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iscourse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頌疏論本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阿毘達磨俱舍論略釋

大夫持節諸軍使刺史 

[0813a07] 釋迦九百天親菩薩弘宣發起良多至於義門名相文約對法藏論 婆娑論藏因果真俗人我十二部經過半萬法可知小乘專攻而已 大唐三藏玄奘法師梵本大乘法師親承 學徒難以 圓暉上人慧炬熾然戒珠後來先達斯文暇日討論略釋不違欣然聞已未幾簡則在家賢人 上人自陳作意本緣宣揚再三 後身過去眾賢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一
沙門圓暉

[0813b05] 天下萬物 大教 菩薩大士世親弘道
外道 無得 之內俱舍論 包括
西域學徒聰明 七支丹青 弘經潤色光光  大夫刺史
授精 器宇容止  前任禮部侍郎歸心 談義略釋
大聖 懷遠律師戒珠風儀 法門孜孜勸誘 有請 圓暉
蘭室 枝葉 關節經律
根源 味道 君子義學不惑
龍泉愚見何必通鑑  分別

[0813c02] 第一明論緣起釋論宗旨三明翻譯不同品題釋文

[0813c04] 明論緣起一明本緣二明 本緣迦葉遁形 龍宮大義
尊者摩訶提婆 真言二部五百羅漢迦濕彌羅一切
涅槃四百年初健馱羅 迦膩色迦敬信尊重佛經 傳燈請僧供養 問道脇尊者
佛教同源無異宣唱 尊者答曰不祥 肇興津梁是故
大聖金杖 是故修行 成聖 因為問曰
最善修行尊者尊者 修行  
結集於是 萬里星馳四方雲集凡聖 煩亂不可總集
聖眾無學無學 不可總集無學滿六通智圓 四辯三藏五明結集
聖眾四百九十 不堪結集王舍城迦葉結集 不亦脇尊者王舍城
外道酬答無暇造論迦濕彌羅國 聖賢所居仙遊 四面唯一堅固結集
於是國王聖眾迦濕彌羅滿五百 世友未成無學
世友聖眾我見羅漢 須臾便僧眾便立誓
便阿羅漢果 諸天接住世友大士 彌勒三界四生何為
大事於是聖眾 頂禮世友上座於是五百聖眾十萬素怛纜十萬
毘奈耶藏十萬阿毘達磨藏大毘婆沙世友馬鳴 三藏千古法雲遐方
傳燈之謂五百 結集立誓不許 外方藥叉守護城門散出 
世親尊者舊習後學經部 取捨是非 情懷忌憚羅漢
眾賢悟入悟入怪異入定 世親告之未離欲 長老長老歸還
本國于時世親本國毘婆沙若一 便一偈一日 書寫如是次第六百 婆沙
香象擊鼓能破能破偈頌使迦濕彌羅國王僧眾歡喜
出境來迎香象悟入 眾人 傳說調不信
於是國王僧眾使 敬請論主本文八千 悟入第一明本

[0814b16] 第二造論大意眾生 煩惱智者 煩惱令眾生
有情沈淪欲求出離斷惑斷惑正因所謂論主因之下文
阿毘達磨答曰世間有海因此佛說對法造論煩惱 第二四含 玄關法相義門江海
明明學人昧心智者 下文智者  毒藥須臾毒氣
遍滿慧門智人悟入聰明

[0814c03] 第三正法青蓮白毫正法陵遲三德 清流論主
下文上來種種法門 教法 三藏教婆沙
素怛纜等流眾生 上心眾生種種雜說 令眾生種善根眾生正法
正法毘奈耶藏等流 眾生增上戒學眾生 學處眾生種善根 成就正法受持正法
阿毘達磨藏無畏等流眾生 增上慧學分別諸法自相 共相成就正解 受持學處通達諸法真實
婆沙造論饒益有情聖教受持便悟入 甚深法性譬如有人饒益黑闇大明種種 
無明發光造論無明智慧 無我譬如種種如是分別法相無我分明顯現 
生死船筏眾生無畏彼岸如是有情 涅槃 契經 迷亂如是
迷亂 觀察 金剛如是分別諸法 大論 傾動妙高山金輪一切
傾動大論亦復如是 摧伏

[0815a09] 第二明論宗旨區分十八所立宗旨非一一說部大眾部 說出世部一切諸法無非
有言 經部一切法 實有 薩婆多一切有法不同總有一類
尊者法救如是說不同三世從未現在 未來現在現在
現在過去不同 無異相者尊者妙音不同三世
過去過去 過去過去 現在名為離過
來正未來名為離過現相 顯得過去尊者世友 不同三世作用名為未來
作用名為現在作用名為過去 異說 百位千位
無異尊者不同三世名為過去名為未來前後名為現在
女人 論主法救執法轉變 數論外道數論執法轉變
妙音所立世相雜亂三世三世 所立雜亂一世應有 過去剎那前後剎那應名
現在未來現在故此 第三世友最善經部過未 現世 世親宗旨
一者顯宗一切下文 對法言依 對法藏故知有部二者密宗
經部下文經部不違 一部經部薩婆多故知世親密意經部不同第二

[0815b20] 第三明藏素怛纜名為毘奈耶 調伏阿毘達磨藏
對法即是 達磨 唯一 正理第一素怛覽毘奈耶所有
問答皆是阿毘達磨藏

[0815b27] 第四翻譯不同翻譯總有唐代三藏真諦法師 嶺南譯成二十二大唐三藏永徽
慈恩寺譯成三十翻譯不同 所以方言致使論文 無為因果
無非大唐三藏兩方綴文使懷疑 白玉青山赤水

[0815c08] 第五略釋品題達磨 俱舍無漏 二義一者涅槃二者
四諦二種勝義 二法四聖諦法名一則 生物能持自性名為 
無漏四諦涅槃 無漏對法 對法法師 能所下文
二義一者包含 包含猶如包含 智論勝義名為發智論名為 對法俱舍對法
法藏對法對法藏 正理猶如 對法藏
法藏法師 名為 所以然
名為對法 亦即 俱舍論對法藏 本論對法藏有對法藏 法藏法師猶如
正理正理 下文對法藏對法藏 法師
對法藏世親論主自取

[0816a07] 第六釋文就中品名正解 品名分為 品名二明先後品名
廣明名分 何故界標 二十二分別十八界界標
二明先後上下總有一界二根三世 業品隨眠賢聖智品定品一品故此不論
有漏無漏有漏無漏總是所以所以後說 諸法
法用所以起用  初三有漏三品無漏有漏所以 無漏所以後說
有漏業品隨眠 所以孤起 孤起所以 隨眠
無漏賢聖智品 定品果相所以 明智

[0816b01] 從此第二正解略為 序分正宗三流聖人造論 序分序分有所
正宗修學 流通初三序分六百 正宗四行流通分序分
四句序分 序分四句

一切  眾生出生
敬禮如是如理  對法藏論

[0816b11] 四句序分就此序分 歸敬發起三句歸敬 第四發起三句兩句
三德第三歸敬  十三三德諸佛 佛世尊十三
自利利他一切 自利二種一者一切 二者一切不染無知
染污無知無知實義 (外境名實內心) 一切 種類無邊一切一切法不能
不染無知種類 不染無知 三性無記煩惱 無知無知
不染無知習氣 名為習氣 二乘聲聞獨覺
畢竟非一所以者何由於佛法無邊差別不染無知 佛法所知
萬劫三千界遠處 染污 無知四諦修道五部五部
非一即是見修一切 煩惱以此煩惱覆障染污 無知無明煩惱不淨名為染污
無知無知染污染污無知 擇滅非擇滅 一切是非擇滅佛世
一切不生非擇滅 不染無知非擇滅名為一切智一切 種類智德圓滿
即是擇滅佛世尊煩惱不生名為擇滅斷德圓滿智德佛身 智慧斷德擇滅
名為 眾生出生利他一切眾生生死淪沒 世尊哀愍正法拔濟 恩德大悲
眾生 眾多生死有漏煩惱異熟 煩惱異熟由此生死 敬禮如是如理
稽首故稱敬禮 故云如是即如三德  利他
佛世尊方便如理正教拔濟眾生如理上來歸敬

[0817a02] 對法藏論發起發起  教誡學徒故稱教授令人修善令人
名教對法藏 五蘊

[0817a08] 從此第二對法三明第一對法

隨行對法  

[0817a12] 隨行對法勝義對法無漏簡擇 眷屬名曰隨行相應心受想
心所法四相此等諸法 眷屬名曰隨行如是 隨行五蘊名為勝義阿毘達磨
五蘊色蘊受想 受想心所行蘊受想 四相識蘊相應心 
無漏名勝實體即是名為 勝義勝義對法名勝對法 世俗對法
一則 非一名為有漏名為 世俗無漏
無漏非但 隨行名為對法 故云一者
便二者聞慧 四者修慧定名 成功過於
六足論舍利子集異門足論大目犍連法蘊足論 施設三論在世  涅槃一百年中提婆
三百年初尊者世友品類 三百年末 發智論六足論義門
法門後代論師 後代論師毘婆娑 無漏對法有漏
對法無漏資糧 對法資糧 得名阿毘達磨資糧因論 後方聞慧聞慧
思慧思慧修慧修慧 無漏資糧  法名能持自性名為且如色法
能持名色略舉二種勝義二法勝義涅槃名為
實體名為名義勝義 名勝二法 四聖諦相者自體名性
名相四諦法相 法相法相二義一則 無漏涅槃
四諦前言 涅槃 四諦 無漏但是
對法 法師 理實而言名為自性  對法立法理實而言
由此對法能所 總有自性對法隨行 眷屬方便對法有漏
資糧對法五境對法 對法涅槃 對法 能所
對法名為對法對法對法對法
有對名為對法  名為自性 即是名為對法對法
法師名為對法對法

[0817c23] 從此第二對法何謂 對法藏

勝義  對法俱舍

[0817c26] 釋名勝義 二義勝義  勝義包含俱舍
對法發智論勝義名為對法對法藏 俱舍對法發智論
名為發智論 對法藏俱舍有對法藏對法藏對法俱舍結成

[0818a06] 從此第三 達磨 () 。阿毘達磨 () 。

法定無餘  方便
世間有海  因此佛說對法

[0818a10] 乃至第四因此傳說 佛說對法 故第四句對法三字
慧能方便無有方便 煩惱 有情世間生死海
對法  佛說對法佛世尊處處 阿毘達磨結集安置猶如 法救無常品等鄔陀南
(論文) 云集 有情鄔陀南法救法救 法救大德佛說無常無常
無我無我上來序分

[0818a24] 從此明論正宗就中一總 體性綱要云何名為簡擇因此佛說對法

有漏無漏法  有為
  有漏
無漏道諦  無為
虛空  中空無礙
擇滅  各別
畢竟  非擇滅

[0818b04] 初一十一三句有漏無漏法有漏無漏法一切法不過二種
一者有漏二者無漏有為有漏 道者道諦苦集 苦集有為法有為無漏
有漏有為苦集 道諦稱之為有為苦集 有漏
苦集煩惱無窮煩惱 苦集諦隨順增長苦集諦 有漏
(苦集相應法緣法互相隨順互相增長相望) 滅道非有
隨眠有漏 無漏道諦無為 道諦有為無漏無為
無漏虛空無為 擇滅非擇滅中空無礙虛空 無為虛空 無礙
擇滅 擇滅擇滅二種相應 二縛隨眠二縛
得無名為擇滅慧簡 聖諦涅槃不生所得名為擇滅駕車名曰牛車略去
故作各別擇滅數量擇滅各別 且如三界 九品煩惱九九八十一
一品擇滅乃至八十一證得 八十一擇滅各別 同類 (擇滅應有同類擇滅同類)
同類故作 同類 (同類擇滅不從同類他者擇滅
同類故作同類故作同類同類擇滅同類) 。 畢竟非擇滅非擇滅
當來生法生法 不生不生非擇滅非擇滅生法永不畢竟
非擇滅實體 非擇滅 非擇滅專一色聲
香味境界五識身等未來 畢竟不生不能過去 非擇滅
(意識專一不見色聲香味觸過去 專一一類五識五境專一五識不得五識畢竟不生
五境五識現在不合過去未來五識非擇滅等等取法能緣同時
所緣境他心智心所五識等等意識有緣同時他心智他心智  心所心所心所
他心智非擇滅心所他心智非擇滅約同) 應作四句諸法
有漏過現生法有漏 擇滅過現生法不得非擇滅 諸法非擇滅不生無漏有為 不生非擇滅
無漏不得  諸法不生 不生非擇滅有漏 擇滅 諸法不得無漏過現生法
無漏不得擇滅過現 不得非擇滅

[0819a08] 從此第二諸法中有 諸法異名二明諸法異名中分 一明有為異名二明有漏異名
有為異名前言有為法 有漏何謂有為

有為法  五蘊
世路言依  有事

[0819a15] 有為法五蘊有為法 有為法造作名為 名為有為 過現造作
有為未來如何有為過現造作有為 名為飲流
受想名為五蘊世路 有事異名 世路
三世即是過去 現在正行未來 有為法三世名為
有為法破壞 無常名為即是 世路 無常吞食
有為無常無常 吞食謂言 有為 能詮三世 無為
三世言依 即是涅槃一切有為 名為名為 有事有為名為
有果有為有果無為 是故有為名為有果如是有為 差別

[0819b12] 其次第二有漏異名

有漏取蘊  
苦集世間  見處

[0819b15] 有漏取蘊煩惱 取蘊因為如草
取蘊從屬帝王臣屬 帝王帝王取蘊 果樹
煩惱觸動損害 名為有漏名為 猶如名為有漏
苦諦三界有漏聖心名為苦受逼迫苦受欲界 集諦有漏諸法招集
世間毀壞有漏諸法 四相對治世間無漏 道諦四相第二對治
世間見處五見身見邊見 見取戒禁取有漏住處 見處 色有無色
得名 集諦二三苦諦 三義有染如是 有漏差別

[0819c08] 從此第二明體就中一總 釋名分別 出體二明開合
第一出體中分一明色蘊二明三蘊三明識蘊色蘊中分正立 中分
前言五蘊有為 色蘊

五根  五境

[0819c17] 五根五境色聲香味觸 無表色十一名為色蘊

[0819c19] 從此就此 五境五根

  五根

[0819c23] 五根 身識眼識依止五根 得名眼識
五根五根清淨珠寶

[0819c29] 第二五境

二十  唯有
  十一

[0820a03] 二十色有二種二十二十顯色十二形色二十顯色十二青黃光明
雲煙塵霧 形色長短方圓高下  月星火藥 可見
平等不平等名為不正  唯有一有 大種有情可意有執受大種
有情不可有執受大種 非有情可意四有執受大種非有 不可執受大種有情 可意執受大種有情不可
執受大種非有情可意 執受大種非有情不可  發音有執受謂言就中語業有情能詮
拍手 聲名非有情不能 發音執受大種執受中有 化人語聲化人執受
能詮有情  不等差別
好惡增益名為 不等增損 好惡不等
十一一地二水三火 十一
輕柔食欲飢渴心所正目三欲飢渴


諸佛出現  演說正法
僧眾和合  

[0820b10] (出現如是) 。

[0820b11] 從此第三無表色中有 二明大種第一

亂心無心  不淨
大種所造性  由此

[0820b16] 亂心無心表位 亂心 無記名為亂心  善心亂心
無記亂心 惡心 亂心惡性善惡 無記無記
無心無想定滅盡定 顯示有心亂心 亂心無心有心亂心 無心有心定位一對字義
表相隨順性相 流轉相續相似相續 (相似相續名流) 不淨
善惡不通無記不淨 大種 所造性 行相相續表相 大種是故大種
無表色大種  一生  由此結成由此
三句師宗 了知

[0820c10] 第二大種中有一實 大種四大種第一大種 前言大種大種

大種四界  地水火風
  

[0820c15] 大種四界三義一體 四大種寬廣 形相大地大山 
大海   團風 起種大事 能持世界初禪水能二禪 三禪
釋種 名為則是大種能持 自性名為地水火風 業者持用取水
成熟風能成長 出體

[0820c27] 從此第二四大種云云 界別

顯形  
水火亦復  

[0821a02] 顯形顯形 色處顯色長短 形色實地實地身根
眼根顯形地名色處 所見諸世間顯形指示
世間地名水火亦復水火水火顯形亦復
無有即是 即是世間 即是 
水火顯形如此顯形 世間團風即是即是 顯形表示
眼根 世尊何故第一可變名為色蘊 (剎那無常 眾同分無常) 。能變
() 。即便變壞廣說乃至蚊虻 變壞即是可惱 (下文引證) 大德法救

  希望
不遂  

[0821a26] (釋迦菩薩海寶變為
不為憂苦在身可惱) 。 名為 (第二變壞)
若爾極微名色第二 極微不是積集 不然極微各處聚集
(現在極微各處五識必應積集五根五境 積集) 。過去未來名色 (現在極微
得名過未名為) 。 (過去未來生法名為
未來不生不生名為猶如) 。無表色 名色
(根境積極名色極微) 。 表色
(總有第一 表色無表色) 。不然
(論主如何成色故云
不然不滅
不等正理論隨心不從應當) 。 無表業名為 (第二 )
若爾眼識 (論主大種大種眼識五根名色) 。
依止大種 珠寶眼識不如緣故 (言論主將五識五根
無表色大種大種珠寶珠寶大種
無表色由是大種名色名色五根增上緣 五識但是眼識五根名為)
珠寶毘婆沙顯色極微各自依止四大種 (論主
各自大種以為珠寶豈非) 。 依止無表色不同
大種無表色 ( 論主大種不滅無表色不同
不同不成) 。有別眼識 不定五根 無間 不如
名色成就 (第三論主 大種但是不同五識通有大種得名) 。上來 色蘊

[0821c10] 從此第二正立

中根  

[0821c12] 色蘊五根五境 十界上來不同總是色蘊

[0821c15] 其次第二三蘊

受領  
行蘊  如是
無為  法處法界

[0821c19] 受領受蘊領納 隨順名為即是名為
領納隨順領納 何故 行相 世間 名為
心所法 不能境界 自性  隨順領納 
心所法自性 同一 叫喚
心所法 受者 苦樂 想蘊
苦樂怨親男女想蘊  行蘊行蘊四者受想心所四十四十四
相應五十八行蘊 造作遷流二義據此五蘊行蘊
如是無為法處法界 無為此等七法十二
處中名為法處十八界名為法界

[0822a16] 從此第三識蘊中有一明 第一識蘊

了別  意處
應知  六識

[0822a20] 了別識蘊了別了別不同名為眼識 乃至意識 意處
識蘊十二處 十八界六識更加  應知六識
有意應知六識過去名為故知六識現在 過去

[0822a29] 中有二十 不成第一 若爾六識即是


六識  無間

[0822b05] 六識過去 中間無間即此六識無間
過去識得名為現識 從此第二十八界不成 若爾十二十七六識
十八界

第六  十八界應知

[0822b13] 第六 有別五根 第六意識 十八界應知
結成十八界由此六識 有所十八界境界十八界六根
六識境界六境

[0822b20] 從此第二

攝一切法  
自性  他性

[0822b23] 攝一切法明相攝一切法一色一意一法所以者何一切法不過五位一色二心
三心四心相應無為法一切色法 色蘊一切心法一意一切心所 相應無為法一法 
自性他性分齊前言自性 故云他性相離 自性攝心且如
眼界苦集諦色蘊 意處滅諦

[0822c06] 從此第三開合中有一明 二明第一二十一


  

[0822c11] 自性 眼識由此 眼界如是分別

[0822c14] 其次第二若爾

端嚴  

[0822c17] 端嚴 第一端嚴耳根無二不端
不然論主本來醜陋端嚴 第二正解 明了端嚴現見世間了別
便不分是故三根

[0822c24] 從此第二釋名中有 三法二教起因三蘊廢立名次 廢立異名 第一三法


種族  

[0823a01] 釋義結成積聚即是 所有過去未來
如是一切略為名色   第一三世無常已滅
過去未來  第二內外自身非情 十二處五根 五境
第三色有一有 有對色境有對五根 香味無表色
有對相待 有對有見有對色  第四染污
(十一五根香味無記色聲三性善惡三性 記名惡名染污) 第五遠近去來現在
色蘊中有乃至識蘊 應知一門色蘊有別 五識相應五根第六
相應意根 九地下地地名  六根六境心心生長
六識根境方能 生長作用 (薩婆多法體先有不可) 種族
本義十八界同類 等流果山中 金銀如是一身
十八諸法種族十八界 金銀一身一有相續一法相續一身相續
山中若爾無為 無為法同類不成心心  心心無為法 不為因而心心所生
種類十八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十八界族類十八各各各各
薩婆多三科經部 論主

[0823b13] 從此第二明教起因何故世尊

  

[0823b16] 有情三品世尊 三門心所 五蘊五蘊分心
受想三蘊五蘊能破 十二處 處中能破
色心 十八界廣說色心十界 能破  上根聰利便五蘊
處方廣說  其次

[0823b29] 從此第三廢立就中 廢立二明無為廢立世尊心所行蘊分別
受想 (心所四十六受想四十四行蘊心所)

生死  次第因故
心所法  受想

[0823c07] 兩句兩句結成  第一 諸見二受其次
最勝貪著 諸見諸見 身見欲貪諸見煩惱煩惱
受想二法  第二生死貪著 生死輪迴為生 生死
第三次第  心所法應知 受想

[0823c19] 從此第二無為云何無為

無為  相應

[0823c22] 相應  第一無為法 乃至 無為
相應乃至 相應無為五蘊何不 第六不可說第六 相應聚義 無為非聚
相應不可 第二 取蘊染淨  二義相應不立
取蘊有漏無漏五蘊便是便染淨 第三 如是
不是無為無為第三論主無為無為
無為無為 為例第三過失

[0824a11] 從此第四名次就中第一 次第第二次第 第一次第 如是廢立次第

  界別次第

[0824a15] 兩句總有次第 次第等次界別次第 次第色有 五蘊
色蘊有對無色行相故世 (無色
行相何以得知苦受明知 ) 男女了知
二者 想蘊  了知
行蘊了知明知行蘊識蘊 最為境相分別 二相一者色聲二者違順
心所分別最為  第二次第無始生死 男女相愛樂受
煩惱 (煩惱行蘊) 如是煩惱 次第 第三等次
飲食 請客食器既得米麵 飲食米麵以為便
使令調合飲食色蘊世間飲食如是飲食世間有損有益
如是受益人苦受便如是 生苦樂受
行蘊中有業煩惱異熟 人造飲食果報 次第 第四界別次第
欲界色相色蘊 色界受蘊 無色
第一最為行相第一非想行蘊非想有頂萬劫最勝行相行蘊
此前識住 後說識住識住識住 識住 後說世間次第
次第故此五蘊增減即由如是次第受想
(前次 受想 受想
受想色界無色受想次第次第 四門) 。

[0824c05] 其次第二明處次第六根次第次第可知

五境  四境
  隨處次第

[0824c10] 三句次第第四 次第五境五根六根 取現是故第六意根
不定意境三世無為 二三是故後說四境 至此四境
五根根境是故 不定是故後說十一 地水火風身根
大種不定 是故後說
遠見山河

[0824c24] 遠見撞擊鐘鼓二根二明飲食
嘗味二明 不能 隨處 次第六根
上下次第 最後 六識
名為五識五根第六依止

[0825a06] 從此第五廢立 色蘊一處色處十二處 皆是一種立法

差別最勝  增上
一處名色  名為法處

[0825a11] 差別三字兩句差別 一處名色種種差別 五境境界 
五根境界 名色如此種種差別差別建立唯一名色
有別色處別名 總稱受別  勝者色處通名處中色處
最勝通名色有三義名為最勝一者 有對諸世間 唯有有對無餘 最勝
差別名為法處 差別差別 一法應知增上明法 通名六十四名為
心所四十六相應十四無為 無表色此等諸法法處二攝 增上增上所謂涅槃 名為

[0825b02] 從此第六異名中有 二明六界 二明
第一契經有餘種種名相即此
(種種萬法五蘊種種十遍處
八勝處解脫無想天非想種種六十二六界種種
五蘊即此十二處即此十八界) 。 應當
(論文 下文) 。名相

牟尼說法  八十
  行蘊

[0825b14] 佛教語 色蘊音聲色蘊 名為說法行蘊


[0825b18] 從此第二明法諸法 云何

有言諸法  論說
  如實對治

[0825b22] 兩句文定第三 第四定量 一一量等法蘊足論一一
對法法蘊足論 第二以為或者 第二五蘊等等
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 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三十七六神通無諍願智
一一教門一法如實對治 第三定量婆沙正義 故云如實貪瞋癡萬行
不淨觀對治對治對治 隨眠十隨眠一一 隨眠方便一百
一百一百合成三百一百 一百一一隨眠方便一千 一百隨眠方便
一百一百  一百一百滿四千二百 一一四千二百合成萬一
等分一一萬一 四千 萬法  色蘊 名為行蘊

[0825c21] 從此第二如是 (
)

如是  其所
在前說中  自相

[0825c26] 兩句明論一句如是如是五蘊
十遍處六十二其所 在前說中明論 在此說中
五蘊五蘊十二處十遍處 十八界六十二 其所自相相者
一一自相 自相攝心自相 五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色蘊無表色 行蘊解脫蘊勝解解脫 無生智心所
行蘊十遍處 無貪十二處法處 五蘊即此意處法處所攝
無表色法處識蘊意處八勝處應知 遍處空無四無色即此 意處法處所攝
無想有情 非想非非想即此處所香味即此法處多界經差別六十二其所
應當十八界

[0826a23] 六十二 十八界  (十八加一二十二十八界四十)
(三十八二十二六十二) (地水火風識界苦樂喜捨無明無害)
(受想) (欲界色界無色界 色界無色界過去現在未來不善無記
處中學界無學無學) 二者 (一二有漏 有為無為) 。

[0826b03] 從此第三六界地水火風四界 虛空名為 空界一切識界 () 。
() 。 ()

空界  傳說
識界有漏  有情

[0826b09] 空界空界虛空口鼻內外名為空界傳說空界應知
晝夜 經部 空界薩婆多空界 論主經部傳說 識界有漏
識界無漏有情 無漏識界所以六界有情無漏法破壞無漏識界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1 No. 1823 俱舍論頌疏論本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