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 on the Vairocana Sutra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七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漫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0648b08]經云。復次祕密主。聲聞眾住有緣地。識生滅除二邊。極觀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是名聲聞三昧道者。如阿毘曇。明九想八念背捨
勝處一切入三三昧等。皆名住有緣地。依此等三昧為方便故。令其心恬然而靜。得正觀察。覺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有因有緣。世間以
集為因。以苦為果。出世間以道為因。以滅為果。如阿含中廣明。毘尼中舉要言之。所謂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
沙門說也。以知因緣生滅故。滅有無見遠離斷常二邊。得真諦智生。故名極觀察智。以能極觀察故不倒不謬。故名為諦也。從無明至
老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乃至輪迴無際。若隨此而輪。名之為順。既見四真諦已。背生死流隨行聖道。乃至能自記說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不隨順。如是種種不隨順行。要三昧為因。故曰得不隨順修行因。聲聞三昧。雖復諸部異說種
種不同。但合如是法印者。即名正行。若無如是印者。是名邪行也。
[0648b27]經云。祕密主。緣覺觀察因果。住無言說法不轉無言說。於一切法證極滅語言三昧。是名緣覺三昧道者。因果即
是十二因緣法。如聲聞極觀察智解了唯蘊無我。以厭怖心重故。疾斷煩惱自證涅槃。不能分折推求十二因緣實相。辟支佛智慧深
利故。能以總別之相深觀察之。見一切集法皆是滅法。此與聲聞異也。阿含云。十二因緣法者。有佛無佛法位常住。龍樹亦云。此中
法位即是如之別名。此是一切世間最難解處。故世尊始成道時不樂說法。意在於此。辟支佛所入漸深。故云住無言說法。言不轉
者。謂住此第一義時無有聲字。故不可轉以授人也。世尊得無礙知見於法自在。能於無言說法中。為作名字轉受眾生。辟支佛智慧
有礙。是故不能演說。復次辟支佛。觀一切集法皆悉如涅槃相。於種種有為境界中。皆亦戲論風息不知所云。故名證極滅語言三昧。
修瑜伽與此相應。是名緣覺三昧也。此二種三昧。皆是菩提心難處。然但是所行道中一種心相。非謂不思議心性。可有如是三乘定
相。是故行人。以此法印自印知已。便當直過無礙。若不善知識知。則為所留礙也。
[0648c20]經云。祕密主。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繫屬他主空三昧生。是名世間三昧道者。謂一切世間三昧。以要言之。至於究竟之處。皆滅壞因果
及從因辦果時所有作業。謂此三事若生若滅。皆繫屬於他。他謂神我也。所以然者。若行人不解正因緣義。而修證諸禪。必當計著自
心以為內我。彼見世間萬法因心而有。則謂由神我生。設令不依內我必依外我。即是自在梵天等也。若深求此中至賾。自然撥除因
業。唯我性獨存。乃至無一法入心。而證空定。最是世間究極之理。是故垂盡三有還墮三途。雖於禪定中。發種種世間勝智具五神
通。研其宗趣終歸是處。故以斯一印。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若行者入此心時。當自覺知也。經中佛說攝偈。就五種三昧道中。大分
為二。謂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皆名出世三昧。若諸天等所說真言法教道。皆屬世間三昧。出世間三昧皆有實益。故云摧害於諸過。
世間三昧但有權益。故云為利眾生故也。如餘經所說。求小乘人。當修行作觀。即便於世間法教深生厭離。求大乘人。又於聲聞法教
深生怖畏。此皆為未知祕密藏者。作此方便說耳。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相門。如行者初住有相瑜伽。則是世間三昧。但
於此中了知唯蘊無我。即是聲聞三昧。若以十緣生句觀諸蘊無性無生。即是菩薩三昧。餘如住心品中廣明。不同餘教以心性之旨未
明故。五乘殊輒不相融會也。若更作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
何有淺深之殊。今偈中所說。就彼等自所流傳法教而言耳。
[0649a23]經云。復次世尊。告執金剛祕密主言。祕密主。汝當諦聽諸真言支分也。大判真言。略有五種。謂如來說。或菩薩金剛說。
或二乘說或諸天說。或地居天說謂龍鳥脩羅之類。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真言。第四名諸天眾真言。第五名地居者真言。亦可通名諸
神真言也。如聖者真言。亦說阿字或囉字等。彼諸世天乃至地居鬼神等。亦復說之。彼相有何殊異者。阿闍梨言。若佛菩薩所說。則於
一字之中具無量義。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義。謂不生義。空義。有義。如梵本阿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緣之法。故名為有。又阿
者是無生義。若法攬因緣成。則自無有性。是故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道。故龍樹云。因緣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
論明薩婆若。有三種名。一切智與二乘共。道種智與菩薩共。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其實一心中得。為分別令人易解故。作三
種名。即此阿字義也。又如囉字亦有三義。一者塵義。二者以入阿字門故即是無塵義。又有波羅密義。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
生。當知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法。如阿字囉字者。餘諸字義皆然。又一切語言中帶阿聲者。皆阿字門所攝。若帶囉聲者。皆囉字門
所攝。餘字亦爾。與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亦同。下文不復廣釋也。若諸菩薩真言有阿字者。當知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中。具一切義。
非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若二乘真言有阿字者。當知只約盡無生智寂滅涅槃明不生義。若梵天所說真言有阿字者。是約出離
五欲覺觀不生明義。若帝釋護世真言有阿字者。是約十不善道及災橫不生明義。餘皆以類可知也。如上所說皆是隨他意語。明淺
略義耳。若就隨自意語明深密義。隨入一門。皆具一切法界門。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何有淺深之別。若行者。能於無差別
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無差別義。當知是人通達二諦議亦識真言相也。復次經中自說諸真言相。初偈云正等覺真言。言名成立
相。如因陀羅宗。諸義利成就者。此明如來真言通相也。今但約最初三昧耶真言說之。言謂一一字。皆是一種入法界門。如言阿三迷
者。阿字是無生門。娑字是無諦門。麼字是大空門也。名謂此一一字門共成一名。阿名為無。三迷名為等。若更合之。即是無等也。成立
為籍此眾名。始終共成一義。如初句云無等。次云三等。次云三昧耶。共相成立。即是無等三平等三昧耶也。復次如以多名共成一
句。所謂諸行無常等。乃至綜此多句共為一偈。然後義圓。即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等。皆是真言所成立相。餘皆
放此。如因陀羅宗者。因陀羅是天帝釋異名。帝釋自造聲論。能於一言具含眾義。故引以為證。世間智慧猶尚如此。何況如來於法
自在耶。諸義利成就者。謂如來真言。於一一言。皆具能成就一切義利。一一名中。亦具能成就一切義利。一一成立相中。亦具能成就
一切義利。且舉三昧耶真言。最初阿字。以本不生義故。即有息災用。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德具足無缺。即有增益用。以本不生故。無
量過失殄滅無餘。即有降伏用。更無一法出此本不生者。即有攝召用。如是本不生中無所有功。即能成辦一切諸事。如阿字者。餘一
一字亦如是。如一一字者。一一名句及成立相。皆亦如是。是故當知即此真言中。具足一切功用也。已說真言通相竟。次明真言別
相。故云有增加法句。本名行相應。謂凡作真言事業。當觀此真言中。本所立名及所為意趣。辨其部類差別。隨性相所應而行用之。若
真言名義與所用。或不相應。則當依法增加語句。如真言中。法界法性大空不思議界種種差別名言。與如來自證真體相應者。當知
是佛部真言。設令是餘部者。亦可作佛部用。若有大悲普眼無染著等相應名義。當知是蓮花部用。若有金剛不壞無戲論等相應名
義。當知是金剛部用。如是等義無量無邊。瑜伽者當以意推之。不可詳載也。復次經中。自說名行相應之用。謂若諸真言中。有此oṃ(唵)hūṃ(
𤙖)pha(發)ṅka(磔迦)hri(頡唎)bhi(嫓)等字者。當知是佛頂名號也。若有gṛ
hṇa(揭㗚佷拏也)(是執取義)khadaya(佉陀耶)(是食義)bhaja(畔闍)(是破壞義)
hada(訶娜)(是打義)maraya(摩羅也)(是殺義)phaṭaya(鉢吒也)(是撲義)
如是等字義類。當知是忿怒等諸奉教者真言。可作降伏攝召用。如說噉食義者。噉食謂令諸忿怒等。吞滅一切毘那也迦之類。果如所言。諸佛則有
殺眾生罪。今此宗明義。所謂毘那也迦。即是一切能為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若能噉食如是重障。使心目開明。當知是名真忿怒
者。以此佉字門。噉食一切眾生障。則是如來所使。行如來事。餘以類推之可解也。復次若真言中。有namaḥ(納麼)(是歸命義)svā
hā(莎縛訶)(是攝取義)等字。當知是修三摩地。寂靜相應真言也。或有ṣata(扇多)(是寂義)viśuddhā
(微成陀)(是清淨義)等字。當知是成滿一切諸願真言。又此扇多亦是息災義。佛部相應。餘如蘇悉地等詳說也。如上所
說。皆是諸佛菩薩真言相。次云。若聲聞所說。一一句安布者。以聲聞因他得解入法性未深。不能於一言中具含眾德。如說諸行無常
一四句偈。要令次第安布文義無缺。乃成真言。不得以字門明義及增加名句。辟支佛雖無言說。亦能以神通力現出真言。諸有受持
之者皆獲義利。是中少有差別者。謂辟支佛與聲聞。漏盡則同而三昧有淺深之異。能以神通利物。令其所願皆得成就。除四大弟子
之外。餘聲聞力所不能。又其真言唯說十二因緣寂滅之理。故云。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也。經中次說真言如實相。故云。復次祕密
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
諸真言。真言法爾故者。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此真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
法。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名為真實語耶。是故佛不自作。不令他作。設令有能作之人。亦不隨喜。是故此真
言相。若佛出興於世。若不出世。若已說若未說若現說。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眾聖道同。即此大悲漫荼羅一切真言。一
一真言之相。皆法爾如是。故重言之也。若如是者。則是諸真言相。畢竟寂滅不授與人。何故有時出興有時隱沒。故經復釋所由云。
祕密主成正等覺。一切智者一切見者。出興于世。而自以此法。說種種道隨種種樂欲。乃至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說真言道。此
意言。如來自證法體。非佛自作非餘天人所作。法爾常住。而以加持神力。出興于世利益眾生。今此真言門祕密身口意。即是法佛平
等身口意。然亦以加持力故。出現于世利益眾生也。如來無礙知見。在一切眾生相續中。法爾成就無有缺減。以於此真言體相不如
實覺故。名為生死中人。若能自知自見時。即名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是故如是知見。非佛自所造作。亦非他所傳授也。佛坐道場證如
是法已。了知一切世界。從本以來常是法界。即時生大悲心。云何眾生。去佛道甚近不能自覺。故以此因緣。如來出興于世。還用如是
不思議法界。分作種種道開示種種乘。隨種種樂欲心機。以種種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說真言道。雖從機感因緣生。而不動實際。雖善
巧方便無所不為。然非佛所作。雖普門異說。而但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若行者於此真言十喻中。妄見有為生滅更增心垢。則非
如來之本意也。復次世尊。以未來世眾生鈍根故。迷於二諦不知即俗而真。是故慇懃指事。言祕密主。云何如來真言道。謂加持此書
寫文字。以世間文字語言實義。是故如來即以真言實義而加持之。若出法性外。別有世間文字者。即是妄心謬見。都無實體可求。而
佛以神力加持之。是則隨於顛倒。非真言也。已知所加持處。如來以何法加持耶。故佛次言祕密主。如來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
集修行真實諦語。四聖諦四念處。四神足十如來力。六波羅蜜七菩提寶。四梵住十八佛不共法。祕密主以要言之。諸如來一切智智。
一切如來自福智力。自願智力。一切法界加持力。隨順眾生。如其種類開示真言教法者。謂以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功德。而作遍
一切處普門加持。是故隨一一言名成立中。皆如因陀羅宗。一切義利無不成就。又此一一功德。即同真言之相。法性自爾非造作所
成。今且約阿字一言以辨其義。如行者自證心時。了知世出世間因果本不生故。無苦集滅道而有一實諦。見此一實諦已。必定師子
吼。廣為眾生說之。是名積集修行真實諦語。又知八倒本不生故。成如來念處。知四如意足本不生故。成法性神通。知是處非處智等
本不生故。成佛自然智力。知六蔽本不生故。到於六度彼岸。知七菩提分本不生故。成七種無師覺寶。知四梵住本不生故。成無緣
慈悲喜捨。知十八種法本不生故。是故出過心量不與一切眾生共。乃至種種法門。當自在說之。復次如此經初品中義。若了知唯蘊
無我。乃至證寂然界時。當約我人眾生壽者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以五喻觀察性空時。當約諸蘊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觀察蘊阿
賴耶。乃至覺心前後際不可得時。當約心之影像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極無自性心生時。當約淨菩提心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乃
至如來地。當約大悲胎藏漫荼羅究竟不生義明種種法門。如阿字不生門者。迦字無作門等皆應廣說。如一一字者。乃至一一名一
一成立皆應廣說。復次世尊於法自在。或以一字攝菩提心等種種一法門。或以二字攝止觀等種種二法門。或以三字攝三空等種
種三法門也。或以四字攝念處等種種四法門。或以五字攝根力等種種五法門。或以六字攝六度等種種六法門。或以七字攝七菩
提寶等種種七法門。或以八字攝八直道等種種八法門。或以九字攝九定等種種九法門。或以十字攝十力等種種十法門。乃至以
無量字攝無量法門。諸名句等亦復如是。若就真言通。相如行者持一阿字門時。隨彼性欲機緣。或悟四念處或悟四神通等。各各不
同。然隨解了一法門時。即具諸餘法門。種種法寶不求自至。若就別相。如以四字攝四念處門。若如法修行時。雖自昔未曾正觀身受
心法。自然悟念處門。而入法界諸法門。常途名義如智度等廣說也。復次如來以種種法門。不可遍舉故。復舉要言之。初云一切智智
者。即是總舉十方三世如來一切金剛智印。以此同共加持。則無所不周。又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所集無邊福聚。發生無盡大願。
至薩婆若中究竟圓滿。是故皆得智名。言以如是福願智力。及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隨順世間。如其種類而作加持。是故於一切眾
生種種身語意。皆可開示真言教法。
[0651b26]經云。祕密主云何真言法教者。即謂阿字門等。是真言教相。雖相不異體體不異相。相非造作修成不可示人。而能不離解脫現作聲字。一一
聲字即是入法界門故。得名為真言法教也。至論真言法教。應遍一切隨方諸趣名言。但以如來出世之迹始于天竺。傳法者且約梵文。作一途明義耳。
[0651c04]經云。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者。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
說。故為眾聲之母。凡三界語言皆依於名。而名依於字。故悉曇阿字。亦為眾字之母。當知阿字門真實義。亦復如是。遍於一切法義之
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不從眾緣生。從緣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觀此能生之緣。亦復從眾因緣生。展轉從緣誰為其本。如是觀
察時則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猶如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
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而世間凡夫。不觀諸法本源故。妄見有生。所以隨生
死流不能自出。如彼無智畫師自運眾綵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還自觀之。心生怖畏頓躄於地。眾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本源畫作
三界。而還自沒其中。自心熾然備受諸苦。如來有智畫師既了知己。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漫荼羅。由是而言。所謂甚深祕藏者。眾生自
祕之耳。非佛有隱也。迦字門云一切諸法離作業故者。梵音迦哩耶是作業義。如諸外道計有作者使作者等。諸部論師。亦說有作有
作者。有所用作法。三事和合故有果報。若因般若方便。謂有決定即墮無因。若墮無因一切法即無因果。能生法名因所生法名果。是
二法無故。作及作者所用作法。罪福果報及涅槃道。一切皆無。復次作作者相因待生。若定有作法。則當定有作者。皆是不異外道論
議。如中論觀作作者品中廣說。今正觀察作作者等。悉從眾緣生。即入本不生際。本不生際者。有佛無佛法爾如是。誰造作之首。是故
若見迦字。則知一切諸法皆是造作所成。名為自相。若是作法者。當知畢竟無作。名為真實義也。佉字門一切諸法等虛空不可得故
者。梵音佉字是虛空義。世間共許虛空是無生無作法。若一切法本不生離諸作。是畢竟如虛空相。今此空相亦復不可得也。何以故。
如世間無色處名虛空相。色是作法無常。若色未生。色未生則無滅。爾時無虛空相。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空。中論觀六種品
中廣說。此中義亦如是。若色本來不生。何者名為無色處。無色處不可說。則無虛空定相。復次諸法如虛空相。是為不誑相涅槃。如經
說五陰滅更不生餘五陰。是涅槃義。若五陰本來不生。今何所滅而名涅槃耶。是故如虛空相亦不可得。是佉字門真實義。哦字門一
切諸法一切行不可得故者。梵云哦哆也(二合)是名為行。行謂去來進退不住之義。今從阿字門展轉釋之。以諸法本不生故無作。無作
故則無所待對可說為空。空者即是不行處。不行處尚不可得。況行處耶。中論觀去來品明行止義。以相續故名行。如從穀子生牙
莖葉。及無明緣諸行等。以斷故名止。如穀子滅故牙莖滅。無明滅故諸行等滅。若法已行則無行。已行故未行亦無行。未有行法。故行
時亦無行。不離已行未行故。以如是等種種門觀察。畢竟無行。無行故則無所止。以無行無止故。則是無有往來諸趣者。亦無住涅槃
者。復次若人。不動本處即是所詣處者。當知是人無行無到。故云一切行不可得也。伽字門一切諸法一合不可得故者。梵云伽那是
密合義。如眾微相合成一細塵。諸蘊相合而成一身等。中論觀合品。諸論師言。以見可見見者三事故。而有所見。當知有合聞可聞聞
者。乃至染可染染者等諸煩惱亦然。答者云。凡物皆以異故有合。而今一切法異相不可得。是故無合。如彼廣說。以字門展轉相釋故。
且以行義明之。凡有所行。當知必有行可行行者三事相合。今一切法。本不生故則無所行。若無所行。云何行可行行者得合耶。復次
若諸法各各異相。終無合時。若至本不生際。則無異相亦不可合。是故一切法畢竟無合也。遮字門一切諸法離一切遷變故。梵云遮庾(二合)
底即是遷變義。又梵音遮唎耶是諸行義。如見遮時。即知諸行遷變不住。中論觀行品云。諸行名五陰。以從諸行生故。是五陰
皆虛妄無有定相。如嬰兒時色乃至老年時色。中間念念不住。分別決定性不可得。性名決定有。不可變異如。真金不變。今諸法雖生
不住自性。是故當知無性。如彼廣說。若無性者即是本初不生。本初不生者即是如來之身。常恒安住無有變易。故云離遷變也。復次
若一切法是和合所成。則有遷變。今諸法無生無作乃至無所行故。則無和合。無和合故則離一切遷變。凡諸字門。皆當逆順旋轉相
釋使無罣礙。今且約次第相承耳。車字門一切諸法影像不可得者。梵音車(上聲)野是影義。如人影像皆依自身。如是三界萬法唯是
識心。因緣變似眾境。是事如密嚴經廣說。乃至修瑜伽者有種種不思議事。或能面見十方諸佛普現色身。亦皆是心之影像。以心本
不生故。當知影像亦無所生。無所生故乃至心無遷變故。影像亦無遷變。所以然者。如影自無定性行止隨身。心影亦爾。以心動作戲
論。無一念住時故。世間萬用亦復為之流轉。若了心如實相時。影亦如實相。故不可得也。惹字門一切諸法生不可得故者。梵云惹哆
也是生義。如泥團輪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縷繩機紵織師等和合故。有疊生。持地築基梁椓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酪酪器
鑽人功等和合故。有蘇生。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等和合故。有牙生。內法因緣亦如是。無明行等。各各生因而復生。是故若見惹字
門。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從緣生。如說偈言。眾因緣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是故生不可得也。外道論師。說種種邪
因緣或無因緣生一切法。佛法中人。亦有失般若方便故。取著因緣生滅相。如中論廣破。復次阿字門是諸法本性不生。惹字門以十
喻觀生。雖從緣有而不可得。若生畢竟不可得。則不異無生際。又十喻是心之影像。不出法界。故生亦不出無生際也。社字門一切諸
法戰敵不可得故者。梵云社麼攞是戰敵義。若見社字。則知一切諸法皆有戰敵。如世間善不善法。逆生死流順生死流法。布施慳貪。
持戒乃至智慧無明等。更相待對勝負無常。乃至如來出世。以一切智力破魔軍眾。亦名為戰。然一切法中。義不成故。智慧煩惱
竟為屬誰。而言毘婆舍那能破煩惱耶。若言明生時暗滅故名為破者。為已生故破。未生故破耶。已生則無暗。更何所破。未生則自無
有體。又何能破。若生時名為半已生半未生。故明暗畢竟不相及。又一切法本不生。乃至無影像故。便同一相不出於如。云何佛界如
與魔界如戰。故佛坐道場時。但了知諸法無對。而世間談議自立戰勝之名耳。吒字門一切諸法慢不可得故者。梵音吒迦囉是慢義。
謂見彼法卑下此法高勝。如三界六趣種種優劣不同。所起慢心無量差別。略說有七種相。如毘曇中廣明。乃至求三乘人。猶有上地
下地不平等見。今觀諸法無生乃至無待對故。則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故如來亦名一切金剛菩薩。亦名
四果聖人。亦名凡夫外道。亦名種種惡趣眾生。亦名五逆邪見人。大悲漫荼羅正表此義也。咤字門一切諸法長養不可得故者。梵音
毘咤鉢那是長養義。如世間種子為因五大。時節為緣。漸次滋長得成果實。內法亦爾。於業田中下識種子。無明所覆愛水所潤。而得滋長。如稻芉
經中廣明。今此經違世順世八心。相續增長亦有因緣。乃至淨菩提心。以五字門為緣生大悲根。佛娑羅樹增長彌布滿於法界。然一切法。即由此五字門。本不生離
言說自性淨無因緣如虛空相故。長養不可得。復次從阿迦字以來展轉相釋。乃至諸法畢竟平等無有高下。以無高下故。當知即無
有增長也。拏字門一切諸法怨對不可得故者。梵音云拏麼囉是怨對義。如世間仇讎更相報復故名為對。又前云戰敵是彼此相加。
此中怨對是避仇之義。梵音各自不同。毘尼中。佛說以怨報怨怨終不絕。唯有無怨怨乃息耳。又說女人是梵行者怨。無量義經。亦說
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是故行者見拏字門時。則知一切法悉有怨對。名為了知字相。又以諸法本不生。乃至長養
不可得故。當知怨對亦復本來不生。乃至無有長養。是故如來畢竟無有怨對。名為字門真實義也。荼字門一切諸法執持不可得故。梵音[王*易]
迦是執持義。以荼字上安置點。是故轉聲為[王*易]。其體則同。又云蘗哩何者。亦是此別名。
[0653b21]經云。鬼魅所著。或云非人所持。智度云著襄。皆是蘗里何鬼所作。以著人不相捨離故。以為名。其日月五星等。亦以終始相
隨故。梵語名蘗哩何。翻為九執。正相會一處。天竺曆名正著時。此執持義。與陀羅不同也。見此荼字門。即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為
四魔所著不能捨離。是名字相。今以阿字等種種門。展轉觀一切法。皆不可得故。當知一切法無有怨對。以怨對本不生故。終不以平
等法界執著平等法界。故云一切諸法執持不可得也。多字門一切諸法如如不可得故者。梵云哆他多是如如義。語勢中兼有得聲。
證得如如即是解脫義。如謂諸法實相。種種不如實見戲論皆滅。常如本性不可破壞。若見多字門。即知一切諸法皆是如如相。名為
字相。然有一類外道。計有如如之性。若知見此有名為解脫。雖作此說。只是於我見上轉作異名。龍樹以為聲聞經中言法住者。亦是
諸法如如義。以所入未深故。而生滅度之想謂證涅槃。然生死涅槃是相待法。若知生死從本際已來。常自如涅槃相。復待誰故說為
涅槃。是故一切法。畢竟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中論亦云。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釐毛無別。以無差別故。一切法無怨
對。無怨對故無執持。無執持故亦無如如解脫也。他字門一切諸法住處不可得故者。梵音薩他娜是住處義。亦是住義。如人從此住
處昇上某處。其所依處所說名為住。諸賢聖地位亦如是。約諸行道人心迹所依所止息處故。說種種名。若見他字時。即知一切諸法
無不待緣成故。當知悉有所依住處。是為字相。然諸法本來不生。乃至如如解脫亦不可得。則無去無來無行無住。如是寂滅相中。當
有何次位耶。復次入多字門時。了知諸法皆空故。不住生死中。即此如如亦不可得故。不住涅槃中。爾時行處盡息諸位皆盡。遍一切
處的無所依。是名以不住法住於如來大住也。娜字門一切諸法施不可得故者。梵云檀那是捨施義。若見娜字。即知一切諸法皆是
可捨相。所以者何。以一切法離合在緣。無有堅住。若於中執著生愛。必為所焚。乃至十地諸菩薩。於自地所生淨妙功德。未到捨彼岸。
故猶有不思議退失。不名第一安樂處。今觀諸法不生故。施者施處及所施物。皆悉本來不生。乃至一切法無住處。無住處故。即此三
事亦無住處。是故佛坐道場。都無所得亦無所捨。於虛空藏中無所蘊積。而普門流出遍施群生。是名見檀實相。亦名具足檀波羅蜜。
又如來祕寶之藏。皆是法然。所謂不可授人。若施他時。還就眾生心室中開出之耳。是故經云。一切諸法施不可得。名為字門真實義
也。馱字門一切諸法法界不可得故者。梵云達摩馱都。名為法界。界是體義分義。佛之舍利亦名如來馱都。言是如來身分也。若見馱
字門。即知一切諸法悉皆有體。謂以法界為體。所以者何。若離諸法實相。則一切法體義不成故。夫法界者。即是心界。以心界本不生
故。當知法界亦本不生。乃至心界無得無捨故。當知法界亦復無得無捨。捨尚自無。無法可捨。況可得乎。若法界是可得相者。即是從
眾因緣生。若眾因緣生。當知自無本體。何況為諸法體。故法界者。唯是自證常心。無別法也。復次如來大施者。所謂大悲漫荼羅。法界
者。即是普門實相。如是實相。不可以加持神力示人。是故無法可得。波字門一切諸法第一義諦不可得故者。梵云波羅麼他。翻為第
一義。或云勝義。薩底也此翻為諦。諦義於娑字門說之。今此波字門正明第一義相。龍樹云第一義名諸法實相。不破不壞故。復次諸
法中第一。名為涅槃。如阿毘曇云。云何無上法。謂智緣盡。智緣盡即是涅槃。若見波字。即知一切法不離第一義。第一義不離諸法實
相。是為字相。若字門真實義者。第一義亦不可得。何以故。無愛無著故。智論又云。以眾生著涅槃音聲。而作戲論若有若無。以破著故
說涅槃空。是名第一義空。不破聖人心中所得。以聖人於一切法中不取相故。復次一切法。皆入平等法界則無高下。豈欲令無生法
中有勝劣相耶。是故第一義不可得也。頗字門一切諸法不堅如聚沫故者。梵云沛奴譯云聚沫。如大水中波濤鼓怒。相激而成聚沫
有種種相生。乃至固結相持遂有堅固。然從麁至細一一觀察。只是緣。復從緣不可撮摩。都無實性。至其本際。則舉體是水都無所
生。今世間種種五陰。亦復如是。今攝末歸本去丈就尺觀之。乃至如絲忽之際个然微動。皆是展轉從緣。若是從眾緣生則無自性。
若無自性。當知是生即不生至。至於本不生際。但是心性海耳。而隨六趣妄情。遂有世界之目。夫心性海者。即是法界。法界者即是勝義
涅槃。若能如是見時。雖復洪波震蕩作種種普現色身。亦不壞澄清之性也。麼字門一切諸法縛不可得故者。梵云滿馱此翻為縛。如
人為縲紲所拘不可得動轉。是縛義。若以方便解是結時。則名解脫。若離身繩。無別縛解法。如天帝釋。以微細縛縛阿脩羅王。置忉利
天上。起念欲還時。五縛已在其身。若息念時縛自除解。若波旬羂網。復過於此百千倍數。何況業煩惱無為縛等耶。以要言之。若離
諸因緣不墮諸法數者。乃謂無縛。是為字義。中論云。離五陰別有眾生者。則應以陰縛眾生。而實離五陰無眾生。若離五陰別有煩惱
者。別應以煩惱縛五陰。而實離五陰無別煩惱。以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無縛。無縛則無解。無縛解故涅槃即生死。生死即涅槃。如觀
縛解品中廣說。復次若諸法本來不生乃至如聚沫者。是中誰為能解誰為所縛。是故諸縛不可得也。婆字門一切諸法一切有不可
得故者。梵云婆嚩此翻為有。有謂三有乃至二十五有等。若見婆字。即知一切諸法皆悉有因緣。眾緣合故說名為有。無決定性。所以
者何。若法定有有相。則終無無相。是即為常。如說三世者。未來中有法相。是法來至現在轉入過去。不捨本相。則墮常見。若說定有無。
是無必先有今無。是則為斷滅見。因是二見故。遠離佛法。如中論破有無中廣明。今觀諸有。從緣即是本不生義以本不生故。無作無
行乃至無縛無脫。是故婆字門。以從緣有故具足一切字門。若具一切字門。即是三昧王三昧。能破廿五有釋迦牟尼。由此義故名為
破有法王也。野字門一切諸法一切乘不可得故者。梵云衍那此翻為乘。亦名為道。如人乘馭舟車。則能任重致遠有所至到。若見野
字門。則知一切眾生以種種因緣。趣向生死果報及趣涅槃者。各有所乘。亦知無量諸乘悉是佛乘。名為字相。今觀諸法本不生故。即
是無行無住不動不退。是中誰為乘者當乘何法耶。復次是乘。從三有中出至薩婆若。五百由旬無非實處者。欲行何道往詣何處乎。
是故一切乘不可得。乃名摩訶衍道。囉字門一切諸法離一切塵染故者。梵云囉逝是塵染義。塵是妄情所行處。故說眼等六情行
色等六塵。若見囉字門。則知一切可見聞觸知法皆是塵相。猶如淨衣為塵垢所染。亦如遊塵紛動。使太虛昏濁日月不明。是為字相。
中論以種種門諦求見法。無有見者。若無見者。誰能用見法分別外色。見可見見法無故。識觸受愛四法皆無。以無愛故。十二因緣分
亦無。是故眼見色時即是涅槃相。餘塵例爾。復次以阿字門。展轉觀察諸塵。以其本不生故。無造作故。乃至無所乘法及乘者故。當知
所可見聞觸知法。悉是淨法界。豈以淨法界。染污如來六根耶。鴦掘摩羅經。以佛常眼具足無滅。明見常色。乃至意法亦如是。是囉字
門真實義也。邏字門一切諸法一切相不可得故者。梵云邏吃灑此翻為相。有人言性相無有差別。如說火性即是熱相。或言少有差
別。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釋子受持禁戒。是其性。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若見邏字門。即知一切法皆悉有相。相復二種。一者總相。謂
無常苦空無我相。別謂諸法雖無常無我。而有各各相。如地堅水濕火熱風動等。捨為施相。不悔不惱為持戒相。心不變異為忍相。發
勤為精進相。攝心為禪相。無所著為慧相。能成事為方便相。織作生死為世間相。無織為涅槃相等。今觀有為無為法體性皆空。此相
與誰為相耶。如中論三相品及十二門中廣說。復次淨法界中。百六十心等種種諸相本不生。則無造作。無造作故乃至畢竟無塵。無
塵故離一切相。以離一切相故。名為諸佛自證三菩提也。嚩字門一切諸法語言道斷故者。梵音嚩劫跛名為語言。若見嚩字時。即知
一切諸法不離語言地。以是諸法無不有因有緣故。若法本來不生。則是離諸因緣。是故語言道斷。復次若法是作相。則可宣說。無作
則語言道斷。若虛空相是有相者。則可宣說。以諸法如虛空相亦復無相。是故語言道斷。若法有行有遷變有影像。則可宣說。若無行
無遷變無影像。則語言道斷。乃至諸法若是有相者。則可宣說。今一切法離一切相。故不可表示不可授人。是故語言道斷。復次無相
亦無定相。當知一切法即相無相。即非相非無相。如彼三目不可思議。是故語言道斷。餘法門例此可知也。奢字門一切諸法本性寂
故者。梵云扇底此翻為寂。如世間凡夫。獲少分恬泊之心止息諠動。亦名為寂。乃至二乘人等。永斷諸行輪迴得涅槃證。亦名為寂。然
非本性常寂。所以然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三界六道何者非是涅槃。無漏智生時。復與凡夫何異。而今獨於其中作滅度想。豈
非顛倒耶。又若諸法本性寂者。於四十二地中。何者非是如來地。何者非是凡夫地。若彌勒菩薩以本性寂故。得一生記者。一切眾生
皆亦應得記。若一切眾生於本性寂中。不妨修學凡夫事者。彌勒菩薩亦應修學凡夫事。而今作差別想。豈非戲論耶。若入奢字門時。
則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常無所動而無所不為。故云解脫之中多所容受。大般涅槃能建大義。皆以此也。沙字門一切諸法性鈍故
者。若梵本存質。當云性同於頑。頑謂猶如木石無所識知無觸受之義。所云同者是興喻之言。非一向即同於彼也。又大品云。般若無
知自性鈍故。即與此字門義合。故飾文者存古譯之辭耳。夫自性鈍者。即是極無分別心。不愚不智不慧。無識無智無妄無覺。乃至一
切諸法不能動搖。但是一純固金剛地耳。所以然者。如世間人以取捨不妄故。尚智慧而棄愚癡。尊涅槃而賤生死。而今一概本不生。
乃至一概本性寂。則誰利誰鈍耶。如彼金剛利刃。以對不堅物故。以偏用一邊故。則名為利。若令所向之處悉是金剛。舉體皆圓不可
偏用。則利相同歸於鈍矣。娑字門一切諸法一切諦不可得故者。梵云薩跢也。此翻為諦。諦謂如諸法真相而知不倒不謬。如說日可
令冷月可令熱。佛說苦諦不可令異。集真是因更無異因。因滅則果滅。滅苦之道即是真道更無餘道。復次涅槃云。解苦無苦是故無
苦。而有真諦餘三亦爾。乃至分別四諦。有無量相及一實諦。如聖行品中說之。是為字門之相。然一切法本不生。乃至畢竟無相故語
言斷故。本性寂故自性鈍故。當知無見無斷無證無修。如是見斷證修。悉是不思議法界。亦空亦假亦中。不實不妄無定相可示。故云
諦不可得。中論四諦品中。亦廣辨其義也。訶字門一切諸法因不可得故者。梵云係怛嚩即是因義。因有六種。及因緣義中因有五種。
如阿毘曇廣說。若見訶字門。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從因緣生。是為字相。以諸法展轉待因成故。當知最後無依。故說無住為諸法本。所
以然者。如中論。以種種門觀諸法因緣。悉不生故。當知萬法唯心。心之實相即是一切種智。即是諸佛法界。法界即是諸法之體。不得
為因也。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緣亦是法界。因緣所生法亦是法界。前說阿字門。從本歸末畢竟到如是處。今亦訶字門。亦從末歸本
畢竟到如是處。阿字從本不生生一切法。今亦以無因待為諸法因。終始同歸。則中間旨趣皆可知矣。復次此中旋陀羅尼字輪相者。
謂以一字釋一切字義。以一切字釋一字義。以一字義成立一切字義。以一切字義成立一字義。以一字義破一切字義。以一切字義
破一字義。如一字一切字者。逆順旋轉例此可知。云何以一字釋一切字。如釋迦字時。但以種種因緣觀本不生。即見無所作義。乃至
釋訶字時。亦以種種因緣觀本不生。即見無因義。云何以一切字釋一字。如釋阿字門時。以種種因緣觀無造作。即見本不生義。乃至
以種種因緣觀諸法無因。即見本不生義。餘字例爾。當廣說之。云何一切字成立一字。謂一切法本不生。以無作故。如虛空無相故。無
行故無合故乃至無因故。云何一字成一切字。謂一切法無作。以其本不生故。乃至一切法無因。以其本不生故。云何以一切字破一
字。如人執諸法有本有生。應破彼言。若諸法離於造作而云有生者。是義不然。乃至若諸法因不可得而云有生者。是義不然。云何一
字破一切字。如人執有造作。應破彼言。若諸法本不生義已成立而云有作。是義不然。乃至執有因者。亦破彼言。若諸法本不生義已
成立而云有因。是義不然。云何逆順旋轉。所謂若法本來不生則無造作。若無造作。則如虛空無相。若如虛空無相。即無有行。若
無所行。則無有合。若無有合則無遷變。乃至若無因者當知法本不生。是名為順。若法無因。則諦不可得。若諦不可得則自性鈍。若
是自性鈍者當知本性寂。若本寂者當知無相。乃至若本不生者當知無因。如是八種義門。自在旋轉說之。復次今言一切法者。是總
相耳。若依摩訶般若經。色乃至一切種智。一一別異說之。義則無量。又一一門。當約真言住心品中淺深之相。次第分別。以字門轉故
義亦不同。以是義故。能出生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也。復次如來一切言說。無非真言故。當以如是字義。普入一切脩多羅。是故智度論
云。菩薩若一切語中聞阿字。即時隨義。知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聞羅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相(羅字秦言垢)
若聞波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末陀秦言第一義)若聞遮字。即時知一切行皆非行(遮利夜秦言行)若聞那
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言不)。如彼論四念處品中廣說。復次一切名言中有阿聲者。悉入阿字門。有迦聲者悉入迦字門。
乃至有訶聲者悉入訶字門。是故一字門中具無量義。非從訶字門中但有無因義也。餘字門當知例爾。且如娑哆也是諦義。是故經
云。娑字門一切諸法諦不可得。又娑哆是著義。是故供養法中云。娑字門一切諸法無染著。又如婆嚩是有義。是故經云。婆字門一切
諸法有不可得。又婆嚩娜是觀義。是故供養法中云。婆字門一切法離諸觀。餘皆放此。所以大品經。及花嚴入法界品。皆說四十二
字門。涅槃文字品。文殊所問經。大集陀羅尼自在王品。各釋悉曇字母。與此經所說其義或同。若得此意。則諸經冷然懸會。無所違妨
也。復次一一字門皆言不可得者。為明中道義故。今且寄車字門說之。如觀鏡中面像。以本質為因淨鏡為緣。有影復現為見。為是
所生之法。妍蚩之相現前不謬。故名為有。以種種方便推求都不可得。是名為空。此有此空皆不出鏡體。即一名中。三相不同而同不
異而異。是故世間論者不能思議。今真言門亦爾。以觀心為因三密為緣。普門海會現前不謬。故名為有。以種種門推求都不可得。是
名為空。此有此空皆不出法界。故說為中。三諦不同而同不異而異。一切方便乘人不能思議。餘法門例皆如此。不可遍舉也。
[0656c26]經云。祕密主仰壤儜曩莾。於一切三昧。自在速能成辦諸事。所為義利皆悉成就者。於迦遮吒多波五類聲中。復各有五字。其第一至第四字
皆是慧門。已如前說。第五字皆是證門。今合說之。梵書以此五字皆同圓點。且如迦佉哦伽四字。增加至第十一聲。皆於首上安點。若
欲除去此點。而於次後字上累加仰字等。其字即與有點不殊。又梵字十二聲中。第一是本體故。即次第二字是行。第三以去以諸畫
增加者。皆名三昧。第十一其上安點是證。第十二傍置二點是般涅槃。若此仰字。能遍智慧三昧聲故。當知即是大空義。是故別說。不
與前字相合論也。涅槃經此五字亦具明字義。今毘盧遮那宗。寄此五字以明大空。大空是證處無法可說。故但以圓點表之。又此圓
點雖自體無門。而遍一切法門。如虛空遠離眾相而含萬像。是故一切字門若加空點者。具自在之用。悉能成辦諸事也。且如阿字門
無生妙慧。一切眾生等共有之。但以不自證知故。如貧女寶藏不能得其勢力。發行時如方便開發。入證時如寶藏現前。爾時隨意受
用所求必獲。故云加此空點者。諸有義利皆得成就也。次世尊說偈中。真言三昧門。圓滿一切願者。具存梵本應於真言之下更加道
字。加行人一緣住於阿字。即名阿字三昧。此阿字三昧。即是開心明道門。餘一切字亦如是。一切願者。梵云薩嚩奢。是心所祈願之願。
謂諸眾生修此三昧門者。一切志求皆得圓滿。此願圓滿時。即是諸如來不思議果也。常住之果無師之慧。猶能給與眾生。何況世間
悉地之願耶。復次如來一一三昧門聲字實相。有佛無佛法如是故。即是故不流即是如來本地法身。為欲以此法身遍施眾生故。還
以自在神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故此聲字。是諸佛加持之身。此加持之身。即能普作隨類之身。無所不在。當知加持聲字亦復如
是。是故行者。但一心諦緣觀此聲字。自當見佛加持身。若見加持身即見本地法身。若見本地法身時。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門。
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具足眾勝願。真言決定義者。具存梵本。當云具一切所有勝願。真言決定實義。此中勝願。梵云嚩
嚧。是具足種種功德。所謂三昧總持力無畏等。所願已滿所求悉備之義。與前願字梵音各殊。所云決定者。且如阿字門。若聲若字舉
體不生。聲字之義即全舉體不生。若證時。還只證此不生。中間更無間雜亦無異路。若見此真實義時。假使十方諸佛同時現前。說種
種相似波羅蜜。欲令改易其心。然亦不生疑惑。故云決也。復次具足眾勝願者。是如來十世界微塵數內證功德。以決定故。一一皆
成金剛印。從此自證身復起加持身故。云超越於三世。無垢同虛空者。即是淨無垢不思議心地也。以大方便。於此地上畫作普門漫
荼羅。故經次云。住不思議心。起作諸事業。梵本具云心地。以偈中五字成句不可累書。然地即是心體。故但云住不思議心也。真言三昧
門中。雖有如是不思議果德。堪能周給一國等賜眾生。若諸眾生。不能生難遭想供養修行。譬如王膳盈前無心飲噉則諸佛其若
云何。故經次云。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議果。此修行地。即是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例如聲聞見諦以後復入修道位也。此菩薩於百字明
門中。各見蓮花胎藏漫荼羅世界海。其莊嚴相皆悉不同。先從佉字門大空輪中。以訶字門起大風輪。次於其上以嚩字門起香水海。
次於其上以阿字門起金剛地金剛輪山。餘如花嚴經說。於此百蓮花藏一一世界菩提漫荼羅。各有十世界諸菩薩金剛等。以為眷
屬。此瑜伽者能不起于座。悉至如是諸佛會中。亦能次第詢求諸善知識。故云初地菩薩化滿百佛國也。非起見之而已。亦能以此百
蓮花藏轉作自身。至於初地牙莖花庖等十心滿時。一明門中開出十解脫門成千世界。皆是隨分蒙授不思議果。至十一地畔。於虛
空雲海明門中。一一皆見蓮花藏莊嚴世界性相形類展轉不同。用作自身自在無礙。是名不思議果滿也。次有二偈。勸信印成故云。
是第一真實。諸佛所開示。此中開示。即是佛之知見。與法花義同。次半偈云。若知此法教者。當獲諸悉地。是引諸佛道同勸信世諦。若
真言行者。明解此法教中次第方便。以必定信如說修行。當得成就一切悉地。若為此說不然。是十方三世佛。有違負本誓欺誑眾生
罪也。次一偈勸住真諦。然此悉曇字母。幼童皆亦誦持。至於護摩供養等。韋陀世仙亦皆共作。而今此真言門。所以獨成祕密者。以
真實義所加持耳。若但口誦真言而不思惟其義。只可成世間義利。豈得成金剛體性乎。故偈云。最勝真實聲。真言真言相行者諦思
惟。得成不壞句。此聲即是真言門。語密之體。如阿聲中第一真實義。所謂本不生也。初云真言。梵本以多聲呼之即是。即是總指百字
門世諦字輪之相。次云真言相者。是此真言實相也。即此真言實相。由諦思惟故。一一皆入蓮花臺。句是迹息之處也。
[0658a06]經云。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不思議真言相道法者。如聲聞法。解脫之中無有文字。
而維摩詰。不離文字說解脫相。故名不思議解脫。今此字輪亦爾。即以無相法身。作種種聲字。種種聲字作無相法身。故名不可思議
真言相也。不共一切聲聞緣覺。亦非普為一切眾生者。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妄示卑賤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等慇勤三
請。方為略說妙法蓮花義。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花寂深祕處。故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乃至我淨土不毀。而眾見
燒盡。即此宗瑜伽之意耳。又因補處菩薩慇勤三請。方為說之。苟無頓悟之機。則不入其手。故不普為於一切眾生。亦是領前偈中。到
修行地方授不思議果。次云領解勸信印成二偈。故云。若信此真言道者。諸功德法皆當滿足。若滿足時。即是具足眾勝願也。已上廣
說真言支分竟。執金剛復承躡上文。請佛次說入漫荼羅所須次第。世尊說偈中。先答奉食香花等及與眾寶瓶二句。總名供養支分
也。就諸供養具中。先明獻花。凡所奉獻。各隨諸尊性類及漫荼羅方位等。一一善分別之。當令色香味觸適悅人心。其水陸不祥諸花。
但可作折伏用耳。白黃赤三色中。如來部類當用白色。蓮花眷屬以黃色。金剛眷屬以赤色。復次當如漫荼羅方位。圓壇者以白。方壇
者以黃。三角壇者以赤。復次諸佛用白。諸菩薩以黃。諸世天以赤。其餘香等亦當准傍此意。兼採蘇悉地瞿醯等文用之。不可備載也。
鉢頭摩是紅蓮花。凡青赤白蓮等水生諸花。皆可通獻諸尊也。龍花奔那伽者。此奔那伽是龍樹花。彌勒世尊於此樹下成佛。其直云
龍花者。是龍中所尚之花。西方頗有其種。其計薩囉花末利花。得蘗羅花瞻蔔花。無憂花底羅劍花。鉢吒羅花娑羅樹花。皆是天竺所有。此方不可具識。
[0658b13]經云。是等鮮妙花者。梵本兼有或聲。謂此等諸花皆可通用。故舉以為例。然或餘方所有彼方所無。但使人心所好
世間以為吉祥者。皆可供養。當一一存意善分別之。採集以為鬘者。謂錯雜莊嚴。或綴或結。以行人慇淨淳厚心故。則令諸尊歡喜護
念也。次明塗香。其旃檀青木欝金妬路婆草。是西方苜蓿香。與此間苜蓿香稍異也。及餘妙塗香。如沈水甘松丁香桂心西方荳蔻
香附子等。如蘇悉地瞿醯中說。又云。其塗香中勿用眾生身分及與紫礦并虫食等。當取淨好者以水研之。若獻佛。當用新好欝金或
黑沈香。和以龍腦。蓮花眷屬當以白檀。金剛眷屬亦當以白檀。自餘諸尊隨意而合用之。隨所合香皆置龍腦也。次明焚香。當用沈水
香松香嚩藍香龍腦香。白檀香西方名為麼囉庾。是山名。即智論所云除摩梨山。更無出旃檀處是也。白膠香是娑羅樹汁。室利嚩
塞迦香者似此方薰陸香。室利是具德吉祥義。言此香乃至天神皆悉愛樂。故以為稱也。及餘焚香類。芬馥世稱美者。亦如上說。瞿醯
云。燒香用白檀沈水相和。供養佛類。其樹汁香。供養蓮花類。黑沈及安悉供養金剛類。或依彼法作香。普遍和合以獻諸尊。應當隨法
教者。謂以真言密印去垢加持等。如供養次第中說。自餘塗香及花等。例此可知。次云依教獻諸食者。如經大本中。諸食供等各有修
治方便。至於深密之意。一一與法門相應。此方既不具。但依蘇悉地等。如法造作結護加持。即名依教也。乳糜者。西方粥有多種。或以
烏麻汁。或以諸豆并諸藥味。如十誦藥法等文廣明。然最以乳糜為上。凡獻食時。當更加以蘇沙糖等。令色味兼具而先奉之也。又西
方飯有多種。亦以酪飯為上。獻此食時。應配以沙糖鹽薑諸味。又當奉羹。依彼方造食之法。或隨國俗所用也。歡喜丸。應以蘇煮諸餅。
糅以眾味及三種辛藥等令種種莊嚴。漫荼迦是此方薄餅。其葉餅是天竺餅法。以糖蜜諸味和麵蘇油煮之至為甘美。沙糖餅者。此
沙糖名為蹇荼。狀如益洲所出者。而色甚鮮白。觸之便碎用此和水。先以麵作餅。數漬其中。然後食之。淨妙謂務令精潔。使色香兼備也。布利迦譯云著
[飢-几+監]餅。以種種上味和合。為鑑作之。間穴餅有二種。或刺為孔穴。或狀如亂絲重重間穴。加以眾味也。末塗失囉餅。亦著[飢-几+監]
。兼以糖蜜塗之。媲諾迦餅。用起麵作之著鑑。以蘇油煮。狀如水上浮泡甚可愛也。無憂是卷緣沙糖餅。播鉢吒食是不起麵飽[飢-几+俞]
。如是諸肴膳者。又謂隨諸方國。所有上味及珍妙果。隨意獻之也。其白糖石蜜沙糖蘇蜜。又各別置之。種種諸漿飲者。西方漿法甚
多。皆雜以香藥。美而愈疾。及蒲陶等諸非時漿。如毘尼所說。其食乳酪。亦用畢撥或龍腦等。如醫明食法為之。大抵西方造食及飲噉
先後次第。多依藥術。有養性防身之功故。多盡其天年鮮夭死之患也。凡置食處。當以塗香周遍塗之置食院內遍布蓮荷葉或芭蕉
葉等令使周遍。無應用新淨白疊或淨布。極以淨水浣濯以香遍塗。布食時。上首諸尊當增加之。謂中胎藏毘盧遮那。第二院觀音金
剛手。次院文殊等四菩薩。外院釋迦牟尼及所奉本尊等。假令餘位置一分者。上首諸尊當二分。或餘位置二分瞿醯云。漫荼羅主當
數倍加之。雖有此階降不同。然上自諸佛下至世間鬼神。皆應等心供養。務令豐厚均等也。乃至不辦者。但當供養部主。或置食內院。
運心供養一切諸尊。所奉香花等例此可知也。次說奉獻燈明者。香油之類甚多。謂薝蔔香油蘇摩那花香油等。凡作香油法。當取新
花如作鬘法穿之。懸置日中承以油器。以物取油。於花上灌之。令還墮油中。又復取而灌之。如是周而復始。從日出至日入乃停。明
日又取新花作之如前。令此油香氣。與此花香氣均等然後止也。其獻食及燈明等諸器。以眾寶為上。若不能辦用銀銅等。乃至新淨
瓦器亦得充事也。四方繒幡蓋者。若有財力。當於一一尊所各別置之。亦以雜寶為上。若不能辦。綵乃至繪畫畫時當用淨物。不得用
膠等也。若不能廣造者。下至四方各置一蓋。門標鈴鐸等。皆隨力分作種種莊嚴。兼准約入祕密漫荼羅品中所示之相。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七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39冊No.1796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版本記錄】CBETA電子佛典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本網站係採用CreativeCommons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3.0台灣(中華民國)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1998-2016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