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 Weishi Lun Yan Mi 成唯識論演祕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唯識論演祕卷第二 (本疏第二)沙門智周撰
[0834a24] 疏。今言離識簡違宗過者。問設言異識何 有違宗 答大乘宗中異識之色不是無 故。
[0834a27] 疏。稍相近等者。相似名近。大小俱說心為 能取心即是識 有云。體即識故談彼心 王。稍相近故說彼心所 詳曰。此未必然。
何意心所獨名相近。若似名近何不兼心。 近王名近境相更近。何乃先破 或據一 邊義必通也。然成繁碎。
[0834b04] 疏。對有三種者。問對為何義 答謂礙也。 礙有二義。一障礙名礙。二拘礙名礙。三有 對中障礙有對。障礙名礙。所緣.境界。拘礙 名礙。
[0834b08] 疏。境界有對等者。然境拘礙能照根.識有 多差別。故施設論作如是言。有眼於水有 礙非陸。如魚等眼。有眼於陸有礙非水。
從多分說如人等眼。有眼俱礙。如畢舍遮. 室獸摩羅等眼。有俱非礙。謂除前相。有眼 於夜有礙非晝。如鵂鶹等眼。有眼於晝有
礙非夜。從多分說如人等眼。有眼俱礙。 如野干等眼。有俱不礙。謂除前相 釋施 設論者六足中一。大迦多衍那造 畢舍遮 者唐云食血肉。鬼之異名也 室獸摩羅傍
生類也。形如壁蛒。小者二丈。大者百尺 俱 不礙者。即諸盲者 問根.識各能緣照自 境。何名為礙 答祇為自境拘自根.識。不
令於餘境等轉故。或自境等和合轉時。於 餘境等而不得起故名為礙。故俱舍論云。 云何眼等於自境界所緣轉時說名有對。越 彼於餘此不轉故。或復礙者是和合義。謂
眼等法於自境界.及自所緣和合轉故 釋 曰。雙問雙答境界.所緣二有對也。釋中有 二。並以拘礙名為礙也。
[0834b28] 疏。心心所法至名為所緣者。顯所緣有對。執 猶慮託。心.心所法其性羸劣非境不生。猶 如羸人非杖不起。故彼境等是心所慮。名
為所緣。此據有緣其用方起。非必正起。故 過.未心亦名有對。礙緣境用名所緣對。
[0834c04] 疏。若於彼法等者。顯境界對。於彼色等此 眼.耳等。有見.聞等取境功能。說此色等為 眼等境。功能所託名為境界。如人於彼有
勝功能。便說彼為我之境界。此約有能。非 要起用故彼同分仍名有對。礙取境用名 境界對 問取.緣何別 答取謂照矚。緣謂
緣慮。故二別也。又俱舍論句數聊簡云。若法 境界有對亦障礙有對耶。應作四句。謂七心 界.法界一分諸相應法是第一句。色等五境
是第二句。眼等五根是第三句。法界一分非 相應法是第四句。若法境界有對亦所緣有 對耶。應順後句答。謂若所緣有對定是境
界有對。有雖境界有對而非所緣有對。謂 眼等五根。
[0834c18] 疏。然經部至十處所攝者。亦如大乘十八界 種第六.八緣以境對根合法處攝。從所生 現十八界收。此亦相似。
[0834c21] 疏正理論至別有色故者。問有部亦爾。何乃 諍耶 答正理難意我麁細實。可細從麁在 十處收。汝麁既假。云何實細從假十處非
法處耶。經部意云。雖假實殊隨所成麁在 於十處非法處攝。故有諍也。
[0834c26] 疏。薩婆多等麁細俱實者。等說出世.及說假 部。說假部計蘊門皆實。說出世言出世並 實。故麁細色在蘊。出世悉皆實故。故疏等言
等此二宗各小分也。餘部全同 或復全異。 故不等之。
[0835a02] 疏。五根等亦攝在中等者。問此量對誰 答 略為三釋 一對有部。五根.境等攝入宗 中。故無不定。若對經部有相符失。經部根
等皆是假故。雖破能成。為遮不定兼破根 等。亦無失矣 二對經部。五根.境等攝入 同喻。論意但破能成微故 三雙破二宗。
然別作量。若以一量破二宗者進退有過。 思可知也。第三義備。前二理通。
[0835a10] 疏。無為至無不定者。非色喻言攝無為等。無 為無礙。不成衣等。故入同中。故彼不得將 為不定。
[0835a13] 疏。此二量破經部者。詳曰。以折宗法而為 其因成非實有。通前三量亦應無失。已 成宗法得為因故。
[0835a16] 疏。極微有方分理不應成一者。以一極微 對六方面名有方分。既有六方所對不同。 能對之微云何體一 應立量云。所執極微。
體應不一。可分折故。有方分故。如諸麁 色。
[0835a21] 疏。不然因有隨不成者。若以此文對經部 者。無方分因便成隨一。經部不許無方分 故。
[0835a24] 疏。為量同前者。同前承光發影中量。難彼 極微令有方分。
[0835a26] 疏。聚應如極微者。一極微處若有六微。應 諸聚色如極微量。展轉相望不過量故。則 應聚色亦不可見。
[0835a29] 疏觸與不觸皆應有分者。若相觸者。相對礙 故。理有方分。設不觸著擬宜六方亦須有 分。若不爾者何名對色。
[0835b03] 疏。聚不異無二者。聚不異言牒有宗救。聚色 與微而無異故。無二之言天親難彼。聚色 應無影.障二也。即極微故。猶如極微。
[0835b06] 疏。此結非等者。既破極微非實有。已成前 量云外有對色定非實有。因乃無過。
[0835b08] 疏。此非他心等境者。他心智者但緣他心 不緣根故。且依凡夫。六識散心之所不得。 第六雖緣然非現得。故必除之。理實餘聖
非定六識亦不得也。其第七識因中自他皆 不緣根。果他不許故亦不簡。
[0835b13] 論。以能發識比知是有者。汎明比知略有 四種 一以因比果。如觀現法有引後 用知所引果 二以果比因。即觀現法有 酬前義知能引因
三以體比用。觀所成 法而知作者.作具差別 四以用比體。觀 作者等知所成法。今論所明以果知因。由 用比體。
[0835b20] 論。外有對色理不成等者。論中意明五根但 是內識變現。為下自明五塵境故。然有對 言.及內識變義該根.境。疏主因敘諸宗五
塵。不說此文是明塵也 故總結云心外 有對前已遮破。故此諸根但是內識之所變 現 若爾何故引觀所緣緣頌義而以為 證 答意取識變一邊為證。有義破云。疏
說此說所緣之境是識所變非外微成。今不 依此。若已顯境是內識變。何故次下復云 眼等外所緣緣理非有耶。明知此文但顯五 根是識所變
詳曰。談何容易而見彈斥。疏 何有云此說所緣豈不自加。又疏前科分 明自指根.境等別。明疏不謬。當審尋之。
[0835c04] 疏。有以過去五識相分為五塵者。是過去世 五識所變相分熏成後生現行今為識境。故 觀所緣論云。或前識相為後識緣。引本識中
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違理故。
[0835c08] 疏。不見香味通假者。雖無明文。以理言之 亦得有假。如和合香可許是假。故瑜伽論 五十四云。空行風中無俱生香。唯假合者。既
云假合。明知是假味中必有和合之味類 香通假。
[0835c13] 疏。謂曾現見色等者。釋論解云。曾見色者。 謂能持過去識受用義以顯界性。現見色 者。謂能持現在識受用義以顯界性 釋
曰。受者取也。即釋前現見。義者是境。即明 前色由能持識根方取境。故舉所持以明 界也。此但明界。界謂能持。不言眼義。或持
識者顯其界義。受用義者明其眼義。
[0835c20] 疏。及此種子者。釋論云。謂眼種子或唯積聚。 為引當來眼故。或已成就。為生現在眼根 釋曰。由此種子能生二世現行眼根。眼根
因故亦名眼界。故彼論云。故此二種名眼 界者。眼生因故。二世眼種名為二種。因義 名界。總以持.因二義名界。然瑜伽論五十
六中六義名界。恐繁不具。餘根准此。
[0835c27] 疏。由本熏時等者。根實唯種。由熏種時心 變似色。對法據此熏時似色名為現色。餘 根亦然。
[0836a01] 疏。對所生之果識等者。能生果法名為功 能。現行色根能生識果。據此假說現行色 根名為功能。功能即是種子異名。
[0836a04] 疏。功能生識等者。大小皆許根名功能。所 以論云發眼等識名眼等根。舉功能顯。 由體有諍故論不出之根體也 詳曰。或
唯現家會所緣論名功能意。彼言功能據 極成說。雖實現色是眼等根。由不極成故 彼不說。
[0836a10] 疏。下破所緣緣至第三結正義者。詳曰。撿下 文中歸正義處。乃是總破有對色中大文 第三。除此更無歸正義處。破有部後雖
復結云許有極微尚致此失。然無歸於正 義之處。以理應云後總結也。即是復云許 有極微文等是也 或可。文言況無識外 真實極微。即正義。
[0836a17] 疏。外人執他身心至故今非之者。有義此亦 不然。論文但破有對實色不破心故。又理 非有。指前破文。前但破色不破心故。但言
義便故總敘宗。非文意者即無有失 詳 曰。雖復本意破外有對。論今以彼所緣緣 破。所緣緣寬。有對義局。以寬成狹破他心 等非自親緣斯有何失。若不許者即此論
標所緣緣言。攝義不盡復不定失。他許他 心雖是所緣非自識變。是自外故。故知論 意總包一切所緣緣也。不得說言非文意 也 又疏意云。他心.心等非自親緣緣。非
所緣。不斥心義。云何難云論但破色不 破心耶。難失疏旨。得論玄妙疏誠可觀。
[0836b01] 疏。諸預流等者。一剎那頃受等心所還能自 緣 問何獨初果 答一切皆得。凡夫不明。 所以不說。預流初聖故舉例餘。
[0836b04] 疏。此即總牒共許所緣緣義者。有義斥云。若 牒共許何名汝執。又自宗義次前已說。何 須重說。今辨親緣。豈大乘中能引自識。是
此所引親所所緣 詳曰。所緣緣者為境生 識。此之名義大小通許。名之為共。非言此 緣體性差別一切率同名為共也。亦如因明 共比量義而所諍宗實不同故。前標所緣
辨自識變。未明何義名所緣緣。今牒共許 所緣緣中他所許義言執何違。何有重失。 難引自識例此知非。
[0836b14] 疏。法必有體至是所緣者。有義彼似境相非 是所緣。屬能緣攝故說似境名所緣者必 不應理 詳曰。此蓋似破。於無過中妄生
過故。疏談彼意識上必有似境之相。其色 等境方名所緣不爾便非。何以故。能緣無 彼取境用故。又如眼識緣色之時。識上若 無似境之相。色境名為眼所緣者。色必應
為耳識所緣。耳識亦無似色相故。若不爾 者比量相違。若許爾者有雜亂失。由此要 須有似境相。然疏文約而義繁也。長披審思 幽旨方悟。疏中不斷似境之相屬所緣也
又疏次云。其似境相即是行相大小乘別。 解四分處必自明也。
[0836b27] 疏。今以為喻意取小分者。但取非緣一分為 喻。名為小分。
[0836b29] 疏。以五識是有法所收等者。無過所以如燈 具辨 問本成和合非五識緣。今意在法 五在有法。乃成和合非是意緣。何關五識。
若爾頌中何言五識 答五雖有法亦名 所立。故如瑜伽云何所立有二謂自性.差別 理門亦云但由法故成於法。如是成立於 有法 問法中言設。明非實許。第二月上
設五所緣。理竟何失。而於法中要除五耶 答他許自違縱他名設。他元不許云何 稱設 詳曰。歷觀群典設有二途。一者他 許自宗不許而有設言。二者自他雖總不
許。為有所奪假縱於彼亦復言設。即攝 大乘設許經部色.心互為無間緣義。如下 當悉。第二月喻他雖不許為五所緣。為奪 於緣縱許所緣。理亦何失。同攝論故。若准
此理。彼頌五識在於法中亦應無爽。當更 審思。
[0836c17] 疏。亦非法性等者。性者體也。無實體故名 非法性。
[0836c19] 疏。義須加減者。或有疏云。不須加減。略為 二釋。一云義是。不字非也。然有無境雖皆所 緣。但意所緣非五識境。據義而言當須加
減。非文不正須加減之 二不字正。義言 謬也。彼文既正。第一解中不須減出五識 設所緣等五字。但如初作五在有法。即無 過故。二釋俱通。後解稍順。
[0836c26] 疏。然觸至不同長等者。但地等增名澁.滑 等。不同長等相形待立 問長.短何故聚. 集攝耶 答若約相形即相待假。據多法
成名聚集假。亦不相違。
[0837a01] 疏。如命等者。大宗命根體是假法。意所緣緣。 證自五識緣識內假。
[0837a03] 疏。五識上無彼極微相如眼根者。問因言五 識無極微相。喻上眼識無彼根相。根與極 微二既不同。云何能立於喻得轉 答准
所緣論。因中但云於眼識上無彼相故省 極微言。即無過矣。以根等喻五識亦無彼 之相故。
[0837a09] 疏。若彼救言至准量亦爾者。詳曰。亦可 以量難微隱相 量云。未和合時。和合之 相亦應顯現。體即和合之極微故。如已合 時。
[0837a13] 疏。雖有多相等者。如一色上有苦.無常及 愛.非愛乃至微圓一切等相故名為多。五識 唯緣色等自相言一分也。
[0837a16] 論。有執色等為此所緣等者。眾賢師義具如 疏明。又正理論云。色等極微散未合時。同 毘婆沙及經部師非五識境。以識上無極
微相故。多微聚集展轉相望。一一極微有麁 相生。方眼等識所緣之境。且如七微共聚相 資。各各有一麁相而生量等七微。然此麁
相唯現在有。雖是質礙互相涉入。如經部 者所造之色。又與能生因細極微必得同 處。如經部者能造所造互相涉入。故緣麁 相必緣極微。以同處故。然和合相雖說生
言。非異能生別有體性。但本極微無有麁 相。今和集已。體雖不改相轉成麁。故說生 言。非如本計多微共聚共成一相。
[0837a29] 疏。問眼緣心土至何理不齊者。此難意 云。如緣自相。為更變相方乃緣之。為更 不變即能緣也。若不變者便同正量。正量
緣境不變相故。有部緣微亦無相故。餘准 可知。
[0837b05] 論。然識變時頓現一相等者。問何故大色不 合微成而頓變耶 答無實極微能生麁 色。所以頓變。不以微成。故瑜伽論第三云。
於色聚中曾無極微。若從自種生時唯聚 集生。或細.或中.或大。又非極微集成色聚。 故知麁色而但頓變。
[0837b11] 疏。形量大者體是實有者。問瓶等頓變亦非 微成。何故名假 答傳有兩釋 一云瓶. 盆等相雖識頓變。然唯是形。故說名假。今
說所緣識頓變者。意顯色故。故實非假。言 一相者理實是形。今以形色標於色相。必 無有違 二云瓶等頓變但四境相。故四境 實說為瓶等故名為假。後說為勝。
[0837b18] 疏。後如悔等者。悔體雖有癡增名悔。待於 無癡說癡為悔。
[0837b20] 疏。非如青等相待仍實者。青對黃等而得 青名。然不得說青名為黃。如短待長。非 但不得名之為長。必復不得定名為短。
所以不同青等顯色。
[0837b24] 疏。無別緣假者。要兼實緣。無能離實而別 緣假。
[0837b26] 疏。唯意得之者。意識能得彼別假也。
[0837b27] 疏。名緣假者。但言緣假。五識必能緣彼依 青分位假故。
[0837b29] 疏。然依他至所折色說者。而言此微為依 他者。但依所折色體說也。微體實無非依 他也。
[0837c03] 疏。由五緣故佛說極微者。按彼論云。建立 極微有五勝利。謂由分折一合聚色安立 方便。於所緣境便能清淨廣大修習。是初勝
利。又能漸斷薩迦耶見。是第二利。如能漸 斷薩迦耶見。如是必能漸斷憍慢。是第三 利。又能漸伏諸煩惱纏。是第四利。又能速疾 除遣諸相。是第五利
釋。第一破常而證 無常。二知無常不計我等。三既無我。我俱 憍慢必能斷滅。四斷見慢已於彼境界伏 惑不起。五由伏惑故不取相能除法執
或五勝利即三解脫。初之二種空解脫門。 第三.第四無願解脫。第五一種即無相門。行 相易准。
[0837c16] 疏。更無細分者。按彼論第三云。然色聚有 分非極微。何以故。由極微即是分。此是聚 色所有。非極微復有餘極微。是故極微非 有分也。
[0837c20] 疏。非肉天眼境等者。問何所以者。答按彼 論云。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後 兩邊若明若闇。必不能取極微處所。由極
微體以惠分析而建立故。論標天眼肉眼 類知。故不別釋。即餘三眼皆緣極微 問 惠.法二眼以何為體能觀極微 答以慧 為體。然本.後智分為兩釋。一云二眼皆後
得智。惠眼觀空。法眼觀有。或二種眼通觀 空.有。若爾空者云何緣微。答緣極微空空 智得緣 二云惠眼觀如即根本智。法眼觀
空即後得智。若爾惠眼云何緣微。答緣極 微如名緣極微 詳曰。今依後解。有所 憑故。對法論云。真如唯是聖惠眼境。故知 惠眼而緣真如 問佛眼體何 答有二義。
一云因別法.惠。果總佛眼。故智度論云。猶 如四河而至大池總名為海。二云無分別 惠以為其體。與惠.法眼體有別故。或以大 悲名為佛眼
詳曰。前解為本。智度論文 自明解故。後釋大悲義亦局故 問按智度 論四眼至佛總名佛眼。云何極微非肉天 境 答為二釋。一云雖至佛位亦能緣微。
因位不爾。不同惠.法因果皆能以微為境。 二云而言佛眼能緣者。但取一分慧為性 者。肉.天至佛雖名佛眼。以體非惠故 不緣微。後釋為勝 問大乘極微豈無本
質 答聖教既云以假想惠分折建立。何 有本質 有義極微有二。一者本性。二影像 相。言本性者佛.大菩薩以神通力折彼大 地而為極微故名本性。問瑜伽等論但說
惠折以為極微。此即影像。何有本質。答對 敵申宗略故不說。稍同外故。故順正理三 十二云。極微有二。一實。二假。實謂極成色
等自相。於和集位現量所得。假由分折比 量所知。恐濫有宗故但說假。理實大乘亦 有二也。而言聚色無極微者。亦准此知。豈 於自宗無細礙色。又大乘中非由散微集
成聚色。說聚色無。折聚成微義不違也。又 菩薩等作水等觀。變於本質根.塵等類。皆 為水.火.金.銀.蘇等 何獨微觀不能變彼
本質成微。若許成微云何不許有微本 質。問既有本質云何名假。答且本質微第 八所變。非識外故不同餘宗。故說名假。然 有質礙故說為實。本質極微異熟相故不
熏成種。其影像微非如本質有質礙用故 說為假。作所緣緣生眼識故說為實有。影 像相微熏成種子。不爾後識無影像故。問 於色等處何處所收。答質.影二微唯法處
收。唯意境故。又與影像同一種故。質十處 收。影必應爾 詳曰。仰觀所斷理則富矣 教尠證焉。今據大宗粗申皂白。本性微略 有五失 一義無憑失。大法王御宇迷者
目決於金言。上士韜光惑者斷疑於玉牒。 玉牒攸載可頂載奉持。出自人情固躊躇 叵據。今所立義聖教逈無。欲令學者何憑 信入 二違聖教失。按瑜伽五十四云。問
何故極微無生無滅。答由諸聚色最初生時 全分而生。最後滅時不至極微位中間盡 滅。猶如水滴。復由五相應知名不如理 思議極微。謂於色聚中有極微自性而住。
或有生滅。或謂極微與極微或合或散。或 謂眾色極微積集。或謂極微能生別異眾多 聚色。又顯揚十八云。謂諸極微但假想立。自
體實無。若言有微。豈不違上諸聖教耶。若 言前教據無散微成聚色等名無極微。 不障折麁所成微者。此非善救。折麁之 微即最後滅。何非有滅。此所折微後合成
麁。何不名生。豈所折微永不合耶。又聚色 中即有二分。大聖所折極微自性又所折微。 更互相望亦有合散。色聚亦有微量積集。亦
得名為別生眾聚。何意瑜伽總判名為無 生.無滅不如理思。又所折者體既不無。諸 論云何判無實體但假想立。若言諸論對 敵申宗恐濫外義略不說者。亦非成救
自許實微元總不說何名申宗。既許假實 兩種極微。何獨說假即申宗矣。又微自許恐 濫不說。三科他有必應懼濫大乘不說。若
云三科同故故說。亦為不可。若據名同。極 微亦爾。若約體說。小大三科體性假實種種 亦異。云何名同。又本質微第八所變。非識
外故。故名假者。即根.塵等第八親緣並名 假。眼等五識親所緣者類亦應然。非識外 故。此等不然彼云何爾。故知本無故教不 說
問豈佛.菩薩不能折麁為極微耶。答 亦不能折至於極微。故瑜伽云。不至極微 中間盡滅猶如水滴 釋乃至神通分散聚 色而滅其麁。猶麁不至極微之位。中間滅
盡猶如水滴。從大至小亦不得至極微位 也。所以爾者。以聚色中無極微性故。若 佛.菩薩折麁成微教亦應說。教既不說無 乃意乎 三縱有不熏失。設佛.菩薩折麁成
微。此微菩薩六識緣不。若不緣者既自第 六觀心所折。何得不緣。自在位識諸根互 用。所折之微既許實色。如何不緣。若言緣 者何不熏種。未果滿故。故不應言本質
極微異熟相故不熏成種。若言異熟不熏 成種。不障餘六熏成種者。何乃不言。若 言易知故不說者。異熟不熏誰之不悟。何 即說之 四無因種同失。若質.影微皆熏
成種。容可影.質二微種同。自斷影熏而質 不熏。因何而得二微同種。若言質微雖無 新熏。而有本有與影同種者。理亦不可。因
佛.菩薩折而方立云何本有。故不可言本. 影同種 五假實種同失。設質.影微共同一 種。影假質實。實假不同。如何種共。若許爾
者。心.色等異應皆同種。許即違教。不許違 理。由斯五失立本.質微甚難依也。若影 像微許熏種者過亦多種。廣如燈辨。
[0839a11] 疏。此義雖通等者。依止名身通諸根矣。而 身根勝得總身名。餘立別稱。
[0839a13] 疏。前已破表至今更破無表者。前破對色。表 亦在中而已破訖。今為外人於總色中別 執表實。故更破之。破表令無名破無表。
不是破彼無表之色名破無表。
[0839a17] 論。若言是形等者。彼以總身一分形色。而能 表示自發業心。故說形色名為身表。身所 造業名為自業。故成業論云。此中有說。且
身表業形色為性。誰之形色。謂身形色。若身 形色。何故前言身所造業故名身業。謂總名 身一分攝故名身形色。依身大種而發生
故名身所造。以總身言於別亦轉。此能表 示自發業心令他知故。為顯此義故說頌 言。由外發身.語。表內心所思。譬彼潛淵
魚。鼓波而自表。形色者何。謂長等性。何者 長等。謂於彼生長等名想。此色處攝。
[0839a28] 論。若言是動等者。動謂行動。行動即是色處 所攝。故成業論云。有說身表行動為性。何 名行動。謂轉至餘方。此攝在何處。謂色處
攝。何緣知此轉至餘方。謂差別相不可知 故 釋曰。既差別相而故知有動至餘方 也。俱舍亦云。動名身表。以身動時由業動 故。
[0839b06] 疏雖彼自宗至無不定過者。詳曰。或可因中 以言簡之。應云除色.心等是有為故。或 色.心等攝入宗中。皆無不定。雖本破動。為
遮不定兼破色.心令剎那滅。違他順己 亦無過矣。
[0839b11] 疏。謂滅應更生至無不定者。詳曰。住不更 生。待因之因於住得轉。何理不得成不 定耶。若住非滅非不定者。夫不定者唯對
宗法。滅既有法。住雖非滅何廢不定。由斯 住相攝入宗中。或因中簡即無過矣。
[0839b16] 論。非顯非形等者。按成業論云。日出論者 作如是言。諸行實無至餘方義。有為法性 念念滅故。然別有法心差別為因依手足
等起。此法能作手足物異方生因。是名行 動。亦名身表。謂色處攝。雖亦名動。然念念 滅不至餘方。與前計別。
[0839b22] 疏。五天有五論師者。按西域傳。東天馬鳴。 南天提婆。西天室利羅多。北天鳩摩羅多。中 天龍樹。具如彼辨。
[0839b25] 疏。豈以顯等為表知者。見佛相好色身生 敬。此所見色但名顯色。無表示故。觸等准 知。
[0839b28] 疏。或復語等者。問前解何別 答前釋但言 語能表了。而不分別。後解分別。由其語聲 有假名等而有表也。
[0839c02] 疏。識變簡經部等者。問身.語二表經部.有宗 俱非識變。何故身表而言識變即簡有宗。 語表識變即簡經部 答經部執有動為
身表。真.似相對似簡真動。有宗不然。故識 變簡。有宗麁實故聲是實。所以似簡。經部不 然。但識變簡。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0839c08] 疏。謂身勇身精進者。勇謂策勵。精進謂勤。 由二在內不示他故名為無表。
[0839c10] 疏。心勇等者。此心勇等者心所所攝。今明於 色故不取也。文同表矣。
[0839c12] 論。然依思願等者。有義定道亦依誓願所起 思立。謂將起彼定道惑時願云。我當許時 入定。由此便能引起勝思遮於惡色假名
無表。又約自性言但依思。若通眷屬。即 依俱行心.心所立。義亦無違。能遮惡惑 通相應故。如二定體眷屬而言。依二十二 心等種立。若自性者但依能厭惠種上立。
今此必爾。聖說依思業自性故 詳曰。入 定起願。但為出定時分限也。不緣於惑 而方發願。與別解脫願有別也。不可為 例。又彼眷屬通依餘立。有理無教。理亦難
據。何所以者。若以二定依多種立例惑 同者。別解脫惑理亦應爾。思種同時有多 種故。又應表惑亦依現思相應法立。若 言此等無遮惡能故不依立。定道相應何
得即有。若言非勝復非業性而不立者。定 道應爾。若表惑及別解脫亦依俱時種及 相應。理即有也。而教未見。
[0840a01] 論。善惡思種增長位立者。此散無表何要依 種 若不依種。受惑已後散亂等心。應 不名為具律儀等。為遮此過故依種立。
故成業論云。若三種業但思為體。於散亂 心.及無心位爾時無思。如何得有名具律 儀.不律儀者。由思差別所熏成種不損壞 故。名具律儀.不律儀者。故無有過。
[0840a08] 疏。殊勝思者。簡下中思不發無表者。按成 業論云。思差別者簡取勝思能發律儀.不 律儀表。由此思故熏成二種殊勝種子。依
二種子未損壞位。假立善.惡律儀無表。
[0840a12] 疏。猶現無依諸福業事者。無依之義略有 兩釋 一云依謂所施財物等類。此財物等 是業所託名之為依。今者雖無所依諸物
不起身業。但聞諸善而起深心隨喜恭敬。 而於身中福亦續起。此所起福名無依福 二云非唯起心亦身恭敬所增之福。但 無施物總名無依。
[0840a19] 疏。施主遠處等者。此有依福。即所施物名之 為依。故俱舍論第十三云。如契經云。善男 子等成熟有依七福業事。若行.若住.若寐.
若覺恒時相續福業漸增 釋七福事者。一 施羈旅客。二施路行人。三施病人。四施侍 病人。五施園林。六施常食。七隨時施。如
是七種有所依事故名有依。善故名福。作 故名業。思託名事。
[0840a27] 疏。若新熏種等者。難陀師義。唯是新熏。而 於彼宗分為二釋。一云。種子念念體增。即 如疏辨 若爾後時既無現熏種云何增
答由發惑思能熏力勝合所熏種後後體 增。如水.土等有勝功能令麥等種生芽莖 等種種多果。惑等種體既復倍增。有依.無 依福業事等亦體增也 二云增者但種子
上能防惡惑七支功能而倍倍增。何所以 者。要現熏習種方生故。又若體增後時現生 從何種起。不可有生有不生者。種勢等 故。後亦不得多種共生。違世間故。故但用
增 詳曰。雖有兩釋用增為正。
[0840b10] 疏。若新舊合用者。此護法釋。傳有五解 一云體增。體有二種。一新。二舊。唯新熏增 而非本有。本有勢力不及新故。又非今時 思願起故
二云由發惑思合新體增本 有用增。依體增立 三云新舊悉體增長。 依二增立 四云新種用增。其體不增。本 有體用皆悉不增。理同前師。尋可知也
五云本亦用增而體不增。然唯本有俱為一 釋。如疏所明。三師合論總有八釋。皆用增 勝。正如疏斷 問無表之色依表種立。表 種既多。為依何立
答正釋如燈。傳有五 解 一云第三羯磨末後念心。若住求惑 等流善心。即依此種而假建立。若於此時 起住不同分心。或在無心。即依前位近因 等起末後心立
二云始初乞惑乃至第三 羯磨後念所熏成種。期心滿故皆可增長。 故可總依多種假立 若爾如何初念唯 立一具七支無表色耶 答種雖有多各各
有能。唯防一具身.語七支。故說初念唯有 七支。實非唯七。又種子和合不可分別。勢 力既同。總立無失 三云唯依近因等起末
後念心思種子立。非依多種無有前失。此 一念心近能發惑故唯依此 四云唯依近 因等起初念心種發身.語中。此最勝故。身.
語因此成善.惡故。後皆隨轉。非轉因故。 如剎那思性不定故。由此最初能發無表 五云近因等起中無論初後。但最勝者事 究竟時。思種增長能發無表 有義斷云。可
依第二勝思相續。功能力齊有依.不依所 以無故。非如有宗表唯一念。大乘身.語既 相續流。能發彼思皆名表故。故無表色依
多念思。但表皆能發無表故。律儀既爾。不 律儀等准此應知 詳曰。觀此斷意其理 非無。然稍雜亂。轉與隨轉有何差別。近因.
剎那二起何殊。許於初念有多七支復無 文故。故第四釋理最為勝。餘皆有失思准 可悟。又新熏等前有八釋。以今無表所依 種義所有五釋歷彼前八。一一有五成四
十釋。其正不正量可知矣。
[0840c20] 疏。初熏種時舊亦生種者。現行熏彼新熏種 時。本有舊種亦復 摶 生一種子也。即是四 法同時起也。此非正義。
[0840c23] 疏。又簡遠近等者。審慮決定遠近如次皆是 所起身.語加行。加行之中分遠近也。
[0840c25] 疏。及與剎那者。其動發思發身.語者多為 近因。為因引起身.語二故。故名等起。能起 名起。第二念後心.心所等但名剎那。剎那
剎那自相引起。近因起者名之為轉。依彼 現.種立表.無表。剎那等起名為隨轉。隨前 轉故。不依現.種立無表等。以非決定是
善.惡性起身.語故。由有隨轉業起分明。 故立有也。
[0841a04] 疏。彼決定得色名因等者。諸律儀惑悉皆能 止身.語惡色。顯揚據此故能止惑。從所止 法以立色名。若發身.語諸惑不定故。彼
不依所發身.語而立色號。
[0841a08] 疏。定道合說者。彼顯揚論定.道.別脫三惑 合說。云依不現行建立色性。三皆能止惡 身.語故。
[0841a11] 疏。此顯差別等者。此唯識論顯隨心惑.及 不隨心二惑差別。故別脫言發身.語也。 定.道不必皆能發故 問律儀防惡。惡通
三世。防何世耶 答傳有三釋。一云通防 三世。過.未雖無依現立故。故防現在義即 防三。二云唯防現在。過.未無故。三云唯防 未來。過.現已起。防無用故
詳曰。初釋為 勝。如無漏見依瑜伽等亦得說言斷三世 惑。此亦應爾。至下當悉 問發惑之思願 遮惡色。惡色既七皆是所緣。應熏七種依 立無表
答如二定體依能厭立。此亦應 然。依能遮種。
[0841a23] 疏。非是表者。不發身.語但名無表 若爾 何故名正語等 答止惡身.語名正語等。
[0841a25] 疏。如發身語思等者。不示他故。非種子故 問道相應思非表.無表。而依何法名道 律儀 答且約別脫依種子立。道相應思
非種子故云非表.無表。非盡理也。
[0841a29] 疏。又望不同等者。望發身.語而名為表。據 防惡色名為無表。
[0841b02] 疏。不爾等者。此顯理也。八地已去及乎。如 來既恒在定。六純無漏。豈可不有身.語表 耶。疏雖三釋後解為正。
[0841b05] 疏。不發善身語等者。據八地前及八地中不 發時說。
[0841b07] 疏。然無無表者。章有兩說。今疏同章第二 師說 問表義云何 答後思表前思名意 表業 問前思已滅何所表耶 答如第三
羯磨無心之時方名表者。表前方便思故 得名為表。此亦爾也。又思見分及自證分更 互相表。名為表也。
[0841b13] 疏。三業無表皆假等者。按佛地論云。雖有 毀犯制立學處。但假安立而非實有。諸無 表業唯以不作為其性故亦非實有。
[0841b16] 論。能動身思等者。按成業論釋三名云。身 論諸根大造和合差別為體。積集所成是 為身義。業即是思差別為性。有所造作是
為業義。思能動身說為身業。令身相續異 方生因。風界起故具足應言動身之業。除 動身言但名身業。如益力油但言力油。如 動塵風但名塵風 語謂語言。音聲為性。
此能表了所欲說義故名為語。或復語者 字等所依。由帶字等能詮表義。故名為語。 能發語思說名為業。具足應言發語之業。 除發語言但名語業。喻同身業 意謂意
識。能思量故。趣向餘生.及境界故說名為 意。作動意思說名意業。具足應言作意 之業。或意相應業。除彼作字.及相應言但
云意業。喻如前說。略提大意。具如彼辨。
[0841c02] 論。能動身思至說名意業者。問思有四種。三 如論辨。第四剎那。此何不說 答。有義剎 那等起三性不定。罪.福二行彼非定依故。
此說業不論第四。若末後思性類同者即動 發收。第三通轉.及隨轉故。故不別說。其初 二思望身.語業遠因等起。動發近因。由此
應言遠因等起必初二思。有初二思非遠因 起。如邪見俱不發身.語。近因等起必動發 思。有動發思非近因起。如剎那思。
[0841c11] 疏。問若發身語思等者。有義今不依此。如 所熏種雖非是色。而能防色假名為色何 妨。現思以非色故雖不能表。而能發色
假名表色。然疏主意近覺知非。表無表章 許名表也 詳曰。疏無誤也。不同色.聲 有示他義為實表色。不同種子有相續 義為假無表。云非表等。不障以為假表
色也。若不爾者。後既知非章中許表。云何 於疏而不改耶。豈故欲將迷學者乎。疏既 不改。故知不謬。本意如前。
[0841c21] 疏。造作於心等者。問若造作心何非意業 答彼唯動意。今此復能動身.語故故非 意業 有云。此思能起身.語所起身.語有 所造作
有義由發動思能起身.語即 名造作。身.語是思所造作故 詳曰。疏釋為 正。故下論云。思謂令心造作為性。於善 等品沒心為業。驅役自心令造善等。
彼既明文。此何不許造作於心名有所造。 不可說彼唯明意業。文無有簡通明思故 復云心令造作善等。豈身.語二無善等耶。 令心既是造作心義。餘解紕謬思可知矣。
[0842a03] 疏。道有二義等者。有義彈云。言遊履者是 所緣義。此且非理。若對現在說過名前。過 去無體何名能履。若對未來現在名前。未
來未生何為所履。若引發義名遊履者。理 亦不然。其引發者是通生義。既前二思是能 引發。道義即是前審決思。如何所引第三名 道
詳曰。疏立無違。彈者似破。現在名前。 未來名履。豈不許意緣未來耶。若許緣者 所緣名履竟有何失。若言引發是通生義是
審決者。難亦誣謬。設縱引發是通生義。何 唯審決。豈發動思非通生耶。若言非者違 諸聖教。三業皆能招異熟故。又疏但云所
引發義名所遊履。而不說為屬能引也。且 猶荒野本無路徑。後因人履其路方有。此 道豈非人所引耶。發動所引而得道名於 理何失見彈斥乎。
[0842a19] 疏。身語是業道義者。業道之義。義即境也。
[0842a20] 疏。不相似故者。不相似故名不相應。不似 色.心質礙.緣慮。
[0842a22] 論。非如色心至有體可得者。有義非疏釋 云。因非如色等現量所得。非如心等比量 所得。作此立因。因不定失。彼說無為非如
色.心二量所得體相可得。應言許是有為 非如色.心質礙.緣慮二量所得體相可得 者。即無不定 詳曰。疏已簡云自無為法 舉色等等他宗無為非此所許遮過已盡。
何有不定。准有義因。乃有相違決定過也。 相違因云。許非慮.礙及假無為。為.無為中 隨一攝故。如實無為。宗義可知。又豈彼宗
不許聖者證得無為。若許得者。無為何非 現量所得。除現量智更有何法能證無為。 若言不同色.心而得名非得者。亦為不 可。喻取少分。有現量得即為喻也。
[0842b07] 疏。又擇滅等非此所許亦無不定者。有義此 亦不然。共比量於他有不定過名不定 故。故但如文即無不定。無為亦如色.心.心
所體相可得。非無體故者 詳曰。若共比 量犯他不定即為過者。何有正量。且如九 句第二之因。亦犯他宗決定相違。以彼自 許有聲性故。域龍何乃斷為正因。及將此
因聲.勝相對便為不定。以此故知。共比量 者違共及自方名為過。違他便非。不爾乃 違諸教理也。又言無為如色.心等非無
體者。為自.他耶。若他無為許之心外。心外 不有何言非無。若自宗者。何乃不有他不 定耶。若言非許無不定者。與疏何別。雖 有異端固難為據。
[0842b21] 論。非異色心作用可得者。如疏具簡真如 等法不定失矣。有義說因應云許是有為 或無為不攝。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 得。即簡不定
詳曰。自宗無為非定異心。 他宗無為非自共許。何有不定須加論乎 問色.心.心所為即是因。為不爾耶 設 爾何過 二俱有失。若云因者。因但取彼
不異色.心作用之義。豈取彼體。又因是彼 有法之義。若實色.心依假得等豈非倒乎。 若非因者。成非實宗。實色.心等豈非異喻。
因於彼轉。何非不定。色.心亦非異色.心 等有作用故 答為二釋。一云因攝。雖因 正取非異作用。色.心乃是所不異法。故在 因收。正因依宗無倒依失
二云。異喻。因 應加云。許無慮.礙非異色.心.及諸心所 作用可得便無不定。色.心異喻。有慮.礙 故。二釋任取。
[0842c09] 論。畢竟無等者。按瑜伽論第十六。說有五 種無。一未生無。謂未來諸行。二已滅無。謂過 去諸行。三互相無。謂諸餘法由所餘相。若遠
離性。若非有性。或所餘法。與諸餘法不和 合性。四勝義無者。謂由世俗言說自性。假 設言論所安立性。五畢竟無。謂石女兒等。
[0842c15] 論。或餘實法所不攝等者。有義疏說假實相 對因。謂假法之餘。乃實法之餘。此非理也。彼 宗得等皆是假法之餘。實法攝故。因便不成。
故今別說除不相應外餘色.心等實法不攝 故 詳曰。依觀疏中重疊簡略誠無過矣。 何枉剩焉。故疏簡云。此中餘言顯色.心等所
不攝也。既云色.心之所不攝。豈不遮彼隨 一過耶。又疏復云。不言許者隨一不成。此 乃顯得他雖實攝。明自許得實法不攝故
置許言。許言有二。一許色.心實法不攝。自 他皆許。敵者許得亦非色.心。二許但是實 法不攝。唯自宗許。許言寬狹。簡過乃窮。疏 何非理。
[0842c28] 疏。不能起因有三者。外以三因明得能起。 即下論中外救等是。
[0843a01] 疏。論主六難者。以六箇難而破三因。
[0843a02] 論。未得已失應永不生者。問未來應生。闕 緣不起亦名已失。此定不生。得非擇故。今 難於此豈不相符 答論中言總。量應簡 之。
[0843a06] 論。一切非情應永不起者。彼宗不許他身. 非情而立得故。故俱舍論第四云。非他相 續。無有成就他身法故。非非相續。無有 成就非情法故
釋曰。若成他身有趣身 業自他雜過 非非相續。謂是非情。若成 非情便壞法性。為是有情。為非情耶。
[0843a12] 疏。須即緣者。即無漏智欲緣真如而即能 緣。由智有種能起現緣。
[0843a14] 疏。前何須者。不離有情法自成就。詎假得 乎。
[0843a16] 疏。後即無故者。離有情法法體即無。如龜 毛等。何依立得。
[0843a18] 論。然依有情至立三種成就者。問得.獲.成就 三何別耶。答若依小宗總別有異。得總餘 別。故俱舍論第四云。得有二種。一者未得已
失今獲。二者得已不失成就。故體義同。依 總別門分差別稱 釋獲.成就二差別者。 有云。若法未得及得已失俱今初得。此法上
得創至生相即名為獲。若流至現得已不 失名為成就。獲時不名成。成就不名獲。 若古德釋。成通新舊。獲唯據新。其中得失 如彼論鈔。若大乘者義乃通矣。如現行法
雖唯新得。亦得名為現行成就。種有新 重.本有二別。俱名成就亦名得.獲。故瑜 伽論五十二云。云何得.獲.成就。謂若略說。 生緣.攝受.增盛之因說名為得
釋曰。種是 生果之因緣故名為生緣。由種有生果之 功能果方得有種名攝受。即所生果名為 增盛。或種有彼生果勢用名為增盛。增盛
即因。由有此能假立為得。廣有同異如 彼鈔釋 問於彼他身.及非情上而有得 耶 答正辨如疏。復有二說 一云非情外 器自所變者種成非現。現行非情非內身
故。若成就彼應名有情。若他所變非自種 生。若種若現俱非成就。若於他身自所變 者。種成非現。若成現行應自身攝。若他所 變若種若現皆非所成
一云非情.及與他 身自所變者。種現俱成。雖非執受攝為己 體。從自種子非外起故。自識變故。不離 識故。彼亦說名為可成法。他變他身外器虛
空名非可成。非自種生.自識變故 詳曰。 後說為勝。不違唯識。復順下說變他扶 塵正義所說。若變他.器現不成者。云何受
用他之扶塵及外器色。又豈所受但種非現。 而言種成非現成耶。
[0843b22] 疏。然五十六者。依撿彼論云。得依因.自在. 現行分位建立。此復三種。謂種子.自在.現 行成就。更無餘也。疏對雜集而舉來者。意
明是說得等之文。不言彼即與雜集同一 處引也。
[0843b27] 疏。對法第五至亦名不成就者。按彼論云。 種子成者謂若生欲界。色.無色界繫煩惱.隨 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熟及生得善 釋曰
是本論也。唯明煩惱.及生得善。論依未離 欲異生說。若已離欲或生上地。隨所離欲。 即此地煩惱.隨煩惱。亦成就亦不成就未
永言隨眠故。對治道所損故。如其次第。 及生得善隨所生地即此地成就 釋曰師 子覺釋。本論但依欲界未離欲說。釋論兼 據離欲生上及上二界明成不成。此即欲
界。論若生色界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種 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色.無色界繫 煩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
善。若生無色界欲.色界繫煩惱.隨煩惱。由 種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無色界繫煩 惱.隨煩惱。由種子成就故。成就及生得善
釋曰。此釋論者明上二界成.不成就。夫 生上地必伏下惑。故上對下名成.不成。 種在名成。其生得善不起異界。故皆當地 名之為成 問生上二界有離自染。何故
自地不名不成 答文略故也 或前欲界 明離自染名成.不成。例上應爾。故不舉 也 問如上將下起下地愛此即唯成。云 何名為亦不成耶 答據多分說。又依上
生不說生下。非委談也 問生二界上 地之時亦離下染。云何生上當界之惑總 名成耶 答依界而論。不據地說。
[0843c25] 疏。無不成就者。無煩惱用名不成就。
[0843c26] 疏。然准對法至通成不成者。如在一界。餘 界生得望有種故名為成就。現行不起名 不成就。
[0844a01] 疏。以在他界至唯說成就者。釋對法論不 說所以。煩惱容有起他地者。對起.不起 名成.不成。生得善法無起異界。不同煩 惱故但說成。
[0844a05] 疏。亦不說現行名種子成就者。但生得善種 有其用即名成就。不要生現方始名為種 子成就 有云。此論第八說於現行亦名為 種。故今簡之
詳曰。雖有此理然乖疏 旨。
[0844a10] 疏。此依我見至及不成者。此我見斷而有兩 說 一云即與當地第九惑同時斷 一云 九地第六我見。皆至金剛一時頓斷。今依
初義。若後義者。離欲之時有斷.未斷 有 云。約伏有成.不成 詳曰。不然。疏自標 云若無漏道依染種體名成.不成。故知約 斷。若是伏者前已明訖。何須重明。
[0844a17] 疏。如斷善根用不成者。問正斷善際但除生 得。云何加行用不成耶 答生得劣善彼時 猶無。加行勝善云何得有。又若斷善加行位
時。彼方便善而已不起。後方正斷生得善 也。若不爾者彼邪見心。何力能斷生得善 耶。由此總言邪見斷善。邪見加行亦名邪
見。即斷加行.生得二善。若根本邪見名為 邪見言見斷善。唯斷生得故。諸聖教說 斷於善。寬狹不同當如斯會。
[0844a26] 疏。以種隱難知等者。問按顯揚論。種合為 一。現行開二。何乃不同 答有二釋。一如 義燈。一云有義顯揚論意種子類同故合為
一。現行相別故開二種 問如小乘中得 有三種。謂俱.前.後。大乘同耶 答有義兩 釋。一云既無二世無前後得。但隨所成可 名法俱。二云或可義說應別安立。如現
行法由熏習力得而不失名法後得。引發 種子為生現行名法前得。此前.後時唯 依種立。俱時種.現名法俱得。無為之得名 非前.後 詳曰。理雖可通然義稍狹。不
說種有三種得故。而今釋者。過.未雖無而 於現在假立三世。依於三世如次立彼 後.俱.前得。
[0844b11] 疏。今者大乘擇滅之得定屬道等者。有說得 者唯依有為。分位別故。無為無得。無有功 能前後分位差別義故。諸論皆言於其種.
現而立得故。未曾有處於無為法立不相 應。而餘處言得擇滅者。由解脫道證會擇 滅假說得言。不別建立不相應得。故於無 為唯有智證 詳曰。按教准理。諸無為法
亦有得得。故雜集論第五云。謂於善.不善. 無記法。若增若減假立得.獲.成就。既云於 善而立得等。無為何無。文不遮故。言增減
者即得.非得。證得名增。不得名減 又云。 問何等名為解脫得因。答若於真如先已 集起煩惱麁重。若遇隨順得對治緣便能 永害。此堪任性名解脫得因
釋曰。無始時 來障真理惑名先起惑。善友正教名為隨 順得對治緣。此堪任性即能對治。體無漏 種。或即現行無漏聖道。無漏聖道即是解脫 得之因也
既自明言解脫之得。明知無為 立得何失。又說聖道為能得因。故無為得 屬能得道 又按俱舍。擇滅之得屬能得 道。非擇滅得隨所依身。雖復小教大乘不
破亦可為證。此明有教。不同有為有多 分位得屬所得。故諸聖教而不具言亦無 失矣。而言理者。且實真如體唯一種。對望
不同。分為三.四.及六.八等。今望證會而 有不同。立得何失。若無分位不許立得。 既無分位。亦應不得說多差別。彼此別因 誠不可得。故立為善。
[0844c10] 論。翻此假立不成就名者。問既翻得等非得 亦名不獲.不成。不獲.不成云何差異 答大 乘無文。習小乘者而傳釋云。謂若有法先
未曾失。及重得已但今初失。此法非得創 至生相將不成時說名不獲。若流至現名 不成時。然不獲時未名不成就。不成就時 不名不獲 問小乘非得有法前等三種
差別。大乘同耶 答有三釋。翻前得義義 准可知。同於小乘立亦無妨。但假實殊。
[0844c19] 疏。一屬所得等者屬謂繫屬。有為法上所有 能得皆屬所得。同有為故。
[0844c21] 疏。二屬能得道等者。得是有為。故滅能得不 屬所得。為.無為別。六行斷惑。此能得得即 是有漏。若無漏智所證滅得得即無漏。有宗
六行而能斷惑得擇滅也。
[0844c25] 疏。三屬所依者。問何乃爾耶 答有.無為別。 不屬非擇。非漏.無漏二道所得故。不屬 道故屬所依。
[0844c28] 疏。一屬道至世道得故者。問六行得滅亦由 智惠簡擇方證何非擇滅 答若智簡擇能 斷惑種所顯之理方名擇滅。六行不爾故 理非擇。
[0845a03] 疏。如畢竟得非擇等者。如入見道。黃門身等 永更不生皆名畢竟得非擇滅。耶理如燈。
[0845a05] 疏。三屬種子等者。此緣闕法有更生義故屬 種子。
[0845a07] 疏。非心緣證者。緣六行道 證無漏道。
[0845a08] 疏。通有漏三性等者。具如燈說。
[0845a09] 論。此類雖多至名異生性者。按婆沙論四十 五中而釋名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說。能令 有情起異類見.異類煩惱。造異類業受異
類生故名異生。復次能令有情墮異界故 往異趣故受異生故名異生性。
[0845a14] 論。於諸聖法未成就故者。問既於諸聖未 成就故名為異生。若於諸聖隨得一種應 唯名聖 答有義兩釋。一云義同小乘。不
獲一切三乘聖法名為異生。若獲小分即 名聖者。故俱舍論第四云。不獲何聖法名 異生性。謂不獲一切。此不獲言表異於獲。 若異此者。謂諸佛世尊亦不成就二乘聖
法應名異生。故知不要具獲諸聖方名聖 者。大乘亦爾。下云依於二障立異生性。二 乘斷一即非異生。即同俱舍不獲一切聖 法名異生性。若獲小分即名聖者。二云與
薩婆多義有差別。二乘迴心未至上地亦 名聖者。得生空智斷煩惱故亦名異生。 未得法空智未斷所知故。然依彼說將 為順理。今此亦言於諸聖法不成就故
詳曰。今取後釋。如二乘者迴趣大乘至於 初地名得聖性。若得小聖即全名聖無異 生義。何至初地云得聖耶。若云得彼大乘 聖性名得聖者。未得大前何得不名為
異生耶。又此但云未成諸聖名為異生。不 言小獲即全名聖 問二乘無學未迴心 前。為唯聖性。為俱句耶 答若決定性唯 名聖性。自果滿故。若不定性而有兩種。一
云唯聖。據所求果今已滿故。二云俱句。雖 未迴心求於大乘。然有彼性障而未顯故 得俱句 問大乘異生性三非得中何非得 攝 答聖性唯通自在.現行。非種子成就。
異生反彼。故但自在.現行不成 問自在據 種有種姓者。云何亦名自在不成 答雖 有種體用不成故。故亦不成。若用成者非 異生故。有說論既自言依障種立。故應但
說名種不成 詳曰。此非善釋。若望障種 此即種成。何名不成。故知非得望所未得 名為非得。如前說善。
[0845b19] 疏。唯俱舍正理立等者。按俱舍論第五云。 此復二種。一無差別。二有差別。無差別者謂 諸有情同分。一切有情各等有故。有差別
者謂諸有情界.地.趣.生.種姓.男.女.近事.苾 芻.學.無學等各別同分。一類有情各等有故。 復有法同分謂隨蘊.處.界 釋曰。一切有
情而等有故名無差別。差別有情同類等有 名有差別。准法同分亦合有二。但論略也。 且如五蘊。蘊義是同。此相似因名無差別。
蘊蘊各別自相似因名有差別。界.處等法皆 倣於此 問有情同分無差別者。為體一. 多 答有兩釋。一云體一。猶如命根。一云
體多。如所依法。後說有憑。前無文也。故正 理論云。云何異熟。謂趣.生等同分。云何等 流。謂種性等。又先業所引是為異熟。現加行
起是名等流。若同命根即唯異熟何有等 流。其法同分亦有兩釋。准前可知。
[0845c07] 疏。如異熟色等者。即內有情五根等色業所 感者名為異熟。若外諸色。及內身中非業所 感而有二分是等流色。
[0845c10] 疏。更有餘難准生為之者。難云外法非趣. 生。非趣生故無同分。外法非趣.生。非趣. 生故無生等。若言外法是有為。外同內法
有生等。亦應外法有相似。外同內法立同 分。以古有宗外無同分故為此難。
[0845c15] 疏。此設外救出自論文者。出順正理。
[0845c16] 疏。後為微逐文外意者。而無論文。疏主自 意。又安惠師救俱舍中亦有此微。疏主小 同。
[0845c19] 疏此義失宗者。小乘失宗。本不以造而解 於色。今者以造而為其難。故乖本宗。即 就本計更難彼云。質礙名為色。故能所造
皆攝色。但相似故立同分。同分相似何不 有。
[0845c24] 疏。設欲翻勝論等者。改彼勝論所說同句以 為同分。名翻勝論。故俱舍論第五云。又應 顯成勝論所執。彼宗執有總同義句。於
一切法總同言智由此發生。有云。善妙談論 名為勝論。翻此妙論云我不立。理亦難 知。經許假有。今翻為無有違教失故云難 知 詳曰。前解為正。順疏論故。
[0846a02] 疏。不同小乘等者。按順正理第十三云。此 中身形.業用.樂欲展轉相似故名為同。分是 因義。即別實物是此同因。故名同分。
[0846a05] 疏。俱舍經部等者。按彼論云。若爾所說同 分是何。即如是類諸行生時。於中假立人 同分等。如諸穀麥等同分也。
[0846a08] 疏。及無色界起不同分心等者。此敘有宗難 經部也。按順正理第十三云。若處無所引 異熟內五色處。於彼或時無業所引第六意
處。謂於長時起染污識.或善有漏.及無漏 識相續位中。無業所引異熟分故。說何為 命 釋曰。正理難意於無色界無內五處。
或起餘心無異熟意。異熟勢分於彼既無。 說何為壽。疏中敘難但取彼意不具彼 文 言不同分心者。即是染污.有漏善等。 與業所引異熟心別名不同分。雖無漏心
亦非同分。無漏.漏別故別言之 經部命根 而有兩說。一正理說依六處立。二俱舍說 依眾同分。然俱舍師救前破云。若依異熟
立者是異熟。若依餘立者。雖依彼立非隨 彼法而判性。如名.句等依善.惡聲。
[0846a23] 論。然依此識立命根等者。若依此論。唯依 種子以為命根。命即是根。持業釋也。若顯 揚論謂業所引異熟六處住時決定名為命
根。現行第八在第六處取彼為命。即命之 根。根是種故。或命即根。俱是現故。
[0846a28] 疏。言識者簡相應法種者。問第八王.所俱業 所引。應齊有能令住決定。何不依所種 立命耶 答有兩說。一云若爾一身即有六
命。隨所依種而有六故。二說依六滅生心 同。事業等故。論說識種以劣從勝。如說 唯心亦攝心所。又俱異熟。業所引故。如依 五蘊立一同分。命依多種。體亦唯一
詳 曰。前正。相應種子無力持故。如所變相無 實用故。持用既無依何立命。不以小同 令一切等。
[0846b09] 疏。非取生現行識等者。有說此種由業所引。 有能生識一期分位差別功能。依此假立 詳曰。疏釋正也。大小乘教無說能生名命
根也。且俱舍頌曰。命根體即壽。能持燸及 識 雜集論云。識蘊相續住時決定令眾 同分常得安住或百年等。名為命根。瑜伽. 顯揚.五蘊等論皆以住持而名命也 問
若以能持為命之義。業種亦有能持之功。 何不取耶 答大.小乘教皆言命是業之所 引異熟無記。若取業種便乖前義。故以 簡之。
[0846b20] 疏。命根無屬等者。按五十七云。問命根何 等根分 釋曰。二十二根中是何根分 論 主答云。此無所屬。先業所引時量決定而
建立故唯說假有 釋曰故知命根非依現 識。現識即屬意根攝故 問種從於現亦 意處收。何無屬耶 答如男女二.三無漏根。
以彼所依身根.九根小分為體。不名無屬。 此但依彼種上假立。不是所依根之分故 名無所屬 問依現假立不取現體。何非 無屬 答准於斯理依現假立不違瑜伽
依唯識文明言種故。復依種立有多理 故。故取依種 問三科之中法處.法界.行 蘊攝命。何名無屬 答有義假立命根約 功能異。故說非根非法處攝 詳曰。不然。
瑜伽意問二十二中是何根分。不約三科 明所攝故。故彼論云。問男.女二根何等根 分。答是身根分。問最後三根何等根分。答是
九根分。謂信等九。問命根何等分。答此無所 屬。唯假立故。准此故知。對二十二明相攝 也 問種有新舊依何種立 答有二釋。
一云法爾.新熏隨其所應先業所引正作 因緣生現識者。依彼種立。二云依二種 立。共作因緣生第八識。勢力等故和合似 一。不可說有體各別故。無二命失 有
義斷云。今依前說。名言種子既有眾多。不 可一切共生果故。然今命根所依之種。要 前生熏。先業引故 詳曰。護法既許新.舊
合用。命根所依亦應如是。或唯依舊。或唯 依新。或通依二。遇緣即依不可定判。又但 許依新.舊二種。不言一切皆悉總依。言所
依種要前生熏。即唯新舊。如何斷取前之 所釋。
[0846c23] 疏。又是現行識所持等者。此第二釋。於此釋 中典有三意 一云是現行者。顯揚六處俱 是現行。現行即是種識所持 二云是現行者。
顯揚六處是第六現。六現者第八現識。第八 現識識種所持 三云是現行者。顯揚六處是 現行也。識所持者。六現是彼第八識持。從所
持說。能持等者。六現現八俱名所持。八種 持故 雖有三義前解為本。後二理通。
[0847a02] 疏。雖二解者。前又解以上名第一釋。又解以 下為第二解。
[0847a04] 疏。或本識種或六處種等者。牒前二解。識種 第一。六處第二。
[0847a06] 疏。取五根種等者。問既以種子名為命根。 設現間斷而種不已。何得難云即應名死 答種有功能現不應斷。現行既斷明種
無能。能既謝焉何不名死 有云取六根 種立命為善 詳曰。不然。有分捨命。三 界命差。種種之遇。如疏斷善。
[0847a12] 論。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等者。疏中假敘有五 問答。准理言之他難未息。且第五翻云。心 法通能狀。唯有心種名無心。色法唯所厭。
唯有心法名無色。外言亦爾。心法通能厭。 非色非心名無心。色法唯所厭。唯有心法名 無色。故未息諍 又釋疏中第二外難。傳 四師釋
一云厭心能厭無。依種立無心。厭 色能厭在。不依種假立。此釋不然。外云亦 然。厭心能厭無。有別實法礙。厭色能厭在。 無別實法遮 二云我說無心是假法故。故
於二位有無不定。汝說實有不依色.心。 如何不許二處俱有。此亦不然。外人難云。 汝既是假一有一無。何妨我實一無一有 三云厭心入無心。依厭心種立。厭色入無
色。亦依厭心種立。此亦不然。厭心心不 行。可依心種立。厭色心尚行。何得依心 種。又無聖教說無色定是假立也 四云為 破執實依種立假。實執若無假亦非有。此
亦不然。且滅盡定三乘通得。豈為對執而 施設耶 詳曰。觀前諸釋雖總有理皆未 窮難。今助二解。一我無心定能厭無。無心 依心種假立。無色能厭心不已。無色不
依色種立。汝無色定能厭在。無色容實不 依餘。無心能厭既云無。無心應假依他立。 由彼宗說非色非心即為定體。不說依他 而假立故。故為斯難。二以無色定且抑他
爾。不息他救。意者思之可知。由此故有 第二假遮非實破也。
[0847b11] 論。假亦能遮等者。有義疏說極微是實和合 是假。又說彼宗瓶等能遮實不能遮。此皆 是錯。一切有宗能成.所成皆是實故。即所成
實亦是能遮者 詳曰。有宗所成五塵雖實。 塵合成瓶。瓶等是假。疏說彼瓶為和合假。 不說所成五塵為假 又疏說云實極微法
而不能遮。不和合故。明知所成既是和合。 許是能遮一何妄破 又此疏初而以四句 辨宗別。云薩婆多麁細皆實。豈可前後自 柕楯耶。疏文文約而義包也。
[0847b21] 疏。此引有別法等者。此俱舍也。問按俱舍 云。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 滅名為無想。是實有物能遮未來心.心所
法令暫不起。如堰江河。既證無想是實有 物。云何得言非謂假實以為喻耶 答喻 意成前有法能令心.心所滅。顯所遮外而 有能遮不成實有。若不爾者有宗.經部皆
許堰等非是實有。為實之喻。喻豈不有兩 俱所立不成過耶。為離此過故不成實。斯 乃疏主深得彼旨。有義如堤塘言。與外人
量為不定過。謂外量云。二無心定.無想異 熟。定是實有。是能遮故。如無色定。與作過 云。為如無色定是能遮故是實有耶。為如 堤塘是能遮故非實有耶
詳曰。是法差別 過。以實有者是法自相。離色.心實有。不離 色.心實有是法差別。有宗意成離色.心有。 無也定者是不離心。反為異喻。因於彼轉 成差別過。
[0847c10] 論。發勝期願等者。問加行之中通於定散。散 發願者理在不疑。定加行中亦能發不 答 有二釋。一云能發。一云初修專注厭心無
由能發。若得自在發無有失。
[0847c14] 論。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種招異熟識 者。有義明了心中求無想果故。微微心所 熏成種為果熟因能招異熟。微微心中行
想微劣。非別能求當異熟故 詳曰。論自 明言無想定前求無想果不簡遠近。微微 之心豈非定前。若微微心劣不求者。云何前 云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
種。豈劣現行所熏得種乃成增上。故行相 細名為微微。非據微劣名微微也。故疏說 正。
[0847c24] 疏。明了心時種子招異熟者。即微微心名為 明了。對彼無心故稱明了。第二解言明了 心者對微微心名為明了。
[0847c27] 疏。此言雖總至二果別故者。有義一種子體 約前後位招二種果等者。微心時種滅已 即無。如何別說招總異熟。故亦非理。若依
別報轉識諸根說別業招即無有失。然應 云明了心等招別異熟微微心時招總異 熟。或微微心通招總別。瑜伽論云。能引定 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如何違教倒說招 別
詳曰。若言明了招彼轉識別報異熟 微微招彼總報異熟。無想異熟假故不招。如 何聖說無想定因。無想異熟而為果耶。假名 為招如燈具辨。
[0848a09] 疏。無心以去至無想異熟者。即是彼天第六 識等種子之上。能遮彼地六識等現不起功 能。名為無想異熟體也。
[0848a12] 疏。故前解為勝者。問勝義何也 答言無想 定招彼果故。以微微種建立定故。以前 非定。若取前心而減彼者。云何得說由
定生彼。又彼別報而無其體。云何實種能 招彼耶。故前解勝 有義疏云微微心至各 招一果。今不依彼者 詳曰。疏已斷訖。何 煩重非。
[0848a19] 疏。今解等者。疏主出彼無想事體疏有兩 釋。復有說云。彼本有初別報異熟轉識暫起 宿因緣力後不復生。故依第八生得無記
心.心所滅。此不行位假立無想。彼無生得 心.心所時。依彼現八而假建立無想異熟。 無想異熟既果非因。故不可說依種子立。 有義斷此以為正說
詳曰。依種為正。若 言彼位有現第八故依立者。二無心定亦 有第八。何不依立而依種耶。若言是果下 依種者。種被現熏種應非果。種上功能翻
往往時定為果何失。
[0848b01] 疏。善等恒行心等者。等言等彼有覆.無覆。 長途所起名為恒行。非不間斷名恒行也 或疏脫也。應云不恒行。
[0848b04] 疏。無想異熟通持業依士者。當體立名即持 業也。從因受稱故依士也。
◎
成唯識論演祕卷第二 (本)
成唯識論演祕卷第二 (末) (論第二)
[0848b11] ◎疏。如童女想等者。西域立法出逢童女 表有吉祥。又如童女齒白脣薄脚膝纖團。 表此女人生子必善。異前相者生子必 惡。
[0848b15] 疏。然遮生等至決定相違者。遮彼生等定別 有故。與彼定別而作違故名決定違。非是 第六決定相違。決定相違改他宗法.及因喻 故
有云。第六雖不改因亦得成故 詳 曰。不然。第一.第六二種不定更有何別。故 初釋正。
[0848b21] 疏。無為無生至三種能相者。此外人難。
[0848b22] 疏。體無起盡等者。論主答也。
[0848b23] 疏。此難不然等者。問外言亦爾。立.不立別。 何能息難 答我宗無為亦立假想。故大集 經第二十云。無為之法有三種相。謂無出.無
滅.無住。瑜伽八十八云。有為是無常。三有為 相施設可得。與此相違應知常住無為三相 若爾何故不相應法但二十四 答舉勝
而談二十四也。我既假施。汝應實立。又難 彼六。我宗無為體是一無差別故無假相。 汝宗滅等許體多同有為多有實相。
[0848c03] 疏。因有親疎者。謂六因中除能作因餘五皆 是因緣所攝。且同類因三性五蘊各自為因。 如善識蘊望自為親。望餘四蘊名之為
疎。以非識故。餘互相望親疎准此。
[0848c07] 疏。緣法亦爾者。四緣之中除因緣外皆名為 緣。且自六根望自六識名親增上。餘望六 識名之為疎。不為礙故。非近生故。餘准 此知。
[0848c11] 疏。正理師至是取用者。按正理論第十四意。 生相未來但起功能非是作用。現取果用 方是作用。作用必功能。功能非必有作用
俱舍師破。功能.作用眼目異名。何故生用但 名功能。住等三種名為作用。又違娑沙評 家所說。說云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
與果。准彼論主。入無心定即是過去取.與 果也。既過去取應名現在 正理師言。等 無間緣現在頓取過去漸與者。此為不可。即 無間緣異時取.與違前婆沙。
[0848c21] 疏。何不去來法皆有功能者。此難過.未一切 諸法皆有功能。不但生相及與果也。俱本 有故。
[0848c24] 疏生。非作用等者。此乃牒計成前難意。由 汝本言生與果等不是作用顯是功能。不 言餘法有功能故。又難生相無作功。作功
無故名功能。餘未來亦無作用。無作用故 名功能。難過去法亦准此知。
[0848c29] 疏。異滅至便非現在者。問准正理論。住.異. 滅三皆能取果。起用各別。於所相法住令 安住令取勝果。異即衰損令取劣果。滅即
壞滅令入過去。難豈非過 答異等不能 引於勝果名不取果。就一邊難亦無失 也。
[0849a06] 疏婆沙第三說未來三法有作用者。按彼論 云。謂一切法能於未來有作用者。總有三 類。一者內法。如苦法智忍。二者外法。如月
光明。三內外法。如諸生相 問苦法智忍作 用云何 答即彼論云。苦法智忍能正捨異 生性。謂正生時捨異生性。於正滅位能斷 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
釋曰。言正生者 即未來世。未來世捨異生性。是忍作用。餘二 可知。
[0849a15] 疏。即前異不成等者。按彼論。經部破有部 云。異於一法進退推微理不應有。異謂 前後性相轉變。非即此法可言異此。故說
頌曰。即前異不成。異前非一法。是故於 一法。立異終不成 釋曰。異相異法。若即 是前住相住法異義不成。非別法故。此乃
進責。若異相法異前住相所住之法。法即 非一。若住異法而有別者。有違宗過。彼許 一法有住異故。此退責也。
[0849a24] 疏。十時分位者。胎內.胎外各有五時。俱如 法數。
[0849a26] 疏。諸論唯望於前者。諸論通明一切有情。有 情之名亦攝無學。無學末心更無後蘊。無 後可異故言望前。
[0849a29] 疏。亦說除彼末心者。除彼無學最後之心。 對餘有情亦得異後。故不相違。
[0849b02] 論。若名句文至非實能詮者。問大乘自許他 方佛土色亦能詮是異聲有。因豈不犯自 不定耶 答非實詮言以簡彼訖故無不 定。
[0849b06] 疏。若不言法處等者。若宗但言非離所依 別有實體。他許屈曲離所依色別有實體。 故闕所立。若言法處。他亦不許色上屈曲
在於法處。故喻無過。
[0849b10] 疏。不可難言戒體但依思等者。外難意云。長 等但依色。即令別處收。無表唯依思。應不 同處攝。答意云。無表現與思同法處。何得
難令不同處耶。此即且據同處答他不 離他責。他責之曰。長.短亦爾。現同處故。 何得難令別處耶。由此次下當正解也 有云。現行是意境。能依是意境。故同法處收
詳曰。定道無表理容可然。別脫無表如何 依現。又若意境即同法處。色等屈曲自亦意 境。應唯法處。故知非也。
[0849b20] 論。此應如彼聲等者。疏有兩意。初立量破。 而言此者此小內聲。彼亦彼小絃管聲也。 次云又若語聲等者。此言此自內屈曲聲。
彼即彼外內生名聲。然疏中量與前外量 作有法差別。思可知也。
[0849b25] 疏。但如汝化身語二業等者。意如燈釋 問 既許能詮成語業不 答大乘語業實體唯 思。若據假業。縱離質聲名業無失。故佛地
論第七說云化身語業各有三種。謂自他身. 非身相應。意業唯二。謂自他身。無非身也 非身謂非情。若心相應非非情故。故但二種 問小乘化語得為業不
答若依有部。即 質化語能生名等。是語業性。若離質化。依 婆沙意而有兩釋 一云化語性是語業。由 心發故。雖離質化無執受生。然屬有情非
外器攝。故風輪等外器音聲。與此相違不 能詮也。絃管等聲類亦如是亦無詮表。有 歌曲等似名非真。許是語聲。由風氣等所 引發故。雖名語聲仍外器攝。無名非業。
不成就故 二云雖是能詮然無實名。所 有詮表似名非實。如鏡中火似火非真。性 亦非業。又不成就。以無執受大種生故。諸 論據似說有情名。依即質化說成化語。
[0849c14] 疏。今大乘因俱等者。按對法第一云。因受 大種者。謂語等聲。因不受大種者。謂樹等聲。 因俱者。謂手鼓等聲 釋曰。因謂所以。受謂
執受。省故言受。即內大種所引之聲有情數 攝。因不受聲翻前可知。由內外緣所引之 聲名為俱也。二增上緣發生一聲。然有宗不
許。故顯宗論云。無一聲性以有執受.及無 執受大種為因。二四大種各別果故。雖二 大種有相扣擊而俱為因各別發聲。據自 依處不成三體。雖有手鼓相擊為因發生
二聲。而相映奪隨取一種。相別難知。是故 聲處唯有二種。今依大乘。不取小義。
[0849c26] 疏。如林聲說法亦得有善等者。在佛化者而 是善收。所餘不爾。以佛色.聲皆唯善故 有義設非是化。有情勝業所感外器有如
是聲。能詮諸法同絃管聲。亦無有失 詳 曰。經中唯言是佛化作。絃管等聲要人吹扣。 無教不例故難依也。
[0850a03] 疏。以語與名不即離等者。此遮伏難難云我 名離語汝不許之。既不許離汝應即語。 故有斯答。
[0850a06] 疏。天所愛等者。略有二釋 一天屬能愛。 愛屬所愛。所愛名天天之愛故。依主釋 二 天之與愛並屬能愛。今者所愛得天愛名。
即有財釋。如毘伽羅論而明此事。即樞要中 所說是也。
[0850a11] 疏。文者彰義等者。名.句二種為彰為顯。顯 彰自性差別義故。文為所依從能依說稱 為彰顯 有說文體即名彰顯。以能詮彼
名.句二故。能詮即是彰顯義也 詳曰。疏釋 為正。有所憑故。故瑜伽論五十二云。若唯 依文俱可了達音韻而已。不能了達所有
事義。若依止名便能了達彼彼諸法自性. 自相。亦了音韻。不能了達深廣差別。若依 止句當知一切皆能了達。俱舍第五云。 [褒-保+可] .
阿等字非能詮表。順正理論七十六云。文謂 不.能親目於義。但與名.句為詮義依。此 等諸論言文不能了達事義能詮於法。云
何名顯。若名能顯。云何不能了事義耶。故 疏釋善 若爾何故五十二云於一切所知 所詮事中。極略想是文。若中是名。若廣是句
答由能為依助彼名.句令成詮表。遠有 詮義。詮義疎微名之為略。非親所詮小 名為略 今又釋云。若言能詮唯名.句二。 若言能顯通名.句.文。文能顯彼音韻差別
名.句二故。故五十二云。若唯依文。但可了 達音韻而已。顯揚十二云。顯發名.句故謂 之文。對法第二云。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
又此名顯能顯義故。義者所以。文是能顯 聲之音韻之所以也。
[0850b06] 疏。自相共相體非是遍者。此之二相互不相 遍名非遍也。
[0850b08] 疏。自性差別體即遍通者。此二俱遍自相.共 相。故名為遍也。
[0850b10] 疏。今不同彼等者。今此論言名詮自性。不 同餘教現量所證諸法自體之自性也。疏云 諸法至唯現量證。即舉所證之自性體。
[0850b13] 疏。若爾一切法皆不可言等者。問與次問答 何有別耶 答前麁後微。故二別也。細思可 悟。
[0850b16] 疏。又唯五根五塵心心法得者。根.塵自相名 皆不得。故唯心得。佛果八識悉皆得之。因 中第八得二自相。五識但得五塵自相。六五
同緣得塵自相。定中意識亦得五根。餘即 不爾 問五根照境。五境自相根何不得 答現量之心名得自相。根非現量故不得 彼 若爾何故顯揚論云問如是現量誰所
有。答色根現量等。准彼答詞。即五根體亦 名現量。今何言非 答彼文意舉心之根. 境。以為能有現量之心而言現量。現量之 體實唯心法。
[0850b27] 疏。不得共相之別義者。即共相差別義。差別 之義句所得故 問此名.句二所詮自.共。與 現.比量所緣何別 答有同.別。且比量心而
有同者。通緣彼二。若不爾者。如何得言聞 謂比量。比量據此得緣彼二。而言別者。於 自.共相為欲了知。心相.行解實比餘法。
方名比量所取共相。現量望彼而言同者。 但言名.句詮於色.聲常.無常等。此自.共相 現量亦緣而言別者。名.句所詮但依心變
無實體性。唯共相轉。現量帶詮。彼之二相 總名自相。又現量心尋彼名言所詮之法。雖 不定計名屬義等。而作行解亦與彼同。
聲不及處智不轉故。佛知彼無以遍緣故。 亦與彼同。除前諸義。若五.八識在於因位 相。正義有體。定所帶相通有無體。名.句所 詮共相無故。故與彼別
問名.句所詮心變 無體唯共相轉。比量亦爾。二能變心.及二所 緣竟何別耶 答句等所詮該於一切自類 之法名為共相。比量所緣通於異類名為
共相。如所作因通聲.瓶故。比量之心立一 種類貫比餘法。尋句等心即不如是。故 有差別 若爾尋句等智何量所收 答 定心緣名現量所收。尋名橫計即是遍計。
非量所攝。若不橫計雖不作意。貫於餘 法亦比量攝。不爾此心是何攝耶。更思 問 名.句所詮與經所說二相何別 答經依法 體。名.句所詮想心安立 問何故不取緣
名等智所有相分為共相等。但取行解心 變者耶 答所變相分不通餘類不得名 共。行解通餘故名共相 問此尋名智既 依共相。其相體無。如何得有名言熏習能
生本體 答尋名言智相分非無。順行解 心能生本體。但於相上作青黃等.色聲等 解。解心所緣此之共相體性是無。於自相上 增益此故。更有問答。如章具辨。
[0851a04] 疏。未了有名等者。略有二釋 一云由未 能了法自相故不得有名。文巧略也。餘准 此釋 二云雖有多字。猶未能了法之自
性故須有名。有句准此。此明立彼名.句. 文三。不取於頌之所以也。故下結云不別 說頌。後解勝也 問依字有名.句。三皆不 相應。依句頌方成。頌不相應攝
答有二 釋。一如疏辨。二云字成名.句等。言勢相續 不相應。頌雖以句成。言勢間隔非彼攝。
[0851a13] 疏。雖二自相互不相離等者。即是法.詞二 無礙體。體唯是惠。所對有別。體非異也。
[0851a15] 疏。詞對機等者。且如如來能以一音起一 切聲以應物機。
[0851a17] 疏。耳聞已等者。此約聞法行相分二。非 聲.名等有二別體 或可。非體有異之言。 顯前法.詞二無礙解。
[0851a20] 論。諸餘佛土至立三故者。維摩等經是為證 也 問按彼經云。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 以眾香合諸天人入律行等。此乃香上不 立名等何得為證
答對於此土音聲屈 曲所立名字。言彼土無。不說彼香無文名 等 問香上名等行相云何 答因香差別 悟法自性差別等故。猶聲屈曲解法等也 問思等如何依立名等
答由依思等 了法性等假立名等 若爾彼土佛說法 不 答亦說法 問如何表示令他得解而 名說耶 答由能說者思上名等。令應化
機思數等上名等得起名之為說。夫說法者 本令他解。思等為緣他因解起名說何失 問豈彼眾生總得他心。又下如何能知上 意 答世界既差。總得何失。上加於下下
解無違 問此方亦有見色。聞香自思解 義。應依思等立名.句.文 答有二釋。一 依多分。二云由曾聞聲先解名等。後見色 等於義解生。憶念先時名.句等故 問此
依香等解。云憶教依聲。他解籍香生。同 憶香非教 答要先聞聲見色生解。雖見 色解教依聲。聞香生解不由聲故。許名 等依香等 前解為勝。此依色等立名.句
等。而無教遮復不違理 問聲內勤勇發。 名等可即聲。香待外方生。名等應非有 答內香亦勤發。如聲得有名。外香同水 林。名有何違理。由聞香等得生解故 若
爾亦依所詮生悟。應亦依彼立於名等 答由因能詮所詮方解。故名.句等不依所 詮 問經言依香以為佛事。即依香等立 文.名.句。經亦說言或有佛土寂寞無言。或
但虛空而為佛事。豈即依彼無言說等立 名.句耶。
[0851b24] 答立名何失。如依思等即其事也。無依聲 言名無言也。亦不違理 問既不依聲而 立名等。應無聲.耳 答此土不依香等
名教。香等不無。故彼聲.耳亦復得有。
[0851b28] 疏。發身語多法立等者。且據所發以辨於 多。理對所防名多亦得。
[0851c01] 疏。命根等者。所持有六。能持之命而得多 名。此乃正答前外難也。無表依多。所依身. 語色.聲處收能依無表故法處攝。命根亦爾。
名等類然。長等不然。故同色處。
[0851c05] 疏。有義至法處攝者。若爾外言。我亦如是何 理偏責 詳曰。據實依思以立無表。但是 一法。此釋無違。若指他難而依所發以明
無表。前釋為勝。
[0851c09] 疏。餘十種法等者。大乘不相應有二十四。 明十四訖。餘之十種准上應知。故指不 說。
[0851c12] 論。有執隨眠等者。按宗輪論。大眾部等云。 隨眠非心。非心所法。亦無所緣。隨眠異纏。 與心不相應 問計意云何 答彼意說云。
隨眠即是貪等。隨眠亦有十種。若無心位及 起善時。由有隨眠名異生等。若是心所無 心等位既無諸染。應名聖者。若彼位有。何
名無心.及善心等。由此計為心不相應。
[0851c19] 疏。此義最心麁者。此薩婆多所以名麁。若 纏是現行。現行纏與隨眠之義而不相應。 言隨眠者隨逐有情眠伏不起。若現行纏
不相續故。非眠伏故。故與隨眠名之及義。 皆不相應 問何知有部隨眠是現 答按 俱舍論第十九云。毘婆沙師作如是說。欲 貪等體即是隨眠 又云。阿毘達摩依實相
說。即諸煩惱說名隨眠。故本論說欲貪隨眠 三根相應。既曰相應。明知現也 有義問云。 大乘既以染污種子為隨眠性。外亦難云。
汝宗惑種應非隨眠。名貪等故。如現貪 等。答我宗隨眠但可說為貪等種子。不名 貪等。故因不成。若爾於我此理非無。但可 說為貪等隨眠。不名貪等。論主所立因亦
不成。此難應思 詳曰。名貪等因。破彼隨 眠非不相應。而不障彼是隨眠攝。何以此 因反難染種不名隨眠。深乖論旨。若言設 防大眾部等為此難者。亦不應言我宗隨
眠不名貪等。所以者何。如十八界種隨其 現名十八界。貪等隨眠何即不爾。又若隨 眠不名貪等貪等隨眠應非貪等。若許爾 者。此隨眠等何法攝耶。故為不可。今與彼
因作相違決定 我宗染種。定是隨眠名為 貪等。無所緣故。如汝隨眠對大眾等便無 過也。他若救言。我亦爾者應詰彼云。不障
隨眠但不許汝不相應攝。又直責云。我宗 染種名貪等。隨現貪等心所收。汝宗隨眠 貪等名不相應中云何攝。
[0852a18] 論。執別有餘等者。按成業論。敘正量部說 無表惑是不相應云。有說此法名不失壞。 由此法故能得當來愛.非愛果。意業亦爾。
許有此法。若不爾者餘心起時此便斷滅。 心相續中.若不引起如是別法。云何能得 當來世果。是故定應許有此法。此法實有。 心不相應行蘊所攝。餘如疏明。
[0852a25] 論。一現所知法者。有義非說色等是現量境 名現所知。若言心等他心智境。如何下說 世共了知。他心智境非世知故。又約他心
名現所知。眼等應是現所知攝。佛心現量 緣眼等故。故知但是世間共了名現知也 詳曰。若世共了名現所知。何事分三。三豈
世人而不了知。現見世呼眼.耳等故。若言 不知眼等體相名非了者。心等體相世豈 了乎。瓶等現知。何須別說。故知論云現所
知者。據世間中容有而談。非約一切。以 他心智世有得故。五根世間必無現得。第八 雖緣非極成義故不依說。由斯三類義有 不同故別開也。故從本疏。
[0852b09] 論。或色心等所顯性故者。色.心相顯四句分 別。一以色顯色。二以色顯心。並如疏迷。 三以心顯心。謂他心智。四以心顯色。謂心 緣色
問無為云何色.心顯耶 答有義虛 空無為通色.心顯。佛地論說。五蘊無處顯 虛空故。又心緣空故名心顯。擇滅無為若 依能證唯心所顯。若依離縛.自性斷者。亦
唯心顯。以簡擇心斷染顯故。通說三斷 是色.心顯。由斷五蘊而證得故。或唯心顯。 若非擇滅通色.心顯。色.心緣開而顯得故。
不動.想受唯心所顯。其義可知。今此通顯 諸無為因故。總說言或色.心等所顯性也 問若所知因以破彼者。他亦以此因破 大乘云。汝真如等。非不離識無為自性。所
知性故。如色.心等。此量亦應成真能破 答宗相扶過。大乘無為與心.色等而非即. 離。今難非離故為過也 若爾他改宗。云 非不即離識無為之性。復如何通 答亦
犯相扶。心言路寂而非有.無及即.離等。遮 定即.離言不即.離。
[0852b29] 疏。由第三轉上依主釋者。第三轉者名為 由聲。亦名具聲。由智惠力斷惑所顯故屬 由聲。更有餘義。如因明鈔。
[0852c03] 疏。非擇力所得亦爾者。亦是第三依主釋也 問第三由聲。今言非由何得同耶 答 雖不由智。然由緣闕無為方顯。故第三 放。
[0852c07] 疏。其虛空不動等者。有義不能礙物名之 為虛。無色等故說之為空。虛即是空。持業 釋 詳曰。離諸障礙名為虛空。不能礙
物。無色等者。皆離障義。義既無別。何成 持業。
[0852c12] 論。虛空容受色等法故者。若法內外皆有虛 空名遍名空。但法外有不名容遍。既能 合法各有虛空。空隨能合體應非一 問
若能合法便難成多。豈不自教而見違耶。 故佛地經云。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 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來法 界亦復如是。解深密經意亦同之 答大乘
虛空性非是有。無質礙處假名虛空。無法 無礙故遍諸色。雖遍色中無性不改。體性 無差云唯一味 問下明虛空依如.識立。 云何可說性是無耶 答彼經但據無質
礙處即名虛空 何以驗焉 答經以虛 空喻淨法界。若取依如所立虛空。能所喻 法便無異矣。取依識變。識變有為。不可為 喻。故彼經云。如虛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
滅。而此虛空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淨法界 中諸知變化利眾生事現生.現滅而淨法界 無生滅。故知不取依識變者。
[0853a01] 論。諸法應互相遍者。問難意云何 答彼執 空一而與法合。前難虛空隨能合法體應 成多。今責能合隨所合空體應成一。若
更互遍可名體一。若不遍者何名一耶。應 作量云。彼法。應遍此法。執彼此法體是一 故。彼應如此。亦同二十唯識難無次行等 量。
[0853a08] 疏。謂變空作無色等礙者。無色等法障礙之 相。
[0853a10] 疏。有漏一識因等者。如義燈明 有云有漏 一識者唯第六識。因無漏二識者妙觀.平等。 對究竟果名為因也。果無漏三智者唯是佛
位。故名為果 詳曰。雖理亦通。法師既為 入室之徒。故依燈正。
[0853a15] 論。此所現相假說為常等者。按顯揚論第十 八云。虛空無為者。由心所變境相相似故 立為常。非緣彼心。緣彼境界有時變異故
問識變無為別熏種耶 答獨影從見不 別熏種。廣如燈辨 有義別熏。論自說云 隨分別有虛空等相。數習力故心等生時。 似虛空等無為相現。故知別熏成種子也。
此緣生相實是有為。生滅之法前後相似。似 一常等說為無為不生滅故。故名為假 詳曰 雖言數習心生似空。而說不言別 熏種也。廣如燈破。
[0853a26] 疏。大眾部等九無為者。初之三種體皆一物。 顯有分位非體成多。次空等四即四無色 所依之處。別有無為是滅所攝。要得此滅
依之方生彼。能依細五蘊自是無常。所依四 無色而是常住 問色界何無 答以蘊非 細界非極勝。能依心等能緣上下無隔 礙故。無色不然。心不緣下。既有隔礙。別
有無為為所依也。緣起支性謂生死法。定 無明後方生行等。定行等前有無明等。此理 是一。性常決定。其無明等是有為攝。理是無
為。由此生死有別理故能為礙窮。故先無 明後行等起。一切聖道性能離染。理常是一。 某八差別自是生滅。理是無為。由有別理
能為礙窮。故道決定次第差別能離苦等。 據實一切聖道皆然。此中舉勝且言八道。
[0853b12] 疏。化地部九無為者。擇滅等三三體各一。定 障名動是散動也。由斷此動而得無為名 為不動。善等真如三體各一。性皆是善。道
支.緣起同大眾部。
[0853b16] 疏。三滅中立無常滅等者。謂擇.非擇.無常滅 名為三滅。無常滅者。有為相中滅相是也。 非唯擇滅.非擇滅二名為無為。即此滅相
亦無為攝。由此無為有勢力故令法遷謝。 若不爾者能相.所相俱是有為。云何能相令 所相滅。故知滅相是無為。如婆沙三十八明
又按智度論四十二云。滅有三種。謂知 緣滅.非智緣滅.無常滅。不說無常滅是無 為也。大小乘異也。
[0853b25] 疏。約詮約理等者。詮謂詮顯。能顯於法並 名為詮。非唯名等獨名詮也。三性不同。理 從於詮故分三種。談理是一。但名真如。
[0853b28] 疏。無別釋名者。但言無為不成六釋。無別 合故。若言虛空無為等。皆成持業。並如前 疏 有義其想受滅滅屬想受。是持業釋。想
受滅無為即依主釋。滅若無為想受之滅。即 依主釋。想受滅無為即持業釋。依又動地 得無為故。不動無為亦依主釋 詳曰疏釋 為本。理既不乖。有義亦得。
[0853c06] 疏。即依假體皆可說假者。依識所變立此 八種。八種皆假。
[0853c08] 疏。實亦可然者。若依法性而皆實。
[0853c09] 疏。不障一法得多無為者。略有三釋 一云 且如一貪九品不同。斷此一貪證九無為。 無為無品。約所斷說故名為多 二云釋
外難。外難意云。斷想受等已得擇滅。何故 望此復名不動無為等耶。不障此一想受 等滅。而能證得擇滅.不動多無為也 三云
舉斷一貪得多無為。證受等斷而立擇滅。 亦得不動多無為也。後釋為勝。
[0853c17] 疏。無自言相違者。前有法言能取彼覺。後 法復言亦不緣彼。既言能取何不緣彼。 既不緣彼何名能取。故成相違。量標汝言 故無斯咎。
[0853c21] 疏。無違宗者。有法宗言能取彼色。彼心外 色。心外色法自宗非有。復非心取。今言取 彼故違自宗。宗置汝言亦無失矣。
[0853c24] 疏。二障三住過者。有本言通乃寫誤也。過謂 過失。二障之失歷三住也。
[0853c26] 疏。有唯法執種子者。如羅漢所起法執。如 燈具明也。
[0853c28] 疏。又俱所變等者。變似我時必變似法。變 似法時未必有我。言亦爾者。亦前二執。
[0854a01] 論。緣識所變蘊處界等者。問既云所變。八識 幾是能變識耶 傳有三釋 一云唯除第 六顯餘七識。第六所變即親所緣。下文別
說起自心相執為法故 二云通八。雖第 六變是親所緣。初文通說。下方別說親所緣 緣故亦無失 三云唯顯第六意識。由是
即說唯親所緣。既是親緣故蘊.處.界唯是有 漏。同前取蘊。但開合異 有義斷云。言識 所變即親所緣。如何復言起自心相。由此 但依疏解為正。
[0854a11] 疏。又我唯總執故者。執總聚法以為我也 問別計五蘊亦為其我。何得名總 答 雖別計蘊亦得總名。且如色蘊含根.境
等。不同處.界。名總無失 有云。且舉總 執。據實有別 詳曰。此非善釋。失疏本 意。若一一蘊皆別別計。乃分別我非俱生計 故。
[0854a18] 疏。然上座部等者。按婆沙論第九云。或復 有執。心.心所法能了相應。如法密部。彼作 是說。惠等能了相應受等。有部破云。問何緣
不知相應諸法答同一所緣俱時轉故。謂一 有情心.心所法於一境界俱時而轉.理無 展轉互相緣義。譬如多人集在一處。或同觀
下。或共觀空。現必不能互相見面。心.心 所法亦復如是。若智能知相應受者。彼受 為能緣自體不。若緣自體。則有前說緣自
心過。若不能緣。則心.心所應俱時起不同 所緣。勿有此失故不能知相應諸法。
[0854a29] 疏。化地部說緣共有法者。按婆沙第九云。或 復有執。心.心所法能了俱有。如化地部。彼 作是說。惠有二種俱時而生。一相應。二不
相應。相應惠知不相應者。不相應知相應 詳曰。釋相應等具辨如燈。疑共字錯。共 字濫俱。寫者草誤 或俱與共義意相似。疏 取意談而非錯也
有部破云。問何緣不知 俱有諸法。答極相近故。如籌霑取安膳那 藥置於眼中。極相近故眼不能見。此亦如 是。
[0854b10] 疏。西方說惠俱五蘊等者。按婆沙第九云。 西方諸師作如是說。與惠俱生諸蘊相續。 自身攝者是俱有法。有部難云。若爾眼識應
不能取自身諸色。餘識亦爾。彼作是說。五 識能取自身中境。意識不能。有部難云。若 爾意識應不能取一切境界。便為非理。有
部自云。此隨轉色及此隨轉不相應行名俱 有法 詳曰。化地西方二義。大同。
[0854b18] 疏。云五識依色根等者。釋五識緣俱色所 以。
[0854b20] 疏。設佛鏡智等者。問凡夫自證亦各自知。應 名為佛 答佛一剎那知餘一切.及自相應。 凡夫不爾。不名為佛。
[0854b23] 疏。見分之境心等必同者。此會違也。謂有 難云。心.心所等各緣自見。自見既別。如何 王.所名同所緣。故有斯答。
[0854b26] 疏。然一一自證等者。且同時心除受以外與 餘心所緣受見時。受自證分亦緣自見名 同所緣。不要受見與餘見分同緣受見方
名同緣。緣餘心所亦復如是。
[0854c01] 疏。自緣妨至第二釋者。前雖多解後解為 勝。故指第二。
[0854c03] 論。有作是難等者。有說唯敘外道難也。有 義兼敘小乘之人。若不爾者。下通難中云 何說言又假必依真事立者。理必不然。此
牒於誰。既有後牒。明前有難 詳曰。有義 為勝。犢子等部許有我故。餘無我者與有 我計合而言也。疏中但云此 [口*大] 世難。不言 唯故意亦通也。
[0854c10] 疏。無所說義假法者。牒所無假。前擇由假 說我法中疏有兩判。一假我法乃屬於說。 但假言說以為我法。二假我法不在於言。
以所說為。今非第二。
[0854c14] 疏。其體似法亦不成者。正難似無。
[0854c15] 疏。似無依故者。釋所以也。汝宗說似依於 假立。所依假無。能依之似故亦不有。
[0854c17] 疏。即義依體假者。此結依於義依體假而 為難矣。
[0854c19] 疏。又所變之似既無等者。由無真故。故似 無也。
[0854c21] 疏。能說之假不有者。有所變似依之立假。 由似既無故假不立。言能說假即前第一 假我.假法但依說立。名為能說。
[0854c24] 疏。即有體強設假者。結依有體強設假 難。
[0854c26] 疏。世間我法標宗說無者。論主標宗無世我 法。所以外人但難聖教。
[0854c28] 論。彼難非理者。詳曰。科判具疏。又今助科 總分為二 一彼難非理至前已破故。總非 小乘及以外道 二依類等下。別破二計。
犢子等計既許有我。故作此科亦應無 失。
[0855a04] 論。依類至俱不成者。問假依類.實。外意何 耶 答彼云。假者依似.共立。類有似.共。 如言人類。由人相似方得類名。人業大同
名為共法。由類有此似.及共法故假依類。 又實句火內外皆有。人身內火似身外火。設 與外火同有猛赤。亦有似.共故假依實。
即人身中有斯類.實。故依類.實說人似火 又依宗計。凡諸假說皆依類.實二句所 攝。非唯假火。
[0855a13] 論。依類假說理且不成者。下別破類.實。破 類.實中皆指似.共。有義初破依類似事 不成。後破依實共法不成。文自明說。然諸
師說。依類依實。皆通破彼似事.共法。此定 非理者 詳曰。雙破定然。非非理也。論破類 云。若無共德而假說彼等。破依實云。若
謂人.火德相似故等。此即如次破共.似法。 何言非理。若言如次舉無共.似以破似. 共。理亦不然。文既明言彼無共.似。何故
不得名破共.似。故應從前雙破為正。
[0855a23] 論。人類猛等現見亦有互相離者。具辨如疏 問外救意云。說猛赤人而似於火。此人 人類與赤等德不相離故。不說一切人
類猛等皆不相離皆似於火。何故諸德並 以貧富先後事等。以辨相離。而為難耶 答有云。人起嗔時面赤心急假說為火。彼 若歡喜面白心緩。雖無猛赤。曾起猛赤亦
說似火。雖與德離猶說似火。故不得言 不相離故方假說也。此亦不然。言人似 火。皆依於現不約曾言。若據曾言不息 他救。救云汝依曾有名為假者。我據有體
名不相離說之為假。斯亦何失。故知不 可 詳曰。縱急赤人人類與德有離.不離。 內德不離。外火猛德與類互離。論據外德 云互相離。而言亦者以外離德。亦內不離
猛赤之德。彼若救云依內德者。理亦不然。 有內無外便無共法。無共法故過同於前。 故論不說。
[0855b12] 疏。此總結非皆有比量者。前二破中皆有其 量。今略言之。破初量云。汝言類句。定不依 之立於假火。無共德故。猶如水等 破第
二量。宗同於前。因云猛赤等德有互離故。 猶如水等。更思。
[0855b17] 論。說火在人不在德故者。問外人但云。由人 與火德相似故說人為火。不言其火而在 於德。若難彼云火不在德。豈不相扶 詳
曰。諸德云云。廣如餘辨。理皆難究 今助 一釋。若謂人火德相似下應有難.救。而難 彼云。若據相似而假說者。即應說人猛赤
等德而似火德。不應說人似火也。以人與 火不相似故。他救云爾實以人上赤急等 法以類火故。言人似火舉人取德。故次 難云。說火在人不在德也。世間說彼似火
之言但目於人。不屬人上猛赤等德。論文 隱括而不具言。
[0855b29] 疏。德是實家德可依假說者。此設縱也。德是 實德。而依於德假說火者。可許其假而依 於實。
[0855c03] 疏。今不在德等者。世間但說火在於人。人 非實德。如何乃言假依實耶。
[0855c05] 疏。此即便依假人說實火者。假合名人。火 是實法。即是依假而立實火。不是依實立 假火也。便違本計。
[0855c08] 疏。既說火在人等者。世說假火既在於人。即 由人似名為假火。非由德似。既依於人 立於假火。人非是實。云何得言假依實 立。
[0855c12] 疏。此中有救等者。外為難云。火有猛赤火 名真火。人有猛等似彼名假。誰言其火而 依於德。乃復難言火不在德。應詰彼云。
人.火猛赤所依各異。既無共德依何說假。 無共假說過如前說。以此等難前已具明 故不舉也 問外若救云。共謂相似。如汝大
乘識變外器。雖各不同相似名共。不說一 物貫於二處方名為共 答略為三釋 一云火有猛德。人無其德。以人非是實句 攝故。如何得言有於共法而假說耶。若
言人聚.火聚二中有德相似名為共者。亦 為不可。非唯依實一聚之中。通諸法故 二云以似名共。共.似無別。即依二法而 立於假。云何前云依三法立。故救非理。
[0855c26] 疏。以破小乘伏難者。小乘雖立真等三種。 文不顯說故云伏也。此據前難無小乘 說。
[0855c29] 疏。小乘等自辨真事等者。不通外道名為 自也。雖小乘等而非一類。總皆內法。名自 無失。
[0856a03] 疏。或是外道等者。地堅火熱。如是一切諸法 自相名為共許。雖是共許假亦不依此等 而立。
[0856a06] 疏。非謂共許張人身等者。此釋量就他宗 所以。以大乘宗不許多法成其自相。眾多 法成但和合假。
[0856a09] 疏。現覺如夢等者。薩婆多等許識外境。故為 難云。若無外境寧有此覺我今現證如是 境耶。為答彼難故有此頌 言現覺者。
作證色等行解之心 如夢等者。此舉喻 也。夢中亦言我見色等。色等之境離心外 無。非夢現覺。境亦如是 見及境已無者。 正申難意。此師六識不許並起。眼等五識
隨一現緣。而不分別我今現見。後現作解 是第六識。前現量境及現量心並已落謝。寧 許有現量者。起現覺時既無現識。能見亦 無。如何此時許有現量證外境有。
[0856a20] 疏。若說共相唯有觀心者。大乘共相體性是 無。唯觀心中作共相解。約此行解名為共 相。具如燈辨。
[0856a23] 論。亦非離此至為假所依者。具如樞要。有義 謂通外難。外難云。若言詮法不得自相。 如何喚火便得火等。故此通云。謂假智詮雖
不得自相。亦非離此自相之外。有別方 便施設自相為假所依。由詮火名無始串 習。依火自相不依於水。假智隨名但緣於 火。且如假名詮法自相。雖不稱實要杖所
詮自相施設。假智亦爾。不離自相假智生 故。問此即假說必依於真。如何破他。答雖 依自相不稱所依。故不可說假必依真。 若爾外言我亦如是。雖假依真亦不說言
而稱真故。答汝之真事許識外有。如前廣 破。我但識變何得相例 詳曰。非無其理。 然依論意本解為正。故論前云假智詮不 得自相。此文即云亦非離此。若非智詮此
此誰。又若自相。如何自相施設自相。又施 設者。巧便安立所以之義。以彼自相安立 自相為假所依義疎且昧。又雖識變不變 有別。而假依真有相濫失。故今不依。
[0856b13] 疏。假智及詮至說為假故者。假智所變.假 詮所詮。與法自相而相似故。故說智詮而 為假也。
[0856b16] 疏。故智相非所依者。非假智詮親所依也。 非是不許為疎所依。
[0856b18] 疏。然緣自性色及詮故者。緣自性色詮自 性色。
[0856b20] 疏。不聞聲起比智者。不能依聲而起比 智。云不聞聲。非是嬰兒全不聞聲。
[0856b22] 疏。此鼠前生為猫食等者。問前為人等後死 為鼠。見鵄等類應不驚走 答由前前生 曾作鼠故。或在人中曾聞見故。故亦驚也
問鼠等豈皆得宿命智知彼食已 答義 意如此。非必鼠等作此等心方驚走也。但 為俱生而保養命故。
[0856b28] 疏。心心所法此是誰緣者。根.塵.種等是心所 緣。心知自相此能緣心誰之所緣。誰能緣 此心之自相。
[0856c02] 疏。若言他心智能緣至如餘散心者。問他心 智者即通所收。何名為散。答且他心智略 有三類 一謂如來.八地已去菩薩所得定 通無別
二者二乘.七地已還菩薩所得.及 凡夫人修得之者。依定而起。然非即定復 不同散 三者報得。此唯散心。若依定起 名為證量。報得不爾。以他心聚有非證量
故言非證非謂一切。他心證量義即不遍。 若自證分證量義備。故遣他心而取自證。
[0856c11] 疏。安惠謂佛他心智緣者。問此師何故不取 自證為能知耶 答安惠見分遍計無體而 非是心。心即自證故不自知。但佛他心了 諸心也。
[0856c15] 疏。依他有法謂一色等者。非說共相是依他 性有體之法。意明共相由杖有體法上而 起名依有法。
[0856c18] 疏。及於此中至此相是無者。能遍計心所增 之相。同於共相體亦是無。故云及也。
[0856c20] 疏。心變共相外必有體者。外謂本質。
[0856c21] 疏。乃至緣我等者。問即蘊計我可言實合 名必有體。離蘊計我何為外體 答亦依 名教而起計故亦名有也。
[0856c24] 疏。或別緣等者。雖不有質。然相不無及杖 言教。亦得名為有合緣也。
[0856c26] 疏。又解即共相別緣等者。問前言共相但是 觀心無別體性。此何復言亦依他耶 答遍 通諸法名為共相。此實觀心行解安布。今
談此心所緣之法是相依他。不爾此心緣何 為境。然此相分實不通餘。但是觀心作通 餘解。由是前後亦不相違。更有多妨如燈 具明。
[0857a04] 疏。應不能緣二三諦等者。二二三三乃至四 合以緣諦也。故置等言。此即壞緣四諦觀 也。
[0857a07] 疏。如佛地三解者。如樞要引。疏下亦明。
[0857a08] 疏。此非安惠文者。經頌所言識所變者即見. 相分。其體非無。安惠二分體即不有。所以 知非。并結長行亦非安惠。
[0857a11] 論。多異熟性故者。有義應作四句。有異熟 非多。謂六識中業所感者。有間斷故不名 為多。有多非異熟。謂第七識有覆性故。俱
非即是六識之中非業招者。俱句第八。遮 餘三句故說多言。
[0857a16] 疏。寬狹何事遮不說者。縱令寬狹有何違 事遮不說之。
[0857a18] 疏。此中意說等者。問何意須約熏習之位 便取異熟 答由前外難若無實我。云何 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前答彼云。我法
熏習諸識生時變似我法。為此故取熏習識 位。
[0857a23] 論。了境相麁故者。有義應作四句。有了境 非相麁 第七.八識。有相麁非了境。六識心 所。有俱非謂七.八心所。有俱句。第六心王。
亦了亦麁故。
[0857a27] 疏。六不共義者。簡七.八也。前之五義皆對 佛果緣於細境六識明也。
[0857a29] 疏。此名唯望現果為名者。因能變名唯對所 生現行果說。
[0857b02] 疏。此種及現行所引生故者。釋種得名果 變所以。
[0857b04] 疏。不以等流所變等者。即此習氣有因有果。 論中但舉習氣之因以彰其體。不舉其果 而辨體也。
[0857b07] 疏。義顯所生等者。釋論舉因不說果意 問本意欲明所生之果通八識等。何不舉 果直以明之。而乃舉因方便顯耶 答若
舉其因。顯此習氣亦有因生。并顯所生通 八識等。復能顯自亦能為因。若直舉果。恐 疑習氣不從因得。為含多義故舉其因。 異熟習氣亦准此知。
[0857b14] 疏。流謂流類者。有說。等謂相似。已顯類同。 所言流者是流住義。果從因起。因所流故 名之為流。等之流故。亦依主釋 或所生
果與因相似名之為等。從彼所起名之 為流。此等即流。持業釋也。故論說云由果 似因名等流故。
[0857b20] 疏。舉因能熏者。二習氣因體是能熏。名因能 熏。能熏即因。
[0857b22] 疏。不說我見熏習等者。問異熟習氣豈異等 流習氣外有而別說耶 答善.惡種子生自 現種名為等流。有餘緣助感後異熟即名
異熟。雖體無異有別勝能故開為二。我見 熏習方此不如故不可說。由此異熟必是 等流。自有等流不名異熟。即無記種.及彼 善.惡不招果者。
[0857b29] 疏。三界具幾等者。欲界等流具有三性。異熟 二性。上二界中等流二性。異熟唯一。無不 善故。
[0857c03] 疏。未知生何等者。即論說云。八識生者。 答生何也。為因緣者。答如何生。名等流者。 答起何果。下異熟果亦准此知。
[0857c06] 疏。餘法亦爾者。第八心所名餘法也。
[0857c07] 疏。若爾即真異熟等者。問按彼論云。阿賴 耶識相應受。於一切時唯是不苦不樂。唯是 異熟生。不言識體亦異熟生。言異熟生豈 不乖彼
答相應之受既異熟生。識從於 彼必定同也。故論不言。
[0857c12] 疏。今五義中取第一者。問准前所明總有 六義云何言五 答意明異熟對異熟生。六 中第三非異熟生復非異熟。所以除之但 云五義。
[0857c16] 疏。今明圓成性者。略為二釋。一大段第二廣 明相性。對前略標名為今也 二今字錯 應為不字。明彼初標一頌半中不說圓成。 前釋為勝。
[0857c20] 疏。初略解三後廣分別者。有義初略說三相。 後廣解因相。疏說後文廣解三相此定非 理。下文自說一切種相應更分別。不言應 更廣三相故
詳曰。以彼總聲於別而轉。 聖教明許種相即是三中一故。亦何有違。
[0857c25] 論。謂雜染互為緣等者。問若能藏故即名賴 耶。僧佉真性應賴耶體。許能藏故 答彼 能所藏無有異故不名賴耶。故攝大乘第
一等云。非如大等顯了法性藏最勝中。阿 賴耶識攝藏諸法亦復如是 釋彼計冥性 有最勝能名藏最勝。大等諸法果相顯著 名了法性。若未變時藏在冥性不異冥性。
若已變異亦復不離。冥性為因大等為果。 因果同體以明攝藏。今立賴耶攝藏因果。 而非即異故不同彼 又能所藏傳有三 釋。一云現行第八與所持種互為二藏。謂
現持種。種名所藏。現名能藏。種生現識。識 名所藏。種是能藏 二云現初能變與諸轉 識互為緣起名能所藏。本識為因七識是果。
七識為因本識是果。所藏為因能藏為果 三云以種望現能熏七識名能所藏。從七 識生能生彼故 有義斷云。然今論意依第 二說。論主下釋達磨經云。此頌意說阿賴耶
識與諸轉識互為因果。故但應說以現望 現名能所藏說為因果。復破疏云。言能藏 者但取現識能持種義。此即不然。論說能 藏顯是因性。不可現識與所持種為因緣
故。下說現識能持種故名因相者。由能所 持體不異故。能生諸法。說現望現名之為 因。非說能持望所持種名為因也。又能所 藏皆通種.現。無別體故 詳曰。雖有此
斷理亦難憑。現望於現因緣豈立。現不親 能生於現故。若言非因由有其力與因 名者。現望於種何不許耶。豈現望種無有 力乎。又疏後解因相之中。自斷三相皆通
種.現。自既目擊何事斥耶。餘多分別具如燈 辨 問無漏淨種亦依第八。現淨因生復熏 成種。第八望之何非二藏獨言雜染 答
能攝為因。所攝為果。非能所治得為因果。 故不取之 若爾賴耶應非淨依 答是 增上緣。為依不爽 問餘有漏識除生第 八餘有漏種非八因果何名二藏 答諸
有漏種本識性同。無別體故。轉識與八互 得為緣。俱有漏故故不相例。
[0858b06] 疏。又離二無總等者。問二釋何別 答前約 因果。後據體義。故分二釋 問前總自體 離因果無。何故第二方言離二無別總耶
答剋實二釋皆悉別外而無有總。約問 分二。與後顯前亦無有失。
[0858b11] 疏。然果種狹者。種為果相。果相種狹。唯業 所招方名為果。即是第八親名言種是果種 體。言唯業果釋所以也。
[0858b14] 疏。經部計色根中有心心所等者。按瑜伽論 五十一。依經部義立因緣云。復次若諸色 根.及自大種。非心.心所種子所隨遂者。
入滅盡定。入無想定。生無想天。後時不應 識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心.心所法種 子隨逐色根。以此為緣彼得更生。復次若
諸識非色種子所隨逐者。生無色界異生。 從彼壽盡業盡沒已還生下時。色無種子 應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當知諸色種子 隨逐於識。以此為緣色法更生。
[0858b24] 疏。現行望種非者。非俱有因 問現行望 彼所熏之種何非俱因 答望生現種不 望現行所熏之種。又明第八。第八不熏故
望種非。不辨餘識故無過矣。
[0858b28] 疏。如小四相者。小望本法但是但有而非 是因。同現望種故引為喻。
[0858c01] 疏。今於能作因中辨持種者。持種因義六因 之中能作因攝。能作寬故。
[0858c03] 疏。又亦為清淨種者。此識能為清淨種依 名清淨種。
[0858c05] 疏。以自證分但有三義者。因.果.體三名為 三義。
[0858c07] 論。一切種相應更分別者。問異熟習氣為因 相不。若是如何說生自果。不是如何果名 異熟 答傳有二釋。一云因相。論舉親生
影顯業種。二云但取等流習氣。故今此云 親生自果。異熟因果依別義說 詳曰觀 論之意後釋為勝。尋論可悉。
[0858c13] 論。體用因果理應爾者。攝論唯望體用明 之。瑜伽但據因果以辨。此論兼之 攝論 本云。何賴耶識中諸雜染品法種子。為別
異住。為無別異。非彼種子有別實物於此 中住。亦非不異 無性論第二釋云。一切 種子是阿賴耶功能差別。如法作用與諸法 體。非一非異。此亦復爾
瑜伽五十二云。 種子云何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 亦非餘處。然即諸行如是種姓.如是等生. 如是安布名為種子。亦名為果。果與種子
不相雜亂。若望過去諸行即此名果。若望 未來諸行。即此名種子。望彼諸法不可定 說異.不異相。猶如真如。
[0858c26] 疏。此即諦唯者。唯在俗諦名之為唯。不 望假實名為唯也。
[0858c28] 疏。此是實唯者。唯在俗諦種可言實。勝義 即非。
[0859a01] 疏。此助瑜伽會於此等者。問可此會彼。云 何助彼而會此耶。造論前後尊卑異故。復 彼何違而待會耶 答助學彼者顯教不
違故為通會。彼論說種唯在俗諦。俗諦對 真名為假故。此論說實豈不相違。今顯彼 論對一真諦。此論不爾。二論望差。故不違 返。
[0859a08] 疏。亦非見分者。不依見分名非見分。由 護月師許種依見。為異於彼故言非見。
[0859a10] 疏。不可見分初受餘熏等者。設遮餘人見受 熏也。
[0859a12] 疏。隱器色不論者。無色見分緣下界器。瑜伽 隱之但言緣種。
[0859a14] 疏。舊相傳至唯三分故者。由以自證為能 緣故故依見分。見分不許緣於種子不 依自證。其第四分不離第三別有體性。故 但三分
有說。護月種無別體。但依賴耶識 上功能假說種子。故自證分緣見分時亦 名緣種。無別相故非見所緣 復有說云。 依心自體故自證緣。問此師種子何分所
收。答有三說。一云即是自證分收。由假說 彼無實體故順第二釋。一云見收。自證境 故。順疏所敘。一云雖依自證而立亦見分 收。自證緣故。順第三釋
詳曰。既無明教 優劣叵斷。取捨任情。
[0859a26] 論。因果俱是善等性故者。問既隨因果以判 於性。應隨因果有多差別 答可爾。故 瑜伽論九十六云。住自性界者。謂十八界墮
自相續各各決定差別種子。習增長界者。謂 即諸法或是善.惡於餘生中先已數習令彼 現行。故於今時種子強盛依附相續由是 為因。暫遇小緣便能現起定不可轉。復次
以要言之。雖界種類十八可得。然一一界 業趣有情種種品類有差別故當知無量。三 性各有多類差別。
[0859b07] 論。諸無漏種等者。問既非異熟識性所攝。 依護法義是識分不 答傳有兩說。一相分 收。若爾第八應緣此種。答二解。一云許緣
無失。此釋不正。一云不緣。但說見分親所 緣者皆名相分。不言諸相皆見所緣 若 爾不緣應非唯識 答不離識故唯識。無 違 問設許緣彼復有何失 答因位第
八唯是有漏。非有漏心所緣之相是真無漏。 為此不緣 二云既非見緣依自證分自 證分攝。若至無漏方相分收。淨見緣故 有
義斷云。前解為勝。雖在因位非見所緣。是 相分類。從餘相分相分所攝。
[0859b19] 論。雖名異熟而非無記等者。問依異熟故名 為異熟。依無記故應名無記 答有義可 然。前說唯善約其自性自果說故 詳曰。
不然。異熟義寬。無記乃局。故不相例。又言 善者體殊勝義。不可勝善從於所依立於 劣稱。不同有漏。有漏與依性類同故。
[0859b25] 疏。此除佛無漏等者。佛種不依異熟識故。 又佛五根亦是善也。取不成喻。所以除也。 能依之識與所依眼而性不同。種及異熟其
義亦爾。故言齊也。
[0859b29] 疏。三家無諍等者。新熏.本有.新舊合用名 三家也。其本有家雖不許生。然熏增長而 亦許故。故通三也。
[0859c03] 疏。護月義者。亦名月藏。
[0859c04] 論。如惡叉聚者。於一聚中法爾而有多品 類也。西域有之人以為染。并取其油。故瑜 伽論九十六云。然一一界種種品類有差別
故。如惡叉聚。於此聚中有多品類。雖說 為一有無量種。疏意少別。如瑜伽鈔而會 之也。
[0859c10] 疏。又第三卷次前上文者。瑜伽第二明諸種 子所熏之上。辨諸有情有無涅槃。此生下 也。
[0859c13] 疏。初但有一者。問本有無始何得云初 答 據本名初。如一貪心本唯一種。此種生現。 現行滅已此還自類前後引生。至對治道種
方永斷。故無雜亂中斷等過。
[0859c17] 疏。非無漏能熏亦始有者。無漏凡位而未能 起。故不得言能熏無漏亦無始有。
[0859c19] 疏。非花不熏等者。非是花氣不薰苣勝。苣 勝香氣而自本有。
[0859c21] 論。說聞熏等者。按無性論第三云。復次云 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為雜染因。復為出世 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
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 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法聞熏習 種子所生 釋曰。諸佛法界永離一切客塵 障故名最清淨。謂從法界所起教法名為
等流。無倒聽聞如是教法故名正聞。依此 正聞所起熏習是名熏習。即此熏習能生 出世無漏之心名為種子。如是種子非阿 賴耶未曾得故。餘文可悉。
[0860a03] 疏。五十二真如所緣緣種子生者。按彼論 云。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麁重自 性種子為種子生不應道理。答諸出世間
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 子所生 釋曰。相傳天竺略有三釋 一唯 新熏宗。勝軍論師。自有兩解。一云諸佛菩薩
由證真如。展轉流出十二分教。見道已前 勝解行地緣彼經教作所緣生。從本為名 名從真如所緣緣生。二云初地出世聖道。 一從世第一法為增上.無間二緣而生。二
從真如所緣緣生 二本有宗。護月論師。亦 有兩釋。一云本有無漏種子為增上緣。真如 為所緣緣故。順解脫等善根得生。二云本
有無漏種子為因緣。解脫分等為增上緣。世 第一法為無間緣。真如為所緣緣故。初地 出世間法得生。論從後緣隱前不說。云 從真如所緣緣生 三新舊合。戒賢師釋。
與第二師義意同也。更有同異。具如彼 鈔。
[0860a22] 疏。謂與諸識作二緣性等者。如燈具辨。
[0860a23] 疏。如言諸法至俱是一種生者。本有師宗自 有兩解。此牒初釋。初釋意云。善.惡二業是 異熟因。異熟及因共一種生。此有一難。如
文可悟。
[0860a27] 疏。又汝若言至各一種者。牒第二解。此解意 云。誰言異熟與善.惡因但一種耶。於此解 中難有二也。如文易知。
[0860b01] 疏。設俱新起等者。此本有難。難意云。我言 本有。即合善.惡與異熟果而為因緣。汝 俱新舊。豈新業望新異熟是因緣耶。此既不
爾彼云何然。
[0860b05] 疏。然觀本意後解是本者。本有師義雖言兩 解。前解設陳。後釋是本。
[0860b07] 疏。應諸現行至熏增長故者。正難轉識望第 八識不名因緣。但熏增長同於業故。
[0860b09] 疏。此本有種以自類為其因緣者。正義自 敘。
[0860b11] 疏。既爾至新熏生故者。本有師難。難意可 解。
[0860b13] 疏。然以生種類同等者。正義者釋舊種生種 類同新種生於現行得名因緣。然據護法 新舊合生。今者且隨不正答也。
[0860b16] 疏。不同唯本有者。舊新俱有。以舊類新。舊 亦因緣。汝唯本有。無可為類。故非因緣。
[0860b18] 論。勿無漏種生有漏故者。有云他亦許無漏 種為有漏因。如延壽法.及無漏法為有漏 因感十王等者 詳曰。不爾延壽法者但
由無漏資彼故業。豈許親生有漏果耶。又 十王報諸處皆云因地前修。豈客地前已 起無漏。設迴趣者亦非無漏親感彼果。無 漏不招三有果故。
[0860b25] 疏。善不善種小乘可爾者。此設許之。非彼 本計 有云。有部除能作因餘皆因緣。不 善得為有覆無記同類因也。同諦故者 詳
曰。設彼不善為無記因亦不為證。此明善 法為不善因故。
[0860c01] 論。分別論者。按瑜伽論第二十七敘彼計 云。分別論者作如是計。心性本淨客塵煩惱 所染污故相不清淨。又云。染污.不染污心
其體無異。謂若相應煩惱未斷名染污心。 若時斷已名不染污 彼宗意云。無始已來 心體自淨。由起煩惱故名染污。染污非心 無始本性故立客名 問有情無始有心
稱本性淨。心性染本無。寧非本是聖 答 有情無始心性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聖 問有心即染。何故說云心性本淨說染為 客 答後修道時由染斷滅唯性淨在。故染
稱客。
[0860c13] 疏。起心非淨難者。依他起心名為起心。
[0860c14] 疏。若言無漏體滅至亦不然者。此牒外救外 救意云。我本無漏體不斷絕。汝若言我無漏 斷者。故亦不然。
[0860c17] 疏。以有漏為相性是無漏者。牒彼外意生 下論文。
[0860c19] 疏。諸異生位應無漏現行等者。異生汎起諸 心等時。此心即應名為無漏。以性淨故。 如諸聖者無漏之心。若許爾者。即異生位起
心之時應名聖者。以許起彼無漏心故。 疏中文總故開之也。
[0860c24] 論。然契經說至說心空理等者。按勝鬘經 云。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 藏。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煩
惱.上煩惱所染。
[0860c28] 疏。有圓寂法者。圓寂之法即是無漏菩提因 也。
[0861a01] 論。或說心體非煩惱等者。按瑜伽論五十四 云。又復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 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畢竟不淨
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
[0861a05] 疏。轉齊義等者。此義具如法苑三身章辨。恐 繁不引也。
成唯識論演祕卷第二 (終)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3 冊 No. 1833 成唯識論演祕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