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2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二十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世出世護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餘
[0780a08]縛羊時者(謂戒已滿梵種已出四姓已具。得殺羊而食之也。彼法云。梵天生四種故娶妻。娶四姓
之女各各生子。即是梵天生四種也。然所用阿縛河寧火。生子自有優劣。其殺羊時。首陀所生子侍之。剎利所生子
殺之。毘舍所生子割之。婆羅門姓所生子食之。當爾時亦以真言加之。此即婆藪仙人造法也)觸穢時者
(謂失淨法。如沙門犯戒也。或謂有時放逸不覺。人截其髮。或絡身繩斷。或三奇杖折。或食時為首陀觸等。
欲懺悔自罰。集三二百同姓者。大眾中用微咲至火自悔。爾時諸淨行者同聲言。日月諸天證知此人。從今以
去復清淨如本也。時懺者用火供養彼等。爾時用此火天神呪加法也)熟食時者(彼法凡欲作食。先
取生菜物等。以此火天名呪加之成淨。方熟之。若謬不作則失法不成淨食也。用娑訶沙火也)拜日天者
(梵行法。日未出時合掌。東方望日。日出即拜謁誦呪。以此火神法作之。用合微誓耶火。至日欲沒。又向西送之如上法。每日如是作。又有都集處多人同作也)
拜月天者。歸已。至月出時。又於家又迎月。禮敬所用神呪亦別也。用儞地火滿燒(此是施火食法。取食盛滿於一器。爐中燒之也用阿密栗多火也。)息災
(凡災事令息用此火神呪。用那嚕拏火)增益(用息災等神呪。言此威猛如劫災之火。其勢威猛。用訖栗旦多火。即火神真言名也)除障
(即降伏也。用日忿怒火。忿怒火是神名也)攝召(謂凡所求事欲成。及令人喜等也。用迦摩奴火)燒林木(彼法不得焚林木等。然有時稠林枯萃。欲燒之
令更新茂。用此法也。用使者火)暖腹(謂食己身中火大銷化其食。無病等用也。其真言用社咤路火。意云。以持我身。若從我身出即我子也。)
次薄叉火即於授諸火食等用(更問)次海中火。名縛拏婆目佉。劫壞時火名。瑜乾多火但舉其名。無用處也(淨行有在家出家。若生子者。從童真行即
入山學道。乃至得五通。無此娶妻等法也)右以上皆梵行事火者邪護摩法。佛為汝諸仁者。已略說諸火。修行吠陀者。梵行所傳讀。此四十四種。我爾時所宣
說。顯正故騰出已。方辯真法也。祕密主。我於爾時。不知彼諸火性。作諸護摩。亦非護摩行。以下又偈也(又非得業果也)十二種火次說之。我復成
菩提。說十二種火。復云何。智火最為初。名大因陀羅。佛意言。我爾時為大梵王。以諸焚眾來問韋陀典而演說之。令彼依此修行
獲得世五通等事。然我爾時未了火之自性及其業用。以不知故。當知爾時所作之事。不名善作亦不得名為護摩。非行非業亦不得
其果。及我成菩提時。方了火之自性及彼方便作果等。所謂火之自性者。即是如來一切智光也。佛所以作此說者。欲伏諸外道分別
邪正。令彼知有真護摩。故以諸淨行等於所宗韋陀之典。自謂祕密而生慢心。今佛自說韋陀原本。而於其中更顯正理真護摩法。此
佛韋陀。當知最為第一祕密之藏。彼聞已生希有心。即生信解也。我昔未成正覺無所曉知。略說如上四十四種火法。廣則無量。如韋
陀典中具明。今成正覺復說真慧之火十二種法。所謂能成大事。除盡一切垢障之暗而成大事。不同往昔邪道非法之行也。第一名
為智火。方名稱色黃。端嚴增威力。與火光焰三昧。住智智滿足。此中最初火者。即是菩提心之慧光也。形方色黃。即是表金剛座也。端
嚴者是內莊嚴。言此智火。本尊之形具一切佛功德故也。增威是外事。謂十力等用也。此智火者其性如是。內外功德莊嚴圓滿能與
力。故名增威也。由識此火故。燒無始以來無明薪積。無復遺餘如劫燒時火。灰燼皆盡蕩然無垢。一切如來功德自然成就也。然此
火神即名為智。其相端嚴作金剛色。以圓光焰鬘而自圍遶。處此光中寂然正受三昧。由住此三昧故。智性滿足。此智光者。即是毘盧
遮那之別名也。即以此尊而表此智。若初觀即觀此火神。能成一切事。若深了其性即如上說也。此中方壇者。梵名摩訶因陀羅。是帝
釋尊之別名。又則金剛輪別名也。智是內證。其外發之表作金剛杵形。此方座形與相似也。然但觀四角之壇中有本尊即是也(此杵頭有四角形也)
上云增威者。若作形像所表而論。即是體貌圓滿豐備之言也。然據理之言。即心法門也。然火有二法。若能修瑜伽者。唯觀此尊形表之相而誦真言
(其名即是也)即名內心火法。若順攝世間故而作壇者。當作方爐而周匝有光焰。自身亦著黃衣。想爐火中有此本神。
住三昧如上。然後所作事成。不然不成也。此法與息災相應。是堅固法也。此配初菩提心阿字門也。由此因緣智具足也。第二火者名
為行滿。即案名表義。其梵音亦即真言也。初發菩提心。次修於行。其行滿者即名為佛也。謂此即大悲為根菩提心種子故也。其形
如秋夜月。光暉照朗四面周匝。身服白衣具種種德(謂身端嚴肥滿可喜也)其右手持數珠。次左手合持軍持也。此像住於月輪中也。如上所說。即
是心性圓明清淨之義。以此妙行之火。焚於垢心戲論之薪也。若作觀時。亦即觀此圓明為本尊形也。上文云皆體如來內證之德竟
於次外故。以法門表示故也。若外作者為圓鑪。以白檀末塗。以白花等為供養。自亦著白衣。此是息災法也。災有無量。諸外世間如水
火虫霜降惶等種種寂耗。及內身一切病惱之類。其形萬端。自身他身皆能淨除之也。又無始以來有疑心。謂於深法而生猶豫。不決
定信此即障也。此火能淨除此障。亦是息災義也。此息災護摩亦有二種。但瑜伽相應念誦。或外護摩而作火法也。然若能辦供者。為
兼事作。若不辦者但心作即得。有物可為而不作之。但以心作不如法也。第三火尊名為風燥。從風所生。是為風子形燥黑也。此謂內
色黑而外加燥形。如上塗灰等也。此尊處風輪中即半月形也。亦作端坐三昧之形。謂行人初發菩提心雖欲進行。而無始來妄惑煩惱根本未除。數來牽破觀心而加暗
蔽。謂作此法也。風是不住義。又如世間風能壞重雲。此不住之火亦如是。能散壞諸障也。此尊坐風壇中。手執帛去頭三五寸兩頭執之。如天
衣形。其色青也(此是表風義也更問)此是阿毘闍嚕迦法。亦有內外二法。第四赤如日暉住三角中。右手執刀端坐。刀表利慧斷結也。如世日初出
時。夜除晝現暗盡明現。故取此色也。火神如是形色。光焰亦爾。身相端滿。如前住於三昧作微怒形也。第五沒栗拏是和合義也。此尊
作淡黃色。謂黃兼有火色也。和合者是兼二法也。其像左邊作怒狀。右邊作熙怡微笑形。各生半身也。此微笑是不嗔不大喜。寂住也。
身上有毛。謂髭鬢髮之類稍多。然不可過也。若多置令不端嚴也。其項長而有大威光。其身色一邊赤一邊黃也(怒邊當赤)其坐亦右方(半金剛坐也)
左三角(半火坐也)左持刀右持跋折囉。有內外二法。例前也。此和合者。能遍一切招召息災。俱成也。內用即智光。煩惱即滅無生也。若外
作時。香花身服亦須二種。念誦時亦作此形如本尊也。仍一目怒一目寂然。災除願滿一時得成就。以此等遍之理故。得有如是之用。
不同偏方之教也。第六火神名為忿怒。即以此名義為真言等如上也。其身烟色者。謂非甚黑非甚白。閉其一目(如不動尊也)其髮散上如蓬
頭之狀。作大吼形。謂狀如開口大呼吼狀也。口有四牙俱出。二上二下。此亦攝二事。一火一風也。第七名溫腹。如上世間火中。謂是身
內之火能消化食物資身也。此正法中義則不爾。腹內之火即是內證之智也。迅疾謂其形更加忿怒又甚於前也。極忿謂作此噁字
也。有種種色。謂形具五色也。義准前。第八名費耗是除遣義。謂一切業垢等事令無餘也。此尊能除身中一切障。即毘那也迦之類
皆令消耗也。其色如聚集眾多電光。不可瞻覩之狀。此是金剛輪同類也。第九名意生。謂從意所生之法。隨意成也。種種形皆作所念
皆能成就。巧謂毘首羯摩也。即是隨類現身。普門成就之義。自在之慧隨作皆成也。有大力也。第十受食火名劫微。謂火施時受飲食
之義也。受食者謂施火食時。受而食之(更問)其尊作持唵字印者。即是梵志儀法也。淨行者凡有所言語。皆側右手作印形而舉案之。以
唵字聲而作相故也。第十一本文缺少第十二名悉成。謂能悉成一切。即是所作已辦處。寂滅道場而伏魔義也。又如有一類眾生。而
為惡不可止遏。假加勸導更增其惡。若縱之又趣惡道。以方便故而伏其身。令悉目閉都無所知。以此因緣善惡俱不能造。次即漸引
導之。令入正法也。如金剛頂又金剛手降伏大自在天義。說如上也。此皆住方便道所為也。祕密主此等火色所持者。隨自謂火神
色。藥物等同彼。謂隨彼色類也。又偈云。而作外護摩。隨意成悉地。復次祕密主。復次明內法也。一性而具三。三處合為一。瑜秖內護
摩。大慈大悲心。是為息災法。彼兼具於喜。是名增益法。忿怒從胎藏。而作眾事業。又彼祕密主。如其所說處(謂隨類用)隨相應事業。隨信
解焚燒。自己色及藥物彼。同外護摩。作此悉地隨意者。言此十二種形色。及所持物等。謂識其性。前內外合論。今說外也。三和合。謂火
不異神神不異自身也。彼同。是自他俱同也。內作者。本尊即火火即自身也。今謂理釋者。本尊即是毘盧遮那。此毘盧遮那不異於自
然之慧火。此火不異於我身也。即以一自性三和合。名內護摩也。和合為本尊即火火即同於自己。三事等也。上文如意悉地者。隨世
上中下事。隨意即成也。若不了此火法。無由得成也。內法亦相況耳。若了此慧火者。隨出世上中下成就。隨心即成也。復次三和合者。
謂身口意也。身印口真言心本尊。此三事和合畢竟等。是名三和合也。若能觀本尊則自身漸淨。淨即同於本尊。若見一性即三事俱
淨。平等皆是。次明內護摩法。即以此三事等。中作息災即用大慈大悲。此三平等。大慈大悲和合時。一切息災尊。為第一悲也。若作增
益。即以悲及大喜和合也。若忿怒者。火為胎作事。胎即心也。謂有因緣須作忿怒之事降伏於人。即從其內心中而起忿怒。此忿怒非
如世間之忿怒也。謂從大悲心中照了忿之實性。而以方便起之。以降伏惡法也。如是等。但內作護摩即能辦諸事也。故凡護摩義者。謂
以慧火燒煩惱薪。令盡無餘之義也。然今此中。略說所用火神及內外之相。當知諸餘法教之中。皆有火法等。隨應作何事者。皆准此
法住於三昧。隨彼相應而施作之。即成也。若不如此。但焚薪木空盡供養。不爾。濫於外法又不能成也。又經所言物者。謂所緣火法薪
蘇食物眾具也。爾時執金剛手。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問世尊云何也)云何火爐三摩地。云何散灑。云何順敷茅草。願佛說也。金剛手右問佛。上
來數說此火法。然猶未決。當於何處置火。何處安鑪等更有何法也。謂灑散敷茅及以物等。皆問佛也。次佛告執金剛手祕密主言。祕
密主。彼火鑪如其肘量。普皆四方。其緣四指量。金剛圍之。次以下二偈。次佛答之。彼火鑪如肘量。普遍四指緣金剛圍之。謂隨所住處。
穿深一肘方亦如之。口上安緣。高闊皆四指。用大指節量也。繞緣以金剛圍之也。四面各一相接。如上八印等中說也。等者謂深及方
圓等也。如方鑪。及三角半月圓等可知也。偈云藉以青生茅。遶鑪而右施。勿以未加本。應以本加末。謂勿以梢押根。應以根壓首也。以
茅而右灑。法教當如是。奉塗香花燈。當獻於火天沒栗拏火。以一花供養安置於座處也。安置已。真言者復灑淨之。智者以本真言而
作於滿施。次息災護摩。或間增益法。如是世護摩。說名為外事。復次內護摩滅除於業生。謂業生滅也。了知於末那。謂意也。遠離色聲
等。眼耳鼻舌身語意等。皆悉從心起。依止於心王。茅謂青濕。右遶敷之者。謂布茅緣上之法也。當令根首相壓。首是上青稍之苗
也。假令布東方時。根在北苗在南。仍以苗壓次南者之根。不得以根壓苗也。次第右繞敷之。至南方即謂根在東方苗頭向西。乃至
北方次第准此也。灑水謂閼伽水也。閼伽別有方法。如悉地中說耳。然此灑水有二法。若以茅作小束。置閼伽椀中而灑之。灑時順
灑右旋灑也。若直用手灑亦得。然順灑也。此又二種。若初淨火時。謂右旋順灑。若淨了供養之時。當直灑之。不謂旋轉也。如悉地中
辯之。然未灑時謂請火尊。有真言及印。上品已說。乃是此中所用也。灑了獻花次第供養諸物。爾時當觀本尊形在此鑪中。取上真
言遍灑也。滿施者。即是用杓物投於火中也。杓有二種。初大方杓名滿施。當滿盛投火中。次小杓即相續取內火中。然亦須滿盛也。別
有法亦如悉地中略指。息災增益折伏三事。當知一切事准此而作也。復次內護摩業生滅。了知彼意者。欲識意者當離於境。既離
境。亦知於離根也。然其語在舌攝身意等。從心生依於心王而起也。眼等分別生及境界色等由慧未生時。依心王有妄也。欲息此者。
用風燥火滅之。謂以智風火燒也。燒除妄執令得淨菩提心也。合有淨語也。故云此名內護摩。為諸菩薩說也。以慧是火由風而生。慧
是止淨心為觀。從此已上明世間之事。今次說內護摩出世之事。謂以智火除業生等也。從業受生從生復造業。輪轉無已。今言護摩
者。正是淨除此業。令得清淨法生也。業生既除然後用意生。意即心之異名也。此從心生法。離色聲香味觸。離眼耳鼻舌身意。此等皆
心為主。此心王而生分別。當以慧淨此心王。即一切法淨也。然慧未生時。為障法所動。當准上文。取風燥火而燒滅之。謂用上文深意
也。由深慧未生即有分別。以分別故有根境等垢障。今用風燥火而淨除之。此火即是菩提心別名也。此菩提心火。而燒妄想等事悉
令淨除。是名內護摩義也。如是智者。乃可名為菩薩也。所云世出世者。即是事理兩法事。即方便所加之火。出世即是慧性之火也。世
出世火品了。若論其世間火天。作梵天形。今內法火神。作三摩地形。寂然住三昧也。
次本尊三昧品第二十八
[0782c23]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世尊願說諸尊令威驗現前。令尊現形。諸真言修菩薩行諸菩薩。由作其形。令行者觀緣尊形。即本尊
形同於自身。無有疑惑而得悉地。如是說已。佛告執金剛祕密主言。善哉善哉祕密主。汝能問吾等。爾時金剛手祕密主白佛言。世尊
願說本尊靈驗。令諸真言行菩薩修行菩薩行。本尊形像觀。佛言祕密主。諸尊有三種形。謂字印形貌也。彼字有二種。謂聲及菩提心。
次印亦二種。謂有相無相。相是色義。謂有像無像也。尊形亦二種。謂淨非清淨。彼證淨形。形謂身也。體同空離一切相。非淨有相之身。
即有顯形眾色。彼二種尊形成二種事。有相故成有相。非相故隨生非相悉地。上亦列著之。次引佛為證。有相故成有相。佛常如是說
也。若心住非想。即成非想也。佛語先標之也。是故成一切種。當住於悲想。言事隨心故。宜求出世也。既觀本尊形已。為無疑悉地
得。此以上金剛手問也。本尊者。梵音娑也地提嚩多。若但云提嚩多者。直所尊之義也。尊亦云自尊。謂自所持之尊也。然彼行者。猶
身印真言及觀本尊。此三事和合故。本尊即自降臨道場而來加被也。然此行者初行之時。尚是凡夫自無德力。何能即感佛菩薩等
如是而應耶。但由彼佛菩薩等。先立誠言大誓願故。若有眾生依我此法。而修行之不虧法則者。我必冥應。或雖不來而遙加護之。若
行人法則如法而不應赴。即是違本所願。故不得不應也。如方諸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因緣相應而無思念。此法亦可為喻。
非是諸佛有心行。而同凡夫之赴應也。若心不相應事緣有闕。則本尊不加護念。故無應驗。非佛菩薩等之過也。然行者以此事故。當
須正觀本尊清淨身。清淨身若見已。即以自身而為本尊身。如是無疑慮者。所求悉地無不成果也。
[0783a29]經云。緣者。即是行者若約其本尊作如是觀也。無疑者。猶與彼尊相應故。無復疑難之心也。是故所修必成。已上問竟。佛言
善哉善哉祕密主。汝能問吾如是之事。是故金剛手。極善作意我說之。乃至願樂欲聞。以金剛手善能次第問疑。為勸未來真言行諸
菩薩故。又復慰喻誡勸也。次佛言祕密主。本尊形有三事。謂字印形也。形即尊形也。彼字二種。聲菩提心者。謂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
二種。觀於字義。一但觀菩提心。此菩提心即是字也。謂阿迦遮吒多婆等。但舉其首。然諸字皆是也。以為初首故。云菩提心也。或觀字
輪。謂以所持真言為輪形入身。如上持誦品說。或觀種子字皆是也。或不觀字但念於聲。謂上觀此聲。如鈴鐸聲等次第不絕。及以此
聲調出入息。如上說皆是也。已說字竟印形亦有二種。謂有形無形也。形即是青黃赤白等色。方圓三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處之
類也。印謂所執印。即刀輪羂索金剛杵之類也。初心別緣而觀。謂先觀畫尊等。約此而觀名為有形。後漸淳純。又以加持力故。自然而
現與心相應。爾時此本尊。但從心現不別外緣。故云無形也。私謂或可初得世三昧。見其本尊如是形如是色。如是住處如是坐立。如
是漫荼羅中持如是印等。猶是有相故名有形。後轉真言宛然直見。如鏡像等不想而見。故名無形也。次本尊形有二種。謂清淨非清
淨。謂彼行者初因有相引入無相。先觀圓明佛菩薩印身。初作不見。別畫像等而觀。漸則法力所加。漸得明了。尚有所障。閉目即見開
目不見。次漸開目閉目皆得明見。漸漸不加作意亦見。乃至觸身亦復無有礙。猶如目對世人等也。由此有相漸引入於清淨處。以有
相故名為非淨。由此三摩呬多所等引故。住清淨處寂然無相。名為淨也。淨者是果。非淨是因。非淨謂形色印像之類也。由此非淨引
而成淨。由無常之因而至常果也。私謂此三事各有二種。即行次第也。觀持真言觀於字。次觀聲漸細。次觀尊形又細。次不別緣而觀
又細。次就無緣又有淨不淨及純淨也。或可橫說之。此三事各有世出世方便。故皆有二也。
[0783c12]經云。彼二種。二謂上來三事各有二種也。彼二種中即有二種事。成就有想故有想。非想故非想。悉地隨生等云云。謂若以有想事
觀見者。於有相有得成就。若無相者。亦得無相悉地成就也。又云此三事二種中。隨以一事即致成就。然皆有世出世成就及事
成理成也。故前三種中。各有二種成就二事。經有想有想欲成。若住非想則非想成就。是故成一種事。當住非想。此勸令離一切想住
於非想也。結勸也。以住非想理成就故。一切不思議神變。不加心想自然而成妙業。非如世間成就。在於生滅心行之中而力有限。又
非究竟。故勸取其勝者也。私謂然大般若等中。具說洗滌觀心之事。然須有本也。今行人先於緣起觀。乃至具見十方佛會諸世界等
種種境界。以為悉地。而後於般若洗滌淨除。即成不思議大用。頓入佛果。若不知行之次第。但觀彼文不入深祕致。多錯會經意。忽爾
入空失圓頓道也。故此一兩品。最須諦觀其意耳。
次無相三昧品第二十九
[0784a04]復次大日世尊。告執金剛祕密主言。祕密主。彼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樂欲成就無相三昧。當如是思惟。想從何生。自身耶。自心意
耶。然彼身因業而生。等草木瓦石。謂自性如是也。業生之身自性如是也。頑同木石。業生謂從一起此。觀是有想。有想為外。外所有身
語等。如是觀之也。頑同草木性離於作。謂業思生也。從因業生是內也。外生謂木造是外也。次品佛告金剛手祕密主。彼非想三
昧成就願欲。真言門菩薩行修行諸菩薩。如是思惟。從何想生。自身自心意者。即是修瑜伽者。已能觀於本尊等。乃至現得種種奇妙
之境。然猶是世三昧攝。未得平等慧。今更開示入三平等觀也。若此觀明白。了自身口意實相。即入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上菩薩地也。
此是多釋。然大意如此也。先明身實相觀者。謂經云。彼身業生草木塼瓦等性。如是作離頑如外作。或業生如形像見等為等。經文
也。上來言當住非想等。今此品中。若修真言行者。若欲得此非想三昧成就者。當造斯觀也。
[0784a24]經云。自身自心意者。謂從心有思生。心是清淨心。意是分別也(更問)然此身同木石。其
性頑愚者。言此四大若離於心。即同木石也。如大般若觀身心處中說。如明目人自觀倉囷之中種種米麥等。此身亦如是。身念處觀
開時。自見三十六物各各異相。爾時身相即除。如開倉見米麥時倉囷名除也。乃至一一皆緣生次第深說也。次又明如身同於像也。
如作像者以土木雜物和合為像。或佛或天或餘父母形等。以不善觀故。隨生所尊所愛之想。然一一細觀。但眾緣合會都無自性。今
我身亦爾。諸緣假合。自不了故而生身見。若細觀時。都無自性。但從緣有。如幻等境從緣而生實不可得也。又此身者。以因心故狀。若
六根有知。然實不爾。如人心亦觀察則有所住。則雖日月之明或有所不見。雷電之響或時不聞。又如過去一心禪觀比丘。乃至道行。
有大軍過而不見之。當知若離於心。則此身雖具眼耳等根。猶如木石無知也。又如像喻。若此木石等像。或謂火所燒水所壞。刀所傷
金剛等所碎。或忿怒麁語加之。不能動其少許心想令生不喜。或種種供養。被以妙衣獻以名饌。塗以妙香炫以妙色。乃至人天之供
具豐盈於前。亦不生喜。當知像本。性自空。自是我心分別而生增減。或毀或供。俱顛倒不實耳。如外觀像者。為以此觀而觀自身。爾時
不見身相離於分別。如是觀察其身見身實相。即證無相三昧也。凡觀察時見。謂觸相有相之緣。漸次深入自然。即相無相即緣無緣。
若不得此方便。但直爾觀空。而不知以何因緣故空。著是空法多生異見。故修行次第須有指適也。何以故愚童凡夫。於自性空形像。
自我分生。謂從自身生我分別也。由此顛倒不實起諸分別。或供養或除供養等或毀罵毀。皆除捨之也。然觀身之次合有語觀。語觀
以攝入身觀故不別說。今略顯之。即是合論之也。今此語從何有耶。謂從齒喉咽脣舌臍等眾緣。心動風。互相觸故得有此聲。猶空谷
響都無自性。凡夫不了。故聞好生欣聞逆情生怒耳。今如是見聲實相。即知此聲不生不滅同於實相。是音聲平等性也。次即觀心。以
法無形相。觀聞覺知。先從麁觀。了此身平等語平等。自知深入之也。復次祕密主。心性離一切相。思惟性空當思惟此也。祕密主。心於
三時求不可得。離彼三世。彼性如是當思念之而離相。復次祕密主。亦自可觀察之。行者爾時既觀外相。次了內心亦空。此心離一切
相。於三世中求皆不可得。如虛空離三世。心亦如是。出過三世出住滅法也。然凡愚以不了心實性故也。復次祕密主。有心想者。謂愚
童凡夫之所分別。謂心取相不能了知。不實妄起故。有如是說。彼不如實知。謂由有是妄執。不能如實知也。如是思念。謂凡夫起是思
惟也。如是。謂凡夫有此分別也。已上屬心句也。復次祕密主。以此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說相引無相也。謂當了知有相而起無相
也。謂諸菩薩。如是思惟。得無相三昧。由得住於無相三昧故。祕密主。彼人當得證由除妄故。真言實相實體現前行住坐臥常現前
也。如來所說真言。彼常親對而自住。由識真言之體如前十喻。即是悉地相也。妄謂我心我愚我智我順我違。自生種種能著之想。以
前虛妄故。所有身口亦皆虛妄也。故不知何事耶。謂不見真實。由不見真實故。由如嬰童無所曉解。若見心實相時自然離如是一切
戲論分別也。以不知心實相故。而生妄執名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諸佛也。次經云。祕密主真言行菩薩證得無相定如無相定住得如
來說真言親對而彼常住。此經文引不具。當撿經細觀也。此意言。此真言行菩薩。如是離相修行之時。名住無相定也。由住此無相三
昧故。如來所說一切真言。皆現前而證。故名親對也。如是證理之時。即名常住。住者即同佛住也。今品合次於十心說之。說義次第於
彼先言不便。故以此中結會而說也。私謂上來經文。大意不過此行。謂口真言身法印意觀佛也。然此三事皆緣生法。緣合有。都無
自性不生不滅。即是阿字之門法界之性凡夫不知云何得入。故佛先說此三真言門。漸得三昧。乃至親覩本尊。見種種神變之境。猶
是心有所著。不得三平等住。今說入三平等法門。若行者於瑜伽心中。而復能如是觀察。離於身口意分別戲論。即得現前而證真言
實相同於佛住。自體常住同於如來也。
次世出世持誦品第三十
[0785a22]復次祕密主說祕密念誦法。亦令一一誦諸真言。佛菩薩等別說。謂隨彼之中取一一。謂各各也。於諸真言中。隨取一一。各別而作
心念誦。第二作出入息念誦。此二法最為第一相應也。當如是作此二法。是名第一念誦也。勿異此法也。若異此者。於念誦有所闕。支
分由不具故也。然以內外相應。分之有四。我先已說也。今下更說也。彼世間者有所攀緣。謂三種中但觀於一字印身。觀之識其本性。如
印即字字即身。無礙而心湛然。是念誦也。若以字作出入息者。知字即真言之體。以此出入資力。名出入息也。然此二中由出入息。有
少所攀緣。故當知意念誦即最為上也。字印尊無所分別。作出入息亦得也。此世出世間持誦品。上來一部經意。只為修真言行諸菩
薩等。作持誦入道之法。而今此品。專得其名。當知說一部之要旨也。經初金剛手。已曾問佛持誦之法。上來亦有略答之處。然未具悉。
今為決擇故。更具分別其宗要之行也。其祕密者。上來諸品所明非不祕密。然此中宗要。乃祕密中之祕密也。一一念誦。或作意聲念
誦。或作出入息念誦。此明差別行法不同也。一一念誦者。謂專心口誦真言。真言中聲出時。一一聲字皆悉諦了。不間斷攀緣也。作意
者。即直是心持。作心想念誦不出聲也。出入息念誦。如上所明服風等是也。二相應者謂於三念誦中。其作意及出入息。此最相應為
第一也。當勿異者。謂常當依此而作。勿異緣異想也。若不爾者。徒用功無益也。持真言者闕支而用。謂字有點而不道。或字闕。或應
長聲而作短聲呼之。如是類甚眾。皆名闕支分念誦也。右此內外相應。合有四種念誦也(即四色是也)言世間有緣相續。所謂字句。句是舉足
行步。謂觀此字如一一步。字即種子字也。次於前已出世念誦身字印合為一即得。今世間念誦即異之。或觀字或觀尊或觀印
也。謂句乃本尊。就世間中念誦。出入息最為上也。前出入息最為上者。前出入息。變字為出入息。今世間念誦。見出入息中有字了
了分明。是有分別也。前出世間不作如是分別也。於真言中分別為二。即世間持誦者。彼有緣相緣字字句。此中或取一字緣之。或取
句等想在本尊心上。如前具明。是外念誦也。取一字者即是種子字。或真言初首之字。若真言小者或具想其句。如上說。如連環等布
於本尊心上圓明之中。此二種或字或句。隨息出入不絕不間。欲誦時繞也。有經明此義。如觀鏡像分明而見。今觀字見字。觀印尊
即見之。此是有相也。若行者見此真實相時。即不住有相。然由未入無相。若觀菩提心。是一向無相也。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自身也。自
身即成佛。成佛故一相無異。故名無相。隨謂或來或去隨心也。世間念誦以出入息為上也。當知出世間意念誦。遠離於諸字。自本尊
作一合相。不壞謂不分為二取。謂分別著於相也。一合相。謂合一為令不取著。不壞此相也。不壞意色相。像與心不相異。故云不壞
也。勿異法則謂教法如是也。住如是法。則誦三落叉。如前說我所說。多種念誦謂遍數時節現相增益等。三落叉是數。數是世間也。出
世間落叉。是見三相。謂字印本尊。隨取其一一合相是也。字印尊等身語心等。名見乃至能令持誦者淨。令一切罪除。若不淨更一月
等如前也。而今所說念誦數。謂牒上文也。不應異此法則也。是故。今耳聞息出時字出。入時字令隨息出入也。今謂天台之誦經。是圓
頓家數息。是此意也。今以此字一緣與息出入。自然念念相續心不散亂。恬然易入三昧也。此為世間念誦中最上也。又上明尊神
者。言此字句念誦之法。諸尊皆爾。上從佛部下至八部。凡有念誦。皆當如是作之。其出入息念誦。亦隨本尊法一一有此行法也。出世
間者。當知是意念誦之法。離於文字也。豈撥離前來真言字等。方名離文字耶。不如是也。謂能達字之本性即是圓明。當住本來不生
者。即心是也。心之體性圓明清淨。具足眾德而無分別。當觀如是之字也。此字者還即即前來本尊真言之字及句耳。但了知此字從
心而生。心既圓明湛寂。從心所生之字。其性亦爾。所云離字聲等者。謂離分別緣念之心及聲想等也。然持誦時有誦有觀。或可觀行
或可兼行。或但修觀照也。誦謂如上緣於聲字或出入息等。照謂觀此字之體性也。然初觀時常於有相。若觀種子一字其圓明。初即
小作。若具觀句等。即大作圓明狀如連環等。以心觀照令宛然分明。後即從此而觀其性也。本尊一相作不壞取。意不壞形。勿異法則
者。本尊即是初觀圓明之字也。次即觀本尊。如上已說。一相者即身口意也。觀本尊心上作此圓明。即是心。其身印等即是身。其真言
字等即是語。今已明見本尊。而觀本尊三事。一相平等如於實相。又觀本尊三事。平等一相即同於我。我之三相。亦復一相平等不異
於本尊。此圓明之性不異菩提心。菩提心不異本尊。自他平等也。又所觀字雖不同。然皆是三昧門。若解一字之性相。即解一切字之
性相。字即本尊本尊即心。心即法界體性也。是故此阿字。即是不思議字。如阿者。一切亦爾也。如字者。印等亦如是也。於此不思議三
相。謂字真言相身印相本尊心相。不遣不立不增益不損減。當作一切平等相觀。而達一切法成一切智。當依此法則。勿異此而作也。
此即是三落叉義也。落叉梵音。是相義亦是見義也。我於種種經教中。凡有持誦相應處。多言誦一落叉或三落叉等。或言為除罪障
故誦一落叉。極重障者不過三落叉。便得罪業清淨。然此義有餘。今當決之。所謂落叉者是相也。若得三相當是罪得除也。先明身相。
謂身體先時麁重今則輕安。乃至或行百里千里。迅疾而往不覺勞倦。速疾異常。先時靜坐係緣。多為小虫蚊虻等所惱。今悉不生。無
復膩垢可惡之相。廣如大品中所說。此是身相也。口相者。隨有所誦。暫發聲時本尊即至。又如大品所說。口發誠言。非人不嬈於他之
類。皆是語業淨相也。意亦有殊異相。謂發生無量慧解。如經一月四月分別不盡等。或先時貪嗜如是如是食味。或不得者身即不安。
爾時寂然不復思念。乃至多日不食。恬然得喜悅之味。無餘食想身亦不困。或先多種種煩惱。今皆淨息。皆是意淨相也。由具此三淨
相故。名三落叉。若不爾者。徒口誦遍數。無所益也。既得此三相。當更增修勝行也。或時諸天八部飛行空中。不敢履踐其影。或來敬禮
問訊。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問其所須。如此是誰得知耶。但誦持者自知而已。此亦罪除淨相也。然上來明離一切相。今說三相。與此云
何相應耶。今答此三相以阿字故。此三字即一相。亦非一亦非異。如天台所解。與此略同。謂一相一切相。非一非一切。即相即無相。即
非相非無相。皆是此意也。如是三相。平等住實相。是三落叉義也。身實相是一落叉。除一切身垢。語真言相是二落叉。除一切語垢。意
實相是第三落叉。除一切心垢。三垢除已三功德生。即是分證如來功德也。又落叉是垛義是標義。如文殊經中明學射。初雖遠垛。後
漸近之。乃至任運中的。首楞嚴三昧亦爾。以是因緣名落叉也。復次身印口真言意本尊。即是三行差別不同。即是三相。即此三相入
阿字門故。離於三相一相平等。如是照見。是三落叉義。落叉者見也故云勿異者不得他觀也。復次前云三句義。謂菩提為心種子即
因也。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從首至終。皆明此三事。或自顯此三德。或為成他三行。言三落叉者。即與此相應也。謂行者最初先須有
菩提心相應。此是一切佛法因也。若不發心。即離於妙因何有進行耶。雖已有心若望路不進。有願無行何能成就大悲胎藏生一切
功德身乎。或雖能進行。以離方便故而有疑心。因疑心故一切不成。亦不得入實相也。是故佛誡諸行人。必須依師而學。不得自專以
自利根分別力故。輒尋經文便自行之。隨聞便用。不入漫荼羅。不受三平等戒。不能具解方軌。以不知故。雖發心修行勇猛精進。然以
方便差失故。所為不成。故而生疑心。以疑心故。謗毀如來祕密之藏。即是五無間因。趣五無間道。以是因緣。須具三句義不得闕少。
是三落叉義也。已此事故。次後品付囑中。復明擇弟子相。文相承躡耳。次是觀囑品。經雖不言其義如是也。
次囑累品第三十一
[0787a08]次佛告大會。即是經文初。云十世界塵數金剛菩薩也。今說經欲了。故加付囑也。汝等應住不放逸者。即是承攝前文。此大乘密教。當
如是法相承。若授受失宜。即是專檀自恣而越法則故。云住不放逸也。復次如上三句義。自利利他之行。汝等當住阿字義。祕密教中
而為佛事。若不隨此。即是住於放逸也。以差機而授或損彼善根。故經云。有智若聞即能信解。無智疑悔即為永失。若菩薩不深觀眾
生本末因緣種相體性。而率爾傳法。即是為人天怨。是為大放逸行也。故次云。若不知彼根不得授與。根即信等五根利鈍之相也。除
我弟子者。謂已依我教而住。心相體信方堪授之。若餘世間外道之類。未入正法信心未固。當且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善。不得輒爾為說
也。若菩薩照機。固自由己智力。今為末代傳法人等。更明外迹可傳之相也。前經初明擇弟子相。今又說之。然皆略舉宗。大本中具明
也。良晨生者。大本中具明如是宿次如是執曜時節而生。則有如是根性如是相貌。宜即與如是教法。其言甚廣。又一一皆有淺略深
祕兩說。今此中但舉其綱目耳。求勝上事。即是發菩提心。唯求如來具足道之行。凡所施為非求餘事。所行廣普妙也。微細者。謂聞一
字一句。即能自以智力廣解無量義趣。廣演無僻之類也。思念恩德者。乃至從師聞一句之義。乃至成佛。猶不忘報之。常知恩報恩也。
渴仰者。謂心慇懃希求勝法。猶如薩陀波倫之類。乃可為說。歡喜住者。謂聞妙法心喜踴躍遍於身心也。不求彼法者。乃至不受餘經
一字之類也。次又辯其外相。略說其色。謂青白也。即是非白又非大黑。是吉祥色也。大本廣明。今但舉一隅耳。頭廣。謂如羅云頂如傘
蓋之類。然不太廣又不合小。要直豐纖得中而相具也。高頸。謂頸不太長又不太短。以要言之脩直得中而不過甚也。額廣而嚴。亦謂
極理太廣。又須具足端嚴之相也。鼻脩者。謂非太隆高非太卑平。當如金鋌之類也。略說身心堪為道器之相。如是之人乃堪傳習也。
彼具相者。謂佛子。如是人當與之。慇懃攝受教之也。瑜伽論十地中說也。又勸囑必是堪繼傳者。當勤教授之勿令失時也。時金剛手等具大德者
(即是上來會眾也)時彼聽眾聞說是者。於諸本尊所說之教。我頂戴受持得已。謂已如受王教奉行流布。當作供養。時眾重起禮佛。
為法久住故請佛加持也。問佛所說頂受奉持。為一切智作禮而請如來加護。所以者何。佛已付囑如是祕藏。以荷重任行如來事其
職不輕。然此妙法。如來在世猶多怨疾。何況末代惡世之中。然我等已發誠願。要令如是之經廣行流布也。是故請佛以自在神力。加
護我等令所願得成也。法眼道久住世遍一切者。即是弘經之願。以佛加持願令此法眼久行於世也。此是開佛知見之大慧道。一切
諸佛所行之路。故云法眼道也。當令此道久住於世窮眾生際。又橫遍世界無不流通也。即是上行等云。隨佛有迹之處我皆誓傳此
法。此本問弘經之意也。時佛受彼請故。即以真言而加持此法。如經中說也(未說句義更問)時諸上首菩薩等。聞佛說已頂戴受持。已廣說摩訶
毘盧遮那成菩提加持神變經竟。問前三句。一者菩提心為種子。二者大悲為根。三方便為後。今就大悲藏漫荼羅說之。為以中台為菩
提心。次八葉為大悲。外三院為方便也。答云此有二種。若有修行者因中說之。有如來之果地說之也。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
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正道相應。即是大悲胎藏花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而引導之。乃至令
成就世間八心以來。即是外院之位。次漸漸向裏。及二乘亦在此內。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
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然此八葉及中胎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毘盧遮那耳。為欲分別如來內證之德表示于外故。於一法
界中。作八葉分別說耳。且如四菩薩東南。普賢者何也。普賢者是菩提心也。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無上大果。故最初得名。次文殊師
利者大智慧也。先發淨菩提心。如普賢觀經次第。乃至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常樂我淨波羅蜜等之所攝成。皆是淨菩提心也。次即說
第一義空。我心自空善惡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等。即妙慧也。以此第一義空之妙慧。淨彼遍一切處淨菩提心。平等慧利刃。斷無
始無明根。即入菩薩正位。故雖有菩提心而無慧行。即不可成果。故次明文殊也。次西北方彌勒。即是大慈大悲。俱是第二句中之義
也。以此大悲藏。增長成就妙菩提樹枝條花葉。故次說彌勒也。若慧而無悲。則方便不具。則不得成菩提。不能具六度攝眾生也。次東
北觀音。即是證也。證謂行願成滿。得入此花臺三昧也。若就未成果時觀之。此則差次淺深。今以如來平等慧觀。從因至果。但是如來
一身一智行耳。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何以故。此處微妙寂絕出過心量。說何示人耶。故
漸次流出漸入第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三院。雖作如此流出。亦不離普門之身。其八部之眾。皆是普現色身之境界也。若就情機
而說。則三重壇。從深令至淺。乃至世天真言義淺。但是應身道。方便未究竟也。若開實性。即世天真言與大日如來。何相異耶。從如來。
則從深至淺從內漸外。而成三重壇。從眾生。則從淺至深從外漸內。而成三重壇也。又如字義。即是此之次第也。初阿字在東方。如梵
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法諸方中東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其名曰寶幢佛。次即是阿(平)字是行也。若但有菩
提心。而不具修萬行。終不成果。與前四菩薩義不殊。其佛即是花開敷也。次即暗字三菩提也。以萬行故成正等覺。其佛名阿彌陀。即
西方也。次鼓音即是大涅槃。其惡字是正等覺之果。果故次說也。次即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此是毘盧遮那佛本地之身花臺之
體。超八葉絕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為念本誓開示大悲藏。普引眾生入佛慧故。復以加持神力。普現身口意。遍滿
生死中。當知此即是方便也。若離方便。如來本地尚不可說。何況以示人耶。不可為諸上首等菩薩說。何況流入生死中耶。以此方便
同於大空。而現眾像。當知一切大會漫荼羅。皆是一身無別身也。即是普門身。即是法界身。即是金剛界身也。又菩提黃色。是金剛性
次行赤。是火義。即同文殊之義。萬行以妙慧為導。不得離慧而有作也。次成菩提白色。即是圓明究極之義。又是水義。如我昔所願。
今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為是事故。是起大悲故也。次即是大涅槃迹極返本。眾生有緣之薪盡則如來方便之火息。故
涅槃也。佛日已隱於涅槃山。故色黑也。中心空。具一切色。即是加持世界漫荼羅。普門之會。畢竟清淨無所不有也。其百字輪。所以從
外向內。亦是此義。如中台者。一切本尊亦如此說。如金剛手種子va字。嚩即成五事。嚩是菩提心。vā是行。vaṃ是三菩提vaḥ
是涅槃vāḥ是方便。所以云方便為後。是此義也。如蓮花尊亦有五事sa娑是菩提心sā是行saṃ是成菩提saḥ
是涅槃sāḥ是方便。如文殊以ma字為種子。亦有五義ma菩提心mā行maṃ成菩提maḥ涅槃māḥ方
便。餘一切尊種子字。皆亦如是廣說。以是義故。金剛手者即是大日如來。觀世音者亦是大日如來。文殊師利者亦是大日如來。乃至
鬼神八部一一亦有此義。亦即是成大日如來。體雖是一。而義各異。所以瑜伽中云。毘盧遮那言我即是文殊觀音等。我即是天即
是人。即是鬼神即是龍鳥。如是等無不即是者。由此義也。又云。此大悲藏本尊位次等及形色各殊。為未深入瑜伽者初學之時。不正
觀本尊故。佛以方便示此。令心有所緣耳。及觀成時。以法力所加故。自然恒與佛會相應。設不作念猶自明了。況加觀耶。如是時。自然
真見漫荼羅也。此地者。即是淨菩提心是。已上所表。皆是大日如來法身妙莊嚴之相也。又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
如來大法身也。為度人故漸出于外。故次圖中復有文殊觀音等。以類可解也。又云。如八葉中。普賢是菩提心。文殊是慧。彌勒是悲。
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來。而有菩提心也。大慧即是大日如來。不離此大日如來別有慧也。悲即是大日如來。不離於大日如來別有
悲也。當知准此說之。萬德皆爾。猶如天台法身般若解脫義。若但法身主得名之類。與此相合也。問百字輪外內。一一作如是次第。即
是漫荼羅引入。漸攝至於中之義耶。答此謂於因果也。若修行者。初發菩提心。次進行。次成正覺。次住涅槃。次起方便。即作如是次第也。若自果地而說者。即以
ka迦字最在內。次kā行。次kaṃ菩提。次kaḥ方便最在外也。其ka迦字同於a阿體。即為法體之果。不作菩提心
因地之說也。從法身起應。次流向外。以度眾生。猶如漫荼羅自中台出。至八部世天之位。又從外引入佛果。猶如漫荼羅從乃至八心
之初。直至成菩提方便等也。云仰壤拏那麼等字。亦隨出入義。或在百字內。或在百字外也(更問)又問就行者心中觀行。作漫荼羅大悲
藏義。即以中台為菩提心。漸次向外。乃至世間天位為方便耶。答凡進行者。有次第也。先依法持誦。作真言手印等觀於圓明。或但觀
字或但觀印。隨作一事成時。三事成也。初觀圓明亦不能見。由手印真言及念本尊故。三業漸淨心障淨故。即漸見圓明。若見圓明
時。或於其中有本種子字宛然明著。如其形色也。若得如是見時。自心亂想息除。湛寂心常一。不為外緣所動也。既如是見猶是外緣。
次當引外向內作如是觀察。此圓明者。即從我心而出。當知內亦復如是。夫圓明清淨。即心之體性。無別法也。猶勤方便觀察內心故。
即見此圓明字。唯是自心。不復外緣也。乃至若外圓中。明見本尊等。如上方便。今內觀時。即是自身作毘盧遮那等本尊也。既如是與
瑜伽理相應。即是隨分成就也。以瑜伽相應。所觀隨意即成。即觀此心八葉。如上方便。即於此心花臺上。為漫荼羅中胎。其外八葉。亦隨佛位次列布也
(又云此八葉即是大悲藏第一重也)爾時行者。觀心八葉作中胎。觀其身即是漫荼羅。從心以上為第一院。從心下至臍第二院。從臍以下
為第三。世間天院。諸尊形色相好。各各差別宛然。其自身中而現對之。猶如親入佛會也。然未見諦人。猶未能如毘盧遮那作種種神
變等。但是觀心成就耳。然有一事真實不虛。所謂我即是也。我即是者決定諦信我即法界我即毘盧遮那我即普門諸身。此事不謬。
如上真言。加持義中我即法界是也。又云。法身而有自在神變加持。此不足疑也。如瑜伽金剛頂中引數百喻。大本廣說其意。云如帝
釋處在天宮中。其地一切皆瑠璃寶。外內清淨。一一天眾自居其宮室內。而見帝釋常在其宮宛然相對。何以故。以此地等一切皆
妙寶所成。遞相暉映更相引發。彼不來此不去亦不相和合。而緣具故如此。而實無生無所有。不可不信也。又如諸天在歡喜園。放逸
太甚。爾時以其宿業力故。從樹葉於中有法教之音。呵彼令住正行。爾時天等。即暫止放逸心念善行。然實一一樹葉中。求不可得。亦
不從天身中生。不自不他而成此事。又如與修羅戰時。天鼓出聲安慰天眾。令發勇健之想。令修羅怖畏退散。而實此鼓無形無住處。
但以諸天功德眾緣所成。皆不可思議。況法身耶。又如大梵王在本宮中。一切天眾念欲得見者。無不皆現其前。以諸天等。皆知彼清
淨行又端嚴相好第一故。煩惱貪欲等心息。為生無量善願。隨分進修淨行。然梵王於本宮中。不動不搖亦不作意。我當普應於彼而。
各各皆現其前。皆作是念。獨為我現為我說法。是等世間以少福願。尚有如是不思議用。何況如來法身。而不能成就如是自在神力
加持神變耶。然常途說法。或云法性或云法身。寂靜如空無所動作。都不說具足如是力用。以為凡起神變。皆是有為之心三昧之力。
而不言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問漫荼羅第一院東方。唯有三角虛空眼及如意寶三事。餘空缺云何。答如真言及手印中。如如來毫
相如來舌。如來牙如來齒。如來臍如來甲等。皆在此重也。當次列之。其佛頂在第三院。此中無也。問寶幢佛是何義。答此是菩提心也。
如世軍中有幢。是眾中之軍首之標幟。咸所瞻望。進止之節莫不隨之。猶如一切萬行。皆為此菩提心也。以之為標為主。故得名也。次
寶幢即云華開敷佛何耶。自此是行義。十度萬行資菩提心。次第敷榮。牙莖花葉滋榮可愛。故得名也。次花開敷云阿彌陀何也。此是
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受用其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皆得名也。次鼓音佛者方便也。既得大果。是自受用而已即普為一切眾生
演之。種種方便成所作智。猶如天鼓之音無思而成事業。故得名也。又前云北方阿閦者。經誤也。此是瑜伽義。與此不相應。以鼓音佛為定也。
大毘盧遮那經釋義卷第二十
[0789c26]嘉保二年二月廿日於金剛峯寺奧院東菴室觀音院大僧都奉受了
[0789c28]觀音院大僧都寬意大御室性信御付法也式部卿敦貞親王御息東寺第二長者存日辭退高野山御籠居云云 從嘉保二年至寬永六年五百三十五年也。
[0789c31]廣澤受法末資顯證記之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39冊No.1796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版本記錄】CBETA電子佛典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本網站係採用CreativeCommons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台灣(中華民國)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1998-2016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