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記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論記卷第八 (之上) (第三十三十四)
遁倫

[0469c28] 卷第三十三

第四瑜伽

[0469c29] 文中其二 二門世間出世間世間 即是五通有漏功德出世
即是十六聖行乃至無漏功德 功德即是第四瑜伽世間瑜伽列出世間瑜伽
瑜伽一明作意 三明無想滅定五通五明有漏 差別離欲出世
觀察見道 勝解作意作意念處勝解 作意四善根四諦如實通達
見道遠離作意通達四諦真如斷見 分別即是觀察作意觀察見修 二惑作意修惑 二果乃至非想修惑
加行究竟作意即是非想第九無間道 究竟其後即是加行究竟 無學無生智初一一時
第二一行明初作意 作意離欲五五差別諸相第四以此為
三十一二等第四第五 作意第三十 二門
作意瑜伽如是 明初修業 作意煩惱涅槃從此
修業唯有 出世間 世間第二
世間發起加行第四 一切菩薩當來大菩提於現法 菩薩當來佛果現在世間 現法加行生死成就眾生
間道加行女人佛果 世道加行二種一者具縛 異生具縛學者云何
樂趣世間發起加行第二 發心已去名為修惑具縛欲界即是作意
離欲靜慮四門 六行外道內法 久修六行本性
不能諦觀離欲 六行四大菩薩 六行煩惱神通 世俗
起滅不還者六行論主 云何初二不能 根本定應得滅定
不順聲聞行法總結現法 住世加行辨明大菩薩離欲 第二即為
作意離欲作意離欲二明 作意乃至無所有處 解釋中有一次
作意二明作意喜樂乃至充滿 對治三重作意作用差別四明 作意作意
欲界靜慮小乘 大乘唯一不要 六行作意一種樂受
大乘 即是 苦樂愚癡
乃至起見 能緣煩惱 尋伺共相一切乃至
求不得苦第八行苦 知者世俗勝義 勝義一切諸事
尋思 猶如乃至 可惡
血凝不實可惡如草須臾 一分炭火眾多 便重病
得中一分 一分厭惡不然尋思 資糧追求
對治飢渴作用道理 現量比量明證成道 無始明法道理第二
道理善生增長 病故雜穢 欲界有色不同色界
衣裳死亡 自然離散消滅自身所生起種 苦惱對治遠離作意最初生起
煩惱道者作意斷惑 遠離煩惱最初道生問曰 兩頭何故得了色界
欲界欲界 未能隨順下界勝解 遠離下界勝解不斷
不生如初未離欲 下品得了 不生善心惡心
遠離作意初二作意 初二作意 加行究竟作意由是因緣
欲界繫乃至加行究竟作意 六行不得無間道暫時上心種子
得知初二作意第二作意不為 不生上心未名無間道第三作意中伏種子現行功能方名
無間道有漏行為無漏種子 方名無間道上心不生方便 上心方便種子無間道
作意無間由是因緣證入根本 中論第九解脫道根本 九無間道八解脫
靜慮乃至第三禪 解脫第九解脫根本定 四禪以上第九解脫道根本定
八解脫無間所以者何 以下根本有喜分地中有 本地遊觀斷惑捨受
無有喜樂斷惑 遊觀遊觀有喜喜樂 靜慮以下有利無間 利根第九無間道
第九解脫道根本定喜樂相應 第九無間道相應 根本定喜樂相應第九解脫
相應第七作意 根本定利根根本 相應第七作意靜慮分為
解脫道捨受相應根本定解脫 相應第四靜慮以上八解脫 無間第九解脫
勝義不如 分別九無間道八解脫第九 根本定靜慮乃至非想
何為不分六作 第七根本無間解脫道未見分別
利鈍 空處遠離作意現在 時下第二作意喜樂充滿對治
問曰作意何故四有遠離加行究竟作意無間 加行究竟作意
無間道斷惑而是解脫離欲究竟 是故作意 行道觀察作意不同所以
作意應斷第三作意 作用差別作意了知應斷靜慮 觀察作意分齊增上慢
小乘共許未至定喜樂 喜樂遠離初二 喜樂時時加行究竟
喜樂遍身喜樂 相續時時二十八 加行道勝解加行
無間道不為勝解加行二十八加行加行未必
加行道勝解說定 加行且說勝解加行據實 何故上品增上慢
第三後說增上慢 增上慢三品 中品不知下品
增上慢九品修證根本定中品後說增上慢 上品作意第四六作
作意法師 中意三十作意對治四十 作意第十一作意
作意隨順作意對治行者 作意四十二十五作意隨順 煩惱作意隨順 遠離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對治作意
對治行者對治作意二十六對治 由此為此無間道對治作意作意對治作意
清淨作意清淨作意二十七 清淨作意六隨念念佛 作意中品對治作意六念
樂觀清淨涅槃清淨 不共遠離一處遠離 清淨作意問曰何故
對治斷惑遠離應知 對治若爾何故對治 作意對治
作意不明對治 觀察作意觀察作意 十八作意觀察作意煩惱
斷惑諸法道理 對治遠離 對治作意解脫道
對治對治前已如是其餘作意 攝入六作意中隨順作意
作意作意作意四十 作意作意收入作意 六作意中問曰何故不明第七作意
答曰第七作意作意 皆因第七作意 四十第十一下文
四十中有四十作意 四十四十不盡 自下第二作意靜慮
乃至無所有處中分一舉 作意 作意
尋思二種證入 欲界 證入正在
乃至 名為景云尋伺既有不得 八正道中正思惟
正見一念無二 正思惟正見名言能詮分別
分別分別法義名言 意言思惟語言 名言意言自言
諸法名言 言說思惟 思惟意言小乘尋伺根本
有人大乘尋伺方便 尋伺語言尋伺 尋伺支根靜慮
了知如是尋伺心法 心所不解尋伺自得相應處所
處所了知如是尋伺三世 因緣生乃至隨逐靜慮 隨逐離生喜樂
第三文中增上下地有情 五蘊增上名為下地增上復次離欲
第二靜慮 無色相對靜慮離欲 不善離生喜樂靜慮具足
煩惱五塵 不貪名相五塵 獲得加行究竟作意
第九無間不善名為由此因緣無間所生離生 第九無間道離欲從此無間
加行究竟作意有喜喜樂 獲得希求景云 喜受
利根第九解脫道根本靜慮 喜樂鈍根第九解脫道 方能根本喜樂乃至
正安入定日夜安住 何故多時欲界 日出
不得多時入滅 年月 日內
問曰入滅若爾 不然多時入定定力不死 有心不死問曰滅定
滅定身為答曰 第二靜慮第二 一切煩惱悉皆明顯
大乘正知尋伺心動不得正知 十七中有靜慮
離欲界繫離生 喜樂獲得 希求初二喜受
賴耶意識 喜樂第二獲得希求 尋伺方便
定根未至定尋伺第二定時 方便尋伺超過根本定無間 方便第三靜慮
正知不同正知當地初二喜樂意識 分別捨受尋伺無間
第三靜慮如此無間 身心第三 靜慮下地
下地內中 無間非有無名 第四靜慮復次對治種類
相似乃至不出第三靜慮地中 釋經靜慮有分對治 第四靜慮對治作用離苦 不出對治第三靜慮對治種類
相似相似對治所謂 正知第三靜慮 正知樂求第四不樂是故
正知第四對治但是正知對治 宣說對治對治作樂
何等名為第四對治種類 三定正知第三 第四便棄捨第三
三定行者不出第三 方便以此 契經第四爾時
所有苦樂超越第四 緣故總集 第四定時喜愛
向上向下向上而言向下而言 正知對治第三禪 對治
正知第三禪對治第四禪對治法相種類 相似種類斷惑相似
相似宣說解經不明第四 修習便棄捨不出 第三靜慮第三靜慮地中是故
第三靜慮繫縛行者 不出第三靜慮不能上第修習棄捨由是
因緣總集 乃至靜慮憂受
第十一卷云何故苦根靜慮 在下 靜慮苦根現行
相對 未能初禪苦根 初二靜慮差別 有喜差別
差別中說差別 尋伺不斷豈不差別何故 苦根差別尋伺喜樂
不得尋伺差別初禪 苦根勝利第二禪 有無尋伺差別有無
不同喜受差別苦根同喜不以 初二初二喜樂差別
初禪故此種子 阿羅漢解空處中 () 虛空 勝解青黃眼識相應
識身五根意識有對第四 靜慮欲界飲食種種乃至 根本虛空等
分明空處定名方便 下地所有第四靜慮 顯色亦作青黃等觀自在 ()
顯色出超有對 種種 () 種種乃至作意 在下虛空此處色想
欲界色境 [-(/)+((-+)/)] 非身 色界虛空下文
第四靜慮以上其中解脫道第七 根本定解脫道一剎那 第二剎那上下
最初一剎那解脫道 九無間道下地 下地所有八解脫
上下無間道 下地根本上下 八解脫
無間根本定初一剎那 剎那論文 而言無間解脫道
初禪顯揚對法第二相違大師三藏 聖者根本定
異生根本定 虛空外道虛空 虛空
外道故作對法論亦作識處 無邊識處定觀 空處虛空無邊能緣亦復
因此當地無邊根本 通觀當地無所有 處中無所有處實有自在
假作無餘勝解假想勝解 作意之外少許所有境界故云 所有 () 解故有無相當顯現
佛地論真實圓成心所無依他性有頂 非有一有所有無所有
識處有所有想故云有所有想 無所有處故云無所有非有二無心定
無想無想非想心所 境界相貌無相滅諦 無相中有
無所有處乃至 便棄捨無所有處以來第二非想 非非想就中非有
無想由是因緣無所有處定 有所有想無所有以來非有 識處以下有所有想無所有處
有想是故非有即非有所有想 所有有頂非有非有 中有有想無想無想
第二第二次無想無想無想定滅盡定定心滅盡 不然無想即非無想定
中有微細第三有頂 無所有處根本 勝解以下第三二無心定
定異如是 作意方便無想定 作出滅盡
上進上進 無所得無所得便暫時止息受想作意 思惟九品
滅盡定欲界欲界 修行 無想定六十三
現前俱舍起滅 不定大乘三時業不定 不定釋文一切羅漢
無餘滅盡定六識賴耶 命終。 () 如是無所有處斷惑得證欲界起滅
學時欲界 色界第三欲界生色
色界第四五通根本靜慮正法 聽聞受持作意思惟
了知法義修治發生。 () 有時有分有時 即如了知第二
十二總結 五通十二 神境第六宿住第七
天耳通第八光明死生智通 第九修心差別解脫勝處 聖神引發無諍願智
種種功德綿蠶繭 綿西國 熟練身心 。 ()
可變身業 變化勝解意解 。 ()
變形水相四大色聲變化不論佛地論廣解一身示現多身
勝解唯一從化化現 多身神境多身示現 勝解向者化現多身
勝解化身一身勝解 牆壁無礙乃至 空界飛鳥
柔軟梵世四大種一分 自在迴轉。 (景云) 轉換色塵 不同故云一分。 () 二種
神通人身往來自在轉變梵世 一分自在迴轉一切 一分。 () 一分色聲二種一分
迴轉觸及五根外境一分 一分不能轉梵世一切 一分第六由此童子
至于憶念論說宿住 現身中年少年童子嬰孩乃至 宿住童子至于
遠方便故云現身 向前乃至宿住乃至 行次憶念了知
次第向前一切皆知第七期門 。 () 西
長大 眾多第八 光明所知處分明見善惡
苦樂生死智通有情處死 方便第九 有情色相變異修習發生 心差別智功能
() 眾生義理故云 名下 中文分為
神通相對解脫 勝處遍處有色色想無色 色想無色青黃色想勝處
中觀無色遍處中觀 遍滿由於親近修習修習所有障礙最勝聖神
勝解通體 神通勝解屈伸 色究竟名為勝解
無諍願智四無礙解修習解脫 境界方能 有名智論
有別不過聖者 自下總結決擇五通皆是世智 學人所得有漏未盡無學
無漏第五 差別景云三天離欲名為第二三天身光強弱第三
三天所得遍身遍身第四 無雲無雲天第二福田最勝第三所得
五淨居有無修業 生空 三果乃至非想隨行
無有形色無處住所差別修行下品 隨行法師初禪天
離欲淨名第二禪 尋伺第三禪淨名 得勝第四禪凡聖
無雲得名 云云無色界隨行天眾同分無色界隨行三品
隨行住所差別 婆沙三品靜慮
三品有別第六離欲相中 十三智論

[0475c17] 第三十

[0475c18] 自下第二出世間前生 作意總結漸次生起 作意乃至證得阿羅漢果方便
作意四諦十六行種種 勝解作意見道勝解心中 見道遠離作意見惑
作意修惑二果 無色乃至非想無間作意 觀察作意
觀察非想第九無間道金剛 加行究竟作意無生智加行究竟 果位文中分別處處作意
第二作意次第 應分據此文明作意次第 即為作意中有
修習十六行四諦名為 十六行四諦 具足善說三法輪
諦法名為第二名為 作意修習未至定作意 修習根本靜慮無色第二
十六行四諦 中有觀察欲界四諦二明上界 總結二智即是生法
初中總結中分 苦諦分之十行悟入四行 十行四行總結十行四行
總結十行三量然後 五行悟入無常三行即是 樂受苦受捨受三苦悟入苦行無所得
悟入空行不自在悟入無我初中 初二三行次第 三量無常性
七日經廣說 七日經現量無常 獲得決定如是增上數數尋伺
一切現見無常安立內外 二事六處外事十六 十五變異
變異因緣解釋 向前變異因緣十五變異 外事十六變異變異因緣
大風濕衣 濕地稼穡大風 枯槁。 [-+] () [-+]
一切有色無色內外諸法變異 如是因緣十五語者 言語世人
屈曲樂受 所生了別樂受分位 樂受
苦苦所生 意言 所生了知樂受分位
十六外事景云攝受 資具受事者 一地三山
庫藏資具二食 資具男女
飲食飲食合作 合一第三比量無常 即由如是現見增上作意觀察變異無常
乃至正比以來 諸色剎那生滅微細先發云何
無常中有 過去現見 乃至是故必定應有剎那生滅以來
微細生滅大變生滅 變異非見生滅 生滅眾緣和合 不待因緣自然
因緣不知生滅因緣 眾緣和合 因緣不得因緣自然滅法因緣
如是所有變異因緣乃至不生 如是豈不即日
能變如是 變異因緣黃色因緣青色因緣所以者何世人
現見黃色相似 故知 不生
有緣生明知 一切不可得 一切法全不可得即日
乃至 不可得外人有餘 法滅無餘即如
無為後緣故知滅法 因緣因緣展轉乃至如是 以來論主水火
後生末後無水不由 無水水勢後生無緣 滅法因緣景云火力
以為 水生不待乃至最後 不能更生自然是故
不生 即日 豈不答曰不然若一因緣
生滅生滅相相違云何 所生法應相違 滅法因緣因緣有法所有即是
因緣因緣因緣生 生滅故知滅法任運第二 過去現見自在
自在何須更生 自在自在 自在同時故知
若是即是常住應名 便 在後
自在論主便 自在後方非唯自在 緣故自在緣生
自在自在有時 祈願次後 祈願何故
自在自在其所 祈願 若爾假設
自在自在 自在自在
有餘自在若爾 功用祈願 功用祈願自在
何須無用自在 有餘如是增上作意 三量作意別離
悟入苦諦四行 悟入無常五行變異
因緣十五十六 第二剎那 二行第三云何
別離無常性 惡行加行 失利名為惡作法性所有變異
無常中意現在樂受正受 變異無常變異無常 樂受當來必當無常如是通達如是
樂受當來必定無常法性無常 無常以前無常現在 無常和會無常
樂受現在流入無常第二 悟入苦行如是成道 趣入苦行者
現見即是 道理增上道理 教行淨信增上作意現見
增上如是增上 增上量等一一 作意增上
不可第一結縛 次第不同

[0477c03] 第三不安初中思惟如是 皆是無常乃至如是不可趣入苦行 下文隨順苦受
苦受不可趣入苦苦以此 趣入苦苦不可皆是苦苦對法
苦苦壞苦相違 不可不可 苦苦不可結縛不安
三苦相從相從不可 皆是苦苦 以此生苦皆是
苦苦所以者何以次第二結縛 趣入壞苦更生貪愛 生老病死
受者壞苦故知生苦受者苦苦 苦樂受生捨受行苦趣入三苦 前後不同性相便
義門三苦八苦故知苦苦三行八苦不可三行苦苦不可苦苦
不以苦苦不可苦苦相違義門有漏煩惱除滅道外苦集
緣生名為有漏 苦樂不安 趣入苦行者通論行體一切
有漏文中苦苦壞苦是故苦樂有漏以為行苦 賴耶苦樂隨逐
文中苦樂一切苦樂種子 隨逐賴耶故知賴耶 是故苦樂種子隨逐如是
結縛及至所有 三行中說第三 無所得趣入空行景云觀心相續第二
唯有無我名為 名為無我第四不自在行入無我空無二行定於無我定於
有用 第二集諦三復復次 了知名為
景云 且如現在樂受
當來種子增長 名為招集 名為景云招集
名為 生苦名為景云
生生現行 現行當來
攝受次第招引苦集名為 景云招引當來增長
當來攝受未來次第生起苦集名為 復次對法第六
不同未來自體 五趣現在未來引業
五趣人趣現前 人趣現前人身 位次現在次第
第六第二復次 現在老死
現在遠緣第二復次十二 因故 招集所生
因之故云 當來故云 有為上首當來引發老病
名為生老病死 第三復次景云了知 作意了知賴耶
了知所生其所 隨眠所生 招集有名此後
自身多種資具喜愛 名為第三復次了知種子
附屬隨眠當來 愛種 一種種子現行招集
此後發起現在 以此緣於 未來喜樂
愛愛自身第一 種子 其實現行論文煩惱
未來此後 發起 由此未來自體未來
身故現在 現在境相 未來喜愛喜愛
第三滅諦四行集諦 苦諦無餘二種第一 無上二種常住出離
四解四行所知道路 尋求道路尋求尋求 虛妄真實尋求真實虛妄
虛妄非但滅諦真實尋求 四諦如實知隨轉四諦四諦何為出生一向涅槃
第二上界四諦 前生第二所有乃至 有如景云上二界有為有漏
苦諦上界一切集體 三世有如是苦集有法 集諦道理有如苦諦上界
滅道可知中意四諦理觀 所見有無他方不同分界 觀察他方
有為有漏三界一切 一切三世有如苦難 合法苦諦如是無常 業煩惱集諦
滅法寂滅安樂滅諦所有 究竟出離生死道諦 行者以此現見他方現見 自下第三總結三智即是生法類智
景云上來方便未至定作意上下諦觀有相 道中法智類智種子增長以為
見道遠望道後 真法離心解脫 中意念處四諦
即是無漏類智種子一有 無漏種子 無始無漏 作意初見道法類智
類智種子 十六作意欲界 念處第二勝解作意
第二廣解作意 勝解作意四諦差別所有 發起勝解四諦平等真如所有
發起勝解名勝作意四善根廣解四善根即為煖法 分為所有作意
勤修瑜伽行者所有 現觀如是作意一向 作意我慢下文
我慢無間勝解作意我慢 無間何故一向豈不相違明了作意善心一境
勝解一向一一 不為一向 一向多時善心
退我慢 無間勝解 不得長時
一向相違生死流轉如是諸法 四諦無邊 生死諸法無依不可以
無依唯有過患願行 苦集涅槃未能深心趣入何以現觀我慢
作意無間思惟生死流轉 名為我慢我慢 勝解作意四諦觀心無間 乃至如是諸法我所我慢
了知如是我慢障礙乃至 作意專精無間我慢作為制伏所知趣入涅槃專精無間後心
觀察前心專精守護無有 我慢不能 任運作意了知我慢便
專精無間任運作意如是 乃至以後觀心觀心了知乃至趣入作意隨轉作意
我慢以是作意趣入作意生死流轉流轉乃至無相真是無相外境趣入
行者作意專精無間觀察聖諦 觀察後生無間觀察方便觀察觀察以後心緣前心
以此我慢 中文自下第二所有四諦如是行者觀心相續展轉別異
行者觀行念念 名為暫時 生前既有增減變易明知無常即此
取蘊明知如實真是 法名空觀第二無常第二實法
自在無我中意 無常觀心道諦據實 苦諦有漏出世
中有無漏道諦 無常實義苦諦景云 有心無有第二我法苦集滅道
見道觀行悟入 現觀名為悟入觀行分別 平等平等正智
四善根名為三品 作人空無平等 第四世第一法
如是乃至加行無分別 前來修習加行無分別 無緣
無分別智寂靜微細 名為無分別智 名為名為滅定
心細滅定名為無分別智 影像無相影像所有現在
心細無緣無緣無分別智 有分遠離諸相遠離 遠離遠離景云遠離
遠離善根隨分寂靜無漏遠離 有漏遠離無心遠離爾時睡眠覆蓋至此不如
世第一法如是如是 寂靜名為世第一法四善根
寂靜最後一念作意 第一以此世第一法 四諦無我聖諦故知
非一涅槃經世第一法 四諦不同苦諦世第一法 一諦論說
聖諦之一作意涅槃經四諦 二種一者現在二者未來
世第一法現在一諦一行未來 四諦四諦 四諦苦諦
第三遠離作意從此無間乃至 景云從此世第一法無間 第一聖諦作意作意
無間前次欲界四諦 上二界四諦現見世第一法 次第見道無分別決定現見由此
三界見惑一切 見道無間相見道中 以上出世即真
三義相見前方便既有類智 應知類智多種 見道
一念方便四諦故云如次鈍根 四諦故云如次從前 世第一法無間從前第一聖諦
見道作意見道作意 相見道中第一 現見他方不同分界現見聖諦
苦集次第有無無漏無分別 不由自生現前現量證智見道有分可比
中意世第一法無間從此無間 見道相見 世第一法
作意世第一法作意無間 前次相見道中現見 決定現見中意
離欲乃至不復來生 用世間道離欲 見道不還果即是超越不還
離欲不還不論乃至無所有處世間離欲威儀寂靜言語 [-+] 相似
相似少有差別不還不還 欲界入涅槃世間離欲不然 差別所知和合現前
現觀乃至婆羅門 見道無相無相 相和能緣無相乖違現前觀察
現觀現觀名義剎帝利剎帝利 一處無有種性故而一類現觀婆羅門成就
入見道十二 理觀獲得四智法智凡夫 入見道
凡夫斷常 入見道斷常即非非常 斷見不論斷見四緣
凡夫邪見見取戒取入見道 推求觀見諸法 第一境界失念
作意畢竟不墮惡趣惡趣 對治犯戒不退轉棄捨 景云斷惑無退棄捨
決定不退轉棄捨 五無間業苦樂 景云神我
假名 緣生法 外道
沙門婆羅門觀瞻 顏面乃至無所畏不信道出 法智見法類智得法大師 諸法得無可畏如下第九
廣解對法第九 吉祥以為清淨清淨 吉祥世人瑞相
香華瑞相吉祥 法號吉祥不如十一第八 十二證得四不壞淨
四解觀察作意修惑二果中觀 從此乃至十二相同
差別乃至初果第二 唯一來由世間初果 第十一初二二相差別
不還果不還超越入見道不還 觀察修習觀察 作意觀察三界修惑
修道正斷無間道作意 欲界九品乃至非想無間道非想 第九無間道非想第九無間道
究竟欲界修惑得中 作意作意第二分為問答修道
用品差別如是中觀 作意定慧二法無間 二修自性作意自性
二修自性 現前
修習種類當令現前清淨鮮白生起 法智類智種子 修習法智種子 類智類智種子生類
鮮白生起法智類智 清淨後生類智見道 無漏入見道生法種子成就 現行成熟自在
成熟 不生了知 故知品類十二
無間道加行道對法 金剛喻定加行道非真實 種子無間道制伏種子加行道
約制種子金剛喻定 行道論據種子無間道 由此乃至超越究竟
加行 乃至在於斷惑第八 未盡未盡第九加行道無學位
煩惱對治加行 所有修習發心對治 初果以來第二三果樂趣 無學究竟以來發心修行
問曰加行何故不是作法後加 其實非想第八以來
第九究竟所謂 對治欲界 三果非想第九無間道
第九解脫道名勝 解脫果解脫解脫道 作法時時乃至
作意第五作意 以後觀察觀察 世道離欲靜慮作意順次
修惑二果 斷然 第六加行究竟欲界
乃至非想無間未盡作意具縛修得一切煩惱 非想修惑定時
修惑從此金剛喻定三摩地無間第七究竟中有有為無為 爾時至極究竟
羅漢第三金剛喻定 作意諸漏已盡 漏盡即是盡智 作者
證得 聖道究竟義利即是 盡諸有結不受不受聖住
空無無相滅定唯有三解脫門 聖住滅定無相 三解脫作法
證聖正法聖住三解脫 聖人之中成就聖住滅定 道諦有心正是滅定
無心正義論據成就天住四靜慮無色 定慧四禪
對法第十有無名天 無色故此無色不違 光淨名天無色光淨名天
天住如此作法第二 三十二至極究竟 無學果第一畢竟無垢第二
羅漢三界畢竟證得梵行邊際 第三梵行 三界煩惱留住有情
出離猶如無學第四 第五 第六摧伏
聖者第七西方而且景云我慢自舉有頂煩惱 最勝無學有頂
我慢第八 第九五上分結五下分結景云五上分結成就第十 景云常住
() 成就六念軌則 所行阿含經 五蓋羅漢果 五蓋一身降魔下文
何須一向守護依止第十一守護依法不依人乞食糞掃衣 四依止守護四念住四依止
第十二惡趣無學 遠離邪行離殺 獨一十三虛誑妄語
名為棄捨希求十四至極 希求不與取希求無濁思惟 十五無記思惟無不染污思惟
無邪思惟殺生思惟十惡業道身行 十六學位無學
輕安身行心善解脫 解脫十七俱解脫慧解脫獨一 最勝名為獨一
名為十八正行十九入涅 親近無上丈夫二十 證人親近丈夫無上
成就乃至正念正知二十一常住正知 爾時領受貪欲乃至愚癡
二十二三界不善根貪瞋癡 惡習二十三 修善猶如虛空淨水二十四
虛空無染淨水無濁空無 明淨妙香檀香一切天帝 恭敬二十五景云世間
木香天帝天王敬重天帝 中有妙香檀樹天帝天王常生恭敬羅漢 自在
恭敬有餘般涅槃二十六 有餘涅槃度生死海乃至住持最後 二十七涅槃住持一身
煩惱乃至涅槃二十八 無餘涅槃中有如是乃至五者 受用資具二十九 處所如是不能苦樂乃至因而
三十明處諸法不生 不能怖畏一切記事三十一已知 無不十四記事不生
怖畏不能三十二無我 三十二羅漢功德如是一切 聲聞地下文總結一地
瑜伽處中猶如一切名句文身 文章呪術根本文章 名句聲聞教法
教法根本名句 聲聞相應根本

[0482c21] 獨覺 梵語佛陀辟支 獨覺發心時世間法思惟 佛世性樂寂靜雜居加行
滿師友自然出世間獨覺聖果緣覺 獨覺種性發心修行一切
文中種性。 (景云) 獨覺煩惱輕微 有情慈悲願求獨覺 無敵慢行
() 煩惱 不斷煩惱由是 慢性 () 種性
三義道中 (景云) 修習 前方便道百劫善巧百劫滿
最後無所有修惑第四 不淨觀乃至究竟二果第三 本性獨覺發心多生修道乃至
起因三善根不能入聖善巧 即便命終後生無所有 煩惱地中現觀
煩惱羅漢三善根 命終後身現觀 初果九地修惑羅漢第三
本性獨覺發心方便乃至入聖 現觀第二未能便 命終一來佛世二果
那含羅漢此後極少四生極多不滿百劫不及 第二獨覺發心 便道 ()
第一初發心百劫成果 說經百劫佛世百劫 修行善巧百劫佛世 善巧在後成道第二
說法不滿百劫九十乃至一劫 修習等位修習善巧 不能初果家家一往
後身獨覺第三 初果家家一往 善巧當來獨覺
智論二十六卷云辟支佛二種 獨覺因緣覺獨覺 今世成道自覺不從獨覺辟支
獨覺辟支迦佛二種一種學人佛法須陀洹 滿第八自得成道
阿羅漢名為辟支迦佛阿羅漢 不如舍利弗大阿羅漢大辟 百劫功德增長智慧三十二相
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 阿羅漢智慧深法 久修常樂獨處如是
辟支迦佛十地論一行 三藏第二人身具聲 獨覺二種聲聞解脫分三生
佛世獨覺種姓獨覺 第三三果 出世獨覺異生不還果至極 。 (景云)
方便復修諦觀修習三相前門第三獨覺發心入聖不能 滿初二不還若是
退不能命終上界無有獨覺 上界故知第三獨覺發心修道 不能命終初二
() 第一 第二 一切行相神通 說法乃至本來一向 (景云)
對法第十三 獨覺乘補特伽羅獨覺法性 不定中根求解厭離 解脫意樂證菩提意樂聲聞藏
所緣境精進修行隨法行 決擇分順決擇分 佛世內思聖道現前
獨覺苦際 順決擇分不得如是 獨覺行者大同瑜伽
順決擇分則是瑜伽 順決擇分瑜伽 瑜伽瑜伽
瑜伽 不定百劫解脫分 後身聲聞異名
第三發心入聖 預流果相同聲聞名為不定獨覺乘 成熟獨覺種姓成熟 種姓不定文中解釋瑜伽
不分不定獨覺對法 二種出離出離 現觀未至定出世間道三界
一切煩惱二果預流果 羅漢果由此二果其次三界見修 煩惱無餘不立中間二果
修惑有餘無餘如是出離 中說預流無間羅漢於現法 臨終聖旨不能願力 欲界佛世勝果未能
無餘願力欲界 般涅槃此後本性不定 聲聞預流羅漢不能
願力佛世勝果由此 初果最後 獨覺名為聲聞獨覺一切本來
一向性樂寂靜皆是 決定性

瑜伽論記卷第八 (之上)

瑜伽論記卷第八 (之下) (第三十)

遁倫

[0484a17] 第三十

菩薩地

[0484a18] 大覺有情菩提志願 長時修證出世間大行 如是菩薩種姓發心修行一切
菩薩地中有瑜伽舊地方便 瑜伽相應瑜伽 瑜伽菩薩
第一瑜伽二持瑜伽 究竟瑜伽 成滿究竟次第瑜伽

[0484a26] 品次次第任持 三義一者二者景云任持自體
有種 能持如初瑜伽種姓 發心方便發心方便生佛
持有三義總持 名為總論十八

[0484b04] 種姓 故云第一梵本初字在下 初字故云瑜伽乃至第一問曰
持明萬行瑜伽最勝子持明十二所行行法第二十三
能行第二究竟合十 種姓乃至究竟 成滿因果
不同就此文總前生 解釋西國經本寫經寫經 歸依三寶歸依大自在天
此地歸依乃至前生 論主三世佛 造論初五識身地前歸依
梵本前生 乃是 三世諸佛論主就正
瑜伽二十七即是解釋十法 第四瑜伽二十七前後次第 十法
第二第三總結 十法長行十法 大乘菩薩道梵本 十法薩埵
(有情) () 菩提 () 摩訶 () () 僧伽羅 () ()
十法大乘因果 大乘大乘滿 還有梵本
十法便是大乘 菩薩道道果第六舊翻 不解大乘十法
十法二相 菩薩三分 三十七
舊翻 菩薩在家出家不同故舊若爾 品名故云 云何 (增上)
(意樂) 增上意樂 (十五意樂) 質多淨心梵本十法 十三菩薩生化
云何迦羅十法 菩薩建立 建立如來四十
云安梵本如是十法 分別一者 三藏十法十法
不盡 因果 名為二者因果分別種種
解釋一種第十一 而言因果
差別分別住地建立 而言通行四者自利 初五自利利他
而言十法自利 名利論文初五自利 三通利他五者
十法成就皆是 皆是不然論文無相初一種姓
分別持有 二種初次畢竟新論具有 第四次第
十法初十修行 名為瑜伽相等 名為究竟瑜伽已去
五品修行滿漸近究竟 法師二種發心加行 初一持法種姓相等
後生加行通論十法 種姓住持名為 名為即此
淨心成位亦即 名為攝化眾生即是利物 上進名為實名
安立種姓既然發心方便上來 綱要自下第二 第一十八
瑜伽相分增上意樂四法即為 第二瑜伽建立 五品第三究竟瑜伽瑜伽
畢竟第四瑜伽何故持名 一者種姓二者菩提分法三義
如此持名 分別種姓二種 大願希求取勝
希求攝論波羅蜜 智者引導 六度無分別智豈可
分別六度三十七菩提分法通有通名 持有三義別名二種
種姓乃至菩提分法第三是故 得名得名三明 差別 () 二義十信
有種十信已去乃至金剛 西國不同十信 種姓十信發心十解菩提
第二無始乃至十信種姓 所以二種種姓十解 乃至回向發心初地以上乃至金剛
菩提分法第三三劫即為 十信僧祇初地乃至 第二以上第三僧祇第三
西方一說種姓菩薩 無始法爾十信發心十信已去 所有發心菩提分法十住已去所行
護法菩薩勝軍論師種姓無始所知障 種姓有無
發心十信有漏思慧菩提分 法義有別異說種姓法爾 十信發心十信已去三菩提
十解已去種姓十信 發菩提心十解菩提分法十行 未有逗留如何
種姓法爾種姓發心十信 萬劫初發心初地發菩提心 總科瑜伽初十正解
菩薩地末後一品受持功德修學瑜伽中有其三 第二云何種姓
云何問答諸菩薩種姓種姓二乘 故云菩薩菩薩有成二乘種子
大乘種子種姓故云最初發心 即是第二發心發心終始故云最初一切菩提分法
即是第三方便何以諸菩薩種姓建立有所 堪能大勢 (景云) 二種依止
菩提依止建立建立有所 堪能大勢如是菩提有所依止大勢 。 ()
一者依止種姓 勢力成就菩提種姓 勢力建立大菩提二者種姓 有所正等覺種姓
大勢大菩提種姓為此 解發菩提分法為此 乃至圓滿大菩提。 (景云) 圓滿
圓滿圓滿圓滿 圓滿問曰種姓一種 種姓佛果發心方便
便佛果種種 易解種姓佛果 佛果發心次後方便
種姓次後發心方便 分別問曰一種 發心佛果種姓發心
不須解釋必須有道理 種姓滿種子即是正因佛果發心僧祇有漏已去
無漏種子佛果加行 相生。 () 菩提心 依止種姓建立菩提心種性
種姓建立大勢種姓菩提心證菩提菩提 菩提任性二種種姓菩提
任性任性第二發心 方便依止 方便建立
十信名為十信波羅蜜初地 資糧已去菩提分由此 論主可就同時別名
彼岸資福 第三加行大菩提 依止大菩提建立因故
圓滿無上大覺菩提分法能持 圓滿大菩提種姓 補特伽羅乃至不堪圓滿無上菩提
問曰種姓云何 發心加行假設 善友發心修行不能無上
何況不能發心第二種姓 福分發心修行以是有漏 無上菩提第三二乘
種姓二乘無漏種姓二乘勤修 二乘加行不能無上菩提。 () 種姓 二乘定性。 () 假設
第一決定二乘種姓大乘種姓 隨緣發菩提心不堪發心 第二法爾無性發心究竟
退不能無上菩提第三菩提 世間現行從何 福分無漏方便無漏
人天善根成就 種姓發心 乃至種姓發心加行。 ()
釋論 解義有別能持與果
階級前行 所居成果 隨從
其次問曰所行加行 發心持名加行所行加行 所行能行各異所行菩提分
能行發心發心 文中菩提分法所行加行 上來自下如是種姓
種姓一品種姓第二 發心解發三品十六總是方便種姓中有
第二種姓菩薩乃至法相 隨煩惱分別 種性二明
諸菩薩所有種姓如是功德 相應總結二種種姓 第三第四
略明二種西方 勝軍種姓 二種種姓
善知識聞法發心菩提地前 福分有漏成道道分 增長無漏種子種姓
分別智有法無漏 種姓十信聞法發心現行 種姓
種姓增長種姓 一體地前 二種種姓護法地前有漏
增多有種 種姓地前無有無漏種姓種姓初地無分別智
無漏種姓 地前得名舊名種姓 本性種姓舊名種姓種姓
通名二種種姓就義別名 得名種姓方便得名前後景云
十信初心增長 十信已去 已去
護法十信在地 四十在地前時有漏 功能增長有種是故
地前未有現行無漏 無漏種姓種姓 有漏種子種姓已去無漏
種子有無在於 法師三義一者 種姓第二成分
互相前後不定法爾 增長第三前後十信乃至金剛齊
護法菩薩相望唯有增上緣 同性因緣種子無緣 次第緣種子初地初生無分別
因緣增長無緣次第緣 後得智三緣次第緣佛果 三緣次第緣論師相望
同體四緣種性初地正體 三緣可知勝軍種性 是故不論初地無分別智
因緣何以道諦 增上緣小乘佛果 分別護法種姓受用身正因
二身正因八識四智正因種姓三身增上八識 初地
生佛二智七識三緣次第唯有 緣緣增上平等性智妙觀察智
種子四智八識具有三緣次第緣 同體受用身八識四智 三緣次第緣勝軍平等性智妙觀察
種子生佛八識四智 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相從無始展轉 法爾所得景云諸菩薩有種
大乘六處殊勝依舊自性 佛性如來藏不異不思議 恒沙功德六入功德六入殊勝
不然六處還是六處殊勝阿賴耶識意處六處最為殊勝殊勝意處種姓有如相者
大乘本來無始有為阿賴耶相續至今 展轉傳來不由法爾所得
種姓菩薩六處 六處非有情是非 殊勝
有如分別分別三藏 有人內外六處 六處種姓
勝軍福分善根漸漸修習道分 乃至無漏種子習種性 十信聞法發心
有性增長習種性護法 增多名性現行無漏 種性善根所得
六處殊勝西方六處有無 種子殊勝功能六處 種子六處六處二障種子
必應殊勝隨轉理門真實第六處中有無種子 二障大數六處
六處中有殊勝所謂意處意處殊勝 第六第六意中殊勝無漏種子二障種子取用第八
有相見分五處相分阿賴耶見分 第六六處總是識相見分 見分自體有無種子殊勝功能
二障種子功能所有 殊勝功能第八識具有無漏 六處種子殊勝功能有色六處無漏
種子六處十二處 實有無漏十二處種子不過七葉樹西方有無
殊勝種姓種姓 有人護法菩薩地上 不然地前十信無漏
種姓論師勝軍 種姓所知障 十信有漏問曰見道
二義世第一法苦法智 增上緣生苦法智有為無漏不從因緣生世第一法因緣生
多時所知障有漏最勝最勝 因緣發生法忍論師因緣即如先師所立增上緣
故作 法義有人護法十信不然 仁王經差別地前三心信心
堅心種姓十解 二十合為住心堅心回向西方 尋訪
種姓眾多種姓信心十信種姓住心住心十解十行十解十行名性種姓
問曰何故種姓明本 修習名為成性名性種姓 先後如此論義何故二十
十住華嚴二十前後 發生增上初見 二十十迴向
種姓見道無漏道見道已去 種姓經意不然 各異二種依舊
三藏梵本 種姓故云二種異名二種 種姓種子能持恒沙
功德種類舊地 古人無為修習
有為 名為有名有相 先有
有所翻譯 種姓三藏種姓 成果名為種姓名為
種姓即為所以發心 種姓名為 發菩提心種姓名為
未有種姓發心已去既有習果 種姓名為 本性種姓未有地前有漏現行
有漏 有無增上緣發菩提心第二地前二種未有登地無漏心
名為無漏心方名無漏 護法一說習種性 新生種子種子
十信無漏 云何護法
新生如此新增
勝軍無始有漏善法 初時因緣無漏
因果同時勝過 諸菩薩乃至無上最勝景云大乘種姓二乘
無性一切有情起信論師說一切 眾生煩惱無漏一切大乘 種姓三乘無有性無性差別
云何發心種姓 一切種姓十信成就 菩薩二乘學無學何況其餘一切
異生何者一切有情二障無始 方便二乘煩惱障 煩惱障所知障不可不得
所知障煩惱障有利二乘菩薩無始十信二障必定無上
真如中有種姓 差別起信 思議熏習真如瑜伽思議
賴耶法門各異不可一准何以 問答三乘解脫 菩薩種姓異生二乘中有
二障四事二障四重四住煩惱障無明住地所知障
人法二執三藏我見為人以外 非人人執通名人執 法執所知障所知
法執所以無知非法 法執所知障三藏 七識分別五識煩惱障
現量所知障意識俱起二障末那 末那三藏末那無法 所知障大有瑜伽賴耶
一識二乘學無學 滅定末那爾時賴耶唯獨一識不得 極少二識第七十八已去
一切煩惱現行唯有所知障依止意識人空末那 所知障是故二識二障
三性分別煩惱障不善隱沒 所知障西國不同染污三性三藏
佛地論法執無記唯識第九 說通明治煩惱障初地中斷其三
畢竟不行下品煩惱 佛地論末那識不得 六識煩惱已去下品
二障惡道煩惱初地 一向無生法忍煩惱第八 煩惱習隨眠第十道理
煩惱金剛心一時而言不行所知障 初地已去念念
金剛中說煩惱障第三最上成滿菩薩無間道 第三如來解脫道
法門一切聲獨覺種姓 煩惱障何故立宗 菩薩種姓一切聲獨覺 聲聞種姓煩惱障菩薩種姓
二障二乘何故 相違無妨 種姓種姓四事勝者
二利世間善因名利 善果名為安樂未來名為 安樂攝論得出
利益世間名為安樂 利樂五趣哀愍下令人天 勝義人天堪受出世無漏勝義
善巧 二乘緣起 處中分別善巧不能五明通達
一切處善巧二乘 善巧第二種姓相中分為綱要解釋總結景云
法爾有無種子種姓種子 六度表示菩薩有種名為種姓 體性法施財施無貪善根相應
五蘊無畏施 無瞋善根相應五蘊 三善根三業一切善法
三聚一切善法 饒益無瞋受苦三藏 精進可以安忍
法忍思惟智慧同時 精進靜慮精進 俱生三業五蘊精進靜慮別境
定數所生功德法門靜慮別境十波羅蜜 第六般若緣理
第六真俗無始 而是由此 實有菩薩種姓中文即為
中有發起正解 總結正解文中三施第二分別菩薩本性樂施第二
能行財施法施無畏財施文中悲田敬田 財施財施
財施財物財施財施 三時心淨前心歡喜無悔 濟貧惠施
財施敬田可解明法 彼此三世惡行善事 不請之友慈心無畏施
有情有情水火無情 自下分別 一有第二
末尼第三正直舊地文明不貪 中意有種 不能收拾不能防守
不能記憶菩薩開悟 好樂廣大 第四廣大菩薩心廣大
好受好樂廣大 事業廣大狹小前已施物 廣大狹小好樂
事業廣大狹小 好樂諸世間酒色 第五五欲財寶第六
不貪景云有種惡業 二明三聚文中略明
三聚十善業道律儀戒四攝 攝眾生戒攝善法戒中有 性戒聞已現行中有
其中攝善法戒 十善四攝一切善法攝善法戒
有情乃至不生歡喜殺業 自性不以 有情十地不以殺心
諸眾生慈愛對治 上來三句殺業 特起奉迎乃至愚鈍
尊長乃至和敬偷盜 文身三業中略邪婬 尊長和敬偷盜邪婬善順
乃至問訊總是口四 有情不貪報恩 乃至如法不以
總是不貪業道不以業道喜樂福業正見業道 乃至過於受者仁慈受者
四法惡因後世 四法受者苦樂即是故云 如下富貴
貧賤持戒富貴 貧賤破戒 正見攝眾生戒景云
種種應作同事如法 不如法菩薩不同善能制止 乃至利行愛語
賢善尊重實語不妄語 兩舌不好綺語 柔軟惡口可知
不以以此如法 出家在家布施
精進 精進俗事 堅固真理怯弱
方便根本廣大 第二明理 無畏精進
大事 諸菩薩以下方便究竟 精進退屈被甲
精進廣大事業乃至何況小事 怯弱精進靜慮 修禪定就中修禪
福慧三句修禪 便次後一句方便三句明見 修善勝處林藪乃至隨順
二便戀慕第三 煩惱遠離自下 思量 極為尋思明禪
慈悲四無量明智 品等見聞下修問曰大乘菩薩一向
功德之中悲者 不共大悲二種具有若爾 無量別有大悲何故下文四無量
何等名為菩薩答言大悲者菩薩為止煩惱假相 喜捨不得大名
大悲大慈大喜眾生 諸眾生樂施利益安樂上來明慧親屬衰亡
乃至安忍聰敏 受者聞持能持成就 宿
菩薩加被記憶 展轉記憶勢力如是 諸菩薩乃至遠離戀慕
便靜慮煩惱乃至中庸 饒益有情靜慮引發 靜慮第三中論能持
十地論世親聞思修三慧記憶即此因為修慧一意十地論
景云俱生 明處明處
頑鈍 三句三慧次第以上菩薩 成就俱生一切
處境方便三慧 三慧離過有力 加行慧能一切明處境界
成就其後言說 放逸有力無分別前後不重總論菩薩未必
三慧應知菩薩相等彌勒自言菩薩可以事事 相比有情種姓決定
世尊究竟現見慈氏不能現見 菩薩種姓種姓 菩薩種姓初文由此
了知真是菩薩決定實義 不知古人 彌勒不知戒經種姓
實義知者釋迦不知 彌勒不知究竟 究竟諸菩薩乃至不應理
總結性相景云諸菩薩所有種姓種姓如是功德相應種姓相應 成就賢善白淨總結白淨
三藏諸菩薩所有種姓如是 相應總是種姓種姓之中 功德種子集聚相應成就
白淨種姓下文三藏 有人所有種姓種姓如是功德相應種性成就賢善
白淨種姓是故結成 二種佛果舊地 種姓最勝不可思議
種姓所生佛果最勝微細 種姓六度難得 證得正道菩薩二乘
正理自下第二分別 中有種姓所有白法不定二明種姓菩薩受生不定白法相違
隨煩惱第四明證菩提種姓 菩薩乃至如是白法相應景云十信 菩薩隨煩惱有漏
名為白法十信 如是白法無始 種姓乃至隨煩惱
染污可以白法染污白法 不可以有性 六度隨煩惱如次無始
種性菩薩染污 如是六度相應隨之染污 白法受生不定所謂十信
菩薩惡道惡道 種姓惡道差別 不定猛利苦受增上
厭離 問曰十信菩薩 惡友五逆受苦云何
三藏大乘種姓本性賢善 父母戀慕五逆惡業生地 種姓解脫
微塵故業十信初地 菩薩五逆惡業惡道 解脫十信有種
五逆多時受苦如是 大悲因之中有當作 大悲種子惡道差別
無始菩薩惡業 惡道二乘決定性無性 差別四事不同
第三受性生厭第四受苦四事 無始菩薩種姓 煩惱根本
對法一切煩惱名為展轉因而 名為煩惱隨煩惱第一煩惱體性第二
隨煩惱外道邪行第三 夫主不能自在修道 報名隨煩惱第四資具顧戀身命
報名隨煩惱明證菩提 種姓人證二明種姓決定因緣不能佛說
發心聞說發心顛倒修學 方便十信 地前善根未熟初地資糧
圓滿因緣不能初地菩提小乘 成就成就入見道善根未熟初地
一切一切決定證菩提景云定性二乘三乘種姓 一切聞法修習一切 顛倒一切勤修方便
種姓必定初地菩提 一切聞法發心發心修學勇猛精進四善根成就資糧圓滿
一切初一第二 第三一切三世無性 三世決定證菩提
一切第二一切顛倒 第三一切方便急速因緣 未熟種姓佛學發願
第四決定證菩提無始 有種四緣不能四緣 三劫便資糧圓滿
成佛第四

發心

[0492a22] 上來種姓種姓便發心願求 佛果利他是故發心 發心發心
已知發心未知何為答曰薩婆多一處法界相應 相應相應故知
一處希求希求故知 一處二種 菩提故知成實
大乘無相瑜伽四十九希求殊勝知名波羅蜜多說欲唯識
九有第二 景云道理發心菩提 他事同時一切最勝
是故發願即是發心發心不退僧祇十信前導方便 無分別智
三藏三法三法攝論十度 所以通體對法一切功德
以定通體不可 慈悲喜捨如是 發心發心
中文發心四句 發心異名第三分別 總結自性
菩提作意 名為發心發心二法 論說最初發心經論
四弘願名為發心二明行相希求 三明菩提利生四明 景云身業語業
意業愛果 隨眠五明最勝菩薩下作 輪王他生第一出世法
成佛二乘第一問曰第二 菩提利他以為行相行相即是 相分所緣境第三
第三本質第二行相影像 文中菩提有情發心何故 發菩提心薩埵
菩提發菩提心即是薩埵 復發證菩提 菩提心不得薩埵最初
發心乃至攝受其餘最初 發心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上首 最初發心猛利
願心願心上首願心 皆是種類願心第二異名四句趣入三藏
發心所謂初地如是發心趣入無上 菩提世俗言說道理 發心趣入登地
法空無漏智勝義諦大菩提地前 菩薩得法世俗假名 大菩提大同第三大悲等流
大悲發起菩提心菩提心 等流果菩提心同類第三 分別發心退不退二明發心
因緣等分別有退不退第四 初發心堅固菩薩不退菩薩離過 所得勝利初中退不退
退究竟究竟十信 退還十信退本業經 不退發心起信論萬劫發心
退景云一身 究竟後身還有大乘 相似發心退畢竟
退不定緣故退有種菩薩種姓不定 退不久發菩提心究竟自下
二明發心因緣景云四緣即此因緣和合 通明因緣二種
四緣之中即由見佛神變所以 中有一見希有神變 便即興大菩提信解
信解是故發心安住即是修行諸菩薩第二緣由菩提正法 深信發心正法聞已
佛智信解 得佛是故發心第三緣由正法 發心初見菩薩法藏
護法佛智信解 得佛所以發心第四緣由眾生五濁 導引我所發心
諸眾生煩惱 引導菩提信解 信解是故發心隨煩惱
依舊第四苦惱第五穢行 無異其中初一無明第四 第五景云但是堪能調柔性
瑜伽上下文煩惱種子 上來有無任性即是第七 惡業煩惱根本煩惱
隨煩惱煩惱憂苦 隨煩惱煩惱 煩惱隨煩惱
隨煩惱隨煩惱 第一種姓具足 攝受第三悲心發心
等流第四問曰四緣第一 佛菩薩神變第二攝受 差別前者神變所以
攝受發生聞慧發心緣中神通攝受教誨教誨 神變教誨
有別第三諸眾生 悲心緣中第四救度眾生 緣中自創發心發心
六處 解釋第二因由 第二放逸五欲境放逸不必
第三惡行第一第四 解釋第三悲心四境 發起無有斷絕景云
四境 前列受苦自若
無間拔濟四境 故知初地發心
非分世間第四 無利能忍 有益初一自力
外緣第二他力外緣 二種現在未曾宿 宿大乘善法宿
發心名為第四由於現法 修習種種善法發菩提心加行第三 前緣退不退
退不退退諸菩薩 四緣乃至 中意四緣
一緣因緣發心 發心堅固不動差別
他力加行發心 四緣佛菩薩 堅固不動他力
佛菩薩堅固 相違不然他力有力 發心見佛菩薩見佛菩薩自發
自發緣中不動 他力加行堅固 第二善友攝受堅固
善友攝受 教行加行 世間菩薩有別
堅固不動如實 中有堅固加行中有不動為此因緣退
菩提心因相第四 不退菩薩勝利總有十六 二者法門合為
合於 第二眷屬不能二種 眷屬饒益染污違順
染污增益染污 二事染污心饒益 第二景云利益
安樂出世利益拔苦安樂第三加行一意加行即是自利利他方便意樂
正行加行正行二利加行第八 初一菩提心即是世間尊重福田 生養眾生法身眾生父母第二
總結現身 景云一輪五百 發心菩薩得無輪王
成就 轉輪王福德護者堅固菩薩功德二輪故稱
二輪相似二輪 鬼神發心菩薩菩薩福德 輪王出世過世
二輪福德一輪 衛護發心菩薩第二 生身重病景云受生一者
三界十信三界 長短不得自在二者三界十信 已去頓悟菩薩分段取捨
自在變化三界頓悟菩薩 無漏智三祇不滅變易 漸悟菩薩羅漢迴心十信已去
十地變易化生化身同類 第三利他第四身心 第五有神景云
詞句分明 明辨威神 第六柔和忍辱第七煩惱第八
居處第九惡趣 公判由此菩薩乃至轉輪王 護者輪王魍魎不能
勇猛義利說法 有情柔和忍辱 隨惑微薄惡趣
如是一切 最初發心勝利 攝受惱害所得



[0494b20] 從此向下功德十六總是第三 方便第二解釋 第二依舊
自下方便持有五品十一不然 學處五品第六一品
如是學人菩薩學處如是修學 五品七法以為
開列五品七法云何自利利他 解釋問答發起偈頌 之內自利利他
成就一成有情成就 佛法依舊自下以為 自利利他在此向前綱要
論文 七法別處 菩提分法菩提分法最後
七法相生次第菩薩觀行 自利利他不住 無有
真實義實義威力既成有所 威力成就菩薩起行
成就無上菩提開列十門勸修十門之中法師
初二一對差別一對 不同一對時節現在 一對世交末後一對
真妄還有 即為自利利他
應斷 自利景云樂求 希求為生天樂定慧欲界
定慧精進三界可知 應知二明自利景云上來 第一自利利他行
自利自利 解釋第二諸相其餘定慧行當
自利中意利他 菩提利他生天利物眾生應斷樂求生天
為首菩提生天利他自利 諸相其餘一切乃至菩薩勤修
以來自利自利 自利他者自利 利行自利自利菩薩不為
自利有利 自利自利
諸相其餘一切相違 有利諸菩薩行當名利 邪見因果犯戒正行 說法二法利他利他
純利純利 自利上下相似 菩薩利他利他
自利三明純利中有 應斷邪見財施不信因果 法施三句諸菩薩
悲願利他靜慮欲界諸菩薩自在變化十方利物 諸佛滿無畏十方利他 如是是非應斷
可知二種初二四明利他 諸相景云 靜慮欲界三句其餘利他
諸菩薩勤修邪見 二法利他相違利他行名利 第二利益安樂分為
利樂二相二種 利益利益種類 一法自行一種行一
種類四法樂苦四句 如下決擇富貴貧賤持戒 四句種類何故第四
利益皆是苦受菩薩不以第四利益 無利菩薩不為
自利可行不可授與 可行不可可行不可 不行利益第五相中所有涅槃
涅槃出世間涅槃 出世寂滅第二 三事第一第四
相中無罪自利利他三業十善攝受 無染無記異熟喜樂三受 何以得知捨受無罪下文
有漏三界故知捨受名為 五塵喜樂捨受 四法四法文中後世
中一二世二業何故 後世後世苦因 即是不善是故
無記是故寂滅涅槃涅槃資糧無罪 即是攝受四句分別有無
攝受憂苦相應攝受無罪 無記無染可知可知
安樂體性一者 三法根塵二法 樂受因果五蘊
相應皆因 五蘊因果樂受五根六塵 觸及現法當來二世可愛
二者喜樂 無漏受體三受自性喜樂何以得知下文三界故知
對治寒熱 所生對治 為此非實有體以下文中
簡擇五蘊受體 是故如是息滅 生起名為對治
衣食以為體性三藏四者 滅定即是 滅定滅定所有種子
以定五者惱害 出離景云出家出家人隨順菩提
遠離初禪所生喜樂景云寂靜文言二禪尋伺寂靜景云
第二禪以上為此 尋伺三菩提 正覺無分別智
為此斷惑所得無為 寂滅寂滅 心所故此體性皆是
有為不明無為涅槃寂滅惱害初一 攝論
名為菩提因果分別 相分對治 因果惱害皆因
細分對治因果化身 等身眾生即是對治佛果惱害因果
無漏分別相分對治 一向有漏一向無漏三通無漏細分對治無漏佛果
文中品等景云有無 二義身心根境 樂受觸及可愛四法
即為 二法樂受名為二法 根境苦受
根境樂受 自性中有無漏 身心今文根境
無漏身心二種不以根境以為 所生無漏 根境無漏
根境 樂意 因緣因緣
根境 自性自性景云 界繫欲界喜樂名為初二靜慮
通有喜樂喜受意識 阿賴耶五根 樂受靜慮
識身第三靜慮有意識第四 而言無色三界捨受 攝益身心通名對治乃至
寒熱飢渴息滅生起覺者景云問曰漿對治 飲食對治
所生樂受對治不異 前因根塵樂受名為 所生樂受不異
對治息苦因故自性 所生樂受同時眾苦 對治飢渴 飲食飢渴不生捨受
相應飢渴對治 定名景云勝義行苦 意識捨受勝義行苦滅定勝義
行苦暫時寂靜名為無意識 問曰非想遊觀無漏滅定滅定 無漏受體無漏受體復生
行苦云何而言滅定勝義 滅定無漏心心所非想 有漏捨受有漏捨受
微細中觀苦諦非想捨受 行苦名勝無為其實無間道 想受滅無為
無間道所得無為 無漏加行非有 名為有漏勝義
所有惱害出離 遠離寂靜隨順菩提菩提 菩提惱害自下
第二二種中有 眾生有利眾生無利二明 菩薩修行
苦樂授與樂欲菩薩 了知眾生無益二明利益
樂欲三明無益 何以是故菩薩 眾生利益意即樂安
樂欲樂欲利益樂欲安樂 利樂方便心諸眾生 意即安樂辨正利益安樂
所有現法 可愛乃至諸眾 授與景云一分一向授與
無罪根塵因果 可知 不可眾生第一
第三第四第五一向眾生 中根及第二受應觀 不可眾生中有第三
眾生貧苦菩薩 授與財寶財寶乃至放逸 豈不授與
惱害出離寂靜色界定 通有有為法授與眾生眾生 生色內法
惡趣眾生無有無有 何故不同樂觀眾生不可 諸眾生一向授與樂受自性
無漏何故有漏簡擇思惟無漏 一向授與一向授與 根塵授與二種
既有二種 決定決定饒益 眾生苦業菩薩樂業
無漏受者決定 不能不得無量 決定無漏不然問曰
見諦無漏決定何故 自性 分別有性無性無漏
一向不可 一向授與一向 相對故云不為若爾惱害
如何思惟無漏不受不同 分別一向 無漏授與

瑜伽論記卷第八 ()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2 No. 1828 瑜伽論記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