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ming Jing Wen Ju 金光明經文句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六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
釋正論品
[0078b07] 正論者。正名為聖。聖有二種。一世聖。二出世 聖。論名覈實。一覈事實。二覈理實。此品是先 王舊法世世相傳。先王傳力尊相。力尊相傳
於信相。信相又傳其子。其子又傳於後世。 世世正聖世世善實。即是先王之法言。亦是 世界悉檀立名名正論品。王行此法法律相
應。陰陽以之調。日月以之順。百穀以之豐。 萬民以之樂。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美。即是 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亦是為人悉檀立名名
正論品。王用此法外敵不敢謀。內姦不敢驚。 妖星不敢現。惡虹不敢行。暴風不敢動。疾 雨不敢零。是則禍亂不作災害不生。亦是對
治悉檀立名名正論品。此之世善本金光明。 從金光明出此正論。善用此正論。天宮天 身以之光明。天力天威以之增長。天心為之
倍樂。天之法味為之倍更深遠。即是先王 之至德要道。亦是第一義悉檀立名名正論 品也。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明人王弘經感
通冥聖。天王佐助善政興隆。文為二。一長 行說事本。二偈頌說正論。長行中對告地神 說昔尊相。如文。偈有八十二行。文為四。初
二行半集眾。次三行半發問。次一行結問開 答。後七十五行梵天答。即說正論也。集 眾文為三。初一行是佛敘尊相欲為天子。
說先王本法。次一行佛敘尊相誡聽。次半行 明說論處所。次四王發四問。一問云何呼人 為天。二問非天所生而名天子。三問處王宮
殿何故名天。四問以人法治世那得名天。 次一行成前起後。可見 (云云) 。問既有四。答 亦為四。一答天護其入胎。雖是人子而稱天
子。三十三天各分己德。雖是於人而稱為天。 雖處人宮殿用天律治世。雖是人主而稱為 天。雖是人法治世。令眾生行善多生天上。
以因中說果故稱為天。從汝今雖以下是梵 答。文為二。初十行半略答。後六十四行半廣 答。略中有四。初一行半許答。次因集業故
一行略舉昔因今果答其問王義。次五行舉 三義答其問天義。次三行舉三義重答問王 義。答天舉三義者。未入胎入胎分德力加是
也。以護胎故稱為天子。答第二問也。以分德 故有其天德。故稱為天。答第一問也。神力 所加修善遮惡。後必生天。因中說果故稱
為天。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名為天問也。 答半名為天三義竟。從半名人王已下答有 三義故稱半為王。一名執樂者。樂由於王。
王執此樂使天下和平。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老者擊壤小騎竹馬。誰不歸德。故執樂者 名王。二者遮惡為民除害。天不亢旱地不洪
流。草不折傷民無疾癘者。誰不歸德。故 遮惡名王。三父母者。誨示禍福導語善惡。 制禮作樂而民知禁。誰不歸德。故父母名之
為王。能為民下作父母。故諸天護之名為 天子。以遮惡不起諸天分德名之為天。以執 樂故因中說果復名為天。非但半名人王義
成。半名為天三義亦顯。從若有惡事下三十 九行三句廣明非法不得名天不得名王。六 義俱失。三十三天各生瞋恨。是天不護。不護
故非天子。是諸天王各相謂言。是天不分德。 不分德故不得名天。捨遠善法增長惡法。則 無天因。寧得因中說果歎人為天也。生大愁
苦者。無執樂義。疾疫流遍無遮惡義。縱惡不 顧善無父母義 (云云) 。從當正治罪下二十四 行三句更廣說六義。當正治罪即父母義。諸
天護持即天子義。以滅惡法即魁膾義。魁膾 名典軍。遮制惡鬼。鬼畏典軍不敢亂行也。 修習善法即執樂義。應各為說即示因果
義。諸天即分德義。還以六義消文。皆可尋 (云云) 。此中應明觀義。自思之 (云云) 。問金光明 是正論本。其意云何。天者即法性金也。法性
作依止故言天護。分德者即光也。報身與法 性冥。即是分德也。神力所加者即明也 (云云) 。 又父母者即金也。法性為父母故。遮惡即光
也。執樂即明也。以此為本故能正論爾。如 半名人王半名為天。為世間正論。半名出世 間正論。本末相關。即此意也。
釋善集品
[0079a25] 此轉輪王集眾善法如海導師。善海無涯六 度則攝。六度又廣。二度略攝。謂檀與智。提如 意殊捨四大地。滿中珍寶以用布施。即集檀
行也。合掌而立請寶冥尊者。宣揚顯說是 金光明。即集智行也。檀智既然。餘法亦爾。 從行得名故稱善集品也。此六度不同是世
界悉檀集善也。修於五度是為人集善也。 修於智度是對治集善也。皆波羅蜜是第一 義集善也。從此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此 品是第二人王弘經。上明世間正見感動天
地。此明出世正見感動賢聖 (云云) 。文為二。初 對告地神。二以偈說。偈有六十四行半。 分為二。初四行通明因地行檀。次六十行
半別名善集施財施法。別為六。一六行半 明事本。二十一行半明聖王請法。三十九 行半明尊者宣揚。四十行半明輪王行施。 五二行結會古今。六十行半引因果以證
以勸。悉如文。就此品論金光明者。善集波羅 蜜金也。集般若光也。集五度明也。就寶冥 論者。在一窟中金也。面如滿月光也。讀誦
如是經明也。就二人作者在窟中金也。許 為王說光也。王提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寶 明也。
釋鬼神品
[0079b20] 鬼字訓歸。又云畏也。報多怖畏如阿修羅 (云 云) 。又云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者能也。
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隱顯變化。此 品通列一切天龍江海日月諸神。上已天題 品竟無容再出。雖通列諸道。而鬼神文多。從
多故以之題品。此品是第三。一切天龍鬼 神天靈地祇咸皆發誓溥遍弘宣以勸流 通。文為二。一長行二偈頌。長行中先舉事別
次圓供養。事別者。佛從慈悲中起受供養者 蓋應佛也。佛從如中起覺智智與如合者報 佛也。一切法悉是諸佛行處者法佛也。作如
此解者三佛歷別。若修事之供養。供養亦別 也。圓供養者勸聽經。聽經是法之供養。諸 供養中最為第一。第一供養者供養一切佛。
能說文字是應佛。能詮是報佛。所詮是法 佛。能敬文字即敬三佛。亦是敬三世佛。諸 佛從此生。故供養文字即供養一切諸佛 (云云) 。
又別時重聞更記之。長行舉四願欲而作一 勸。若欲知佛行處。行處者即如如境法佛也。 欲知者。知是如如智報佛也。能聽此經。此
經即文字。文字即應佛也。能聽者隨順佛教 即法供養。法供養即妙供養也。聽經能生覺 智。覺智生故即是佛受供養也。聽經一事具
諸願欲。秪圓一事具別諸事也。偈有一百 二行半。分為六。一從若欲供養下十一行頌 上長行秪能聽經即是舉圓妙以勸修。二從 隨所至處下三行半舉聽經即能禳災以勸
修。三從於說法處下六行舉聽經致靈瑞以 勸修。四從威德相貌下五行半舉秪聽經有 威力以勸修。五從大梵天王下四十九行 半舉聽經能致天龍鬼神以勸修。六從於諸
眾生下二十七行舉秪聽經能令國土安樂 以勸修 (云云) 。蠱道者。四天上遣神名彌栗頭 虔伽陀。漢言善品。主蠱毒也。摩醯首羅餘
經翻為大自在。灌頂經翻為威靈帝。摩尼 跋陀翻為威伏行。富那跋陀翻為集至成。 金毘羅翻為威如王。賓頭盧伽翻為立不 動。車鉢羅婆翻為忍得脫。曇摩跋羅翻為
學帝王。摩竭婆羅翻為除曲心。繡利蜜多 翻為有功勳。勒那翅奢翻為調和平。劍摩 舍帝翻為伏眾根。奢羅蜜帝翻為獨處快。 醯摩跋陀翻應舍主。薩多琦梨翻大力天。
波利羅睺翻勇猛進。毘摩質多翻為高遠。 睒摩利子翻英雄德。波訶梨子翻威武盛。 佉羅騫馱翻吼如雷。鳩羅擅提翻戰無敵。
脫因者脫業障也。脫果者脫報障也。度諸有 者脫煩惱障也。
釋授記品
[0080a14] 有四種授記。今是二種 (云云) 。授者與也。記者 記成道事也。此中授三大士一萬諸天當來
成佛事。故言授記。亦名授莂。亦名授決。授劫 國數量名為莂。審實不虛名為決。從佛所與 名為授。從其所得名為受。此中從佛所與故
言授記。此是流通中第四意。舉昔行經之因。 方成圓極之果。證弘護不虛以勸流通也。 文為二。一與記。二疑記。與記為二。一與三大
士記。二與十千天記。與三大士記又二。一同 緣者集。二正與記。世界轉名淨幢者。應論四 句。此中是其一也。十千記又二。一聞經生解。 二正與記 (云云)
。從爾時道場下是第二疑記。 又二。一疑問二佛答。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 日之功。菩提極果積行方剋。忉利暫下無久 聽之勞。不聞往昔有難思之行。行淺記深。是
故疑惑。如餘菩薩者。六度菩薩引錐指地無 非捨身命處。戒忍禪智滿三僧祇。若通教菩 薩從假入空非止一世修行。從空入假動逾
塵劫。若別教菩薩直行一行。動經無量阿僧 祇劫。況復遍行眾行。量不可數尚不獲記。 少時聞經而得斯決。時眾咸疑。故樹神發問
也。佛答為二。一舉現行。二舉遠緣。現行者。 捨天宮樂故來聽經。聞三大士獲菩提記。我 昔本誓與其法食。三事和合故與其記也。此
意證成鬼神品初以妙供養供養三世諸佛。及 欲得知諸佛行處。決定至心聽此妙典。雖有 此旨未見其人。今此十千即其人也。聞記當
果果必有因。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德身。 心無垢累起般若身。猶如虛空。起於法身一 心中聽三德圓成。復有無量功德。說不可盡。
此不得記。記與誰乎。證聽功德意在於此。以 隨相修指今現行。行隨實相而修也。有妙善 根指於遠緣也。違緣實相而種善根也。從亦
以過去下是舉遠緣答也。文為二。一略二廣。 此中少文是略。除病流水兩品是廣答也。
釋除病品
[0080b21] 廣答遠緣。由醫王救疾故言除病品。通取後 流水品。文為五。一緣本。二遠緣。三近緣。四 結緣。五會緣。從佛告樹神下明緣本。如文。
從像法中下明遠緣。遠緣為六。一明父。二 生子。三國人遇病。四其子請。五父為說。六 知已遍治。子請為三。一見人過病。二思惟。
三正問。問為四。初一偈問四大增損。二問飲 食犯觸。三問治病醫方。四問病動時節。身 火不滅者。食飽熱病慚息。食消熱復更生。故
言身火不滅也。水過肺病者。水多則損肺。即 是痰病也。父醫還答四問。初六行答四大 增損。二一行半答飲食犯觸。三二行答病動
時節。四八行半答治病方。就六行中分二。 初一行是佛敘父醫欲答爾。次五行正答 時節。時節有二。一俗法四時。謂春夏秋冬。
冬為歲末春為歲始。而初言夏者。或可趣 作此言。或可答問正是於夏。三三而說者。 一時三月。謂孟仲季。四時即十二月也。若依
佛說法。一歲三時。謂冬春夏。夏為歲末冬 為歲始。何故爾。為破諸弟子著常。為開安居 迦提月。故沒秋時爾。佛法三時亦是三三
說也。若二二說足滿六時者。依俗法四時。時 本二月土寄四季各十八日。本之二月只是 陰陽二月。一時唯有陰陽二月。合成六時。
正月二月是木王時。四月五月是火王時。七 月八月是金王時。十月十一月是水王時。臘 月三月是陽土寄王。六月九月是陰土寄王。
欲論本月亦二二說。若論土寄王亦二二說。 故言足滿六時也。若依佛法解二二說者。佛 法有三時。時有四月。各有初分後分。後臘月
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初分春時。從二 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二月春後分。從 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時初
分。從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後分。從 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時初分。 從十月十六至臘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後分。
故言若二二說足滿六時也。又云。正月三月 是陽月。二月四月是陰月。五月七月是陽月。 六月八月是陰月。九月十一月是陽月。十
月臘月是陰月。故言若二二說足滿六時。三 三本攝依俗法者。正月是春分本月。攝後兩 月悉屬春分。四月為夏本月。攝後兩月悉屬
夏分。七月為秋本月。攝後兩月悉屬秋分。十 月為冬本月。攝後兩月悉屬冬分。三三本攝 也。又云。正月二月正是春時木於中王。土
寄三月攝屬春時。四月五月正是夏時火於 中王。土寄六月攝屬夏時。七月八月正是秋 時金於中王。土寄九月攝屬秋時。十月十一
月正是冬時水於中王。土寄臘月攝屬冬時。 土寄四季正時為本。各三月並攝於土。故言 三三本攝主攝於客。客是土也。依佛法言三
三本攝者。本時各三月。既廢秋時。以秋之 三月各配入三時。時則四月。論本則三。論攝 則一。故言三三本攝也。問四時各有三月。
此是四三本攝。何謂三三本攝。答三為一數。 以三而數故言三三為本爾。隨是時節消息 者。時如上說。或四或三或二或攝等種種不
同。隨時以意消息斟酌去取。若依佛法。無秋 時。而言秋時發病。此云何釋。從八月半已還 隨俗名秋。而夏時攝。八月下半以去隨俗
名秋。冬時攝。隨時消息者。二法之間而斟 酌也。代謝增損者。春動肝病此可治。春動 脾病此難治。夏動心病此可治。夏動肺病此
難治。夏末冬初於秋分中動肺病此可治。若 動肝病此難治。冬動腎病此可治。若動心病 此則難治。論四時增損大略如此。問四時皆
動病。何故去秋時。解此為二。一為破保常。 秋時萬物結實。人計為常為樂。為破此著故 去秋時。佛為弟子保常心多故也。二者為
開後安居立迦提月。安居本名坐夏。八月 半內已還若是秋時。便是坐秋。為此義故。 故廢秋時爾。從有善醫師下一行半答犯觸。
犯觸有六。一多坐。二多眠。此二多致痰。宜 多行猗散之。三多行。四多猗。五多語生風 病。宜多眠治之。六多淫生一切病。即等分病
也。若火少痰多。若火多即熱壯。若風多吹 火成熱病。若風多吹痰成冷病。三事若等無 病。飲食得病者亦有六。一過量食。二少食不
足而止。三過飢食。四逆時食。未飢強與也。五 妨食。如食肉飲生乳使人癩。六不曾食而 強食。如南人飲漿北人飲蜜。若菜和蜜令不
結男。猪膏煎白鷺肉令人癩。若患熱而飲 酒。食小麥生牛肉。令人失明吐血痢血。若病 痰而食甜肥醎酸。令人 [口*束] 鼻多汁。又 [病-丙+帶]
痢也。六大者是六腑。大腸小腸膽胃三 焦兩膀胱也。從多風病者下二行答病起時 節。四月五月是風生時。六月七月是風起時。
八月九月是風滅時。六月七月是熱生時。八 月九月是熱起時。十月至正月是熱滅時。八 月九月等分生時。十月十一月是等分起時。
十二月正月是等分滅時。十月至正月是痰 生時。二月三月是痰起時。四月至七月是 痰滅時。痰是水病肺也。夏日動風者。夏日
毛孔開通。外風得入內風動也。熱病秋動者。 毛孔閉塞。熱伏於內不得行故成病。等分冬 動者。春時動水肺病不差。至夏復動風風病
不差。至秋復動熱熱病不差。至冬俱動一切 病故也。二月三月是痰起損肺肺病動也。 從有風病者下八行半答治病方。文為三。初
二行半未病前以藥防。次二行明正以藥治。 後四行病退以藥補風病夏服肥膩醎酸熱 食者。夏月毛孔開通。具以肥膩潤塞之。令
風不得入。醎酢性熱能消水。令體堅實治於 風虛。熱食流汗引風令出。又治虛冷風不 得進。冷甜是酥乳等能治熱也。等分冬服甜
酢等除風也。肺病服肥膩塞毛孔。令水不得 入。熱能焦水宣通故能治肺病也。飽食發肺 病。食既多則腸胃盈滿。故發肺也。食消發
熱者。如食沃潤則熱病伏。食消無潤熱病起 也。消已虛疎風氣入體。故發風也。風疎補酥 膩。醎除風。甜除熱。肺帶風水。宜吐也。此中
消文出瞋諦三藏疏中。從善女天下是第 六知已遍治。文為二。一病輕聞說即差。二病 重服藥方除 (云云) 。觀心者。三毒等分是內病
也。數息不淨慈心因緣是法藥。宜聞法藥 得悟者。信行人病差也。作觀研心得悟者。法 行人病差也。眼是春時。舌是夏時。鼻是秋
時。耳是冬時。身是四季。攝屬諸時。妙好五欲 增貪病。麁惡五欲損貪病。妙好五欲損瞋病。 麁惡五欲增瞋病。平平五欲增癡病。違順五
欲損癡病。總三種五欲增覺觀病。偏動三種 五欲損覺觀病。是為增損之相也。犯觸者。 違情犯瞋順情犯貪。不違不順犯癡。總三
犯覺觀。慢時即發瞋。求須時即發貪。僻解時 即發癡。放逸時即發覺觀。慈心治瞋。不淨治 貪。因緣治癡。數息治覺觀 (云云) 。
◎ ◎
釋流水品
[0082a07] 文云。一能流水。二能與水。與水者與安樂水 也。一世安樂。二出世安樂。世安樂者。如象負 水濟彼枯魚是也。出世安樂者。如發誓言。於
未來世當施法食與菩提記是也。流水者。流 除苦惱水也。一果報苦惱。二業因苦惱。流除 果報苦惱。如治諸病人救彼渴魚是也。流除
業因苦惱者。授三歸說十二因緣。讚佛十 號是也。請父求方欲成流水之義。從王借象 欲成與水之義。既有二能。那單以流水題品。
文中既彰與水之義。題品須安流水之名。不 煩於文二義雙顯。出經者之巧為若此也。長 者者。如法華疏中十種長者義也。字者持水
之子故言子也。此文是斷疑中第三結緣之 近由。近由又二。一弄引二正近由。弄引又 二。一行恩布德。二國人稱美。並如文。近由又
三。一明眷屬。二見魚之緣。三正救魚。如文。 從未來之世當施法食下是第四正結緣。 又為四。一發誓願。二思惟說法。三正說法。
四魚改報生天酬恩供養。就魚報恩文為四。 一魚改報生天。二天酬恩而下地。三王見光 問瑞。四長者徵教而定答。如文。報恩有二義。
一事二理。事者真珠四邊報水飲食因緣十 號等四種澤也。理者準涅槃文云。施食令他 得命表常。令他得樂是故得涅槃。令他得悟
是故成自在我。如法求財是故得淨。用四十 千報常樂我淨之恩也。第五結會古今者。昔 佛疑魚數樹神定判十千。今神疑行淺記深。
佛為說妙因緣。今昔相關是故結會也。
釋捨身品
[0082b07] 捨義甚多。財位壽命。獨以身當名耶。此從正 要得名。受者須身餘則非要。施者正捨身餘 旁捨爾。故言捨身品。文為四。一問二答三
眾得益四結成。問者上聞大士治病救魚實 為曠濟。小人小蟲得二世益。時眾願聞亡身 殞命感深契極之事。行苦而果樂可得聞耶。
是故請問。佛答為二。一敘緣起。二正明捨 身。緣起為十。一地塔涌。二大眾生疑。三佛 起禮。四樹神問禮。五佛答禮。六命阿難取。七
阿難述骨狀。八命示大眾。九奉命取示。十佛 勸眾禮。皆如文。從過去有王下是正捨身。文 為二。一長行二偈頌。長行為四。一明本眷屬。
二捨身方便。三正捨身。四捨後悲戀。就本眷 屬為五。一明本眷屬。摩訶羅陀此翻大無 罪。文殊問經云。羅陀翻為中。摩訶波那羅或 云此翻大度 (未詳)
摩訶提婆此言大天。摩訶 薩埵此翻大心。二游行。三各述相。四見產 虎。五各陳觀見。從作是念言我今捨身時已 到矣下是捨身方便。方便為二。初述觀解。
二起誓願。願行相扶。適產七日者。見虎子頭 上有七點。知已七日。出山海經也。又云。七日 眼開。又七日不食必死。虎兒垂死知是七日。
或云。鬼神示悟。如樹神數魚。正捨身為二。 一捨身。二感動天地。捨身後眷屬愁苦。先兩 兄愁惱各說偈共向捨所。次父母愁苦。偈九
十三行為三。初二行通明昔行。次別頌長行。 三結會。初如文。我念宿命下別頌長行。四行 頌上本眷屬。上有述相陳觀。今不頌。餘皆頌。
從時勝大士下二行頌上捨身方便不頌發 誓。從即上高山下頌上正捨身感動也。從 是時二兄下頌上捨身後眷屬愁苦。從是時 王子下頌上父母愁苦。從佛告樹神下第三
結會。結會為三。一結會人。二結會塔。三結 會誓願。說是經時下大眾所益也。樹神是名 禮塔下第四是結問意。
釋讚佛品
[0082c14] 此品從能所得名。能讚是三番菩薩。所讚是 一佛世尊。能所合標故言讚佛品。私謂三 番菩薩是能讚。一佛是所讚。一佛是能讚。
三番是所讚。三番是當佛。一佛是現佛。通 而為言。皆是能讚皆是佛。故言讚佛品。次第 者。因前十七品故有今品。何者。序品敘大
體。如來遊於無量甚深法性窮源極邊。壽 量品極果冥深合廣能起大用。懺品勸菩薩。 若欲修學當如懺品滅惡讚品生善空品導
成。四王至散脂誓願流通。說請者之功德。 正論至善集明說者之功德。鬼神至流水說 聽者之功德。捨身明行者之功德。如是等利
益出現世者。皆是如來大體大智大用金光 明力。既善始令終。初中後竟。故諸菩薩等 以讚讚佛稱揚教及教主。故言讚佛品。此
文為二。一經家敘陳列讚眾。從此至彼金 寶蓋剎施三業供養。投地是身。同聲是口。 口身共暢意業也。二正說偈。合六十五行
半。文為三。一二十行諸菩薩說。二十七行 信相說。三二十八行半樹神說 (云云) 。私謂其 文有四。前三是能讚。後一是所讚。所讚又是
能讚。能讚又是所讚。故文云。佛從三昧起。以 微如音而讚歎言。善哉善哉樹神善女。汝 於今日快說是言。豈非所讚讚能讚。其文既
明不須惑也。又是印成三番菩薩讚教。從序 品已來快說如來果地大體大智大用菩薩修 因也。上文有佛禮舍利。即果身禮因身也。今
文有佛讚大懺大讚能請能說能聽能行。皆 是快說也。當知快說是果讚因菩薩也。即 果口讚因口其義孱然。果意讚因意。任運例 成也 (云云)
。問佛何處入定。此云從三昧起。答 初將說經。佛遊甚深法性。今說將竟故從三 昧起。此經首尾皆在法性中說。其文甚明。若
作入法性者。法性自在。四佛五佛同處各處。 共見異見四來四去。一住一在隨人所覩。皆 無障礙也。觀心者。諸菩薩三業讚佛。三業事
可解。三觀心者。觀身不得身身空但有名字。 名字無量。或捨身名檀。乃至身空名智慧。六 度十度八萬塵沙法門。名字即空。說空不
定空。假非定假。非空非有即顯中道。三觀宛 然事理六法皆悉具足。若無觀慧事亦不成。 例如三衣六物。若解其意三六俱成。若不解
者。非但無六三亦不成。觀心亦爾。若得理觀 六觀六成。若不得意。既無理觀事觀亦不成。 無六亦無三此之謂也。此大好甚廣云云。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六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9 冊 No. 1785 金光明經文句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