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Nyāyamukha 因明入正理論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0091b10]詳夫。空桑啟聖。資六位以明玄。苦賴興仙。暢二篇而顯理。豈若智圓十力。陶萬像以凝規。悲極三輪。廓五乘而垂範。是以。應物機於雙
樹。至教浹於塵洲。歸真寂於兩河。餘烈光乎沙劫。大矣哉。固難得而名也。暨乎二十八見。蟻聚於五天。一十六師。鵄張於四主。爰有菩
薩。號商羯羅。聖者域龍之門人也。既資善誘。實號多聞。挹慧海於深衷。竦義山於奧腑。故乃鑿荊岑而採璞。游蛤浦以求珠。祕思優聚。
乃製宏論。其旨繁而文約。其理幽而易曉。寔法戶之樞機。乃玄關之鈐鍵矣。遂令勝論數論。同嶠山之壓春卵。聲生聲顯。譬驚飈之卷
秋蘀。自時厥後。教思波紛。勝躅肇彰。耽翫終廣。粵以。金容晈夢。玉牒暉晨。雖至教已隆。而斯典未備。惟我親教。三藏大師。道貫五
明。聲映千古。嗟。去聖之彌遠。慨心氷之未釋。遂乃振錫中區。以發覺城之地。尋師西夏。直詣耆闍之山。轥曩哲之未聞。並苞心極。架
前賢之不覿。咸貫情樞。於是。貝葉撰於微言。家邦返以神足。方言既譯。道理攸暢。基。謬參資列。欣夕死於朝聞。恐此道不行。乃略
述閱釋。示紀綱之旨。陳幽隱之宗。庶明懸智鏡者。幸留心而鑒照矣。
[0091c04]今此論中。略以四門分別。一敘所因。二釋題目。三彰妨難。四釋本文。
[0091c06]第一敘所因者。因明論者。源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眾經。故地持云。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求因明者。為破邪論。安
立正道。劫初足目。創標真似。爰暨世親。咸陳軌式。雖綱紀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賓主對揚。猶疑立破之則。有陳那菩薩。是稱命世。賢
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跡巖藪。栖慮等持。觀述作之利害。審文義之繁約。于時。崖谷震吼雲霞變彩。山神捧菩薩足。高數百尺。唱云。佛說
因明。玄妙難究。如來滅後。大義淪絕。今幸福智悠邈。深達聖旨。因明論道。願請重弘。菩薩乃放神光。照燭機感。時彼南印度。案達羅國
王。見放光明。疑入金剛定。請證無學果。菩薩曰。入定觀察。將釋深經。心期大覺。非願小果。王言。無學果者。諸聖攸仰。請尊速證。菩
薩撫之。欲遂王請。妙吉祥菩薩。因彈指警曰。何捨大心。方興小志。為廣利益者。當傳慈氏所說瑜伽論。匡正頹綱。可制因明。重成規矩。
陳那敬受指誨。奉以周旋。於是。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門論。正理者。諸法本真之體義。門者。權衡照解之所由。商羯羅主。即其門人也。
豈若蘇張之師鬼谷。獨擅縱橫。游夏之事宣尼。空聞禮樂而已。既而善窮三量。妙盡二因。啟以八門。通以兩益。考覈前哲。規模後頴。總
括綱紀。以為此論。大師行至北印度境迦濕彌羅國法救論師寺。逢大論師僧伽耶舍。此云眾稱。特善薩婆多。及因聲明論。創從考決。
便曉玄猷。後於中印度境摩揭陀國。復遇尸羅跋陀菩薩等。重討幽微。更精厥趣。披枝葉而窮其根柢。尋波瀾而究其源穴。雖前修而
桂悟。未烈我師之芳閑。旋踵弘揚。因訓初學。庶使對揚邪正。司南有軌。斯乃此論之因起也。
[0092a10]第二解題目者。梵云醯都費陀(次上二字並舌頭輕聲呼之)那耶鉢羅吠奢奢薩怛羅。醯都言因。費陀云明。
那耶稱正理。鉢羅吠奢翻入。奢薩怛羅論也。唐云因明正理入論。今順此方言。稱因明入正理論。依此標名。合為五釋。一云。明者。五
明之通名。因者。一明之別稱。入正理者。此論之別目。因體有二。所謂生了。二各有三。廣如下釋。今明此因義。故曰因明。所明者因。能明
者教。因之明故。號曰因明。依主釋也。入者。達解。正理者。諸法本真自性差別。時移解昧。旨多沈隱。餘雖解釋。邪而不中。今談真法。故
名正理由明此二因。入解諸法之真性。即正理之入。亦入正理之因明。並依主釋也。明體是教。因明即論。持業釋也。簡藏為名。無重言
失。二云。因明者。一明之都名。入正理者。此軸之別目。因謂立論者言。建本宗之鴻緒。明謂敵證者智。照義言之嘉由。非言無以顯宗。
含智義而標因稱。非智無以洞妙。苞言義而舉明名。立破幽致。稱為正理。智解融貫。名之為入。由立論者立因等言。敵證智起。解立破
義。明家因故。名曰因明。依主釋也。由言生智。達解法之幽致名入。正理之入。亦入正理之因明。並依主釋。三云。因者言生因。明者智
了因。由言生故。未生之智得生。由智了故。未曉之義今曉。所曉宗稱正理。所生智名為入。因與明異。俱是因名。正理入殊。咸為果稱。由
言生因故。敵者入解所宗。由智了明故。立者正理方顯。應云正理之入。入正理之因明。並依主釋也。立論雖假言生。方生敵論之智。
必資智義始有言生。敵者雖假智了。方解所立之宗。必藉義言方有智了。故雖但標言生智了。即己兼說二了二生。攝法己周。略無餘
也。四云。因明者。本佛經之名。正理者。陳那論之稱。陳那所造四十餘部。其中要最正理為先。入論者。天主教之號。因謂智了。照解所
宗。或即言生。淨成宗果。明謂明顯。因即是明。持業釋也。故瑜伽論第十五言。云何因明處。謂於觀察義中。諸所有事。所建立法名觀察
義。能隨順法名諸所有事。諸所有事即是因明。為因照明觀察義故。正理。簡邪。即諸法本真自性差別。陳那以外道等妄說浮翳。遂申
趣解之由。名為門論。天主以旨微詞奧。恐後學難窮。乃綜括紀綱。以為此論。作因明之階漸。為正理之源由。窮趣二教稱之為入。故依
梵語。因明正理入論。依主釋也。五言因明正理。俱陳那本論之名。入論者。方是此論之稱。由達此論。故能入因明正理也。或因明者。即
入論名。正理者。陳那教稱。由此因明論。能入彼正理故。或因明者。能入所入論之通名。入正理者。能入所入論之別稱。由此因明能入
論故。達解所入因明正理。或此應云。因即是明。正者即理。並持業釋。此五釋中。第一因之明。第二明之因。第三因與明異。第四因即
是明。第五屬在何教。正理亦五。一諸法真性。二立破幽致。三所立義宗。四陳那本論。一一總通前四。由此一一別配。但為五解。綺互釋之。
合成二十五釋。恐文繁廣。故略不述。然依初解。教亦因明。依後四釋。教是彼具。亦名因明。論者。量也。議也。量定真似。議詳立破。決
擇性相。教誡學徒。名之為論。依後四釋。既是所詮。論者是教。即因明入正理之論。依主釋也。欲令隨證。因生之明。而入正理。故說此
論。如中觀論。或此辨說因明正理之能入。立此論名。如十地經。或依能入正理因明。而說此論。如水陸花。故以為號。商羯羅主菩薩造
者。梵云商羯羅塞縛彌菩提薩埵訖栗底。商羯羅者。此云骨瑣。塞縛彌者。此云主。菩提薩埵。義如常釋。訖栗底者。造。唐音應云骨瑣主
菩薩造。外道有言。成劫之始。大自在天人間化導。二十四相。匡利既畢。自在歸天。事者顧戀。遂立其像。像其苦行悴疲飢羸骨節相連
形狀如瑣。故標此像名骨瑣天。劫初雖有千名。時減猶存十號。此骨瑣天即一名也。菩薩之親。少無子息。因從像乞。便誕異靈。用天為
尊。因自立號。以天為主名骨瑣主。即有財釋。此論是彼之所造也。
[0092c28]第三明妨難者。一問何故不名宗明喻明。但稱因明。答因有三相。名義寬故。又諸能立皆名為因。非唯一相。宗由此立。總名因明。二問
真因真明。可說因明。似因似明。應非因明。答舉真攝似。或已攝故。或兼明之。非正明故。三問量立量破。可名因明。過破似破。應非因明。
答是因明類故。或似真俱因明。名略已攝故。四問立破有言智。可是因明。現比無智言。應非因明。答見因亦明。見因證明。自證亦因。故
皆因明。五問智生。智了可名因明。二了。二生非智。應因非是明。答是明之因。或皆順照成宗義故。六問因喻能立。可說因明。宗非能立
應非因明。答由不決定故所立非。從定為名故無有失。又能因能明。正是因明。所因所明。兼亦因明。又今者所立唯宗。能立雖唯因喻。
言不違古。宗亦因明。七問何故不名果明。但名因明。答果有果之明。非果皆即明。因有因之明。是因皆即明。果明不定。義亦有濫。因明
兩定。義亦無濫。故名因明。本欲以因成果義故。不欲以果成因義故。
[0093a19]第四釋本文者。
[0093a20]論。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及似唯自悟。
[0093a21]述曰。一部之中。大文有二。初頌及長行。標宗隨釋分。末後一頌。顯略指廣分。初分有二。前之一頌。舉類標宗。後諸長行。隨
標別釋。條貫義類。舉標論宗。於前所標。隨應釋故。初頌之中。談頌有一。彰悟有二。論句有四。明義有八。一頌四句。文矚可知。悟他自
悟。論各別顯。四真四似。即為八義。一者能立。因喻具正宗義圓成。顯以悟他。故名能立
(陳那能立。唯取因喻。古兼宗等。因喻有二義。一者具而無闕。離七等故。二者正而無邪。離十四等故。
宗亦二義。一者支圓。能依所依皆滿足故。二者成就。能依所依俱無過故。由此論顯真而無妄。義亦兼彰具而無
闕。發此誠言。生他正解。宗由言顯。故名能立。由此似立決定相違。雖無闕過。非正能立。不能令他正智生故也)二者能破。敵申過量。善斥其非。或妙徵宗。故
名能破(此有二義。一顯他過。他立不成。二立量非他。他宗不立。諸論唯彰顯他過破。理亦兼有立量徵詰。發言申義。證敵俱明。敗彼由言。故名能破也)
三者似能立。三支互闕。多言有過。虛功自陷。故名似立(此有二義。一者闕支。
宗因喻三。隨應闕減。二者有過。設立具足。諸過隨生。偽立妄陳。邪宗謬顯。興言自陷。故名似立)四者似能破。敵者量圓。妄生彈詰。所申過起。故名似破
(此有二義。一者敵無過量。妄生彈詰。十四過類等。二者自量有過。謂為破他。偽言謂勝。故名似破)文說與字。表多體相違
(立破真似。體義有異。說與字者。顯體相違)致及似言。顯過通能立破(表前能立。有似能立。并顯能破。有似能破。舉真等似。故稱及也)宗義各定
(本所解也)邪正難知(未共許故)由況既彰(由因況喻彰謂顯也)是非遂著(宗成曰是。不成曰非。著者明也。真似言興。是非宗曉)
功成勝負。彼此俱明(能立能破。由自發言。功既成勝。證敵俱解。似立似破。自功成負。由他指述。證立俱明)故從多分。皆悟他也。理門論
云。隨其所應。為開悟他。說此能立及似能立。能立悟敵及證義者。由自發言。生他解故。似立悟證及立論主。由他顯己。證自解生。故言
隨應能破似破。准知亦爾。此論下文。能立能破。皆能悟他。似立似破不能悟他。正與彼同。故此頌中。據其多分。皆悟證者。言唯悟
他。不言自悟。又真立破。唯悟於他。似雖亦自。從真名唯。五者現量。行離動搖。明證眾境。親冥自體。故名現量
(能緣行相。不動不搖。因循照境。不籌不度。離分別心。照符前境。明局自體。故名現量。然有二類。一定位。二散心。定心澂湛。境皆明證。隨緣何法。皆名現量。
一切散心。若親於境。冥得自體。亦皆現量)六者比量。用已極成。證非先許。共相智決。故名比量(因喻已成宗非先許。用已許法。成未許
宗。如縷貫花。因義通被。共相智起。印決先宗。分別解生。故名比量。雖將已許。成未許宗。智生不決。非比量攝)七者似現量。行有籌度。非明證境。妄謂得
體。名似現量(散心有二。一有分別。二無分別。諸似現量遍在二心。有分別心。妄謂分明
得境自體。無分別心。不能分明冥證境故。名似現量。論據決定。唯說分別。非無分別心。皆唯現量故)八者似比量。妄興由況。謬成邪宗。相違智起。名似比量
(妄起因喻。謬建邪宗。順智不生。違解便起。所立設成。此彼乖角。異生分別。名似比量)。及似等言。皆准前釋。法有幽顯(幽微顯著也。若現量境。理幽事
顯。若比量境所立為幽。能立為顯)行分明昧(行謂能緣心等行相。真現比於境。幽顯俱明。似現比於境。幽顯俱昧)。故此二刊定。唯悟自非他
(現比因果唯自智。故二刊定悟自非他)。雖自不曉。無以悟他。理應頌中。後他先自。但以權衡之制。本以利人。故先悟他。
後方自悟。辨此八義略以三門。一明古今同異。二辨八義同異。三釋體相同異。明古今同異者。初能立中。瑜伽十五。顯揚十一。說有八
種。一立宗。二辨因。三引喻。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對法亦說有八。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結。六現量。七比
量。八聖教。皆以自性差別。而為所立。瑜伽顯揚八能立中。三引喻者。總也。同類異類者。別也。於總比況假類法中。別引順違。同品
異品。而為二喻。總別有殊。分為三種。離因喻外無別合結。故略合結而不別開。對法無著八為能立。順前師故。以因總別。既無離合。喻
之總別。何假合離。故總說一不開二喻。離喻既虧故加合結。合結雖離。因喻非有。令所立義。重得增明。故須別立。喻過既說無合倒合。
翻立真支。理須有合。合既別立。結亦須彰。由此亦八。古師又有說四能立。謂宗及因同喻異喻。世親菩薩。論軌等。說能立有三。一宗。二
因。三喻。以能立者。必是多言。多言顯彼所立便足。故但說三。且喻總別。終是見邊。故對法言。立喻者。謂以所見邊。與未所見邊。和合正
說。師子覺釋。所見邊者。謂已所顯了分。未所見邊者。謂未所顯了分。以顯了分。顯未顯了分。令義平等。所有正說名為立喻。故總說一
喻。已令所立見邊。何假別開。或三或二。喻中無合。義乃不明。倒合倒成。故說為過。離因及喻。都無勝體。故不說在真能立中。但說因初。
喻隨其後。合義已明。重說有結。一何煩長。故總略之。立論。者現量等三。疎有悟他。故名能立。敵論者現量等三。親唯自悟。故非能立。
今者陳那因喻為能立。宗為所立。自性差別二並極成。但是宗依未成所諍。合以成宗。不相離性。方為所諍。何成能立。故能立中。定除
其宗。問然依聲明。一言云婆達喃。二言云婆達泥。多言云婆達。今此能立婆達聲說。既並多言。云何但說因喻二法以為能立。答陳
那釋云。因有三相。一因二喻。豈非多言。非要三體。由是定說宗是所立。陳那以後。略有三釋。一云。宗言所詮義為所立。故瑜伽論第
十五云。所成立義有二種。一自性。二差別。能成立法有八種。其宗能詮之言。及因等言義。皆名能立。其宗言。因喻成故。雖亦所立。彼
於論說。何故先立宗耶。為先顯示自所愛樂宗義。故亦所立。非定所立。能成義故。猶如於因。喻所成故。但名能立。宗所詮義。定唯所
立。獨名所成。二云。諸法總集。自性差別。若教若理。俱是所立。論俱名義。隨應有故。總中一分。對敵所申。若言若義。自性差別。俱名
為宗。即名能立。雖此對宗。亦是所立能立總故。得能立名。故陳那等宗名所立。與瑜伽等理不相違。瑜伽等不說宗非一向唯能立故
三云。自性差別。合所依義。名為所立。能依合宗說為能立。總立別故。非此總宗定唯能立。對敵合申。因喻成故。亦是所立。由非定所立。
故得能立名。陳那但以共許因喻。成他未許。他未許者。唯是合宗。宗為所立。自性差別。但是宗依。非是所立。所立之具。所望義殊。不相
違也。不爾慈氏無著天親。豈不解因明。說所為能立。次解能破中。諸論但有顯敵過破。無立量破。立量即顯彼之過故。顯過破中。古師
有說八為能立。闕一有八。闕二有二十八。乃至闕七有八。闕八有一。亦有說四以為能立。闕一有四。闕二有六。闕三有四。闕四有一。世
親菩薩。缺減過性。宗因喻中。闕一有三。闕二有三。闕三有一。世親已後皆除第七。以宗因喻三為能立。總闕便非。既本無體何成能立。
有何所闕而得似名。陳那菩薩。因一喻二。說有六過。則因三相六過是也。闕一有三。闕二有三。無闕三者。大師至彼六十年前。施無厭
寺。有一論師。名為賢愛。精確慈悲。特以貫世。因明一論。時無敵者。亦除第七。自餘諸師。不肯除之。因一喻二。則因三相。雖有申宗。
不申因喻。如數論者。執我為思。不申因喻。豈非過也。又雖有言。而三相並闕。如聲論師。對佛法者。立聲為常。德所依故。猶如擇滅諸
非常者。皆非德依。如四大種。此德依因。雖有所說。三相並闕。何得非似。由此第七亦缺減過。似能立中。且九似宗陳那菩薩理門等論。
立有五種。不說後四。謂能.所別.俱不極成.相符極成。以理門說宗等多言說能立。此中唯取隨自意。樂為所立說名宗。非彼相違義
能遣後之四種既非相違所以略之。天主宗過。不但相違。故申九種。第二釋云。陳那菩薩。以能別不成。即是因中不共不定等過。亦
是喻中所立不成。闕無同喻等過。所別不成。有法無故。即因過中所依不成過。其俱不極成。即合是二過。相符極成者。凡所立論。名義
相違。既曰相符。便非所立。本非宗故。依何立過。如諸俗人不受戒者非受戒類。依何說有持戒破戒。是故不說後之四過。今者天主。加
能別不成。以宗合取。不相離性方得成宗。若非能別誰不相離。若以因中是不共不定等。亦是喻中所立不成。恐繁重故不須說者。因
中已有闕同品。有不共等過。喻中復說能立不成。一何鄭重。是故加之。天主復加所別不成者。若以是因所依不成。亦恐重故略不須
說者。因中已有異品遍轉等不定過。及是異品非遍無過異喻之中。更何須說能立不遣。何廢宗過亦為因過。餘難同前是故加之。俱
不成者。合二為之。要有二種。互相差別。不相離性。方得成宗。彼二並非。何成宗義。是故加之。若此上三不立過者。所依非極。便更須成。
宗既非真。何名所立。相符極成者。若以相符本非宗故。依何立過。兩俱不成及俱不成。并俱不遣。本非因喻。依何立過。若以因喻有所
申述何非過者。宗亦有說。如何非過。是故加之。但陳那影略說。天主委具陳之。非是師資自為矛盾。又陳那以前古師。宗中復說宗因
相違過。陳那理門自破之云。諸有說言。宗因相違名宗違者此非宗過。以於此中立聲為常。一切皆是無常故者。是喻方便惡立異法。
由合喻顯非一切故。陳那意言。如聲論者立聲為常。一切皆是無常故因。是彼外道立宗之喻。方便矯智。惡立異法無常之義非欲成
宗所立聲常。釋所因云。由合喻顯非一切故。陳那正云。立聲為常。正因應言非一切故。以外道說非常之法。有多品類。種種差別。名為
一切。故立聲常。非一切因。合喻中云。諸非一切故者。皆體是常。猶如虛空。何得乃以一切皆是無常之因。立常宗也。復云此因非有。以
聲攝在一切中故。陳那意言。此古所引一切皆是無常故因。於其所立常聲非有。以聲攝在一切皆是無常中故。便是因中兩俱不成。
共不許因。有法有故。其立聲常。非一切因。陳那復云。或是所立一分義故。唯外道許非一切因。於宗中有。內道不許聲非一切。因於宗
無。即是隨一不成因過。故此二徒。皆非宗過。名因過失。亦是異喻倒離之過。一切離法。先宗後因。既立常宗。非一切因。異喻離言。諸無
常者。皆是一切。而今說言一切皆是無常故。故先因後宗。故成倒離惡立異法之無常義。由此宗違。非是宗過。是因喻過。陳那既破。天
主順從。故亦不立。若以因過。宗中不立。既是喻過。因應不立。且如相違。及不共不定應非喻中能立不成。今釋不然。因有三相體義最
寬。但陳其因。有是相違不共不定。未舉其喻。過已彰訖。今陳其宗。猶未有過。舉因方過。何得推過乃在宗中。不同比量相違。彼但舉宗。
已違因訖。今此不爾。是故但應如陳那說。外道因明。四不成中。但說兩俱及隨一過。不說猶預所依不成。此不成因。亦不成宗。立敵或
偏所不成故。陳那說言。其理雖爾。因依於宗。或決或疑。宗或有無。既有差別。總合難知。故開為四。理門論中。古亦有說不定有五。除不
共因。異品無故。陳那加之。由不共故。此如何等。諸量之中。古說或三。現量。比量。及聖教量。亦名正教及至教量。或名聲量。觀可信聲
而比義故。或立四量。加譬喻量。如不識野牛。言似家牛。方以喻顯故。或立五量。加義准量。謂若法無我准知必無常。無常之法。必無我
故。或立六量。加無體量。入此室中見主不在。知所往處。如入鹿母堂不見苾芻。知所往處。陳那菩薩廢後四種。隨其所應攝入現比。故
理門云。彼聲喻等。攝在此中。由斯論主。但立二量。此上略明古今同異。別義所以。至下當知。辨八義同異者。有是能立而非能破。如真
能立建立自宗。有釋。無此。能立自宗即能破敵。必對彼故。有是能破而非能立。如顯過破。有釋。無此。但破他宗自便立故。有是能立亦
是能破。如真立破他所不成。有釋。無此。立謂能申自。破謂就他宗。有非能立亦非能破。謂似立破。有是能立而非似立。謂真能立。有是
似立而非能立。除決定相違。所餘似立。有是能立亦是似立謂決定相違。有釋。無此。此唯似立非能立故。立者雖具言。他智不決故。有
非能立亦非似立。謂妄破他所成立義。有是能立而非似破。如無過量。有是似破而非能立。如十四過類等。有是能立亦是似破。如決
定相違。有釋。無此。此但似破。非真立故。有非能立亦非似破。謂顯過破。有釋。無此。顯他過非。自便立故。能破定非似立亦非似破。
真似異故。有是似立而非似破。謂有過量建立自宗。有釋。無此。自宗義成。即是真破。自既不立。即似破他。有是似破而非似立。謂妄
顯他非。十四過類。有釋。無此。妄謂破他。即妄立故。有似能立亦是似破。如以過量破他不成。有非似立亦非似破。謂真能立。或真能
破。似現似比。總入非量。由此可言現量非比及非非量。比量亦是非非量攝。有是現量非比非量。謂證自相真現量智。有比非量非
真現量。即證共相。比量智及諸非量。此依見分。若依心體。見分通比非。自證必現故。是故八義體唯有七。雖就他宗。真能立體。即真能
破。有顯過破。非真能立。雖似能立則似能破。妄出過破。非似能立。故能立外。別顯能破。似立之外別顯似破。真現真比。似現似比。
智了因攝。二智了故。由斯八義。體唯七種。真似相明。故義成八。釋體相同異者。即解論文。辨八體相之同異也。
[0095c28]論。如是總攝諸論要義。
[0095c28]述曰。自下第二隨標別釋。於中有三。初總綰群機。次依標隨釋。後且止斯事。方隅略示顯息繁文。此即初也。
如是者。指頌所說。總攝者。以略貫多。諸論者。今古所製一切因明。要義者。立破正邪紀綱道理。此義總顯瑜伽.對法.顯揚等說。因明
有七。頌曰。論體。論處所。論據論莊嚴。論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一者論體。謂言生因。立論之體。二者論處。所謂於王家證義者等。論
議處所。三者論據。謂論所依。即真能立及以真現比量等。其自性差別義為言詮。亦所依攝。四者論莊嚴。謂真能破。五者論負。謂
似立似破。六者論出離。將興論時。立敵安處身心之法。七者論多所作法。由具上六能多所作。今此括要。總為一頌。雖說八門即彼四
種。第一第三第四第五。但敘紀綱。不彰餘理。名攝要義。又世親所造論軌論式等。法雖全備。文繁義雜。陳那詳考。更為因明理門等論。
雖教理綸煥。而旨幽詞邃。令初習之者莫究其微。天主此論。纂二先之妙。鳩群藉之玄。奧義咸殫。深機並控。匪唯提綜周備。實亦易
葉成功。既彰四句之能。兼明八義之益。故言總攝諸論要義。
[0096a22]論。此中宗等多言名為能立。
[0096a22]述曰。自下第二依標隨釋。於中分六。一明能立。二明似立。三明二真量。四明二似量。五明能破。六明似
能破。問何故長行。牒前頌文。不依次釋。又與前頌。開合不同。答略有三釋。一云。前頌標宗。二悟類別。立破真似。相對次用。所以八
義。次第如是。長行廣釋。逐便即牒。性相求之。何須次牒。頌以真似各別。開成八義。長行以體類有同。合成六段。亦不相違。二云。頌中
以因明之旨。本欲立正破邪。故先能立。次陳能破。理門論云。為欲簡持能立能破義中真實。作斯論故。所申無過。立破義成。所述過
生。何成立破。故立破後。次陳二似。雖知真似二悟不同。開示證人。俱悟他攝。刊定法體。要須二量。現量則得境親明。比量亦度義無謬。
故先現量。比量後陳。刊定則雖成。謬妄還難楷准。故當對二真。次明二似。故頌八義。次第如是。長行同於理門所說。以因明法。先
立後破。免脫他論。摧伏他論。為勝利故。立義之法。一者真立。正成義故。二者立具。立所依故。真因喻等。名為真立。現比二量。名為立
具。故先諸師。正稱能立。陳那以後。非真能立。但為立具。能立所須。故能破前先明二量。親疎能立。皆有真似。以自相明。故真立後即明
似立。二真量後。明二似量。此之六門。由是能立及眷屬故。理門說上六名真似立故。立義成已次方破他。故後方明能破似破。三云。真
立似立。真量似量。各有別體。真立體即無過多言。似立體即有過多言。真量明決之智。似量闇疑之智。各有別故。若真能立。若能立具。
皆能立故。先首明之。能破似破雖體即言。境無有異。能破之境。體即似立。似破之境。即真能立。須識立境。方可申破。立已方破。故
後明之。開合別明。體類同故。長行與頌。由此不同。初解能立中。大文有三。初舉體釋義。次示相廣陳。後總結成前。簡擇同異。初中復二。
初舉體。後釋義。此舉體也。總舉多法。方成能立。梵能立義。多言中說。故理門論陳那。指彼天親論云。故此多言。於論式等。說名能立。言
此中者。理門二解。一起論端義。二簡持義。凡發論端。汎詞標舉。故稱此中起論端義。簡持有二義。一簡去邪宗增減。持取正宗中道。邪
增者。增似立為真立。以似破為真破。邪減者。以真立為似立。以真破為似破。中道者。二真為真。二似為似。二云。此論所明總有八
義。且明能立。未論餘七。簡去餘七。持明此一。故稱此中是簡持義。清辯菩薩。般若燈論。釋有四義。謂發端標舉簡持指斥。宗是何
義。所尊所崇所主所立之義。等者。等取因之與喻。世親以前。宗為能立。陳那但以因之三相。同異喻。而為能立。以能立者。必多言
故。今言宗等名能立者。略有二釋。一云。宗是所立因等能立。若不舉宗。以顯能立。不知因喻誰之能立。恐謂同古。自性差別二之能立。
今標其宗。顯是所立。能立因喻。是此所立宗之能立。雖舉其宗。意取所等一因二喻為能立體。若不爾者。即有所立。濫於古釋。能立亦
濫彼能立過。為簡彼失故舉宗等。二云。陳那等意。先古皆以宗為能立。自性差別二為所立。陳那遂以二為宗依。非所乖諍。說非所立。
所立即宗。有許不許。所諍義故。理門論云。以所成立性。說是名為宗。此論亦言。隨自樂為所成立性。是名為宗。因及二喻。成此宗故。而
為能立。今論若言因喻多言名為能立。不但義旨見乖古師。文亦相違。遂成乖競。陳那。天主。二意皆同。既稟先賢而為後論。文不乖
古。舉宗為能等。義別先師。取所等因喻為能立性。故能立中舉其宗等。問宗若所立。頌中八義。攝法不盡。答隨八所成。即是宗故。又
宗所立。隨能立中。便次明之。彼所成故。攝法亦盡。又觀察義中。諸所有事。名因明故。不舉其宗於何觀察。故今舉宗。顯所有事。能立
體。問能立因喻有言義智。論何不說。多智多義。名為能立。而說多言名為能立。答立論之法。本生他解。他解照達。所立宗義。本由立
者。能立之言。其言生因。正是能立。智義順此亦得因名。由言生因。生敵證智。敵證智解為正了因。理門論難云。若爾。既取智為了
因。是言便失能成立性。此難言因應非能立。彼自釋云。此亦不然。令彼憶念本極成故。此釋意云。由言因故。令敵證智。了本極成因。解
所立宗義。故立論者言。正為能立。敵證智了亦為能立性。若不爾者。相違決定。言支具足。應名能立。既由他智。不生決解。名為似立。故
知。通取言生智了為能立體。今此據本。故但標言名為能立。瑜伽亦云。六種言論。是論體性。不說智生義生義了名為能立。言了則言
生。故體亦可爾。問何故能立。要在多言。一二之言寧非能立。答理門論云。於論式等。說此多言。名能立故。世親所造論軌論式。彼說
多言名為能立。今不違古。故說多言。彼論復言。又比量中。唯見此理。若所比處。此相定遍。於餘同類。念此定有。於彼無處。念此遍
無。是故由此生決定解。因之三相。既宗法性。同有異無。顯義圓具。必籍多言。故說多言名為能立。又一二之言。宗由未立。多言義具。所
立方成。若但說因。無同喻比。義不明顯。何得見邊。若但同無異。雖比附宗。能立之因。或返成法。無異止濫。何能建宗。設有兩喻
闕遍宗因。宗法既自不成。宗義何由得立。果宗不決。因比徒施。空致紛紜。競何由消。故詳今古。能立具足。要藉多言。
[0097b08]論。由宗因喻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
[0097b09]述曰。釋能立義。宗義舊定。因喻先成。何故今說為能立也。理門亦云。由宗因喻多言。辨說他未了義。諸有問者。謂敵證等。未了義者。
立論者宗。其敵論者。一由無知。二為疑惑。三各宗學。未了立者立何義旨。而有所問。故以宗等如是多言。成立宗義。除彼無知。猶預
僻執。令了立者。所立義宗。其論義法。瑜伽等說。有六處所。一於王家。二於執理家。三於大眾中。四於賢哲者前。五於善解法義沙門婆
羅門前。六於樂法義者前。於此六中。必須證者。善自他宗。心無偏儻。出言有則。能定是非。證者有問立何論宗。今以宗等。如是多
言。申其宗旨。令證義者。了所立義。故者。所以。第五轉聲。由者因由。第三轉攝。因由敵證。問所立宗。說宗因喻。開示於彼。所以多言
名為能立。開示有三。一敵者未閑。今能立等。剏為之開。證者先解。今能立等。重為之示。二雙為言開示其正理。三為廢忘宗而問為開。
為欲憶宗而問為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略有二釋。一諸問者。通證及敵。敵者發問。理不須疑。證者久識自他宗義。寧容發問未了義
耶。一年邁久忘。二賓主紛紜。三理有百途問依何轍。四初聞未審須更審知。五為破疑心。解師明意。故審問宗之未了義。二應分別。
為其證者。論但應言多言。開示問者義故。證者久閑而無未了。為其敵論者。論應說言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敵者於宗有
未了故。今合為文。非彼證者亦名未了。由開示二故說多言名為能立。問能立有多。何故一言說為能立。答理門解云。為顯總成一能
立性。由此應知。隨有所闕名能立過。闕支便非能立性故。
[0097c12]論。此中宗者。
[0097c12]述曰。自下第二示相廣陳。於中有三。一示宗相。二示因相。三示喻相。瑜伽論云。問若一切法自相成就。各自安立已法
性中。復何因緣。建立二種所成立義耶。答為欲令他生信解故。非為生成諸法性相。問為欲成就所成立義。何故先立宗耶。答為先顯
示自所愛樂宗義故。問何故次辯因耶。答為欲開顯依現見事。決定現理。令他攝受所立宗義故。問何故次引喻耶。答為欲顯示能成
道理之所依止現見事故。問何故復說同類異類。現量比量正教量等耶。答為欲開示因喻二種相違不相違智故。相違謂異類。不相
違謂同類。則於因喻皆有現比量等相違不相違。隨其所應真似所攝。彼又重言。又相違者。由二因緣。一不決定故。二同所成故。初是六不
定。因於同異二喻。或成或違故。後是四不成及四相違。因於宗過名為不成。於二喻中。一向相返名曰相違。本立共因。擬成宗果。因既
帶似。理須更成。若更成之。與宗莫別。名同所成。似宗二喻亦在此攝。不相違者亦二因緣。一決定故。二異所成故。初是真因真喻。定
成宗故。後則是此真因真喻。無諸過失。體能成故。異於所成。其相違者。於為成就所立宗義。不能為量故不名量。謂似因喻。及似現比
量名相違。不成宗故不名真量。不相違者。於為成就所立宗義。能為正量。故名為量。謂真因喻及真現比。正成宗故正名為量。今此雖
不同彼次第。宗之所依。及宗因喻現比量等。次第生起。亦准彼釋。初中復三。初牒章。次示相。後指法。此即初也。
[0098a13]論。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
[0098a13]述曰。下示相有四。一顯依。二出體三簡濫。四結成。此顯依也。極者。至也。成者。就也。至極成就故名極成。
有法能別但是宗依。而非是宗。此依必須兩宗至極共許成就。為依義立。宗體方成。所依若無能依何立。由此宗依必須共許。共許名
為至極成就。至理有故。法本真故。若許有法能別二種非兩共許。便有二過。一成異義過。謂能立本欲立此二上不相離性和合之宗。
不欲成立宗二所依。所依若非先兩共許。便更須立此不成依。乃則能立成於異義。非成本宗。故宗所依必須共許。依之宗性方非極
成。極成便是立無果故。更有餘過。若許能別非兩極成。闕宗支故。非為圓成。因中必有是因同品非定有性過。必闕同喻。同喻皆有所
立不成。異喻一分或遍轉過。若許有法非兩極成。闕宗支故。亦非圓成。能別無依是誰之法。因中亦有所依隨一兩俱不成。由此宗依
必依共許。能依宗性方非極成。能立成之本所諍故。一切法中略有二種。一體。二義。且如五蘊。色等是體。此上有漏無漏等義。名之為
義。體之與義。各有三名。體三名者。一名自性。瑜伽等中古師所說自性是也。二名有法。即此所說有法者是。三名所別。如下宗過中
名所別不成是。義三名者。一名差別。瑜伽論等古師所說差別是也。二名為法。下相違中云。法自相相違因等是。三名能別。則如此中
名能別是。佛地論云。彼因明論諸法自相。唯局自體。不通他上。名為自性。如縷貫花。貫通他上諸法差別義。名為差別。此之三種。不
定屬一門。不同大乘。以一切法不可言說一切為自性。可說為共相。如可說中。五蘊等為自。無常等為共。色蘊之中色處為自。色蘊為
共。色處之中青等為自。色處為共。青等之中衣花為自。青等為共。衣花之中極微為自。衣花為共。如是乃至離言為自。極微為共。離言
之中聖智內冥得本真故。名之為自。說為離言名之為共。共相假有。假智變故。自相可真。現量親緣。聖智證故。除此以外說為自性。皆
假自性非真自性。非離假智及詮言故。今此因明。但局自體名為自性。通他之上名為差別。准相違中。自性差別。復各別有自相差別。
謂言所帶名為自相。不通他故。言中不帶意所許義。名為差別。以通他故。今憑因明總有三重。一者局通。局體名自性。狹故。通他名差
別。寬故。二者先後。先陳名自性。前未有法可分別故。後說名差別。以前有法可分別故。三者言許。言中所帶名自性。意中所許名差別。
言中所申之別義故。釋彼名者。自性差別二名如前。第二自性亦名有法。差別亦名法者。法有二義。一能持自體。二軌生他解。故諸論
云。法謂軌持。前持自體。一切皆通。後軌生解。要有屈曲。初之所陳前未有說。逕廷持體。未有屈曲生他異解。後之所陳。前已有說。可
以後說分別前陳。方有屈曲生他異解。其異解生。唯待後說。故初所陳。唯具一義。能持自體。義不殊勝。不得法名。後之所陳。具足兩
義。能持復軌。義殊勝故。獨得法名。前之所陳。能有後法。復名有法。第三自性亦名所別。差別亦名為能別者。立敵所許不諍先陳。諍先
陳上有後所說。以後所說別彼先陳。不以先陳別於後。先自性名為所別。後陳差別名為能別。若爾。此三名皆有失。其失者何。難初名
云。若體名自性。義名差別者。何故下云。如數論師立我是思。我為自性。思為差別。彼文便以義為自性。體為差別。我無我等分別思故。
難次名云。若具一義得有法名。若具二義但名法者。如即此師立我是思。何故思唯一義乃名為法。我具二義得有法名。難後名云。若
以後陳別彼前說。前為所別。後為能別。如世說言青色蓮花。但言青色不言蓮花。不知何青。為衣為樹為瓶等青。唯言蓮花不言青色。
不知何花。為赤為白為紅等花。今言青者。簡赤等華。言蓮花者。簡衣等青。先陳後說更互有簡。互為所別。互為能別。此亦應爾。後陳別
前。前陳別後。應互名為能別所別。釋初難言。此因明宗。不同諸論。此中但以局守自體名為自性。不通他故。義貫於他。如縷貫花。即名
差別。前所陳者。局在自體。後所說者。義貫於他。貫於他者。義對眾多。局自體者。義對便少。以後法解前。不以前解後。故前陳名自性。後陳者名差別。
[0099a08]釋次難言。先陳有法立敵無違。此上別義兩家乖競。乖競之義彼此相違。可生軌解名之為法。非所諍競。彼此無軌。逕廷自體。無別軌
解。但名有法。談其實理。先陳後說皆具二義。依其增勝論與別名。故前陳者名有法。後陳者名法。故理門論云。觀所成故立法有法。非
德有德法與有法。一切不定。但先陳皆有法。後說皆名法。觀所立故。非如勝論德。及有德一切決定。釋第三難言。前後所陳互相簡別。
皆應得名能別所別。如成宗言差別性故。然前陳者非所乖諍。後說於上彼此相違。今陳兩諍。但體上義。故以前陳名為所別。後名能
別。亦約增勝以得其名。又但先陳。真名自性有法所別。但是後說。皆名差別法及能別。但諍後於前。非諍前於後故。舉後方諍。非舉前
諍故。能立立於後。不立於前故。起智了不由前故。由此得名前後各定。問前陳後說既各三名。何故極成初言有法。後言能別。不以自
性差別名顯。又復不以法及有法。能別所別相對為名。而各舉一有法能別。答初有三釋。一云。設致餘名必有此難。隨舉一種。何假為
徵。二云。有法能有他勝。故先陳舉。明必有後法。以釋於前陳。能別別於他勝。此宗後陳。必與彼宗後陳義異。以後所說能別前陳。故後
舉能別。三云自性差別。諸法之上。共假通名。有法能別。宗中別稱。偏舉別名。隱餘通號。亦不相違。答後難言。前舉有法影顯後法。後舉
能別影前所別。二燈二炬。二影二光。互舉一名相影發故。欲令文約而義繁故。宗之別名皆具顯故。攝名已周。理實無咎。問既言極成。
何所簡別。有幾非成。言成簡別。答能別定成。且所別中有自不成。有他不成。有俱不成。有俱非不成。前三是過。第四句非。又有自一分
不成。有他一分不成。有俱一分不成。有俱非一分不成。前三並非。第四有是。所別定成。能別不成為句亦爾。如是偏句總別合有四種四
句。其俱不成全有五種四句。有自能別不成他所別。有他能別不成自所別。有俱能別不成自所別。有俱能別不成他所別。有自能別
不成俱所別。有他能別不成俱所別。有俱能別不成俱所別。有俱能別不成俱非所別。如能別不成為首有二全四句。所別不成亦如
是。二四句中。其前七句。皆是此過。其第八句是前偏過。雖總有四體唯有二。後則是前更無異故。所以但名二四句。有自兩俱不成非
他。有他兩俱不成非自。有俱兩俱不成。有俱非自他兩俱不成。前三句非。第四句是。如是合有五種全句。一一離之。為一分句。復有五
句。總成十句。復將一分句。對餘全句。復將全句。對餘一分句。如理應思。恐繁且止。其初有法不成偏句。如下所別不成中解。能別不成
偏句。如下能別不成中解。兩俱不成諸句。如下兩俱不成中解。其兩俱全分一分不極成。則宗兩俱不成。其自他全分一分不極成。則
宗隨一不成。義准亦有宗猶豫不成。兩俱隨一全分一分等過。至似宗中當廣分別。二種自性及二差別不極成。此皆總攝。為簡彼非。
故二宗依皆言極成。問何故宗過有其九種。今極成簡但簡於三。答此中但以宗不極成。所依須極成。故但簡三。非欲具簡一切宗過。
理門成宗但簡五過。由言非彼相違義能遣。此論以彼簡五。故但說三隨自則簡相符極成。簡非周備。理門略五。如前已說。亦如喻
言顯因同品決定有性。不簡合結。故此但三。問既兩共許。何故不名共成而言極成。答自性差別。乃是諸法至極成理。由彼不悟。能立
立之。若言共成。非顯真極。又因明法有自比量及他比量能立能破。若言共成應無有此。又顯宗依。先須至於理極究竟。能依宗性方
是所諍。故言極成而不言共。問宗依須兩許言成簡不成。因喻必共成。言極簡不。極何因因喻不標極成。獨於宗依致極成簡。答有四
義。一宗依極成宗不極。為簡不極言極成。因喻依體並須極成。無所簡故不說極。二因喻能立皆須極。無不極故不須簡。宗是所立非
共成。為有所簡須言極。因喻之中自比言許。他比言執。而簡別之。故無不極。三因喻成中無不成。無濫簡故。不言極成宗之中有不成。
有濫簡故獨言極。四因不成等攝非極。從寬為名不名極。宗不成中無別攝。故說極成簡不極。因中兩俱隨一等過。喻中所立能立不
成。此等過中已攝不極。兩俱等寬。從餘為稱。有體無體皆此過故。宗過不爾。言極簡之。兩許有體。便非是過。故於宗內獨言極成。然理
門云。此中宗法。唯取立論及敵論者決定同許。於同品中有非有等。亦復如是。故知因喻必須極成。但此論略。唯識亦言極成六識。隨
一攝故。如極成餘。故知此略。
[0100a09]論。差別性故。
[0100a09]述曰。出宗體。差別者。謂以一切有法。及法互相差別。性者體也。此取二中互相差別不相離性。以為宗體。如言色蘊無
我。色蘊者有法也。無我者法也。此之二種。若體若義。互相差別。謂以色蘊簡別無我。色蘊無我。非受無我。及以無我簡別色蘊。無我色
蘊。非我色蘊。以此二種互相差別合之一處。不相離性方是其宗。即簡先古諸因明師。但說有法為宗。以法成有法故。或但說法為宗。
有法上法是所諍故。或以有法及法為宗。彼別非宗。合此二種宗所成故。此皆先共許。何得成宗。既立已成而無果故。但應取互相差
別不相離性。有許不許以為宗體。問先陳能別唯在法中。何故今言互相差別。答立敵相形法為能別。體義相待。互通能所。對望有
異亦不相違。問互相差別則為宗性。何假此中須說故字。答故者所以。此有二義。一簡古說。但以能別或但所別。或雙以二而為共
宗。陳那簡之。皆非宗諍。取此二上互相差別不相離性所諍之義。方成宗故。其能別等。彼先共許。非兩所諍。皆非是宗。為簡古師遂說
故字。二釋所依。釋前有法。及以能別極成之言。但以有法及法互相差別不相離性一許一不許而為宗故。宗之所依有法能別。皆
須極成。由此宗中說其故字。不爾所依須更成立哉。或有於此不悟所由。遂改論云差別為性。非直違因明之軌轍。亦乃闇唐梵
之方言。輒改論文深為可責。彌天釋道安法師。尚商略於翻譯。為五失三不易云。結集之羅漢兢兢若此。末代之凡夫平平若是。改千
代之上微言。同百王之下末俗。豈不痛哉。況非翻經之侶。但是膚受之輩。誑後徒之幼識。誘初學之童蒙。妄率胸襟。迴換聖教。當來慧
眼。定永不生。現在智心。由斯自滅。諸有學者。應閑此義。依舊正云。差別性故。問何故但宗說差別性。因喻中無。答宗有一成一不成。
故但說宗差別性。因喻唯成。無不成。無簡不說差別性。如因三相。雖有差別。不欲取此上不相離性一許一不許成其能立。所依便非。
由斯不說差別性故。理門唯云。宗等多言說能立。是中唯隨自意樂為所成立說名宗。非彼相違義能遣。不說所別能別極成及差別性。此論獨言。
[0100b23]論。隨自樂為所成立性。
[0100b23]述曰。此簡濫失。隨自者。簡別於宗。樂為所成立性者。簡別因喻。故理門云。隨自意。顯不顧論宗隨自意立。樂
為所立。謂不樂為能成立性。若異此者說所成立。似因似喻應亦名宗。凡宗有四。一遍所許宗。如眼見色。彼此兩宗皆共許故。二先承
稟宗。如佛弟子習諸法空。鵂鶹弟子立有實我。三傍憑義宗。如立聲無常。傍憑顯無我。四不顧論宗。隨立者情所樂便立。如佛弟子
立佛法義。若善外宗。樂之便立不須定顧。此中前三不可建立。初遍許宗。若許立者。便立已成。先來共許。何須建立。次承稟者。若二外
道。共稟僧佉。對諍本宗亦空無果。立已成故。次義憑宗。非言所諍。此復何用。本諍由言。望他解起。傍顯別義。非為本成。故亦不可立
為正論。然於因明未見其過。既於因過。說法差別相違之因。即傍准宗可成宗義。然非正立。今簡前三皆不可立。唯有第四不顧論宗。
可以為宗。是隨立者自意所樂。前三皆是自不樂故。樂為所成立性。簡能成立者。能成立法者。謂則因喻。因喻成立自義亦應名宗。但
名能立。非所成立。舊已成故不得名宗。今顯樂為新所成立方是其宗。雖樂因喻非新成立。立便相符。故不名宗。既爾。似宗似因似喻
應得名宗。先所未成應更成故。當時所競方是真宗。因喻時申故須簡別。似宗因喻雖更可成。非是所樂。第二時所可成故。非今所諍。
疎故非宗。此上一解。依理門論。唯簡於真。不簡於似。又解。樂者。貫通上下。隨自樂言。簡前三宗非隨自樂。唯第四宗是意所樂。樂為之
言。簡似宗等。雖於後時更可成立。非是此時所樂為故。所成立性。簡真因喻不可名宗。雖成已義是能成立。先已成故非今所成。今所
成立體義名宗。若依後解雖異理門。簡真與似略圓備故。問何故因喻無隨自樂。宗獨有之。答宗兩乖諍須隨自簡。因喻共許。故無隨
自。因喻二種。如共比量。必先共許方成能立。無遍許失及承稟失。要言所陳方名因喻。不說亦有傍義差別。無義准失。自他比量言亦
有簡。說許執故隨其不顧。故於因喻不說隨自。問何故宗中傍有義准。名為差別。因喻便無。答能立本成。成自所立隨應之義。立乃乖
角共自相違。故於宗中傍有義准。則四相違所違差別。言申決定方成能立。故於因喻不說亦有義准能立。問何故宗內獨言樂為。因
喻不說。答似宗因喻當更成立可以為宗。今顯當時所諍為宗。不以彼為。故言樂為簡彼三似宗似因喻。設今及後俱不可說為因。
為喻亦爾。若更立之只是宗攝。不說樂為。設更成立以為宗訖。義既成已方為因喻。展轉疎成不同於宗。故於因喻不說樂為。又於
宗內說樂為言。簡似周訖。因喻略之。又宗有諍以更須成。宗義相濫故獨言樂為。因喻必須極成。不成便非因喻。無所濫故不言樂為。
問何獨宗標所成立性。因喻不說能成立也。答宗言所立。已顯因喻是能成立。顯法已周更不須說。又宗前未說。恐濫須陳。因喻已彰
更何須說。又宗違古。言所成立以別古今。因喻不違。不說能立言以簡別也。又前標云宗等多言名為能立。先已說訖。後更不須。
[0101a25]論。是名為宗。
[0101a25]述曰。此結成也。
[0101a26]論。如有成立聲是無常。
[0101a26]述曰。三指法也。如佛弟子對聲論師。立聲無聲。聲是有法。無常為能別。彼此共許。有聲及無常。名極成有法。
極成能別。為宗所依。彼聲論師。不許聲上有此無常。今佛弟子合之一處。互相差別不相離性云聲無常。聲論不許。故得成宗。既成隨
自亦是樂為所成立性故名真宗。恐義不明。指此令解。瑜伽論云。立宗者。謂依二種所成立義。各別攝受自品所許。攝受者。是自意樂
義。品是宗義。故顯揚云。各別攝受自宗所許。此中意說。依二所立立論各別。隨自意樂自宗所許。故說名宗。此中三釋。一者以言對理。
取依義能詮。名為各別自宗所許。二者以別對總。取依總之別言及義二。名自所許。三者以合對離。取彼能依不相離性合以之為自宗所許。正與此同。此文總也。
[0101b13]下有十句。分為三類。初二句是宗體。一攝受論宗。二若自辯才。初依自所師宗。對異師敵而立自宗。不爾便為相符極成。後由自辯才
立他宗義。隨自意樂不顧論宗。唯此二種是正所宗。若遍所許。若二同宗承。若傍義准。非別攝受。非隨自樂。故非真宗。立已成故。非本
成故。次三句是立宗因緣。一若輕蔑他。二從他聞。三若覺真實而申宗趣。是名因緣。立他義輕他故。立自義從他聞。覺真實自悟故。如
次配之。後五句是立宗意。初二句標一切立宗。不過此故。一為成立自宗。二為破壞於他。後三句釋。一為制伏於他。釋上成立自宗。二
為摧屈於他。釋上破壞他宗。三為悲愍於他。成自破他皆悲愍故。
[0101b27]論。因有三相。
[0101b27]述曰。上示宗相。下示因相。此相略以四門分別。一出體。二釋名。三辯差別。四明廢立。初出體者。因有二種。一生。二了。
如種生芽。能起用故名為生因。故理門云。非如生因由能起用。如燈照物。能顯果故。名為了因。生因有三。一言生因。二智生因。三義
生因。言生因者。謂立論者立因等言。能生敵論決定解故。名曰生因。故此前云。此中宗等多言名為能立。由此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
了義故。智生因者。謂立論者發言之智。正生他解實在多言。智能起言言生因因。故名生因。義生因者。義有二種。一道理名義。二境界
名義。道理義者。謂立論者言所詮義。生因詮故名為生因。境界義者。為境能生敵證者智。亦名生因。根本立義擬生他解。他智解起本
籍言生。故言為正生。智義兼生攝。故論上下所說多言。開悟他時。名能立等。智了因者。謂證敵者解能立言。了宗之智照解所說。名為
了因。故理門云。但由智力了所說義。言了因者。謂立論主能立之言。由此言故敵證二徒了解所立。了因因故名為了因。非但由智了
能照解。亦由言故。照顯所宗名為了因。故理門云。若爾既取智為了因。是言便失能成立義。此亦不然。令彼憶念本極成故。因喻舊許
名本極成。由能立言成所立義。令彼智憶本成因喻故名了因。義了因者。謂立論主能立言下所詮之義。為境能生他之智了。了因因
故名為了因。亦由能立義。成自所立宗。照顯宗故亦名了因。故理門云。如前二因於義所立。立者之智久已解宗。能立成宗。本生他解。
故他智解正是了因。言義兼之亦了因攝。分別生了雖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由言生故敵證解生。由智了故隱義今顯。故正取
二為因相體。兼餘無失次釋名者。因者所由。釋所立宗義之所由也。或所以義。由此所以所立義成。又建立義。能建立彼所立宗故。或
順益義。由立此因。順益宗義。令宗義立。是故名因。故瑜伽云。辯因者。謂為成就所立宗義。依所引喻。同類異類。現量比量。及正教量。建
立順益道理言論。問喻既建成宗。亦能順益。何不名因。答喻謂譬況。正云見邊。令所立義見其邊際。究竟圓滿故名見邊。雖亦順益。非
是正釋宗之所以。親初建立得此因名。喻疎後成不得因稱。是故此因不名見邊。說所因時義未成故。至後當知。辨差別者。雖依建立
順益等義。總得因名。有果不同。疎成生了。各類有別。分言義智。體異便成立敵二智。義之與言生了各殊。別開六種。由此應言得果分
兩。約體成四。據類有三。望義為六。智了因。唯是生因果。而非生因因。智生因。唯是生因因。而非了因果。言義二生因。為智生因果。為
智了因因。言義二了因。為智了因因。非為智了果。得為智生果。不作智生因以言望於義。亦成顯了因以義望於言。亦成顯了果。以義
望於言。亦作能生因。以言望於義。亦為所生果。由此應說唯因不是果。謂智生因。為果亦成因。餘五果。又為四句。有唯生因而非了因。
謂智生因。有是了因而非生因。謂智了因。有是生因亦是了因。謂言義。有非生因亦非了因謂所立宗。明廢立者。一問何故一因。喻分
二種。答因正建宗。總苞稱一。喻有違順。別離分兩。至下喻中當廣分別。二問何故一因體分生了。答智境疎寬。照顯名了。言果親狹。令
起名生。果既有差。因分生了。同能得果。但總名因。三問何故二因各分三種。答生果照果義用不同。隨類有能故分三種。立智隔於言
義。不得相從名了。敵智不生立解。無由可得名生。故但分三不增不減。四問何故六因體唯有四。答順果義別。分成六因。立者義言。望
果二用。除此無體。故唯有四。五問何故因中獨開三相。宗喻不開。答別名宗喻。通即稱因。遍是宗喻二之法故。又因必寬。宗喻性狹。如
貫花縷貫二門故。由此開因不開宗喻。示因相中有五。一標舉。二徵數。三列名。四別釋。五示法。此即初也。其言生因。及敵證智所詮
之義。各有三相。相者向也。正取言生。正能立故。此生智了。照解宗故。故正因體。言生智了。兼亦義生。能建宗故。宗同異喻各有一體。
因相貫三更無別體。由此故說相者向義。故理門云。不共不定。一向離故。闕一相也。又此相者。面也。邊也。三面三邊。若爾既一因。如
何說多言名為能立。其相義多。能詮言一。於三相中致一因言。故一因所依貫三別處。故多相之言名為多言。非言多故名為多言。古
師解云。相者體也。初相同此。餘二各以有法為性。陳那不許。同異有法非能立故。但取彼義。故相非體。
[0102b28]論。何等為三。
[0102b28]述曰。二徵數也。
[0102b29]論。謂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
[0102c01]述曰。三列名也。遍是宗法性。此列初相。顯因之體以成宗故。必須遍是宗之法性。據所立宗。要是極成法及有法不相離性。此中宗言。
唯詮有法。有法之上所有別義名之為法。此法有二。一者不共有。宗中法是。二者共有。即因體是。理門論云。此中宗法。唯取立論及敵
論者決定同許今此唯依證了因故。彼自難云。既爾便失前說言為能成立性。論主解云。由有言生。令彼憶念本極成故。意以因體共
許之法。成宗之中不共許法。故此二法。皆是有法之上別義。故今唯以有法名宗。對敵所申因喻成立。雖取二依不相離性以為宗體。
有法既為二法總主。總宗一分故亦名宗。理門論云。豈不總以樂所成立合說為宗。云何此中乃言宗者唯取有法。此無有失。以其總
聲於別亦轉。如言燒衣。或有宗聲唯詮於法。若以宗中後陳名法。即宗是法。持業為名。總宗之法。亦依主釋。具二得名。今因名法。宗之
法性。唯依主釋性者。體也。此唯義性。非是體性。義相應故。餘二亦然。此共許因唯得遍是有法宗性。以宗之法成即宗法故。不遍是
法宗之性。因犯兩俱不成過故。又不欲成宗有法故。然因明理。有法不成於有法。此亦不成於法。因犯所依不成過故。理門難云。若以
有法立餘有法或立其法。如以烟立火。或以火立觸。其義云何。此義難云。如遠見烟立下有火。以有烟故。豈非彼以有法成有法。烟之
與火俱有法故。又如見火云定有熱。以有火故。熱觸既是火家之法。豈不以有法成於法耶。陳那釋云。今於此中。非以成立火觸為宗。
但為成立此相應物。謂成山處決定有火。以有烟故。爐中定熱以有火故。名為烟火相應之物。非以有法烟。還成有法火。亦不以有法
火。而成熱觸法。彼論又云。若不爾者。依烟立火。依火立觸。應成宗義一分為因。還以宗中一分有法而為因故。便為不可。故因乃有
所依不成。無所依故。亦不以法成立有法。宗中所陳。後能別前。名為能別。亦名為法。因成於此。不欲以因成前所陳。是所別故。非別後
故。理門又云。又於此中。觀所成故。立法有法。非德有德。故無有過。前陳名有法。後陳皆名法。非法有法法性決定。如勝論師德與有
德。有德謂實。彼決定故。理門頌云。有法非成於有法。及法此非成有法。但由法故成其法。如是成立於有法。謂有法因法二俱極成。宗
中之法。敵先不許。但得共許因在宗中有法之上。成不共許宗中之法。如是資益有法義成。可得因在不共許中。許在彼中何所成立。
又若共許之因。依不共許法。凡所立因。皆有他隨一所依不成過。不說有法而為所依。但以其法而為所依。法非共許。縱唯立許豈定
無此過。又如立宗聲是無常所作性故。無常滅義。所作生義。聲有滅者。以有生故。一切生者。皆有滅故。聲既因生。明有果滅。若因所
作。不遍聲宗。豈得遍在無常上有。一切正因中。應皆有兩俱不成。無常之上本無生故。由此故知。因但是宗有法之法。非法法也。問
稱為宗法。即已是因。何須言遍。初既云遍因義已明。何須復云是宗法性。答若因不遍宗有法上。此所不遍便非因成。有所不立。顯皆
因立。是故稱遍。若但言遍不言宗法。即不能顯因是有法宗之法性能成於法。又因於宗過名為不成。於二喻中俱有俱無名為不定。
於二喻中有無相違名曰相違。若唯言法性不言遍者。因於宗過即是不成。或兩俱不遍。或隨一不遍。或猶預不遍。或所依不遍。全分
一分等隨應有之。為簡此失是故言遍。若但言遍不言宗法。不知此因誰家之因。為顯是宗有法之因。成於宗法。故言法性。由此應為
諸句分別。有宗法而非遍。有是遍亦宗法。有非遍非宗法。必無是遍非宗法句。但遍有法。若有別體。若無別體。並能成宗。義相關故。必
是宗法。如薩婆多對大乘者。立命根實。以有業故。如五根等。豈以命根。與業別體。即非正因。故有別體。若無別體。義相關帶。必是宗
法。皆得說為宗之法性。非無體是。非有體非。初有宗法而非遍者。四不成中皆一分攝。初兩俱一分兩俱不成者。如勝論師對聲生者。
立一切聲皆是無常宗。勤勇無間所發性因。立敵二宗。唯許內聲有勤勇發。外聲非有。立敵俱說此因於宗半有半無。故此過是兩俱
有體一分不成。餘無體兩俱一分一種不成。若有體若無體。若自若他。合四種一分隨一不成。兩俱一分。若自若他。合三種一分猶豫
不成。兩俱有體一分。若他若自。有體一分隨一。合三所依不成。如是更有十一。并前十二一分不成。皆如下釋。後句非遍非宗法者。四
不成中并全分過。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為常。眼所見故。俱說此因於聲無故。此是有體兩俱全分兩俱不成。餘無體兩俱全分一
種不成。有體無體。若自若他。四種全分隨一不成。兩俱全分。若自若他。三種猶豫不成有體無體兩俱全分。有體無體若自若他。隨一
全分六種所依不成。如是更有十四。并前十五全分不成。亦如下釋。此二遍句。並皆是過。唯第二句遍亦宗法。是正因相。為簡非句故
說遍是宗法性。言同品定有性者。顯第二相。同是相似義。品是體類義。相似體類名為同品。故理門云。此中若品與所立法。隣近均等。
說名同品。以一切義皆名品故。彼言意說雖一切義皆名為品。今取其因正所成法。若言所顯法之自相。若非言顯意之所許。但是兩
宗所諍義法。皆名所立。隨應有此所立法處說名同品。以隨有無體名同品。由此品者是體類故。若唯言所陳所諍法之自相名為所
立。有此法處名同品者。便無有四相違之因。比量相違。決定相違。皆應無四。若全同有法上所有一切義者。便無同品。亦無異品。宗有
一分相符極成。非一切義皆相違故。故但取所立有此名同。然下論云。如立無常。瓶等無常名同品者。唯舉所陳兩宗本諍法之自相名
為同品。以餘意所許是傍所諍。略而不說。理皆同品。以此釋文。應當深義。同品有二。一宗同品。故下論云。謂所立法均等義品。是名同
品。二因同品。下文亦言。若於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然論多說宗之同品名為同品。宗相似故。因之同品名為同法宗之法故。何須
二同。因之在處說宗同品。欲顯其因。遍宗喻故。宗法隨因說因同法。顯有因處立法必隨故。且宗同品。何者名同。若同有法。全不相
似。聲為有法瓶為喻故。若法為同。敵不許法於有法有。亦非因相遍宗法中。何得取法而以為同。此中義意。不別取二。總取一切有
宗法處名宗同品。故論說言。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有此宗處決定有因。名因同品。然實同品正取因同。因貫宗喻體性寬
遍。有此共許因法之處。不共許法定必隨故。今明一切有宗法處其因定有。故說宗同。不欲以宗成因義故。非正同品。其因於彼宗同
品處決定有性。故言同品定有性也。因既決定有。顯宗法必隨。理門亦云。說因宗所隨。宗無因不有等。依上二相。理門論云。云何別法
於別處轉。此中問意。如所作因必隨附聲。與瓶等上所作性別。如何聲宗之上別因。於瓶等中別處而轉。或所作因。是聲有法。宗上別
法。云何於彼別瓶處轉。而言共相貫在宗喻。遍是宗法。同品定有。陳那釋云。由彼相似不說異名。言即是此故無有失。此答意言。由聲
瓶上共所作性相似而有。總相合說。不說聲瓶二異名中。聲所作性即喻處所作性。言彼即此故無有失。彼復難云。若不說異。云何此
因說名宗法。前難聲宗所作性因。云何得於別瓶上轉。此難云何瓶所作性說為宗法。既不說彼所作性異總合說者。所作性因既於
瓶有。云何此因說名宗法。彼復釋言。此中但說定是宗法。不欲說言唯是宗法。此釋意言。總因之中但說定遍宗法性。不欲說言唯是
宗法。故一總言貫通二處。宗非宗上悉皆得有。其中可有遍是宗法。若別異說。唯聲所作唯宗法性。別不容有舉喻成宗。又別異說唯
瓶所作。亦不得成是宗法性。何所成立。彼復難言。若爾。同品應亦名宗。此意難云。二中所作總貫稱因。二上無常應皆宗諍。彼自釋云。
不然。別處說所成故。因必無異方成比量。故不相似。答難不然。唯別聲上有無常義是其所成。共所諍故。非於瓶上。夫立因者。必須立
敵宗喻之上兩俱無異方成比量。故能立通。所立義局。理不相似。故答不然。問何故此因於宗異品皆說遍字。於同品上獨說定言。答
因本成宗。不遍成者非立。異喻止濫。不遍止者非遮。成不遍故不成過生。遮不盡故不定等起。成宗不遍。如上已陳。止濫不盡。至下當
悉。同喻本順成宗。宗成即名同喻。豈由喻遍能順所立方成宗義。但欲以因成宗。因有宗必隨逐。不欲以宗成因。有宗因不定有。故雖
宗同品。不須因遍有。於異品有。同品半有半無。雖並不定。由因於異有故成過。非因於同不遍為失。即九句內。後三句中初後句是。
後三中句正因所攝。於異品中止濫盡故。初後二句不定過收。皆止異品濫不盡故。由此同品說定有性。宗異品中皆說遍也。其九句
者。理門論云。宗法於同品。謂有非有俱。於異品各三。有非有及二。言宗法者。謂宗之法。即因是也。於同品者。宗同品也。體即同喻。謂能
立因於同品喻成其三種。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彼名為俱。此三種因。於宗異品異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
有。彼名及二。且同品有異品三者。謂因於同品有異品亦有。於同品有異品非有。於同品有異品有非有。如是因於同品非有。異品亦
三。於同品有非有。異品亦三。故成九句。理門論中示九宗云。常無常勤勇。恒住堅牢性。非勤遷不變。由所量等九。恒住堅牢性及不變。
此四皆常義。遷是無常。此四句中。上之三句顯示九宗。下之一句結由九因而成九類。其九因者。理門論云。所量作無常。作性聞勇發。
無常勇無觸。依常性等九言無觸者。無質礙義。上之三句顯示九因。下之一句結由九宗而成九類。以此上三句成前上三句。一一句
中皆有三種。次第配之。即成九也。一同品有異品有。如聲論師。立聲為常。所量性故。喻如虛空。此中常宗瓶為異品。所量性因於同異
品皆遍共有。二同品有異品非有。如勝論師。立聲無常。所作性故。喻如瓶等。無常之宗空為異品。所作性因於同品有於異品無。三同
品有異品有非有。如勝論師。立聲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喻如瓶等。勤勇之宗。以電空等而為異喻。無常性因。於同品亦有。於異
品喻電等上有。空等上無。此是初三。中三句者。一同品非有異品有。如聲論師。立聲為常。所作性故。喻若虛空。此中常宗瓶為異喻。所
作性因於同品空上無。於異品瓶上有。二同品非有異品非有。如聲論師對佛弟子。立聲為常。所聞性故。喻若虛空。此中常宗瓶為異
喻。所聞性因同異品中二俱非有。三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如聲論師。立聲為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喻若虛空。此中常宗。以電瓶等為
異品。勤勇之因。於同品空一向非有。於其異品瓶等上有。電等上無。此是中三。後三句者。一同品有非有異品有。如聲論師。立聲非勤
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喻若電空。此非勤宗瓶為異喻。無常性因。於同品電上有空上非有。異品瓶中一向是有。二同品有非有異品
非有。如勝論師。立內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喻若電瓶。此無常宗空為異喻。勤勇之因。於同品瓶等上有。電等上無。異品空中一
向非有。三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如聲論師對勝論師。立聲為常。無質礙故。喻若極微及太虛空。此中常宗。以瓶樂等而為異喻。無
質礙因。於其同品虛空上有。極微上無。亦於異品瓶等上無。樂受等有。是名九句。然理門論料簡此云。於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翻此
名相違。所餘皆不定。於同有者。謂能立因於同品有。言及二者。於同品中亦有非有。在異無者。此能立因。於同品有在異品無。及同品
中亦有非有於異品無。言是因者。此之二句皆是正因。於九句中第二第八兩句所攝。翻此名相違者。翻此二正因即名相違。翻初句
云。於同非有於異品有。翻第二云。於同非有於異品中亦有非有。即九句中第四第六兩句所攝。皆相違因。是法自相相違因故。攝餘
不盡。所餘皆不定者。餘之五句皆為不定。謂九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第九句。第一句者。共不定攝。第三句者。異品一分轉同品遍
轉。第五句者。不共不定。第七句者。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第九句者。俱品一分轉。此等諸句至下當知。上九宗中。五常。初三初一。中三
皆。後三後一。二無常。初後三皆中。一勤。初三後一。一非勤。後三初一。總為四類。問第八句因若正因攝。有比量相違。第八句非正因
攝。同品俱故。如第七九。答此有決定相違。量云。第八句因正因所攝。九句因中具三相故。如第二句。不言九句但言具三相。恐有不定
過。為如第二句具三相故。此第八句正因所攝。為如決定相違等具三相故。此第八句非正因攝。故言九句中。便無此過。或決定相違
不具三相。他智不決定故。問言定有性已顯有因。宗必隨逐。何須言同品。既云同品。即顯有宗。因必隨逐。何須復云定有性也。答但言
定有不言同品。乃顯此因成義不定。非定成宗。但言同品不言定有。亦顯此因成相違法等。非本宗義。今顯定成宗。及非成異品。故說
同品決定有性。由此應為四句分別。有同品非定有。謂宗同品非定有因。即九句中中三句是。第四第六相違過收。第五句者不共不
定。有定有非同品。謂定有因非宗同品。於九句中。除二五八。餘六句是。第四第六是相違因。餘之四句不定過攝。第一句共。第三句者
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第七句者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第九句者俱品一分轉。有亦定有亦同品。謂是宗同品亦定有因。於九句中。
除中三句。初後三是。實若無過。唯取第二第八正因。若通有過。即通六句二正因四不定。有非同品亦非定有。謂非宗同品亦非定有
因。即異品遍無性。於九句中第二五八三句所攝。二八正因。第五不定。此初三句內。唯第三句少分正因。餘皆有過。為簡過句顯自無
過。故說同品定有性也。異品遍無性者。顯第三相。異者別義。所立無處即名別異。品者聚類。非體類義。許無體故。不同同品體類解品。
隨體有無。但與所立別異聚類即名異品。古因明云。與其同品相違。或異說名異品。如立善宗不善違害。故名相違。苦樂明闇冷熱大
小常無常等。一切皆爾。要別有體違害於宗。方名異品。或說與前所立有異名為異品。如立無常。除無常外自餘一切苦無我等。慮礙
等義皆名異品。陳那以後皆不許然。如無常宗。無常無處即名異品。不同先古。理門破云。非與同品相違或異。若相違者。應唯簡別。謂
彼若非無所立處名為異品。要相違法名異品者。應唯簡別。是則唯立相違之法簡別同品。不是返遮宗因二有。若許爾者。則一切法應
有三品。如立善宗不善違害。唯以簡別名為異品。無記之法無簡別故。便成第三品非善非不善故。此中容品。既望善宗非相違害。豈
非第三。由此應知。無所立處即名異品。不善無記既無所立。皆名異品。便無彼過。又難或異名異品云。若別異者應無有因。謂若說言
與宗有異即名異品。則應無有決定正因。如立聲無常。聲上無我苦空等義。皆名異品。所作性因。於異既有。何名定因。謂隨所立一切
宗法。傍意所許。亦因所成。此傍意許。既名異品。因復能成。故一切量皆無正因。故知。但是無所立處。即名異品。此亦有二。一宗異品。
故下論云。異品者。謂於是處無其所立。二因異品。故下論云。異法者。若於是處說所立無。因遍非有。然論多說宗之異品名為異品。
宗類異故。因之異品名為異法。宗法異故。何須二異。因之無處說宗異品。欲顯其因隨宗無故。宗之無處說因異品。顯因無處宗必先
無。且宗異品。何者名異。若異有法。同法所依有法各別。亦應名異。若異於法。敵本不許所立之法於有法有。一切異法皆應名同。此
異品者。不別取二。總取一切無宗法處。名宗異品。故論說言。謂於是處無其所立。又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但略無正諍無常。
唯舉見常名為異品准理同前。無隨所應所立之法。無此宗處定遍無因。名因異品。然雖異品亦取因異。顯無宗處因定隨無。翻顯有因
宗定隨轉。雖復離法先宗後因。彼若不然。便成異法。今顯能立本欲成宗。於異品無其宗便立。故正宗異後方因異。其因於彼宗異品
處決定遍無。故言異品遍無性也。問言遍無性。已顯無因宗必隨無。何須言異品。既云異品。即顯無宗因亦隨無。何須復云遍無性也。
答但言遍無不言異品。乃顯此因成相違法等。非離於宗返成宗義。但言異品不言遍無。亦顯此因成不定等非定成宗。今顯此因定
成於宗同品定有。於異品上決定遍無。故說異品遍無性也。由此應為四句分別。有異品非遍無。謂宗異品非因遍無。即九句中。除二
五八。餘六句是。一三七九四是不定。四六相違。如前配釋。有遍無非異品。謂因遍無非宗異品。即九句中。第四五六。四六相違。第五
不定。有異品亦遍無。謂宗異品亦因遍無。即九句中第二五八。二八正因。第五不定。有非異品亦非遍無。謂非宗異品。亦非因遍無。即
九句中。除四五六。餘六句是。二八正因。餘四不定。如上所說諸句料簡。自句他句皆無過者。正因所攝。當句之中雖無其過。他句有過。
故應如前一一分別。初三句中。唯第三句少分正因。餘皆有過。為簡彼過故說異品遍無性也。問此三相中。何故不言遍是宗品性。而
云法性。同異二相何故不言同定有法性。異遍無法性。而皆云品。答宗一所立。總說為宗。狹不說品。喻寬能立。皆說品字。以因成宗。非
成二品。初相云法。後二不言。問此之三相。為具方成。為闕亦得。若具方成。何故前言闕無異品亦成正因。既不要具。何須三相。答要
具三相。止異濫而成因。非關喻依故。闕無而許正。同法本成宗義。無依不順成宗。異法本止濫非。濫止便成宗義。故同必須依體。異法
無依亦成。此說有體成有體宗。故異體無亦具三相。上來三句所說過者。各自句中四句之過。若談闕過。闕有二種。一無體闕。二有體
闕。無體闕者。謂不陳言。但在三支。非在三相。若陳因言。必有體闕。三相既義故非無體。無體闕者。此中相對互說有無亦為四句。有
闕因非同異喻。有闕同異喻非因。有闕因亦闕同異喻。有非闕因非闕同異喻。此四句中。初句闕一。第二句闕二。第三句闕三。第四句
非過。如是乃至三立皆闕。三皆不闕。有闕皆過。不闕不定。雖有所陳似立生故。三皆闕者。唯陳其宗。不陳餘故。如是合有三箇四句。一
箇兩句。但名闕過非餘過攝。有體闕者。復有二種。一者以因三相而為能立雖說因三相。少相名闕。二者因一喻二三為能立。雖陳其
體。義少名闕。且因三相少相闕者。有闕初相非後二。有闕後二非初相。有闕初相亦後二。有不闕初相亦非後二。如是乃至。三相俱闕。
三相俱不闕。此中總有三種四句。一種兩句。唯闕初相四不成攝。如是二合闕。乃至三合闕。隨應唯有不成不定及相違過。皆因過故。
若因一喻二陳為能立義少闕者。亦有三種四句。一種二句。且闕因義非後二。四不成過。有闕第二非初後。俱不成攝。有闕第三非初二。
俱不遣攝。如是闕二乃至闕三。及三不闕。闕者皆過。不闕非過。隨應各有因四不成。同喻俱不成。異喻俱不遣。或具二過。或具三過賢
愛論師。陳那菩薩等。不以無體為闕。故唯六句。雖唯陳宗從元無能立。何名能立缺減之過。諸德皆說總有七句。不言有能立以成過。
但是闕能立過。故說七闕。問理門論料簡九句云。於同有及二。在異無是因。返此名相違。所餘皆不定。謂九句中。唯有法自相一違。
及五不定。餘四不成。一不定。三相違。何故不攝。答以因親成於宗。所以說其相順。同異成宗疎遠。故但標其順違。由此餘過不攝之盡。
上三相中各自為句。及三相對闕。論文雖無次第作處。道理定然。巨細分別更有多種。且以初相三句之中一句為首。對餘二相作四
句者。有是宗法而非遍。非是同品非定有性。有是同品非定有性。非是宗法而非遍有是宗法而非遍。亦是同品非定有性。有非宗法
而非遍。亦非同品非定有性。如是以初相第一句。對第二相四句。有四種四句復以此句對第三相四句。復有四種四句。如是初相第
一句。對餘二相四句。有八種四句。以初相餘二句為首。對餘二相各四句亦如是。其初相三句為首。對餘有三種八句。總成二十四種
四句。以第二相四句。對第三相四句。一一各別有四種四句。復成一十六種四句。如是總成四十種四句。有是有非。恐文繁廣略
示而已。於前諸句總說頌曰。於宗法三相。各對互隨無如應為不成。不定相違等。等言意顯諸缺減過。同喻異喻諸所有失。皆此所攝。
宗法三相。因三相也。於此三相而釋義故。因親成宗相寬遍故。各對互隨無者。此有四類。一者各對。三相一一各對自法為句。初相有
三。後二各四。二者互隨無。三相更互闕無綺對為句。古今合有多釋。今唯取宗法三相。入此頌中有三種四句。有一種兩句。三者各對
互隨無。以初相三句中一一句。各對後二相中各四句一一。更互隨有無以為四句及以第二相四句一一。對第三相四句一一。更互隨
有無以為四句。合有四十種四句。四者各對互隨。以因三相。如其所應。初相有過。名為不成。於後二相有過。名為不定。於其二相有相
違過。名曰相違。若三支互闕。因闕名不成。同闕名俱不成。異闕名俱不遣。三支雖具。自他各對互隨是非名相違決定。是故稱等。如是
總攝因過皆盡。此中合有四十五種四句。一種三句。一種兩句。或闕一有三句。闕二有三等。是名略釋宗法三相。
[0107b09]論。云何名為同品異品。
[0107b09]述曰。四別釋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何故三相不問釋初。答有二釋。一者同品異品各各有二。一宗同異二
因同異。今說宗同異。恐濫因同異。故偏問之。初相無濫。故不須簡。問遍是宗法。宗有別總。義亦有濫。何故不徵。答因於有無說宗同
異。宗成順違說因同異。故於宗因同異不定。為簡此過。遂別徵二。由因但是有法宗法。成於法故。不是總宗及法之法。無濫可遮故不
徵釋。此問二體相成顯故。二者宗是有法。上已明之。二品未明。故須徵釋。
[0107b20]論。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
[0107b20]述曰。下答前徵有二。初同。後異。同中復二。一總出體。二別指法。此初也。所立法者。所立謂宗。
法謂能別。均謂齊均。等謂相似。義謂義理。品謂種類。有無法處。此義總言。謂若一物。有與所立總宗中法。齊均相似義理體類。說名同
品。是中意說宗之同品。所立宗者。因之所立自性差別不相離性。同品亦爾。有此所立中法。互差別聚不相離性相似種類即是同品。
若與所立總宗。相似一切種類之聚名同品者。宗上意許所有別法。皆入總宗。且如異品虛空上無我。與聲意許無我相似應名同品。
若與所立有法相似種類之聚名為同品。即一切宗多無同品。如聲有法。瓶非同故至下喻中當廣建立。為遮此二。總標所立法而簡
別之。若聚有於賓主所諍因所立法聚相似種類即名同品。由法能別之所別宗因之所成。故舉此法以彰彼聚。問若爾。聲上無我等
義。非因所立應名異品。答彼若不許聲有法有亦成異品。宗因無故。若彼許有。為因所成。隨意所諍亦名同品。故有有法差別相違。
[0107c12]論。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
[0107c12]述曰。此別指法。如立宗中陳無常法聚名宗者。瓶等之上亦有無常。故瓶等聚名為同品。此中但取
因成法聚名為同品。故瑜伽言。同類者。謂隨所有法望所餘法。其相展轉少分相似。有五相似。一相狀二自體。三業用。四法門。五因果。今此中說法門相似。
[0107c19]論。異品者謂於是處無其所立。
[0107c19]述曰。下解異品有二。一總出體。二別指法。此初也。處謂處所。即除宗外餘一切法。體通有無。若立有
宗。同品必有體。所以前言均等義品。異品通無體。故言是處。所立謂宗不相離性。謂若諸法處無因之所立即名異品。非別無彼言
所陳法。及與有法名為異品。過如前說。此中不言無所立法。前於同品已言均等所立法訖。此准可知。但無所立。義已成故。理門亦云。
若所立無說名異品。但無所立即是異品。同品不說處。異體通無故。瑜伽說言。異類者。謂所有法望所餘法。其相展轉少不相似。故非
一切全不相似。但無隨應因所成故。與同相違亦有五種。
[0108a04]論。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
[0108a04]述曰。此別指法。如立其無常宗。所作性為因。若有處所是常法聚。見非是所作。如虛空等。說名異
品。此中既說宗之異品。唯應說云謂若是常。如虛空等。復云見非所作者。舉因異品。兼釋遍無。問何故前說宗之同品不兼定有。此釋
異品兼解遍無。答有二解。一者影彰同品之中但為簡別因之同品。顯異亦爾。不要解於定無之相。故文略之異品之中。乘言便故。
兼釋遍無。顯同亦爾。二者同品順成。但許有因即成同品。易故不解決定有性。異品止濫。必顯遍無方成止濫。故解異品。兼解遍無同
品因也。為顯同異二品別故。問如立無常。龜毛無彼常住之相亦名無常。於一切時性常無故。亦得名常。何故不立非同異品。答聲言
無常。性是滅義。所作性者。體是生義。龜毛非滅。亦非有生。既無所立。即入異品。故喻唯二。更無雙非。若常宗有亦入異品。若非有品便入同中。
[0108a23]論。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
[0108a23]述曰。五示法也。於中有三。初舉兩因。次成三相。後顯所成。此初也。此中者。發端義。或於此所說
因義之中。雙舉兩因者。略有三義。一對二師。二釋遍定。三舉二正。對二師者。聲論師中總有二種。一聲從緣生即常不滅。二聲本常住。
從緣所顯今方可聞。緣響若息。還不可聞。聲生亦爾。緣息不聞。緣在故聞。此二師皆有一分一切內外異性。一體多體能詮別故。若
佛弟子。對聲生論立聲無常。所作性因。便具三相。對聲顯論。言所作性。隨一不成。若對聲顯言勤勇因。便具三相。對聲生論。立一切聲
皆是無常。勤勇為因。宗法非遍兩俱不成。今顯對聲生。所作為因。若對聲顯。勤勇為因。又立內外聲皆無常。因言所作。若立內聲。因言
勤勇。不爾因有兩俱一分兩俱不成。為對計別。故陳二因。釋遍定者。所作性因。成無常宗。三相俱遍。勤勇因成。同定餘遍。顯順成宗
同定亦得不要三遍。故舉二因。舉二正者。顯九句中。此中所作。彼第二因。此勤勇因。彼第八句。陳那說二俱是正因。具三相故。今顯彼
二因皆具三相。故雙陳之。所作性者。因緣所作。彰其生義。勤勇無間所發性者。勤勇謂策發。善即精進。染謂懈怠。無記謂欲解。或是作
意。或是尋伺。或是思慧。由此等故。擊臍輪等風。乃至展轉擊咽喉唇舌等。勇銳無間之所發顯。
[0108b21]論。遍是宗法於同品定有於異品遍無。
[0108b21]述曰。顯成三相。如上所說。生顯二因皆具三相。故成正因。義應一一皆准前作若遍若闕。
[0108b24]論。是無常等因。
[0108b24]述曰。顯因所成。等者。等取空無我等。此上二因。不但能成宗無常法。亦能成立空無我等。隨其所應。非取一切。若所
作因。亦能成立言所陳苦等及無常宗。意所許苦等一切法者。此因便有不定等過。謂立量云。聲亦是苦。所作性故。以無漏法而為異
品。所作性因於其異品一分上轉。應為不定言。此所成聲。為如於瓶。所作性故。體是其苦。為如自宗道諦等法。所作性故。體非是苦。
此既正因。無不定過。故此言等。隨其所應。故瑜伽說同異喻云。少分相似及不相似。不說一切皆相似。一切皆不相似。不爾一切便無
異品。因狹若能成立狹法。其因亦能成立寬法。同品之上雖因不遍。於異品中定遍是無故。因寬若能成立寬法。此必不能定成狹法。
於異品有。不定過等隨此生故。是故於此應設劬勞也。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
[0108c13]建武二年七月一日上卷之分三帖寫功了以筆跡之結緣備尊神之法味冀一天風收而都鄙歸正理四生浪靜而昇沈萌善因耳。
[0108c17](一交了一交了)權律師尊經(懸車餘二)
[0108c18]同十九日點了
[0108c19]或本云點本者元興寺明詮僧都噵點也。
[0108c20]但處處有不契明燈抄計音石先德未被披覽歟(或云)。
[0108c22]校本云。
[0108c23]依長者殿仰以明詮點為本重以愚案點三卷疏此卷始自仁平四年正月十六日至于二月十四日二十七日讀了字點有誤者改直了。
[0108c27]左大臣在御判
[0108c28]同月二十八日讀序了本點(序非明詮)不甘心者任愚意削改了
[0109a01]自正月十六日至于二月十四日午剋點了
[0109a03]五月二十八日直了六月二十四日一遍讀合了
[0109a05]久壽三年二月三日重讀了(不對師)去月二十四日始之久壽三年三月十八日重讀了去月二十二日始之今度別紙書目六。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44冊No.1840因明入正理論疏
【版本記錄】CBETA電子佛典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本網站係採用CreativeCommons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台灣(中華民國)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1998-2016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