都尉太傅。會虹流之節。
禱石固之基。委黷叡謀。特矜纖善。舉清銜而 遠賜。擢幽跡以無淪。載省若驚。終疑不稱。揮 犀梵字。且守於先規。噉石空山。未偕於往哲。
伏況都尉太傅。戎韜頴達。義府淵游。妙窮西 竺之言。密契南宗之意。雅合宸鑒。特秀人文。 髦士咸歸。方來所則。俟光垂統用叶具瞻。恭 惟上為廟朝。精調寢膳。
(知禮) 山情。不任勞結 戴恩激切知歸之至。
慧照法師跋前往復書
[0903a28] 人之死有重過泰山。有輕如鴻毛。蓋推義所 適。比干之於商。伍員之於吳。紀信之於漢。激 於愛國救主。故輕死如鴻毛。管仲之就拘。曾
子之避寇。子房之藏匿。抱乎智深志遠。故重 死如泰山。先師宣尼。甞制其法曰。言必信。行 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方吾祖誓遺身之際。上
蒙天子知賞。次為州將保持。死則損多。生則 益大。萬一不遑恤此。潛焚幽谷。則亦匹夫之 為諒耳。智者宗系。其能再興乎。建炎二年
孟夏十九日。法孫傳教慧照大師 (法隣) 跋。
草菴教苑餘事紀往復書中事
[0903b10] 法智既結社。焚身誓生安養。內翰楊公大 年。聞其風累申勸請。仍勤致數問。有問淨 土是何人境界者。有問法華梵網皆魔王所
說者。此楊公以理奪事。而問之也。法智乃 以即理之事。而答之則曰。即此見聞更無道 理。又曰。佛之與魔相去幾何。後楊公啟謝
所答問曰。恭聞了義。尤滌昏蒙。蓋龍像之 劇談。續雲雷之雄韻。其終幅則曰。有疑必 爭。罔關於人我。敵面相示。其達於本源。至曰
惟少室之宗風。本露山之笑視。以至黃 蘗 痛 杖於臨濟。船子揮揖於夾山者。此楊公以禪 奪教也。然法智復啟。殊不領略其說。蓋昔禪
教互相為謀。至是則不然。則知。大宗師手段 當自有體。
錢唐昭講主上四明法師書
[0903b25] 錢唐法門比丘 (慶昭) 致書于。四明講主禮上人。 夫天台之道。祖乎龍樹。宗乎南嶽。自陳隋逮
皇朝。逾四百載。龍樹至于荊溪九世矣。荊溪 至于吾輩十世矣。其間英彥間出。講說相望。 代不乏賢。學者既庶。得其門者或寡焉。 (愚) 曩
歲甞聞。足下洞四教之大體。造三觀之淵源。 極如說行。唯日不足。誠謂得其門矣。求之於 今無以加也。恨不得一日而見矣。 (愚) 比覽足
下觀心義狀三軸。果見其解深。而理奧學博。 而意幽。抑又文辭粲然。才華煥發。求之兼才。 又難能也。其所構義。雖與愚不同。然亦各言
其所解。顯其所承。斯何傷乎。甞靜而思之。知 之者謂愚與足下。苦心為法之至也。不知者 以為好諍求譽之至也。又有不知厥臧厥否。
而鉗口不言之者。今時乃爾。後世知之者。其 何若哉。先知足下造指要鈔。解十不二門。為 一理之康莊。辨二家之得失。二年前雖許垂
示。未覩斯文。翹望之切。如飢渴矣。或苟無食 言。必具簡惠然而來。博我圓解。約我圓行。 豈獨 (愚) 之幸。亦杭之學徒幸矣。又見吾足下
誨人無倦之至焉。不宣。錢唐法門比丘 (慶昭) 上曰。
謝聖果法師作指要序啟
[0903c19] 四明法門比丘 (知禮) 。上手聖果闍梨 (侍者) 光塵 倐變。忻界尤賒。傾慕笑譚。何啻飢渴。諒惟榮
履無替考詳。必誨物以忘疲。幸吾宗之不墜。 (知禮) 昨以居多暇日。因究教門。庶熟性靈。輒 思訓解。念朱陵之四擇。已抱忸怩。繹荊溪之
妙言。更增嗤鄙。無何諸子咸議。刊行。遏之不 休。故從所欲敢期英眷。亦賜揄揚。實謂虎威 俯從狐假。洎迴人之遽至。辱榮翰以荐臨。益
見久要之心。足認淡成之契。瞻望載惕。 睓 懵 交顏。方今參宿移沈。聖制非遠。必希道養以 慰翹思。便价告行。謹此致訊。兼代陳謝。伏惟
鑒察。不宣。四明法門比丘 (知禮) 載。白聖果闍 梨 (天竺懺主時住聖果寺也) 。
四明與矩法師書敘
[0904a04] 元豐間剡溪上方。有子通講者。因之三衢。謁 長壽水法師。見壁間懸數族。皆四明尊者。付 門人炬公之書。辭翰平淡。道義優柔。凜然古
人風度。通即錄歸。自茲傳播。然四明中興祖 道。稟法之徒。靡計其數。唯公所得最深。獨擅 出藍之美。方其在輪下。居席端眾。請貳講。四
明聽而駭之謂。吾後之有賴矣。初出世領三 衢本業寺。四明授與手鑪如意。足見印可之 篤。後詣京師。真宗知名。召講四十二章經。
因賜命服。續迴梓里。住持浮石。茲山先係禪 剎。長老元勳。因聽師講唱。遂請問從真起妄 之義。一言相契。迴禮為師。即捨此院。永為教
庠。師一開法學。徒雲委。大展黌堂。揄揚聖 化。至今三衢台道之行。由師力也。通得此帖。 甚珍惜。復跋其所得於後。無何歲久魚魯成
訛。余故芟夷調理。易冠于前。庶幾覽者。先知 文之自來也。嘉泰二年中秋後一日 (宗曉) 志。
四明付門人矩法師書 (凡十幅)
第一書
[0904a23] 崇矩近夏。五迴收得汝書。知受台州黃巖東 禪之請。聞若僧若俗。于再于三。既動眾心。獲 興吾教。得無喜乎。前次海藏主。將東山信來。
亦言及斯事。未知幾時赴彼開講也。汝既受 彼請。當聽吾言。凡立身行道。世之大務。雖儒 釋殊途。安能有異。必須先務立身。次謀行道。
謙為德柄。汝當堅執之。使身從此立道從此 行也。吾見學人切於名利者。皆不能鳩徒演 教。當視此等如詐親懼之如虎狼。此先宜誡
之。然後進行勤講。豈俟再言也。此外宜覽儒 家文集。博究五經雅言。圖於筆削之間。不墮 凡鄙之說。吾素乖此學。常所恨焉。汝既少年。
不宜守拙。當效圓闍梨之作也。至囑若見源 叔。為我伸誠。佛事所拘。人情多曠。春喧漸 熱。更宜減睡節食為要。餘無可言。不具座主。 (押) 付崇矩闍梨。
第二書
[0904b11] 浮石行者。至得汝書知。住持無事。兼有僧徒。 講說相續。官員歸嚮。供施周豐。此雖外事。亦 是急緣。又知專以淨土繫心。念佛不輟。吾聞
之甚喜。如飢得食。望汝加行自修。弘教利物。 無以他競。卑己尊人為上。若其爾者。三衢台 教。立見中興也。其住持事。杭僧來說。汝既說
行並持。必樹立非晚也。 (仁岳) 有諫書與吾。汝 曾見否。嗟小子狂簡。不知所以裁之。始欲不 答。又慮後學遭伊惑亂。病中寫三二十紙。解
其謗辭。令伊知教觀蹊徑也。鈔寫未了。後信 附去。夏暑惡熱。宜好將息。勤心為法。兼修佛 事。為要不具。
第三書
[0904b24] 吾委付崇矩。近者得書。知汝平善。汝受得浮 石院。吾猶慮捨時不至分明。又見錢唐人說。 有多端。今睹帖疏。辭意甚周旋。衷心喜之。是
汝平生留心教觀所感也。願智者圓宗。因此 大行彼郡。接誘方來。然得人則其道大振。失 人則其道隨滅。三衢流布。種在汝躬。慎勿放
逸。宜以謙下接人實行軌物。若其然者。則副 請主學士之用心。乃酬勳公之元意。切須夙 夜審思取成大利也。吾為小子 (仁岳) 狂簡。輒起
邪思。執非為是。以偽駁真。恐世人遭伊起謗。 紊亂大途。故吾勉強書兩十紙解之。俾伊略 知得失。秖為伊在講下。雖久逐句。記錄待作
諍端。莊嚴我見。全不咨審大體。唯增毀謗之 門。今因他故修得此書。略顯吾宗妙義。今以 草 [葶-丁+呆] 一本。與汝宜子細研味之。汝欲吾作委
曲付。文智今寫未暨。教伊且秉護三業。令自 他有益也。人去餘無所道。為法安身。為最不 具。
第四書
[0904c14] 崇矩六明初五日。始見靈曜行者。將到汝二 月書。知官僚躬請。名僧讓居。緇白歸心。資緣 周贍。乃汝願力所致。亦吾道將行。更在精勤。
令事增廣。但於心無著。必傳法成功。須更堅 固立十方住持。永作傳天台教觀之院。既已 有夏舍人起請之勅。州府據勅行之甚順也。
事畢結裹文字。入在石中。永為程式。方為究 竟也。見說文炳。依棲於彼。切宜照燎之。伊却 是學人必能成器也。此外切在調身安適。自
然其道昌盛矣。餘無可囑不具。
第五書
[0904c25] 崇矩吾前次附信。必領得了。起造畢。莫管 人多少。須不住開講。於教著功不擁文義。仍 以進行為務。守戒為先。如汝者少。唯望汝流
布。若或放逸。又成虛擲也。吾於餘事。不能挂 心。只慮教觀無人而墜。汝宜思之。當知吾志。 焉夏初修方便。望汝冥禱相助。時中切冀將 身本道不具。
第六書
[0905a04] 章安崇矩。近日如何。夏中不廢講否。自行化 他日增益否。知吾道者無幾。望汝傳化令道 光大。莫作最後斷佛種人也。吾懺期將滿。寄
世非遙。此去一年。欲息諸緣務。併心究理一 志焚修。故遣諸生遍求資給。居永用。卿到彼 望汝勸揚。須一一言與門徒。令人人樂施。吾
即此一迴斷送西歸。願汝精進教觀。勤發行 者。莊嚴淨土。願來世得際夙因妙證。斯事常 切在於制心也。然汝自知吾志。不復再三。二
子去。聊書此布意。更不委悉。不具。
第七書
[0905a15] 崇炬闍梨。久不得信。近日如何。風聞。已赴本 業景德開講。僧俗歸心。須知。城隍不比鄉縣。 又是受業去處。上下難受化。必須降意接物
軟語談真。使聞者皆忻見者獲益。汝之智辯。 足可為眾。但恐寺眾。有見汝行止有不廉處。 又恐檀信見熟別有誹謗。於教無光。更須護
持。則盡善盡美矣。吾為懺期將滿報願未。能 眾障交興。莫我遣却。仍為教藏未圓。恐後來 師徒。講習艱難。以故忍死力為成之。今遣學
者往彼邦。緣化印法華經記。切在勸贊門徒。 多少結緣。令吾心志滿足也。此外宜息身心。 莫令生病。是祝是祝。不具。
第八書
[0905a28] 崇矩近擇交來得信。知汝夜講光明。日談止 觀。為道既勤聞之極喜。又知造僧堂。必是無 心往西溪也。所言不安者。宜不住服藥。禮誦
祈禱。求聖冥加也。惠南已安排在堂。只是隨 眾受習。更有何管領乎。所議融心解。今於答 後添三兩句。收於三輩。必免相違。何不但云
三輩文有相妨。何必致許多難問。可謂寸水 丈波也。是此之心。宜須削去。方可傳通。此蓋 因事誡汝。凡百施為。皆須準此。山家教觀。託
汝弘護。汝須好將息。庶身安道隆也。餘無所 囑不具。
第九書
[0905b11] 崇矩論師。不見汝面。僅十六年。不得汝書。亦 十年矣。昨聞西游京都。遽蒙宣召。講演復賜 命衣。深為吾門之美事也。近知歸在天竺開
講。尤副我心。此際書來解吾思念。切在勤心 慈接學流。仍須以香火為緣。以止觀為業。不 行唯說。是吾之憂。若非為法。須行利益邊事。
此外不宜他適。當善調身。餘不細述。不具。
第十遺書
[0905b19] 吾遺書付浮石崇矩。吾傳教觀。四十餘年。 既云樂在其中。不覺老之將至。近以綿痼。百 骸俱痛。唯冥妙空。達生死相。相亦非相。去來
本常。此乃一心三觀之要。吾在為訓物之柄。 吾逝為見佛之基。汝早聞思。夙預傳唱。當須 勤勵以益諸後。俾祖燈廣曜佛種不斷。若依
此者。真吾徒也。捨此以往復。何言哉。臨行書 此。不及委悉。深宜體察。不具。
付彬闍梨遺書
[0905b28] 委曲遺願彬闍梨。吾夙以緣法。獲嗣流通。踰 四十年。道德無聞深。自為愧。汝亦早以弘教 為志。久處座下及傳唱利人。頗有道譽。我今
老病日篤。必不能再與汝等談道。宜以像末 隆法為勤。無以名利居懷。自念垂終之次。不 能悉書。聊遣此好自珍育。不具。延慶座主 (押) 付願彬闍梨領。
上大雷菴長書 (凡二書)
第一書
[0905c08] (知禮) 奉白菴長高人。偶違顏色。俄改星霜。徒 增言念之勞。且曠緘題之禮。切聆動止。克遂
康寧。將屆安居。更希遵理。指要印後。曾已附 呈。雖筆削之甚凡。且銓量之有據。願於閑暇。 略與披尋。今少敏歸。寧謹憑此。問訊不宣。比 丘 (知禮)
奉白大雷菴長 (侍者) 。
第二書
[0905c15] (知禮) 在懺中。忽承賢力生。長老奄歸真寂。驚 惻久如不能自已。然則道人去住故。是尋常。
但以久沐慈憐。難平悲愴。雖夙敦戒定之力。 更宜多以誦念資之。智者尚令弟子勤禮懺。 資吾生處。在菴長洞明。豈須更說。鄙僧懺法。
絕於慶吊。情不可遏。故破制作手簡。相問令 人送蠟茶二挺印香一兩。希為供養為幸。延 慶苾芻 (知禮) 謹白。
付神照法師書
[0905c24] (予) 三術寡修。致名達於朝彥。尋蒙。帝澤。令被 紫衣。有恥無榮。何勞致賀。汝宜深修內行。藏
隱名聞。莫墮流俗之僧。如於我也。延慶 (押) 付 東掖如法師。
[0905c28] 右法智法帖去此二百年矣。讀之悚然增敬。 數語之間。引學者於內省之地。亦足見古之 耆宿用心也。丁酉孟夏住延慶法孫 (惠詢)
敬書。
付妙果法師書
[0906a03] 妙果講主 (文昌) 論師。時光急逝。法蠟又增。徒 覺力衰。未能果證。日思改報身預勝游。遂我
所期。必將剋也。汝修心勤進。為法周旋。二利 兼行。三空不爽。必於此世獲妙果矣。吾雖觀 力未充。心有所詣。出處說行。敢離智者閫域。
常患十六觀疏文約。理奧講者學者。多淺多 近。法既不稱。種乃不強。故率所懷。成乎私 鈔。汝既吾黨同吾用心。故旋寫二卷附去。看
尋若有所資。宜為眾講說。或有異可劄取寄 來。此外調理身心。俾成願行。餘復何述。老僧 (押) 達昌公領。
[0906a14] 右法智尊者所賜永嘉妙果。始祖昌公法師。 真蹟楷公講主。拾襲珍藏。積有年矣。 (惠詢) 夤
緣會遇。得獲瞻敬。遐想慈訓。涕泪久之。夫翰 墨之寶。固有神護。勒石垂耀。咸所願焉。淳熙 丁酉仲春法孫延慶寺住持比丘 (惠詢) 謹書。
上永安持山主書
第一書
[0906a21] 持姪山主昨來訪。及殊乏相延。經夏至秋。諒 身安道長。今知蓋泥屋宇。不易指揮。此際丐 僧。又須棲託。希好生見納。兼望勸揚。四眾歲
歲。括煩深增悚息。既是法屬。罔避嫌疑也。時 中宜善將攝。將來大有好事在。不宣。法眷 (押) 達永安山主 (永安即慈溪福嚴禪院舊類也) 。
第二書
[0906a28] 吾姪持公院宰。秋來且喜。無恙修進成規。昨 咸若棲託名籃。稍垂見待。仍染拙疾。更費看 承。見法屬之情。感歲寒之分。今二僧再去收
斂。更冀溫存。或檀越登門。亦希勸發。先人後 己是大士之用心。此外善保行藏。勤於收拾。 裨住持興盛教觀流通。餘無所囑也。不宣。城 隅法眷比丘 (押)
達永安山主。
第三書
[0906b07] 持姪山主。又加法臘。必益道腴。經理住持。諒 皆成就。二子在院。粗著工夫。無勞挂慮此來。 丐士更須棲依。希更周旋也。秋暑猶盛。切在
將調。期成二利之行。或入郡城。到院相見是 望。不宣。城隅老叔 (押) 達上吾姪永安山主 (七月十九日書) 。
[0906b13] 右四明法智大師帖門人 (如楷) 請以為跋。子不 聞越之流人乎。去國既久。見似人者而喜。不 亦去國滋久。思人之深乎。於戲
(愚) 去大師之 世已久。思大師之音已深。今覩筆蹟。宛然平 生。不啻似人者。欣慕不足。感泣以書。乾道乙 酉歲除門人 (道因) 再拜謹跋。
[0906b19] 言心聲也。字心畫也。此來延慶。因得拜觀法 智尊者真蹟如。水無風自成波紋。偶有晉人 古帖。老手風韻可佳。雲間異世嗣學 (可觀)
。敬 題卷末。淳熙庚子仲夏改旦。
[0906b23] 法智與其姪書前云。二子粗著工夫。後期二 利之行。於人念念不忘於道。蓋戒誓之緒餘 耳。百世之師也。乾道二年四月八日蘿月曇 瑩謹書。
[0906b27] 四明尊者。道德淵源。固未易窺測。而學者仰 止高風雖。片言隻字。得之者如獲珙寶。至有 甘棠勿敗之比。此帖流落人間。世不多見。而
楷公得之。罔敢失墜。因求跋于二三宗匠。 用託不朽。噫日新之銘。非即之湯盤。則不知。 大思之銘非即之周量。則不著。師資心傳之
妙。亦可想見於此矣。異世相遇若旦暮。然是 亦聖教中一段奇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 豈止神物護持而已。述齋薛澄清卿敬跋。紹 熙壬子四月五日。
天竺懺主上四明法師書 (凡二書)
第一書
[0906c10] (遵式) 和南四明宗主。吾兄凝寒道體必康。仍知 修懺開講。說行二門。己他二利。一日並運。未
之有也。所蒙教乘。一時給借。深感我交之不 棄也。亦言。外弘量之成我也。涅槃玄義。既許 換後一片。今更募僧添滿。二十七貫四百見
附去。二貫四百足作來人名。不可移易。望依 今附到者書之。又見兄說除二子句當名。移 岳公為本院僧甚好。但岳公於此玄義板。只
消著句當雕造。不須云募緣。不同彼疏板。須 安募緣。便副得吾兄。云二處講院。同弘斯典。 進發後人之謂也。所定文字。更計所裁必無
確定。從長為當耳。倫公恐十九發去也。唯一 本出義才之議。亦計伊之情。今特令梵住取。 若思望勸勵伊。歸山不宣。 (遵式) 和南。
第二書
[0906c25] (遵式) 寅白法智大師。吾兄近蒙惠書并新記。焚 香披讀。若臨藻鑒。忻慰之抱。其可量也。劣弟
自夏洎秋。伏枕沈瘵。略不自持。于今腹中氣 塊。有若負石。百醫千藥。有加無瘳。乃過去業 緣。現在所作之劇報也。但待死至。餘無所云
所恨。不果良交一面而後訣耳。仰想。吾兄將 大有俊少輻湊講席。願安隱久住。弘濟斯道。 於今山家一教。旋觀海內。唯兄一人而已。
非誕言也。少弟所戮力置立。天竺道場頗。得 其地。實可弘通。自真觀法師之後。凡數十 住持。皆是賢聖之僧講訓。觀師早承天台
禪師。即百錄陳佰智。薦真觀惠陪二法師是 也。今作智者道場。非偶然而來。蓋承此餘蔭 耳。其九祖儀像。天下為甲也。萬卷教文已有
施主。相次印造。安僧舍宇受用者已足。但未 有殿宇門廊耳。若一區形勝。來往游人。謂天 下無也。所惜者在茲。今欲請賢子 (本如) 却過住
持。昨因疾甚之際。召得相見。寺眾檀越。一 心同願。內外忻忻。亦是宿緣也。已受小請疏 子。是伊口口只言。未白知四明本講。餘無所
辭。今見押本州大疏。須至敦請。冬初必先 過四明諮白。況我兄平生。以弘經為本心。願 加苦口。策伊出來繁會之地。講演大教。亦吾
家大光揚也。是事終不以私曲之情。非有他 議請他過也。東山必令祖韶去彼開講。亦似 去得。蓋量材也。若得數處講香不絕。死亦何
恨。劣弟必在今冬去也。願承我兄淨土本願 之力。令我纔預末品。當有相見之分。而今束 手待至。近開得遐榻銘。并囑弟子。送哀石本
附呈。然送哀一文。雖是小道。以誡學者。似有 所補。願略過目幸甚。觀經新記第三卷。願速 附來。一見後死去也。此去恐信息少。珍重珍 重。 (遵式)
拜白。
[0907a29] 法智慈雲二導師法門連枝也。所謂聰慧明達。 善知險道通塞之相。而宮商相宣。金玉諧和。 翼贊台宗。為有力者。由是人人知惡可棄。知
善可為。至今東南號為易治也。此書門人 (清湜) 欲刊諸石。請以為跋。然雉川丹并之東。力疾 以書。攬野色映湖光。出觀而讀。想像容止。感
激于懷。聊為之書。乾道丙戌上元門人 (道因) 謹 跋。
四明付門人琮法師帖
[0907b09] 鑒琮論師。在於本鄉。身心安否。親里愛結不 相染耶。利養名聞能遠離否。既學山家必異 常流。理事合修自他兼濟。如此即是智者子
孫矣。吾年事已去。唯念西游。眾緣所留。未果 其志。然圖傳教勝事。實是掛心。今遣二僧去。 彼句當印板。望汝行疏。贊成切囑。不具。花押 委曲
(七月十二日) 。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五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6 冊 No. 1937 四明尊者教行錄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