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jie Cidi Chu Men 法界次第初門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上陳隋國師智者大師撰
九想初門第二十一
[0675b27] 一脹想 二青瘀想 三壞想 四血 塗漫想 五膿爛想 六噉想 七散想 八骨想 九燒想
[0675c01] 次通明禪。而辯九想者。上所明禪。雖有定 慧。但是實觀。未有得解之觀。則對治力弱。從 九想已去。所明禪定。悉有得解之觀。於對治
重煩惱病中。力用為強。如伐堅樹。若用軟斧。 斷之不斷。應更取強斧。九想既是得解觀之 初。故次而辯之此九通名想者。能轉心轉
想。故名為想。所謂能轉不淨顛倒想。故此九 法皆言想也。
[0675c09] 一脹想 若觀人死屍。肨脹如韋囊盛風。異 於本相。是為脹想。
[0675c11] 二青瘀想 若觀死屍。皮肉黃赤瘀黑青 黤。是為青瘀.想。
[0675c13] 三壞想 若觀死屍。風吹日曝。轉大裂壞 在地。是為壞.想。
[0675c15] 四血塗漫想 若觀死屍。處處膿血流溢。 污穢塗漫。是為血塗漫.想。
[0675c17] 五膿爛想 若觀死屍。蟲膿流出。皮肉壞 爛。滂沱在地。是為膿爛.想。
[0675c19] 六噉想 若觀死屍。蟲蛆唼食。鳥挑其眼。狐 狗咀嚼。虎狼 爴 裂是為噉想。
[0675c21] 七散想 若觀死屍。禽獸分裂。身形破散。筋 斷骨離頭手交橫。是為散想。
[0675c23] 八骨想 若觀死屍。皮肉已盡。但見白骨。筋 連或分散狼藉。如貝如珂。是為骨想也。
[0675c25] 九燒想 若觀死屍為火所焚。爆裂煙臭。薪 盡形滅。同於灰土。假令不燒。亦歸磨滅。是為 燒想。
八念初門第二十二
[0675c29] 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 念捨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
[0676a02] 次九想而辯八念者。為除恐怖也。若修九想 時。思惟死屍可惡。因此驚怖。 [嗇*欠] 然毛竪。及為
惡魔惱亂。憂懼轉增。若存心八念。恐怖即除。 故以為次也。通言念者。內心存憶之異名也。 專心存憶八種功德。故名為八念。非但能除
世間驚怖。若能善修。亦除世間三界生死一 切障難也。
[0676a09] 一念佛 若遭恐怖及眾障難之時。應當念 佛。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神 德無量。如是念已。恐怖障難即除。
[0676a12] 二念法 若有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法。佛 法巧出得今世果無熱惱。不待時能到善處。 通達無礙。是為念法。
[0676a15] 三念僧 念僧者。僧是佛弟子眾。具足五分 法身。中有四雙八輩。三乘得果。應受供養 禮事。世間無上福田。是為念增也。
[0676a18] 四念戒 念戒者。戒是能遮諸惡。安隱住處。 是中戒有三種。所謂律儀戒定共戒道共戒。 律儀能除身口諸惡。定共能遮煩惱惡覺。道
共能破無明。得慧解脫。是為念戒。
[0676a22] 五念捨 念捨者。有二種。一者捨施捨。二者 捨煩惱捨。捨施捨。能生大功德。捨煩惱捨。因 此得智慧入涅槃。是為念捨也。
[0676a25] 六念天 念天者。謂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 在天。復有四種天。一名天二生天三淨天四 生淨天。如是等果報清淨。利安一切。是為念 天。
[0676a29] 七念阿那 念阿那般那者。如十六特勝明。 出入息也如是念時。能除心亂。入於正道。何 況世間恐怖。是為念阿那般那也。
[0676b03] 八念死 念死者。有二種死。一者自死。二者 他因緣死。是二種死。常隨此身。無可避處。是 為念死。
十想初門第二十三
[0676b07] 一無常想 二苦想 三無我想 四食不 淨想 五世間不可樂想 六死想 七不 淨想 八斷想 九離想 十盡想
[0676b10] 次八念而辯十想者。大智度論云。九想如縛 賊十想如殺賊。若爾即應次前九想而明。但 為修九想時。有恐怖等障故。須說八念。既得
離諸恐怖。則心安無障。故次說十想也。通言 想者。能轉心轉想也。能轉計常樂等。諸顛倒 等想。故名為想。前三想為斷見諦惑說。中四
想為斷思惟惑說。後三想為修無學道者說。 是以。壞法之人。修此十想。能斷三界結使。證 無漏之聖果也。
[0676b19] 一無常想 觀一切有為法無常。智慧相應 想。名無常想。一切有為法有二種。一者眾生。 二者國土。是二皆新新生滅。故無常也。
[0676b22] 二苦想 觀一切有為法苦。智慧相應想。名 苦想。若有為法無常者。即是苦常為三苦八 苦之所遷逼。故名苦也。
[0676b25] 三無我想 觀一切法等無我。智慧相應想。 名無我想。若有為法悉是苦者即無我。以無 自在故。亦以苦從緣生無有自性。無自性中。
我不可得也。
[0676b29] 四食不淨想 觀諸飲食不淨。智慧相應想。 名食不淨想。世間飲食。皆從不淨因緣。故有 如肉從精血水道中生酥酪等。皆亦隨事觀
之。悉是不淨也。
[0676c04] 五世間不可樂想 觀一切世間不可樂。智 慧相應想。名為世間不可樂想。有二種世間。 一者眾生。二者國土。有過惡無可樂也。
[0676c07] 六死想 觀死智慧相應想。名為死想。若一 期果報。常為二種死之所逐者。則出息不報 入息也。
[0676c10] 七不淨想 觀自他身不淨。智慧相應想。名 為不淨想。若觀此身內有三十六物。外則九 孔。惡露常流。從生至終。無一淨也。
[0676c13] 八斷想 觀涅槃離生死。智慧相應想。名為 斷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無煩惱者。當斷 結使證涅槃也。
[0676c16] 九離想 觀涅槃離生死。智慧相應想。名為 離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離生死者。當離 生死證涅槃也。
[0676c19] 十盡想 觀涅槃結使及生死盡。智慧相應 想。名為盡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淨。結使 及生死。未盡結使。及生死業。證涅槃也。
八背捨初門第二十四
[0676c23]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三淨背捨身作證 四虛空處背捨 五識 處背捨 六無所有處背捨 七非有想非 無想背捨
八滅受想背捨
[0676c27] 次十想而辯八背捨者。前九想十想。既是壞 法對治觀門。則橫局而竪短。對治定觀諸禪。 皆未具足。若證聖果。則無三明八解脫等。諸
大功德也。今欲具明一切無漏對治。觀練熏 修禪定。故次而辯之。若修此觀。練諸禪定。 證聖果時。則成大力羅漢具足六通三明。及
八解脫。願智頂禪。無諍三昧等。諸功德也。此 八通名背捨者。大智度論云。背是淨潔五欲。 捨是著心。故名背捨。若發真無漏慧。斷三界 結業盡。即名解脫也。
[0677a08]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 內有色相者。不壞內 色。不滅內色相也。外觀色者。不壞外色。不滅 外色相。以是不淨心觀外色。所以然者。為修
流光故。不應初背捨中壞滅內身骨人也。欲 界結使難斷。故須以不淨心觀外色也。此初 背捨位在初禪。能捨自他及下地。故名背捨。
[0677a14]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 內無色相者。壞內色。 滅內色相也。外觀色者。不壞外色。不滅外色 相。以是不淨心觀外色。所以然者。行者為入
二禪內淨故。壞滅內骨人。欲界結使難斷故。 猶觀外不淨之相也。
[0677a19] 三淨背捨身作證 淨者緣淨故名淨。行者。 除外不淨相。但於定中。練八色光明。清淨皎 潔猶如妙寶之色。故名緣淨身作證者。以無
受著心。而受三禪中遍身樂故名身作證也。
[0677a23] 四虛空處背捨 若滅根本四禪色。及三背 捨四勝處。八一切處中色。一心緣無邊虛空 而入定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
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 向不迴。是為虛空處背捨。
[0677a28] 五識處背捨 若捨虛空。一心緣識入定時。 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 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迴。
是為五識處背捨。
[0677b03] 六無所有處背捨 若捨識。一心緣無所有 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入界。故有無常苦空 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背。而不受著。深入一
向不迴。是為無所有處背捨也。
[0677b07]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捨 若捨無所有處。一 心緣非有想非無想入定時。即觀此定。依陰 入界。故有無常苦空無我。虛誑不實。心生厭
背。而不受著。深入一向不迴。是為非有想非 無想背捨也。
[0677b12] 八滅受想背捨 背滅受想諸心心數法。是 為滅受想背捨所以者何。諸佛弟子。患厭散 亂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云
身證而想受滅也。
八勝處初門第二十五
[0677b17]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 知勝見 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 是名勝知勝見 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亦 爾
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亦爾 五青勝 處 六黃勝處 七赤勝處 八白勝處
[0677b22] 次八背捨。而辯八勝處者。背捨雖能有背捨 淨潔五欲之用。既是初觀。於緣中轉變。未得 自在隨心。若欲得觀心純熟。轉變自在。必須
進修勝處觀也。故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論 作譬云。如人乘馬能破前陣。亦能自制其馬。 故名勝處也。亦名八除入。
[0677b28] 一內有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 勝見 內有色相。外觀色少。初背捨而言少 者。緣少故名少。若觀道未增。故須觀少因緣
觀多畏難攝轉變不得隨心。若觀少好醜法 中不淨。轉變自在。通達無礙。心無取。捨不起 愛。憎是名勝知勝見也。
[0677c05] 二內有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 勝見 內有色相外觀色。如初背捨而言多 者。觀多因緣。故名多觀。心既調則。觀多無
妨。故言多。若於多好醜不淨境中。轉變自 在。通達無礙。心無取捨。不起愛憎。是名勝知 勝見也。
[0677c11] 三內無色相外觀色少。若好若醜。是名勝知 勝見 內無色相如二背捨。外觀色少。若好 若醜等。皆如初勝處也。
[0677c14] 四內無色相外觀色多。若好若醜。是名勝知 勝見 內無色相如二背捨。外觀色多。若好 若醜等。皆如二勝處也。
[0677c17] 五青勝處 若觀青色。轉變自在。少能多多 能少。光色照曜勝於背捨。所見青相亦不起 法愛。是名青勝處也。
[0677c20] 六黃勝處 類如青勝處中分別。
[0677c21] 七赤勝處 類如青勝處中分別。
[0677c22] 八白勝處 亦類如青勝處中分別。今用四 色為勝處。依大智度論也。若纓絡經中。則 以四大為四勝處也。
十一切處初門第二十六
[0677c26] 一青一切處 二黃一切處 三赤一切處 四白一切處 五地一切處 六水一切處 七火一切處 八風一切處 九空一切處 十識一切處
[0678a01] 次八勝處而辯十一切處者。勝處雖能少。觀 中轉變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處所觀普 遍。是以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論云。背捨為初
門。勝處為中行。一切處為成就也。三種觀足。 即是觀禪體成就。通稱一切處者。皆從所觀 境遍滿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入。
[0678a07] 一青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青色。使 遍一切處皆青也。
[0678a09] 二黃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黃色。使 遍一切處皆黃也。
[0678a11] 三赤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赤色。使 遍一切處皆赤也。
[0678a13] 四白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白色。 使一切處皆白也。
[0678a15] 五地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地色。使 一切處皆地色。
[0678a17] 六水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水色。 使一切處皆水色也。
[0678a19] 七火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火色。使 一切處皆火色也。
[0678a21] 八風一切處 還取前背捨勝處中少風色。使 一切處皆風色。
[0678a23] 九空一切處 還入前虛空背捨定。使一切 處皆空也。
[0678a25] 十識一切處 還入前識處背捨。使一切處 皆有識也。
十四變化初門第二十七
[0678a28] 初禪二變化 二禪三變化 三禪四變化 四禪五變化合十四變化
[0678b01] 次十一切處而辯十四變化者。上所明觀禪。 正體雖備猶未辯其功用。今欲學六通之用。 必須先修變化心也。通言變化者。能使無而
欻有有而欻無。故名為變化也。
[0678b05] 一初禪二變化 一初禪初禪化。能變化自 地也。二初禪欲界化。能變化下欲界地。
[0678b07] 二禪三變化 一二禪二禪化。能變化自地 也。二二禪初禪化。能變化下初禪地也。三二 禪欲界化。能變化下欲界地也。
[0678b10] 三禪四變化 一三禪三禪化。能變化自地 也。二三禪二禪化。能變化下二禪地也。三三 禪初禪化。能變化下初禪地也。四三禪欲界
化。能變化下欲界地也。
[0678b14] 四禪五變化 一四禪四禪化。能變化自地 也。二四禪三禪化。能變化下三禪地也。三四 禪二禪化。能變化下二禪地也。四四禪初禪
化。能變化下初禪地也。五四禪欲界化。能變 化下欲界地也。
六神通初門第二十八
[0678b20] 一天眼通 二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 四 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 六漏盡通
[0678b22] 次變化而辯六神通者。此有三意不同。若 依報得神通。得神通方能變化。若是修得神 通。則先修變化。方得神通。今此既約修得次
第。故次變化而辯神通。此皆名通者。纓絡 經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 礙。故名神通。
[0678b28] 一天眼通 修天眼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 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見六道 眾生死此生彼。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是 為天眼通。
[0678c03] 二天耳通 修天耳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 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耳根中即能聞六道 眾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為天耳通。
[0678c06] 三知他心通 修他心智者。若於深禪定中。 發他心智。即能知六道眾生心及數法。種種 所緣念事。是為他心通。
[0678c09] 四宿命通 修宿命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 宿命智。即能知自過去一世二世百千萬世 乃至八萬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亦能知六
道眾生所有宿命。及所作之事。是為宿命 智也。
[0678c14] 五身如意通 修身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 得身通。通有二種。一者飛行速到山障無礙。 二能轉變自身他身。及世間所有。隨心自在。
是為身如意通。
[0678c18] 六漏盡通 修漏盡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 見思真智則三漏永盡。是為漏盡神通也。
九次第定初門第二十九
[0678c21] 一初禪 二二禪 三三禪 四四禪 五空處 六識處 七無所有處 八非有 想非無想處 九滅受想次第定
[0678c24] 次六通而辯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禪。雖體用 具足。而並是觀禪。未明練熟調柔之相。今欲 修練觀禪體用。令純熟入體。及起時心無間
念。故次明也。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禪時。深心 智慧深利。能從一禪入一禪。心心相續。無異 念間。雜故名次第定也。
[0679a01] 初禪次第定 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入初禪定時。是中初禪定觀均齊。 自識其心。其心次第而入無有剎那雜念。間
入初禪定。是為初禪次第定。
[0679a05] 二禪次第定 若從初禪。入二禪時。是中二 禪定觀均齊。自識其心。其心次第而入。無有 剎那雜念間入二禪定。是為二禪次第定。
[0679a08] 三禪次第定 意類如初禪二禪中明。
[0679a09] 四禪次第定 意亦類如初禪二禪中明。
[0679a10] 五虛空處次第定 意亦類同初禪二禪中明。
[0679a11] 六識處次第定 意亦類如初禪二禪中明。
[0679a12] 七無所有處次第定 意亦類同初禪二禪中 明。
[0679a14] 八非有想非無想處次第定 意亦類同初禪 二禪中明。
[0679a16] 九滅受想次第定 若從非有想非無想。入 滅受想定時。於是定前。自識其心要期心利。 心心次第而入。無有剎那雜念間入滅受想
定。是為滅受想次第定也。
三三昧初門第三十
[0679a21] 一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0679a23] 次九次第定而辯三三昧者。九次第定體。乃 即是三三昧。但有離合名數。多少不同制立 有異。其意 (云云)
。所以者何。九次第定。通練諸 禪。自無別體。三三昧亦爾。故知體無異法。而 無定名。九定名數雖多。不取中間。三昧名數
雖少。而通中間合取九定。一往從諸禪理事 以得名三昧。一往從諸禪事理而受稱。是為 小異。故次九定以明三三昧也。通言三昧者。
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已來。常 曲不端。得是直故。故名三昧。
[0679b03] 一有覺有觀三昧 若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 入諸定。觀初禪及方便中。則一切覺觀俱禪。 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0679b06] 二無覺有觀三昧 若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 入諸定。觀中間禪。則一切無覺有觀禪。皆悉 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0679b09] 三無覺無觀三昧 若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 入諸定。觀無覺無觀禪中。則從二禪乃至滅 受想定一切定。觀諸無覺無觀。皆悉正直。故
名無覺無觀三昧也。
師子奮迅三昧初門第三十一
[0679b14] 有二種師子奮迅三昧 一奮迅入 二奮 迅出
[0679b16] 次三三昧而辯師子奮迅三昧者。大品經中 佛自誠言。菩薩依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三 昧。三三昧與九定法相既同。故次三三昧而
明。於義無乖也。所言師子奮迅者。借譬以顯 法也。如世師子奮迅。為二事故一為奮却塵 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異於諸獸。此三昧亦
爾。一則奮除障定細微無知之惑。二能入出 捷疾無間。異上所得諸禪定也。故名師子奮 迅三昧。
[0679b25] 一入禪奮迅 師子奮迅入三昧者。離欲惡 不善法。有覺有觀入初禪。如是次第入二禪 三禪四禪。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
想處。滅受想定。是為奮迅入也。
[0679b29] 二出禪奮迅 師子奮迅出者。從滅受想定 起。還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起。 還入無所有處。如是識處空處四三二禪初
禪。乃至出散心中。是為奮迅出。
超越三昧初門第三十二
[0679c05] 一超入 二超出
[0679c06] 次師子奮迅而辯超越者。大品經佛自誠言。 菩薩依師子奮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 超越者。能超過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0679c09] 一超入三昧 云何名超入三昧。離諸欲惡 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從初禪 起超入非有想非無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
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還入初禪。從初禪 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二禪。二禪起 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三禪。三禪起入
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四禪。四禪起入滅 受想定。滅受想定起入空處。空處起入滅受 想定。滅受想定起入識處。識處起入滅受想
定。滅受想定起入不用處。不用處起入滅受 想定。滅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無想。非有想 非無想處起入滅受想定。是為諸佛菩薩超
入三昧相。若聲聞人但能超入一。而不能超 二。況能如上所明自在超也。是中明超入有 三種。一順入超。二逆入超。三順逆入超也。細 心約義自作可解。
[0679c25] 二超出三昧 云何名超出三昧。從滅受想 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滅受想定。滅受想 定起還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無
想處。非有想非無想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 起入無所有處。無所有處起住散心中。散心 中起入識處。識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
空處。空處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禪。四 禪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禪。三禪起住 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禪。二禪起住散心中。
散心中起入初禪。初禪起住散心中。是為諸 佛菩薩超出三昧之相。若聲聞人超出。但能 超一禪出。而不能超二。何況能自在超出也。
是中超出有三種。一順超出。二逆超出。三順 逆超出。足前三種超入。合為六種超越三昧。 如來於此六三昧。而入涅槃也。齊此明三乘 行行共禪竟也。
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上
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
陳隋國師智者大師撰
四諦初門第三十三
[0680a19] 一苦諦 二集諦 三滅諦 四道諦
[0680a20] 次超越而辯四諦者。但上來所說。諸無漏禪 中。乃禪禪悉有四諦觀慧。彼既明禪相。則隱 理顯事。從事以立名。是以雖有四諦觀法。而
不從諦得名。如囊中有寶。不探示人。人無見 者。是以今更。次諸禪後。明四諦等八科慧行 法門。此四通言諦者。諦以審實為義。此四諦
法門。正為聲聞人從聞生解。故必須藉教詮 理。今明教理不虛。故云審實也。若由因感果。 則應先因而後果。今悉先果而後因者。教門
引物為便。故皆先果而後因也。
[0680b01] 一苦諦 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 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苦有三種。 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別有
通。別者三苦即別對三受。苦受從苦緣生。情 覺是苦。即苦苦也。樂受。樂壞時生苦。即是壞 苦。不苦不樂受。常為無常遷動。即是行苦也。
若通論三苦。則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 三受之心。即是苦。通從苦緣生故。通是苦。苦 三受之心。通為壞相。所壞故通是壞苦也。三
受之心。通是起役運動不停之相。故通是行 苦也。若三受心。若別若通。無非是苦者。當知 苦是審實而有。故名諦也。
[0680b13] 二集諦 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 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集有三 種業。攝一切業。一不善業。即十不善也。二善
業。即十善也。三不動業。即十二門禪也。具如 前辯。煩惱者。二種煩惱攝一切煩惱。一屬 愛煩惱。二屬見煩惱。是二煩惱出一切三毒。
五蓋。十使。九十八煩惱等。皆如前辯。若此 煩惱與前業合。則未來定能招聚三界死生 苦果。即是集諦也。
[0680b22] 三滅諦 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 死之患累。故名為滅。若發見思無漏真明。具 三十四心斷結者。則三界九十八使皆滅。以
煩惱結使滅故。三界業亦滅。若三界業煩惱 滅者。即是滅諦有餘涅槃也。因滅故果滅。捨 此報身時。後世苦果。永不相續。名入無餘涅
槃。真滅度也。滅理不虛。故名為諦。
[0680b29] 四道諦 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 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正道者。實觀三 十七品。三解脫門。緣理慧行。名為正道。次下
當出科目。助道者。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 及諸禪定。皆是助道。具如上出。復次正道者。 謂見諦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無礙九解
脫十八心。真無漏慧。名為正道。其餘方便對 治。諸禪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脫等。皆是助 道。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審實不虛。即名道 諦也。
十六行初門第三十四
[0680c11] 苦諦下四行 一無常 二苦 三空 四 無我
[0680c13] 集諦下四行 一集 二因 三緣 四生
[0680c14] 滅諦下四行 一盡 二滅 三妙 四離
[0680c15] 道諦下四行 一道 二正 三跡 四乘
[0680c16] 次四諦而辯十六行者。還離四諦開為十六 行也。但教門既有總別之殊。故諦有離合之 異。欲使修觀之者取理無謬。故次於四諦之
下。各以四行分別。則審實之義意。乃愈明通。 加以行名者。行以往趣為義。修此十六觀法。 能趣四實之理。故名行也。或時從理得名。即 十六諦也。
[0680c23] 苦諦下四行 一無常行者。觀五受陰。因緣 生。新新生滅。故無常也。二苦行者。觀五受 陰。若無常即是苦。為無常之所逼也。三空行
者。觀五受陰。一相異相無故。空即是空。四 無我者。觀五受陰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 無相。是為無我行也。
[0680c29] 集諦下四行 一集行者。觀煩惱有漏累和 合。能招苦果。故名集行。二因行者。觀六因生 苦果。故名因行。三緣行者。觀四緣生苦果故
名緣行。四生行者。還受後有五陰。故名生行。
[0681a04] 滅諦下四行 一盡行者。觀涅槃種種苦盡 故名盡。二滅行者。觀涅槃諸煩惱火滅故名 滅。三妙行者。涅槃一切中第一故名妙。四
出行者。觀涅槃離世間生死法故。名為出也。
[0681a08] 道諦下四行 一道行者。觀五不受陰三十 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名道。二正行者。觀五 不受陰三十七品等道。非顛倒法故名正。三
跡行者。觀三十七品等道。是一切聖人去處 故名跡。四乘行者。觀三十七品等道。能運行 人。必至三解脫。愛見等煩惱不能遮故名乘。
生法二空初門第三十五
[0681a15] 一眾生空 二法空
[0681a16] 次四諦十六行而辯生法二空者。正明聲聞 之人。雖云通於三藏教門入道。而三藏教門。 既有二空不同。故知修四諦十六行者。亦應
有別。是以。毘曇見有得道。成實證空成聖。此 皆約二空教門。有斯之異也。今為分別。修四 諦十六行者不同故。次而辯生法二空也。通
言空者。空以無有為義。無此生法二有。故名 為空。
[0681a24] 一眾生空 若觀生死苦果。但見名色。陰入 界實法。從因緣生。新新生滅。是實法中空。無 我人眾生壽者等。十六知見。如龜毛兔角畢
竟不可得。是為眾生空也。
[0681a28] 二法空 若觀生死苦果。非但我人眾生等。 十六知見空。如龜毛兔角不可得。是中名色 陰入界異法。一一分別。推析破壞乃至微塵
剎那。分分細檢。皆悉空無所有。即名法空。 是為聲聞人經明法空相。若摩訶衍中辯法 空者。諸法如夢幻。本來自空。不以推析破壞 故空也。
三十七品初門第三十六
[0681b07] 合七法門為三十七品 一四念處 二四 正勤 三四如意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分 七八正道
[0681b10] 次生法二空而辯三十七品者。若觀二空而 入道。並須善識道品之階級。若依有門學聖。 必約眾生空觀。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斷
惑。則應歷法空。行於道品之門。故次二空而 辯也。通言道品者。道義如前。品者品類也。 此七科法門。悉是入道淺深之氣類。故云道 品也。
[0681b17] 四念處 一身念處 二受念處 三心念處 四法念處
[0681b19] 一身念處者 頭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 名為身。是中觀身智慧為念。明見內身五種 不淨。破淨顛倒。即是處也觀外身內外身亦
如是。是為身念處也。
[0681b23] 二受念處者 六觸因緣生六受。從六受生 三受。名之為受。是中觀受智慧名為念。明達 三受皆苦。破樂顛倒。即是處。觀外受內外
受亦如是。是為受念處也。
[0681b27] 三心念處者 六識能識諸塵。分別攀緣。謂 之為心。是中觀內心智慧。名之為念。了知心 從緣生。剎那不住。念念生滅。破常顛倒。即是
處也。觀外心內外心亦爾。是為心念處也。
[0681c02] 四法念處者 想行二陰。及三無為法。名之 為法。是中觀法智慧名為念。通達一切法我 我所。畢竟不可得故無我破我顛倒。即是處
也。觀外法內外法亦如是。是為法念處。若 聲聞經中明念處。但說破四倒為念處。若摩 訶衍中明念處。即說破八倒。為念處也。故大
品經云若能深觀四念處。是為坐道場。
[0681c09] 四正勤 一已生惡法為除斷。一心勤 精進 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一心勤精進 三未生善法為生。一心勤精進 四已生善
法為增長。一心勤精進。
[0681c13] 一已生惡法為除斷。一心勤精進 四念處 觀時。若懈怠心起。五蓋等諸煩惱覆心。離信 等五種善根時。如是等惡若已生為斷故。一
心勤精進。方便除斷令盡也。
[0681c17] 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一心勤精進 四念處 觀時。若懈怠心。及五蓋等諸煩惱惡法雖未 生恐後應生。遮信等五種善根。今為不令生
故。一心勤精進。方便遮止不令得生也。
[0681c21] 三未生善法為生。一心勤精進 四念處觀 時。信等五種善根。未生為令生故。一心勤精 進。方便修習令信等善根生也。
[0681c24] 四已生善法為增長。一心勤精進 若四念 處觀時。信等五種善根已生。為令增長故。一 心勤精進。方便修習信等善根令不退失。增
長成就。此四通名正勤者。破邪道。於正道中。 勤行故。名正勤也。
[0681c29]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二精進如意 足 三心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0682a02] 一欲如意足 欲為主得定。斷行成就。修如 意分。是為欲如意足。
[0682a04] 二精進如意足 精進為主得定。斷行成就。 修如意分。是為精進如意足。
[0682a06] 三心如意足 心為主得定。斷行成就。修如 意足。
[0682a08]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為主得定。斷行成就。 修如意分。此通言如意者。四念處中實智 慧。四正勤中正精進。精進智慧增多。定力小
弱。得四種定攝心故。智定力等。所願皆得故。 名如意足。智定力等。能斷結使。故云斷行成 就也。
[0682a14] 五根 一信根 二精進根 三念根 四定根 五慧根
[0682a16] 一信根 信正道及助道法。是名信根也。
[0682a17] 二精進根 行是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時。勤 求不息。是名精進根。
[0682a19] 三念根 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 是名念根也。
[0682a21] 四定根 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 應不散是。為定根也。
[0682a23] 五慧根 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無常等 十六行。是名慧根。此五通名根者。能生也。行 者既得四如意足。智定安隱。即信等五種善
法。若似若真。任運而生。譬如陰陽調適。一切 種子。悉有根生。故名根也。
[0682a28] 五力 一信力 二精進力 三念力 四定力 五慧力
[0682b01] 一信力 信正道及諸助道法時。若信根增 長能遮疑惑。破諸邪信及煩惱。故名信力。
[0682b03] 二精進力 行是正道及諸助道法時。若精 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之 事。是為精進力。
[0682b06] 三念力 念正道及諸助道法時。若念根增 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為 念力。
[0682b09] 四定力 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法時。若定 根增長。則能破諸亂想。發諸事理禪定。是為 定力。
[0682b12] 五慧力 為正道及諸助道法。觀無常十六 行時。若慧根增長。則能遮三界見思之惑。發 真無漏。故名慧力。此五通名力者。能壞諸有
漏不善。成辦出世善事。故名力也。
[0682b16] 七覺分 一擇法覺分 二精進覺分 三喜 覺分 四除覺分 五捨覺分 六定覺分 七念覺分
[0682b19] 一擇法覺分 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 偽。不謬取諸虛偽法。故名擇法覺分。
[0682b21] 二精進覺分 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 不謬。行於無益之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 故名精進覺分。
[0682b24] 三喜覺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 依顛倒之法而生。歡喜住真法喜。故名喜覺 分。
[0682b27] 四除覺分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 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覺分。
[0682b29] 五捨覺分 若捨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 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是為捨覺 分。
[0682c03] 六定覺分 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 禪虛假。不生見愛妄想。是為定覺分。
[0682c05] 七念覺分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 定慧均平。若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等。 三覺分察起。若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等三
分攝。故念覺常在二盈之間。調和中適。是 念覺分。此七通名覺分者。無學實覺七事能 到。故通名覺分。
[0682c11] 八正道分 一正見 二正思惟 三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精進 七正念 八 正定
[0682c14] 一正見 若修無漏十六行。見四諦分明。故 名正見。
[0682c16] 二正思惟 見四諦時。無漏心相應。思惟動 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涅槃。故名正思惟。
[0682c18] 三正語 以無漏智慧。除四種邪命。攝口業 住一切口正語中。是為正語。
[0682c20] 四正業 以無漏智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 淨正身業中。是名正業。
[0682c22] 五正命 以無漏智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 命。住清淨正命中。是為正命。何等五種。一為 利養故。詐現異相奇特。二為利養故。自說功
德。三為利養故。占相吉凶為人說法。四為利 養故。高聲現威令人畏敬。五為利養故。稱說 所得供養。以動人心。邪因緣活命。故是為邪 命。
[0682c29] 六正精進 以無漏智慧相應。勤精進修涅 槃道。是為正精進。
[0683a02] 七正念 以無漏智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 法。故名正念。
[0683a04] 八正定 以無漏智慧相應入定故。故名正 定。是八通名正道者。正以不邪為義。今此八 法不依偏邪而行。皆名為正。能通至涅槃故 名為道。
三解脫初門第三十七
[0683a09] 一空解脫門 二無相解脫門 三無作解 脫門
[0683a11] 次三十七品。而辯三解脫門者。大智度論 云。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到涅槃。 涅槃城有三門。謂空無相無作。既已說道故。
次應說到處門也。此三通名解脫門者。解脫 即是涅槃門。謂能通此三法。能通行者。得入 涅槃。故名解脫門也。亦云三三昧。三昧義如
前說。但三昧即是當體得名。解脫從能通之 用。以受稱也。此無別法。有師解云。因時名三 昧。證果則變名解脫。此類如八背捨八解脫 也。
[0683a21] 一空解脫門 云何名空解脫門。觀諸法無 我我所故空。所以者何。諸法從因緣和合生。 無有作者。無有受者。能如是通達者。是名空
解脫門。是空解脫門。緣二行。謂空無我。
[0683a25] 二無相解脫門 云何名無相解脫門。觀男 女相。一異相等。是相中求實皆不可得。故無 相。所以者何。若諸法無我我所故空。空故無
男無女。一異等法。我我所中。名字是異。以是 故。男女一異等相。實不可得。能如是通達者。 是為無相解脫門。是解脫緣四行。謂盡滅 妙出。
[0683b03] 三無作解脫門 云何名無作解脫門。若知 一切法無相。即都無所作。是名無作。所以者 何。若於法有所得者。即於三界。而有願求。因
是造作三有之業。今一切相。皆不可得故。則 於三界。無所願求。不造一切三有生死之業。 無業故無報。是為無作解脫門。是無作解脫
門。緣十行。謂無常苦集因緣。生道正進乘 也。
三無漏根初門第三十八
[0683b12] 一未知欲知根 二知根 三知已根
[0683b13] 次三解脫門而辯三無漏根者。解脫既是涅 槃之門。若善修三解脫。必定發真無漏。證有 餘涅槃。得有餘涅槃。自有三道不同。謂見道
修道。無學道也。證三道時。必發三根故。次三 解脫而辯之。通名根者。根以住立能生為義。 得此三法。住立不退。生真智照。故名根也。
[0683b19] 一未知欲知根 無漏九根和合。信行法行 人。於見諦道中。名未知欲知根。所謂九根者。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喜根樂根捨根意 根也。
[0683b23] 二知根 信解見得人。思惟道中。是九根轉 名知根。九根如未知欲知根中分別。
[0683b25] 三知已根 若至無學道中。是九根轉。名知 已根。九亦如未知欲知根中分別也。
十一智初門第三十九
[0683b28] 一法智 二比智 三他心智 四世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滅智 八道智 九 盡智 十無生智 十一如實智
[0683c02] 次三無漏根而辯十一智者。以三根能生十 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 知根生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及他心智世智。
知已根。生盡智無生智。及如實智。是以次三 根。而辯十一智也。通名智者決定了知。故 名為智。若發此十一智時。各齊位照了分明。 故通名為智也。
[0683c09] 一法智 欲界繫法中無漏智。欲界繫因中 無漏智。欲界法智滅中無漏智。為斷欲界繫 法道中無漏智。及法智品中無漏智也。
[0683c12] 二比智 於色界無色界中。約四諦辯四種 無漏智。亦如法智中所明。但有法比之殊也。
[0683c14] 三他心智 知欲界色界繫現在心心數法。及 無漏心心數法少分。是為他心智也。
[0683c16] 四世智 諸世間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夫 聖人。同有此智。故名等智。亦云名字智。是智 但有名而無理。
[0683c19] 五苦智 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觀時。得無漏 智。
[0683c21] 六集智 知諸法因。因集生緣觀。無漏智也。
[0683c22] 七滅智 滅止妙出觀時。無漏智也。
[0683c23] 八道智 道正行遠觀時。無漏智也。
[0683c24] 九盡智 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如 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0683c26] 十無生智 我見苦已。不復更見斷集已。不 復更斷盡證已。不復更證修道已。不復更 修。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0683c29] 十一如實智 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正智。 無有罣礙。是為如實智。此智獨在佛心中有。 二乘之所無也。
十二因緣初門第四十
[0684a04]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 生 十二老死
[0684a07] 次十一智而辯十二因緣者。除如實智。其餘 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聲聞人。但 約一世。總觀四諦。成十智則智劣。智劣故。不
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減少。若緣覺人。通 約三世。細分別觀十二因緣。若成十智則智 強。智強故。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廣。是以
大聖教門。別開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稱 因緣者。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 由藉而有。謂之緣也。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
無際。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三界二十五有 生死皆息。是為出世之要術也。教門十二因 緣。有三種不同。一者約三世明十二因緣。二
者約果報二世辯十二因緣。三者約一念一 世辯十二因緣。今無明三世十二因緣者。 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在世
攝。是中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 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 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
因緣。是為展轉。更互為因緣故。云三世十二 因緣也。
[0684a27] 一無明 過去世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 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則一切煩惱得起故。是 以過去煩惱悉是無明也。
[0684b01] 二行 從無明生業。業即是行。以善不善業。 能作世界果故。故名為行也。
[0684b03] 三識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 相識。故名識。即是父母交會初。欲託胎時之 名。
[0684b06] 四名色 從識生非色四陰及所任色陰。是 名名色。即是歌羅邏時之名也。
[0684b08] 五六入 從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 從五皰初開已來。即是六入名也。
[0684b10] 六觸 由入對塵情塵識合。是名為觸。以六 塵觸六根故。即有六識生。故名情塵識合也。
[0684b12] 七受 從觸生受。故名為受。即是因六觸。觸 六根即領受六塵。為六受也。
[0684b14] 八愛 從受中心著。名之為愛。謂於所領受 六塵中。心生渴愛也。
[0684b16] 九取 從渴愛因緣求。是名為取。謂求取所 愛之塵也。
[0684b18] 十有 從取則後世業因成。是名為有。因能 有果。故名為有。
[0684b20] 十一生 從有還受後世五眾之身。是名生。 所謂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0684b22] 十二老死 從生五眾身熟壞。是為老死。老 死則生憂悲哭泣。種種愁苦。眾惱合集。若正 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
乃至眾苦和合皆盡。若能如是。正觀三世十 二因緣。發真無漏。成辟支佛。
[0684b27] 次明從果報。約二世觀十二因緣相。具出大 集經。今略出經文。是十二因緣。從歌羅邏而 辯無明。故云果報也。約二世明者。前十因
緣屬現在。後二因緣屬未來。二世合為十二 也。
[0684c03] 一無明 大集經言。云何名為觀於無明。先 觀中陰。於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緣故四大 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羅
邏。是歌羅邏有三事。一命二識三燸。過去世 中。業緣果報。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 入。是名無明。歌羅邏時。氣息入出者。有二種
道。所謂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息入出者 名為壽命。是名風道。不臭不爛。是名為燸。是 中心意。名之為識。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 當觀如是十二因緣。
[0684c13] 二行 復觀三受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云何為觀。隨心於念觀息出入。觀於內身皮 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雲。是身中風。亦復
如是。有風能上。有風能下。有風能滿。有風能 焦。有風能增長。是故息之出入。名為身行。息 從覺觀生。故名意行。和合出聲。是名口行。
[0684c19] 三識 以如是三行因緣故。有識生。故名為 識。
[0684c21] 四名色 識因緣故。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 名名色。
[0684c23] 五六入 五陰因緣識行六處。故名六入。
[0684c24] 六觸 眼色相對。故名為觸。乃至意法。亦如 是。
[0684c26] 七受 觸因緣故。念色乃至法是名為受。
[0684c27] 八愛 貪著於色乃至於法。是名為愛。
[0684c28] 九取 愛因緣故。四方求覓。故名為取。
[0684c29] 十有 取因緣故。受於後身。故名為有。
[0685a01] 十一生 有因緣故。有生是為生也。
[0685a02] 十二老死 生因緣故。則有老死種種諸苦。 是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之大樹也 此並是略出經文辯。從初受報來。約二世明
十二因緣相。孱然無一句私語。讀者善尋。自 知與前來約三世明十二因緣有異也。
[0685a07] 次明一念十二因緣。但約一世中。隨一念心 起。即具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中。今略出經 文明一念十二因緣相。
[0685a10] 一無明 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即是無明。
[0685a11] 二行 為愛造業。即名為行。
[0685a12] 三識 至心專念。故名為識。
[0685a13] 四名色 識共色行。是名名色。
[0685a14] 五六入 六處生貪。是名六入。
[0685a15] 六觸 因入求愛。名之為觸。
[0685a16] 七受 貪著心者。名之為受。
[0685a17] 八愛 經中脫落。不釋愛相。今私作義釋云。 纏綿不捨。名之為愛。
[0685a19]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為取。
[0685a20]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為有。
[0685a21] 十一生 次第不斷。是名為生。
[0685a22] 十二老死 次第斷故。名之為死。生死因緣。 眾苦所逼。名之為惱。乃至意法因緣生貪。亦 復如是。
[0685a25] 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皆悉具足。並出大集 經文。未有一句私語。讀者善尋。此與常所說 三世因緣逈異。若有欲學因緣佛道者。上來
至此三種辯因緣。相隨用一門修學。即證緣 覺智也。
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6 冊 No. 1925 法界次第初門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