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 Men Guijing Yi 釋門歸敬儀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釋門歸敬儀 (卷下)威容有儀篇第八 (謂斂束形儀敬道順俗。內長信心外生物善故)
[0862a09] 序曰。聖者立儀同法齊觀。道宗乃異形敬畢 通。備列群經無宜不用。如有乖軌亂倫自招 殃咎。故違明誥罪深難宥。今生居叔世。代稱
滓濁煩惑日增。何時傾蕩。如不篤課於何成 濟。所以寄此形骸澄練性識。屈折柔軟慢我 將摧。必若縱緩憍高彌增故習。此語繁矣。無
奈患深。徒施攻擊膏盲難及。如不信此言可 試讀此文。撿此心行鏗然不動可謂上智。下 愚中流之人義有向背。故經云。今以若干苦
切之言乃可入律。此真用行供養佛人。經云。 隨順我語名供養佛。書云。聞諫如流。斯言 可錄。狠戾不信。惡馬難調。命盡計窮。會思此
告撫膺多愧。常以自箴。庶有同倫致序心曲。 今明諸經所敘威儀相狀。中邊時俗各有異 儀。隨國行之以敬為本。此乃初心非學不解。
故須季歷用曉未聞。久行碩德固非所望。然 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則拜少而遶多。此則 不遶而饒拜。彼則肉袒露足而為恭。此則巾
屨備整而稱敬。誠道俗之殊容乃方土之異 等。且自統詳儀節事有機緣。容預朝覲則三 業殷勤。時序忽切則四支削略。斯竝行藏在
要。智出不思。足使加敬盡衷彼我通意可也。 故出曜經曰。有信士威儀。有出家威儀大道 人威儀。由是善行趣道之基故生善處。以此
文證明知。歸信威儀入道之始。不可隱略。故 敘以命之。俗中周禮有九品之拜。出自太祝 之官。斯非內教。然禮貴從俗故也。一曰稽首
拜。謂臣拜君之拜也。稽訓為稽 (計奚反) 即久稽 留停頭至地少久也。二曰頓首拜。謂平敵者 如諸候相拜也。即以頭叩地虛搖而不至地
也。三曰空首拜。此君答臣下之一拜。即以 頭至手。所謂拜手者。四曰振動拜。謂敬重之 戰慄動變之拜也。五曰吉拜者。謂拜而後稽
顙。謂齊衰不杖以下也。言吉者此殷之凶拜 也。周以其與吉拜頓首相近故謂之吉拜。即 先作稽首拜後作稽顙。顙是額也。以額觸地
無容儀也。六曰凶拜者。稽顙而後頓首拜。謂 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者。謂先屈一膝。即 今時所謂雅拜也。一說奇拜但一拜以答臣
下之拜也。八曰褒拜者。褒讀為報。報拜者。再 拜是也。又云。褒拜今時持節之拜也。即再 拜於神與尸也。九曰肅拜者。但俯下手今時
揖者是也。亦指婦人拜。又肅或至三也。空首 奇拜唯一。餘則再拜之。上竝俗禮正文。鄭 康成依位釋之如此。今據內教以禮敬為初。
大略為二即身心也。佛法以心為其本。身為 其末。故須菩提靜觀室內。如來歎為禮見法 身。華色初至寶階。如來毀為拜於化佛。故
知。靜處思微念念趣道。觀形鑒貌新新在俗。 能所未免想見齊生。我倒現前即為障道。故 佛約此而分身心敬也。如能即色緣空觀境
心造。紛紛集起不無染淨。知識妄念未可清 澄。想倒空時緣念斯絕。今居凡地力極制御。 止得如斯念念自然漸能清淨。常起兩觀不
得單行。謂知無境是漸向真。謂知唯識是漸 背俗。如此策修長時不已。分分增明三祇方 就。前已明訖數數須知。經中明敬有眾位之 差。故先目錄後依具解
(謂初識敬事之儀。然後依之而隨接) 。
[0862c09] 南無 稽首 敷坐具 脫革屣 偏袒 五輪著地 頭面禮足 右膝著地 胡跪 一心合掌 右繞 曲身瞻仰。
[0862c12] 初言南無者。經中云那謨婆南等。傳梵訛僻。 正音槃淡。唐言我禮也。或云歸禮。歸亦我之 本情。禮是敬之宗致也。或云歸命者。此義立
代於南無也。理事符同表情得盡。俗有重南 無而輕敬禮者。不委唐梵之交譯也。況復加 以和南諸佛迷生彌復大笑。言和南者謂度
我也。今流溺生死河。念依拯濟而得出也。準 此以言豈非和南先在尊師。義通上聖念救 拔也。故經中來至佛所。云南無無所著至真
等正覺等。是名口業稱讚如來德也。且夫貴 賤不同尊敬致異。天竺設敬先以身禮後以 頌歎。如無量義經。八萬菩薩來詣佛所。頭面
禮足遶百千匝散華燒香。以衣寶瓔珞并鉢 器百味。充滿盈溢色香具足。又設幢幡軒蓋 眾妙妓樂。處處安置鼓作眾器而供養佛。即
前互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頌讚曰。大哉 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天人象馬調 御師。道風德香熏一切。如是等頌有三十餘
章。例諸大經竝有讚頌。如唐境俗中天子以 下美敦盛德。其流極廣。或以聲歎或以文頌。 時俗敬尚其風彌遠。所以香口比丘報。由歎
佛正業所感為人所名。據其行事應在拜後。 因此稱揚遂及歎耳。二明稽首者古文為 [(巢-果+百)*旨] 。 今則為稽。俗所常行不必從古。白虎通云。稽
者至也。首者頭也。言下拜於前頭至地。即 說文云。謂下首者為稽也。三蒼云。稽首頓首 也。謂以頭頓於地也。然今行事頓首為輕。謂
長立頓首於空也。故晉時釋慧遠與俗士書。 但云頓首而不揖也。謂非是曲身而但立也。 故長揖司空不必身曲。然頓首頓顙俗中恒
度。首頭之總名顙額之別目。然古儀有稽首 稽首頓顙頓顙。上敬天子殷重之謂。故重言 之準此。頓顙以額至地而拜也。三明敷坐具
四明脫革屣者。中梵極敬。此土群臣朝謁之 儀皆在殿庭。故履屣不脫。有時上殿則劍履 皆捨。此古法也。天竺國中地多濕熱。以革
為屣制令服之。如見上尊即令脫却。自餘寒 國隨有履之。行事之時既脫足。已可踐土地 應在坐具。尋討經律無敷坐具之文。但云脫
屣禮足。今據事用理須坐具。故制坐具緣云。 為身為衣為僧臥具。既為身衣明知前設。又 坐具之目本是坐時之具。所以禮拜之中無
文敷者。故如來將坐如常自敷。準此比丘自 敷而坐。不合餘人為敷。今見梵僧來至佛前 禮者。必先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長跪口讚於
佛然後頂禮。此乃遺風猶在。可準用之。無坐 具明矣。比有行敬在佛僧前。仍令侍者為敷 坐具。此乃行憍未是致敬。又有要待設席方
始禮者。亦不可也。如見尊長即須下拜安待 覓席耶。以事詳準隨時設禮。不可待席。有則 從席。無則從地可也。如在清廟闕庭公衙之
所何有設席。以此準例則敬慢兩分。五明偏 袒右肩。或云偏露右肩。或偏露一膊者。所言 袒者謂肉袒也。示從依學有執作之務。俗中
短右袂。便於事是也。今諸沙門通著衫襦。少 袒三衣者。遂割破襦子以為兩片。號為襦袒。 此則名義俱失。不可尋之。故行事時袒出
一肩。仍有衫襦非袒露法。故大莊嚴論云。沙 門釋子者右肩黑是也。外道通黑。沙門露右 故有不同。律中但有三衣通肩被服。如見長
老乃偏袒之。安以衣遮名為偏袒。一何可歎 也。故知。肉袒肩露乃是立敬之極也。六明五 輪著地者。亦云五體投地者。地持亦云當五
輪著地而作禮也。阿含云。二肘二膝并頂名 為五輪。輪為圓相。五處皆圓。今有梵僧禮拜 者。多褰衣露膝。先下至地然後以肘按地。兩
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今時行禮觀時進退。 若佛像尊師却坐垂足。方可如上五輪接足。 如其加坐則隨時而已。亦見有人聞有頂足
之相。遂致就坐拔他足。出云我欲頂戴。一 何觸惱。又是呈拙。故知折旋俯仰意在設敬。 如是例知。七明頭面 禮 足者。正是拜首之正
儀也。經律文中多云頭面禮足。或云頂禮佛 足者。我所高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 所尊敬彼所卑者。禮之極也。如俗中重尊友
者。不斥其名字相名為足下者。義類同也。又 如天子太子有所稱謂。不敢及形或稱乘輿 車駕。或云陛下殿下。皆敬儀一也。然中邊行
敬其家不同。此土設敬遠拜為重。天竺設敬 近形接足拜乃為至極。故經中陳如久不見 佛。來禮佛已以面掩佛足上。斯則頭面禮足
之相具也。善見云。辭佛法遶佛三匝已四方 作禮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頂上。却行絕不 見佛。更作禮迴前而去。智度論其禮有三。初
謂口禮。二屈膝頭不至地。三頭至地是為 上禮。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讚歎。知 一切眾生中德無過上。故言尊也。敬畏之心
過於父母師長君主。利益重故故云重也。謙 遜畏難故云恭也。推其至德故云敬也。美其 功德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為歎。隨以一
事至佛。其功不可盡也。八明右膝著地者。經 中多明胡跪互跪長跪。斯竝天竺敬儀屈膝 拄地之相也。如經中明。俗多左道所行皆左
故。佛右手按地以降天魔。令諸弟子右膝著 地。言互跪者左右兩膝交互跪地。此謂有所 啟請。悔過授受之儀也。佛法順右即以右膝 拄地。右 [骨*委]
(退罪反) 在空右指拄地。又左膝上戴 左指拄地。使三處翹翹曲身前就。故得心有 專志請悔方極。此謂心隨其身。行慢失矣。今
行事者都無思審。徑至佛前加趺坐地者。右 [骨*委] 著地者。兩膝竝坐者。經中名為駱駝坐也。 此竝身既慢惰心亦從之。來欲請福反收慢
罪。既乖禮意又增慢習一成苦業。獸中報受 可不思哉。故律中請悔或蹲或跪。文自解云 跪者。謂尻 (苦高反) 不至地斯正量也。僧是丈夫
剛幹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翹苦易勞故 令長跪。兩膝據地兩脛翹空。兩足指指地挺 身而立者是也。經中以行事經久苦弊集身。
左右兩膝交互而跪。經中比丘亦有兩膝至 地白佛者。言胡跪者胡人敬相。此方所無存 其本緣。故云胡也。或作胡跽者。撿諸字書
跽即天竺國屈膝之相也。俗禮云。授立不 跪 跪 謂屈膝俗所諱之。凡有所授膝須起立。九 明一心合掌。律文或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
子者。或云叉手白佛者。皆謂隨前緣而行事 也。莫不斂束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 故制掌合而心一也。今行事者掌合不得。以
事校量心堅硬而散亂也。將欲反源更始須 加功用。當開指而合掌修善行。不得合指而 開掌從惡習也。又兩足據地多乖儀節。敬俗
不立況行道乎。亦須準前十倍努力。當斂指 而開跟如敬俗流。不得斂跟而開指作八字 立。令無識者笑也。斯言苦楚斯事現行。萬
失不覺不抂濫也。有心行者既覩斯文。撫臆 論心一何縱誕。固當如上。準酌漸漸依行。心 性調柔方可論道。道在清通無繫無我。如何
存著反立慢根。用此日生深非生寄。門門指 掌庶或可觀。十明在繞恭敬者。經律之中制 令右遶。故左行繞塔為神所訶。左遶麥 [卄/積] 為
俗所責其徒眾矣。且述知之。今行事者順於 天時。面西而北轉。右肩袒侍而為敬也。比 見有僧非於此法。便面東而北轉為右繞也。
天竺梵僧填聚京邑經行旋繞。目閱其蹤竝 從西迴而名右轉。以順天道如日月焉。然撿 經中匝數無定。或云一匝三匝七匝百匝千
匝無數匝者斯何故耶。皆謂隨務緩急致有 不同。莫不身曲掌合徘徊瞻不不能已已。周 旋敬重申己信重之心也。故內外清信來至
佛前。禮而後遶遶已復禮。加敬重沓無得恒 準。總而言之以敬為本。故語曰。禮與其奢 也寧儉。故知。禮與其敬寧重。重則隨心。顯晦
萬途其致一矣。故孔門贊素王。曰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也。已前約 相且列十條。餘有曲身低頭注目瞻仰隨心
機用。何可備之。然一以貫之多陷前列。至 於律制頗亦殊倫。故下座之禮先備五法。一 偏袒。二脫屣。三禮足。四互跪。五合掌也。上
座於下座前悔。則有四法除其禮足。是知。餘 四通於尊卑。禮足一法不行下位。此謂懺罪 故立四儀。自餘常時四法都削 (下座互跪亦據請悔之儀。常途修
承理不行也) 。上總明禮相策撿心行。文事備矣。方 便成矣。禮儀既具。引至像前身不妄起。起必 加敬。目不妄禮視必瞻顏。口不妄語語必歎
德。如前所顯甚易可知。若至臨陣多負重責。 故論云。佛世尊前無異言也。可不思哉可不 思哉。今此之目目彼初心。素未經懷無由鏡
曉。勿怪覼縷事義須之。諺云。教兒嬰孩教 婦初來。言雖淺俗其喻深遠。故阿難白首而 迦葉呼為少年。非謂歲積而為老也。以不善
教誨而非老也。理固隱審觀行如何。然三寶 為敬謁之尊。是以明其相狀 (古德遺告云) 行者云何 至心歸命常住法身。所謂如來成就十力四
無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 念處等。一切種智無上調御。功德智慧微妙 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安慰世間普
覆一切。無障無礙無所分別。不可以智知。不 可以識識。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 舉右手安接眾生。放大光明除無明暗。百福
莊嚴萬德圓滿。雨甘露雨轉正法輪。濟益眾 生出生死海。是故號佛眾聖中尊無上法王。 我今歸命。次又歸命十二部經。上中下善義
味清淨。自然具足開現梵行。最上第一度於 彼岸。甚深實相平等大慧。自性清淨。心行 處滅言語道斷。而此正法境界無礙。為眾生
說不違實義。由是無上出世良藥破滅眾生 無始煩惱。故我今日至心頂禮。次又歸命三 乘淨僧。所行三慧是菩薩道。披弘誓鎧策精
進馬。執忍辱弓放智慧箭殺煩惱賊。直心深 心決定正趣無上第一平等正道。不離念佛 念法念僧。受行諸佛一切言教。常以六度度
諸眾生。常以四攝攝諸含識。為尊為導為依 為救。定置眾生佛菩提道。是故號僧法朋善 友。常以方便利益世間。是良福田真供養者。
故我頂禮清淨僧海。今所撰集為始行人。若 不標顯起心無寄。若語令念佛則落漠煩拏。 故曲示相起心標意。如此專注永絕遲疑。心
性醒悟作業清白。不爾順舊癡鈍無明。雖加 箴艾病深不覺。有人聞余此告掉笑輕之。余 云不。要必捉探收束聞名即禮。作意策御方
可及耳。現見俗人禮佛拜拜不虧。道人在道 趂拜希有。其人聞此猶故不信。及禮五十三 佛情露慢散都不聞之。事竟乃悟方始慚恥。
余又告曰。止得自叩努力裁割。酷當奈何當 復奈何。如怪此言對陣方委。勒那三藏見此 下凡悲心內充。為出七種禮法。文極周委。鈔
略出之。初名我慢禮者。謂依次位心無恭敬。 高尊自德無師仰意。恥於下問諮受無所。心 無法據如碓上下。一形所作無境住心。輕生
薄道徒勞無益。外覩似禮內增慢惑。猶如木 人。情不殷重手不至地。五輪不具。此是慢業。 名我慢禮。二唱和禮者。雖非慢高心無淨想。
粗正威儀身心虔敬起伏相順。片有相扶其 福薄少。非真供養。三身心恭敬禮者。聞唱 佛名便念佛身。如在目前相好具足莊嚴晃
曜。心相成就實對三身。申手摩頂除我罪業。 是以形心恭敬無有異念。供養恭敬情無厭 足。是名境界禮佛心。眼現前專注無昧。此人
導利人天為上為最。功德雖大未是智心後 多退沒。四發智清淨解達佛境界禮佛者。行 者慧心明利深知法界本無有礙。由我無始
順於凡俗非有。有想非礙礙想。今達自心虛 通無礙。故行禮佛。隨心現量禮於一佛即一 切佛。一切佛即一佛。以佛法身通同無礙。故
禮一佛遍通一切。如是種種香華供養例同 於此。法僧加敬義亦同之。以三寶同性理無 異故。三乘名異解脫床同。故知。一禮則一
切禮。一切禮則一禮。如是三寶既能通達。一 切三界六道四生同作佛想。供養禮拜自淨 身心蕩蕩無障。念佛境界心相轉明。一拜一
起為尊為勝。是名真實果報殊大。由心無限 故使淨業無窮。五明遍入法界禮敬供養者。 行者想觀。自己身心法從本已來。不在法界
佛法身外。亦知。諸佛身心法不在我身外。發 解冠達自身一切身遍滿法界。是名法界不 增不減清淨法門。如是解了。故知。我今禮
於一佛。一佛之身遍於法界。法界之中所有 三界位地無漏法身皆有佛身。佛身既遍一 切。我身隨佛亦遍一切。所以禮敬供養一切
身中具足莊嚴。然此法界性常寂然隨緣遍 滿。乃至行住坐臥因緣果報不離法界。身隨 於心故解無礙。法界緣起一切事成。如一室
中懸百千鏡。有人獨見鏡。鏡之中皆有像現。 佛身清淨明逾彼鏡。一切法界悉現身中。故 我供養一切凡聖。凡聖之身皆同供養。有目
者見盲者不覩。如此行學法界法門。大有利 益終至此解。不學不知。是故行人常須緣觀。 所得功德不可校量。既知我身在佛身內。如
何顛倒妄造業耶。六明正觀禮自身佛。不外 緣境他佛他身。何以故一切眾生自有佛性 平等滿足。隨順法界緣起熾然。但為迷解有
外可觀。所以妄倒常淪生死。若能返照解脫 有期。若向他境謂有可觀邪人邪行。經教不 許。故云。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以見自己
正法性故。又云。色聲見我名行邪道。是故行 人常行禮拜但見身心。有禮有敬未能通解。 常厭常行。後一通達知心無外。方識自心清
淨本性。此即自性住佛性也。隨力修明引出 佛性也。三祇果圓十地位極。至得果佛性也。 此解微妙。唯聖達之。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
修習也。七明實相三寶自他平等禮者。大意 同前。前猶有禮有觀自他兩異。今此無自無 他。佛凡一如古今無別。見佛可禮大邪見人。
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以實相離念不 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不可以禮敬。不可不 禮敬。禮不禮等供不供等。安心寂滅名平等
禮。故文殊十禮云。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 此後二禮寂而能通。福而行道。故使止觀雙 遊真俗竝運。心乃虛蕩身實累緣。在凡行學
其相齊此。過此不行下愚妄習不足問也。然 以隨相者多止得自解。故文云。凡夫淺識深 著五欲。計我見者莫說此經。以聞不解重增 謗毀。不如不聞行凡事福。
功用顯迹篇第九 (勤惰雖殊無非功用。勤則聖美。惰則凡非)
[0865c12] 上備明其勤惰。其相備矣。下濁迷凡多懷曲 見未能行用。先出謗疑故列群經。用杜氷執。 庶有心行者知予意之在斯焉。是知。初心後
進必須憑師善友。今依止三寶常樂親近。故 大智度論云。若菩薩未入法位遠離諸佛。壞 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
故不應遠離諸佛。譬如嬰兒不離其母。行道 不離糧食。熱時不離涼風。寒時不欲離火。度 水不離好船。病苦不離良醫。是故菩薩常不
離佛。何以故父母親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 度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 離諸佛。今欲親覲諸佛聞出世法。作何方便
修行正行。以凡無始約相修福。故還約相行 遠離法。論云。未位大清淨已來終無住故。所 以先置道場。安設尊像幡蓋華香隨力供養。
有十種相見佛善根。一者禮拜。二者讚歎。三 者發願迴向。四者觀佛相好。五者專念修慈。 六者三歸十善。七者發菩提心。八者讀誦經
戒。九者供養舍利造佛形像。十者修行正觀 (萬行雖殊據理唯一) 今以釋尊遺法所修行者。竝付慈佛 令悟聖果。文相既廣理固難違。或願生淨土。
例亦無壅。以正覺義齊拯濟情一解脫便止。 何有乖離。且以慈氏標宗。餘則十方準例。初 明禮拜得見佛者。行者以至誠心質直心。專
注心敬重心深心信心。如敬父母。禮拜彌勒 等十方佛者。能除重障生彼佛前。故上生經 云。若有敬禮彌勒佛者。除却百億劫生死之
罪。乃至來世龍華樹下亦得見佛。又云。我 滅度後四眾八部聞名禮拜。命終往生兜率 天中。若有男女。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
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一切惡業 速得清淨。若有歸依彌勒菩薩。當知。是人 得不退轉。彌勒成佛。見佛光明即時授記。增 一云。禮佛有五功德。一者端正
(以見相好生尊上故) 二得 好聲 (以見佛時。三自稱曰南無如來真等正覺故) 三多饒財 (以其花香燈明隨力供養故) 四生處高貴
(以見佛時心無染著。又能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禮故) 五生天上 (以念佛功德法爾故) 二明讚歎佛德者。以清淨心口業加 歎。如成佛經梵王讚曰。
正遍知者二足尊 天人世間無與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無上最勝良福田
其供養者生天上 稽首無比大精進
[0866a23] 又如文殊問經讚佛曰。
我禮一切佛 調御無等雙
丈六真法身 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 法輪涅槃處
行住坐臥處 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報 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 讚歎如來者
於千萬億劫 不墮於惡趣
[0866b02] 如菩薩本行經曰。正使無數億計人成辟支 佛。有人百歲四事供養。功德甚多。不如有 人以歡喜心。一四句偈讚歎如來功德無量。
又如善生經云。以四天下寶供養於佛。又以 重心讚歎如來。是二福德等無差別。大悲經 云。一稱佛名南無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不可盡也。三明發願迴向者。行者善根力劣。 以願扶持。如行無目平地顛仆。故須願行相 須如輪涉遠。應作是言。願我先世及以今身。
所修善根施諸眾生。皆共迴向無上佛道。生 彌勒前聞清淨法。悟無生忍。願命終時心無 障惱。隨善根力自在往生一切佛前。故智度
論云。有人修少福業。聞有樂處常願往生。及 至命終各生其中。又莊嚴佛國事大。獨行功 德不能成就。要須願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
御者能有所至。淨佛國土由願引成。以願力 故福德增長不失不壞。常見佛故。四明修念 佛相好者。行者專心閑室端坐。正念如來身
相。閉目開目了了分明。罪業重者多時乃見。 以此想觀知惡重輕。俱是妄想而善惡天別。 不可思議。生死切人不容自怠。若素不作意
後遭重病。周慞困悶寄心無地。一切惡業自 從心生。無善種子如何排業。若素懷善常念 佛故。隨其心相須見即見。故觀佛三昧經云。
我滅度後。佛諸弟子捨惡去閙少語省事。晝 夜六時乃至須臾念佛白毫。了了不亂注意 不息。若見殊相或不見者。是人除却九十六
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劫數生死之罪。設復 有人但聞白毫。心不驚疑歡喜信受。此人亦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佛言。如來相好八萬
四千。不及白毫少分功德。是故我今為來世 人說白毫相。大慧光明消惡觀法。若有惡人。 聞此毫觀生瞋恨者。白毫相光亦覆護之。除
三劫罪後生佛前。五明專念佛德。修習慈悲 名真供養者。行者以清淨深心於一切時。念 佛大恩令出生死。如念父母此但生身一世
之養。佛恩深重。為諸眾生入三有獄。殷勤 教誡令修正行得出生死。無數劫苦。故我今 日常念佛恩。況念佛故生善種子。功德果報
不可窮盡。故金光明經云。於佛起業果報無 邊。又如觀佛三昧經云。佛人中寶祐利處多。 聞名禮拜供養者尚獲重報。何況繫念思佛
正相。又上生經曰。佛滅度後。若有精勤修諸 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華香供養。行諸三 昧讀誦經典。如是等人雖不斷結如得六通。
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若一念頃受 八戒齋修諸淨業。命終之時即往生於兜率 天上蓮華臺中。應時見佛白毫相光。超越九
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得 不退。大悲經云。若志誠心念佛功德。乃至 一華散於空中。於未來世諸天梵王其福不
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增一云。眾生三業 造惡。臨終憶如來功德者。必離惡趣得生天 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又華
嚴云。若能須臾念佛者。智慧光明滅癡暗也。 又智論云。菩薩常愛念佛故。捨身受身恒值 諸佛。大悲經云。假使三千世界滿中。聲聞辟
支佛有人。於一劫中一切樂具供養。乃至滅 後起塔。盡形供養功德雖多。不如有人於如 來所起一淨信。思惟信解諸佛智慧不可思
議。以此善根勝前無比。何以故。如來功德大 慈大悲五分法身無量無礙。由是境界不可 思議。若有敬養亦不可思議。是故果報亦不
可思議。次又依教修習慈悲四無量心。何故 如是。以諸佛心所謂大慈。今不修習行不同 佛。無由得見。故念佛時行修慈觀。行者初
心欲修慈時。閑處端坐繫念十方一切眾生。 皆如己親無恚礙想。以上妙具四事供給。或 一念頃一時一日。能生功德。隨心分量不可
限故。大集經云。若修慈者當捨命時。見十方 佛手摩其頂。蒙手觸故心安快樂。尋得往生 清淨佛土。余見世間性行柔軟。臨於安隱如
意自在。本性麁疎臨終荒忽。眼光先落失音 不語。雖有善教不相領解。即事以求行慈為 極。今忽不行。止是惡業無慈悲心。須投惡道。
故經云。如是修慈見無量佛。若修法緣無緣 慈者。具四無量獲得佛道。六明受三自歸并 十善戒者。以諸道俗有識之徒。皆須歸依三
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德無有限量。七眾約戒。 前已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善惡既爾戒 亦通之。若未受戒止得但受飜邪三歸。日別
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其受法 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心生口言 一心向佛。如上三說名得歸法)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
法竟歸依僧竟 (如此三說自誓受訖) 。如善生經云。若人 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 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
福過彼。不可稱計。又挍量功德經云。四有 州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 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
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惟三寶勝故。 若起謗毀獲罪無邊。以善惡例同故。耆域調 達同出佛血。以心有善惡。致使劫壽獲於苦
樂。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 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復 受。後有知見復教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
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受三歸及以五戒 然後買之。不能不買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 歸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
名。呪願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 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故處胎經云。佛告 彌勒偈曰。汝所三會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
億人受我五戒者。次是三歸人。九十二億者 一稱南無佛。餘廣如正念經。受歸果報生天 樂相。次明受十善法者。謂身三口四意三善
行。此之十業戒善之宗。今多依相罕有受者。 比有愚夫不肯受之云。不作惡即名為善。今 謂不然。先須願祈不造眾惡。依願起行有可
承準。若不預作輒然起善內無軌轄。後遇罪 緣便造不止。由先無願故造眾惡。大聖知機 故令受善。若謂我不作惡便是善者。汝不作
善亦應是惡。如是牛馬驢騾亦不殺生。豈是 善耶。此乃心在無記。無罪福業故須起念專 至深重方成業道。故未曾有經云。下品十善
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上品十善謂 旦至午。於此時中心念十善止於十惡。故野 干心念十善。七日不食生兜率天。又上生經
云。我滅度後四眾八部欲生第四天。當於一 日至第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 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佛前。隨
念往生。言七日者且從近說。尚感彼天何況 一生而不剋獲。問曰。天上勝報不可思議。如 何七日便感大福。答善因雖微獲果甚大。如
小火所起能燒大山。一善乃微能破大惡。又 一念邪見誹謗大乘時。雖極短長劫受苦。因 果道理業不思議。不可以凡情臆度。次明受
法有師從受。無師自誓如上三歸。三自歸已 口自發言。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眾生。起慈 仁意不起殺心。如後九善例此。而不復繁文。
七明發菩提心者。菩提云覺。自覺覺他故名 佛也。行者既在佛法即佛種子。須發覺求作 意觀度。此乃趣佛果之津梁。成萬行之根本。
如空之含萬像。若海之納百川。若不先建此 心。起行則便迷沒。是菩提者其相如何。今欲 發心有理有行。在緣乃二於義則通。不爾真
俗兩乖。非正法義。言理發者。即是自心五 陰諸法本性無我。深知此要名菩提心。故淨 名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假名是菩提。名
字空故又如問菩提經云。菩提相者出三界 過俗法。言語斷滅諸發無發。是名發菩提心。 如是眾經例遣想故名發心。謂此心體本清
淨。究達此理作業令淨。故曰發心。即名行也。 行者如上安止心。已生大欲心。我入佛道廣 度眾生。所修善根皆悉迴向無上正覺。故智
論云。若人發心言我定當作佛。已過諸世間 應受勝供養。又十住論云。若人發心求佛不 休不息。有人以指舉大千世界。在空劫住不
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人希有。何以 故世人心劣無大志故。發菩提心論云。有十 大正願常志修行。一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
種善根。施與眾生迴向佛道。令我此願念念 增長生生所生終不忘失。為陀羅尼之所守 護。二願以此善根生處。值佛常得供養。不
生無佛國中。三願我親近諸佛。隨侍左右如 影隨形。既得親近為我說法成就五通。四願 通達世諦假名。流布解第一義。得正法智。五
願以無厭心。為眾生說示教利喜。皆令開解。 六願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 佛聽受正法。廣攝眾生。七願我隨順清淨法
輪。一切眾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 一切煩惱。八願隨逐眾生。將護與樂捨身命 財。荷負正法除無利益。九願我雖行正法。心
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捨正願。十願 我此十大願遍眾生界。攝受一切恒沙諸願。 若眾生界有盡我願乃盡。然眾生界不可盡
故。我此大願亦不可盡。行者如是發正願。已 次受菩薩三聚淨戒。其文易了故不備之。須 見者如正行儀下卷。八明讀誦佛正經典者。
以此大乘了義經教。宣說甚深清淨空法。由 從如來法身所流。行者以清淨心愛重大乘。 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乃至餘乘所有經典皆
是大乘之所流故。我亦受持無相違背。是故 功德得見諸佛。如大品說。若有受持般若文 字。親近讀誦憶念書持種種供養。不墮惡趣
常見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亦以供養諸 佛。涅槃云。若為恐怖故利養及福德。書是 經一偈。則生不動國。若為希福利一日讀誦
經。或自身財寶施於說法者。若能聽書寫受 持及讀誦諸佛之祕藏。則生不動國。又金剛 三昧經云。若有暫聞佛勝智慧。深心隨喜不
起誹謗者。於百千劫不墮惡道。生處值佛乃 至念佛法身。功德無邊。九明供養舍利造佛 形像者。如大品云。佛見是利故入金剛三昧。
碎身如芥子。若有得佛舍利隨力供養者。是 人天上人中受樂。乃至苦盡福猶不盡。又無 上依經云。假使娑婆世界碎為微塵。皆是四
果辟支佛等。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其福 雖多不如。男子女人取佛舍利如芥子造塔。 如阿摩勒大。戴剎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
像如麥大。此之功德勝前無量不可思議。若 不迴向無上道者。以此功德聚盡娑婆世界 微塵數。作六欲天王轉輪聖王不可說盡。又
涅槃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 華則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佛僧地。像 塔如母指。常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此即淨
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十明修習正觀者。至 理真極不越人法二空。唯佛道有餘道則無。 由人法二空則二執斯斷。一切煩惱無因得
生。故金剛般若云。一切聖人皆以無為得名。 此謂三乘聖賢深淺有異。至於入證唯在二 空。行者修學當依地持。論云。修行法者託虛
寂靜身不遊行。口默少言。少睡多覺。常一 坐食不雜種食。思量如來所說諸法。知非有 無。以其所知遍通諸法令得善解。以此文證
行者須知。觀察自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非 空非有非染非淨。離諸分別但為妄想。致有 是非得失罪福因之增長。今達本性可謂還
源。常作此觀不見人法即是達空。空本無形 如何起妄。如是一切作業動身運想不得失 念。如上已明。此是實觀。餘名虛解。華嚴經
云。觀察諸法及眾生國土世間悉寂滅。心無 所依無妄想。是名正念佛菩提。又云。若欲得 佛智當離諸妄想。有無俱通達疾作天人師。
行者修行此觀一時一念。功德無邊。故迦葉 經云。大千眾生所有福德如彌尼王不如。有 人修遠離法。淨心相應解諸法空無來無去。
如是少忍功德非譬喻所能及之。又普賢觀 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 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
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 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為其和尚。是 名具足菩薩戒者。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 一切人天供養。
程器陳迹篇第十 (謂表心因觀形沐道。內省自疾託事興詞)
[0868c16] 余年侵蒲柳。旦夕待盡。非業莊嚴何假傍及。 又述撰行相其徒寔繁。隨時救急總撮亦備。 今有觀方志道相從問津。季代常徒禮敬為
切。領余撰銀擬用箴銘。不堪苦及。遂復陳 敘。凡此十篇止存三業。上弘佛道下攝自他。 詞甚丁寧。義存遣著。庶其覽者知其意焉。如 或有虧請俟箴誨。
釋門歸敬儀 (下卷)
[0868c24] 歸敬儀者統真俗之宗。歸究事理之極致。 文簡義豐。是以廣勸五眾開印板。遠期三 會貽利益而已時也。日本永仁三年乙未 閏二月 日。
寓東山泉涌小比丘觀昭謹題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5 冊 No. 1896 釋門歸敬儀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