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疏
Scroll 2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疏卷第二十七沙門法寶撰
分別智品第七之二
[0776b06] ◎論。如是已辨至今當顯示。已下當品大文 第二明智所成德。於中有二。一不共。二共。
[0776b08] 論。於中先辨佛不共德。已下有半行頌。 總明十八不共法也。
[0776b09] 論曰至故名不共。 釋不共名。如文可解。
[0776b11] 論。且佛十力相別云何。已下別釋 於中有 五。一明力。二無畏。三念住。四大悲。五佛同. 異 就明力中。一明智力。二明身力 此
下兩行半頌。第一明智力。
[0776b14] 論曰至十 智為性。釋初力也 於中有二。一出力體 性。二義門分別。此即出體。正理論云。為依 何義立此力名。佛於經中自作是說。苾芻
諦聽。如來於處如實知處。如來於非處如 實知非處。乃至廣說。知一切法自性功能 理定是有。名為處智。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
定非有。名非處智。此智通緣情.非情境。與 一切智皆不相違。恐於略說少功難悟故。 復此中析出餘九。如薄伽梵多界經中自廣
分別處.非處義。身等惡行感非愛果定有 是處。感可愛果必無是處。乃至廣說 准 上論文。即是一切應理之事名為是處。不應 理者名非處也 又云。豈不處智已知非
處。諸非處智亦已知處。何勞雙說處.非處 名。雖理實然。而雙說者。為欲遮止無因論 故。說是處名。為欲遮止惡因論故。說非 處名。依一智體雙說無失
寧知於一處. 非處力中。恐略難悟析出餘九力。以餘皆 有此力義故。謂如實知惡行能感可愛異 熟。妙行能感非愛異熟。必無是處。與此相 違定有是處 云云乃至
又如實知非理 作意能得漏盡必無是處。與此相違定有 是處。我於如是一一力中。略舉方隅顯處. 非處。若盡其事言論無窮。故應皆名處.非
處力。恐略難悟別立異名 (已上論文) 。
[0776c10] 論。二業 意熟至謂除滅道。出第二力體。正理論云。謂 善分別如是類業感如是類諸異熟果。無 罣礙智名業異熟智力。或說名為自業智力。
謂善分別如是類果是自所造業力所招。 非妻子等所能與奪。如是類業必招自果 不可貿易。無罣礙智名自業智力。
[0776c17] 論。三靜慮解脫至謂除滅智。出次四力體也。 正理論云。謂如實知諸靜慮等自性名。得方 便.攝持.味.淨.無漏.順退.住.進.決擇分等。
無罣礙智名靜慮等智力。又佛自說此力 相言。苾芻諦聽。佛於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雜染.清淨安立皆如實知。乃至廣說。雜染謂
能障證靜慮等。清淨謂即此諸法清淨。諸 淨法住名為安立。乃至廣說。若如實知諸 有情類能逮勝德根品差別。無罣礙智 名根上下智力。雖有中根而待勝劣。是
勝.劣攝故不別顯 此中根名為目何法。 謂目信等。斷善根者總相續中。亦有去.來 信等善法。或目意等。若如實知諸有情類 意樂差別。無罣礙智名種種勝解智力
乃 至 喜樂勝解名差別故。若如實知諸有 情類前際無始。數習所成。志性.隨眠.及諸法 性種種差別。無罣礙智名種種界智力
種種界者。顯各別義。非一界者顯眾多義。 應知此中界.與志性.隨眠.法性名之差別。 如是四力竝緣有為。故十智中唯攝九智 (已上 論文) 。
[0777a08] 論。七遍趣行至十智為性。釋第七也 正理論云。謂如實知生死因果。及知盡 道。無罣礙智名遍趣行智力 此意顯佛
能如實知趣生死行。趣涅槃行。趣生死 中。有趣地獄乃至趣天趣。一一中復有多 種趣。涅槃行有三乘別趣。一一中復有多 種。依總說一遍趣行名 (已上論文)
。
[0777a14] 論。八宿住 隨念至皆俗智性。正理論云。謂如實知自 他過去宿住差別。無罣礙智名第八力。若 如實知諸有情類於未來世。諸有續生。無
罣礙智名第九力。廣辨此二如六通中 (已上 論文) 。
[0777a19] 論。十漏盡至十智為性。正理論云。 理應如是。以辨相中云於盡及為盡無罣 礙智。二種俱名漏盡智力。又佛自說此力
相言。苾芻諦聽。佛漏盡故於諸無漏心惠解 脫。自現通達具證領受。能正自知我生已 盡。乃至廣說。此後三力即是三通。以六通中
此三殊勝。在無學位立為三明。在如來身 亦名為力。神境.天耳。設在佛身亦無大用 故不名力。且如天眼能見有情善.惡趣中
異熟差別。由此能引殊勝智生。亦正了知 能感彼業。由此建立死生智名。神境.天耳 無此大用。是故彼二不立為力。然不別說
他心力者。義已攝在根等力中。以他根等 中有心.心所故。又薄伽梵具一切智。於 工論等亦得自在。而於佛事齊此已成。 餘智於中無別勝用。是故雖有。亦不別說。
唯依遍覺十種所知。佛所應為皆圓滿故。 何等名曰十種所知。謂諸法中因非因義。多 分散地業果差別。定地功德品類不同。所化
有情根.解.界異。所治.能治因果差別。前際. 後際經歷不同。離染不續。方便有異。但由 覺此佛事已成。餘設有無不致益損。故唯 十種得名為力。又佛觀察
乃至 由第十 智觀所化生所證解脫方便有異 准此。 漏盡智知所化有情。兼漏盡方便名漏盡 力。
[0777b15] 論。已辨自性至名十一地。已下第二 義門分別。一依地。二依身。三釋力義。此第 一明依地別也。五通唯依四根本故。由斯
第八第九依四禪也 餘文易了。不煩解 釋。
[0777b19] 論。已辨依地至男子佛身。已下第二 明依身也。唯贍部洲男子佛身。唯此堪 為力所依。故婆沙第三十云。念住者。種種
勝解智力.宿住隨念智力唯法念住。死生智 力唯身念住。漏盡智力若緣漏盡境故則法 念住。若依漏盡身故則四念住。餘力皆四念 住
(述曰。種種勝解智力。唯不雜緣。法念住唯緣勝解故。宿住隨念智力。唯雜緣。法念住緣總法故。死生智力。
若根本者。唯身念住。若并眷屬緣未來。雜緣法念住。言身念住者。說根本也。餘力總通別緣故通四念住。餘 文可解之) 。
[0777b27] 論。已辯依身何故名力至故名為 力。已下第三釋力義也 言無礙者。無知 障礙。屈伏佛智令不知故。名為力也。
[0777c01] 論。由此十力至生多少等。簡二乘等非力 攝也 如舍利子捨求度人者。昔佛在世時。 有一人。誓多門首求度出家。舍利子等觀
知此人。八萬劫來未種解脫分善。以無出 家因緣故捨而不度。其人歎恨求度不捨。 後佛來見度令出家。說法獲果。舍利子等怪
而請問。佛告彼曰。我昔過去於那伽羅喝 國。共此國人掃灑街衢嚴諸供具。欲請 定光如來供養。時求度人入城賣柴。因知 此事遂即發願我更取柴得錢供養。至彼
山中遂被虫食。臨欲命終欲稱彼佛名 號忘而不憶。乃云南無城中欲所迎者。此即 名種順解脫分善。雖昔起善。由時遠故。 舍利子等而不觀知 又不能觀知鷹所
逐鴿前後二際生多少等。如大智度論云。 佛在祇洹住。晡時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鴿 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覆鴿身。鴿身
安穩怖畏即除不復作聲。後舍利弗影到鴿。 便作聲戰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 身俱無三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 聲不復怖畏。我影覆上鴿便作聲戰怖如
初。佛言。汝三毒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 之怖畏不除。汝觀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 鴿。舍利弗即時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
從鴿中來。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 劫常作鴿身。過是已往不復能見。舍利弗 從三昧起白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
鴿身。過是已前不能復知。佛言。汝若不能 盡知過去世。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脫。 舍利弗即入願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
世。乃至。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是已往亦 不能知。從三昧起白佛言。我見此鴿。 從一世.二世乃至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
是已往不復能知。我不知過去.未來齊限。 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告舍利弗。此鴿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齊限。後於恒河沙等
大劫中當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後 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 度無量阿僧祇眾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
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讚佛 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佛。然後於三阿 僧祇行六波羅 蜜 。十地具足得作佛身。
度無量眾生已入無餘涅槃。是時舍利弗向 佛懺悔。白佛言。我於一鴿尚不能知其 本末。何況諸法。
[0778a17] 論。如是諸佛遍於所知。自下一行頌。第二明 身力也。
[0778a18] 論曰至無邊心力。釋佛身力 量也 那羅延。是神名此云人種。有三說 不同。一云佛力等那羅延力。二云一一支節
等那羅延力。三云身力無邊。若不爾者。即 應不能持無量心力。
[0778a22] 論。大覺至力 有勝劣。明大覺.獨覺.輪王三人力勝.劣 也。大覺支節相連似龍蟠結。獨覺支節相連 似連鎖。輪王相連節相鉤也。
[0778a25] 論。那羅 延力其量云何。問也。
[0778a26] 論。十十倍增至前 前十倍。答也。有七重挍量。一凡象。二香象。 三摩訶諾健那 (此神名也。此名大路形也) 。四鉢羅塞建提
(亦是神名。鉢羅此云勝。塞建提此云蘊) 。五伐浪伽 (亦是神名此云妙支) 。六遮怒羅 (亦是神名此云執持) 。七那羅延 (已如前說)
。即此七重後後力勝 前前十倍。
[0778b02] 論。有說前六至成那羅延。述 異說。正理論云。有餘師說。此量如千藹羅伐 拏天象王力。此象王力其量云何。三十三天
將遊戲苑。象王知已化作諸頭種種莊嚴。 往天宮所。諸天眷屬數有多千。乘已騰空 如持樺葉。速至戲苑隨意歡娛。天大象王 力勢如是。此力千倍等那羅延
(已上論文) 。
[0778b09] 論。於所說中唯多應理。論主評也。正理亦 同。
[0778b10] 論。如是身力至離七外別有明力體 也。婆沙三十有五說。一云。四大無偏增勝 名身力。羸弱名身劣。第二云。地增名身力。
水增名身劣。第三說。重增名身力。輕增名 身劣。第四云。離七所造觸外別有所造觸 名身力身劣。第五評家應作是說。即四 大種及所造觸俱是身力身劣自性。謂若調
和俱名身力。若不調和俱名身劣 俱舍 前釋非婆沙第五釋。亦可。同婆沙初二說。 大種差別。即是無偏增等。地增等故。後釋 同第四
正理有四解。一云。如是身力觸 處為性。此應總是諸觸差別。此同婆沙評 家。諸觸差別即是四大。及所造觸調和之異 名也。第二云。唯大種差別。此同俱舍前說。
第三云。是造觸離七外有。此同俱舍後說。 第四云。力是重。劣是輕。此同婆沙第三說。 正理以婆沙評家為正。俱舍意別。論師意 爾不可和會。
[0778b28] 論。佛四無畏相別云何。下半行頌第二明 無畏。
[0778b29] 論至曰如第七力准力出無畏體。 如文可解。婆沙三十一云。一正等覺無畏。 如契經說。我是諸法正等覺者。若有世間沙
門.梵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 於如是法非正等覺無有是處。設當有 者我於是事正見無由。故得安穩無怖無 畏。自稱我是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
吼轉大梵輪。一切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 等所不能轉 二漏永盡無畏。如契經說。 我於諸漏已得永盡。若有世間沙門.梵志.
天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有如是漏 未得永盡無有是處。設當有者。乃至廣說 三說障法無畏。如契經說我為弟子說 能障法染必為障。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
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有此障法 深不為障無有是處。乃至廣說 四說出 道無畏。如契經說。我為弟子說能出道修 必出苦。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
法立難。或令憶念修如是道不能出苦 無有是處。設當有者我於是事正見無由。 故得安穩無怖無畏 乃至廣說 又云。如 是所說十力.四無所畏。一一力攝四無畏
一一無畏攝十力故。則有四十力.四十無 畏。然前說第一力.第十力.第三力.第二力 是無畏者。依顯相說 正理論廢立云何緣
諸佛無畏唯四。但由此量。顯佛世尊自他 圓德俱究竟故。謂初無畏顯佛世尊自智 圓德。第二無畏顯佛世尊自斷圓德。此二顯 佛自利德滿。為顯世尊利他圓德。是故復
說後二無畏。第三無畏遮行邪道。第四無 畏令趨正道。謂佛處處為諸弟子說障法 令斷除。即是令修斷德方便。又於處處為 諸弟子說出道令正行。即是令修智德方
便。此二顯佛利他德滿。但由此四隨其所 應。顯佛自.他智.斷圓德至究竟故。唯立 四種 (已上論文) 論。如何於智至體即是智。此
釋無畏。但是無怖非是智也。以智成故說 名為智。正理論亦同。故彼論云。理實應然。 但為顯示無畏以智為親近因。是故就智
出無畏體。夫無畏者謂不怯懼。由有智故 不怯懼他。故智得為無畏因性。唯佛四妙 智是四無畏因。謂諸如來於一切法.一切相
妙智。是初無畏因。若諸如來一切煩惱.并 習氣斷妙智。是第二因。若諸如來知弟子 眾有損有益妙智。是後二無畏因 (已上論文同此論文)
或無畏體即四妙智。怯懼名畏。此即於法無 所了達。懷恐怖義起於此畏。有近治能 與畏相違故名無畏。豈不非無智即是畏 體。如何說智體即是無畏
(述云。此中難意畏既非無智。如何無畏智 為體耶) 此責不然。智與多法為近治故。如即 無疑。謂智如能近治無智。亦於怖畏有近
治能。故得智名亦名無畏。如治無智亦能 治疑。故得智名亦名決定。所治無智雖不 即疑。而智.無疑名二體一。如是無智雖與
畏殊。而無畏名即目智體。一善能斷多惡 法故。有說。無智亦攝畏體。故於此中不 應為難 問 力與無畏有何差別 答 此無差別體俱智故。然於智體別義名
力。復依別義立無畏名。謂不屈因說名為 力。不怯懼因說名無畏 (云云多釋) 廣如彼論。
[0779b02] 論。佛三念住相別云何。已下半頌。第三明念 住也。
[0779b03] 論曰至第一念住。釋第一也。
[0779b04] 論。諸弟子眾至第二念住。釋第二也。
[0779b05] 論。諸弟子眾至第三念住。釋第三也。
[0779b05] 論。 此三皆用念惠為體。出三念住體也。婆沙一 百八十八。問佛說法時若皆敬受。便應無 三念住。若有不敬受者。將無世尊於非田.
非器雨正法雨。如是佛說法則為唐捐。答 世尊為人說法欲令人解。若當人不解者 亦有天能解之。如是念住有三。亦非佛唐 捐說法。所以者何。以人不解故念住有三。
天能解故。不於非田.非器而雨法雨 正 理論云。謂由安住正念.正知。於三境中 不生歡.慼 (已上論文) 。
[0779b15] 論。諸大聲聞至不共佛 法。問也。此事聲聞亦有。何名不共。
[0779b16] 論。 唯佛於此并習斷故。答也。
[0779b17] 論。或諸弟子 至非奇特故。第二釋也。謂諸弟子本是隨 屬如來。不是隨屬聲聞。於如來有順.違.
俱。不生歡.戚可謂希奇。既本不屬聲聞。 於聲聞有順.違.俱。不生歡.戚非希奇 也。
[0779b22] 論。故唯在佛得不共名。總結名也。
[0779b23] 論。諸佛大悲云何相別。已下一行頌。第四明 大悲別。
[0779b24] 論曰至如共有悲 此文中有 三。一出體。二釋名。三明與悲別。此即第 一出大悲體。以普緣一切有情故非無漏 智是俗智也。
[0779b27] 論。此大悲名依何義立。 此第二釋名。於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即問 也。
[0779b29] 論。依五義故此立大名者。標五義 也。
[0779c01] 論。一由資糧至所成辨故。第一義也。
[0779c02] 論二由行相至作行相故。第二義也。
[0779c03] 論。三由所緣至為所緣故。第三義也。
[0779c04] 論。四由平等至作利樂故。第四義也。
[0779c04] 論。 五由上品至能齊此故。第五義也。
[0779c05] 論。此 與悲異由八種因。已下第三明與悲異有八 因也。
[0779c07] 論。一由自性至哀愍異故。大悲無 癡為性。悲無嗔為性故。餘文可解。
[0779c09] 論。已辨佛德。已下一行頌。第五明佛同.異。
[0779c10] 論曰至等究竟故。長行中有三節。一明 同。二辨異。三述德。此即初也。
[0779c11] 論由壽 種性至法住久近等。第二辨異。文有五節。 一總明異別明有四。一由壽。二身量。三種 性。四等言。釋此四文復有四種。如文可
解。
[0779c15] 論。如是有異至機宜別故。述異因 也。
[0779c16] 論。諸有智者至深生愛敬。自此已下 第三述德勸敬令發菩提心也。
[0779c17] 論。其 三者何。問三德也。
[0779c18] 論。一因圓德至三恩 圓德。列三名也。
[0779c19] 論。初因圓德至修無 慢故。開初因圓德四。如文可解。
[0779c20] 論。次 果圓德至色身圓德。第二開果圓德為四。 謂智.斷.威勢.色身也。
[0779c22] 論。智圓德至無 功用智。復開果圓德中智圓德為四。一無師 智者。謂成佛時無師故。二一切智者。謂緣共
相理至極故。三一切種智者。知一切種差別 法故。四無功用智。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起 時不須加行故。
[0779c27] 論。斷圓德至并習斷。 開果圓德中第二斷圓德為四。初斷與二 乘同。三乘無學同斷一切煩惱故。此異菩
薩也。二一切定障斷者。簡異菩薩.二乘。無 量三摩地。菩薩.二乘不得故。三畢竟斷者。 顯不退。四并習斷者。明二無知盡。
[0780a03] 論。 威勢圓德至希奇威勢。開果圓德中第三威 勢圓德為四。此四明不思議神足四種不 同。
[0780a06] 論。威勢圓德至必能伏。更開威勢 圓德為四。前四明神變。後四明調物。
[0780a08] 論。色身圓德至踰百千日。開果圓德中第四 色身圓德為四。
[0780a09] 論。後恩圓德至善趣三 乘。開果圓德中第三恩圓德為四。有二種 四。一解脫三惡趣為三。解脫生死為第
四。二安置善趣為一。安置三乘為後三。
[0780a13] 論。總說如來圓德如是。結上總說三 德。
[0780a14] 論。若別分析至說乃可盡。歎別說 多也。
[0780a15] 論。如是則顯至如大寶山。總歎 佛德。
[0780a16] 論。有諸愚夫至不能信重。明愚 不信知。
[0780a17] 論。諸有智者至徹於骨髓。明 智深信。
[0780a18] 論。彼由一念至究竟果故。明 信利益。
[0780a19] 論。如薄伽梵至後必得涅槃。引 頌證也。
[0780a21] 論。已說如來至共功德。已下一行頌。大文 第二明共功德 於中有二。一與聖共。二 兼凡共。
[0780a23] 論曰至隨其所應。列上共德。
[0780a24] 論。謂前三門至亦共異生。列二種共也。 一共聖人。二兼共異生。正理論云。雖佛身 中一切功德行相清淨殊勝自在。與聲聞等
功德有殊。然依類同說名為共 (已上論文) 。
[0780a28] 論。前三門中且辨無諍。已下明唯共聖人 於中四門。一無諍定。二願智。三無礙解。 四得差別。此一行頌明無諍定。
[0780b01] 論曰至 生貪嗔等。明聖人起無諍智意。正理論云。 有阿羅漢。憶昔多生受雜類身發自他惑。 由斯相續受非愛果。便作是念。有煩惱身。
緣之起惑尚招苦果。況離煩惱具勝德 身。思已發生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 情不緣己身生貪.嗔等。此智但以俗智為 性。緣他未來修斷惑故。非無漏智此行相
轉。若無諍體是智所攝。如何說習無諍等 持。此不相違。一相應品有多功德隨說一 故。如一山中有種種物。隨舉一種以標山 名。理應無諍是智所攝。護他相續當來惑
生。巧便為先事方成故 (已上論文) 。
[0780b13] 論。此行能 息至得無諍名。釋名也。然一切諍總有三 種。蘊.言.煩惱有差別故。蘊諍謂死。言諍謂
鬪諍。煩惱謂百八煩惱。由此俗智力。能止 息煩惱諍故。得無諍名。
[0780b17] 論。此行但以 俗智為性。述非無漏。十六行故。
[0780b18] 論。第 四靜慮至最為勝故。述依地也。
[0780b19] 論。不 動應果至他身煩惱。述性及果 退及有學。 尚不自防起煩惱過。況能止息他身煩 惱。
[0780b22] 論。此唯依止三州人身。述依身也。
[0780b23] 論。緣欲未來至總緣境故。明所遮煩惱 唯迷事也。
[0780b25] 論。辨無諍已次辨願智。已下半行頌。第二 明願智。
[0780b26] 論曰至故名願智。釋名。此即 願之智。故名為願智。
[0780b27] 論。此智自性至 為所緣故。明與無諍定有同異也。
[0780b28] 論。 毘婆沙者至如田夫類。明因比智知無色 也 言觀彼因行及彼等流者。謂先以餘智。 審觀彼前因。及彼後等流。有此智生引真
願智。或觀欲.色死生時心。比度而知所 生.從處。由如田夫見種子時知後苗也。 及見苗時知先種子。正理論云。若爾何故 立願智名。有學.異生亦能知故
不爾。所 知定.不定故。而聞傳說。諸大聲聞記未來 事有定.不定。定者是願智。不定者非願智 一解願智實知未來。謂先起比智觀
過.現世。准度未來引願智生方能真見。 即由此故能知無色。謂先觀彼因行.等流。 有比智生引真願智。或觀欲.色死生時 心。比度而知所生.從處。引生願智方能
實知 第二解云 或比智知亦無有失。 以證比智所緣必同。若比不知如何能證。 是則願智應不可言力能遍緣三界.三世。 准此緣三界三世也。
[0780c16] 論。諸有欲起至 皆如實知。明願智加行。准此論文。亦是實 知非比知也。正理論云。此願智力能知過
去。與宿住智差別云何。願智通知自相.共 相。諸宿住智知共非餘。知共相中亦有 差別。願智明了。宿住不然。於現所緣對他 心智辨差別相。如理應思
(述曰。他心知別不知共相。觀知別中。他 心明了未及願智) 婆沙一百七十九。問云何願智知 無色界。有說由觀等流.及行差別。如觀
行路之人知所從至。有說。若爾願智應是 比量智非現量智。應作是說。此願智不觀 因知果。不觀果知因。故此智是現量智。 非比量智 又婆沙云。問宿住隨念智與
緣過去願智。何別 復次宿住隨念智知 有漏五蘊。此願智知有漏.無漏諸蘊。復次 宿住隨念智知欲.色界五蘊。此願智知三界
及不繫諸蘊。復次宿住隨念智知諸蘊共相。 此願智知諸蘊自相.及共相。又云。他心智 與緣現在願智。何別 復次他心智緣一 物為境。此願智緣一物.或多物為境
復 次他心智緣自相境。願智緣自相.共相境。 復次他心智緣他相續。此願智緣自.他相續 准前文釋 復次雖多然義不足。若與
願智同一緣者力用何別准正理論。雖有 同緣願智勝也。
[0781a12] 論。已辨願智無礙解者。已下兩行半頌第 三明四無礙解。
[0781a13] 論曰至智為自性。略 釋名體。即無退智為四無礙體也。
[0781a14] 論。 謂無退智至立為第一。次廣釋也。正理論云。 趣所詮義說之為名。即是表召法自性義。 辨所詮義說之為句。即是辨了法差別義。
不待義聲獨能為覺生所依託。說之為文。 即是迦.遮.吒.多.波等。理應有覺不待義 聲。此覺不應無所緣境。此所緣境說之為
文。文謂不能親目於義。但與名.句為 詮義依。此三能持諸所詮義。及軌生解故 名為法 (述曰。聲雖是教。而於此中不名為法。軌生物解非聲用故也) 。
[0781a23] 論。緣所 詮義立為第一 正理論云。若無退智。緣一 切法所有勝義立為第二義。即諸法自相.共 相。雖名身等亦是義攝。而非勝義。有多想
故。謂有如義。有不如義。有有義。有無義。 有依假轉。有依實轉。了此無間。或於後 時諸所度量名為勝義。為欲顯示義無礙
解所緣之境非語及名故。此所緣說為勝義。 謂此但取依語起名名所顯義。非取汎爾 心之所行說名為義 (已上論文) 。
[0781b03] 論。緣方言詞 立為第三 正理論云。若無退智。緣諸方域 俗.聖言詞立為第三。即能了知世語.典語。 於諸方域種種差別 (已上論文)
。
[0781b06] 論。緣應正理 至立為第四 正理論云。即於文.義能正宣 揚。無滯言詞說名為辨。及諸所有已得功德。
不由加行任運現前。自在功能亦名為辨。此 能起辨立以辨名。了辨及因智名辨無礙 解。即前所說能正宣揚。善應物機不違勝 義。所有言說名應正理。即前所說無滯言
詞。不待處.時.及有情等。辨析自在名無 滯礙。即上所言已得功德。不由加行。任運 現前名為自在定.惠二道 (已上論文) 。
[0781b15] 論。此即 總說至兼顯所緣。總結上文兼引下也。
[0781b17] 論。於中法詞至事境界故。自此已下就智.地 等別釋。此即釋法.詞二無礙而俗智攝也。 已智類同故越次而釋。
[0781b19] 論。法無礙 解至無名等故。明法無礙所依地也。婆沙一 百八十云。地者法無礙解。有說在二地。謂欲
界.初靜慮。有說在五地。謂欲界.四靜慮。有 說在七地。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及四靜 慮 然無評家。有人云。初說據名隨語繫
故。說法無礙解且依二地。後二說據名隨 身繫。說法無礙解通依上地。以緣法難 要自地智緣自地法。此論.正理.顯宗竝同 婆沙第二說。以五地為正 今詳。此解不
得論意。若以婆沙三說後二說是名隨身繫 家。既未至禪無別有身。如何第三釋通七 地也。又准此中。明法無礙所依地有三
釋。明名所依地。有兩重二說。兩重詳文。准 彼名屬聲為正。正理論云。法無礙解通依 五地。謂依欲界.四本靜慮。上地中無名身 等故。彼不別緣下名等故
准此論文。無 色不別緣下名也。上地無名身等故者。上 地謂無色界。無色界無名身等。復不能別 緣下名等故無法無礙解。第二靜慮已上
無名等身。有能別緣下名等故有法無礙 解。
[0781c11] 論。詞無礙解至無尋伺故。明依 地也。上無尋.伺同俗智性依地有別。正理 論云。詞無礙解唯依二地。謂依欲界.初本
靜慮。上諸地中無尋.伺故。彼地必無自語 言故。此因非理。所以者何。非發語智名無 礙解。勿無礙解定中無故。由此不應作
如是說。無尋.伺故上地中無。無斯過失。 因義異故。何謂因義。謂此意言。尋.伺二法 能發語故。相不寂靜自性麁動。上無此故
寂靜微細。詞無礙解緣外言詞。亦不寂靜麁 動類攝。是故此解上地中無。初靜慮中亦有 尋.伺。故於定內亦有此解。由此極成但 依二地 (已上論文) 。
[0781c23] 論。義無礙解至滅盡無生。 明義無礙解智多少也。
[0781c24] 論。辨無礙解至 緣說道故。明智攝也 言說道者。道謂定. 惠二道。
[0781c26] 論。此二通依至皆得起故。明 依地也。正理論云。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辨 無礙解於說道中。許隨緣一皆得起故。通
依諸地亦無有失。然於其中但緣說者。唯 依二地與第三同 (已上論文) 。
[0782a01] 論。施設足論 至四種次第。引論證兼顯次第。無退轉智是 無礙解體。四種皆以無退轉智為體。正理 論云。又經列此先義後法。諸對法中先法
後義。此為顯示二智生時。或義因名。或名 因義。故經與論作差別說。謂聽法者先分 別名。既正知名次尋其義。正知義已欲為
他說。次必應求無滯說智。依此次第故名 在先。然此四中義智最勝。餘是助伴。故義在 先。謂於義中若正了達。次應方便尋究其
名。既已知名欲為他說。次應於說求巧便 智。是故此四次第如是。辨無礙解若緣說時。 何異第三詞無礙解。第三了達訓釋言詞。
如有變礙故名色等。此達應理無滯礙說 (已上論文) 。
[0782a15] 論。有餘師說至言無滯礙。述異說 也。
[0782a16] 論。傳說此四至無礙解故。述婆沙一 說也。此四加行成。方得四無礙故。
[0782a17] 論。 理實一切至能為加行。論主述正釋也。以佛 語中具有四故。婆沙一百八十評家云。如是 說者。四無礙解。皆以習佛語為加行。如
於一伽陀中。應如是說彼名習如是說 名。是法無礙解加行。應如是解彼義習如 是解義。是義無礙解加行。應如是訓彼 詞習如是訓詞。是詞無礙解加行。應如是
無滯說習如是無滯說。是辨無礙解加行。 皆以習佛語為加行 (已上論文) 。
[0782a26] 論。如是四種 至可名為得。明得時同也。
[0782a27] 論。此四所 緣至如無諍說。明與無諍有同.異也。婆 沙一百八十云。世者皆墮三世。法.辨二無礙
解緣三世。詞無礙解。過去緣過去。現在緣 現在。未來生者緣未來。不生緣三世 有 說法與詞同。有說法.詞.辨三無礙解。過去.
現在緣過去。未來緣三世。義無礙解或有 欲令唯緣離世。或有欲令緣三世及離 世。然無評文。
[0782b07] 論。如是所說無諍行等者。已下一行頌。第 四總釋六種得差別。并釋邊際定也。
[0782b09] 論曰至邊際定得。明六所因得也。此六皆 因邊際定力所引發故。
[0782b10] 論。邊際靜慮 至第四靜慮故。明邊際定體通局也。正理論 云。體有六種。前六除詞餘五少分。及除此
外復更有餘加行所得上品靜慮名邊際定。 故成六種 (述曰。此六因第四定邊際定得。然所得三無礙解。及無諍定。願智通餘地故言少分 也) 。
[0782b15] 論。此一切地至得邊際名。釋名也。先 略後廣。
[0782b16] 論。云何此名至遍所隨順。廣釋 一切地遍所隨順也。
[0782b17] 論。云何此名至得 邊際名。釋增至究竟。由此定先順一切。 後入第四定名一切地隨順。就第四定中。 從下至上名增至究竟。由斯二義得邊際
名。
[0782b21] 論。此中邊名至及實際言。別釋邊 際二字。即是如是二言。顯此靜慮是最勝 定中。最極殊勝功德。多此引生。樂通行中 此最勝故。
[0782b24] 論。除佛所餘至非皆得故。 明諸聖不同非離染得。若離染得者。雜染之 時一切同得。既離染得時有異故。以此證 知。由加行得。
[0782b27] 論。唯佛於此至自在轉 故。明佛離染得也。得佛已後不須加行乃 現前故。
[0782c01] 論。已辨前三唯共餘聖德。此就共功德中。第 二明通與凡共功德也 就中有六。一明 六通。二述三明。三述三示導。四別明神
境。五別釋眼.耳。六述通種類 此四行頌。 第一明六通也。
[0782c05] 論曰至六漏盡智證 通。列六名也。
[0782c06] 論。雖六通中至亦共異 生。釋共難也。
[0782c07] 論。如是六通至顯出障 義。四道分別及體性 如沙門果。舉喻顯也。 正理論云。解脫道言顯出障義 (非謂唯解脫道也) 勝進
道中亦容有故。如是通惠無間道無。此位定 遮他心智故。勿阿羅漢捨無間道。即名亦 捨漏盡通故。品類足說善惠是通 正理 第二釋云。又彼但言通謂善惠不言唯善。
故亦無違。如說能知謂諸善智。豈惡.無記 皆非智攝。
[0782c15] 論。神境等四至或十智。明 智攝也。
[0782c16] 論。由此已顯至依四靜慮。明 依地也。
[0782c17] 論。何緣此五不依無色。問也。
[0782c18] 論。初三別緣至無如是能。答也 初三別 緣色為境故者。天眼.天耳.神境別緣色故。 無色近分雖緣下色。總而無別修他心通。
憶時以色為門故。宿住通漸次憶念色之 分位差別成故。成時復緣處.性等故。依無 色地無如是能。是故立通不依無色。
[0782c24] 論。諸有欲修至能如實知。明修他心加 行。
[0782c25] 論。諸有欲修至加行亦爾。明宿住 加行。
[0782c26] 論。此通初起至亦能超憶。明初. 後知別。
[0782c27] 論。諸所憶事至昔曾聞故。明 憶曾更事也。婆沙一百云。問此宿住隨念 智。為但憶知曾所更事。為亦憶知未曾
更事。答此但憶知曾所更事。問若爾此智應 不憶知五淨居事。無始時來未生彼故。答 曾所更事路有二種。一者曾見。二者曾聞。
雖未曾見五淨居事。而曾聞故亦能憶知。 餘欲.色界極遠.極勝。諸難知事。准此應 知 (已上論文) 。
[0783a06] 論。從無色沒至自相續起。明從 無色沒生欲界者。依他身初修此通。或 可。依自身修至中有初心。依他身前命終
心究竟。正理論云。若宿住通不依無色。應 不能憶無色界事。契經何故。說佛世尊無 上法中。言佛能憶過去有色.無色等事。此
是決定比智所知。非宿住通故無有失。謂 諸外道若見有情欲.色命終。不知生處。 執有情類死已斷滅。見生欲.色不知所從。
便執有情本無而有。聲聞.獨覺見彼命終。 二萬劫中不見所在。便謂彼沒生於空處。 而彼或生上。不盡壽命終。如是乃至八萬
劫中不見所在。便謂彼沒生於非想非非想 處。而或生下地經二.三生等。見生欲.色 時謂所從亦爾。世尊觀彼死時生時。如實
比知所生從處。有盡壽量。有中夭者。雖 亦比知。非不決定。故與餘聖比知有別 (已上論文) 。
[0783a23] 論。修神境等至不依無色。神境加 行思輕。天眼思光。天耳思聲。以為加行。成 已自在隨所近遠。皆能身往及見.聞等。此等
以無加行故無五通也。
[0783a26] 論。又諸無色 至由此已遮。此第二解。以止.觀不均。無五 通也。
[0783a28] 論。如是五通至為二通境。明下 不知上等。
[0783a29] 論。即此五通至無數世界。 明通廣狹。
[0783b01] 論。如是五通至不由加行。 明二得也。正理論云。三乘聖者後有異生。 通得曾得.未曾得者。所餘異生唯得曾得 (已上論文) 。
[0783b04] 論。六中前三至天耳緣聲。明念住 也 正理論云。約四念住辨六通者。約境 約體二義有殊。有說二通即天眼.天耳。所
餘四種以惠為性。彼說眼.耳通是身念住 境。餘四唯是法念住境。然實六種唯惠為 性。經說皆能了達境故。由此皆是法念住
境。若約體辨。則六通中前三。唯身。但緣色 故 (已上論文) 。
[0783b11] 論。若爾何緣至諸惡行等。難也。 若天眼通唯緣色者。天眼即是生死智通。如 何經說生死智通。知有情類由現身中。成
身.語.意諸惡行等意業非是色為性故。
[0783b15] 論。非天眼通至死生智名。答也。謂天眼通 力所引起。有別勝智。是通眷屬。知意業等 未來世事。與天眼通合立死生智名。
[0783b18] 論。他心智通至一切境故。明他心.宿住.漏 盡三通念住攝也。准此論文。宿住通別緣 色.受.心。許有四念住故。宿住既爾。眷屬死
生智通。故知亦爾 正理論云。經主欲令一 一皆通四念住攝。通緣五蘊一切境故。而 實宿住法念住攝。雖契經說念曾領受苦.
樂等事。是憶前生苦.樂等受所領眾具。即是 雜緣法念住攝 婆沙評家云。應作是說。 念過去世諸樂.苦具。名受樂.苦。非但緣
受故彼非證。然宿住隨念智。總觀前生分位 差別。唯是雜緣法念住攝 兩論與此論別。 意各異故。如見道中雖總緣諦。而得修者
亦四念住。此亦應爾。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漏盡如力。或法。或四。不應定言四念住 攝。
[0783c03] 論。此六通中至相應惠故。明二通 無記性。雖五識通三性三受。然二通唯無 記。捨受相應。本意唯欲取色等故。
[0783c05] 論。 若爾寧說依四靜慮。難。二識唯通二地。如 何說通依四根本靜慮地也。
[0783c07] 論。隨根 說故至說依四言。答也。就根說四定。識唯 初定攝。
[0783c09] 論。或此依通至依四地故。第 二釋也。
[0783c10] 論。餘之四通性皆是善。明除 天.眼耳餘四善性。
[0783c11] 論。若爾何故至何 謂善惠。引文難也。若言二通無記性者。何 故品類足言通謂善惠。
[0783c13] 論。彼據多分或 就勝說。答也。
[0783c14] 正理論云。六通皆是解脫道 攝。眼耳二識是解脫道。理不成故。應作是 說。四靜慮中有定相應勝無記惠。能引自地
勝大種果。此惠現前便引自地天眼.天耳令 現在前。為所依根發眼.耳識。故眼.耳二識 相應惠非通。但可說言是通所引 (已上論文) 今
依婆沙等論。雜釋六通。婆沙一百云。問何 故名宿住隨念智。宿住隨念智是何義。答諸 過去生有漏五蘊名為宿住。隨念勢力而能
知彼故。名宿住隨念智。謂此聚中雖有多 法。而念力增故說隨念。如自性念生智雖 惠為體。而念力增名本性念生智。有現知
他心.心所法非他心智。謂如有一或觀相。 或聞語。或得如是生處得智。能觀知他心 心法。人中有覩相智知彼心。有聞語知他 心 (可解不錄)
或占卜者。如諸外道種種占卜知他 心者 生處得智知他心者。謂地獄等 有。其事云何。且地獄中亦有生處得智。能 知他心等。然無別現事可說 問彼於何
時知他心等。答初生地獄未受苦時。若受 苦已。尚不能知自心所念。況能知他心.心 所法 問彼住何心知他心等。善耶。染污
耶。無覆無記耶。答三種皆能知問為住意 識。為五識。答唯住意識。問為住威儀路 心。為住工巧處心。為住異熟生心。知他心
等。答唯住威儀路心。所以者何。彼無現起 工巧處心故。彼異熟生心唯五識有故。又一 百一云。傍生趣亦有生處得智。能知他心
等。初.中.後位皆悉能知。善.染.無記三種皆 能知。唯意識知。威儀.工巧.異熟生。三種皆 能知。彼亦現起工巧處心故。彼異熟生心意
識亦有故。非如地獄決定不受善異熟果。 鬼趣亦有生處得智知他心等。如傍生說 本性念生智現憶知宿住事者。唯人趣 中有。四趣中無此智。
[0784a20] 論。如契經說無學三明。已下一行頌。第二 述三明也。
[0784a21] 論曰至為其自性。出三明 體。正理論云。又宿住通憶念前際自他苦 事。死生智通觀察後際他身苦事。由此厭
背生死眾苦。起漏盡通觀涅槃樂。故唯三 種偏立為明 婆沙一百二。問何故六通中 三立為明。答有勝用故。宿住厭前際。死 生厭後際。漏盡欣涅槃。復次宿住引空解
脫門。死生引無願解脫門。漏盡引無相解 脫門 (已上論文) 。
[0784a29] 論。六中三種至治中際愚。釋 六通中唯三立明所以。及釋得明名所以。
[0784b02] 論。此三皆名至非無學故。述名無學 明所以。兼述是真無學有非真無學。於中。 是無漏者是無學法。即是漏盡一分。若有漏
者。是非學非無學法。即是宿住。生死智明全。 漏盡一分。
[0784b06] 論。有學身中至故不名明。述 在有學。宿住生死二通不名明所以。
[0784b08] 論。契經說有三種示導。已下一行頌。第三明 三示導。
[0784b09] 論曰至為其自性。出體也。
[0784b10] 論。唯此三種至令發心故。釋唯三得立示 導所以。
[0784b11] 論。能示能導得示導名。釋名 也 示。謂顯示教示之異名 導。謂教導引 導之異名。
[0784b13] 論。又唯此三至餘三不爾。重 釋也 神變令於佛法歸伏 他心令信受 教誡令修行。由此三通得名示導。
[0784b16] 論。於三示導至故非決定。述勝劣也。
[0784b17] 論。如有呪術至故是決定。指事釋決定也。 真諦云。有天名健馱梨。翻為持地 呪 術從所說人得名 伊剎尼者。真諦云。伊
剎尼是論名。是露形外道師所造。翻為觀 時。此呪從所出論為名。他心.神足有非 通亦成故。非決定勝教誡示導唯漏盡通 所成故。是決定勝也。
[0784b23] 論。又前二導至最 勝非餘。重釋。由前二示導。不能令他決 定必引當利益及安樂果故。非是最勝。 婆沙一百三云。問應為何人現神變事。答
若於佛法決定信者。及不信者不應為現。 若不定者應為現之引入正法。若為不信 者現。彼即云此何希有。世有明呪名健馱 梨。善受持者亦能示現如是幻惑。誰有智者
現斯鄙事。他記心亦爾。有明呪名剎尼 迦。有善受持者亦知他心。
[0784c04] 論。神境二言為自何義。已下兩行頌。第四廣 釋神境也。
[0784c05] 論曰至說名為境。述神境 體別。正理云。而契經說。神果名神。意為舉 麁以顯細故。又顯勝等持。是彼近因故。然
神變事體實非神。此廣如前覺分中。辨諸 神變事說名為境。
[0784c09] 論。此有二種謂行 及化。分境為二。一行。二化。
[0784c10] 論。行復三 種至得意勢名。分別為三。意勢最勝。如舉 意緣時。此行亦爾。故名意勢。
[0784c12] 論。於此 三中至并異生。明共.不共也。正理論云。如 日舒光。蘊流亦爾。能頓至遠故說為行。若
謂不然。此沒彼出中間既斷。行義應無。或 佛威神不可思議。舉心即至不可測量。 故意勢行唯世尊有 婆沙一百四十一有 二說。此論及正理同後說。恐煩不引。
[0784c19] 論。化復二種謂欲色界。分化為二謂欲界 化.色界化也。
[0784c20] 論。若欲界化至無香味故。 述二界化具境多少。
[0784c21] 論。此二界化至 故總成八。述化不同。在欲界作欲界化。有 屬自身及屬他身為二。作色界化亦有 二種。謂自.他身合為四也。在色界亦四故
成八也。於自身上化。為屬自身化。若化 外人名屬他身化。
[0784c26] 論。若生在色界 至成香味失。難也。若爾生於色界化四 種。有屬自身作欲界化。如何不有成香. 味失。此問自身化。
[0784c29] 論。如衣嚴具化而 不成。答也。雖生色界有屬自身化。如衣. 嚴具不與根合化而不成。准此答意。他
身化定不成就。自身化中尚有不成就故。
[0785a04] 論。有說在色唯化二處。第二答也。正理 論云。雖生在色作欲界化。而無色界成香. 味失。化作自身唯二處故。有說亦化四。
如衣等不成。婆沙一百三十五有二說。評 家云。如是說者。雖化香.味無成就失。如 人衣服.嚴具.花香。雖復在身而不成就
准上論文。故知。若作化人令語聲。非執受 大種所造亦不成就。唯依自身化作問答 故。有人問答云。問異界化色.觸皆成就不。解
云皆成就。如婆沙一百三十二云。有成就 欲界繫大種。亦色界繫大種。謂生欲界色界 大種現在前。若生色界作欲界化發欲界
語。又云。有成就欲界繫大種。亦色界繫所 造色。謂生欲界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作 欲界化發欲界語 婆沙既言若生色界 作欲界化發欲界語。成就欲界大種及所
造色。文不別簡。明知異界化若化自。若化 他身。色.觸二種。皆悉成就義准應知。若即 身化。若離身化。亦皆成就 或可。若即身化
即成就。若離身化即不成就。婆沙言成就 者據即身化。雖有兩解前解為勝。又婆沙 云。如是說者。離所化身不發化語。語者必 由麁四大種相擊起故 今評二釋前解
為非。若別作化人有成就得不應道理。 諸有為法住現在世。有成就得必是有情。 說別化人為有情法。不應道理。故住現 在世色.觸二境。若是有情住散心位。無非
執受諸化人語聲。應是執受大種所發。又婆 沙評家云。自身化如莊嚴具尚不成就。 況異身化而成就也。以此證知。前解為失。 婆沙依身發語者化人身。非化主身。
[0785b06] 論化作事為即是通。已下四行頌。第二明 通果差別。
[0785b07] 論曰至有差別故。述通果 有二。一能化心。二所化事。此明能化心。 依地差別分為十四。先略明。後廣明。此略 舉也。
[0785b10] 論。依初靜慮至勢力劣故。廣釋也。 謂初禪二。二禪三。三禪四。四禪五。總有十 四化心。上地定心生下果化。下地定心不
生上果。下地定心勢力劣故。
[0785b13] 論。第二 定等至亦得名勝。述勝劣也。如第二.第三. 第四定果。欲界等化心對初定.二定.三定等
果上地化心。若以繫地以論。欲等化心劣 初禪等化心。若以所依及行。即依上地下 地化心。勝依下地上地化心。以二禪欲界 化勝初禪。初禪化雖是欲界繫依第二禪
故。從欲界向上行至第二禪故。初禪。初 禪化者依初禪故。向上行唯至初禪故。
[0785b22] 論。如得靜慮至俱時得故。述得時也。正 理論云。然得靜慮總有三時。離染.受生. 加行異故。謂離下染得上靜慮時。亦得此
定所引化心果。從上地沒生色界時。及由 加行起勝功德。但有新得所依靜慮。亦兼 得彼所引化心。依欲界身得阿羅漢。及練
根位得應果時。十四化心一時總得。乃至。身 在第四靜慮得阿羅漢。得五化心 婆沙 一百二十二云。諸變化事是前道及化心果 又百三十五云。化當言有心無心。答當
言無心。然化有二種。一修得。此無心。二生 得。此有心。此中說修得化。非心依故 以 父母生身亦至梵世。
[0785c05] 論諸從靜慮至 還從門出。述出入心也 故此從二者。謂 從靜慮定及化心生 能生二者。謂能生化 及淨定。
[0785c08] 論。諸所化事至起表心故。述二 種化 化事唯自地心者。即欲界心還化欲 界事等。若作發言初二地。自地化心語。二
禪已上。下地化心語。已上地心不發語故。 正理論云。若生欲界第二定等化事轉時。如 何起表非威儀路.工巧處心。依異界身而
可現起。彼必依止自界身故。此無有過。 引彼界攝大種現前為所依故。謂引色界 大種現前。與欲界身密合而住。依之起彼 能發表心。無定地表心依散地身過。或起
依定能發表心。如依定生天眼.耳識。
[0785c19] 論。若一化主至諸所化亦然。述化主.化人語 默同也。
[0785c20] 論。此但說餘至亦容有別。述 佛異餘化語。
[0785c21] 論。發語心起至化如何語。 徵難也。
[0785c22] 論。由先願力至亦得發語。明願 心留化別起語心。起語心從化心引故亦 名化心。如是從威儀更生意識亦名威
儀心。若剋性說是通果心。通果心中有是化 事心。有是發語心。二心用不同也。定非欲 界威儀.工巧心。以欲界通果心。不生欲界
威儀.工巧心故。梵王作欲界語者。是通果 心。
[0785c29] 論。非唯化主至應慈尊世。明留化 至命終後。
[0786a01] 論。唯堅實體至不留肉等。 唯明留堅實也。
[0786a02] 論。有餘師說至持令 久住。述異釋也。
[0786a03] 論。初習業者至多少 化事。明能化用心多少。正理論云。初習業 者。由多化心要附所依起一化事。習業成
滿由一化心。能不附所依起眾多化事。
[0786a07] 述曰。所依謂非化物。
[0786a07] 論。如是十四至 無記攝義。明修得化心唯是無記性。
[0786a08] 論。 餘生得等至化九除聲。述生得異修得化。
[0786a10] 論。理實無能至亦無有失。論主正釋。 五根唯是異熟.長養不通化也 言化九處。 據不離根。正理論云。生所得等。於欲界中
化為九處。色界化七。依不離根言化九 等。理實無有能化作根 准二論釋。諸論 之中。言化九處者。依不離根說 問修 得言化四處。豈不能自身化不離根邪。因
何不許化九處也 答由生得化與根相 雜故能化九。修得化附根而住。以不相雜 故名化四。又正理論云。修果無心。餘化容
有。修果起表。由化主心。餘容自心起身.語 表。修果飲食若為資身。必在化主身中消 化。若為餘事吞金.石等。或即住彼化事身
中。或隨所宜置在別處。餘化飲食隨住所 依。修果化心唯無記性。餘通三性。謂善.惡 等。如天龍等能變化心。彼亦能為自他身 化。
[0786a27] 論。天眼耳言為因何義。已下一行頌。第五明 天眼.耳。
[0786a28] 論曰至名天眼耳。出天眼.耳 體用。
[0786a29] 論。如是眼耳何故名天。問名天 所以。
[0786b01] 論。體即是天定地攝故。答天名 也。自有天非定地。但是定地。皆是天故。所 以定地攝者。故名為天。
[0786b03] 論。然天眼 耳至似天眼耳。有三類也。前二有兩釋。天 之眼.耳名天眼.耳。是屬主釋。若天即眼.
耳是持業釋。第三是有財釋。實非天眼.耳。 全取天眼.耳名。
[0786b07] 論。如藏臣寶至及中 有等。指事也。
[0786b08] 論。修得眼耳至無翳無缺。 明修得眼.耳恒是同分。有二義故。一恒與 識俱得見.聞故。二無翳.無缺故。
[0786b10] 論。 如生色界至天眼見無遺。明力用也。如生 色界生得天眼見障色等。依婆沙一百八 十六云。又天眼在左在右。勝劣品類必同。
問諸有此生眼不見色。彼依何法引發天 眼耶。答如有一得自性念生先餘生中眼 曾見色。彼依此故引發天眼。天耳亦爾。問 諸有獲得宿住隨念智者。亦能引發天眼.天
耳。此中何故不說。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 此義有餘。有說。若於生盲者天眼。生聾者 天耳。俱能引發者此中說之。宿住隨念智
唯能引發彼類天眼。非天耳故。所以不說。 所以者何。諸生聾無宿住隨念智故。要由 他教此智生故。是以不說 又云。法蘊足論
說。於眼因。有異色界大種所造天眼清淨 現前。由此天眼能見前.後.左.右.上.下諸 色差別。非石壁等所能障故。問此是天眼
於一切頓現。見十方諸色境不。有說能見。 有說不能。然能面向一方隨欲能見。不 須迴轉。故說能見十方。
[0786c01] 論。前說化心修餘得異。下兩行頌。第六明神 境等五亦有修得.餘得異也。
[0786c02] 論曰至是 業成攝。標神境有五種別。修得因定。生得 隨生彼趣得。因呪得。因藥得也 業成者。 曼馱多王。及中有等 曼馱多此言我養。等
謂等餘業成之類。
[0786c06] 論。他心智類至加占 相成。明他心有四。謂修得.生得.呪成得。 無藥成.業成。加占相知。
[0786c08] 論。餘三各 三。謂修.生.業。謂天眼.耳.及宿住智力用有 異。由因各別由斯有同分也。諸法相因不 可定准。如琥珀拾芥。 礠
石引鐵作用各 別。
[0786c12] 論。除修所得至不得通名。三性分別。 非修得者通三性。名生處.得.自性念生智 等。
[0786c14] 論。人中都無生所得者。有自性念 生智。餘趣有生處得智。無自性念生智。自 性念生者。以本性念前前生事也。
[0786c16] 論。 本性念生業所成攝生。修不惱眾生業得 也。
[0786c18] 論。於地獄中至如應當知。述諸趣 生處得智知時有異也。依婆沙一百一雜 釋自性念生智及生處得智。論云。本性念生
智現憶宿住事者。唯人趣有。餘四趣中無 有此智。生處得智憶宿住事。地獄等有。如 契經說。地獄有情互相謂言。奇哉自誤。我等
過去曾聞沙門.婆羅門。說諸欲過患能引未 來可怖畏事。汝等應斷。我等雖聞。而不 信用。今因彼欲受斯劇苦。問彼於何時憶。
答初生未受苦時。若受苦已。次前滅事尚 不能憶。況久滅事。無覆無記唯住威儀路 (餘如傍生說) 傍生有生處得智。憶宿住事住三
種心。如知他心說。評曰應作是說。能憶多 生如狼憶知五百生事。鬼趣生處得智。知 宿住事竝如傍生說。如有頌曰。我昔集 珍財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樂 我
獨受貧苦 天趣中如傍生說。人趣中無 生處得智憶宿住事。非田器故。為本性念 生智等所損覆故。為宿住隨念通及願智等 所映蔽故。本性念生智出體釋名。出體者。
以惠為自性。釋名者。生謂前生諸有漏法。 智謂此生能知彼智。念謂此智俱生勝念。言 本性者。簡別修得。即本性智由勝念力。知
過去生諸有漏法故。名本性念生智。復次本 性者。謂前際法。即過去生有漏法性。智由 念力知本性生。故名本性念生智 (不反釋。以修得故)
體雖是惠。名念者如念處釋。何處有。唯人 趣有。所以者何。唯欲界人趣中。能造殊勝業。 引得此智故。又人趣中智惠猛利勝餘趣
故。因何業得。評曰應作是說。若諸有情不 造惱害他業。恒作饒益他事。由斯業故。 在母腹中不為風.熱.淡飲病等之所逼切。
後出胎時無迫迮苦。是故能憶諸宿住事。 能憶幾生。有說憶七生 (引一伽吒證) 。有說憶五百 生 (引二比丘證) 。有說憶成壞劫
(引王為子求姄證) 。問菩薩 憶九十一劫。一說宿住智。一說自性念生智。 兩說無評。問本性念生智能憶知中有不。 評曰應作是說。亦能憶知中有中事。所以
者何。若不憶知此智知境應成間雜。謂 少分能知。少分不知故。
俱舍論疏卷第二十七
[0787b01] 保延三年九月八日黃昏於南新屋點了
[0787b02] 覺樹記
[0787b03] 以黃薗古本一交了理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1 冊 No. 1822 俱舍論疏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