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Fajie Xuan Jing 華嚴法界玄鏡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法界玄鏡卷下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0677b18] 觀曰。次以事望理亦有四句者。一事法與理 非異故。一塵全匝於理性。二事法與理非一 故。不壞於一塵。三以非一即非異故。一小塵
匝無邊真理。四以非異即非一故。匝無邊理 而塵不大。思之。
[0677b22] 釋曰。答事望理。即答前一 塵遍理何故非大等。亦初二句正明遍理非 大之相。初句一塵遍理。第二句明其非大。亦
三四句正答相違之難。亦第三句明一小塵 遍於大理。亦第四句雖遍於理而塵不大。但 明事理非一非異。兩義難通。
[0677b28] 觀曰。問無邊理性全遍一塵時。外諸事處。為 有理性。為無理性。若塵外有理。則非全體遍 一塵。若塵外無理。則非全體遍一切事。義甚
相違。
[0677c02] 釋曰。此下第二番對。前以大海雙對 一波諸波。互望齊遍無礙之喻而為問答。今 此問也。彼前喻云。又大海全遍一波時。不妨
舉體全遍於諸波一波。全遍大海時。諸波亦 各全遍互不相礙。文中先正問。後答。若塵外 有下。結成妨難。若約喻問應云。大海全遍一
波時。餘諸波處。為有大海。為無大海。若波 外有海。則非全體遍一波。若波外無海。則非 全體遍一切波。對難文可知。
[0677c11] 觀曰。答以一理性融故。多事無礙故。故得全 在內而全在外。無障無礙。是故各有四句。
[0677c13] 釋曰。此下答中文則雙標二門。一理性融故。 標約理四句。多事無礙故。標約事四句。餘可 知。
[0677c16] 觀曰。先就理四句者。一以理性全體在一切 事中時。不礙全體在一塵處。是故在外即在 內。二全體在一塵中時。不礙全體在餘事處。
是故在內即在外。三以無二之性。各全在一 切中故。是故亦在內亦在外。四以無二之性 非一切故。是故非內非外。前三句明與一切
法非異。此之一句明與一切法非一。良為非 一非異故。內外無礙。
[0677c23] 釋曰。此就理中文一 先正明。後結與礙。今初。即答前無邊理性。全 遍一塵時。外諸事處。為有理性。為無理性。今
第二句正答明餘處有。即釋喻中大海全遍 一波時。不妨舉體全遍於諸波。其第一句。兼 明在一切中時。亦全在一塵。前略無問。若為
問者。應云理性全在諸法時。為全在一塵不。 今此明全在一塵。以遍一切豈揀一塵。第三 句明其總遍內外。此是恒理故亦無問。若問
應云為齊遍不。第四句雙非。亦非遍義。故不 為問。義理無妨故。具出四句。後前三下。結 成無礙。亦酬前結難義甚相違之言。內外無 礙。故不相違。
[0678a07] 觀曰。次就事四句者。一一事全匝於理時。不 礙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內即在外。二一 切事法各匝於理時。不礙一塵亦全匝。是故
在外即在內。三以諸事法同時各匝故。是故 全在內亦全在外。無有障礙。四以諸事法各 不壞故。彼此相望非內亦非外。思之。
[0678a12] 釋曰。 此約事四句。前問所無。今影出之。前喻却有 喻云一波全匝大海時。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
礙。先舉一波以望於海故。是就事四句故。前 標云多事無礙故。若別為問者。應問云一事 遍於理時。餘事亦遍理不。若亦遍者。則理有
重重。若不遍者。多事則不如理。故今答云多 事如理同理。而遍則無重重。何以故。理無二 故。但事同理即無分限。故云遍耳。於中第一
句一事遍不礙多事遍。第二句多事遍不礙 一事遍。第三句諸法同時遍。第四句一多之 相歷然。問理望於事在一事為在內。在多事
為在外。今事望理。以何為內外邪。答亦以一 事為內。多事為外。若爾何異前門理望於事。 答前門先舉理遍於事。名理望事。今門先舉
事遍於理。名事望理。故分二門本意。但問多 事遍理。一事遍不。前門答之。又問一事遍理。 多事遍不。故用此門答之通相。皆以事為內
外故。前門中但有一重之問。即第一句一事 全遍理故在內。不礙一一亦遍理。故即在外。 以其一多皆即理故。故云全遍非有多理與
事遍也。故第四句云彼此相望非內非外。以 前約理。第四但以性非一切。居然非內非外。 今此約事望理。理無內外。何有非一非異。故
言既不壞相。要須一事之中非是一切。一切 事中非是一故。方成第四。故須彼此相望非 內非外。已釋第一相遍對竟。
[0678b10] 觀曰。三依理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真理 而得成立。以諸緣起皆無自性故。由無性理 事方成故。如波攬水以成動。水望於波能成
立故。依如來藏得有諸法。當知亦爾。思之。
[0678b14] 釋曰。此下第二相成對。然下八門皆先標名。 後謂字下解釋。下更不料揀。就此對中。先明 理望於事即第三門。先正釋。後以諸下。出所
以。所以有二。一由無性故。二真如隨緣故。而 文有三。初明由無性成。中論云。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大品
云。若諸法不空。則無道無果。二如波下喻。喻 有二義。一上喻無性。由水不守水自性故而 能成波。二下喻。真如隨緣成故。謂若無水則
無有波。若無真如依何法成。三依如來藏下。 合於上喻真如隨緣。即勝鬘經云。依如來藏 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有真如。謂若無真如
將何合妄而成生死。以一切法離於真心無 自體故。其如來藏即生死門之真如也。故問 明品文殊難云。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
別。覺首答云。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則是 真如隨緣答。
[0678c02] 觀曰。四事能顯理門。謂由事攬理故。則事虛 而理。實以事虛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如 由波相虛令水體露現。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思之。
[0678c05] 釋曰。此第四門事望理也。文有法喻 合。今釋之。然躡前門成。謂無第三則離理有 事。今第四門何能顯理。如離水無波。波起現
水。既攬理成故能現理。以法從緣則無性故。 況從無性理而成於事。事必無性故從緣無 性。即是圓成。夜摩偈云。分別此諸蘊其性本
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由蘊之事方 顯性空。性空即是無生真理。又須彌偈云。了 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則見盧
舍那一切法事也。無所有即真理也。
[0678c15] 觀曰。五以理奪事門。謂事既攬理成。遂令事 相皆盡。唯一真理平等顯現。以離真理外無 片事可得故。如水奪波波無不盡。此則水存
已壞波令盡。
[0678c18] 釋曰。此下第三相害對。言相 害者。形奪兩亡故。今此第五。理望於事故理 奪事。文有法喻。亦攬第三成此第五。以全將
理而為事故。事本盡矣。先正釋。後以離真下。 出其所以。真外無事故則奪事也。如攬水為 波。波唯是濕波自虛矣。故出現品云。設一切
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亦無 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無非相故。物物無相 斯理顯現。生佛兩亡。
[0678c27] 觀曰。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成諸事法。 然此事法既違於理。遂令事顯。理不顯也。如 水成波動顯靜隱。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
眾生。故眾生現時法身不現也。
[0679a01] 釋曰。此事望 理也。文分為三。初正釋。亦由第三門成。以全 理成事。事有形相。理無形相故。事覆理故。然
此事法既違於理故隱也。有本云。既匝於理 不及違也。次喻顯取靜為水隱義明故。三經 云下。引證。即法身經下當更釋財首。亦云世
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於 法性者事隱理故。
[0679a09] 觀曰。七真理即事門。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 以是法無我理故。事必依理。理虛無體故。是 故此理舉體皆事方為真理。如水即波無動。
而非濕故即水是波。思之。
[0679a12] 釋曰。此下第四 相即對也。前明隱奪。事隱於理而理不亡。理 奪於事而事猶存。雖言奪事皆盡。而意在彼
事相虛。非無彼事也。今明相即。廢己同他。各 唯一耳。今第七門。理望於事亦有法喻。法中 先略釋。後以是法無我下。出所以。若是但空
出於事外。則不即事。今以即法為無我理。離 於事外有何理耶。故理虛無體全將事法。本 來虛寂為真理耳。喻中無動而非濕以事即
理。意明全將濕為動。故理即事耳。
[0679a22] 觀曰。八事法即理門。謂緣起事法必無自性。 無自性故舉體即真。故說眾生即如不待滅 也。如波動相舉體即水。故無異相也。
[0679a24] 釋曰。 事望理也。亦有法喻。中論曰。若法從緣生是 則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無自性
者是真理也。故事即理。故說眾生即如下。闇 引淨名。淨名彌勒章云。一切眾生皆如也。又 云。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
以者何。一切眾生即真如相不復更滅。森羅 及萬象一法之所印。觸事而真。不壞假名。而 說實相。舉喻可知。是即第八眾生寂滅即是
法身。第七法身隨緣名曰眾生。眾生法身體 一名異。從本已來未曾動靜。亦無隱顯。以名 異故。有互相即。有互隱奪。以一體故。得互相
即。得互隱顯。由此相即真俗二諦曾不相違。 夜摩偈云。如金與金色展轉無差別。法非法 亦然。體性無有異。理即事故雖空不斷。事即
理故雖有不常。理即事故無智外如。為智所 入事即理故。無如外智能證於如。
[0679b12] 觀曰。九真理非事門。謂即事之理而非是事。 以真妄異故。實非虛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 波之水非波。以動濕異故。
[0679b14] 釋曰。此下第五 相非對也。即雙存義。若不雙存無可相成。相 即隱奪等。此門則隨緣。非有之法身。恒不異
事而顯現。後門則寂滅。非無之眾生。恒不異 真而成立。謂於此門理望於事。而有三對。一 是真。二是實。三是所依。即顯第十門。是妄。 是虛。是能依故。
[0679b21] 觀曰。十事法非理門。謂全理之事。事恒非理 性相異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舉體全理。而 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動義非
濕故。
[0679b24] 釋曰。此第十門。事望於理。但有二對。 一明事是於相則影出。第九理是於性都有 四對。二能依所依不異前門。文並可知。若依
此對二諦跱立。即於諦常自二七八。即於解 常自一五六。則二而不二。三四則不二而二。 由初一對。則令前義皆得相成。
[0679c01] 觀曰。此上十義同一緣起。約理望事。則有 成有壞。有即有離。事望於理。有顯有隱。有一 有異。逆順自在無障無礙。同時頓起深思令
觀明現。是謂理事圓融無礙觀。
[0679c04] 釋曰。第三 結勸。於中二。先結束前義。後勸修成觀。前中 先總標。若闕一義非真緣起。後約理下。別收
十門以成八字。然一三五七九理望於事。二 四六八十事望於理。先理望於事有成者。第 三依理成事門。有壞者。第五真理奪事門。有
即者。第七真理即事門。有離者。第九真理非 事門。事望理中有顯者。第四事能顯理門。有 隱者。第六事能隱理門。有一者。第八事法即
理門。有異者。第十事法非理門。然成壞等就 功能說。言有成者。理能成事非理自成。餘七 亦然。則一一門皆有事理無礙之義。故云約
理望事等。不會相遍者。有三義故。一是總相 後八。依此相遍而得成故。二者相遍無別異 相。非如成壞隱顯等殊故。三者大同相即相
即攝故。言逆順自在者。理事相望各二順二 逆。三成七即理順事也。四顯八即事順理也。 五奪九非理逆理也。六隱十非事逆理也。其
相遍言亦是順也。欲成即成。欲壞即壞。欲顯 即顯。欲隱即隱等故云自在。成不礙壞。壞不 礙成等故云無礙。正成之時。即壞時等故曰
同時。五對無前後故云頓起。又上四對。理望 於事。但有成等而無顯等。事望於理。但有顯 等而無成等。事從理成故。可許言成理非新
有。故但可言顯事。成必滅故得言壞。真理常 住伹可言隱理。無形相故但可即事。事有萬 差可與理冥。故得云一理。絕諸相故云離事。
事有差異故云異相。上約義別有此不同。統 而收之但成五對。五中前四明事理不離。後 一明事理不即。不即不離方為緣起相。又五
對之中共有三義。成顯一對。是理事相作義。 奪隱不即此之二對。即是事理相違義。相遍 相即二對。是事理不相礙義。又由相遍故有
相作。有相作故有於相即。由相違故有於不 即。又若無不即則無可即乃至相遍。由相遍 故四對皆成。故說真空妙有各有四義。約理
望事有真空四義。一廢己成他義。即依理成 事門。二泯他顯己義。即真理奪事門。三自他 俱存義。即真理非事門。四自他俱泯義。即真
理即事門。由其相即故得互泯。又由初及三。 有理遍事門。以自存故舉體成他。故遍他也。 後約事望理有妙有四義。一顯他自盡義。即
事能顯理門。二自顯隱他義。即事能隱理門。 三自他俱存義。即事法非理門。四自他俱泯 義。即事法即理門。又由初及三。有即事遍於
理門。以自存故而能顯他故遍他耳。故約有 存亡無礙。真空隱顯自在故。故逆順自在無 障無礙。二深思下。勸修成觀學而不思同無 所得。體達於心。即凡成聖矣。
[0680a24] 觀曰。周遍含容觀第三。
[0680a24] 釋曰。即事事無礙 法界也。
[0680a26] 觀曰。事如理融遍攝無礙。交參自在。略辯十 門。
[0680a27] 釋曰。此觀有三。初總標舉數。二別顯觀 相。三結勸修行。今則初也。即總名之意。以 事事無礙。若唯約事則彼此相礙。若唯約理
則無可相礙。今以理融事。事則無礙。故云事 如理融。然理含萬有無可同喻。略如虛空。虛 空中略取二義。一普遍一切色非色處。即周
遍義。二理含無外。無有一法出虛空故。即含 容。義理亦如空。具於二義無不遍故。無不包 故。即事如理乃至纖塵亦能包遍。故云事如
理融遍攝無礙。攝即含容義。無礙二義。一偏 不礙攝。二攝不礙遍故。事事能攝能遍。等皆 無礙。其交參自。在亦遍十門。
[0680b10] 觀曰。一理如事門。謂事法既虛。相無不盡。理 性真實體無不現。是則事無別事。即全理為 事。是故菩薩雖復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
為不即理。
[0680b13] 釋曰。此下十門展轉相生。然事 理相如大同前門相遍門也。即為總意能成 下八。比二猶兼理事無礙。有此二故。得有事
事無礙之義。屬事事攝。而有本云。理如事現。 事如理遍。乍觀釋文多遍現義細尋成局。但 有遍現闕餘義故。遍現二字諸本多無。無則
義寬。今依無本。今理如事者。如事之現。如事 之局。如事差別。如事大小一多等。故後門事 如於理。非但如理遍亦如於理。無相無礙非
內外等。又若有遍現。亦似事理。無礙觀中事 理相遍故。無遍現於義為正。十門皆先標名。 後解釋。今初理如事中。先正釋。既以事虛理
實理體現。是則真理如事之虛。以虛名為實 體。虛即是實名無別事。次是故菩薩下。以人 證成由見事實。是故見事即是見理。後然說
此事下。不壞相故。若壞於相理何所如。是則 真理。如事相大小。
[0680c01] 觀曰。二事如理門。謂諸事法與理非異故。事 隨理而圓遍。遂令一塵普遍法界。法界全體 遍諸法時。此一微塵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
中如一微塵。一切事法亦爾。
[0680c04] 釋曰。據初釋 文。似但明遍義。遍是理之別稱。相無分限故。 既一微塵舉體。全在一切法中。亦如理之不
可分也。文中先出所因。由不異理故。由第一 門理如事故。遂得此門事全如理。言圓遍者。 無分故圓體周故偏。次遂令下。別示遍相。謂
遍理法界。從法界全體下。明壞遍事。由塵如 理故遍諸事。次如一塵下。舉微塵例諸事。即 事事皆遍。斯則事事重重無礙矣。
[0680c13] 觀曰。三事含理事無礙門。謂諸事法與理非 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廣容。如一微塵其相不 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由剎等諸法既不離
法界。是故俱在一塵中現如一塵一切法亦 爾。此事理融通非一非異故。總有四句。一一 中一。二一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 切。各有所由思之。
[0680c19] 釋曰。文有三。一正釋。二 結例。三融通。今初。由上一事含於理故。餘一 切事與所含理體不異故。隨所含理皆在一
事中。而言與理非一者。前門與理非異。同理 而遍。此門亦是如理。而含則亦不異。由不壞 一相方有能含。對前非異故言非一。下通局
中則顯第二亦不壞相。如一微塵其相下。出 事含相。二如一塵下。結例。三此事理下。融 通就廣。容門有此四句。此中能含所含不出
一多。交絡成四為能含邊。皆具與理非一非 異義。由非一故有體為能含。由非異故有用。 方能含為所含邊。但約與理非異義耳。如初
一中一者。上一不壞相故。有能含體而與下 一理非異。故便能包含下一。而下一由與上 一理非異故。隨所含理在。上一中。以離理無
事故。二一切中一者。以一切不壞相故。有能 含體與下之一理不異故。能含於下一。下之 一與上一切理不異故。隨下自一之理在上
一切中。三一中一切者。由一不壞相故。得為 能含而與下一切理不異故。能含一切所含 一切與上一理不異。故隨自一切之理在上
一中。四一切中一切者。由上一切不壞相故。 有能含體與下一切理非異故含下一切。下 之一切與上一切理非異故。隨下一切之理。
在上一切之中。是故結云各有所由。前第二 門是廣遍義。此第三門是含容義。已具此觀 之總名矣。此下之七門。並皆不離廣遍含容 之二義也。
[0681a18] 觀曰。四通局無礙門。謂諸事法與理非一即 非異。故令此事法不離一處。即全遍十方一 切塵內。由非異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動。
一位即遠即近。即遍即住。無障無礙。
[0681a21] 釋曰。 此門重釋第二。第二俱遍今不壞相有不遍 義遍即是通。不遍是局。文中與理非一故局。 非異故通。即遠下結遍即是通。住則是局。
[0681a25] 觀曰。五廣陜無礙門。謂諸事法與理非一即 非異故。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剎海。由非 異即非一故。廣容十方法界。而微塵不大。是
則一塵之事。即廣即陜。即大即小。無障無礙。
[0681a29] 釋曰。此重釋第三門。三明如理包含。今由 與理有非一義。不壞陜相而能廣容。文中非 一故陜非異故廣。先明非一即非異。故明不
壞。廣容下句反上。是則一塵下結。
[0681b04] 觀曰。六遍容無礙門。謂此一塵望於一切。由 普遍即是廣容故。遍在一切中時。即復還攝 彼一切法。全住自一中。又由廣容即是普遍
故。令此一塵還即遍在自內一切差別法中。 是故此一塵。自遍他時。即他遍自。能容能 入。同時遍攝無礙。思之。
[0681b09] 釋曰。此門正合前 四五二門。兼合二三。以四五二門釋二三故。 廣容普遍不相離。故名中遍即普遍。容即廣
容。釋文中。先標。次釋。後結。今初。以一望多 有遍容義。以有彼多可得遍故。此一能容。若 多望一即無遍容。以所望之一無可言遍。能
望之多而容於一。不可得言為廣容故。次由 普遍下。釋有二對。初遍即是容。唯一遍一容。 後又由下。容即是遍。亦是一容一遍。前中遍
即是容者。一遍多時。還攝所遍之多。在我一 內。猶如一鏡遍九鏡時。還攝九鏡在一鏡內。 後容即是遍法約反上。謂如一鏡容多鏡時。
能容之一鏡。却遍所容多鏡影中。故云還遍 自內一切差別法中。是故下結。可知。
[0681b23] 觀曰。七攝入無礙門。謂彼一切望於一法。以 入他即是攝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時。即令 彼一還復在自一切之內。同時無礙。又由攝。
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時。還令一 切恒在一內。同時無礙思之。
[0681b27] 釋曰。釋相之 中。先標。後釋。今初。但約以多望一能攝。即 前能容入。即前遍而前一為能遍。有多可遍。
今入但入於一。不得言遍。前門有多可容故 得言容。今一無多可容故但云攝。次以入他 即是攝他故。下別釋其相。亦有二對。前對多
為能入。故還攝所入之一。在能入多中。如九 鏡入於一鏡。還攝所入一鏡。在能入多鏡之 中。後對但反前多能入。為多能攝耳。謂多攝
一時。多為能攝。一為所攝。而多即能入。故 還將此多。入於所攝一法之中。如九鏡為能 攝。還將九鏡入所攝一鏡之中。然上二對能
入能攝。皆是於多即攝即入。名攝入無礙。而 一但為所攝所入。不得能攝能入之名。至第 八門方有能攝能入耳。後同時無礙者結也。
結上多能入時。即為能攝。故云同時。
[0681c14] 觀曰。八交涉無礙門。謂一法望一切。有攝有 入。通有四句。謂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攝 一一切入一。一攝一法一入一法。一切攝一
切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礙。有本後二句 入在頭。
[0681c18] 釋曰。釋文亦三。初標所依。次釋。三 結。初中但一望多。有攝有入。次通有四句下 釋。以一望一切故一在初。然第六門。亦一望
多。但有容遍二句而無攝入。第七門但多望 一。有攝有入亦唯二句。今第八門。雖一望一 切。而一與多俱為能攝能入。得交涉名。又交
涉者。前第七門多能攝一。即多亦為能入。今 第八門。多攝於一。所攝之一亦能攝多故。能 攝之多却為所攝。故入一中得交涉名。既一
之與多俱為能攝能入便有四句。雖似八句 二二合故。故但四句。四句皆具攝之。與入第 一句云。一攝一切一入一切者。謂上句一為
能攝一切為所攝。而所攝一切。亦得為能攝。 即上能攝之一。却為所攝故。上之一却入一 切之中故。云一入一切。第二句云。一切攝
一一切入一者。上句一切為。能攝一為所攝。 而所攝一亦為能攝。故上之一。切却為所攝 云一切入一。此句但反上第一句耳。三即以
一望他一。四即第三句中。一切復望別一切。 以其四句為能攝邊。同理之包為能入邊。同 理之遍故。又四句皆由與理非一非異故。由
與理非一。有一多體可為攝入。由與理非異 便能攝入。若以十鏡為喻。一鏡為一。九鏡為 多。謂初句云。一攝一切一入一切者。應云一
鏡攝九鏡。一鏡入九鏡。謂上一鏡為能攝。則 九鏡為所攝。而所攝九鏡亦為能攝故。上能 攝之一鏡。却入九鏡之中。云一鏡入九鏡。下
三例然。第二句云一切攝一一切入一者。應 云九鏡攝一鏡。九鏡入一鏡。謂上九鏡為能 攝。則一鏡是所攝。以所攝一鏡亦為能攝故。
上能攝之九鏡。却入所攝一鏡中。云九鏡入 一鏡。第三句一攝一法一入一法者。應云一 鏡攝一鏡一鏡入一鏡。謂第一一鏡攝第二
一鏡。第一一鏡亦入第二一鏡。第四句云。一 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者。應言十鏡各攝於 九鏡。十鏡皆入於九鏡。而所入所攝但云九
鏡者。留一為攝入故。言有本云後二句入在 頭者。云一入一法一攝一法。一切入一切一 切攝一切。以不例前故。依現本四句。皆攝 在初。
[0682a29] 觀曰。九相在無礙門。謂一切望一亦有入有 攝。亦有四句。謂攝一入一。攝一切入一。攝 一入一切。攝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障無 礙。
[0682b03] 釋曰。初標名。云相在者。自己攝法入他 法中。他又攝法在我己中。故云相在。至下句 中當見。釋中亦三。謂標釋結。標云。一切望一
者。一切在初正反第八。二亦有四句下釋。釋 四句中。上標既云一切望一則有四句。四句 之首皆合有一切之言以為能攝。今並略耳。
但取所攝所入以成四句。然此四句與前全 異。如前一攝一法一入一法。但明自一隨對 他一。自一攝他一時。亦入他一耳。今則不
然。謂第一句云攝一入一者。此謂一切隨攝 一法將入一法。約十鏡說。總以九鏡為能攝。 第一句者。九鏡攝第一。一鏡入第二一鏡之
中。二攝一切入一者。謂九鏡皆攝九鏡入一 鏡中。三攝一入一切者。九鏡各攝一鏡遍入 九鏡之中。四攝一切入一切者。九鏡皆攝九
鏡各入九鏡之中攝。將隨一入彼一中。復攝 彼一在此多中等故名相在。約法一一作者。 且約諸佛望眾生說。總以諸佛為一切是能
攝。眾生為所攝所入。第一句者。諸佛攝一眾 生入一眾生中。二者諸佛攝一切眾生入一 眾生中。三者諸佛身攝一眾生。入一切眾生
身毛中。四者諸佛各攝一切眾生。入一切眾 生中。餘法相望一多皆爾。三同時下。總結。由 此互攝互在故。有帝網重重之義。問此一切
望一。皆一切在初。則一望一切。何不四句皆 一在初。答若但一在初唯有兩句。謂一攝一 切一入一切為一句。一攝一法一入一法為
兩句耳。今由相涉第二句一切。是前所攝為 能攝故。第三句互一相對。第四句唯一切對 故。成四句耳。故不得四句皆一在初。然正義
如前。更有一意。如攝一入一。謂一切正攝一 時。即能入一等。若爾何異第八。第八一攝一 一入一者。一入所攝一中。今趣舉一其一皆
入。以正同理廣容。即同理普遍故。若爾何異 第七。第七但有二句。亦自入所攝一中故。此 中一切正攝一亦入。餘一亦入一切等故。若
約十鏡作者。一鏡為一。九鏡為一切。一者九 鏡攝一鏡。九鏡亦能入一鏡。二者九鏡攝九 鏡。九鏡入一鏡。三者九鏡攝一鏡。九鏡即入
九鏡。四者九鏡攝九鏡。九鏡亦即入九鏡。為 攝一切入一切。雖通此釋今不取之。亦有云。 前第八門是複四句。一攝一一入一。兩句方
成一句故。今一攝一者。但攝其一入我一中。 二但攝一切入我一中等。若爾但有一攝句 耳。亦無入義故不取之。
[0682c19] 觀曰。十普融無礙門。謂一切及一普皆同時。 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重四句。普融無礙準 前思之。
[0682c21] 釋曰。此第十門總融。前九近且收 三。第八門一望一切。第九門一切望一。今具 此二。以一望一切。有第八門四句。以一切望
一。有第九門四句。其第七門雖不具四句。而 是一切攝一中收故。近收三。言總收九者。九 門不出一多故。由其初門理如事故。一可為
多。由第二門事如理故多可為一。二四如理 之遍。三五如理之包。二即二而不二。四即不 二而二。以不壞相故。三即非廣而廣。五即廣
即非廣。亦以不壞相故。六即雙含一多容遍 無礙。七便攝入自在。八含一多交涉。九含攝 入自在。十即融成一致故。第十門即同時具
足相應門。九即因陀羅網境界門。由第八交 涉互為能所。有隱顯門。其第七門相即相入 門。五即廣陜門。四不離一處。即遍有相即
門。三事含理事故。有微細門。六具相即廣陜 二門。前三總成諸門事理相如。故有鈍雜門 隨十為首。有主伴門顯。於時中有十世門故。
初心究竟攝多劫於剎那。信滿道圓一念該 於佛地。以諸法皆爾故。有託事門。是故十玄 亦自此出。
[0683a13] 觀曰。令圓明顯現。稱行境界無障無礙。深思 之。令現在前也。
[0683a14] 釋曰。第三結勸修學。謂若 圓明在心。依解生行行起解絕。雖絕而現解 行雙融。修而無修。非唯周遍一門。實亦三觀
齊致。無心體極無間常行。何障不消。何法能 礙。斯觀顯現聖遠乎哉。體之則神矣。體非權 小聖亦難思矣。故初生王宮貴極臣佐。離此
成觀安造茲玄。余久深玄籍注想華嚴。此之 一觀久而究盡。不鏡方寸虛負性靈。故名法 界玄鏡。時已從心之歲矣。本文結云華嚴法 亦玄一卷
(有本無玄字今依有本也) 。今夾本文在內。別題云 華嚴法界玄鏡。
華嚴法界玄鏡卷下 (終)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5 冊 No. 1883 華嚴法界玄鏡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