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Mohe Zhi Guan) 摩訶止觀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止觀卷第九 ()
天台智者大師

門人灌頂

[0117a27] 第六禪定遠行禪定 阿毘曇諫諍營事禪定讀誦禪定文殊菩提
禪定三十六即是 清涼池入流不須魔事 過去魔事
所以者何美妙日增增上慢方便如此不可更為無益三昧
助道有力大小乘 四禪八定毘曇成實自性 十地甚為分明
一明開合因緣三明四修止觀開合禪門無量 根本四禪二十六三通
八背捨六大不淨慈心因緣 念佛神通十門十五云何 開合
通明不淨背捨不淨 因緣念佛毘曇界方便 稱念神通不專 一法合十不淨
不合慈心合為眾生 門戶法緣 二乘入理無緣大乘入理
唯一二乘菩薩 因緣三門三世輪轉果報一念 三世念佛應佛
神通五通有所 十五是故開合 不同無漏毘曇 有漏無漏
緣事有漏根本 有漏空無無漏 有漏胡瓜
因緣當分四禪世間 外道專修有漏自行十二 大經所謂四十八
十六通明不出利根凡夫 無漏如來 根本
故稱有漏無漏九想出世 智能無漏五百羅漢人人四諦不能悟道佛說不淨無漏
無漏無漏 戒定慧正正無漏大經 聖行諸佛境界二乘所知佛說 二乘奉行聖行佛說聖法二乘
無漏大品根本世間 法施不淨出世法出世豈非 無漏九想不淨不淨身念處
念處念處念處三十七品三十 涅槃涅槃豈非無漏 有漏同事
無漏無漏無漏 斷見無漏 斷見不單根本 單用根本無漏不淨
不淨 (云云) 。所以 十想見諦思惟無學 有人
念佛慈心 根本有漏不淨 無漏地位階級 眾生背捨成法因緣
念佛五通階級例如慈心 (云云) 。來意不同十門次第禪門 對治云何同異次第禪門
善根禪門先發善惡 般若善根煩惱 始發對治
任運自發禪門 (云云) 。深淺不同四禪根本 凡聖少有
念處根本 通明次於 根本九想 假想前鋒九想
外境八背捨背捨 內外貪欲緣中不得自在不淨依正 大福慈心
修福因緣世間正見 三世輪轉無我正見 正見底下因人微弱
廣大前來未有轉變自在神通 (云云) 。不同其次 陰界可知 (云云) 。

[0118b02] ○二明 因緣大經一切眾生初地必定當得
誦經次第次第乃至 (云云) 。大地種類具足
各各前後結果成實宿止觀如果參差因緣
威神開發有種 憎愛隨緣次第緣 次第乃至
常平淺深大論 不得無疑沈溺 度經眾生自度無益
眾生十二部經云何得度一意外緣

[0118b19] ○ 相者般舟根本 氣息 調和心路安隱
從此 名為前後中間 身法自然身體正直
扶助 寬緩疲困麁惡持法 持法
心地一分 開明明淨法相 不動懷抱空淨 身心未有功德
欲界十善相應心閃閃爍爍 稱為閃爍又稱電光
無漏欲界定能 無漏無漏電光無漏 遺教電光見道 阿難放心電光電光
金剛金剛欲界無漏無漏 電光欲界 界定經年連日 不出
不見欲界衣服床鋪猶如虛空 安隱未來身空 來得未到地所知 無生忍猶在初禪
無生 未來故云未來非我 欲界毘曇尊者瞿沙釋論
論主自有欲界不久 欲界有人欲界 不久欲界
有人二法不可 大論節節邪正相如修證 初禪欲界疆界應須 非想通有四分退
退任運退退 內外方便二十五 退靜心三障四魔
退修得不得 以內外方便定心 損失守護安隱任運
即是任運 十二 漸進若一具足
通明一時 四分四分修證 中說 (云云) 。未到定
身心不見不見 一日乃至定心 身心微微發動輕重
有人用心微細色界欲界例如欲界之上見聞 外來一切眾生
初地中有 煩惱如是不能 修心
外來所以者何 四大變為變為變為
初禪外來 出外他性中論 出外四大
體用 從頭 漸漸遍身
風發微微從頭退 功德功德善心柔軟
喜樂解脫境界相觸發時空心虛 不復美妙 無喻一心安隱無有智者
不復疑網善心慚愧信敬 不曾以為 一切賢聖深妙無量柔軟 欲界 [-+]
牛皮隨意所得恬愉 美妙解脫五蓋相應 功德相應念持相應
一日一月安隱 既久可知觸發發冷
前後 不料不得一念
何以四大水火不得同時 八十功德莊嚴名字 [-+] 鯖魚
差別欲界 煩惱修證中說不論 初禪邪正何以邊地
欲界欲界開門 不識 邪惡
不及 運動急疾手脚搔擾大過不動不及
如是 不及無礙 覺知太過鏗然
不及白日 種種太過所見不及一心不動太過
不及乃至相應如是 二十 六十邪法應有所以 菖蒲黃精
得力 欲界 功德定則 功德六十不可不識大論
風能有風東北西南 如是十功德 若一
譬如無邪 細心分別觸及眷屬名為 而今名為恬愉名為寂然
一心毘曇二十三心數一時 前方便 支前相次
便一心第六默然 有人欲界第九 欲界覺觀
初禪 成就 緣覺 未了
有喜 一心 一心如初開寶藏寶物 珍貴喜樂未知何等分別
金銀領納樂安一心飽食五欲 寶藏 (云云) 。四禪一心
云何初禪覺觀 二禪覺觀初禪 一心 名義相等修證 (云云)
復次 功德數數 無量娛樂功德不得 多人
復現 初禪中間退靜心
受納分別 一識四大 邊境
一心不安三禪俱起還是 遍身聖人 凡夫為難
一心經論皆是修行 不動還是色法不為苦樂
不動法安出入息不樂 念清淨一心色法 不復心得 出籠
定名識處 無所有法相應名不用 若爾即是所有用處何謂不用
無所有非想非非想 識處非想不用非非想無上三界外道
涅槃具足苦集三途根本禪修證

[0120b17] ○不淨不淨比丘不淨 生厭不能衣鉢
鹿不淨大黃巴豆 太過即便 根本 不淨無漏對治
食人 六月不復可食 從容不淨假想不須 (云云)
氣息出入長短 積聚不分 根本即是遍身 根本未到地根本無身床鋪
遍身定心明淨安隱 三十六
麻豆根本初禪 心眼不見既有 心眼三十六 赤豆大小腸道
血脈灌注江河十二 中有十二十二 出入息其間不淨無常苦空無我
一切身行不為 身行道品身念處根本 即是覺觀心眼覺支分別三十
隱沒隱沒無垢即是法喜 心受如是三受心行
一心知眾一心不同根本 道品受念處心作心作 三十六心作 二禪二禪三支
心作 一心根本 心作解脫三禪根本
遍身凡夫為難 解脫心作至心 皆是心念處無常第四禪無常不動
離苦色法 無常故稱無常 空處出籠 離欲
識處名為勝觀 散心離欲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識處無所有處 定名非想非非想凡夫涅槃佛弟子煩惱煩惱 故稱無常棄捨
法念處十六對治節節 功德功德 修證 (云云) 。

[0121a15] ○ 通明相者 三十六通明時分 華嚴陀羅尼
觀音三事三明六通乃至入滅 八解脫三明六通
通明名目大覺 思惟思惟心性覺支觀心 大行遍行如實知知心至心
安心 三事
真諦息心無異俗諦皮肉 九十九 言語不了託胎 過去無明現在父母過去
不住現在名色具足 文成在生之下之上 甚微唯有一念妄想色心相依 如夢業行自然一念
感召便青色呼聲 念力變為變為 變為出入便
向上向下手足大指白色 便 手足第二赤色語聲苦味便 手足第三
黃色歌聲香氣甜味便舌下 手足第四黑色臭氣便手足第五
身分細微如此思惟思惟 思惟真俗心性即是空也 入心觀音一一如實
之際如此覺支心行大行 覺支心行觀行心行世諦 真諦大行三事
俗諦一心 一心真俗無量 境界通明 廣說定時息心芭蕉
無有堅實未到地三事 泡沫初禪三事浮雲 三事三禪三事
鏡像四禪三事 無所有無所有非想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受想身證
解脫有漏 無漏事理階位具足 應用八解脫便 不肯阿毘曇八背捨有事
外道俱解脫有理便 俱解脫外道十善 世智外道不成
修證中說 (云云) 。

[0121c12] ○不淨 九想法人法人 法人九想
無學可觀便禪定
神通變化願智實有例如受想身證 (云云) 。退 退四果阿含三果
退還家律儀失道俗人 聖法佛言不久 出家諸比丘便羅漢
阿難問言大德退無學退答言退若然即是世智斷惑慧解脫退無漏智一品一品退
九想無諸功德法人法人九想想來光背勝處薰修 神通變化一切功德具足俱解脫
見愛內外可知坐禪死屍 言說便氣盡
無常老少逃避慈父孝子無相在地 不淨觀
滿聚落國土死屍 死屍顏色身體手足 [*]
九孔甚為穢惡 我身如是愛人 如是一分定心須臾之間皮肉破壞
形色不可壞相 從中處處斑駁蓬勃 [-+]
[-+] 滂沱風日 [(-)*] [(-)*] [*]
[*] 。 不可
二種一帶 白淨聚落如是諸相 定心隨轉。 [*] [*]
不可法人未見 相愛欲心不忍 不見忽聞臭氣即便 淨法婆羅門
自責 皓齒尿 繒綵鹿
如是婬欲 貪食
決定力強故云九想觀 六賊假實如是無漏
釋論六波羅蜜 無量菩薩 摩訶衍諸法乃至 如是脫落

[0122b13] ○八背捨 根本九想一切處名為 九次第定師子超越
四事背捨背捨總共二乘菩薩背捨不定 背捨解脫自有中說
背捨斷惑究竟事理具足稱為解脫未盡背捨 下地淨潔五欲
背捨外相 破見相者八背捨 有色外觀乃至第八受想背捨 有色外觀內觀白骨
皮肉外觀死屍禪門 行者自身 [(-+)-(*)+(ㄠ*ㄠ)]
漸漸 五指 處處滿 滿繩床
潰膿浸漬 皮肉白骨支節 [-+] 不動 皮肉墮落一處猶如污穢
何況妻子 財寶薩埵鹿 不計低頭慚愧 相續 (云云)
大經皮肉諦觀白骨 節間繫念逆順觀察淨潔 有色外觀死屍 滿聚落國土九想不淨
外觀欲界增進 青黃鴿煜煜 乃至鴿鴿流水
塵霧心緣向下 頭光向上十方 青色須彌山乃至鴿
未到地定 自發攝心諦觀 眉間便小小 宛轉眉間遍照十方
大明一色十功德正邪 分別名為 中有不知 慶喜名為
心地恬愉名為定心湛然安住不動 明智信敬慚愧不生 相應故稱
叢林心眼開明不同根本通明 皮肉不通深妙
青色分明 不好即是七色如是 設有
三藏色界欲界功德根本有漏如此 戒定慧不可何以
不滅不久 害命不久 初果無漏湛然無漏
若爾便是界外 背捨成位初禪背捨欲界 背捨色界背捨無色界背捨
三界毘曇初二背捨欲界二禪背捨四禪三禪不立背捨 有人三禪無勝四禪背捨三家
釋論背捨勝處初禪既有 初禪無色不淨心觀 應須
四微大乘幻化 虛假任人好人 共事去來未來
退墮不淨死屍 所以 欲界不淨 別有觀法論法自然
消磨不淨 中間淨法同時俱起青黃 一番喜樂一心
背捨二禪 背捨作證初禪二禪遍身四禪 何所四禪背捨
背捨三禪遍身可以 即是成就四禪具足勝處故知背捨三禪釋論
淨法四禪 遍身受者
二禪背捨不淨不淨欲界不淨而今 不淨不淨不淨皮肉諦觀
白骨不淨 不淨眉間色光光明 不淨第三背捨
背捨一切有對種種一切 欲界內外有對五根
背捨已滅隨心轉變 入空 聖人深心智慧
背捨虛誑不實法相識處背捨 無常虛誑能緣
所有識處無所有處 即是非想非非想無想煩惱 能緣非想受想
無想蟄蟲 得名受想背捨修證 中說毘曇滅定俱解脫不得
慧解脫電光慧解脫 世間俱解脫四更無漏心 外道 (云云)
過去宿 滅定一種不得無漏不成 宿九次第定超越三藏 凡人不論宿
大乘應有不論

[0123c12] ○ 不淨觀背捨 皮肉諦觀死屍不淨城邑聚落不淨正報
不淨背捨 (云云) 。不淨觀正報不淨依報錢財穀米衣服飲食山河園林
池沼色法悉皆不淨流出 丘墓 皮山膿河園林
江海大經 即此坐禪 好處依正不復不淨
如初加功 成勢不復乃至江河 不淨定力
厭惡一切依正無非不淨欲心 復次果報 善業惡業不淨諸天 宮人變成金銀
依正僧護地獄 不同 樹林摧折 一百二十惡業不淨
堅固大觀 顛倒不淨觀何以幻術 欺誑神通道理一切皆可
流變轉變定力根本 下地不能背捨
無漏下地無漏通則 皆除不淨背捨初禪外觀依正
第二背捨二禪 不淨背捨乃至背捨 大勝背捨轉變
自在大論八背捨勝處 一切處中根背捨四禪 上根背捨一切法
處中依正 如是可解一食 無量衣食山河
善業端正 惡業鄙陋智慧
愚癡富貴貧賤如此 不淨山河國土衣食 不淨依正
不淨 初禪無色外觀 見者依正多少
(云云) 。

摩訶止觀卷第九 ()

摩訶止觀卷第九 ()

天台智者大師

門人灌頂

[0124b13] 知見不為 見者不淨 自在成就二禪
勝處不惜財物 賢人皆是生經 自然成性不得 之至勝處
四禪成就三禪不能轉聲聞 謂言如此菩薩轉變得無 大論青黃實法瓔珞
水火假名勝處 唯有多少轉變無有 轉變十一切處四禪初禪覺觀
二禪三禪不得廣普一切 不動廣普遍十方 一切處若一切入
一切遍一切處青黃本相色相 如是一切入內心 得以樹葉遍一切處
無法安能轉變樹葉能變 能變大論優鉢羅華不解 不可正義通明 勝處外緣
法人不須

[0124c09] 復次菩薩勝處行者依正 如此不為
財主欺詐 侵奪不生
不淨 淨國退定心精進 神通變化願智
一切法能所不可得不生不滅 清淨一切法門 轉變成就自在迴轉諸法 隨心自制
明淨魔事使不能三昧轉入五品 何故助道大能清涼池 摩訶衍
凡夫不得經論

[0124c27] ○慈心根本 前後 (云云) 。一切眾生 適意見得人中見得
天上修得定心分明眾生 親人中人 無量一方眾生四維
十方無量隱沒隱沒 眾生決定分明 不見眾生隱沒 隱沒內心明淨見得內外
隱沒功德眾生悉皆自心修得覺支分別人中天上
無量明了怨親平等 息心
不動一心根本法味 糖蜜根本 梵眾梵輔定則梵王 根本後加
二禪 成就三禪成就四禪 一一相應具足法味倍增慈心本緣
三禪四禪 樂受苦樂小乘如此 慈心遍淨 空處識處捨心
用處菩薩慈悲慈悲慈悲一切豈止三禪一往 先發根本如是 隱沒隱沒隱沒 (云云)
通明一邊 既有 隱沒法味根本
通明隱沒禪味 不淨不淨眾生 壞相眾生眾生 有漏涅槃法緣
眾生無瞋好相不淨觀 破壞眾生惡相云何 不淨不妨淨人端正 不妨不淨莊嚴
使功德不淨互相 (云云) 。無量可知 四無量根本有漏通明
有漏無漏不淨 因緣不同深淺千萬不可 稱說譬如欲界四大種種青黃
高下不同種種樹木草果甘苦辛酸 種種貧富善惡 種禽無邊種類
隨性所能薄福 甘蔗色界淨法亦復如是轉變 種種滋味混和乃至
無量何以眾生無量 亦復無量諸法無量諸法 無量不可稱眾生薄福不信禪定 一法不信無量功德不識珍羞
可憐能信 難思不生誹謗 (云云) 。

[0125c01] ○因緣 大功諸佛禪定三昧過去宿 因緣前後 (云云) 。忽然思惟
心所善心惡心能緣 即是 故知 可取
受生領受 所以領受不生 由於六塵六根
因緣生由於入門六識六根 由於 名色有色不能死人
色心 色陰了別識陰領納
五陰具足名色名色 託胎託胎此時 三事三識中有名為
名為中心名為 託胎開張 和合知名豈不業行
五戒善業使人中名色過去 五戒惡業使三塗故知由於業業 即行無明造作行使 去來今取緣有
未來生死三世因緣空無如是 思惟觀智人我定心 欲界乃至根本功德次第
覺因空無覺支三世流轉 因緣 三世豈不欣幸
美妙定心湛然無緣無念 因緣三昧 根本因緣相法味不同
三昧隱沒隱沒內心 因緣不生我倒根本相應名為隱沒三昧 開張住處行業
善惡所為未來生死三世 隱沒有空十法 根本因緣乃至通明 隱沒隱沒因緣亦復如是
根本因緣思惟根本 皆是因緣即是 兜率天欲界
因緣化樂天 未到定因緣 魔天初禪相應乃至非想 非非想如是如是由於
相如二十五方便種種希望 故知由於由於聞人 初禪功德 功德領受
即是觸塵 名色五陰名色 三事三事 乃至老死非想
十二因緣一一明了乃至通明 根本可知 (云云) 。我倒 界方便經受因緣
三世推尋雖是 停住密室可作念處 方名聞慧聞慧乃是理觀富那 已知云何無明
聞慧因緣觀念處 因緣隨機不同瓔珞果報一念 三世龍樹中論因緣論師
不盡不以因緣但是世諦 盡是真諦二諦 世諦通途
因緣品等六情 乃至出聲因緣 因緣豈不因緣
四緣乃是生滅 因緣正宗去世後人 取著因緣決定不解故作
十二因緣觀門因緣 止觀 (云云) 。思議過去 無明心中不善三途
不動業無明 為生名下聲聞菩提有漏 行為出世助道學人未盡 無學無漏真諦
根本無明方便名色 聲聞界無明不生 不滅緣覺菩提觀音
十二因緣如夢芭蕉緣覺 有漏行為無漏助道結業不盡 緣覺界無明般若 不善行為五度界內十二
因緣六度無明轉行 六度地前斷惑未盡 福慧通教菩提無明次第轉行十信
未盡十行 別教菩提無明佛智 初發心十二三佛通觀十二 真如正因佛性十二因緣
佛性十二具足 佛性無明佛性佛性七支正因佛性
生死生死法身煩惱 無明業行 三道三德因時
三佛修得 三德涅槃淨名一切眾生大涅槃即是 即是菩提
菩提五品同學 無學變易五根釋論 二乘法性身佛道 別圓能破無明如實
實法具足 依正無有罣礙不同 三賢聖住果報成就十二 等覺一生因緣最後無明
畢竟究竟般若 究竟法身究竟解脫 不斷無明
涅槃不斷名色七支 涅槃不斷善惡方便涅槃 五逆解脫 十二因緣即是一切無量佛法
不可思復次十二對法華中 如是無明淨名無明 即是如是相對七支
作對無明無明智慧習果 涅槃三道佛性三德
涅槃復次十法界陰入病患 七支煩惱無明 二乘菩薩復次十二 十如異心生滅思議
心中不生不滅不可思議華嚴十二 因緣一念心中十二因緣 悉皆具足猶存若一一念悉皆
十界十如十二因緣稱為摩訶衍 思議十二因緣十二門論緣法 無生為生一心
心中一念華嚴 無量無量中一大品一切法無明 不過乃至一切法老死一心
十二因緣復次一念不同 取著一異一念乃是非一 譬如一念之中無量 如法 (云云)
真正發菩提心生滅 無生假名十二因緣慈悲誓願真正華嚴菩提心即此不思議十二因緣起慈悲一切
真正拔苦十法界無明 十法界名色 十法界無明 正道轉行有成助道
十界名色七支安樂 涅槃不可 四弘誓十界七支生死未解十界無明
十界無明 涅槃七支安樂涅槃 (云云) 。善巧安心十界七支即是
法性無明迷惑名為 法界種種顛倒名為 (云云) 。 十界十二因緣一念一念
不共不無因十界無生 十界見思塵沙無知無明不生乃至四十二不生不生大涅槃
達因起見 不通達因緣事三道 法愛達因緣中名為 無明有為番番
智慧苦集三假 無生通惑 四見十使破見 (云云)
修道 通論十界因緣色法名為 受法名為一切名為一切 名為別論名色支
五受生死 名身念處名色支六入生死
念處無明名色支 支取 法念處無明過去
污穢五陰現在無明法念處行法識心名色身心六入 法攝法攝
身心取法 滅法數人生死皆是相應 應法念處云何念處大經
五陰五陰蠟印印泥文成故知生死五陰 (云云) 。 因緣諸色
名身念處因緣 苦樂受念處因緣心識非常無常照常無常心念處
因緣非我無我無我法念處能破十二因緣顛倒顛倒是非中間
入涅槃見佛正勤 八道根本四句不生不滅 畢竟十八空十八空一空
空大歸一大品空解脫門取法四相不受不著不分內外 (云云) 。
無依所見真佛不住 法住大涅槃無相解脫門大涅槃 因故無得
解脫門對治助道道品緣理無明以為不能 何以無明相持有事
有事涅槃慳貪 布施善根破戒 持戒善根瞋恚
忍辱羼提善根懈怠 精進毘梨耶善根 禪定功德愚癡
覺悟無常苦空故事 分明不見 助道 一切功德調伏滿足六度
威儀十力無畏乃至相好 威儀道場轉法輪入涅槃 十二因緣大品十二因緣
即是道場道場十二因緣 究竟三藏道場 因緣究竟通教道場七寶
十二因緣假名究竟別教舍那 道場七寶十二因緣究竟 毘盧遮那佛道場虛空大小
道場不出十二因緣諸佛 轉法輪寂滅道場七處八會 菩薩十二因緣不生不滅名為 中道鹿苑鈍根弟子
因緣生滅相方等十二部經十二 緣生摩訶般若十二 因緣法華十二因緣
方便涅槃十二因緣具足 皆有佛性醍醐四教五味 不同皆是十二因緣善巧分別隨機 涅槃十二因緣
不定教成道十方菩薩 涅槃十二因緣祕密教所以者何鈍根弟子十二因緣生滅
別有利根菩薩在座十二因緣 生滅相佛性得無生忍祕密同居中轉法輪諸佛
般涅槃鈍根無明滅乃至老死 三藏有餘無餘涅槃 無明滅乃至老死通教有餘
涅槃因緣假名中道無明滅乃至老死 別教常樂我淨涅槃十二因緣 三佛涅槃涅槃諸佛法界
圓教遮那四德涅槃同居涅槃 像法疑經方便 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可解十二 法義 (云云)
三惡輕重 惡行不善所致 善行不動有所無明 生滅智者三藏慧解脫賢聖
高下轉行修行功德即是三藏俱解脫賢聖高下 可知五度般若 調伏三僧祇
無明即真六度 種樹高下無明 道種智有成歷劫修行神通 佛國土成就眾生高下
無明即是熾然三菩提 圓教六即高下十二因緣一念悉皆 具足虛空不可乃至老死虛空
不可無有不盡則是大乘十二門論空名大乘普賢文殊大人 大乘大品不動不出
使法性實際不動不出大經 一切眾生即是一乘如此理即理即有名即是初發心 大乘知眾即是取著不能
觀行木偶名字 觀行觀法通達無礙 行處觀行有相 圓信讀誦扶助信心三品說法
信心五品 進發三昧陀羅尼六根清淨相似有分三道 三德豁然開悟三佛涅槃
清淨妙法湛然一切乃至等覺 無明智慧如初日月 十四日月轉行解脫十六日月
乃至二十九日月所有名色法身漸漸 猶如究竟三德 滿究竟般若法身自在解脫過茶
故知十法界 因緣寂滅真如初地 無有
一切眾生大涅槃不可 高下大小不生不生不可說 緣故十因緣為生 虛空方便種樹一切
取著增上慢菩薩 栴陀羅安忍十界因緣起種 道法所謂三障四魔種種違順二乘
菩薩行安忍 成就如來功德所謂六根清淨 煩惱障所謂
二乘三藏菩薩 安忍知見所謂種種陰界種種八風種種
病患即是七支即是佛性不動 取捨猶如虛空不斷生死入涅 破壞陰入真實法身如是 通達三障無礙忍辱柔和善順
安忍 忍法不退五逆闡提菩薩 堪忍重罪順道法愛
菩薩初伏柔順 功德三法所謂相似智慧 法性智慧有無功德 法性有名生死
三法菩薩位 順道無明 行道觀行順行行道法性 三道聲聞地三道
菩薩地云何 菩薩諸佛功德不復二乘 方便名為不能無明 不能有為妙行不能
顯識法身三道菩薩位 不著相似三法順道無量 清淨心如是般若 不著何況入理般若名為
即是初發心便成正覺一切法真實 具足慧身不由般若 三道般若從此已去心心寂滅
自然流入薩婆若無量無明自然 何故處處說破無明三昧無明 甚多初心金剛頂無明
法性一品名為 金剛三德 究竟過茶寶乘直至 道場薩婆若
(云云) 。

[0129b25] ○ 念佛念佛 念佛坐禪忽然思惟諸佛 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信敬慚愧
諸佛大神大智慧大福 大相如是相好從此功德如此 相好功德如是相好有如福德
如此相好有如福德 一一法門明了 無疑定心不動安住 欲界進入初禪
念佛根本一邊念佛境界 覺支分別念佛有種種種功德 分明如是
喜慶一心安隱遍體無緣無念湛湛深入一心 念佛如來功德
不可稱自知佛法功德 相好無量三昧無量 亦復無量不可說不可說一一 功德眷屬念佛三昧
初禪乃至通明不淨背捨慈心 亦復如是 (云云) 。云何念佛三昧行者根本定心忽然
諸佛如來感動福德由於相好相好由於 善業法門相應明了 禪定倍增四禪背捨
如是念佛二種隱沒 隱沒佛功德明了然後 隱沒明見光相分明
增進功德扶疏善根 念佛通達六念法所謂念佛功德 即是念法弟子三事
念佛念法 惡念即是如是信敬慚愧 功德諸天 三自乃至通達一切法
念佛摩訶衍薩陀波崙見佛 得無法門內外隱沒隱沒 不識功德法門光相
見佛無法 取法色相色相 圖寫如來示現自在 無礙何必一向
正人 對治得度父母鹿猨猴一切法門 善根念佛三昧
(云云) 。

[0130a15] ○明神 略為天眼天耳宿命身通無漏屬下中說不得 所以者何皆是
通體有用 附體安能修禪 五神通即此通論一一
五通就便別論根本 不能不快通明 身通背捨勝處如意轉變自在身通
慈心取得知心 苦樂知他心通知心言語音聲天耳通因緣觀 過去宿命通未來
天眼通念佛隱沒天眼通 精細即是三明無漏譬如歡喜無量劫
五根五通一一 眼根作對 覺支分別無量
大慶內心無緣 湛然一心如是 內心外相不明
神通明了是故 隱沒

[0130b10] ○第四止觀行人 無有方便貪著禪味菩薩受生流轉生死應當觀察 (云云)
胡瓜十法界 因緣 更生煩惱 大器破戒
無間業在世四禪比丘 (云云) 。自高 喜根 (云云) 。入定
惡道受禪 惡業不得名利既得三途 法界
禮義生人 禪觀十善任運不加 四禪兩界專修根本 增長人天大通智勝佛
一百八無有三惡道 充滿得出生死專修不淨背捨 智能無漏聲聞法界 能破集集苦果能破
聲聞法界六度 法界持戒 現前無瞋
雜念精進 無常名為六度菩薩 法界因緣生 乃至老死緣覺
因緣生生法 道諦通教聲聞菩薩法界 因緣生十法界
何以出生三途六道 即是增長二十五有六法四法 出生背捨二十五有 六法背捨無常
生滅二十五有六法 法界因緣生不生 二十五有七法一法 無量二十五有
客塵煩惱八法一法 緣生法一實二十五 無明惑九法一法成王 一切三昧根本背捨其中
根本背捨摩訶衍 流入波羅 無緣慈悲念佛 念佛十方諸佛現在神通
如來善權九法 定慧三昧聖行聖行 理即名天同體無緣 梵行煩惱拔苦行單
與其嬰兒以是五行 十功德乃至究竟大涅槃 生滅十法隱顯三諦次第生出展轉增進 成佛在即三昧思議
不思議一念定心乃至神通無明法性 法界十界百法無量一念具足何以
法性一切散亂解法 一切無明無明亦即 不二微妙難思言語
疲勞凡夫二乘境界超越常情群有一切眾生 滅盡定眾生未始
眾生未始何以眾生何處眾生未始眾生眾生 未始是故 在其中
一念禪定一切境界亦復如是如此煩惱病愈不須九法慈悲
寂靜眾生無明戲論如來藏 煩惱是故拔根無明 煩惱菩提令眾生法身 顯現是故究竟如是誓願清淨
真正佛道下化眾生 無依二邊發菩提心 豁然正路 去者安心止觀善巧迴轉方便修習
一念禪定二邊寂滅 法性無礙空觀 二諦不動真際
通達稱適假觀 禪心禪心無二 無分別實相如來藏第一義諦無二
別名中觀三觀一念 非一二邊 生滅圓寂次第 三觀一心一心以此
止觀 (云云) 。二法 皆是迷亂一心三觀 一切迷亂
不通應當何者不通何者不通觀察四諦得失
不解調停道品所以者何一念禪心 十界五陰界內四倒 界外四倒 其中
如此四念開道道品三解脫門入涅槃具足過去 禪味不能棄捨今昔 懺悔捨身
味著 乃至具足戒過現 破戒懺悔事相 梵天自有
無瞋禪定無生 寂滅過現 懺悔 禪味放逸過現
懈怠精進無間相續 業相惱亂禪心不得二乘煩惱不論 煩惱法性身諸法
善業法性身 生死安得無業修善不了無常生滅味著
不滅過現懺悔 略明對治不可行人 至於鈍根
罪障過失增上慢安忍八風除法 十法成就無生大車
四方直至妙覺二十五有三昧自行具足 (云云) 。

摩訶止觀卷第九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6 No. 1911 摩訶止觀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