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line of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師地論略纂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五 (論本第十一第十二)基撰
[0066c15] 一釋來意。十七地中。初之九地。明三乘境。分 之為四。初二地是境體。一切皆以識為性故。 次三地是境相。麁細異故。次二地是境用。定
散二時起作用故。後二地是境位。有心無心 二位別故。由體依相有其作用。位次別故。 立九地境。境體二者易知難知。以為先後。
境相三者。麁中細品以為先後。境用二者。 勝品劣品以為先後。境位二者。顯時隱時以 為先後。此下二地。明其境用。即以勝劣而為 前後。是謂此地之來意也。
[0066c25] 二解地名 三摩呬多此云等引。舊云三摩 提。訛略也。此有七名。一云三摩呬多。釋論解 言。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
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此卷下言。非 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 所引故。即以三義解等引。一等能引。二引平
等。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能引所引俱平等 也。三摩云等。呬多云引 二云三摩地此云 等持。三摩如前。地是持義。舊云三昧訛也。三
云三摩鉢底。此云等至。三摩如前。鉢底云至。 舊云三摩跋提訛也。四云馱衍那。此云靜慮。 舊云禪義不整也。五云質多翳迦阿羯羅多。
此云心一境性。質多云心。翳迦云一。阿羯羅 云境。多云性。舊云一心略也。六云奢摩他。此 云止也。七云現法樂住。六十三中。解等持心
一境性奢摩他及住義。此諸名中。其等引地。 釋有三解。如實義者。通有心無心。唯在定位 一切功德。等引三義其理通故。一切散位皆
非此地。三摩地名目。別境中等持一數。通攝 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如釋論 中四句分別。然諸經論。就勝但說空無願等。
名三摩地。三摩鉢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 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 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靜慮通有心無心。
有漏無漏。染與不染。依色四地。非餘地處。然 諸經論。就勝多說色地有心清淨功德。名為 靜慮。心一境性。體即等持。通染淨故。以心
一境性釋等持。故奢摩他唯有心位。非無心。 唯淨位。非不淨。唯定位。非散心。現法樂住。 唯四靜慮根本。非近分。淨無漏心。非散及無
色。由此等引。通攝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 總寬通故。偏立地名也。
[0067a28] 三出體性。釋有三師。相對四句皆廣如彼。此 地之中。初結前生後以發論端。後依問答。答 中有三。一頌標。二釋標。三廣解 最後眾雜
義。即入第五諸經宗要。其宗要中。釋下所列 八解脫等諸法相經。其眾雜義。亦解諸經散 雜眾義。俱釋經故。故成一門。於安立等門中。
唯解靜慮。不解解脫等持等至。下宗要中方 釋之故 廣解有四。一總標。二安立。三作意 及所緣。四釋經。三四合明故為四段。總標中 有二。初標四門。後隨別釋。
[0067b09] 四靜慮別名。如前第五卷抄釋。廢立增減。如 六十三。等持中有十一門。不釋第十一易故。 又聲聞地方釋 四修定。一為得現法樂住。
二為得智見。三為得分別慧。四為得漏盡 五聖智者。謂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淨智。 果智。入出定相智 聖五支者。現法樂住為
四。依審觀緣起法。及為斷除餘結縛為第五 有因有具聖正者。正見正思惟語業命五。 名有因。正見正精進正念三。名有具。此七支。 與聖正三摩地為因故
等至中有六門。八 勝處十偏處因解解脫。已略解訖。更不釋之。 決擇等中釋四無色。不異解脫故亦不解。
[0067b21] 安立門中。以五門分別。一安立等引地。二安 立離生喜樂等。三安立蓋障。四安立支分。五 安立別名。安立地中 由此定等無悔歡喜
安樂所引者。謂由持戒心便無悔。無悔故歡 喜。歡喜故安樂。安樂故得定。故此等引非於 欲界。亦非欲界。於法全無審正觀察。
[0067b27] 第二安立中有三。初引經標。次隨別釋。後世 尊於無漏方便下。釋三摩地。與解脫前後妨 難 欲所引喜等。顯示所離。所證轉依無為 名離故
又於五法修習圓滿者。顯由轉依 所生之法。歡喜俱以喜受為性。無悔所引。正 深慶悅。立二差別。安樂俱以樂受為性。離諸
麁重所引調暢。調暢所引二種樂果。立二差 別。即前第五卷云。離生喜樂。然此二受俱是 適悅。皆由意生。總名為喜。故此但言說離生 喜。不爾諸文便為乖角
欲所引中。不說捨 者。欲所引捨而非忻樂。厭惡欲故而非所斷。 不善引捨不善性故。正是所斷。故說不同。
[0067c10] 歡者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 等者。此中意說。加行道位方修等引。故住資 糧方修淨行。持戒清淨生無悔等。或修定時
前遠方便。要先戒淨名資糧地。非要入位方 修等引。
[0067c15] 釋前後妨難中。有三經不同。一先說三摩地。 後說解脫。二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三說二 俱時。上來所引離五惡法。先說解脫修習五
法。後說三摩地。當第二經。既此相違。故今解 釋。此中根本定名三摩地。斷伏煩惱名為解 脫。由無漏中多依根本地斷諸煩惱故。先說
三摩地。後說解脫。非不依近分先斷煩惱。 後得根本地。於有漏中。多依近分。以六作意 先伏煩惱。以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入根本
地故。亦有第七作意。在近分地為解脫道。後 方得根本故。此中言由證加行究竟作意果 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不爾便違對
法等說。第七作意在根本地。俱句之中。作意 及定。俱是無漏解脫。俱斷煩惱種。謂加行究 竟作意。在未至定。所引果作意。入根本定名
三摩地中。此定俱時是解脫道。證無為解脫 故。說三摩地與解脫俱。非加行究竟作意俱 時之定。名三摩地 及餘無間道三摩地中
等者。此說前方便在未至地。依根本地起無 漏無間道。此二所引解脫道。俱三摩地中。此 能斷惑名解脫俱。非謂前二有漏作意能伏
惑者。名餘無間道。此不與三摩地俱所引解 脫道。亦不入根本地故。有漏無漏皆言方便 者。未得無學果滿名為方便。以說斷惑為解
脫故。說初離生喜。餘定生等則可知矣或此 俱句。即未至地無間道。名三摩地。此能解脫 障故。名為解脫。與前三摩地及解脫。體不 同。以為俱句。所望別故。
[0068a14] 安立蓋障中有二。初明蓋相。後明蓋食。蓋相 有二。初標列。後別釋 惛沈睡眠蓋中。初別 釋相。後合立為蓋所由。不守根門等。如聲聞
地說 心極昧略。如唯識說 解合立蓋中。 初二復次釋。後結成相順生義 掉舉惡作 蓋中。初別釋二相。後解合立蓋所由。所由中
有二復次。初解俱緣親屬等處所同故。合立 一蓋。後解行相相似故合立蓋。前別解惡作 相中有三時。初在俗時 我本何緣少小出 家等者。初出家時
或因追念昔所曾經等 者。出家後時 解行相相似文亦有三文。
[0068a25] 於應作事乃至非作返作。釋初二時。悔應作 不應作非作返作。皆通在俗初出家故 次 除先追悔所生惡作。及生惡作差別。第二釋
前出家後時所起惡作 除先追悔所生惡作 等者。除在俗時所起惡作 此惡作纏猶未 能捨者。初出家時所起惡作。猶未能捨 次
後復生憂戀惡作者。念昔曾經戲笑等事所 生起故。此又出家以後一種惡作差別。上來 二種攝前三時所有惡作。在俗惡作其處可
起。與掉舉境界可同。出家初起惡作行相不 應起。故名非處惡作。故論第三總結之云。次 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出家後時所起惡作。雖
與掉舉處所不等。然相相似。非但同境。惡作 憂戀與掉合立。其出家後二境不同。悔亦憂 戀故合立蓋。非掉舉體不遍染心。然行相增。
此時非有。說處不等。故與唯識理不相違。
[0068b12] 疑中。於師者佛僧二寶。於法者理。學者行。誨 者教。證者果。即教理行果四法寶也。由於三 寶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道諦。及正
斷寂靜滅諦 或方便者加行道。正斷者道 諦。寂靜者滅諦也 下明食非食。食者資長 義。增生蓋緣。非食者斷滅蓋法 若能於此 遠離染心等者。唯舉淨妙相之所以也
九 惱事者。如五十八說 法光明者謂如有一 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者。聞思修慧如次配之 觀察諸法。通上三慧也 又證觀察能治
惛沈睡眠黑闇者。證謂修法慧。謂於定中觸 會名證。由法光明。聞思等慧。除癡及疑。在 於修位能除睡眠。以能顯了諸法性故。名法 光明以為非食 笑
者。謂如有一或因開論 或因合論等者。顯說話名開論。隱密約喻說 話。合之令解名合說。開口而笑名現齒。喉 中出聲名啞啞 九種住心者。如第三十卷
聲聞地對法第十等釋 有緣緣起者。有緣 謂果法。緣起謂因法。
[0068c02] 第四安立支分中有三。初依地立數。次明廢 立。後問等辨。合以七門分別 一釋名。支謂 支分。如覺道支。薩婆多說。定是靜慮。亦靜慮
支。餘是靜慮支。非靜慮。如實義者。如四支 軍。各對治故。捨念知三。依於定位。同能除 障。名內等淨。淨諸障故。餘名可解 二出
體。數雖十八體唯有七。一尋。二伺。三受。四 定。五捨。六念。七慧。初二定樂即樂受故。非 是輕安。遍行一謂受。別境三謂念定慧。善有
一。謂捨。不定二。謂尋伺。由內等淨。六十三 說即捨念正知。故數唯七更無增減 三地 種類別。唯淨無漏具此支分。非染污定。染污
定中。俱舍二十八云。初染定無喜樂。非離煩 惱而得生故。第二染定無內等淨。彼為煩惱 所擾亂故。第三染定無正念慧。彼為染樂所
迷亂故。第四染中無捨念淨。彼為煩惱所染 污故。今亦可然 四依地。其未至定初二靜 慮。俱除其樂餘可具有。或唯依根本。定慧均
故。對法論說。諸無色中不立支分。以奢摩他 一味性故 五斷障別。初三靜慮所各五除 二。四靜慮所除各四 六五四支分增減所
由。初靜慮中無念知捨。第二定中名內等淨。 第四靜慮標清淨名。皆如六十三釋。第四靜 慮不立正知者。不苦樂受所映奪故。明闇利 鈍性相違故
問二定喜動踴起惑能障名內 淨。四定捨受鈍既障正知。亦不淨。答二定由 喜生煩惱。通令障三名內淨。四定捨受唯障 慧。不障捨念。名清淨。捨受行相鈍。障明利
慧。故第四定不立正知。非由起惑障捨念故。 說二清淨 七廢立中。六十三及對法并十 地經。皆有三尋伺為對治喜樂。為利益定為 所依。此中說四
尋伺為取所緣者。觀隨應 境。為能對除。定為所依。喜領所得。樂除麁 重。適悅心受名喜。能怡悅身即名為樂。麁重 在身。樂生彼滅。名之為除。非除下惑。除下
惑者唯尋伺故。即顯諸處說利益。支有二義。 一領所得境。二除麁重障。第三四定以領所 得。即除麁重更無別體。具二能故。適悅諸根 捨麁重故
恩謂恩德。即此諸支。於修定者 皆有恩故。六十三中有多復次。
[0069a13] 第五解安立別名中。有五名。一增上心。二現 法樂住。三彼分涅槃。四差別涅槃。五出諸受 事 文分為四。第三第四合分別故。增上心
者定體名心。能攝心故。或所依名心。定能攝 心。心之增上名增上心 現法樂住中。初解 樂。次解現法。後解無色不名所由 領受喜 樂者。謂喜樂受
安樂者。輕安樂 捨樂者。 捨受樂。順悅身心皆名為樂 身心樂者。所 怡悅樂 樂住者。六十三說。繫心於內不流 散故。住能引樂名為樂住。由此菩薩地言。
有漏樂者三界所繫。無漏樂者是不繫攝。今 依身心俱有四樂。喜樂喜樂安樂捨樂故。 四靜慮得樂住名。欲界無後二。無色無初二。 故雖樂現前。不名為樂住
又喜樂初二禪 樂。安樂是第三禪樂。捨樂是第四禪樂。身心 樂者。簡無色界非樂住所以 阿練若苾芻 便生譏論言我今問彼超色無色寂靜解脫而
不能記等者。此意說言。無色定名超色。無漏 定名超無色。此二名為現法樂住寂靜解脫。 故今為說無色界定非為樂住。色四靜慮名
寂靜解脫。是現法樂住。現行煩惱一分斷故。 種子未斷。後還退生。非決定故。名彼分涅 槃。設無漏靜慮及未定。從此亦名彼分涅槃。
又是有為。非無為究竟涅槃。名差別涅槃。
[0069b08] 又一分斷故。淨定及一分無漏。折伏煩惱。名 彼分涅槃。斷惑無漏。非無為故名非決定。是 彼分涅槃 又非斷性。證非擇滅。能證靜慮。
亦名彼分涅槃。真涅槃名此分涅槃。假涅槃 名彼分。彼分是種類相似義。彼假種類。而真 相似。名彼分涅槃。亦涅槃之差別。名差別涅 槃。
[0069b15] 第四解釋第五出諸受事中有四。初標四。一 出引經證成。二與五順出離界展轉相攝。三 因釋六出離界經。四釋離諸過失名出離依。
[0069b18] 初中有三。初標四出離。次解出離經。後問答 辨。出離有三義。一不行義。二滅麁重義。三離 染義。初定離憂。有此三義。二定離苦。唯有滅
麁重義。染初已捨後猶行故。後之三離。具麁 重滅及離染義。無相離捨。要無學位。餘位分 離不得離名。
[0069b24] 解出離經中有二。初解離憂經。後例離餘經。 如是於餘隨應當知文是也 初文有四 云 何知序者。序謂根由 能發根者。謂根境等
無知種子者。以無知人多起憂故。此皆名 序。設非染憂。亦說由癡起 又煩惱種子。皆 能起憂。無知為本。但說彼種。由此不善憂根
之性。由癡被損。離欲便捨。餘亦隨無。無知 滅故。設有分別而非俱生。離欲亦捨。俱生憂 根伴類捨故。
[0069c04] 問答中有三。初諸根相。次明苦根。後釋無 相 初靜慮中苦根麁重猶未斷者。由諸憂 根無知等引。彼離染時一切不行。麁重亦捨。
設於無上法希慕愁慼。亦無知引。故離欲捨。 由諸苦根有不由癡引。離欲猶行故。彼麁重 無堪任性。二定方滅 問苦根離欲起麁重。
二禪滅喜樂離下捨。麁重上地除。答苦根所 依及尋伺初定有故。二禪滅。喜樂所依無別 引。離染之時麁重亡 若初靜慮已斷苦根是
則行者入初靜慮及第二時受所作住差別應 無等者。此意說言。初定滅憂。二定滅苦。由 此雖有現法樂住。遂成差別。若初定中已滅
苦者。二定無別現法樂住。應無差別。經說靜 慮出受差別住成差別故。又此斷受有差別 故。初定尋伺不寂靜。麁重不斷滅。二定中寂
靜。麁重方斷滅。若初定中。苦根已斷。此別應 無 又無相等者。謂無學人所入空定。名無 相心定。有漏捨種子。為煩惱縛。假名隨眠。名
為麁重。入此定中說之為斷。現行無漏捨假 名現纏。在定猶起。非彼諸受為煩惱染。得有 隨眠。即此隨眠說名麁重。非無漏受而無種
子。喜根樂根及此捨根。但說依上地者。以地 增故非餘。
[0069c27] 第二與五順出離界。展轉相攝文有三。初牒 釋出離言。次釋妨難。三雜釋經 由欲恚害 出離即說乃至樂根出離者。欲恚害三。尋是
所出離不淨慈悲。名能出離。由此三觀隨其 所應。通四定有。故離四受即三出離。由色 出離 即說第四靜慮捨根出離者。此得空處
定離色界欲故。即是第四定捨根出離 由 薩迦耶滅者。即無相心定。離三界染。最後 盡時說無色界捨根出離。此後二種合名出 離捨根
順出離言有何等義等者。此中意 說。凡夫有學學觀出離。非離出離。今作五 觀是無學人。已能出離名順出離。果順於因 出離觀故。不說凡夫有學。由作此觀出離於
彼。為已出離三界欲。得無相心定。為薩迦耶 滅者。說此界故 彼諸出離雖復同時者。正 除害時。約修對治有差別者。依別行相及前 方便位
此上唯有一類對除者。第四定捨。 離色染除。唯觀於空一類對治。無色界捨。於 四蘊身。別修空觀一類對治。不同前三。加行
別修行相有異。雖一時斷別建立三。後二不 然故無差別 云何猛利見等者。釋經中。有 二十八句。初十三句離欲方便道。後與此相
違下十五句。正離欲道。此經意顯。由前加行 離欲道。阿羅漢身。染愛不行。眾惑不起。如紅 蓮花水滴不著。故作五觀名順出離 初十
三句中。初八句不著欲觀。後五句厭於欲觀 謂由觀察作意。是總句。下二作意。是別句。 為欲審察煩惱斷與未斷。復更作意。觀察彼
生隨順淨相。是七作意中。觀察作意相。於後 對治作意觀察。名於勝事作意。數數觀察進 修對治。名猛利功用作意。故此說離三界染
前方便道故。說觀察作意。是加行究竟作意 加行道故。由此不說了相作意等。以離欲界 欲。復三界加行道。是觀察作意。義准別離三
界欲。有三無間道故。觀察作意是離無色染。 前加行道。今說羅漢究竟離欲。作五種觀故。 准此後文正斷道中。釋其心善逝。云隨住加
行究竟作意時。正斷諸惑。當得究竟心妙住 道。其名為善逝 云何善修謂善修習餘作 意故當知此說斷位及斷方便道位者謂善修
習此加行究竟作意無間道斷位。及善修前 觀察作意等斷方便道位。解。離現行。脫。離相 縛。離繫。離隨眠。是三差別。此三斷故麁重隨 滅
從諸欲緣所生諸漏除欲貪者。前方便 中。已遍厭故。所以除之 損匱者。生惡趣名 損。乏善果名匱 於彼解脫超出離繫如前
次第者。解脫纏名超。解脫所緣名出。解脫隨 眠名離繫 謂依將得正得隨念諸欲境等者。 即未來現在過去。如其次第諸欲境界也。
[0070b18] 三因釋六出離界經文。有其四。初引證經釋。 次明別除行相。三釋妨難。四釋五六界差別 是故慈等於恚害等非正對治者。顯初修
行猶起我慢。疑惑未除。為令折伏。捨諸邪 執。建立此界。
[0070b23] 別除行相中有二。初約三類別除。後約六行 別除 觀察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者。但 有因果諦實所執我空。名正道理。觀察此故
慢疑便滅。一恚二害三嫉四癡貪恚。菩薩地 說。如次是慈悲喜捨四種對治。今言喜除不 樂。即是嫉也 捨除貪恚不說癡者。以愛憎
境非平等故。俱於此中而起捨行。但說除二 中境順捨。略而不說實亦除癡 若離我慢 於自解脫者。不執我慢離慢執轉。名為解脫。 於所證諦寶等中。便無疑惑。
[0070c04] 釋妨難云 此諸出離定能出離一切恚等 者。謂有難言。修慈等六。定離恚等六種所除。 何故前說是故慈等於恚害等非正斷除。今
釋之云。此諸出離。修習滿位。定能出離一切 恚等。前方便時。不善修故。恚等過失容可現 行。由此前言非正對除 初之四種天住所
攝等者。慈悲二種。通依禪修。名為天住。別 依無量修。名為梵住。
[0070c12] 第四釋離諸過失名出離依中有三初標出離 依有四種。二隨別釋行相所由。三結四種四 時得失 第二文有二。初標因四人有別建
立四種。後廣釋行相 因其諂詐說法是依 非數取趣等者。有諂詐者計師為勝。覩相威 儀遂便依學。今令依法不依於人。要與彼論。
分別決擇自方證知。非近於人而便證知。
[0070c19] 即於此中復有差別者。重釋前依。佛順世俗 有二種言辭。一人。二法。今令依法不依於 人。不可聞佛隨人之言。便亦依人。佛順世俗
言辭。不應依執故 法又二種下。釋第二依。 因順世間。說於文字。以詮義理。不應但聞順 世文字。即為究竟。故令依義 佛所說經或
有了義等者。釋第三依。雖令依義。不得隨自 見取之為勝故。依了義經。了義四重如章中 釋 世尊或時宣說依趣等者。釋第四依。人
天因說識。涅槃因說智。了義經中為初修說 識。為久修說智。有聞初修便執為極。今為遮 此故說依智。取究竟故。
[0071a02] 第三結中 略依四時失不失故者。得法時。 依法智生。不依於人。任持時義。可文持。非文 義持陀羅尼故。觀察義時。依了義非不了義。
疑智生故 法隨法行時。法謂滅諦。隨法謂 道諦。修出離道時。依智不識。此上四依。從初 行至後行。從麁修習至細修習。究竟成滿。如 是次第。
[0071a09] 復次已說安立當知於此等者。前頌五門云。 總標與安立作意相差別。攝諸經宗要最後 眾雜義。已解總標安立。下第三段。合釋作意
及相二門。此中所緣。即是相故。文分為三。初 標起。次別釋。後通辨。此初也。
[0071a14] 別釋中。初釋作意。後釋所緣。初中有三。初標 列七作意。四十作意名。次別釋四十作意行 相。後以七作意。與四十作意相攝。七作意
相。如下三十三卷。三復次廣釋其相。并與 四對治相攝。對法第九亦爾。第二十八二十 九。說七作意與四作意。三種瑜伽等相攝。皆 廣如彼。恐繁不述。
[0071a21] 四十作意為十二類。一初二教義。二四念住。 三二假實。四凡聖三類。五斷初中後三類。六 觀止二類。七有空二類。八六類修證離染。九
四道。十四位修。十一四類慧定。離障而得自 在。十二四類三乘因果。所有作意。初四類為 一通因。後八類唯在有學無學。為一別因。此
作意體即遍行數。修定慧時。作意用增故。對 法說作意增長利益者。謂善順奢摩他。毘鉢 舍那故。然今此中。修定之時作意最勝。對法
亦言。作意者謂於一境持心令住故。於等引 地。明四十作意。雖此作意通定及散。多分依 彼定位修故 緣法。謂聞慧 緣義。謂思修
者。各依多緣非境唯爾。聞少緣義修亦緣教 故 勝解作意者。對法第十一云。一向世間 作意 真實作意者。對法云。一向出世間。及
此後所得作意。即本智後智。此中所言 以 自相共相思惟諸法者。即後得智。緣真如理 是根本智 遍知作意。遠加行道 正斷作 意。近加行道。及無間道
已斷作意。謂餘二 道 有分別無分別影像作意者。分別體境。 即三界心心所。以分別名攝三界法。五法之 中。相名分別之分別也。此二作意。境體是一。
觀止別故分為二種也。對法第十一說。有分 別影像所緣者。謂勝解作意定慧所緣境。無 分別影像所緣者。謂真實作意定慧所緣境。
彼依有漏作意止觀。名有分別影像。體是虛 妄分別故。無漏止觀名無分別影像。體非虛 妄故。此中依所緣境。名分別體。能緣止觀。分 成二種。故不相違
事邊際。所作成辨。與對 法及下二十六相違。至彼當釋 事邊際所緣 作意。所作成辨所緣作意者。此有兩釋。一釋 同對法。謂初是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盡所有
性。謂蘊界處諸法體事。唯爾所故。如所有性。 謂四聖諦十六行真如。一切行無常。一切行 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空無願無相。此唯
諦理。或以諦門。或以行門。或以諸法嗢柁喃 門。或以解脫門。於前蘊界處。以義差別。了知 道理。名如所有性。所作成就體即轉依。即顯
初體。盡所有性。唯後得智。如所有性。通本後 智。所作成就。即菩提涅槃二種轉依。此中事 邊際所緣。身受心法。即盡所有及如所有。所 作成辨。即二轉依
謂我思惟如此如此。是 後得智緣法自性 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者。 是後得智緣法差別 當有如此如此。是根 本智證自性 當辨如是如是者。是無分別
智證差別。雖真如性非法差別。由加行作二 別行。正智隨印證之。亦說為二 或我思惟 如此如此。謂後得智因 若我思惟如是如 是。本智因
當有如此如此。是後智果 當 辨如是如是。是本智果。此上總顯菩提轉依。 清淨所緣是涅槃轉依。此解雖順對法。不順 下與七種相攝 第二解云。此與對法所望
不同。事邊際者。謂緣現在身受心法事理邊 際所作成辨者。謂現所作當辨事理。此有 三釋。一云。我思惟如此如此者。是散心所緣
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者。是定心所緣。由作 此散心思故。究竟當有如此如此決斷果遂。 作是定心思故。究竟當辨決斷果遂二云
思惟如此如此者。是緣本質相。由此思故。當 有如此如此決斷果遂若我思惟如是如是 者。是緣影像相。由此思故。當辨如是如是決
斷果遂三云謂我思惟如此如此者。是緣 法自性。由此思故。當有如此如此決斷果遂 若我思惟如是如是者。是緣法差別義。由 此思故。當辨如是如是決斷果遂此上總
顯有為成辨。雖違對法。與下七相攝文相順。 及緣清淨所緣作意者。此有二釋。一云緣 真如作意。二云緣此無漏作意。以為所緣故。 云緣清淨所緣作意也
勝解思擇作意者。 謂最初思擇諸法者。此是思慧 奢摩他而 為上首者。依等引位勝解思擇 寂靜作意 謂最初安心於內者。此思慧位等持安心
毘鉢奢那而為上首者。謂修慧位所修等引 由勝解思擇作意故淨修智見者。慧為方 便。慧成滿故 由寂靜作意故生長輕安者。 定為方便定成滿故 一分具分修作意故於
諸蓋中心得解脫由無間殷重作意故於諸結 中心得解脫者。五蓋九結。實通現種。現行相 增。今偏說為蓋。種子難斷。相沈細故。今偏說 為結。故說別斷
對治作意。攝無間解脫道 順清淨及觀察。近邊二勝進道。或清淨智。 非四道攝 六隨念者。謂念佛法等。如菩薩 地說 自然運轉作意者謂於四時一得作意
時者。下相攝中。謂得第六第七作意時。離第 九品染。無間解脫道 二正入已入根本定 時。此前二時。是見道前方便 三修現觀時。
由前方便。得入見道及與修道。修於現觀 第四時者。阿羅漢位 正得。謂無間道 已 得。謂解脫道。
[0072a23] 第三七作意與四十作意相攝。於中合以五 門分別 一先辨七作意相。了相作意。能了 下地麁相。上地靜相。此初作意。聞思猶雜。
自此已後一向修相。數數思惟此麁靜相。數 起勝解。名勝解意。由習此故。初斷道生。彼 俱作意。名遠離作意。故諸上品煩惱。及麁重。 皆悉已斷
次復欣樂上斷。見上斷功德。已 觸少分遠離喜樂。為除惛眠。復數修習靜妙 作意。以悅其心。名攝樂作意。如是行者。方
便善品。所資持故。令欲界繫中品所攝。煩惱 纏垢。不復現行 因此為欲審察煩惱斷與 未斷。復更作意觀察。彼生隨順靜相。名觀 察作意
如是行者。數數觀察。進修對治。為 令欲界一切煩惱。於暫時間。得離繫故。此對 治道相應作意。是初靜慮最後加行故。名加
行究竟作意。由此欲界下品煩惱。一切不行 從此無間證得根本最初靜慮。最初靜慮俱 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此中斷上品惑
道。初起難故。二作意為加行。斷後下品。地 滿亦難。非初修故。一作意為加行。前品無間。 可有後品加行義故。斷中三品。不說加行。後
品無間。可有前品解脫道義。不說斷前六。亦 有解脫道。斷後三品。地滿入根本故。說第七 作意。為解脫道。廣如對法第九。下第三十三
說。此七作意。了相一種。通聞修慧。餘六唯 修。了相作意。攝緣法作意故。緣法作意。是聞 慧故 又三十三說。皆是上地故不通思。有
義唯是修慧。然初猶為聞思間雜。體非聞思。 三十三說。以初靜慮定。有七種作意。乃至非 想非非想處定。當知各有七種作意。無色界
中。無聞慧故。亦非未得根本地。初即起聞慧 故。
[0072b26] 二漏無漏分別。第八十說。皆通有漏無漏。
[0072b27] 三有學等三分別。初及第七通三種。餘五唯 初二。如次下相攝中說。
[0072b29] 四四道分別。初二及第五。通加行勝進道。遠 離作意。唯無間道。攝樂作意。通四道。加行究 竟作意。通無間勝進道。第七作意。唯解脫道。
此依二乘修習四道。後品所有加行無間等。 皆前品勝進道故。菩薩不然。剎那剎那容具 四故。義准應知。今依通離諸地了相勝解。故
通勝進。引生無間。觀察作意。亦通加行。後品 無間。是前品勝進故。說第六亦通勝進。通依 九地辨七作意。實義如是。六十二說了相勝
解加行道攝。遠離及加行究竟作意。無間道 攝。攝樂作意。四種道攝。觀察作意。勝進道攝 者。此依初離欲染。別離上染。加行道說。依容
預勝進。不說後品無間。是前勝進道。故加行 究竟作意。唯無間。觀察作意。依斷中品進修 道。說唯勝進道。不說已後為加行道。亦不相
違。第七作意。為解脫道義准可知。故論不說。
[0072c16] 五次三瑜伽師相攝。一初習業。二已習行。三 度作意。初習業有二種。一於作意初習業者。 安住一緣。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修作意。未
能觸證心一境性。二淨煩惱初習業者。謂已 證得所修作意。於諸煩惱。欲淨其心。正勤修 習。了相作意。已習行瑜伽師者。謂中五作意。
已善修習。度作意瑜伽師者。謂住第七作意。 超過加行方便所修住修果故。唯此三瑜伽 師。二十八又說。順解脫分。名初習業。順決
擇分。名已習行。諦現觀後。名度作意。即顯 了相在解脫。次五作意。在順決擇。第七作 意。在諦現觀後。若作此說。便以四十作意中
有學等三。相攝文。違七種作意。皆通有學。 初及第七。亦通無學。由此故知。三瑜伽師。 別依位配。與七作意相攝義殊。兩門自別。不
可以三瑜伽師。與七作意相攝。便顯七作意 三位亦然。不可於此浪生分別。然三瑜伽師。 二十八中。總配七作意。不依三位配七作意。
如在非學非無學。具七作意。在有學位資糧 道。有具七作意。先依世間道。進離染故。亦有 資糧道。不修七作意。不修定故。加行道中。方
具七作意。進離欲界九品染故。得現觀後。亦 起七作意。進離上地染故。
[0073a10] 辨七作意已。當辨四十作意相攝 了相攝 緣法緣義者。此有二釋。一云。了相通聞修慧。 故攝二種。一云。了相唯修慧。此說初起修亦
緣於法。故說攝二。前說緣法。唯是聞慧。此 說通修慧。前狹後寬。不相違也 了相勝解 究竟果三通攝勝解真實作意者。了相通在
初修。及無學一切初修。多唯勝解。無學等修。 多是真實。勝解既為近加行道。理通假實。究 竟果作意。在根本地中。一切時位假實理通
觀察作意唯攝勝解者。是中三品勝進道 故。初假解修。不說通實。為後加行理亦通真 餘三作意唯攝真實者。為無間道多觀真 故 此就前門就餘門者當知隨應者。此就
前說七作意相與二相攝。就餘別義。了相多 唯勝解。初起修故。究竟果唯真實。解脫道故。 觀察作意。通勝解真實。能為勝進加行道故。
餘四如前。故說就餘門當知隨應。不說七種 皆與前別也 二種作意亦攝無學作意者。 此依得果已數生厭離。故有了相。依斷煩惱
道。說中五作意。無學已無。故不說有 觀察 攝遍智者。觀察亦通加行道故 觀察作意 雖攝有分別者。勝進道中。多起慧故。由此偏
說。非無二分別。所作成辨。所緣作意 若 就初門遍一切攝者。此依初思惟如此如此。 乃至當辨如是如是。依修有為果。所成辨故。 通七所攝
就第二門唯加行究竟果攝者。 謂前第二緣清淨所緣作意。唯在佛果無為 轉。依究竟辨故 最初勝解思擇作意皆所 不攝者。此依最初思擇諸法。唯散心故。此唯
思慧。故非七收 若最初寂靜乃至當知亦 爾者。最初寂靜。即思慧位等持安心故。同最 初勝解思擇。七所不攝 前六作意通攝一
分具分修等者。有慧解脫。修慧非定。異生得 根本定。未必修慧。究竟果作意。據勝者說。 攝具分修。其俱解脫。修具分故 隨順作意
初二所攝等者。隨順作意。厭壞所緣故。初二 攝。對治作意。為無間道故。攝遠離加行究竟。 及攝樂一分。攝樂作意。通四道故 順清淨
作意唯攝樂一分者。是勝進道故。觀察作意。 雖亦攝之。既合是勝進道。相易知故不說。
[0073b21] 此就斷對治說若就所餘隨應當知者。此有 二釋一云。唯釋順觀察斷。未斷作意。唯觀 察作意攝所由。依前中品斷對治勝進道說。
若就所餘。後無間道之加行故。亦是了相勝 解攝樂三攝。若就下品斷對治說。亦加行究 竟果作意所攝。故云隨應 二云。通說前四
作意。前來所攝。就別斷三品。斷對治增上義 說。依餘具義。隨順作意。初二及攝樂觀察攝 觀察。亦通後加行故。順清淨亦觀察所攝。順
觀察斷。與未斷作意。亦通攝樂加行究竟果。 攝義如前說。故言隨應 力勵作意皆不攝 者。散思慧故 有間有功用運轉作意乃至攝
樂作意所攝者。有間作意。二十八。說了相所 攝。聞思間故 有功用作意者。二十八。說次 五所攝。皆起功用故。此中以攝樂作意通勝
進道。故略不說。觀察勝進同故。以加行究竟 作意。能得自然運轉故。名自然運轉。非當時 已能自然運轉。二十八。說唯加行果名無功
用運轉故。二十八中。有功用名無間。對前有 間故。自然轉名無功用。對前勢力者有功用 故 思擇作意了相攝者。依初修門。多起慧 故。非餘不攝
內攝作意勝解所攝者。依創 無間內緣之門。非餘不攝 清淨作意觀察攝 者。審察煩惱斷與未斷。順淨障故。非實彼攝。 非正無間道故 廣大作意皆所不攝者。無
住涅槃。悲智建立。二利廣行。非七攝故。七唯 自利非廣行故 初遍行作意究竟果攝者。 前遍行中有二。初謂佛世尊 第二一切攝
者。謂諸菩薩。遍二乘修。有自利故 了相作 意他所建立作意攝者乃至定為其緣者。一 云。了相通聞修故。他所建立攝。二云。雖唯修
慧為性。然亦外緣教生故。他所建立攝。
[0073c24] 第二別明所緣差別中分二。初以緣即相。第 二別明相。以此所緣是諸作意境。所以即相。 俱定等境故。
[0073c27] 別明相中。初明四相。後明三十二相 所緣 相者謂所知事分別體相。分別體是能緣心 心所。分別相是所緣相分。定心以此見及相
分。為所緣故 因緣相者謂定資糧。謂無悔 歡喜安樂等因 不守根門等四者。謂如前 說。一不守根門。二食不知量。三初夜後夜不
常寤悟。勤修觀行。四不正知住。下聲聞地廣 說 沈掉亂相如名。即彼著相。體是無明為 性。或是愛性。或見疑等一切煩惱性。
[0074a07] 三十二相中有二。初別明三十二相。後與四 相相即 云何所依相謂分別體相。謂見分 相分如次配之 云何心起相等者。此有二
相。一一切心起相。即次前說作意是一相。一 切心生。由作意故。二第八心起相。謂十二支 中心。緣於行。亦緣名色生故 云何自相相
謂自類自相者。謂五蘊。類各別 自相者。謂 一一蘊。眼等自相別故 此中已出離於斷 不修方便者觀有貪等者。諸出家者名已出
離。此有二類。一類不修涅槃方便者。觀有貪 無貪有瞋無瞋有癡無癡等。一類修涅槃方 便者。觀略心廣心下心舉心。乃至善解脫心。
不善解脫心。是不染污相。前三對觀。非必順 出世故。後七對順出世故。或順定名修方便。 不順定不修方便。非必出世 又釋不修方
便者。謂無學人已得出離。更不修方便故。但 觀有貪等三對心。若修方便者。謂有學人。觀 略下等七對心。順無學出離故 云何光明
相謂如有一於暗對除或法光明者。前蓋食 中。說有三光明。此即初二 住觀於坐等者。 未來名坐。現在名住。從未來坐起立住故。即
此現在。亦名為坐。過去名臥。坐方臥故。過去 息滅。故立臥名 云何入定相謂由因緣等 者。前四相中。除應遠離相。此之三相。順入 定故
云何出定相謂分別體所不攝不定地 相。雖定心散心體通分別。此散心體。定所不 攝。不定地相。名出定相。或分別體。是無漏定 所不攝。不定地相名出定相
云何引發相 謂能引發略諸廣博文句義通。此是聖自在 通。以智言音自在。攝諸廣博文句。入一字 中。以此一字。攝無量文句義。此通依定引
發。名引發相。乃至引發一切功德也。
[0074b10] 第十二卷
[0074b11] 釋作意所緣中。自下第三通辨。文有其七。一 修作意所由。二四緣入等至。三四無記根。四 味淨定等差別。五四分定異。六次第超越入
出。七熏修差別。
[0074b15] 又即修習此作意時。厭壞所緣是加行道。捨 諸煩惱是無間道。任持斷滅是解脫道。令諸 煩惱遠離相續。是勝進道。
[0074b18] 四因緣入等至中。文分為三。標釋結成。愛上 靜慮等。四無記根四人得定起。此四種非必 一人具能起四。愛即貪數。見謂見取。慢即我
慢。疑即癡疑。此中先聞而起。是未得定先起 四根。不是唯無記性。欲界通不善故 或得 定已後起四種。方是無記。
[0074b24] 見上靜慮中 如是入已能自憶念過去多劫 遂生是見等者。由得定已。起四全常見。總緣 世間非但約定。故非見上靜慮所攝。執此見
不捨名為見取。然此文中。唯說能得淨。不說 體殊勝。實遂難顯之。為勝易故。定等是常見。 所依蘊故。亦見取境。此中愛緣上地。唯識具
釋。未得定前我慢。緣此地生。同地而執。總緣 五蘊。而方能故。得定後慢。緣彼地起。亦同地 故。無別緣我慢。緣他地生。總緣者可爾。如唯
識說。其疑一法。觀其文勢。唯修出世者起。緣 聖諦疑故。據勝者說。理通餘有。於餘勝定。亦 起疑故。未得定前性。通不善。若得定已後名
無記根。是定煩惱。為根本故。起生煩惱愛味 定。有二義。一通未至有。准上了相。既通聞 慧。未至地散心。何妨染心未至地有。要得根
本定。得自在已方起現前。二云未至地無染。 了相亦非通聞慧。如唯識疏解 其所愛味 當言已出其能愛味當言正入者。所愛味定
是淨定。已入過去。出於現在。其能愛味染污 定心。在現在故。當言正入。此唯愛數深取 所緣順退分定謂有鈍根順住分定謂有中
根或利根性等者。此中但依四人成四。故此 說根。非依一人而成四種。下第十三。說四撿 行。經說依一人次第修故。道理亦有上根而
下修退。亦有下根上修不退。其退分定。退其 住分定。而染心相入出。既不勝進。亦不退下 順勝分定。定約別人。修定是利根。不與染 心而相入出。第四亦爾
順決擇分定。能生 無漏。非勝分定。第十三說。四檢行經中。順勝 分定。非退非住。唯是勝進。非趣決擇。故決擇 即分。名決擇分。分是支義類義。
[0074c25] 此四種定。一辨行相。如文 二辨性。唯有漏 善 三依地。通色無色。有頂亦能生無漏心 故。然以義准。非上七近分。有第四分。不見與
無漏心相入出故。初起不然。後起可得。故 皆有四分。無文遮故 四初能生二。自及住 分。住分生三。除第四。第三亦生三。除退分。 第四生一。謂自類
五顯類異。順退分順煩 惱。住分順自地。順勝分順上地。順決擇分 順無漏 六依起。下界起四。上二界唯三。無 初。以不退故。
[0075a06] 無間入等至中。漏無漏純雜三種。皆有四類。 一純有漏。二純無漏。三有無漏雜 四類者。 一順入。二逆入。三順逆入。四逆順入。此中但
有初二。
[0075a10] 超越入等至中。有漏無漏純雜三類超。各亦 有四。此中辨唯有初二。文言通故。如是合有 二十四句。上辨類別。何人能超者。此言超者。
唯無學非有學。唯利根非鈍根 依界者。唯 欲界。非上二。若起色界心出。可有聞慧。異熟 生心。及通果心。今以非想地心出。出在何心。
彼無聞慧威儀工巧。及通果心。非異地起生 得善心異熟生心。業果者不異地起。准滅盡 定出。緣三種境。觸三種觸。許緣內外有為蘊
生。何妨欲界地。起有頂地異熟生心。非業果 者。然相難知。由此應言。有漏無漏出。在異類 名為出心。非要散位。若爾有漏無漏間入等。
云何住異類。今言住異。行相別類名之為出。 或得起無記心。未乖理也。以極遠故。無有能 超第三等至 唯除如來等者。此據極自在
超一切地者說。若七地以前。及波羅蜜多聲 聞。亦能超二地乃至七地。大目犍連。入無所 有處定。聞象等聲。便從彼出。超多地故。六十 三中具明此事
又依自在超一切地。謂佛 及不退菩薩。餘人雖超。不能多地。若任運起。 非超禪者一切皆得。如轉生九地。及大目揵 連。故此不說。此明超故。
[0075b03] 熏修中文有二義。初明雜修。後明修生差別。 初文有二。初標後釋 熏有五類。一純有漏 定熏修。謂生下四靜慮。除五淨居。如此下
說。耎中上品修故。受三地果 二純無漏定 熏修。謂八地已去變易生死。有漏定盡故 三有漏無漏雜修。即此所說。為於等至得自
在故。及受等至自在果故。間雜修習。生五淨 居等 四有漏定散雜熏修。謂阿羅漢。捨福 命行。資命福果 五無漏定散雜熏修。謂二 乘。及七地已前菩薩變易生死
此第三雜 修中。有漏為兩邊。無漏一剎那。居中為修成 滿。如五淨居業。異生身造種在身中。任運但 能感下天處。由起希願熏修成滿。無漏定力。
資昔業種。令勢殊勝。生五淨居故。非有漏而 為中也。其力劣故。即與小乘稍不同也 又 初一念有漏。是加行道。伏除定障。次念無漏。
為無間道。正除定障。後一念有漏。為解脫道。 故熏修滿。若以有漏為中。無漏為初後者。豈 以無漏為加行。有漏為無間道耶。未後解脫 為能資故。所資相順
若於是處時事能入 諸定者。身所住依名處起定。明暗等時節等 名時。隨緣何境名事 若有餘取者。取謂取 支。有殘業潤生取生。便生淨居 等至果有
二。初得功德果。後生淨居果。
[0075b27] 修生生差別中有四。一生因。二染退善進。 三修因處。四辨差別 既生彼已若起愛味 即便退沒者。非上地中定可有退。由多愛味。
損減壽命。名便退沒。此退生也。
[0075c02] 此地五門廣分別中。上已三段解四門訖。下 第四段。釋諸經宗要最後眾雜義。文分為二。 初釋宗要。即解前說想標四門。靜慮解脫等
持等至中後三種。由四靜慮前已解故。後第 十三卷方釋雜義。雖此二段俱是釋經。諸門 雜義各有別故。分成二種。初中分二。初標下
說。後隨別釋。別釋中有三。一解解脫。二解等 持。三三摩地已上是。三解等至。五現見三摩 鉢底已下是。初門有四。初釋解脫。次釋勝
處。三釋遍處。後總聊簡。雖勝遍處准前標說。 在等至門。今依修生次第故。次解脫而便明 之。前以隨他雜起引生。或隨勝義故。離解脫
入等至門。解脫除障最為勝用。故別門標。今 以初修次第必爾。故便明之。不相違也。
[0075c16] 八解脫以十門分別。文中有三。一列名。二釋 總名。三辨行相。
[0075c18] 列名者。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 觀。外諸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 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
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盡解脫 身作證具足住。依俱舍二十九云。初名內有 色想觀外色解脫。想觀增故。立想觀名。內未
伏除。見者色想。名內有色。但觀外境。名觀外 色。大乘不然。未離色界欲。或雖已離見者色 想。安立現前名有色。通觀內外名觀諸色。
[0075c27] 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者。彼小乘說。內已伏除 色想。名內無色想。唯觀外境。名觀外色。今 此論說。已依無色定離色界染。名內無色想。
即此諸色。已出染故。名之為外。觀此為境。名 觀外色。上二言觀者。於諸色中。為變化自在 故。意解思惟。顯示彼想故。解脫者。謂能解脫
變化障故。依對法說。內謂內身。已依無色定。 伏除見者色想。名內無色。與此不同 淨解 脫身作證具足住者。淨者。謂第四靜慮中。離
八種障。捨念圓滿清白名淨。此觀通觀淨不 淨境。顯揚說。淨者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者。 隨轉理門。或依彼觀相待相入故。後成一味
淨色為論。對法論說。於內淨不淨色。展轉相 待等故 解脫者。謂能解脫淨不淨變化生 起煩惱障。此即變化時加行功用。名為煩惱
障礙心故。前二解脫。隨於一事變化之障。此 所解脫淨不淨中所有。變化加行功用極自 在障 身者。意身 作證者。由於智斷得作
證故。諸根得境唯身根親。合身與證名。前二 解脫。意解思惟尚疎遠故。與其觀名。此第 三解脫。除障最勝名身作證。故對法說。此八
種名聖住。諸聖所住故。然諸聖者多住第三 第八。此二勝故。於二界中。各在邊故。世尊經 中。說身作證。於色無色障斷無餘。證得轉依 勝餘六故
具足住者。是第四靜慮根本圓 滿。第八亦爾。有頂圓滿。餘名可解。
[0076a24] 論。釋名中。但釋通名 前七解脫於已解脫 生勝解者。七所觀法。要離彼地煩惱障染。方 始修作。名已解脫。今觀彼境。為除定障。起神
通功德。而生勝解。故名解脫 第八解脫棄 背想受者。前遠無間道。雖滅想受障。今方得 名解脫。正起解脫時。但暫棄背想受。立解脫
名。非時方始解脫定障。先已離故。
[0076b02] 第三辨相中。唯辨七解脫。後等至門方釋第 八故 謂生欲界等者。釋有色義。此說初修 未離色染。若已離者。見者色想安立現前。名 為有色
彼於如是所解脫中而生解脫者。 釋解脫義。其所觀色。於欲界欲所解脫中。已 得解脫故 即於欲界諸色以有光明想作意 思惟等者。此明觀義。不同小乘作不淨想。今
此說觀光明想故。有二因緣故。名為有色。一 生欲界得色界定故。二於光明而作勝解故 欲界諸色於諸勝處所制少色等者。此答
所觀色即勝處境。初勝解想而觀之故。若好 若惡等者。此答行相。前三解脫。引勝處遍處 諸聖神通。後四解脫。隨應能引無諍等功德
謂生欲界已離色界欲者。此釋內無色想 義。先依空處定。已離色界染故。顯揚論說內 無色想者。依無色定。意解思惟故 無色界
定不現在前者。釋觀外諸色義。無色不能觀 諸色故。依色界定現觀外諸色故。無色定不 現在前。上說未得無色定。未離色界欲。外觀
諸色。名初解脫。已得無色定已。離色界欲。觀 外諸色。名第二解脫者。此依初業說。由俱解 脫者。定得初解脫故。若先不入無色定。未伏
除見者色想。作光明想。而觀諸色。是初解脫。 若先入無色定。已伏除見者色想。不思惟光 明想。但觀外色中好惡等。是第二解脫。故此
中言又不思惟彼所想之明想。觀漸成故。但 於外色而生勝解。由此俱解脫者。亦成初解 脫。故對法解初解脫云。於內未伏除見者色 想。即初習業者
或現安立見者色想。即業 滿者。俱解脫等所起解脫。於其內身。雖已離 欲。安立色想。而現在前。觀於外色故 彼釋 第二解脫云。謂內已伏見者色想。是初業者。
或現安立見者無色想。是業滿者。俱解脫等 所起解脫義。准前說 又不思惟彼想明想但 於外色而作勝解者。釋觀義。若於是色已得
離欲說彼為外者。即此已離染色。以出染故。 名之為外。觀此一切諸色為境。名觀外色。不 唯觀外塵名觀外色。若准對法。內身名內。外
塵名外。觀塵為境名觀外色。彼說內外。二義 乍同小宗。依無色定。離內色染等。與彼差別。 上二解脫。依俱舍說。初二靜慮。能除欲界。初
靜慮中。顯色貪故。彼不淨觀可作是說。今 作先明想等。顯揚第二十說。此二除變化障。 為於變化得自在故。修二解脫。變化既通四
靜慮有故。初二解脫。通依四靜慮。同成實論。 仍在根本。非諸近分地。彼忻趣修。都無通果。 此容預修。有通果故 淨解脫中已得捨念
圓滿清白者。此釋淨義。一剎那中離過名清。 相續離過名白 以此為依修習清淨聖行圓 滿由此名淨者。下以三義。釋此淨名。此淨
解脫。唯第四定。此中說得捨念淨故。復已超 過諸苦樂故。亂動靜故。善磨瑩故。餘地不然。 故唯第四根本。非近分。此亦內無色。而觀外 色。由前已說故此略之
次四無色解脫。皆 已離自地欲。依根本地。重觀自境。思惟勝解。 令障更遠。引生勝德。立解脫名。然今論文。空 識二解脫。言離自地欲。後二不言離自地欲
者。無學身中影略而說。准前應言離自欲故。 若依有學等。得不要離染。故此不說 又空 識處。言思惟自地者。由彼二名自地為稱。無
所有處。以識無有。為自地名。故於識處。思 惟勝解。有頂解脫亦然。下之三地。名想生處。 遍於此處思惟勝解。唯在根本非近分地。上 已依論三門分別。
[0077a08] 四出體性者。七十三說。五法之中。世間出世 間正智為自性。有漏者。分別中世間正智攝。 無漏者。即無分別智後得智攝。唯慧為性。緣
色非色及真如境。離諸定障。引生勝德。非餘 能故。若相應體。初七四蘊性。眷屬五蘊性。第 八解脫。二十二法。滅盡定。以厭心種子。為自 體故。
[0077a15] 五所緣境者。初二解脫。以顯色相及真如相。 為所緣境。第三解脫。以攝受相及真如相。為 所緣境。攝受相者。於內淨不淨色。展轉相待。
展轉相入。展轉一味。如對法說。次四解脫。各 以自相及真如為境。初三解脫。以色無色為 境。次四解脫。唯無色為境。為斷此二障。起此
觀行。第八解脫無所緣也。
[0077a22] 六凡聖得分別。有義。初七解脫。通凡聖得。 第八解脫唯聖得。無漏故。七十三說。異生聖 者。同得初三。然有差別。內外二道。通得無
爽。除變化障得自在故。然瑜伽第十五云。初 三解脫。於一切色得自在故。便能引發諸聖 神通。不與一切異生共有者。彼論自說不還 阿羅漢所作。不說異生不作初三
次四解 脫。對法論說。聖之弟子所得能順無漏。是清 淨性。方名解脫。解脫愛味故。外道依無色。多 生愛味。執為涅槃。故由此變顯。不簡前三。唯
聖弟子得故通外道 有義。唯前三通內外 道。凡聖皆得。論唯說此異生得故。後五唯聖 得。論說聖之弟子。不說異生故。
[0077b06] 七離障差別。顯揚二十說。對除六障 一變 化障。初二所除能變能化。由觀光明殊妙無 礙。及為少多等得自在故 二最極現法樂住
障。第三所除。對法論說。能斷淨不淨色變化 障。及於此中煩惱生起障。此障即於淨色變 化加行功用。與不淨色變化相違。體即硬澁 無記之性。名為煩惱
三往還障。第四所除。 由空諸色。無障礙故。為方便已入色四定根 本之地。往還自在 四引無諍等勝功德障。 由識所除。彼諸功德。體即識故。此為方便已
起第四靜慮。發諸功德 五諸漏及有障。漏。 謂煩惱。有。謂有頂。此即無色惑苦二法。由第 六第七解脫所除。第六解脫正能除之。第七
解脫除已令遠。六寂靜最極住障。第八所除。 滅定寂靜極勝住故。第十五說。後五解脫。唯 言能引想受滅等至者。依成滿位。亦不相違。
[0077b22] 八依身起者。後五解脫。三界身起。許無色 界起滅定故。初三解脫。有義唯欲起。由教 力故。瑜伽第十二云。由二因緣名為有色。謂
生欲界故。有義不然。通二界起。初修解脫。遍 處為果。必在欲界。如前道理。後成滿時。遍處 為因。解脫為果。何妨色界亦得後起。豈生色
界不得名有色。而不修通耶。
[0077b29] 九二得者。在佛及麟角身中。八皆離欲得故。 在餘身中。皆加行得。要離彼地染後方修得 故。
[0077c03] 十有無漏。在佛身皆無漏。在餘身中第八唯 無漏。餘七通有漏無漏。通是世間出世間二 智為體故。下第十五處當廣辨。
[0077c06] 八勝處略以五門分別。一列名者。一內有色 想觀外色少。若好。若惡。若劣。若勝。於彼諸 色。勝知勝見。得如實相。二內有色相觀外色
多。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內無色想觀外 色多。此後三種若好惡等言。皆如初說。後四 勝處。皆內無色想。然觀外諸色。青黃赤白四 種有異。
[0077c13] 二出體者。對法顯揚俱作是說。初二勝處。初 解脫所出。次二勝處。是第二解脫所出。後四 勝處。第三解脫所出。淨解脫中。初之二想淨
與不淨。展轉相待。展轉相入。如是展轉。總一 切色合為一味清淨想解名展轉一味。故後 四勝處。第三解脫所出。故此八體。即前三解 脫也。
[0077c20] 三釋別名者。內有色想內無色想等。如解脫 中說。前解脫中。有色不言內。今言內者。前以 設雖於內身見者色想。安立現前。未離色染
者。以一切色染皆未離故。但言有色而不說 內。即以此一切色。而為境界。起光明想。未出 色染故。名觀諸色。或通觀內外色。不可名觀
外色。今此勝處。唯觀非根色。不觀根色。內有 根色故。名內有色。與前差別。餘少多等如文 自釋。
[0077c29] 四依境分別者。後四唯緣色處顯色。其形色 無體。顯色攝故。假顯無體。唯四實故。故唯 觀四。前四所緣。聲香味觸所依聚色。以初二
解脫。緣光明相及劣勝故。即初四勝處。觀顯 假色。光明乃是假顯色故。由體清明。順於 變化。故偏觀之 第二解脫。緣一切色處故。
第三第四勝處。亦觀於彼一切色處。若少多 等。然以有情非情形量小大內外別故。分成 少多。故依有色及與無色。各緣二境。分成四
種。故諸勝處不減不增。故對法說。少色者。有 情數色。其量小故。多色者。非情數色。其量大 故。顯揚論中。唯依資具非資具。分成少多。今
此論中。以有情及資具。合名為少。宮殿等名 多。形量別故。各據一義。亦不相違好惡劣 勝等。依小多色之差別故。故不別立。然在欲
界。初四勝處。具觀四塵同聚色處。在色界中。 唯觀聲觸同聚色處。准初二解脫。唯觀色塵。 故初四勝處中。但觀色境。論說劣色者。謂聲
香味觸不可意色者。此說欲界有聲等所依。 同聚之色處。名劣色等。是初四所觀。非聲等 四。是勝處境故。此論云。此四顯色。有情資具
宮殿等攝。謂好惡劣勝四名顯色。即前少多。 是情等色。故非聲等。由於色處折伏自在。於 餘四塵。亦能變化。或初二解脫。初雖唯觀色
引生初四勝處。勝處起已。復觀四塵。折伏自 在。引生解脫。後成滿位。復唯觀色光明等境。 能為變化。故顯揚云。由三解脫故。得勝定自
在。由得彼已。方說勝色自在成就。此以解脫 為因。勝處為果。又云。此八勝處。與修三種緣 色解脫。作所依止。此以勝處為因。解脫為果。
初修後滿。有差別故。論雖說云此四顯色非 色處。顯謂聲香味觸劣勝之色。所觀明顯名 為顯色。非但以色。亦以真如為所緣。七十二
云。思惟色真如相故。得勝知見。異生不爾。
[0078b05] 五問答分別者。問前三解脫。與八勝處。有何 差別。俱舍云。前修解脫。唯能棄背。後修勝 處。能制所緣。隨所樂觀。或終不起 今釋。初
修前三解脫。除二種障。由此能生勝知勝見。 故名勝處。修成滿者。由八勝處。勝伏所緣。能 令初三解脫清淨。是謂解脫勝處差別 問
何故解脫遍處。通觀色非色。八勝處中。唯觀 諸色。答離障遍觀色非色等。勝伏境時。色相 難勝折伏。好惡難勝伏。故色勝伏。已於無
色中。亦得自在。故以難勝。唯立色勝處。餘 門如前。初三解脫。論有二門。一釋總名。二 解別相。餘勝見等諸差別義。皆廣如對法十
三。顯揚第四等說。文分為二。初解勝處名。次 別解少多等義。處者是所緣。勝者能緣。初文 有三。初標。次列。後顯差別。
[0078b20] 第三遍處。以六門分別。一釋通名 於勝解 事者。釋處義。隨應即前解脫等境故 生遍 勝解者。釋遍義。此假勝解作遍想故 二列
名者。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處識處。如經 言。謂地遍處。一能解了上下及傍。無二無量。 如是乃至。識遍上下及傍。無二無量。此中唯
釋無二無量。餘如顯揚第四等說 三癈立 者。論自誠說。瑜伽又說。然由所依真如遍滿。 能依色非色亦復遍滿。能依色中所依造色
遍滿故。能依造色亦遍滿。唯說能依中實顯 色遍滿。不說假顯形亦遍滿。唯說所依實觸 偏滿。不說能依假觸亦遍滿。既說所觀色境
空遍滿。亦說能觀識境遍滿。餘非遍滿故非 遍處。然涅槃經中。第三十一說。除火取無所 有處所者。事火外道以火為天。說火體遍。便
增彼執。故對彼機。除火遍處。無所有處。有觀 察時。觀識遍。無少分所有所無境遍。亦名遍 處。今諸論中。依極自在。已方修遍處觀。無少
所有境。非必觀所無識遍一切故。不立遍處。 佛於彼假名。於此實說故 第四所緣境者。 七十二說。又十遍處。由勝處所緣力。應知其
相差別者。此用大種及真如相。為所緣。若不 爾者。所依不遍。能依亦應不成遍滿。由真如 境極遍滿故。能依亦得成遍滿名。又空識相
及真如為所緣。不但唯以有為為境。今即以 色處觸處四蘊及真如為所緣 第五出體性 者。俱舍云。初八遍處。唯從第三解脫所出。後
二遍處。即彼二解脫。今者初八以慧。後二四 蘊為自性。初八遍處。善清淨故。能引真聖解 脫神通。及轉變神通二通。雖依四地而有。不
可隨應從初三解脫。勝滿唯第三。故此論云。 如是有色。諸遍處定。色界後邊故。從第三解 脫所出。理同俱舍。乃先通途 第六問答分
別者。勝處引生遍處方起。何故勝處無後二 初四。答勝伏所緣方生遍果。果法勝故。加因 六種。勝處唯依伏殊勝境。不說所餘。遍處用
勝者。此下文說。引生神通等故。勝處劣者。唯 勝伏所緣。不能引生廣功德故。所餘門義。如 解脫應知。六十二說。修十遍處。能為五事。如 彼廣說。
[0079a02] 第四總料簡中有三。初釋解脫勝處遍處次 第。次解遍處作用。後以喻顯三法次第。此諸 次第略有三義。一隨轉理門。即此門是。二依
真實理門。六十三說。勝處遍處。是諸解脫能 清淨道。顯揚第四說。由諸勝處勝所緣故。由 諸遍處。所緣遍故。能令解脫清淨應知。二云
真實理中。一初修行門。即此文是。二後成滿 門。即餘文是。三云。一依如量智修門。即此文 是。二依如理智修門。即餘文是。先依世俗智。
起勝知見已。次依如理智。是入遍處解脫 勝解神通者。隨所意解。皆能稱遂。遠作近解。 屈申臂頃。至色究竟等 轉變神通者。轉換
舊形。而作異相。又勝解通意解思惟轉變神 通。能成實事。
[0079a16] 前釋經宗要中有三。下第二解等持。別列有 十一。下解十門。闕第十一。如前已釋。
[0079a18] 三三摩地中。文分為三。初別明三摩地行境 別相。次明三摩地行別境同相。後釋先後次 第妨難。初之一門。安立諦行。其第二門。非
安立行。初之一門別相行。次之一門通相行。 是謂差別。就初文中。初標空三摩地行相。
[0079a23] 當知空性略有四種下。總釋空性差別。顯揚 第二說云。空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 眾生及法。遍計所執性中。此二無性。及彼所
餘無我有性。於諸法中。所執性無。即是無我 性有。無我性有。即是所執性無。即以此中有 及非有無二之性。名所知空 空智者。謂緣
彼境如實了知。彼論意說。所執法。有情空。及 真如空性。俱名所知空。觀彼無時。見此有故。 證此有時。見彼空故。有空無二。俱名境空。此
說空行所證所空。能觀彼心即名空智 此 中所言。謂於遠離有情命者等。即所觀中所 空空境 心住一緣。即彼空智。此依三乘通
所觀空。但言遠離有情命者等。唯說人空不 說法故。唯說所空不說所證空。彼說無二。有 無雙彰。此說所無。不辨真有。故不相違。
[0079b09] 總釋空差別中。有兩番釋。初依無學者四種 空性。後陳有學者四空差別。然四空中。初所 觀察空。正是觀境。後之三種空。成滿位。因空
所除假名為空。由觀察空。空無所執。後三不 爾。故假名空 彼果空者。謂空滿位。由觀空 故。煩惱皆滅 內空者。由觀空故。內計執滅
外空者。由觀空故空無欲愛。
[0079b16] 有學者四空差別中 又修行者者。謂諸凡 聖有學。由彼果空 或時作意思惟外空等 者。此說由希彼果空故。思惟外內二境為空。
或由觀察所執空故。思惟內外二種俱空。
[0079b20] 由此力故心俱證會者。由希彼果空力。及由 觀察空力。於內外空。俱能證會。能證會已便 彼果空。及觀察空。二種圓滿。今此即顯空無
我行名為空行。空無有情。及法我故。我性 我用我體我義。二俱空故。隨其所應。名空 無我。
[0079b26] 無願中。謂於五取蘊思惟無常或思惟苦者。 此說三界五取蘊法。名無願境。心住一緣名 三摩地。顯揚亦言。無願有二。一所知。二智。
正與此同。即以無常及苦并集四行。名無願 行。此以無常苦果行。攝因行故。
[0079c02] 無相三摩地中。初釋行相。後釋彼經。謂即於 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是無相境。心住一緣。 是無相三摩地。顯揚論說。無相有二種。一所
知。二智。所知者。謂即所知空境。由此境相。 一切諸相之所不行。智如前說。此說前空境 中。真如空相。諸相不行。名無相境。即是此中
諸取蘊滅。不說所執空名無相境也。前說因 證彼空。所空所證空二俱名空。今但說所證 空。名無相境。故與前別。即滅四行名無相行。 道諦四行。非三等持
何故無願無相。說心 三摩地。空不說耶。答此觀有故。稱作彼心。彼 觀空故。一切俱遣。空不說心。餘二說有也。
[0079c14] 後釋彼經中。文分為三。初釋不低不昂。二釋 方便方便果。三釋曉了曉了功德 違順二 相不相應故者。緣違境心低。緣順境心昂。今
無二相名不低昂 又壞世諦違俗境名低。 執心存立順真境名昂。無相行離二。名不低 昂。此不壞世諦。即不思惟一切相。不厭不壞
等名不低。此於無相界。正思惟故。不順堅執 名不昂。
[0079c22] 方便方便果中。初釋方便。後釋 彼復數數 自策自勵下。釋方便果 相謂境相。此有二 重。一有漏名相。無漏名無相。二有為名相。無
為名無相。若依初義。諸後得智。以後義或及 初義為本質。行名無相。行即滅四行。或道四 行。若依後義。無分別名無相行。翻此二名有 相行
此方便中。於彼諸相未能解脫者。在 有漏位。未解脫有漏相故。故隨相識。於時時 中。擾動其心。此數思擇。方能取得無分別智
果。解脫有漏一切隨相。名方便果。於此解 脫。又善解脫故。任運而住。名極解脫。即通 根本後得智二位 曉了果。曉了功德中。煩
惱斷。及滅諦。名曉了果。現法樂住。及道諦。 名曉了功德。謂無相行之所曉了。即道諦四 行。亦無相行前後兩文寬狹有異。
[0080a08] 若於此處無有彼物等者。此第二段。三摩地 行。別境同相。依一真如觀具三義故。
[0080a10] 何故此中先說空性等者。第三段。釋三次第。 此意問言。苦四行中。先說無常苦。後說空無 我。今於此中。先說空行。後無願行。方說無常
等。豈不相違。此意答言。十六行中。先無常 者。見道已前。先觀無常乃至無我。入真見道。 依此前觀故。先無常後說無我。入見道後。初
證無我。後於三界。方不願求。無常苦觀。方得 清淨。故此等持先說於空。次明無願。故此次 第兩義不同 又問何故此中。先陳無願。次
說無相。顯揚第二。先說無相。後陳無願耶。 答此說要於三界。先不願求。方於無相。圓 證清淨。故先無願。後說無相。初證二空無。即
達無我有故。於空後即說無相。方令無願圓 證清淨。此依後時無相圓滿。彼依初時無願 圓滿。故不相違。
[0080a25] 此三三摩地。諸門分別者。八門分別 一名 差別。七十二。及顯揚第二說。若無差別總說 為空。無願無相。通聞思修所成為性。有漏無
漏。若定若散。唯善非餘。加行非生得。若言空 無相無願三摩地者。唯修所成。有漏無漏。唯 定非散。若言空解脫門等者。唯是無漏修所 成慧。非散聞思等
二釋別名者。空者。生法 無我性非有。無願者不願求。無相者。佛地論 第一說。離十相。色聲香味觸男女生老死。涅 槃經第十三。說十三相。於此加三苦樂捨相。
三摩地義如前說 解脫者。離縛義。或由緣 此離諸諦縛。或由起此證無為解脫。依此二 義。解脫之門。名解脫門。或體無漏。解脫即門
三出體性者。唯以等持而為體性。雖聞思 位有彼俱。等持勝故。或以定慧而為自性。於 解脫中。此二勝故。相應四蘊。眷屬五蘊 四
三智相攝者。俱通三智。通聞思修世出世智 故。加行後得二智理通。次前文中。說境同行 別。故根本智亦具三行。義別說三。非三別時 起
五十六行相攝者。略有八門不同 一依 小論。謂空攝二行。無願攝十行。無相攝四行。 此說不於有為願求故 二依瑜伽。次前文
曉了果中。空如前。無願六。無相八。又七十 四。釋三性中。由遍計所執性。立空解脫門。 由依他起性。立無願解脫門。由圓成實性。立
無相解脫門。唯識亦言。隨相各一。空無願相 如次應知 又說無漏心等。容二性攝。眾緣 生故。攝屬依他。無顛倒故。圓成實攝。故道四 行亦通無相
三依此初文。道四非三攝。二 十八亦言。所知有二。有及非有。依非有立 空。有有二種。一有為。二無為。三界所繫名 有為。依立無願解脫門。諸涅槃名無為。依立
無相解脫門。故知道四。非三所攝。五十五 亦言。空攝二行。無願攝六行。無相攝四行。 道諦諸行。是清淨因。非三門攝。非有漏故。非 無願
四依顯揚第四說。三門如前。五十五 說。然道四通三行。彼云。緣智空道。作道如行 出行。此亦是空行。緣智無相道。作道如行出
行。此亦是無相。緣智無願道。作道如行出 行。此亦是無願行。此意說言。緣空道作空行 等。即是空無相無願行。故道四行理通三門
五依七十二。空攝十六行。謂苦集滅道各 四。皆無我故。彼云。五法中相通三種。真如正 智亦空境故。無願攝八行。苦集各四。相通三
種。一切有漏皆不願故。名及分別。是空無願 境故。無相攝四行。雖於相等亦有無相行。唯 觀滅諦故。即六十九說。空解脫門。攝八智法
類。四諦并盡無生。無願攝六智法類。苦集并 盡無生。無相攝五智法類。滅盡無生智 六 依八十六。十六行皆空行。苦二行是無願行。
謂無常苦滅四行。是無相行。彼說。由三解脫 門增上力故。建立四種法嗢拕南。依無願。立 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依空。立一切法無我。
依無相。立涅槃寂靜。依四略集。故作是說。不 違餘門 七空非十六行。緣二我無。非緣諦 故。無願攝十二。無相攝四。或無願攝八。無
相亦八。依他圓成。兩門體故。七十四說。三解 脫門。如次。觀遍計所執等故。八十六行皆 通三行。一無分別智中。義說十六行。義說三
解脫門。互相攝故。即此前說行別境同。唯識 亦言。三解脫門所行境界。與三性相攝。理實 皆通故。如是略說。八文不同。所望義別。理不
相違。諸有智者。更矚異文。應隨義釋。不勞彈 詰 六依地分別者。有漏者。十一地。謂欲界。 初近分。中間。并八根本定上。七近分。非有此
觀。行解狹故。無漏者。通十地。除欲界 七依 身分別者。有漏無漏二十六行。通三界身。並 容得起 八重三等持。雖無文說。理亦通有。
然非唯無學不時解脫起。異生有學。亦能起 故。不唯有漏。亦通無漏。故顯揚第四說。道 諦四行。通三解脫門。即三等持重緣之行。是
無漏故。如理應知。今此論文。自列三別相。及 釋前後妨難不同。并前合以十門分別。
[0081a11] 論云唯除無漏諸三摩地者。此說感生。上地 三摩地。無漏不生故除之也。
[0081a13] 第三段。釋小大無量三摩地。文有三。第三釋 無量中。文有四。初釋無量義。次釋修無量方 便經。三釋四無量行相差別。四釋無量差別 經。
[0081a17] 此中大心三摩地者。即第二段。釋修無量方 便經。中復有四。初總牒經。次釋無量三摩地 等義。三釋勝劣唯二等義。四釋初二定等光
明差別。其無量者。即是大心。前方便名大 心。後成滿時名無量 想諸天光生勝解等 故者。此說菩薩等。先得初定。欲令極淨四無
量滿。更修此因。初修光明遍一樹下。名之為 劣。後乃至大地大海邊際。名之為勝。三釋勝 劣唯二等義。有四重。初釋作意得成唯二。謂
隨勝解分齊施設故。如一樹下勝解分齊。作 意施設名劣。乃至大海邊際。作意施設名勝。 如是展轉。乃至一州名勝。皆由勝解施設分
齊二。作意二故。定成唯二。定成唯二故。第 三所感果法行成唯二。行成唯二故。第四於 當得果施設有情。勝劣成二。
[0081b03] 第三無量行相差別中。如菩薩藏經第七。涅 槃第十五。十地經第五。瑜伽第三十四。顯揚 第四。對法第十三。佛地論第五等釋。至菩薩
地中。廣明門義。
[0081b07] 於三有情中。別起為初三。總緣為後一。於無 苦無樂。與樂作意者。慈悲喜三。如次配也。
[0081b09] 總於此三欲與樂等為欲令彼不樂思慕不染 污作意等者。此釋捨行相。即以前三有情為 境。無苦無樂有情。癡增上故。多樂思慕生死
苦集。迷於境界。先與樂已。今欲令彼不樂。 思量樂慕。迷醉生死苦集。捨其癡故。有苦有 情。多生瞋恚。先拔苦已。今欲令彼不生瞋
恚。有樂有情。多生貪欲。先不生嫉。樂其不 離。為欲令彼不起貪欲。於三有情。勸捨三 種。起此不染污作意。四十四說。菩薩即於無
苦無樂有苦有樂三種有情。隨其次第。發起 遠離癡瞋貪惑增上意樂。普緣十方。是名為 捨。顯揚論說。慈以無瞋。悲以不害。喜以不
嫉。涅槃亦言。慈除奪命瞋。悲除鞭撻瞋。喜除 不樂。大智度論說。前三種無瞋為體。與此論 同。俱性無瞋故。涅槃又言。慈斷貪欲者。慳樂
不與說名貪欲。緣自樂生。斷眾生命。說名為 瞋。今不斷命。說名無瞋。無貪緣樂生。無瞋緣 有情起。故修慈者。定斷貪瞋。前第十一。及顯
揚論。涅槃經。皆言捨除貪欲瞋恚。無貪無瞋 二法為性。下第十四。捨除貪欲。大智度論說。 即無貪。此及三十四中。三善根為性。智度論
等。依緣捨己樂。施與他人。故體無貪。涅槃亦 言。自捨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捨。順違二 生。多起貪恚。平等勸除。相增說捨。涅槃經
等二法為性。法界有情。總為三聚。平等行 捨。故以三善而為自性。各據一義。理不相違 也。
[0081c07] 第四大段。經言以慈俱行心等者。釋四無量 差別。經文有三。初釋通經。次問答辨因釋別 經。後結成聖行。初文有十句利益安樂 一
切無量所顯示者。四無量中。皆有二故。四十 四言。初三安樂後一利益者。彼說初三與世 間現益。名安樂。後一與出世後益。名利益。故
二差別。此依四種俱。能拔苦與樂。並通能與 智福小大果故。俱名利益 無怨無敵無惱 害。意語身業。如次配之。
[0081c16] 然問答因釋前經中。此說四無量。三乘外道 通修。唯依色四靜慮。行相寬故。慈憶念第三 定。悲憶念空處等。而修習之。非入空處等
定。修四無量。若諸菩薩。廣慧聲聞。依見色 心了一切法。修四無量。理雖不遮。未見誠說 無所有處無漏心地最為後邊者。此依明 利斷惑無漏。非遊觀者通有頂故
如是一 切皆是聖行等者。依殊勝行唯聖能修。若無 漏者。覺分俱行。若有漏者。二乘等起。覺分前 後。有用俱行。引覺分覺分引。由此亦名聖 行。
[0081c27] 一分具分修中。文有二。初別釋二修。後釋定 難。初一分修。思光明相。如初解脫思惟色 相。如第二解脫。具思惟二。如淨解脫未成滿 時。
[0082a02] 釋定難文有二。初標。次釋。釋文有三。初問答 詰難。次此中最初下。別釋十一難相。後如是 諸難下。結成障相。因緣者。定所依因。定所依
緣。即修定方便等 十一難者。一疑生顛倒 難。於光明相不善知故。便覺有疑是也。初見 光明不善知故。此是何光。從何所生。故疑倒 故
二方便緩故有不作意下。是不欲作意 難。不欲作意觀前定境光明相故。亦名無念 定相難 三由不善守根門等故者下。麁重 睡眠難。亦名貪等煩惱難。不守根門故縱馳
散。身起麁重。多習睡眠。或由不守根門。生 貪等惑 四惑多覺悟便增睡眠等者下。多 生思覺難。亦名不定難。由多思覺增行惛睡。
不見定境眾色光明。數睡長養。見眾色故。
[0082a16] 五為此二事極作功用等下。增減不等難。精 進太過力便不達。退生疲極所欲不成 如 急捉持釋鸚鳥者。如捉水。飛鳥。急捉即疲
極。緩捉即飛去。其性懆急持之甚勞。偏以為 喻 六彼唯思求光明之相等下。麁生喜躍 難。思求光明更便見色。光明與色一時俱見。 希一得二。故生麁喜
七遍於諸方欻然並 見等下。遍生怖畏難。卒見捉風繞身遍生惶 怖。遍見不祥之相。恐怖遂生 八彼於行時 或復住時下。異境相生難 九或復因其所
修習定等下。有慢想起難 十或多言論或 久尋思下。多語尋思難。以言為因。多尋思故。 身疲倦起。名多言難 十一若以定生光明
之相等下。更思異境難。亦名不取定相難。成 實論第二十二卷定難品中。亦說十一種難。 名字次第。體性行相。與此稍異。義配應知。
[0082b03] 結中。隨其所應障及因緣相者。障光明及色 等境。名障所緣。障修方便。名障因緣。如前思 准。
[0082b06] 第五大段。三受俱定。隨彼地增。自餘地非 有。
[0082b08] 第六大段四修定中。初為得現法樂住方便 道中等者。四根本靜慮。名現法樂住。為得此 故修近分定。又根本地。未圓滿清白。修諸根
本定。令得圓滿。通以有漏無漏善定為體。
[0082b12] 為顯修習未曾得定等者。此釋難言。諸四近 分及根本定。皆初修定。何故經中唯說初靜 慮前方便道 故今釋言。為顯修習未曾得
定。初現法樂住。未曾得故。若修上之三地。 曾得種類。故略不說。俱舍二十言。舉初顯 後。理實通餘 當知此在能發天眼前方便
道所有修定者。此第二修定。唯以四根本地 修天眼通。前加行道。及無間道所有修定。此 通有漏無漏 能知諸天如是名字等者。依
勝趣說。實通見諸趣。有乃至廣說言故 謂 得諦現觀預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等 者。預流果向。謂真見道及相見道。前十五心
皆名分別慧。為得此故。煖頂忍世第一法。加 行道中。所有修定。為此修體唯是有漏為性 或為修習諸無礙解者。其無礙解名分別
慧。依四靜慮等。修此方便定。是此修定體。 通有漏及無漏 謂阿羅漢果方便道中所有 修定者。阿羅漢果。諸漏已盡。金剛喻定。及加
行道。為此修定體。此中第三與小乘異。彼說 修三界諸加行善。得分別慧。分別慧體通聞 思修。故成差別。初修定果現法樂住。於八定
中最殊勝故。偏說為得此立初修定。前五神 通。凡聖俱得。勝知勝見。唯屬天眼。導生勝 故。為得於此偏立修定 初入聖位唯預流
向。其果圓滿唯阿羅漢。為得初後二時勝果。 偏立第三第四修定 阿羅漢果即漏盡通。 雖一來不還二果之向。亦有初得。謂超果者 然非決定。故略不說。
[0082c11] 第七五聖智三摩地中有三。初標引經。次陳 五智。後別釋經 自體智者。明諸無漏智之 自體 補特伽羅智者。聖人所得。非凡所成。
此智約人顯之。名補特伽羅智 清淨智者。 除煩惱故。漏不能漏故 果智者。現法得樂 住。當來得涅槃故 入出定相智者。善入出 定。無忘失故。
[0082c18] 別釋經中。有十四句 聖。無染。無執三句。是 自體智 非凡所近。是聰叡所讚。是諸聰叡 同梵行者常不呵毀三句。是補特伽羅智
寂靜。微妙。得安穩道。證心一趣四句。是清淨 智 現在安樂。後樂異熟兩句。是果智 正 念而入。正念而出兩句。是入出定相智 證
心一趣者已得無尋無伺地故者。據得滿智 位。此無漏定後樂。言異熟者。近資有漏得異 熟果。遠得涅槃。借異熟名。通稱異熟智。體是
一行相分五故。前說言五行相智。唯善無漏。 名五聖智。成實論第十九卷。廣明此智。引經 少別。義不相違。
[0083a01] 第八聖五支三摩地者。四靜慮中。諸賢聖定。 各一為四。審觀安立。斷除結縛。所有聖定。為 第五支。成實論中。四禪合為三支。初二禪喜
相。同為一支。第三禪以離喜樂為一支。第四 禪清淨心為一支。依此三支。能生明相觀相。 是明相與觀相為因。能壞裂五陰。觀五陰空。
故名觀相。此即依四定。別起人法二空觀。分 為兩支。此五觀。能至涅槃名為聖也。文分為 三。初標五支總引經。二別列五支經釋。三問 答五支定相。
[0083a11] 別引五支經釋中。釋初支有十六句。初六句 是法說。次十句喻說。初法說中。離生喜樂一 句。諸靜慮不同。餘可通有。定生喜樂。已離喜
樂清淨靜慮。是四靜慮差別性故。如前已釋。 由餘五句可通有故。由此後諸支中。更無法 說。但釋喻說有異 譬如黠慧能沐浴人或
彼弟子等者。西方沐浴。有容沐浴人師及弟 子。故以為喻 銅器瓦器或蜯蛤器者喻為 離欲生喜樂故教授教誡者。如沐浴時以銅
器等盛灰澡豆細沐浴末。今以言教。猶如彼 器。教之所詮。能順於彼出離尋等。諸善淨行。 如彼灰豆細沐浴末。此即無間道。以水洗灌 即解脫道也。尋清淨故
沐浴搏者。西方浴 訖。以餘甘子。切碎暴乾為末。以生胡麻香油 和之。令其潤膩。不硬不耎。方以塗身。取其香 潔潤滑光淨故。沐浴搏。即乾甘末。此喻行者
未得定前。當乾麁重 帶津膩者喻喜和合 香麻。謂得定後。喜資潤身如以油和。
[0083a29] 第二喻有六句 山者。高義。出初禪故 尖 頂者。至一味 勝解者。高山頂尖。唯有一峯。 第二定中唯一意門。離諸尋伺外散境故
泉喻內等淨。流出喜樂諸水故 山傍流出 水大如車軸。故名水軸 泉水上湧漫大如 汲索。故名水索。喜滋潤如水軸。樂滋潤如水
索。滋相應意如傍出。次五根。如上湧出故。故 以湧喻及上漫喻。
[0083b08] 第三喻中 水喻離喜無尋伺定乃至喻花胎 藏設在水中者。此言意顯。第二定如水。因喜 動湧。如花出水。花喻喜故。今第三定。離喜無
尋伺。亦如水。其樂如花胎藏胞未開剖。猶在 水中名花胎藏。與定相順不動湧故。如在水 中。
[0083b14] 第四喻中。有五句 超災患者。謂八災患。謂 尋伺四受二息。合中四句如次配前 八經 九經以為喻者。西方織疊。八縷九縷而為一
莖經織作疊時。其疊堅緻。如此方作絲布。四 絲五絲方可堅緻 清淨鮮白故者。如衣不 薄堪忍寒暑等。種種諸苦 其周遍故者。如 無露處。一切散動所不能侵。
[0083b21] 第五喻中 於所觀相慇懃懇到等如前釋 者。謂前卷三十二相中。第二十觀察相。諸法 說言。謂有苾芻。慇懃懇到。善取其相。而觀
察之。喻說云。住觀於坐。坐觀於臥。或在後行 觀察前行。故此說言謂審觀察三世諸行於 能觀察又復觀察。前四靜慮。說為四支。此第
五支。於前支能觀。更審觀察。此所觀察。即三 世行。即在後行觀察前行。是重觀三 昧 也。或 前之四支。雖已觀察。此更審觀彼三世境。於
前能觀察之所觀察。更後觀察故。下說言依 審觀察緣起。緣三世法故 又為斷除無色 餘結縛。建立第五。
[0083c04] 第九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中。文有三。初問。 次別辨相。後此中由慧為導首下。釋先後次 第生起所由。辨相有三。初解聖。次解有因有
具。後釋正三摩地。若是時中捨邪見等下。是 第二文有三。初列因具名。次釋因具所以。後 云何正見等下。釋因具相。據實八道支。在見
道後位。若在見道前。雖名正見等。而非道 支。雖有彼行相。而未建立。至修道位。方得 道支名故。今異生位。亦名正見等。其見道等
位。雖不立道支。聖正三摩地。彼位即有故。正 見等於彼亦成。然由正見引定助定。二位俱 得通名因具。餘則不爾 此念即是三摩地
分等者。分是因義。是三摩地近生因故。分是 類義。是三摩地相似分類。此念俱時。亦有正 三摩地。然未是聖正。後能斷能滿。方名聖正。 念俱有定故言兼亦
金剛喻定。二乘依九 地。色六無色三。菩薩唯第四靜慮。唯識有二 義。一云。此現在前。已得四智。麁重惑種。一 時捨故。二云。此時異熟識。在解脫道位。四
智方起。廣如彼說。
[0083c24] 別釋諸經宗要中有三。上解解脫等持訖。自 下釋等至。上列有六。下文分四。初解五現見 三摩鉢底。文分為四。初引經標。二釋現見等
至義。三出總略體性。四別釋行相 修道所 斷煩惱制伏對治者。是初現見等至 斷滅 對治者是第三現見等至 及觀察斷者。是
後三等至。與小宗不同。彼云。一觀自身三十 六物種種不淨。二除肉皮等。唯觀白骨。上二 通凡聖得。三觀骨身。識在中行。亦住今世亦
住來世。即初二果未離欲故。四觀骨身識在 中行。不住今世。唯住來世。即不還果已離欲 故。五觀骨身識在中行不住今世。不住來世。
即阿羅漢。漏已盡故。初二名現見。後三由現 見緣之所起。故亦名現見也。今則不然。五皆 聖得。親明了觀。故名現見。
[0084a10] 初二觀論有兩番釋。初番云。初不淨觀。正是 念住。以方便念住而為依止。第二不淨觀。即 後念住。以初念住而為依止者。此約所依。加
行根本緣起差別。顯二不淨觀。初緣不淨。後 觀骨人故 最極通達者是青瘀等觀等者。 此說白骨觀。是不淨觀中最極通達義。是青
瘀等。後勝次第末後。逾越貪等觀義 第二 番云。初不淨觀觀察內身。後不淨觀通達法 性。此依所緣境界事理淺深。緣起差別。顯二
不淨觀。根本觀中。不淨境及性二類別故。是 故前言斷滅對治 觀識流轉者。釋前觀察 斷。即後三觀。謂觀諸識斷與未斷 觀察此
識生滅相續。是總句。或觀生身。或觀剎那。二 種識轉。
[0084a24] 此上總釋觀察斷義 觀察有學未離欲下。 別釋三等至 俱住二世者。現在未來識。俱 有縛故 唯住他世者。唯未來世識有縛故
俱無所住者。二世無縛故。
[0084a28] 無想等至中。云於此生中亦入亦起者。入無 心。起有心。此說於定。下說於果 若生於彼 唯入不起者。唯識第七。略有二釋。一云初生
無心。中有未有心故言唯入。二云初生有心。 後住無心。故名為入。不爾初生本未起心。云 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 其想若生從
彼沒者。彼一說云。末後無心。若從彼正沒。猶 未有心。不起潤生心等。故下界中有初生。名 想若生。便從彼已沒故。二云末後有心。其
想若生。潤生心等起。名從彼沒故。餘門如唯 識。五十三。對法第二。顯揚第一等。
[0084b10] 解滅定中。已離無所有欲者。斷與未斷。要須 已伏此下染故 依滅盡想而入定者亦復如 是者。前厭捨心。心便寂滅。依初修者。未得
自在。今任運作非想處行相。諸有想心。任運 滅盡。與前相似。前言亦爾。是久修者任運成 故。或初緣有為行。厭捨想心。後緣無為行。厭
捨想心。厭捨義同故言亦爾 此有二種謂 行時住時分等者。初定有四識身。心上外緣。 如人出外。故言行時。此時三行猶在。今說次
第二定以上心不外緣。如在家中。名為住時。 滅三種行。二定滅語行。四定滅身行。滅定滅 心行。故言次第滅三種行 次第起者。依未
自在者。作如是說。得自在位。如前文說。任運 能入超一切地故 任運能入等者。雖有期 願。今說不期願者故 出定緣三種境觸三
種觸者。依未自在。義要次第故。以定心出。 觸不動觸。是空等持。觸無所有觸。是無願等 持。觸無相觸。是無相等持。依自在者。超一切
地。隨其所起定或或散。緣事緣理。緣內緣 外。觸三種觸。內三有體名有境。外六塵名境 境。無相理名滅境。由入滅定折伏心已。煩惱
不動。三根不擾。非相所亂。唯以善心而出於 定。今觀文意。多依定心出。觸三種觸故也。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五
[0084c05] 享保八年 (癸卯) 正月十三日一交畢
[0084c06] 沙門高範 (六十九歲)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3 冊 No. 1829 瑜伽師地論略纂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