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ction of Advise to Initiate the Bodhi Mind 勸發菩提心集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翻經沙門慧沼撰
[0375a06]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二明發心因緣門 三 顯勝負論門 四譬喻讚歎門 五勸發勝劣 重廣門 六立誓發願門 七復說發心及哀 愍門
八雜明修行及退不退門 九依觀普 賢菩薩經懺悔受戒門
第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出瑜伽三十五)
[0375a12] 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姓相。由此相故。令他 了知真是菩薩。且施種姓相者。謂諸菩薩本 性樂施。於現堪施。無間平等喜施無悔。雖少
能均廣大非小。若無物施。深懷慚恥。於他常 好讚勸令施。見能愛悅。於應供養。恭敬奉施。 於此他世。無罪利事。若請不請。如理為說。若
有怖於王賊水火。施以無畏。能於極怖。隨 力拔濟。受他寄物。未甞差違。若負他債。終 不抵拒。於共財所。無欺網心。得大財寶。尚
不貪著。何況小利。如是等名施種姓相。戒種 姓相者。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耎品不善身語 意業。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雖作惡
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不以刀等 惱害有情。性常慈愛。於所應敬。現前禮拜。修 和敬業。機捷不愚。善順他心。常先含咲。舒顏
平視。遠離顰蹙。先言問訊。知恩報恩。來求質 直。不以謟謝。如法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 暴。喜樂修福。尚 獎 勸他。況不自為。聞他種
種苦所逼切。過於自身。少罪深怖。何況多罪。 一切如法悉與同事。非法不隨。惡心不續。隨 生隨捨。賢善尊重實語不誑。於己僕使。尚不
苦言。況於他所。如是等類名戒種相。忍種姓 相者。謂諸菩薩性於他所遭不饒益。無恚害 心。亦不反報。若他諫謝。速能納受。終不結
恨。不久懷惡。如是等類名為忍相。精進相者。 謂諸菩薩性自翹勤。夙興夜寐。不樂睡眠。所 作勇決。樂為不忘。所為事業堅固究竟。終
不間廢。大義無怯。不自輕蔑。有力能證難行 事業。無畏無憚。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 深倦。何況小事。如是等類名精進相。靜慮
相者。謂諸菩薩性於法義能審思惟。無多散 亂。見聞若山巖林邊具人不狎習。離惡眾生。 隨順宴默。便生愛樂。性薄煩惱。至遠離處。思
量自義。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於怨 尚慈。況親中庸。見苦生悲。隨力拔濟。性聰 敏。於法能受能持思念。久事既憶。亦令他憶。
如是等類名靜慮種相。慧種姓相者。謂諸菩 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性不鈍昧。 於放逸處。有力思擇。如是等類名慧種姓。
由諸菩薩所有種姓。與如是等功德相應。成 就賢善諸白淨法。是故與難得無上如來果 位。為證得因。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隨煩惱
若具不具之所染污。白法相應若沒染污。如 是白法皆不顯現。何如白法相違四惑。謂放 逸者。由先串習諸煩惱故。性成猛利長時煩
惱。是名第一。又愚癡者。不善巧者依附惡友。 是名第二。又為尊長夫主王賊怨歒等拘。不 得自在。心迷亂。是名第三。又資生具有匱乏
者。顧戀身命。是名第四隨煩惱性。雖具種姓。 由四因緣。不能速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謂 諸菩薩先未值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為說菩
提無顛倒道。是名第一因。又諸菩薩雖遇善 友為說正道。而顛倒執。於所正學中顛倒 修學。名第二因。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
道能正修學。而於加行方便。慢緩不能勇猛 熾然精進。名第三因。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 說正道加行勇猛。善根未熟。資糧未圓。未長 時修菩提分法。名第四因。
明發心因緣門
[0375c13] 發菩提心者。瑜伽發心品云。略有五種。一自 性。二行相。三所緣。四功德。五最勝。菩薩最 初發心。於諸菩薩所有正願。是初正願普能
攝受其餘正願。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為其自 性。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 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能
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 如來廣大智中。如是發心定自希求無上菩 提。及求能作有情義利。是故發心以定希求
為其行相。以大菩提及諸有情一切義利為 所緣境。最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 善根為上首。故是善極善。是妙極妙。能盡
一切有情處所三業功德相應。又諸菩薩最 初發心所起正願。於餘一切希求世間出世 間義妙善正願。最為第一。菩薩發心由四種
緣四因四力。初四緣者。一謂善男子或善女 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神變威力。 或從可信聞如是事。既見聞已便作是念。無
上菩提具大功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 如是不思議神變功德威力。由此見聞增上 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 心。是名第一
(此應為說佛菩薩所能修學之能證得故令發心) 。二雖不見 聞佛及菩薩神通功德。於菩薩藏聞已深信。 由聞正法及深信力故。於如來神變功德深
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 (前約自見或聞 他佛及菩薩神變功德。據他見佛餘說者。此約依教聞已生信) 。三或有一類。雖不
見聞及以聽說如上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 法將欲滅沒。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於世。 能拔無量眾生大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
菩提心。為滅無量眾生大苦。由為護持菩薩 藏法增上力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 來妙智故。發菩提心。四者或有一類。雖不
覩見正法欲滅。而於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 惡眾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謂多愚癡。 多無慚愧。多諸慳嫉。多諸憂苦。多諸麁重。多
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諸懈怠。多諸 不信。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惡世於今正 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下劣獨覺菩提
心。尚難可得。況於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 我當應發大菩提心。令此惡世無量有情。隨 學於我起菩提願。由見惡世發心難得增上
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 心。是名四緣。云何四因。謂諸菩薩種姓具足。 是名第一。賴佛菩薩善友攝受。是名第二。於
諸眾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於極長時生死 大苦難行苦行。無有怯畏。是名第四。第一 具菩薩種姓。二者具四種相。當知菩薩善友
具足。謂諸菩薩所遇善友。性不愚鈍。聰明黠 慧。不墮惡見。是名第一善友具足。所遇善友。 終不教人行於放逸。亦不授與諸放逸具。是
名第二善友具足。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於 惡行。亦不授與諸惡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 足。所遇善友。終不勸捨增上信欲受學精進
方便功德。而復勸修下劣信欲諸劣功德。謂 不勸捨大乘修於二乘。不勸捨勝福慧修劣 福慧。是名第四善友具足。由四因緣。當知
菩薩於諸眾生多起悲心。謂諸菩薩雖有十 方無量無邊無苦世界。而生有苦諸世界中。 於中恒有眾苦可得。或時見他隨遭一苦。或
時見自一苦觸對。或見自他隨遭一苦觸對 逼切。或見二種俱遭多時種種猛利無間大 苦觸對逼切。然此菩薩依自種姓自仁賢。依
四境處雖不串習。而能發起下中上悲。無有 間斷。由四因緣。於諸眾生先起悲心。於極長 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尚無怯畏。何況小苦。謂諸菩薩性自勇健堪 忍有力。是第一因。性自聰敏能正思惟。具 思擇力。是第二因。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成
就上品清淨信解。是第三因。於諸眾生。成 就上品深心悲愍。是第四因 (如其次第釋上四因) 。四力 者。謂諸菩薩由自功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
深生愛樂。是名第一。由他功力。於大菩提。深 生愛樂。是名第二。宿習大乘相應善法。今得 暫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讚歎。即能速
疾發菩提心。況覩神力聞其正法。是名第三。 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 時修習種種善法。由此加行發菩提心。名第
四力。退菩提心門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 提心。一種姓不具。二惡友所攝。三於諸眾生 悲心微薄。四於極長時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怯畏驚怖也。
顯勝門
[0376c08]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不共世間甚 希奇法。何等為二。一者攝諸眾生皆為眷屬。 二者攝眷屬過所不能染。攝眷屬過有其二
種。謂於眷屬。饒益損減。染污違順。如是二 事。菩薩皆無。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於諸眾生。 發起二種善勝意樂。一者利益意樂。二安樂
意樂。利益意樂者。謂欲從彼諸不善處拔濟 眾生。安置善處。安樂意樂者。謂於貧匱無 依無怙諸眾生所。離染污心。欲與種種饒益
樂具。發心菩薩求菩提故。所攝善法比餘一 切所攝善法有二種勝。一因。二果謂所攝善 法皆是無上正等菩提能證因故。所證無上
是此果故。尚勝二乘。況餘一切世間因果。發 心菩薩有二種發心勝利。一者初發心已。即 是眾生尊重福田。一切眾生皆應供養。亦作
一切眾生父母。二者初發心已。即能攝受無 惱害福。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 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
若迷悶等。一切魍魎人非人等。不能嬈害。又 此轉受餘生。由如是福所護攝持故。少病無 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常益眾生。無勞無損。
廣說勝事。大莊嚴論第二。菩薩發心有四種 大。一勇猛大。謂弘誓精進甚深難作。長時隨 順故。二方便大。謂被弘誓鎧。已恒時方便勤
精進故。三利益大。謂一切時作自他利故。四 出離大。謂為求無上菩提故。菩薩發心以何 為根。乃至何為障難究竟等者。以大悲為根
本。以利物為依止。以大乘法為所信。以種 智為所緣。為求彼故。以勝欲為所乘。欲無 上乘故。以大護為所住。住菩薩戒故。以受障
為難。起異乘心故。以增善為功德。以福智為 自性。以習諸度為出離。以地滿為究竟。由地 地勤方便與彼彼相應故。從初世俗發心。謂
從地聞持覺解心而發心者。名世俗發心。此 由四力。一者友力發心。謂得善知識隨順故。 二因力。或過去世曾發心為性故。三者根力。
或過去曾行善根所滿足故。四聞力。或處處 說法時。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故。顯揚論第二。 世俗發心之。謂如有一類。智者前恭敬而
住。起增上意發誓願言。長老憶念。或言聖者 憶念。或言鄔波陀耶。我如是名。從今日始。發 阿耨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
願我所修六波羅蜜一切萬行。皆為證得無 上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出家。 願尊證知我是菩薩。第二第三亦復如是。第
一義發心有三種勝。一教授勝。親近正遍知 故。二隨順勝。善集福智故。三得果勝。生無 分別智。長此發心。名歡喜地。此勝以何為因。
有四。一法平等。由通達法無我故。二眾生平 等。由至得自他平等故。三所作平等。由令他 盡苦如自盡苦故。四佛體平等。由法界與我
無別決定能通達故。此第一義發心復有六 勝。一生位。二願位。三勇猛。四淨依。五餘巧。 六餘出。生勝有四。一種子勝。信大法為種子。
二生母勝。般若波羅蜜為生母故。三胎藏勝。 大禪定樂為胎藏故。四乳母勝。大悲長養為 乳母故。願即十大願。應依瑜伽四十五。如
下明。一供養恭敬一切諸佛。二受持一切三 世佛法。三隨諸如來轉法輪處。皆往供養聽 聞正法。四明諸菩薩所行勝行。五成熟一切
有情。如般若說。六了知器界及有情界。七嚴 淨一切諸佛國土。八不離一切菩薩諸佛。九 利益眾生。猶如藥樹。如如意珠。生遇皆益。十
隨所利生。常無休息。非同二乘速入涅槃。如 第一供養有三。一一切佛無餘。二供養無餘。 有三。一利供養。謂衣服等。二敬供養。謂香華
等。三修行供養。謂修信戒等。三恭敬無餘。有 三。一給侍恭敬。二迎逆恭敬。三修行恭敬。廣 如十地論第三說。十地經又以十盡句成諸
大願。何等為十。所謂一眾生界盡。謂一切 生生故。二世界盡。謂何處住界。三虛空界盡。 謂一切虛空。四法界盡。謂說何等法教化法。
五涅槃界盡。隨所化生置何涅槃界故。六佛 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故以何善巧方便 如來智盡故。八心所緣界盡。隨所緣心緣界
盡故。九佛境界智入界盡。復隨何界佛境界 智入盡。十世間轉法輪智轉界盡。發此願勝 故。勇猛恒不退。能行難行。永不退故。淨依者
依二利生。一知自近菩提。二知利他方便故。 巧便勝得進上地方便故。出離勝者善思惟。 住諸地中所建立法故。
譬喻讚歎門
[0377c03] 發心喻偈云。如地如淨金。如月如增火。如藏 如寶篋。如海如金剛。如山如藥王。如友如如 意。如日如美樂。如王如庫倉。如道如車乘。如
泉如喜聲。如流亦如雲發心譬如是。譬如地 者。最初發心亦復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 譬如淨金者。依相應發心亦如是。利益安樂
不退壞故。譬如新月。勤相應發心如是。一 切善法漸漸增故。譬如增火。極依相應發心 如是。益薪火熾積行依極故。譬如火藏。檀
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以財周給亦無盡 故。譬如寶篋。尸羅相應發心亦如是。功德 法寶從彼生故。譬如大海。忍波羅蜜相應發
心亦如是。諸來違逆心不動故。譬如金剛。進 相應發心亦如是。勇猛堅牢不可壞故。譬如 山王。禪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物無能動。
以不亂故。譬如藥王。般若相應發心亦如是。 惑智二病此能破故。譬如善友。無量相應發 心亦如是。一切時中不捨眾生故。譬如如意。
神通相應發心亦如是。隨所欲現能成就故。 譬如盛日。攝相應發心亦如是。如日熟穀成 熟眾生故。譬如美樂。辨相應發心亦如是。說
法教化攝眾生故。譬如國王。量相應發心亦 如是。能為正道不壞因故。譬如倉庫。聚相應 發心亦如是。福智法財之所聚故。譬如道路。
覺分相應發心亦如是。大聖先行餘隨行故。 譬如車乘。止觀相應發心亦如是。二輪具足 安樂去故。譬如湧泉。總持相應發心亦如是。
聞者雖多。法無盡故。譬如喜聲。法印相應發 心亦如是。求解脫者所樂聞故。譬如河流。自 性相應發心亦如是。無生忍道自然而流。不
作意故。譬如大雲。能成世間方便相應發心 亦如是。示現八相成道。化眾生故。如無盡 意經。有三十二喻。菩薩有四樂。一思利樂。謂
思惟於利他時。二得方便樂。謂至得巧方便 時。三解義樂。謂解了大乘意時。四證實樂。 謂證入法無我時。若人棄捨眾生趣向寂滅。 應知是人不得菩薩如是四樂
(此說不發心菩薩過) 。次說 歎發心者。若菩薩初發大菩提心。爾時依無 邊眾生。即得善護。不作諸惡。為此故。是人遠
離退墮惡道畏。復次由有善及增故。於樂常 喜。由有悲及增故。於苦常喜。為此故。是人遠 離退失善道畏。因此發心得不作護 (謂能善護不作諸惡) 。
偈云。愛他過自愛。忘己利眾生。不為自憎他。 豈作不善業。菩薩愛他過於自愛。由此故。忘 自身命而利於他。不為自利而損於他。由此
故。能於諸眾生絕諸惡業得不退。菩薩以自 功德而為自嚴。以利懷喜而為自食。以作意 生處而為園地。以神通變化而為戲喜。如是
四事。唯菩薩有。二乘人無。既有如是四事。云 何當退。次遮思苦心。菩薩既以大悲為體。是 故極勤利他雖入阿毘地獄。如遊樂處。菩薩
如是。於餘苦中。豈生怖畏。因此怖故而退 心耶。諸菩薩以大悲闍梨常在心中。若見眾 生受苦。即自生苦。由此道理。自然應作。若待
善友勸發。深生極重慚羞。偈云。荷負眾生擔。 懈怠醜非勝。為欲解他縛。精進應百倍。菩 薩發心以荷負眾生重擔。若去賒緩此是醜
事。非為第一端政眾生。菩薩應思若自若他 種種急縛。謂惑業生。為解此縛。應須精進 百倍過彼聲聞獨覺作所應作。次說隨順行 自他利行 (有六大)
。大依者。依止大菩提而發心 故。大行者。為利自他而發行故。大果者。今得 無上大菩提故。大取者。初發心時攝一切眾 生故。大忍者。發行時忍一切大苦故。大義
者。得果時廣利一切眾生業成就故。復有四 大。一勝出大。於三有五趣中而勝出故。二寂 靜大。隨向無住處涅槃故。三功德大。福智
二聚增長故。四者利物大。常依大悲不捨眾 生故。依發菩提心論初意。讚勸發心。說諸 功德所修勝行能有對治利益。讚佛菩薩及
以法僧種種功德。令其發心云。諸佛子若佛 弟子受持佛語。能為眾生演說法者。應先稱 揚佛之功德。眾生聞已乃能發心。求佛智慧。
以發心故。佛種不斷。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夷。念佛念法。又念如來行菩薩道時。為 求法故阿僧祇劫受諸勤苦。此意應念佛恩
勤苦求法為我等故。今應如是為報佛恩。適 為他說令其發心修菩薩行。以如是念。為菩 薩說法乃至一偈。菩薩得聞是法。示教利喜。
當種善根修習佛法。得無上菩提。為斷無量 眾生無始生死諸苦惱故。欲成無量身心精 進。深發大願。行大方便。起大慈悲。求大智
慧乃至如來無見頂相。求如是等諸佛大法。 當知法無量故。福德果報亦無量。
勸發勝劣重廣門
[0378c01] 次說發心勝劣云。如來說言。如諸菩薩最初 發心下劣一念福德果報。百千萬劫說不能 盡。況復一日一月一歲乃至百歲。所習諸心
福德果報。豈可說盡。何以故。菩薩所行無 盡。欲令一切眾生皆住無生法忍。得無上菩 提故。次舉喻顯勝云。諸佛子菩薩初始發菩
提心。譬如大海初漸起時。當知皆為下中上 價乃至無價如意寶珠。作所住處。此寶皆從 大海生故。菩薩發心亦復如是。為三乘人禪
定智慧一切功德之所生處。復次又如三千 大千世界初漸起時。當知便為二十五有其 中所有一切眾生。悉皆荷負作依止處。菩薩
亦爾。初漸起時。普為一切無量眾生。所謂六 道四生。正見邪見。修善習惡。持戒毀戒。尊奉 三寶。謗毀正法。諸魔外道。沙門梵志。乃至四
姓。一切荷負作依止處。次發心相菩提。以 大慈悲為本。今說菩薩修慈悲等。廣說修於 慈悲喜捨所緣行相。以喻說境界。舉大地塵
大海水一三千乃至十方難知限量等。既所 緣生界遐不可盡。菩薩發心悉能遍覆如是 眾生。云何諸佛子。是菩提心豈可盡耶。若有
菩薩。聞如是說。不驚不怖。不退不沒。當知是 人決定能發菩提之心。假令無量諸佛如來。 於無量劫讚其功德。亦不可盡。何以故。以
菩提心無限齊故。次說發菩提心因緣云。若 諸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修集善根。志 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 平等。信樂 大
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 法。乃能發阿耨菩提之心。且親近善友有八。 大莊嚴論第九偈云。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
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此偈明第一依 親近。善友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 為十。一調伏。謂與戒相應。由根調故。二寂
靜。謂與定相應。由內攝故。三惑除。謂信念與 慧相應。煩惱斷故。四德增。謂戒定慧具不缺 減故。五有勇。謂利益他時不疲倦故。六經富。
謂得多聞故。七覺真。謂了實義故。八善說。不 顛倒故。九悲深。絕希望故。十離退。於一切時 恭敬說故 (此所應親近善友相) 。二物親近有三。一財。謂
恭敬供養。二身。謂隨順給侍。三心。謂給侍時 身心相應。三緣起親近善友有三。一願樂。二 知時。三除慢。四迴向親近。不為貪著利養。但
為隨順修行故。五因親近。如所教授隨順修 行為親近因。何以故。以此隨順。令彼善友心 生歡喜故。六智親近。為善解三乘自乘令成
故。七田親近善友。謂嚴淨土。云何名田。以自 所聞法。於眾生相續中而建立故。隨所住佛 土修清淨因故。八依止親近者。但以法利具
足為依止。是故親近善友。不以財利具足為 依止。親近善友差別者有六。一因果差別。謂 過去親近為因。現在為果。現在為因。未來為
果。二隨法差別。謂善知識所說法門。隨其 差別而修行故。三內外差別。自親近為內。令 他親近為外。四麁細差別。自聽為麁。內心思
惟為細。五勝劣差別。有慢親近為劣。無慢親 近為勝。六遠近差別。現趣為近。生報親近為 遠。生報後報無間隔世近遠如次。云何名最
勝親近有五。一淨信。於親近處生淨信故。二 深心。此中有九。一味心。二隨喜心。三希望 心。四無厭心。五廣大心。六勝喜心。七勝利
心。八無染心。九善淨心。三神通。謂依虛空藏 等三昧。而親近故。四方便。謂依無分別智攝 故。五和合者。謂大菩薩以一果入一切果故 (彼十種行一一應說之)
。復有四緣。一思惟諸佛。發菩提心。 復有五種。一者思惟十方三世諸佛。初始發 心具煩惱性。亦如我今。終成正覺。為無上尊。
以此緣故發菩提心。二者思惟三世諸佛發 大勇猛。各各能得無上菩提。若此菩提可得 法。我亦應得。以此緣故。三者思惟三世諸佛 發大明慧。於無明
[穀-禾+卵] 建立勝心。積集苦行。皆 能自拔超出三界。我亦如是當自拔濟。緣此 事故。四者思惟三世諸佛為人中雄。皆度生
死煩惱大海。我亦丈夫亦當能度。緣此事故。 五者思惟三世諸佛發大精進。捨身命財求 一切智。我今亦當隨學諸佛。緣此事故。觀身
過患。發菩提心。復有五種。一者自觀我身 五陰四大俱能興造無量惡業。欲捨離故。二 者自觀我身九孔常流臭穢不淨。生厭離故。
三者自觀我身有貪瞋癡無量煩惱燒然善 心。欲滅除故。四者自觀我身如泡如沫念念 生滅是可捨法。欲棄捐故。五者自觀我身無
明所覆常造惡業輪迴五趣。無利益故。求最 勝果。發菩提心。復有五事。一者見諸如來相 好莊嚴光明清徹遇者除惱。為修集故。二者
見諸如來法身常住清淨無染。為修集故。三 者見諸如來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清淨法 聚。為修集故。四者見諸如來有十力四無畏
大悲三念。為修集故。五者見諸如來有一切 智。憐愍眾生慈悲普覆。能為一切愚迷正道。 為修集故。慈愍眾生。發菩提心。復有五事。一
者見諸眾生為無明所纏故。二者見諸眾生 為眾苦所纏。三者見諸眾生集不善業。四者 見諸眾生造極重惡。五者見諸眾生不修正
法無明所纏。復有四事。一者見諸眾生為癡 愛所惑受大劇苦。二見諸眾生不信因果造 作惡業。三見諸眾生捨離正法信受邪法。四
見諸眾生沒煩惱河。四流所漂眾苦所纏。復 有四事。一見諸眾生畏生老病死。不求解脫 而復造業。二見諸眾生憂悲苦惱而常造作
無有休息。三見諸眾生愛別離苦而不覺悟 方便染著。四者見諸眾生怨憎會苦常起嫌 嫉更復造惡集不善業。復有四事。一見諸眾
生為愛欲故造作諸惡。二見諸眾生知欲生 苦而不捨欲。三見眾生雖欲求樂不具戒足。 四見眾生雖不樂苦造苦不息造極重惡。復
有四事。一者眾生毀犯重戒。雖復憂懼而猶 放逸。二見眾生興造極惡。五無間苦凶頑。自 蔽不生慚愧。三見眾生謗毀大乘方等正法。
專愚自執方起憍慢。四見眾生雖懷聰哲而 具斷善根。反自貢高永無改悔。不修正法。復 有四事。一見眾生生於八難不聞正法不知
修善。二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正法不能受 持。三見眾生染習外道苦身修業永不出離。 四見眾生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謂是涅槃。善
報既盡還墮三塗。菩薩見諸眾生無明造業。 長夜受苦。捨離正法。迷於出路。為是等故。發 大慈悲。志求菩提。如救頭然。一切眾生有苦
惱者。我當拔濟令無有餘。諸佛子我今略說 初行菩薩緣事發心。
立誓發願門
[0380a05] 發願立誓。菩薩云何發趣菩提。以何業行成 就菩提。發心菩薩住乾慧地。先當堅固發於 正願。攝受一切無量眾生。我求無上菩提。救
護度脫。令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是故 初始發心大悲為首。以悲心故。能發轉勝十 大正願。何謂為十。一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
種善根。施與一切。悉共迴向無上菩提。令我 此願念念增長。生生不忘。為陀羅尼之所守 護。二願我迴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於一
切生處。常得供養一切諸佛。恒常不生無佛 國土。三願我得生諸佛國已。常得親近隨侍 左右。如影隨形。無剎那頃遠離諸佛。四願我
得近佛已。隨所應為我說法。即得成就菩薩 五通五願得通已。即達世諦假名流布。了第 一義。得正法智。六願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
心。為生說法。示教利喜。皆令開解。七願我開 解諸眾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無餘世界。 供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眾生。八願於諸佛
所聞正法已。即能隨轉清淨輪。十方世界一 切眾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一 切煩惱發菩提心。九願我能令一切眾生發
菩提已。常隨將護。除無利益。與無量樂。捨身 命財。攝受眾生。荷負正法。十者願我能荷負 正法已。雖行正法。心無所行。如諸菩薩行於
正法而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捨正 願。次立決定誓者。有五事持。一能堅固其心。 二能制伏煩惱。三能遮放逸。四破五蓋。五
能勤修六波羅蜜。云何立誓。若有人來種種 求索。我於爾時隨有施與。乃至不生一念慳 悋。若生惡心如彈指頃。以施因緣求淨報者。
我即欺誑十方世界無量諸佛。於未來世。亦 當必定不成無上菩提。若我持戒。乃至失命 建立淨心。誓無悔心。若我修忍。為他侵害乃
至割截。常生慈心。誓不恚礙。若修精進。逢寒 暑王賊水火師子虎狼無水穀處。要必堅固。 誓不退沒。若我修禪。為外事惱不得攝心。要
繫念境。誓不暫起非法亂想。若修智慧。觀 一切法。如真實性。隨順受持。於善不善有為 無為生死涅槃。不起二見。若我心悔恚礙退
沒亂想起於二見。如彈指頃。而以戒忍精進 禪智求淨報者。我即欺誑十方世界無量無 邊阿僧祇現在諸佛。於未來不證菩提。菩薩
以十大願持正法行。以六大誓制放逸心。必 能精進修集六波羅蜜。成無上菩提。瑜伽四 十五有五大願及十大願。五願者。一發心願。
二受生願。三所行願。四正願。五大願。若諸菩 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最初發心。名發心願。 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世。往生隨順饒益有情
諸善趣中。名受生願。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 擇諸法願。於境界修無量等殊勝善法。名所 行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一切菩薩善
法。攝受一切所有功德。名為正願。菩薩大 願當知。即從正願所出。十大願者。若諸菩薩 願於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養無量無 邊如來。名第一願。若諸菩薩
(此言流至第十) 。願於當 來。攝受防護諸佛正法。傳持法眼。令無斷壞。 名第二願。願於當來。從覩史多宮降下。如前
乃至入涅槃。名第三願。願於當來。行一切 種菩薩正行。名第四願。願於當來。普能成熟 一切有情。名第五願。願於當來。一切世界皆
能示現。名第六願。願於當來。普能淨修一切 佛土。名第七願。願於當來。一切菩薩皆同一 種意樂加行。趣入大乘。名第八願。願於當來。
所有一切無倒加行。皆不唐捐。名第九願。願 於當來。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名第十願。四十 七云。由得清淨勝意樂故。為欲供養最勝有
情真實福田大師法王。是故引發第一大願。 為欲受持彼所宣說無上正法。是故引發第 二大願。為欲勸請轉未曾有妙正法輪。是故
引發第三大願。為欲隨彼行菩薩行。是故引 發第四大願。為欲成熟彼器有情。是故引發 第五大願。為欲往趣諸佛國土。奉見如來。承
事供養正法。是故引發第六大願。為淨修 治自佛國土。是故引發第七大願。為於一切 在所生處。常不遠離諸佛菩薩。與諸菩薩常
同一味意樂加行。是故引發第八大願。常為 利益一切有情。曾無空過。是故引發第九大 願。為證無上正等菩提。作諸佛事。是故引發 第十大願。
復說發心及哀愍門
[0380c27] 文殊師利問菩提心論云。有十種發。一者身 發。欲令眾生身業清淨故。二口發。欲令眾生 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眾生意業清淨 故
(論釋云。為遠離身口意業一切惡行。發大精進也) 。四者內發。以不虛妄 分別一切諸眾生故 (論云。以化一切眾生。令學彼處。不虛分別者。以不著 諸法故)
。五者外發。於一切眾生。平等行故 (論云以遠離增 愛故) 。六者智發。以具足佛智清淨故 (論云。以平等教化一切眾 生故)
。七清淨國土發。以示一切諸佛國土功德 莊嚴故 (論云。以如實知心。便隨相應說法故) 。十無為智滿足心發。 以不著三界故
(論云。以證實法。不三界故。又離虛妄法故) 。瑜伽七十 二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 決定發心。決定發心。不清淨發心。清淨發
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 發心。未入正性離生。名世俗發心。已入正性 離生。名得法性發。已離遠近。名不決定發。與
此相違。名決定發。隨他轉。或被陵逼。或怖或 誑。或為利養。此等發心。名不清淨。與此相 違。名為清淨。為貪瞋癡纏所蔽伏。捨於正法。
處於邪行。名羸劣發。與此相違。名為強盛。謂 勝解乃至十地。名未成果。謂如來地。名已成 果。瑜伽四十七。謂諸菩薩有五真實菩薩之
相。若成就者。墮菩薩數。何等為五。一者哀 愍。二者愛語。三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 能解甚深義。此各有五種。一自性。二依處。三
果利。四次第。五相攝。哀愍依處略有五種。一 有苦有情。二惡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行 有情。五煩惱隨眠有情。三塗八難為有苦。諸
不律儀為惡行。視樂一切染污境界。為放逸。 依諸妄見。修行種種苦解脫行。於惡說法毘 奈耶中。而出家者。名為邪行。煩惱可知。果利
者。於諸有情。最初能斷怨害嫌恨。菩薩哀 愍普於一切利有情事。皆能修作。心無怯劣。 於此加行。嘗無厭倦。多住哀愍。能攝無罪。現
法樂住。及饒益他。又如世尊所說修慈所得 勝利。謂於現身毒藥刀仗不加害。名哀愍果 利。七相憐愍。謂諸菩薩於諸有情。深心發
起七相憐愍。以諸菩薩具憐愍故。名善意樂。 何名七相。一無畏憐愍。二如理憐愍。三無倦。 四無求。五無染。六廣大。七平等。謂諸菩薩於
有情所。非怖畏故而憐愍。現行隨順身語意 業。適可其心。利益安樂。名無畏憐愍。於諸有 情。終不以非法非律非賢善法及以非處勸
授有情。名如理。於諸有情。隨其所宜。發起一 切饒益事業。曾無厭倦。名無倦。不待求請。自 起憐愍。為作饒益。名無求。無愛染心而起憐
愍。謂饒益他。不祈恩報。亦不希望當來可 愛諸果異熟。名無染。謂於一切諸有情所。雖 遭一切不饒益事。而不棄捨。菩薩自身寧受
非愛。終不以惡欲加於彼。名廣大。普於一切 諸有情類。平等平等。於有情界。無有分限。是 名平等憐愍。菩薩與此七種行相憐愍相應。
名善意樂極善意樂。七十二云。復次若於五 種有情眾中。起邪行時。說名無哀無愍無有 傷嘆。一於乞求者。二於危厄者。三於有恩者。
四於樂樂者。五於樂法者。乞求有五。乞四事 為四。五求救護。危厄亦五。一艱乏者。二住迷 亂者。三來歸依者。四相投委者。五來拜覲者。
其有恩者亦有五種。一母。二父。三妻子。四 奴婢僕使。五朋友兄弟。樂樂亦有五。一愛 樂事業興盛樂。二不乖離樂。三苦遠樂。四解
疲倦樂。五求勝進樂。樂法亦有五。一樂說正 法。二樂受持讀誦。三樂論議決擇。四樂教授 教誡。五樂法隨法行。此中邪行者。謂於是中。
或作加行。或不作加行。或不饒益加行故。或 中庸加行故。應知其相。
雜明修行及退不退門
[0381c06] 四十六。菩薩修無上菩提有五希奇。一於諸 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二唯為饒益諸有 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三於多煩惱難
伏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於極難解真 實義理能隨悟入。五具不思議大威神力。由 五種相。普於有情。其心平等。一者菩薩最初
發心願大菩提。如是亦為利益一切有情故。 起平等心。二者於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 心。三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
心。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 性。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於諸有情。住平 等心。五於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復如是以
利心俱。於諸有情。住平等心。由五種相。於其 有恩諸有情所。現前酬報。一者安處有情。令 學己德。二者方便安處。令學他德。三者無依
無怙。有苦有貧。隨力隨能。作依怙等。四者勸 令供養諸佛如來。五者令於如來所說正法。 受持讀誦書寫供養。菩薩於五處。常當欣讚。
一值佛出世。常得承事。二於諸佛所。常聞 六種波羅蜜多菩薩藏法。三者於一切種成 就有情。常有勢力。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堪
任速證。五證菩提已。諸弟子眾常和無諍。又 諸菩薩隨順退法。當知有五。一不敬正法及 說法師。二放逸懈怠。三於諸煩惱。親近執著。
四於諸惡行。親近執著。五與餘菩薩。挍量勝 劣。起增上慢。與上相違。名順勝法。發菩提心 論下云。菩薩修習六波羅蜜。求無上菩提者。
應離七法。一者離惡知識。惡知識者。所謂 教人捨離上信上欲上精進。集眾雜行。二者 離於女色貪著嗜欲。染習世人而專俗事。三
者離於惡覺自觀形容。貪悋愛重染著守護。 謂可久保。四者離瞋恚舉慢嫉忘。興起諍 訟。壞亂善心。五者離於放逸憍慢懈怠。自恃
小善。輕蔑於人。六離於外道書論。及世文頌 綺飾文詞。非佛所說。不應讚誦。七者不應親 近邪見惡見。如是七法所應遠離。如來說言。
不見更有餘法深障佛道如此七法。若欲速 得無上菩提。當修七法。大意翻前七所修行。 文殊問經論云。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問文殊
師利言。菩薩初觀於何法故行菩薩行。依何 法故行菩薩行。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 行以大悲為本。為諸眾生。又問。大悲以何為
本。答以直心為本。又問。直心以何為本。答以 於一切眾生平等心為本。又問。於一切平等 心以何為本。答以無異離異行為本。又問。無
異離異行以何為本。答以深淨心為本。又問。 深淨心以何為本。答以阿耨菩提心為本。又 問。阿耨菩提心以何為本。答以六波羅蜜為
本。又問。六波羅蜜以何為本。答以方便慧 為本。又問。方便慧以何為本。答以不放逸為 本。又問。不放逸心以何為本。答以三善行為
本。又問。三善行以何為本。答以十善道為本。 又問。十善道以何為本。答以持戒為本。又問。 持戒以何為本。答以正憶念為本。又問。正憶
念以何為本。答以正觀為本。又問。正觀以何 為本。答以堅念不忘為本。文殊問經論下云。 菩薩有十種對治。即十波羅蜜所對治法。對
治慳貪。布施故。治破戒心。身口意業清淨故。 治瞋恚心。修行清淨大慈悲故。治懈怠心。求 諸佛法無疲倦故。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
脫奮迅自在故。治愚癡心。生助決定慧方便 法故。治煩惱心。生道法故。治顛倒心道。集 實諦道。生不顛倒道故。治不自在心法。時非
時得自在故。治有我相。觀諸法無我故。如次 十度對治可知。彌勒問經云。菩薩摩訶薩有 八法。能成不退轉地。何等為八。一者大悲。二
者心安住。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 六者發精進。七者善住念。八者值善知識。初 發心菩薩應速修行此八種法。如救頭然。成
就八種法故。得名為入不退不轉菩薩之數。 何等為八。一者觀察自過。不觀他過。二者 乃至不為自身命故施惡於人。三者若得利
養。其心不高。若失利養。心亦不下。四者於諸 眾生。起福田想。不生惡心。五者所有財物悉 與一切眾生共之。六者於諸法中。不欲獨解
令他不知。七見他得樂。生歡喜心。不由自樂 生歡喜心。八於愛不愛。其心平等。菩薩具 此八法故。不退不轉無上菩提。有五種法。名
為菩薩於無上菩提不退轉相。何等為五。一 者於諸眾生。起平等心。二者於他利養。不生 嫉心。三者乃至自為身命。不說法師比丘諸
惡過失。四者終不貪著供養恭敬讚歎等事。 五者畢竟得甚深智慧。又有五法。一者不見 自身。二者不見他身。三者心不分別妄說法
界。四者不見菩提。五者不以相見如來。有 三十二罣礙塹路發菩提心相違之法。一求 聲聞乘。二求辟支佛乘。三者求釋梵處。四倚
著所生淨修梵行。五者專一德本。言是我所。 六若得財寶。慳悋貪愛。七以偏黨心而施眾 生。八輕易誡禁。九不念道心專精之行。十瞋
恚之事以為名聞。十一其心放逸。十二馳騁。 十三不求博聞。十四不察所造。十五貢高自 大。十六不能清淨身口心行。十七不護正法。
十八背捨恩。十九棄捨恩。二十離堅要法。二 十一習諸惡友。二十二隨諸陰種。二十三不 勤助道。二十四念不善本。二十五所發道意
無權方便。二十六不以慇懃咨嗟三寶。二十 七憎諸菩薩。二十八所未聞法聞之誹謗。二 十九不覺事。三十習持俗典。三十一不肯勸
化諸眾生類。三十二厭於生死。發菩提心論 下有十法。能令不退菩提。
依觀普賢菩薩經懺悔受戒門
[0382c21] 六根懺悔文。依觀普賢菩薩經六根懺悔及 自受戒法。於無量世。眼根因緣貪著諸色。以 著色故貪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
生處惑著諸色。色壞汝眼。為恩愛奴。是故 使汝經歷三界。得見審實爾不。眼根不善傷 害汝多。隨順我語歸向諸佛。釋迦牟尼說汝
眼根所有罪咎。諸佛菩薩慧明法水。願以洗 除令我清淨。作是語已。遍禮十方佛。向釋迦 牟尼佛大乘經典。復說是言。我今懺悔。眼根
重罪。障蔽穢濁。盲無所見。願佛大慈哀愍覆 護。普賢菩薩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無量 諸菩薩伴。唯願慈哀聽我悔過眼根不善惡
業障法。如是三說。五體投地。次懺悔耳根。準 經有先勸文。次云。是時行者聞是語已。復 更合掌。五體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現
為我證方等經典。為慈悲主。唯願觀我聽我 所說。我從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緣聞聲惑 著。如膠著草。聞諸惡時。起煩惱毒。處處惑
著。無暫停時。出此弊聲勞我識神。墮落墜三 塗。今始覺知。向諸世尊發露懺悔。次懺鼻根 罪經文。先說過患。次說無相理。次禮釋迦多
寶釋迦分身。次禮東方善德佛及分身諸佛。 如眼所見。一一心禮。香華供養。次供養畢已。 胡跪合掌。以種種偈讚歎諸佛。既歎佛已。次
懺十惡業。次云既懺悔已而作是言。我於先 世無量劫時。貪香味觸。造作眾惡。以是因緣。 無量世來恒受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邪見諸不
善身。如此惡業今悉發露。歸向諸佛正法之 王。說罪懺悔。次懺語四。即舌根罪。先想於諸 佛前自說己過。諸佛如來是汝慈父。汝當自
說舌根所作。即說四業所有過患。五體投地。 禮十方佛。合掌長跪。當作是語。此舌過患無 量無邊。諸惡業刺從舌根出。斷正法輪從此
舌起。如此惡舌斷功德種。於非義中多端強 說。讚歎邪見。如火益薪。猶如猛火。傷害眾 生。如飲毒者無瘡疣死。如此罪報惡邪不善。
當墮惡道百劫千劫。以妄語故墮大地獄。我 今歸向十方諸佛大悲世尊。發露黑惡。誠心 懺悔。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復禮諸佛。次說諸
佛大悲。說四無量及六和敬。令行者修。次 身心懺悔云。身者殺盜婬。心者念諸不善。造 十惡業及五無間。猶如猿猴。亦如 [狂-王+离] 膠。處處
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業枝條華 葉。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增上 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無不逕中。汝
今應當懺悔如是惡不善業。次云。爾時行者 聞此語已。聞空中聲。我今何處行懺悔法。時 空中聲即說是語。釋迦牟尼名毘盧舍那遍
一切處。其佛住處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 處。我波羅蜜所安住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 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
處。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 法故。如是應當觀十方佛。時十方佛各申右 手。摩行者頂。作如是語。善哉善哉善男子。汝
讀誦大乘故。十方諸佛說懺悔法。菩薩所行 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 如此相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
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 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 懺悔。觀身無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寂
靜。如是相者名大懺悔。名大莊嚴懺悔。名 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行此懺悔者。身心 清淨不住法中。猶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見普
賢菩薩及十方佛。次云。作此懺悔。得滅百萬 億劫阿僧祇生死重罪。爾時行者若欲具足 菩薩戒者。應當合掌在空閑處。遍禮十方佛。
懺悔諸罪。自說己過。然後靜處向十方佛。而 作是言。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業障故。雖信 方等。見佛不了。今歸依佛。唯願釋迦牟尼正
遍知世尊。為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悲者。願 以智慧。授我清淨諸菩薩法。彌勒菩薩勝大 慈行。憐愍我故。亦應聽我受菩薩法。十方
諸佛現為我證。諸大菩薩各稱其名。是勝大 士覆護眾生。助護我等。今受持方等經典。乃 至捨命。設墮地獄受無量苦。終不毀謗諸佛
正法。以是因緣功德力故。今釋迦牟尼佛為 我和上。文殊師利為我阿闍梨。當來彌勒願 授我法。十方諸佛願證知我。大德諸菩薩願
為我伴。我今依大乘經典甚深妙義。歸依佛。 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歸依三寶已。次 當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當勤修無
礙梵行。發廣濟心。受八重法。立此誓已。於空 閑處。燒眾名香。散華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 薩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於今日發菩提心。
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語已。復更頂禮一 切諸佛及諸菩薩。思方等義。復剎利居士有 五懺悔法。如前鈔說。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5 冊 No. 1862 勸發菩提心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