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之一
毘陵沙門湛然

[0182a12] 大行來意發心無行 故云修行菩薩位大行 止觀
大經二十六要得當成 醍醐前行猶如 五品六根
醍醐善能調停四種三昧 六根醍醐 行法通稱
釋名三昧大論引證一切禪定三摩地正心 無始不端正行
蛇行今文故云 善心一處調 三昧百八
法界解釋論文四行依法一處別名常坐乃至非行非坐 常坐一行常行
半行半坐方等法華非行非坐 常坐所立 名言一行名為 一行緣理一行緣理
行者四行莫不實相 下列方法三業開遮 禪堂別處最勝故云
結加大論第九 坐法何故加趺坐 攝持手足魔王
得道慚愧安坐加趺坐 魔王驚怖不同外道 字書故知
坐法佛法相如 故云結加 自要
仰臥 修羅並不 應作應從
經行 經行經行經行
應當直行三千威儀經行五處講堂 閣下四分律經行
思惟消食便利不得延緩即非隨一方面
必須西起念 便向西 一佛彌陀以西 一準時刻不許
一日一夜百刻故云 須臾三十須臾晝夜未必 但是通論不許須臾不得
剎那須臾大師 出息不虛 開遮論語
君子不可大論六十一 佛道不惜身命十方諸佛 護念成佛菩薩懈怠
貪著不專勤求自欺 諸菩薩何者自言眾生 便負心
不遂名為自欺 眾生誤解眾生自心
自心即是順行國語勞倦 蒼頡即是
疾病四大調是故內外 煩惱名為惡知識 稱佛名為無悔
故云十方佛釋疑有人何故彌陀是故 功德所以者何
大哭 大喜在意行人 大論六十
中風出名優陀那 優陀那上去 語言
愚人不解中人智慧 不著亦復愚癡諸法曲直 去來語言無有作者初五
身業第六口業二行一句 了知 即是三業意業 今文單意不成
經部義通三乘不通 應佛止觀念法 身故上人接下
行人法門 未了親近 般若部令親般若
行門般若菩薩觀行誦經 常坐以此 三三昧常坐誦經世俗 三昧
外人非行非坐 止觀乃至 本經觀門 約略未可觀法始終
發大心三略亦復如是故此 大意 消釋下文觀法 下文四行下文
觀法是故 不從文中 法界 眾生即是發心一念即是止觀
破法一切法即是 即是道品即是助道 即是之中三三昧
止觀可知端坐通用止觀立身蠲除 觀法 相貌
寂照止觀不出法界止觀寂照同時一切法法界三世前後 界首法界無際內證
知能不異法界故云無知 法界非有 非空不知故云 無住一切諸佛法界
法界諸佛故云安處 凡夫諸佛驚怪法界法界異名如是異名
法界如是下次觀法 以為勸進十號 平等法如是觀十號十號
云何觀法應身 十號法界法身如來十號 無二如來無二 諸法名為應供不二
正遍知無二互通法界 來往三世明行足無二法性 三德名為善逝一切三世間 世間解不斷
無上士調調調 法界名為調法界法名丈夫契此 一切宗仰過於三教人天之上名天
世間名為世尊法身 垂示應身十號法應十號一體 十號經論不同大經解釋十一 大論第三無上士調御丈夫以為
乃至世尊第十本業瓔珞一者 乃至佛陀具足十號 不須如來境智不二
初文法身何故觀智不謂如來不謂即是不可得 無相如來明智無相
如來境智不二故經云如來 如來不在彼此何處有如境智無二境智
有名不在 世俗三世 世俗三世中道雙非二相中道不二不共名為
名為觀智 絕不名為希有亡故虛空 依次過失進入增長正念見佛相好成見由此
本期使使所見猶如 鏡像運神十方法界 諸佛實義眾生悲智誓願莊嚴大悲眾生見
大智涅槃莊嚴亦復如是莊嚴悲智福慧莊嚴 般若莊嚴莊嚴常寂光
清淨法身莊嚴無能莊嚴眾生 故而無形無相法體 外表如來聞說知法 實義見聞證得
證得如何行者何以 唯一法界法界 亦復無得取果著法 是故觀眾生三道
眾生即是三德 是故生佛量等 界別數量 執事互相生佛不思議
前言不思議 約數相等 名為不思議眾生界 正意生佛
如意無相虛空 虛空故云不住 法住般若 可取生死涅槃苦滅諦
道諦四諦取捨亦復如是 取捨實際如此總結 三諦行相寂靜
行者即真諦行行者俗諦生死 中道不捨三觀契理不捨諸見 不捨無為空也佛道
不捨即是即是 淨名不捨諸見三十七道品明見中道道品中道道品
為此業者五逆即是菩提五逆阿羅漢破僧 出血妄語殺生加行輕重
優婆塞戒經業品以後 心境相對四句分別方便三時 正意分別大乘
阿闍黎以為五七體性空寂無行五逆菩提菩提五逆 觀行五逆五法名為五逆
第三無明貪愛隨眠 和合七識作者現證實法即是
經意菩提不出心性 無二識心名為覺者覺者無名 覺者知覺
不異無有分別內外無分別五逆名為覺者菩提名為 知者二法名分此等亡故 實相不二不可壞
本來無自性一切重五 實際不來 生滅無始法界 四魔五逆隨順三道
便法界不能 實相法界煩惱實相 法界實相天子法界
中魔大論菩薩修空一切 有心便即便憶念修空
修空法界 禪師以為心要後人用情 不同致使江表禪宗勸修 宿譬如
宿聞法 四眾 見佛復重
見佛文殊聞者文殊 身子即是領解 菩薩摩訶薩
菩薩摩訶薩 依依故云 說法佛法
有事 是故聞法見佛 佛言見佛 不退六根清淨相似見佛
不退三不退具足波羅蜜 後代行者義通不退 六即三不退波羅蜜
勸修 般若勸學以此三昧即是種智般若 摩尼摩尼
華嚴二十一具足 巧匠然後放光 大海巧匠三轉精妙
莊嚴瑠璃 光明二乘 一行三昧摩尼
菩薩三教菩薩 一行方名 人意比丘亦復如是二眾 出家淨名出家
方名無為何故 二眾方名出家天子 天子文殊有人出家
云何文殊答言發出 出家何者出家 三界五欲未來不見
證法無為發心剃頭 出家我人故知出家 可見真法
得名歸依常行 跋陀菩薩智論 婆羅輕重在家菩薩
不可因緣和合 感應道交何方 何以如是三昧佛力見佛
三昧中立三事佛力三昧 功德三事是故見佛 十方佛三昧見佛
是故現在 諸佛從何三昧 念佛念佛讚歎佛身 今世後世利樂因緣部屬方等
二乘正意四教菩薩通行 故意止觀色身 住處三昧相應相應不同
不等三地相應喜樂五受相應相應界繫相應非界如是
念佛三昧相應住處不得不 故云論議釋經 諸相不同念佛根本開遮惡知識往來
生人不善根寶積經 四法應急捨離利養惡友三惡由旬
名曰鄉里親屬 不得希望 成就十住婆沙乞食十利
活命二者 三寶然後常生悲心隨順 滿憍慢善根乞食餘善男女
諸事次第乞生平等心淨名 迦葉空生 論文乞食不一少欲
不受使十方 佛教少欲施主平等 優婆塞戒經鹿母五百 羅漢不得請僧福田
比丘得無雖是惡人 為人說戒定慧三菩提有果 三寶執持如來無上袈裟 不受
律部法常三昧一切大乘大論中食 三昧
福德不得 嫌恨無識入眾料理僧事
散亂出道乞食道場以為供佛 名為道場亦作 洗手盥洗
() 左右 內外律者 律儀意地律儀大小乘
意地遠方便十善 小乘大乘不必 大小遠方便
故知大小制止 制作定慧大小 心念 合掌
中觀小乘 律儀 所聞三昧世尊
大論四十九菩薩菩提云何 高明不敬不敬 大利無由 不住三學增長
枝葉增長是故佛說 不能惡師云何順世開釋般若 不以
夜行險惡人執不以 菩薩智慧不計空中 復次好惡求法
無有功德 得無何況 諸法畢竟諸眾生何況十住婆沙智慧不惜
身命輕蔑愛敬 過失隱藏方便功德稱揚流布何以三昧善護
不成下文師生求是三昧 難得 學者不見短長 舉重依報
男女入罪以為奴婢外護同行 涉險一則同行
自要三昧 一切法無非佛法不可為此 故而精進精進無染 念念一切種智
無能在於三昧 光陰
行者使不空 有人何不 未必
。經文睡眠四法三昧一者三月睡眠便利飲食二者 三月乃至彈指頃不生三月
經行休息三月說法利養今文隨便復次第二第一睡眠便利
親近善知識如是三昧 親近善知識一偈 知識精進三智四信 修習五十
(云云) 。九十日下至心彌陀休息 三業唱念念法 先後念念使
相繼釋疑 加法三業步步 身業口業念念意業止觀
三十二相以為佛剎 一佛 所居三月
菩薩三昧阿彌陀佛便有何因緣答言善男子念佛三昧
乃至三十二相今文云云即是 三昧見佛三十二相 輪相三昧三十二相
相者三昧 發願見相出光明遍十方須彌山大海中日照發行者爾時山林佛身
瑠璃中有赤金 三觀空觀初文略明我身 三昧色心兩句 不用知心
色心見佛色心四句 不用心得不用心得佛心不用 不用我身得佛不用心得 交互何以
色心無相無得色心亦復 智慧色心 無故無故 故云假觀中文
六喻大同 心性 如夢行者法身
應身如夢佛境 行人想見如夢感應 觀想成見 畢竟空中故知前後
明見不可得中間不可得 追念不知何處最後 中間不來樂事
宛然大論第七在世人為毘舍離菴羅婆利舍衛國 王舍城優鉢羅
端正無比便於 夢中從事心念不來諸法於是
跋陀婆羅菩薩其事菩薩答言諸法菩薩方便說法不退地之一般舟
大同能緣瑠璃 所緣境如夢鏡像三義 亦復如是所謂瑠璃
二義空心行人中略行者行人
名為所有 心大歡喜三昧 聞經中觀初文即是菩薩三昧
思惟今文便 可解 菩薩思惟
從何諸佛 從來我所 三界無所有心所
隨心云心作佛 見佛見佛心作佛心見佛即是
我身云心自知心心自知 無明 諸法實相三昧智慧隨意
定慧今文 我所 自心三昧所見西方
二義一境 三昧既成隨念心性心作 心作見佛自心 見佛佛心佛心
見佛所見不異自知 見佛見者 畢竟故此中意自心所見 不出法性見佛
即是中道不須雙非 泥洹即是涅槃 不可所知
涅槃離念假使能所空寂 五言可見諸佛 五言一切
諸佛不異佛心成佛 心心佛心佛心 五道心心五道不受空見
空空水波亦復 總結圓融 佛印既是實相佛印釋出不貪不著
所有觀智能所亡故無生 無從無生無有 無名
無名藉此名為 名為道本 小乘斷惑二乘
生滅所行佛道二乘 不能魔界生死生死 涅槃涅槃涅槃婆沙
校量次第教相 修得別圓 福德 實相
論文二教 行令色相三藏不定 相如大經三十六師子吼云何得佛 三十二相不同大論
共有法界次第報恩第七 第七即是 三十二

手足  手足柔軟
滿  
金色滿  滿
   肉髻

[0188a02] 法界次第分齊 即是別圓真因理體 一一各有利他別圓
在地利他 眾生至極大經如是佛性 不可思議三十二相不可思議婆沙
小乘四十不共 報身法身報身不共 法名法身實相即是法身
生身三十二相功德四十不共諸佛法身非但肉身 佛法無量諸人 歡喜

飛行自在  變化無量  如意無邊
聲聞自在    心得自在
常在安慧    金剛三昧
不平  無色  通達諸事
知心相應  大勢波羅蜜
無量波羅蜜  波羅蜜
三輪說法  不空過
說法  無有
賢聖大將  
四無畏  十力以為
無礙解  四十

[0188a26] 護者身口意資生論文四十 成熟一百四十不共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礙解
四無所畏念處無上一身無上 二行無上無上正見 威儀淨命四智無上四無畏神力無上 六通無上煩惱無上
梵天大論十八不共十力 四無礙大悲念處四十不共 婆沙不同意義婆沙
念佛實相不貪著色 二身重頌三身一切法 虛空諸法本來無生無滅菩薩 信樂色法二身猶如虛空一切處
得無障礙障礙須彌山何以 未得天眼他方禪定殊勝 三昧相隨意見勸修實智 佛母佛眼善權方便無緣大悲
實智所生大悲 悲智不成一切諸佛莫不 以為 正應 [-+]
牛乳三昧 功德今文 深意論文互相 百年休息
所行如來不知 滿布施於是三昧 隨喜迴向菩提多聞過去諸佛 行菩薩道隨喜三昧如是隨喜
未來現在亦復如是三世菩薩所行三昧 如是三世佛三世菩薩一番隨喜千億不及
三昧得無果報 師子惡獸 毒蟲夜叉羅剎鳩槃荼
除業必應受者 病者無有天龍八部 諸佛其所若一一劫不能
何況定心成就校量 果報信受三定 成就互相今文疾行
果報 校量功德隨喜校量 不如隨喜 迴向隨喜自修
迴向果報 一往三昧法人之中三昧 憂悲有失大利
不行法人經卷 手把破戒無信義 不肯修行田家子不識 法人三昧行法摩尼珠無識
家子妙行反貪五欲 卷云愚癡滿手旃檀不肯 之謂不淨主語檀香 不淨如是棄背
三昧不受持戒 賈客摩尼珠田家 平直賈客答言 照直滿
貿一頭賈客不復與其 譬喻經長者子 往外栴檀他國久久
便何者他人答言 便栴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

毘陵沙門湛然

[0189a11] ◎半行半坐方等四教 經文三昧得道三乘 四眾今文
止觀祕密修行 自指 如法疑心分別
非人因此五事 非人列子 周禮
吉凶方等文殊 男女廣說九十二陀羅尼一一陀羅尼 九十二陀羅尼門
神明何者神明十二 陀羅尼云何 十二夢王雷音比丘九十二 苦惱大聲十方
三寶十方諸佛發聲菩薩 寶王如來諸菩薩 菩薩白佛佛言
摩訶陀羅尼章句魔王 調伏受持陀羅尼各各供養白言我等
大王受持十二 十二十二夢相 文殊法教十二夢王
一者夢中飛行 二者形像塔廟 大眾聚會有神 淨潔白色四者
白象五者 駱駝上高大山 上高般若 受戒檀林
佛像請僧設供禪林禪定見大遊行
一者淨衣 十二王夫人乘車 勇猛精進如是
無益竭力 供養直行無益 僧藍蘭若建立道場
有事俗人二眾故經云阿難白佛家當佛言 陀羅尼父母出去
如是心中默念家屬 陀羅尼阿難白佛父母不許 道場佛言父母種種燒香 聽者思惟
經典修行燒香供養 一如八道如是日中觀音菩薩說法夢中 道場無異散亂心三途三途
為人奴婢應當志心後悔無益僧藍 先有道場更新嚴淨方法 室內室外故云
內外圓壇佛法 蓮華故云圓壇彩畫五色 五色間色應作
旌旗 佛法供具故云 不得佛菩薩供具
如何形像海岸此岸栴檀二十四道場 先嚴然後世人求道
道場時令愚童 以此可悲 阿難佛滅度如何供養佛言滅後供養在世供養
正道 道場傲慢招罪 方等餚饌
玉篇飲食 道場內外各別長齋通俗故云
防患故知 有言淺近 不過中食三時 有所出入
精誠 日日增上聽從 資財經文
竭力南山大論 內外律者出罪乃至七眾 二十四爾時上首恒伽
二十四菩薩律儀 具足戒梵網戒 輕重不同開遮
不可 優婆塞 優婆塞五眾阿難
女人佛言 不受入道佛言 行事不受二十四
阿難 佛言三世諸佛由此成菩提 方等乃至比丘 陀羅尼
經文。陀羅尼大火 變成寶華行者無上功德 師說故知必須清淨明了教相 自身犯重如何
滅罪八十五黑白 多用白月法華齋日 極少不可進行
多少南岳 不得南山京邑方等 非凡
多人壇場何不 道場比丘 修行淨行三法楊枝食器坐具
道場故知出道 法衣常隨得罪 阿難剃頭佛言
行事未見阿難 三衣佛言三衣名單 出家三世佛儀式
道場三衣入道尺寸得罪平聲 不許即是受持
是故應須借出家人 未可故知三衣出家 異口同音晨朝音聲明了以為先導
過去雲雷 七佛方等父母雷音 陀羅尼
佛法 諸法諸法陀羅尼 故知陀羅尼即是實相
實相權實二智父母方等 十法王子法王菩薩文殊南山行儀並列十二菩薩
菩薩法王子 大師在世未有大師滅後 事跡故云止觀 定時
三業供養宣唱 南山自古相傳準的如斯 天台普賢禮請
意地精誠禮法雙膝 後方地想佛足 目前 合掌真容近代澆漓
業海大道 通則 無始隨意智力
使思惟如意 第二晨朝第一第二 不須召請禮佛止觀南山
不敢 實相觀法歷事觀歷事觀法經 非獨今文大經殿堂
法華忍辱淨名中法大論 師子吼釋教如東 君子
養家農人修正惡行 明文不見大師
初文思惟正觀摩訶 名為一切法一切 名為一法攝一切法名為
三惑三智二邊名為 無相名為下次觀法雷音因緣過去
栴檀去世 無異菩薩名曰上首 乞食比丘名曰恒伽 從何答言真實
何謂真實答曰寂滅名為真實 寂滅相中有所答曰 答言
有所一切 語者
寂滅涅槃一切虛空分界亦復 次第空法真實菩薩何處 六波羅蜜恒伽聞已賣身
上首陀羅尼聞已云何 上首三七日如今 今文可知觀法
在後 中意文成 三昧三昧 能行所行我我所
來者三昧往來出入 可知大品十八空 乃至涅槃一切大品十八
空中不空十八空第五大經 大經空義如來涅槃二十四
空空無法為何所見菩薩所見 見者不見佛性不能修習般若波羅蜜入涅槃菩薩不但空見般若 波羅蜜五陰如來大涅槃一切如來
迦毘羅城阿難愁惱阿難 親屬殄滅云何如來 同生釋種親戚眷屬云何如來
憂惱顏色 我見空寂親戚修空所見以是因緣以此
方便尊容道具方等 下次方便 修空
得空由此方便 名曰說文九月
道場不出 定慧供具不出不動究竟 戒香子縛無緣
法界三惑法界 法界戒香圓照 普遍 逆順二十四二十四如法
華中無明乃至老死無明滅老死 如此因緣五十四 緣生乃至無明無明緣行乃至老死
逆順因緣生老死乃至無明滅無明 乃至老死逆順因緣 逆順因緣生二十四
餚饌法華經 在身 日觀
無垢能所逆順二十四設法不差故云三道不差
瓔珞本業瓔珞觀法緣起 十二我見不二二心 四相三業三世三苦
性空緣生不能 事理第四中說 三道引證事理虛空 神呪大比丘志心方等陀羅
一千四百如是次第八十七 行道比丘尼四十九九十七 沙彌沙彌尼信男信女四百四十
行道諸菩薩八百六十七 行道初文 為期行道八十七即是八十
乃至六十行法 不同為生如是 佛法死人清淨
無不故云不還 無有小乘教門 無任沙彌大乘
可通 大小區分 重罪用大
小乘何須 六根方名 相似第七十方佛
有相六根不退 無明煩惱三障 因緣婆沙過去現在
現在三支未來有果凡夫有果學人 無餘有果 學人有果有餘通約
相生四事 界外十二五陰 不同 (云云)
淨名雙非中道大品乃至大經金剛身
陰界陰界 皆是畢竟空也故知因果 勸修三分實相 心行優劣使差分
六即淺深廣說功能 修行受持讀誦 有人讀誦
得中種種供養故知 修行讀誦據理應須供養中文廣說 (云云) 。
舍利弗有人頭目身體妻子 供養不如有人禮拜 滿四天下梵天供養不如 一食有人
供養不如章句一日一夜 (云云) 。供養中分功德 供養上分長者名曰
不信因果五百遠見樹想 居家樹神作禮饑渴 舉手五指自然出於飲食甘美
大哭答曰五百 眾人長者 所致迦葉佛
沙門乞食以此指示 精舍如是非一壽終長者 大悟八千流出城外 指示常人乞食
法華部屬醍醐 可言 止觀行文四句今文 觀經
安樂行無相觀經 四眾八部大乘大乘大乘 普賢色身多寶釋迦 分身六根清淨
障礙妙色三昧 有相安樂行十八 故知相與無相方便隨宜 入門相違安樂行兼具
安樂行四行之中第一一切 如實相等惡世護持 第三文中十方大菩薩
恭敬禮拜答問惱亂 觀經文中讀誦無相南岳下 南岳安樂行 修習禪定諸佛三昧六根
菩薩法華具足二種一者有相二者無相無相安樂行甚深禪定觀察 六情有相安樂行勸發散心
三昧行一心念法華文字成就普賢一往 究竟二行
方便人見文中 便甚為可笑 可作二行亦復如是 南岳誦經普賢智者
宿世無相南岳 智者降魔進行證法 相似
權實理即第五事理不二 例如大論二十八師子吼 大經二十七波利法門身法
意趣次第六通如下 道中如下中說四攝 愛語利行同事布施如法
愛語安處安樂利行自利 利他平等攝取同事利益其事 布施無染愛語
名利離過同事 約法故云四教 開顯故云多端 (云云) 。法華
勸修說文骨法相似 佛乘骨法相似 得名四句
南岳大品隨行 南岳即是行一三昧
首楞嚴故此下文首楞嚴大品三昧 三昧變成無漏
智者有別覺意三昧會通 非行非坐不同 釋名有所
大小乘心所法非一何故 不可
異名心性同名心想 乃至下文非一理性 若是何故婆沙問曰
意識如火 名為一心 有別差別過去
現在 雜色六道 五根屬意 俱舍起名籌量了別
一法異名 而已是故不可如是 心想婆沙無常
顛倒顛倒顛倒亦復 之中三心識心 識心三心有想
四心有心 有想初心 心想成名 婆沙正當今文心想
名為 一異觀法方名覺者了知 正立名相望都般舟 三昧分別應觀
名字非有即是即是同異非一 可知知名名下總有
雙非假名不可得三觀非一三假 一空名性
達心不可思議 一切使如是
非但諸法無明故知非但一切意即無明無明 安在故云
覺意三昧 由於自下既是覺意異名 覺意就此
三三昧 三性無遺四運 一如安有大道
觀音 方等三乘故意止觀 二十五三昧
今文 正當第二三義 正法波斯即是
七言護法三十六今文但是 三義延請身業祈請口業
身業口業繫念意業請法人法 三業
不同三三昧觀音 不同如法普門品 觀音方法分為嚴淨
作禮燒香散華繫念楊枝三寶禮拜坐禪前方事理今文事理
次第楊枝 左手楊枝右手是故 楊枝拂動
淨水五體投地常行阿含雙膝 五體投地五處五悔
崩倒理觀觀音 薩婆若名為 左手右手薩婆
五分名為 解脫解脫知見 可知繫念今文
十數何者領納心王五陰四念聲聞
無明因緣乃至未來 緣覺不受 念念相續分別邪正
六度菩薩 無相名數通教不空 不俗中道佛性前後別教 一心三諦圓教
乃至應分三寶 三障行法正行 故云補益今文正行 四行

苦厄  大悲一切
光明  滅除
毒害  煩惱
我所  大安
稽首  聞名
歸依  世間慈悲
必定  三毒
今世  大涅槃

[0194b01] 初二 一總 三通苦厄六根一切
十界 三障即是煩惱 涅槃涅槃三德三德三障
請觀音經修行發露
應須發露 理觀清水理體淨衣 惡道午前日夜
午前初夜 不可六塵五陰六塵
性相聲聞是故幻化 下次五陰 色陰四大地大 非有即是
地大 三大 波斯身子 地大水大不住風大無礙顛倒
火大不實因緣生受想一一 相同四大如實之際波斯 四大通達五陰羅漢果今文 開拓觀法四大
末代鈍根不同中論 二空地大 三句
既是無何乃至轉入第四 非有無非 此地大本四句名字 四句三大
可知色陰性空如初地大 畢竟不可得水大風大 四句不住不可說火大陰性
可見三大並用四句 火大四句二義一者火大不實
緣生因緣二者異義乃至雙非 領納不可
領納乃至是非 領納乃至了別亦復如是具足第五四句如是觀
聲聞真諦名為如實聲聞 應觀四諦苦諦觀法 實際下次緣覺觀法
無明老死性相 四句即是無明乃至老死 空觀 無益苦行是故等觀
性相如實實際二乘通通 即真別圓 陀羅尼從中下文
應知今文本意 陀羅尼三障銷除 調伏行人以此總持
毘舍離功能 毘舍離一切人民一者 二者中流四者
無聲五者變成六識 閉塞猶如醉人五根病故意識昏迷 六識乃至五夜人精
如是五根病者 五夜爾時長者名曰與其 同類五百長者白佛 人民良醫耆婆道術
世尊病者長者 不遠西方無量壽菩薩 觀世音大勢至大悲救濟苦厄 無量壽佛
菩薩如來菩薩到此 城門放光於是長者四行 三寶陀羅尼平復西方
不遠不遠 合時未熟 何故西五行西方
決斷四諦西 西方通義若爾法華 西苦集相違便
相違因果相對西 因果次第相生有所
西東土釋迦生物西彌陀 無量壽生法二身 生法二身生身化緣
無量 不能本則 並不隨機以此為 不須何故機緣
表法觀音 通論何故三經 智能便
故且佛說陀羅尼 四部菩薩一切不善 火燒下次惡業陀羅尼釋名
可知梵行下次功能梵行 十惡糞穢清淨設有業障不善菩薩陀羅尼業障現前見佛下次
三寶二字佛陀達磨僧伽有人三寶三字 三字無有結句是故
經文 報以四部眾 廣說六道拔苦功能以為 波斯章句觀心
廣明六妙門六根以為 寒林色相 廣說六根之後一一 章句字義不出今文
二義大悲 功能初文能破根本三毒三毒一切不善
一切三毒見佛 無明三毒是故見佛 即是功能能破六道三障
十五二十五三昧六道 阿含正法廣明大論三十三云何六道五道去世後五百年
不同佛經使修羅 一道有無不同三障輕重 是故六道三障地獄 地下名為地獄捺落迦
第四 闍梨祖父爾雅尸子 古者死人
天神飢餓餓鬼 驅使閻浮五百由旬閻浮 根本閻浮
果樹無德不淨東西 北洲唯有威德諸天中有阮籍
鬼神作色 古今賢聖共許 變形從子
見鬼
人生雖說 悉知見人不見 孔子人事尚未 鬼神畜生三反
若非六畜牛馬 不盡通論此道 婆沙旁生形旁故云旁生 五道中有無明不過
畜生大論夜行 夜行水陸廣明阿修羅修羅云天修羅
云端無端故云世界 須彌頂宮殿後光天下 展轉第五修羅便無住 下生佛說諸天四念處
五念佛說三十七品三十八心所疑懼 修羅嫉賢
人中意思人為萬物 天地之心五行 五道婆沙五道莫過於
五道不過住處 三障云天人道 有事加之天方 丈夫人中
勝者方名丈夫白虎通 如是方名丈夫見佛方名丈夫涅槃見佛
雖是女人男子男子丈夫 天道應有第一義天事理第一三界諸天
是故清濁分之釋典最勝光明無色 (云云) 。 大梵天王三界
臣下男子賤稱 得名對治四惡趣 便宜
二十五三昧四者日光西月光不動十七欲界色界無色 不動四王忉利
夜摩青色兜率黃色化樂赤色 色界白色初禪種種梵王二禪雷音三禪四禪
那含虛空無想無色四者無礙 空處識處不用非想 非想二十五有四惡趣
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那含二十五 三昧二十五有大經聖行 第四三乘結成三乘
不同六道二十五有 不同三乘應分 二乘菩薩 二十五有菩薩乘
別圓調因為 自度 聖人爾雅
三界無漏 百劫修福故云 多助是故大悲 如實不退轉初地
不退若爾何故堅意首楞嚴初地所得乃至九地所得第十別教
首楞嚴下地所能第一初心涅槃豈不首楞嚴七佛八菩薩 七佛神呪七佛
功能以為懺法文明八菩薩文殊虛空藏觀世音救脫跋陀 大勢至釋摩男有神
功能乃至下文普賢菩薩 八龍王滅罪七佛俱胝 陀羅尼瑜伽八大菩薩陀羅尼
觀音普賢文殊虛空藏金剛藏 虛空藏八百 之間雜穢虛空藏未來
中善毘尼眾生說治罪 十五救世大悲道場供養 十方佛三十五別稱大悲虛空 何者虛空藏頂上天冠中有
中有三十五菩薩結加 一切行者夢中 坐禪摩尼珠印行 滅罪如法
南山行儀 付法藏重罪人名清淨 律師優婆塞受戒 憑據不得空中
滅罪毘尼夢見 虛空藏毘尼毘尼比丘 懺悔一日三十五菩薩輕微知法八百
日日不淨一心一切 令人洗浴三十五 十二部經五體投地自說三七日親友佛像三十
五佛文殊賢劫菩薩作證白四羯磨 犯重 如何
未來無慚應作如此懺悔方法南山親友 犯重受者未見 不捨根本
安在虛空藏 一境 是故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

毘陵沙門湛然

[0197a26] ◎分別四運從未正從 國語
四心名為 入佛觀佛不出 是故應須分別四運分別 下作觀心故云心識
四相分別世人無生 無生不知無生 何處先有先有
如何 菩薩界觀察 內外有心無心有心無心 有漏據此無生防火
欲生正生 心體
人間六塵起滅無生 無色等心 無生觀察 四運意中從未從事
觀法如常一切法 無非法性是故三昧 不可二種一者 唯識一切唯心二者真如
真如今文十界四運 一切唯心今文 無相次第十四思議 佛法不思議發心乃至
一家入道傅大士獨自 獨自心中何所四運 無生千端萬緒無垢大士
四運心要大士十界 如下六十四展轉推尋是故大士一相無相 四相不可得名為無名
無相料簡二心 無心云何
有法但是起名是故 前事有無不可
前緣有無 不滅一切是故 入佛 名為
第二為己不可 金剛經三世 不可得過去未來現在
云何三世 過去云何三世云何聖人三世
鬼神云何鬼神 三世佛法三世鬼神 三世婆沙中有女人
呪師何故女人五百 (過去)
女心捨心不捨 (現在) 過現未來 未來故殺現在地獄
過去婆羅門國 說法不肯信受 地獄地獄因果 云何行人不識剎那生滅三世龜毛兔角
見者以此斷見三世 無心一向全無 斷見兔角龜毛鹽香蛇足
名為取走 大經龜毛 兔角三世
非常何者不常無實不斷可觀不以不實不實 斷常如何 斷滅見斷滅見
一切因果萬行是故 二心故知 三世不可得無實
佛法二諦俗諦真諦 可以是故金剛俗諦 不實不可得行者勸進知心
十界四運善惡即是六趣 不住 善惡善惡觀察是故下文 善惡十界
無住歷下 十二十二領納六塵作為
名作相者不出十界 故云六度
財物財物 六塵財物六作 六度六作 是故
成法亦復 名為三觀 中觀空觀四運 反觀空觀不待
因緣便不待 空觀淨名 云何淨名
所見所見 譯者 能所各各眼見
和合方能根境 不假四緣今文 諸緣 不同小乘識見因緣
假觀初文空觀緣生法 十界無間根塵因緣和合眼識眼識因緣生意識眼識根塵
無間次第意識意識 眼識意識無間意根復生眼識是故二識十界初四眼識
經部附近小乘故云識見由此展轉 因緣如是次第十界戒具
愛言諂誑我我所一切凡夫畜生
眷屬人天 不與取 故云 名為父母夫主佛法
護者取名不與取非時 非理非量別論 是故明仁
清正自守即是規矩即是有權變故 五常五戒十善十惡
欲界居人欲界無色 不論四運二乘四運文中 四念處聲聞乘無常生滅不淨
不住三受無我不自在因緣 一句佛界菩薩界菩薩例如下文思議菩薩六度
所以者何 不能一句三藏三藏凡夫凡夫行事不及三藏菩薩不能
通觀三事三事 施者財物根塵 受者金剛引證不住正當 六塵不住即是不住
受者布施財物 俱空故知三事 住相不能
一切無相不住 三事故知無著二義 三事空也乃至六十二見一切
故云種種直言經意利根 不見難解 四句方名不住乃至不住六十二見無相故知四相
六十二見金剛我人名為菩薩非獨初果破見而已故知但是真諦無相六十二見大經二十八第八功德 五事五見五見
十二一者我見五十 欲界五陰四句合為二十色界 無色十六故知三界五十
邊見三界斷常 六十二見二者三世五陰斷常 有無二見根本大論六十八
四句二十 過去四句二十現在色有
四句二十未來 一句世間三世六十有無凡夫取著有神 滅罪無常名利有所
無常初二 神我第三 無常不滅雙非 第三何者常則不變猶如
風雨不動無常變動 非常無常佛言邪見
世間即是國土是故世間 四見問言 世間何故邪見世間
世間 目語瓔珞現見 不得可知 外人不得無始
無邊 萬劫可知 第三八方上下無邊
有頂地獄八方無邊 芥子神我有無 可知 後世名為先世
不如 第三第四論文 婆沙六十五 五陰以為我所
瓔珞我所 十三五陰合為六十五一一初一 我所所以佛說六十五
道品聲聞乃至菩提故知破見得法 不同恒沙佛法利他 菩薩分段彼岸一切法通教何故一切法
不過不可得通教所以 周行十方 還是下文處處一切法
三諦專一不可大品一切法 大論云何菩薩
世間發菩提心菩薩眾生說 乃至種智眾生 乃至種智眾生一切法 空無不過何以空無
不可得初文 色心乃至種智故知一切法即是 所為不過不可得
用語稍異 論文故云一切法 不可得云何有趣何以一切
能所不可得一切法不可 能所不可得不住二邊 中道可見
通教四運四德名義真諦 不變不受界內三苦 六道故我不為見思故知即是四德如是四運
通教空中十界四運故云 種種別教故云假名四德 佛界菩薩文中全無恒沙別教
四德虛空乃至至此 四運中道四運故知中道必須 十界假而方名
所以思議佛界 不可思議五塵圓心 三諦 (云云) 。六作莊周
出處行住坐臥莊周 三觀空觀可見 假觀心動十界由此 為何事故去聲
眷屬 十善四禪 無色涅槃二乘慈悲六度 方便菩薩
[-+] 無形不實 足下相應能所 有所一念名為 如此別教空心故云如此
故云恒沙狹義 通教空觀不分三乘 別教故云如此 別教恒沙佛法
中道非一 引證六作 相從佛道
十二 同異十二並且是故一一 是故
二事一一十界 具足前列十二一一十界 從略佛界
十二一一中一 一一莊嚴即是 乃至能所
大乘經首楞嚴大論大品六度 今文首楞嚴 大品攝品富樓那白佛
菩薩佛言廣說六度 互相三十六故云 波羅蜜乃至般若
波羅蜜五度大乘 瓔珞楞嚴 八十二何故為首
便貴賤乃至畜生乃至宛轉諸佛相好如此 證道無非法界
前後次第初文 相次不假初文 大悲天王菩薩行 左右眾生
眾生同一大悲故知 菩薩諸眾生與其一實 五根菩薩得無正當六作施無畏
眾生 實相故云即是 央掘罪福法界無罪 心想
動搖遍一切處名為無住法界 不動念念 後方起信覺知前念起惡
即是不覺 法界覺者雖是不覺名為一切 中等念念法界是故不為生滅不得身心不得二邊
爾前 領受念著涅槃 生死頭等不謂
二手如下 中說法界去來去來無實 不同通教幻化無生
涅槃二乘凡夫五陰即是 是故二邊如下 楞嚴以是堅意云何
一念六度答曰菩薩一切 捨心無貪著名善寂畢竟惡名 知法 毘梨耶畢竟
調伏禪那知心無心通達 般若今文經文是故 如何得知 堅意廣明次第
堅意云何一念六度堅意 以此故知次第之後不見經意便臆斷是故近代 釋義使後學圓行今文
一切法無非六度 仁者法施珍寶瓔珞瓔珞 波羅蜜
過後初文即是 楞嚴故云明德 尚無楞嚴
重判顛倒如是 不空 貪著禪味
法界一切方便行者下次 自高名為 名為智障一切外道各自 自高外道
大論菩薩菩薩念言獨有以是因緣失道大品有餘菩薩菩薩一念
一劫佛道一劫佛道自高不下下次明德
散心 不得 大論引證
名為戲論在意戲論戲論 戲論戲論故而戲論 由著
如是無著妙智心心觀心觀想 觀心復生戲論如是 故云即此如是結成
三三昧道品之後六度道品 異義六度結成六度道品同異 第七助道中說六度既是
三三昧應從第七道品 結成波羅蜜 降魔降魔波羅
滿心想見惑三毒 貪瞋癡修惑 因果不住名為行者
四魔煩惱在下魔境 故云魔怨義遠即是
界外同體見修變易三界 四魔乃至方名波羅蜜攝受 一切 四魔三三昧歷下
莊嚴十二十二引首楞嚴 事相而已六作
故云威儀大經二十譬如 間有大眾滿二十五 傾覆 隨之
盡心經歷大眾之中五欲 繫念放逸所持菩薩生死 失念五欲不貪
不生不滅五根清淨獲得歡喜行經 異事名下事相持戒 三途人天三諦三昧彼岸
據理持戒三惡道大經 善事三惡道 人天無理此等是故不論 應須六度
空觀未見六受六作六道 四運四運四運四句乃至
四運六十四故云種種六道 能所內外六受去來六作
如是下次假觀十戒不出十法界 不復 空觀七支無染 十戒三觀第四
中觀色法 見識色法 受者分別領納三事
此等意解例如前引首楞嚴 忍者不重 中文具足
受者下去結成三三昧一切 六作或是
法華威儀作佛道意歷下 莊嚴舉事 空觀可意不可意即
次於空觀六受六作所見 分別如是中觀
精進五度莊嚴勤行 精進策應 今文
五度以為之下通義無理是故從容 五度何故 並列大論十八菩薩摩訶薩
精進為首五度精進 是故應有無明 無明惑通名相應 使別名使精進
可知非一 誦經有別三昧定慧二法一切法乃至
大師誦經觀法事理具足開皇揚州涅槃自矜東山沙彌觀音一品
閻羅閻羅沙彌敬重涅槃銀座 有餘放還涅槃 於是沙彌
涅槃 所以沙彌觀音 燒香發願然後不怠無餘
涅槃威儀 不淨而已古人不如 精進波羅蜜
理觀空觀念念略明中道煩惱 不問念念流入誦經 六受六作而言受者作者
何必一切 使誦經六塵無間 精進六作無間
故知誦經受具 五度莊嚴初文舉事但是 入定明理散心
散心尚無九想八背捨 散見實相實相攝一切法 第五論證實相論文
論師誤解 九想即是實相十力 無所畏何者法人第八 一切神通變化大乘
諸佛論文大品 廣明身念處須菩提九想菩薩摩訶衍三十七品
乃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大論三十八 下文釋經論師不定 第八第八
智慧 莊嚴大論 具有事理大論十一不住
般若何等無漏無漏 第一 () 至道斷惑有漏但是福德煩惱但是有漏 ()
初發心至道般若 薩婆若 () 有漏無漏般若何者涅槃行道無漏 故云有漏 ()
菩薩般若無漏無為不可 () 般若四句猶如火焰 不可取不可 () 上來各各
有理五百比丘二邊中道 有道理 () 末後有法 () 唯有
第七第八第六第一 無漏二乘第二有漏 三藏菩薩第三薩婆若 義通般若波羅蜜第五
菩薩小乘第六義通三教 事理具足二師共許 初文
事故屬世四運即是理即 故云十一事故名為 善法一一十二但是料簡
正應料簡六波羅蜜止觀乘便六度不出止觀大品 六度相成以為六度 何者不生
善道卑陋形質 便散善不了無常猶如富人 可知被甲
相成何故一度莊嚴各各有力 大軍莊嚴能破菩薩
六度方能菩提大論十九 一念具足六度一切法六度 如下止觀密室
不了 無明使實相 可見故云修慧增長邪見 增長愚癡不須
不等小乘大乘 二十九菩薩摩訶薩莊嚴大利 一定
清水楞嚴種智三惑 實相 物體中意 一概大論七十九
爾雅郭璞 以定手動
大經一一 菩薩定慧般若重述般若法相次第論法一一 攝一切法般若
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亦即六度 般若諸法彼此 為此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

毘陵沙門湛然

[0203b05] 善惡 善惡未可何者展轉相望善惡
是故不以 三途 二乘大論三藏菩薩具足三毒云何無量功德譬如
甘露中食菩薩純淨功德 作佛三毒云何清淨法門菩薩猶如具足煩惱名為有毒修習佛法甘露法教
常住大經自此引證別教 迦葉自我四德之前 邪見迦葉謙退
如是 邪見即是是故 一者相待
相待 如此 善法前生
惡意不可 不下他人不善 出家離世出家不備理當
白衣羅漢 凡夫所以 佛世佛世有益人為
惡意不可大論十想 一切世間不可世間二種眾生國土眾生不可三惡 十四 (云云)
( ) 不下接物欺誑 無量不可稱國土不可
飢渴寒熱毒氣如是種種乃至 上界下界 不可說好人略語眾生 是故不可
略舉 根性 愚癡不為 成性數數改換故云
失真羅漢 身子過去畢陵 宿世婆羅門在世
世世女人 比丘世世獼猴 在家央掘
惡人惡人有道央掘 舍衛城婆羅門 跋陀一切世間
十二色力人相悉皆具足聰明善說私有婆羅門摩尼 四韋陀一切世間 世間婆羅門
端正染心時世 不善內心遠避婦人不遂世間
不善便惡事世間 世間我有不如初生 瑞相 世間尊師
和尚殺害非我 不樂婆羅門答言善哉奉命便 聞見希有惡人
當令一一 婆羅門以是緣故善哉 受教如是次第 國有害人無數比丘
乞食白佛 牛羊不得前進 見佛指鬘
念言生天便 放光 日月世尊
沙門必得 且住沙門 見佛金山不及白佛
央掘央掘大沙門淨飯王央掘 總有三十九第二無貪
剃髮知足 六十七央掘 等正覺第三
第三無生 實際並用央掘央掘聞已佛力梵本如來 出世億劫未度者
(四弘) 見佛 即為不及如來深坑 即便禮佛佛言善來便沙門法眼淨梵王四兵先見世尊
白佛 出家道者如何供養 善能央掘
不遠正意結加歎佛 如是惡人說法阿羅漢 六神通乞食見者婦人
見佛佛言賢聖不曾殺人婦人諸比丘本緣 (云云) 。 羅門欲生不違婦人
今文◎ ◎祇陀末利未曾有經卷云祇陀 太子白佛受五戒五戒
十善佛言國中 無餘佛言如此終身二種有漏無漏惡業
有漏因為往昔因緣 剎利興兵 大臣輕慢太子
誅滅抱恨煩惱太后 先祖不曾飲酒飲酒 那羅婆羅門太后
再三之中 修德歷代 小事如此不忍國土
和平末利王舍城 達多婆羅門 乾飯供佛波斯匿王遊獵
王種供給按摩 婆羅門答言
第一夫人未曾有經白佛 歡喜惡業有漏 不然飲酒歡喜煩惱
煩惱殺害憶念遊獵 山中左右王朝 即時走馬 人名迦羅
當作瞋怒國中 唯有之一無人 末利夫人聞已即令辦好沐浴莊嚴身體妓女我所
我見夫人瞋心夫人黃門傳令 明旦自悔憂愁不樂夫人我有何不昨日
悔恨夫人 猶在 答曰實在使
白佛夫人五戒六齋一日 之內五戒之中二戒八戒之中 五戒中食華香作倡
妄語破戒罪重佛言如是 大功德何以利益 菩薩利他得名中有故云
貪心 和須蜜多說文 貪色華嚴次復
莊嚴善知識和須蜜多 (云云) 。 求覓城中不知 寂靜智慧明了諦觀目視
不動搖染心童子 不行 (云云) 。中有先知智者善財善哉善哉求覓
獲得廣大善根決定求覓佛果種種一切眾生女色所有 善男子在於宅舍
聞已歡喜往詣住宅種種 女人容貌姿善巧 方便法門種種出於廣大光明普照光明清淨
合掌白言聖者先發 (云云) 。 解脫離欲其所現身 其所不同我所
聞法見者 瞬目離欲抱持 得法過去如來
長者金錢爾時文殊侍者說法發菩提心由是菩薩離欲 法門故知能化離欲
故云中有慧上菩薩經阿難 乞食菩薩女同得無異人梵行如來 見聞大千
菩薩即時身處虛空 升空阿難 如何 法門無慚或稱無礙說理
虛空 依正嚴麗悟入無量法門 問言自證法門 何等從何最初發心未來
幾時當成菩提從何得受記未來 何方佛國土作佛說法侍者 補處名字何等像法
不能如是則是外道 有漏神通染心或是妄語 無慚即是釋尊已滅
他方若非 不信十方佛自稱 故知滅道 大權自稱無礙慧上菩薩經
過去無數劫梵志燈光林藪 吉祥四百二十歲入摩竭 梵志端正梵志梵志
不樂不能梵志 吉祥 慈心犯戒不然
地獄其所十二年終 梵天法身不思議實行 世間 能忍犯戒地獄提婆達多
二字一字 第一阿鼻無間 法華調達具足相好當作
佛號天王除法一切 惡相教法權實不同 大權深淺一往央掘
凡夫須蜜久已 長者 證得離欲法門故知
出離是故利他 實行無量不復 實行世人 勝行如此
行事虛構是故聖人實行是故成聖不妨 止觀不可
凡夫惡名無妨 不妨得道有餘 出曜經第十一初果 女色夢想親族知識
比丘婦人白言陳情比丘 答言隱密婦人 不容由是
語言須陀洹人法 慚愧第三便 女人從事婦人何故
我有 親族 引證作畫滿
打破 死屍火坑 高山不能

入定  身心
  彩畫

[0206a13] 畢陵渡河急難 河神畢陵 畢陵伽河神懺悔畢陵
懺悔眾人河神畢陵合掌佛言五百
婆羅門河神宿為己 自高本來而已身子 羅云佛經羅云何為
羸瘦羅云食油得力 好色無色大德 世尊羅云上座
羅云和尚舍利弗佛言舍利弗不淨 舍利弗即時 誓言不復波斯匿王須達
身子不以不受 我等云何清淨身子 白佛不受佛言 人心不可復轉國王
[*] 云何善惡 譬如
虛空中都無明明暗有相法性太虛善惡凡夫善惡 小乘凡夫善惡二法
體性不二如是菩提 止觀惡見體性 體性善惡通明九想折伏
應用四運意地 破壞故云 譬如
故云大論 不久行者 般若不久在生貪欲
生死中說故云生死 得便 是故不可觀法便
名為入口長時 不舍使成 至於名為不久成名 成為
無等者既有起重 故云多大 不捨深重不久
借喻法文大經 呪術 毒蟲如是
不久故云良藥無不毒蟲 智能涅槃
云何貪欲 貪欲即是三毒中正 即為三觀其三空觀
初文四運方法當下正用 第二四句四句生滅相違者
相違 名為離生 自生
因而 應有應有乃至 應有 體性即為
下次不滅即此 不滅復生欲貪與欲 復生故云無窮
故云 第三相違因 不然相違二法
因而是故 不滅故云不定不定因 欲生決定一異重責 相違法體
不滅相關二法 因而不滅 無有若非第四雙非 亦即第三故第
第四有為若是 第三初二雙非 不異何須是故云何雙非
可知觀門假設賓主念念研覈使一剎那逃避性相 不見欲貪欲生 應有六十四唯有十六
四句即是欲貪欲生不可得 轉向四句三句 乃至不生今文乃至 不生或是或是何故
三句欲貪欲生不見 無生乃至無生 無生 貪欲欲貪不生貪欲不滅
欲貪不生貪欲不滅欲貪 不生貪欲不滅欲貪 不生一一推重有無 如初不生
貪欲欲貪 不生不生如是具足 四句貪欲更生 十六故知今文
貪欲四句 貪欲中一在後欲貪 貪欲十六 十六使可見可知
初十更為

* 欲貪欲生
* (貪欲)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欲貪不生
* (貪欲)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欲貪不生
* (貪欲)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欲貪不生
* (貪欲)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0207b11] 四句初四可解今文 不復如是貪欲欲貪 四句不見欲貪欲心
欲心 欲貪欲心以至非身 但是
十六欲貪貪欲不可得

* 貪欲
* (欲貪)
* (欲貪不滅)
* (欲貪不滅)
* (欲貪不滅)
* 貪欲不生
* (欲貪)
* (欲貪不滅)
* (欲貪不滅)
* (欲貪不滅)
* 貪欲不生
* (欲貪)
* (欲貪不滅)
* (欲貪不滅)
* (欲貪不滅)
* 貪欲不生
* (欲貪)
* (欲貪不滅)
* (欲貪不滅)
* (欲貪不滅)

[0207b27] 如是不見貪欲不生 但是暫息 貪欲
無生

* 貪欲
* (貪欲)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生
* (貪欲)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生
* (貪欲)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生
* (貪欲)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 (貪欲不滅)

[0207c08] 此前貪欲暫息貪欲 名為相待故此
十界 貪欲 貪欲貪欲不滅貪欲
貪欲不滅貪欲 不滅貪欲乃至 欲心不生十六
未名不生云何四句觀念 皆是暫息 未名計生四句
正心 為生何等三句是故 四句入理是故十六
合成十六便一句何須六十四鈍根展轉生計是故六十四若是
第五三假四句具足論文 一一不思議今文 次第六十四入空 不思議欲心宛然
四運心性真如貪欲結成空觀貪欲空無
假相如是不謂三觀一心 同意但是入空
如初若是三觀 所以是故 其一空中
二觀假觀文中何故 十界而已 四句貪欲
貪欲 豈可必須 是故
是故 湛然如是入空是故
不見宛然假觀 十二一一十界一家教門 六道
即是入門別圓假觀十界以次次第一心異心緣生緣生不二
三觀尚未四句 成性通教通教何曾 中道通教四門乘方 通觀不見六度
三三昧恒沙佛法如是中觀 前來二觀中方 是故如是觀二觀 成空假而故云
分明幻化十法界性相 三法無妨故知 永別傅大士獨自
其實聲名三觀一心萬品荊棘 叢林故知大士 所以者何三觀空觀
不及中法 是故中觀貪欲 三諦法性
妨礙乃至法性起息明令 中法法性亦復起息
故云起息若爾起息起息 不二故云法性起息起息
從事起息起息無性起息貪欲 即是法性法性無性是故名為世諦
即是性空法體名為 行經引證貪欲即是 如是三法無量諸佛有人
婬怒癡譬如經意不二是故不許分別淨名淨名非道佛道
菩提涅槃一切眾生即是 菩提不可一切眾生涅槃不可 菩提乃是證得眾生
所得涅槃即是寂滅眾生 菩提涅槃眾生 法性貪欲增上疑云
何故貪欲增上 慢說貪欲凡夫二乘為此 何者凡夫是故
乘機諸菩薩 婬怒癡即是解脫 一切塵勞如來
種種塵勞即是 無間六入七識正因故知 法性。經文今文是故
法性須彌 大海毘曇俱舍四面 一色黃金瑠璃西白銀玻瓈
方面眾生 一百黃金眾生 無二故云海味大經
流入同一故云海味 法性諸法同一法性無餘故云無二
貪欲 六即之中 理即根本觀法
至此 結成六即淺深名為 相望前後名為
初文
方便貪欲可以 六十四文中四句 四句無生
便不得不得 不生十二 相貌空寂空觀十界
假觀四德中觀引證前引 無行三毒是故不重淨名 眾生菩提涅槃犯戒
有毒故云一切故云因緣 因緣一法故云深入緣起 邪見無記無記
[-+] 二相 以下是故 無記是故大論引證
無記無知般若 是故奈何不同 善惡折伏故云奈何
何者有漏三性善惡 無記不周 無記般若
善惡一往善惡無記 難易大概 之外一切
無記是故無記不可 善惡 無記便故云
四句善惡 [-+] 四運善惡四句 四句
十六無記不生不生 不生四句四運不須 六十四不可得善惡 無記同異同異
無生不可得從此今文 生滅 無記心性善惡心性同名是故名為若是是故無記
歷下無記十二 十二無記可知 結成三觀空觀十界法性
法性止觀無記引證無行無記 應用淨名中意無記即是
菩提涅槃無記同異無記 法性應對增上慢可知故云復次 止觀最後
善惡展轉相望最後 思議最後佛界 思議修行不須
善惡六度一一無非三觀法界不出
中道慈悲亦復如是是故 名為不定第五四句異義 四句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

毘陵沙門湛然

[0209c10] ◎復次料簡初文辨別何者發動 不同理觀常坐三道
觀佛三十二相方等摩訶 道具法華六牙白象 善惡無記各別名為
無非一心莫非三諦是故理觀必須不得理觀
事相以此 無間方法三等 方法三三昧 不須方法
三昧不必方法是故方法在前 三昧可見三昧
止觀防護鈍根 不明勸修 勸修不得是故 勸修重罪
勸修觀音糞穢 清淨全無淮河 自行淮北河北
法制貪欲觀法不善四句 阿梨吒經給孤獨伽陀婆利
惡見知世行婬比丘不止白佛佛言 答言如是諸比丘諸比丘如火
(云云) 。佛言 通行 極大便 不善
顛倒解義亦復如是 極大鐵杖蛇頭 纏手不能
觀法 六塵貪欲四運 毒害成身清淨 法身正觀貪欲
借喻當下其先 其先鈍根 不成放入空觀
以為自行不識 不生 生空便以為
自此眼下弟子教相 不成名為根鈍貪欲
如此等人師說 百姓 吳越
風尚小乘無礙隋朝故云史記 引史記國號
帝王世紀帝嚳神人 以為不祥陋巷牛羊水鳥以為
稼穡及長以為 后稷賜姓三十七
武成昭穆 哀思 赧王三十七經年三十
左傳平王伊川不及百年 周末但是微末
最後犬戎 犬戎 獫狁北邊畜牧轉移
水草遷徙耕田畜養 文書有言約束弓箭無禮君王肥美老者其餘
不絕周家 西犬戎時時入貢名為犬戎
豈可 正教破戒失禮欲境犬戎破損正觀中國正因
阮籍 弟子公卿 列傳阮籍陳留尉氏
容貌志氣傲然任性 形於色讀書不出 山水信宿嗜酒形骸
天下名士 世事酣飲文帝 東平旬日不拘禮教
飲酒 直視而已見禮白眼由是禮俗
少婦 亡者不由不復如此
豈可司馬相者國號司馬高陽之子夏官  司馬以為至孝
五帝晉國亡者賢達 兵戈公卿子孫 江東童謠渡江
第三 東晉至孝 公卿子孫
阮籍嫉賢避世佯狂 何須阮籍次子 參軍飲酒不以
揚州 對曰陛下 不以不才以軍不敢有言
威風赫然 日月明白 正應端拱當年
兵甲三昧 如是為難何須 文武無故 邪法弟子
公卿宇文 其先炎帝神農氏黃帝子孫 鮮卑以為其後
以為 宇文信佛 讖緯親承符籙
常服 信佛專制有道詭詐 潛進排斥釋氏讖緯
惡師弟子更加故云經過
行道大夫佛道二教 三十六三十六
法師二教十二道教九流之內教主 唯有法師 佛法佛法
河東遠祖 東城後梁 十二宇文建德
佛道二教宇文 佛圖 寺舍稱佛 大慈苦役黎民
四海 伽藍偏安二乘五典無間 道俗城隍
如來僧坊夫妻聖眾令德三綱上座 執事勇略作法是以六合 八方巢穴
長生十五後身 法滅妖怪 惡師弟子何以
三昧亦復如是 貪慕故知 不然行惡
正道譬喻經 數百 相見
相遇相逢無不歡喜 相見亦復 而已便不行便截尾 大家我見
何以答言惡道便不行便負擔 是以
答曰數百飲食轗軻 不復 存活如是惡師
惡果譬如西施 不出逝者莊子西施心痛人見
富人 閉門不出妻子 不知之所以莊子毛嬙文中
女人人見高飛 今文西施西施禮義當時西施
過時三皇五帝 禮義法度相反皆可 禮義法度應時
周公古人周公 亦復如是應時不宜豈可 不知之所以以西
利得西施貪欲心病 根鈍失時
有人國王大臣 相當 小乘大乘 善人
不喜惡見自勉小乘涅槃大乘祕藏杜門堅固 上界
弟子如此消釋 諸人重責貪欲 凡夫猶如
貪欲 有法譬如
不可起重貪欲不受對治 法如 慧命
如下逗機 聞說 正路雜阿含
種馬一者即便驚悚 二者觸毛便然後 四者徹骨然後經合
聚落無常生厭 無常生厭己親無常 生厭四者猶如己身病苦方能生厭 十六調老病
故知三藏中意借喻 四教即是貪欲即是 貪欲
別教乃至 機宜 公然
復次初文 時宜止觀 破壞非有應用
大經譬如 外道如來 無常無常
真常無常乳名邪正 進退適時不同外道 慧命如是慧命
阿含適時 四十六給孤獨諸比丘 牛人十一

相應  瘡痍
  安隱
時宜 [(-)/]   大牛
比丘如是  四大
智相  六情
十善  
四意止  十二部安處
八支  輕賤
名曰時宜  知足


[0212b29] 佛說

放逸  
  展轉六十
比丘戒成就  自在
六根寂靜  年成六通

[0212c05] 今文安隱 自行自行
應須詳審復次 水火夷平躡履 不下淨名
二乘 此等佛法譬如死屍大海不容疾風
岸上犯重不受作法擯棄 疾風出眾岸上 故云 過人自行
證得故云 擯棄自行 擯棄大經第三譬如長者所居
田宅屋舍長者即便 長者清眾所居 犯重比丘
相攻中毒白髮 正用三惑相攻 四住智相除塵 體外白髮無明同體
擯棄學而 學而白髮 同學一意 擯棄復次
惡行自行違心 譬如清眾 違心所以料簡
稱病 名為過度 正觀理性
混濁 三昧耶 若一 一種三昧觀心樂行
如何樂欲自行 自行不同 非一譬如自行一種
專一煩惱 他者四種三昧 多人三昧
相望 四種三昧相望一一三昧 樂行樂行下世善根
為人時下對治時下第一義 常行不對不可 樂行即行不樂不行懈怠
四種三昧一種 常行既然常坐
意中善順 止觀起信已知法性慳貪 修行檀波羅蜜何不 修習止觀
大論二十四世尊智力 諸眾生猶如央掘不為猶如
根鈍猶如槃特 凡夫小乘 通論四教應有論文通明
不以為首 是故上品身子 三諦初果 羅漢法華行人
故知今文善惡 即是不同 無二不曾修習是故
央掘 是故並列 法華座席
涅槃 遍體良醫身心 六師家兄 耆婆慚愧聞說
無生栴檀 發菩提心弘願 小乘即是初果大乘即是
央掘央掘得無生忍阿含經初果阿羅漢不如方便
九百九十如是證法使  正當
宿不可次第三句槃特法句經第一舍衛比丘槃特作出稟性五百羅漢日日
一偈今文阿含大論 九十授與一偈 如是行者得度
上口槃特今年 一偈皆知不足為奇 所謂口四其所 生天得道泥洹
自然分別乃至無量妙法心開意解 羅漢得道得道 五百比丘尼請教說法槃特
沙門最為頑鈍一偈 少年先知 不能驚怖悔過槃特於是
佛說次第敷演阿羅漢果 諸比丘正殿 守門者不許
門外 佛言槃特一偈云何乃爾 不義不如要聞
不義不如要聞 得度不解一句 得道二百比丘阿羅漢 不疑豈可
多聞智慧智者 有意去取第六法句語言不能法句 白衣祇桓佛見
佛言成菩提佛手靜室掃帚槃特 思念灰土清淨結縛智慧
掃除今文 大論大經二十四四事涅槃 勤修苦行涅槃無有是故
槃特思惟一偈第四鳩摩羅 童真童真無染 三業無染得無過去
得道次第四句可知以是 二行 名為止觀行人不可
大經四句 第六清淨持戒清淨持戒善男子
名為名為菩薩大乘不懈。經文 善男子 有事
名為正意 四句 是故根鈍
根鈍 根鈍 引證發願
提婆達多地獄 生天故知調達誦經信行 地獄由此出世 生天惡道勸修
信行法行二行 婆羅門引證大論十三祇桓婆羅門比丘
比丘剃頭袈裟酒醒驚怪變異 比丘即便走去諸比丘何以 婆羅門比丘而今歸去佛言
婆羅門無量劫出家 為此緣故出家如是種種因緣出家破戒在家持戒在家不為
解脫袈裟比丘尼本生經 在世比丘尼羅漢果六神 貴人出家貴人婦女
姊妹出家我少容色 破戒比丘尼便問曰破戒地獄比丘尼便
受苦比丘尼憶念宿命 種種衣服比丘尼 以為以是緣故迦葉佛比丘
自恃顏貌端正憍慢 破戒地獄種種受罪 釋迦牟尼出家得道阿羅漢六通 自在故知出家受戒由於以為遠因
由於 第三果報證明果報 實報無障礙土
便有餘之外果報 攝入對方便同居 報稱是故無明
中道名為法身所居方名 六道三藏菩薩初二 乘方便別圓此等
界內教學未盡有餘果報二乘
方便別教 塵沙無明塵沙界外無漏所以方便 唯有別圓初地妙果
二邊通名果報通有名為習果果報報果無明得無 生忍分段入滅所居
名為方便報以 七方便方便 大論從此五百由旬大城
名曰眾香七寶莊嚴由旬五百市里相當 種種莊嚴曇無竭菩薩日日三時
般若眾生般若常勤供養 五百由旬不遠曇無竭 菩薩為生身為化身若是化身
婇女園林浴池自娛若是生身云何 供具寶臺三昧 有人諸法實相三昧神通力
度脫眾生諸菩薩 欲法諸眾生欲樂 禪定如故凡人 根鈍不能如是 化作寶臺雖是生身
煩惱修習一切善法有人 生身云何十方佛 三昧無明分段
眾生分段七方便人天二乘三教菩薩道地至大第八廣說
何妨至此 第十料簡次第 禪門第七修證
修證即是果報同異 似因但是習果故云即是即是
習果現世果報果報 來世禪門不同二乘習果大小乘果報 羅漢習果習果
小乘二乘方便出自大教四明大綱 權教疑網初文疑網故云乃至出自一心不善
不思議一心不思議 執教利他疑網 果報中間 故云乃至成佛妙覺已去
故云自此已去節節 十法界是故法王乃至八部如今 分別眾生菩薩
設問如此 是故有如妙用第五 文總歸來意中心性
旨趣婆沙 二十四譬如獼猴行處獵師遠離不知
解手足以悉皆 獵師 比丘不守根門魔波旬
大經二十三行人教相互相是非非但三德
法性 除名為難封閉
隨一故云 前已近事愚癡 指點世間不識中道
密教一往 會稽 道樹頓悟禪師近事涅槃 (云云)
釋名 名為 水下水火教法 故知密教
顯教譬如密教 說苑人臣六邪 現見存亡名為二者
通道歸於名為大臣 進賢行事主意名為忠臣四者 明察無憂名為五者
奉法飲食名為貞臣國家昏亂 名為 直臣
密語大經鹽水 食時 俱舍
四教 四門四句次第。經文 無常不動
無相不變佛性四門異名可以 四教可解 四有借喻
四門經意借用彼此 四教四門同名 不同開權實名
開權菩薩開權 三德 弘教 自行
三德 初文今文 指示能化
歸於意旨三德自行應作能化三德故云安置諸子祕密
故云不久其中相者 三德三德大經 若爾如來久已三德何故
不久其中化儀 凡夫 自行中間四念 亦復如是哀歎當令一切
眾生諸子四部安住祕密 不久其中涅槃 一一三德
何者無二 化緣入涅槃即是 三德祕藏不思議
大同三身三智 非身何故 經論名身非身即是
三德不可思議事理始終 不思議 三障三德相對不異 不二
新約修得事理 無二不二一一句故而 修得 名為三障是故
無能乃至終始三惑對於三德 縱橫開合舉例
法身般若解脫名為一一名為名為名為發心究竟
鹿苑如此開合 不可思議行相故云如是字說 三德三德是故
一種三德異名三德 既得諸法是故一切異名 法身般若解脫三德
種種一一一切法互相 故云種種種種不出三德祕密 法門三德化儀不出
華嚴遮那法身舍那般若釋迦 解脫般若法身解脫淨名 法身般若
解脫示現般若法身般若解脫 華中法身般若解脫
法身解脫不二即是般若涅槃 三德 解脫雙非法身如此
菩薩二乘 宿為難 出自一家十界教行 如何且如六宗大同九流
歸於三惡燒然如此人天
漏盡其所豈知有所 一如慶幸來世 無生忍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6 No. 1912 止觀輔行傳弘決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