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One Vehicl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s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唐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0477a06] 今將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 十門。
[0477a08] 建立一乘第一 教義攝益第二 古今立教第三 分教開宗第四 乘教開合第五 起教前後第六 決擇其意第七 施設異相第八 所詮差別第九
義理分齊第十
[0477a13] 初明建立一乘者。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 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二。一性海 果分。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
故。則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云。因分可說 果分不可說者是也。二緣起因分。則普賢 境界也。此二無二全體遍收。其猶波水。思
之可見。就普賢門復作二門。一分相門。 二該攝門。分相門者。此則別教一乘別於 三乘。如法華中宅內所指門外三車誘引諸 子令得出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
牛車是一乘教也。然此一乘三乘差別。諸聖 教中略有十說。一權實差別。以三中牛車亦 同羊鹿。權引諸子務令得出。是故臨門三
車。俱是開方便門。四衢道中別授大白牛 車。方為示真實相。若彼三中牛車。亦是實 者。長者宅內引諸子時。指彼牛車秪在 門外。此應亦出即得見車。如何出竟至本
所指車所住處而不得故。後更索耶。亦不 可說界外索車但是二乘。以經不說彼求 牛車人。出門即得彼牛車故。又不說彼 索先許車唯二乘故。是故經中諸子得出
至露地已。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以此得知三車同 索。此中三車約彼三乘所求果說。以是元
意所標趣故。問二乘各得小果。何以界外 更索耶。答依小乘。云有教有行果。今依大 乘。云昔日但有言教無實行果故。故云三
車空無。若望自宗並皆得果。若不得者如 何出世。今言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故 以實映權則方便相盡。故皆無得也。為欲 迴彼三乘人入一乘故。是故大乘亦說迴
也。若不爾者。彼求牛車人既出界外不 同凡夫。非求羊鹿不同二乘。未得露地 大白牛車不同一乘。若非彼三中大乘。 更是何色人也。以至自位究竟處故。後皆
進入別教一乘。問臨門三車為實不實耶。 答實不實。何以故。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 子得出非不實。由是方便引故非是實。此
二無二唯一相也。二教義差別。以臨門牛車 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俱是教 故。是故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亦不可 說以佛教言但約二乘。以經不揀故。彼
求牛車人尋教至義。亦同二乘俱不得 故。三所明差別。以彼一乘非是界內先 許三車。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皆 云非本所望。是故經云。是時諸子各乘大
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亦不可說非本所 望言但約二乘。以經不揀故。聖言無失 故。良以。門內所許今皆無得。露地牛車本 非悕冀故。今得之言非本所望也。四德
量差別。謂宅內指外。但云牛車不言餘 德。而露地所授七寶大車。謂寶網寶鈴等無 量眾寶而莊嚴等。此即體具德也。又彼但云 牛不言餘相。此云白牛肥壯多力其疾如
風等。用殊勝也。又云。多諸儐從而侍衛 等。行眷屬也。此等異相並約同教一乘。以明 異耳。又彼三中牛車唯一。以彼宗明一相
方便無主伴故。此則不爾。主伴具足攝德 無量。是故經云。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 無量。無量寶車非適一也。此顯一乘無盡
教義。此義廣說如華嚴中。此約別教一乘 以明異耳。五約寄位差別。如本業經仁王 經及地論梁攝論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 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已上寄
出出世間。於出世間中。四地五地寄聲聞 法。六地寄緣覺法。七地寄菩薩法。八地 已上寄一乘法。若大乘即是一乘者。七地 即應是出出世。又不應一乘在於八地。是
故當知法華中三乘之人。為求三車出至 門外者。則三乘俱是出世。自位究竟也。即 是此中四地以去。至七地者是也。四衢別授
大白牛車者。此在出世之上故。是出出世一 乘法。即是此中八地已上一乘法也。問若爾 何故梁攝論云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已 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既不言三乘是出
世。如何作如說耶。答既四五二地為聲聞。 第六地為緣覺。八地已去為出出世。彼 第七地是何人耶。是故當知彼云二乘 善名出世。即大小二乘也。以聲聞緣覺俱
名為小故二乘名通。具如下說。六付囑差 別。如法華經云。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 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智慧故。若有
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 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報佛之恩。解云。 餘深法者即是大乘。非一乘故稱之為餘。 然非小乘是以稱深。亦不可說以彼小
乘為餘深法。以法華中正破小乘。豈可歎 其深耶。是故當知法華別意。正在一乘故。 作此付囑也。七根緣受者差別。如此經性
起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 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解
云。此明三乘菩薩根未熟故。雖如是經 爾許劫修行。不信不聞此一乘經者 是人當知是前法華經內餘深法中。示教利 喜者是也。以望一乘究竟法。是故說彼以
為假名。若望自宗亦真實也。此文意明華 嚴是別教一乘不同彼也。八難信易信差 別。如此經賢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類。尠 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
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 法甚為難。解云。以此品中正明信位終心 即攝一切位及成佛等事既超三乘。恐難 信受故。舉三乘對比決之。九約機顯理差
別。如此經第九地初偈云。若眾生下劣。其心 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于眾苦。若復 有眾生。諸根小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辟
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諸眾 生。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 為示於佛身。說無盡佛法。解云。此明一乘
法門主伴具足故云無盡佛法。不同三乘 一相一寂等法。以此地中作大法師。明說 法儀軌。是故開示一乘三乘。文義差別也。
十本末開合差別。如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 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 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此文約
本末分異。仍會末歸本。明一乘三乘差別 顯耳。此上十證足為龜鏡。其別教一乘所 明行位因果等相。與彼三乘教施設分齊 全別不同。廣在經文略如下辨。縱無教證
依彼義異尚須分宗。況聖教雲披煥然溢 目矣。二該攝門者。一切三乘等。本來悉是 彼一乘法。何以故。以三乘望一乘有二門
故。謂不異不一也。初不異亦二。一以三即 一故不異。二以一即三故不異。問若據初 門三即一者。未知彼三為存為壞。若存如
何唯一。若壞彼三乘機。更依何法而得進 修。答有四句。一由即一故不待壞。二由 即一故不礙存。三由即一故無不壞。四 由即一故無可存。由初二義三乘機得
有所依。由後二義三乘機得入一乘。由 四句俱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無餘也。 二以一乘即三明不異者。隱顯四句。反上 思之。是故唯有三乘。更無一也。此如下
同教中辨。二不一者。此即一之三。與上即三 之一。是非一門也。是則不壞不一而明不 異。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此中不異是此
該攝門◎也。◎二同教者於中二。初分諸 乘後融本末。初中有六重。一明一乘於 中有七。初約法相交參以明一乘。謂如三 乘中亦有說因陀羅網及微細等事而主
伴不具。或亦說華藏世界。而不說十等。或 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謂如十眼中亦 有五眼。十通中亦有六通等。而義理皆別。 此則一乘垂於三乘。三乘參于一乘。
是則兩宗交接連綴引攝成根欲性。令入 別教一乘故也。二約攝方便。謂彼三乘等 法。總為一乘方便故。皆名一乘。所以經 云。諸有所作皆為一大事故等也。三約所
流辨。謂三乘等。悉從一乘流故。故經 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又經云。毘尼者 即大乘也。四約殊勝門。即以三中大乘為 一乘。以望別教雖權實有異同是菩薩所
乘故。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又 云。止息故說二等。此文有二意。一若望上 別教。餘二者則大小二乘也。以聲聞等利
鈍雖殊同期小果故。開一異三故。若望 同教即聲聞等為二也。又融大同一故。五 約教事深細。如經云。我常在靈山等。六約
八義意趣。依攝論。如問答中辨。七約十義 方便。如孔目中說。依上諸義即三乘等並 名一乘。皆隨本宗定故。主伴不具故。是
同非別也。二明二乘有三種。一者一乘三 乘名為二乘。謂如經中四衢所授并臨門三 車。此中合愚法同迴心。俱是小乘。故有二 耳。二者大乘小乘為二乘。此則合一同
三。開愚法異迴心。三者聲聞緣覺為二 乘。此通愚法及迴心。又初約一乘。次約 三乘。後約小乘。準可知之。三明三乘亦 有三種。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為三乘。此為
顯法本末故。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故有 三也。以經中愚法二乘並在所引諸子中。 故。知三乘外別有小乘。三車引諸子。故知 小乘外別有三乘。三人俱出至露地已。更
別授大白牛車。故知三乘外別有一乘。問何 以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中耶。答以彼愚 法約大乘終教已去並不名究竟出三界 故。何以故。以人執煩惱未永斷故。但能折
伏而已。故彌勒所問經論云。一切聲聞辟支 佛人。不能如實修四無量。不能究竟斷 諸煩惱。但能折伏一切煩惱故也。又經云。
汝等所得涅槃非真滅度。又經云。若不信 此法得阿羅漢果。無有是處。又大品云。 故得阿羅漢等果。當學般若波羅蜜。是 故當知。羅漢實義在大乘中。是故大乘必具
三也。故普超三昧經云。如此大乘中亦有 三乘。則為三藏。謂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 唯大乘中得有三藏。餘二乘中則無此也。
入大乘論中。亦同此說。是故當知。門外三 車不通愚法。以法華非小乘故。其瑜伽聲 聞決擇及雜集等論。辨聲聞等教行位果及
斷惑分齊。與婆沙俱舍等不同者。是其事 也。是故當知。一乘三乘小乘分齊別也。由 此義故。大智度論云。般若波羅蜜有二種。
一共二不共。言共者。謂此摩訶衍經。及餘方 等經。共諸聲聞眾集共說故。不共者。如 不思議經不與聲聞共說故。解云。不思議
經者。彼論自指華嚴是也。以其唯說別教 一乘。故名不共。義準知之。如四阿含經。 名不共。以唯說愚法二乘教故。如大品
等經。共集三乘眾。通說三乘法。具獲三乘 益。故云共也。此中通大之小非愚法。通小 之大非一乘。依此三義故。梁攝論云。善成
立有三種。一小乘。二三乘。三一乘。其第三 最居上故。名善成立。即其事也。若言說大 品等時一音異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說
華嚴時何不異解得小果耶。又說增一等 時。何不異解得大果耶。是故當知。三宗各 別。理不疑也。二者大乘中乘小乘為三乘。 此有三義。一則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
同小乘故唯三也。教理可知。此約一乘辨。 二則大乘中自有三乘。如上所說。三則 小乘中亦有三。如小論中自有聲聞法緣 覺法及佛法。此中佛法但慈悲愛行等。異於
二乘故也。四者戒為四乘。亦有三種。一 謂一乘三乘為四。此則開一異三。合二聲 聞故也。二謂一乘三乘小乘人天為四。此
總開意也。三謂三乘人天為四。準上可知。 五者或為五乘亦有三種。一謂一乘三乘小 乘為五。二謂三乘人天為五。三謂佛與二
乘天及梵亦為五。並準釋可知。六者或無 量乘。謂一切法門也。故此經云。於一世界 中。聞說一乘者。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
乘。此之謂也。上來分乘竟。二融本末者。此 同文說諸乘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有其二 門。一泯權歸實門。即一乘教也。二攬實成
權門。則三乘教等也。初則不壞權而即 泯故。三乘即一乘而不礙三。後則不異實 而即權故。一乘即三乘而不礙一。是故一 三融攝體無二也。問若爾二門俱齊。如何復
說有權實耶。答義門異故權實恒存。理 遍通故全體無二。何者謂權起必一向賴於 實。是故攬實實不失。實現。未必一向藉 於權。故泯權權不立。是故三乘即一雖具
存壞竟必有盡。一乘即三雖具隱顯竟恒 無盡。由此鎔融有其四句。一或唯一乘。謂 如別教。二或唯三乘。如三乘等教。以不 知一故。或亦一亦三。如同教。四或非一
非三。如上果海。此四義中。隨於一門皆全 收法體。是故諸乘或存或壞。而不相礙也。 準思可解。餘釋乘明體等。並如別說。上 來明建立一乘竟。
[0480a05] 第二教義攝益者。此門有二。先辨教義 分齊。後明攝益分齊。初中又二。先示相。後 開合。初中有三義。一者如露地牛車自有
教義。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如華嚴說。此 當別教一乘。二者如臨門三車自有教義。 謂界內示為教得出為義。仍教義即無 分。此當三乘教。如餘經及瑜伽等說。三
者以臨門三車為開方便教。界外別授大 白牛車。方為示真實義。此當同教一乘。如 法華經說。二開合者有二。先別。後總。別中
一乘三乘各有三句。三乘三句者或具教義。 約三乘自宗說。或唯教非義。約同教一乘 說。或俱非教義。約別教一乘說。為彼所目
故也。一乘三句者。或具教義。約自別教說。 或唯義非教。約同教說。或俱非教義。唯約 三乘教說。隱彼無盡教義故。後總者。或
教義俱教。以三乘望一乘故。或教義俱義。 以一乘望三乘故。或具此三句約同教 說。或皆具教義。各隨自宗差別說矣。二 明攝益分齊者。於中有三。一或唯攝界內
機令得出世益。即以為究竟。此約三乘當 宗說。亦如瑜伽等辨。二或攝界外機。令得 出出世益方為究竟。此有二種。若先以三 乘令其得出。後乃方便得一乘者。此即
一乘三乘和合說故屬同教攝。亦名迴三入 一教。此如法華經說。若先於一乘已成解 行。後於出世身上證彼法者。即屬別教一 乘攝。此如小相品說。三或通攝二機令得
二益。此亦有二。若先以三乘引出。後令得 一乘。亦是三一和合攝機成二益。故屬 同教。此如法華經說。若界內見聞。出世得
法。出出世證成。或界內通見聞解行。出世 唯解行。出出世唯證入。此等屬別教一乘。此 如華嚴說。第三敘今古立教者。謂古今諸
賢所立教門差別非一。且略敘十家以為 龜鏡。一依菩提流支。依維摩經等。立一音 教。謂一切聖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霔。但 以眾生根行不同。隨機異解遂有多種。
如克其本。唯是如來一圓音教。故經云。佛 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等是 也。二依護法師等。依楞伽等經。立漸頓二 教。謂以先習小乘後趣大乘。大由小起
故名為漸。亦大小俱陳故。即涅槃等教是也。 如直往菩薩等。大不由小故名為頓。亦以 無小故。即華嚴是也。遠法師等後代諸德
多同此說。三依光統律師立三種教。謂漸 頓圓。光師釋意。以根未熟先說無常後說 常。先說空後說不空。深妙之義。如是漸次 而說故名漸教。為根熟者。於一法門具
足演說一切佛法。常與無常。空與不空。 同時俱說更無漸次。故名頓教。為於上 達分階佛境者。說於如來無礙解脫究竟果 海圓極祕密自在法門。即此經是也。後光統
門下。遵統師等諸德。並亦宗承大同此說。四 依大衍法師等一時諸德立四宗教。以通 收一代聖教。一因緣宗。謂小乘薩婆多等部。
二假名宗。謂成實經部等。三不真宗。謂諸部 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實等。四真 實宗。涅槃華嚴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五 依護身法師立五種教。三種同前衍師
等。第四名真實宗教。謂涅槃等經。明佛 性真理等。第五明法界宗。謂華嚴明法 界自在無礙法門等。六依耆闍法師立六 宗教。初二同衍師。第三名不真宗。明諸
大乘通說諸法如幻化等。第四名真宗 明諸法真宗理等。第五名常宗。明說 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義。第六名圓宗。 明法界自在緣起無礙德用圓備。亦華嚴法
門等是也。七依南岳思禪師及天台智者禪 師立四種教。統攝東流一代聖教。一名 三藏教。謂是小乘。故彼自引法華經云不 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又智論中說小
乘為三藏教。大乘為摩訶衍藏。二名通教。 謂諸大乘經中。說法通益三乘人等。及大 品中乾慧等十地。通大小乘者是也。三 名別教。謂諸大乘經中所明道理。不通小
乘等者是也。四名圓教。為法界自在 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 即華嚴等經是也。八依江南慜法師立 二教。一釋迦經。謂屈曲教。以逐物機隨計
破著故。如涅槃等。二盧舍那經。謂平等道 教。以逐法性自在說故。即華嚴是也。九依 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乘教。謂臨門三車
為三乘。四衢所授大白牛車方為第四。以 彼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餘義同 上辯。信行禪師依此宗立二教。謂一乘三 乘。三乘者。則別解別行及三乘差別。并先
習小乘後趣大乘是也。一乘者。謂普解普 行唯是一乘。亦華嚴法門及直進等是也。十 依大唐三藏玄奘法師。依解深密經金光
明經及瑜伽論。立三種教。即三法輪是也。 一轉法輪。謂於初時鹿野園中。轉四諦法 輪。即小乘法。二名照法輪。謂中時於大乘
內密意說言諸法空等。三名持法輪。謂於 後時於大乘中顯了意說三性及真如不空 理等。此三法輪中。但說小乘及三乘中始 終二教。不攝別教一乘。何以故。以華嚴經
在初時說。非是小乘故。彼持法輪在後時 說。非是華嚴故。是故不攝華嚴法門也。此 上十家立教諸德並是當時法將英悟絕倫。 歷代明模階位叵測。秪如思禪師及智者
禪師。神異感通迹參登位。靈山聽法憶在 於今。諸餘神應廣如僧傳。又如雲法師。依 此開宗。講法華經感天雨花等。神迹如
僧傳。其餘諸法師行解超倫。亦如僧傳。此 等諸德豈夫好異。但以備窮三藏覿斯異 軫。不得已而分之。遂各依教開宗務存 通會。使堅疑碩滯氷釋朗然。聖說差異其宜
各契耳。
◎
[0481b05] ◎第四分教開宗者。於中有二。初就法分 教。教類有五。後以理開宗。宗乃有十。初門 者。聖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
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初一即愚法二乘 教。後一即別教一乘。以經本中下文內 為善伏太子所說名為圓滿修多羅故。立
此名也。中間三者有其三義。一或總為一。 謂一三乘教也。以此皆為三人所得故。如 上所引說。二或分為二。所謂漸頓。以始終
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 承從微至著。通名為漸。故楞伽云。漸者如 菴摩勒果漸熟非頓。此之謂也。頓者。言說
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 等。故楞伽云。頓者如鏡中像頓現非漸。此 之謂也。以一切法本來自正不待言說不 待觀智。如淨名以默顯不二等。又寶積
經中。亦有說頓教修多羅故。依此立名。 三或開為三。謂於漸中開出始終二教。即 如上說深密經等三法輪中後二是也。依 是義故。法鼓經中以空門為始。以不空門
為終。故彼經云。迦葉白佛言。諸摩訶衍經 多說空義。佛告迦葉。一切空經是有餘說。 唯有此經是無上說。非有餘說。復次迦葉 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設大施會先飯餓
鬼孤貧乞者。次施沙門及婆羅門。甘饍 眾味隨其所欲。諸佛世尊亦復如是。隨諸 眾生種種欲樂。而為演說種種經法。若有眾 生懈怠犯戒不勤隨順。捨如來藏常住妙
典。好樂修學種種空經。乃至廣說。解云。此 則約空理有餘。名為始教。約如來藏常住 妙典。名為終教。又起信論中。約頓教門
顯絕言真如。約漸教門說依言真如。就依 言中。約始終二教。說空不空二真如也。此 約法以分教耳。若就法義如下別辨。二 以理開宗。宗乃有十。一我法俱有宗。此
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小乘中犢子部等。 彼立三聚法。一有為聚法。二無為聚法。三 非二聚法初二是法。後一是我。又立五法
藏。一過去。二未來。三現在。四無為。五不可 說。此即是我。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二法 有我無宗。謂薩婆多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
一名。二色。或四所攝。謂三世及無為。或五。 謂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故 一切法皆悉實有也。三法。無去來宗。謂大
眾部等。說有現在及無為法。以過未體用 無故。四現通假實宗。謂法假部等。彼說無 去來。現在世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
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等經部別師 亦即此類。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部等。世 俗皆假。以虛妄故。出世法皆實。非虛妄
故。六諸法但名宗。謂說一部等。一切我法 唯有假名。都無體故。此通初教之始準知。 七一切法皆空宗。謂大乘始教。說一切諸
法皆悉真空。然出情外無分別故。如般若 等。八真德不空宗。謂如終教。諸經說一切 法唯是真如。如來藏實德故。有自體故。具
性德故。九相想俱絕宗。如頓教中顯絕言 之理等。如淨名默顯等。準知。十圓明具 德宗。如別教一乘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所顯 法門是也。
[0482a12] 第五乘教開合者。於中有三。初約教開 合。二以教攝乘。三諸教相收。初約教者。然 此五教相攝融通有其五義。一或總為一。謂
本末鎔融唯一大善巧法。二或開為二。一 本教。謂別教一乘為諸教本故。二末教。謂 小乘三乘。從彼所流故。又名究竟及方便。
以三乘小乘望一乘悉為方便故。三或開 為三。謂一乘三乘小乘教。以方便中開出 愚法二乘故。四或分為四。謂小乘漸頓圓。 以始終二教俱在言等故。五或散為五。謂
如上說。二以教攝乘者有二。先一乘隨教 有五。一別教一乘云云。二同教一乘云云。三 絕想一乘。如楞伽。此頓教。四約佛性平等
為一乘等。此終教云云。五密義意一乘。 如八意等。此約始教云云。二明三乘亦 有五。一小乘中三。謂始別終同。以俱羅漢
故。二始教中三。始終俱別。以有入寂故。三 終教中三。始終俱同並成佛故。四頓教中三。 始終俱離云云。五圓教中三。始終俱同。汝
等所行是菩薩道等故云云。三諸教相收者 有二門。一以本收末門。二以末歸本門。初中 於圓內。或唯一圓教。以餘相皆盡故。或
具五教。以攝方便故。頓教中惑唯一頓教 亦以餘相盡故。或具四教。以攝方便 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
中唯一。皆準上知之。二以末歸本。小乘內 或一。以據自宗故。或五。謂於後四教。皆有 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謂
於後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 三。頓教中或一或二。圓教中唯一。皆準上 知之。是諸教下所明義理交絡分齊。準此 思之。是則諸教本末句數結成教網。大
聖善巧長養機緣無不周盡。故此經云。 張大教網置生死海。漉人天魚置涅槃 岸。此之謂也。
[0482b18] 第六教起前後者。於中有二。初明稱法本 教。二明逐機末教。初者謂別教一乘。即佛 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樹下。猶如日出先
照高山。於海印定中同時演說十十法門。 主伴具足圓通自在。該於九世十世盡因陀 羅微細境界。即於此時一切因果理事等 一切前後法門。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見聞等
事。並同時顯現。何以故。卷舒自在故。舒則 該於九世。卷則在於一時。此卷即舒舒又即 卷。何以故。同一緣起故。無二相故。經本云。
於一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又云。於 一念中。即八相成道。乃至涅槃流通舍利 等。廣如經說。是故依此普聞。一切佛法並
於第二七日。一時前後說。前後一時說。如 世間印法。讀文則句義前後。印之則同時 顯現。同時前後理不相違。當知此中道理亦
爾。準以思之。二逐機末教者。謂三乘等有 二義。一與一乘同時異處說。二異時異處 說。初義者是同教故。末不離本故。依本而
成故。後義者本末相分故。與本非一故。此 二各有二義。一三乘。二小乘。初者密迹力 士經說。佛初成道竟。七日思惟已。即於鹿
園中以眾寶等莊嚴法座。廣集三乘眾。 梵王請佛為轉法輪。廣益三乘眾。得大小 等果。乃至廣說如彼經中。又大品經云。佛初
在鹿野轉四諦法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 無量眾生發獨覺心。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羅蜜。無量菩薩得無 生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無量一生補
處菩薩一時成佛。解云。以此教證。當知最 初第二七日。即說三乘法。與一乘同時說 也。二小乘者。如彌沙塞律說。佛初成道竟
入三昧。七日後乃於鹿野苑而轉法輪。故知 小乘亦與一乘同時說也。又普曜經云。第二 七日。提謂等五百賈人。施佛 麨 蜜。佛與授
記當得作佛等。此經所說雖通三乘等教 有義亦攝人天等法。亦與一乘同時說也。問 說時既同。何故說處別耶。答為約時處寄
顯法故。須同異也。故地論云。時處等校量 顯示勝故。同時者。顯是同教故。異處者。 示非別教故。如別教一乘在菩提樹下說 者。欲明此是得菩提處即顯如來自所得
法稱本而說故。不移處說也。餘三乘等法。 欲明逐機改異故。移處就機鹿園而說。 顯非本也。第二時處俱異者。由與一乘不
即義故。時處俱別也。或三七日後說。如法 華經。或六七日後說。如四分律及薩婆多 論說。或七七日乃說。如興起行經。或八七
日乃說。如十誦律說。或五十七日後說。如 大智論說。或一年不說法。經十二年方度 五人。如十二遊經說。有人解云。智論五十七
日者。即五十箇七日。與十二遊經一年同 也。以此等教證當知。三乘小乘教。並非 第二七日說。由與一乘教差別故。隨機 宜故。餘可準知。
[0483a20] 第七決擇前後意者。然諸教前後差別難知。 略以十門分別其意。一或有眾生。於此世 中小乘根性始終定者。即見如來從初得
道乃至涅槃唯說小乘。未曾見轉大乘法 輪。如小乘諸部執不信大乘者是。二或有 眾生。於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堪進入大 乘初教。即便定者。即見如來初時轉於小
乘法輪翻諸外道。後時見轉大乘初教即空 法輪迴諸小乘。如中論初說者是。三或有 眾生。於此世中於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 堪入終教即便定者。即初時見轉小乘法
輪。中時見轉空教法輪。後時見轉不空法 輪。如解深密經等說者是。四或有眾生。於 此漸教中。根不定故堪入頓教。即便定 者。即見初示言說之教猶非究竟。後顯絕
言之教方為究竟。如維摩經中初三十二菩 薩及文殊等所說不二並在言說中。後維摩 所顯絕言之教。以為究竟者是。五或有眾 生。於此世中頓悟機熟即便定者。即見佛
從初得道乃至涅槃不說一字。如楞伽 說。又涅槃經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 菩薩具足多聞等。六或有眾生。於此世 中三乘根性定者。見佛從初即說三乘教
法。乃至涅槃更無餘說。如上密迹力士經 及大品經說者是。七或有眾生。於此世中 三乘根不定故。堪進入同教一乘者。即 見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無盡教起。是
彼方便阿含施設。是故諸有所修。皆迴向一 乘。如會三歸一等。又如上所引三乘與一 乘同時說者等。八或有眾生。於此世中 三乘根不定故。堪可進入別教一乘者。即
知彼三乘等法。本來不異別教一乘。何以 故。為彼所目故。更無異事故。如法華經 同教說者是。九或有眾生。於此世中具 有普賢機者。即見如來從初成道乃至
涅槃一切佛法普於初時第二七日海印 定中。自在演說無盡具足主伴無窮因陀 羅網微細境界。本末不見說三乘小乘等 法。如華嚴經別教中說者是。此約普賢教
分見聞及解行處說。十或有眾生。於一乘 別教。解行滿足已證入果海者即見上 來諸教並是無盡性海隨緣所成更無異 事。是故諸教即是圓明無盡果海具德難思
不可說不可說也。此約一乘入證分齊處說。 餘可準知。
[0483c07] 第八施設異相者。然此異相繁多。略約 十門以顯無盡。何者十異。一者時異。謂此一 乘要在初時第二七日說。猶如日出先照
高山等。故論云。此示法勝故。在初時及勝 處說也。若爾何故不初七日說。思惟因緣 行等如論釋。又此即是時因陀羅網等故。
即攝一切時。若前若後各不可說劫。通前 際後際。並攝在此一時中也。三乘等不爾。 以隨逐機宜時不定故。或前或後亦不一
時收一切劫等。二者處異。謂此一乘要在蓮 華藏世界海中眾寶莊嚴菩提樹下。則攝 七處八會等及餘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並 在此中。以一處攝一切處故。是故不動道
樹。遍昇六天等者。是此義也。又此華藏世 界。通因陀羅網故周測諸塵。於此稱法 界處。說彼一乘稱法界法門也。三乘等則 不爾。在娑婆界木樹等處。亦無一處即一
切處等。問若爾何故佛地經等。亦在淨土中 說耶。答彼經但云在光曜宮殿等具十八 種圓滿。亦不別指摩竭提國等。以彼為地 上菩薩說佛地功德故。在三界外受用土
中。此三乘終教及一乘同教說。若此華嚴。 皆云在華嚴界內摩竭國等。不云娑婆內。 亦不云三界外。故知別也。餘義準知。三者
主異。謂此一乘。要是盧舍那十身佛。及 無盡三世間說。如普賢行品云。佛說菩薩 說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等。不同三乘等 是化身及受用身等說。餘義準知。四者眾
異。謂此一乘經首唯列普賢等菩薩及佛境 界中諸神王眾。不同三乘等。或唯聲聞眾或 大小二眾等。問若爾何故第九會中有聲聞 眾耶。答彼中列聲聞意者有二種。一寄
對顯法故。為示如聾如盲顯法深勝也。 二文殊出會外所攝六千比丘。非是前所 引眾。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令迴向一乘 故。作是說也。五者所依異。謂此一乘教起
要依佛海印三昧中出。不同三乘等依佛 後得智出。六者說異。謂此一乘。此一方說 一事一義一品一會等時。必結通十方一切 世界皆同此說。主伴共成一部。是故此經
隨一文一句皆遍十方。多文多句亦皆遍 十方。三乘等則不爾。但隨一方一相說。 無此主伴該通等也。七者位異。謂此一乘所
有位相上下皆齊。仍一一位中攝一切位。是 故乃至佛等諸位。在信等位中。餘位亦然。三 乘中則不爾。但隨當位上下階降。皆不相
雜也。餘如下說。八者行異。謂隨一菩薩 則具信等六位。一一位中。所有定散等差 別行相並一時修。如東方一切世界中常入 定等。西方世界中。常供養佛等。如是十
方世界中。盡窮法界行。亦不分身。一時皆 遍滿。一念皆遍修。一一念中亦如此。信位 滿心已去。一一位皆如是修。更無優劣。又
一行即一切行等通因陀羅網等。三乘則 不爾。地上菩薩猶各有分齊。況地前者乎。 餘如下說。九者法門異。謂略舉十種以明 之。一彼有三佛此有十佛。二彼有六通此
有十通。三彼有三明此有十明。四彼有八 解脫此有十解脫。五彼有四無畏此有十 無畏。六彼有五眼此有十眼。七彼說三世 此說十世。八彼有四諦此有十諦。九彼
有四辯此有十辯。十彼百十八不共法 此有十不共法。餘門無量。廣如經說。十者 事異。謂隨有舍林池地山等事。皆是法門。
或是行或是位或教義等。而不壞其事。仍一 一塵中。皆具足法界一切差別事。因陀羅微 細成就。隨一事起皆悉如是。三乘等則不
爾。但可說即空即真如等故。不同此也。 又若以神通不思 議 力。容得暫現。非是彼 法自恒如是。餘可準知。第八門竟。後有
所詮義理二門。成中下二卷。畢十門矣。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5 冊 No. 1866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