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記

Scroll 2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 (之上) (第九十四九十六)
遁倫

[0850b26] 第九十四

[0850b27] 第三十門二見圓滿四解愛樂法住智精進中有復次長行
大意何須 苦樂圓滿 棄捨惡因得正見滿
三緣滿正法毘奈耶 得名正直由於涅槃 成就證淨所知境智
清淨由此三緣其次正法 親近第二第三次第 三緣云何下方惡趣三惡
不善根貪瞋癡清淨緣起 能緣清淨第三 復次第三解門不依
何故名色 說中離欲欲界名句 名為法界清淨法界
法界證法 法界法界如是差別有為差別名義第四解門
異門記別疑惑有所 異門無異記者 無異記別云何知見
便記別 第六記別記別因緣有緣生記別因緣因緣
取緣有記別如實知 無有第五 第四記別一切貪愛因緣
記別記別故此 記別行相 無有第二一切不善
第三一切憍慢異門 記別意樂疑惑 非但聽聞得無故云異門
記者記別便第六 因緣記別 因緣所謂
故云因緣因緣因緣 推尋因緣所謂因緣因緣故云因緣因緣上來
記別還滅 記別第五記別記別 記別第四記別第五
愛樂愛樂愛樂問答 法住智涅槃見道法住智四諦不同圓滿如下
第七精進圓滿精進 善說 能別中有圓滿
聰慧精進精進 第二懈怠精進相對得失精進 勝利二利精進第二
難解下次可解 中有 中有四句第四三句隨逐
故云大修第八可解第九 即是中等復次 多聞聖弟子異生雖是凡夫
聖法故云聖弟子多聞即是 真實聖人第十苦惱 之後復次乃至
第三文明學人資糧滿 大門第四一有 沙門婆羅門流轉
長行滅門見惑 擇滅未能
水器 方法給水見道聖人慧眼 證見煩惱無為
方便斷惑證得無為 未能肉眼見道水喻 無為水器方便中有
有若便涅槃是故涅槃名為 三果不假涅槃 作證人見第二沙門
羅門二種二業 乃至無明六處三藏 八支所以然貪愛
可解從此三支二果 六處
六處所生愛果 種子六處無明六處 無明所生無明觸及無明
六處如實知者 如實知無明此前 起身語業名色業果
無明業因法住智如是法住智緣生法 不能見道現觀了知見道
斷見不如修道了知修道 修惑不如無學故云未能超越 從化
故云無明 故云何故老死 中說既有有所
故云第三四十四 四十四明智不同四十四
十一安立四諦一一 四十四四十四 老死無明一往
因果無明老死輪轉 無明所謂老死老死有果即是 無始無明三諦所以
四十四三時遍知差別 過去生緣老死未來生緣老死 生緣老死決定遍知
過去緣生老死三智法住智 無常性差別三世老死
皆是無常如是乃至觀行 七十七如是一切 行相從此無間現觀明知見道
第四流轉增益 引因二果生起三生三果 增益
如是一切一總諸法 三相流轉因果至若還滅
二果流轉還滅二種道理 法相不違故云如是意趣差別道理不違 有別初中後時差過去流轉
增益還滅未來流轉生起 現在 無色界差別欲界流轉還滅
色界無色 增益無明二果增益 因果增益七支
十二支一處故云 還滅無明滅故云故云老死
故云第五來往 相應造作雜染 雜染即是諸見應知
乃至分別 俱生妄見 唯有習氣第二分別一切
俱生因分習氣唯有 習氣雜染乃至招集即是 分別我愛分別我見
不行有種隨逐無學可知無有不同無有 故云無有若爾俱生任運
隨眠第二俱生 故云無有第三無有 分別我慢何以我見
故此我慢畢竟現在三藏修道 論文畢竟無有分別我慢 隨眠無有先見道中雜染
我慢隨眠俱生煩惱現行 既有學者俱生 不可唯有我慢習氣決定
習氣現行 習氣第五大小三藏 差別唯有後代
真言論主 意會歸一攝事不可以 中有二見二見何以
如來言教俱生不可 妄見習氣微細 屬於我慢分別
妄見第六中有 正解緣起三明 淨修漸次過去緣起
菩提菩提緣起逆順道理現法樂 薄伽梵亦復如是釋迦如來 七佛緣起菩提問曰過去
無量諸佛緣起菩提何故 無量世間 相似次第然後水火
七佛餘下所有菩提 菩提時尚猶如緣起何況 二乘菩提自下緣起如實
應知緣起自性緣起因緣雜染 因緣清淨因緣清淨緣起 即是流轉
因緣無漏所有諸法 緣起寂滅諸法 無明所生受者無明所生
依止唯有 漢人煩惱因緣 三明清淨漸次得無
淨意生死因緣名為 造作涅槃名為淨心 見道第三第四
第五第六修道第七無學道 別解脫心淨四禪清淨 現觀正見三寶畢竟
四不壞淨道非道知見了知 前行正道由此斷惑六行知見非道善巧遠離非道
正道修道 如實了知一切應斷無漏 云何超越
第二第三一分應斷 第二第三一分應斷 非唯由此非但清淨
涅槃清淨 上來緣起自下第五 安立因緣三觀
四極過患雜染長行 安立四法氣力 氣力喜樂喜樂相應
喜樂憂苦相應可愛 希望有漏意思一切可愛 希望四者依止
第二因緣無明種子第三觀察於現法中有 乃至現在
未來名為命終無常 未來六處此前六處識支種子起初
是故因果墮在乃至 不絕閻浮提造業 往後西瞿陀尼向者後際
瞿陀尼造作閻浮提 第四極多過患第五雜染 可解第六
下地煩惱下地 魔羅第六天魔

[0853a19] 第九十五

[0853a20] 自下第六如理四諦 十二一如二攝集諦 異熟十一
十二難得長行如理 中有如實知如理 如理不能如實知
如理不如理智不如 相違如理不如中有 復次第四復次三言三世
出言名為故云三言 分別 下次分別
常見可知斷見乃至 故云緣中 二見乃至觀察
能緣以後心緣 能緣觀察 一見先有觀察無我
第二觀察 第二乃至 無我
五見故云如是且說差別 乃至三世分別
第三即行乃至分別 第四因此第四 異名作業作者自在天
作者 見聞覺知言說 妻子
受者受者過去種種 領受種種異熟領受 上來異名
作者受者無有云何成上 作業第二起見第六 不如正理作意思惟景云
起見如理作意思惟中有更加 第六如是諸見
障礙起見相違 翻過失明利益第二正義外人四聖諦
境界善法 所以者何無量善法四諦正義 第三總結
復修修身品第 品第下次修業即是解脫 無學
修身五蘊念住 色身名身名身色身 增語有對現行時下
違順如理受想名身 可知唯有六界等觀心所五蘊四念住
行者縱使 報怨 不同刀劍亦復如是不可
忍辱故云 不放逸行者善護 出世間道第三集諦
百八行者煩惱 招生何等名為我慢我見乃至六處
即為第一乃至衰老 第二乃至成就 好色大力美妙第三
美妙第四衰老乃至變異第五我慢我見 乃至不變六處中計
乃至不變中計 成就乃至美妙美妙六處中計 乃至美妙美妙六處中計
衰老衰老中計我見 一時六處六處 命根妙色大力
安樂 我慢云何自性差別 我慢發起無有
上品差別細分無有乃至三品道理無有 三品分別
上品由此 無有一向分別俱生 俱生三品三品
當來 六處我所 如是三明種類
當來如是 四明未來中有乃至第一我有
六處我所即如如是下品乃至 上品
六處即如如是自性差別 十八五受
十八十八受生 論說後生相應喜捨同時相應喜捨後生大乘
真實相應六塵十八 六根差別 我所乃至我所
應知無有 三品無有上品三品一一 六處我所差別道理
六界故云應知如是十八外界十八行者 處中十八三十六
自身十八界十八 十八十八界十八 以外十八十八三十六
時差三世三十六 百八差別 煩惱皆是希求通名
釋經差別第四得中三復證得二明瑜伽 初中所緣境四聖諦
方便四諦十二行相 最初乃至覺者過去未來 現在故云如次第二
在於修道第三 盡智整頓不同一一 三轉見道苦諦乃至無學
三轉見道集諦三轉 至道尊者達磨多羅不能 忍受如是文句雖是文句顛倒應見
苦諦已知根集諦未知 應當一一四諦 所得菩提四者自證
證得無學果五者 信解可知第二方便 中略瑜伽善方便乃至
不放逸二法 放逸本地對法三善根精進 不放逸善方便不放逸不放逸
正智二法不同瑜伽不同何所但是一切 善法不放逸不同如是
一切善法不放逸何故此等此等第三苦諦 疾病可知第五過患
勝義沙門不許 沙門眾苦 四惡趣堪能學處不堪
勝法福田苦苦不還果 堪能第九第十一句於現法 下文先師第六
證聖第七證道善趣 所謂第三不能證得無餘依堪能第六現觀
見道修道無學現觀第七 娑羅西 國有枝葉參差不一相當
乃至四諦相隨 娑羅枝葉四相四諦集成 圓滿不正婆羅枝葉圓滿
具足第八對治中有 一總二次一一 對治言教
西方 形似胡椒如來對於慶喜 無盡廣論對治
修慧乃至第二修慧 中一獲得四不壞淨由是 因緣遠離疑惑四諦三寶
四不壞淨無疑四諦 相依第一第九 上二界無明
自性因緣雜染清淨因緣 世界三界第十 譬如那落迦
傍生趣餓鬼界黑白業已譬如惡趣不清 受苦善趣清淨
人天之中受苦魔界白白 五趣白白無色 上界退墮五趣
中論三品三品 三惡道三惡道大乘 十一大義
集智牆壁滅智如下層級道智 迦羅乃至譬如礫石大雪
礫石雪山三界無色池沼二三色界 二三欲界
大海二三大雪 所生金山無色所生 盧山色界所生大地欲界
生苦苦智行者集智 寶臺牆壁滅智下層道智 寶臺究竟大義無漏道
四諦大義證得無上菩提大義 三界身語意貪瞋癡 欲界聖身所有礫石
聖人大雪 唯有乃至一身 礫石三業三毒所生眾苦
聖身 大地十二解難 聞慧思慧修慧正法
八聖道解脫正智相應善法 道者二三三業 二種三業一身三業三業

[0855b22] 第九十六

[0855b23] 上來緣起一總 緣起自下第二其三 三明
四門類別 長行十八
十八界種子自性 自性一向無記現行隨眠十八界增長善惡第二
三藏相如此間 家家 第三第四
梵行無妄 無妄失念如是且說 三學無明
種子無明 欲求第二 二見希奇差別安立
寂靜愚夫長行三七開列三界色界 第二
諸色 清淨色界名為黑闇
對治不淨光明不淨觀 清淨解脫 光明三禪清淨
第四禪如是遍知了知方便應當 知者第二應當了知第三
所為應當了知第四四門 下次解脫如是所有遍知 因緣應當了知有相相待
狹小無量相待第二 非有第三無上相待 第四黑闇施設光明不淨施設
清淨名為黑闇初二解脫 淨觀色貪光明有色外觀 無色外觀不淨清淨
解脫不淨施設清淨 施設虛空觀空如是名為有相 施設
三界狹小緣故施設 無邊第二因故識處 有為緣故施設無所有處第三因故
無所有處一切最勝現前 第四無上因緣施設第六第七了知第二方便
有想定名乃至獲得第一 第六一切思惟無相 正思惟薩迦無相三昧
名為無相隨順獲得滅定 第七滅定如是二種 不由隨順獲得者擇滅滅定不由
假想解脫有為解脫 無為解脫自下第三了知如是名為
得所應當了知獲得 八解脫定當獲得第一第二光明初一解脫第二獲得
第三第二清淨解脫其餘 其次獲得解脫四無色 四無色解脫滅盡解脫第二
見相復次復次行者 行者第二復次第一遲鈍一向一切第二
遲鈍不信 第三利根一切不信就中 一明邪見二明正見第三復次
其所學處堅固乃至 堅固人身少有善法固執邪見如火善根即此
乃至退失功德善法三藏聞思修 堅固 堅固退失功德相違出離
聞思修人相出離邪執無害三藏相違 其所應當出離相違
上來相見自下第三 無我善惡不已有情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有情財寶
加行發起財物 財寶即此從未 妻子
出家有情 精進第四解差 第五安立因緣
出離不出出離 三界三界無色 欲界出離
欲界出離色界最初靜慮喜樂出離靜慮 尋伺二禪出離三禪
出離第四禪色有種種想出 空處色想青黃有對 種種不同小乘
眼識相應識相種種意識相應 有想出離第一不出
出離三界色界 第二三界色界畢竟第三三界增上慢
第四出離第十一第六 寂靜第七愚夫智相 分別愚夫聰慧
二種解釋二種正行 邪行妻子財物 正行無色分別
第二四處六十二建立所以 十三分別長阿含尋思 三界三思三界
遍行有餘四界 染淨中有 第三
初一自性因緣 數取趣轉差道理寂靜 觀察長行復次
二次自性即是三受因緣不樂苦受二更隨順
離苦壞苦行苦捨受 次第生苦樂受生苦 故云二更樂受中有
樂受所有 分位一切煩惱二受一切 煩惱隨眠繫縛何故樂受隨眠苦受 隨眠
所有 乃至隨眠梵行非唯 因緣一切隨眠梵行 補特伽羅
數取趣自性 轉差苦受一切眾生解道應知寂靜
言論第二寂靜 明證定時三藏方便 入定但是方便不在根本
說定中有尋伺根本 便無妨三藏會通 文約方便我所根本定
觀察中觀 相中第二現在 還滅因緣當來流轉還滅
第二中有受生 相差四見最勝差別長行受生立宗
中有有情 受生在家出家 受生外道內法
二眾緣生二眾一明 最初染污現行領納 受者三門三義
著力作意 境界不捨長時相續 不得寂靜第七義門差別
三緣現行煩惱在行 第二義門差別第二出家 出家著力
攝受寂靜作意境界攝受 由是因緣觸處 離欲非理作意現行勝妙
現行尋思見過 寂靜由是因緣寂靜離欲初禪 便二禪
一切寂靜一門差別二禪一類下文 由於欲生
寂靜欲貪 靜慮 非想寂靜寂靜超過
有頂一切寂靜第二差別前門中說 出家寂靜 今後一類
由於一切離欲 靜慮外道內法 受生外道內法
乃至寂靜緣生受者無學第二 五法五法三摩呬多
五法不善五法 第十一靜慮中說 離生喜樂斷除五法所行
不善不善不善 五法修習圓滿歡喜安樂 三摩地喜樂品等
初禪二禪欲界初禪二禪三禪二禪 第四禪第三相差
有無覺者乃至苦樂無性 苦樂苦樂別有苦樂是故 假設外人苦樂
寂靜以為捨受解釋世尊 乃至廣說捨受寂靜 苦樂寂靜佛世尊第一義
寂靜貪瞋癡所得無為相似九次第定滅定最勝 第四最勝依止如是
下次第四 即是一往漏盡第五差別明了應知
差別了知別有 四句四句 雜染差別清淨
差別有喜所行邊際差別 七識住喜樂執藏有情安住 邊際九有第六請問
一切無常一向造業 分別造業 非一獲得者善惡云何
現法般涅槃非一向者 苦樂捨受不定般涅槃凡聖 復次當分
造業於現法 涅槃非一向者有人問言一切聖人 於現法般涅槃分別答言非一 不定造業非一
一向獲得乃至非一第二解釋反詰可知第七記別 諸如來
外道神我記法不定 問言神我身為如來 喜樂決定記別
一異不定喜樂四取煩惱 不定如來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 (之上)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 (之下) (第九十七一百)

遁倫

[0858a20] 第九十七

[0858a21] 上來契經自下第四 菩提分法簡擇覺分 要文就中前生
十門道品 第九第十證淨 正斷神足一處解故念住
第一第四八門第二第三 二十七八門沙門沙門喜樂一切法梵行
長行沙門 沙門究竟外法無有四門 三結蘇息滅諦
無退勢力三定 種類四極七返隨行 四處佛法僧及於淨戒得證淨智
取信 見道聖人勢力 種類資糧道聖弟子
七返生人外道 施設正斷遍智一切四取并不 宣說遍知第二
欲取不斷第三 遍知第四不同 我語一切外道
不斷我語取第二沙門 三門沙門問答中有 境智問答三門沙門
中分四法四念住 六界觸處 六界四大念住
所為識界 十八 六根所生法念住
六根不樂 念住十八 同時心王心念清淨心
增上以為問答 四處問答分別 四德十地論攝大乘論
十地初二三地 地名地名九十二 地名寂靜文中明慧見道
異生修得入見道乃至無學出世 世間智八聖道 煩惱阿羅漢眾苦不生無妄
斷事雜染現法樂 寂靜方便勤修 見道修惑指事得道
總分如是一切而言得證 智者修慧既得便聖道 聖道得證即是便聖道
第三雜染現法樂住聖道即是第四寂靜得無 中一如是
獲得聖道寂靜道者相見 上位煩惱事故修惑 增益煩惱退
業報煩惱應得退 別解脫境智問答三門沙門 加行乃至無有
見道異生地中內外四大 增上無我 諸色遠離
未能隨眠未來不斷所以心解脫 心得解脫從此觀察者
內五念住自下念住無明 遠離慧解脫增上無明
解脫所生如理 相應所有從此 乃至修心總結心法
十八第一無色 捨受 如是心觀
觀心心念諸處 法住修法乃至三空
遠離未能聖人所得 凡夫所得非想 不能第一上來
凡夫四念住學無學四念 貪愛 利養瞋恚
第三喜樂七善法喜樂 就中正法 善法勝利解釋
作意知法聞慧 知法作意 慧能即此作意時差
三慧掉舉 定能調伏惛沈 調伏無明故云
受用受用通達 受用錢財通達五受 時時知眾知人
敬信別人受取 究竟自知 增上慢尊卑
第二解釋因緣初二前已處處第三者聲聞第四聲聞地受用
第五知眾如是行者 自知第七尊卑 五法持戒持戒多聞
由此過失由此心得 如實智二種補特伽羅二種如是二種分別
分別尊卑勝者簡擇 種差簡擇差別 勝利喜樂漏盡第四
攝一切法 資糧過患正法增上 增語是故以為
正法證明聞法以為無漏說明 語者遠緣增語
無漏增語有漏一切 獲得究竟所生行解 盡智涅槃名為解脫即此解脫
乃至無罪涅槃寂滅第一 解脫堅固有餘依涅槃故知 無為解脫資糧
過患九想過患利養恭敬一切懈怠薩迦 貪著美味諸世間乃至貪愛
放逸惡行方便依止修習梵行過患九想九想 之中一一過患難解
料簡第五第六第五貪著 美味過患初次可知第五梵行於是如實知
二受集諦無明 并不如實知苦諦
如實知第六數取趣標舉 解釋中有佛智如實 了知
先世善法今世 說法
石器先世善法 說法重修 第七了知
結成 一門四門中分惡趣損害如實遍知四門
四門遍智上行 最後上行阿那含非想究竟最後第八
對治二種雜染 聖弟子乃至證入無所有非想 四禪二空
無礙八解脫初禪 初禪無礙八解脫 尋伺二禪九無礙道
解脫道三禪 無礙八解脫四禪 四禪無礙八解脫空處
雜色有對種種別異 空處無礙八解脫識處 外緣空處
識處緣於名為 無礙八解脫無所有 四禪空處第九解脫
識處第九解脫證入無所有 所有第九解脫證入非非想 對治對治超度初禪
雜染對治第二禪以上乃至非想 對治斷除雜染乃至 我有我所
何時我所 以為如是 我所
發生苦心正勤加行加行獲得 差別由是因緣決定 我所所有
所有一切所有 故業所有二業果報不願 修習乃至非想
四禪三空前後差別 解脫所有凡聖 而言無為解脫
非想擇滅解脫如是一切總有五處 第五解脫 所有非想非想涅槃
解脫具足非想具足 雜染過患方便
廣大雜染 乃至當來欲界 三緣於是 靜慮識處因緣所有
無所有處是故靜慮至於識處 名為無所有處無上 從此非非想三分宣說
三行因分宣說三行 定分無所有非非想宣說 非非想聖弟子乃至 行者
靜慮尋伺喜樂 第四靜慮色想有對 色想乃至 第一無所有行者第四靜慮色想
空處識處生厭便是 第一無所有即此乃至名為第二 行者一者無常二者無上
下地此處 無上一切法思惟無我 有所無上名為第二趣入無所有
無我智者乃至所屬 我所 上文前已第二中有
安立邊際如理緣起三修 四斷第一安立邊際第三不同
所緣境外道所緣境第二釋經句義 第二如理
可解第三自性初一 有趣有意第四 第五對治
無常想無想定可意 可意身等即是 上等等於不可身等四境
二種正知無想定第三中有前後 差別四取六大
惡行當來惡趣身等 惡行惡趣三根與欲 尋思二重根三界
三根三根三重 世間乃至不上勤求 論說世俗不能非想煩惱
第三前後差別了知未解解脫 差別第四乃至 衣食內心奢摩他有如
瑜伽行人相似 攝受 資養同時心王上衣 第五第六勝利可知

[0861a01] 第九十八

[0861a02] 念住第四八門雪山勸勉漸次圓滿八成長行可知第二雪山
雪山一者獵人 二者猿猴獵人 不到第一處所內典第二
三果第三無學 愚夫不得解脫凡夫離欲 追求出於乃至非想
境界不得解脫第三勸勉安立 聽聞正法義理受持讀誦三觀義理 隨法行修行第四
證淨見道即是 四不壞淨清淨故云不清 清淨不還果離欲不善
三鮮阿羅漢學說清淨學名不清 羅漢鮮白第五漸次在家
淨信清淨漸次 圓滿可知第七欲界 人身三界欲界
無明三界無明 第八成就可知 正斷神足
三修等持異門神足初一 四正勤四門四如意足長行 第五精進
精進乃至第五不捨 乃至 等持等持 心慧之外無求
因緣第三等持 懈怠心慧故云 舍那所緣境前後聞思修
四智修習前後前後奢摩他 上下四禪 所緣境乃至光影
光明相爾時光影 分當所緣境料簡問曰精進 善法云何懈怠相應
乃至懈怠行者精進不能相續懈怠 相當一切
神足一切等持 等持滿第二十卷云 上下觀察其所其所
頂上足下種種雜類不淨充滿 前後慇懃 善思
在後觀察前行第四異門復次解脫成實論 解脫因為解脫讀誦
解脫思惟解脫五法隨法行 解脫苾芻淨意猛利 三摩地聽法苾芻
精進三摩地因為讀誦 合為精進三摩地乃至 三摩地思惟不淨三摩地
名為三摩地心王乃至 隨法行分別斷行資糧第五神足不淨種姓
伽羅名為內法 不淨此類內法方能修習 聖神引發神通聖者神通變化
變性可解第三五根四門安立所行三慧最勝安住
異生品等安立五根 二十二第二所行 無漏相應解脫名為
第三慧根乃至安住可解第四 異生品等五根 菩提唯有世間五根
菩提無漏品類品類第四五力三國阿羅漢
質直長行初二可知第三國王 乃至自在十力
乃至第十出家眾 釋經第四阿羅漢成就 惡業中有背後
修善中有 道品根力二門合為 正斷神足合為第五
學者成就五力 一百卷云毘奈耶苾芻成就五力 加行意樂正智
因緣自行滿二利自利 第六質直可解第五七覺 差別
漸次安樂 他者奢摩他毘鉢舍那精進二分第二解差
自性因緣 三門可解第六 覺支第二
覺支精進第三具足安住 七覺支定慧具足七覺未曾安住 一覺覺支修行
無行一覺第七二十一無常想 無我空想不淨厭離
世間不可斷想 九想觀死尸 經文。錄入過患
二十一相應七覺 相應無常乃至 聖人後得智觀行
七覺相應無間不淨 觀空方便道中不淨觀乃至 尸骸空心七覺前後
無間二十一 中有等觀二十一十四三世
薩迦耶見習氣我慢現行 世間貪愛煩惱 希求利養希求活命欲愛
虛妄分別欲貪 美色形貌三細承事 乃至對治
其所應有二十一覺支差別 相當次第是故其所不可無常想
三世懈怠不淨厭離 第四一切世間不可第五 世間貪愛總是願行
修空無我空無 總是空門第三身見我慢現行 斷滅煩惱隨眠三界無相
名為三界 無相對治希求利養欲愛 過患第七第九外境
過患希求活命 第八第十 隨逐虛妄分別欲貪不淨
乃至觀空有為美色 [*] 形貌食噉 分散骸骨
承事無心空有 一切乃至觀空皆是不淨 九想觀總是不淨觀差別
遍淨乃至 應知相者無間 第六八支聖道
四門內外清淨差別異門 沙門婆羅門內外八聖道內外 眾多善知識最為殊勝由此
眾多正思惟最為殊勝由此正思惟由此正見 清淨差別
正定第三異門八聖道差別異門正理 名為無人無我第四
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 沙門善說毘奈耶假名 沙門沙門無礙八支
聖道沙門沙門沙門 故此追求沙門果貪瞋癡 畢竟是故沙門沙門果
二果第七第八 八門隨惑二果三欲 作意八智隨惑
十六行二觀 第七十七第二一下上分四修中陰
煩惱煩惱如是 其次建立二種 勝利者五下分立不還果五上
阿羅漢二果斷見初果 修惑三果故云四果中陰中立 那含那含
無行上流第三 出息無上欲求 文中不見
末後即是第四 第五慧眼 舍那隨煩惱第六可知
作意身等四法四大身受心法 賢聖智慧四大第八 復次精勤乃至種類
四念住無有種類平等種類取捨無我 作意無我無我即是
一分如理作意之一 是以觀法乃至不可得 神我修身念住不可得念住
念住第八第九 尊重尸羅清淨圓滿 四學勝利差別尊重尸羅
二行即此合為二行 四平平等三學正行無能邪行
第二清淨圓滿性罪 滿根門善法滿遠離遮罪 滿淨戒滿
善巧善法滿別解脫律儀受持世俗 所有別解脫滿第三現行 受持作持二者受持
止持二種分別 止持毘奈耶 解脫五部別解脫
毘奈耶別解脫 五部別解脫即為是故一切總有增上現行
作持增上毘奈耶五部 增上別解脫戒本 受者別解脫攝受第四
勝利可知第五差別四聖諦乃至 聖住體性三解脫門 滅定聖住第九
第十證淨證淨安立變異三天明鏡記別 證淨安立二法攝受證淨
建立四證淨不過 信佛沙門同法證得沙門所有
淨信根本 虛誑證淨三寶 尸羅第二
可知第三證淨第一 義淨依止聖弟子 六隨念斷定隨煩惱
智品隨煩惱生起 煩惱六隨念佛法僧世俗諦所得隨念教法
所得隨念第四明鏡可知 記別有成證淨 證淨記別初果見道
前方便中菩提 六念前方便所 不可證見四諦即是三寶
究竟自證不可不依 持戒無悔乃至 上位乃至現見第二
方便道中出世一種方便道中 五念以來離欲天眼不見色界 無漏第一義天第二
見方便道記別五念 即是無貪三寶 可知上位那含方便
六念根本禪天眼現見 自證記別阿羅漢 出世乃至所有隨念
非想無漏道六念 記別是故不還果 如是隨念記別問曰二果證見四諦
三寶無漏無漏無貪善根 證道六念何以自證六念 不為記別方便六念
記別方便 方便四證淨預流果 四果
初果 宣說隨念不依一來果 隨念清淨
天等清淨聖人名為生天不還果具足六念五那含天 云何羅漢
一向無漏道所得六念 世間如是第三

[0864a02] 第九十九

[0864a03] 調伏之一梵語毘奈耶調 調伏簡擇戒律要事故云調伏
故云之一文中前生正解就正中分略明 從此
別解脫所有廣說展轉傳來 四阿含世尊別解脫 問答毘奈耶乃至
名為十一 隨行五逆
遍知不信中有 下次一一 且如四分律第一卷云攝取
歡喜安樂 增長六難調調 安樂現在有漏未來有漏
正法文中次第解釋初二 四大吠舍多羅第三 第三安樂
一者順道匱乏 第五信令增長二者 異法補特伽羅第六調調
所生惡作第七 安樂四者降伏煩惱 第八現在五者隨眠煩惱
第九未來如是獲得安樂 乃至梵行第十正法久住一切第二復次復次廣解十利
中略顯示最初攝受 攝受第二攝受 未來攝受
方便如是獲得第十 十五煩惱初中
一者 四波羅夷便比丘 十誦律
不如意處薩婆多 便二者十三 遣令懺悔
毘尼僧殘人為 咽喉名為婆沙 行人除滅
三十九 十誦律墮在燒煮覆障地獄四者 悔罪提舍律師
五者惡作突吉羅 眾學法四分戒本迦羅應當學不定
偷蘭方便故云善見偷蘭 善道墮惡道從不
初二 不定 不信突吉羅文中
略舉最初 須提那子二行中有乞食
因此制戒乃至畜生 波羅夷末後最初 故云
制戒 十五犯罪過失苾芻十五犯罪
文中數列名次解釋 道路行者非時聚落比丘
第三開列五法毘尼 第五行門中文三行下次三行
人形五分律入胎四十九名為即是中人形狀應作
道場 城邑應作信令 信令增長聚落相違
應作可知三門總是第一可解第四隨行 二十二第二十卷云
四處所以二十二相應善觀 下劣形相威儀乃至廣說 毘尼夏至
十九二十夏至四十九上座五十已去一切沙門國王尊敬 長老苾芻尼居處
畜生 外道牛主 居處一切羯磨施設結界
施設一分羯磨此處結界 因緣一有 道行一切羯磨
羯磨二種一者 說戒大德白月十五布薩說戒 二者大德時到
某甲教授師如是白月 名為二者羯磨如是 羯磨白四羯磨
具足戒四者羯磨說戒 廣說對手大德比丘 某甲清淨如是羯磨
通名羯磨羯磨出家羯磨 俗人出家必須告白然後與其
其父或是三歸十戒受具 可知迦羅同意
和眾同意同意羯磨 折伏罪人羯磨出罪僧殘 二十羯磨出罪舉事
有人不捨不見羯磨不同僧事羯磨羯磨 人為罪人五德自恣
犯重究竟擯出行惡 擯出聚落 功德稻穀同意羯磨
淨地淨地十七 羯磨二眾作者 吉羅惡作
突吉羅四眾 發露羯磨 偷蘭人為羯磨受具
羯磨二十僧殘受具四十僧殘合眾增長 羯磨說戒自恣第五
逆順標舉違逆 隨順中有 中有
次第解釋或是奴婢奴婢或是 獲得者抄掠獲得有所相應廣說十一本地
第二正法 長行初五復次 第二一句
惡作 第四煩惱熾盛第五宿世 資糧薄弱可知相違
法成如是隨順 五法防戒第六寂靜 次第之中
可愛樂法六和敬何等諸人 所有人天 第二廣解
分為身等 現行三業六和 不和僧祇共有財物不平受用
不同不同相違 六和第一三業第二 第三
乃至慈善三業第四 乃至平等受用受用 受戒出世正見
二相可樂六和 可樂一體六和重荷六和 自慰六和安安
可樂差別可樂 增長應知尊重增上 二攝即是
法攝增上釋名差別第二 即是八難妙好 圓滿天人
善處三塗無想天 妙好妙好 滿中國妙好
正士善友人天善人 自發圓滿離世 邪見乃至樂修苾芻
對治聖種宿資糧圓滿如是 生人三塗
天長天等何故生天無想 三塗圓滿三輪善人 自發資糧圓滿人天通有
車輪第三所得 信解師長如實 勇悍勇悍堪能領解第四
敬事最初 敬事其所說法者第二修習 隨法行第三三學以為
時時敬事次於靜慮第七敬事真諦漏盡涅槃 三相應知敬事敬事一體
尊重身等恭敬第三 幡蓋供養宣說乃至法教 敬事其所說法修習乃至學處
敬事教授時時受用 靜慮三摩地從此無間乃至無有 放逸第五次第毘尼
相對梵行 便除滅第一現前毘尼苾芻 苾芻第二憶念毘尼
顛狂第三毘尼 眾僧第四自言毘尼住處 苾芻第五多人毘尼苾芻
第六處所苾芻互相第七毘尼如是事略 第二相對二義
四諦即是明言律師四分藥病相治 初四毘尼
一番第二毘尼 現前 現前
第二是以憶念 次第自言 毘尼通用
第二 上品上品 是以多人比丘是以
處所上品第三 以次犯上以此 上品文中一者
是非彼此諍言名言 多人現前毘尼定理除滅 除滅二者三根
處所 憶念便清淨 故云施與清淨除滅自舉
紛紜 自言毘尼有罪故云 實性除滅四者悔過
羯磨發露通用毘尼 故云各各發露除滅第二 不可
初四即是現前憶念 自言一句即是 一句自舉即是處所
一句即是

[0866c01] 第一

[0866c02] 自下第七遍知開列次第解釋 解事遍知五事緣起 解罪遍知
眾生多時平等運轉 不定相同 人時不定第三
遍知可知第四義利遍知 一者真實二者義利 四者五者破僧第五遍知
可解第八不信 開列次第解釋 第五文中下文忿
憍慢貪欲無慚 散亂惛沈掉舉摩夷 根本瞋恚惱害
五見二見第九五力 第十人品差別即是中等字門 復次第十一邪行
復次上來 種種分別阿毘達磨 法相依法問答分別種種
文義因之出現對法藏 要義標名釋名 由此一切諸法
文中文中綱要
毘奈耶 經律問答出生 道理問曰
問答分別云何 第三彌勒菩薩 流轉還滅
清淨雜說分別法相 中有其二上半 釋義下半前後長行中分
上半二相下半 明淨略為五事 無明流轉雜染事略二十二
別離善趣惡趣招引差別 別離欲界善趣 惡趣招引三復
中有三界自體自體 害得不行害得不行
不行四法受事者一有 樂於當來受苦異熟有法現在 受苦當來異熟有法現在
樂於當來異熟四者現在受苦 當來受苦異熟還滅清淨十九 正法知法
知眾自知尊卑作意 釋論如是 地中本地中說應知相者
異門攝事應知第二 云何如是事後乃至 品類差別四門三門
品類差別次第 實有依他性因緣實有 假有所謂擇滅道果不可說
大乘真如無為 建立可知種別 不異乃至時分別無
諸法相差 種別無異此前 無異
第四時分別無時分一切 可知 不解作用
色界乃至十七地色界之中 多少不定十六初禪 梵王梵輔天處所二禪三禪
四禪福生福愛廣果五淨居 無想天住處廣果天無心 十七大梵王同居梵輔
高臺梵輔故此 四靜慮靜慮中間十七地經論 廣果天無想梵王梵輔十七
十八現在剎那 現在眾同分現在對過未來 一身種類眾同分現在有相
現在即此一身相續 現在色法生起有方 心法色蘊色處有方
西方人東方人心 名為非心自體處所諸色相續
根境 二相成就 廣說長行
大乘無間善根 邪定聚論主無間 邪定應知第二
相應一類第三成就 一切法一一自性第四自性 作用即此剎那自性
自性第五廣說 第六十八三諦四智五加三摩地
八道對治十行十一修習十二有漏無漏 十三十四十五十六 迦羅十七遍知十八究竟長行
乃至第一瑜伽一部 中間有無遍知 不定有漏智者欲界苦集一遍
二者有漏遍知上二界苦集 一遍無漏無為遍知三界一遍四者無漏有為
遍知三界一遍五者 遍知上分遍知可知 據實據實唯有
入見道真如三界四諦 一遍初果九地修惑九品 羅漢第二一切遍知
入見道一如修道次第 三界修惑遍知 眾多
見道修道 道中修道羅漢
如此見道修道 見道修道 如是
勸請學者 行一應知相者 經律如來法教
無限乃至正覺攝事中分前生決擇 三結總結一部

瑜伽論記卷第二十 (之下)

瑜伽論記

[0868a20] 遁倫大德瑜伽 大成區區何須 存世僅僅可數名山
古剎見者懇求謄錄 篋笥歷年文字 慈心三復校讎不少
既而如斯法寶流行 自私學者繕寫 於是不顧寡陋
字句其所校正不敢 原文可疑 不安君子 鑒定

[0868b04] 享保癸丑季夏沙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2 No. 1828 瑜伽論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