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 Jiemo 尼羯磨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尼羯磨卷下 (出《四分律》)西太原寺沙門懷素集
◎
設諫篇第十四
[0555a04] 諫隨順被舉比丘法 (時闡陀比丘,比丘僧中為作舉,如法、如律、如佛所教,不順從, 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時有比丘尼名尉次,往返承事
闡陀比丘。佛言:「聽僧與尉次比丘尼作呵諫白四羯磨。」諸 比丘尼語此比丘尼言:)
[0555a07] 此比丘,僧與作舉,如法、如律、如佛 所教,不順從,不懺悔,僧未與作共住。汝莫隨 順,可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 語者) 當作白。 (白已,復應語言:) 妹當知,我已白,餘有羯磨在。 汝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 當作初羯磨。 (作初羯磨已,當語言:) 妹!我已與汝作白初羯 磨,餘有二羯磨在。汝可捨此事,莫為僧所舉, 更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 當作第二羯磨。 (作第二羯磨已,當復語言:) 妹知不!我已作白二羯磨,餘有一羯磨在。汝 捨此事,莫為僧所舉,更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 作第 三羯磨。 (作第三羯磨竟,波羅夷。白二羯磨竟,捨者,三偷蘭 遮。白一羯磨竟,捨者,二偷蘭遮。白竟,捨者,一偷
蘭遮。若作白未竟,捨者,突吉羅。若未白前,隨順所 舉比丘,一切突吉羅。羯磨法體,具如律明也。)
[0555a21] 諫破僧法 (若比丘尼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僧法,堅持不捨。彼比丘尼當諫此比丘尼言:)
[0555a21] 大姊! 莫方便欲破和合僧,莫受破僧法,堅持不捨。 大姊!當與僧和合,歡喜不諍,同一水乳,於佛
法中有增益安樂住。大姊!可捨此事,莫令僧 作呵諫,而犯重罪。 (若用語者善,若不用語者) 復令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若王、大臣、種種異道沙門、婆羅 門等,若餘方比丘尼聞知其人,信用言者,應 來。 (若用言者善,若不用言者) 應作白。
(作白已,應更求:) 大姊!我已白竟,餘 有羯磨在。汝今可捨此事,莫令僧為汝作羯 磨,更犯重罪。 (若用語者善,若不用語者) 應作初羯磨。
(作初羯磨已,應更求:) 大 姊!我已白作初羯磨竟,餘有二羯磨在。汝可 捨此事,莫令僧更為汝作羯磨,而犯重罪。 (若用言者 善,若不用言者)
應作第二羯磨。 (作第二已,應更求云:) 大姊!我已作 白二羯磨竟,餘有一羯磨在。汝可捨此事,莫 令僧更為汝作羯磨,而犯重罪。
(若能捨者善,若不能捨者) 與說 第三羯磨。 (說第三羯磨竟,僧伽婆尸沙。作白二羯磨竟,捨者,三偷蘭遮。作白一羯磨竟,捨者,二偷蘭
遮。作白竟,捨者,一偷蘭遮。若初白未竟,捨者,突吉羅。若一切未白前,方便欲破和合僧,受破和合僧法,堅持不捨,一 切突吉羅。羯磨法體,具如律明。)
[0555b10] 諫破僧助伴法 (僧眾諫彼破僧比丘尼時,復有非法群黨比丘尼,一、二、三、眾多,語諸比丘尼
言:「大姊!莫諫此比丘尼,此比丘尼是法語比丘尼、律語比丘尼;此比丘尼所說,我等忍可。」諸比丘尼應語言:)
[0555b12] 汝莫作是語,言:「此比丘尼是法語比丘尼、律 語比丘尼;此比丘尼所說,我等忍可。」而此比 丘尼非法語比丘尼、非律語比丘尼。汝等莫
壞和合僧,當助和合僧。大姊!與僧和合,歡喜 不諍等。如前。 (羯磨法體,亦如律明。)
[0555b17] 諫被擯謗僧法 (若有比丘尼行惡行,污他家,見聞皆具。僧作擯法,便謗僧言:「諸比丘尼有
愛、有恚、有怖、有癡,有如是同罪比丘尼,有驅者、有不驅者。」諸比丘尼應語彼言:)
[0555b18] 大姊!污他家 亦見亦聞,行惡行亦見亦聞。大姊!污他家,行 惡行,捨此事,莫為僧所呵,更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
者,乃至與說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0555b22] 諫惡性不受語法 (若有比丘尼惡性不受人語,諸比丘尼以戒律如法教受,自身作
不可共語,語諸比丘尼言:「大姊!莫語我若好、若惡,我亦不語諸大姊若好、若惡。大姊止!不須諫我。」彼比丘尼 諫此比丘尼言:)
[0555b24] 大姊!莫自作不可共語,當作可共語。 大姊如法諫諸比丘尼,諸比丘尼亦當如法 諫大姊。如是佛弟子眾,得增益展轉相教,展轉
相諫,展轉懺悔。大姊!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 更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乃至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爾。)
[0555c01] 諫習近住法 (時有二比丘尼,一名蘇摩,二名婆頗夷,常相近住,共作惡行,惡聲流布,展轉共
相覆罪。餘比丘尼語言:「大姊!汝等二人莫相近,共作惡行,惡聲流布,展轉共相覆罪。汝等若不相親近,共作惡行,
惡聲流布,展轉共相覆罪者,於佛法中,有增益安樂住。」而彼猶故不改。佛言:「聽僧與作呵諫,捨此事故,白四羯磨。」 餘比丘尼諫此比丘尼言:)
[0555c04] 大姊!汝等莫共相近,共作惡行,惡 聲流布,共相覆罪。汝等若不相親近,共作惡 行,惡聲流布,於佛法中,得增益安樂住。汝等
宜捨此事,勿為僧所呵,更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 乃至與說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0555c09] 諫謗僧勸習近住法 (時二習近住比丘尼為僧呵諫已,六群比丘尼等教作如是言:
「汝等當共住。何以故?我亦見餘比丘尼共住,共相親近,共作惡行,惡聲流布,共相覆罪。眾僧以恚故,教汝等別住。」佛
言:「聽僧與六群比丘尼等,作呵責白四羯磨。」是比丘尼應諫彼比丘尼言:)
[0555c11] 大姊!汝莫教餘 比丘尼言:「汝等莫別住,當共住。我亦見餘 比丘尼共相親近,共作惡行,惡聲流布,共相覆
罪。僧以恚故,教汝等別住。」今正有此二比丘 尼,更無有餘,汝共相親近,共作惡行,惡聲流 布,共相覆罪,若此比丘尼別住者,於佛法有
增益安樂住。汝今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更 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乃至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0555c19] 諫瞋心捨三寶法 (時六群比丘尼趣以一小事,瞋恚不喜,便作是語:「我捨佛、捨法、捨僧,不
獨有此沙門釋子,更有餘沙門、婆羅門、修梵行者,我等亦可於彼修梵行。」佛言:「聽僧作呵責,捨此事故,白四羯磨。」是比丘 尼諫彼比丘尼言:)
[0555c21] 大姊!汝莫趣以一小事瞋恚不喜,便 作是語:「我捨佛、捨法、捨僧,不獨有此沙門釋 子,更有餘沙門、婆羅門、修梵行者,我等亦可
於彼修梵行。」汝捨此事,莫為僧所呵責,更犯 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乃至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0555c26] 諫發起四諍謗僧法 (時有比丘尼名黑,喜鬪,不善憶持諍事,後遂瞋恚,作是言:「僧有愛、
有恚、有怖、有癡。」佛言:「聽僧與黑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故,白四羯磨。」是比丘尼當諫彼比丘尼言:)
[0555c27] 大姊!汝 莫喜鬪諍,不善憶持諍事,後瞋恚,作是語: 「僧有愛、有恚、有怖、有癡。」而僧不愛、不恚、不怖、
不癡,汝自有愛、有恚、有怖、有癡。汝今可捨此 事,莫為僧所呵責,更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乃至第三,如上。 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0556a06] 諫惡見說欲不障道法 (若有比丘尼作如是言:「我知佛所說法,行婬欲非障道法。」 諸善比丘尼應諫此比丘尼言:)
[0556a07] 汝莫作是語,莫謗世尊,謗世尊 者不善,世尊不作是語。世尊無數方便說行 婬欲是障道法。汝今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 更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乃至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諫式叉摩那及沙彌尼法,同此 無異。)
[0556a12] 諫習近居士子法 (時有比丘尼親近居士、居士兒,共住,作不隨順行。時諸比丘尼諫言:
「汝莫親近居士、居士兒,作不隨順行。汝!妹!可別住。汝若別住,於佛法中,得增益安樂。」而彼故不別住。佛言:「聽僧與
彼比丘尼作呵責,捨此事故,白四羯磨。」是比丘尼諫彼比丘尼言:)
[0556a14] 妹!莫親近居士、居 士兒,作不隨順行。汝當別住,汝若別住,於佛 法有增益安樂。汝今可捨此事,莫為僧所呵 責,而犯重罪。
(若隨語者善;若不隨語者,乃至第三,如上。白四法體,亦如律明。)
[0556a18] 諫犯罪法 (若有比丘尼欲犯波羅夷乃至惡說,諸比丘尼如法諫此比丘尼言:)
[0556a18] 大姊!莫 作是,此不應作。大姊所作,非法、非律、非佛所 教。
(然此比丘尼不從諸善比丘尼如法諫勸,即便犯戒。若此比丘尼自知所作是,明他諫者非,故作,犯根本;不從語者,
突吉羅。若此比丘尼自知所作非,明他諫者是,故作,犯根本;不從語者,波逸提。若無智人、不知諫法,應語彼云:) 汝可
問汝和上、阿闍梨,更學問誦經,知諫法已,然 後設諫。 (此一諫法,通防止作,不同僧諫,隨事別立。)
滅諍篇第十五
[0556a25] 與現前毘尼法 (若有比丘尼,人不在現前,便作羯磨。佛言:「不應人不現前而作羯磨。」)
[0556a25] 自今 已去,與諸比丘尼結現前毘尼滅諍,應如是 說現前毘尼。
(但現前有五,謂:法、毘尼、人、僧、界。云何法現前?所持法滅諍者是。云何毘尼現前?所
持毘尼滅諍者是。云何人現前?言義往返者是。云何僧現前?同羯磨和合集一處,不來者囑授,在現前應呵者不呵 者是。云何界現前?在界內羯磨作制限者是。)
[0556b02] 與憶念毘尼法 (若有比丘尼實不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尸沙、偷蘭遮,有諸比丘尼皆言犯
重罪。問言:「汝憶犯重罪不?」彼不憶犯,答言:「我不憶犯如是罪。」即語諸比丘尼言:「妹!莫數詰問我。」諸比丘尼故詰問
不止。佛言:「聽僧為作憶念毘尼白四羯磨。」乞作如文。)
[0556b04]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尼 結憶念毘尼滅諍,應如是說憶念毘尼。 (云何憶念毘尼? 彼比丘尼此罪,更不應作舉、作憶念。)
[0556b07] 與不癡毘尼法 (若有比丘尼癡狂心亂,多犯眾罪,非沙門法,言無齊限,行來出入不順威
儀。後還得心,有諸比丘尼言:「犯重罪波羅夷、僧伽婆尸沙。」問言:「汝憶犯重罪不?」彼即答言:「我先癡狂心亂時多
犯眾罪,非我故作,是狂癡耳,諸妹不須數見難詰。」諸比丘尼故難詰不止。佛言:「聽僧與作不癡毘尼白四羯磨。」乞 作如文。)
[0556b10]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尼結不癡毘尼滅 諍,應如是說不癡毘尼。 (云何不癡毘尼?彼比丘尼此罪,更不應作舉、作憶念。)
[0556b12] 與自言治毘尼法 (若比丘尼以天眼清淨,見比丘尼犯戒,不取自言,牽出門外。佛言:
「不應如是。若於異時,亦不應如是。令彼伏罪然後與罪,不應不伏罪而與罪也。」)
[0556b13] 自今已去,與 諸比丘尼結自言治滅諍,應如是說自言毘 尼。
(是中人現前者,受懺者、懺悔者是。云何自言?說罪名、說罪種懺悔者是。云何治?自責汝心,生厭離。)
[0556b16] 與多人語毘尼法 (若諸比丘尼諍事現前不能滅者,應多求知法比丘尼行舍羅滅,以籌多 表語。)
[0556b17]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尼結用多人語滅諍 法,應如是說用多人語。 (云何多人語?若用多人說,持法、持毘尼、持摩夷。)
[0556b19] 與罪處所毘尼法 (若諸比丘尼犯罪,前後相違。佛言:「聽僧與彼比丘尼作罪處所白四。」應如
是與:集僧;集已,為作舉;作舉已,為作憶念;作憶念已,與罪。作法如文。作已,順行七五之行。)
[0556b20] 自今已去, 與諸比丘尼結罪處所滅諍法,應如是說結 罪處所。 (云何罪處所?彼比丘尼此罪,應與作舉、作憶念者是。)
[0556b23] 與草覆地毘尼法 (若諸比丘尼作念:「我曹多犯眾戒,非沙門法,亦作亦說,出入無限。若我
曹還自共善問此事,或能令此諍事轉深重,經歷年月,不得如法、如毘尼、如佛所教滅除諍事,令僧不得安樂。」佛言: 「應滅此諍,猶如草覆地。」)
[0556b25] 自今已去,與諸比丘尼結如草覆 地滅諍法,應如是說如草覆地。 (云何草覆地?此罪更不說罪名、罪種 懺悔者是。)
[0556c01] 諍有四種 (言諍、覓諍、犯諍、事諍。云何言諍?比丘尼共比丘尼諍言,引十八諍事:法、非法,乃至說、不
說。若以如是相共諍言語,遂彼此共鬪,是為言諍。云何覓諍?若比丘尼與比丘尼覓罪,以三舉事:破戒、破見、破威
儀,見、聞、疑,作如是相覓罪,共語不妄,求伴勢力,安慰其意,若舉、作憶念,若安此事、若不安此事,不癡、不脫,是為
覓諍。云何犯諍?犯七種罪,波羅夷乃至惡說,是為犯諍。云何事諍?言諍中事作,覓諍中事作,犯諍中事作,是為 事諍。舉藥對諍,律文廣明。)
◎ ◎
雜行篇第十六
[0556c07] 結說戒堂法 (律言:不知當於何處說戒?佛言:「聽作說戒堂。」應一比丘尼具儀唱某大堂、閣上堂、經行
堂、若河側、若樹下、若石側、若生草處已。應如是作。)
[0556c08] 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 忍聽,在某處作說戒堂。白如是。
[0556c09] 大姊僧聽!今 眾在某處作說戒堂。誰諸大姊忍僧在某處 作說戒堂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聽
在某處作說戒堂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 持。
[0556c14] 解說戒堂法 (若比丘尼先立說戒堂,復欲餘處立。聽解前說戒堂,然後更結白二羯磨。應如是解:)
[0556c15] 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解某處說戒堂。 白如是。
[0556c16] 大姊僧聽!今僧解某處說戒堂。誰諸 大姊忍僧解某處說戒堂者默然,誰不忍者 說。僧已忍解某處說戒堂竟。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0556c20] 結庫藏法 (若安物處不堅牢,佛聽於別房結作庫藏屋白二羯磨。應唱房、若溫室、若重屋、若經行處,應
一比丘尼具儀僧中,唱某房作庫藏屋。唱已,應如是作。)
[0556c21] 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 忍聽,僧結某甲房作庫藏屋。白如是。
[0556c22] 大姊僧 聽!僧結某甲房作庫藏屋。誰諸大姊忍僧結 某甲房作庫藏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 忍結某甲房作庫藏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
如是持。 (若庫藏不堅牢,聽差守庫藏人,具德如上。若不肯者,與福饒、與粥。若故不肯,一切所受衣食分,應與 二分。若故不肯,當如法治。)
[0556c28] 解庫藏法 (文略無,解應翻結云:)
[0556c28] 大姊僧聽!若僧時到,僧忍 聽,僧解某甲房庫藏屋。白如是。
[0557a01] 大姊僧聽!僧 解某甲房庫藏屋。誰諸大姊忍僧解某甲房 庫藏屋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解某甲
房庫藏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557a05] 與無主為己造房法 (若比丘尼看無難、無妨處,應於僧中具儀,作如是乞。)
[0557a05] 大姊 僧聽!我某甲比丘尼,自乞作屋,無主,自為己, 我今從僧乞處分無難、 無 妨處。 (三說。僧應觀察此比丘尼為可信不?若
可信者,即當聽作;若不可信者,一切眾僧應到彼看。若僧不去,遣僧中可信者看。若彼處有難、有妨處,不應與處分。
若無難、有妨處,有難、無妨處,亦不應與處分。若無難、無妨處,應與處分。作如是與。)
[0557a09] 大姊僧聽!某 甲比丘尼,自求作屋,無主,自為己,從僧乞處 分無難、無妨處。若僧時到,僧忍聽,僧今與某
甲比丘尼處分無難、無妨處。白如是。
[0557a12] 大姊僧 聽!某甲比丘尼,自求作屋,無主,自為己,從 僧乞處分無難、無妨處;僧今與某甲比丘尼
處分無難、無妨處。誰諸大姊忍僧與某甲比 丘尼處分無難、無妨處者默然,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與某甲比丘尼處分無難、無妨處竟。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主造房,文同,但稱有主為異。)
[0557a19] 與結不失衣法 (若有比丘尼得乾痟病,有糞掃僧伽梨極重,有因緣事欲往人間行,不堪持行。
佛亦聽僧與此病比丘尼結不失衣白二羯磨。應至僧中,具儀作如是乞。)
[0557a20] 大姊僧聽!我某甲 比丘尼得乾痟病,此糞掃僧伽梨重,有因緣 事欲人間行,不堪持行,我今從僧乞結不失 衣法。 (三說。僧如是與。)
[0557a23] 大姊僧聽!某甲比丘尼得乾痟病, 有糞掃僧伽梨重,有因緣事欲人間行,不堪 持行,從僧乞結不失衣法。若僧時到,僧忍聽,
與此比丘尼結不失衣法。白如是。
[0557a26] 大姊僧聽! 某甲比丘尼得乾痟病,有糞掃僧伽梨重,有 因緣事欲人間行,不堪持行,從僧乞結不失
衣法;今僧與某甲比丘尼結不失衣法。誰諸 大姊忍僧與某甲比丘尼結不失衣法者默 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甲比丘尼結不
失衣法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557b04] 與作新臥具法 (若有比丘尼得乾痟病,有糞掃臥具極重,未滿六年,不堪持行。佛亦聽僧與彼
比丘尼白二羯磨更作新臥具。當往僧中,具儀作如是乞。)
[0557b05] 大姊僧聽!我某甲比丘 尼得乾痟病,有小因緣欲人間行,有糞掃臥 具極重,不堪持行,我今從僧乞作新臥具羯 磨。
(三說。僧若是與。)
[0557b08] 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得乾痟病, 欲人間行,有糞掃臥具重,今從僧乞作新臥 具羯磨。若僧時到,僧忍聽,僧與此某甲比丘
尼作新臥具羯磨。白如是。
[0557b11] 大姊僧聽!此某甲 比丘尼得乾痟病,有糞掃臥具重,欲人間遊 行,今從僧乞更作新臥具羯磨;僧與此某甲
比丘尼更作新臥具羯磨。誰諸大姊忍僧與 此某甲比丘尼更作新臥具羯磨者默然,誰 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甲比丘尼更作新臥 具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0557b18] 與畜杖絡囊法 (若有比丘尼羸老,不能無絡囊盛鉢無杖而行。佛言:「聽僧與彼比丘尼作杖絡 囊白二。」應至僧中,具儀作如是乞。)
[0557b19] 大姊僧聽!我某甲比丘尼老病, 不能無絡囊盛鉢無杖而行,今從僧乞畜杖 絡囊。願僧聽我某甲比丘尼畜杖絡囊,慈愍 故。
(三說。僧應如是與法。)
[0557b22] 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羸老,不 能無絡囊盛鉢無杖而行,今從僧乞杖絡囊。 若僧時到,僧忍聽與某甲比丘尼杖絡囊。白 如是。
[0557b25] 大姊僧聽!此某甲比丘尼羸老,不能無 杖絡囊而行,今從僧乞杖絡囊;僧今與此某 甲比丘尼杖絡囊。誰諸大姊忍僧與某甲比
丘尼杖絡囊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 某甲比丘尼杖絡囊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 是持。
[0557c02] 六念法 (依《僧祇》云:)
[0557c02] 第一念: (謂知日數,月之大小、黑白。稱云:) 此月大 (月小稱小) ,白 月一日乃至十五日。 (黑月應云:)
黑月一日乃至十四、 十五日。 (西方本制,月有黑白,白月純大,黑有小大;此土立法,以三十日為月。故作念者,通知大 小 ,即應此方
立其月法;別言黑白一二日等,復順西方本制月日。)
[0557c05] 第二念: (謂知食處。食處不定,隨其食處稱云:) 或 食僧常、或常乞食、或受彼請、或自食等。 (若未定食 處者,稱云:)
今日念不背請食。
[0557c07] 第三念: (謂知受戒時日歲數。稱云:) 我於 某年某月某日某時,一尺木若干影,受具足 戒,無夏。 (若有夏者,隨夏稱之。)
[0557c09] 第四念: (謂知衣鉢緣資有無具闕。若衣鉢有闕者,隨有稱云:) 某 衣及鉢具。 (餘不具者,稱云:) 某衣及鉢不具,念當時具。
(若總具足, 應云:) 五衣鉢具。 (餘長衣藥鉢,念知已淨、未淨。若有未淨者,稱云:) 有某長衣及藥 鉢未作淨,念當說淨。 (若無,稱云:)
無長衣藥鉢。
[0557c12] 第五念: (謂知食之同別。勸與眾同,稱云:) 不別眾食。
[0557c13] 第六念: (謂知病不?有病者云:) 我今有 病,念當療治。 (無病者云:) 我今無病,依眾行道。
[0557c14] 捨請 法 (若比丘尼無病及施衣緣,一日之中有多請者,應自受一,餘者,轉施與人。作如是言:)
[0557c15] 大姊!某甲 家請我施五正食,我應往彼,今布施汝。 (若不捨前
請,受後請食,食者,咽咽波逸提;若不捨後請,受前請食,食者,咽咽突吉羅。)
[0557c18] 作餘食法 (食有二種:一者正食,二者不正食。不正食者,謂:根、莖食等。此非正食,非足。正食者, 謂:飯、 麨
、乾飯、魚、及肉。若粥初出釜,以草畫之不合者,是正食,不得食。於五種食中,若食一一食令飽足已,捨威
儀,不作餘食法,更食五正食者,咽咽波逸提。若欲食者,持食至一未足食比丘尼所,作是言:)
[0557c20] 大姊!我 足食已,知是看是,此作餘食法。 (彼比丘尼應取少許食已,語此 比丘尼言:)
[0557c22] 大姊!我已食止,汝取食之。 (彼應答云:) 爾。 (作此法已,得隨意食。)
[0557c23] 別眾食白入出法 (別眾者,若四人、若過四人。若二人、三人,隨意食。四人、若過四人,應分作二
部更互食。若比丘尼有別眾食因緣,欲入食者,當起白言:)
[0557c24] 我有某別眾食緣,欲求 入。
(佛言:「當聽隨上座次入。」別眾食緣者,病時、作衣時、施衣時、道行時、船行時、大眾集時、沙門施食時。若比丘尼無別眾 食因緣,彼比丘尼即當起白言:)
[0557c26] 我於此別眾食中無因緣,欲求出。 (佛言:「聽出。」彼比丘尼別眾食,咽咽波逸提。若有因緣不說者,突吉羅。)
[0557c28] 前食後食詣餘家囑授法 (若比丘尼大有請處,不敢入城,聽相囑授入城。 作如是言:)
[0558a01]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尼,已受某甲 請。今有某緣,入某聚落,至某甲家,白大姊令 知。
(病時、作衣時、施衣時,開不囑授。若囑授已,欲詣所去處而中道還;或不至所囑處,更詣餘家,乃至庫藏
處、聚落邊房、及比丘僧伽藍;若至所囑處白衣家還出;如是等,皆失前囑授,若欲往者,當更囑授也。)
[0558a05] 非時入聚落囑授法 (若有僧事、塔寺事、瞻視病比丘尼事,聽囑授入聚落。作如是言:)
[0558a06] 大姊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尼,非時入某聚落, 至某甲家,為某緣故,白大姊令知。 (若道由村過、若有啟白、若
喚、受請、或為力勢所持、繫縛等,不犯。)
修奉篇第十七 (此修奉法依大僧出,尼有不同,具如本律。)
[0558a10]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諦聽,善思念之!若 比丘說相似文句,遮法毘尼,此比丘令多人 不得利益,作諸苦業,以滅正法;若比丘隨順
文句,不違法毘尼,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不令 作眾苦業,正法久住。是故諸比丘,汝等當隨 順文句,勿令增減、違法毘尼,當如是學。」佛說
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0558a16] 爾時佛告諸 比丘:「如來出世,見眾過失,故以一義為諸聲 聞結戒:攝取於僧。以此一義故,如來為諸聲
聞結戒。」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
[0558a20] 爾時佛告諸比 丘:「如來出世,以一義故,為諸比丘制呵責羯 磨:攝取於僧。以是一義故,如來出世為諸比
丘制呵責羯磨。」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 樂受持。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如是擯 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不
見罪舉羯磨、不懺悔羯磨、惡見不捨羯磨,檢 校法律所制,制受依止、制梵罰、制舉、制憶念、 制求聽、制自言、制遮阿 㝹 婆陀、制遮說戒、制
遮自恣、制戒、制說戒、制布薩、制布薩羯磨、 制自恣、制自恣羯磨、制單白羯磨、制白二羯 磨、制白四羯磨、制與覆藏、與本日治、與摩那
埵、與出罪、制四波羅夷、制十三僧伽婆尸沙、 二不定法、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四波羅 提提舍尼、式叉迦羅尼、七滅諍,一一句如呵 責羯磨。
[0558b07]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二見,出家人不應行:非 法見法,法見非法。復有二見:毘尼言非毘尼, 非毘尼言毘尼。復有二見:非犯見犯,是犯見
非犯。復有二見:輕而見重,重而見輕。復有二 見:有餘見無餘,無餘見有餘。復有二見:麁 惡見非麁惡,非麁惡見麁惡。復有二見:舊法
見非舊法,非舊法見舊法。復有二見:制見非 制,非制見制。復有二見:說見非說,非說見 說。復有二見:酒見非酒,非酒見酒。復有二
見:飲見非飲,非飲見飲。復有二見:食見非 食,非食見食。復有二見:時見非時,非時見 時。復有二見:淨見不淨,不淨見淨。復有二
見:重見非重,非重見重。復有二見:難見非 難,非難見難。復有二見:無蟲見蟲,蟲見無 蟲。復有二見:破見不破,不破見破。復有二
見:種見非種,非種見種。復有二見:已解義 見未解,未解義見已解。復有二見:可親見非 親,非親見可親。復有二見:怖見不怖,不怖
見怖。復有二見:道見非道,非道見道。復有二 見:可行見非行,非行見可行。復有二見:出 離見不出離,不出離見出離。復有二見:棄見
不棄,不棄見棄。復有二見:見世間常,見世間 無常。復有二見:見世界有際,見世界無際。復 有二見:是身是命,身異命異。復有二見:有
如來滅度,無如來滅度。復有二見:有無如來 滅度,非有無如來滅度。於佛法內有如是二 見,出家人不應修行;若修行,如法治。」佛說如
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0558c06]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二種人住不安樂:一憙 瞋,二懷怨。復有二法:一急性,二難捨。復有 二法:一慳,二嫉妬。復有二法:一欺詐,二諂
曲。復有二法:一自高,二憙諍。復有二法:一 好飾,二放逸。復有二法:一慢,二增上慢。復有 二法:一貪,二恚。復有二法:一自譽,二毀他。
復有二法:一邪見,二邊見。復有二法:一有 難教,二不受訓導。」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 信樂受持。
[0558c15] 爾時佛告諸比丘:「破戒墮二道:地獄、畜生中。 持戒生二道:生天及人中。屏處造惡業,生墮 於二道:地獄及畜生。屏處造善業,得生於二
道:生天及人中。邪見生二道:地獄及畜生。正 見生二道:生天及人中;佛聖弟子,天人中尊 貴。有二法不得解脫:一犯戒,二不見犯。有二
法自得解脫:一不犯,二見犯。有二法不得解 脫:一犯而不見罪,二見犯而不如法懺悔。有 二法自得解脫:一見犯罪,二犯而能如法懺
悔。有二法不得解脫:一見罪不如法懺悔,二 若如法懺悔而彼不受。有二法自得解脫:一 見罪能如法懺,二如法懺者彼能如法受。縛、
不縛亦如是。有二種清淨:一不犯,二懺悔。」佛 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0558c29]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二眾:一法語眾,二非法 語眾。何等非法語眾?眾中不用法毘尼,不以 佛所教而說,應教不教而住,應滅不滅而住,
是為非法語眾。何等法語眾?眾中用法毘尼, 隨佛所教而說,應教教而住,應滅滅而住,是 為法語眾。此二眾中,法語眾,我讚歎為尊。」佛
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0559a06] 「復有二眾: 如法眾,不如法眾。何等不如法眾?眾中若非 法者有力,如法者無力;非法者得伴,如法者
不得伴;作非法羯磨,不作法羯磨;作非毘尼 羯磨,不作毘尼羯磨;非法便行,是法不行;是 為非法眾。何等如法眾?若眾中如法者有力,
非法者無力;如法者得伴,不如法者不得伴; 作法羯磨,不作非法羯磨;作毘尼羯磨,不作 非毘尼羯磨;是法行,非法滅;是為如法眾。此
二眾中,如法眾,我讚歎為尊。」佛說如是,諸比 丘聞,歡喜信樂受持。有二眾:等眾,不等眾,亦 如是。
[0559a17] 爾時佛告諸比丘:「若國法王力弱,眾賊 熾盛,爾時法王不得安樂出入,邊國小王不 順教令,國界人民亦不安樂出入,生業休廢,
憂苦、損減,不得利益。如是非法比丘有力, 是如法比丘無力。如法比丘不得安樂,若 在眾中亦不得語。若在空處住,是時作非法
羯磨,不作法羯磨;作非毘尼羯磨,不作毘尼 羯磨;非法便行,是法不行。彼不勤行精進,未 得令得,未入令入,未證令證,則令諸天人民
不得利益,長夜受苦。」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 喜信樂受持。
[0559a28] 爾時佛告諸比丘:「若國法王力強,眾賊力弱, 皆來歸伏或復逃竄。時王安樂出入,無有憂 患,邊國小王順從教令,境內人民亦得安樂,
生業自恣無諸憂苦,多得利益無有損減。如 是如法比丘得力,非法比丘無力,非法比丘 來至如法比丘所,隨順教令不敢違逆,若當
逃竄,不作眾惡。爾時如法比丘安隱得樂, 若在僧中得語。若在空處住,作如法羯磨,不 作非法羯磨;作毘尼羯磨,不作非毘尼羯
磨;是法便行,非法不行;勤修精進,未得能得, 未入能入,未證能證,則令諸天人民得大利 益。」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0559b11] 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諸長老!若有鬪諍,舉 他比丘及有罪比丘不自觀察,當知此諍遂 更增長,不得如法、如毘尼除滅,諸比丘不安
樂。若比丘共諍,舉他比丘及有罪者各自觀 過,當知此諍不復增長深重,得如法、如毘尼 除滅,諸比丘便得安樂住。諸比丘云何自觀
過?有罪比丘作是念:『我犯如是事,彼見我犯 非,我若不犯者,彼不得見我犯非,以我犯故, 令彼見我;我今應自悔過,令彼不復以惡語
呵我,我若如是,使善法增長。』是為比丘能自 觀其過。云何舉他比丘自觀其過?彼作如是 念:『彼比丘犯非,令我得見,若彼不犯非者,我
則不見,以彼犯非故,令我得見;若彼自能至 誠懺悔者,不令我出惡言,如是令善法增長。』 是為舉他比丘自觀其過。若比丘有諍事,舉
他比丘、有罪比丘能作如是自觀其過,當知 此過不復增長,如法、如毘尼、如佛所教,諸比 丘得安樂住。」舍利弗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 信樂受持。
[0559c01] 爾時有眾多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却坐 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是法之主,說言學,云 何為學?」佛告諸比丘:「學於戒,故言學。云何
學戒?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是故言學。彼增 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時,得調伏貪欲、瞋恚、愚 癡盡;彼得貪欲、瞋恚、愚癡盡已,不造不善,不
近諸惡,是故言學。」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 信樂受持。
[0559c09] 爾時佛問諸比丘:「汝云何學?云何為學?」諸比 丘白佛言:「大德是法之根本,為法之主,如世
尊向所說,我等受持,故言學。復有三學:增戒 學、增心學、增慧學,學此三學,得須陀洹、斯陀 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是故當勤精進,學此三 學。」
[0559c14] 爾時阿難在波羅梨子城鷄園中,時有孔 雀冠婆羅門至阿難所,問訊已,在一面坐,白 阿難言:「沙門瞿曇何故為諸比丘制增戒學、
增淨行學、增波羅提木叉學?」阿難答言:「所以 爾者,為調伏貪欲、瞋恚、愚癡令盡故,世尊為 諸比丘制戒。」復問言:「若比丘得阿羅漢漏
盡,彼何所學?」阿難答言:「貪欲、瞋恚、愚癡盡,不 造不善,不近諸惡,所作已辦,名為無學。」婆羅 門言:「如向所說,便為無學耶?」阿難答言:「如是。」
孔雀冠婆羅門聞已,歡喜信樂受持。
[0559c23] 佛告迦 葉比丘言:「若上座既不學戒亦不讚歎戒,若 有餘比丘樂學戒讚歎戒者,亦復不能以時勸
勉讚歎。迦葉比丘!我不讚歎如是上座。何以 故?若我讚歎者,令諸比丘親近;若有親近者, 令餘人習學其法;若有習學其法,長夜受苦。
是故迦葉比丘!我見如是上座過失,故不讚 歎。」 (若中座、下座,亦如是。次有上、中、下座如法,反上句是。)
[0560a01] 爾時佛告諸比丘:「譬 如有驢與群牛共行,自言:『我亦是牛!我亦是 牛!』而驢毛不似牛,脚不似牛,音聲亦不似牛,
而與牛共行,自言是牛。如是有癡人隨逐如 法比丘,自言是比丘。此癡人無有增戒、增心、 增慧如善比丘,與眾僧共行,自言:『我是比丘!』
是故汝等當勤修習增戒、增心、增慧學。」佛說 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0560a09] 爾時佛告諸比丘:「有三學:增戒學、增心學、增 慧學。何等增戒學?若比丘尊重於戒,以戒為 主;不重於定,不以定為主;不重於慧,不以慧
為主。彼於此戒,若犯輕者懺悔,何以故?此中 非如破器、破石故;若是重戒,便應堅持,善住 於戒,應親近行,不毀闕行,不染污行。常如是
修習,彼斷下五使,於上涅槃,不復還此。若比 丘重於戒,以戒為主;重於定,以定為主;不重 於慧,不以慧為主;如上。若比丘重於戒,以戒
為主;重於定,以定為主;重於慧,以慧為主;彼 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在前自知 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還
此。滿足行者,具滿成就;不滿足行者,得不滿 足成就。我說此戒,無有唐捐。」佛說如是,諸比 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0560a23] 「復有三學:增戒、增心、增 慧學。何等增戒學?若有比丘具滿戒行,少行 定行,少行慧行,彼斷下五使,便於上涅槃,不
復還此。若不能至如是處,能薄三結:貪欲、瞋 恚、癡,得斯陀含來生世間,便盡苦際。若不 能至如是處,能斷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
決定取道,七生天上、七生人中,便盡苦際。若 比丘具滿戒行,具滿定行,少行慧行,亦如上。 若比丘具滿戒行,具滿定行,具滿慧行,亦如 上。」
[0560b03] 「復有三學: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何等增 戒學?若比丘具足持波羅提木叉戒,成就威 儀,畏慎輕戒重若金剛,等學諸戒,是為增戒
學。何等增心學?若比丘能捨欲惡,乃至得入 第四禪,是為增心學。何等增慧學?若比丘如 實知苦諦,知集、盡、道,是為增慧學。」 (慶聞修奉等同前。)
[0560b09] 爾時世尊在婆闍國地城中,告諸比丘:「我說 四種廣說,汝等善聽,當為汝說。」諸比丘言:「大
德!願樂聞之。」「何等四?若比丘如是語:『諸長 老!我於某村某城,親從佛聞受持,此是法、是 毘尼、是佛教。』若聞彼比丘說,不應便生嫌疑,
亦不應呵,應審定文句已,應尋究修多羅、毘 尼、檢校法律。若聽彼比丘說,尋究修多羅、毘 尼、檢校法律時,若不與修多羅、毘尼、法律相
應,違背於法,應語彼比丘:『汝所說者,非佛所 說,或是長老不審得佛語。何以故?我尋究修 多羅、毘尼、法律,不與修多羅、毘尼、法律相應,
違背於法。長老!不須誦習,亦莫教餘比丘,今 應捨棄。』若聞彼比丘說,尋究修多羅、毘尼、法 律時,若與修多羅、毘尼、法律相應,應語彼比
丘言:『長老所說是佛所說,審得佛語。何以故? 我尋究修多羅、毘尼、法律,與共相應,而不違 背。長老!應善持誦習,教餘比丘,勿令忘失。』此
是初廣說。復次,若比丘如是語:『長老!我於某 村某城,和合僧中上坐前聞,此是法、是毘尼、 是佛所教。』聞彼比丘說時,不應嫌疑,亦不應
呵,應審定文句,尋究修多羅、毘尼、檢校法律。 若聞彼比丘說,尋究修多羅、毘尼、法律時,不 與相應,違背於法,應語彼比丘言:『長老!此非
佛所說,是彼眾僧及上座不審得佛語,長老 亦爾。何以故?我尋究修多羅、毘尼、法律,不與 相應,違背於法,長老不須誦習,亦莫教餘比
丘,今當棄之。』若聞彼比丘語,尋究修多羅、毘 尼、法律,而與相應,不違背於法,應語彼比丘 言:『長老!是佛所說,彼眾僧上座及長老亦審
得佛語。何以故?我尋究修多羅、毘尼、法律,而 與相應,無有違背。長老!應善持誦習,亦教餘 人,勿令忘失。』此是第二廣說。
(次第三句,從知法、毘尼、摩夷眾多比丘所 聞,亦如是。第四句,從知法、毘尼、摩夷一比丘所聞,亦如是。) 是為四廣說。」佛說如是,
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0560c14] 毘尼有五事答:一、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 羅,五、隨順修多羅。有五法名為持律:知犯,知
不犯,知輕,知重,廣誦二部戒。復有五法:四法 同前,第五、廣誦毘尼。復有五法:四法同前,第 五、住毘尼而不動。復有五法:四法同前,第五、
諍事起善能除滅。有五種持律:誦戒序,四事, 十三事,二不定,廣誦三十事,是初持律;若廣 誦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廣誦戒毘尼,是第
三持律;若廣誦二部戒毘尼,是第四持律;若 都誦毘尼,是第五持律。 (是中春秋冬,應依上四種持律;若不依住,突吉羅。夏
安居應依第五持律;若不依住者,波逸提。)
[0560c25] 持律人有五功德:戒品堅牢,善勝諸怨,於眾 中決斷無畏,若有疑悔能開解,善持毘尼令 正法久住。
[0560c27] 復次,有五種犯:波羅夷,僧伽婆尸 沙,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突吉羅;亦名五種 制戒,亦名五犯聚。若不知、不見五犯者,我說
此人愚癡波羅夷乃至突吉羅。
[0561a02] 復次,死人有五不好:一、不淨,二、臭,三、有恐 畏,四、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
處。犯戒人有五過失:有身口意業不淨,如彼 死屍不淨;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或有身口意 業不淨,惡聲流布,如彼死屍臭氣從出;我說
此人亦復如是。有身口意業不淨,諸善比丘 畏避,如彼死屍令人恐怖;我說此人亦復如 是。有身口意業不淨,令諸善比丘見之生惡
心,言:「我云何乃見如是惡人。」如人見死屍生 恐畏,令惡鬼得便;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有身 口意業不淨者,與不善人共住,如彼死屍處
惡獸非人共住;我說此人亦復如是。是為犯 戒人五事過失,如彼死屍。破戒有五過失:自 害,為智者所呵,有惡名流布,臨終時生悔恨, 死墮惡道。
[0561a17] 持戒有五功德 (反上句是) 。復有五事:先未得物不 能得;既得不護;若隨所在眾,若剎利眾、婆羅
門眾、若居士眾、若比丘眾,於中聞有愧恥; 無數由旬內,沙門、婆羅門稱說其惡;破戒惡人 死墮惡道。持戒有五功德 (反上句是) 。
[0561a21] 有五種淨果:火 淨、刀淨、瘡淨、鳥淨、不任種淨。復有五淨:若 剝少皮、若都剝、若腐爛、若破、若瘀。
[0561a23] 有五法 令正法疾滅,何等五?有比丘不諦受誦,憙忘 誤,文不具足,以教餘人;文既不具,其義有闕。
是為第一疾滅正法。復次,有比丘為僧中勝 人上座,若一國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諸不 善法,放捨戒行,不勤精進,未得而得,未入而
入,未證而證。後生年少比丘倣習其行,亦多 破戒,修不善法,放捨戒行,亦不勤精進,未得 而得,未入而入,未證而證。是為第二疾滅正
法。復次,有比丘多聞,持法、持律、持摩夷,不以 所誦教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私,便命 終;彼既命終,令法斷滅。是為第三疾滅正法。
復次,有比丘難可教授,不受善言,不能忍辱, 餘善比丘即便捨置。是為第四疾滅正法。復 次,有比丘喜鬪諍,共相罵詈,彼此諍言,口如
刀劍,互求長短。是為第五疾滅正法。復有五 法令正法久住 (反上句是) 。
[0561b11] 爾時有異比丘往佛所,白言:「大德!以何因緣 正法疾滅而不久住?」佛告比丘:「若比丘在法 律中出家,不至心為人說法,亦不至心聽法
憶持,設復堅持,不能思惟義趣,彼不知義,不 能如說修行,不能自利,亦不利人。」佛告比丘: 「有是因緣,令法疾滅而不久住。」「大德!復以何
因緣令法久住?」 (反上句是)
[0561b17] 爾時佛告諸比丘:「比丘至 僧中先有五法:應以慈心;應自卑下如拭塵 巾;應善知坐起,若見上坐不應安坐,若見下
座不應起立;彼至僧中,不為雜說論世俗事, 若自說法,若請人說法;若見僧中有不可事, 心不安忍,應作默然,何以故?恐僧別異故。比
丘應先有此五法,然後至僧中。」
[0561b23] 爾時世尊在 瞻婆城伽伽池邊,白月十五日說戒時,於露 地坐,與眾僧俱前後圍繞。時有比丘舉彼比
丘見、聞、疑罪,當舉罪時,彼比丘乃作餘語答, 便起瞋恚。佛告諸比丘:「應審定問彼人。彼人 於佛法中無所堪任,無所增長,譬如農夫田
苗稊稗參生,苗葉相類不別而為妨害,乃至 秀實,方知非穀之異。既知非穀,即耘除根本。 何以故?恐害善苗故。比丘亦復如是,有惡比
丘行來坐起,攝持衣鉢,如善比丘不別,乃至 不出罪;時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稊稗之異。 既知其異,應和合為作滅擯除之。何以故?恐
妨善比丘故。譬如農夫治穀,當風簁揚,好穀 留聚其下,秕 [卄/告] 隨風除之。何以故?恐污好穀 故。如是惡比丘行來入出,如善比丘不別,乃
至不出罪;時既出其罪,方知比丘中秕 [卄/告] 穢 惡。既知已,應和合為作滅擯除之。譬如有人 須木作井欄,從城中出,手捉利斧,往彼林中
遍扣諸樹,若是實中者,其聲貞實;若是空中 者,其聲虛而 [斯/瓦] 。而彼空樹根莖枝葉如貞實 者不異,至於扣時,方知內空;既知內空,即便
斬伐,截落枝葉,先去麁樸,然後釿剗細治,內 外俱淨,以作井欄。如是惡比丘行來出入,攝 持衣鉢,威儀如善比丘不異,乃至不出罪;時
既出其罪,方知沙門中垢穢稊稗空樹。若知 已,即應和合作滅擯。何以故?恐妨害善比丘 故。」而說偈言:
「同住知性行, 嫉妬喜瞋恚,
人中說善語, 屏處造非法。
方便作妄語, 明者能覺知,
稊稗應除棄, 及以空中樹。
自說是沙門, 虛妄應滅擯,
已作滅擯竟, 行惡非法者。
清淨者共住, 當知是光顯,
和合共滅擯, 和合盡苦際。」
[0561c29] 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尼羯磨卷下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40 冊 No. 1810 尼羯磨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伽耶山基金會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南林尼僧苑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