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Guangming Jing Wen Ju 金光明經文句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一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錄
[0046b28] 此四卷文。總有十八品。舊來分割盈縮不同。 江北諸師以初品為序。壽量下訖捨身為正。 讚佛為流通。正文又三。壽量下是正說。四王
下大誓護經。除病下大悲接物。江南諸師以 初品為序。壽量下為正。四王下十三品為流 通。真諦三藏分新文二十二品。初品為序。壽
量下至捨身十九品為正。後兩品為流通。真 諦釋云。壽量明師果。懺歎兩品明弟子因。授 記是弟子果。除病是師因。四王下正論力用。
前師果弟因既為正。後師弟因果何得為流 通邪。今師謂。分文本是人情。人情咸謂。序未 辨道。流通歇末不得論師弟因果。是義不然。
夫三段者不可杜斷隔絕。序本序於正通。序 則有三義。正本正於序通。正亦三義。通本通 於正序。通亦三義。上中下語皆善故。又眾生
得道根性不定。何容序無滋味流通歇末邪。 既不歇末說師弟因果亦應何妨。如序中說正 亦應無妨。流通中有正意。彌是督勵宣行不
乖經意。又法華中明。阿私仙是師因。持品授 弟子果記。諸師咸判是流通。此有其例。於義 無妨。與奪由人不須苦執也。今從如是我聞
入壽量。訖天龍集信相菩薩室為序段。從爾 時四佛下。訖空品正說段。從四王品下訖經 流通段。序者。序將有利益。正者正當機辨道。
流通者。流名下注通名不壅。欲使正法之水 從今以注當。聖教筌 罤 不壅於來世。經曰。上 中下語皆善。即此義也。疑者云。序分何得入
正品中。眾經例爾。如維摩無序品。序在正說 中。大品正說在序品中。涅槃序分入正品中。 眾經皆然。不以為疑。何獨或此。斯乃出經
者意。為四佛斷疑孤然而起其文嶄絕。引序 分安壽量中。今從義便不得齊品。分割也。序 有三義。一次緒。二敘述。三發起。次緒者。居
一部之初冠眾說之首。故言次緒。敘述者。敘 於方將述於當益。故言敘述。發起者。發其信 心起於教也。一段經文含此三義。故題為序
品。品者梵語稱為跋渠。此為品也。品是類義。 此中文句氣類相從。節之為跋渠。例如律中 有篇聚。毘曇有犍度爾。從如是下是次緒。從
是時如來下是敘述。從其室自然廣博嚴事 下是發起。次緒之序舊云五事。地人開佛是 為六事。此經天龍集信相室。不聞前序不聞
後夢。亦得是同聞亦得是非也。同聞眾少不 次第 (云云) 。此之五六。亦名印定序。三世諸佛 經初皆安如是故。亦名通序。與諸經同亦為
通名作本故。亦名經後序。結集者所置故。亦 名經前序。遺囑令安故亦名破邪序。對破外 道阿漚故。亦名證信序。令聞者不疑故。天台
師云。總此六說都是四悉檀意也。諸佛諸經 同是世界悉檀也。經前經後為利來世是為 人悉檀也。對破外道是對治悉檀也。信順無
疑是第一義悉檀也。舊解。如名不異。是曰無 非。阿難所傳文句似瀉水分瓶與佛一種。故 不異稱如。文下之理允當無謬。故無非曰是。
略而言之。文如理是。肇師云。如是者信順之 辭也。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真 諦三藏云。如是者決定也。數決定理決定。佛
說此經有若干文句。若多成增謗。若少成減 謗。阿難傳之如瀉水不多不少。故數決定。佛 說無相之理不有不無。若有墮增若無墮減。
阿難傳之無增無減。故理決定。龍樹解。如是 者信順之辭也。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 是事不如是。此之四解各據一悉檀意。舊解
語總不顯文詮何等理為如。何等理為文所 詮為是。既不顯了。只是世界悉檀意。肇師據 信順是為人。三藏文理決定為對治。龍樹信 順如是為第一義 (云云)
。今作通別二釋。佛如 法相而說。阿難如聞相而傳。故言如也。佛如 法相而解。阿難如海量而受。故言是也 (云云) 。
別釋者。外曰阿漚稱吉。文乖其理故非如。理 異其文故非是。不可見阿漚在初而中後皆 吉也。文如其理故言如。理如其文故言是。今
謂。三藏經初云如是。二諦各異故非如。理淺 故非是。摩訶衍二諦相即故言如。理深故言 是。今謂三人同聞而各解故非如。證入優劣
故非是。唯菩薩所聞者為如。菩薩所到者為 是。今謂。離邊明中之文則非如。出二諦之外 有中道則非是。文字性離即是於如故言如。
一切法即佛法名之為是。初破邪明正即三藏 經如是。次破異明同即通教經如是。次破淺 明深即別教經如是。次破離明中即圓教經
如是。此經既是方等。通被根性不同。作種種 說無咎。觀心解者。觀與境冥故為如。境即正 觀故為是。經言。如此觀者即是正觀。若他觀
者名為邪觀。即其義也。我聞者。舊云。阿難不 師心。親承佛旨故曰我聞。真諦曰。我是器義。 一散心名覆器。無聞慧故。二忘心名漏器。雖
得而失。無思慧故。三倒心名穢器。非而謂是。 無修慧故。阿難無三過。唯是善好器。親承有 在故言我聞。釋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
作心諦聽。因緣和合故稱聞。阿難與聽眾述 佛遺旨。親承不謬故言我聞。師釋我有四義。 謂我我。我無我。無我我。我無我而不二真我。 義配四根性人 (云云)
。聞亦四義。謂聞聞。聞不 聞。不聞聞。不聞不聞。配四教法人 (云云) 。有四 種阿難。謂歡喜阿難。賢阿難。典藏阿難。海阿
難。為四種緣立四種名。歡喜阿難是我我用 聞聞。親承丈六身佛持三藏法。故言我我聞 聞。賢阿難是我無我用聞不聞。親承丈六尊
特合身佛持通法。故言我無我聞不聞。典藏 阿難是無我我用不聞聞。親承尊特身佛持 別法。故言無我我不聞聞。海阿難是我無我
而不二用不聞不聞。親承法身佛持圓法。故 言我無我而不二用不聞不聞。此經通三乘說 聽一音各解。故須分別 (云云) 。觀解者。若作攀
上厭下觀。是為我我聞聞。若作析體兩種從 假入空觀。皆是我無我聞不聞。若作從空出 假觀。是無我我不聞聞。若作中道觀。是真我
不聞不聞。一時者。肇師云。法王啟運嘉會之 時也。三藏云。高時下時皆是若過若不及不 堪聞法。唯有平時即是一時也。私謂。高時慢
心不行。下時耽荒五欲。不耽不慢是平時也。 師釋。眾生感法。佛慈赴教。機應之時也。亦是 發真見諦之時也。亦是法眼明朗照世之時 也。亦是佛眼照中之時也
(云云) 。而言一者。若前 思後覺斯二非一。思覺妄斷豁悟之時。故言一 時也。觀解者。從假入空與真一時。從空入假 與機一時。中道正觀與法性一時
(云云) 。佛者。真 諦云。佛有三義。一切智異外道。慈悲異二乘。 平等異小菩薩。餘人無此。釋論明佛是第九 號。佛名為覺。覺世間出世間常無常數非數
等。朗然大悟故名為佛。天台師云。佛者。依一 切智有丈六佛。依道種智有丈六尊特佛。依 一切種智有法身佛。三佛不得一異。非一異
而一異爾。觀解者。空觀覺知諸法一相。假觀 覺知諸法種種相。中觀覺知諸法無一異相 亦一異相 (云云) 。住者。佛是能住。王舍城是所
住處。真諦明住法有八。一住大千界內。二住 依止處。王城也。三住五分法身。壽命現在也。 四住威儀利物。五天住住禪定。六梵住住四
等慈悲。七聖住住三三昧。八大處住住第一 義也。釋論四住攝八也。天住梵住攝其天住 定住。聖住攝其五分命住。佛住攝其大處住。
又有迹住王舍城。攝其界內依止威儀三住。 天台師云。丈六身佛住真諦也。丈六尊特合 身佛。雙住真中也。尊特身佛雙住俗中也。法
身佛住中道也。觀解。空觀住真。假觀住俗。第 一義觀住中。王舍城者。釋論大出因緣。初立 五山中七燒七造。王來居此。故言王舍。又云。
他舍被燒王舍不燒。後悉排云是王舍。即得 免燒。自是已來呼為王舍。觀解。五陰為舍心 王居之。故言王舍。耆闍崛山者。釋論翻鷲頭。
真諦云。曲鳥山在王舍城東南。毘富羅山在 西南。仙人山在西北。黑土山在東北。白土山 在中央。中央三由旬平正即王城也。觀心山
者。靈即神智是般若也。鷲即萬德是解脫也。 山即不動是法身也。常為心王所觀。即是觀 之住處也。令一切心數同入其中也。此經闕同
聞眾者。謂時有五。處有四。耆山眾不聞信相 室說。信相室眾不聞夢中說。夢中眾不聞夢 覺已說。眾非一座故不列同聞。若爾阿難不
應稱我聞。然雖不聞佛更為說。又其得佛覺 三昧能自通達。得稱我聞也。從是時如來下 是敘述序。敘下十七品故。亦名別序。簡異餘
經亦為別名作本故言別也。別義為七。一從 是時如來下一行半是入定別。二從是金光 明下訖二十七行偈是敘述別。三從壽量品
下是懷疑別。四從大士如是下是瑞應別。五 從信相見佛下是騰疑念別。六從四佛告下 是止疑別。七從欲色界天下是集眾別。生起
者。佛常在定。而群機扣佛佛欲應之。故示軌 儀。如來常寂猶尚樂定。入游法性出敘經王。 信相聞深法。疑法既是常人壽那短。是故懷
疑。菩薩福力疑能感應。應故四佛現。佛現即 騰疑。騰疑故佛即止疑。當雨法雨故大眾雲 集。七事異他經故言別也。已說七別竟。或
時作三別。一從是時下名敘述序。二從壽量 品下名現瑞序。三從時四如來下是眾集序 (云云) 。言敘述序者。敘後十七品。初五行敘
壽量品為三。初兩行敘果德。次一行敘懷 疑。次兩行敘斷疑。細作可尋。次一行半敘 懺悔品破惡生善之意 (云云) 。次一行半敘讚歎 品生善破惡
(云云) 。次六行敘空品破惡中破三 障惡 (云云) 。從護世四王下是敘其品可解。大 辯者是敘其品。尼連鬼母是敘功德天品。同
是女天故。地神是敘其品。大梵三十三天是 敘散脂品。散脂是將梵釋是主。敘主即得臣 將也。緊那羅等是其領。敘其領得其管也。我
今所說諸佛祕密者。是敘正論善集兩品。說 世祕密可以治國。出世祕密可以詣道。故知 敘兩品也。若得聞經去是敘鬼神品。鬼神品 中純明聽法功德為八部所護
(云云) 。著淨衣服 下兩行敘授記品 三大士十千天淨心殷重 淨若虛空。故獲授記也。若得聽聞下敘除病 流水等品。聞名服藥悉得病除。則是善得人
身。復能修行布施福業是善得人道。魚聞佛 名善得天身天道。即此意也。正命是敘捨身 品。虎飱血肉即得解脫。豈非正命也。若聞懺
悔下一行敘讚佛品。佛有三世。諸菩薩多是先 佛即過去佛也。又是未來佛也。為此菩薩所 讚。即為佛所讚也。敘述之意止可彷彿。不得 薳自分明 (云云)
。問誰作敘述。舊云集經者。若 爾是論非經。又乖經文。文云。我今當說。或 云是信相。若爾信相已能玄敘。何事致疑。又
非集經者那忽作序。師云。是佛自作。難者言。 若爾便是正經。那得稱序。此無所妨。菩薩尚 能安禪合掌說千萬偈。況如來口密神力赴
機。何所不為。文云。我今當說懺悔等法。此是 明證。大品中化佛說六波羅蜜。亦得稱序。此 其例也。釋入定為三。初一句一字明能游人。
二三字兩句歎所游法。後兩句結也。是時 者。真諦云。有五種三時。一欲說正說說已。 二破外道去來時立現在有說有聽時。三下
種成熟解脫時。四正師正教正學時。五佛欲 說眾欲聽不高不下平平時。今但論如來知 機堪可得道時。若慧眼得道智與真冥時。若
法眼得道智與俗冥時。若佛眼得道智與中 冥時。佛欲履歷法性觀知眾生於何時得道 故言是時也。如來者十號之初也。三藏解如
來文多不載。今言。智照理與諸佛等故言如。 慈悲與諸佛等故言來。諸佛應住祕密藏中。 何故出世。只為慈悲故來。成論云。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大經云。從十一空來。就智論來。從 六波羅蜜來。就行論來。釋論明。如法相解為 如。如法相說為來。今明。如三諦法相解名如。
如三諦法相說名來。故言如來也。游者游涉 進入之義爾。夫法性者非入住出。故小般若 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何得言游邪。良以慈悲導物。斆我而入故言 游也。令眾生食甘露味。亦應言住。為眾生宣 說亦應言出。故法華云。善入出住百千三昧。
即此義也。無量甚深者。將明游入簡顯其體 高廣。體包法界故言無量。徹到三諦故言甚 深。非是二乘下地菩薩之所逮及。故言無量
甚深也。法性者。所游之法也。諸佛所軌名 之為法。常樂我淨不遷不變。名之為性。非是 二乘以盡無生智所照之理為法性也。二乘
法性淺故非甚深。有限故非無量。今之如實 智所照之理橫包法界竪徹三諦。故言無量 甚深爾。又無量者。非別有一法名為無量。
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皆 佛法故即皆法性。佛皆游之故言無量。又 非別有一法名為甚深。即事而真無非實相。
一色一香莫非中道。皆中道故即是甚深。例 如釋論解四無量心云。緣東方眾生名廣。緣 四方名大。緣四維上下名無量。準此而言。緣
真諦法性名廣。緣俗諦法性名大。緣中道法 性名無量。若緣中道。即是三智一心中緣三 諦一諦。此境無量。唯佛無量智乃能緣之。
如函蓋相稱。非二乘下地測其涯底。諸佛行 處者。正顯佛智無量甚深。佛智無量甚深故 行處亦無量甚深。行處無量甚深故佛智亦
無量甚深。舉函顯蓋。舉蓋顯函。正在此也。 過諸菩薩所行清淨者。正簡也。菩薩居未及 之地。智之所行未能深廣故。地持云。菩薩得
九種禪。初名自性禪。若入此禪即入實相法 性清淨之境。二乘不聞其名。況有其行。若入 第九清淨淨禪。一切通別惑累若正若習皆
盡。故言清淨淨禪。自下地去皆有餘習。佛 住十地頂。若入此禪過諸菩薩。淨名云。心淨 已度諸禪定。即此義也。亦是舉其高位簡法
性甚深也。是金光明下敘述序。若敘正說流 通十七品意。已如上說。今更論敘述五重玄 義。初十二行半敘名體宗用。次十四行半即
敘流通弘宣此典。即是敘教相也。就初一句 敘名。次一句敘體。次三行敘宗。次九行敘 用。護世下去敘教相也。解者或言。金光明一
句猶是敘體。如鑛石中金。金體乃非光非明。 不妨約金論內外用。法性非宗非力。亦依法 性起於宗力。當知此句正是敘體。今明理乃
當然。分文則屬敘名也。經王上已說。今更述 之。三藏云。三德攝三。涅槃正斷二乘斷見。般 若正遣凡夫有著。華嚴正化始行菩薩。今經
通為八位人。故稱王也。此語難解。涅槃為菩 薩說甚深微妙行處。豈止為二乘。般若云。法 身佛為法身菩薩說法。其聽法眾非生死人。
豈止遣凡夫有著。華嚴說初地乃至說十地。 豈止為始行菩薩。作此偏說。無智之人於諸 經起輕慢。此義不可。今言經王者。若取文
為經。即是三種俗諦。若取理為經。即是三種 真諦。若取文理合為經。即是三種中道。若說 餘諦。是經而非王。若說中道。是經復是王。於
九種經中而得自在。但經王是一。隨緣設教 名字不同。華嚴云法身。方等為實相。般若稱 佛母。法華為髻珠。涅槃名佛師。皆是法性異
名。通為諸經作體。譬如諸性應運迭興。龍師 鳥官隨時霸立。百代雖異而統王是一。法性 亦爾。宜聞大品佛母為王。餘名廢息。宜聞法
華寶所為王。餘名廢息。法性為金光明之王。 亦復如是。若作此解。上不為佛經王之旨。 下不增長眾生我慢。微妙者。他釋因微果妙。
今不爾。因果俱微妙。因中性德深而難見名 為微。不縱不橫名為妙。果中修德亦復如是。 四方四佛護持者。四方者四門也。四佛者四
門果上覺智也。釋迦覺智與四佛同。諸佛果 智冥於法性。法性得顯名為法身。法身不動 名之為持。法性常故諸佛亦常。法常佛常。壽
命亦常。常故無量。信相推迹或本。四佛令 其達本悟迹。名之為護。此一句種種義。法性 四門法性四德即體義。果智顯體即宗義。護
念信相斷疑復是用義。而敘宗為正意。觀 心解者。四方是四諦。四佛是四諦智。東是 方首。如集是苦因。又東甲乙是春生。生即集
諦也。從東次南。亦猶生而有長。先春次夏故 南方是苦諦也。長後秋收。又白帝屬金。金能 決斷。西方即道諦也。從秋收至冬藏。眾事都
息。北方如滅諦。苦集因果皆謝無用也。觀此 四諦生眼智明覺。持理不失護倒不起。故名 護持也。又觀四方是四德。觀東方常為破無
常。觀無常為破常。觀非常非無常破常無常。 乃至觀北方無我為破我亦如是。此觀持德 不失護倒不起。故名護持也。觀東方集諦常
非常非無常不動。故名阿閦。觀南方苦諦樂 無去無來法性實相。實相尊貴故名寶相。觀 西方道諦畢竟清淨。法性壽命與虛空等。故
名無量壽。觀北方滅諦永寂為我入祕密藏。 祕密藏故名微妙聲 (云云) 。我今當說下九行偈 是敘用。文為四。初三行明能破之勝法。次三
行半明所破之惡罪。次一行半舉行法勸修。 次一行結成。初三行明能破勝法者。謂境法 法性也。行法懺悔讚歎也。導法一切種智也。
故言懺悔等法。知非一種也。若相資為論。 行資智。智顯理。理顯故能盡眾苦。苦盡故法 身顯。智圓故報身顯。功德無上故應身顯。
若圓論者。三法不縱不橫而修。三身亦不縱 不橫而顯。雖圓別之殊。俱是能破之勝法也。 觀舊文語略。新本具有三周說法之文。四佛
說常果上根得益。婆羅門說法身無舍利中 根得益。佛分別三身下根得益。今敘中云。 我今當說懺悔等法。即是敘下三周之法能
破惡也。次從諸根不具下敘述空品。文為二。 初三行半明所破之惡。次二行半明能破之 方。初又為三。諸根不具下破報障。愁憂一句
破煩惱障。惡星災異下破業障。餘經對緣云 報障難轉。因時可救果無如何。此經三障皆 可轉。一往釋此三障由破五戒。破五戒是
業障。受三塗人天等身是報障。煩惱為根本 是煩惱障。今直就人道中明犯五戒報者。諸 根外缺壽命內夭。此兩句是殺生報。昔損他
身分今諸根殘毀。昔斷他命今壽損減。經云。 殺生因緣得二種果報。多病短命。即其事也。 若貧窮困苦是外無依報。諸天捨離是內無
福德。此兩句是犯盜戒。經云。有同生同名 天龍輔佐之。功德天發願利益之。盜人無此 事也。又先富後貧者。必是龍棄天捨也。若親
厚內鬪王法外加。此兩句是犯淫戒。經言。人 護則人瞋法護則法壞。昔侵其人今骨肉鬪 訟。昔毀他法今王法所加。即其事也。各各忿
諍此應有兩句。或是翻者脫落。或是略爾。 內則各各忿諍。外則人人不信。此一雙是犯 妄語。昔不實欺他今常被欺忿。昔語無實今
人無信者。外耗財物內虧禮度。此是飲酒報。 昔慢財費日今多損耗。昔乖撙節今墮聾騃。 經言。嫌恨猛風吹罪心火常令熾然。即其事
也。問釋大乘經。何得以五戒對義。答開合五 戒大有所關。提謂經云。五戒者天地之大忌。 上對五星下配五岳中成五藏。犯之者違天
觸地。自伐其身也。又對五常。不殺對仁。不盜 對義。不淫對禮。不飲酒對智。不妄語對信。又 對五經。不殺對尚書。不盜對春秋。不淫對禮。
不妄語對詩。不飲酒對易。又對十善。殺盜淫 是身三。妄語攝口四。飲酒攝意三。俗不能護 口。略制一不妄語。釋論云。說重者是妄語則
已攝三。飲酒是邪命自活增益恚癡。出世以 智慧為首。生死以三毒為根。若能禁酒是防 止意地三毒。長養出世智慧也。是為開五戒
出十善。十善是舊法輪王所用。亦名性罪性 善。都是一切罪之根本。又五戒對五陰。不殺 即色陰。不盜即受陰。不淫即想陰。不妄語即
行陰。不飲酒即識陰。五陰開四念處。念處開 三十七品。三十七品開三脫門。三脫門開涅 槃。故云色能發戒。受受禪定。想慧悟虛通。行
發解脫。識即知見。當知五戒能成五分法身。 辦二乘之法也。又五戒亦是大乘法門。提謂 經云。五戒是佩長生之符不死之印。即常德
也。出入無亂往還無間。即淨德也。統御一身 即我德也。以立道根。即樂德也。此是五戒對 四德。束五戒為三業。即對三無失三不護三
輪不思議化三密三軌三身三佛性三般若三 涅槃三智三德等無量三法門。橫竪無邊際 與虛空法界等。亦是無盡藏法門。亦是無量 義三昧。舉要言之。即是一切佛法也。
◎
[0050c23] ◎復次害命名事殺。不害命名事不殺。法門 解者。析法名理殺。體法名理不殺。當知不 殺之戒種種不同。論其果報亦復不同。若作
意防護如馬著勒如牧牛執杖者。報在人道 百二十年。唯得肉眼無有四眼。若任運性 成如河注海者。報在六天。極長者九百二十
六億七千萬歲。唯得天眼未得三眼。若加修 客戒無常苦無我等慧者。報在變易。壽七百 阿僧祇。唯得慧眼未得二眼。若加修常無常
等慧。報在蓮華藏海受法性身。分得五眼分 得常壽。比佛猶是諸根不具。壽命損減。況 前諸根諸壽邪。若圓教人。持事不殺戒。又持
理不殺戒。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斷癡愛起 於明脫。體陰界入無所毀傷。若子若果不生 不滅。成就智慧居常寂光土。常壽湛然五眼
具足。得根自在耳見眼聞。得命自在脩短自 任。是則名為究竟持戒。諸根具足命不損減 也。又圓教人何但持之是戒。唯殺唯慈。亦
作事殺亦作理殺。如仙豫大王殺五百婆羅 門。與其見佛之眼。與其十劫之壽。又作法門 殺者。析蕩累著淨諸煩惱。如樹神折枝不受
怨鳥。如劫火燒木灰炭雙亡。故央掘云。我 誓斷陰界入。不能持不殺戒。一切塵勞是如 來種。斷此種盡乃名為佛。成就金剛微妙法
身。湛然應一切。唯殺唯慈。垂形九道。隨其所 宜示長短命。任其所見用缺具根而化度之。 前諸戒行淺近隘塞。非是通途。圓戒宏遠徑
異會同。故名究竟持不殺戒也。不殺之戒。人 天已上極佛已還。曠大縱橫其義如是。云何 而謂是小乘數耶。復次不與取名事盜。與取
名事不盜。法門解者。如佛言曰。他物莫取 名法門不盜。菩提無與者而取菩提。是名法 門盜。不盜之戒種種不同。若持戒作業求可
意果。可意果者無常速朽悉是他物。臭如糞 果害如毒食。有智之人所不應求。設使得之 心不甘樂。云何殷勤飲苦食毒而自毀傷。貧
窮四姓即此三界洄澓困苦。豈過有流。三障 障佛第一義天之所捨離。是名為盜非不盜 也。又二乘之人以四諦智觀身受心法。厭惡
生死欣求涅槃。涅槃心起為自為他為共為 無因。介爾心生即取他物。即非時取證即不 待說所因。焦種不生。見苦斷集修道造盡非
求法也。謂有涅槃成涅槃見。若有著空者。 諸佛所不度。身長三百由旬而無兩翅。墮三 無為坑。受若死若死等苦。法華云。飢餓羸
瘦體生瘡癬。豈非貧窮困苦邪。淨名云。不見 佛不聞法不入眾數。豈非第一義天遠離邪。 此猶名盜非不盜也。若別教菩薩次第行次
第學次第道。從淺至深捨一取一。來已更復 來。去已更復去。悉是辱於來去相。亦是不與 而取。取已而捨。亦是貧窮。捨已更取。數數去
取即是困苦。不即與第一義相應。即是遠離。 此猶名盜非不盜也。圓人觀諸法實相。受亦 不受。不受亦不受。亦受亦不受亦不受。非受
非不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不取是菩提。障 諸願故。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高故不取。不 下故不捨。如是觀者。觀如來藏具足無缺。是
如意珠。隨意出寶。即脩羅琴。任意出聲。即是 大富。大富故無取。無取故即第一義。第一義 故天不遠離也。是名究竟持不盜戒也。圓人
復有盜法門。菩提無與者而取菩提。如海吞 流不隔萬派。如地荷負擔四重擔。眾生悉度 煩惱悉斷。法門悉知佛道悉成。此義可知不
能多說。前諸戒行淺而且塞。非是通途。圓 戒宏遠徑異會同。故名究竟持不盜戒也。復 次男女身會名事淫。不會名事不淫。法門解
者。若心染法是名為淫。不染法名為不淫。不 淫之戒種種不同。若關禁七支。如猴著鎖。擎 一油鉢過諸大眾。割捨觸樂求於未來淨潔
五欲。如市易法以銅錢博金錢。此乃增長欲 事非不欲也。若為生天故持戒。如羝羊相觸。 將前而更却。帝釋共八十億那由他天女縱
逸嬉戲。看東忘西欲猶不足。化為老脩羅納 舍脂。使諸天亡身失首。又見仙人入定污弄 其女。仙從定起。釋羞自化為羝羊。仙人呪
之。千根著身無能却者。後來懺謝變為千眼。 是亦增欲非不欲也。若斷欲界麁弊之欲。染 著色無色界禪定之樂。如氷魚蟄蟲墮長壽
天。是為一難。貪著禪味名為大縛。是染欲法 非不欲也。若憎惡生死如怨如蛇。愛翫涅槃 如親如寶。棄之直去涉路不迴。諸有色聲不
能染屈。如八方風不能動須彌。若聞菩薩勝 妙功德。甄迦羅琴聲迦葉起舞不能自持。隨 嵐風至破須彌如腐草。是染欲法非不染也。
若菩薩惡生死如糞穢。惡涅槃如怨鳥。捨於 二邊志存中道。起順道法愛生名頂墮。是菩 薩旃陀羅。既無方便。此慧被縛不能勝怨。 己
所修治為無慧利。是染欲法非不欲也。圓人 觀一心三諦。即空即假即中。即空何所染。即 假何所淨。即中何所邊。即空即假何所中。即
空故無我人十六知見依正等愛。即假故無 空無相願等愛。即中故無佛菩提轉法輪度 眾生等愛。三諦清淨名畢竟淨。是淨亦淨。
經言。唯佛一人具淨戒。餘人皆名污戒者。 圓人行於佛法。即究竟持不淫戒也。圓人又 有染愛法門。如和須蜜多女。人見人女天見
天女。見者得見諸佛三昧。執手者得到佛剎 三昧。歍者極愛三昧。抱者冥如三昧。各各皆 得法門。亦如魔界行不污戒菩薩。變為無量
身。共無量天女從事。皆令發菩提心。如維摩 詰。若入後宮。後宮中尊化正宮女。先以欲鉤 牽後令入佛道。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
以屑出屑將聲止聲。前諸行淺塞。非是通途。 圓戒宏遠徑異會同。是名究竟持不淫戒也。 復次不見言見。見言不見。名事妄語。法門解
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名為妄語。妄語多 種。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諸 欲無樂時。凡夫癡人於下苦中橫生樂想。竪
我慢幢打自大鼓。謂色即是我。我即是色。色 中有我。我中有色。執有與無鬪。執無與有鬪。 依止斷常起六十二戲論。破慧眼不見於真
實。增見長諸非。吾我毒甚盛。備口四過。略 標妄語爾。三十三天黃葉生死謂是真金。非 想自地具細煩惱。謬計涅槃。此非妄語。誰是
妄語邪。二乘之人競執瓦礫歡喜持出。生滅 度想生實未盡。寧得滅度。生安隱想。所作未 辦。寧得安隱。淨名云。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
怒癡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未得謂 得。豈非妄語邪。佛為別教人以四門說實相。 執於一有隔礙三門。乃至執非有非無而隔
有無。夫實相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云何以 字。字於無字。云何以數數於無數。豈非妄語 邪。圓人如實而觀如實而說。如實觀者。非
內觀得是解脫。非外觀非內外觀。非離內外 觀。亦不以無觀得是解脫。如實說者。一切實 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
實。如是皆名諸法實相。經言。諸佛皆實語 佛語實不虛。能以一妙音遍滿三千界隨意 之所至。隨諸眾生類各各皆得解。即是以佛
道聲令一切聞也。圓人亦有妄語法門。無車 說車誘戲童子。無樂說樂止彼啼兒。若有眾 生。因虛妄說得利益者。佛亦妄說。經言。我
是貪欲尸利。我是瞋恚尸利愚癡尸利。然 實非也。我是天是人。實非天人。我是龍鬼。實 非龍鬼。將虛以出虛。令有不虛爾。前諸行淺
近隘塞圓行深遠。夷坦無礙經異會同。故能 如此。是名究竟持不妄語戒也。復次若穀若 草昏心眩亂者名事酒。法門解者。迷惑倒見
名之為酒。倒見多種。夫酒為不善諸惡根本。 能生三十六種之失。招於五百世中無手。慢 刑失禮發出伏匿。眠臥糞穢搪揬水火。過患
如此。人猶尚之。晉世引滿稱藝能。魏朝清濁 為賢聖。畢卓自署為酒徒。鄭泉自誓為酒壺。 竹帛載之古今歌之。不應作而作。不應歌而
歌。非醉酒是何。釋論云。有一法師。為王說五 戒罪福。王難云。飲酒招狂飲者甚多。狂者何 少邪。法師舉手指諸外道而已。更言餘事。
外道侜張云。王難甚深。是禿高座更不能 答。王云。法師答竟。狂亦不少。指汝等是。將 護不彰爾。此即世人之醉也。又貪如海納流
無有滿時。瞋如火益薪展轉彌熾。癡如膠黏 結如氷足水。八萬塵勞煩惱其心。無暫停住。 掣電蛇舌颺焰獼猴。五欲攪作無時不醉。大
經云。從昔已來常為聲色所醉。流轉生死。 三界人天通有此醉也。若二乘之人雖斷九 十八使四住煩惱。無明未吐。如半瘧人。大
經引醉歸之人。世間無常樂而言我淨。如來 實我淨而言無常樂。如彼醉人見日月轉。此 二乘醉也。菩薩之人無明未盡不了了見。菩
薩行故見不了了。如遠望大舶遙觀鵝雁。夜 覩畫像遠視人杭。亦如醉人朦朧見道。如是 等無量譬喻顯於菩薩未得明了。故迦葉云。
自此已前我等悉名邪見人也。此菩薩醉也。 圓人行如來行。具煩惱性能知如來祕密之 藏。雖有肉眼名為佛眼。所可見者更不復
見。故文云。入深法性。即於此典金光明中。 而得見我釋迦牟尼。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 如妙德等。是則五住正習一時無有餘。酒法
既除。何所可醉。是為究竟持不飲酒戒也。 圓人亦有飲酒法門。鴛掘云。持真空瓶盛實 相酒。變化五道宣揚哮吼。波斯匿醉轉更多
恩。末利后飲。佛言持戒。入于酒肆自立其 志。亦立他志。夫得其門者逆順俱當。失其柄 者操刀傷手。前諸行淺近隘塞。圓行宏遠徑
異會同。故能如此。是名究竟醉醒無二也。上 觀四諦智名四佛。觀五佛云何觀。觀五戒實 相覺智清淨。即是觀心中見五佛也。次破煩
惱障。指愁憂恐怖一句是也。上來諸事或約 內身或約外報。是報障義便。此一句專明心 為煩惱障便。
◎
金光明經文句卷第一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39 冊 No. 1785 金光明經文句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本網站係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