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之一
毘陵沙門湛然

[0329a05] 假名三毒 思惑 使習氣名為
九地下品上界無瞋 三界欲界六天地獄四禪大意無色無處
九品斷惑分明 漸漸何啻教判略為往生優劣何啻九品
大略功能 一一果斷不生初果至於 不必一切至於楞伽
第三三五 涅槃無漏智 迦羅 親族四大
蛇毒八步道力 婆沙十四何故 不出 使
使者欲愛無明 總論十四中有二十八說不出
意中引出 邪行 一切非時 常任斷見
人空有事相應 三毒無邪 不同異見 因故三毒在於
具縛聖者非但不為 離合不同 釋名思惟方能
思惟數人二部同異 數人以上相對 異義為難輕重貪愛論師瞋恚
上界何不上界 而言上界不行阿毘曇使 使第一 使分別九十八使
分別使欲界五部 (不通) 分別上二界五部 (不通) 無明分別十五
三界五部使 四諦分別十二 十二三界三十六
四諦三界十二九十八 貪愛上下相通論師 有時勞苦本論


[0329b29] ○二明 破見 智者始終
正用觀法 一品三假 外緣對心所生
欲境大論二十一九想 行人有人 青黃有人不著
形容有人不著 威儀起行禮拜俯仰屈伸 揚眉 親近案摩 姿 美容
有人不著威儀言語 隨時承旨動人 有人不著 體溫有人不著
人相有人 重五欲樂 第七
禪門即是 對內意根所生初果無學 難陀法華
相者俱舍六受 忉利天夜摩 兜率化樂不生
乃至婆沙四洲輕重最多不復可數東洲十二 西北洲極多
梵行 不及畜生少欲乃至梵行如是多少 意根即是所生相續
行事行事相續相續 行事不實道理 虛假 一月二時養生西方外道
非想無想下界一切貪欲 以為正道 四句四句斷惑 結成二空性空利根
利鈍二行不同利根二行破見中說上根相應 六十四六十四 下標相續觀法成說
空中四句性空 破見三假二空中一 無生二空
三假 使九品結成無生
不同阿毘曇造論緣起何故阿毘曇分別分別方便無礙道解脫道
文中 不同色界 世智六行 無漏智俱解脫二智斷惑
一智 初禪欲界床鋪名為
初禪二禪覺觀中間 二禪可解 初禪初文即是初禪其中明初
次品明初三假 六十四二禪 以下相續相
初禪第三禪乃至為難聖人佛弟子地中 凡夫 為難無想定中略那含
第四禪 無想三通凡聖 大品
九地第四禪修得 無漏相續從此有漏 復生無漏如是漸漸減少
最後無漏次復有漏 復生無漏加行唯一 無漏次復唯有一念有漏無間復生一念
根本俱舍一念 上勝一品 故第五品合成十五如是五品
次第五淨居 無漏中間有漏使一念 善現
善見色究竟從此煩雜 得無煩惱名為 名為善現清徹名為善見無上
名色究竟三禪三天 十六初禪名為梵王無色有對 第四禪入空方便
大論二十一四十一 有對不可有對三不可見大品 一切色相有對色相種種
無邊空處一切可見有對色有對不可見有對色種種 不可見無對色一切色法十一
五根法入無表色 可見有對五根 不可有對五根四塵
不可法入大經二十一 名為五根有對 二種教壞 色界無色
背捨勝處一切處無表色 今文空觀得空必定 無表色可見有對 有對正意是故不論方便
禪門乃至 大論十九得出無色界有色無色
比丘得無 我身旁人語言 不見小乘
無色大乘大經諍論無色 聲聞緣覺所知 入空識處無所有處
禪門無所有處少許 入定云何不然 無所有處
意根無所有法塵 入定今文因此便所有有用識處下次非想非非想八聖 中文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 故云勝定通途聖種 無常對治四緣
以此緣於無色總有和合不實 無常無常
空觀無我觀行八心 生厭捨離修習無漏四禪 方便四處何須
空處過患凡夫 六行不及聖種阿毘曇 非想引文
三空非想無想天無心 非非想婆沙不盡四禪人師 不許無想天四禪既是論文
人師釋義家俱 三空展轉以為釋名 知非不無人師
在於大論常有小乘經 一地唯有婆沙 凡夫至此留住浸漬
有頂浸漬流出 在內放逸 是故有頂
何故非想欲界無漏 無漏法住中道不定 愚騃聖法大論 非想欲界非想
二入三界 乃至所想法行
入定法勝 三昧如法慧根慧力十法 無色無明相應苦集
和合入滅此等 煩惱 三假使無生煩惱 無生真諦無生不由
有漏下次二智得名不同名下

[0331b22] ○三明 三藏之外 阿毘曇明見十五聲聞修道
家家應須九品 多少高下 上下一生一生
三品一生多少俱舍 家家 三品四生三生
三生家家 家家 一生 餘下三品一生
一來一品五品 名家第三 命終 聖者加行無不大品
大品三品 至於大品第二大品
是故至於此次 今文無不大品命終 何故八不至於命終 二義三品一者二者越界
一品越界 命終越界是故 至於二三全無二義 不疑今文即是下文
得色 十六五品名為家家五品多少
得名家家種子無學 大師婆沙知者 家家不同 二三圓寂
圓寂三生生天人生可知 家家人中見道
天中人中 家家最後生天 人中家家那含在其中
大論三十三那含 上流 無色俱舍不立
無色無行 般涅槃上流雜修色究竟 有頂無色
不還一中欲界 般涅槃二者生色 生色長時修行
勤修四者無行生色 經久功用般涅槃勤修 二道五者上流色界轉經 四禪天處方般涅槃上流一者
雜修雜修 色究竟雜修有頂 雜修
四禪雜修退失梵眾 生色究竟中間二者 梵眾中間十四一二
乃至十三色究竟天不能名為雜修無色界不能五淨居天
廣果無色後生有頂般涅槃故此那含無色欲界 無色無色上流
得名羅漢色界勤修 第九無礙 無礙一解脫無礙解脫 三界結成無生
毘曇盡智乃至知道無生智不復乃至 修道不復不復
世智無漏智慧解脫 從此二智分別
聲聞通教二乘菩薩 聲聞若爾二乘何故 菩薩不同別圓始終三藏教二乘
菩薩行始終二乘別理不共何故 地名聲聞佛地何故地名
從容略釋 正言三乘何故教判斷惑 高下差別何故三乘前後智行不同
不同由此故而 聲聞四念 三藏內外 觀行何妨未有
名為有理解故名為忍者 見諦名為 亡故名為名為別名 斷見
不同斷見 通教何者斷見 不同斷見不出人師人師 不解經意
略釋名下判斷例如 十六何妨 斷見不同通教判斷
何須自立斷見 通教得名 三乘是故 三地
說通佛地 各別 斷見通義 能破
通用 斷見不見通義何須 大師經論別名 何者地前而立
四善根乃至 斷見亦復如是 學者使古今異說可見 借位別教始終通教地前
別教內外通教初地 通教復位別教法雲 佛地通教九地十地從容不定
大品十地即是別名 楞伽第七偈頌遠行善慧法雲 佛種餘者二乘種性別名
若是遠行二乘 近代地前正是下次 十地十地彼此地前 斷惑
菩薩位菩薩 不定如此菩薩斷見 三地斷見菩薩
地下離欲 離欲如何羅漢
三果四果向一品名為如何 羅漢地下第七 最後第七地中 離欲向來初禪
初一不可 羅漢十地 十度便別教 十度對於十地
後人經論高低 識別謙退 三乘菩薩 經論明文
菩薩大論 菩薩斷惑二乘 即是菩薩 初地大論七十八
十地菩薩初地二聲 見地菩薩地歡喜地論文菩薩初地
以為得以菩薩退菩薩 不可故知通教菩薩位下文
菩薩位菩薩位菩薩 菩薩中根二乘 大品下次大品第十佛地
菩薩諸位菩薩故云得無 佛地十地 別名十地
大品初地菩薩修治大品初十三五四有五十 二十九十二 (略為)
一一菩薩 大論菩薩乃至遊戲 故知菩薩大品亦復 如是如此
菩薩地以為別名 九品 休息重名
為難退 相違豈可
菩薩地前所有 二乘何故菩薩中有 三義菩薩十五十六 十五果位
名為菩薩見思 未盡滿 別教別名 通義正在
別圓何故至此便別圓空位正在通義 始終論文須知 圓融別圓十行
前者入空十行 在於 諸位大小
第十界外塵沙 無明不復 三諦次第永不相關 任運次第是故不須
相關華嚴不了十信故云界內 近代釋義地前云何 牟尼第二
華嚴初文略釋若爾 菩薩無聲菩薩以下 佛道屬於別圓過於
灼然過於菩薩當分 復次同異斷見得名功用 不同各別
經論異同初文四教 各別同異 初文通教三乘自相 別圓菩薩二乘斷見
各異即是通教 不斷論斷不論 三乘自相不盡料簡
可解不下 神通常人 不同
利根身子利根何不三諦 初果十五大論三十八 身子論議頞鞞
十五得無 阿難侍者大論侍者 阿難如東日照西結集法會
迦葉馬群阿難聞已 精勤修習得無 阿羅漢故知爾前
智力阿羅漢不合取證 羅什天竺國人敬重沙彌人為據此並不 菩薩一往故云應有
菩薩無不荷負眾生不論 不同不得不 在外 思惑名為
多少使十六不同 非想即是十六 阿羅漢那含 智力那含那含
無漏有漏 初禪二三可知欲界九品 世智多少三向
得名二果品等二果 四等初果不同 品名家家
婆沙不同善來第四 三藏荷負 云何不同
瓔珞本業經 菩薩白佛諸佛菩薩大方便平等 大慧諸法等覺漸漸佛言
法會八千無垢大士法會 法性頓覺無二一切諸法一合相十方瓔珞大眾八千 頓覺如來故知唯有頓覺第五
龍女頓覺無垢 六即無垢淨名成佛明初 行菩薩道實相第四

[0334b17] ○四門料簡初文 通理十六破見入空 見思應須
今文 能所彼此十六 於是經論
可見經論不出十六三藏 四門有門如此 鹿苑得益 頞鞞跋提十力迦葉
成道出家 世間 其所
恭敬敷具聞法 得道閻浮提得道一切人天 有門頞鞞三諦
一切眾生佛世尊 舍利弗智慧多聞十六 頞鞞威儀庠序
弟子頞鞞答曰悉達太子 病死出家修道三菩提身子 師說幼稚學戒
豈能至真廣說第一義身子 頞鞞諸法緣生因緣 法緣如是說身子聞已
頞鞞告之今日所見 說法是故四諦諸法 緣生苦諦因緣集諦法緣
滅諦身子聞已其所目連 迎逆甘露 便目連初果
人見善來羅漢二百三迦葉迦葉五百二百五 目連身子二百五今文五十大論
諸比丘何故常隨世尊病者 常隨佛德 方便方便般若 無著方便
乃至亦復如是 佛世得益空門 老死老死大論
因緣無明老死有人老死老死邪見乃至無明亦復 老死虛妄生空老死虛妄法空乃至
無明亦復如是調聚落 比丘初中後乃至梵行清淨所謂大空經問言老死老死
老死老死老死我所無明 老死老死老死根本無明滅無明滅
二空名為大空故知小乘我所 法空我人眾生諸菩薩 涅槃恒沙佛法名為法空小乘 明法經意聲聞
生空菩薩



[0335a16] ◎須菩提羅漢 石室觀空忉利夏安居 神力諸人不知處所
神足閻浮爾時須菩提石室 思惟忉利禮佛思惟說法
慧力觀佛法身見佛 忉利閻浮提四眾人天相見中有 轉輪王諸天眾會莊嚴未曾有
須菩提大眾不久磨滅無常因此無常悉知諸法空無得道一切先見如來禮拜供養
比丘尼他人 便輪王七寶眾人 見佛本身比丘尼最先
禮佛須菩提 所以者何須菩提諸法 法身供養供養供養生身 供養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

毘陵沙門湛然

[0335b13] ◎大品可加 須菩提般若相應相似是故 般若身子所以
故云大空 是故法華 我等諸佛菩薩大品 須菩提諸菩薩般若波羅
諸菩薩成就須菩提 菩薩聲聞四眾天龍八部念言 自力佛力須菩提大眾心念
身子佛弟子有所說法皆是佛力 說法相違二乘無力 五十三爾時須菩提三世諸佛
從般若波羅蜜生須菩提小人云何 般若須菩提 正使大菩薩大梵王 不能須菩提在於自恣
身子亦復如是大論善用方便有門中說 () 第三 可見第四車匿
涅槃阿難 不久入涅槃有所 憂愁阿難白佛
何等乃至惡口車匿云何佛言一切經如是我聞惡口 法治調柔軟 得道有無
即是雙非實法有無是故雙非名為如此得益
古來翻譯方言便 預流通水四門 有法
跋摩宋文帝 至此祇洹臨終遺書自說外國僧眾四十六
歸敬三寶不淨觀後說二果 阿毘曇因緣實義 各異修行無二 毘曇得道不得
異端無行契理真諦寂寥 (空無) 。 論主 跋摩成實論何故有無論文
大小通用失理 菩薩無諍釋迦三祇 三無數劫供養如次
七千僧祇供養 千佛僧祇三僧祇七千 三無數劫滿勝觀然燈寶髻
釋迦牟尼第一僧祇釋迦牟尼 僧祇滿寶髻第二滿然燈佛第三 滿勝觀佛大論第二僧祇尸棄
毘婆尸彼此六度第三 釋迦婆沙菩薩 釋迦三祇百劫
當成何故釋迦是故因故彌勒滿是故 使聖教
釋迦菩薩苦行彌勒 彌勒下生經龍樹大論二十七諸法實相慈悲 三毒清淨功德離欲
下地名為如初 尚未 斯陀含名為如是即是 名為得無生忍
煩惱得佛果真實 大論第五 六度菩薩迦旃延子 大菩薩不知實相利根佛法
論議結使處處 菩薩故此初文釋論迦旃延子 菩薩大論 小人不能大河豈不
云何菩薩 大海賈人 諸人自殺大海
宿死屍即時疾風岸邊大慈如是 不是菩薩然燈虛空十方 然燈來世作佛 釋迦牟尼如是如何菩薩
僧祇未有相好因緣然燈佛 虛空十方佛豈非大相 當得作佛大相大相 十二三十二相輪王魔羅調達
三十青目 何以三祇菩薩 難陀毘婆尸佛青黛 佛塔佛像端正金色
處處受生端正 迦毘羅釋種之中三十出家得無佛說五百比丘難陀第一
九十一一生 僧祇不知作佛 迦旃延子三藏
義理毘曇婆沙 楞嚴授記發心 他人知己不知
僧祇不知作佛相好 色界何故不得梵王 轉法輪云何上界不得不惜身命 不知三空乃至般若
三事分地息諍二乘 不能分地算數 般若少許人中
十住菩薩達多 菩薩羅睺阿修羅王大菩薩 故云相者
彈指頃六十生滅一心不住不能分別 大相不了心中多心和合 猶如重物多人不能釋迦弟子
出自如是種種三藏相好若爾云何大論二十九云何名為 相好十方三世諸佛無相何故
尚無何故三十二相佛法二種世諦 第一義諦世諦有相第一義諦無相 道慧生法二身相好無畏不共
眾生二種眾生二身著名 相好知法假名不為三十二相無畏有相云何說法無相
一切諸法悉皆無相色身 道心一一 三教三藏 不少三十二相
身邊莊嚴不周雜亂名為 相大莊嚴莊嚴 復次眾生見
相好眾生何故 既有妙法莊嚴 相好憍慢佛身
不能一心不淨美食 不喜臭皮囊寶物不樂 相好莊嚴涅槃相好
莊嚴人天莊嚴三界莊嚴 三惡三祇百劫俱舍 俱舍道樹波羅蜜滿佛果
波羅蜜滿普施 忿讚歎無上菩提波羅 多於如是一二一二如次
滿初一布施精進如次四句讚歎 毘婆尸佛九十一
滿大論阿僧祇六波羅蜜滿相違無相大論三僧祇但是 滿緣理
滿俱舍因時 有漏大論有漏 三十四三界見修故知爾時得無今文大論
三藏菩薩故且名為半字 引證第五譬如長者唯有 愛念不速便
愛念晝夜慇懃半字教誨 毘伽羅論半字 九部經毘伽羅論方等
河西世間文字根本典籍 世法出家 清雅義理深邃雖是無邪 善權大士所為以此方等
法華二十二乘理即真俗二諦見思 二十云何二乘十智
無礙一解脫無礙解脫 樂法耕夫帝王 二乘法華雖說
通教四門有門幻化有門正體如是 假實空門正體如此結成
一切法空有如是結成非空非有如此結成 有門諸法不生般若大論六十
身子白佛云何般若 佛言不生般若波羅蜜乃至 種智不生般若波羅蜜身子云何
不生佛言不生不得不乃至 種智如是般若即是 有門三教空門乃至
涅槃幻化大論五十三諸天 須菩提須菩提諸天 諸天如是聞法
涅槃幻化一切眾生 第一涅槃一切法第一二法 因緣生假令有法涅槃 何況涅槃無有法勝涅槃
三藏 通人諸法本不生 何故
破見破法 故云引證火焰 四門不可取乃至第一義 一切四句四門
般若般若波羅蜜大火 四邊不可取一切不可取不可取名為
實相般若即是 第三不可取第四 第五能所第六總結 名為
不下問答 () 有門 撥空空門如實
大論第七 名為呪術名為 名為方舟 聲聞化人苦行頭陀初中後
禪觀行道名為菩薩 諸法心得清淨名為 喜根 心量事相
頭陀根本禪無常等觀不知 諸法畢竟清淨行道 斟酌渡河大經 真如水底
菩薩大象不空 二種不但今文 菩薩二乘四門 行相大涅槃無上道
聖行事相次第 三藏且如生滅聖行 三藏無生三慧聖行三藏
故云不知 次第五行解脫即是 大經第五解脫中文
總而言之不出四門非有三德涅槃通理 句義使
不同引用 便方等如來藏 金剛藏菩薩
初二同一初文 佛眼觀一切眾生煩惱中有佛智 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譬如 天眼華中有如便
顯現佛見眾生亦復如是總有 長行偈頌五行 行令譬如
天眼觀見如來身無染譬如 無量圍遶善方便一切
之謂棄物不淨隱沒 天眼眾人 人家珍寶不知 不能譬如菴羅毀壞
大地大樹譬如 他方穢物曠野 譬如女人醜陋 轉輪王譬如大冶無量
外觀焦黑文中
致敬因為 乃至佛身種性 如來身大王煩惱 如來身陰界如來身何以
即是如來藏一切煩惱佛性 滿足地中
故我煩惱中有如來藏 如來藏今文 弊帛故知 涅槃非有涅槃
故云非有施設涅槃 云何而言有色涅槃 解脫名曰
不空無水 名為如是不可說 不得有色香味 無有非有無門
四等意指尚無四句第四四句故云乃至有門亦復如是大經非常名為中道
雙非如此得失得意 初地名為不得地前 便三藏四門一一 得失
同異云何觀見 有門見思不思議因緣 生法生法有門空中
故云乃至第一義因緣大經 三菩提因緣故知一切無非 空門三諦三諦
涅槃 即是涅槃即真二諦俱空唯有 中空故云三諦俱空
有門一中一切 第三無有真實空也分別不盡 以為一微塵
大千第一義空也善分 大地空也種種 名相空也假名乃至空也
中道二諦一切 非空非有一中 切中雙非第四空有乃至非空
有餘三門一有一切第三 隱意云何 四門三諦一一
何以一門即是三門因緣因緣即是法界行相隨便根性各別一門
教門大體一切無生為首明教十六斷見料簡 一一四念處
多用多用別教多用 圓教多用非空非有空有相對 有門
分別界內界外 是故今文無生為首文中具足 是故上下結成無生
若爾開權引證 法華何須 淨名法華
法華淨名大品 即是法華 他人十六何以 不同何以
乃至非空非有 一法十六即可 稍異前後如今但是
初心斷見在教緣理 眾生理具初心 十行後方
斷見故云 三藏十六自行
無生總結本意言依 無生大經無生破見 一切 圓融
破見四門見思 即是法界三諦 得意終日次第次第
故云方便門第三 不可一一句一一論文 不可一句
四念處問曰若爾何故 高山 兼利不同
如初鹿苑淨名弟子 淨名淨名室內
無常大品摩訶衍如法華中諸法學者 內外邪曲方便
末代坐禪內證邪正學者內外孟浪學者 大小自行 利他為此
以此上下

[0339b17] ○ 初文大悲利物是故二乘 不能利物 善巧假觀空中種樹
假相大悲利眾生生死 善巧方便空中種樹大論 十八網明菩薩舍利弗白佛 大功德何以
乃至大利何況其所 說法世尊人種不依 枝葉成果諸法 行相亦復如是不著一切菩提
如是菩薩不住空中 不實 大論菩薩諸法佛法 取證不住譬如
虛空菩薩摩訶 般若三空方便 涅槃大悲心 眾生本意

[0339c07] ○ 緣中同體哀傷約出 眾生名為同體無緣 實體本誓利生發令
二乘智者應知空有 善巧不為 精進本願 使一念生畏淨名
大師淨名問疾品 三觀三教入空 通教三藏 菩薩二乘
文中 四行無常不同凡夫 厭離不同二乘滿足 生厭樂於涅槃
無我說教眾生身空 寂滅如初約集 菩薩悔罪二乘抵債 不同凡夫不同有部罪性
故云過去諸眾 因果三假入空中文 病者非有眾生 空中中間故云中間即是
別教五意具足引別教證次第三觀利他是故三觀入空自行
大同五意今文同體大悲 生死輪迴是故 同體
同體諸眾生體性 十方佛體性眾生不知 應知既有利他
入空應有云何四住有無 無明眾生見
是故二者無明四住 得以故第宿世無數劫 布衣登極知人苦樂四弘
饒益故第正當 饒益諸眾生入空 修福淨命
福慧二嚴淨命 命者乃至不見 慧嚴淨命
利生憂惱勇健 菩薩生死 憂惱精進 精進退料簡有法
利根鈍根四句 法文前後利鈍 在前在後在前入空
說中入空 便 說中利根對於
料簡五事利根即是 利根四事料簡 四事未必鈍根四事未必利根
精進三事 故且 四事具足
鈍根聲聞五事有利 文總如法 四事第二
五事具足次第 同體要約本誓 奇謀善巧有力勇健精進

[0340b20] ○假觀 三法不可大經二十三第七 功德善男子菩薩
善知識何以譬如 良醫大經 在地
根本明見根本從此本起 三從為此苦集 結業
苦集火輪火輪 知心起因緣中 所謂內外
外相應作 周禮形貌偉大
妻子 莊子所謂得志軒冕 所謂得志軒冕之謂軒冕
在身性命儻來不可 不可不可以軒冕今人豈非不可
曲直是非 漁父 安貧相者非理
輔佐齊桓公牛角南山 文章中有鯉魚 短褐
() 牛至夜半長夜漫漫 何時 指事
伊尹 使相者調味說文調五味爾雅 ()
漢書郊祀 一統黃帝三才 九鼎九州伊尹太公文王嗜好
不同賢良非一文武可知 王子 有無王子大悲太過 天子行事天王
[-+] 貪食王子尼乾子 菩薩應須使知眾
不同如此 本文不同算法 應知文中合數根本
可知大水 如是見思 正是六十四
無相苦集 有望乃至無言深淺乃至 非有乃至輕重一一輕重
破法未盡重生入空方便 有方便見思
二乘菩薩 一諦
應從四十里水既是四諦 真諦四諦隨緣一諦 之一應從大經須陀洹四十里水其餘
思惑二乘 方便分別 方便長短不同
如此法相 有方結成一一止觀
俗諦恒沙三昧不同如此修習 宿春秋 左傳戰陣佛法 實義
預知三昧六根見聞 三千色聲一偈不可窮盡 不思議見思五部法眼五部以為
五部遺教三昧 乞食不得五部 佛滅後五其事曇無德部
四分薩婆多部法名彌沙塞部 法名五分富羅未來迦葉 法名解脫僧祇根本
如是五部胸臆止觀 亦復如是不思議開發

[0341b22] ○ 第五五度 世間乃至分屬大品
逗機即如下文 世間法 大論大經金光明
出世法顯密大經 法華開權是故金光明 世間皆因大經
即是妙理顯密 順次引文世法 眾生以為出世 出世法一一世法無不令眾生
五戒出世法佛出世 出世五行五常十善 五戒見思塵沙
何故出世出世 塵沙無明何故相對通論
明知菩薩 塵沙惑應須世法故此 菩薩入空一門破見
分別眾生見其先 中道以上 無明無明正意
眾生二種觀法中道假觀五常五戒長者
何故佛言五者 神氣天地 陰陽成就萬物眾生
萬物天地 萬物是故所持五戒 當來順世五常五德
不淫 禁酒非法 不可造次不可須臾君子 立身故云五戒
邪行虛空 四時五行五戒白虎通 東方東方
主眼生存故云 以防金主西方西方收藏金安以防
北方北方不淫中央 四季
不妄語四時妄語 違心南方南方 不飲酒以防
五經五戒禮樂 不語春秋 五行五經不同使 祭祀
禮樂以防淫亂 古樂 [(/)*] 擊缶 鳴鐘而已魏文侯子夏
古樂惟恐 不知古樂如何新樂 子夏古樂
修身均平天下古樂 子女不知新樂天地四時五穀
以防 毛詩防暴風化 (去聲) 尚書防盜明帝
陰陽 孔子天文知人 地理使不行如是
通明三昧 天地內空
虛空四體 四時大節十二十二月小節三百六十 三百六十鼻息出入溪谷中風
出入虛空中風日月 星辰北斗江河骨法 叢林五星
在地五嶽陰陽五行在世 在內修行五德治罪 大辟主領五官五官 第八博物句芒升天
朱雀玄武 白虎五音五明 從此亦復覺心
大王之內五官侍衛 司馬司徒司空司命主司人命乃至
禪門廣明大悲 開發下次淺深法如心性心行
心行退失出世法 諸法如下 文約二教
今文通途教判便 中人三藏一中 人天不論數法 大小且如增一阿含以此方便
一法二法三從 十一無不諸法 不可一一契經是故
三藏教差別乃至一切 一法無量大經二十 二法乃至十法一一
結成出世 中有明法 一一無量該攝 二法即行二法
真俗教行 福慧權實斷定悲智 不可一切 行相名目出世法
釋義歸於四念處 兼含 九想十智不可
九想四見污穢如是四見凡夫名為不淨乃至白骨即是實相無相既然中間十智不可
小乘十智 (云云) 。譬如知法 增減出世莫不見思
如下 佛經明法皮肉其次 根莖枝葉如次戒定慧海水四門四門
四方土地四教一一 四門一一方 四教有權真俗不定
不定祕密不定菩薩 正教不定不同 不同真如
不同適時不差 菩薩未能祕密相似 祕密不得 菩薩
不合治下明法 十行下次開權即是
依依大地病故 無分別不同 一說正當何者
大地大河如下 四諦止觀不出四諦乃至 前來出世上等不出四諦一一
種種四諦不同一一四諦定慧即是止觀定慧 具足四諦生滅
無生無量 應須釋出 四諦苦集不同集諦
名為苦集苦果不同苦諦 種種止觀四諦 不同故云種種復次菩薩造論
通經所以者何 初文神農黃帝 神農他者列傳文化
遊學孝廉避而不 養生二十精於方藥不假
須臾 便湔洗二三便 扁鵲語云
寡人 如何日後 血脈日後
日後扁鵲退使扁鵲血脈 腸胃酒藥此後骨髓司命 不可神農
造論名為鄉土不同各別西方大小乘
行事順化 利鈍有利 緣故各異利根鈍根病因
各別大經解義憍慢 讀誦憍慢顏貌飲食利養住處 不同既然
濃淡展轉 濃淡輕重 過現不同造論
神農後代 引證造論菩薩加意成法大悲利物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

毘陵沙門湛然

[0343c12] ◎眾生 世法孔丘 仲尼周公制禮作樂五德
佛教禮樂前驅真道 混沌出世佛教不須
震旦清淨法行月光 菩薩顏回光淨菩薩仲尼迦葉 老子天竺震旦 以為文義或是
乃至像法勝定 如是涅槃至大刊定 正經以時未決便大師 錯用出世
四教故知 出世法別圓以為 四教十六
四教相望作下 大經因緣 初三
佛經雖是菩薩 三根可知菩薩即世 即為對治第一義
三教可知下去 即是佛經四門即是 一門可知
十六 十六四諦十六十六苦集之中
本經菩薩四門 以利於即是正意 善說名為 法身一音乃至亦復
則是猶在 利益是故 現身說法天雨無私各異
二木得益不同見聞莫不 故云生長應知 如何次第圓教四門

[0344a23] ○專用 三教使凡夫自絕入空先見行長
若一往來乃至破見無量入空不可何況故云 是故權位 上根一生一見
爾雅 重者當下三藏 二乘菩薩初文譬如
二乘大經二十六師子吼 佛性何故退不退 譬如他方七寶
甘美貧苦 增益壽命其二一則莊嚴 一則七寶便
七寶答言實有獲得砂礫荊棘水草 千萬
有人 為期如願所有 其所供養父母供給親族 何為便
涅槃佛性 菩薩行不同生死 四魔煩惱水草修道
退轉不退退二乘退 鹿苑方等諸菩薩不思議 號泣三千大乘 法華中方不對
取證法華 般若 菩薩云心不待經歷漸教 修習通教
中有一往 隨機未可古人 是故偏執二乘鈍根 法華中方後方
名為不來法華座席如是 取滅度唯識即是  求佛智慧
法華漸教若爾 為生為生本門為生
為生本門 世界微塵數初始 二乘
菩薩得益 何不推尋本文正直方便 無上道無二方便已今當
最為第一善行開方 便門真實諸子大車草木 一地如是不可何不 頓教地下
大品何必 大品二乘 諸佛菩薩大論
七十二空無何以作佛 羅漢所謂薩婆若心行是故 作佛自度羅漢金翅
須彌須彌在於諸天 人間孔雀所以不來人間有毒 令人未成 閻浮提中道
未成不能 自舉菩薩 無翅方便智須彌山三界
無量佛法功德 滿菩薩三解脫門無量佛法 退作佛不能
羅漢果 菩薩功德今文大師 等於名為名為
名為方便斷見名為 初果思惟 法華 治病不能五欲不能
不能五欲二乘閉門黃門 聖人天下通理萬民 黃門黃昏閉門
華嚴法華華嚴 至於大品世間不能大乘經融通諸法菩薩觀門願行
不能二乘發心融通何不 作佛在座乃至 渴仰上乘不為 法華無二
作佛如來文成故知 方便 方等二乘何故楞伽第二
變化大慧佛如來何故聲聞 無餘勸修 為此菩薩樂求聲聞
大行三變化佛 法性佛大慧聲聞祕密聞法顯露不同方等隱密
淨名大品應有 楞伽方等第二第三我等 入滅次第二義鈍根
二乘第三法性佛 是以法華久遠 法性
菩薩聲聞故知三義異法 大慧發起是故發問授記 方等法華
二乘法華授記 聲聞是故 菩薩授記處處通途
作佛乃至本門當得法華 闡提涅槃對法 斷善闡提一有 易治無心難治難治所以
法華餘黨不難醍醐涅槃末代方便別教可見圓教六根
名下假名同功相似 圓融三諦不同次第五品 初心上根初心即是五品
大品大品上根 觀行道場度眾生 六即由於上來 問答例假
分別三根 四念處 善根見道上位
上根念處 苦諦相似全同法塵 空想法塵得名入空
爾前凡情四念 故云 方名 (云云) 。
但是 即此 難以三根入空
退 有益應當不退退 未名不退何必一切退
設使退何以 治法深重四念 上根初心
入空二觀 假相列出 通人入空 不能故知不同圓教別人
初心入空教體佛法後方名次故此 入空六界
長短不同尚未佛法豈能 是故不同初心 並用一往滿 十界無法圓融何須
而言 一心作別能別下次人次 四句第五但是
應有不同更加相對以為兩句 入空入空若爾多少
次第故云 即是別教 次第名為觀自在是故
二明利益 真實利益別圓初地三根 第四故知
次第假相利益 法眼故此法眼地前不思議 法眼以下略明
法身三藏菩薩 菩薩
當分教門明法是故 開顯即是法身 即是節義應有 釋迦過去過去得法
六道結緣王城出家 是故名為應有始終別教地前 別教登地
乃至妙覺眾生 病根人見水源諸法 人見體性 使天下如是使用
不差名為無明 淵源中道種智不差不思議所見現身
四住處處結緣淨土因為利物眾生八相成道聞法初地圓教證道
是故乃至亦復如是料簡決擇所以者何 有漏無漏
調伏如來 現相 便於放大光明八部乘空
希有不覺作禮偈讚 清淨妙果自在天紫金青蓮
日月奇妙華林湛然大海不動 須彌安步師子視同牛王無量 淨修身口意以是獲得如此
歡喜作禮 大經變為 十二八十種好如是莊嚴
虛實世尊能化作佛 不能阿羅漢邪正天魔 四眾四果佛像老子
化胡經乃是道士偽造使老子化作是以有漏無漏 天魔化身
大經三十 五文第三三藏五通 斷惑無漏所得神通 本期通用外道尚無念處
故云世智如是但是如意 身通如何三藏五通三藏 別圓雷同陰陽
雷同萬物亦作字義故知 三結破法次第 無明次第三諦初三
真諦明文相中 凡情破見尚未次第 故此
並舉中略 大經如來譬如 大臣白象盲人各各
為何
佛性佛性 亦復如是故云
方知是故不即不離 是故名為 六合不須
應作大經 十八譬如親友王子 (能化) 賤人 () 如是互相 (感應)
() 王子淨妙第一 (佛性) 心中 貪著 (愛樂佛法) 王子執持他國 (菩薩
感應事密故云轉化故云他國) 寄宿 (五道) 夢中 (無明從此聲聞
名為旁人) 旁人聞已問言 為何可以以上 白王 (初果) 設使身分
不可得 () 王子 親友 () 一處 (相應) 眼見 (聞慧) 乃至不敢 (思慧)
(修慧 聞慧) 問言所見相貌何似答言大王羊角 (剎利黃色) 欣然
語言隨意 中都王子邊見 群臣便
王位庫藏問言何似答言羊角如是展轉 第四登位 (第四) 答言
問言相貌何似答言優鉢羅華 (婆羅門) 如火 (毘舍赤色) 有言猶如 (首陀黑色)
大笑悉皆 不見真相王子凡夫 聲聞緣覺諸眾生我有
粟米在身 熾然如來出世我相 摸象 破見
但是入空文字但是 破見故云如此一見 無非法界不同次第不然見思 即是見思無明
見思之外別無無明 體性法性知見亦即法性 無明法性
第五第六通論何須 究竟明文 相次故云初文相中既是 約法六根下次明文
次第次第 次第即是 相似不思議相似即
中道即是 道觀中道既是是故 不須 無明不思議神通
任運文中不論 二觀次第 明文次第 見思見法不復三惑三觀前後
次第如此觀法 中道如何 文明
二觀觀法重沓 重沓不出一心 即是法性塵沙見思
有無二觀三惑三觀 第五



[0347c03] ◎中道四門不同 相對不生 次第一往
並非同意 不生入空不生 重述次第
在於次第次第自行 自行即是即非不生 不生不生 入空可以展轉
使乃至 種種  次第中道 初文中觀次第
次第即是圓教二惑 除非本意初心三觀 四教尚無何況 是故三教
三藏可見通教明理三藏 別理可觀無等者 不生不滅故知緣生 心作三諦不能
通論是故第三別教 離合而已通教後心方知故云二諦有無
俗諦 真諦從容 真俗真諦不出中道理體 三諦
真因分齊 云何穿
別教菩薩亦復如是行次 之外真俗真俗名為 故此二惑中期
三諦例如舉例方便 二諦見諦圓教有法
故知一生南嶽 六根次第行者使 經歷次第
別圓接通圓行 一向在於 用兵能所器械
智謀兵器通名 淮南子用兵
積水萬丈 三諦 三觀
一日一生 有種中觀 同義一者 具足方能五事應須
五事入空 如是無緣慈悲具足 方名無緣結成雙非三諦
十四梵行品一緣 眾生緣於無緣眾生 眾生父母親法緣一切法
緣生無緣不住法相眾生相大論 二十眾生十方 無量怨親中人法緣無漏羅漢
諸佛聖人我相四緣五眾 無緣不住有無諸佛大經大同釋出大論第五 眾生故知慈悲三諦
無緣得無 故知究竟慈悲 菩薩 菩薩法緣二乘是故
第三無等者結成三諦 梵行品有無非有如是聲聞緣覺境界不異菩薩
菩薩聞法二乘 乃至十二因緣七覺八正十力無畏 諸佛神通無不根本是故
遍歷諸法即如如來 具德結成出師 折伏梵行品提婆達多
阿闍世如來 爾時無量眾生血氣 被服赤色
弟子未離欲者四散城中人民 調達歡喜爾時 五指 怖畏大小便投身
善男子爾時手指不出師子慈善根力調伏乃至下文空中 驚怖莊嚴外道女人
女人平復如是皆是 無緣磁石無緣攝受 大經三十師子吼無緣任運 猶如磁石任運
猶如不能名為 芭蕉即是 異法相應中意
立義 如來度生 異法出生法身本誓不能
任運眾生無明具足 不能水生 斷惑大論三十五不定
云何有人人身 人身起火不能無明 無明二觀不能
道智無明是故第三 大論四十九 是故 如火起草
是故 二惑二智二邊二智不能 水能滅火不意生水
如是二智不意二智是故二智滿本誓 四弘四弘四諦枝葉
二觀苦集未知即是無明 無明根本二觀 修道四諦
二觀四諦顯正 如今四諦中道 佛智明智
即是廣大 周遍 究竟具足兩下
兼合即是中觀功能目足 解行解行 解行
四德水體 不同佛性 四德差別相等
涅槃果德佛性 見法見方 深淺同體權實名為方圓不同故云
深淺佛眼佛智知見 池水不二法性無染名為清淨四學 方便初文起用
不假 不可思議善巧善巧 體內方便適時
風界無色可見世間 劫火得中 便故此方便 方便彌勒
善巧淨名彌勒同體 何者彌勒一生一生 兜率天子彌勒位居
不退天子宿菩提心彌勒 諸天天子淨名 諸天彌勒三世過去
未來現在三世無住如何 淨名如理無生云何 菩提云云中有 眾生草木聖賢凡聖
非情彌勒授記一切眾生小乘 賢聖無情草木眾生不得 記者彌勒眾生賢聖
何不 能化 是故三教菩提
淨名圓實菩提要略 二十五一切法無非菩提故云寂滅 菩提六即發心寂滅
不二諸天菩提無生大士彌勒大士 彌勒不退轉
淨名淨名一生補處 彌勒成天得法 菩提諸天
妙理 為難菩提得無生忍若非 天子
高位初心以此不易 不知應順安樂行 問答大乘深愛法人說說 有軌化儀大慈
可能善巧利他如是利他 字位五品乃至無生 佛化善巧鹿苑 一往稱為種種
四時不同引導 無不使一乘名為 便文中種種鹿苑法華 七方便故云然後
是故種種方便 真實有所重述 三教方便莫不 法華佛智歎佛同體權謀
思議無能 方便鈍根 菩薩法華善巧 法界法王
法王理性契理莊子圓環內空無際名為如是如理無相無始無終
故云文殊 善巧寶篋舍利弗 神力智慧不可思議富樓那
所為一時毘舍離 尼乾子眷屬三昧 尼乾應當說法見輕
麁惡三月便 文殊五百異道師徒尼乾頂禮 白言
弟子不見沙門瞿曇 答言善哉純熟不久 調伏法尼乾摩納和合
問訊有所聽受次第 尼乾文殊師利威儀三寶 功德尼乾所有功德
異時知眾即便語言我等所行呪術 經書瞿曇所有功德 來者瞿曇功德何以瞿曇父母
真正轉輪王地動梵王 自行宣言一切 乃至一代漸次開解
五百外道法眼淨八千外道無上 文殊五百弟子五體投地南謨 佛陀南謨佛陀外道信解
供養文殊文殊 無不得益文殊機先 名為方便五明精進初文
佛乘名為佛事起行大功法華引證故云勇健 故云輪王不動 金光明精進不為
永不退三惡失實正理方名菩提薩埵薩埵薩埵王子經本 投身不惜身命財物以此 無上道得佛果精進不休
身骨故云菩提 下端不共中有精進 開權 精進功能輪王見小破見
禪定無漏田宅見大 大智故云天下 實法同體實相明珠得法 故云
開權故云如此 精進力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

毘陵沙門湛然

[0350b17] ◎第三中觀初文初心無明實相不識欲界無明故云
二智肉眼文中 二智未知中道 是故例如 二觀中觀
中道二觀應知不易不易 故知中觀 無色可觀
陰入止觀三假四句 解發無漏分明真智如是 恒沙佛法無量 三昧云何可觀真空
空心諸法諸法漸深 種智開發 中觀二觀使 可觀二智何者
無明二智既是無明 之中三重觀法 無明無明法性非一
自然自然如此 陰入一切故知二智能破 中道釋智
智障三重二智即是 智障智障 名為智障能所相對
智障智障智障 至此達磨 不出在此
在後云何 中道云何二智 知非智相智相即是 無明
三假異名一一四句研覈無明成因
法性二智相應 生法無明無明以為 正用四句二智
二智即是無明無明 無明法性 名為無明無明二智 無明乃至
中說此等止觀有法可見至此 結成二空二諦
譬如說中遙望大論十四 為人不實 為人如法 無明審定故云
四句四句故知 初心次第二觀 四句不會無常 無明中道生法二空
見思重述不同 破見塵沙二觀即是 無明金剛用大
金剛不能穿無明二觀 能破能破即是龜甲白羊 二觀不可
故云不智復次 四句無明乃至二空 而已
大經第八 譬如持戒比丘 不已
不明十住見性亦復如是 未見不了借用十住 法性四句 未了法性前人
可知前生可知復次 六十四如是四句方法即是一一句通理
一門應見不了多人 施設隨一 故第 中正四句觀法方法即是
入理是故 故云能所 一句既得 名為自行不同
一一有相相應 得失四句
名為觀法相續 無明無明滅有法 無明是故 觀法從何無明
法性 前來無明無明即是法性 觀法如觀
明了當下觀法應須 所以法性破見 續假結成三觀 如是六十四
得失 止觀六十四不出止觀 不得三觀相待 無明
觀智智者應知 未見理即無明無明 得名諸佛
如是 觀法 在地故云無常 生死無常智明
常生故云云何 諸佛將來真修即是 自下
四句略明四句 不可得智障不可得何以 何故無明不可得諸佛
佛智無明無明不可 觀智亦復非有故云 得失智障即是 即是四門
通理契此 四句理實 六十四但是下次
何故不明觀法自行滿是故至此方名 初文所謂
無常 故云無常隨機 得益同意不可一準無常 無常大經
無常何妨我法無常 如是無常因故 真修常住他生 栴檀如法是故大經聞法
授記自述我見世間 不見栴檀 栴檀栴檀即是
不知恭敬如來如來如來法王種性名為
不變名為我身中法 無始至今不變名為 信心名為共生 內法外觀無明滅
名為離生非法 名為 內外不無所得中道
云云一一句智慧名為無得 三觀名為無得離過 故云無得得無即此無得
假名無得不可得 照得無得諸菩薩下次菩薩 利他即是菩薩天親論法
依持自生正意故云 可知中論 四門
一切四門四門通理不異乖違應作 兵器
應作兵器欄楯 牛鳴並非
猶在
自相四門 止觀經論功能如此 觀行功能眼下
料簡無明法性法性無明應當無明法性 二法不二破顯二法
不成二法無體假名 法性無明無明 法性尚無無明破顯
無明 即是法性法性有無 法相無明即是法性
法性即是無明今文一邊故云 無明法性無明法性所以不論一邊
明理不二是故不二 一對何須一對
無明法性不識一句 兩句 法性無明 指法二法故知
非但不識無明法性不識 法性無明猶如無二 不了無二 二法互相
水火緣故理性緣故 故云以為方便 隨緣方便初地
地前方便 初地任運見思 空觀真諦假觀隨緣可知是故
初地中道權位 通教別教初地圓教 接下修證是故
通教 論證第三接通 中道九地無明十地
無明得名不同九地三根 不同不等 從中故云
大品十地菩薩 經論 第十地名佛地能破
無明佛地八相名為 如此權位無明權位正是初心
云何不得 三賢初心 五停心尚無念處地道雙流 無明初心下次別教
信心尚未回向文中 回向權位凡夫次第而言三觀二觀中道是故至此
四念處別向圓修即此 五品法華經三觀以定
所以寂滅所以 所以如來是故 相似大經
十四二種相貌了了相貌 見者遠見名為不見 虛妄空中便蓮華便 便見牛懷妊
便便一一句 如初如是名相了了 見者眼見菩薩見道菩提涅槃亦復 如是如是了了
相貌名相了了見者 得分故此 相似非見未見 凡夫虛妄虛妄
觀行相似非見 如下五品 華嚴六根界內惑 無餘無明牟尼三藏牟尼
教門觀行住心 牟尼自下功能不待 通教地方歡喜初地
楞伽第五菩薩摩訶薩如如 歡喜地如是次第乃至法雲故知 初地權實
初地法華引證權實 便權實事證釋迦十方
開權 教判雙流 三藏
在於當分二義 略語圓實 一切一品 譬如
不同以是而言不啻 至此 二觀至此中正
中道 中觀二空破法無明 法性前次不依第三
四句結成性空無著結成破見三假二空 淨名二空二空稽首 二空諸法
性相無依一切 是故一切 皆除一分一切
來意 徑直名為 無不
一切至於

[0353c04] ○ 八不 第一歸敬不生亦不滅 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法 八不第一義諦 舉例中論二攝
問曰諸法無量何故以此 無量 不出是故廣明
不生一切 無生不可得不生無生
不滅既已一切諸法何須 初二信樂 隨宜本業瓔珞大經大論 諸法並列八不中論
八不聖智不二不二諸佛 諸佛八不故知八不 三諦
三諦使 無生一切 無生乃至不出亦復如是
一心後說是故 中論初二是故 諸法無生展轉互相
乃至一切是故無生無生如是無生 中陰無生
觀心無生十法初文 不思議十如十界三千 種種五陰即是略舉五陰
性相即是略舉三世間十如 無生真正無生 發菩提心無生安心
安心止觀此前 相承相承 無行二門
無生有無 三觀入空但是空中破見 諸位四門料簡無生
知見 無生觀智 無明四句
一句三觀現前二觀 三句入中觀
法性入中觀 無生無明法性 中道中道 三諦四句一一
三諦相續相亦復如是一一 自生三句可見 文中觀法
無明滅法性故此文中無明 無明即是法性即是他生 即是法性不滅
即是不滅即是法性何者不滅不滅 無明相待
相待諸佛 當來名為 可知無生三觀結成
二觀第三第三後說 第二不出故知正應
第三無生上等總結 下次通明所以者何 無行金剛無行
無行即是菩提 發心安心破見即是 涅槃中間即是始終
文中道品 在位 故云金剛
六塵不住境智不住境智 乃至見思無明初三不住
不住 初心境智乃至 即是無住 故云諸法不住無住法住般若
三諦六即得名無住 無住仁王通途無明是故分得
金剛無住釋迦究竟金剛若爾 金剛故云 金剛等覺金剛妙覺 金剛仁王釋迦
金剛在於無非 金剛不住解故從容 有無等覺妙覺 不出不住
無生 各異 根本妙慧若是入道
分為 可知無生名為 自行故云三十二
各各 正解菩薩 自行下次諸菩薩
各自自行 十二菩薩各各非獨利他不同無量
無不云何復次 即是 應須即世即為
對治第一義下次 生下八字

[0354c29] ○一心 佛法邪執 一切經見思
大小不同四門料簡各異假藥 遍歷一切諸位不同無量是故一一一切
正意名為一心一心無生 來意無生
一心種種結成一心一心解釋 一一名為
未了觀法不得可見 一心復次不同 自行
分別名為利他 名為 前進如是一心故云
乃至一切雙非如是 二諦何以 如是一心知見
念念止觀現前心念名為眾生何者前來一心一念 眾生念念
一心止觀一一無非止觀 何必方名三乘 但是之謂眾生
寂照即是三乘知見但是開許 開通開發下文 法華引證六根
意根清淨 三賢等引仁王賢聖因故有果名為
通論究竟大經妙覺小乘 名為二十七眾生
繫縛名色名色繫縛眾生師子吼有名繫縛阿羅漢名色繫縛佛言善男子解脫二種一者
二者果斷阿羅漢 繫縛不得 名色繫縛必定煩惱
之子即是大乘 小乘無餘 無生報身 報名果子
光明報身同名不同 小乘隔世法身 報身境智相應名為應身
經意名為應身 報身去聲 三身化身應身法身
眾生種種名為化身相應如如如如 智願具足相好名為應身 煩惱一切法唯有如如如如 如法身為如如
金光明

[0355b29] ○一心不二 一心一切無非無明是故 無明無明
心中識陰 等心一者不出二者便宜
煩惱雖是煩惱善惡 等心若爾煩惱 煩惱煩惱
過現不同在此 煩惱不盡 下文 名為不出無明故云一心

[0355c13] ○前來陰入第七 陰入何故 便至此
識心從此已去乃至五陰 成法檢校 具足五陰道品念處不可一識 道品
陰入陰入 一心一心
法相 應知同異不出心心
問答料簡入空因緣 何者生死初文 既有賢聖以下
慧命神通無漏 因緣相大悲本誓慧命
方便精進一一 故云以前 緣故空觀下次四門
大小此等 破見入空能破不同 十六使體空
見思三乘共有別教入空菩薩今文相似別教今文所為
使別異次第故云 四教 圓融智障達磨 釋智達磨多羅佛滅
八百阿羅漢婆沙三百 以為一部阿毘曇論主 大師引用全無 十二部經不正用具今文
煩惱云何 二種 今文可解證智
佛菩薩智者二乘二乘 實相 煩惱 分別
智順二乘佛智 佛菩薩故云智障 煩惱障無明
二障涅槃解脫無漏智 證智解脫 持名涅槃異義
以下慧解脫 所知無障礙名為 無明無障礙 無明證智名為智障無明
引入大乘無明智障無明是故出世無明方名智障二障煩惱無明
煩惱何故無明煩惱智障 煩惱煩惱無明 煩惱煩惱是故無明不同
二障不同釋智分段 生死生死無為無為生死生死無為無明如是得名是故無明 得名智障四住煩惱
智慧煩惱煩惱 智慧是故解惑煩惱 煩惱障無為生死大乘
有方便生死無為生死因緣生 法界生死生死變易 即是無為復次
有相釋出無明 不同後果故云 相續功能心煩功能
煩惱無明覆蔽無明功能 煩惱招生不過 是故名為煩惱智障無明
無明功能智障無明 解脫無明不同無明 解脫即是
既已智障是故名為煩惱 無明無明體性 即是是故名為
無明二種無明同體 二障不同 得名無明云何無明得名
智障通論 使別論 不同無明是故二乘
煩惱諸佛 菩薩法無我無我 二乘佛菩薩
得名佛菩薩名為 名為智障若爾 法無我人法無我
淨智煩惱理智 所知即是智障 智障何者
照理有道理古人不同諸法名為 智障無明佛智名為智障論主
俱許故云無二何者一智 事理事理心智 有人心智
分別如實 名為智障小乘 小乘滅盡定
滅智斷滅滅智不可 分別無分別故知分別不可 釋智中道
智障無明無明法性是故智障不可 是以毫無 分別智助道
煩惱證智是故 一向下次執見見者 不斷
無明智障前來 不出中觀明智即是智障
名為智障 證智名為智障智障 所知名為智障
問答 瓔珞經列位始終初地三觀 雙流何故雙流
相成通教圓教不可瓔珞 初地不過瓔珞是故 高下問答拾遺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6 No. 1912 止觀輔行傳弘決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